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回顾

2024-08-10

党建工作回顾(精选十篇)

党建工作回顾 篇1

“十二五”能源发展改革工作圆满收官, 为全面开创 “十三五”工作新局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能源发展思路方式有创新、有实效。 在发挥好能源投资的关键作用、消费的基础作用方面作了大量创新性工作。 能源领域有效投资大幅增长, 新型能源消费业态蓬勃发展, 能源对外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二是能源结构调整有力度、有进展。 扎实做好煤炭清洁利用这篇大文章, 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 油气替代煤炭、非化石替代化石能源取得积极进展, 能源惠民、利民成效显著。 三是能源体制改革有突破、有成效。 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 着力打通发展快车道, 形成了一批有效制度供给, 自身改革力度不断加大。

(图片:“无所不能”)

回顾展望工作句子 篇2

1、就要过去,再回首,感慨亦多,失败拦路,挫折挡道,努力克服,结识良友,找到幸福。2018马上来到,展未来,勤恳做事,加倍努力,携手创未来。

2、2017这一年我收获很多,会更加明白更加确定自己要什么,不会盲目,不会一直回顾过去,不会停留,不会颓废,要更加努力。新一年即将到来,要把所有不愉快全部丢掉,我会成为更好自己,离自己理想更近一步,2018!加油!加油!加油!

3、20已经过去,来,我要把2017年经验教训铭记在心,在20,我梦想将不是问题!

4、愿2017时间齿轮,带走疾病、痛苦、压力、焦躁和不爽,愿2018快车装满,幸福美酒,快乐餐具,健康食品,和睦轻松空气。特邀请你一起乘坐,开始我又一年,美好旅程!

5、端起2017酒杯,倒满2018酒水,忘记过去伤悲,抛弃不快和歉悔,畅想未来和美,祝愿幸福永相随。2017即将过去,举起杯,品尝2018甜美,祝你快乐积成堆。

6、爱情和我在一起,度过艰辛,扛过苦难,酸甜苦辣尽在心底;2018:爱情继续甜蜜,迎接一切艰辛,蔑视所有苦难,享尽人生喜怒哀乐!

7、2017到,痛苦忧伤不快统统离你而去;2018来,快乐幸福健康统统扑进你怀抱。祝福短信我发,过年别忘请我吃饭哦。

8、2017年,跟勤劳合作,与努力为伴,跟拼搏交友,与收获握手,2018年即将来临,祝愿新一年有新突破,道路越走越宽广。

9、在最需要地方,架一把扶梯,助你攀登高峰。在最关键时候,撑一叶扁舟,助你畅游蓝海。愿你与公司同舟共济,齐头并进,同心同德,在新一年里,再创辉煌。

10、总结:懒惰指数有所下降,勤奋呈上升趋势,伤心指数回落很快,反之快乐占据主导优势。2018,拒绝人生熊市,争创牛市一片!

11、收获情谊,请多多珍惜,收获成绩,请低调莫提,收获经历,请用心整理,收获快乐,请用情铭记,路还是要继续,年还是要更替,愿2018开新篇,再创辉煌佳绩。

12、2017年走到尾声,2018年开出新声,愿你机遇再一跳,吉祥绽美妙,生活更奇妙,心情更美好,事业更顺利,运气身边绕,来年辉煌创新高,事业升高潮。

23、回首昨天,我问心无愧,尽管太多苦涩融进昨日犁铧,尽管太多忧伤充斥着我心灵,尽管太多无奈写在我脸上,尽管太多精力挥洒在昨日流程上。展望未来,要有志气。

14、2017未完梦继续,未完事坚持,未表白人勇敢面对一次,未有智慧学习,未有成功努力,未成就事业奋斗。2018朝阳带你成功远航,绘你辉煌人生篇章。

15、看风起云落,听百兽争鸣,走山山水水,过点点滴滴,2017年末已到,用快乐做成笔,用友情做成墨,为过去一年写下个满意句号,2018等你再创辉煌!祝你幸福!

16、人生贵在梦想,梦想贵在坚持,坚持贵在行动,行动贵在落实。2018年,还有未完成梦,就去行动,把幻想清空,把快乐紧拥,愿你勇敢向前冲。

17、想吃美食,马上去吃;想穿衣服,马上去买;想看风景,马上去赏;想爱人,马上表白;想做事,不要留白。2017年未完成梦,愿你2018年全部都实现。

18、2017请让我好好上完最后一天班,也许这就是完美结局,同过去好好道别,向明天迎接崭新一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2018 我将携手继续努力 继续拼搏~

19、2017业绩好,全靠大家合作,遇到困难一起扛,胜利喜悦齐分享,2018新愿景,还是要有你我他,团结进取共努力,助燃新高添马力!祝您2018度过更给力一年!

20、2017烦恼随风飘到九宵云外,2018好运象棉花糖一样粘着你,2017疲惫象雪球样越滚越远,2018事业象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2017你如大雁般飞走吧,2018你如小朋友眼中肯德基般降临吧。

21、一味崇拜别人,倒不如,停下来高傲欣赏自己。

22、时间记录你脚步,业绩证明你努力,所有骄傲和成功只能代表过去,新一年,还要马不停蹄,再接再厉,创出佳绩,2017年,让我事业再上新台阶,创造更辉煌明天!

23、淡化2017起步艰难,抛弃2017年追求磨难,驱散2017拼搏苦难;2018,愿你拼搏之心,志成高远;坚持力道,勇闯不变;毅力加倍,笑踏磨难;祝你2018事业成功,顺利如愿!

24、看到那飘落雪花吗?那是2017片片真情;看到那呼呼寒风吗?那是2018声声问候。耶稣让我告诉你,2018会过得很好,从现在开始,忘记过去烦恼,明天才更好!

25、回望2017年。辛苦耕耘,成功仍在别处。努力追求,目标若隐若现。坚持不懈,生活仍要继续。2018年,祝你矢志不渝,勇往直前。梦在远方,路在脚下。

26、留住快乐,记住经验,攒下运气,带上福气,拼出积极,搏出努力,告别2017,迎接新喜,好运伴随,幸福跟随,成就自己,成功公司,万事如意,新年快乐。

27、2017已到尾声,但生活还要继续,新年钟声就快敲响,总结2017感恩陪伴我朋友,畅聊2018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新一年新希望,愿2017好运陪你跨年到2018,开心每一天。

28、2018年跟烦恼说跟抱怨一刀两断;跟勤奋握个手,跟坚持紧紧相拥;跟困难作战斗,把犹豫踹在一边;跟你说声加油,将你梦想全部实现。2018年,你辉煌必将实现。

29、年末,把心情开朗些,真情就不会拥挤,把欢笑传染下,思念就不会生病,把生活调理下,感情就不会孤立,把祝福注射下,友情才有新生,2018愿你活出人生精彩!

30、怀揣过去一年总结,展望新年美好未来,物质生活一年年强,精神生活不能落后,国富民强生活才美,豁然淡定性情豪爽,稳固人脉如蛛织网,愿你2018不止步,事业辉煌人儿美。

31、梦想有过坎坷,生活有过迷茫,岁月有过无奈,日子有过匆忙,2017幸福继续,2018突然来袭,把快乐留给自己,把幸福送给朋友,把成功继续继承,把未来永远奔走。

32、2017年有失败也会有成功,有咸淡泪水当然也少不甜美微笑,有失落才构成昨日缠绵歌,有忧伤才会有昨日焕漫色彩。2018年,我要敢于面对,不退却,为美好未 来,就算有无数荆棘阻挡,我相信柳暗花明,我就不能放弃。

33、曾今付出真诚,收获朋友友情;曾今付出真心,收获恋人爱情;曾今付出真情,收获父母亲情。2017付出我无怨无悔,2017收获我快乐无比!

34、把2017年失意不顺,揉碎,散在过去时光里;把2017年辉煌美意,沾上,新年喜气,福气和运气,延续在2018年里;祝你2018事业辉煌如意,顺顺利利!

