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消费结构

2024-05-14

农民消费结构(精选十篇)

农民消费结构 篇1

一、我国农民收入变化状况

据统计,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由2000年的3, 146.21元增加到2005年的4, 631.21元, 增长了47.20%, 平均每年增长9.44%。2005年与2000年相比, 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同时农民收入结构也有所变化, 家庭经营性收入比例由71.56%下降到68.33%, 下降了3.23个百分点, 而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比例都有所升高, 分别上升3.04、0.48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性收入由2000年的2, 251.28元增长到2005年的3, 164.43元, 增长了40.56%;工资性收入也由2000年的702.30元增长到2005年的1, 174.53元, 增长了67.24%;财产性收入由2000年的45.04元增长到2005年的88.45元, 增长了96.38%;转移性收入也由2000年的147.59元增长到2005年的203.81元, 增长了38.09%。由此可见, 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速度较快。 (表1)

二、农民消费结构变化分析

随着我国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农民的消费也不断增加, 同时农民的消费结构也有相应变化, 恩格尔系数也由2000年的49.13%下降到2005年的45.48%。我们计算一下2005年各阶层农民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表2可以证明恩格尔定律, 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随收入的提高而下降”, 是成立的。 (表2)

(一) 农民消费增长及其结构变化

农民的消费支出由家庭经营性支出、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税费支出、生活性消费支出、财产性和转移性支出构成, 而家庭经营性消费和购买生产性固定资产消费可谓是生产性消费, 财产性消费和转移性消费可合称为财产性消费。 (表3)

2005年与2000年相比, 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生产性人均消费支出比例上升了4.93个百分点, 生活消费支出比例下降了1.05个百分点, 财产性和转移性消费支出比例下降了0.6个百分点。而各种消费支出在金额上都呈上升趋势, 人均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2, 652.42元增加到2005年的4, 126.91元, 生产性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718.17元增加到2005年的1, 320.84元, 增加了83.9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1, 670.13元增加到2005年的2, 555.40元, 增加了53.01%;财产性和转移性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168.60元增加到2005年的237.60元, 增加了40.93%。

(二) 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1、基本生活消费结构有较大变化。

基本消费主要表现在食品、衣着、住房、交通通讯等四个方面, 2005年与2000年相比, 食品、住房等消费的质量都有很大提高, 而消费比例却有所下降。食品消费金额增加573.79元, 消费比例下降了3.65个百分点;住房消费金额增加187.66元, 消费比例下降了0.98个百分点;衣着消费金额增加, 但消费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交通通讯消费增幅较大, 消费金额增加247.76元, 消费比例上升了4.01个百分点。 (表4)

2、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有质的提高。

2000年~2005年农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人均消费支出增加60.04元, 人均消费比例下降了0.16个百分点。高档家庭设备用品逐渐进入农民家庭, 到2005年底, 平均每户农民拥有洗衣机0.402台, 电冰箱0.201台, 空调机0.064台, 摩托车0.407辆, 电话机0.583部。还有少数家庭已经拥有照相机、录放像机、计算机等高科技产品。电风扇、电视机、自行车等耐用品在农民家庭已经普及, 大型家具拥有量平均每户达3.043件。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3、质量型消费逐渐显著。

农民收入增加了, 农民消费也不再局限于衣、食、住、行等生存型消费, 逐渐向质量型消费过度。我国农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由2000年的138.99元, 增加到2005年的271.55元, 增加了132.56元, 医疗保健消费支出比重上升了1.34个百分点, 达到6.58%。2005年农民的文教娱乐消费支出也比2000年增加了180.53元, 消费比重也升高了0.38个百分点。

三、农民收入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

(一) 农民收入增加对优化消费结构有积极作用。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 农民收入的增加将会促进消费结构的改良。由恩格尔定律可知, 随着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农民的食物消费比例会不断减小, 即农民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农民收入增加了, 各种消费支出比例也发生了变化, 如生产性消费支出比例有所上升, 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和财产性消费支出比例都有所下降, 但各种消费支出的金额却大幅增加, 尤其是生活消费支出增幅较大, 使得农民消费由生存型消费向质量型、享受型消费转化。 (表5)

在农民消费中, 虽然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例有所下降, 但它仍处于主导地位;而生产性消费支出比例却上升了4.93个百分点。税收支出比例下降是逐渐免除农业税所致, 而财产性消费支出比例下降是因为缺乏消费市场。说明,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 农民愿意把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性消费。即, 农民收入增加促进生产性消费比例提高, 使生活消费比例下降。

(二) 合理的消费结构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增加收入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扩大农民消费、提高农民消费水平。而消费不仅要有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生活消费, 同时还要有生产性消费、财产性消费等能再度创造价值增加农民收入的消费。因此, 扩大性消费和财产性消费可以直接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由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可知: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用以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的企业就可能倒闭, 而“简单再生产”又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经典理论对农业发展同样适用, 即农民不把一部分收入用来扩大生产性消费和财产性消费, 那么农民的收入就不可能快速增长, 农民生活水平也得不到有效提高。从2000年~2005年的收入变化情况来看, 家庭经营性人均收入增加了, 但消费比例却下降了;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有大幅的提高, 且增长速度比家庭经营性收入快, 所以应当进一步扩大财产性消费, 但家庭经营性收入永远是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 同时也应当扩大生产性消费, 降低生活性消费支出比例, 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 只有合理的消费结构才能形成农民收入增加从而扩大农民消费、消费又能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这一永不停止的良性循环体。

我国现阶段,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仍赶不上消费的步伐,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消费结构不合理, 所以应当适当调整消费结构, 使消费结构合理化。

四、优化农民消费结构几点对策

(一) 大力投入和发展二三产业。

农村发展仅仅靠第一产业是不够的, 第一产业资源不足, 劳动力过剩。一般来说, 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只有3%~5%, 而我们现在农村占60%。这样, 资源不成比例, 增加收入是很困难的。因此, 农村也要发展二三产业。只有这样, 农村和城市的市场才能够逐步实现一体化。

1、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鼓励农民以其资金、技术、土地、人力等各种生产要素入股进行合作, 建立农村股份合作社。以村民为股东, 将经联社的资产量化为股份后配给村民, 由股份合作社管理, 经营原经联社的资产, 增加集体经济, 实现共同富裕。

(单位:元/人)

数据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2、引导农民发展家庭小工业。

兴办各种类型和项目的家庭工业, 可以充分利用农村各种闲散劳动力和自然资源, 增加社会产品, 满足城乡人民的生活需要。主要的家庭小工业类型有: (1) 自营式家庭小工业。农户独立经营, 进行产品自产自销; (2) 承包式家庭小工业。农户承包某一项目, 产品由集体或农户经销; (3) 联户式家庭小工业。由多户农民组成加工联合体, 在生产过程中, 自行分工, 共同管理; (4) 跨地区联营式家庭小工业。从经营状况来看, 主要是家庭工业直接同企业、市场打交道, 这也就需要一支活跃于农民与市场之间的纽带。可以由政府相关部门来实现, 也可以形成一些家庭小工业经济中介机构来担任。

3、扩大农业服务业。

农业和服务业相结合形成农业服务业, 主要是为农业服务为主, 包括农、林、牧、渔、水利服务等。目前, 其增加值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0.4%, 从业人员约占总就业的0.4%。通过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 全面改造农业第三产业, 把传统农业改造成为有较大生产规模、较高科技含量、较好专业化水平的现代农业。同时, 政府应予以相应的补贴来鼓励其发展。这样一来, 不仅可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而且可以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减缓就业压力。

(二) 大力发展教育, 引导改善农民思想观念。

提高劳动者素质, 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是优化消费结构、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 而大力发展教育和培训是一个有效的办法和途径。目前, 从总体现状上看, 各地农民教育还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农民教育培训组织管理困难, 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机构少、资源分散, 且农民对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较差, 大大制约了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1、把农民培训经费作为一项政府单项预算。

