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

2024-08-06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精选八篇)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 篇1

一、具有先进的现代理念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想特征

1. 统筹城乡发展理念。

所谓城乡统筹发展是指在城乡发展过程中, 要兼顾二者的平衡, 实现共同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设计原则。1998年, 南平市推进的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活动就是基于中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出现的三农问题的困局设定的。20世纪90年代后期, 中国三农问题日渐突出。农民收入增长多年徘徊不前, 城乡差距逐步加大, 严重影响了国民经济和整个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南平市同全国一样, 农业发展步履维艰。以粮为主的农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大量的粗放型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失去优势。农产品“价低、难卖”, 比较效益越来越低,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民增收幅度持续下滑, 局部地区甚至出现负增长。特别严重的是基层干部和科技人员纷纷外流, 导致农村人才匮乏。如何破解三农难题,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南平市科技特派员下乡服务活动首要解决的问题。在各地的实践创造中, 科技特派员带着科技成果、生产项目和资金等到农村经济发展第一线创业服务, 办企业、建基地、搞园区、做示范, 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各地政府在财政、金融、科技、土地、信息资源等多方面出台的加大向农村投入的政策措施, 引导科技人员与农民和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结成利益共同体, 调动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积极性, 促进城乡资源融合, 生产要素结合, 有助于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公平分享发展成果。

2. 创新驱动理念。

所谓创新驱动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规, 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动力机制。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既是创新驱动的过程, 也是创新驱动的成果。在创新驱动机制下, 调动了各级组织管理部门和科技特派员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进行了丰富的创造。如浙江创造了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扶贫的模式, 宁夏创造了欠发达地区创业行动的服务模式, 辽宁创造了科技特派团服务模式, 重庆推出了双十百千工程;各部门间互相支持, 协调合作, 创新了金融服务模式、信息服务模式等;科技特派员的创造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迸发, 在土地转让制度、利益共同体构建方面推陈出新, 通过领办创办协办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 与农民、专业大户结成利益共同体, 创造了科技中介服务型、技术资金入股型、企业有偿聘用型、独资创办科技实体型、科技项目承包型等各具特色的创业和服务模式。

3. 工业化理念。

所谓工业化理念就是通过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 运用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方法发展农业, 实施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工业化、信息化的时代。工业化理念对于打破传统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 统筹安排生产要素, 确保质量品质, 提高农业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吸收了工业化的先进理念, 在创建中关注产业链发展, 用工业化思维引领农业的发展。内蒙古呼伦贝尔鹤声薯业是鲁能大雁能源公司的控股子公司, 作为科技特派员服务的重点企业, 该公司在“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指导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铃薯产业循环经济链, 发育成为国内马铃薯行业较大规模的种植加工一体的马铃薯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 鹤声公司产业化基地3万亩, 带动基地10万亩, 年产脱毒种薯30万吨, 年产马铃薯脱毒苗200万株, 试管薯500万粒, 微型薯1 500万粒, 脱毒种薯4万吨, 鲜薯及加工马铃薯6万吨, 加工马铃薯精淀粉1万吨, 形成了马铃薯品种引进、选育、组培、扩繁、推广、销售、加工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马铃薯产业循环经济链。

4. 系统思维理念。

系统思维就是通过考虑综合因素, 运用联系的观点、系统的原理安排科技特派员制度。任何一项制度都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安排。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设计实施过程中, 合理运用了系统思维的理念。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新生事物, 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新问题, 如国家指导与地方创造的关系问题;科技、金融、信息化、政策等的衔接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考虑社会各方面的因素, 需要协调各部门的关系, 需要统筹考虑各方的利益。以国家层面为例, 2009年, 科技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宣部、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中国银监会等八部委共同制定颁布了《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 (国科发农[2009]242号) 。该《意见》明确系统地界定了新时期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实施原则等问题, 提出了主要任务、政策措施、组织实施, 以及充分发挥地方作用, 鼓励基层创新等问题, 为全面提升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 大力推动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此外, 科技部还与国家林业局、共青团中央等部门积极沟通协调, 全面推进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活动。

5. 信息化理念。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张来武在“中国农村科技扶贫创新和长效机制探索”项目总结表彰暨成果展示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世界在信息化时代是不平等的, 贫困地区和富裕地区在信息时代是不平等的, 真正的平等就必须让贫困地区的新一代进入互联网, 进入农村信息化”。可以说, 当代社会城乡发展格局已定、城乡差距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的社会现象, 只有通过互联网, 在网络的世界里可以资源共享、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 实现所谓的“城乡统筹”。科技特派员创新模式的设计者把信息化作为突破城乡统筹发展的突破口, 非常重视信息化网络的建设和运用, 把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了事关农业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高度。宁夏成功的引入了信息科技特派员制度, 政府筹措资金2 000万元为每个行政村安装了信息化的终端设备, 农民可以看互联网电影电视, 在家里与专家即时交流沟通, 有效地解决了信息化服务的难题。宁夏的科技信息化和信息化科技特派员是合理运用信息化的创新举措。

二、突出科技的带动作用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核心特征

科技特派员行动的核心是科技先行, 突出科技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 发挥科技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倍增效应。科技特派员制度不仅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突破口, 而且将成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实现路径选择。

1. 科技特派员制度加速了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带动。

长期以来, 由于各种原因, 中国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一直处于缓慢推进状态。20世纪60年代以水稻杂交种为主要内容的绿色革命和20世纪80年代以地膜覆盖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白色革命, 都大幅度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然而, 到2010年中国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大约为51%, 与发达国家80%的贡献率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下乡服务中, 科技特派员带着科技成果进入农业企业、农民家庭, 有的甚至从事农业一线生产, 直接把科学技术成果带到农业生产一线应用于农业活动, 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直接转化过程, 提高了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

以科技特派员支持项目为例, 2008年国家和地方共支持科技特派员13 900项科研项目;2009年为22 476项, 国家和地方共支持项目资金达到84 656万元。2009年科技特派员共引进农林动植物新品种3.49万个, 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3.57万项。黑龙江铁力市2008年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3%, 比2006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 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 163元, 比2006年增收了1 577.3元。

2.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对农民的直接带动。

在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下, 科技人员与农民“两张皮”, 很难有效的对接, 科学技术下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解决。科技特派员制度通过科技人员下乡服务、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很好的实现了科技人员、科学技术与农民的直接带动。截至2009年底, 11万余名科技特派员或在下乡服务中直接走进田间地头, 手把手的指导农民进行生产, 把科技直接传送到农民手中, 用现代知识武装农民;或直接创业, 带动身边群众发展;或通过信息平台, 随时解答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据统计, 全国科技特派员平均每年下乡服务130天左右, 天数最长的达360天。

