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治疗

2024-06-10

胃炎治疗(精选十篇)

胃炎治疗 篇1

1 临床资料

本组44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按胃镜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判断标准[1]:黏膜充血、水肿, 有斑点、片状及条状红斑, 粘膜下出血点/斑及糜烂。均未经治疗或经治疗后症状仍未缓解者, 治疗期间不服用其他任何药物。44例患者均为门诊患者, 男性29例, 女性15例, 年龄在35~60岁, 平均47.5岁, 病程最短3个月, 最长30年, 病历分型浅表性胃炎20例, 合并胃溃疡15例, 合并十二指肠溃疡9例。中医辨证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44例中, 脾胃虚寒型4例, 肝胃气滞型10例, 虚实夹杂型30例。

2 治疗方案

基本药物:党参15、黄芩6、川连6、半夏10、茯苓15、乌贼骨10、浙贝10、白芍10、干姜6、炙甘草5、蒲公英12, 每日一剂, 水煎浓缩为150ml, 分两至三次温服。若气虚甚者加黄芪, 兼胃阴虚者, 加石斛, 痰湿偏重者加陈皮, 打嗝反酸者加用煅瓦楞子, 胃寒者加干姜或高良姜。8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2-3个疗程。治疗前后行胃镜检查。治疗期间, 除使用提供药物以外, 其它药物一律不用。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1) 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 饥饿时或饭疼痛感和饱胀感消失;胃镜示与治疗前有较大改善。 (2) 改善:症状基本消失, 仅在饥饿时或饭后稍有饱胀感;胃镜示与治疗前对比有改善。 (3) 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胃镜示无改变。

3.2 胃痛疗效

44例中, 显效36例, 改善7例, 无效1例, 胃痛缓解总有效率97.73%。

3.3 胃镜疗效

本组病例胃镜下有溃疡改变且资料完整者24例, 显效5例, 改善13例, 无改变6例, 胃镜改善总有效率为75.00%。

4 典型病例

许某, 男, 48岁, 于2008年10月1日就诊, 诉胃痛反复发作3月余, 伴有胃胀反酸嗳气, 食欲差, 面色黄暗不华, 舌质淡暗有齿印, 舌苔厚微黄, 间有纵形裂纹, 脉细弦。曾服用奥美拉唑、三九胃泰等药物, 效果不明显。检查:腹软, 胃脘部疼痛, 大便常规正常, 胃镜示:胃窦部充血肿胀、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呈花斑样改变, 可见少许点状糜烂, 十二指肠球部前壁及小弯侧可见霜斑样溃疡, HP (+) 。诊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溃。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性溃疡。辨证属脾虚气滞、寒热错杂。治宜寒温并用、攻补兼施、调和脾胃。方党参18、黄芩6、川连6、半夏10、茯苓15、乌贼骨10、浙贝10、白芍10、干姜6、炙甘草5、蒲公英12神曲15, 每日一剂连服20剂, 胃痛基本消失, 胃胀感明显好转。继首原方调治4月余。胃痛、胃胀症状悉除。检查:胃镜示:胃窦部有花斑样改变, 未见糜烂。十二指肠球部粘膜正常。随访一年, 未见复发 (附图1、图2、图3) 。

5 讨论与体会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痛”范畴, 其证候表现多属虚实夹杂之症, 本组44例中, 虚实并见者30例, 占68.28%, 其中虚证以脾气虚居多, 实证多为气滞食积寒凝夹杂。单纯实证者只占9.10% (4/44) , 符合胃痛虚实夹杂的特点, 笔者认为,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原称浅表性胃炎) 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病变, 属中医“胃脘痛”等范畴, 发病与肝脾密切相关, 发病率较高, 有“十人九胃病”的说法。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可有上腹痛, 上腹不适, 反酸, 上腹饱胀, 恶心, 嗳气等症状。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中医分型相对较多, 病因不一, 病机交织, 病久难愈。一般以饮食劳倦、肝气犯胃,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为先导, 继则湿困中焦, 脾气益虚, 中阳不举, 久病成瘀, 胃络阻塞。方教授认为, 胃为中州之冠, 受纳出焉, 主降浊, 寒热温凉之饮食不节均可伤之, 日久脏器必虚;脾为后天之本, 主运化, 主升清, 两者为升降之枢纽;脾胃受损, 影响中焦气机升降, 不通则痛, 加之郁久化热。故本病为脾胃虚为本, 寒热结为标, 治疗当标本同治、调胃和脾为总治则。

参考文献

[1]巴图.慢性胃炎酌内镜分类及诊断探讨[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 17 (3) :181-182.

