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技英语

2024-09-03

建筑科技英语(精选九篇)

建筑科技英语 篇1

1建筑科技英语的作用以及意义

建筑科技英语所表达出来的事物通常是建筑专业人士所能接触到的,因此这些英语词汇和日常英语存在很大差别。建筑科技英语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能够很准确便捷传递建筑方面的科技信息,在与国外建筑企业交流合作中, 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能够更好与国外建筑企业进行更好地交流,并可借助建筑科技英语及时获取最近的建筑科技知识与信息。由此可见,建筑科技英语对于提高我国建筑技术水平,提升我国建筑行业在世界建筑行业的地位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建筑科技英语应用与特点

2.1建筑科技英语的应用

我国的建筑规范与国外相比是比较落后的,学习建筑科技英语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的建筑科技英语大多使用完整的句子, 多以陈述语为主,这是因为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表意不清的问题。所以建筑科技英语应该少用修辞。 在用建筑科技英语表达一个完整的句子时,只要表达的含义准确就行。要想学习建筑科技英语首先要准备先预习, 然后再利用普通英语来获取所需要的资料与信息,还要在平时多加以练习。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给人一种真实可信感[1]。此外要想加强自己的建筑科技英语水平不仅要大量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还要翻译相关建筑资料, 这样才能熟练掌握建筑科技英语,还有一定要领会建筑科技英语的技术理念, 这样才能真正的把先进理念运用到工程上面。

2.2建筑科技英语的特点

在我国有很多人在语法上出现错误,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 一定要注意句子表达的真正含义, 否则会使得句子过于复杂。就目前而言,我国在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需要大量能够掌握建筑科技英语的人才。建筑科技英语首先在表达文章时,结构和语言必须严谨精炼[2], 这样才能让更多懂建筑的人喜欢使用建筑科技英语。同时建筑科技英语也存在着过多使用短句的弊病,使文章结构看起来很分散, 这给建筑人才在学习建筑科技英语时造成一定困难。还有建筑科技英语对英语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这对刚刚学习建筑英语的初学者有一定的难度。建筑科技英语在结构也有一定的要求, 在一般情况下建筑科技英语都用长句来表达。

2.2.1建筑科技英语词汇的特点

建筑科技英语可以分为两种词汇,分别有半专业和专业词汇,半专业词汇其实是各类学科与相关专业的词汇进行融合的词汇;专业词汇就是建筑行业专业词汇与专业用语来客观表达其含义的词汇[3]。在建筑科技英语文本上运用专业词汇和长句一定要准确无误,建筑科技英语也属于英语的一部分,建筑科技英语文本格式是有一定规范。使用专业术语表达的含义一定要准确无误。即使是一篇短小建筑英语文章, 也要运用很多专业的词汇与术语[4],就像下面这组建筑科技人才所要掌握的建筑术语mortar( 水泥)、prefabrication( 预制) 、contractor( 承包人) 等. 但这种专业词汇在使用上是很有限的,甚至一些专业词汇只有一个意思,专业性很强, 能够很快地准确表达特定的语句。 在用科技英语写文章时,有很多都使用缩写词与外来词, 其实建筑科技英语也是一样。用建筑科技英语表达其含义的时候用到了很多专业的缩略形式的词汇,就像GFPR( 玻璃钢) 就是glass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的缩略[5]。建筑科技英语在建筑领域有着自己独特的合成名词,有很多合成词的名词在结构在进行简化使其运用率非常高。大多数合成名词其实在结构上已经简化很多了, 由于其中的内部联系很复杂多变,特别在运用正式文体的合成词时,在结构上一定简洁,用简练的语言来客观准确地表达其中的信息。其实名词化结构是通过名词化转换的法则简化出来的,都是很长的句子不断省略最终合成的。长句与名词或者短语不断进行转化合成过程,对建筑科技英语起到了推动作用。这样可以避免一些文章出现人称代词以及主语的存在,也可以把长句转化简化成简短的句子。

2.2.2建筑科技英语语句的特点

大多数建筑科技英语也可以运用在施工工艺的过程, 所以,建筑科技英语在使用完整的语句以及行文上,多以陈述语气为多主,很少在表达的过程中运用拟人与比喻等反问的方法。在确保能够完整的表达其中的含义同时给人带来可信感, 这就是建筑科技英语在使用文本格式上的要求[4]。好比在表达语句的过程中使用省略句,那一定在语句的表达上出现模糊或者歧义, 从而影响建筑业务的正常运行。还有科技英语在表达其含义的时候会运用许多长句, 这就需要你在运用词汇上要非常严密, 在使用建筑科技英语时, 一定会运用许多常用的短句, 这样会造成文章看起来很分散,因此在表达非常复杂的语句一定会运用到长句, 多数会出现在书面语或者正式场合中。建筑科技英语文本也是科技文体一部分, 在表达非常复杂的语句时的长句占到很大的比重。在使用长句中大都由复合句组成的, 假如运用简单句来表达其含义时,会出现大量介词或者连词来衔接各个复合句,要想用简单的句子来表达真正的含义,而不使用复杂的的复合句来表达,文章就更应该要在非谓语动词使用中注意一下, 这样在写这类文章时才能在表达上简练和严密。所以在文字表达上运用建筑科技英语, 使用复合句或者长句是非常普遍的,在表达上使用介词和连词时,要注意表达上的严密, 在句子结构上一定要明确。

2.2.3建筑科技英语语句的语法特点

建筑科技英语使用的词汇都是平时最常见的,所以,在使用建筑科技英语写文章的时候,基本都运用现在时来表达其中行文内容,这样才能让文章更具有时效性[5],建筑科技英语毕竟是科技英语的一个分支,因为其专业性的特点能够客观的强调事物的本质,使所写的文章更加严密,在表达含义时最好使用必要修辞与复合句,这样在使用名词化结构的时候能扩大句中所表达的信息量。把重要的关键词以及所表达的词汇最好放在句首,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更好理解。在运用建筑科技英语时,很多都在使用被动句。就像这个长句的例子:If the job is signed offby a licensed electrician orplumber,adequacy ofworkmanship andmaterials isusually assumed,although the buildings department always reserves the right tomake a subsequent inspectionand order any changes it thinks necessary.