3. 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了现代物质装备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带动。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用现代物质装备的农业是高效的农业。在中国, 由于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 农业现代化装备技术手段的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 一大批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被广泛的应用于农业生产当中, 实现了现代物质装备对农业生产的直接带动, 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诺基亚等公司积极参与到科技特派员工作中来, 创建手机信息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装备和技术为农民服务。重庆市科技特派员刘道荣在建立水禽良繁体系与品种改良中, 购置箱体式孵化机, 修建现代水禽孵化厅250m2, 购置箱体式孵化机8台, 同时配置水帘降温设施, 实现水禽自动孵化, 具有省时、省力和提高整齐度与孵化率的效果, 使水禽年孵化量从1998年的10多万羽达到现在的年出孵水禽雏苗150万羽的水平。

三、培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目标特征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创新过程中, 各地围绕特色产业构建相关产业链, 有效培育了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部2010年在全国认定了“科技特派员食用菌产业创业链”等73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为第一批科技特派员创业链。科技特派员结合所在区域农业产业特点, 帮助所在地区组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信息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组织, 组织实施了数万个具有区域特色和产业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项目, 培育了一批新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建立了一大批示范户、示范村、示范园区, 有力地促进了现代农业体系建设。

辽宁省实施了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组、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技术员培养的科技特派行动。全省科技特派团派驻团队数量达到207个。特派团分别派驻到具有一定特色产业基础的县、乡, 开展“一县一业”和“一乡一品”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派团围绕派驻县农业特色产业, 以技术为支撑, 从产前、产中、产后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服务, 为农民的增产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庆市武隆县通过宣传和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以高山中药材产业为核心, 构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目前, 中药材产业建成集中成片的核心区示范基地500亩, 二级示范基地43 000亩, 引进国内外中药材专家3~5人 (市级科技特派员) , 培训中药材种植与管理高级技术人才30人 (县级科技特派员) , 培训技术骨干100人 (乡镇科技特派员) , 培训中药材技术能手500人 (村级科技特派员) , 各类应用人才50 000人次 (主要是广大种植户) 。到2010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产值2.5亿元, 农民收入1.5亿元, 人均增收390元, 建成川续断、玄参、青蒿、半夏等优质道地药材基地, 使2.85万户117 000农民直接受益, 解决42 300人脱贫, 提供直接就业岗位250个, 间接就业岗位5 000个左右。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发展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组织特征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业服务中, 科技特派员按照市场机制, 通过明晰产权, 在科技特派员、农民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企业之间进行合理分工, 合理配置土地、资金、技术及管理等资源, 建立“利益共享”、“创业带动”、“土地经营”、“技物配套”、“成果转化”等模式, 用现代经营形式推动农业发展。

“利益共享”模式本着“供需见面、双向选择、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在对农民用工、土地资源、科技成果应用、企业资金、管理、市场营销等要素科学评估的前提下, 组织科技特派员与农民、企业签订科技合作协议, 形成“明晰产权、分工合作、公平分配”的机制, 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实现成果共同分享。主要形式包括“科技特派员+农民”、“科技特派员+企业”、“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民”、“科技特派员+基地+农民”等等。“创业带动”模式利用自身技术、资金等优势, 以独资或股份的形式投资农业开发领域, 兴办经济实体, 亲自担当企业法人代表或根据股金多少和个人能力表现, 在企业内部占有相应的股份, 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机制或“按股获利、按股负亏”的共享机制。

“土地经营”模式通过转包农民承包土地、吸纳农民承包地入股等形式, 把农民经营的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 统一生产管理和技术服务, 进行适度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这既扩大了科技支撑现代农业的功能, 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提高土地经营效应, 增加农民和科技特派员收益。如黑龙江省绥化农科所科技特派员姜士波, 2004年带着大豆良种繁育项目到北林区聚宝村组建“兴聚农业科技合作社”。大豆生产由原来的“统分结合”管理转向“全程统一”管理。目前会员发展到247名, 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发展到4 700亩, 户均增收万元以上。再如科技特派员张德山, 2008年共吸纳土地700亩, 实行返租倒包经营, 科技特派员个人年增收入10万元以上。

“技物配套”模式借助农村合作组织或自身优势, 在村镇建立技术指导站和农用物资销售点, 全程实行技术指导、物资供应和农产品营销服务结合。科技特派员在农民、物资供应商、农产品营销企业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农民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利, 科技特派员从销售返点中创收。

“成果转化”模式利用自有或购买持有的知识产权, 从事专项农业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 并通过科技成果转让或转化增值的方法取得经济回报。“技术承包”模式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 与农民和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 以承包服务费和技术股份红利等形式获得经济回报, 进而激发科技服务的热情。如青海省81名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等方式与农牧民群众、专业户等签订合同, 22 529户农户享受到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湟中县科技特派员芦永清以《马铃薯种植基地建设》项目为切入点, 以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做平台, 在全县16个村引种优质洋芋, 与1 200户农户签订2 800亩合同, 提供田间管理技术指导, 负责产品收购。秋收时节销售收入达350万元, 农民增收260万元。实现了科技特派员与农民群众的“双赢”, 并建立起长效合作机制。

五、培养现代农民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人文特征

农民是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承载者和实践者, 要实现三农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关键在于农民现代化。2006年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目标, 强调“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对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基本要求。为了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重要措施之一。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 篇2

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

增强农民科技素质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新形势下的一种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2004年山东省开始启动“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2005年菏泽市9县区全部被列为省级科技特派员试点单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来,菏泽市采取政府组织、市场运作、双向选择、利益挂钩、政策倾斜,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带着信息、技术、资金与农民和各类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科技服务工作。截止目前,菏泽市累计派出科技特派员1046名,进驻401个行政村,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166个,培训农民25万人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640项,发放科普资料35万份;结成利益共同体457个,形成骨干龙头企业103家,安置农村劳动力11.2万人,带动农民增收10.2亿元,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农业科技

(一)坚持市场引导,带动农民增收

菏泽市坚持以市场规律为指导,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引导和鼓励广大科技特派员与农民和农业各类经济组织结成“利益共同体”,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了生产与技术、经营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发展,带动了农民增收。同时,广大特派员在科技推广服务和创业中也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改变了以往科技无偿服务的做法,较好地发挥了科技特派员和农民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二)推动模式创新,增强工作活力

广大科技特派员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本地优势资源,结合自己的技术专长,创新工作模式,促进了资源的有效整合。

兴办实业,领办实体。菏泽市共有51名科技特派员牵头兴建基地、创办企业,引进动植物新品种、推广配套新技术或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东明县科技特派员孙建兴以西瓜研究所为依托,从选种、育苗、生产到销售实行全方位、一条龙式服务,与2000 多个西瓜种植户签订了协议,建成了2万多亩的优质西瓜示范基地,带动西瓜种植户增收1100多万元,涌现出了10 个年收入过百万元的尖子户。

技术入股,有偿服务。科技特派员以技术参与分配,按股分红,或者采取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增强了责任感和事业心,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巨野县科技特派员赵法新大力推广“苹果高光效树型改造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董官屯镇改造优质苹果基地3350 亩,每亩增收1500多元,受益农民3200多人,人均增收1100多元,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亮点。

