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对比研究

2024-09-02

英汉对比研究(精选十篇)

英汉对比研究 篇1

英汉两个民族虽然语言各不相同, 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相去甚远, 但由于人类心理活动过程和个性心理特点的某些共性, 英汉谚语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方式都有很多共同之处。它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由于人类的普遍社会活动和心理思维过程有许多共同之处, 因此英汉谚语也存在相同之处。由于各国具体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因此英汉谚语又存在差异。英汉谚语有相同的起源和语言特点, 都来自民间生活、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外来语。英汉谚语的语言具有简练和生动形象的特点。英汉谚语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价值观差异

价值价值观是支撑人类生活的精神支柱, 它决定人类行为的取向, 决定人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旨意开创新生活。一定的价值观念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之中, 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与思想标记。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各自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品格。总的看来, 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基点, 以幸福主义为目标。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整体主义为基点, 以禁欲主义为目标的英美价值观念的主线是个人主义, 崇尚个人相对社会的独立自主性。谚语“Don’t put your finger in the pie (不要多管闲事) ”体现的就是英美社会奉行的个人主义处世哲学。英美价值观还体现在时间观念上的守时, 追求效率和乐观态度。谚语“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 ”形似汉谚“一寸光阴一寸金, 寸金难买寸光阴”, 但它更侧重时间和财富的关系。受个人本位价值观念的影响, 英美人士十分重视个人的隐私, 故年龄、收入、宗教信仰及私人住宅等均列入个人隐私范围。英谚“An Englishman’s home is his castle” (英国人的家是独立王国) 即为一例。从传统上讲,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不强, 生活中没有英美人那么多的“秘密禁地”。与个体主义相对而言, 中国人比较崇尚集体主义 (或称人伦本位) 价值观, 它是中国文化的主线。受其影响, 汉语谚语中有极其浓厚的人伦本位色彩, 它体现为倡导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友爱和团结合作关系, 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结构所形成的产物。汉语谚语“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独木不成林, 单丝难成缕”的功能体现的就是一种典型的集体力量。人伦本位还体现在亲情和友情上的密切关系, 人们比较注重对浓浓亲情和友情的回报, 强调彼此之间的情义和义务。

二、审美习惯差异

由于不同民族受其民族个性的影响, 就形成了不同的审美习惯与审美情绪。在这一基础上, 中西方对周围的事物价值认识不同。特别明显的是在英汉谚语中, 虽然都常常借用动物喻指各种不同类型的人, 但不同国家的人民对一些动物的感情色彩和认识不尽相同, 有的甚至截然相反。特别值得说的是“dog”一词。应该说西方国家特别是说英语的国家比我们更爱狗。因此常以Dog自称或互称, 却不含卑劣之意。狗在英美国家还有“人之良友” (Man’s best friend) 之美称, 故英语中有诸如“Every dog has its day” (人人都有得意日) , “Barking dog seldom bite” (嘴硬者手软) , “Dog does no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 以及日常生活中的“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个幸运儿) ”等说法。其中大部分不含贬义;在中国, 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 如“狗娘养的”, “狗东西”, “狗改不了吃屎”, 等等, 人们在对狗好像没有好感。在对待年龄问题上, 英美人与中国人的态度可谓大相径庭。在英美国家, 年龄成为极具代表性的隐私之一, 人们对于年龄讳莫如深。英语谚语“You can’tan old dog new tricks (年逾花甲不堪教) ”就带有对年老的悲观和无奈色彩。在中国传统的排资论辈观念上, 老年人常与老资格、老经验联系在一起, 称呼上就有老王、老李等, 敬老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汉语中就有“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等说法。英中审美习惯的不同还体现在谚语比喻修辞格中喻体选择的差异上。例如, 英谚“To cry up wine and sell vinegar”与汉谚“挂羊头, 卖狗肉”, 英谚“Love me, love my dog”与汉谚“爱屋及乌”, 英谚“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与汉谚“宁为鸡口, 不为牛后”, 等等, 其喻体的选择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汉民族的不同审美习惯。

三、历史文化差异

英汉谚语中, 有些词汇或说法与起历史文化北京息息相关。因此, 了解其历史背景, 对于正确把握谚语的意义显得十分重要。英谚“Talk of the devil, and he is sure to appear”意思接近于汉谚“说曹操曹操就到”, 然而前者带有浓厚的西方宗教色彩, 而后者则与历史有关。英谚“Love is blind”其对应的汉谚为“情人眼里出西施”, 带有明显的汉族历史文化的痕迹。英谚“The bread never falls but on its buttered side”类似于汉谚“人倒霉, 吃豆腐也塞牙”, 但二者反映出不同的生活习惯。例如, “Men leap over where the hedge is lowest”近似汉谚“雷公打豆腐, 专拣软的欺”, 前者来源于生活, 后者来源于神话。再如, 英谚“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类似于汉谚“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 但是前者是从实际生活出发, 而后者是来源于历史传说。

了解了英汉谚语不同后, 本文拟就英语谚语的翻译技巧作初步探讨。英语谚语汉译法常见的有五种:套用法、直译法、意译法、直译加注释和对联法。其中套用法乃翻译英语谚语的普遍而又重要的手段。采用这种翻译法, 既保持大不列颠谚语的风采, 又符合汉语谚语的结构与习惯。“A snow year, a rich year.” (瑞雪兆丰年。) “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willing heart.” (天下无难事, 只怕有心人。) “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s king”. (山中无老虎, 猴子称霸王。) “Barking dogs donot bite.” (吠犬不咬人。)

在当今全球化的大潮流下, 肩负着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双重任务的译者, 不仅要向本国读者介绍异域的语言文化, 丰富本国文化的内容, 而且要把本民族的文化推向世界, 弘扬本国的文化, 最后实现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

摘要:谚语是各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的一朵奇葩。本文分析了英汉谚语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并研究了英语谚语在翻译时的一些技巧, 最后着重指出了英汉谚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渗透与融合。

关键词:谚语,英汉对比,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陈克.中国语言民俗.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

[3]王福祥, 吴汉樱.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4]陈文郁.英语格言警句在教学中的运用.基础教育研究, 1999 (5) .

[5]陈锡麟.翻译教学法与翻译练习.外语界, 1990 (4) .

英汉衔接手段对比研究 篇2

【摘 要】衔接手段的恰当运用是文章连贯的重要因素。文章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关键词】衔接手段 对比 英汉 相似性 差异性

一、引言

1976年,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Cohesion in English(《英语中的衔接》)一书,阐述了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构成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1]。该书详细论述了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同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和词汇搭配八种衔接手段。

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种类大致相同,但是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导致英汉语篇衔接手段的具体使用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以《阐述“中国梦”――习近平就职后第一次发言》和《重塑“美国梦”――奥巴马胜任演讲》两篇经典演讲为例,对比分析英汉衔接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异同。

二、英汉衔接手段对比

(一)相似性

1.指称

指称(Reference)是指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能够有效提示语篇中已经出现过或者尚未出现的内容[2]。在两篇演讲中,以人称指称为例,演讲者能够运用它帮助听众理解具体所指对象是谁。

例如,在奥巴马“美国梦”演讲词中,用“I”指代自己,“you”指代听众,“we”指代所有人。“we”在演讲中共出现了45次,例如:“...we gather because we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we”这个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表示奥巴马与听众站在同一立场,极大地拉近了与他们之间的情感距离。

同样的,在习近平主席“中国梦”的演讲中,“我们”一词出现20次。例如“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这一句多次使用“我们”,表达了习近平希望各族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紧密联系、团结一心的愿望。

2.重复

重复是衔接手段中最直接的方式,指具有同样语义、同一形式的词汇或句子在篇章中反复出现[3]。重复在政治演讲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能够加强演讲者的语气,唤起听众共鸣。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在表达对先烈的感激之情时,他重复三次使用了“For us,they...”结构,如:“For us,they packed up their few worldly possessions and traveled across oceans in search of a new life...For us,they toiled in sweatshops and settled the West...For us,they fought and died...”奥巴马强调了先烈为后代所付出的努力,强烈表达了希望美国所有的年轻人能沿着先烈的脚步不断奋斗、开创新的事业的情感。

在习近平演讲中,也多次运用重复。例如:“各位代表,这次大会选举我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我对各位代表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信任,表示衷心的感谢!”“各位代表!‘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位代表”在全文出现共8次,充分表达了习近平希望与全国人民携手共同实现中国梦的愿望,实现“中国梦”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需要在党的带领下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

3.词汇搭配

词汇搭配即词汇同现,同现的词汇在语义上往往是有联系的,从而达到语篇的连贯[4]。在两篇演讲中,演讲者都恰当地使用了词汇搭配。这有助于听者掌握语篇中心,形成思维上的连贯性,使得整个演讲深入人心。

奥巴马在阐述国家所面对的危机时,多次运用了词汇搭配。如:“...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Homes have been lost; jobs shed; businesses shuttered...”“住房不再”“就业减少”“商业破产”,这些词汇的搭配,紧紧围绕着“失败”这一中心,体现了经济衰退之严重。走出危机,实现“美国梦”,需要美国人民坚定信念,共同奋斗。

在习近平的演讲中,词汇搭配出现的次数也较多。例如,“……以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丰富的政治智慧”“高超的领导才能”“勤勉的工作精神”,都体现了一个优秀领导人必须具备的品质。只有在一代又一代这样优秀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才有可能走向实现“中国梦”的道路。

(二)差异性

1.省略

英语是一种高度形式化、逻辑化的语言,句子中主谓结构完备,形式齐全,表意精确;而汉语是以语义为中心,并不是特别注重形式,不管句子是否完整,只要表达清楚,与意义无关的形式成分皆可省去[5]。

在奥巴马的演讲中,句子结构较为完整。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省略运用比较频繁。例如,“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以上几句话都省略了主语“中华民族或全国各族人民”,在意义表达清楚的情况下,避免了行文累赘。