其含义为:在一项工程中如果是合格的电工或者管道工来完成工作, 我们都会认同其所运用的的施工技术与材料选择都是符合要求的, 但是建筑相关部门都会对其相关保留然后进行检验后进行必要修改的意见。这个相关长句, 是用一般现在时与被动语态相结合表达,使表达更加自然。

3建筑科技英语的工程实践

建筑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在二十世纪初期,我国与其他国家在建筑领域的合作和交流越来越多,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需要很多的人才,从国内外相关人才领域发现,尤其在建筑涉外工程上,能轻松运用建筑科技英语的人才少之又少。只有英语与建筑工程相互融合,才能让有关建筑业的人才不仅了解建筑施工的技术,还能在建筑英语上运用与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上游刃有余。为此,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学习基础英语之后再学习建筑类的专业英语,学生可以去了解更多建筑英语,掌握建筑英语的基本词汇、句型等,在今后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去进行阅读与翻译。

4结语

本文通过建筑科技英语的自身特点入手展开分析,然后对建筑科技英语在工程应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参考文献

[1]要小芳.土木工程英语翻译报告—路桥方向[D].太原理工大学,2014.

[2]李冬云.建筑工程英语物称主语句的汉译[D].湖南师范大学,2014.

[3]陈群.甘肃高职院校学生对专门用途英语需求的调查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7.

[4]高燕.英语口译在建筑行业中的运用及技巧[D].内蒙古大学,2013.

科技提升建筑价值 篇2

该荣誉的获得,是延华不断创新行业解决方案的努力成果,也是对延华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取得的经营成果的肯定。

做智能建筑与数字社区的全面服务商

公司创立之初就看到了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前景,认准了这个方向,并坚持专业化经营,坚持技术创新,延华就这样逐渐由小到大,由默默无名到今天行业的领军者。从公司创办,到2007年11月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以智能化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

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政府认定的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软件企业。专业从事智能建筑的设计、施工、集成及运维服务,并致力于提供面向各行业的创新解决方案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公司拥有200余名智能建筑领域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集技术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工程实施、系统维护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1997年,延华智能的前身——延华高科创立,注册资金500万。1999年公司开始涉足智能建筑行业,2001年,"上海延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应运而生。2002年,公司被评为"上海市软件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注册资本增至6000万元; 2007年11月,公司在深圳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股票代码002178,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延华智能的总部位于上海,在北京、南京、深圳、合肥、杭州、成都、沈阳、天津、圣.彼得堡等地相继建立了多家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体系,能有效和及时地提供长期的售后跟踪服务。目前延华已承接设计、总包智能化建筑工程项目超过5000万平方米,连续两年列上海市行业内第一,新建建筑市场占有率超过20%。延华智能在不断巩固本地智能化市场的同时,还不断拓展全国市场,乃至海外市场。延华延华的海外之作——俄罗斯波罗的海明珠商务中心,更是在俄罗斯“中国年.上海周”开幕式上吸引了众多中外来宾的眼球,同时也向俄罗斯人民展示了中国的科技实力。

近几年是延华智能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阶段,作为科技创新产业的排头兵,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持续上台阶,智能化工程总承包业务不断涌现经典案例,开创了公司业务不断攀升的新局面。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形态中的应用也从民用建筑拓展延伸到更专业的公共建筑工程中去,业务领域更多样、更专业,对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几年,公司承担的地标性建筑包括:南京第一高楼----紫峰大厦,成都第一高楼----仁恒置地广场、天津环贸商务中心、东北电力电网调度中心,在参与世博建设方面,公司承担了世博园区(浦西片)信息化建设、世博中心、世博演艺中心、文化广场等永久场馆的建设,在星级酒店方面,公司在酒店高端市场占有率行业前茅,承接了三亚半山半岛洲际酒店、南京洲际酒店、北京万豪酒店、天津来福士酒店。延华智能之所以能够迅速健康发展,得益于国家和上海市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得益于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源动力。

多年来,公司以创新的专业技术与服务,在智能建筑行业树立了延华品牌,赢得了客户的肯定和同行的认可,经营业绩保持快速的增长,市场占有率一直处于行业前列,每年的完工量和销售额双双超亿元,上缴税收超千万。公司连续多年被评为普陀区纳税先进企业、连续四年入选上海市民营科技企业百强,2006年,入选上海市首届品牌企业五十强、成为上海市首批小巨人培育企业、被评为全国智能化工程完工量前十位。2007年名列第二届上海市智能化建筑设计施工优秀企业二十强、全国智能建筑和信息系统集成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华东百佳方案商评选智能建筑行业TOP10、普陀区十大职工优秀科技创新项目,2008年,公司获上海市第二届最具活力科技企业称号,技术中心荣获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和工人先锋号,2009年3月,公司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

成长至今,延华智能已是一家智能建筑工程与智能化行业解决方案全面服务商,面向办公楼宇、宾馆酒店、医疗卫生、教育科研、政府机关、市政工程、住宅社区和工厂企业等不同行业,专业从事智能建筑工程总包业务,包括规划、咨询、设计、施工、集成及运维服务;提供面向行业的专业智能化整体解决方案。是国内规模最大、资质最全的智能建筑服务商之一。

以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发展

按照公司的业务特点和发展目标及技术中心的定位,延华智能技术中心在数字社区、办公楼宇、市政工程、宾馆酒店和科教文卫领域,从提升核心技术、提供行业解决方案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研发和创新。公司的创新成果体现在竞争力方面最直接的就是具有市场竞争性的有特色的行业解决方案。在国家大力发展科技创新产业的良好环境下,公司已研发出一系列具有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化应用系统的技术和产品,形成自己技术特色和优势,经受市场竞争的充分检验,根据市场反馈不断调整和校验方案的特色性,再拿到市场竞争中去衡量可行性和效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拥有国家专利、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市重点新产品、自主知识产权软件著作权和专利等近20项,公司重点针对办公楼宇、宾馆酒店、会议场馆、医疗卫生等行业的特点开发出一系列行业解决方案,推进专业化发展,并坚持不懈地以此作为公司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日前,延华智能申报的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9年新增中央投资重点产业振兴项目“大型公共建筑节能支撑技术及信息服务产业化”获得立项批复,标志着公司从上市前的智能建筑领域成功拓展到建筑节能领域。

为了使企业的科研成果创新得以可持续发展,延华智能在激励机制方面形成了如下保障措施:首先,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内在体制和机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考核评价,加强中长期激励,探索新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其次,立足技术中心现有的人才资源,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保证现有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具体有:建立技术创新奖励制度,设立奖励基金;把课题成果、获奖证书、科技论文等作为科技人员职称聘用、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积极推荐技术人员成为各自领域技术带头人,并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鼓励并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相关培训、考察、调研、技术交流活动,加强其创新意识,更新知识结构;实行内部提拔优先制,公司重要岗位、关键岗位职务优先考虑从现有人员中提拔。