技物结合,网络化经营。科技特派员以推广新品种或经营农资产品为渠道,建立科技服务站,为农民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和市场信息。巨野县科技特派员杨金铎以金铎农业科技公司为依托,坚持从实际出发,以良种推广、良法传播为主要内容,立足服务,市场化运作,建立了一个覆盖全县、波及周边十几个县区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使农业科技得到较好普及推广。目前这个公司已拥有乡镇推广服务中心186 个,村级推广服务站近1000多个,从业人员达到1600人,发展科技示范户3000多个。并与中国农科院结合,组建“国家测土施肥中心实验工作站”,投资建设了年产10万吨的配方肥料厂,实现“测、配、供”一体化技术模式,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组建行业技术协会。特派员以创办的科技示范园、示范点和企业为依托,组建行业技术协会,“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统一销售”, 为会员提供一体化服务,如曹县的芦笋协会、定陶的食用菌协会、单县的水产养殖协会、东明的西瓜协会等等。

成立专业合作社。在行业协会的基础上,采取股份制的形式,成立专业合作社,利益关系更加密切。目前已建立专业合作社180个,会员达到15000余人。单县科技特派员袁福君以罗汉参开发为目标,组建了天祥罗汉参专业合作社,社员132人,入股资金42万元,在科研、生产、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上实行一条龙式运作,按股分红,带动合作社群众共

同致富。

(三)实施项目带动,促进资源整合

为了促进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的深入开展,菏泽市坚持项目带动,对科技特派员的科研开发项目,给予计划支持。通过项目带动,将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信息等各类资源、生产要素最大程度上整合起来,实现重点示范工程的突破。全市实施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项目51 个,其中省级项目12个,市级项目13个,县级项目26个,并承担了国家农产品标准化(牡丹、芦笋、小尾寒羊、鲁西黄牛)试点任务。

二、开展科技特派员活动,开创科技推广新局面

菏泽市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不仅拓宽了农技推广渠道,使科技人员拥有了直接展示才华的用武之地,而且为科技人员进入农村经济主战场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初步开创了“三个新局面”。

(一)开创了科农携手实现“双赢”的局面

通过与大户、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各科技特派员发挥特长,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找到了施展才干的舞台,收入也随之增加。东明的科技特派员赵合娥,他所在的马头镇菏泽绿色苗木有限公司,先后引进、繁育、示范名优珍稀树种300余个,育苗面积1300亩。在其带动下,全镇发展育苗专业村26个,专业户638户,全镇育苗面积达2万余亩。

(二)开创了农村科技带动的新局面

通过科技特派员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面授交流、集中培训,以及科技特派员取得的切切实实的经济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户学科技的热情。为了达到林业生产和种植业的“双赢”,解决林下闲置地问题,郓城县科技特派员史学勤、葛葵花于2006年,开始在侯咽集镇探索林下干椒丰产栽培技术并取得了成功,2008年其“林下间作干椒栽培技术”经过市级鉴定,并获得2008年度市科学进步三等奖。

(三)重新搭建了农村科技服务新网络

科技特派员工程通过支持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进一步聚集了农业科技人员,更好地编织了农技推广这张大网。单县选派业务精湛,敢于创新,责任心强的特派员,以单县立兴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郭村为基地,开展双孢菇规模化种植及产业化生产,并带领群众组建“郭村镇双孢菇生产合作社”,以农业新技术推广、新品种引进、信息传递、市场考察和农产品销售服务为主要任务,形成产、供、销、加工一条龙、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借助合作社(特派员),在企业与农户,农户与市场之间架起了致富金桥。

三、建立与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保障机制

(一)良性互动的工作运行机制

重点理顺了科技特派员与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领导小组、科技特派员与基层群众、科技特派员与科研院所专家、科技特派员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关系。初步建立起了科技特派员与科技部门、科技园区、大专院校、科技企业和农民群众上下联通、良性互动的工作体系。

(二)集约高效的资金投入机制

为切实把科技特派员工作落到实处,菏泽市把资金投入作为关键措施来抓。在市级财政相当紧张的情况下,每年菏泽市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60万元资金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分别支持工作开展好的县区和科技特派员。各县区也都专门列出计划,每年分别拿出不少于20万元专项资金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

(三)积极有效的工作调度机制

实行了县级领导指导调度制度,县区分管科技的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召开科技特派员工作专题会,及时解决科技特派员工程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分类指导,重点支持,根据不同企业、不同乡镇、不同村庄的不同需求,选派相应的科技特派员,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推动了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四)科学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把科技特派员工作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菏泽市各县区都分别制定了鼓励科技特派员到生产第一线领办、创办科技实体和开展技术服务的意见、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特派员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并签定了《科技特派员聘任合同书》,实行了定期汇报、考核制度,切实把量化考核落实到了跟踪管理上来,从而有效地调动了各个方面工作积极性,保证了该项工程的顺利实施。

作者简介: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 篇3

一、坚持从市情实际出发,大力实施和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

一是坚持打破条块分割、行政区域限制和人才部门所有的制约,广辟科技特派员来源渠道,优先选派那些农村发展迫切需要的科技人才服务基层。二是坚持个人自愿报名与组织推荐相结合,根据科技特派员的技术专长和村镇的产业特点,实行由人选点、由点选人,優先支持双向选择、双方满意的选派方案。三是坚持组织搭建平台载体,人才充分发挥作用,使科技特派员与农村实际需要相对接,为农业科技人才走向农村架起桥梁,构筑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服务组织网络。

二、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政策,引导城市科技人才主动服务农村发展

(一)创新管理机制,使科技人才安心下乡。对科技特派员实行“四保一补三不政策”,即保留编制、保留原职务、保留全部福利、保留专业技术职务,一次补助,不影响正常调资、不影响职称级别评定、不影响提拔任用。2007年以来,全市先后吸引3批1154名科技特派员进驻862个行政村指导农业发展。

(二)完善分配机制,使科技人才愿意下乡。实行“优才、优劳、优酬”,鼓励科技特派员尝试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和劳动力参股等方式,与农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此外,我们对科技特派员负责的农业项目取得国家、自治区相关认证或荣誉的,给予配套奖励。

(三)健全扶持机制,使科技人才乐于下乡。采取“三优先、三鼓励”措施,即优先把有规模有前景的项目分配给科技特派员承担、优先给予科技特派员承担的重点项目资金扶持和贷款方便、优先为科技特派员承担的重点项目提供优质服务;鼓励法人科技特派员争创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鼓励科技特派员争创名优品牌、鼓励科技特派员争先创优。

三、构筑干事创业的平台,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完善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组织开展“聘千名科技特派员,联万个中心农户,带十万农户致富”活动,构建起“科技特派员—中心农户—普通农户”的农村科技推广网络。