经费不足是培训机构普遍存在的现象, 工作人员大幅减少, 工作重心往往会发生偏移;而对农民来说, 培训既没有钱赚, 又有很大的机会成本, 从而不会产生积极性。这种情况下, 需要政府给予大力支持, 并且为农民培训后充分利用学到的技术来增加收入提供引导。

2、重视激励机制。

现在农村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普遍对培训教育态度茫然甚至抵触, 需要一些激励机制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降低收费、适当补贴、出台优惠政策等, 使农民感受到教育在收入、权益保障、社会待遇等方面带来的好处, 逐步实现农民从被动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寻求知识的重大转变。

3、重视观念教育。

目前农民的生活、消费观念还比较落后和保守, 这一点对解决“三农”问题有一定的影响, 对下一代的发展和教育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 在进行技术、能力培训的同时应大力重视对农民教育观念的引导, 使农民有强烈的致富意识、教育意识等良性生活、消费观念。

(三) 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组织的作用。

目前, 农村金融组织的形式有很多, 正规的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农业保险机构、农村信用合作社;非正规的有: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济金融服务部等。但在运行过程中, 这些金融组织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以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例。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绝大多数信用社是在原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积蓄下来的问题无法有效解决;二是合作社缺乏合作性质。随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 合作社的互助共济性正在淡化, 农民缺乏入社的积极性, 农民也很少是信用社的社员, 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是形同虚设;三是信用社为农村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 经营的自负盈亏, 离农民越来越远。

优化消费结构, 进加农民收入, 就要充分发挥农村金融组织的积极作用。以农信社为例, 谈几点看法:

1、恢复农村合作社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坚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 按照通行的合作原则建立相互协作、互助互利的“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 真正体现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

2、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金流量大的东部地区, 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组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 满足该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高层次需求, 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

3、在其他地区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信用社, 在乡镇建立信用分社, 在村级建立信用合作所, 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由同级的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管。

农民消费结构 篇2

农民消费怎么样?——遂宁市农民消费状况调查

解决“三农”问题,是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实现国家“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到国家“三农”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农村社会稳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重

要保障。为弄清农民消费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消费市场整治和做好农村消费维权工作,今年8月—9月,遂宁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对遂宁农民消费及消费环境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

一、调查基本情况

遂宁是中国西部一个传统农业市,全市人口380万,其中农村人口达300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9,“三农”问题尤为突出。此次调查涉及全市5个县(区)、23个行政村,共向农民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96份。主要涉及农民消费状况、农村消费环境、农村消费维权等25个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农民的消费状况看:生产资料消费占收的近三成,生活消费占收入七成有余。电风扇、彩电、自行车、电话、摩托车、洗衣机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普及率较高,普及率达61.1;冰箱、空调、照像机等高档日用消费品普及率较低,个别地方普及率甚至为零。在被调查的1196户农民中,2004年户均医疗消费485元,户均教育消费1294元,有69的农户家庭将其收入的相当部分(个别家庭是全部甚至是负债)用于子女上学;参加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的933户,占78;能源消费仍然以柴火为主,“做饭”使用柴火的806户,占67.4,使用煤的390户,占32.6。

从农村消费的环境看:有1095人认为农民负担在逐年减少,占91.6;有814人认为农村市场的产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占68.1;有982人认为当前农村教育收费较高,占82.1;有1049人认为目前农村的医疗环境差或一般,占87.7;有513人认为当前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包括种子、农药、化肥等)最让人不能放心使用,占42.9;有841人认为农村日常生活用品、食品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占70.3。

从消费维权状况看:有902人知道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占75.4;有758人在发生消费权益争议时知道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占63.4;有753人会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占63;选择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有139人,占11.6。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农村的教育、医疗消费已成为农民消费的主要支出;保险逐渐成为农民新的消费热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质量问题是影响农民生产生活重要因素。农村消费环境状况令人堪忧。

二、农村消费主要问题及原因

造成农村消费问题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当今各种矛盾的归结。总的来讲,农民的消费意识、消费环境和消费维权等仍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

(一)农民收入低,消费低水平十分突出

从调查来看,约70的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主要依靠农业,约50的农村家庭靠副业和外出打工增加收入,只有极少数人靠从事商业、手工业等增加家庭收入。相对农民单一的创收方式,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缓慢,收入很低。据统计,遂宁市2004年农民人均收入2580元,除去教育、医疗等花销,几乎所剩无几。加之受长期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导致农民消费低水平,农民维持其生产、生活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主要集中在低端商品上,有的甚至是已被禁止或引导不宜使用的商品上,就拿柴、米、油、盐、酱、醋、茶来说,部分农民他们至今还在食用散装的食盐、酱油、醋等,有的甚至已经过期变质。

(二)农民消费素质差,自我保护能力低

在被调查的人员中,文盲及半文盲占13.7,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0.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3.4,高中、职业高中的占2.8,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一个也没有。同时,调查发现,农民几乎都没有接受科技、消费知识等继续教育的机会,农村原有传播相关知识、信息的工具有线广播大部份也被撤除,就连传统的墙报等宣传教育阵地也几乎看不见。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仅靠一两名拿政府补贴的兼职村干部走村串户去落实,农民获取信息主要靠电视、电台和日常生产、生活积累。由于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商品知识等,农民在购买商品和选择服务时,主要凭感觉和经验,因而极易受到假冒伪劣、虚假广告、商业欺诈的侵扰。如:2004年4月,射洪县柳树镇等地的农民在个体工商户购买的杀虫新药“巴士特”,使用后造成760户农民种植的农作物枯死,受害面积1580亩,虽经射洪县工商局和消委会多方努力,受害农户也只获得了7.5万元的赔偿。

(三)农村市场发育不全,有效供给不能保障

农民消费结构 篇3

关键词:因子分析;消费结构;拉动内需

一、 引言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架马车中的出口和投资均出现了疲软的势头,GDP的增速也降到了8%以下,如何拉动内需成为重要课题。

分析居民消费结构在拉动内需课题上具有重要意义。居民消费结构是指居民各项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研究中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能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消费,更好的拉动内需。

中国正在逐步实现城镇化,但是农民的数量依然不少,所以从目前来说,农民这个消费群体对于拉动内需,是很有重要地位的。

福建作为中国连接台湾两岸的重要省份,研究其消费结构的变动非常具有意义,本文选用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福建省各设市区农民的消费结构进行因子分析。

二、 因子模型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去研究所需变量的相关系数的矩阵内部的结构,通过研究矩阵内部结构来找出能够控制所有变量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用这几个因子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然后再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重新分组,使得相关性较高的变量在同一个组内,而不同组别的变量的相关性就相对较低。

按照中国的常用消费资料支出的分类方法,可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分为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及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8个部分,这8个部分在人均生活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为记为X1,X2,…,X8。参考资料见《福建统计年鉴2014》。

表1是主成分列表,且按照特征根从大到小次序排列。从表中可见,前三个主成分特征根分别为3.164、1.814、1.615,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2.405%,根据提取公共因子特征根大于1这个条件,选取前三个公共因子。

初始的成分矩阵的三个公共因子的代表性不是很清晰,我们利用方差极大法对其进行正交旋转,使因子载荷的平方向0或者1分化,得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如表2。

三、 结果分析

1、 因子载荷系数(表3)反映了该因子和初始变量的关系及对其的解释。第一公共因子F1主要在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这三项上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三个方面的消费支出变动。这三方面反映了居民生存的服务,所以公共因子F1可称其为服务型因子,公共因子F1的方差贡献率为39.544%。F1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福建省的这8个设区市农村居民在F1的消费结构变化中,最大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其次是其他商品和服务以及食品。