中医怎么治疗胃炎 篇2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清热活血。主治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并症。

【偏方组成】潞党参10克,炒白术10克,白茯苓10克,甘草10克,制半夏10克,陈皮6克,砂仁6克,木香6克,旋覆花10克,川楝子10克,蒲公英15克,徐长卿10克,神曲10克,莪术10克,乳香6克,佛手15克,冬瓜皮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连服3周为1个疗程。

【病例验证】施某,女,45 岁,农民。上腹部隐痛、闷胀、嗳气时轻时重5年,经反复治疗效不显,近1周来,疼痛加重而就诊。经诊:脉涩,苔薄芪,舌淡红,边有齿印及瘀点,上腹隐隐作痛,食后尤甚,并伴饱胀、嗳气,胃脘有压痛。胃镜示弥漫性胃粘膜表面呈红白相间和部分斑状改变,线胃片示胃下缘在髂嵴间线下1.5cm,B超查胆壁稍粗欠光。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多并症。先后服此方21剂,诸症消除,并以积实每日20克泡茶频服1个月以善后。1年后经胃镜及x线复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胃疼未发。

龙胆草蒲公英治胃炎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敛阴生津。主治幽门弯曲菌相关性胃炎。

【偏方组成】龙胆草3克,白花蛇舌草、蒲公英各10~15克,乌梅、甘草各6~10克,全当归、杭白芍各1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用此方治疗31例,治疗3月后,治愈(胃镜复查有改善,活检标本示幽门弯曲菌阴性,临床症状基本缓解)2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6%。

柴胡枳实治胃炎

【功能主治】疏肝理气,行气消积。主治萎缩性胃炎。

【偏方组成】柴胡、枳实、炙甘草、厚朴各10克,白芍、乌梅各30克。

【用法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

【病例验证】治疗1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其3年中西药治疗不能缓解。后服此方5剂,诸症减轻。前方加丹参、红花各15克,服药后症状悉减。前方继服3个月巩固疗效。半年后复查胃镜为轻度浅表性胃炎。

马齿苋蒲公英治胃炎

【功能主治】主治急性胃肠炎。

【偏方组成】马齿苋30克,黄岑15克,蒲公英20克,藿香、川连各10克,木香、生甘草各6克。

【用法用量】将上药加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分2~3次口服,每日1剂。

【病例验证】用本方治疗急性胃肠炎患者87例,均获治愈。其中,服药2~3剂痊愈者32例;4~5剂痊愈者28例;6~7剂痊愈者20例;8~10剂痊愈者7例。

五味子治胃炎

【功能主治】主治萎缩性胃炎。

【偏方组成】五味子适量。

【用法用量】研末冲服,每次3克,每日3次。20天为1个疗程。

胃炎治疗 篇3

【关键词】 胃炎胶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45-02

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但是却缰绵难愈。若不加以积极治疗,部分患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少部分患者还会发展为多灶萎缩性胃炎,继而引起癌变的可能。近年来我院采用胃炎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且1周内HP检测阴性,无试验药物使用禁忌症,不合并其他消化道病变。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9.86±7.01)岁,采用胃炎胶囊治疗;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0.43±6.43)岁,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口服胃炎胶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生产)0.9g,每日3次;对照组:予以冲饮胃炎宁颗粒(远达药业集团哈尔滨中药六厂有限公司生产)15g,每日3次。治疗时间均为8周,期间停用其他影响疗效药物。

1.3 疗效判断

1.3.1 临床症候 观察指标:①上腹胀②上腹痛③食欲不振④反酸嗳气⑤头晕、乏力⑥恶心呕吐。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中度、轻度及无4个等级,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

1.3.2 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观察指标:①胃黏膜颜色②粘膜糜烂情况③炎症程度④胃壁血管可见度。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中度、轻度及无4个等级,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

1.3.3 判断标准 临床控制: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90%,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积分降低>8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40%,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积分降低>3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积分降低不足40%,胃镜及病理检查无明显改变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检验统计学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见表1;x.2检验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地大于对照组(x.2 =5.5355,P= 0.0185<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情况见表2。t检验显示,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两项积分都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患者常有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等症状,其确诊必须依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1-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黏膜的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减少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西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和对症治疗为主[3-5]。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或者脾胃失养,不荣则痛。试验中所使用的胃炎胶囊是由福州壶山中医内科根据清代名医林作建家传药方而研制成的,它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理气化瘀、芳香化浊、补气益血、健脾和胃等诸多功效[6-8]。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胃炎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总有效率89.8%,其中临床控制的为12例(24.5%);对照组胃炎宁颗粒总有效率为70.8%,达到临床控制的为6例(12.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两项积分都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可见,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修复的促进均优于胃炎宁颗粒[4]。

综上所述,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金龙.54例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198-198.