(二)实施百个创业重点项目。明确组织科技特派员直接实施、参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产业项目,启动100个科技特派员“创业年”重点项目。目前,全市由科技特派员牵头组建的种养示范基地315个。

(三)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通过建立科技特派员直接联户、“科技特派员+龙头企业(公司)+农户”、“科技特派员+流通+农户”、“科技特派员+科研单位+农户”、“科技特派员+协会+农户”等多种模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四、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大力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建设

(一)强化考核、动态管理。先后制定出台了《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等多项规章制度,加强科技特派员队伍管理。在下派前,与科技特派员签订创业合同,明确任期内要达到的目标和承担的责任。每年年终都对科技特派员驻点完成工作的情况进行综合考核。

(二)多元培训、提高素质。先后选派了30多名科技特派员到国家农业部、自治区农业厅和华南农业大学集中学习培训。先后聘请自治区农业专家15人次到我市为科技特派员讲学。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探析 篇4

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

为了说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问题, 让我们先来重温一下价值这个概念。这里所谓价值, 是指哲学范畴里的价值概念。对于哲学价值概念的表述多有不同, 笔者同意以下提法:“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和满足的关系范畴, 价值的本质是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1]。”基于此种价值含义,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应该怎样理解呢?笔者认为, 理解这一概念, 应该把握其中以下几个要点:

(1)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本质。首先要明确,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考察视域内, 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说,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客体, 而代表全体人民的整个社会则是主体。这里考察的价值关系本质上就是研究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客体对社会亦即对全体人民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和满足的关系。简言之,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本质就是以其自身的效用满足全体人民更快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需求。

(2)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价值结构。在价值关系中, 客体是以其本身的属性和效用来满足主体的需要的。作为客体的科技特派员制度, 也是以其本身的效用来满足社会的需要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其特定的对社会的效用, 满足了社会的某方面的需求, 这才体现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自身价值, 构成该制度与社会之间的价值关系亦即价值结构。

(3)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一方面, 科技特派员制度从其一诞生起便有其确定的目标, 而一个社会组织的目标, 总是有其特定的价值取向的。另一方面, 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其效用满足社会的需要是一个过程, 也是一种运动, 而且, 该运动是一个矢量, 也就是说该运动是有特定方向的, 这一具有特定方向的运动, 既体现了主体的需要, 同时也表达了客体对运动方向的选择。这里所谓客体对满足主体需要运动的方向选择, 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也就是说, 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挥作用时所产生的作用力是具有特定方向的, 是由科技特派员制度向着整个社会发挥着推动和影响作用, 同时, 它所产生的作用力也是具有具体的选择倾向的。

2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具体内容

为了考察科技特派员制度的社会价值取向的具体内容,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科技特派员制度产生的社会前提、背景及其直接原因。

众所周知, 科技特派员制度产生于20世纪末, 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进行了20余年。在进行了20余年的改革大潮中, 产生于建国以后完全计划经济体制背景下的我国农业科技体制与改革后的我国农业生产实际需求越来越不相适应。当时存在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就是不同的生产力要素之间, 比如科技作为生产力的非实体要素与生产力的劳动者要素和生产资料要素之间存在着物理的和社会的断层, 这些断层的存在, 被人们形象地描述为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工作“线断、网烂、人散”。这种农业科技工作状况, 明显且严重地制约着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科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贡献率,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下多个层面的期望。在我国, 要解决近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几乎是唯一可行的现实选择。这就是说, 当时我国农业生产第一线急需科技力量注入, 而与此同时, 为数众多的农业科技人员作为农业科学技术的载体, 却游离于农业生产实际过程之外, 漂浮在社会的城市、机关之中, 并且, 农业科技人员的个人经济待遇也无法如愿得以适度提高。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令科技与农业生产力实体要素直接结合的科技特派员制度便被催生出来了。

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一种局部社会领域的制度, 它只是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来, 它与整个社会的关系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但是, 当我们要考察其社会价值取向时, 也就是在本文所考察的视域内, 它就被赋予了相对独立的地位, 与整个社会形成了价值的两极, 这样有着各自内在结构的价值关系两极之间就形成了其特定的价值关系结构, 于是就有了如图1的价值结构图。

笔者设计《科技特派员制度价值结构示意图》, 用意在于力图直观地说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整个社会所具有的价值及其价值取向。在此, 结合此图对有关问题作如下几点说明:

(1) 在科技特派员价值结构示意图中的主体与客体。这个价值结构图表明, 价值结构的两极分别是社会整体和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是由整个社会派生出来的, 整个社会是主体,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客体。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 主动导引和支持了客体, 最终主导了客体的形成和发展, 当然也同时赋予客体以自身的期望。因此, 客体在主体导引和支持下诞生之时, 也就自然要秉持主体的期望, 并必然地将主体的期望化为自身的行为目标, 而社会结构的任何目标又都是有其价值取向的。

(2) 《科技特派员制度价值结构示意图》表明,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诞生离不开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的作用。前文中所说的“派生”就具体体现在社会的上层建筑在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导引和支持作用, 这一作用体现在国家及时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做法和经验, 在适当时机将其固化为制度并在全国范围推广实施。当然, 这些并不排斥和抹杀农业生产第一线对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渴求, 恰恰相反, 这正表明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党和政府能够及时体察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 理解农业生产力发展内在的根本要求, 并在此基础上适时肯定了这一新生事物的正确方向, 有力地助推了该制度的形成和完善。

(3) 《科技特派员制度价值结构示意图》表明, 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客体, 它与主体即整个社会构成了一个价值结构, 这一价值结构中包括有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

第一, 提升生产力。

这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社会的第一的也是基本的价值, 其取向是推动农业生产力快速发展。上升到社会表面来看,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是农民的渴望、农业科技人员的期许、党和政府工作上给以肯定和安排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关系的层面来考察, 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社会的价值正在于社会对生产关系做局部调整, 使生产力的诸种要素更加有效地实现结合, 从而促进和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提升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力, 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的最重要的价值, 也是最基本的价值取向, 并由此而派生出了第二和第三这两个方面的价值和价值取向。

第二, 践行并体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社会的第二个方面的价值, 同时也是其第二个方面的价值取向“体现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正如我们所知, 当科技特派员制度产生、形成并发挥着提升生产力作用的同时, 在社会层面上也在贯彻中国共产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则, 即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原则。正是党和政府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出发, 才主动、自觉地作出相应决策, 调动社会上多方面的因素, 构建了科技特派员制度, 而且, 这一制度一旦形成并发挥作用, 便有效地促进、推动了农业领域并进而推动了全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如前所述, 党和政府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完善并发挥作用的最终推手和决定性因素, 而且科技特派员制度形成和运行的结果也雄辩地表明该制度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政治理念。

