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缺失

2024-08-22

内容缺失(精选三篇)

内容缺失 篇1

一、商业广告对人们影响

在这科技发展的时代, 商业广告几乎是无孔不入, 很难忽视它。商业广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 其对社会文化影响的力量也越来越难以忽略, 特别是现今各种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 更是使得商业广告如虎添翼。商业广告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 制约着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我们从一些嘻哈的玩笑中就可以看出:

有个学生翻墙爬出学校, 被校长抓到了。校长问他:“为什么不从校门走?”他说:“美特斯邦威, 不走寻常路。”校长又问他:“这么高的墙怎么翻过去的啊?”他指着裤子说:“李宁, 一切皆有可能!”校长再问他:“翻墙是什么感觉?”他指着鞋子说:“特步, 飞一般的感觉!”第二天他从正门进学校, 校长问他:“怎么不翻墙了?”他说:“安踏, 我选择, 我喜欢!”第三天他穿混混装, 校长说他:“不能穿混混装!”他说:“穿什么就是什么, 森马服饰!”第四天他穿背心上学, 校长说:“不能穿背心上学!”他说:“男人, 简单就好, 爱登堡服饰!”校长说:“我要给你记大过!”他问:“为什么?”校长说:“我的地盘我做主!”

从这个简单的笑话里, 我们可以看出, 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 这些商业广告是否会勾起我们的购买欲望, 有一点是不容我们否认, 这些商业广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方面, 特别是一些个性、开放, 包括一些抨击人伦道德的广告更是触及着人们的神经, 这也就使得更多的不文明、不道德的商业广告一拥而上。一直以来我们都低估了广告的影响力, 尽管在网上也会时不时出现一些对“恶俗广告”的评价和批判, 但我们要承认这些广告是被人接受过、注意过, 甚至是影响过。

二、商业广告内容的道德缺失

虽然说商业广告的本质是功利性, 但并不它可以为所欲为, 从某些方面来讲, 商业广告必须要顾忌一个社会、民族的文化禁忌和道德标准, 同时也要符合特定人群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跟外国相比, 中国的广告相对比较含蓄、沉稳、凝重,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冲击, 特别受到国外直接、开放、崇拜等思维的影响, 中国的商业广告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商业广告乱象席卷而来, 直接影响了社会的文明, 暴露了商业上的低俗现象。

1. 虚假代言广告

很多企业为了展现自己产品的优点和功效, 经常会聘请一些特定的人, 特别是明星为他们做广告宣传, 而在广告内容上往往加入了很多是虚假和夸大成分, 涉及范围广泛, 包括美容、调味料、各种食品等, 特别是在药品、医院的广告上尤为突出。很多普通的人和明星为了经济利益, 向大众宣传这些虚假的广告内容, 而这些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的虚假广告, 不仅挫伤了人们对广告的信任, 同时也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以及商品生产经营者之间的正当竞争关系。在生活中我们不乏有这样的例子。例如, 有些人明明不需要减肥, 更不曾减过肥却声称什么产品减肥效果非常好, 且没有副作用。还有一些洗发水的广告“用后不脱发”, 结果却是经常有根毛发飞到碗里的画面了!

2. 忽略人伦常理

有段时间, 不少网上评论针对某个明星播出的一个化妆品广告, 表示了不理解和批评, 甚至指出该广告有“儿子想娶妈妈”的乱伦嫌疑, 让人难以接受。广告的内容是说有位母亲因使用了某中化妆品而保持美丽容颜, 使得她儿子有了想娶她为妻的欲望。

除此之外, 还有另外一则关于化妆品的广告也备受大众的责骂和唾弃。广告内容是:一个女人,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变的衰老, 出现很多的皱纹和斑点, 她因此召到丈夫和儿子的嫌弃, 并且离开了她, 后来她发现了一种化妆品, 使用以后她立马容光焕发, 她的丈夫和儿子立马回到了她的身边。