35、穿过鞋子,走过路,穿过衣服,看过景,流过汗水,收获果,付出努力,成功乐,2017幸福已经走过,2018生活正在奔忙,愿你幸福更远,快乐更长。

36、收拾起心情,继续走吧,错过花,你将收获雨,错过这一个,你才会遇到下一个

37、新年阳光开始普照,新年热情开始燃烧,新年祝福赶来报道,愿公司像巨龙般腾飞,我事业像鲜花般灿烂,员工向兄弟姐妹般团结,朋友友谊像青松般长青,我生活像蜂蜜般香甜!

38、2017,我种下一份爱情,愿2018能够甜蜜继续;2017,我种下一份事业,愿2018能够景气依旧;2017,我种下一份努力,愿2018能够硕果累累!

39、用2017顺利导航,用2017成功引路,用2017拼搏作陪,用2017毅力护身,用2017坚持勇闯;夺取2018事业高峰,祝你2018年顺利无阻难,辉煌天天见!

40、鲜花香味抵不过你硕果累累,美酒甜美抵不过你成绩卓著。快乐掌声在你身边响起,成功笑容在你脸庞绽放。愿你在新一年继续努力,取得灿烂业绩!

41、回忆过去,展望未来,2017并不平凡,努力工作,奋斗打拼,钱没多少,但还够用,仍有梦想,来年在战,2018即将到来,继续努力,保持奋斗,钱多钱少,开心就好,祝愿祈祷,美梦成真。

42、现在未来,也许还重复着年少时经历故事,可我心却在历经沧桑之后学会淡然,学会沉寂。这不是消极,只是站在更高位置来看待生活。

43、送你一把扫帚,将2017年苦恼全部清扫;送你一粒快乐种子,在2018年每一天天天快乐;送你一个祝福,祝我小猪幸福长膘,无忧无虑。

44、踩过坎坷路,爬过崎岖山,走过挫折桥,到达成功路,2017挥手离去。带着阳光明媚,领着春风得意,拉着平步青云,2018招手走来,愿你在事业道路上,带着阳光,领着春风,一直平步青云。

45、2017我昂首阔步,大步向前,从不懦弱,大有收获;2018我继往开来,势如破竹,勤勤恳恳,必得圆满。今年荣辱抛脑后,明年再创新佳绩!

46、我未来不是梦,是心中希望,明天太阳,只愿站在路尽头,回首,留下一个微笑在脸上,一个永恒在心中。

47、一年打拼,二分收获,三分欣喜,四(事)在人为,五(乌)云飘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面风吹,九九归真,拾得圆满,年末岁首,喜迎新年,祝福朋友,百事可乐,万事如意。

48、2017,痛苦过,迷茫过,努力过,成功过,无论怎么样,我都要好好过,2018我祝学生好好努力门门都过,劳动者日子美美过,我也要做个听话过儿。

49、挥挥手,辞旧日,2017随风逝;想过去,忙碌多,2017奋力博;有欢笑,有悲伤,2017又成长。汗水与泪水交织,2017将圆满结局。愿2018你更加努力,大业兴起。

五年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篇3

在谈到绿色中国杂志社五年来工作的主要进展时,黎祖交说:

《绿色中国》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4年1月7日由原《林业经济》杂志更名而来的。创刊5年来,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主管、主办单位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初步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概括地说,其主要进展可以用以下“9个一”,或者“9个初步”来表述:

一是初步明确了杂志的一个大绿色定位。这就是把《绿色中国》定位为立足林业,跳出林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大绿色理念,具有一定新闻业务职能的综合性绿色社科期刊。

这里讲的“立足林业,跳出林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大绿色理念”是就其读者对象、报道内容和办刊宗旨而言,也就是说,这本杂志不是仅仅办给林业行业的人看的,而是办给全社会具有绿色阅读需求的相关人士看的;这本杂志不是仅仅报道林业的内容,而是报道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大绿色”的内容,其中既包括林业读者关注的社会话题,也包括社会读者关注的林业话题。从办刊宗旨上讲,我们提出的“传播绿色理念,引领绿色时尚,倡导绿色消费,共创绿色财富”的宗旨,就是根据这一定位而来的,就是这里所说的“弘扬生态文明,传播大绿色理念”这一定位的具体化。

这里讲的“具有一定新闻业务的综合性绿色社科期刊”是就其刊物的性质而言,也就是说,这本杂志既具有一定的新闻业务职能,又不是一个纯新闻的时政类期刊,而是一个带有一定新闻性质的社科类期刊。其中所讲的“综合性”,是与“大绿色”相适应的,主要是指它突破了单一的林业行业的界限,涉足了生态、资源、环境等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个领域。

5年的办刊实践表明,《绿色中国》的这一定位是正确的、恰当的,因而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绿色中国》杂志从创刊当年起连续5年获准进入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供代表、委员参阅,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二是初步确立了志存高远的一个“奋斗目标”。这就是:志在成为引领中国绿色潮流的旗舰期刊。

我们知道,当今中国将要逐步迈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整个社会正在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一定会出现众多以“顺应绿色潮流,传播绿色理念”为己任的绿色期刊,其中也一定会出现引领中国绿色潮流的旗舰期刊。

我们同样认为,鉴于我们《绿色中国》杂志刊名的特有涵义,我们注定有责任、有义务把她打造成引领中国绿色潮流的旗舰期刊。否则,就对不住这一刊名,也没有资格使用这一刊名。

我们深知,以我们现有的条件,短期内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这个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正是这一志存高远的奋斗目标,成为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

三是初步形成了怀抱绿色理想的一个工作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除了我本人以外,都很年轻,精力充沛,充满青春活力,接受新事物快,而且大多有较高的学历。特别难得的,是在目前我社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办公条件还不够好、工资福利待遇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大家怀抱“坚持,为了做一本对得住《绿色中国》刊名的杂志”、“坚持,为了绿色中国”的崇高的绿色理想,具有较好的奉献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这是我们做好这本杂志的最重要的组织保证。

四是初步培养和吸引了以传播绿色理念为己任的一批优秀的作者队伍。他们中,既包括社内的一些优秀记者、编辑,更包括社会各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素养很高的政界要人、企业精英。唐锡阳、徐凤翔、徐刚、钱国丹、郭耕、沈孝辉、廖晓义、范震威、陈梧桐、李青松、孙丹平、蒋子丹、汪永晨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正是他们为我们《绿色中国》杂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稿源,也才使得我们的《绿色中国》杂志较好地体现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五是初步形成了林业行业外的一批社会读者。“尽可能在林业行业外拥有为数众多、覆盖面广泛的社会读者”是《绿色中国》与生俱来的梦想。应该说,经过5年的努力,这里说的“社会读者”,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讲,还是从覆盖面上讲,都还远远不能与“绿色中国”的名称相匹配。但相对于更名前的《林业经济》杂志而言,也应该说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也可以说开了个好头。它说明:只要努力,由林业部门主管主办的杂志同样可以逐步走向社会。

六是初步打造了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一批特色栏目。目前看,“两会人物专访”、“特别策划”、“聚焦”、“焦点人物”、“保护地”、“绿色论坛”、“绿色中国行”等,已经在读者中有一定知名度。

七是初步搭建了与平面媒体互动的一个网络电视播放平台。自2006年6月起,我们先后获得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设立了具有登载新闻和自办播放业务资质的绿色中国网络电视,开创了平面媒体自办网络电视的先河。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流媒体和平面媒体的结合,以更有效地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当前运营情况可以看出,绿色中国网络电视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如这次我们与人民网联合主办的2008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和中国绿色宝贝的评选,以及“两会”期间的“两会特别节目”——绿色中国十人谈,就是通过绿色中国网络电视的播出平台来实现的。

八是初步构建了与媒体报道互动的一个绿色产业与技术推广机制。我们构建这一机制也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绿色实体产业的发展,体现《绿色中国》杂志推动绿色事业发展的宗旨和价值;二是利用媒体优势推动朝阳绿色产业与先进绿色技术的发展,以获取杂志所需资金。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心。

当前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心推广的项目主要是:由本社社长助理兼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心主任郑顺潮博士主导集成和创新开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资源化仿生实时处理技术。前段时间,为配合中国开化龙顶绿色有机茶的推广,我们还与北京长镜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合作拍摄了以林改为背景、以茶叶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龙顶》,开创了平面媒体涉足影视的先河。