以经营管理保持行业领先

在经营管理方面,公司不断的扩展自身的业务范围,扩大自身的业务领域,在技术、产品的开发,科学研究的进展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并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应用在具体工程项目中,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推行企业与客户双赢战略,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以科技提升建筑价值,通过创新的科学管理流程,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公司经营管理团队按照先进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对公司骨干和核心成员采用期权激励,保持团队进取心和创造力,保持企业活力和竞争能力。倡导“实干、创新、学习”的企业文化,制定了“成就事业,成就人才”的发展战略和规划。

延华智能借助多年积累的品牌资产、技术实力和管理经验,大力推进以创新的专业技术和服务为手段、以品牌建设为中心的营销模式,实现规模化、市场化运作,在智能建筑行业树立了延华智能良好的口碑,赢得了客户的肯定和同行的认可。

以“科技提升建筑价值”为核心理念,围绕对客户需求的满足、对先进技术的应用,对行业资源的整合,进行系统化营销,树立延华智能在行业的领导地位。目前,延华智能已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立足华东,面向全国,拓展海外的业务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多年来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行业领先,连续三年入围国家建设部中国建筑业协会智能建筑专业委员会统计的全国智能建筑完工量前二十强,连续三年入围“上海市智能化建筑设计、施工优秀企业二十强”,连续两年上缴税收突破千万元。

以核心理念构建人才高地

延华智能在抓经营管理的同时,非常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公司以“成就事业,培养人才”为发展战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事业汇聚人,以机制激励人,汇聚八方英才,培育优秀的经营管理团队、专业技术团队和项目管理团队,提高延华智能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积累高度密集的人才优势,占领人才制高点,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目前,公司本科以上员工人数占员工总数的80 %以上,通过对外引进和内部培养,一批青年骨干人才已经成长了起来,涌现出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十大IT新锐、科技标兵、三八红旗手、普陀区十大科技精英、新长征突击手等优秀人才,公司已拥有多名国家级智能建筑专家,建设部和信息产业部认定的一、二级项目经理和项目建造师30余名,形成了以教授、专家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

以服务社会提升企业价值

公司坚持以“科技提升建筑价值”为己任,坚持走自主创新、科学发展的道路,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特别是信息、网络和通信等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行业的需求,满足了社会对智能化建设内容的需求。在建立“集约型社会”已成为社会共识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被社会认同,在追求管理自动化、信息化的同时,公司越来越多地将节能、环保的需求引入智能建筑行业应用中;在建筑节能等方面的研究投入将不断增加,有力的推动了建筑智能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通过高新技术产品的引进,客户运行成本不断下降,也促进了建筑智能工程技术的广泛推广和应用。

延华智能始终奉行与客户双赢的战略,追求完美,永不推辞,通过设计创新、集成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超越客户期望,从而实现公司长远战略目标和社会价值。

在下一阶段,延华智能将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医疗卫生、市政工程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专家点评】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助推器

延华智能,一家成立于1997年,初始注册资金只有500万的企业,却在短短的十年之后,在2007年11月,在深圳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首家以建筑智能化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企业完成了里程碑式的跨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企业快速成长发展的奇迹。

从1999年公司刚刚开始涉足智能建筑行业,到现在成为一家智能建筑工程与智能化行业解决方案全面服务商,提供面向不同行业的专业智能化建筑整体解决方案,延华智能已经成为了国内规模最大、资质最全的智能建筑服务商之一。是什么力量促使了延华智能的快速发展,成为延华智能飞速前进的助推器呢?

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在技术上,延华智能不断地深入研究智能建筑行业特点,始终坚持科技创新,努力把IT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建筑智能化相融合,并针对不同行业的智能化需求,推出创新的行业解决方案。不断的创新,保证了企业在技术上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使企业在面对竞争对手的竞争时处于有利态势。正是领先的技术把企业推到了行业排头兵的位置。

先进的技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为了取得业内领先的技术,延华智能采取的很多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机制发挥了切实的作用。

首先,大力地进行研发投入。充足的科研经费投入是保证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在这方面延华智能毫不吝啬,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金。资金的投入保障了公司在技术方面不断创新。

其次,在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企业采取多种激励措施,最大限度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公司建立了有利于创新的内在体制和机制,完善考核评价,加强了对科研人员的中长期激励,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了科技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科技人才是创新的直接力量。

因为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公司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果。一批国内外的知名建筑如上海世博中心、南京紫峰大厦、南京洲际酒店、天津环贸中心、和俄罗斯波罗的海明珠等地标型项目,都采用了延华智能公司的解决方案,公司累计施工面积超过5000万平米。

企业要重视科技创新,这是延华智能给我们的一个有益启示。

除此之外,延华智能的成功还给了我们第二个启示,就是在一些传统行业中,如果能够引入高科技元素,有可能开辟出一片广阔的蓝海。建筑业是一个传统的产业,但是如果把网络技术、控制技术等先进科研成就与传统的建筑业想结合,就创造出了智能建筑这样一个新生事物,不但提升了建筑物的功能和价值,也为企业发展开创了辉煌的前景。有人认为很多传统产业已经是夕阳产业了,没有发展的空间了。其实,只要不断的创新,把高新技术与传统行业相结合,是可以创造很多奇迹的。例如,现在方兴未艾的智能家电,就是把传统的家电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满足未来需求的高科技产品。还有传统的纺织行业,引入了纳米等新技术后,创造出了很多具有神奇功能的新型功能纺织品。这些传统产业插上了高科技的助推器,使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企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科技创新是企业快速发展的不竭动力。

建筑科技英语工程应用的探讨 篇3

关键词: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信息、高科技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这是工业时代向着信息时代转变的表现。时代的变化、交融,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出现新的学科。建筑英语就是通过土建、专业英语、计算机基础等学科相互渗透得来的新学科。建筑科技英语概括了建筑业的资格预审、质量评估、建筑施工、招投标等相关工序,同时也包括标书、技术资料、合同、建筑规范等相关内容[1]。

1 建筑科技英语与通常英语的区别

1.1 两者间句子的不同

建筑中科技英语主要用来叙述施工工艺和过程。建筑科技英语一般都是用完整的句子,主要以陈述语气为多,比较少用修辞手段[2]。一个完整的句子表义准确、完备,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正式可信的感觉。建筑科技英语是属于科技文体的一种,因而其中有着不少复合句组合而成的长句,即便是简单的句子,在句子间也必定有着大量的连词、介词等连接性词语来进行链接,长句在建筑科技英语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当在文章中应用非谓语动词时,就一定要注意句子的表达方式与意义,不造成句子过于复杂,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严密、语言精练。相反,当在建筑科技英语中语义模糊或者出现歧义,便是使用过多的省略句。由于过多的短句会让文章的结构松散,而建筑科技英语对结构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一般情况都是使用长句来表达内容,只有长句才能够很好的将诸多复杂概念表述清楚。