2、 第二公共因子F2主要在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这三项上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三个方面的消费支出变动。这三方面反映了居民在生活上的保障,所以公共因子F2可称其为保障型因子,公共因子F2的方差贡献率为22.669%。F2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福建省的这8个设区市农村居民在F2的消费结构变化中,最大的是交通及通讯,其次是医疗保健和居住。

3、 第三公共因子F3主要在衣着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这两项上有较大的载荷,表明该因子综合反映了这两个方面的消费支出变动。这两方面反映了居民在生活上的追求,所以公共因子F3可称其为追求型因子,公共因子F3的方差贡献率为20.192%。F3的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表明,福建省的这8个设区市农村军民在F3的消费结构变化中,最大的是衣着,其次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

4、 从综合得分来看,排名最高的是福州,说明福州的消费还是相对比较好的,但是因为综合得分都是负数,说明福建省各设市区的消费总体都比较低迷。从三大类因子来看,只有F2因子除了厦门以外,其他设区市都是正数,F2因子是保障因子,主要反映了居住,医疗保健,交通及通讯,说明这个因子能够对福建农民的消费起到积极作用。在F2因子中,起积极作用的主要是居住和医疗保健。

四、结论

在研究系统内运动规律时,因子分析法常被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而被广泛使用。因子分析作为一种描述性分析,它除了具有保证数据信息的损失在较小的程度之内的作用,它还能高效地从大量的数据中把重要的信息抽取出来,从而将数据进行降级处理,能够清晰快速地揭示系统中的因子结构,使系统的结构清晰明了,进而人们也能够对系统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和把握。但是这样的统计分析并不能对经济结果有着完全的解释,因为它只是一种纯粹的数据处理,如果要对研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结果有个更合理的解释,那么还需要结合研究者自己的实际经验和其他方面的分析。

本文中,针对2013年福建各设区市农民的消费情况进行因子分析,发现福建省各设区市的农民,其消费动力不足,主要内需依靠居住和医疗保健这一类的保障型因素,如果想要扩大内需,可以考虑多发展住房经济,尤其在福州厦门这两个地方,本省的农民大部分会去福州厦门务工,那么住房消费就会很可观。另外,多发展医疗保健行业,加大在医疗保健上的投资,也可以拉动农民的内需。从总体来说,农民的消费动力不足,消费结构不合理,还需要发展整个省的宏观经济,尤其注重提高农民的收入,拉动农民经济的内需,从而拉动整体的内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芙蓉.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动的因子分析.商场现代.2006年5月第466期.

[2]柯健.中国各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比较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4年第10期.

衡阳市农民消费结构浅析 篇4

1.衡阳市农民消费结构现状及实证分析

2014 年衡阳市农民人口为375.98 万人, 约占衡阳市总人口数的60%。可支配收入13242 元, 与但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46 元比较差距不大。为了能更加掌握衡阳市农民消费结构情况。调查地点选择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5 个农村人口最较多县, 发放问卷200 份。问卷中主要包括个人及家庭基本状况, 收支情况, 消费结构和水平, 消费习惯, 社会保障等。

通过实地调查, 农民平均家庭年收入集中在20000 元-60000 元之间;收入的主要来源于外出务工, 农业生产两个方面;在支出方面主要是购买家庭食品, 购买农业生产资料, 子女教育经费及人情开支等方面;在收入有结余的情况下, 超过半数以上的人群选择存钱储蓄, 而不是做投资或者进行消费;在对不进行消费因素的选择中, 大部分人选择收入不稳定, 社会保障不健全, 交通条件影响等;80%的人选择如果收入增加, 收入稳定, 社会保障健全会增加消费支出。

2.衡阳市农民消费结构特点分析

此次调查反映衡阳市农民消费有以下两个特点:

第一, 消费观念有所转变。农民更加注重食品安全和商品质量, 改变以往先看价格后看产品的消费习惯。同时随着收入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在选择的消费产品由实用型逐渐向高端舒适型发展。电脑, 高档手机, 高档家电, 高档家具在农村消费市场慢慢畅销起来。

第二, 消费结构不合理。在实证调查中, 农民消费偏重于物质消费, 如盖房、娶媳妇和生娃等, 而对精神消费并不重视, 甚至不加以考虑。而大操大办攀比消费现象在农村里面却十分普遍。特别在婚丧嫁娶及人情消费消费占农民消费支出绝大部分。

二、影响衡阳市农民消费结构的因素分析

1.收入因素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改革开放30 多年以来, 农村经济有了显著提高。但由于收入渠道的单一, 收入的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整体水平较低。低收入制约了其消费观念的开拓和消费思维的更新。另一方面, 受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影响, 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还远远低于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

2.消费观念因素

受传统消费观念影响农民以节俭为主, 消费更加注重物质消费。在部分农村地方, 农民对婚丧嫁娶和封建迷信活动大操大办, 攀比性消费日趋严重。过度的人情消费, 及赌博现象屡禁不止, 这些不健康的消费加重了农民隐形的负担, 使农村的生产、收入、消费形成了不协调的怪圈。另外, 面对孩子越来越高的学费、房价的上涨以及红白喜事盲目攀比的费用都使得农民不敢贸然消费, 储蓄成为农民“最佳选择”。

3.社会保障因素

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提供保障。在养老、医疗等方面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保障体系。但保障体系还不完善, 惠及率不高。以医保以而言, 报销手续繁琐, 报销的门槛高, 大病医疗的种类少等问题, 让部分农民不愿意参加医保, 怕拿自己的保险去补偿别人, 没生病就浪费了。加上农民收入不稳定特性, 造成农民对未来生活缺乏安全感, 从而将储蓄作为首先, 不敢轻易去消费, 更不用说“超前消费”“负债消费”。

三、促进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建议

1.拓宽收入途径, 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提高农民的收入, 重点应駣取拓宽收入领域, 不断开拓和寻找新的途渠道。随着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就业, 农民工资性收入已经成为纯收入增长的“引擎”。一方面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农村剩余劳动的转移工作, 保护农民权益。另一方面, 为回乡创业与就业的农民提供政策性支持与岗位就业服务。

加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自由流转, 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 有效解决当前农民大量财产的空置问题。通过市场的自由流转, 让农村居民土地、房屋等大量空置财产农村居民财产的真正价值在市场中得到良好发挥, 使更多的农民在财产转移中受益。

继续扩大对农民的财政补贴, 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政府应继续实施加大对农民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种粮的农民的直接补贴;继续将资金投入到用于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政策;加大对农业新技术应用的直接补贴等措施, 从而达到提高农民转移性收入的目的。

加快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 探索出适合衡阳市农民财产性收入非常规增长的金融保障新途径。构建有序的农村市场秩序, 为农民合法的财产转移营造并提供宽松、良好的农村金融投资与交易市场环境;不断改善面向农村市场或专属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 从而达到推进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 实现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超常规增长。

2.树立科学消费观, 改变传统消费观念

树立科学消费观, 首先须加强农民日常消费活动的引导。当地政府管理机构加强对科学的消费理论和国家的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 对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消费行为进行引导, 抑制不良消费现象的发生。积极树立科学消费的先进典型, 让农民能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科学合理消费所带来的好处, 从而激发农民的消费积极性;同时通过宣传反面事例, 让农民自觉摒弃不良的消费行为。其次,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模范作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等理论知识, 宣传普及科学的消费知识, 引导当地农民树立正确科学消费观念, 拒绝盲目消费, 铺张消费, 攀比消费。

最后, 多开展丰富的科学文化活动。农民平时休闲娱乐的场所缺乏, 休闲娱乐方式单一, 于是赌钱打牌成为农民主要消遣。这不仅增加家庭的负担, 还不利于家庭的和谐。改变这一现状, 必须抓好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3.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