第三, 促进社会和谐。

科技特派员制度对于整个社会的第三个方面的价值, 就是从根本的意义上促进了社会和谐。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 首先是以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者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这是共产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当前全国共同的重要工作任务。到目前为止, 我国社会中农民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 三农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依然具有重大的分量。在某种意义上说, 三农问题能否解决决定着我国现代化能否实现。由于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构建和实施推动了农业生产力发展, 就在根本意义上为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提供了条件。三农问题的解决从根本意义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3 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 驾驭该制度正确运行

由前文可知,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我国社会根据当今社会的客观需求设置的, 这种由社会主体设置的社会组织作为客体, 其价值取向是适合主体的需要和要求的。简而言之, 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客体, 其对于主体即整个社会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价值和价值取向:一是经济方面的, 即促使生产力的某些现有因素有效的整合, 以尽快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二是社会方面的, 即促使中国共产党的和谐社会理念在某一定方面得以实现;三是政治方面的, 即促使共产党作为先进的生产力的代表在某一定的领域得以体现。无论是从社会各层面的期望来看, 还是从社会实践效果来看, 这里所说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价值取向都是正确的。

既然如此, 本文为什么还要提出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正确的社会价值取向的问题呢?下面对此问题做一点进一步的简要分析。

笔者认为,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产生、形成、完善和运行过程中, 有两种运行机制在其中形成并同时发挥作用, 这两种运行机制就是国家主导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在我国, 社会主义的国家的意志就是全体人民的意志。这种国家意志, 主导着科技特派员制度确保正确的价值取向, 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 另一方面, 该制度中还存在着市场调节机制, 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因素运行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这种植根于市场因素的自发和盲目的力量, 不可避免地存在, 并对整个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运行产生某种摄动作用, 如果这种摄动作用比较小, 它将无损于该制度运行的正确方向, 但是, 如果基于市场机制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在一定条件下得以非正常地过度增强, 它将会干扰甚至改变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正确方向。这种可能性无法排除。因此, 为了保证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的正确方向, 相关方面必须明确并坚持以下几点:一要明确该制度的根本宗旨是为民, 在该制度的运行中要确保该宗旨的实现;二要明确该制度的直接目标和工作中心是提升生产力水平, 在该制度的运行中要紧紧把握这个中心;三要明确该制度的社会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定要牢记这一目标不动摇;四要明确中国共产党在科技特派员制度运行中的领导, 是该制度得以健康运行的政治保证, 自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是该制度运行成败的关键。这样, 未雨绸缪才能保证科技特派员制度沿着正确的方向良性运转, 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 篇5

近年来,临夏州科技特派员工作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科技厅的关心支持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认真贯彻国家、省上关于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州委、州政府《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意见》,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健全管理、激励机制,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科技特派员发展模式,培养、树立了不同服务领域的科技特派员优秀典型。广大科技特派员立足本职,发挥特长,扎根一处,带活一方,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依靠科技,情系“三农”,服务企业,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仅2009年,全州组织实施科技项目39项,引进各类新品种111个、推广新技术57项,培训农民技术骨干2570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2.7万份,创建经济利益共同体56个,服务农民7.35万多人(次),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入股、领办企业、建设基地等互利共赢形式,使服务区域农民人均收入明显增加。科技特派员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个人也增加了收入,得到了实惠,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强领导,精心安排。2005年12月,州委、州政府召开全州科技特派员启动会议,对科技特派员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动员、部署和安排。州上成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了科技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科技工作会、座谈会,分析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保证了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在州科技局设立了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由科技局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并配备工作人员,各县(市)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为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供了组织保障。

2、健全机制,强化管理。为加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检查指导、日常管理和考核,结合实际及时制定印发了《临夏州科技特派员管理办法(试行)》,各县市制定了办法。州上从2007年起把这项工作纳入县(市)科技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实行动态管理,量化考核。县(市)科技局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负责辖区内特派员的日常管理。坚持每年由科技部门牵头,组织、人事、涉农等部门参加的考核领导小组,专项开展科技特派员考核。

3、拓展领域,壮大队伍。坚持“政府引导,个人自愿”的原则,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严格程序,不断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每年从州县(市)农林牧、科研、经济等部门选派责任性强,有技术、有能力、有经验,热心“三农”、服务企业的一批专业人员作为科技特派员,深入乡村社、畜牧养殖场、民营企业及经济实体、示范园区等基层单位,开展创新创业服务活动。据统计,全州已累计下派科技特派员1000余人(次)。目前,仍有420多名科技特派员服务于312个基层单位,其中154人在91家民营企业及经济实体开展科技创业服务,占现有科技特派员数的36.7%。

4、树立典型,表彰先进。经过几年的实践,在科技项目开发、特色产业培育和新农村建设中涌现出了一批传技术、谋经营、促管理,工作扎实、指导有方、群众满意的科技特派员,先后有18名优秀个人、6个先进集体受到国家科技部、省科技厅等部门的表彰,其中临夏州科技特派员工作办公室被授予“全国科技特派员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对先进人物的表彰奖励,大大地鼓舞了广大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创业服务的积极性,起到了典型引路,促进工作的作用。

5、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充分利用《民族日报》、临夏电视台、临夏州科技管理网等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宣传了特派员依靠科技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典型事例,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创业,稳步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健康有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取得的主要成效

几年来,广大科技特派员从实际出发, 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形成了项目支撑、科农联姻、创办实体、科企结合的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全面推行,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他们施展才华,创新创业提供了机会、搭建了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配合,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作用,深受农民和企业欢迎的态势。

1、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科技特派员通过建立利益共同体、创办实体和有偿服务等有效形式,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把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带进农村,把科技送给农民,让群众拿上致富的“金钥匙”,尝到了依靠科技致富的甜头。和政县城关镇张家庄村科技特派员武文芳从省农科院引进新品种双孢菇进行反季节种植,使单棚收入提高到7000多元,是种植蔬菜收入的1.8倍;三合镇石虎家村科技特派员殷彩玲为驻点村引进“尖角王”等辣椒新品种3个,建立示范棚24个,棚均增收1500多元。

2、增强了示范带动效应。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科技示范基地,既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又提高了自身影响力。临夏县土桥镇辛付村科技特派员王正礼租赁土地30亩,新建高效日光节能温室20座,发展白灵菇、双孢菇等特色食用菌生产,实现了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周边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纷纷向他请教取经,目前在他的带领下,全村已建成日光温室60座。由于技术服务到位,管理科学,种植户仅食用菌一项创收2万多元,经济效益好,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树立了科技特派员良好的形象。

3、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科技特派员采取手把手现场讲解、亲身示范操作、入户面授交流、集中进行培训等形式,有效提高了农民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培养和带动了一批农村乡土人才,帮助和引导农民走上了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路子。永靖县退休干部苏永棋,充分发挥自己在柿树嫁接、修剪等方面的技术特长,在适宜推广种植柿树的川区乡镇举办“科技特派员林果栽培技术培训讲座”4场,参加人员500多人(次),培训技术骨干10名。目前全县柿子挂果树已达5千余株,可产鲜果5万多斤。柿树寿命长,挂果期长,已成为永靖川区亮丽的风景树和“摇钱树”。

