土地资源遥感

2024-07-22

土地资源遥感(精选九篇)

土地资源遥感 篇1

为了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工作效率, 我国先后引入了多种测量技术, 这其中遥感技术的引入则最为成功。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将土地各项信息的变化及时掌握, 还能给土地资源治理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可以说现如今土地资源管理中遥感技术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了。

1 遥感技术使用的具体要求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管理时, 为了更确切的测量土地范围可以采用精度准确的椭圆面积公式, 通过计算机计算调整, 保证结果的准确可信性。目前我国医用遥感技术时, 选择采用的是确定5100控制点, 接着利用精确度极高的先进卫星将其中560个大型校正放大点进行校正, 然后1/250000规模的卫星将土地用颜色进行分类。对土地利用较高的国家和区域进行一级的测量, 其中有15区测量时同时采用映射和统计数据2种方法, 这样可以保证全国地理面积的相对误差保持在10%以下, 其中森林和农田不大于5%[1]。

2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管理中利用遥感技术不但可以获得更为详实的数据, 而且可以确保数据的时效性, 大幅度提高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

2.1 动态监测方面

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动态监测土地利用的情况。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土地利用的真实情况, 给政府决策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在遥感技术支持下获得的土地利用数据, 可以说是最为完整可靠的本底资料[2]。例如我国国土资源部自1999年组织的国土资源利用动态监测, 就是利用先进的卫星监测1998~1999年一整年间全国超过50万人口的66个大城市占用耕地的具体情况, 后来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遥感监测体系。

2.2 矿产资源方面

20世纪90年以来, 国土资源部利用遥感技术在全国开展了多项关于矿产资源开发遥感调查的项目, 基本上将监测地区不同矿产资源的现状情况掌握的一清二楚, 给国家政策制定以及矿产开发治理提供资料支持。

2.3 地质灾害方面

地质灾害大多具有突发性, 但遥感技术却可以大范围进行观测, 并能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递出去, 因此在预防地质灾害方面遥感技术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唐山地震后就曾利用机载遥感数据, 利用航片完成了唐山震害图的编制工作[3,4]。

3 剖析土地流转监测中遥感技术的使用

土地流转监测过程中主要是遥感影像利用“色、形、位”3个特征体现土地流转等相关信息。

3.1 色调区别

农村土地的种植种类及播种时间都是存在差别的, 可以说植物不同生长期在遥感影像上呈现的色调也是不同的。比如5月的冬小麦呈现深绿色而春玉米则表现为浅绿色。一旦土地出现流转, 斑块破碎度就会降低, 监测部门就会发现问题[5,6]。

3.2 目标物的形

不同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呈现的形状等是不同的, 可以通过多期遥感影像上大面积农作物的“形”, 进而提取到土地流转面积的大小。通常情况土地流转前大部分呈现小斑块, 流转后、则会出现大面积斑块区域[7,8]。

3.3 空间位置

遥感影像上目标地物呈现的空间位置和相关布局就是“位”。可以提取大面积耕地的空间位置信息以及相临近土地利用类型, 可以给监测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提供更为准确的依据。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遥感技术的理论及水平将不断提高, 土地资源管理中对遥感技术的倚重比例将会不断增加。这样可以加快土地资源管理的效率, 进一步提高管理准确度, 为推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兵, 崔希民, 赵彦博, 袁德宝.基于High-1卫星影像的土地整治遥感监测方法研究与实践[J].农业工程学报, 2015 (20) :98.

[2]江国兵.遥感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 2015 (04) :123.

[3]刘营.测绘技术在国土管理中的应用[J].城市地理.2015 (14) :45.

[4]王贺, 余裕超, 王帅, 朱雅君.GNSS-CORS技术在地质工程勘察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15 (13) :25-27.

[5]毛迎丹.GIS遥感数据库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展望.2015 (03) :45-47.

[6]孙张涛, 范景辉, 王如意, 赵红丽, 梁源川, 刘广, Ady Ruchiatan.基于高分辨率SAR数据的地面沉降监测--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为例[J].地质通报, 2015 (10) :29.

[7]尚铮.遥感地质勘查技术及其应用探讨[J].四川水泥, 2016 (01) :26-29.

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篇2

遥感在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管理信息化需要不同精度、实时的遥感数据.详细阐述了遥感技术的独特优势及其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原理及现状,并对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作 者:李向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210018刊 名:江苏国土资源英文刊名:GEOINFORMATION OF JIANGSU年,卷(期):“”(9)分类号:F205关键词:遥感 土地资源管理 信息化

土地资源遥感 篇3

一、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特点

(一) 知识综合性强

土地资源遥感技术是利用计算机手段对卫星、航空、地面等遥感数据进行相关信息的提取, 这其中包括了数学、计算机学、图形学等综合性知识。目前土地资源遥感除利用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进行目视判别和解译外, 还需要借助计算机进行地类的划分、地形数据的提取, 为解决土地利用过程中水土流失、面积计算、动态监控等提供服务。因此, 土地资源遥感涉及的知识面广, 专业技术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二) 实践性强