2.连接

英语语篇多使用连接词语,并需要借助不同的连接词以明示其内涵逻辑。连接词语出现频率非常高,是一种形式连接。在奥巴马的演讲中,使用连接词较为频繁。例如:“We honor them not only because they are guardians of our liberty,but because they embody the spirit of service...”在这句话中,奥巴马阐述了后人崇敬先烈,不仅因为他们捍卫了自由,更是因为他们代表着献身精神。“not only”“but”的使用,表达了一种递进关系,使得整个句子语义流畅。

汉语中虽然也有些连接词,但常常表现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语义间的逻辑关系并不呈现为具体的连接成分,而是内含的,主要依赖语义的贯通来行文,表现为零形式连接或意合连接。在习近平的演讲中,除了“和”这个表示并列关系的连接词之外,其他表转折、假设、因果、递进等关系的连接词均很少使用。

三、结语

基于以上两篇演讲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英汉衔接手段运用的相似性,如均频繁运用指称、重复、词汇搭配等衔接手段。同时,英汉衔接手段的运用也存在差异性。在奥马巴的演讲中,语言上注重形合,逻辑思维严谨,连接词运用频繁;而在习近平的演讲中,注重主客体统一,在语言上重意合,其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隐藏在语气和感情之中,多次运用了省略。通过衔接手段的研究,我们也可以更好地挖掘演讲者意图。

【参考文献】

严复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篇3

【关键词】严复 英汉语言对比 英文汉诂

在严复所处的时代,面对西方文化的挑战,中国传统文化节节败退,严复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来改变这种状况,来唤醒中国人追求富强的精神力量。严复最终选择了引介西学,从中他深刻了解了中西文化本质上的区别,了解了中西文化在精神上的相通之处。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创作《英文汉诂》,严复将西方文化(以英文文法为代表)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古汉语为代表)结合起来,创设了一种跨文化的文本对话。因此,严复的中西文化对比是他进行英汉对比的出发点,也是归宿。

1 《英文汉诂》研究概述

《英文汉诂》是严复应其学生熊季廉的要求而作的一部英文文法书,是“杂采英人马孙、摩栗思等之说,至于析辞而止。旁行斜上,释以汉文,广为设譬,颜曰《英文汉诂》”。(严复,1933:序)作为中国首部介绍英文文法的著作,1904年《英文汉诂》的出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说在国内再版了二十余次,(张志建,1995:149)直到1933年还有重印本。商务印书馆对该书的评价极高:“……是诚西学之金针,而学界之鸿宝也”。(转引自邹振环,2007:54)学者文人纷纷著书立说,表示对该书的推崇之情。周作人认为英文文法上,“中国没有一本可以与《英文汉诂》相比的书”。(钟叔和,1998:784-785)彦惠庆(2003:18)在自传中明确表示严复贡献给中国学人的《英文汉诂》“堪称学术精品”。

2 《英文汉沽》中英汉语言对比

尽管是一本语言学著作,严复对于英文文法的讲解并没有鹦鹉学舌般的照抄照译,而是辅之以中国语言文化的典型例证。他不仅透过语言文字的对比来考察中西文化内涵的异同,甚至还有通过文法对比来进行多种文化的比较。

2.1 英汉语言的差异性

首先,词法的差异。英文的挈合是“提挈联合句段者”,而在中文“凡领句虚字,皆归此类。”中文的同字异部“往往其形不变,而变其音,在古则有长呼短呼,在今则有圜破之法”,如例:恶恶臭好好色;“而西文以其拼切为字,故得即其形而变之”。为了表示行为发生的不同时间,“中文唯有句中别行另加字为之”。以“今之隐几非昔之隐几”为例,其中的两个“隐”形式上没有区别,用“今”和“昔”表明了时间的差异。

英文名物与称代字有单复数之分,“于中文不多见,然亦不可谓无”,如表单数的“我”“吾”,表同类的“吾党”“吾曹”,表复数的“而曹”“汝辈”。英文中的复牒称代 “几为中文之所无,而中西句法大异由此”。对于英文中的引牒之字,“中文常寓于‘之、‘其诸代名中,无独用之挈合”。如 “吾知其为诳者”。古英语中云谓的既事(过去式)添加尾声,相当于中文的“已爱”或“爱了”。作为拼切文字,西文“易磨损而合一,中文不易合也,不易合,故终为分立之字”,即通过添加“已”“了”等构成“爱”的既事。

2.2 英汉语言的相似性

首先,语音上的相似性。严复认为英文的元音“同于中国之宫商角徵羽;亦有变音,与中国同”。严格来说,元音与五音不完全对应,此处严复对比的目的只是为学习者学习英语元音提供一种参照。在划分英文单词音节的时候,“但若于音无害,则其分之也,当依造字之意为之,此与中文偏旁之义正同”,此“乃依罗马希腊原文,而后法割裂不成文故耳”。

其次,关于词法的相似性。英字“名物与介系合,……其加诸云谓,或区别字者,可作疏状字观;…其在中文,实亦同此”。如“立于朝→ 立何所也”。同时,汉语的“矣”字含有英文完成式的意思。英文中主物之名的构成是名词后加尾声,“与中文‘之字为用正同”。中文表程度时根据语境推断或用诸如“较”“最”“极”等字表示。英文中也有借助其他词表程度的情况。“英文中的云谓,有不加尾声,但变其主音”,可以使名物等实字转成云谓等虚字,这与中国文字正同,“蓋即中文之读破法”,如“春风风人,下雨雨人”。英文中的容状疏状多由“区别部字+尾声”构成,“与中国之‘如‘然等字同义”,如“勃然”“翕然”,因此“其制字之法,中西正同”。

以上分析表明,尽管承认英汉之间存在差异,严复仍然试图将汉语语法纳入英文文法的框架之中,尽量在古汉语中找到与英文文法的对应之处。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会使国人误以为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有一脉相通之处,从而消弭对异国文化的敌意,有利于国人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2.3 基于语言相似性的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

在《英文汉诂》中,严复通过对比分析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语言文化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提出了亚洲与美洲、欧洲人种同源的观点,该观点是基于以下证据提出的。

第一,古汉语、日语和美洲茵陈人语对云谓字的使用。从云谓字看,“东洲之语”的“云谓字”常用于句末,如庄子“奚以之万里以南为”。“其在日本语言,尤为显著,美洲茵陈人语亦然,故此治言语学者,谓此乃亚墨原人同种之证。”又英文第三人称无主云谓句子,与中文中的“其‘雨其‘雨,杲杲出日”相似,“雨”和“出日”是云谓,因不知事主,就用“其”来代替。

第二,上古英语与古汉语都曾用独立之字表意,后演变成尾声。上古英语中“尾声者皆独立之字”,“正如中文之用‘如用‘然,如‘勃然变色”。因此,严复认为“西文上古,与中国文字正同”,“西文能合能变”的原因在于“其为字母拼切,柔而易流”,“而中国既用六书,木疆难变,然而字音切合,由二成一者亦多,如‘不可为‘叵,‘之于为‘诸,‘而已为‘耳”,所以(中文)“不可言不变也”。

第三,上古汉语与上古欧洲语的人身代词、反身代词的位置和功能相似。从“三身之代词”看,“英文古似德文……西文称谓,当隆古时,与中国同;而第三身……尤与吾文之‘伊‘他同原。”因此,“案中西古语多同,……可知欧亚之民,古为同种非传会也”。英语中的反身之称代为名物,犹言其身,其“一己”…… “克己”,“尽己”,“自尽”;所以严复认为“中西古语之同”。

第四,中西制字法有相同之处。英文会合之字多用换头。因此“中西言语,当上古时,本为合一”。英文中有表“大”意的尾声,而“中文六书,凡字之从‘于‘奔‘贲诸声者,皆含‘大意,其制字之音义,与此乃暗合”。

严复根据语言之间的相似性推断亚、美、欧人种同源,语言学上的根据并不充分。(文贵良,2009)但是严复这种“会通中西”的做法使中西文化交流成为可能,并由此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

3 结语

通过介绍英文文法,严复对比分析了英汉语言的相似性与差异性。出于引介西方文化的目的,严复强调的是英汉语言的相似之处,甚至提出了亚欧人种同源的观点。当然,严复在《英文汉诂》中的语言对比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其研究包含在文化对比和实际应用(如翻译)之中,缺乏对比的理论,使得其研究较凌乱,不成系统,很多问题浅谈辄止,没有深入展开。同时,严复仅根据语言某些方面的相似性推断亚欧人种同源,论证不充分,结论过于草率。但是,严复英汉对比研究中的这些不足有其时代局限性,同时与其研究重点在于翻译西学有关,我们要公正客观地评价他的研究及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应详,皮后锋编.《严复集》补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2]严复.英文汉诂[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3]张志建.严复学术思想研究[M].商务印书馆,1995.