[2]黄文娟.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3-224.

[3]林越汉,严国鸿,邱水生,等.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50例临床试验小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3):3-5.

[4]李秀英.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炎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27):177-178.

[5]刘一星.调和肝脾为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平坦糜烂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3,(12):37-38.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3.12.020.

[6]刘叔炜.5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龙血蝎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3,(3):227.

[7]Vannella,L.,Lahner,E.,Annibale,B. et al.Risk for gastric neoplasia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 critical reappraisal[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18(12):1279-1285.

[8]Gao L.Grb2-associated binder 1 (Gab1) genetic polymorphism,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mong older adults from Germany.[J].Molecular Carcinogenesis,2010,49(10):869-873.

【摘 要】 目的: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观察组采用胃炎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胃炎胶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45-02

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但是却缰绵难愈。若不加以积极治疗,部分患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少部分患者还会发展为多灶萎缩性胃炎,继而引起癌变的可能。近年来我院采用胃炎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且1周内HP检测阴性,无试验药物使用禁忌症,不合并其他消化道病变。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9.86±7.01)岁,采用胃炎胶囊治疗;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0.43±6.43)岁,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口服胃炎胶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生产)0.9g,每日3次;对照组:予以冲饮胃炎宁颗粒(远达药业集团哈尔滨中药六厂有限公司生产)15g,每日3次。治疗时间均为8周,期间停用其他影响疗效药物。

1.3 疗效判断

1.3.1 临床症候 观察指标:①上腹胀②上腹痛③食欲不振④反酸嗳气⑤头晕、乏力⑥恶心呕吐。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中度、轻度及无4个等级,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

1.3.2 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观察指标:①胃黏膜颜色②粘膜糜烂情况③炎症程度④胃壁血管可见度。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中度、轻度及无4个等级,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

1.3.3 判断标准 临床控制: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90%,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积分降低>8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40%,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积分降低>3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积分降低不足40%,胃镜及病理检查无明显改变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检验统计学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见表1;x.2检验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地大于对照组(x.2 =5.5355,P= 0.0185<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情况见表2。t检验显示,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两项积分都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患者常有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等症状,其确诊必须依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1-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黏膜的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减少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西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和对症治疗为主[3-5]。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或者脾胃失养,不荣则痛。试验中所使用的胃炎胶囊是由福州壶山中医内科根据清代名医林作建家传药方而研制成的,它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理气化瘀、芳香化浊、补气益血、健脾和胃等诸多功效[6-8]。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胃炎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总有效率89.8%,其中临床控制的为12例(24.5%);对照组胃炎宁颗粒总有效率为70.8%,达到临床控制的为6例(12.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两项积分都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可见,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修复的促进均优于胃炎宁颗粒[4]。

综上所述,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金龙.54例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198-198.

[2]黄文娟.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3-224.

[3]林越汉,严国鸿,邱水生,等.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50例临床试验小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3):3-5.

[4]李秀英.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炎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27):177-178.

[5]刘一星.调和肝脾为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平坦糜烂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3,(12):37-38.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3.12.020.

[6]刘叔炜.5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龙血蝎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3,(3):227.

[7]Vannella,L.,Lahner,E.,Annibale,B. et al.Risk for gastric neoplasia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 critical reappraisal[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18(12):1279-1285.

[8]Gao L.Grb2-associated binder 1 (Gab1) genetic polymorphism,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nd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mong older adults from Germany.[J].Molecular Carcinogenesis,2010,49(10):869-873.

【摘 要】 目的: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49)和对照组(n=48)。观察组采用胃炎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对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关键词】 胃炎胶囊;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06-0045-02

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临床类型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其临床症状一般较轻,但是却缰绵难愈。若不加以积极治疗,部分患者会发生消化性溃疡,少部分患者还会发展为多灶萎缩性胃炎,继而引起癌变的可能。近年来我院采用胃炎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9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且1周内HP检测阴性,无试验药物使用禁忌症,不合并其他消化道病变。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39.86±7.01)岁,采用胃炎胶囊治疗;对照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0.43±6.43)岁,采用胃炎宁颗粒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情等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予以口服胃炎胶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生产)0.9g,每日3次;对照组:予以冲饮胃炎宁颗粒(远达药业集团哈尔滨中药六厂有限公司生产)15g,每日3次。治疗时间均为8周,期间停用其他影响疗效药物。

1.3 疗效判断

1.3.1 临床症候 观察指标:①上腹胀②上腹痛③食欲不振④反酸嗳气⑤头晕、乏力⑥恶心呕吐。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中度、轻度及无4个等级,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