土地资源遥感图像的处理必须借助一定的计算机软件实现, 例如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NVI、ERDAS、PCI等的应用。软件的熟练掌握必须通过一定的实验课才能够实现, 这期间还必须有经验丰富的老师予以指导, 只有在理论课的指导下, 通过实验、实习课的应用才能够达到对该门课程的掌握。所以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

(三) 专业化教育强

一般情况下, 3S技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不明白土地资源管理的目的, 无法真正利用遥感技术为土地管理服务;而如果学习土地资源管理却不精通土地资源遥感的学生, 则不能真正开展土地资源的现状调查、土地资源评估等一系列工作, 甚至对一些表现土地资源分布的遥感图像陌生。该课程的专业化教育比较强,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土地科学, 还要掌握遥感技术。

二、土地资源遥感课程建设与改革

(一) 教学内容设置

鉴于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设置时除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外, 还必须结合实践, 在实验课中真正去解决目前存在的土地问题。由于该课程需要良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 因此该课程设置在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比较好。课程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部分:

1.基础理论部分

该部分主要为学生讲授遥感基础理论知识, 让学生明白遥感技术到底是什么;遥感图像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增强和提取相关信息的;这些信息在真正的土地管理中如何应用等问题。其内容主要包括遥感概论、遥感的电磁辐射基础、遥感光学基础、传感器、航空遥感、航天遥感、微波遥感、遥感图像的校正与增强、遥感图像的目视判读、计算机信息提取、遥感技术土地资源利用案例分析等部分。

2.实验教学部分

通过实验环节使学生掌握遥感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遥感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等基本操作, 能够利用ENVI进行实际作业, 对不同数据源的遥感影像进行裁剪、掩膜、拼接、投影、增强、分类等基本处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要求做实验, 并撰写相应的实验报告或完成相应的实验考试考核。其内容主要包括:ENVI软件的熟悉及基本操作、遥感图像的几何校正与配准、遥感图像的投影变换与图像增强处理、遥感图像的融合处理、遥感图像的分类、遥感图像的判读等几部分。

3.实习教学部分

通过在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实习中采用高分遥感数据, 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真正用到实践中去, 明白如何利用遥感图像进行野外调绘, 如何利用遥感与测量相结合确定实际地物的位置, 如何解译和判读遥感图像中所包含的土地资源信息, 并进行相关的量算和统计工作。

(二) 增强实际工作与课程的联系

由于土地资源遥感技术的实践性极强, 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可通过目视判读直接获取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 所以单纯地设计一些虚构的项目对于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实际把握该项工作仍然不够。我校土地资源遥感专业学生在大学三年级后可参与相关教师的科研项目, 真正从室内图像处理走向室外图像验证, 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图像中土地资源的相关内容, 也为学生未来参加的工作提供了研究和工作思路。

三、土地资源遥感实践教学与改革

(一) 提高教师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是学生的领路人, 好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除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有科研项目过程中丰富的经验。同时, 其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的引导也极为有益。再次,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种手段, 例如启发式教学、游戏教学、讨论教学等, 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 形成影、音、讲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自己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从土地资源遥感课程来说, 教师可让学生自己通过全球网站去获取相关区域的遥感图像, 通过动态模拟调动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新鲜感, 在介绍科研成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 使之爱上这门课, 并努力学好这门课, 真正做到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提高。

(二) 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然, 实践也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有效的途径, 学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学以致用, 深刻理解和体会理论知识, 进一步去巩固和熟练遥感技能。因此, 在土地资源遥感课程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 设计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的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可在实践课程中使用真实项目的数据, 以便于学生结合实际去理解和掌握。例如, “二调”项目邻近区域的真实数据可作为学生实践课程的数据源加以利用, 这样学生可首先在实验室完成图像的目视和计算机解译, 在野外结合自己的解译成果进行校验, 最后完成图像解译。一整套完成的土地遥感实践教学环节可让学生了解真实工作的土地调查流程, 更可增强学生对遥感图像的理解能力, 同时对于数据的综合分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鼓励采用开卷考试、随堂考试、专题考试、口试、撰写小结, 并提交综述性报告等多种考试形式。考试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挂科, 而是为了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相关内容。闭卷考试并不是最好, 也不是唯一的检验方式。通过平时不断的检验, 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将每一次考查的结果都作为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他们会在平时主动了解学科发展动向, 以应对平时的每次考试。考试体系改革不但不会让学生因为一次考试结果的不理想而紧张, 也不会造成“平时疏于学习, 临时抱佛脚”的局面。因此, 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四) 开创学术环境, 增强学生的视野

大学生应该了解自己学科的发展动向, 了解最新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定期开办学术交流会、聘请专家做专题讲座, 这对于拓展大学生的科研思路、增强视野、加强其学习动力具有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遥感技术是我国目前的前沿性学科, 对于我国遥感技术的发展, 遥感不同领域应用的研究成果可定期向学生作专题讲座, 这会让学生产生各种新鲜感, 进而主动地去查阅相关文献和著作, 以增强学生对土地资源遥感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摘要:土地资源遥感课程鉴于其知识综合性强、实践性强、专业化教育性强的特点, 在深入的教学和实践中必须深化其改革措施, 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增强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等几方面入手。通过深入提高教师素质, 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实践教学, 增强学生的自我动手能力;加强考评体系的改革,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开创学术环境, 增强学生的视野等几方面的改革, 切实做好该课程的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关键词:土地资源遥感,土地资源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土地资源遥感 篇4