九是初步摸索了与杂志社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一个

社会活动模式。其做法包括:主办各种绿色论坛等研讨活动,承办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经济节会,举办一些弘扬绿色生态文明的文艺演出,开展绿色焦点人物和绿色宝贝的评选,组织进行大学生的自然生态考察活动等。其效果,一是彰显了《绿色中国》的办刊宗旨,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扩大了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初步摸索了一条有助于杂志社走向市场、扩大创收渠道的经营之道。

接着,黎祖交谈到绿色中国杂志社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杂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好作品,包括好文章、好图片还不多;

二是杂志的社会读者面还不够广,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

三是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还远远不能与实现前述《绿色中国》杂志志存高远的奋斗目标相适应,

四是杂志的经营力量严萤不足,经济实力还不够强;

五是杂志社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主动争取主管、主办单位的支持还不够。

黎祖交接着说,绿色中国杂志社在将来的工作中,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提高《绿色中国》杂志的质量上下功夫。

其着力点将集中在:

1、着力提高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

2、着力扩大社外高水平作者队伍;

3、着力打造名牌栏目。

二是在增加杂志发行、扩大杂志社会影响力上下功夫。

其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下列行业相关单位的订阅工作;一是林业行业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以及除林业以外的其他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行业;二是环保行业、资源、能源节约利用行业;三是取得各类绿色认证的绿色产业单位和绿色产品所在单位;四是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五是政府相关部门;六是其他具有绿色理念、存在绿色阅读需求的社会读者。

三是在提高社会活动质量上下功夫。

其工作重点是要继续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既与自身业务相适应,又有较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各类社会活动。包括各种论坛和人物评选活动等,如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绿色财富论坛,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中国绿色宝贝的评选活动等。

提高社会活动质量的重点工作:一是锤炼确定好活动主题,做好策划文案,准备好参会论文、讲稿、新闻稿等相关文稿;二是选好选准参会嘉宾,特别是确定、邀请好主要贵宾和主讲嘉宾;三是努力做好活动前期的宣传预告和活动结束后的成果落实和延伸推广工作。

四是在办好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上下功夫。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做好适应网络电视特点和需要的优秀编辑记者、拔尖节目主持人、过硬的网络技术骨干和精明的市场营销人员的选拔任用工作,同时做好现有人员的在职培训,练好内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加强自办播放节目的制作;三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同时加强与现有技术合作方的配合、沟通,减少直至消除技术故障的发生;四是继续努力寻找对网络电视技术情有独钟,四具有绿色理念,又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合作伙伴,尽力加快发展步伐。

五是在加强经营管理上下功夫。

经营方面,一是要进一步配好配齐广告、发行、社会活动、网络营销等部门骨干人员;二是要进一步拓宽经营渠道;三是要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和遵守职业道德教育,杜绝违法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

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重点是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尤其是对外设机构要严格监管,避免失控。

六是在推动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上下功夫。

当前,重点是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资源化仿生实时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使其在全国范围尽快地逐步地得到推广。

黎祖交说,我们有理由为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展而骄傲,也有理由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而自责。但是,成绩和问题都是可变的,惟一不变的是我们心中“让绿色遍布中国”的宗旨和使命,是我们的这一梦想与追求。

党建工作回顾 篇4

一、2012年云南外汇管理工作回顾

2012年是我省各项外汇管理工作再上台阶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我们切实按照总行、总局的工作部署, 在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党委的正确领导下, 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紧紧围绕“促发展、防风险、保平安、上水平”的总体思路, 以加快转变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为主线, 扎实推进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风险, 全面提升外汇管理水平, 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 坚持服务实体经济, 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

我们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当前推进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的本质要求, 顺应市场化改革方向, 有效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一是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方式全面转型, 进一步促进我省涉外经济健康发展。精心组织、周密部署, 按照能否“服务好”、“说得清”、“管得住”的衡量标准, 做实做细货物贸易核销改革各项工作。举办了20余期2300多人参加的银企专题培训班, 扎实推进货物贸易改革。全省近99%的进出口企业享受到了便利化改革的成果, 企业、银行经营成本大幅降低。二是简政放权, 有效促进我省直接投资便利化。取消直接投资项下行政审批项目35项, 合并14项, 优化投资业务办理流程, 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向总局争取增加外债额度, 进一步优化短期外债余额指标分配结构, 支持中小银行服务小微企业, 丰富了小微企业融资渠道, 受到各方好评, 云南省外汇管理局获得“云南省招商引资工作贡献奖”。三是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市场不断发展, 我省金融外汇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结合云南“两强一堡”建设, 推出全省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市场五年发展规划, 引导特许业务扩大至丽江、红河等旅游和边境地区, 指导省内特许机构加挂印度、印尼、尼泊尔等周边国家非自由兑换货币牌价, 特别是中缅边境地区特许机构开通了人民币与缅币现钞的直兑业务, 填补了国内空白。目前, 全省特许机构交易货币多达25种, 全年交易量达2371万美元, 位居全国前列。四是转变管理方式, 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组织全省开展外汇年检工作, 得到总局的充分肯定, 在全国年检工作考核中排名第14位。配合国家外贸政策调整, 指导省内重点农产品企业扩大大宗产品进口, 支持相关部门共同促成一批黄金加工贸易龙头企业落户云南, 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我省外贸结构;积极创造条件, 支持外经企业开展境外承包工程, 为中缅石油管道和大型水电站建设相关企业开通了大额购汇和大额现钞出境绿色通道;针对欧债危机的影响, 适当放宽花卉、高新技术出口企业远期备案条件, 为其办理中长期延期收款业务, 有效解决企业退税难的问题。

(二) 严守风险底线, 有效防范跨境资金流动冲击

在推进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 我们始终将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 不断提高监测分析和监管水平。一是继续保持对违法违规资金的高压打击态势。依托综合执法检查和日常监管, 对省内银行、证券、保险等43家分支机构开展了专项检查并立案处罚4家银行分支机构;依托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 提高检查工作效率。全年通过非现场检查锁定异常银行、企业21家, 查实并立案8件, 案件线索查实率居全国第五位。全年全省共收缴罚没款24.2万元人民币。二是非现场监管水平明显提升。按照货物贸易改革要求, 对企业实行分类管理和目录备案, 结合我省实际构建了货物贸易外汇收支固化指标体系, 掌握了资金流和货物流偏离情况;以大额、频繁外汇收支企业为重点, 加大对经常项下外汇账户的监管力度;密切监测个人外汇收支, 实施“关注名单”重点监管;充分运用资本项目数据综合利用平台, 以主体监管为指引, 全方位跟踪监测银行、企业资本项目外汇收支变动情况。三是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在全省推广国际收支企业网上申报业务, 加快大额资金核查频率, 建立国际收支专项核查制度;依托边境地区货币流通监测网, 及时反映人民币对周边国家货币汇率波动情况, 客观评估复杂环境下我省跨境资金流向及变动原因, 有效防范异常资金流动风险;加快推进企业调查问卷指数化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分析的敏感性和前瞻性。

(三) 坚持夯实基础工作, 外汇管理履职水平全面提升

一是加强内控建设, 完善规章制度, 有效推进依法行政。组织对分局成立近20年来发布的3700余份文件进行清理, 规范保留、废止或失效法规目录;完成对分局100余枚各类印章的清理, 完善管理规定;结合业务发展和政策调整, 优化货物贸易外汇管理岗位设置、岗位职责、公文处理等十余项内控制度及操作规程。二是系统监督指导进一步强化。继续坚持“内控监督轮查制度”, 对曲靖、昭通等5家中心支局开展内控监督检查, 进一步督促中心支局规范外汇管理工作。三是政策宣传成效显著。积极创新宣传手段, 利用全省24家银行1000余台对外电子显示屏, 宣传外汇管理政策;与商务、工商等12个部门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活动, 组织近万人参加全国外汇网络知识竞赛, 开展街头宣传14次, 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 解答群众咨询3250余人 (次) , 发送宣传短信30余万条。四是政务信息参谋作用明显增强。以跨境收支为切入点, 围绕汇率、利率和外贸等关联政策加强重大事件跟踪, 建成周边国家经济金融形势监测机制和涉边信息编译机制, 为各方提供更为专业的信息服务。年内共编发《云南外汇管理信息与调研》55期、采制各类信息近200篇, 被各级有关部门采用信息达131篇 (次) , 获领导批示5篇 (次) 。五是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配合总局对非现场检查、个人结售汇等10个系统进行了推广和整合;组织对玉溪等3个中心支局开展外汇信息化管理安全检查, 深入文山、红河等4个中心支局指导开展重要网络及系统应急演练, 有效提升了突发事件系统应急能力;严格落实信息系统巡检制度, 确保了“十八大”期间信息系统零故障运行。