1.3.2 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 观察指标:①胃黏膜颜色②粘膜糜烂情况③炎症程度④胃壁血管可见度。根据轻重度分成严重、中度、轻度及无4个等级,分别计为3分、2分、1分、0分。

1.3.3 判断标准 临床控制: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90%,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积分降低>8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降低>40%,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积分降低>30%;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积分降低不足40%,胃镜及病理检查无明显改变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检验统计学显著水平为(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疗效情况见表1;x.2检验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地大于对照组(x.2 =5.5355,P= 0.0185<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情况见表2。t检验显示,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两项积分都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

3 讨论

随着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节奏的改变,慢性胃炎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患者常有上腹部不适、反酸嗳气等症状,其确诊必须依靠胃镜和胃黏膜活组织病理检查[1-2]。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胃黏膜的病变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盐饮食、蔬菜水果摄入减少有极大的相关性。因此,西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常以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和对症治疗为主[3-5]。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痞”、“胃脘痛”范畴,中医认为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或者脾胃失养,不荣则痛。试验中所使用的胃炎胶囊是由福州壶山中医内科根据清代名医林作建家传药方而研制成的,它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理气化瘀、芳香化浊、补气益血、健脾和胃等诸多功效[6-8]。本次试验结果显示观察组胃炎胶囊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总有效率89.8%,其中临床控制的为12例(24.5%);对照组胃炎宁颗粒总有效率为70.8%,达到临床控制的为6例(12.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积分、胃镜及病理检查积分均没有显著的差异(P>0.05),但是治疗后观察组的两项积分都显著地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两组患者治疗后积分都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可见,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胃黏膜修复的促进均优于胃炎宁颗粒[4]。

综上所述,胃炎胶囊对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的治疗效果突出,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赵金龙.54例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5):198-198.

[2]黄文娟.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223-224.

[3]林越汉,严国鸿,邱水生,等.胃炎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50例临床试验小结[J].中医临床研究,2011,03(23):3-5.

[4]李秀英.慢性萎缩性胃炎应用胃炎胶囊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3,(27):177-178.

[5]刘一星.调和肝脾为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平坦糜烂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 ,2013,(12):37-38.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3.12.020.

[6]刘叔炜.50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龙血蝎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医药前沿,2013,(3):227.

[7]Vannella,L.,Lahner,E.,Annibale,B. et al.Risk for gastric neoplasia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 critical reappraisal[J].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2,18(12):1279-1285.

胃炎治疗 篇4

选择本院2010-01~2012-03的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患者120例, 诊断的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1]的标准, 并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63例, 对照组57例。治疗组男36例, 女27例, HP阳性61例, 平均年龄43岁。对照组男31例, 女26例;平均年龄41岁;HP阳性48例。两组性别、年龄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全部病例无大出血、幽门梗阻、穿孔等并发症, 无慢性肾功能不全或严重创伤等应激状态, 未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

2治疗方法

治疗组:予自拟胃炎平煎剂:黄芪40g、肉桂10g、蒲公英30g、白术12g、地丁9g、丹参20g、百合20g、乌药10g、白芍30g、丁香9g、甘草6g。每日1剂, 水煎, 每日2次口服, 1个月为1疗程。对照组:雷尼替丁片 (郑州天耀科技有限公司) 0.15g, 每日2次, 连服1个月。两组均于1疗程后复查胃镜及病理活检, 并做幽门螺杆菌检查 (快速尿素酶法结合银染色法) , 评定疗效。

3结果

参照文献[2]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37例, 有效20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89.7%;对照组显效14例, 有效10例, 无效33例, 总有效率为41.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检验;P<0.05) 。治疗组疗程结束复查HP转阴24例 (39.3%) , 对照组转阴6例 (12.5%) , 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χ2检验;P<0.01) 。

4讨论

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属祖国医学“胃脘痛”的范畴, 历来多从脾胃虚寒论治, 以温补立法。但胃脘痛郁而化热的观点, 古代医家早有论述。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的共同特点, 是均有黏膜上皮的破损, 有充血、糜烂的改变, 病灶周围黏膜红肿, 可见热证表现。因此笔者认为浅表性胃炎糜烂虽然病程缠绵, 有虚的一面, 同时也有热毒蕴结的一面, 宜益气健脾、清热解毒并用。胃炎平煎剂中黄芪、甘草益气健脾, 蒲公英、地丁清热解毒, 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 乌药调气, 配百合、丁香润降而不燥, 丹参活血, 配白芍祛瘀通络, 全方虚实并顾, 寒热并用, 气血同治, 体现中医治病求本的精神。本文观察结果表明, 胃炎平煎剂疗效满意, 总有效率达89.7%, 对HP有较好的清除作用, 优于雷尼替丁治疗。值得推广应用。对溃疡愈合的效果及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的观察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胃肠病学, 2006, 11 (11) :674.