2012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启动

国土资源部日前下发通知,部署开展2012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与遥感监测工作。2012全国土地变更调查主要任务包括:开展遥感监测、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基本农田情况调查、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成果内外业核查、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数据汇总统计与分析、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据介绍,此次套合标注的用地管理信息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新增耕地两部分。2012年变更调查,将利用国土资源综合信息监管平台,首次叠加2012增减挂钩、低丘缓坡利用、工矿废弃地复垦、用地审批、土地整治、采矿用地方式改革试点及先行用地等日常审批管理信息内容,开展用地管理信息套合标注。这些信息经部组织标注、审核通过与确认后,将作为用地管理信息控制数。

土地资源遥感 篇5

1 技术路线

采用光谱特征变异法, 计算机自动处理与人工目视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基于两个时相遥感影像变化信息, 以作业和质检相结合的方法来减少变化信息的漏提、误提现象。

基于遥感影像的变化信息, 在ERDAS遥感影像处理软件打开两个时相的正射影像图, 前一时期的数据转为灰度, 后一时期的数据使用通道分离, 将前一时期的数据制定为G通道, 合并通道后保留后一时期数据的R、B通道组成新的影像[5]。由于不同时相光谱信息产生的差异, 在合成影像中所产生的品红、亮绿可以认为是变化的, 但是由于受到卫星获取数据的季节、太阳照射角度等客观影响, 这些变化仍然需要人工通过两个时相的正射影像图对比进行判读, 数字化土地利用变化图斑。充分利用那个土地管理专业信息, 与遥感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内、外业结合确定变化图斑的真伪、类型、范围、补充监测遗漏图斑, 保证遥感监测结果的可靠性。[3]

2 校正与镶嵌

(1) 几何精纠正的方法。采用ERDAS8.6版本软件对SPOT影像进行几何精纠正。

图像几何精纠正主要采用二次多项式法, 重采样则采用双线形插值法。坐标空间变换是通过变换函数建立校正前后图像空间坐标系得关系。二次多项式:

式中, Ui、Vi为第i个控制点对应的校正前图像坐标——行列号;Xi、Yi为第i个控制点对应的校正后图像坐标或地理坐标;an、bn (n=1, 2, 3, 4, 5) 为二次多项式系数;a0, b0为二次多项式常数项。用上述控制点的坐标, 按最小二乘法求出多项式的系数。根据变换函数解算每个像元的空间位置, 以达到校正的目的[4]。

采用精度较高的双线形插值内插法来确定对应的像元值。为提几何校正精度, 以广州市监测区为例, 采用在1∶1万DOM上选取大量控制点, 对分辨率为10 m、2.5m的9景spot影像分别纠正。

(2) 几何精纠正的处理方法和精度统计。以广州监测区为例, 纠正时在测区的896幅1∶1万DOM上, 每景影像最少选取25个控制点, 最多选取8 4个控制点, 主要选在未变化的道路交叉口、细小河流交叉口、铁路交叉口等处。影响几何校正精度采用随机读点法进行检验, 即在校正后的影像上以1∶1万图幅为基本单位选择一个特征点, 读出其坐标值, 再与DOM上对应点坐标值比较, 判断是否满足精度要求。以2007.年的SPOT5382-404 (20071116) 景为例, 其校正精度统计如表1所示。

注: (1) 最大限差取中误差限差的两倍。

(2) 大于最大限差的点不参与统计中误差计算。

(3) 统计中误差计算公式:

(3) 影像镶嵌和精度统计。因9景SPOT影像才能覆盖整个广州监测区, 故采用2007年纠正后的SPOT影像进行镶嵌。其方法是先校正, 再在同一的地理坐标下镶嵌。其优点是对相邻图像的重叠度要求不高,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山区和丘陵地区精度不高对整体精度的不利影响。

以2007年的SPOT数据381-404和380-404、382-404、381-403、381-405镶嵌的精度为例, 其精度统计如表2所示。

注: (1) 最大限差取中误差限差的两倍

(2) 统计中误差计算公式:

3 遥感数据的融合

数据融合主要包括几何空间配准以及光谱特征和几何特征的综合。其目的是通过监测区内SPOT 10m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与spot 2.5 m分辨率的全色波段融合, 提高卫星影像数据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 增强影像判读的准确性。同时, 利用单时相全色数据和多光谱数据的特征变异融合, 有利于新增建设用地的发现[7]。

融合前数据的预处理。在融合影像中, 多光谱数据的贡献是其光谱信息。融合前主要以色彩增强为主, 调整亮度、色度、饱和度, 拉开不同地类之间的色彩反差。

融合方法采用HIS变换、Brovey融合。HIS变换是将色彩RGB三原色脱离、分割为色相H、色彩强度I和饱和度S三个分量。HIS编码的优点是能把强度和颜色分开[6]。