4、加快了科技成果推广步伐。科技特派员立足实际,瞄准市场需求,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东乡县坪庄乡园艺场科技特派员章文江,从定西引进了克新4号、LK99、夏坡蒂、陇薯6号、陇薯5号、大西洋等6个马铃薯品种开展试验种植,筛选出了适宜当地栽培的陇薯5号、陇薯6号等4个优良品种,并积极推广“脱毒马铃薯标准化生产技术”,完成机械播种示范田880多亩,平均亩产1860公斤,比传统品种增产660公斤,亩增收264元。

几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民族地区破解“三农”问题、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科技特派员制度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在我州这项工作起步时间晚,运行时间短,处于边实践边摸索边完善的阶段,在制度建设、运行机制上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不够完善和健全,考核制度也缺乏硬性指标和可操作性;二是大部分科技特派员是派出单位的骨干,与原单位没有完全脱离,只是兼职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两头跑”的现象比较普遍;三是由于各县(市)财政困难,科技投入不足,选派的科技特派员普遍存在着缺乏启动资金和无科技项目等问题;四是部分科技特派员思想不够解放,未能突破无偿服务的思想,在利益共同体的建设上心存疑虑,大部分农民习惯于接受无偿服务,还没有树立起知识有价的意识,这给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五是宣传不到位,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重要意义、政策精神和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力度还不够。

科技特派员制度研究 篇6

《方案》指出,要坚持改革创新,突出农村创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立足服务 “三农”,围绕农村、农民实际需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强化科技与金融结合,积极培育农村创新创业主体,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局面。要坚持市场导向,实现增效增收。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发挥企业家在整合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的关键作用。着力培育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主体,提升创办、领办、协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能力,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加大致富带动效应。要加强纵横联动,实施分类指导。加强省、市、县的上下联动,强化部门间的统筹协调、融合联动,探索符合地域特色的有效路径。对公益服务、农村创新创业等不同类型科技特派员实行分类指导,完善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提升创业能力和服务水平。要坚持政府引导,推动社会参与。推进政府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强化政策制定、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公共服务等职能。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吸引金融、保险、社会闲散资金等共同参与,优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环境。

《方案》指出,要做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强化农村科技服务。按照 “政府引导、企业运营、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重点围绕粮食作物、畜禽乳蛋、中药材和长白山绿色生态资源等吉林省农业特色资源,积极打造省、市、县三级 “星创天地”(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创新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新模式,共建新农村科技发展示范园区和农业综合服务示范基地,促进先进适用技术与农村创新创业相结合。到2020年,全省各县(市、区)新建具有县域特色的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星创天地”2~3个。大力支持法人科技特派员利用自身技术、资金、人才、管理、市场优势,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积极培育 “产供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涉农企业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拓展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新功能。到2020年,全省各县(市、区)培育新型涉农企业3~5个。完善农村科技 “12396”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下简称12396)。在语音、短信服务的基础上,开展12396微信服务,在大型涉农企业、农村集贸市场和居民聚集区等场所建立12396触摸屏,开发“吉林12396”手机APP(应用程序)客户端,拓宽农业社会化科技服务新领域。到2020年,实现全省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全覆盖。

二是推动农村创新创业。支持科技特派员特别是法人科技特派员,重点围绕粮食产业、养殖产业、特色产业等领域,创办、领办、协办各类涉农企业,建设一批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示范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资源特色的、从原料到餐桌的食品深加工企业,推动农村加工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价值增值和全产业链健康发展。推动科技特派员的农业科技服务与农村创新创业、农民生产生活有机结合,培育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经营新主体,形成区域特色,打造 “互联网+”农民生产生活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新兴物联网市场。鼓励科技特派员特别是法人科技特派员,重点围绕粮食、畜产品和长白山特色生态食品等领域,创新合作模式和利益机制,对全省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生产加工、市场流通与服务等进行整合,发展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的农业 “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经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是落实全省精准扶贫部署。大力支持科技特派员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村、贫困户结对帮扶。通过政策倾斜和优先支持,鼓励科技特派员带技术、资金进乡入村。以扶贫项目为纽带,实现引领、示范、推广、培训相结合,开展创业式扶贫和智力扶贫。积极推动法人科技特派员到贫困地区,有针对性地领办、创办、协办企业,与农民结成 “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推动开发式扶贫和造血式扶贫,实现脱贫致富。

四是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发挥各级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加快科技、人才、管理、信息、资本等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强化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中的主体地位,整合社会各方力量,调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积极性。立足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提高区域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为科技特派员提供有效的条件支撑。围绕农业特色资源优势,引导和支持各类科技创新主体落实 “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升级,培育农业系列高端产品,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重点在粮食、畜牧、特产、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取得一批新型适用技术成果,形成系列化、标准化的农业技术成果包,为科技特派员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到2020年,实现农业科技经费投入占本级科技经费支出比例达到30%以上。

《方案》对科技特派员的选派、管理与政策支持提出指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省市县乡(镇)四级农技推广机构、科技型企业和物化技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是科技特派员和法人科技特派员的主要来源。参与农村科技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离退休技术人员、农村青年、农村妇女等是科技特派员的新生力量。各地要强化传帮带,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经纪人、乡土人才、农民技术员培养和发展成为当地不走的科技特派员。到2020年,全省各级各类科技特派员要达到2万人,其中,省级科技特派员达到1万人,市、县两级科技特派员分别达到5000人,实现全省各乡(镇)、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各级科技管理部门负责本级科技特派员的培训工作。各地要强化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培训基地建设,提高科技特派员的创新创业和服务能力。围绕农村农业需求,重点加强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相关政策、市场信息与物流、“互联网+”技术与应用、新技术新技能开发等培训。到2020年,各市(州)、县(市、区)新增科技特派员创业培训基地1~2个。

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调查 篇7

一、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的制度流程

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是在广东省人民政府促进企业研发创新、科技引领企业的尝试, 是在“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重要创新型举措, 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自2008年实施以来, 在政府的催化指导下, 通过高校、企业的共同努力, 在帮助企业解决市场中生存和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创造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 促进广东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立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 推动学科建设和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科技部作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领导、组织和推动者, 是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设计者。但是, 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是一个牵扯巨大的科研体制改革, 其涉及复杂的人事制度、收入问题、学校工作量问题等业务, 已经超出了科技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 某些问题甚至涉及到了有关法律层面的问题, 如特派员劳务费税务问题、原工作单位职称评定等。所以, 国家科技部门作为该体制的顶层设计者, 在法规层面还缺少一定的权威性, 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组成更系统的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机构。

特派员工作的测评分为中期考核和任职期满考核。其中, 在企业任职期满的考核由省科技厅产学研办、企业等负责组织实施。主要考核特派员工作成绩, 包括创造的效益, 特派员助理的日常工作情况也属于特派员的考核范围。考核最终成绩送原派出单位, 并报送国家教育部、科技部等单位相关部门或企业主管相关部门备档。中期考核由地级以上市科技行政主管部门来实施, 考核情况报省部产学研办、省院合作办备档。文件规定对派驻时间为一年的企业特派员, 统一进行任职期满考核。