上述的案例, 广告本身并不是为了呼吁大众去违背人的伦理常规, 它最根本的意图是想夸张的表现自己产品的功效, 但是当这一违背道德伦理的广告出现在大众的视觉后, 马上引起了公众的责难和抵制。不少人因此批判现在的广告完全已经忽略了基本的人伦道德, 甚至不少人开始怀疑代言人的人品和可信度。在我们生活中素有“子不嫌母丑”“糟糠之妻不可弃”的美德教育, 如此广告严重抨击了中国的传统人伦常理。

3. 宣传伤风坏俗之气

在商业广告中, 戏剧化的表现容易设置出比较紧张的情节, 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增强广告的观赏性和吸引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不少商业广告在设计广告内容中间接的推广和宣传了一些不良的不道德的风气。

比如一则典型的某汽车广告:风雪交加的夜晚, 妻子坚信丈夫不会回家, 因此有出轨的行为;外面, 急驰的汽车停在家门口, 观众很紧张, 替不忠的妻子担心。但开门的却是另外一个女士。丈夫、妻子互相不忠诚, 但至少还有一样东西值得你信赖——你的某某汽车。

该广告所要表达的重点是通过商品比人更值得信赖这个诉求点来展现商品的可信度, 抓住人们内心的归宿感, 进而激起人们的购买欲望。广告内容大胆创新, 情节紧张, 但在很大程度上认可和支持了现代一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和流行, 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消极的认可。

该牌汽车甚至做过另一个更让人发指甚至埋没人性的广告。广告中完全忽略人生命的重要性。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一个男人在擦玻璃的时候不小心滑脚, 悬在半空险些掉落, 他抓紧窗台呼救。一个女人听到了他的喊声, 赶紧跑出阳台看发生什么事, 当她看到这个情况后, 迅速跑下楼, 但她并不是为了救人, 而是为了“救车”。她开走汽车, 然后若无其事的离开, 因为她下来仅仅是为了防止汽车会被摔下来的人砸坏, 而至于被悬空的男人则无关紧要。这则广告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 不仅抛弃了道德, 更是摒弃了人性, 毫无保留地展示人性的麻木, 给人的心灵带来压抑和愤怒。

4. 奢糜虚荣的侵袭

在物质社会的今天, 虚荣浮华的社会价值观已经一步步侵袭我们的心灵, 很多商业广告抓住了这一点, 发动了腐蚀性的侵袭。在一则“换妻”的汽车广告中就将这种奢靡与虚荣表现的淋漓尽致。

一群衣冠楚楚、表情矜持的男女坐在宾馆的房间内, 正在进行一场独特的挑选伴侣派对。用来进行抽签的工具不是字条, 也不是号码牌, 而是车钥匙。男士的车钥匙集中在一个盘子里, 由女士进行挑选。第一个站起来的女士是个窈窕淑女, 等待中的男士们各个跃跃欲试, 被选中车钥匙的男士更是难掩心中的兴奋之情。第二个女士也从沙发上站起来, 肥胖的身材与第一个形成鲜明的对比, 男士们表情开始变得紧张, 他们低下头不愿意面对被选择的结果。终于, 胖女士从盘中拿出钥匙, 结果却来了个大逆转, 所有男士全站了起来。原因是这是一把某某牌汽车的钥匙, 拥有这款车就代表着拥有者有身份、地位、尊严和富贵, 所以, 女士的肥胖的身材已经变的微不足道, 此刻更重要的是证实自己是钥匙的主人, 使自己在众人面前可以享受到尊贵。在这则广告中, 不仅表现了“窈窕淑女, 君子好逑”的庸俗和保守的观点, 也暴露了人们绅士外观下难掩的虚荣心, 将社会上浮华的物质观传达着十分“到位”, 在这种尖锐生活的对比下, 往往容易导致社会心理的失衡, 给部分大众带来严重困扰和反感。