融合图像后处理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改善图像的视觉效果, 增强专题信息, 特别是纹理信息。融合图像要进行直方图调整、USM锐化、色彩平衡、色彩饱和度调整、反差增强处理。

4 遥感数据变化信息的提取

变化信息的发现采用计算机辅助和人工发现相结合的方法。广东省动态监测采用光谱特征变异法, 有效地防止了变化信息的遗漏。变化区域的提取采用人机交互解译, 在变化信息增强的图像中, 手工矢量化出变化区域。变化类型的确定采用作业员交互式的目视解译和质检员质检相结合[2]。变化信息的表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 对变化图斑按自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统一编号, 图斑编号做到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唯一性。确认已发生变化的图斑, 以红色描绘图斑边界;怀疑发生变化的图斑, 用黄色描绘图斑边界。并且计算出图斑面积, 估算出其几何中心的坐标。

5 外业调查与复核

外业调查的主要任务是收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图和变更调查资料;逐个调查变化图斑, 确定实际变化情况;补充监测遗漏图斑, 同时实测零星地物面积;修改和补充有关界线;核实光谱特征图斑。

以广州市2007年土地更新调查的成果和动态监测变化图斑作比较, 以验证内业解译的准确度。表现土地利用类别判读的属性误差的变化图斑情况统计表如表3所示。

通过和外业调查对比, 整个增城市直接经过内业判读的属性精度在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时段监测区达到89.4%。内业误判主要是个别图斑的土地覆盖发生了变化, 从影像上看该图斑在前后时相的光谱和纹理也发生了变化, 但土地利用类型并没有发生变化。另外还有小面积图斑遗漏误差。因为覆盖增城市的SPOT影像的分辨率是10 m, 小于1.5亩的变化图斑很难监测到。

6 结语

采用了先进的ERDAS8.6、PCI软件对SPOT影像进行纠正、镶嵌和融合, 速度快, 精度高。实现了矢量数据和栅格图像的一体化显示和调用管理, 形成了基本的变化图斑信息库, 建立了广东省各地类光谱特征影像库, 获得了集图件、图形、数据三位一体的监测成果。

采用DOM、DEM对山区卫星影像进行校正, 能大幅度提高精度。采用作业和质检相结合、计算机辅助和人工目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变化信息, 极大地减少了错漏现象。利用分辨率为2.5 m的spot数据能监测到0.3亩以上的变化图斑, 利用分辨率为10m的spot数据能监测到1.5亩以上的变化图斑。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应按实际情况进行变更, 做到图数一致。变更调查的方法和步骤以及提供的成果应尽量与遥感监测工作一致, 使之能相互补充、完善,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孔样华, 黄泽民, 孙建华.遥感技术在城市综合调查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 2003 (4) :15~18.

[2]周庆, 李峰, 张海涛, 马千里.监督分类技术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中的应用[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3.

[3]刘慧平, 朱启疆.应用高分辨率数据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的方法及其研究进展[J].资源科学, 1999, (21) 3.

[4]黄福奎.论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土地科学, 1998, (12) 3.

[5]李志中, 杨清华, 孙永军.利用动态遥感技术监测太原市土地变更情况[J].国土资源遥感, 1999, (41) 3.

[6]王晓栋, 崔伟宏.县级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技术系统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9, (14) 3.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篇6

当前我国的土地问题存在十分尖锐的矛盾, 并逐渐成为眼下的重要的问题之一, 而要想使得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率, 那么就要从调查开始, 土地调查得来的数据, 不仅可以应用到对其它土地的合理利用当中去, 而且还可以应用到策划土地范围当中去, 比如说策划一下林地的范围, 再比如说策划一下耕地的范围等等。这样的数据, 为土地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事实依据, 有利于土地问题的解决。为了使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就需要首先来了解当前土地的使用情况, 试想一下, 如果通过人工调查的方式来得到相关的数据, 存在误差是一个方面, 而且信息的准确程度也有待考察, 这不仅会造成人力方面的损失, 同时物力、财力等方面也会受到影响。而遥感技术就成功的避免了上述的缺陷, 遥感技术的自动化施工设备, 能够及时准确的把握相关数据, 并且遥感技术的覆盖率广, 对土地问题的调查是很有利的。

1 实行土地调查的必要性

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就是要拥有人口、土地和主权, 可见土地资源对一个国家乃至一国人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 因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尤为重要。土地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它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意义, 所以必须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科学严谨的展开调查工作, 为国家发展提供数据来源。

土地调查目的主要有:a.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资料。对土地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否准确基本上决定了土地利用的长期计划是否合理, 是实现合理、科学的土地利用的关键。b.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提供基本依据。国民经济计划的制定、城市化的进程、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合理安排、生产指标的确定以及财政税收的组织都必须以土地调查所获得的各类用地及其变化状况数据资料为依托。c.为土地的有效管理提供可靠的基础。通过土地调查, 我们可以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 为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d.为土地科学研究和建立土地信息系统提供准确的数据资料。土地调查的过程就是采集土地信息的过程, 是土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向各级政府部门及各行业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和合理的服务。