1.2 建筑科技英语中语法的特征

建筑科技英语中所反映的事物都是人们平常所接触的,在时间上是相对简化的。因为在建筑科技英语中是只会有现在时存在,将来或过去时基本都是不会出现的[3]。所以,建筑科技英语中一般都是使用现时行文居多,这样使文字充分的体现出即时性。另一方面,建筑科技英语与其它英语也是一样,都有着专业性强的特征,主要强调事物的用途、性质、特征等,而在被动语态中能够很好的避免被提及有关动作的执行者,这样让行文有着更加客观的表现。建筑科技英语中被动句有着很高的出现机率。

2 建筑科技英语指导工程的应用

2.1 在新理念、新材料中的应用

新理念、新技术在国际建筑领域不断的增加,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建筑规范是较为落后的,怎样学习国际建筑行业的先进理念,将其先进规范与新材料应用到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来是主要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对建筑科技英语的学习,然后再利用英语作为工具来获取需要的信息,更可以阅读有关的专业英语书籍,翻译科技资料,从而掌握领先的技术理念,真正的把国际最先理念应用到指导工程实践中来。

2.2 建筑科技英语人才的培养

我国入世后与世界建筑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快速增加,进而对建筑涉外工程英语方面的人才需求加大,建筑业的涉外工程英语方面出现了严重的人才不足。只有把英语与建筑工程完美地连接起来,让更多的建筑人才在懂得建筑施工的同时英语能力也非常过硬,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工作,达到提高我国建筑行业自身水平的目的。

2.3 在合作、交流中的应用

在我国不断加大与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建筑行业必须把国外的现行规范与我国现有的规范进行总结吸纳,然而要想很好的完成这一点,建筑科技英语人才将是最重要的一点。在专业技术谈判等活动中流畅的使用建筑科技英语进行交流,对于改善增强我国建筑行业有着巨大的帮助。在国内许多高校开设建筑科技英语专业,增加建筑科技专业英语课,使学生在修完基础阶段英语之后,可以学习专业阅读阶段的建筑类专业英语。

3 结语

建筑科技英语是一门非常专业的英语学科,只有对其了解透彻,才能扩大信息渠道、指导工程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冬洁,刘庆利,郭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创新[J].制冷与空调(四川),2013,10(23):34-35

[2]北方课题组.关于外语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3(13):15-19.

建筑公司科技的工作总结 篇4

二、开展新技术、新成果、新规范“三新”培训教育,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通过举办新产品、新技术、新规范推广培训班,重点推广应用建筑业项新技术:住宅成套新技术(含建筑节能、节水技术)、微沫剂使用、混凝土裂缝处理技术、灌浆新工艺、深基坑支护技术、高性能混凝土技术、高效钢筋和予应力混凝土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模板支护和脚手架应用技术、新型建筑防水和塑料管应用技术、建筑节能和新型墙体应用技术、钢结构技术、大型构件和设备的整体安装技术、新型配电器使用、新型屋面材料使用等。重点推广应用新型砌块体系,轻钢结构体系,门窗节能技术、外墙和屋面保温隔热技术、住宅设备成套技术,提高住宅的使用面积系数、节能性、安全性、适用性、舒适性、经济性。

三、开展建设项目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质量监督、安全管理、招投标管理、工程档案管理、客户服务管理等,建设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推广。认真按计划抓各项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对新技术的应用严格把关,保证新技术的应用质量,提高应用新技术的综合质量水平。

四、公司工会还举办“科技在我身边”科技周知识竞赛活动,集中体现科技普及工作的现状,反映职工群众对科学技术的实际需要。共发放科技资料份,为施工员订阅《中华建筑报》一份、科技杂志份。

五、开展优质工程、安全文明样板工地的评选活动。由工会牵头,对开展“创优、评优”活动组织安排、检查、考核、评选,使的施工队达到合格、诚信标准。营造出良好的活动气氛,各工地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大张旗鼓地宣传活动开展的情况,使活动开展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六、坚持学科技、用科技,精心施工,精心管理,我们严格执行有关标准、规范和规程,保质保量完成工程任务。并制定严格的制度:不偷工减料,不以次充好;自觉抵制违规肢解发包工程;不接受强行提供的不合格建材及设备;明确质量责任,依法持证上岗;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严格手续和程序,不擅自开工、停工、复工;主动配合有关职能部门对工程项目的检查,不轻怠拖延用户投诉,及时做好保修工作;坚持安全第一,做到文明施工,完善安全制度,落实安全措施,杜绝野蛮施工,严禁违章操作;施工不扰民,作业不污染,合理安排场地,料具堆放有序,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努力争创文明标化工地;不拖工期,不留尾巴,做到工完场清;尊重科学、重视知识、爱惜人才,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工程科技含量,发挥全体职工积极性、创造性,不拖欠职工(民工)工资,确保工人合法权益。

建筑科技英语 篇5

近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成果应用交流会暨全国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工作年会”。

本次会议总结了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成果在全国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状况, 交流了成功经验, 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全国建筑节能与建设科技推广服务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作用, 建立科技型生产企业与房地产企业更广泛、更高效的交流合作机制, 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深入发展。

该平台是为了推动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主办, 各省级建设科技推广机构 (科技发展中心、墙改办、节能办) 协办, 广泛吸收全国建设行业致力于科技进步的单位和个人参与, 推动建设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资源共享的综合信息咨询服务和信息交流平台。

建筑科技英语 篇6

2.3政府政策上鼓励不够。对建筑科技进步方面没有实施免税、减税等激励措施。

2.4科技人才配置不足, 素质不高。

2.5国家对特级资质以外的企业无科技进步方面的要求, 也是导致企业普遍不重视科技进步的原因之一。

2.6建企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联合不够, 有些联合也是徒有虚名。

2.7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力度不够。

2.8对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不够重视。技术创新意识淡漠。

3.几点建议

3.1结合建筑企业特点, 制订特级资质建筑技术中心标准。

2007年, 国家建设部要求, 国家特级资质建筑企业要“具有省部级及以上的企业技术中心”。这一要求, 对建筑企业科技进步无疑是一大促进。但是, 建筑企业省部级技术中心的标准如何界定, 却需要按照国家发改委、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五部委《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来执行。这个办法主要是针对工业企业考核指标, 没有体现建筑行业企业特点。

国家五部委的《办法》发出后, 只有个别省级建设主管部门比照制订了本地的执行办法, 大多数省没有反应, 给地方在执行上造成不便。建议国家建设主管部门, 应抓紧制订建筑行业特级资质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以促进建筑企业科技进步。