英汉词缀对比研究 篇4

词缀法是把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造新词的方法 (陈, 1991) , 也叫做派生法。总的来说, 前缀起着语义功能, 而后缀有语法功能。在英语中, 它是一种重要的构词法,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它在新的英语单词中占17.5%。在汉语中, 由词缀法构成的词非常少, 然而词缀化是汉语本身发展的自然趋势 (吴, 2001) 。

2 英汉前缀对比

英汉前缀的不同反映在英语比汉语有更多的前缀。英语前缀是构词主要的成分, 仅次于词根。整体来说, 英语派生过程比汉语更复杂、更多样化。

2.1 英语前缀的分类

英语前缀大多只是改变词义而不改变词性, 所以英语单词是在意义的基础上分类的, 英语前缀可以分为九类, 列举如下:

2.2 汉语前缀的分类

汉语的前缀表示语法意义, 其首要功能是改变词性, 这种功能相当于英语的后缀, 这是两种语言最大的区别。汉语的前缀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只是为了构词, 如“老”, 老婆、老大、老虎;“阿”, 阿爹、阿婆。另外一类不全是语法的性质, 可能会改变词性, 汉语前缀根据意义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汉语前缀和其相对应的英语形式:

1) 否定前缀

不人道 inhuman 非正式 informal

不科学 unscientific 非导体 nonconductor

无形 invisible 无条件 unconditional

2) 态度前缀

反建议 counterproposal 亲美 pro-American

反常 abnormal 伪政府 pseudo-government

反社会 anti-social

3) 程度或大小前缀

超自然 supernatural 泛非 pan-African

超音速 hypersonic 次大陆 subcontinent

准学者 quasi-scholar

4) 数字前缀

半封建 semi-feudal 单边 unilateral

半人半神 demigod 单晶体 monocrystal

双音节 disyllabic 多中心 polycentric

双语 bilingual 多级 multipolar

2.3 英汉前缀的对比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 可以推测出两种语言的大多数前缀都有对应关系。总体来说, 英语前缀在不改变词性的基础上, 对词根起着语义功能, 而汉语前缀具有语法的功能, 更倾向于语义分类。

然而, 在两种语言中, 由相对应的前缀构成的派生词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就是说, 一种语言中的派生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意义也可能不是派生词。例如, “不毛”在汉语中是个派生词, 由前缀“不”和名次“毛”组成。在英语中相对应的词是“barren”, 是个单词素的词。同样, 英语中派生名词“non-smoker”是由一个前缀“non-”和一个名词“smoker”组合起来的, 在汉语中是个名词词组“不吸烟的人”。

许多前缀具有多种意义, 这种现象是非常普遍的, 即一种语言的前缀在另一种语言中具有几种意义, 反之亦然。英语前缀“a-”有三种意思:a.强调原来的意思, 如await;b.改变词性和意思, 如awash;c.非、不, atypical。在汉语中, 前缀“不”可以用英语中不同的前缀来表示, 如un-, il-, ir-, a-等。

3 英汉后缀对比

与英语相比, 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比指示状态和动作等的后缀多。两种语言的后缀都是加在词根之后。

3.1 英语后缀的四种范畴

英语后缀是对原来的词的一种修饰, 它改变了词原有的词性。英语后缀有四种类型:名词后缀、形容词后缀、副词后缀和动词后缀。当词根加上这些后缀后, 分别形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和动词。

3.2 汉语后缀的分类

与英语后缀不同, 汉语后缀主要构成名词。加上后缀的词根几限于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尤其是名词。下文选择了若干汉语后缀和对应的英语后缀。

3.3 英汉后缀对比分析

如上所述, 汉语在构成名词方面有丰富的后缀, 尤其是指示人的名词。据估计汉语表示人的后缀在词缀中达到32%, 在英语中只有13%。两种语言的后缀很明显的不同在于汉语后缀大多带有些许感情色彩, 尤其是轻蔑意义;而英语后缀很少带有这种贬义的感情色彩。

汉语中一定量的后缀在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后缀, 因此, 在英语中由自由词来表达这些后缀的意思, 例如桌子 (desk) 、杯子 (cup) 、石头 (stone) 、尾巴 (tail) 、泥巴 (mud) 。同样, 当表示女性的后缀附加于对应的动词之上, 整个词就代表了女性。然而, 在汉语中单个词就代表了相同的意义, 比如女演员 (actor-actress) and母老虎 (tiger-tigress) 。

后缀中有一种有趣的现象, 加上后缀的英语派生词与加上前缀的汉语派生词相对应, 比如, “lawless”和“fearless”分别译成“非法”和“无畏”。英语中带有指小意义名词后缀在汉语中经常译成前面加“小”的名词, 如小鸭 (duckling) 、小猫 (kitten) 。有时, 同时使用前缀“小”和后缀“儿”, 如小罐儿 (cannikin) 。

4 结语

总之, 科技全球化给英语和汉语提供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在此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比较。英汉词缀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点, 将两者相比不仅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深刻认识两种语言, 而且有益于他们丰富英汉词汇。

摘要:英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两者在构词法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分析了这两种语言的词缀, 通过前缀和后缀的词缀对比, 会给英语教学以及英汉互译提供一些启发。

关键词:词缀,前缀,后缀,对比

参考文献

[1]陈治安.英汉词缀法构词比较[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1 (1) .

[2]韩汉雄.英汉词缀比较及其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4 (7) .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4]吴东英.再论英语借词对现代汉语词法的影响[J].当代语言学, 2001 (3) .

[5]萧立明.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论文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对外交往中,跨文化的言语交际也显得愈发重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层面上则表现为语言差异,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表现出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模式都有所不同,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促进文化交际。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从细节之处去感受两种语言的微妙差别,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 语言与文化 综合语与分析语 刚性与柔性

形合与意合 英汉两种语言

内容

一、引言

二、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2.综合语与分析语

3.刚性与柔性

4.形合与意合

三、课堂篇

四、疑惑篇

五、结语

英汉对比研究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同时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综合语与分析语、刚性与柔性、形合与意合,四个角度对英汉两种语言进行对比与分析,进一步认识英语和母语的特性与差异从而对英语的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进而促进文化交际。

一、教材篇

1.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即: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是语言的管轨。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各国人们之间的交流已是一个趋势和必然。由于英语国家与中国有不同的风俗,信仰,道德价值观,历史,等文化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又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新的历史条件对英语教师和英语教学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涌现。英语教师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

因此,对于英语专业的我来说,要学好英语,就要用对比分析的手段来找出中西语言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摆脱母语的思维方式和使用习惯来理解英语。同时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将语言与文化结合,才能更好的去学习这门语言,减少交流的障碍。

2.综合语与分析语

综合语的特征是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分析语的特征是不用形态变化而用词序及虚词来表达语法关系。其中形态变化,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三大手段。汉语为典型的分析语,英语为综合-分析语。

首先,英语有形态变化,而汉语则没有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形态变化主要体现在构词形态和构形形态上。在构词方面,英语的词缀灵活多变,有大量的前缀、后缀,而汉语则不多见。在构形方面,英语常常是将动词、助动词和情态动词结合起来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而汉语同一个词就可以表示主格、宾格,单数、复数,或者现在、过去等行为。其次,英语词序较灵活,汉语则较固定。英语词序倒置的现象比较多,汉语 主要表现为功能性倒装。汉语的定语一般在名词前,英语定语位置较灵活。再次,虚词方面,英语经常使用定冠词、不定冠词、介词和连接词,汉语则没有冠词,表并列和从属关系的连接词的使用率也较低,较常使用的是丰富多彩的助词,如动态助词、语气助词等。最后,英语是语调语言,汉语是声调语言。语调和重音的变化是英语语音的主要表意手段,两者的密切配合可以表达意义的差别,而汉语的语音手段主要是声调。汉语语音音节匀称,具有均衡美和节奏美。

3.刚性与柔性

1)英语的刚性

英语句子有严谨的主谓结构,句子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多层递进,前呼后拥,严密规范,句型重形合,句式为“聚集型”。英语的主谓结构有五种基本句型,即 SV, SVP,SVO,SVoO,SVOC,而上述句型和变式可以通过增加修饰语,扩展基本句型的成分,基本句型的组合、省略、倒装等方式来扩展。英语注重句子结构完整,通过形态标志、连接词和填补词的使用来保持其完整性。此外,句子成分、词语之间必须在人称、数、性和意义等方面保持协调一致的关系,即: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等,其也是英语句子呈“聚集型”的重要因素。英语受形态变化约束,有词性标记和关系词及连接词,语句关系结构比较清楚,因此语法歧义较少。

2)汉语的柔性

汉语不受形态的约束,没有主谓协调一致的关系,其主谓结构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和灵活性,句型重意合,句式呈“流散型”。汉语的主谓结构要比英语复杂的多。汉语的主语形式多样,可有可无,即:它可以表示施事、受事,也可以表示时间地点,可用名词、动词,也可用形容词、数量词,句子可以没有主语,也可以省略主语,还可以变换主语予以隐含;谓语也复杂的多,即:它可以是动词,名词和形容词,可以是一个动词,也可以是多个动词,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多个词组,可以是连动式、兼语式、把字式、紧缩式和主谓式。按表意功能和表达形式,汉语句型可以分为话题句、施事句、关系句、祈使句、描写句、说明句等。此外,汉语句式有完全句也有大量的不完全句两者混合交错,组成流水句。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较少使用连接词,重意会,因此语法歧义较多。

总之,英语重形合,词有形态变化,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语法呈现显性,刚性,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具有严谨的客体意识:汉语重意合,字词缺乏形态变化,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语法呈现隐性、柔性,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具有灵活的主体意识。

4.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意合指的是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其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英语造句主要采用形,汉语造句主要采用意合法。

1)英语的形合法

英语造句常用各种形式手段连接词、语、分句或从句,注重显性接应、句子形式、结构完整,比较严谨;英语通常综合运用关系词、连接词、介词和其他连接手段、形式,把各种成分连接起来,构成长短句子来表达一定的语法关系和逻辑联系。意合法在英语里属于“变态”,主要是一些简练谚语、表达复合句内容的简单句,以及表达状语从句意义的定语从句。

2)汉语的意合法

汉语造句少用甚至不用形式连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逻辑事理顺序,比较简洁。汉语的意合法的手段有语序、反复、排比、对偶、四字格等。汉语的许多主从复合句,虽然不用关联词,形式类似并列复句,但分句含义却有主次之分。紧缩句句式简明紧凑,分句之间的语法关系和逻辑关系往往是隐含的,四字格是汉语运用最广的语言形式。