2 遥感技术的实际应用

2.1 遥感技术所具备的技术优点

一般来说, 信息资源的获取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包括环境因素、地质因素、气候条件等等, 通常情况, 不同的地区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方面有所不同, 例如, 在一些平原地区或是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它的信息资源就比较容易收集到, 但是在一些高原甚至是沙漠、沼泽地区, 收集相关的信息就比较困难, 由于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恶劣, 外面的信息很难进去, 里面的信息很难出来, 这就给调查研究带去了很大的困扰。但是遥感技术的研究发明, 打破了环境、地域等方面的限制, 通过自身的技术设备, 便可以大范围的获取相关数据, 并做进一步的研究处理, 尽可能改变当地的恶劣环境。另一方面, 遥感技术获取的信息较为全面, 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全方位的数据信息。

2.2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工作中的使用方面

2.2.1 能够随时提供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第一, 遥感技术能够全天24小时的对土地问题进步检测和监控, 随时调查出土地变化的相关的数据, 并及时的做出应对措施。遥感技术不仅能够显示数据信息, 还能够提供图像的链接, 通过图像掌握实时情况, 为土地的调查工作提供眼见为实的第一手资料。第二, 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使大部分的农民放弃在家务农而来到城市打工, 这就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数量, 也加剧了城市用地的紧张程度。

2.2.2 在土地情况调查中利用遥感技术落实工作方法

如今多数地区都在采用遥感技术对土地的利用现状进行调查, 其较高的准确度, 已经使人们放弃了传统的调查方法。卫星的扫描给调查工作带来了十分的便利, 无论是恶劣的地质条件或是气候条件, 都可以在卫星的扫描之下得到第一手的调查数据, 全时段的服务于土地调查工作。另外, 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 省去了传统调查工作中的繁琐步骤, 大大节省了调查时间, 能够直接得到土地调查的准确数据。

2.2.3 应用遥感技术检测生态环境变化

土地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是保证国家可持续发展政策方针的重要资源基础, 而遥感技术能够随时检测到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 这运用科学合理的工作方式, 掌控的信息情况包括土地与生态两个方面, 并且对于变化信息实现实时的动态掌控, 这可以对于生态保护区域做好保护工作, 根据现实的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工作。做好遥感技术工作也是相关部门工作的数据基础。这不仅对于土地调查工作有深远意义, 同时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合信息数据可以实现资源合理分配, 将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工作合理结合, 是土地规划管理工作的一个工作重点。

结束语

当前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土地资源的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矛盾受到了国家及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土地调查, 是合理规划土地资源的前期准备, 只有在充分了解相关数据的情况之下, 才能够展开高效率的工作, 才能够依据实际来分配资源。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显示了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 与过去的技术相比, 遥感技术广泛的覆盖面、数据的及时有效以及信息的全面性都充分的彰显了遥感技术自身的优越性。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 实现了可持续战略的发展要求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使得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参考文献

[1]翁玉坤, 刘排英, 王鹏生.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中的应用综述[J].北京测绘, 2009 (3) :64-66.

[2]李月臣, 杨华, 刘春霞等.土地覆盖变化遥感检测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2006 (1) :213-220.

遥感技术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 篇7

土地变更调查是在土地详查完成后, 按照土地详查的程序要求, 对因各种原因发生变化的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界限进行重新调查[1]。传统的方法是人工调查的方法, 主要以测量为主, 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难以直接快速全面地进行土地表更调查。在土地变更调查中急需要新的技术手段。

卫星遥感影像具有周期性、现势性、客观性和系统性等特点, 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有着明显的优势。卫星遥感影像用于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全程采用数字化作业方式, 可以快速、准确、经济地获取和管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信息[2]。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主要是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 人工和计算机遥感影像解译。遥感技术可以准确地把握每年的土地利用情况。因此, 近些年来遥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研究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登封市属豫西低山丘陵区, 北依嵩山, 地处河南省会郑州与九朝古都洛阳之间, 地处北纬34°31~34°52, 东经112°49~113°17。辖13个乡镇, 3个街道办事处, 1个工业区, 人口63万, 总面积1 216.83km2, 耕地450多km2。登封市地势西高东低, 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50~400m之间。

七十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发展, 登封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在不断快速的发生变化, 因此需要快速准确地掌握该市真实的土地利用情况, 完善土地变更调查, 实现土地信息的社会服务化, 满足社会的发展。

1.2数据资料

遥感数据选用为登封市2010年 (图1) 、2011年 (图2) 和2012年 (图3)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 如下图所示。

1.3数据分析

对登封市2010、2011、2012年遥感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遥感影像应用于土地变更调查中, 主要是通过解译。首先将前一期土地利用矢量图叠加到当前一起遥感影像中, 对变化的图斑进行标记。然后再到野外进行实地调查, 然后将调查结果和室内判读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流程如图4所示。