培育农村新型消费热点。从众消费与跟风消费, 是农民消费特点。政府通过宏观调控, 应该密切注视农村消费市场的动向和发展趋势, 及时出台消费政策, 挖掘农村消费热点, 并加以推行。如积极推动和完善“汽车下乡”、“家电下乡”、“钢材下乡”等容易促成农民消费热点的惠农政策。整顿消费市场, 肃清不合格产品。农民消费结构升级与消费环境不配套之间的矛盾逐年彰显。以往企业与商家不重视农村消费市场, 甚至将农村市场当作滞销的产品的“清理站”, 假货山寨货销售基地。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消费热情, 也扰乱了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侵害农民权益。第三产业承担着接受新增和转移劳动力的重任。为了缓解衡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时的就业压力, 以及增加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一个可行性的选择。可以通过减免税收、重点培养、大力扶植、一帮一的政策, 鼓励和支持第三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广第三产业当中的个人生活服务业以及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业, 从而达到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而这些第三产业在农村扎根发展, 将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改革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就是给了农民一个稳定的“托底”。能在当农民老了不能再劳动或丧失劳动能力后, 有一个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来源, 又使得农民对疾病, 老年失孤和灾害有了较稳定的预期。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也让农民在消费时更加有底气, 从而加大对消费的支出。

第一,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加大中央和地方则政的支持力度和补贴水平。简化报销手续, 低报销的门槛, 增加大病医疗的种类。第二, 改革传统城乡社会救助体系。鼓励和引导各类组织和个人发展社会慈善救助。

摘要: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是我国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发展策略。扩大内需消费时, 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农村市场是不可忽视。但由于农民收入水平不均衡, 消费观念保守, 消费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农村消费与城镇消费增长差距不断扩大, 成为扩大内需的短板, 影响国民经济增长。因此, 本文以湖南省衡阳市为调查对象, 关注衡阳农民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这对衡阳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升级,农民权益保护

参考文献

[1]孙皓, 胡鞍钢.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长效分析[J].财政研究, 2013.

[2]梁向东, 梁小利.湖南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 2014.

[3]温涛, 田纪华, 王小华.农村收入结构对消费结构的总体影响与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软科学, 2013.

如何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 篇5

2012年5月1日

中国是个有着10多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民占的比例较大,即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群体占总人口的大多数,这种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发展。随着综合国力的对文化软实力的需求,为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同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必要为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提出对策。

1.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现状

① 广播电视在农村的普及使农民对外界资讯吸收的了解不断增加;

② 电子计算机、手机等电子产品逐渐进入农村家庭,互联网信息刺激农民对外界资讯的了解需求;

③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打工,带动了农民消费观念发生变化;

④ 随着国家小城镇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工程的实施,交通方式的便捷程度提高,农民文化活动范围得到逐渐扩大;

⑤ 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消费结构从生存型逐渐向享受型转变,文化教育、医疗、保险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在持续增加;

⑥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农民开始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

⑦ 小城镇网吧、KTV、音像产品租售、文化旅游、电影电视、教育培训等文化消费在农村所占比例正在逐步增加,并逐渐成为新的农民消费热点;

⑧ 部分地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自治区,与外界沟通交流也有限,导致一些地方农民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闭关自守。严重的宗族观念束缚着农民的头脑,现代先进的文化思想、文化观念,特别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需要的平等、竞争、效率、商品经济等观念没有广泛形成。

2.制约农民文化消费水平提高的因素

① 农民对文化消费的观念滞后,文化市场难以形成由于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多数仍未接受过足够的义务教育,加上主要的工作是农田耕作,农民的自身素质提高意识不强,大多数的农民认为看电影,读报刊等文化行为是读书人和年轻人才做的事情。没有足够的需求就难以在农村形成一定的文化消费市场。农村文化活动也因此得不到多样的发展和提高,致使农民对文化消费的兴趣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② 国家对农村的文化消费投资不足,文化人才缺乏

由于中国是个拥有10多亿人口的大国,而农民又在其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国家财政对农民文化消费的投资依然不足,部分乡镇对基层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度不足等原因使农村文化消费设施和服务缺乏。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文化项目的建设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导致了农村文化消费活动的单一和农村特有文化的难以有效发扬。

③ 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不力,低俗文化泛滥

虽然农村文化市场难以成熟,但是仍然缺乏有力的监督。由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为低下,对低俗文化难以辨别和控制,加上监管部门对农村文化监管的不重视或其他原因的监管不力,让低俗文化有了较大的进入空间,在一定范围内甚至成为了文化消费的主流。这些原因都不利于农民文化消费水平质量的提高,从而成为制约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

3.针对提高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建议

① 提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

精神消费必须建立在物质消费的基础之上。只有提高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才能刺激农民对文化消费的更大需求。通过发展农村科技生产给予农作辅助和给农民以适当补贴,在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增加农民的闲暇时间,在经济和时间上给予其文化消费的机会。

② 大力发展农村传统优秀文化

在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农民生性淳朴喜群集,多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和习俗的延续。应该借此机会大力开展农村特色文化活动,优化和改善农民文化消费结构,建立多种多样与时俱进的文化项目,以此刺激农民对文化消费的兴趣和带动其需求。③ 改变农民文化消费观念

农民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鉴别欣赏能力。可以开设农村图书馆供农民免费借阅图书,宣传布告,开设书报亭,每月观影等形式使文化消费渗透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开阔农民的文化视野,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鉴赏能力,逐渐改变其对文化消费的观念。

④ 加速现代信息科技的进入

随着电子产品的生产发展,互联网也飞速发展。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今天,农民对科技发展的认识仍然处于较为滞后的水平。为改善这种状况,可以在农村开设绿色网吧等现在科技设施,让农民对当今世界飞速发展得以认识和了解。

⑤ 加大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手段,规范农村文化市场行为。加大农村文化市场的执法力度,城乡配合 消除文化领域的污染源。同时,引导健康文明、进步向上的文化产品和适应农民业余爱好的文化服务进入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打击假冒伪劣和非法文化产品。

农民消费拉动未来中国GDP 篇6

日益重视农村消费市场

2009年1月,被称为中央一号文件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提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这也是中国学者们的共识,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说:“对于未来而言,扩大内需的大头在农村。”

中国东西部农村之间差距较大,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来说,中西部农村发展水平低,消费需求偏弱。郑风田表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更多指的是中西部农村”。中国从2009年2月1日起,将家电下乡政策从12个省(区、市)全面推广到全国,在现有补贴彩电、冰箱(含冰柜)、洗衣机、手机的基础上,将摩托车、电脑、热水器、空调纳入家电下乡补贴范围,由各地根据需要自主从中选择两个品种。根据这一政策,农民购买补贴范围内的家电品种,将享受额度13%的政府补贴。

在家电下乡政策向全国铺开的当前,社会纷纷将注意力聚焦于农民,关注哪些农民购买哪些家电。“对农民来说,购买大件家电一般在婚嫁、迁居新房时才会考虑,这是农村的消费习惯。”郑风田说。

正是乔迁新房这一因素,促成陈清泉决定购买享受补贴的冰箱。而同村正在建房的陈亚东,也将购买新家电提上了2009年的日程。

当前农民的消费需求

“在家电下乡的品种中,农民最需要摩托车和手机。农村远离城镇,交通工具必须有,现在比较常用的便是摩托车。”郑风田说,“手机对于外出的农民工来说,逐渐成为必需品,他们要时常与老乡沟通务工信息。”

郑风田认为,洗衣机、空调、电脑目前在广大中西部农村需求量极少。彩电基本上家家有,频繁更换在农村不太现实。而冰箱、餐灶炉具甚至微波炉等将逐渐成为年轻家庭的需求。在陈清泉所在的赣东地区,冰箱已然成为女孩子的嫁妆之一。

