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性教学

2024-07-23

多样性教学(精选十篇)

多样性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效果

小学语文是一门丰富多彩的基础性学科, 具有工具性、思想性、艺术性和综合性等多样性的特点, 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一、拼音教学

语文课本从知识体系来讲, 一开始就是拼音教学, 这是学习语文的第一步。教材设计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 伴随出现了相应的音节、词语或句子以及儿歌。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观察画面, 以形象化的事物识记音形、把生活与拼音结合起来, 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拼音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 注意研究儿童心理, 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动”起来, 把声母、韵母、音节动手拆、装、拼;动脑想、猜;动嘴讲、读、唱;动笔写、描、表演、比赛、游戏, 一切能让学生动起来的方法都可引用、借鉴, 为教师所用。

二、字词教学

语文字词教学, 是语文金字塔的塔基。在小学阶段的识字量就有500多字, 有些汉字字形对于学生识记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学中指导学生观察难记字时结合生活中的事物, 把难记字形象化或理性化便于学生的理解。比如,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盘古开天地》词语教学片段:

师:这个词谁会念?

生:滋润。

师:字音读准了, 能读出感觉, 读出意思吗?

(生茫然, 这样的“词语教学”对他们来说也许是头一次。)

师:大家看,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

生:三点水。

师:对啊, 水分多了, 干燥的秋季变得滋润起来, 万物滋润了, 人滋润了, 感觉就舒服了!那该怎么读?

生: (齐) 滋润。 (有进步, 但还不到“位”, 还不够“味”。)

师:声音柔软点, 再舒服点。

生:滋润。 (声音柔柔的, 感觉很舒服的样子。)

尽管学生可以通过工具书知晓“滋润”的意思, 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 就使学生不但真正记住这个词语的意思, 而且懂得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 知道这个词应该在什么样的语境中运用。此时, “滋润”在他们眼里不再是一个平面单调的词汇, 它有着充沛的水分, 它象征着万物复苏, 它更带着人们舒服的感觉。这样, 抽象的语言符号化为具体的事物, 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语言文字的距离,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了感情, 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和“学以致用”。

三、课文教学

在课文教学时, 采用“自读、读议、读悟、读写”四个阶段的教学模式, 教师适合安排一串难度层层递进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思想, 让学生不断思考与研读, 思维得以开拓, 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另外, 课文内容的多样性, 体裁的多样化与生活、科技、历史、地理、自然等联系最密切的, 通过课文教学来了解其它学科的知识, 需要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观察或自己实践, 这样就可以在学习课文的同时,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口语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口语交际是一个非常具有开放性的课程, 可以灵活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探索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可以令学生的思维更敏捷, 表达更清晰, 提高学生的素质, 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为将来步入社会为人处事, 妥善处理人际关系奠定基础。

五、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生年龄尚小, 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都不强的情况下, 开设说话课以说促写, 为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建立铺垫。老师要有一颗“童心”, 用自己感情的火苗点燃学生心头的火花, 使学生的写作动机萌生迸发, 写作欲望燃烧起来。如一次习作课《我最熟悉的人》, 我问同学们:“在你的家里, 谁的话最多?”一个嘴快的学生立即回答:“我妈妈话最多。”“你妈妈的话多到什么样子?”“我妈妈一天到晚嘴不歇, 不叫我摸热水瓶了, 天冷了多穿衣服了, 少吃零食呀……多得很!”。我接着说:“你们想过没有, 为什么妈妈的话最多呢?因为妈妈对家里的事知道得最多, 她觉得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她本分的事情, 她都要管。如果我们对家里的事、学校的事、社会上的事能像妈妈那么关心, 你们也有说不完的话, 写不完的话, 你们总觉得没话可写, 是真的没话写吗?”学生陷入了沉思。“今天我们要写的是《我最熟悉的人》知道该怎么写了吗?”学生都跃跃欲试。学生有的写奶奶, 有的写妈妈, 有的写老师……有个学生写道:“我妈妈早上起得最早。起床后快速地刷牙洗脸, 便一头扎进厨房, 给我和爸爸准备早饭。妈妈特别麻利。十几分钟后, 香喷喷的煎鸡蛋和小米粥就做好了。在饭桌上, 妈妈还边吃边嘱咐我, 过马路要小心, 上课要专心听讲……妈妈真辛苦, 我一定要孝顺妈妈。”这次作文内容丰富多彩, 每个学生都写出了真情实感。

六、课外教学

课外教学是拓展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基本读物辅导、基本活动辅导、配合教育辅导三个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的读书笔记、心得交流, 学生漫谈感受或者朗诵摘抄的文字段落, 以此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 形成学生创新性学习的天然土壤。

参考文献

[1]陈恩泉主编.汉语拼音教学法[M].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3, 12.

生物多样性教学设计 篇2

高三年级 生物 郝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领会生物多样性的内涵,列举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并能概述它们之间的关系

2、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丰富和独特性有初步的认识

3、说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形成爱护生物的情感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 教学难点

1、生物多样性的三个方面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基因多样性。教学策略

多媒体演示„„引导启发„„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有关生物多样性三方面内容的视频或图片PPT。

2、学生准备:

(1)复习已学过的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的种类。(2)生物的性状是基因控制的内容收集。(3)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种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课

1.引起兴趣 播放《地球脉动Ⅱ片头2分钟预告》

2.情景引入

【教师】请问“生物的多样性”侧重于哪个字? 【学生】“多”字。

【教师】那自然界里的生物是怎样一个“多”法呢?有几个层次内容呢?“多”的意义何在?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感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二、合作探究

探究主题一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设疑】

1、自然界生物的种类到底有多少种?

2、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又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学生四人一小组,先阅读资料,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

1、观看录像,从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认真阅读课本P90“资料分析”,然后讨论资料上的思考题。思考题:1)表中生物类群从分类学上来说,又可以分为哪两类?

2)表中我国已知生物类群哪种最多?哪种最少?

3)为什么说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

4)怎么计算表中我国生物类群总种数占世界的平均百分比?

5)在动物和植物中除上表所列出的类群外,还有哪些类群?除动物和植物外,你还知道哪些生物类群?