遥感影像解译主要分为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 人工解译的方法主要通过手工描绘或借助于图像处理工具的方法, 确定变化图斑的范围。目视解译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但其工作量较大, 调查速度较慢, 发现变更区域较难[3]。计算机解译的特点是速度快, 但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自动解译又受到分类精度低、准确性不高的限制。因此在对复杂地区进行遥感影像解译时, 可以使用计算机自动解译和人工解译辅助进行, 这样既可以提高解译的速度, 并且可以提高解译的准确性。

2分析讨论

2.1由于登封市地类丰富、图斑的形状相对规则, 面积较大, 适用于人工解析和计算机解析辅助进行。表1列出了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后获取的登封市2010—2012年的各种地类的利用情况。

2.2在土地变更调查中, 应用综合的3S技术和多远遥感信息, 例如在野外进行实地调查时, 可以应用GPS的导航和定位功能, 对内野解析出来的不确定图斑进行逐一的核实, 这样可以弥补单一遥感影像在进行土地变更时候的不足[4]。

3结论

随着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 传统的土地变更调查手段其费时费力, 已经逐渐被基于遥感技术手段的变更调查所代替, 本文主要介绍了登封市利用丰富的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变更调查, 从遥感影像中获取数据再通过人机结合的方式对比分析, 更加准确快捷的监测土地利用的变化。

以前我们常说3S技术相结合用于土地监测, 但是随着科技地高速发展, 遥感 (RS) 不仅仅和全球定位 (GPS) 、地理信息系统 (GIS) 紧密结合, 还有日益兴起的智能系统 (IS) 和多媒体系统 (MMS) 也将紧密的和3S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5S相互作用的全新局面。在未来遥感技术会在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1]冯秀丽.SPOT卫星影像在土地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信息技术, 2005, 5:24-29.

[2]冯秀丽, 王珂, 楼立明.SPOT5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中的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 2005, 1:12-17.

[3]廖克.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测绘科学, 2006, 6:11-16.

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勘测技术的优势 篇8

1 遥感技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遥感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以应用, 成为一种普遍受到大众和相关工作人员欢迎的新兴技术, 具有高效、简捷的特点。遥感技术的工作方式主要是通过电磁波的传播实现对事物进行感知、探测及研究目的的工作方法, 电子波可以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对电磁波收集、传输、分析、处置和保存等环节的操作来实现对事物进行探测和检验的目标。遥感技术能够实现对信息的大规模收集与传递工作, 所搜集到的信息来源渠道也非常广泛, 信息的准确性非常高, 因此在地球资源的检测工作中经常被使用。

2 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勘测技术

遥感技术可以对获取的信息自动进行排序, 不仅对信息进行收集, 还可以进行识别和应用。遥感技术最大的优点就是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任何时间和任何环境都可以进行探测, 且可以反复获取, 遥感技术讲获取的信息汇聚成图像的速度特别快, 精准度特别高。且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 进行多个传感器共同探测和多个波段共同传输, 多种数据有序地汇集到一起使图像更加清晰。遥感技术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应用, 最早可追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相对其他国家来说, 遥感技术在我国开始应用的比较晚, 但其在我国的发展很快, 从简单的识别到计算机的判读, 使其迅速在航天航空领域得到快速发展。遥感技术在我国地球人造卫星方面的应用使我们更了解土地资源情况, 对相关部门做好土地调查工作起了重要作用。动态遥感技术室遥感技术被应用到土地勘测技术的关键。遥感技术可以汇集和传达特定地区不同时间、不同方向的影像, 分析图像中呈现的结构信息, 应用影像读译技术对影像的样色纹理等进行分析来设别变动的目标。相关的土地资源管理部门可以多时段地对特定范围的土地进行检测, 了解其范围内的耕地情况和建设用地情况及生态环境状况。

3 遥感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说, 遥感技术大多彼应用于对大自然的遥感探测, 分析调查。例如地质情况调查、水资源调查、环境探测等, 多数为大面积的遥感探测。无论是从应用遥感技术的时间早晚方面还是对遥感技术的研究, 我国相比发达国家, 还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对遥感技术的研究工作不够深、不够多。

尽管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 但是由于相关工作人员对遥感技术的研究程度不深, 所以遥感技术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十分完善。目前, 我国的遥感技术在资源勘测工作中的应用只能实现对某一指定地区或指定检测对象的检测工作, 不能保证实现由这些指定的检测目标的检测结果延伸到一般区域或普遍对象, 指定目标的检测结果不代表整体检测目标的结果。尽管这项技术在国家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 但在对这项技术进行应用时专业程度并不是很高, 这对遥感技术在勘测工作中应用的准确性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因此, 一定要重视这项技术的研究工作, 充分调动人力、物力、财力来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以提高遥感技术的应用水平。

3.2 遥感技术的成图精度不够高。

目前, 遥感信息的准确度还有很大可以提升的空间, 例如光谱信息的详细情况, 特征信息的有效融合, 提高遥感信息的处理能力, 同时结合实际地理情况, 详细分析收集的各种数据, 提取出高精度的信息, 利用人们做出正确的规划。