在大部分农村,很多需求因受到基础设施的限制而无法得到满足。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余永定在2月中旬的一次报告中指出,农村消费市场,受到基础设施的阻碍,比如农村有洗卫设备的消费需求,且比冰箱需求更大,但缺乏相关的管道设施。

在山西省大同市南郊区口泉乡新寨村,冰箱已相当普遍,但凡建起2-3层小洋楼的中青年家庭一般都将冰箱列为必用家电。该村村民幸小娟说:“单纯从消费能力来说,大家都有购买洗衣机、热水器等的需要,但是缺乏下水管道,不能每家每户都将废水排到家门口,冬天会结冰的。”

为了下一代能更好地接受信息化教育,许多外出农民工正考虑为上中学的孩子购买电脑。在北京做小买卖的邵敏清,春节回家前计划给在城里上中学的儿子买台电脑,“学校开设了电脑课,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后来他从报纸上看中学生用的价格在2500元左右的学生用国产笔记本电脑,打算今年底再买,“年底会再便宜点”。在新寨村,也有少数中学生家庭购买了电脑。“村里还有网吧呢。”幸小娟说。

一批外出打工多年或者在外当个体户的农民在中小城市购买了商品房。“事实上,这批人虽然还是农民的身份,但严格地说已经不能算是农民了。”郑风田说。

在这些消费需求面前,“家电下乡”能取得多大效果,郑风田表达了他的担忧:“农民会用脚作出选择。如果扣除补贴后的价格还比市场上同类家电更贵,农民还是会选择去买可替代的同类家电。”他认为短期内要激发农民消费的更好办法是发消费券,“暂时不买的农民转让消费券,然后几家凑起来买。而不是说谁买就补谁,这样才有普惠性。”

让农民能消费敢消费

扩大农村消费市场最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郑风田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增加农民工就业岗位是关键,“很多基础建设能用劳动力代替的就用劳动力,而减少进口大型机械设备。招标的时候,看谁提供就业岗位多的,招用谁的。以工代赈,尽量多提供就业岗位。”

从长期来看,郑风田认为缩小两个新“剪刀差”是极其必要的: “种粮收入与打工收入差距大,种植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差距大。种粮收入应该与打工收入差不多,直接补贴粮价,谁卖粮就补贴谁,这样既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收入,也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也不会引起通胀。”

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中国农村消费市场不振归之于农民储蓄高。郑风田认为农民之所以储蓄高不敢消费,有几大考虑:一是农民收入不稳定——种粮收入不稳定,打工收入也不稳定;二是要为孩子上学、建房子、结婚嫁娶而储蓄;三是要为养老、看病储蓄。“目前农民消费低,除了几件大事,剩下就是改善一下日常生活水平。”郑风田说,“如果能建立完善的农村医疗、养老保障制度,定能释放大量潜在消费力。”

河南农民消费结构的历史变动研究 篇7

一、河南农民消费结构变动的阶段划分

本文把河南农民平均一年的各项消费支出放在改革开放30年这个大背景下来研究。各项的消费指标在1992年前后国家统计局对其的分类还不十分一致。本文就按照统计局的不同分类方法1992年前考察6个指标:食品、衣着、燃料、住房、生活用品及其他、文化生活服务支出。1992年后考察八个指标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其他商品及服务。

根据30年的消费结构数据显示发现, 把改革开放30年以来, 河南省农民消费结构分成四个阶段比较合适即:1978年-1984年、1985年-1991年、1992年-1994年、1995年-2008年。

二、各阶段的演变特征分析

第一阶段 (1980-1984年) 。通过数据观察, 发现这个阶段, 占农民整个消费支出比较大比例的是吃、穿、住这三项的支出, 而且比例都高达80%, 可见, 在农民总消费需求中, 最低层次的消费依然是消费结构中的主体。虽然吃、穿、住占的比例很高, 但是从所占比例趋势上看, 逐渐下降的是食品和衣着, 分别从1980年的57.92%、13.64%下降到13.64%、12.61%。逐渐上升的是住房, 从1980年的10.70%上升到1984年的12.37%。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 这个阶段生存资料是农民生活消费中的主要构成部分, 只是内部比例不一样, 食品和衣着支出是稳中有降, 住房支出比例波动较大, 成为改革开放初期增幅最大的一项消费支出。

分析历年《河南统计年鉴》中农民食品消费结构的的数据, 可以发现农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首先表现在这一时期细粮的消耗量越来越多, 副食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 如肉类的消费由1980年的3.32公斤/人上升到1984年的4.14公斤/每人, 充分证明了农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 从数据中还可以表明虽然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 但是食品结构的支出比例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另外, 像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这些消费品农民的拥有量也是大幅度上升, 自行车已经成为家家户户都拥有的耐用消费品, 黑白电视机也从这个时期开始走进农村居民的家庭。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早期, 居民生活的基本必需品如粮、油、布等都要凭票定量, 到了计划经济后期, 这种凭票定量购买的措施涉及范围更加广泛, 几乎所有的消费品如副食的肉、糖、蛋和耐用品电视机、自行车都包含在内。毋庸置疑, 这种措施完全符合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基本解决了当时社会生产力低和商品供不应求的矛盾。所以, 在当时那个年代, 这种制度既保证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同时也为集中精力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帮助。但是这种措施造成了消费品看似价格不高, 且总的消费品总量不高的局面, 这样造成农民的消费结构的扭曲, 使当时的消费支出变成千篇一律, 没有差异, 很多轻工业产品的消费的不到满足。因而, 像自行车、电视机、收录机这些耐用品都是在改革开放初期, 随着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逐渐提高的情况下慢慢走近年农民的日常生活的。

第二阶段 (1985-1991年) 。此阶段改革开放已经10年, 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比前一阶段更上一个台阶。总的趋势为: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已经逐步趋向城市化, 居民对于诸如吃穿住这样的基本生存资料的消费需求逐步下降, 而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已成为居民生活的主旋律。服务性消费支出涨势凸显快速上涨趋势由1985年的3.32%涨到7.63%。于此同时在物质性消费方面, 食品支出比例仍然逐年下降, 主食副食的构成比例没有大的变化, 但是在1988年食品总支出比例为51.75%, 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从衣着上来看, 变化稳定, 基本稳定在10%左右。住房方面依然保持和前一阶段的缓慢增长的势头。生活用品支出比例稳定在10%-11%之间, 农村传统耐用品如自行车等的占有量以接近饱和。

第三阶段 (1992-1995年) 。这个阶段最为明显的特征是食品支出的比例没升反降, 服务性消费支出比例仍在增加。按照恩格尔定律, 食品支出的比例应和消费水平的提高成反比, 然而在这个阶段, 恩格尔系数没有顺应着前两个阶段逐步下降的趋势, 从1988年的最低点51.75%波动上升到1993年的59.21%然后又回落到1995年的58.56%。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首先主要是农村居民的生活提高后从而改变了居民食品结构的变化, 农民不再是以吃饱为目的, 而是追求吃好这个更高的层次, 农民食品消费倾向由之前占农民食品结构主导地位的粮食、蔬菜等一般消费品逐渐向肉、蛋、水产品这样营养丰富的消费用品转变。由于肉禽蛋类消费价格高于普通一般消费品, 因而导致恩格尔系数成上升态势;其次这个时期农民居住这个方面的消费转变成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齐头并进。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为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民的家庭提供了摆放空间。一部分收入比较高的农民群体房屋的装修布置和耐用家电设备也不断向现代化转变。河南农民耐用消费品每百户平均拥有量变化情况表中的数据也显示诸如彩电、摩托车、洗衣机都已经走进了大部分的农民家庭。交通通讯、文教娱乐方面的支出也快速增长, 服务性消费支出稳定中仍不减增长的势头。这一时期总的特点就是农民整体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变化跨入温饱有余的阶段, 农村居民对生存资料的需求更加的注重质量的提高。