三、避免商业广告内容的道德缺失

不难看出, 在处理商业广告内容的道德问题上面, 我们要经过多方面的处理和协调来改善和解决商业广告内容道德缺失的问题。

首先, 要对广告从业人员、广告发布者、大众传播媒介等传播人员要进行一定的道德规范和约束, 对其策划的广告内容进行严格的审核, 虽说商业广告并不要求必须具有公益性, 但要是能将商业与公益的相结合, 对传播者或者产品生产者不仅能在名益上获得赞同, 同时还可以为产品带来更多的销路。例如, 芝华士酒的一则广告:“胜利等救完人再说。为真正的荣耀干杯, 芝华士, 活出骑士风范!”这个广告是讲在一次船赛中, 有一队的船员落水, 另外一队并不是借此机会去赢得比赛而是停下船来, 一切以救人为主, 像这样的广告不仅能帮助大家激励自己, 以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去看待生命, 而且也能很好的触动消费者的内心深处, 使得消费者对该产品, 甚至是该企业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其次, 应该注意对广告受众、广告代言人等参与者进行广告教育, 教育广大受众如何去正确看待商业广告, 如何去支持更好的, 人性的, 符合道德伦理的商业广告, 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如何去正确的去抵制和批判不良的商业广告, 毕竟广告是为广大受众服务的, 受众的力量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强大势力。

最后, 在适当时候需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政府应该对商业广告的传播给予一定的规范和要求, 对于优秀的商业广告应给予支持和提倡, 而对于不良的商业广告应给予严厉的惩罚和取缔。

四、总结

商业广告既然作为商业经济中生产者或者经营者传播自己产品的手段, 商业广告的本质功能不仅仅带有商业功利性, 更加要注重公众心理效应, 及其公益性和公众伦理道德宣传作用, 合理的处理这些问题, 不仅能增加企业的经济利益, 更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印象, 更重要的它能为社会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人伦道德环境。

参考文献

[1]戎彦王憬晶:广告作品评析.第一版.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2]张惠辛马中红:广告策划创意.第一版.上海:山海画报出版社, 2006

[3]韩燕雄赵立义:市场营销理论与实物.第一版.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4]谢洋:除了责备我们还能做什么.交流与思考, 2008, (362)

[5]管建强:取缔不文明商业广告行为方式的思考.商场现代化, 2008, (54)

[6]董春晓:商业广告负面道德评价辨析.商场现代化, 2009, (3)

内容缺失 篇2

关键词: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化功能;影响作用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着学生的就业压力和社会对人才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的严峻挑战,于是,纷纷加大了对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力度。然而,一些高校对哲学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塑造过程中的作用和熏陶教化功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职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及对高职学生成为优秀人才的作用,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哲学人文精神具有教化功能哲学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既包含对科学知识的探索追求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即获得科学知识和探索未知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学生探索和思考已有知识和未知世界;又包含对学生的个性、人格及人文素质修养方面的教化功能,即担负对学生的信仰和未来人生道路提供理性的认知和正确选择的双重任务。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高职校园文化中处于引领地位,渗透在学校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方面,属于校园文化的一部分,但又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它既是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也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流思想和时代精神的主旋律。高职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在校园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技知识相融合的培养模式中,加强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化功能,能够促使高等教育由培养单一书生型专才向培养综合素质型通才转变。

哲学人文精神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领域一般规律的科学,涉及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这就决定了哲学所承载的人文精神博大精深,积淀了丰富深厚的科学文化,必然能够给予正在接受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的大学生以思维活动的思辨性,使他们能够理性地认知世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时,能够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精神支柱。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对促进学生人性日趋美好、人格不断完善、品质日渐崇高、眼界愈加开阔、全面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培养学生在挫折面前达观的处世态度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及歪风邪气吹不倒、艰难险阻压不垮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素质。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哲学人文精神教育在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时期先进的校园文化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哲学人文精神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一种方法论,是一种境界。这就决定了哲学人文精神熏陶教育是解放学生思想,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及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利器。它能够使学生破除陈旧的思维定势,激发其创新思想和创造能力,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哲学人文精神能够大气磅礴地引导学生,在思维方式的活跃性、思想理念的前瞻性上唤起学生对社会人生乃至整个物质世界发展趋势的忧患意识。除此之外,还能够使学生警醒和反思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处中的行为是否恰当,关系是否和谐。当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哲学精神价值的体现和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时,依然要求学生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让学生立足现实,放眼未来。要求他们遇事客观理性,不盲从,不轻率,不浮躁,不走极端,不急于求成,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哲学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正确把握自己的人生道路,脚踏实地地对现实社会作出正确的思维判断和价值选择。让学生能够用哲学的辩证思维观察现实社会和未来人生,并对未来社会和人生作出前瞻性的科学决断。同时,通过智慧的哲学思维和哲学所涵盖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正确把握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精神。