3.3 遥感技术要实现实用化和商业化。

遥感技术目前主要被国家政府部门所使用, 要不断扩大遥感信息用户的范围, 除了公共服务方面, 还要多应用于商业, 进而可以不断提升遥感信息产业的价值, 使遥感技术产业得到更多的斗争, 利于遥感技术向商业化发展。

4 遥感技术的发展趋势

4.1 遥感信息数据将不断加大。

遥感技术日渐广泛的应用使遥感勘测的数据信息量逐渐增大, 人们通过遥感技术的应用来实现对地球资源及环境质量的探测, 对这项技术研究深度的增加也是导致遥感信息数据飞速增加的原因之一。随着全球发展速度加快和资源枯竭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遥感技术的发展又面临着新的契机, 未来一段时间内, 遥感技术必将持续完善好发展。而遥感探测生成的数据需要以卫星作为传播媒介, 通过卫星将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相关工作人员。另外, 遥感技术还能在军事行业中得到运用, 因此具有非常高的精确性, 图像信息分辨率的提高也使得遥感信息数据的生成量增加。

4.2 空间位置和空间地位识别不断定量化。

遥感信息的定量化即通过模型将遥感信息与目标参量进行对比, 反复定量地推算遥感信息为目标参量。遥感信息定量化研究涉及很多方面, 包括遥感器的性能指标的分析, 空气参量的测算, 计算机图像的处理等。遥感信息定量化需要应用数字摄影测量和波普技术来判断识别目标物的形态特征。

4.3 遥感技术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遥感技术将逐步实现遥感传感器扫描, 对地面进行可编程控制, 使人们可以获取高密度时间段的数据信息。遥感数据处理系统可以自动进行目标处理, 自动提取人工建筑物, 使人们可以快速识别目标物及后续的定量化分析。随着遥感数据信息量的不断增加, 对遥感资料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增长, 我国的土地资源呈现出较为紧张的应用局面, 对土地进行有效管理成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需求。为更好的发挥土地勘测技术的效果, 在土地勘测工作中使用遥感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地勘测技术进行研究, 因此得到了广大土地勘测部门及工作者的推崇和欢迎。但是, 当前我国土地勘测工作对这项技术的应用还不是十分成熟, 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通过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能够促进我国土地管理水平的提高, 保证土地规划质量, 促进土地勘测技术的提高, 推动我做继续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摘要:随着国建建设需要的增加, 国家对土地的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在对土地进行管理时需要将对其进行充分的勘测, 根据勘测结果决定土地的用途, 进而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项目及土地施工规划。土地勘测能够提高土地管理的科学性, 实现对土地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的目的, 对土地利用和保障具有施工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遥感技术应用于土地勘测技术优势进行分析, 以促进国家土地建设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遥感技术,应用,土地勘测

参考文献

[1]杨铜梅.遥感技术在土地调查中的应用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13 (18) :128-129.

土地资源遥感 篇9

关键词:土地遥感监测技术,应用,问题,建议

1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经验教训

我国把航空遥感技术用于土地管理的调查业务己经有较长的历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在部分省市区采用1:3000比例尺的航测图进行过土地调查。航天、航空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 突显出遥感技术在土地覆被/土地利用变化调查中应用的巨大优势。然而, 这种优势目前还没有在建设国家级或区域级的监测体系和用于保障土地基础信息快速采集、处理并及时提供管理决策的实体性运行系统中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原因可能是在制订工作规划和实施计划方面, 没有落实好宏观与微观、中央与地方、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技术指导方针, 多年积累的一些宝贵的经验教训还缺乏深入的总结和全面的思考, 值得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个问题是遥感监测指标的确定。选择的原则应当是:必须满足国家实施宏观经济管理对土地资源数据种类、数据量纲及其准确程度的需求。应当在能反映土地生态环境容量、土地人口承载潜力、土地利用经济结构的信息中选取用于宏观决策的监测指标、数据精度和置信概率。在明确国家目标要求的前提下, 还必须建立遥感监测指标的体系表和监测技术规程。为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优势, 在选择监测指标时应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原则下, 突出土地覆被的指标和以土地覆被变化为表征的土地利用指标。有特殊需要时, 可以补充行政管理指标的一些地面调查 (如量化城镇建成区或主城区边界;量化基本农田保护区及其它各类保护区边界等测绘工作) 。但主要是依据遥感监测来直接获得有关信息和统计结果,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地面调查只能作为补充性间接手段而且不能层次过多, 只要土地遥感技术完成了科研实验并且转入了正常实际应用阶段就具备了自成体系的条件, 因此遥感数据成果可以单独使用。

第二个问题是遥感监测体系的构建。这与管理体制关系密切, 现行体制下的土地调查数据是由乡镇到全国逐级统计汇总, 并且要经各级行政领导过滤后上报, 虽然国家统计法是保障国家统计结果真实性和准确性的重要法律, 但是由于体制与机制的不科学或不健全而使得执法效果并不理想。不当的人为干扰因素是统计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主要病灶;同时, 以土地利用分类为代表的国家级技术标准的缺失, 也是统计数据名实不符、无法比较分析的重要因素。要建立全新的国家土地遥感监测体系, 必须贯彻自上而下垂直管理、相对独立、封闭运行的原则。多尺度、分层级、突出重点地构建监测体系。同时, 还必须配套统一的管辖制度、统一的技术规范和统一的运行系统。