第四阶段 (1995-2008年) 。第四阶段为重点阶段。因为河南农民从温饱阶段跨入了小康阶段,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一些政策的指导下取得了全面的改善和提高。消费结构在收入增加的刺激下也发生了大的改变。1995年河南农民的人均收入是1231.97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923.39元。而2008年河南农民的人均收入是4454.24元, 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3044.21元, 2008年人均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是2006年的3.62倍和3.30倍。

1995年-2008年河南农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化给我们反映了这个阶段变化状态, 以2003年为分界点大致分了两个阶段。

2003年之前, 农民消费支出虽然增长但是很缓慢, 且十分不稳定。尤其是在1998年和1999年还出现了负增长, 分别为-30.22元、-76.31元。究其原因可能是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 使农民收入减少, 为了支援灾区, 各地区都拿出资金抗洪救灾, 导致了农民的消费减少。但是在2000年农民消费突然增长, 涨幅达到13.50%, 到2003年得时候增加到了1508.67元, 平均增长率为7.79%, 整体是缓慢增长的趋势。

2003年之后, 也就是2004年到2008年这4年间, 由于自2004年河南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如实施免征农业税和农业补贴的政策, 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农民的消费, 促使农民消费增长。从2004年的人均消费水平的1664.09元增长到了2008年的3044.21元, 增长率20.74%。

这个阶段农民的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是河南农民消费依然是以吃和住为主, 但是食品类的消费比重符合恩格尔定律的规律整体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文教娱乐这几个项目的消费升幅最大。总而言之, 河南农民的消费结构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升级的过程中。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食品方面。食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由吃饱的温饱型向营养化和多元化转变。食品种类的增多造成粮食消费量的减少, 因为副食、蛋奶的消费量增加了。豆类及豆制品, 奶和奶制品, 水果及水果制品的消费也是不断增加, 多种类的食品搭配是农民的食品结构越来越合理, 营养越来越均衡。农民愿意将自己家庭富余出来的钱消费在食品上, 外出就餐的机会也不断增加;二是居住方面。住房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河南农民和其他地区的农民都有着建房立业的传统观念, 在这种观念的刺激下, 农民在手里有了闲钱后, 必然会投资住房。河南农民家庭每户平均的住房面积由1995年末的78.87平方米上升到了2008年的180.40平方米, 增长了1.67倍。但从住房结构上来看, 河南农民居住的砖木结构、砖混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比例分别占30%、60%、5%。而且还高于全国的水平;三是耐用消费品方面。耐用消费品拥有数量大幅度增加, 质量和档次也不断提高, 但是仍然在耐用消费品上缺乏动力。拥有量增幅比较大分别是洗衣机、彩电和摩托车, 但是自行车的拥有量是持续下降的。因为农民富裕后对于交通工具的选择上开始偏向的档次更高的更方便的摩托车。可是拥有量还是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说明这个市场还是有潜力的。至于小汽车的拥有量增幅很小, 因为农民受到生活的环境和水平的限制, 在这方面还没有很大的需求。另外像影碟机、抽油烟机、热水器这样的家用电器的消费也是非常有限的;四是通讯设备上。通讯设备已经走进农民家庭, 且增长速度非常快, 固定电话普及的同时, 移动电话和农民的日常生活的关系也原来越密切, 增长速度更是惊人。河南农民对手机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还是十分认可的。

三、河南农民消费结构存在问题

首先, 恩格尔系数偏高。恩格尔系数和生活质量是成反比的。这个阶段的恩格尔系数和同期全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相比较, 仍然相差一个档次。2006年当河南农村居民为小康型的消费时, 全国农村的恩格尔系数为富裕型。这个阶段的1995年到1999年河南农民处于温饱状态, 2000年才迈进了小康。

其次, 消费结构偏低。评价消费结构层次高低与否, 重要的标准就是看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比重, 也就看耐用消费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方面的消费支出。

在耐用消费品中主要是家用电器消费水平不高。2008年河南农民家庭设备和服务在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仅为5.57%和2.18%, 不管是和同期全国农民的拥有量比还是跟城市居民比, 都处于劣势。但是农民收入提高后, 电冰箱、热水器、影碟机、空调这样的高档次, 方便生活、使生活更加丰富的电器虽然走进农民家庭的速度很快, 但实际农民的拥有量并不是很高。再者, 如家用汽车、休闲旅游这样的服务消费在农村地区还处在一个潜伏期, 目前还启动不起来。农民在服务消费方面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这些都影响了消费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社, 历年.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 历年.

[3].丁声俊, 张儿.中外消费结构和食物结构[M].中国商业版, 1990.

[4].孙慧钧.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7 (3) .

[5].卢嘉瑞.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历史考察[J].消济, 2005 (3) .

河北省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篇8

一、河北省农民消费水平的变动

从增长速度上看, 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90年—1993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缓慢增长的消费水平。从1990年的456元的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 到1993年增加到了696元, 增长0.53倍, 年平均增长率为15.1﹪。

第二阶段是1994年—1996年, 这一阶段主要表现为快速增长的消费水平。从1994年的779元的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 到1996年急剧增加到了1398元, 增长0.795倍, 年平均增长率创历史的为33.9﹪。

第三阶段是1997年—2002年, 这一阶段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大, 不管是国内通货紧缩、出口下降, 还是国际上亚洲金融危机都使得河北省农民消费呈现出增长速度回落较大的态势, 个别年份负增长也首次出现。从1997年的1394元的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 到2002年增加到1476元, 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1﹪。

第四阶段是2003年—2009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逐渐恢复稳定增长的趋势。为此政府采取了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 解决了许多关系到农民消费的问题, 比如推行家电下乡政策、发放各种补贴、免除农业税以减轻农民负担等等。这些措施使农民人均年消费支出由2003年的1600元增加到2009年的3349元, 消费水平恢复迅速, 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1﹪。

二、河北省农民消费结构的变动

农民消费支出结构按照其变化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食品占总消费的比例稳步下降

数据显示, 随着农民收入年年增长, 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却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 随之而变的是膳食结构更加合理。过去是高热量的谷类食物农民消费量较多, 高脂肪、高营养的动物食品消费相对较少。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 农民多消费肉蛋奶, 少消费粮食。营养搭配大大改善。数据如下, 从1995年的208.53公斤人均粮食消费量锐减到2009年的180.91公斤。相反, 肉类和蛋类人均消费量从1995年到2009年大幅上涨, 分别为5.9公斤上升的10.15公斤, 3.69公斤上升到7.22公斤。

(2) 衣着和家庭设备占总消费的比例虽然上下浮动, 总的呈下降趋势

数据显示, 随着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在衣着上的消费额年年提高, 但这和总消费量过高的增长速度相比反而相对减少了, 结果是衣着消费支出所占比例呈现下降不可避免。

家庭设备的支出和衣着相似。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家庭设备较多的是家电和电子产品, 更新换代较快, 成本降低了, 产品价格也在不断降低, 这也促使家庭设备消费支出呈现出下降的趋势。

(3) 文教娱乐占总消费的比例尽管上下浮动, 但总的是上升趋势

随着收入的逐年增加, 农民对自己文教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在农村, 文化娱乐非常稀少和单一。现在经济条件好了, 农民对精神消费越来越多。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 我国推行农村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和书费等政策, 农民的教育负担大为减轻, 农民随即加大了对娱乐方面的消费。

三、河北省农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1)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恩格尔系数大小提出的贫富标准, 河北省农民在1993年—1997年处于温饱, 随后的两年1998年和1999年短暂处在小康水平, 然后的十年2000年—2009年, 8年都是富裕阶段, 只有2004年和2005年是小康水平。显然, 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农民的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快速跨过小康进入富裕阶段。

(2) 生存型改变为发展和享受型

传统意义上生存型消费主要包括吃、穿、住, 那么发展和享受型消费就应该是诸如交通通讯、家庭设备、医疗保健、文教娱乐等项目。河北省农民1993年生存型消费的比例为79.6%, 接近五分之

四、剩下的发展和享受型的为20.