3.2尽快出台非特级资质建筑企业科技标准, 促进建企全面升级转型。

我国建筑企业绝大部分应属于中小企业之类。特级企业仅占2%左右。特级企业实现科技进步不能解决绝大多数企业转型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球提倡环保、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 实现中小建企科技进步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

现实的情况也表达一种依赖思想。需要政府必须“逼一下”, 才能使这项工作走上正轨。让企业认识到建筑企业整体的转型升级, 根本途径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摆脱陈旧的生产模式, 提高核心竞争力。这种转变是彻底的转变, 是改天换地的变化。否则, 建筑企业不仅不能创造更多社会财富, 自身也会被淘汰。

许多企业建议国家建筑管理部门抓紧出台特级资质企业之外的企业科技进步条件, 设置科技准入门槛, 提出切实可行的硬性要求, 促进更多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实现。这样做也是整合现有产能过剩, 增强企业竞争力, 做大做强建筑企业的必要条件。

建议主管部门在制定非特级资质企业科技标准时, 进行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 深入第一线, 听听企业的呼声, 解决企业的急难。做出的条件, 让企业“跳一跳”就可以达到, 不是高不可攀。待企业科技状况有所提高后, 再制订新的标准, 循序渐进, 不断提高。

3.3为企业实现科技进步创造资金环境。

调查中, 许多企业呼吁, 不是我们不想实现科技进步, 关键是资金短缺, 心有余力不足。我们发现, 在我市特级企业除外的建企中, 有90%的企业没有科技资金投入, 就是有也是零零星星购置些常用设备。现在全国建筑企业平均利润值在2%左右, 大连市会更低一些。很难想象这样一个微利企业群, 有能力实现科技进步。建筑企业强烈要求政府主管部门, 把实现建筑企业科技进步所需资金, 纳入正常取费。这样做, 对每项工程来讲能提升科技含量, 对企业总体来讲会获得促进科技进步的有利条件。

具体讲, 就是在工程造价“其他项目”或“措施项目”里增加一项“科技费用”, 额度可以根据工程类别为“分部分项工程计费合计”的0.4%~0.5%, 最后计入总造价。如果按一般住宅类建筑, 土建部分造价每平方米1500元核算, 其0.4%为6元人民币, 其造价提高幅度很小。如果按照公共建筑类每平方米2600元计算, 按照0.5%的科技费用记取, 为13元/平方米, 也不算太高。

在清单报价中造价部分增加“科技费用”科目, 看起来, 是甲方加大了投入, 但是从效果来看, 受益的却是甲方。

3.4建议设立大连市建筑科技进步奖, 以促进科技进步发展。

调查中, 发现我市许多企业为鼓励职工科技创新, 分别建立了科技创新奖制度。如, 大连筑成企业集团规定对各类科技创新发明 (含工法编写) 进行奖励:规定公司级每项3000元, 省级5000元, 国家级5~10万元。另外如金广、阿尔滨等企业也不同程度地实行了奖励办法。

国家2003年发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允许“社会力量设立面向社会的科学技术奖”。2006年国家科技部颁发《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明确:“社会力量设奖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面向社会设立的经常性的科学技术奖”。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社会力量设奖应当大力支持、积极引导、规范管理, 保证社会力量设奖的有序运作”。国家建设部根据这一规定精神, 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发起, 会同长沙中联重工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设立了“华夏建设科技奖”, 作为全国建设系统科技进步最高奖, 逐年评选优秀科技项目, 推动全国建设科技进步。

大连市作为计划单列的副省级城市, 又是辽宁省“建筑强市”, 应该设立自己的建筑科技进步奖项。有了这一奖项将会推动建筑企业致力于科技发展。

在设奖单位选择上, 大连市也具有相当优势。全国知名企业万达、亿达等都是业内首屈一指的强势企业, 动辄向社会各界捐资十数亿元, 为社会和谐作出巨大贡献, 成为颇具社会责任的楷模。这些企业大部分起步于建筑行业。现在他们跻身名流之列, 也应反哺急需发展的大连建筑业。建议市政府有关领导出面, 动员有条件的单位设立建筑科技奖项, 促进大连市建筑科技进步。

3.5推广国家十项建筑新技术, 带动我市建筑科技进步。

目前, 我国的建筑企业大部分缺乏自有技术, 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利润较低的施工状态。国外先进的施工企业掌握着全球70%以上的新技术、新工艺。相比之下, 我国的施工企业, 缺少竞争能力。不改变这种状况, 建筑业的腾飞将是一句空话。

为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 住建部每五年向全国推介十项建筑新技术。2010年向全国推荐的十项新技术, 坚持以先进性、实用性为核心原则, 包括地基基础、混凝土技术、钢筋预应力技术、机电安装、防水、抗震加固等10大项108项技术。

在现有建筑企业科技状况下, 认真落实部里推荐的十项技术, 将会对企业科技进步起到推动作用。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结合十项新技术, 制订落实方案, 逐年解决一些疑难问题, 逐渐实现企业科技进步。采取有效措施, 奖励在落实十项新技术过程中表现突出企业, 树立标杆, 带动全面。

行业协会应该不断举行各类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推介会。总结注重采用四新技术、产品获得效益企业的经验, 引导企业步入发展轨道。开展群众性的技术创新活动, 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 开展小改小革, 提高施工技术含量。造成一种强烈的技术氛围, 搞活科技进步。

3.6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

自建设部1992年发布《建筑业大中型施工企业总工程师职责暂行规定》以来, 我市各个建筑企业都已配备“具有工科大专以上文化程度, 有长期从事企业技术工作的经历, 具备高级工程师职称”的总工程师。规定还要求总工程师要“对新技术有敏锐的接受能力, 有推动科技进步的开拓与实干精神”。企业总工程师是企业实现科技进步的主抓者。企业应以总工程师牵头, 由工程师、建造师参与企业科技进步工作。专门研究企业科技进步问题, 提出科技进步规划, 落实国家有关规定, 制订科技进步方案。

从大连市建筑行业企业的现状来看, 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严重短缺, 仅为20%左右, 距离国家要求相差甚远。总工程师业已经成为单纯行政职务, 对科技进步过问较少。实践证明, 抓好企业科技进步, 总工程师应是主要带头人。要经常组织他们学习、研究四新技术。总结表彰先进分子, 促进全面科技进步。

其次, 要加强第一线施工人员 (农民工) 的培训工作, 使财政拨付的培训款项真正发挥作用。突出计划性、系统性和针对性。使之掌握施工基本技术, 达到国家强制性规范要求标准, 同时完成知识更新, 逐渐掌握建筑业核心技术, 具备较强技术竞争力。