哲学人文精神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哲学人文精神具有丰富的科学和文化内涵,由此形成了厚重的、孕育人才的文化底蕴。任何社会和个人都无法排斥哲学人文精神带来的哲学思辨,其原因就是哲学是一种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次反思、是思考的再思考、是智慧的源泉。哲学是时代精神,是一个时代最精致、最深刻的思想,它深刻地解答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困惑。社会生活越是纷繁复杂,各种利益越是错综交叉,时代变革越是日趋剧烈,就越需要重视哲学的人文精神教育。可以想象,一个缺乏哲学人文精神的民族一定是十分脆弱、盲目、冲动的民族,一个缺乏哲学人文精神修养的人也一定是十分柔弱、浅薄、浮躁的人。因此,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人都不能丧失哲学人文精神,只有这样的民族和人,才能自律,才能高瞻远瞩,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凡是伟大的民族、高尚的人都会把哲学及哲学人文精神视为人类的灵魂和精神家园。在哲学人文精神的教学中,多领域、多视角、多资讯、多信息的输入式教学,必将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化,思维更加多样化,精神更加充实,思想品质更加积极向上,行为更加理性。

哲学人文精神是智慧的源泉世界各国都把人才培养提高到战略地位,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人才战略发展计划。我国高职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由此决定了哲学是培养智慧型人才的最好学问和手段之一。然而,高职教育却忽视了哲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作用。当前,人类面临着残酷的竞争,哲学思维中与时俱进的特点,必然会使我们以宽广的胸怀,开放的精神,不断地打破已有的思维束缚,以哲学特有的智慧应对各种挑战。“抢占先机”,“抢占制高点”,“跨越式发展”等哲学人文精神中的跳跃性思维已经家喻户晓。哲学人文精神的熏陶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是智慧型的思维方式和处世态度。以哲学人文精神和智慧型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打造出的智慧与技能相结合的智慧型人才融入社会后,以其特有的智慧竞争优势,必将受到社会的欢迎。正如美国康尔奈大学的校训:“走进这里,你将变得更加博学和智慧;从这里走出去,你将对社会和人类更有价值。”

作者简介:

唐国琪(1955—),女,重庆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辩证法。

内容缺失 篇3

一.现象:作文内容主体性缺失

写作被称为心灵的舞蹈, 是作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表达活动, 所谓“言由心生”, 它强调作者要“在场”, 要具有充分的写作主体性, 要以“我”手写“我”心。这时候, 阅读作文其实就是一种对话。可是一些考场作文却常常让人茫然:在同谁对话呢?因为在几百字的“文章”里找不到在进行表达、并能够“交谈”的角色, 作者根本就没有在文中“现身”, 作文如同一间空洞而杂芜的屋子, 里面没有主人———作者写作的主体性消失殆尽。

当作者的主体性“缺场”, “我”从文中消失, 必然会导致作文内容处理的失当, 往往作文内容缺乏真诚、深挚、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 既无对作者自我的关照, 更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笔者小结其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种:

1. 文若“悬”河———作文内容“非生活化”

作文内容游离于现实生活, 生活性缺失, 不能够表达生活中的感悟, 粗看起来似乎“切题”, 但是一推敲就会发现作文的内容要么全靠胡乱编造与抄袭, 要么即便写生活中的事, 因写作主体生活体验和感悟表达的缺失, 也让人觉得作者是凌空蹈虚, 内容飘得没有分量, 作文变相地成为另一种“饶舌”的流水账、凑字数。

看这样一个短文片段:

今天, 家乡很美, 山清水秀, 是个好地方。

春天, 山上的小草发芽了, 嫩嫩的, 绿绿的。野花也开了, 蝴蝶和蜜蜂在花丛中飞着, 它们在采蜜。……

夏天, 河里的鱼儿多了, 河水清清的, 清澈的小河伴随我们度过了快乐的夏季。……

秋天, 田野上的庄稼都熟了, 风儿一吹, 翻起一层层金色波浪。啊, 太美了。……

冬天, 树林里树叶都落光了, 下起雪来, 白茫茫一片。……

家乡的今天真好!