中医怎么治疗慢性胃炎 篇5

2、脾虚胃热 型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 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3、脾胃虚弱型 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篇6

慢性胃炎按病理变化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前者的病变主要限于黏膜表层,而后者炎症病变位置较深,可呈现腺体萎缩甚至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慢性胃炎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餐后明显,同时伴有其他消化不良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由于胃黏膜萎缩,出现明显厌食、体重减轻、舌炎、舌乳头萎缩,可伴有贫血。胃黏膜有糜烂时可出现少量的上消化道出血。

以往曾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前奏(癌前病变),现在看来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寿命的延长,老年人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在逐渐上升。重度萎缩性胃炎伴重度肠化生或异型增生的患者,尤其是胃体部有病变者,可能会发生癌变,应引起重视。所以对这类患者要定期做胃镜和病理随访,及早发现和治疗病变。

慢性胃炎的药物治疗

1 一般治疗 尽量去除一切引起发病的因素,戒烟戒酒,避免饮食过度,不吃强刺激性食物,不轻易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因为这些因素或药物会降低胃黏膜的防御功能,加重胃炎。

2 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检出阳性率很高,应给予根除治疗,这对促进慢性胃炎的症状改善有一定疗效。常用于清除幽门螺杆菌的一线治疗是: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三联7天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的炎症可以得到改善甚至消退,部分患者可以痊愈。对于治疗失败的患者应再次进行治疗,称为补救治疗或二线治疗。可采用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四环素+甲硝唑的四联疗法,补救治疗方案可以选择7天疗法,也可延长到10~14天,这样可以适当地提高疗效。

3 抑制胆汁反流和改善胃动力 消胆胺可结合反流至胃内的胆盐,防止胆汁酸破坏胃黏膜屏障。硫糖铝可与胆汁酸及溶血卵磷脂结合,也可用于治疗胆汁反流。亦可给予熊去氧胆酸、多潘立酮(吗丁啉)、莫沙比利等药,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协助胃、十二指肠运动,防止胆汁反流,调节和恢复胃肠运动。

胃炎治疗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符合病例选择标准。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治疗结束后, 除去脱落病例, 治疗组116例, 其中男66例, 女50例;平均年龄 (37.6±8.59) 岁;病程6个月~12年。对照组114例, 其中男67例, 女47例;平均年龄 (39.1±7.88) 岁;病程5个月~10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订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1]。其要点是: (1) 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胃脘疼痛或饱胀、嗳气、恶心或呕吐、烧心或胸骨后灼感、返酸或吐苦水; (2) 胃镜检查可见幽门有胆汁返流或胃粘液呈黄色; (3) 胃镜下见浅表性胃炎或伴食管下段、胃黏膜充血糜烂或呈萎缩性胃炎。

1.3 纳入病例标准

(1) 符合诊断标准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2) 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病例标准

(1) 年龄在18以下或者65岁以上,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对本药过敏者; (2) 合并有心血管、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3) 凡不符合纳入标准, 未按规定用药, 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治疗组:

胃炎饮, 由柴胡、香附、川楝子、元胡、陈皮、茯苓、姜半夏、枳壳、炒白术、炙甘草、川连、姜竹茹等药物组成, 由自动煎药机煎取药液400ml, 200ml/次, 2次/d, 口服。对照组:由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10mg/粒, 10mg/次, 3次/d, 口服。4周后疗效观察。

2.2 观察项目

2.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比较

参照文献[2], 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胃痛、胃胀、嗳气、烧心四个主症的变化, 按其发作程度及持续时间分0、1、2、3四个等级并记分,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的变化。

2.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症状表现, 并结合胃镜和组织学检查, 判断临床疗效。

2.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文献制订[1]: (1) 痊愈:症状、体征基本消失, 复查胃镜胆汁返流消失, 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基本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 (2) 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 复查胃镜胆汁返流明显减少, 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好转; (3) 有效:症状、体征改善, 复查胃镜胆汁返流减少, 食管下段或胃黏膜组织学改变减轻或无变化; (4) 无效:症状、体征, 黏膜组织学无改变或加重者。

2.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t检验, 两组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与治疗前比较, 胃痛、胃胀、嗳气、烧心症状积分均明显下降 (P<0.01) , 治疗组胃痛、胃胀、嗳气、烧心症状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3.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9.1%, 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4.2%, 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说明胃炎饮疗效优于对照组。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χ2=16.91)