6)根据你的估计,你认为是否还有很多种生物没有被发现? 【归纳】我国生物种类多样性特点

1、鱼类、鸟类和哺乳类种数居世界____

2、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居世界____

3、裸子植物种居世界____被称“________”的故乡。

4、特有的珍稀动植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刚才我们了解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什么因数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呢? 【学生】外界的环境。【教师】内在的因素是什么呢? 【学生】基因

【教师】决定生物的多样性的外在因数是环境,内在因素是基因,下面我们就这两个问题分别进行讨论。

探究主题二

基因的多样性 【学生】

1、观看录像,你从中收集到哪些信息?

2、认真阅读课本P91美国大豆产量变化的事例和袁隆平通过杂交水稻品种的培育提高水稻产量的事例。分析案例并思考:两案例通过杂交提高产量的原因是什么?

3、阅读课本P92练习的第二题,小组讨论、交流小虎眼瞎的原因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事例的分析,明确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的基因不同,进一步明确基因控制生物性状。通过对以上事例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师】 在一定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便是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生物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合理过渡,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探究主题三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学生】

1、观看录像,思考地球上生态系统及我国生态系统分为哪些类型

2、认真阅读课本P92页的内容,分析生态系统之间及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间的关系,交流讨论。

3、列举事例,说明如何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三、达标测评

1、我国占世界首位的生物资源是()

A、裸子植物

B、被子植物

C、鸟类

D、爬行类

2、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利用()培育出高产的杂交稻新品种

A、染色体的多样性

B、基因的多样性

C、DNA的多样性

D、细胞的多样性

3、一个物种一旦灭绝,人类将永远失去()

A、一个营养级

B、一个基因库

C、一个生态系统

D、一个有益生物

4、生物的多样性包括()①基因的多样性

②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③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④动物行为的多样性 ⑤形态的多样性

A.① ② ③

B.① ② ④

C.② ③ ④

D.① ③ ⑤

5、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

A、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指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生物的多样性一成不变

C、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

D、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是保护基因的多样性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内容及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还有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内容的关系。

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做个有心人,继续关注生物,关注自然。

五、设计反思

1、确定教学目标是上好课的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内容宽泛,实际是各部分的关系复杂、内涵深刻。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是首要任务,我花了大量的时间,用来阅读新课标、课本和各种资料,确定了教学内容的三条线:一是确定以生物多样性为知识线;二是培养学生的资料分析为能力线;三是热爱自然、热爱生物的情感线,以及知识的创新点。

2、构建教学结构是上好课的支柱。

本节课由三大内容组成,在设计时,注意了知识上的重难点的合理安排,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合理安排,还注重了学生课堂上的心理反应,这是整个教学过程流畅的根本保证。

3、细化教学内容是上好课的前提。

本节课对每一个内容都做到了精心的设计,大到问题的提出,小到每一句话,并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做了设计。

4、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多样性 篇3

教学方法呈现多样性可以说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我们通过多种渠道让学生喜欢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抽象的数学能在现实生活中感悟出它的原形。我们从课堂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数学原本来源于生活,生活能体现出数学的“原生态”。 教学方法有很多中,我们只要选择适合课堂内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知识就可以了。

一、主动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博士戴尔·斯科特·里德利提出:“以支持学生的学习为宗旨来创建积极的课堂环境。也就是说,在建立积极课堂环境时,我们必须把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学生占主体地位,学会主动地提出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正是需要学习的开始。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可以说明学生能主动地积极思考问题。学生的精力能自主发挥。

比如:我在上五年级数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刚上课就提出一个有趣的数学题目:“有一天,猴妈妈从集市上买了三个大小一样的苹果分给三只小猴吃,它先把第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块,分给老大一块;老二见到说:‘太小了,我要两块。猴妈妈就把第二个苹果平均分成四块,分给老二两块。因为老三最贪吃,它抢着说:‘我要三块。于是猴妈妈又把第三个苹果平均分成了6块,分给老三三块。它们吃的是一样多吗?”问题提出来,学生感到很有趣。学生主动地相互讨论这个问题。自己尝试做题目。最后,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样多。”我顿时感到很欣慰。过去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还没有等学生谈论完,就急于给出答案。一堂课学生只能在40分钟里用两耳倾听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思维基本上是围绕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步步展开,这样的课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长久下去,学生必然养成爱“等”的习惯。

现代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之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以把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发挥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课堂时间交于学生。要针对每位学生,让他们参与课堂学习。

二、趣味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之一。不仅教师要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而且在课间课外找些有趣的数学生活题目。如果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喜欢上数学。我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越喜欢数学,学习成绩就提高的越快。形成“爱学-会学-学会-学好”这样的良性循环。数学课最重要的是激起学生们心底对数学的喜爱之情,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农村小学目前硬件设施跟不上。我们怎么调动学生的兴趣呢?我在上三年级数学《认识分数》这一课时。我用学生平时爱玩的卡片把八张分成两份,问:“每一份占总共的几分之几?”让学生用自己的卡片分一分。学生激情高涨,他们知道自己的卡片在数学课堂上还有如此大的用处,很乐意做分一分卡片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有趣,在我们身边就有数学。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数学世界中,探索奥秘。

三、体验性

我们要重视学生体验学习活动。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学生在活动中可以有自己的体会。孔子说:“吾听吾忘,吾见吾记,吾做吾悟!”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奥秘,我们可以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在教学五年级《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做三张相同大小的纸条,平均分成2份、4份和6份,并把纸条的前面一半涂上颜色,然后把涂色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学生做完后自然想到了“1/2=2/4=3/6”。学生亲身体会数学,把知识深深地留在心里。在教学六年级《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问题》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画图解决问题,掌握画图方法。课后练习时学生会自然地利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

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学生体验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为形象的知识。它是学生学习中重要的经历过程。数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思考、描述、刻画、解释、理解和应用。其目的是发现现实世界中所蕴藏的一些数与形的规律。学生自己体验可以从中找出规律,让抽象的数学变成他们心目中那样简单的东西。

在教学中,由于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条件等的制约,构成了我们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我们不能抱着一种教学方法,一用到底。包治百病的良药是没有的。一节课只要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就可以了。总之,我们的教学方法百变,其目的在于让学生喜欢数学,发现数学的神奇,感受数学的价值,享受数学的美丽,是为了促进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合作,学会做事。