4%。可见, 过去农民消费主要是为了吃、穿、住为了生存。但到2009年, 生存型消费下降为66.0%, 发展和享受型上升为34.0%。

(3) 实物消费改变为劳务和精神消费

从另外的角度, 衣着、食品、居住、家庭设备可以划分为实物消费, 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是劳务消费, 文教娱乐是精神消费。河北省农民1993年这三种消费的比例分别为84.8%、7.9%和5.9%。但到2009年, 这三个比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分别为71.1%、

19.1%和7.9%。

参考文献

[1]陈刚.张卉.中国农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2[1]陈刚.张卉.中国农民消费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广告大观理论版.2010.2

基于收入结构角度浅谈农民消费问题 篇9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 2011

这四种收入形式均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 对农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也有着不同的影响。通过探究农民收入结构对消费的不同影响, 针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影响农民消费的不同形式和程度, 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消费水平, 改变当前我国农民消费相对滞后的局面。

经营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家庭经营性收入农民通过从事农业劳动获得的报酬或收入的总和, 在农民的收入构成中, 它占有非常重要的主体地位。近年来, 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总体水平不断提高:1990年, 我国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平均只有519元;到2010年, 已经达到2833元, 比30年前提高了5倍有余。但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收入来说, 经营性收入增长的速度比较缓慢, 在农民家庭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减少, 如上表所示, 2010年, 农民经营性收入所占总收入比重比2006年降低了近6个百分点。

农民的经营性收入具有增长性、稳定性和永久性的特征, 它是农民消费的主要支撑, 对于农民的消费起着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具体来说, 经营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影响表现以下方面:

一、经营性收入是对农民基本生活消费的重要保障

基本生活消费是能够满足人们基本生存权利的消费, 主要包括衣食住行四个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生理需求是人类必须的也是最低级别的需求, 是人类生存和继续发展的保证, 而经营性需求的首要的功能就是满足农民的生理需求。

二、经营性收入对农民发展性消费的影响不很明显

当前农村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不健全, 农民在消费中大多持谨慎态度, 信心不足, 而且农民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是一种保障性收入。因此, 除基本的衣、食、住、行生活消费之外, 农民一般把经营性收入剩余用于储蓄或用于扩大再生产, 只拿出很少一部分剩余进行娱乐、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消费。

三、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近年来, 我国城市工业、乡镇企业以及服务业的迅速发展为广大农民大大拓宽了就业渠道, 增加了他们的劳动收入。数据显示,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不断攀升, 2010年农民平均工资收入为2431元, 比2005年的平均水平提高了一倍有余, 年增长速度一般维持在10%左右, 其所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也逐年增加。

农民的工资收入是一种暂时性的、不稳定的收入。劳动合同的不稳定、工作转换的频繁性和制度保障缺乏等因素导致农民对打工收入没有稳定的预期, 并且劳动技能低引起的报酬低下、用工单位的歧视性待遇和社会对农民非农就业的忽视使得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和保障性差的缺点。因此,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影响不同于经营性收入。具体来说, 工资性收入影响农民消费的以下方面: (1)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的食品、服装、交通等影响较弱。一方面, 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 食品、服装、交通消费需求可由经营性收入满足。改革开放以前, 我国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制度, 由于生产力低下, 农民收入结构单一、水平低下, 难以满足农民基本的生存生活消费。但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农村制度的改革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 农民务农产生的经营性收入已经完全可以满足温饱需求。另一方面, 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大多是进城务工的所得, 工资水平一般比城市居民低, 很多奢侈的服装、交通工具等消费品对于打工的农民来说仍是不可企及。所以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对于基本消费品的消费水平改变不大。 (2)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的住房、文娱、服务等消费影响显著。对相当一部分农民来说, 改善居住条件是他们进城务工的一个重要目的, 工资性收入的多少与稳定程度对农村的住房建设和与之相关的产业链有着重要关联, 一般工资性收入每增加1%, 农民的住房消费支出会增加0.45%左右, 工资性收入对农民住房消费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就文教娱乐用品以及服务消费而言, 工资性收入也非常重要, 调查显示, 除用于住房支出以外, 农民几乎把所有剩下的工资性收入用于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在工资性收入中, 此类消费项目的边际消费倾向高达0.53左右。

四、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 证券、金融、房产等投资品价格大幅度攀升, 城市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大提高, 然而对于农民来说并无这方面的优势。近年来, 农民财产性收入虽然逐年增加, 但增幅不大, 2010年农民平均财产性收入只有202元。从可以看出, 从2006年至2010年, 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所占总收入比重一直维持在3%左右, 所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并不高。

财产性收入不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 只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但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从侧面也反映了农民财富总量的增长, 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重要收入因素之一。具体来说, 财产性收入从以下方面影响农民消费:

(一) 财产性收入对农民的消费具有很强的驱动力

财产性收入一般数额较少, 所占收入比重不大, 但在观念上, 农民一般把它视作“偶尔”或“不正常”的收入。因此, 当财产性收入获得时, 农民会几乎把全部收入用来消费而非储蓄。统计显示, 当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加1个单位, 其消费支出增加2.34个单位, 而当总收入增加1个单位, 农民消费支出只增加0.57个单位。因此, 财产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驱动作用远远大于其他形式的收入。

(二) 财产性收入对基本生活消费影响显著

大多数地方的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主要依靠利息和租金的手段获得, 来源途径单一, 收入很低。财产性收入的这种性质直接决定了它不适合农民用来购买大宗的、价格昂贵的消费品, 只能停留在衣食、出行等基本的家庭生活消费层面。其中, 财产性收入对衣着消费的影响最大, 其边际消费倾向为0.18, 即当农户的财产性收入每增加1%时, 用于衣着服装上的消费将增加0.18%。

五、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近年来, 随着党和政府对农业支持力度的加大以及“以工促农”政策的实施, 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实施种粮补贴以来, 广大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大幅度增加。2004年以前, 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不足百元, 2010年则增长为453元, 增长幅度高达500%。转移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也迅速由原来的3.9%增长为7.7%, 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转移性收入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保障性和稳定性。一方面, 转移性收入的增加有利于消除农民小心谨慎的消费心理, 从制度上保障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 政府的对农民一般转移性支付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目标性, 有利于促进农民对特定消费品的消费。

从收入结构的角度来看, 收入水平对农民的消费结构、消费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但四种不同的收入类型对农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促进程度却各不相同。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中坚力量, 财产性收入扩大了农民的消费范围, 转移性收入则为农民的放心消费提供保障。当前我国农民正从传统型消费模式向质量型消费模式转变, 为成功实现这种转变, 一方面需要巩固农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主体地位, 清除工资性收入面临的障碍;另一方面需要大力促进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

六、结束语

以上是我从收入结构入手对农民消费模式和现状的一些看法, 但我个人的学识仍旧有限, 不足之处, 欢迎指正。

摘要: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进程的加快, 我国农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然而, 农民消费水平却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毫无疑问, 农民收入是影响农民消费的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本文基于当前我国农民收入和消费的现状, 拟从收入结构角度分析其对农民消费的影响, 进而提出改善农民消费水平, 必须大力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关键词:收入结构,消费水平,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李锐, 项海容.不同类型的收入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 2004, (06)

[2]王健宇, 徐会奇.收入性质对农民消费的影响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 2010, (04)

[3]储德银, 经庭如.促进消费需求的公共财政政策探讨[J].消费经济, 2007, (01)