(一) 企业科技特派员的条件。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是根据广东省产业升级的发展需求, 从国内外科研院校、科研院所中双向选择优秀科研人员, 派驻到广东省内有科研需求的高新区企业、专业镇、民营科技园区、产业转移园区等合作开展产学研工作。

(二) 企业科技特派员的选拔。申报特派员应满足以下条件: (1) 高校有志向从事一线科研的中青年教师、科技人员; (2)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 (副研究员) 、高级职称; (3) 对相关产业领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 研发能力突出, 并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高度的责任心; (4) 对企业科研创新有强烈的愿望和兴趣, 立志参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特派员派驻企业的时间应至少1年以上, 派驻的时间和形式由企业、派出原单位、特派员三方共同协定。合同履行满后经三方共同协商, 可向广东省教育部科技部产学研结合领导小组办公室 (以下简称“省部产学研办”) 、广东省中国科学院全面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以下简称“省院合作办”) 申请延期或回原单位。延期的特派员将纳入当年度特派员统一管理。

(三) 企业科技特派员的职能

1、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帮助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制定发展战略。在行业领域发展的趋势下, 特派员要在充分了解企业技术需求的前提下, 对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信息以及国内外行业动态情况进行分析, 掌握其技术前沿的发展态势, 对资源的布局以及研究需要重点攻克的关键性技术和共性技术难题, 协助企业做好发展战略的布局。

2、通过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协作, 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纽带桥梁作用, 通过市场存在的技术需求来制定发展战略, 在国内外整合优势对口科技资源, 从而促成市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无缝对接, 形成真正的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

3、高校老师参与企业的研发, 了解市场生产和新工艺或产品研发中的技术难题, 通过解决一线实际问题, 提升对口企业科研竞争力。充分用好原派出单位的科研人才等优势资源, 积极投入企业的科研开发工作。重点分析市场的技术需求, 发现产业中共性重大技术难题, 集中整合优势科技资源, 通过组建创新联盟团队, 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

4、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的创新平台上, 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让企业重视建设研发机构, 增加研发投入, 例如通过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第三方检测服务中心、产学研示范合作基地等研发平台或产业化基地, 申报政府的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分中心或联合建设国家级或省部级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 使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和市场对接能力不断提升。

5、创新企业研发能力, 共同培养企业人才。通过政府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联合建立研发平台、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以及鼓励企业在高校开办企业奖学金等形式, 共建人才培养基地, 为企业定向培养和吸引高层次科研人才和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 真正为高校科研院所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和科技人员积累生产一线工作经验, 了解市场科研需求。

6、通过发挥产学研示范效应, 创新完善技术体系。促进企业改革以知识产权为主导的创新管理制度, 努力把企业培养成产业技术创新的领头羊。发挥企业特派员的优秀示范效应, 通过深入提升产学研合作水平, 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联盟来提升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从而加快建设以市场为引领、企业为载体、产学研结合的驱动创新体系。

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效果

自从省部共建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实施以来, 广州医科大学作为广州市的市属医学类院校, 积极参与该行动计划, 截至2015年12月, 学校共有38位老师成功申报了科技特派员, 包括肿瘤、心血管、呼吸科、神经内科、生物材料等各领域。通过回访统计, 科技特派员在企业开展产学研的几种合作方式如下:

(一) 技术派。熟悉行业内最顶尖的科研前沿, 擅长通过最实用最经济的技术方法解决工厂中遇到的生产问题, 或者具备领带团队研发该领域有市场前景的产品的潜力, 在企业的生产一线或研发部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技术优势。

(二) 政策派。深入了解政府对企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 并有很好的申报科研项目和组织科研项目开展及结题的经验, 通过产学研的合作方式最大限度为企业争取到政府的资助。例如,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加计扣除、中小创新基金及产学研类项目申报等。

(三) 市场派。这类科技特派员往往具备技术派的优势, 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 对该领域的市场了如指掌, 运用自己的高校科研资源与行业内的企业家们结为产学研联盟, 有足够的科研经费来开拓新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在销售市场有很强的影响力, 这类专家很容易将成果产业化。

(四) 共赢派。希望利用自己与企业合作的契机来解决学校学生开展试验、实习和就业的问题, 通过挂牌产学研合作基地或联合研发中心, 让自己的研究生或博士到企业的一线或研发部工作, 深入了解企业需求, 并通过技术捆绑来达到产学研的三方共赢。

三、讨论及建议

学校开展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计划以来, 合作的横向课题逐年增加, 该计划的实施为产学研的重大专项提供了强有力的培育支撑, 提高了学校青年科研工作者与企业及市场的对接能力, 促进了广东省的医疗科技资源与学校之间的双向流动, 学校正在为广东省医疗产业的转型升级添砖加瓦。学校也通过深化人事制度、内部管理体制、科研体制、附属医院管理体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一系列积极的改革, 增强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 推进广州医科大学早日建成综合实力和水平位居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仲伟俊, 梅姝娥, 谢园园.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模式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9.8.

[2]朱仲邃.产学研合作教育与地方高校办学体制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 2013.3.

[3]郭晓丽, 何云峰, 王秀丽.产学研合作视域下的地方农业高校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 2013.2.

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融资机制探析 篇8

关键词:科技特派员,融资机制,融资形式,政策建议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 对温州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科技含量的提升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了进一步推动温州地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 温州地区需要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融资机制作出完善, 从而为科技特派员制度作用的发挥构建保障。

1 温州地区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融资形式

温州地区在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融资机制作出完善的过程中, 应当实现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之间的结合。在此原则的指导下, 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融资机制才能够得到不断的发展、完善与创新, 也才能够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以及农村经济的和谐发展。