多样性教学 篇4

一、“轻松作文“的内涵及其意义

(1) 实践性强。轻松作文的教学方式基于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土壤, 是从教学实践中捕捉问题、发现问题、又在教学实践中解决问题, 从而总结教学经验, 探索了作文教学的规律, 能够比较有效地缓解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的压力。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轻松作文”给学生创造了一个比较轻松的环境, 由此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会让学生逐渐地喜欢写作文。

(2) 针对性强。在初中作文教学课堂中, 教师往往发现学生虽然在课上比较认真地听课, 但是实际收效甚微, 即使是平时很能说话的学生, 一提起笔来也感觉无从下手, 没有话说。针对当前作文的教学实际, “轻松作文“的提出打开了教师作文教学的沉重枷锁, 让教师利用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 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作文教学活动。对于学生来讲, 学生可以摆脱陈旧作文模式的束缚, 在写作过程中自由、自主地感受生活, 抒发情感。

(3) 意义深远。“轻松作文”在实施过程中贯彻了教学最优化原则, 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的独立人格不仅得到了尊重, 其主体性学习地位也得到了体现, 实现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丰富语文新课程的研究与实施, 让语文教学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轻松作文”教学模式的特点

“轻松作文”虽然与“生活作文”“绿色作文”“新概念作文”有诸多相同的地方之外, 在学生思维开发方面更重视与培养他们的独立人格与创新能力, 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让学生的想象力在作文中鲜活起来、迸发出来, 最终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 切实感受到了生活的体验。“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再加工”。如果没有实践、对生活没体验, 就会很难写出高水平的文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曹雪芹先生, 他之所以能够写出千古流传的名著《红楼梦》, 就是在于他从小的生活经历, 因为他把对生活的真切体验注入到文章里。初中作文多以叙述为主, 他们叙述的人与事来自于生活。学生的生活包括校园生活、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 只有让他们学会善于从生活中有所发现, 才会具备深厚的生活体验和积累, 作文才会水到渠成。

(2)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依赖于以客观规律为指导, 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由此去认识与改造世界, 然而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的问题, 在客观方面也培养了人百折不挠的精神。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 如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则必然会让他们充满前进的动力, 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轻松作文”, 首先要体现在“轻松”二字, 是让学生卸下思想的负担, 身心愉悦地去完成作文。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

三、‘“轻松作文”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分析

(1) 采取问题教学法。在中国古代教育中, 曾出现“诘问”一词, 就是现代问题教学法的雏形之一。我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把问题教学法定义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要传授的内容转化为一个个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 实现自主思考的能力。例如在一次作文中我要求学生写《我的母亲》。我结合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我的父亲》, 从各个方面问学生, 母亲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活动, 然后启发学生从他们的感受出发, 寻找文章的切入点。我又通过问题的方式给学生展现几个带有技巧性的句子让学生写作的时候仿照, 这样在解决一个个问题之后, 学生接下来的写作也轻松了很多, 这正符合“轻松写作”的特点。

(2) 重视范例的引导。《初中语文课程新标准》写作部分特别强调“阅读与写作是相互联系的, 二者依赖于同样的或相似的知识陈述、认知加工、上下文关系及其约束”由此可见作文教学与阅读相结合的重要性。我的做法是在阅读教学中就贯穿着作文教学, 其中范例引导就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初中语文所选的文章在遣词造句、结构谋篇、写作手法上都具有很大鉴赏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一些比较好的文章进行续写、仿写等,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师可以让学生涉猎各方面的阅读材料, 鼓励学生把课外读物中的精彩片段或文章记录下来, 模仿习作, 这样他们在以后的写作中会积攒很多的素材, 写起作文来也不会无话可说了。这正验证了茅盾先生的话:“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 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 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

(3) 注重人文的培养。把作文写作教学贯穿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这样会让学生的写作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避免一些无病呻吟, 空话、套话、假话连篇的情况出现。我在学生写作的时候很少为他们做硬性的要求, 让学生多阅读, 多模仿, 重视的是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发现美, 重视对学生人文方面的培养。对学生要求不多可以让学生心情放松地进行写作, 通过一定时间的积累, 最终水到渠成, 才有可能实现将生活中的点滴小事通过自己的想象进行加工, 然后融入到写作中去。

摘要:初中作文写作作为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 是学生语文综合水平的主要体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 初中语文作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独立人格的塑造。根据当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 有必要对语文“轻松作文”多样性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轻松作文,思维,独立思考,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杨小微.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唱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篇5

易门县龙泉中学:钱晓霞

【内容摘要】:唱歌教学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唱歌教学的任务,一方面是通过歌曲的艺术形象感染和教育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歌唱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笔者经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唱歌教学方法不能太过传统,也不能太过单一,可以采用一些小技巧、小手段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我们的音乐课更丰富些,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来达成我们的目标。

【关键词】:歌唱

教学

方法

技巧

氛围

调动

积极性

兴趣

生活中,人们通常用歌声来表达思想感情,学生也如此。在音乐教学中,唱歌教学是一项重要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但我发现,学生在唱课外的歌曲时,往往不用谁教,就能唱得有模有样,而课内的则不一定,问题到底在哪里呢?慢慢的我发现,有些老师通常是通过反复的教唱和练习,让学生学会歌曲,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学生在反复的歌唱与练习中,因为缺少自我体会和自我思考而容易产生疲劳和厌烦情绪,同时也会对唱歌教学失去兴趣。也有些老师在唱歌教学中采用通常的唱歌教学模式:认识拍号、解释含义、说出规律--节拍--节奏--音高--读词--模唱--配器--讨论。这种模式的重点是强调学生的视唱与识谱能力,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曲谱,培养视唱技能。这种教学模式过分的强调双基,而拍号的含义、规律、节奏等都是科学的,是可以感知的,能使人产生一种愉悦,那种不结合旋律,只是抽象、枯燥的讲解、分析,必然会导致学生不容易接受,从而成了教学中的真正“难点”,唱谱也必然会成为审美教育的“绊脚石”,1 最后致使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甚至在音乐课上害怕唱歌,当众演唱就紧张,唱起歌来面无表情、声音无力。上述现象在许多地方都是客观存在的,作为音乐教师我们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提出疑问了!