在各项业务工作全面推进的同时, 我们始终坚持“两手抓”。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各项规定,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加强反腐倡廉教育, 强化廉洁从政理念, 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提高干部队伍勤政廉政的自觉性,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在履行外汇监管及各项审批职责中严守纪律、清正廉洁, 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 对照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五个转变”的要求, 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距离:一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 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和手段还不多;二是内控制度及操作规程仍不够完善, 制度执行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事后监测分析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四是部分职2013年第2期中旬刊 (总第507期) 时代Times工的主动性不够, 创新意识不强, 存在满足现状、重形式轻实效、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 工作作风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上述存在的问题, 务必引起全省外汇管理干部职工的高度重视, 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加以解决。

二、当前外汇形势及下一阶段趋势预测

2012年,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我国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中趋进的良好态势, 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 经常项目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跨境资本流动呈净流出态势, 外汇储备增长大幅放缓。美国第三、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初现, 去年9月中旬起, 人民币对美元汇价重新走强, 境内外人民币汇率价差扩大, 企业等市场主体购汇动机下降, 以外汇贷款、人民币和远期信用证等形式延迟或替代购汇增多, 推动近期跨境资金净流入有所回升。预计2013年我国国际收支仍有望保持基本平衡但有一定反弹压力。一方面, 国内经济触底企稳的基础进一步稳固, 有助于缓解资本流动压力;主要经济体宽货币、低利率政策继续推高全球流动性, 提升市场风险偏好, 将刺激国际套利资本流向我国;当前国际市场继续维持相对平稳, 国内经济集中显现更多积极信号, 加之受节假日因素影响, 年初跨境资金净流入有可能冲高。另一方面, 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着力扩大内需, 经济对外平衡的基础依然存在;进口与出口并重、支持和便利企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导向, 将进一步促进贸易投资平衡;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主权债务危机继续演变以及国内经济复苏进程反复等国内外不确定因素仍较多, 可能导致我国跨境资本流动波动性依然较大。

从云南情况看, 2012年, 全省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 国民经济继续呈现企稳较快发展势头, 外汇收支保持平稳运行, 跨境收支总规模、银行结售汇总额双双创历史新高, 分别达226.47亿美元和127.41亿美元, 同比增幅各为18.54%和0.21%。外汇收支由2011年的净流入转为2012年的持续净流出, 累计逆差达22.53亿美元, 且由保持多年的“双顺差”转为“双逆差”格局, 其主要原因是售汇同比快速增长29.14%, 而结汇同比大幅下降24.10%。一是与全国形势相反, 我省经常项目出现了自2001年来的首次逆差, 为15.36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服务贸易逆差各占五成。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偿还国内外汇贷款大幅增长推动资本项目逆差创历史新高。此外, 值得关注的是, 随着跨境人民币结算业务的高速发展, 去年以来, 我省跨境资金结算币种构成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民币成为继美元之后的第二大国际结算货币, 在全省涉外收付中的占比超过1/4, 人民币作为区域性交易货币的作用日益显著。预计2013年, 随着云南“两强一堡”建设的深入推进, 我省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对外开放将进一步深化, 外汇收支平稳运行的外部环境将进一步改善。全省跨境收支总规模、银行结售汇总额将有望突破250亿美元和150亿美元大关, 外汇收支将保持基本平衡。然而, 今后一段时间内, 受国内外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因素影响, 我省跨境资金双向流动风险将可能加大, 波动周期将逐步缩短。对此, 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 增强忧患意识, 深入分析形势变化, 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采取有效举措加以解决, 切实防范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

三、2013年云南外汇管理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 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机遇和新挑战, 全省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认真贯彻总行、总局工作会议精神, 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 以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为主线, 改革创新、突出重点, 扎实开局,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坚守风险底线, 切实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 提升外汇管理服务实体经济、保障经济金融稳定的能力。

(一) 加快推进改革创新,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当前, 外汇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已步入改革的“快车道”, 我们要抓住有利时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创新,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一是做实做细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工作。改革后, 日常工作重心应转变为熟练系统操作、运用新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各中心支局要继续做好宣传培训, 按照“动态监测、现场核查、分类管理”的操作流程, 进一步总结非现场核查、现场核查过程中发现的典型案例;针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业务模式, 采取对贸易主体设置特殊标识的方式, 实施差异化管理, 积极开展货物贸易综合分析工作;继续坚持“把握形势、抓大放小进行核查”的思路开展工作, 加大对B、C类企业的评定力度, 通过分类管理使违规主体经营活动受到限制, 增加违规成本, 促进企业合法、合规办理外汇业务。

二是稳步有序提升资本项目的便利化程度。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政策改革是今年资本项目工作重点, 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此项改革重要意义, 确保各项措施贯彻落实到位。要切实按照总局简政放权要求抓好贯彻执行, 简化直接投资外汇业务办理手续和业务操作流程, 健全事后监测分析机制, 加强资本项目统计监测与分析, 探索建立资本项目非现场核查方法和制度, 强化主体监管, 加大对银行的核查监管力度, 及时反馈政策执行效果。

三是继续推进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健康发展。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按照我省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五年发展规划, 以市场推动为原则, 坚持监管与便利并重的思路, 促进全省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稳步推进试点机构数量增加, 丰富挂牌交易品种, 提升特许机构的货币兑换服务能力;构建人民币与周边国家货币挂牌兑换数据库, 全面采集银行、特许机构对周边国家货币挂牌汇价和兑换业务量;开展外币兑换机构业务调查, 掌握外币代兑机构市场准入和兑换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困难和问题, 引导外币代兑机构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有效提升外币兑换服务水平, 进一步推动云南省旅游业和外币兑换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 加强区域分析, 提升外汇监测分析能力和水平

积极适应形势变化, 不断改进监测分析和预测预警方法, 切实防范风险。

一是加强区域外汇收支形势分析。《区域外汇收支运行报告》是总局为提高外汇管理系统监测分析水平而推出的新举措。该报告旨在从地区维度开展涵盖收支、经常、资本、检查等情况的综合分析, 把握形势变化的结构性和区域性特征, 进一步强化外汇监测分析能力。分局将按照总局的统一安排, 制定编写方案, 成立编写小组, 打破处室界限, 整合全局力量, 共同攻坚克难, 完成编写任务。各中心支局要积极协助配合分局, 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支持, 保障编写工作顺利进行。

二是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分析预警。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继续建立并完善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及周边国家经济金融数据库, 加大国际收支统计数据核查力度, 在继续做好金融机构现场核查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对重点行业代表性企业进行现场核查;以总局推出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平台为契机, 提高外汇收支形势分析、非现场监测及主体全方位监测等工作效率。

三是提高非现场监测数据质量。各级外汇管理部门加强对外汇业务系统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及真实性审查, 提高外汇业务数据非现场利用效率;要建立不同系统间关联数据核对机制, 对关键要素开展交叉比对, 及时纠错, 降低错误率;要加强日常监督力度, 对外汇业务数据报送不规范问题较多的银行进行监管约谈, 加大指导、检查和处罚力度, 督促银行认真履行职责, 保证数据信息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四是强化信息调研。积极创新信息渠道, 改进调研方式, 注重调研实效。各中心支局要结合各地外汇收支运行特点, 加强辖区金融外汇形势的动态跟踪和预判, 建设“速度型”政策措施反馈机制, 密切跟踪新政策实施效果, 及时反映经济发展建设中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开展海外代购第三方支付调查研究, 摸清现状、方式、路径等, 评估潜在风险并提出政策建议;有条件的中心支局要继续做好编译信息的采制并将之与辖区外汇收支运行相结合;边境地区中心支局要继续高度关注周边国家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和政策变化及2013年第2期中旬刊 (总第507期) 时代Times其对我方的影响, 按不同行业、类别选取并逐步培养一批相对稳定、可靠、专业的银行和企业作为重点信息源。