二、课堂篇

1.对比

对比是比较的基础,其目的是求同与求异,寻找共性与个性。2.智慧

理想是书籍,是智慧的钥匙,书是传播智慧的工具,因此要学会欣赏智慧。3.思维方式

我们要形成“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归纳出属性的共性,分析属性的异性 4.言语和语言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客观现象,对于使用某个语种的人来说是统一的,每种语言都是有发言、语法、句法方面的一整套确定的规则,这些 规则一经产生,就有着较大的稳定性。而言语则是一种心理现象,它表明的是一种心理交流的过程,它就具有个体性和多变性。言语是语言现象,是预料和语言事实,语言是从言语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是由关系联系起来的共存要素构成的系统是由形式极和意义极两极构成的象征系统。(此处的系统是指把不同要素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并且整体具有它的功能)我们要用继承、批判和创新的眼光来看待语言。语言反映的是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东西,而语言的结构反映的是人以人的方式所认识的世界。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我们可以用我们的方式认识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可知论。语言促进了科学和哲学的萌芽,它反映了物质所具有的属性。理解语言,理解句子,唯一可靠的是逻辑,语言的同一性是主谓一致。语言学的特征是设计特征。

5.语言的要素

语言的要素是词,任何语言,事物意义都是相对于其他事物来确定。陈述肯定事实是从已知信息到未知信息。例如:There is a school by the lake.其中there是已知信息,a school 是未知信息。There is a school 是新信息,by the lake 是旧信息。此外,否定词提前,构成已知信息。例如:I don’t like math, nor does he.前一部分是已知信息,后一部分是未知信息。关于状语,汉语中疑问助词放在句尾,而英语疑问词放在句头。6.英汉语的复杂句子结构特点

英语是复杂句,以两个中心聚集,是树型结构,汉语以散句居多,是竹节型结构。

1)英语句子是聚集型,因为有很多关系词,如连词、介词等,靠“关系词”来排列语序,聚集在中心树型词两边。英语注重主语的客观化,为避免头重脚轻,主语用形式主语代替,按“先果后因”的顺序来排列语序。英语的定语可放在被修饰词的左右两边,是左右分支。2)汉语句子靠语序来表达句子成分关系,按自然顺序来排列语序。汉语的定语只能放在被休是词的左边,是左分支。汉语句子具有口语的特点。7.翻译的步骤

1)关系分析 2)寻找基本句型 3)其他成分的扩展

8.如何研究句子?

词是句子的单位,句子则是语篇的单位。句子是由概念和关系组合的结构,也是形义两极的象征结构。所谓句法,从传统上讲,它是由词构成;从语义上讲,它是概念或理念的组合;从语义功能上讲,它是“述谓结构”,表达完整的关系;此处的“述谓”就是对对象进行阐述或描述。“述谓结构”分两种情况,因为语义是逻辑问题,全世界的语义逻辑是一样的,所以从逻辑学上讲是变元+谓词,所谓的变元是不定的变化的词,是描述的对象;二就是论元。从句法功能上讲,它是主谓结构或NP+VP结构,此处的VP可以是形容词性词语也可以是动词性词语;从传达的信息上讲,它的基本格式是“话题+说明”。9.分类层次原则:

1)标准的同一性 2)对象的穷尽性 3)归属的唯一性

根据这种分类层次原则,我们把英语主谓结构归为五种基本句型,即:

1)主语+动词 2)主语+动词+表语 3)主语+动词+宾语

4)主语+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5)主语+动词+宾语+宾语补足语。

把汉语按照表意功能及表达形式分为七大类,即:

1)话题句,其格式是“话题+说明”;

2)主谓句,包括“施事句”、“有无句”、“描写句”、“说明句”;

3)关系句,既表达各种关系的复句;

4)紧缩句,由复句紧缩而成,表达复句的并列、转折、假设、条件、因果、让步等关系;

5)存现句,即表示人或事物存在或消失的句子; 6)呼叹句,即交谈中互相呼唤、应对或感叹的句子; 7)祈使句,即表达要求、命令或请求的句子。10.认知方式 任何一个结果必然隐含着一个认知过程或一个认知方式。苏轼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而可以看出认知过程的不同,即:认知事物的远近高低的不同、相对认知标准的不同、局内局外认知的结果不同、参照物的不同,其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例如:介词over原意是通过;关于;遍及;翻越。但搭配不同,意思也就不同,如look over 眺望,fall over 跌倒,turn over 翻阅,throw over推翻。不同领域之间有共性,跨域共性,但认知方式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就不同,而以上over介词的意思就是来自于认知方式。11.总结英语的刚性:

1)英语表达的语法关系和语法概念你的曲折变化是刚性的。

2)英语的句法结构有刚性,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 

英语的语法结构必须是严格的主谓结构,主谓不能少,省略例外。

 英语的省略是刚性的及英语的省略条件也是刚性的。并列句中的省略,回答问题时的省略,祈使句中的省略,感叹句中的省略。

 英语的主谓之间通常有逻辑关系

 英语的主谓结构严格的分为5种基本句型,且所有的 句子必须是这五种句型的变化和扩展 3)英语的基本句型严格规定了它的基本要素。4)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5)英语形合意也合,汉语形散意也散。12.语言的歧义

每一种语言都有歧义,而汉语的歧义要比英语多。其原因是英语有形态变化,遵循主谓一致和逻辑对应,因此歧义较少,然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和词性标记以及连接词,且重意会,略语形式,严重依赖语境,一次歧义较多。13.英语的最大特点是模具制造,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14.词有活用,没有固定类别,词性的确定取决于它的位置和功能,即词无定类,词无定义。

三、疑惑篇

学完这本教材前三章以后我也有一些困惑,例如为什么语言学家把汉语归类为分析语,把英语归类为综合分析语?我在网上百度了一下,说汉语是一种逻辑性很强的语言,逻辑自然表示在语言形式之中。而英文的逻辑性十分混乱,所以,才产生了一种超越语法的逻辑学。汉语归类于《分析语》,英语归类于《综合——分析语》,含义就在于此。看了这个答案还是感觉模棱两可,抽象难懂。还有翻译课堂上老师讲过,英译汉要拆,汉译英要合,这也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别,但是我在汉译英时总是会遇到一些困难,我不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不能帮我解决这些困难,提高我的翻译技能。此外,本书第二章说英语句式呈刚性,严格按句型和逻辑来,这应该是书面语的要求吧,日常生活中的口头语就没那么严格了,例如:遇到一些特殊场景时,句型、语法什么的都抛之脑后了。而汉语句式呈柔性,句子灵活多变,但是在书面语中,也是要求很严格的,否则句子就读不通,表意模糊。那么这种分类是不是也是相对而说的呢?

四、结语

英汉委婉语语用对比研究 篇6

一、英漢委婉语与语用原则

1.合作原则与委婉语。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提出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他认为,人们的言语交际总是相互合作的,谈话双方都怀着一个共同的愿望:双方话语都能相互理解,共同配合。因此,他们都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这个愿望。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及其四个会话准则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范畴,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但是,在实际交际中,人们并不是都恪守这些原则,说了违反合作原则的话。比如:A:How do you like my painting?B:I don't have an eye for beauty,I'm afraid.B 好像是答非所问,但其实间接地表达了“你的画画得不怎么样”这个含义。B的回答委婉,贬低自己的品味,给对方保留了面子,不至于令对方感到尴尬。

2. 礼貌原则与委婉语。Leech效法提出了另一语用原则——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简称PP),解释了说话人有意违反合作原则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是出于礼貌的考虑。这个原则有六项准则,即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在Leech礼貌原则的基础上,北京外国语学院顾日国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年第4期)根据汉语言文化有关礼貌的源与流,指出委婉语有尊重(respectful-tress)、谦逊(modesty)、态度热情(attitudinal warmth)和文雅(refinement)等四个方面的礼貌特征,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带有中国特色的礼貌原则。他总结了与汉语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贬已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德言行准则。我们不难看出,在英汉这些礼貌准则中始终贯穿着一个中心,那就是让自己吃一点亏,而多给别人一些方便;贬低自己,赞美别人。在语言形式上采取自谦和赞誉对方的手段,从而取悦对方。使用委婉的根本目的是要使对方感到你的文雅,友善,不强迫人,不使人尴尬。无论是谈到人们忌讳的事,还是批评、建议、请求、拒绝等,只要使用了委婉语,听者便觉得说话人“懂礼貌”、“有教养”。

3. 面子与委婉语。言语交际要求尽量准确得体,如果不分场合信口直言,就有可能伤及别人的面子,同时自己的面子也会受到威胁。Brown和Levinson把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前者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后者指有自己的自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干预、妨碍而使自己感到丢面子。汉语言文化中的“脸”和“面子”观念也要求在言语交往中讲究“赏脸”,避免“丢脸”,要“给面子”,“顾面子”。国内学者束定芳最早提出自我保护原则(《外国语》,1989年第3期),即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竭力在语言表达中保护自己的利益,保持自己的尊严,不用粗俗字眼谈论有关事物,尽量用“好”的字眼来描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取的也往往是委婉策略:先肯定再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

二、英汉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委婉语是含蓄曲折的把人们通常不愿意接触、令人不快、厌恶、惧怕的东西或者是一些令人尴尬、难堪、丢面子的事情转化为令人们可以接受的语言,以谋求愉悦的交际效果。因此,它具有丰富的社会语用价值。英汉委婉语的社会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忌言生老病死。“死”是中西方人最为忌讳的字眼,因此在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回避它,尽量用委婉语代替它。英汉语里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非常多。如汉语中的仙逝、逝世、去世、谢世、牺牲、殉职、招躯、寿终、长眠、作古、老了、没了、不在了、永别了、溢然长逝等;而英、美、加、澳、新等都是信仰基督教国家,宗教的影响由来已久,范围甚广。如: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本义)安睡在上帝的怀抱中。to be called to God(本义)被召唤到上帝那里去。to depart to God(本义)去见上帝。to go to heaven(本义)去天国,或进天堂。从这些委婉语的应用,死亡对于西方人来说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恐怖,相反,死亡意味着解脱,与世无争,可以进天堂,见上帝。

与死亡相对的便是繁衍生息。如在英语中可以表示为awkward(行动不便),eating for two(吃双份饭),have one on the way(有人要来),in a family way(家常打扮,不宜会客)等等。不小心怀孕,便戏称为“accident”(意外事故),并随时准备采取行动,“do it”(堕胎)。对于生育,中国历来将女子怀孕看作很大的喜事。均将怀孕称作“有喜”。