一、在教学中我们有哪些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首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教学情境了吗

很多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总是抓不住学生心理,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到学习状态,学生在上课练习时也很不情愿练习,导致上课效果很不好。抓不住学生内心就不可能给学生上好课,就无法向课上四十分钟要质量、要效果。尤其是针对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知道学生究竟对什么感兴趣,怎样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注意创设课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只是简单的学习,没有学习的氛围和动力。教师教学效果自然就很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尽如人意,而创设教学情境恰恰可以帮我们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抓住学生的内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和练习,稍后我就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来阐述一下这一观点,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二)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吗

在教学问题中最常见的问题就是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要求提不起兴趣,老师讲什么要求什么就像和自己没有关系一样,这是让我们广大教师朋友最为头疼的问题,其根本意愿就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被激发。教师找不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点,学生对老师所讲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内容不感兴趣,觉得他们只是为上课而上课。

(三)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了吗

我个人的教学过程中偶尔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时在上课过程中教学手段单一,不重视教学方法和手段,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所在,学生在音乐课上的学习积极性总是不够高,有些学生在学习中甚至不张嘴去练习,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使学生跟着老师的上课思路去走,导致了学生越学越烦,越学越没有兴趣,最后觉得上这一门课程一点儿意思都没有而彻底放弃了学习,使整个课堂死气沉沉,甚至有的学生对老师产生了逆反心理,给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带来了很大的问题,教学质量自然也得不到提高,最终使教学顺利完成的难度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更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使我们的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二、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哪些解决方法

既然我们的教学中存在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就应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问题。就音乐知识而言,它是人们在音乐创造、表演、欣赏等活动中,通过艺术实践所总结出来的理论成果,是指导各种音乐学习、音乐活动不可缺少的教材,有了它就可以正确而顺利的从事相关的音乐活动,有了它,才能开阔我们的艺术视野,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但我通常把它放在歌曲中去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而不是单调的分开来讲。这样学起来会轻松得多。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一些我在歌唱教学中的观点,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得到一些借鉴。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创设教学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进行有利的教学活动,初中生的特点就是容易被外界事物所感染,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变得很浓厚。

(二)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每个班学生的上课状态都是不一样的,找到他们上课的兴奋点的确有很大的难度。但是经过长时间反复的摸索,终于找到了各个班级学生们共有的特点。比如,学习歌曲前,根据各班情况进行开口练习(咬苹果、打哈欠、叹息、模拟狗喘、模拟风吹„„),刚开始时学生只是觉得好玩,经过老师不断的强调和加深难度,慢慢的学生就认真起来了,虽然有的学生做的并不好,但我从来不批评,只是告诉他们,如果怎样怎样,效果会更好。在此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把这种感觉带到歌唱中,进行教学的难度较减少了很多。在课下多向其他老师交流询问各个班级学生普遍的兴趣爱好都有哪些,在上课的过程中根据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堂穿插,就这样学生的兴奋点都有了一定的体现,经过长时间的应用,学生上课兴奋点就被我掌握得很清楚,在上课的过程中经过我自己对他们的了解,将他们喜欢的事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融合,学生的听课效果有了明显的好转,在进行歌曲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都很卖力的练习,我的心里也很有成就感。学生上课的兴趣被激发,课上的所有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希望我这一观点对其他各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起到一些帮助。

(三)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手段及方法的应用是严重影响上课效率的因素之一,不同的上课手段及方法的应用可以导致学生的不同听课效果。在我刚开始参加教学活动时,我也经常束手无策,问题到底在哪里?我也向资历老的教师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学习,学习他们上课时的手段和上课时的过程,吸收他们的长 处以取长补短。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通过听觉作用于人的心灵,唤起人感官上的美感。通过听使学生有一种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在不断、不同的听中得到增强。我在教学中,首先请学生欣赏范唱(录音或教师范唱),通过认真倾听对歌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比如我在上《青春舞曲》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把三种版本的《青春舞曲》都听了一遍,你不要认为这个过程很浪费时间,其实这个过程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熟悉了旋律,可谓一举两得。在听的过程中请同学随着音乐自由击拍,感觉音乐的节拍,再请他们说出哪一版本好听,然后话锋一转,告诉学生再来看教材上的,这样,不仅促使学生动脑筋来边听边分辨,激发他们更加集中精力的倾听音乐,更激起他们学习新内容的欲望。最后再分小组进行表演,以调动他们的表演欲望……。

浅谈语文朗读教学的多样性 篇6

一、注重朗读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一)朗读教学内容选择的多样性

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用来朗读。一般来说,诗歌、散文应多读,既有助于学生领会其语言精妙之处,又能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就課本内容而言,不只是教材要求背诵的才需要朗读,背诵和朗读之间是不能等同的。朗读的内容应远远超过教材所要求背诵的内容。我们说只要能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美、内涵美、精神美、情感美,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感、思维能力的文章都可选择。像学生们爱读的《读者》、《意林》等书刊中就有许多适合朗读的文章。

当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要从头到尾地读,篇幅短小的课文可以整篇朗读;要求某些章节、词语作重点理解,品味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朗读;还可以选择最喜欢的一段或几段,甚至是几句话反复品读。每个人对文本的感触是不一样的,朗读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荷塘月色》是现代写景散文中的名篇,有的学生喜欢其中写景的段落;有的学生喜欢其中写情的句子;有的学生对其中所引的《采莲赋》情有独钟……那么不妨就让他们去尽情朗读自己的所爱吧。内容的多样性可使学生兴趣广泛,个性四溢,这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

(二)朗读教学形式选择的多样性

单调的朗读不但影响语文课堂的效果,还会让语文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对朗读,甚至对语文课感到厌倦。这就需要有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

1.教师的范读少不了,学生的朗读更要多样化

常见的有自由朗读、表情朗读、集体朗读、分组朗读、分角色朗读、合唱式朗读,交替式朗读等。不同的作品又有不同的朗读方式,各种朗读方式既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配合使用。流于形式忽略内容,就违背了朗读教学的初衷,所以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精心安排各个环节。以高尔基的《海燕》为例,周卫红老师的教学设计以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感知作品内容情感采用范读形式,体会作者深沉而炽热的赞美之情,理清文章结构采用分别朗读形式。《海燕》分为三个乐章,三位同学每人朗读一个乐章,建立大海变幻的层次感;把握作品内涵,采用逐段精读的形式,揣摩各个形象的象征意义;强化对作品的认识,采用全班合作朗读的形式,动员学生结合三个乐章,分三个小组朗读,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诗最强音,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这样的教学设计灵活多变,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边城》中,有关翠翠和傩送初次相遇的对话让男女生分别朗读,让学生以同龄人的身份去感受少女的娇羞,少男的爽朗,那么还需要老师再过多地分析什么呢?