(三) 推进主体监管, 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体系

当前, 我国跨境资金流动总体趋向平衡, 但短期波动可能性仍较大, 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以主体监管为抓手, 突出重点, 提高监管效率。

一是积极转变监管方式。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按照主体监管思路, 适当提高监管容忍度, 推动监管方式从抓全部主体向抓重点主体转变, 探索研究打破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管理边界, 以辖内业务量排名靠前的企业和重要金融机构以及少数异常企业为重点, 构建涉汇交易主体非现场监管框架;加强系统整合研究, 建立非现场监管信息共享机制, 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对非现场监测发现的异常交易, 要深入挖掘, 综合分析, 摸清交易主体违规风险, 适时开展现场核查和延伸检查;结合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改革, 建立辖区重点企业、金融机构联系制度, 提高对重点主体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二是严厉打击外汇违法违规行为。充分发挥跨部门监管合力, 重点加大对网络炒汇、地下钱庄等外汇领域违法违规活动的打击力度;按照总局统一部署和昆中支综合执法检查要求, 结合重点领域改革, 对外商投资企业、货物贸易企业开展专项检查;按照“抓大放小”原则, 进一步改进外汇非现场检查方法, 加强外汇非现场检查系统应用, 提高异常违规线索的发现率和查实率。各中心支局要按照统一安排开展检查工作, 严格依法行政, 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分局将加大对中心支局案件处罚情况的督办和考核力度。

三是探索完善具有云南特色的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考核模式。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的思路, 继续完善对外汇指定银行执行外汇管理政策的考核和评估工作, 加强对考核结果的运用, 在现有考核工作基础上, 探索细化考核程序、评定等级、结果通报等内部操作流程, 强化正向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富有区域特色的银行评估框架, 充分发挥考核评估对银行的影响力。

(四) 完善内部管理, 提升履职能力

一是加强内控建设。结合政策调整和业务发展, 继续做好本辖区内控制度建设与维护工作, 重点要完成中心支局印章清理工作, 修订完善岗位职责、应急管理等内控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坚持依法行政, 严把行政许可业务审核关和监督关, 全面清理、更新行政许可对外公示。

二是强化系统业务监督。坚持“内控监督轮查”制度, 结合日常监管, 对5~6家中心支局开展内控监督检查, 尝试对1家中心支局开展货物贸易外汇管理绩效审计, 进一步规范中心支局业务操作、提高外汇管理水平。

三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各中心支局要积极配合分局数据分中心骨干网络改造工程, 做好业务切换、连动测试、信息反馈等工作;抓好外汇账户二期系统、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与分析平台等多个重点业务系统的升级推广, 实施现有历史业务系统的整合, 认真总结和整改信息化内控管理、网络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提高信息安全水平。

四是推进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注重传统与新型宣传形式相结合, 多措并举, 增强宣传成效。注重传统宣传形式运用, 加强对银行电子显示屏宣传的监督和指导, 定期更新宣传内容, 不断提高外汇管理政策透明度;向涉汇主体发放宣传册、宣传画等, 普及外汇管理知识;配合总局统一部署, 研究推进分局子网站建设, 开辟云南外汇金融inanceNO.2, 2013 (CumulativetyNO.507) 对外政策宣传新渠道;同时要积极创新宣传手段, 重点围绕当前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以及热点、重点、难点问题, 灵活运用多种工具和渠道, 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五) 促进人员转型, 提高外汇管理分支局干部队伍素质

随着外汇管理改革的不断推进, 促进人员转型, 是加快外汇管理理念和方式转变的组织保障。今年, 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按照总局的统一安排结合云南实际切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切实转变观念。要深刻认识改革的重大意义、改革的政策背景、改革的目标任务、改革的内容特点、改革的监管要求, 以此来调整工作思路、工作重心, 转换工作思维、工作模式。要求抛弃“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主动作为、推陈出新, 以强化素质为抓手, 保证改革各项任务深入有效的全面推进。

二是提升综合素质。要采取“培训、实战、考核”等措施提升人员素质, 全体外汇管理干部要尽快掌握新法规、新系统功能操作及业务办理流程;要加强人员统计分析能力, 提高外汇形势分析及数据处理技能, 提升非现场监测分析能力;要掌握现场核查技巧, 提高现场核查能力。

三是优化岗位设置。要按照“审核与监测分离, 前台与后台并行”原则, 根据监测分析、分类管理、核查检查等不同工作任务和要求优化岗位设置, 合理调配人员。

四是积极探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外汇管理人员除结合本职工作加强学习和积极参加培训外, 还必须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 探索实践跨科室兼岗, 构建多维度干部培养体系, 将培训工作与人才培养、干部考核和干部选拔任用有机结合。

(六) 几点工作要求

一是全省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内部管理工作, 认真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教育, 筑牢思想防线, 强化领导干部“一岗双责”, 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加强作风建设, 提高干部队伍廉政勤政的自觉性, 切实做到廉洁高效行政。

二是继续坚持改革创新。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全面提升开放性经济水平的新任务, 坚持理念、制度、方法创新, 必须结合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特点, 进一步解放思想, 深化改革, 加快转变我省外汇管理方式, 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 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三是更加注重风险防范。当前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加大了跨境资金流动的不确定性, 且随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加快, 跨境资金流动风险点也明显增多。全省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密切跟踪形势变化, 切实把防范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冲击作为当前外汇管理工作的重点, 着力提升事后监测分析和非现场监管的能力, 进一步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机制, 切实做好防范和应对风险的各项工作。

四是统筹兼顾, 突出重点。各级外汇管理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 切实改进工作方法, 围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以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为重点, 集中力量监管重点渠道和主体, 探索建立针对重点主体的服务和管理模式, 抓大放小, 监测防控主要领域风险隐患。

工作回顾 篇5

五月份工作回顾

1、真心实意帮扶,踏踏实实工作,积极跑办联络。协调市交通局,落实帮扶九辛庄村资金10万元,已经拨至南杨庄乡政府账户。

2、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⑴协调市演艺集团,出动车辆2台、演职员工40余人,于5月10日赴九辛庄村,举办了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心连心 鱼水情”慰问演出,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该村及邻村近800村民观看了演出。

⑵市委宣传部出资15000元,购买桌子11张、椅子30把、图书400册、报刊15种、书架8个,机关干部捐赠图书300册全部到位。落实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上架省配图书1100册、音像制品100张。制定《农家书屋管理制度》、《农家书屋管理员岗位职责》、《农家书屋读者阅览制度》、《农家书屋借阅制度》四项制度。从而为九辛庄村建成高标准的“农家书屋”,同时作为村“两委”会议室,为提升全村政治文化生活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⑶制定《九辛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九辛庄村文化广场建设项目资金使用计划》,起草《施工合同》。拟于7月份,利用5万元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市级帮扶村项目启动资金,为该村打造一个文化广场。

3、改善办公条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市委宣传部出资1800元,驻村工作组出资400元,粉刷村委会房屋6间,村党支部、村委会有关制度上墙,建成高标准“农家书屋”并作为村会议室,使村“两委”办公场所焕然一新,进一步激发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热情。

20年福州房协工作会议回顾 篇6

关键词:房协四年

点评:福州市房地产协会成立于1986年10月,至今已有四年,房协四年的工作,“服务改革,交流协调,推动房地产业发展。”是最好的注解。

1997年福州市房地产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

关键词:房协十年

点评:协会以服务为宗旨,特别在交流经验、行业协调、经济协作、调查研究、信息交流、培训人才、组织考察、咨询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较好地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

1998召开市房协98年首次理事会议

关键词:98年首次理事会议

点评:住房制度改革是“热点”“难点”问题,协会组织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等进行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研讨会,旨在促进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