4 讨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由于幽门松弛,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的炎症。近10年来随着胃镜诊断的普及, 本病的确诊病例逐渐增多, 据统计, 胆汁反流性胃炎占同期胃镜检出率的9.9%~24.2%[3]。本病不但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而且可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 甚至发生癌变, 严重威胁患者健康[4]。

胆汁反流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痛”、“嘈杂”、“嗳气”、“泛酸”等病证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常因饮食不节, 情志不畅, 肝胆气郁, 脾失健运, 胃失和降所致。本病病位在胃, 与肝胆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主要病机为肝胆气郁, 脾气虚弱, 胃失和降, 属虚实夹杂之病证。故以疏肝利胆, 健脾益气, 和胃降逆为主要治法。课题组经多年临床观察, 筛选柴胡、香附、川楝子、元胡、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川连、陈皮、枳壳、姜半夏、姜竹茹等药物组方, 研制成"胃炎饮"。方中柴胡疏肝利胆, 理气解郁, 故为君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 柴胡具有显著的抗炎、止痛、利胆作用。香附、川楝子、元胡理气止痛, 并增强柴胡疏肝解郁之力, 故为臣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 香附、川楝子可抑制胃肠痉挛, 并促进胆汁排泄, 具有保肝利胆的作用;元胡具有调节胃酸分泌, 抗溃疡形成的作用。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 与疏肝理气之剂相伍, 以达扶土抑木之功效;川连既能清解肝胆郁热, 又可佐制香附、川楝子, 以防辛燥太过, 共为佐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 白术、茯苓可增强机体免疫力, 改善肝功能, 其中白术尚能调节胃肠道植物神经, 促进胃肠平滑肌运动;甘草可促进胃粘液分泌, 提高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 增强胃黏膜-粘液屏障, 防止胆汁的损害;川连具有促进胆汁分泌, 拮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陈皮、枳壳理气和胃;姜半夏、姜竹茹降逆止呕, 四药共为使药,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5], 陈皮、枳壳可促进胃排空, 调节胃肠运动, 防止胆汁反流;半夏具有促进胆汁分泌, 降低胃液总酸度和胃蛋白酶活性, 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诸药相伍, 共奏疏肝利胆, 健脾益气, 和胃降逆之功效。

本研究显示, 胃炎饮可显著改善患者胃痛、胃胀、嗳气、烧心等临床症状, 临床总有效率达99.1%, 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吗叮啉。

关键词:胃炎饮,胆汁反流性胃炎,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 (草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25 (2) :172-175.

[2]陈景亮.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 2004, 13 (9) :585-587.

[3]王媛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4, 10 (2) :52-54.

[4]郑芝田.消化性溃疡病.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293~230.

胃炎治疗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6月收治的11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均被确诊为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均被确诊为脾胃虚弱型浅表性胃炎。排除标准:患有十二指肠溃疡、胃黏膜疾病的患者;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5例。对照组中, 男29例, 女26例;年龄26~70岁, 平均年龄 (43.7±9.9) 岁;病程1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5.1±4.3) 年;观察组中, 男28例, 女27例, 年龄25~70岁, 平均年龄 (42.8±9.7) 岁;病程2个月~10年, 平均病程 (5.4±4.2)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口服蒙脱石散[博福-益普生 (天津) 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00690, 批号:20150208, 规格:3 g], 1袋/次, 3次/d。观察组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 饭前冲服胃炎通降颗粒 (江苏苏中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32020496, 批号:0503112) , 6 g/次, 3次/d。颗粒药方组成:柴胡、白芍、砂仁、檀香、佛手、黄连、地榆各10 g, 枳实12 g, 甘草、乳香、芙蓉花各6 g, 代赭石15 g, 半夏12 g, 丹参15 g。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评价标准[3]:痊愈: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全部消失, 胃腔镜检查正常;显效: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得到很大改善, 胃镜和活检黏膜病变范围明显缩小;有效:各项临床症状体征得到一定改善, 胃镜和活检黏膜病变范围有所缩小;无效:各项临床症状体征没有任何改变, 胆汁反流。总有效率= (痊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痊愈23例 (41.8%) , 显效17例, 有效12例, 无效3例, 总有效率为94.5%。对照组痊愈13例 (23.6%) , 显效19例, 有效13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为81.8%。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后, 经过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检查, 观察组无不良反应发生, 对照组有6例发生便秘,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9%。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浅表性胃炎是一种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 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目前该病的具体发病机制还不清楚, 一般认为与细菌、病毒感染、吸烟、药物使用、刺激性食物等因素有关。烟草中含有尼古丁, 长期大量吸烟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 十二指肠液反流, 胃酸分泌量增加, 从而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慢性炎性病变, 引发胃炎。就中医上来说, 浅表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心下痞”范畴, 其发病机制多为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导致水湿壅滞于胃, 从而损伤胃中脉络, 破坏胃黏膜屏障, 形成胃炎。该病易反复发作, 迁延不愈, 多表现为寒热错杂、毒瘀互结。对此可采用调节脾胃升降等方式进行辨证治疗[4,5,6]。