英美和其他西方人士忌讳老(old),因为“老”意味着“无用”或“死亡”。因此,人们费尽心机借用其他词汇或言辞来委婉地表示这一现实。于是,便有了adult, third age, golden age,senior citizen,seasoned man 等一系列的称呼。在中国,年轻人敬重老年人,老年人受到尊重,享有特权。“老”在中国实际上成了智慧的象征。因此,在中国“老”字实际上常被用来委婉地表示资深历练的意思,如:老师傅、老师、老大、老板、老总、老张,等等。这些词并没有特定的年龄内涵,只是借“老”字来表示说话人的敬意。

疾病也是人们不愿谈及的事,古今中外都有避讳。如《孟子·公孙丑下》:“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和唐浩明《曾国藩·血祭》:“泉石兄,请坐。弟偶得采薪之忧,何劳仁兄过访。”其中的“采薪之忧”就是“疾病”的委婉语。在现代,人们已不用“采薪之忧”,而说“不舒服”“有点难受”等。当代人谈“癌”色变、谈“艾(艾滋病)” 色变,认为一旦患上这两种病,就无异于被宣判死刑。为了减轻或消除这种恐惧心理,人们也给他们造了一系列回避的说法:如“不治之症”、“风流病”和英语中的“terminal illness”、“incurable illness”、“AIDS”或“social disease”等用来婉指癌症和艾滋病。

2. 讳言粗俗不雅。有许多委婉语,是出于避俗求雅。因此,在人们交往中,不应自言污秽、粗俗或不雅的事(如排泄、性事等),而代之以委婉的表达。性行为在任何时期,几乎都是忌讳的话题。如《红楼梦》中写到:“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人两岁,近来也渐省人事……其中的“人事”就是“性事”的委婉语。在今天,虽然“人事”已不常用,但“房事”、“云雨”,等委婉语仍在使用。西方人敢于谈“性”,并且善于谈“性”。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有关“性”的委婉语也是屡见叠出。如:“act of love(爱情动作)、business(办事)、do it(做一下)”;“amorous rites”(爱的仪式)一词常因其文雅和含蓄而被用来讳饰人类那种赤裸的本能行为。

3. 讳言伤残、生理缺陷。有伤残、生理缺陷是一种不幸,因此对一些生理缺陷,人们总是婉言相称。如不说某人是“侏儒、矮子”,而说“矮身材”或“矮个子”,如《文汇报》1995年1月13日:“你知道吗?上海有个矮身材研究所。”“跛子”,而说“腿脚不便”或“行动不便”;不说“残废”,而说“残疾”。公共汽车上有些座位是专门为一些老弱病残孕认识设置的,通常也被婉称为“爱心席”。英语用“the disabled”、“handicapped”、“inconvenienced”或“invalid”等用来婉指残疾,用“courteous seats”来指“爱心席”。

4. 讳言弱势和困境。人生一世,境遇有好有坏。对于困境,人们总是避免言之。比如对于“贫穷”的婉曲之言,英汉两种语言均有体现,如借钱时说:“最近手头紧,能不能先借上一、两千救救急?”在英语中则有“needy”、“underprivileged”等的说法。此外,对于从事体力劳动和服务性工作的人,人们总是尽量避免直称其名,如用“保姆”代替“女佣”、 “家政人员”代替“保姆”等。英语中也存在着许多职业委婉语的现象,如用“sanitation engineer(公共卫生工程师)”代替“garbage man(垃圾工人)”。

水隐喻英汉对比研究 篇7

水是世界最为基本的构成元素之一, 也一直被人们作为认知的基础和出发点, 因此, 不论是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 都可以发现大量和水有关的隐喻 (林成山, 2013) 。

对于中英语中水的隐喻方式进行研究探讨, 不仅可以更为深刻的理解隐喻的应用, 而且还可以更加方便的帮助人们理解和运用。

1 隐喻的相关理论体系

(1) 隐喻的民族、地域属性

隐喻作为人类对世界进行认识的重要途径, 构成了人类的日常概念系统, 而人类语言的本质, 就核心含义而言, 即是对物质世界进行隐喻。施喻者利用主体认识对于两个表面上毫无关系但实质上具有相似性的事物进行类比, 从而创造相关的隐喻体系 (柳茵, 2012) 。

但是, 由于地域和文化的差异, 使得认知主体对于隐喻会产生不同的理解, 从而导致不同的隐喻效果。所以, 普遍的泛文化性和独特的民族性是隐喻的重要特征之一。

(2) 隐喻的分类

1) 结构性隐喻:这是最为基本的一种隐喻方法, 即将概念系统从始源域转移到目标域之中, 是一种具有系统、结构特点的隐喻, 比如, 不论英语还是汉语, 都会将“金钱”域系统映射到“时间”这一目标域之中, 因为“钱”可以随着人们的花费和消费而转移, 因此, 常用来证明时间的宝贵和流失 (温科学, 1995) 。

2) 方位性隐喻:又被称为空间隐喻, 是指对于空间概念的运用, 如上下、前后、远近、深浅等, 以此来理解另一概念系统。

3) 本体性隐喻:是指利用物体的概念, 来对人类的经验进行认识, 核心即是利用物体来隐喻抽象的概念, 对于后者的理解要依靠前者。

具体到本文内容而言, 第一种结构性隐喻和第三种物质本体性隐喻是中英文中对水进行隐喻的主要方式 (李柳, 2005) 。

(3) 隐喻的哲学基础

哲学是所有具体学科进行研究的基础, 主要内容是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 而每种不同语言的基础都是相应的世界观的体现, 因此, 其中含有非常明显的哲学思想。拥有着不同世界观的民族诞生了不同的文化, 而不同的文化则左右着不同的语言, 但相对的, 语言的使用又影响到了人群的世界观的形成, 对于思维和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张圣军, 2008) 。

因此,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 也有着一定的哲学高度, 对于社会文化和个体的思维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

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水隐喻研究综述

(1) 汉语中水隐喻综述

水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隐喻之一, 以水比德、以水喻道、以水谈兵等形式大量地出现在中国语言之中, 反映了中国古人的基本思维习惯和修辞倾向。就水的独特性质而言, 其是清澈透明并且平淡、无谓的, 因此, 被引申出许多方面的内容, 包括时间、变化、思想、人性、公平等各种内容, 可以说, 其内容非常丰富多彩。

总而言之, 中文中的“水”的隐喻相比于英语中的“水”隐喻的研究更为丰富, 如今已经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但是我们也需要客观地认识到, 目前研究在目标域的分类统一和完整性上, 在认知的途径阐释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不仅缺乏宏观方面的全景描述, 而且也缺少在微观上的深刻阐述, 而这也成为本文中的研究重点 (魏在江, 2008) 。

(2) 英语中水隐喻综述

就目前的研究而言, 我国对于英语“water”进行隐喻认知阐述的文章较少, 而且大多都是在汉英认知对比的框架内对其进行研究, 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意义, 但是多不完整, 且不成体系, 因此, 本文将在本章节中对于汉、英语“水”的隐喻进行对比研究。

人脑有相似的认知结构, 人类的生存经验也大体相同, 但是每种文化之间也有着自己的特色, 比如中西方的文化, 这些决定了中英文中关于水的隐喻必然也是差异和相似并存。于是便有学者从水隐喻中看中西文化差异和联系 (蒋童、钟厚涛, 2006) 。

笔者认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英水隐喻研究中成果较多的是汉语“水”的研究, 但是对汉语“水”的隐喻分析并没有一个系统完善的总结, 而且大多数文章只是在重复而没有突破。对隐喻的认知分析较为深刻而有理据, 然而对隐喻认知背后的社会文化成因分析不够深刻。其次, 虽然目前对于中英文中关于水的隐喻研究已经得到相应的进展, 但是客观而言, 尚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和必要。

3 汉英语中关于水隐喻的具体研究

本文对于“水”的隐喻在汉语和英语中的表达进行了收集和整理, 发现其映射目标的范围非常之广泛, 其中有的侧重于两者之间形状和外观的相似性, 而有的则更加侧重于两者之间性质属性的相似性, 非常的多彩而复杂。

(1) 人物域

中文中经常利用水来对人物进行隐喻, 最为常见的就是对于人民和女性的隐喻。

比如,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军民鱼水情”等, 极为生动且真切地写出了人民对历史的主导作用。此外, 中文中利用水来隐喻女性的情况也非常常见, 首先, 女性和水在外观上都带给了人纯净的美感, 但是水也会带给人们灾难, 因此, 在汉语中, 利用水来暗喻女性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首先是“水灵灵”等形容词和“母爱如水”之类的状词, 但是也有着“水性杨花”、“红颜祸水”等词语。水的“柔”、“多变”、“带来灾难”以及“生养万物”等物理属性是隐喻映射的认知出发点, 但其映射对象指向“女性”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哲学、文学成因。

但是, 英语中并没有完整的对于女性的水隐喻, 这也反映了中英语之间的明显差异 (唐琼玲, 2004) 。

(2) 金融域

水是一种自然界的客观存在, 而金钱则是人类社会经过发展才诞生, 因此, 两者的认识域并不相同, 但是, 中英文中都经常利用隐喻思想来表示金融域的概念, 使用非常频繁, 比如汉语中的“油水”、“肥水”、“清水衙门”等。而英文中表示货币和通货的currency一词便有着“流”的含义, 而银行的英语单词“bank”则代表这是河岸。

(3) 时间域

时间具有不可真实衡量的抽象性, 因此, 隐喻成为中英语中对于时间认知和表征的主要内容。比如, 中文常用“历史长河”、“似水流年”代表时光的流逝, 而英语中同样的词语有Time and tide wait for no man (时间不等人) 、treading water (虚度光阴) 等 (李松蔓, 2011) 。

4 结束语

本文对于中英语中的有关水的隐喻进行比较研究, 但是, 目前学界对此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极其缺少资料和相关研究, 因此, 需要学界和语言工作者进一步探索。

摘要:早在人类语言诞生之初, 人们便开始利用隐喻来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形式, 而在两千多年前, 人们便开始研究隐喻在修饰和美化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隐喻作为人类的思维和认知方式已经成为了一种极为常见的语言现象, 影响着人们的互相交流。水是生命的源泉, 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运动和繁衍都需要水来维持。因此,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经常使用水来对其他事物进行概念化, 由此衍生出许多含有“水”这一内容的隐喻形式。本文根据隐喻的相关理论, 结合现实实际应用, 对于英语、汉语中有关水隐喻的差异进行阐述, 并且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水,隐喻,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成山.英汉隐喻对比研究和社会因素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 2013 (1) .