(2009, 南京一考生, 《今天真好》)

应该说作文的构思颇有可取之处, 能够将“今天”虚化并深化, 表现“家乡的今天真好”, 将内容确定为对家乡的描写也超过了表现“个人”的视野;但是, 由于对所写内容缺乏真挚的生活体验, 对内容的处理却存在“非生活化”的失当。家乡今天“真好”在什么地方?不仅仅是环境, 更可挖掘美好环境背后“美”的因素, 即便是环境, 也应当是“家乡”的。

可是, 春天的山, 夏天的小河, 秋天的田野, 冬天的树林, 这种次第的内容表达似乎具体全面, 但是个人的生活体验难觅踪影, 自然不能挖掘出素材背后的“真好”;其次, 今天家乡的“好”更应有“今天”的特色, 而不只是亘古不变的笔下山水。生活性、时代性在素材取舍与表达中因内容处理的非生活化消失了。

2. 不知所云———作文内容“泛内容化”

一是文中没有实实在在的内容, 没有作者的观察和取舍, 大量不相干的内容以只言片语的形式杂呈罗列, 无来由地东拉西扯, 空耍嘴皮子, 使凑成“作文”的那些文字虚无缥缈, “形神”散乱, 不知所云, 通篇似流水帐, 只是拼凑字数。如:

如果冷静的推射入网, 那他是德甲球员;

如果发力抽射, 那他是英超球员;

如果在对方后卫的干扰下侧身凌空抽射入网, 那他是意甲球员;

如果选择死角射入球门, 那他是西甲球员;

如果一个黑人继续表演着他的踮球过人然后一脚射门射空, 那他是法甲球员;

如果转身把球挑起来然后倒勾, 那他是里瓦尔多;

……

(2009, 湖北一考生, 《站在空门的门口》)

选取作文素材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在一篇作文里所有事件、细节都要有一个统一的中心, 表达作者真切的生活体验和思考。

二是认为只要有点体验和感受, 什么都可以拿来在一作文题下写作, 不取舍, 不提炼, 不挖掘, 不切题, 用啰嗦的话叙述着与作文要求与题目不相干的事, 使作文阅读价值降低, 甚至落空。

比如这样一段文字:

……

我刚到家就准备拿一盒牛奶喝, 无意间看见桌上有两个黄颜色的水果。

刚开始我以为是芒果, 但是体积好像小了点。我急于知道是什么水果, 但是不敢尝, 只好先闻闻, 那气味和芒果的气味差不多。我去问妈妈这是什么水果, 她说:“我也不知道。这是从你四妈家拿来的。”我一嘴向皮上咬去。因为当初几次吃芒果时, 我首先咬皮的, 那上面有一些苦味。这也有, 里面的肉和芒果的肉也差不多, 到这里, 我确信这就是芒果的程度到了百分之五十。它的核和我印象中芒果的核又有不同了, 它的核小, 没有芒果的核大。我又闻了闻, 尝了尝, 和我以前吃的芒果一样。这种气味让我很难忘记, 因为它不好闻, 但是却非常好吃。

最后, 带着猜的成分, 我作主这可能是芒果。

(2010, 南京一考生, 《我作主》)

作者到底想说什么呢?是芒果, 不是芒果?做什么主?什么也没说清。就其探寻小芒果是不是芒果这件事而言, 不挖掘背后的母爱亲情只就事论事, 价值就不高, 更与“作主”不相干。选材时, 要注意材料本身有没有写作的价值, 是否切题, 是否具有较强的情感内涵与一定的主题潜能, 要尽可能选取自己经历中最有感触的、对于完成作文的要求最有价值的事情, 用最合适的素材来完成作文。