农民消费结构 篇10

关键词:面板模型,消费结构,棘轮效应

一、引言

河北省是中国的农业大省之一,2009年底全省总人口7 034万,农村人口就达到3 957万,约占总人口的56%。因此发展农村经济对河北省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村消费市场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开辟农村消费市场、释放消费潜力,将对河北省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因而研究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发现农民消费结构的不足,找出刺激消费需求的落实点,对提升河北省农民消费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数据及指标的选取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用1995—2009年的河北省农村居民纯收入及消费支出数据,通过建立面板模型分析自1995年以来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动情况。建模数据来自于1996—2010年河北省以及全国统计年鉴。

(二)指标选取

本文旨在分析1995—2009年河北省消费结构变动情况,在充分考虑影响消费结构变动因素的前提下,最终选取了如下三个变量:

R:农民人均纯收入。收入是影响支出的主要因素,分析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时,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影响因素。该指标包含了1995—2009年的数据。

ZC:滞后一期的各类型消费支出。杜森贝认为人们的消费决策还取决于消费习惯,消费习惯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个人经历,社会需要等。一般来说,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即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尤其是在短期内消费是不可逆的,其习惯效应较大。这种习惯效应有人称其为棘轮作用或制轮作用。基于这一假说,本文考虑了滞后一期的消费支出指标,用来描述前期消费支出习惯对当期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

C: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C=(C1,…,C8)依次代表了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八个类别: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

三、实证分析

(一)协整检验

运用Eviews6.0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C、人均纯收入R、滞后一期的人均消费支出ZC三个变量分别做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均为非平稳的I(1)序列,可能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建模前需要对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是决定一组非平稳序列的线性组合是否具有协整关系,以判断线性回归方程设定是否合理。一组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变量在构建回归方程时可能会产生“伪回归”现象。

由表1可知,在显著性水平α=0.05情况下,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纯收入、滞后一期的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三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显著,即三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换言之,模型所设定的目标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据此设定的面板模型在理论和经济意义上都具有合理性。

(二)消费结构变动的面板模型

本文中,八大消费支出类型构成八个个体成员方程的面板模型,人均消费支出的各分量是个体成员的时间序列,每个个体成员方程包含了1995—2009年的河北省农民收入及支出数据。该面板模型的解释变量为R(农民人均纯收入)和ZC(滞后一期的农民人均消费支出),被解释变量为农民人均消费支出为C。

1. 模型设定。

根据数据的经济意义及其堆积的形式,本文决定选择含有N个个体成员方程的面板模型建模。依据截距项α和系数向量β各分量的限制要求可将该模型划分为三种类型:

设定模型时,使用的数据样本包含了个体、时间、指标三个方面的信息。若模型设定不正确,估计结果将会偏离经济现实甚远,因而需要使用F检验判定其属于哪种类型。

(1)F检验:

F检验统计量的表达式为:

S1、S2和S3分别为变系数模型、变截距模型和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的残差平方和。若接受H2,可认为样本数据符合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否则检验H1,若接受则模型形式为变截距模型,反之为变系数模型。

(2)检验结果

F2=2.393705>F0.05(2,961)=1.667,拒绝原假设H2,继续检验H1

F1=2.892735>F0.05(14,96)=1.796,拒绝H1,故本文采用变系数模型(式3)。

2. 面板模型。

本文以消费类型划分截面,这便于利用截面数据分析各类型消费支出变动情况,但是也允许模型中存在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故模型估计时,使用GLS法(cross-section SUR)。该方法可消除截面异方差和同期相关的影响。

F检验结果表明数据适合变系数模型。综合面板模型理论和消费支出实际情况考虑,本文选取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比较包含个体因素的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和不包含个体因素的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的建模效果,最终决定选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作为本文最终的计量模型。模型估计结果见表2。

注:“**”表示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即系数显著不为零。

(三)模型结果分析

1. 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受农民人均纯收入影响较为显著。

面板模型中,R(农村人均纯收入)系数的经济意义为河北省农村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描述收入增长1个单位时,各类型消费支出的变动情况。由表2可以看到:八大类型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边际消费倾向最高(0.129 7),其次为文教娱乐的边际消费倾向(0.060 8)。换言之,当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个单位时,收入增加所分别引起食品消费支出变动0.129 7个单位、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变动0.060 8个单位。这表明对河北省农村居民而言,食品支出和教育费用支出是这一阶段农民消费的重点,农民消费水平不高,收入仍是消费结构的决定因素。

2. 消费习惯对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影响较大。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提出的“棘轮效应”理论,本文选取了滞后一期消费支出度量消费习惯(也称为消费黏性)。模型结果表明,除文教娱乐消费支出外,消费习惯对消费支出影响整体显著。由表2知,居住类和交通通讯类消费黏性最大,分别为1.010 2和0.968 7。其余类型支出的消费黏性也较高,基本在0.4~0.6的区间内波动。模型的这一结果表明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变动特点符合杜森贝关于消费黏性的假说,即在短期内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不仅受到现期收入影响,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以往的消费习惯。

3. 本模型不能描述河北省农村居民自发消费情况。

由于本文以消费类型作为划分横截面的标准,八类消费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结构关系。用模型的常数项描述河北省农村居民自发性消费水平不是很合理。故此模型中,常数项不赋予经济意义。

四、结论

(一)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改善生活水平是优化河北省农民消费结构的重点

结合面板建模结果分析:在现阶段河北省农村居民的各项消费支出类型中,食品边际消费倾向最高,其值为0.129 7,其次是文教娱乐类为0.0608。其余消费支出类的边际倾向基本保持在0.01~0.02的幅度内。这表明现阶段河北省农民消费支出重点仍偏向于基本生活需求;文教娱乐消费支出的边际倾向较高也说明河北省农民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对子女或自身受教育支出的额度增大。同时结果显示,农民在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医疗保健以及交通通讯类的消费支出也有所增长。

这一方面表明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正从“基本需求型”向更高消费层次转型,农民消费结构正处于优化升级中;另一方面却也可以看到,河北省农民的各类型消费边际倾向整体偏低,通过分析笔者认为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农民名义收入和实际收入(如图1所示)差异引起的。1995年以来,河北省农村经济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值从1 668.73元上升到了2009年的5 149.67元。但剔除物价因素(1978=100)影响后,15年间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只增长了一倍左右(由584.08元上升到1 267.34元),远低于名义的收入水平增长幅度。因此,要继续保持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农民消费层次,保持物价稳定、促进农民增收进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刺激农民消费需求,促进河北省经济发展

通过刺激农民需求保持并促进经济发展是中国政府在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时采取的主要措施之一,它极大地降低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作为农业大省之一,“扩大内需,刺激农村消费”同样也使河北省在应对金融危机时受益匪浅。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要想促进河北省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态势,继续落实“刺激农民消费需求”至关重要。

2009年2月实施“家电下乡”政策;2009年3月“汽车下乡”政策正式实施;2008年初步推出“新民居建设”试点工程,2010年又加大了新民居建设工程的覆盖范围。这些政策的实施极大地刺激了河北省农村消费,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开放农村消费市场的同时也优化了农村消费结构。但是由于缺乏经验,这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小偏差。因而今后的农村工作要着力改进和完善“刺激农村消费”的相关措施,释放农民消费潜力,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优化农民消费结构的“双赢”。

(三)优化农村消费结构应该在“稳中求进”

面板模型结果验证了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符合杜森贝的“棘轮效应”假说,即消费习惯对农民的现期消费会产生很大影响,尤其是短期内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因而在调整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时应考虑这一因素的影响,逐步改变农民的消费习惯,优化农民消费结构。

参考文献

[1]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2]赵卫亚.中国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函数的变系数Panel Data模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1).

[3]卢方元,鲁敏.中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Panel Data模型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9,(1).

上一篇:层次性问题下一篇:普通话在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