[2]柳茵.英汉水的概念隐喻的对比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 2012 (5) .

[3]李柳.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10) .

[4]李松蔓.汉、英语情感隐喻对比研究综述[D].东北师范大学, 2011 (5) .

[5]蒋童, 钟厚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的隐喻研究[J].唐都学刊, 2006 (9) .

[6]唐琼玲.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述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5) .

[7]温科学.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的共根[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 (5) .

[8]温科学.英汉隐喻对比研究——隐喻的共根[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5 (5) .

[9]魏在江.基于功能的英汉语情态隐喻对比研究[J].现代外语, 2008 (8) .

英汉词语搭配对比研究 篇8

语言学界普遍认同我国对比语言学研究始于《通过对比研究语法》 (吕叔湘1992) 。自该文章发表至今, 英汉对比研究的硕果累累, 发表了大量论文和专著, 内容涉及英汉对比理论与方法研究、英汉微观对比研究、英汉宏观对比研究、英汉对比应用研究以及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对比分析 (contrastive analysis, CA) 是指把两种语言的体系进行比较, 例如比较音系体系或语法体系。对比分析兴起并流行于20世纪50和60年代, 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在语言教学上的应用, 它以下列假设为基础: (一) 学习一门新的语言, 其主要困难来自第一语言的干扰; (二) 其困难可以通过对比分析来预测; (三) 运用对比分析来编写教材, 可以减少干扰的影响。对比分析与错误分析不同, 对比分析是对两种语言中主要不同部分进行分析比较, 可为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道路上减轻障碍, 使其少走弯路, 更快地掌握和使用目标语言。根据王宗炎 (2008b:397-398) , 对比分析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理论研究。这种分析应力求详尽、明白、严格, 像其他理论研究一样是长期性工作, 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另一种是供教学用的, 只要抓住要点, 加以阐述, 不要求细大不捐, 系统也不十分严密。

对比分析有助于教学, 对这一点许多语言学家都有过精辟论述。吕叔湘 (1992:4) 曾指出, “一种事物的特点, 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出来”。赵世开 (2008:186) 指出, “对比研究有助于发现和解释外语学习中最难掌握的部分, 有助于排除母语的干扰, 也有助于错误分析”。赵世开还认为, “当前恐怕主要是以实用为主, 也就是说, 主要是为语言教学服务”。吕叔湘 (1980:序) 曾写道:“我相信, 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王宗炎 (2008a:304) 指出, “学外语, 必须了解其词义, 可是有些词语的意思非对比搞不清”。

词语搭配是中高级英语学习中的难点与盲点, 这一点已得到语言学界的普遍认同。在词语搭配使用上, 学习者往往错误百出, 又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首先, 词语搭配集中体现了不同语言使用词汇的侧重点不同;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认知不同。母语负迁移更是学习者在词语搭配习得上举步维艰的成因。英汉词语搭配对比研究正是以教学为目的, 对比分析英汉词语搭配的种种不同, 以引领英语学习者走出这一瓶颈。

本研究拟从英汉词义项的多寡、语义容量的宽窄、英语用词精确性和汉语用词笼统性及英汉思维模式异同等诸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二、英汉词义项的多寡

汉语词义项少, 英语词义项多。许多统计和调查都表明, 英语不仅多义词数量比汉语多, 且多义词的义项也比汉语多。根据对英汉L词条义项的统计:汉语一个词最多义项为16个, 而英语则可达31个、46个、53个和58个 (蔡基刚2008:77) 。“英语有近60%的词都是多义词。” (刘宓庆2006:443)

词义项的多寡与语言本体有直接关系。首先, 汉语是表意文字 (象形文字) , 即文字的形式和意义有一定的联系和理据性。带有“目”部首的字一般会表达与眼睛有关的含义, 如:盹、眨、眩、盼、睁、眸、眺、盲、睹、睛等表达眼睛的种种状态和动作。带有“食”部首的字一般表达与饮食有关的含义:饥、饮、饭、饱、饯、馅、饿、馆、馒等。带有“手”部首的字一般表达与手相关的含义, 如:扔、扛、托、执、抖、护、抚、抄、抢、折、抓、拉等都需要用手来完成。而英语是拼音文字, 形式与意义没有任何必然联系。“book”意为“书”, 也可指其他任何东西, 因为从“book”书写形式上看不到意为“书”的任何理据性。这是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最根本的区别。其次, 由于汉字的表意性 (象形性) , 意义受到字形的限制, 所以不可能无理据地给词添加义项。而英语拼音文字形式与意义没有任何联系的特性使得赋旧词以新义成为可能。例如:figure可指“数字;数据”, 可指“人物;名人”, 可指“外形;轮廓;人影”, 可指“五边形”, 也可指“示意图;图表”。这些义项之间不但没有任何联系, 且它们之间的意义也相去甚远。再如:bank既可指“银行”, 又可指“河岸”, 两个毫不相干的义项都属于同一个词。这是拼音文字的特性使然。再次, 对于新事物的表达, 汉语倾向于采用属加种差方式造新词 (由于表意文字的局限性) , 而英语则倾向赋旧词予新意。因此, 一词多义成为后者的一大特色。

词义项多寡与词语搭配能力大小密切相关, 义项多, 搭配能力强;义项少, 搭配能力差。例如, short可以有如下义项: (1) “短的, 近的”, a short distance (近距离) ; (2) “矮的”, a short woman (矮个女子) ; (3) “ (智力等) 弱的, 浅薄的”, a short memory (记忆力差) ; (4) “暴躁的, 发怒的”, a short temper (暴躁的脾气) ; (5) “波涛汹涌的”, a shor sea (波涛汹涌的大海) ; (6) “ (酒类) 不掺水的”, a short drink (烈酒) ; (7) “ (股票投机等) 卖空的, 空头交易的”, a short sale (卖空) , a short contract (空头交易合同) 等12个义项。而汉语“短”只有3个义项: (1) “尺度小”, 跟“长”相反; (2) “短少, 欠”; (3) “短处, 缺点”。又如:“strong”有12个义项;汉语“强”只有3个义项等等。

搭配能力的强弱与义项的多寡有一定的联系, 但不是绝对、唯一的联系。这只是决定词语搭配能力强弱的一个因素, 仅凭这一点不能得出英语词语搭配能力强, 而汉语词语搭配能力弱的结论。

三、英汉词语义的宽窄

词语义的宽窄与义项的多寡没有必然联系。词的语义宽, 搭配能力强;语义窄, 搭配能力弱。在英语里, 根据世纪版《新英汉词典》“enjoy”只有3个义项1: (1) “享受, 享有 (利益、权利、声誉) ”; (2) “享受…的乐趣, 欣赏, 喜爱”; (3) “经历, 把握”;若根据《麦克米伦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enjoy”则只有两个义项2。但它的搭配能力非常强, 几乎可与任何一个表达积极意义的词搭配使用, 如: (1) 保护、支持类:enjoy America’s military protection; (2) 待遇、地位类:enjoy a serious of privileges; (3) 优势、能力类:enjoy market supremacy; (4) 增长、发展类:enjoy double-digit growth; (5) 生活、境况类:enjoy affluence; (6) 影响、关系类:enjoyawarm working relationship; (7) 天气类:enjoy a sunny day (蔡基刚2008:205-206) 。义项少而语义宽的词在汉语中表现得更加普遍。例如, (1) “收拾”指“整顿、整理”, 搭配能力非常强:收拾房间, 收拾床铺, 收拾院子, 收拾草坪, 收拾花园, 收拾工具, 收拾书包, 收拾抽屉, 收拾铅笔盒, 收拾残局等等。 (2) “响了”指“发出声音”:钟响了, 铃响了, 壶响了, 锅响了, 门响了, 枪响了, 炮响了, 子弹响了, 锣响了, 鼓响了等等。 (3) “原”指“最初的, 开始的;没有经过加工的, ”几乎可与任何词搭配使用:原稿, 原画, 原版片, 原纸, 原煤, 原矿, 原水, 原糖, 原材料, 原始公社, 原始资料, 原审, 原配, 原职, 原价原动机, 原籍, 原野等等。

尽管英汉语中都有语义宽, 搭配能力强的词语, 汉语这类词的数量比英语多, 且更普遍。这也从一个方面解释了这样一个事实:汉语词总数量在七万左右, 而英语词最少也在五十万以上,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汉语对世界上千变万化的事物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与表达。这与汉语中许多词表现为语义宽、搭配能力强的特性息息相关。