第三个问题是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以问题为导向是科技研究的流行方法, 技术研究首先要明确做什么, 然后要明确为什么做, 最后研究怎样做。这应当是决定应用技术研究的成果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而发挥经济社会效益的一种工作思路。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 在技术研究阶段就应当明确了方向, 当然在实用中还会根据实际情况有所扩展和创新, 这种新的需求又促使遥感技术研究的不断发展进步。近几年来遥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 使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成果的应用范围有了较大的扩展, 如在城市用地规模、开发区建设、基本农田保护、违法占地监察等方面都发挥了作用。但是, 土地遥感监测成果的应用研究仍有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例如建立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系统实现快速获取土地资源利用的宏观状况 (利用结构、时空分布、数量变化等) 。可以先考虑将遥感本底数据库的建设作为各级各类监测工程的技术基础。还可按经济、生态、流域等分区指标建立区域级的监测子系统。这是与日常土地管理变更调查系统既相互关联、又有差别, 独立平行运作的快速反应系统。在国家宏观管理上, 两个系统获得的全国统计指标数据具有相互检验的作用。

2 土地遥感技术应用研究

2.1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构建的研究。

在具体工作方面我们虽然已取得了比较丰富的科研成果和工程实践的经验, 但是从国家或区域的宏观管理需求来评价, 目前的土地遥感监测在技术应用上和功能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 在体系建设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设计, 距实现标准化、规范化以及体系完整、系统完善的目标仍有不小的差距。根据当前工作的迫切需要, 应加快构建能全面、系统、迅速掌握国家或区域土地变化状况的动态监测体系, 明确体系结构中不同层级的目标和任务。并且在此条件下, 研究制订相应的各种标准和技术规程。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是国土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基础业务, 内容广泛, 时效性强, 保真度高。因此, 在体系研究中, 必须区分不同层级的实际需求和相互关系, 并依此确定配套的技术措施。

2.2 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体系关系的研究。

必须掌握好三个关键性问题:第一要有国家统一的、科学的土地分类标准和监测技术规范。第二要有先进的、综合的、实用的土地调查技术。第三要有统筹兼顾、功能互补的有机联系。土地调查主要有土地利用调查;土地条件调查;土地法律调查 (地籍调查) 三种。土地遥感监测主要有国家级、区域级、城市级和特定区位四种。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在数据采集方法技术上大同小异, 多采用现代化的遥感影像、卫星定位、电子全站仪测绘、信息化技术。但作为两个体系, 应在土地管理学和统计调查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各自的功能、结构、作用方式以及两个体系间的技术基础关系和功能互补关系。由于土地既有自然资源的属性, 又有社会财产的属性, 所以在土地行政管理的方式上也分为资源行政和不动产行政两种。这两种基于公权力的执法行为的后果, 都会影响土地权属和土地利用在时空上发生变化, 而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都是反映这些变化状况、反馈管理效果的技术手段。如何充分发挥两个体系的功能并达到优化组合的最佳效果, 仍然是应当继续研究的课题。

2.3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功能的研究。

了解土地管理系统的主要结构, 对研究土地调查与动态监测的功能定位和确定遥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方向都是有益的。土地管理系统由行政执法、技术支撑、基础业务三个子系统组成。土地行政执法子系统的决策、组织、协调与控制功能的发挥, 离不开基础业务子系统提供全面、准确、动态更新的土地信息。因为它既是行政执法的技术基础, 又是依法行政效果的信息反馈。行政执法子系统在运行中, 需要在解决法制、体制、机制问题方面获得辅助决策的技术支持;基础业务子系统在运行中, 无论是调查、评价、规划, 还是它们共有的标准化、信息化工作, 都需要获得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的保障;而上述需求, 正是技术支撑子系统的功能定位。由此可知,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的应用目标, 宜定位于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这三项主流基础业务, 服务方向是支持国家公共行政在国土资源管理中的宏观决策。

2.4 土地遥感动态监测体系运行系统的研究。

建立国家级和区域级的土地遥感监测体系及其运行系统是当务之急, 在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战略中应放在优先的位置。根据国家对土地管理参与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 用现代先进的遥感技术实时、快速、准确、客观地获取土地覆被/土地利用现状信息, 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分析其某个时间序列中的土地变化情况, 并据此将研究影响变化的因素和客观规律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的战略决策, 这不仅是必要的, 也是可行的重要选择。系统运行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与科学的系统设计作保障才能安全、有效。现在应从完善土地调查制度入手, 将系统运行的国家目标与体制、机制的要求形成法律规定, 组织开展保障系统运行的立法研究。从完善技术基础入手, 根据现有的丰富成果和实践经验, 认真总结、务实创新、积极开展与运行系统建设相关的各项设计研究。

上一篇:优化目的下一篇:大功率微波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