市场导向下的融资机制, 主要包括金融机构融资和引入风险投资两类。其中银行机构融资中的金融机构都强调资金的流动性、安全性以及盈利性, 这一融资渠道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中的主要资金来源。当前能够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提供融资支持的机构包括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与信用社, 其中, 农村信用社的合并是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构建的基础。除此之外, 我国农业银行也可以在农业领域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在我国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 这些金融机构已经逐渐强化了对农村市场的金融支持, 而与科技特派员相关的融资项目, 也大多具有着一定的发展潜力与科技含量, 这种特征与金融机构所具有的盈利性是吻合的。从这种形式所具有的意义来看, 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农村经济发展中贷款所具有的交易成本, 并且可以在有效解决信贷信息难以对称问题的基础上降低贷款风险;引入风险投资建立在科技特派员群体开展创业的基础之上。作为科技特派员, 需要推动农村经济生产与科技的融合, 同时要推动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升。在政府的引导下, 科技特派员需要对温州地区农村优势产业做出挖掘, 从而为温州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构建基础和保障。在此过程中, 科技特派员所开展的创业活动, 不仅能够有效推动温州地区经济的繁荣, 同时能够有效解决农民就业问题, 因此, 为了让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中获得较好的融资,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优化中, 应当重视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 并逐渐推动创业项目对整个农村经济产业链的覆盖。在创业初期阶段, 受到企业规模的限制, 科技特派员所创办的实体企业没有吸引商业银行机构进行投资, 在此情况中, 引入风险投资能够有效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另外, 对一些风险投资的引进, 也能够让企业对投资机构的人才优势、市场优势以及管理优势等做出充分利用, 这对于强化科技特派员企业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力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支持下的融资方式主要包括利用项目方式进行支持以及国际项目支持两类。从利用项目方式支持方面来看, 科技特派员制度产生于我国基层并应用于我国基层, 同时在政府的重视、扶持与引导下得到了持续的发展, 由此可见, 政府部分的作用在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融资机制过程中是不必可少的。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在科技特派员方面的支持项目已经达到了几万个, 并且呈现出了持续增长的趋势, 而在扶持经费方面也在不断增多。由此可见, 我国政府在特派员制度中的融资工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从国际项目支持方面来看, 我国针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开展了很多有效的国际合作项目, 其出发点在于推动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并解决农村贫困问题。这些项目以区域支柱产业为依托, 在充分发挥出科技特派员人才优势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科技成果的引进与转换, 并创办了很多利益共同体与农村经济组织。在这些项目的开展中, 通过对农户开展产品销售培训、技术指导以及信息提供, 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地区进行科技推广的质量, 并且切实提升了农村人民收入。另外,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为了推动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创新, 使用援助方式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发展发挥着推动作用, 其中, 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所进行的投资也是扶持与援助工作中的重要部分。

2 科技特派员制度中融资机制完善的政策建议

2.1 促进地方性政策法规的建立

就温州地区的科技特派员融资机制的构建情况来看已趋于基本成熟化, 风险投资、信用担保基金、绿色金融通道等其他一系列的融资制度的建立都对温州科技特派员各类创业行动的实施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温州地区政府来说, 为对本地区科技特派员中的融资机制进行更好的完善, 应在温州整个区域范围内对科技特派员创业暂行办法进行完善和建立, 并在暂行办法推行效果相对较好的区域内建立试点, 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中的各类融资制度的相关法规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以对各类金融品种在风险方面的具体收益比例、应用的实际范围进行不断的规范。就全国范围而言, 为使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专项资金得到有效的保障, 较为富裕的地区可以通过设立科技特派员制度专项资金相关管理办法的方式来进行, 并对资金的具体使用方法、方式、方向等予以严格的规范, 以保障科技特派员所选择的发展方向与当地政府所倡导的发展方向相符, 与当地的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相关, 能够有效的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 国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在强化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注重的基础上, 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以设计出各地科技特派员能够适用的金融新品种, 并在贷款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 对与科技特派员制度相关的各类管理办法的操作性进行强化。

2.2 推动国内外合作项目的形成

通过对全国近年来的一项与科技特派员融资情况相关的调查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融资机制中, 来自中央和地方的专项配套资金只占据了很小的一块比例, 就温州地区来看, 其政府所投入的资金在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融资总量中比例不高。专项经费的缺乏, 使得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履步维艰, 实践工作也难以得到顺利的开展, 长此以往下去科技特派员最初的工作动力和积极性也逐渐消靡殆尽。因此, 为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制度融资机制, 政府必须以身试则, 为各投资方起好示范带头作用, 加大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扶持力度, 大力促成和推进国内外相关合作项目的形成。例如, 作为主管科技特派员的国家科技部来讲, 可以通过与国际各扶贫机构的联合, 签订长时期的合作协议, 将科技特派员项目合作的范围进行进一步的扩展等其他方式, 来为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融资机制提供和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支持。此外, 还应通过加强与国内外各发展基金的合作, 来为科技特派员制度融资机制的建设, 提供更多的资源支持。各地政府机构也应通过与发展基金组织、社会援助组织等相关组织的联合, 在更大范围内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融资机制进行拓展, 想尽一切办法, 召集各方资源和力量, 来为当地的主导产业以及科技特派员扶贫项目筹集资金, 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繁荣。

2.3 对科技特派员创业保险机制作出完善

鼓励科技特派员开展创业, 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过程中吸引投资的有效手段。但是从当前农业保险发展方面来看, 较低的覆盖面一直是农业保险事业取得突破的重要制约因素, 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者农业生产环境相对恶略的地区, 保险措施的缺乏更是十分凸显。因此, 对于温州而言, 首先应当在上级部门领导下推动农村保险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开展农业保险改革来构建合作保险与政策保险相结合的保险制度, 从而为科技特派员创业融资提供保障。在此过程中, 温州地区有必要针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融资问题, 成立具有较高技术水平以及雄厚资金实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企业, 对于这些企业, 温州政府则有必要给予一定的补贴与自主, 并构建科技特派员创业保险准备金。另外, 承办科技特派员保险工作的保险企业, 需要将商业性保险和政策性保险分别进行核算与处理, 从而避免产生管理混乱的情况以制约其他业务的健康发展;其次, 温州地方政府应当重视推动农业合作保险的发展, 合作形式的运用能够有效实现保险基金的快速积累与保险成本的减少, 从而能够为具有较长周期的灾祸进行准备。同时, 由于农村社会大众与科技特派员都直接参与农村合作保险的经营与管理, 因此, 农村社会大众与科技特派员之间能够形成互相监督的制约机制, 这对于降低融资工作中的道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2.4 树立优秀典型, 优化融资环境

为了发挥出示范作用, 温州地区有必要重视对科技特派员优秀人才的表彰, 并有必要使用报纸媒体、电视媒体等将这些科技特派员中的优秀人才树立为典型, 这项工作的开展, 不仅能够对科技特派员制度作出宣传, 同时能够激发科技特派员的工作热情以及创业热情, 并且也可以让社会对科技特派员作出更多了解的基础上促使科技特派员制创业融资环境得到有效优化。当前温州地区已经多年不定期开展科技特派员先进人物表扬活动, 并利用网站、电视媒体、报纸媒体对这些优秀典型进行了宣传, 同时, 针对温州地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开展, 温州市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主办了综合性的科技特派员网站, 其内容包括在线培训、农技百科以及科技特派员简报等, 这一网站的构建为农民、科技特派员之间构建了进行信息交流、技术交流的桥梁, 同时也让社会中的投资机构能够具有一个了解科技特派员的专项平台。

参考文献

[1]于鸷隆, 刘玉铭.科技特派员制度效率检验——以宁夏回族自治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11 (11) .

[2]王震, 唐欣.城乡科技互动机制的制度创新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7) .

[3]陆敏, 解翔.加大科技特派员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1) .

上一篇:常州市武进区下一篇: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