四、英语用词精准性和汉语用词笼统性

用词的精准或笼统直接影响词语的搭配能力。用词笼统则搭配能力强, 而用词精准则搭配能力弱。首先, 本族语为汉语的人重整体、重意合、重直感的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表现为用词笼统;相反, 本族语为英语的人重逻辑、重推理、重形和的思维方式反映到语言上则表现为用词精准。其次, 英语词汇量大, 其中有着大量的借词。许多词至少有三个同义词, 分别来自古英语、法语和拉丁语。拉丁借词用于科学、技术和宗教等方面较多;法语用在正式文体上较多, 英语用于口语和非正式文体较多。而这些因素更加使英语用词多变化, 选择限制多, 因此表现为一词一物性。例如, (1) 汉语中的“完成”在英语里分别为finish one’s homework (完成作业) ;fulfill the plan (完成计划) ;accomplish a task (完成任务) ;do one’s job (完成工作) ;complete a project (完成项目) ;settle an account (完成结算) 。汉语一个“完成”需用英语finish、fulfil、accomplish、do和complete来表达。 (2) 在汉语里, “叫”可以表示所有动物的喊声, 在英语里不同动物的叫需用不同的词来表达:Wolves howl. (狼叫) ;Buffalo boo. (水牛叫) ;Bulls low. (牛叫) ;Lions and bears roar. (狮子、熊叫) ;Cuckoos call. (布谷鸟叫) ;Elephants trumpet. (大象叫) ;Frogs crook. (青蛙叫) ;Bees buzz. (蜜蜂叫) ;Doves coo. (鸽子叫) ;Ducks quack. (鸭子叫) ;Horses neigh. (马叫) ;Cats miaou. (猫叫) ;Dogs bark. (狗叫) 。 (3) 在汉语里, 许多东西可用“发光”和“闪亮”来形容。但在英语里:The torch flashes.“flash”指“闪光”, 形容火把、火炬。The sun shines.“shine”指 (太阳) 发光、照耀。The stars twinkle.“twinkle”指 (灯或星星) 闪烁, 闪耀。

上述实例在表明汉语用词笼统, 进而表现为搭配能力强的同时, 也深刻表明, 在英语里, 语义是搭配的基础 (当然约定俗成至关重要) :shine的语义就决定了它要与sun搭配;twinkle的语义决定它与stars连用。这一点对习得英语词语搭配至关重要。

五、英汉思维方式异同

关于英汉思维方式的差异影响和产生表达法的不同, 许多中外语言学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洪堡特 (1988:46) 指出:“每一种语言里都包含一种独特的世界观。”沃尔夫 (2001a:220-221) 认为, 语言不同, 思维方式不同。使用明显不同语法的人, 会因其使用的语言不同而有不同的观察行为, 对相似的外在观察行为, 也会有不同的评价。沃尔夫 (2001b:255-256) 还认为:“一个人思维的形式受制于他没有意识到的固定的模式规律。这些模式就是他自己语言的复杂的系统。”刘宓庆 (2006:510) 认为:“某一特定的特征特别是它的表现法, 无疑地与说这一语言的人的思维风格有联系。这可以说是语言生成中思维对语言的一种纵深折射, 它的影像被投射在色彩斑斓的表现法中, 汉英皆然。”

的确, 在实际语言使用中, 由于本族语为英语和汉语的人思维模式不同, 英汉词语搭配表现出很大差异。同一样东西, 观察角度不同, 使用词汇也不同。例如:汉语“这件衣服太瘦了。”强调衣服尺寸的大小;在英语里则为“This jacket is too tight.”, 是从人穿上衣服感觉的角度去表达。又如:汉语讲“考虑各种因素”, 强调的是主观的思考与认识;在英语里则为“weigh all the factors”, 强调的是客观上的重要性。再如:汉语“我举双手同意。”是非常形象的表达;而在英语里则为语言形式的使用 (比较级) “I couldn’t agree with you more.”。再看下面一组搭配:英语:main hall (抽象的功能) , 汉语:正厅 (具体的朝向) ;stop watch (抽象的功能:可停止计时) , 汉语:跑表 (形象的描述) ;英语:a long break (时间的长短) , 汉语:大课间 (笼统的描述) 。

由于讲英语人偏好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 而讲汉语人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 思维的差异必然反映到语言的不同结构上。同一样东西, 由于着眼点不同, 便有了不同的名称。因此, 用词的好恶比句法更能体现语言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启示

英汉词汇在义项多寡、语义宽窄、思维方式以及用词倾向上的种种差异和不对等, 使英汉词语搭配存在巨大差异。我们不可能期望中高级英语学习者会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联想:汉语的“奏乐”为英语的start the music;“各就各位”为take your places;“独立包装”为individual pack;“解密”为break the code。这里存在着在教学上需要引进英汉对比方法的问题。正如林语堂 (2009:35) 所讲:“句子意义不明时, 可用翻译方法, 但不可专用翻译为练习方法, 翻译句子之用处, 在于作比较, 研究本国语与外国语说法之不同。”尽管这里讲的是句子和语法, 但对习得词语搭配也非常适用。

金融翻译的英汉对比研究 篇9

长句多、句式复杂是金融英语在语言结构上的主要特征之一。作者利用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在语言结构上的特点的对比来研究金融英语的翻译,旨在加深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结构特点的认识,从而能更好地掌握其各自在表达方式上的优点,使译文更准确、通顺。

2.英汉语结构特点的对比

2.1 英语中重形合,句子结构严密

英语是以“SV提挚结构”为框架的语法性语言 , 要求人们严格遵守语法规则。在英语句子中 , 各种相关成分通过各种表示关系的连接形式直接或间接的铺陈环绕于主谓结构四周 , 导致句子常常乍看上去显得冗长、复杂。而语法使这些复杂的结构联结在一起 , 它能保证整个句子结构的严密性。正如刘必庆指出 :“英语句子都有一个严格的SV提挚结构”。因此,无论面对多长多复杂的句式 , 我们都先找到句子的主谓结构 , 分清其主干以统领大意 , 之后再围绕该主谓结构对句子的其他成分进行逐层剖析、理解。

2.2 汉语中重意合

相较于英语 , 汉语所受的语言结构形式和语法方面的约束较小。汉语着重于语义表达的连贯性 , 其语法意义和逻辑联系往往藏于字里行间 , 因此句子也显得更为简洁 , 其结构形态上的特点表现为短小精悍。然而,尽管汉语句子所受的语法方面的约束相对较小,却并非意味着汉语结构混乱无章。汉语中人们习惯用“流水记事法”进行构句。“流水记事法”造句的特点是短句或流水句按一定的时间和逻辑顺序排列 , 逐层叙事。

3.按汉语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调整译文句序

3.1 遵循事情发生或存在的先后顺序

在英语中 , 动作发生的时间先后可通过动词形态的变化来表现 , 而在汉语动词是按先发生先叙述 , 后发生后叙述的规则来进行排列。在翻译包含多个动词的金融英语长句时,译者应按照汉语中的时间序列对动词进行重组排序。

例 :No one will deny that what we have been able to do in the past five years is especially striking in view of the crisis that we inherited from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依据汉语中遵循事情发生或存在的先后顺序规则 , 可将此句译成 :“考虑到上届政府遗留下来的危机,我们在过去的五年里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尤其显著,这一点是没有人可以否认的。”

3.2 遵循汉语中先叙事、后表态的逻辑顺序

通常来说 , 在英语中 , 如果句子中既有叙事又有表态 ,则一般先表态 , 后叙事 , 而这在汉语中恰好相反。因此,译者在面对含有许说多修饰成分或从句的英语长句时,要注意根据汉语中的用语习惯对句子的顺序进行相应调整。

3.3 遵循汉语中先偏句、后主句的逻辑顺序

汉语中的正句、偏句与英语中的主句、从句相对应。不同的是 , 在英语的主从复合句中 , 用来表条件、让步、假设等的从句相对灵活 , 它既可置于主句之前 , 也可置于主句之后。然而 , 在汉语习惯中 , 人们偏向先偏句、后主句的逻辑顺序。因此,译者在面对包含主从句的金融英语长句时,需依照先偏句、后主句的习惯对句序进行调整。

4.结束语

英汉俚语的文化对比研究 篇10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 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 文化的进步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与发展。近年来, 在语言这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中, 俚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 已有对俚语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英语俚语, 真正对英汉俚语展开讨论的文献少之甚少。因此, 深入探讨英汉俚语本质的区别, 尤其是从文化对比研究的角度, 显得十分必要并具有现实意义。

2 俚语的定义

俚语一般指通俗的口头词语, 是俗语的一种, 常带有方言性。对俚语的释义可以归结为两类:横向释义与纵向释义。

横向释义指通过人们对其不同观点的对比阐述, 从而得出结论。如:人们对俚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有些人认为, 俚语粗俗卑陋, 难登大雅之堂, 甚至是在污染语言, 应全盘否定;而另一些人认为, 俚语是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简洁明快的语言形式, 应给予高度肯定。对俚语持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都是片面的, 由此, 引用《英语词汇学教程》给俚语定位, 俚语是指那些高度口语化的极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词。俚语一般由新词、新词义或某些修辞格组成, 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新颖、形象生动, 它的本质在于分布广泛却又处于公认的语言标准范围之外。 (王旭东, 2010)

纵向释义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 给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其的不同态度。如:人们对英语俚语的看法和态度, 还有个从被贬视到被认可的转变。19世纪初, 学术界或社会上层人士对俚语是贬视的, 认为它粗俗下流, 不登大雅之堂。最初美国的权威辞书《韦氏大辞典》对俚语释义为“一种低级、庸俗缺乏表现力的语言”, 英国的著名大辞典《牛津英语辞典》对俚语的定义也有“低级、粗俗”等词。随着经济和政治平民化倾向的日益明显, 俚语遭贬视的现象也逐渐地消失了。到20世纪初, 这些著名大辞典对俚语定义和注解的贬义性词语都不再出现 (英汉俚语大词典, 2006) 。

从上可见, 这两种释义的结论是一致的, 即俚语正摆脱原先“社会弱势群体”的角色, 开始在语言艺术研究的殿堂中占有一席地位。

3 英汉俚语的来源

英语俚语包括英式英语俚语、美式英语俚语、澳洲英语俚语、印度英语俚语和一些南非国家的英语俚语等。英语俚语最初记载为伦敦罪犯的行话, 后被黑人、吸毒者、流浪汉、赌博者等社会底层人士使用。在敏感的年代, 人们通过使用俚语避开一些敏感话题, 比如战争、政治。随着时代的发展, 俚语的内涵及影响范围不断扩大。至今, 上至议会议员下至小小的推销员, 俚语已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