3. 千人一面———作文内容“非个体性”

所写人物、事件、情节可能很切题, 感受也真实, 但是却没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内容 (事件、情节) 与感悟本身已经大众化, 没有一点新意和独特性。这类作文, 读了前面, 就能够知道它的后面, 因为内容相雷同的人们读过太多。不关注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个性体验, 写被一届届的同学写滥了的事情, 甚至情节经过都一样, 表达的感受和作文内容大众化、概念化、格式化, 内容的非个体性使作文失去了个体生活所赋予的生命气息。

在学生作文中, 常能看到爱因斯坦、爱迪生、牛顿、陈景润等科学家“被迫”把他们的著名实验和推论一千次、一万次不厌其烦地重复着, 于是可怜的牛顿无数次地被同一只苹果砸着, 爱迪生的灯泡一回回在实验成功后被迫再次重来, 瓦特的锅盖也永远被同一锅蒸汽顶着落不下来, 富尔顿的蒸汽轮船和莱特兄弟的飞机始终在痛苦地挣扎

……

作文的内容是每一个同学自己生活的经验, 它应具有独特性, 甚至私密性, 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是不可复制的, 作文与它的作者一样, 都应该是独特的“这一个” (黑格尔语) , 不应成为“这一类”、“这一批”。注重个体性经历, 作文才会健康、丰润、美丽。

4. 念念不忘———作文内容“超过去式”

总是写小学时、甚至幼儿园时期的几件旧事, 时间上陈旧, 事件本身也总不出有限的圈套, 内容缺少对自身“现在” (即时) 生活的关注与反映。即使有怀念的情结, 偶尔流露可以理解, 但是大量作文如此“写旧”, 对于生气勃勃的中学生来说是不合适的、不应该的;更何况在不断重复的“童年往事”中, 真的怀念情结即便有, 可能也已经在作者历次“翻旧”当中渐渐被涤清了。

曾读到过这样的作文:小作者回忆到“小时候”读小学三年级时, 一次遭遇了挫折, 老师给了她及时的帮助;老师帮助的过程中, 又回忆到“小时侯”上幼儿园时一次老师对她的鼓励, 并且这还是文中叙述文字最多的内容, 占去了全文一大半篇幅;然后又回到对小学三年级的叙述, 草草收尾, 最后总结说:“我现在懂得了, 面对困难, 你不能怕它, 要勇敢, 要自己作主。”文中不仅写“小时候”, 而且重点还是“小时候的‘小时候’”, “现在”的眼前生活到哪里去了?这一点经验还要从幼儿园时的往事中总结, 显然作者没有关注身边生活, 不能从最切近的经历中体验感悟。那么, 这样的作文内容就值得怀疑, 一个漠视眼前生活的人, 能有多少“小时候”、“以前”的往事可以回顾?作文“交谈”的价值何在?

5. 面目狰狞———作文内容“非道德化”

作文内容中蕴含的主题应该宏扬“真”、“善”、“美”, 如果是卑俗的、非道德的, 即使再真实新颖, 也难以让人认可。错误的认知观和非道德的主题会使文中内容非道德, 不再符合人们对生活的道德认识, 成为丑陋行为、甚至是有违法律的罪恶行径的展示。但, 这并不是说作文中不可以写错误的事和人, “价值判断与取向的非道德化是作文内容非道德化的根源;我们即便写到错误的事和人, 也要从中反思、总结, 发掘出合道德性的思想感悟, 并升格为合乎道德规范的作文主题”, 这是道德生活的必然选择。

还记得2006年南京市中考, 有一作文令人心惊:文中描述一个青年在拥挤的公交车里偷窃、非礼、侮辱一位女士, 旁观的“我”竟然由衷敬佩, 并且感叹:这样也好, 没什么大不了, 强奸女孩其实很简单。 (《其实很简单》)

偶尔做错事, 是可以理解的, 小孩子的恶作剧更是可以谅解的, 但是也还要看他如何对待这样的错误。如果做错了, 却不知惭愧, 不思改正, 甚至对违法犯罪行为也推崇备至, 把错误当做骄傲与炫耀的资本, 还自鸣得意地记入作文, 这就是价值观出了问题, 就不会有正确的“我”, 这又岂止是“交谈”的问题?