2000年住宅产业化与品牌战略研讨会议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品牌化

点评:1998年至今,住宅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及消费热点,住宅产业现代化已从施工领域、科技领域登上了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的舞台,在此背景下,研究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发展态势及特征显得尤为重要。

国内家电等消费品市场已有一批大众公认的品牌,而住宅作为人们的第一大消费品,房地产作为我国的一大支柱产业,迄今为止尚未出现一个全国知名的品牌,创立一个广为人知的地产品牌似乎未被开发商所意识到。尽管创立房地产品牌的过程十分艰难,但它所带来的效益回报也是十分巨大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房地产品牌是到了该立的时候了。

2001年召开福州房地产市场走势研讨会

关键词:市场走势

点评:房地产市场是由房价、政策、新盘、版块、二手房、商业地产、品牌、营销手段等方方面面构成的,只有认真研究它们,才能知晓市场的走势究竟如何。

2002年市房协上半年工作动态会议

关键词:开展行业调研与理论调研活动

点评:上半年房协围绕行业发展,进一步开展房地产市场的调研工作,在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还撰写了一份“榕城楼市前景看好”的总体需求的调查报告,更好在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准确的经营决策依据。

2002年协会召开会刊座谈会

关键词:《福州房地产》

为进一步办好我市房地产业的“窗口”与舆论刊物,12月7日,市房协召开了会刊编辑、读者与通讯员座谈会。座谈会内容丰富,形式活跃。会议有漫谈,插话,也有研究、探讨和争论,既有对办刊情况的介绍,也有对刊物的评价反映和希望要求,与会人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研究对策,探索创新。

点评:《福州房地产》自创刊以来,以贴近百姓话题、报道地产先机、服务企业为宗旨,为消费者、开发商搭建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座淡会的召开,就是为了促进刊物自身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2002年召开第三届房协理事会议

关键词:年度工作回顾

点评: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福州市房地产协会在福州市房管局、福州市社团办以及省房协等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广大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下,继续秉承协会的办会宗旨,坚持双向服务,较好地发挥了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对推动全行业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003市房协年度工作要点会议

关键词:年度工作要点

点评:2003年福州房协的指导思想是,以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福州房地产业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和行业公平竞争、促进行业发展与沟通会员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的桥梁作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切实实为企业和会员办好事、办实事。

2004年房协举办“福州房地产开发经营热点法律讲座”

关键词:房地产法律讲座

点评:房地产管理、土地管理、拆迁法、招投标法等有关法律知识对房地产开发者们来说,是相对簿弱的环节,市房协组织这方面的讲座,与会会员普遍反映受益匪浅。

2004年市房协召开二手房走势研讨会

关键词:二手房走势

点评:二手房作为楼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其销售、成交数量、价格、供求特征对今后楼市的需求走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004年市房协召开四届二次理事会议

关键词:宏观调控

点评:宏观调控对我市房地产市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何理性应对,让行业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2004年市房协召开第三季度会长办公会议

关键词:诚信经营优秀经理

点评:随着房地产业的日益发展,广大开发商都认识到了诚信经营的重要性,一批优秀经理也随之浮出水面,市房协及时在会上研究并推荐上报省房协2003-2004年度福建省房地产开发经营“诚信企业” “优秀经理”名单,对维护行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4年市房协举办房地产市场形势专题讲座

关键词:市场形势

点评:此次活动加深了企业对宏观调控政策及我市房地产市场运行情况的了解,受到与会者的好评。

2005年市房协召开四届五次会长办公会议

关键词:总结世贸集团精装修房建设经验

点评:世贸集团的世贸外滩花园是我市精装修房发展的一个里程碑,通过这次会议总结了其建设经验,将对我市精装修房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帮助。

2006年市房协举办“城市中心地产发展”专家对话会

关键词:投资置业

点评:本次对话会旨在倡导“到城市中心投资置业”,侧重宣传城市中心项目的优良环境、配置设施、便利生活以及高素质区域建设,引导城市中心地产的投资置业,不断培育全新投资的职业观念。

2006年市房协举办房产新政暨有关法律知识专题讲座

关键词:房产新政法律知识

点评:本次活动旨在帮助会员企业进一步理解贯彻国家对房地产调控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研判新形势,增强开发商投资的信心。

2006年市房协举办房地产税收政策专题讲座

关键词:房地产税收政策

四川动物血防工作回顾与展望 篇7

“十一五”期间,全省血防工作紧紧围绕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目标,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防治策略,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增强保障能力、落实各项措施,全省血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8年,四川在全国七个重流行省中率先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1.1 领导重视,工作推进有力

一是各级政府把血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目标管理。采取中央、省、市、县共同筹资的办法,把血防经费列入预算,逐步增加防治投入,“十一五”期间,全省动物血防经费投入共计620万元。二是建立了血防工作考核评价制度。省政府与四川省畜牧食品局每年签订血防目标管理责任书,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及时将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与各血防市(州)畜牧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1.2 突出重点,控制传染源

一是在重疫区采取“两查两治”;轻疫区采取“一治一查”;阻断区做好监测巩固工作。2006~2010年全省共普查家畜61.9619万头,超额完成了普查家畜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强血防技术培训。及时举办了动物血吸虫病防治技术培训班,采取分级培训的原则,对市、县、乡三级动物血防技术人员共计5863人进行了培训,提高了防治水平,稳定了基层血防队伍。三是加强督导。在血吸虫病防治期间,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分管领导和负责血防工作的人员多次深入眉山、乐山、德阳、凉山、雅安等地的血防重疫区县,检查指导血防工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了全省动物血吸虫病查治任务的全面完成。

1.3 积极研究探索,提高科学防控水平

2005~2009年,四川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进行“家畜血吸虫病快速诊断与防制新技术研究”课题,研究缓释剂治疗血吸虫病试验,该课题于2010年获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2010年,参与农业部牵头的“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防控技术推广”课题,研究试点传染源控制新技术、传染源管理、水改旱、家畜圈养、养鱼灭螺等技术。这些课题研究为四川的血防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1.4 坚持人畜同步防治,形成控制合力

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和动物疫控中心主动与卫生、农业、水利、林业等部门密切配合,抓好部门间和区域间联防协作,使动物血吸虫病的查、治、防工作与卫生部门同步,“十一五”期间同步完成了23个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的考核验收工作。加强部门配合,完成了省级和国家血防春查工作。2008年四川省率先在全国7个重疫省中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之后,血吸虫病疫情没有反弹,是非常不容易的。

1.5 加强血防重点项目工作,加强综合治理

一是组建项目建设机构。各项目县均成立了血防项目领导小组和项目技术指导组。二是层层召开会议,规范项目管理。每次项目下达之后,从省到市、县、乡层层召开项目工作会议。对如何规范建设好项目进行认真安排部署,并签定目标责任书。三是举办项目培训,统一建设标准。四是在项目管理中,严格实行“五制”。即目标责任制、县级报账制、公示制、督查制及招投标制。五是规范项目档案资料的管理。六是规范验收程序,完成项目验收任务。全省63个流行县中,31个县达到传播阻断标准,32个县达到传播控制标准,血防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

2 展望未来,争创“十二五”血防新佳绩

按照《四川省血吸虫病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规划(2010~2015年)》,全省2015年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具体目标:一是进一步降低人畜感染率。到2015年底,全省所有流行县无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病例和家畜。二是加大家畜传染源管理力度。到2015年底,36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以行政村为单位,有螺地带禁牧覆盖率达到100%,凉山州少数民族地区家畜圈养普及率达到95%,其他地区力争达到100%。

2.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任务落实

2.1.1 完善机制, 落实责任。

各地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和目标管理。流行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增强做好血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政府在血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县级政府的领导作用,把血防“十二五”规划目标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目标,列入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防治工作规划和措施,积极协调解决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保障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职责任务到位,加快推进血防传播阻断进程。血防工作基础较好的地区不能掉以轻心,要不断巩固防控成果。工作基础差一些的地区要投入更大的力量,迎头赶上。

2.1.2 整合资源, 保障投入。

要加大资源统筹整合力度,把血防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等相结合,在规划和资金安排上要抓住重点地区,针对突出问题,实施好整县整乡整村推进,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努力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