2.朗读的时间、地点选择的多样性

学生课堂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他们在课内习得的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若不向课外延伸拓展,很难形成真正的学习素养。所以朗读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有限的时间,课外的点点滴滴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第二课堂的开辟显得特别有意义,如举办主题班会,朗诵比赛,经典诗文欣赏会,配音比赛,话剧表演等等,既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朗读评价的多样性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同的学生在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异,朗读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所以在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上不能一锤定音,否则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扼杀学生在朗读中闪现出来的创造性火花。朗读的评价不应单一化,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评价方式,让评价在朗读教学中收到明显效果。笔者在学生高一阶段组织学生表演话剧《窦娥冤》,通过学生评委评出了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表演奖,最佳台词奖,既给了学生积极的评价,又提高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评价要具体,富有变化

评价要有针对性,教师应抓住学生在朗读中的特点加以表扬,针对语音、语调、语速、表情、情感等不足之处给予指导,深入感受学生的内心体会,而不是简单的一句“读得好”“读得不错”“有感情”等。这种形式化的评价不能给学生的朗读带来积极的影响。热烈的掌声是对学生最直接的赞扬。如果学生读得确实很棒,不妨奖励他到其他班级朗读,不但对他是个积极的肯定,还能激发其他同学的朗读热情。

2.学生之间积极互评

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能在评价中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为其他同学的朗读提供借鉴。学生之间的互评要有教师的指导,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评价,提高评价能力。学生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那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经过同学们的一次又一次朗读,一次又一次改正,最后有一位同学在老师的总结评价中读出了那种优越感,张扬,无拘无束,恃宠而骄。这比单单告诉学生王熙凤是个什么样的人的课堂要生动多了。

3.重视学生的自评

自评是学生在朗读后对自己朗读的重新审视。让学生以口述的形式自我评价,能够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从《雨巷》中读出了彷徨,我还应该再读慢一点。”“我读的《归去来兮辞》虽努力表现了洒脱,但还是缺少了终于回家了的如释重负。”“我的朗读表现出了周朴园的虚伪,可是面对侍萍的心虚还是差了不少。”这样的自评缩小了情感表达和对文本理解的差距。同时学生在对自己的朗读评价中还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完善人格。

二、注重朗读教学方法使用的多样性

(一)不能“以读代讲”

当新课标在各个学段中都提出要重视朗读后,一时朗读之风盛行。朗读教学受到重视是非常令人欣慰的事。但是,当我们在积极肯定朗读重要性的时候,也要重视朗读教学安排的合理性,不能无所顾忌地夸大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说过:“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与理性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工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以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了,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我们注重朗读,但不能过于强调“以读代讲”,忽视“讲”的作用,读和讲要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师适时适当地讲是必不可少的。我们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讲”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讲”应是精讲,要深入浅出,要而不繁,要能对学生起到引导、疏导的作用,达到“盖读一篇,能求名人指点,剖析精微,从而细加审视,则读十可以百”的效果。

(二)朗读教学应和其他教学方法灵活结合

前面提到不是每一篇文章都适合用朗读教学法,不可以把什么文章都拿来乱读一气,很多文章不是单靠朗读就能领悟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重视朗读的同时,还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法,如:串讲法、复述法、讲述法、咨询法、点拨点、比较法、谈话法、讨论法、练习法等。只有把各种教学方法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它们的优越性,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光彩,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不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偏离方向。

总之,对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要有正确、深刻、合理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灵活运用朗读教学方法。这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任重而道远。语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敢放敢收,在朗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高校多样性声乐教学理念与方法 篇7

一、声乐教学多样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长期以来, 高校的声乐教学基本延续了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 从教学形式、课程安排、教学手段都基本相同。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 声乐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是一样的, 高校实行音乐院校模式的声乐教学事实上也是切实可行的。在我院也常以音乐院校的标准来要求, 譬如个人独唱音乐会、音乐比赛获奖、专业技术能力等等, 都作为衡量教师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标准, 这无疑是积极的方面。但是, 高校的声乐教学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音乐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艺术表演的舞台, 师范院校的毕业生面对的是音乐教学岗位。而我们的毕业生则五花八门, 出类拔萃的可以继续在艺术的舞台上表演, 中等的会从事最初的声乐启蒙教学, 更多的是走进各企事业单位担任文艺骨干。从这点来看, 高校的音乐学科的教学要比音乐院校更具有全面性, 知识结构要更宽更合理。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一定是歌唱家, 但是他必须懂得声乐的基本理论和基础演唱技巧, 掌握声乐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了解不同民族的声乐作品风格特点, 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同时具有较全面的、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我们的声乐教学应具备多样性, 比如进行声乐个别课、声乐集体课、小组课、选修课和必修课, 独唱、重唱、合唱相结合的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学格局。

二、声乐教学的多样性离不开中西结合的科学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 世界变成了地球村, 各种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深入。我们遇到如何把美声的优点和我们的教学, 和我们民族的歌唱方法相结合起来的现实问题。在声乐界中西结合是一个敏感问题, 是以本民族唱法为基础适当加入美声唱法的优点, 还是以美声唱法为基础加入本民族的文化审美, 在声乐界有长期的争论。毕竟不同的民族有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习惯, 东西方人的声音美感差异包括歌唱方法和发声方法、情感表现形式和程度、审美角度等。那么我们的声乐教学在研究中西结合时就不应该仅限于歌唱发声方法上, 而是真正弄明白美声歌唱和我们民族歌唱的精髓特点所在, 研究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歌唱方式。