关于汉语俚语的来源, 有解释说“俚”是古书上记载的一个王国, 大致从现在的海南岛到越南南部、南沙群岛一带。由于该国偏远, 说话特别难懂, 我们中原人就嘲笑他们的偏远和鄙陋, 把他们的话称作“俚语”。而俚语后来统被引申为乡下人或偏远地区人们说的各种土话, 汉语里也就把不入书面语、不入主流的俗话、口语都称为俚语 (顾卫华, 2008) 。

就语言构成形式而言, 英汉俚语的来源又可以分为三类 (郭风勤, 2006) 。 (1) 旧词新义, 即在原有意思上引申出新的涵义, 或是出现词性的转变和词义的扩大缩小。如英语中的“melted”除了“融化的”, 还指“喝醉的”, 尤指醉得迷迷糊糊;汉语中的“和谐”本指“和睦协调”, 现在则被当作动词用, “被和谐”一词近几年非常流行, 意为不符文明规范、有碍整体和谐的言辞等被封锁屏蔽。 (2) 新生词, 指顺应时代潮流而创造的词, 包括缩略词、合成词、前后缀等。如英文中的“Dink” (丁克族) =Double Income NO Kids, “password (口令) ”则是由原有词“pass”和“word”组成, “facebook”一词从2004年Facebook网站成立开始流行;中文中如新露面的“草莓派”、“换客”、“淡定”等词。 (3) 外来词, 顾名思义, 由其他语言吸收来的词, 如比较经典的有“巧克力” (Chocolate) 、“可口可乐” (Coca-Cola) 、“kung fu” (功夫) 、“etc.” (等等, 源自拉丁语“et cetera”) 。无论英语俚语还是汉语俚语, 它们都在不断变化发展, 同时也忠实地反映了时代要求, 我们可以从中窥视出历史的变迁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4 英汉俚语的整体共性

从整体上看, 英汉俚语有以下三大共同点:

(1) 变化迅速

由于广泛的使用人群和人们的求新欲望, 俚语是最不稳定、变化最快的语言形式。一旦出现更加生动传神的新词, 旧词就会面临淘汰。人们的这种“喜新厌旧”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俚语的蓬勃发展。然而, 伴随它“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大部分俚语要么意义发生了改变, 衍生出新的义项, 要么从此淡出人们的视线, 这使我们在学习掌握最新的俚语上存在许多困难。比如, 在搜集例子时, 往往会走入词典出版时间早以致其内容早已过时和网上资料缺乏可信度的双重困境等。

(2) 生动形象

俚语之所以广受欢迎, 主要原因在于它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方法而达到的幽默诙谐的效果。其中包括比喻、委婉、夸张、借代以及押韵等 (邴暄, 2007) 。在这里将重点谈谈委婉手法。不直言其事, 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 叫做委婉语。人们为了避免尴尬、逃避责罚, 创造了相应的俚语来表达。英国人一向被看作是最有绅士风度的民族, 而中国是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 说话谈吐委婉得体、彬彬有礼, 故两种语言便在这一点上有了相通之处。例如, 英文中的“have a crush on” (暗恋) , “Platonic love” (伯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 “click” (合得来) , “lead sb.into temptation” (让某人着迷) , “to have feelings for sb.” (对某人有了感情) , “heat up” (感情升温、白热化) , “be fond of” (喜欢) , “PDA=public display of affection” (公众示爱) , “get hitched” (幸福牵手) , “tie the knot” (永结同心) , “walk the aisle” (走上幸福的红毯) , “family man” (拖家带口的人) , “the beginning of the end” (爱情的坟墓) 。又如, 我们中国人说话讲究客气, 考虑周到。当拒绝对方时, 不会直截了当地说“我不同意”、“我不能接受”, 而是会委婉地说“不好意思, 恕难从命”;当受到赞美时, 依然会保持风度, 谦虚地说“哪里、哪里”、“过奖、过奖”;当纠正朋友的错误时, 会用“略有不足”、“有待改进”, 并用“失败乃成功之母”加以鼓励。

(3) 简洁通俗

俚语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还具有简短精炼、通俗易懂的特点 (张艳, 2007) 。我们在漫画中的人物上常常可以看见“ZZZ……”这样的字样。其实, 它来源于英语俚语“zizz” ( (尤指在白天) 小睡、打盹) 和“ (some) Zs” (名词, 睡眠) , 另有词组“catch some Zs”, 意为“小睡一下”。读者一看到“ZZZ……”, 便能马上明白作者想表达漫画主人公呼呼大睡的意思。而说到汉语俚语, 大家自然能体会其浓缩精炼的韵味。“你的嘴真贫”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 一说到“贫”, 脑海中便能浮现出一副油嘴滑舌的嘴脸。该字指一个人尽耍嘴皮子功夫, 絮絮叨叨, 令人生厌。仅一字便能表达出如此丰富的涵义, 可见汉语俚语的简短精炼。

5 英汉俚语差异之源

中西方文化差异体现在许多方面。在音乐上, 中国人注重“情韵”, 追求乐音的变化, 节奏的灵活, 韵味的深邃;西方人注重“和谐”, 追求乐音的固定, 节奏的整齐, 主题的深刻。在绘画上, 中国画浓墨重彩、大开大合, 讲究意境美;西方画则推崇人体比例和光学原理, 着重写实。在语言上亦如此。从文化的角度出发, 英汉俚语差异的来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思维方式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性的一种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对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思维方式一旦形成, 人们就会在一种思维定势的指引下去思维, 继而指导行为。中西方思维方式各具特色, 而语言与思维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最明显的是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区别。模糊性是中国化思维最大的特征, 而西方化思维则注重追求精确性, 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很好的例子。在中文菜谱中“少许”、“适量”、“若干”等字眼随处可见。又如汉语中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英文中对应的语句是“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电灯泡对应“third wheel”, “倒霉”可以表示为“one of those days”。在英语俚语中数字出现频率高, 这说明西方人多采取科学的、数理性的态度, 更容易接受具有逻辑性的思维。

(2) 价值观念

东西方不同的地理位置、宗教信仰、政治经济基础导致东方人和西方人拥有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对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如汉语有这样一句话“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意为家中的亲切与温暖胜过一切。而人们常常把它和一句英文混淆“An Englishman’s house is his castle”。这句话的正确译文是非经许可, 不得进入。这表明了英国人个人主义意识强。这与中国人以家庭、亲情为重恰恰相反, 中国强调责任, 西方强调个人幸福。另外, 东西方对待颜色、动物等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蓝色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在汉语中蓝色形容情绪低落、沮丧。而西方国家大陆小, 海洋多, 故西方人多喜欢海洋的颜色, 并且蓝色一般是男孩眼睛的颜色。在英语中, 通常除了带有忧郁色彩的“blue funk (名词, 消沉、闷闷不乐) ”、“blues (名词, 一种伤感而缓慢的美国黑人民歌) ”外, blue还有其他丰富的涵义, 如:“in a blue blood (高贵的血统) ”, 蓝色常用来表示社会地位高、有权势或出身于贵族或王族。由此引申出“blue-eyed boys” (得宠的人或红人) 。例:“If I could possibly pull it off, I’d be the blue-eyed boys”译为“我若是能够成功, 那我就会成红人了”。在西方, 新娘在出嫁时不仅有“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something blue”的习俗, 更有“Marry in blue, lover be true”的说法。19世纪之前, 西方新人结婚就是身着蓝色, 人们相信这会带来忠贞长久的婚姻。在这里, blue则象征爱与忠诚。此外, blue还与警察有关联, “blue and white (警车) ”, “bluebird”、“blue man”、“blue suit”都有警察的意思。

(3) 历史情感

不同的民族必有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 人们对其本国的历史会有一种亲切感与依赖感。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产生了许多典故并流传至今, 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现在的俚语。“乱七八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成语, 它形容无秩序, 无条理的样子。其实“乱七八糟”来源于历史上两个很重要的典故。“乱七”, 指的是发生在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八糟”, 指的是晋朝皇室内宫争权夺利的“八王之乱”。此后, 人们将“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这两个历史事件连到一起构成了这个成语。而有趣的是, 在英文中也有类似的“七上八下”说法“at sixes and sevens”。例:I am at sixes and sevens about what to do. (我心中七上八下, 拿不定主意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短语的来历, 相关的说法中, 最有说服力的一种是说“sixes and sevens”和中世纪一种叫做“hazard”的掷骰游戏有关。骰子上最大的数字是五和六, 当时有一个法语短语“to set on cinque (法语, fi ve) and sice (six) ”, 意思是“押5点和6点”, 这是要冒很大的风险。到了乔叟生活的时代, “five and six”被改成了“six and seven”, 这个数字根本不可能被掷出来, 所以它的意思变成了“不惜冒一切风险”。为了掷骰赌博而不惜一切代价, 那么这个人一定处于不理智的状态。到了16世纪, “six and seven”就有了“混乱、没有头绪”的意思。如在沙翁作品《理查二世》中, 约克公爵说:“But time will not permit:All is uneven.And everything is left at six and seven”。

6 结语

综上所述, 俚语的存在与发展是一个客观的语言现象。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生变化, 英语俚语也不例外, 它与社会文化生活不可分割, 是英语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积累一定的俚语知识, 对比英汉俚语的同时了解它们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英汉俚语的不同文化渊源, 对从事英语学习与翻译的爱好者来说十分必要。尤其是对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合知识, 了解英、美社会亚文化群体的文化信息和生活方式, 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暄.论俚语的语言文化特征[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3) :45-47.

[2]顾卫华.英汉俚语对比与分析[J].绥化学院学报, 2008 (5) :135-136.

[3]郭风勤.英语俚语的构词规律及修辞特点[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4) :107-108.

[4]王旭东.试论英语俚语的形成特点[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 (4) :123-125.

[5]英汉俚语大词典[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6.

上一篇:除外责任下一篇:家族企业的现代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