2.1.3 强化督查, 保证效果。

各级政府要加强血防工作的督查和指导,省、市、县级要组织行政、专家督导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下级进行督导,帮助提高工作质量和效果。

2.2 进一步加强传染源控制力度

各地要进一步坚持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落实各项传染源控制措施。要加大家畜传染源管理力度。各地各部门要按照《血吸虫病防治条例》,结合当地实际,划定有螺地带和安全放牧区,设立警示标志,制定家畜圈养和禁牧工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安排落实经费,加强监督检查,切实抓好落实。要加强家畜查治工作。还要加强外来耕牛检疫工作,杜绝外疫传入。

2.3 进一步落实综合治理措施

加大血防重点项目的实施力度。按照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对项目建设的要求,继续加强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按期完成项目建设的各项任务,充分发挥项目的作用。建议国家继续对血防疫区整村、整乡、整县、整市推进项目建设,巩固血防达标成果。

2.4 进一步提高专业防治质量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回顾 篇8

1.1发展准备阶段(1993—2000年)

当社会变革加速,人们需求变化,需要新的管理模式进行调适。上海医务社会工作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最初的工作人员由热爱助人事业、熟悉医疗需求、医疗流程和医护合作模式的内部人员担当此任。在行政管理部门也融入了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社会工作理念逐渐融入医院管理。由于医疗机构的特殊性,及其注重医疗安全和医患和谐,医院通过行政管理、精神文明、质量控制部门, 建立志愿者服务队伍、链接社会资源、建立便民服务体系,以各种形式发现患者需求,救助弱势群体,承担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传递政府、社会和医院对病人的人文关怀。如瑞金医院的“彩虹家园”志愿者服务项目、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医院发展部”综合服务和东方医院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等,借鉴海外服务经验,融入社工服务理念和元素。

上海最早提出医务社会工作概念的是浦东新区。 1997年,浦东新区将社会工作引入医疗行业。1999年底, 该区成立了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委员会,委员由当时新区社会发展局及医疗机构主管组成。2000年在浦东新区政府主导和大力推动下,东方医院、公立医院和梅园街道医院等10家医疗机构首先建立社会工作服务站,由临床医护人员和管理部门担当此任。由于专业人员匮乏,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手法不专业,制度配套缺乏,发展较慢。为了弥补专业人员的不足,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以下简称“东方医院”)特派员赴香港观摩和学习医务社会工作实务经验,并赋予本土经验大力发展社会工作[1]。

1.2实践探索阶段(2001—2009年)

这阶段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改革方向是医疗服务“回归公益”、“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病人为中心” 和“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改为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2]。由于内部需求大,同时被上海社会工作发展大氛围所带动,上海二、三级医疗机构中理念先进并有特别需求的单位,根据医院自身发展特点,建立独立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医、护、 社服务机制。东方医院成为国内首家运用该机制的医院, 其志愿者管理、慢性病小组(糖友乐)等得到同行赞同; 2001年,由李嘉诚基金会资助的新华医院宁养院,正式由执业社会工作者加入宁养服务团队,发挥其心理援助、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作用。2004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设由专业社会工作硕士担任主任的医院社会工作部,并首先接受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开展家长教育小组、游戏治疗、哀伤辅导、医患关系协调、医护情绪辅导等。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以下简称“徐汇区中心医院”)、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等设立社会工作岗位,成立社会工作部, 与医护建立“立体式”服务团队,营造医院人文关怀环境, 协助病人康复,顺利回归社会。多家医院与高校密切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担任机构督导。在实践中探索更好的发展方向,寻求更有效的服务模式。同时,该阶段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开始了大胆实践探索,如建立了临床专科社工制度。

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社工队伍”;2007年,组织部、民政部和原卫生部对上海具有代表性的医院进行全面调研,调研范围涉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结果一致认为医疗卫生体系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势在必行[3]。2009年,原上海市卫生局协同各部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和分析,当时只有5家设立社工岗位和工作部门, 要满足现代医疗需求的发展必须加大力度,出台相关政策,实施有力措施。上海市民政局社工处通过对医务社会工作卓有成效的医院进行剖析,以内参形式向上海市人民政府递交报告,得到领导极大重视,为医务社会工作全面发展作了铺垫。

2009年4月公布的医改方案首次明确规定“完善医疗职业保险,开展医务社会工作,完善医疗纠纷处置机制,增进疾患和谐”,发展医务社会工作成为国家发展战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健康意识、维权意识、 消费意识逐渐加强。加之社会变革带来的困惑、焦虑和社会矛盾,病人想得到的已不是单纯的缓解生理疾患,还需要心灵抚慰和社会支持。医学的目的已由单纯的治疗转向治疗、预防、康复相结合,由防止死亡转向提高生命和生活质量;医疗服务对象从个体转向个体、家庭和社区,服务内容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病人为中心。在医疗领域,一方面是医疗技术大力发展、疾病治愈率上升、慢性病生存质量提高和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发生的却是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矛盾升温、伤医事件频发。医患矛盾的升级使中国医疗健康事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1.3全面推进阶段(2010年—目前)

在上海市政府主管部门大力推动之下,医务社会工作得到大力推进,服务的场所主要从综合性医院、儿童医院、精神卫生中心逐渐推广到康复医院、宁养院和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等。各医疗单位根据机构发展需求和临床学科特点,回应服务人群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慢性病、肿瘤及先天性疾病等专业设置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岗位,贯穿整个医疗服务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 如查房制度、临床转介制度、实习带教制度、督导制度、 疑难重症病例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病人社工介入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社会工作部的设置按照卫生海外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要求逐步从附属到独立建制。2013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成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

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明确规定所有医疗机构应该设立社工岗位。为确保各医疗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能力,提高医疗服务品质,原上海市卫生局联合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学会于2012年7月共同举办“上海市医务社会工作首批人才队伍培训项目”, 50余家医疗机构,80余名人员接受培训,其中有专业社会工作系毕业者,也有社会工作持证的医护人员,为推进医疗系统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2012年上海医疗卫生系统的“质量万里行”和“等级医院评审”检查中首次将医院社会工作部的建立和开展社会工作纳入评价标准中。2013年,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2013年上海市医疗机构“三好一满意”活动和“医疗质量万里行” 活动联合督查评分标准》中明确要求各医疗机构“根据本市开展医务社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拟订实施方案,并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常规工作”,“配置专职医务社工,明确为专业技术岗位,专职医务社工持证上岗”,“具备开展医务社工活动的工作场所”,“积极参与全市医务社工专业性推广宣教活动”等,进一步加大医院实施医务社会工作的考核力度。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制度化设计,正式纳入医院评价体系,开创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制度建设的新局面。

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于2012年在44家自愿报名的医疗机构开始了社会工作试点工作。2013年, 经过调研、评估、宣传、培训等准备工作后,进一步扩大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从2012年的44家试点单位扩大到了103家医疗机构,覆盖17个区县,涵盖了综合性医院、儿科和精神卫生中心等专科医院和社区卫生中心。根据对试点单位的要求,各家医院拟定实施方案,独立设置工作部门,配备专业人员,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日常工作。经过一年的大力推动,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经成为医疗服务体系中一部分。

2主要经验

与其他领域相比,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相对比较晚。鉴于医务社会工作的特殊性,其服务理念相对超前,需着重战略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注重专业发展,不断反省修正,经过20年的发展,已经走在全国的前沿。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秉承“坚持政府主导,各方参与; 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专业服务,改革创新”的原则正在全面推进。主要经验如下。

2.1坚持政府主导,注重战略布局,制度建设稳步推进

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2011年8月,上海市民政局以题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全力推进医务社会工作》情况专报形式报上海市人民政府,得到上海市相关领导的肯定。该年10月,原上海市卫生局与上海市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就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作了专题调研,调研报告总结了医务社会工作发展的国际经验和国内概况,梳理了本市医务社会工作现况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加快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