只有民族的, 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是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 只有符合共性的艺术才能被广大群众接受和喜爱, 而在共性的前提下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 才是有风格的、有特点的艺术。中西结合的科学性一方面是能真正唱好美声作品, 学到美声的精髓, 向世界水平靠拢。另一方面是能唱好中国声乐作品, 将其所长融入民族的艺术土壤里, 形成符合本民族审美意识的声乐学派。多样性声乐教学就应该建立在这样一个认识上, 才能真正地结合西洋歌唱方法。

三、多样性声乐教学符合时代的艺术性

“是否永远不落后时代, 是评价一切艺术作品的标准”。时代赋予我们更丰富多彩的舞台, 当今的声乐艺术在声学、电子技术等高度发展的推动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美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国际文化日益频繁的交流拓宽了人民大众的视野, 对声乐艺术的审美要求也提高了。那么声乐教育者就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声乐艺术。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 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现在的音乐创作从声音、音域、音色上的要求明显提高。演唱者不仅需要具备全面的音乐文化知识, 还要有高度的审美意识, 全面的歌唱技术, 丰富的情感等。能够准确地把作品的内涵清晰展示出来, 又要恰当地融入自己的风格特点, 使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 这需要高度的艺术修养和全面的音乐表现手段。单一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已无法实现演唱形式、风格的多样性。因此, 声乐教学要想不断地向前发展, 就必须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 不能在旧的思维中停滞不前, 而是应该以多样的教学手段, 随着声乐艺术的推进与审美的变迁赋予歌唱符合时代的特点。

四、多样性声乐教学更能体现针对性

长期以来, 声乐教学主要以个别课形式, 根据不同声音特点和修养、不同声音感受和理解而进行歌唱技能技巧的训练。学生的思想素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音乐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决定了其艺术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既然教学对象的情况各不相同, 就要求教师有必要根据不同条件和素质的教学对象采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方面要针对学生在歌唱发声方法和技能技巧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而采用有效措施。包括对呼吸的调整、歌唱共鸣腔体的运用、身体机能的松紧度等等。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声音特点、歌唱技巧、艺术表现力, 采取更有利发展和提高的方案。包括对学生演唱风格的定位;作品的选择、安排、分析;舞台表演设计;音乐会策划等等。

客观地说, 声乐教学的反复性、实践性、师生之间的合作性是声乐课程的个性特征和基本规律, 也是决定教学成果的重要原因, 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很难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有的声乐教师往往以年级为标准, 同一年级的学生唱同一首曲目, 不考虑学生的演唱能力和声音特点, 这样齐头并进的做法只能适合于合唱训练。传统的理念认为, 声乐技能的传授不像其它学科那样有自身的公式和定义,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那只是针对声音而言,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所做的示范学生是看得见也摸得着的。比如口腔的打开、横膈膜的伸缩、腰腹的对抗等等。教师要勤于示范, 学生就会善于模范。要符合多元化背景下的演唱风格就应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用简单易懂的语音让学生掌握歌唱方法。

结语

声乐教学多样性的理念与方法, 是建立在正确的教学思想, 合理的教学要求, 明确的教学观念上的, 是师生双边的知识往返交流、传授经验的过程。与音乐院校声乐专业生源相比, 我们的生源起点偏低, 如何把不同起点、不同程度、不同条件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歌唱人才, 是高校声乐教师必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金铁霖.《声乐教学论》.北京: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8.

采用多样性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篇8

教学方法的运用不能仅仅成为教师“表演”的活动和过程, 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实际上应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过程。因此, 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时, 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鼓励全体学生 (不是个别的、少数的学生) 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二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适用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有对话、讨论、角色扮演、竞赛、分组、提问等, 不论采用哪一种或是哪几种都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来选择。不同学科的知识内容与学习要求不同, 对教学方法的要求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学科的性质及其教学目标制约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另一方面, 同一学科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单元、不同课时的内容与要求也不一致, 同样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如在计算机硬件维修一课的教学中, 对计算机机箱中各硬件的安装过程是重难点, 但仅靠讲解很难让学生了解。而将标准的安装过程事前录制下来, 在课堂上进行放映, 可以让学生轻松记住标准的操作流程。但在学生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 要让学生不至于只会说不会做, 还是以实际操作的手段最适合, 所以就可以采用教学录像和实际操作结合的多样性教学方法。

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用的教学方式

教学中学生的实际特点, 如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认知习惯、适用的不同学习习惯等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 这就要求教师能分析学生的上述特点, 有针对性地选择和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 促进他们向更高的水平和新的阶段发展。

例如, 若一项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 则宜用讲解法。若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中包含着与新教学内容相关联的概念, 教师就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发现法等。若学生思维方式都很活跃, 则可以多采用小组研讨法、访问式教学法、辩论法、座谈研讨法、角色扮演与戏剧法等。若学生对理论的认知较为缓慢, 则多采用动手操作、实地考察法等。

我们可以多采用一些教学方式, 慢慢总结观察学生适合哪些类的教学方式, 以便在之后的教学中能灵活运用。

四在选择教学方式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学的兴趣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勒夫曾提出,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 而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在思想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启迪。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 学习起来就会更加主动, 逐步形成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有了这种技能, 提高学习效率便有了可靠的基础。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教会学生怎样学习。

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丰富教学方式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 丰富了教学手段, 若合理运用还会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现在网络上也有很多可以共享的教学资源, 如物理理论的动画、汽车精美的三维模型动画、一些现成的视频录像, 这些都可以借鉴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将抽象问题直观化。这样既可以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 又可以让学生们更有学习的兴趣。但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网上的资源, 还应加入自己的元素、自己的特点, 对其进行修改, 毕竟只有教师才知道哪些东西更适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在强调以学生为主的同时仍需要教师的指引和纠正

我们在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 千万不要忘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尽管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历与知识基础, 但他们学习的更多是人类文明的间接经验, 不能削弱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 反而对教师的组织、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采用讨论和调查研究等强调学生参与性的教学方式时, 老师应适时适当地给予引导, 而不要让学生过多地自行探索, 耗时费力效率也低, 不要忘记我们锻炼的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自主有效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穆尔Moore K.D.、陈晓霞、李剑鲁等.中学教学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2]洪镇涛、胡明道.看名师上课——中国名师教学艺术系列[M].太原:山西教育音像出版社, 2007