胃炎通降颗粒是一种中药复方药剂, 主要由柴胡、白芍、砂仁、檀香、佛手、黄连、地榆、枳实、甘草、乳香、芙蓉花、代赭石、半夏、丹参等中药组成。柴胡、黄连具有抗病毒、消炎的作用, 半夏能够和胃, 代赭石可开胸膈、坠痰涎、止呕吐、通燥结, 砂仁能够温脾、健胃、消食、行气, 佛手则具有理气化痰、润肺安咳的作用, 丹参、乳香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 地榆、芙蓉具有清热凉血生肌的作用。全方合用治疗浅表性胃炎, 能够有效改善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的症状体征, 改善胃部微循环, 从而恢复胃肠道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5%,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 安全性高, 治疗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110例浅表性胃炎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蒙脱石散治疗, 观察组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 对比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痊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采用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 安全性高, 治疗效果好, 不良反应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浅表性胃炎,胃炎通降颗粒,蒙脱石散

参考文献

[1]曹秀梅, 朱玉清, 徐冰, 等.胃炎通降颗粒治疗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中医药信息, 2013, 30 (6) :108-109.

[2]陈青梅.气滞胃炎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湖北中医学院, 2004.

[3]曹秀梅, 朱玉清, 徐冰, 等.自拟通降颗粒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75例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探讨.中医药学报, 2013, 41 (6) :65-67.

[4]曹悦鞍.葵花胃康灵治疗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 32 (4) :16-17.

[5]黄铃.奥美拉唑联合潘立酮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效果观察.当代医学, 2015, 21 (28) :152-153.

草药治疗牛真胃炎 篇9

1 病因病理

饲养管理不当, 长期饥饱不均, 损伤胃气, 中阳渐衰, 加之外感风寒或空肠过饮冷水, 阴寒直中;肝脾不和, 或停痰积食, 或湿邪留恋, 或各原因引起的胃络瘀滞, 日久皆可生热化火, 从而形成寒热夹杂证。

2 症状

食欲减退, 反刍时好时差, 有时空嚼、嗳气、吐食, 瘤胃蠕动减弱、间歇性臌气, 口腔津液粘稠, 鼻镜干燥, 结膜偏红兼黄染, 触压真胃区有疼痛反应, 排粪迟滞, 粪便呈球状, 表面被覆粘液或粘膜。后期体质虚弱、贫血、腹泻, 病程可持续数月或数年, 终致后肢瘫痪, 或站立艰难, 卧地不起。

3 治疗

以验方:法半夏20g, 黄连40g, 黄芩50g, 干姜30g, 炙甘草30g, 木香30g, 川厚朴50g, 砂仁20g, 党参60g, 枳壳40g, 大枣40g (以上为中等牛用量) 。水煎取汁, 分2次灌服。

肝气郁结者, 加柴胡、白芍;痰郁气结加佛手、郁金;便溏去枳壳, 加苍术、陈皮;便秘加大黄。

方中半夏辛、开以散痞;党参、甘草、大枣, 补脾和中;枳壳、厚朴、木香、砂仁, 止呕降逆, 消胀除满;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黄连、黄芩, 对螺旋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能抑制炎症充血, 对抗交感神经兴奋, 镇静止疼。诸药为伍, 寒热并用, 共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清热解毒、调和阴阳之功。

4 病例1

2011年5月18日, 本县兴隆镇单某1头5岁黄母牛就诊。主诉:该牛食欲减退, 反刍时好时差, 有时嗳气、呕吐, 瘤胃间歇性臌气, 排粪迟滞, 粪便呈球状、表面被覆粘膜, 口腔粘膜糜烂, 津液粘稠、气味腐臭, 鼻镜干燥, 眼结膜潮红, 瘤胃蠕动无力, 触压真胃则有明显的疼痛反应, 脉沉细。诊为真胃炎。治用黄连50g, 半夏20g, 黄芩50g, 干姜20g, 炙甘草30g, 木香40g, 砂仁30g, 党参80g, 大枣30g, 枳壳30g, 厚朴40g, 大黄40g, 蒲公英60g。水煎服, 1剂/d, 连用2剂。再剂食欲增加, 诸症大减, 继服上方3剂痊愈。