3.7社会各界的支持是建筑企业科技进步的巨大动力。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筑业的发展将拉动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建筑业科技化问题, 理所当然地应得到社会支持。但是, 相当长一段时间, 人们并不重视建筑业的科技发展, 使这项工作略显动力不足。因此, 企业恳切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关注建筑业发展, 特别是建筑科技的发展。不仅提出计划指标要求, 还要不断反映建筑企业在科技发展方面的诉求。制订近期计划, 谋划远期目标。特别要帮助企业寻找得利时机, 最大限度地利用政策优势, 加大企业享受政策优惠的利好空间。

例如, 2011年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资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规定, 节能服务企业将享受三项税务免征。这个政策将会促进“包括施工、设备安装、调试验收等企业”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发展。当前建筑企业大部分采用高能耗、低环保的运作方式, 建筑节能将是国家节能总体盘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际惯例, 实现节能改造由节能服务公司先期进行投入, 回报会在方案改造后得以体现, 用能企业基本上不需要进行过多投入, 便可以进行节能改造。国家这一利好政策, 对建筑业的优惠太大了。关键是政府有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如何学习、享受这一政策。使节能服务企业与用能企业有机联姻, 密切配合, 找准项目, 抓出成效。那样一来建筑科技速度, 将会大大加快。

3.8实行设计、科研、材料、设备、施工一体化联动, 综合推进建企科技进步。

建筑企业的发展不是孤立的, 它受制于投资商的资金支持, 也受制于设计单位的设计要求, 还受制于机械设备和建筑材料采用等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建筑产品的需求已经从追求合适的住宿、办公环境转移到健康、绿色、环保、节能、智能等方面, 建筑不再是单纯的建筑物, 而是融入了人们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 对爱护地球、保护资源和可持续发展的追求。

正是这种追求促成建筑行业与科研、设计、材料、设备等行业密不可分的关系, 国外早已实施的设计、施工、运营一体化模式 (BOT) 是这种需求的体现, 在这方面政府、协会、各行业之间和建筑企业都有很多课题可以做。例如, 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制, 现代化高科技含量的建筑机械设备的制造, 都将给建筑业科技提升带来促进。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又不是建筑企业所能包揽的。需要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才能实现。

应该特别强调的是, 切实做好施工企业与高校和科研单位有机联合, 非常必要。这个问题喊了多年, 实际效果不佳。政府主管部门应从联姻、助推等多个方面“催化”, 解决联合过程中的实际问题, 才能使真正有志于建筑科技的专家有用武之地, 也使思贤若渴的企业找到“用武之雄”。否则只能是一哄而起, 一哄而散。

另外, 还要加强建筑机械租赁行业建设。针对施工企业项目多种多样, 施工场所经常变换的特点, 辽宁省政府提出:“要培育大型专业设备租赁企业。形成传统与新兴、高端与低端、主管和监管多业并举、共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

绿色建筑科技生态规划与体系设计 篇7

1 绿色建筑

解读绿色建筑, 其释义为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中, 最少程度地占有和消耗地球资源, 用量最小且效率最高地使用能源, 最少产生废弃物并最少排放有害环境物质, 成为与自然和谐共生, 有利于生态系统与人居系统共同安全、健康且满足人类功能需求、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及舒适度需求的宜居的可持续建筑物。

2 科学的生态规划是绿色建筑的前提

生态规划学科理论是建立在建筑学、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之上, 通过生态学理论和原则为基础条件, 并运用规划理论的技术方法, 将生态学应用于城市范围和规划学科领域。生态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系统地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组织形态, 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 科学地配置与高效分配城市所需的资源总量, 通过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高效的城市运行和降低城市运行费用的目标, 解决好城市的安全健康, 保证符合宜居城市要求的生态系统关系以及生态系统格局的稳定与完整存在, 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 支持政府科学的政策制定和宏观调控管理, 指导城市合理发展, 实现城市的和谐、高效、持续发展。

2.1 从总体规划阶段, 主要体现在如何保障

城市生态安全体系建构。需要将保障城市生态安全的内容具法定效率低落实到土地利用的生态等级控制、生态安全基础上的建设容量与空间分布, 并基于水资源、植物生物量及土地使用规模的人口控制规模控制, 对生态规划的生态承载指数控制下的资源使用和土地使用容量进行动态管理、评估与释放。针对性地在规划中明确要求建立生态保护、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及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的具体要求。同时在该阶段可以确定性质、容量规模, 指导绿色建筑选址, 并针对绿色建筑的具体细节内容制定从生态城市到绿色建筑的标准。

2.2 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依据生态规划编

制成果、指标进行深化编制, 实现技术合作的纵向深入。在镇域体系与新城发展的规划中, 对局部资源分配与管理使用进行具体控制与落实。这主要是利用整合、调节与配置的技术手段, 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最大、最佳及高效的选择与集成,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明确的节地、节水、节能、节材, 产业结构和生态结构完整性的法定管理与科学调控。

2.3 从修建性详细规划到城市设计的编制

中, 主要是实现规划编制成果的要求在行为与功能在组织的落实。这其中包括:在大型生态安全框架中斑块, 廊道体系的内部结构与内涵的组织与应用, 要求建立中型和微型斑块、廊道体系;适宜生境的植物群落、种群特点、景观功能的指导, 尤其是生态设施的组织于建设;在人居系统规划设计中强调人的行为控制、人为结果的规范以及空间结构中人与自然交错存在的布局尺度、功能组织与分布效率关系。在此基础上, 研究并提出了城市设计的生态模式, 进行设计要求与规范。该阶段明确生态技术的系统要求, 对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技术进行集成。如推广屋顶绿化技术应用要求, 节能技术的要.求和节水技术的要求等

3 绿色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

绿色建筑不是孤立于城乡及生态系统之外的设计, 也不是各种技术的堆砌与拼凑, 以往的建筑设计由现实条件、环境限制出发, 选择方式是基于人对建筑本体的依赖于需求而决定。对于绿色建筑而言, 仅做到这点是不够的, 绿色建筑是要符合并成为人与自然、人与建筑、建筑与环境, 自然系统与建筑构成的建筑运行使用体, 达到符合绿色建筑定义和要求, 并实现绿色建筑量化标准指标。因此, 绿色建筑强调建筑绿色因子的选择, 绿色要素的组织关系, 绿色功能系统集成的体系构成。从城市规划, 场地规划阶段为绿色建筑选址, 规模容量提供依据;在详细规划及城市设计阶段不断深入, 具体落实到绿色建筑的场地, 并在城市规划的指标控制下进行生态设计, 成为单栋绿色建筑的设计前提。步骤是:

a.依据城市规划要求的规模容量, 进行绿色建筑体系规;划, 确定生态景观设计的体系结构, 功能布局, 体现其生态功能。

b.绿色建筑的场地生态体系设计。

1) 土地的集约使用:即高效利用土地, 在空间上形成人与自然交错存在的布局、尺度、功能组织与相互关系。2) 生态景观体系的建立:建立保证生态功能的植物体系、湿地水系统等;完成具有适宜生境植物群落和景观功能植物体系。3) 场地的生态技术的集成:包括场地可再生能源技术、可再生水资源技术、环境材料技术等。4) 场地污染的控制。5) 注重场地的文态体系;保护与利用场地中具有历史文化的要素。6) 生态交通体系的建立:包括高效的交通体系和生态道路设施的建设。7) 重视生态基础设施:发挥绿地、水体、土壤等自然要素的净化功能。

c.约定绿色建筑的社会行为模式, 对使用提出要求。

绿色建筑前端的生态规划是量化的规划, 它是根据生态系统的原理通过建立因子-关系-系统-逻辑的体系进行规划, 并落实在绿色建筑的生态体系设计中。

4 绿色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是建筑的基础, 建筑是由建筑材料构筑的。绿色建材是绿色建筑的灵魂, 即使有再开阔的思路, 再玄妙的设计, 绿色建筑必须通过绿色材料这个载体来实现的。所以绿色建材作为绿色建筑的材料系统是建筑的核心支持系统。选择绿色建材要面对以下几个问题:

4.1 该材料在环境中是否有效

多数材料都有一个最佳工作范围, 找出适合所在地环境的材料。例如, 在北京的温和气候中工作的良好材料未必能抵抗黑龙江的严寒气候;在东部沿海气候表现优良的材料, 在西部沙漠地区无情的烈日下的表现就会大打折扣。

4.2 该材料是否安全, 是否有利于健康

对于居住在现代建筑的人来说, 材料和产品必须是安全、有利于健康的。例如, 油漆中的甲醛, 墙材中的放射性氨气等。最重要的是材料在使用和处置过程中必须不能对地球产生不利的环境影响。如臭氧消耗、全球变暖、栖息地消失、不可替代资源枯竭等。

4.3 该材料是否耐用, 易保养

在建筑设计时应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期选择耐久性和自洁性较好的材料。实用耐用的材料节省了替换材料, 减少了废弃物处置问题, 降低了费用;使用无需保养或很少保养的材料, 可以节省时间、劳力和金钱。

4.4 该材料是否可有效地使用

该材料的加工是否在当地?运输产生污染, 所以运输越少越好。该材料是否极易加工成型, 或仅需很少的加工。该材料是否有多种用途, 因而无需其它材料。该材料是否充分使用了原材料。

4.5 当地是否有该材料, 承包商是否可会使用该材料

产品的生产使用了资源丰富的材料。有效地利用了可再生资源。产品是环境影响值最低的。产品可循环再生, 再生材料的环境影响一般都比新材料小。产品具有长寿命, 循环再生既消耗能源又要排放造成环境负荷的物质, 所以需要产品具有长寿命。产品安全、健康, 应尽能不使用有毒物质。

据统计, 美国建筑业占能源总消耗量的36%、耗电量的65%、温室气体产生量的30%、原材料使用量的30%。在我国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 此外, 我国人居耕地只占世界1/3, 而实心粘土砖每年毁田达12万亩;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而卫生洁具耗水量高出发达国家30%以上, 污水回收率仅为发达国家的25%;钢材、水泥等物耗水平比发达国家高出30%。因此, 有效地降低建筑业的能源资源消耗, 减轻建筑业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 将建筑业这个传统的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 将对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建筑科技英语 篇8

进入新千年,中国建筑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地。近年来,改革开放使国内的建筑思想和建筑创作逐渐摆脱了单一的思路,加之国外新的建筑思想和理念不断涌入,使我国的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这也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当前,建筑学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建筑空间和形态问题。一方面,学科自身在发展,建筑学各专业和学科研究领域细分出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学、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科学等二级学科,研究方向则更加细化;另一方面,建筑学的研究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引入了大量其他学科和方向的研究成果及内容,使得建筑学自身的体系更加丰满。面对建筑学科的这一发展趋势,建筑教育须作出应对,1999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在其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中明确提出:“建筑教育要重视创造性地扩大视野,建立开放的知识体系(既有科学的训练,又有人文的素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与组织管理能力,能随时吸取新思想,运用新的科学成就,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创造新事物。”

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也在发生转变,以往因循前苏联高等教育思路,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专业过细、应用面过窄、学生知识单一等问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这一问题已逐渐凸显。转变教学思路,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通适人才成为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反观我国的建筑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思路基本以设计师的培养为模板,学生毕业后的去向也大多集中在设计院所。然而随着近年来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人才需求急剧增加,大量建筑学毕业学生进入到其他相关行业之中,例如装修、房地产、城市建设管理、建筑杂志、出版甚至包括网站、舞台美术等,据我们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前的建筑学专业毕业生目前仍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不足1/2。在西方这种现象更是多见,很多学习建筑的学生最终选择了其他行业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著名的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詹弗兰科·费雷就毕业于米兰工艺技术学院建筑系并取得学位,另一名著名的服装设计大师吉安尼·范思哲早年也就学于建筑学专业。这也让我们深深地思考:建筑教育是否仅仅以培养建筑师为唯一目标。

基于此,我们对建筑学的办学理念和方法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尝试实践了一些不同以往的建筑教育思路。希望这些探索能够为当前建筑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二、理念与实践

1. 多元思想与自主的发展

当前建筑学学科发展日益多元化,专业方向趋于细化。根据这一特点,建筑教育也必须为学生们提供更多不同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方法,为其未来的发展提供多种通路。因此我们应当放弃以往那种单一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和成长机遇。

一个优秀的图书馆能够最大限度地提供各种所需的图书和资料,但使用者不必也不可能阅读完所有的图书,只需能方便地获取其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同样,一个优秀的建筑学院也应能为学生能够提供尽量丰富的建筑及相关知识,但不应要求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学习完成所有的课程,而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和发展方向选取相应的课程,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针对这一教学思路,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首先是引进多种人才,丰富知识体系。近年来,建筑学院通过各种方式引进了多种不同的人才,包括陕西摄影家协会主席、全国纪实摄影的名家胡武功教授开设纪实摄影课程,清华大学中国思想史博士吴国源开设中国建筑思想史课程,生物学和生态学博士李榜晏开设景观生态学和建筑卫生学课程,并聘请著名作家贾平凹参与建筑文化论坛开设讲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营造多元的文化氛围、拓展视野,同时让建筑学院的师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建筑。