[3]黄爱华.课堂教学艺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9

[4]吴松年.有效教学艺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5]邢晖、杨文尧.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探索[J].职教论坛, 2001 (9)

小学数学中的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篇9

一、学生的自主学习

要让学生自主学习,必须首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有了意识,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责任感,进而自主地制订一系列学习计划,内心的责任感会督促自己按照学习计划,逐步实现预定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一 )定 目标

每个小学生都不是完美的,有的数学书写不好,潦草;有的计算不认真,马虎;有的记性不好,总是忘记验算……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缺点制定改正目标,有了目标,就有了进一步改正的动力,有了行动的方向。教师让学生制订适合自己的改正计划,按照计划每天学习时就要严格执行。相信在这种氛围下,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学习,并改正原有的缺点。

(二 )提 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只有对数学感兴趣了,才能把心思都集中在学习上,使上课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教师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地集中在数学课堂上。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不在的时候才可以主动地学习。

(三 )养习 惯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一段时间才能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共同将好习惯持续一段时间。初期时,可能需要教师每天都在课上强调要注意听讲;要坚持预习;要自主找出自己学习的难点、疑点,并想办法解决;要独立完成作业,自主复习等。

二、合作学习

(一 )避免 进 入 合 作学习的 误 区

1.盲目合作 ,无准备。有些学生在合作学习之前 ,没有注意做好提前的准备工作, 使得在合作过程中, 不知道如何下手,没有合作的重点。

2.合作的问题难度不合适。有些问题难度过于小 ,学生不需要合作学习,就能自主找到答案。有些问题过于难,学生即使合作学习也无法找到答案。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提高。

3.合作学习时间不够。学生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课堂上给予充分的时间,否则,学生的合作和讨论还不能达到预期深处,就没有时间了,造成了合作的“虎头蛇尾”,不能达到好的效果。

(二 )提 高 合 作学习 效 率 的 方法

1.按要求分组。教师提前给全班学生分好组 ,注意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学习程度、学习兴趣,按照各自学生的不同,合理搭配分组,目的就是促进合作学习效率的提高。

2.营造合作氛围。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平等 、和谐、自由的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畅所欲言,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真正实现敢说、敢想,这才是合作学习的真正目的。

三、“做中学”

(一 )将“做中学”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让学生能够把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变成生动直观的操作,使教学难度降低了,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利用实物教学具的直观性,使学生更容易加深记忆,更快领悟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二 )动手能力的训练使得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 ,利用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让学生能够在数学操作中得到学习体会,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提出问题,然后自主探究,得出问题的答案。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按照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实施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选择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或者“做中学”等。不同教学方式的选择,需要教师全面考虑,哪种方式更适合即将学习的新内容,就选择哪种。教学方式没有什么优劣之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的方式也不是独立的,要善于相互运用。只要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训练思维、促进能力发展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些新的教学理念,具体到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有些是需要改革教学方法,有些是需要改革评价方式,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的学习更高效。经过思考,作者认为对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可以让学生的素质有明显提升。我们的教学方式要适应不同的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既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又要倡导合作学习。

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多样性与统一性 篇10

英语学习的目的在于交流。学习者英语考试卷面成绩很高, 但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却差强人意, 开口难, 即使开口, 用词的准确性, 流畅性等也不高, 这样的现象在一定范围和时期内继续存在着。鉴于此, 我们必须借鉴相关理论, 研究口语教学课堂,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口语教学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以培养出更多英语知识扎实, 交际能力突出的英语人才。

二、口语教学的多样性

1.选择教材的多样性。口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及其他任何课程, 都要求教师态度认真、思想创新、方法恰当、语言规范、教书育人、遵守课时、完善作业、内容充实、重点突出、选材合理, 其中, 选材是口语教学有别于其他许多课程的难点。口语教学没有现成的既系统又循序渐进让你可以从头用到底的一本书, 即便是自己编的口语教材, 也应做一些调整和添加, 因为口语课的话题往往与时事有较大的关系。而多媒体环境下, 材料的选择就更具多样性。报刊杂志上的新闻 (如伊拉克战争、SARS等等) 、各类口语书具有启发性的内容、英语歌曲、图片资料、CD/VCD/DVD、录像带、光盘及磁盘等电子资料等都可选作上课材料, 选材合理才能保证上课的质量。

为使学生学有所获, 口语课选材可自成体系, 既考虑学生需求, 又结合时事。可以每次按照某种专题或文体特征, 亦可中英对照地准备一些相应的词汇, 如music, sport, law, medicine, education, tourism等, 引发话题让学生讨论。在多媒体环境下更要有系统, 方能做到多而不杂, 繁而不乱。作者曾把我们自编的口语书 (汪家树2001) 的日常会话情景作为单元目录, 在上百部英语影片、纪录片或英语视听片中选择相应的场景片段, 每次上课前甚至要花课时七倍以上时间, 准备并打印片中字幕、背景材料、让学生在课上模仿配音。从教学实践看, 配音是不同水平学生一致喜欢的活动, 尽管他们在活动中要付出很大的精力, 但是乐此不疲。配音时, 教师将电影的原声关掉, 让学生演绎其中的对话或者旁白。基本程序是: 确定情景片段—播放—准备台词—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加工— 确定角色—边播放边演绎—师生点评。根据上文提到活动组织, 最后的实际操作可以推后一段时间。教学的目标主要可设定为语音语调, 强调准确度和流利度。工作量很大, 但教师应化难点为动力, 在选材上下功夫, 以利于口语教学。

2.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有别于传统的口语教学仅限于一台录音机, 在部分高级口语选修课上, 师生可有机会接触并使用多媒体教室, 教学手段因此变得更加丰富。险了TopicDiscussion & Debate, Role-play, Pair-work, Presentation, Story-telling, picture talk等常规的口语教学手段, 还可以使用电脑、投影仪、录像机, DVD等先进的电教器材。