5 病例2

浅析胃炎的治疗方法 篇10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4例,男74例,女50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18~79岁,平均38岁;病程6个月~35年,平均14年;均经胃镜检查并确诊为肠上皮化生,临床症状伴有上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反酸、烧心、嗳气等。

1.2 方法

在胃窦的小弯侧、移行部及胃体小弯侧各取材1块,行组织学检查,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肠上皮化生发生的程度和范围分级:肠化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为轻度,1/3~2/3为中度,>2/3为重度[1]。因活检受取材部位的影响很大,故本组结果存在人为因素造成的误差。

2 结果

321例中,肠上皮化生124例,发病率为38.6%。各年龄段发生肠上皮化生的比例为:18~29岁者15例(29%);30~39岁者37例(55%);40~49岁者22例(48%);50~59岁者23例(76%);60~69例者18例(72%);70~79岁者9例(73%)。30岁以上各组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均高于18~29岁组,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

浅表性胃炎128例,其中肠上皮化生48例(37.5%);萎缩性胃炎193例,其中肠上皮化生76例(39.4%);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关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肠上皮化生轻度101例,中度19例,重度4例,伴有不典型增生9例。其中2例重度者经二次复查确诊为胃癌。病理活组织检查,Hp感染的发生率为95%。

3 讨论

有资料显示,在萎缩性胃炎中,89%发展为肠上皮化生,10%发展为胃癌;浅表性胃炎36%发展为肠上皮化生,1%发展为胃癌[1]。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发病呈正相关。本组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肠上皮化生的比例为39.4%。浅表性胃炎很少出现肠上皮化生,所发生的比例国内文献少有报道。本组浅表性胃炎发展肠为上皮化生的比例为37.5%,与文献报道无明显差异。本组结果显示,肠上皮化生的男女性别之比为1.5∶1,而胃癌的男女性别之比为1.5~2.5∶1。此结果是肠上皮化生与胃癌发病呈正相关的补充。关于肠上皮化生发展到胃癌的时间少有文献报道。胃镜检查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王萍高柳成肠上皮化生的年龄高发区为50岁以上,最早出现肠上皮化生的年龄为18~29岁。胃癌的死亡率在35岁以下较低,40岁以后迅速上升,多集中在55岁以上,占总死亡率的70%[3]。由此,可以估算出肠上皮化生发展到胃癌的平均时间为26~37年。显然,肠上皮化生出现得越早,胃癌的发生就越早。本组重度肠上皮化生4例,其中2例已明确诊断为胃癌,说明广泛的肠上皮化生与胃癌的关系密切。本组中3个月~半年复查胃镜者只有9例,7例轻度肠上皮化生者复查时仍为轻度,2例中度肠上皮化者复查时仍为中度。在1990年世界胃肠病学大会上有人报告,慢性胃炎伴严重萎缩者胃癌10年累计危险率为4%~30%,而正常者仅为1%[3],说明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关系密切。澳大利亚的两位学者因1983年成功培养出Hp并发现其与消化性溃疡和慢性活动性胃炎发病相关而获得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4]。研究表明,80%~95%的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胃黏膜中有Hp感染。根除Hp可使胃黏膜炎症消退,志愿者和动物模型中已证实Hp感染可引起胃炎[5]。本组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肠上皮化生发生的比例呈递增趋势,肠上皮化生的胃黏膜背景多为老年人。以往的研究认为,中青年人以浅表性胃炎为主,很少出现肠上皮化生。但本组中,中青年人发生肠上皮化生的比例为29%~55%。由于我院地处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流动性大,许多患者均已离开本地,导致随访率较低[2]。因此,建立易感病例的随诊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必要的工作。本研究的时间较短,样本量也较小,还需扩大样本量继续深入研究[6]。

摘要:目的探讨胃炎的治疗方法。方法在胃窦的小弯侧、移行部及胃体小弯侧各取材1块,行组织学检查,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浅表性胃炎128例,其中肠上皮化生48例(37.5%);萎缩性胃炎193例,其中肠上皮化生76例(39.4%);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关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建立易感病例的随诊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又十分必要的工作。

关键词:胃炎,治疗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59.

[2]韩清泉,孙桂兰.慢性胃炎的中药治疗与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5):60,62.

[3]郑芝田.胃肠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08-328.

[4]Lang L.Barry Marshall 2005 Nobel laureate in medicine and physiology[J].Gastroenterology,2005,129:1813-1814.

[5]Lahner E,Bordi C,Cattaruzza MS,et al.Long-term follow-up inatrophicbody gastritis patients:atrophy and intestinal metaplasiaare persistent le-sions irrespectiv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J].Aliment PharmacolTher,2005,22:471-481.

上一篇:中小企业财务分析下一篇:新教师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