其次是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多种选修课程。目前我院的专业教师已达160余人,包括建筑学、城市规划、建筑技术、建筑历史、景观以及美术等方向,如此规模的教师队伍为给学生开设丰富的建筑学及相关课程打下了基础。我们积极鼓励每位教师都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及喜好开设选修课程,将自己的知识和建筑观点展现出来。目前,建筑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开设的各种选修课程已多达50余门,与此同时,我们也计划将所有的选修课程划分为高年级(三、四、五)选修课程与低年级(一、二)选修课程,并通过教学管理引导学生自主选修适合自己的课程,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2. 自由思维与交流争鸣

历史上文化最自由的时期往往也是思想最活跃、文化最繁荣的时期,例如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文艺复兴时期以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唐宋时期,这些时期也是建筑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因此,我们认为针对同一建筑课程的不同教授方法,针对同一建筑问题的不同见解与争论,甚至对同一份学生作业存在不同评价标准,并不是一件坏事。建筑思想的自由争鸣不仅带来了建筑思想的繁荣,还可使对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思想,学习到更多的建筑设计方法。因循这一思路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

首先是在同一建筑设计环节引入不同的设计题目,并且鼓励教师采用不同教学方法,以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建筑理念和设计思路。例如,建筑设计6这一环节由三个完全不同的设计课题构成,它们分别是强调历史保护和建筑文化传承的建筑文脉课程、强调建筑计划与空间分析的医疗建筑设计课程以及强调技术与经济的高层建筑设计课程,每门设计课程的组织与教学方法大相径庭。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强调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延续,以及在历史文化街区中进行建筑设计的策略与途径,具体的设计题目也不同于以往的设计,常常采用研究性的课题,如西安城市CI设计、西安夜市空间分析等。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建筑文脉的含义,这一课程的讲授和指导往往不在教室而是在研究现场进行,其最终的成果也不限定必须是一个空间设计方案,学生调研报告、分析总结也是成果的重要组成。建筑与城市文脉课程由刘克成教授开设并负责,于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图1)。

其次是建立开放的建筑广场和自由空间,推动多种建筑思想的交流、碰撞与争鸣。我校建筑学院的教学楼建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们对建筑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实践,其空间已经难以适合当前的教学模式。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对建筑学院教学楼—东楼进行了空间改造,分别在二、三、四层形成小、中、大不同等级的多元化开放空间。

小开放。二层基本为办公室和教研室,改造将原先的一些办公室打开,改为开放的公共交流空间—自由空间(Free Box),这四个自由空间为教师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了交流和碰撞的平台,同时也为科研研讨和交流、研究生学习等提供了场所,大大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

中开放。三层基本为学生教室,原来的学生教室依照班级设置,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的交往。改造中,在保持原有砖混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尽量将分隔教室的墙体打开,让视线更为通透,从而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往;在新加建的教学空间中设置了4个班的合班教室,从一至四年级每个年级均安排1个班在此,形成开放的教学环境,并促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

大开放。四层为1994年加建的钢结构大空间,原布置有报告厅、图书馆和展厅,但三者空间相互独立,其中展厅为封闭的展室,平时基本不开放,使用效率极低。改造时,我们对四层空间进行了重新布局与整合,尽量将空间连通,将展厅、图书馆的空间构成一个整体,加入建筑博物馆、自习空间并配合咖啡等服务内容,构成开放的建筑广场。在建筑广场中,学习座位穿插于各种展板、图例中间,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浓郁的建筑氛围之中,这样一方面极大地提高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让展览内容发挥出最大效用。在使用中,开放的建筑广场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欢迎所有使用者和来访者,最大限度促成了各种思想与观念的碰撞(图2)。

再次是全力支持教师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并尝试挂牌教学。近三年,我院专业教师规模迅速增加,同时新加入的教师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这些教师勇于尝试,并且对教学充满热情,如果让所有的教师按照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其教学积极性和创新意识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为了实现自由求实的学风,我们积极鼓励教师们的教学创新和各种实践探索。例如,在小住宅设计中,建筑设计课的教师主动与建筑技术任课教师协作,加入了墙体设计和建造等实践内容,将构造课程的内容与建筑设计课程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建筑设计中节点构造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认识到建筑构造课程的重要性。再如,在幼儿园设计中,任课教师让学生深入到幼儿园中,通过与幼儿教师一同工作,访谈幼儿园管理人员和幼儿园的设计师,加深对幼儿园设计的理解,同时也理解到建筑的创新不是建筑形式的时髦和标新立异。

随着教师的增加,为了更大限度地促成教学的自由与争鸣的氛围,我们开始尝试挂牌教学,并首先在毕业设计中开始实践。在毕业设计前的一个学期末,公布指导毕业设计的教师名单和设计课题,首先由学生自由选择教师与课题,随后由教师选择学生组成毕业设计组。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任课教师的教学积极性,而且使教学课题和教学方法更加多元。例如结合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的毕业设计就与一般的毕业设计成果有很大区别,由于竞赛特殊性,成果通常采用研究性设计方式,即以竞赛图纸结合研究报告作为毕业设计成果。我校在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中已连续7次获得了包括第一名、第二名在内的10项大奖。目前毕业设计挂牌教学方式已经尝试了6年时间,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准备逐步推向其他设计课程。

结语

当今的建筑思潮异彩纷呈,教育的探索与发展也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面向21世纪,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北京宪章》对建筑的发展提出了“一致百虑、殊途同归”的基本结论,并且指明了建筑教育的基本理念。在这种发展趋势下,希望通过我们的思索和实践,探索一条具有自身发展特色的建筑教育之路,也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摘要:近年来,我国建筑文化和建筑创作的多元化对我们多年来一贯的建筑教育体系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同时,建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打破以往以培养建筑设计师为唯一目标的理念。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调整建筑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了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在强调多元、自由和交流的理念下,进行的一系列建筑教学探索和实践,希望这些尝试能够为我国的建筑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建筑教育,理念,方法,实践

参考文献

建筑科技英语 篇9

2011年年初, 针对南科大及深大新校区前期拆迁工程中产生的近100万t的建筑废弃物, 各级部门招标引入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就地转化进行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 通过现场移动式破碎, 被制成再生骨料、实心砖、空心砖等15类绿色再生建材产品, 这些产品全部将回用于南科大、深大新校区的建设。

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传统模式是施工企业对建筑工程进行拆迁, 并组织车辆将建筑废弃物运往建筑废弃物受纳场填埋。按传统处理方式, 这批建筑废弃物全部外运填埋, 需占用土地约66 666m2, 不但耗用土地资源, 而且, 降低了土壤质量, 影响了空气品质及市容、城市环境卫生。同时, 大量的建筑废弃物的运输车辆还会给城市交通带来极大的压力, 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循环经济产业政策。

上一篇:行车特性下一篇:卫生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