3.第二课堂口语教学的多样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环境的重要性, 认为利用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等学习环境要素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然而在口语教学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如英语教学时数少, 班级人数多, 练习口语的机会更少, 英语口语环境除课堂外, 其它使用口语的环境很少, 这些因素都不利于英语口语水平的提高。众所周知, 对比成人学习外语, 儿童学习母语要容易得多, 可见语言环境的重要。在第二课堂, 可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英语语言环境, 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 除英语角、英语讲座、兴趣小组外, 学生可以到开放的多媒体语言实验室观看录像片、原版故事片、英语系列教学片、欣赏英文歌曲等, 寓教于乐。在网络实验室, 学生可在座位上直接从控制台主机提取各种感兴趣的资料, 进行自主学习, 而不会感到枯燥无味。在这种良好的语言环境中, 口语水平必然会得到提高。

在第二课堂中, 学生可以自己安排各种形式、采用各种载体学习。甚至可以随时同自己交谈, 这既简单又方便, 对于在课堂上不敢开口的学生, 在有学生录音机设备的语音室里, 自己与自己交谈, 并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声音, 自己欣赏反复练习, 也可与标准带进行比较, 不失为一种提高自己口语水平的好方法。在网络实验室, 可利用E-mail, 电子公告板、聊天室等方式进行会话练习。第二课堂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口语教学的统一性

1.语言和言语的统一性。从语言学的角度而言, 语言 (1anguage) 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言语 (Speech) 是在特定的语境中, 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时对语言的使用。虽然在我们平时的语言是由言语组成的。但作为语言体系, 如果单单凭直接观察, 是不能完整领会的。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永远存在着语言和言语的矛盾。有了它的存在, 外语教学的其他矛盾也因此受到影响。言语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外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语言虽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但它同言语的关系十分密切, 离开语言体系就无所谓语言的使用。语言的内部构成要素是语音、语义、词汇和语法。言语的内部构成要素是听、说、读、写和译。说属言语的口头形式, 也是言语的表达。说一般是外语的单一运用, 口译则是外语和本族语的混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高级表现是外语思维、语感和特定语境中的言语交际。

王德春教授在“外语电化教学中的语言与言语”一文中指出;语言与言语的统一是外语电化教学的最终目标。按照他的建构主义外语教学论原理, 在整个外语电化教学过程中, 学习者不断从外语电化教学媒体和外语教师那里获得信息, 通过自己的信息加工处理, 及教师和媒体的归纳、整理, 逐步在大脑中建构自己与全民语言体系一致的语言体系。多媒体环境下的口语教学, 其最终目标同样是在学生脑海内让言语和语言统一起来, 建构自己的英语语言体系, 并掌握建构语言的能力。口语教学中, 教师除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有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和组织协作学习之外, 还应该从多种教学资源中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主题, 使学生较为完整、协调和系统地掌握英语口语。

2.准确和流利的统一性。相关语言学专家认为在英语教师的各种素养中, 语言准确 (Accuracy) 应该放在第一。他们又指出语言流利 (Fluency) 是教师的基本功。英语教师一定要讲好英语。当然, 语气词不可避免, 不然就不像说话了。流利即语速较快, 吐字清晰, 掌握同义词比别人多, 一个意思换着法儿讲, 就会流利。这里引陆谷孙教授的话主要为了说明口语教学中准确与流利的重要性。笔者曾经撰文“Accuracyand Fluency in the English Classroom”, 因为这两者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实在太大。那么, 口语教学究竟应如何摆正准确与流利的关系呢?

众多的国内外专家, 如Nicholas James Stirk都认为:“Your aim in writing is to be accurate following the rules forgrammar and using the right words spelling them correctly.However, in speaking your aim is fluency.”

Accuracy是上口语时连教师本身都难以完全达到的, 因为我们不是native-speakers, 最多是near-natives.。然而fluency才是口语课上应该强调的。准确和流利的关系就如同上文所提的语言和言语, 是矛盾的、辨证的统一体。如同言语, 流利也应是主要矛盾。口语教师应进一步探析如何评价学生口语流利度及其差异, 以更好地促进口语教学。

3.输入和输出的统一性。口语教学最大的收获是学生有机会在上课时多讲, 口语水平有明显进步。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必须有效地做到输入 (Input) 和输出 (Output) 的统一。这也是口语教学的教师遇到的最大挑战。应该避免口语课以输入为中心。口语课不是大学英语课, 不是听说课, 也不是单纯的影片欣赏教学。口语课比任何其他英语课程更强调以学生为课堂活动的中心:有组织地进行单个的、小组的或全体的口语操练。我们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都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有效口头操练而服务。教师在课上充当导演的角色, 学生则是演员。输入和输出这对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常用的术语应如何发挥其各自的作用, 达到和谐的统一。

有人认为口语课既不用备课, 又不用批改作业, 容易极了;也有人认为口语课中话题无法深入, 突如其来的让教师无法对付的东西太多, 难以驾驭。这两种想法都不正确, 口语课当然要备课, 而备课的关键在于严谨创新的课堂设计, 尤其是课堂提问内容及期待的可能性回答。口语课最为艰难也是最有意义的部分是教师如何做最佳准备和后续工作, 以确保课堂的输入为输出服务。切记:口语教学的成功之处, 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 而在于学生讲了多少, 但是让学生讲不等于放鸭子。教师的提问应答、话题组织有其艺术性和有效性, 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及进步, 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与努力。

四、结语

总之, 口语教学具有其多样性和统一性, 它们都给英语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只有认识他们, 进一步找到解决办法, 因势利导, 才能让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取得进步。成功的口语教学, 需要教师“稳中求变”既要有自己的特殊风格, 又要有课堂的丰富多彩。

摘要:在英语专业学习中, 英语口语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现实中, 学生口语学习存在很多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主要的因素是口语教学的单一性, 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还有教学内容缺少统一性。针对这种现状, 本文通过结合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有关理论, 从多样性与统一性两大特征, 阐释了口语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一些对策, 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教学,多样性,统一性

参考文献

[1]戴劲等.高级英语视听说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25-26.

[2]何继红.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45.

[3]陆谷孙.英语教师的各种素质[J].外语界, 2003 (2) :56-57.

[4]汪家树.大学英语口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89.

[5]王德春.外语电化教学中的语言与言语[J].外语电化教学, 2003 (2) :32-33.

上一篇:临床检验仪器学下一篇:可持续发展下的经济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