二.探究:尊重学生作文主体地位, 守护一个真“我”

那么, 怎样看待这些作文中作者笔下的“我”呢?

其实, 作文表达的内容无外乎两个方面:客观的世界和主观的感受。客观世界通过学生个体眼睛的观察、经历的遴选、头脑的考量后, 在作文中展现出来时, 已经无法避免地印上了作者个人的主观色彩, 即客观世界 (真实的生活存在) 作为作文内容时, 这个“世界”某种程度上已经是“作者的”客观世界, 作者主观上的“我”潜藏在、甚至掌控着作文中的这个世界 (生活存在) ;主观感受的表达更是直截了当, 作文书写作者个人感受与体验时, “我”更是鲜明地站立在文字里。所以, 每一篇作文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我”, 个性鲜明, 它反映的实质正是写作主体的自我认知与表达。了解这个“我”的存在, 有利于作文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写作心理, 有益于正确引导学生在作文写作中形成健康、积极、正确的“我”, 帮助学生达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从而更好地认知、感悟、表达生活。

“我”自始至终的存在是勿庸质疑的, 但是存在的方式却可以辨析, 正如事物的发展往往经历自发和自觉的阶段, 作文里的“我”在学生的作文成长过程中也毫不例外地需要经历“自发”和“自觉”这两个阶段。

“我”的自发的存在, 是写作主体客观存在的天性流露, 是一种自然状态下自然而然的表现, 自发的“我”是一种“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存在, 学生写作文时并不一定明确有这么一个“我”在他的作文中。因此, 这一个“我”就必然是本真地、不设防地存在于作文中;但同时, 它也是充满变数和随意性的, 在学生明确而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之前, “我”是野性的, 彰显着生命的自然性。

但是, 目前“我”的“自发”阶段中作文教学的现状往往存在学生对作文里“我”的无意识, 甚至不少老师也缺少这样的“我”的认识, 作文教学实际过程中, 常伴随对“我”的漠视与涵养的缺乏。前文列举的几类主体性缺失的作文现象, 即是这种漠视的结果, 漠视甚至还让一些错误的东西占据了本应属于“我”的位置, 将作文导向了错误。这些作文里作者笔下的“我”其实正见证了作文教学中主体性关注的缺失。“我”是需要涵养的, 关注与涵养的缺失使“我”处在这样的尴尬境地:要么处在“自由自在”的自然生长状态中, 但是又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出现错误, 甚至趋于放任与放纵, “我”终会因此而站不正、立不直;要么因为漠视与无意识而备受压制, 作文写作活动总是以教师的“我”或者考试试题中的“我”来取代了学生自己的“我”, 这样的“我”天生就是异形的, 是嫁接式的怪物生命体, 它的生命存在只能表明学生作文生命的终结。

因此, 尽管“自发”阶段的学生并无太多的醒悟和思考, 我们教师却必须不能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无视学生自己的“我”, 不能不更多地、主动地关注学生的“我”, 这样做的意义在于:能够给予处在“自发”阶段的学生的自我认知及“我”的成长以正确合理的呵护, 既不放纵它, 更不压制它, 给予它成长的充分的自由, 也施以合理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形成一个正确的自我认知, 为“我”的自觉阶段的到来做好准备。

“自觉”是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 自觉的“我”能够对自发阶段中的杂芜进行主动清除, 对“我”成长的方向进行有意修正。“我”的自觉的存在, 其实质是学生正确认知的形成, 它涉及世界观、人生观等价值体系, 因此, 这时的作文教学仍然应当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 引导“我”的健康成长。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内容缺失】相关文章:

缺失一角04-27

信仰缺失04-28

微笑缺失05-19

缺失现状06-12

缺失06-26

媒体缺失07-03

缺失补偿07-10

价值缺失07-12

缺失成因08-06

诚信缺失08-19

上一篇:构造带放水下一篇:不同文化的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