2012年3月,中共中央19个部委联合出台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明确医务社会工作者是“卫生专业紧缺人才”。这些政策的颁布为推动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奠定了强而有力的宏观背景,也标志了医务社会工作和医院社会工作纳入中国卫生政策和医院管理的议程。2012年2月,原上海市卫生局、民政局、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率先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通知,并在2012年、2013年的医院质量管理检查中逐渐加大考核力度,推进了卫生领域社会工作的发展。各医疗机构吸引了优秀专业人才,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在医疗健康领域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理论基础扎实、实务能力强的社工专业人才队伍。

2013年11月,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民政部对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再一次肯定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探索和实践。2013年12月,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民政局与社会工作专家组对上海24家医疗机构又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调研发现,一支充满人文情怀、拥有专业理念和技术的“助人” 队伍注入了医疗服务行业,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2坚持需求导向,注重循证实践,实务探索不断深入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卫生主管部门战略布局和大力推动下,在全国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00年,率先在医院建立社会工作部;2001年,将社工理念融入临终关怀服务;2004年,首批社会工作硕士进入医院;2006年,首批医疗机构成为香港大学、复旦大学社会工作实习基地; 2008年,获得首个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2010年,举办首个医务社会工作国际会议;2011年,成立首个医学会下设的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2012年,首次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各级医疗机构根据临床学科和疾病特点,设立独立部门,引进专业人才,逐步建章立制,回应病人需求,建立跨学科团队,开拓临床专科社会工作。对疑难危重病例、慢性病、肿瘤疾病及先天性疾病等专科设置社工岗位;病人需求为本,关注医疗流程,与其他学科联手为病人提供无缝连接服务;建立相关服务制度,如查房制度、 临床转介制度、疑难重症介入制度和社会心理援助制度; 为病人及其家庭提供医疗适应、健康教育、医患沟通、临终关怀和哀伤辅导等社会心理支持服务,搭建医患沟通桥梁,提供人文关怀。帮助医护人员理解患者的社会心理压力、关注疾病背后隐藏的问题、舒缓病人不良情绪。统计调研显示,医务社会工作的加入为医疗增加了人文关怀要素,大大缓解了医患矛盾,同时也缓解了医护人员压力。由于推进医务社会工作发展进程,着力实践并积极探索本土医务社会工作,上海华山医院、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东方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等8家单位获得“上海市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其中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东方医院被推举为“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将病人的需求、社会的需求和医院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社工专业的理论、方法和精神融入医疗服务当中;将人文关怀、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理念贯彻于具体工作中,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2.3坚持专业为本,注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力度加大

从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发展阶段来看,经历了准专业化(医护转行)、混合阶段(医护转行、专业毕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化阶段(专业人员)。我国医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发展也是对传统工作模式的改革、发展、创新和提高。《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上海市卫生系统按照培养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议进行着,在医疗机构岗位设置的指导性意见中,明确医疗机构可设定“医务社工”岗位,归入其他专业技术类,并纳入编制管理。医务社会工作者们在学习西方理论、借鉴海外成功经验的同时,进行了有效的、适合国情的本土化探索和研究。培育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实务经验的专业社工队伍,在中国特色社工模式上做了有益的探索,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近年来,优秀人才纷纷应聘上海各大医院,海外人才尤其青睐三级医院。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已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象征。

社会工作的所有服务领域中,专业化程度最高的是医疗卫生和精神健康领域,专业能力和内涵建设是医务社会工作的发展之本[4]。从全国范围来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起步早、速度快、起点高、环境好,得天独厚,已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几年来,上海的医务社会工作在发展战略、制度设计、实务探索、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等方面都进行了有效的尝试。特别是2013年,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积聚卫生、教育和民政等多方力量,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术机构协同和专业人才努力下,按照国家的战略布局,注重顶层设计,提升专业内涵,全面而有序推进专业化医务社会工作。在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方面,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专科分会组织专家,从实际出发,从专业发展的角度设计课程,承担起了原上海市卫生局人才培养的具体工作。

2.4坚持教学相长,注重自我增能,智慧推进

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的推进得到各职能部门及教学机构大力支持。2011年4月,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率先成立,为医务社会工作者搭建了学术平台, 确立了学科专业性和学术性。学会吸引了各大院校专业领军人物、医院高层管理者和专业优秀人才,共同谋划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不仅促进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进程,也在行业内起到了推广作用。上海各医疗机构与高校紧密合作,联合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 为培养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创造条件;共同研究课题,反思实务效能,智慧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上海教学主管部门提供科研项目、国家级和上海市继续教育项目;建立上海医务社会工作示范单位,定期检查,大力宣传和推广。

此外,该领域也开展过较为广泛的国际交流。“医务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妇女与儿童健康促进”国际研讨会的举办,拓展了医务社会工作者的视野。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在市级层面上,自2011年率先成立上海市医学会医务社会工作学专科分会之后,2012年又建立了上海市医院协会医院社会工作暨志愿者服务工作委员会,2013年又获批建立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医务社会工作分会。各专业团体发展医务社会工作的目标一致,利用各自资源,整合力量,联手在医疗行业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进程。 1月,上海长征医院举办了由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志愿者协会和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上海市医务社工、医务志愿者工作交流推进会议”,在医疗行业首次大规模宣传了医务社会工作的理念;2013年6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举办的“全国儿童医院社会工作研讨会”专门为儿科领域独家设计。会议邀请了费城儿童医院、中国台湾地区及大陆从事儿童医务社会工作的专家, 与学员共同分享了儿童医院社会工作领域最新进展、实务技巧和工作模式,为来自全国各地50余名热心于助人事业的学员开拓了视野,提升了理论水平和实务能力;7月在徐汇区中心医院举办的“2013海峡两岸医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医疗机构社会工作和志愿者管理方法学习班”积极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为指导、以医疗专业志愿服务为主体”的服务模式,对相关医疗机构探索和实践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起到借鉴作用,也推进上海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11月,东方医院主办的“医务社会工作临床实践学习班暨医学人文体系中的医务社会工作与志愿者服务研讨会”以新颖的形式展现了上海医务社会工作。2013年,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召开的“2013上海医务社会工作论坛”标志着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发展在专业化发展道路上又迈进了新的历史阶段。

3未来建设展望

3.1健全制度,完善医务社会工作政策框架与服务体系, 加快人才培养速度

从国际经验看,医疗机构和健康照顾机构都独立设置部门,设立社会工作岗位,并根据功能不同细化专业。 由于医务社会工作面对的人群阶层跨度最大、解决的需求最基本,最接近弱势群体和困境人群,因此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要求相对较高。现阶段中国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的需求和医患矛盾日趋激烈的现状,急需大量专业医务社会工作的参与和介入。但是,目前大部分医院尚未独立设置部门,上海公立医院人员编制紧张,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社工人员编制,即使有社工资质也难以从事社工工作。由于没有独立部门,社工专业人员往往由非专业人员管理,工作不规范、专业发展受限,难以发挥应有效果。

3.2设立和完善保障措施,保证医务社会工作专业发展和培养高级人才

社会工作是创新服务、协调社会关系、修复社会功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体现人文关怀,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改善社会服务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力量。医务社会工作是衡量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现代化、服务质量和健康公平程度的重要方面,对于转变医学模式、改善医疗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上海医务社会工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多海外学子也加入行列,他们承担了缩短我国与国际差距的责任。由于缺乏相应岗位和编制,医务社会工作职称评定、晋升制度和薪酬福利等保障仍处于空白。目前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的机构也由于没有职称系列而待遇受到影响,严重打击了社工热情,阻碍了专业发展。必须尽快建立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源规划、培养、激励等各项制度,迅速解决“实际在岗人员屈指可数”、“队伍异常薄弱”的现象。

3.3建立行业准入、考评和继续教育制度,规范行业行为

医务社会工作的职责是关注患者的社会属性,把握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解决患者因疾病引起的各种社会问题,提供包括心理辅导、促进医患沟通、协调医患关系等服务,是医护团队的一分子,是医患矛盾的“润滑剂”。 由于专业人才缺乏,医务社会工作的专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与快速发展的医疗技术和相关福利制度严重不符, 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特殊历史时期,提高医务社会工作者过硬的服务能力,完善行业的服务规范, 制定完备工作标准,建立医务社会工作服务的长效机制, 建立一支高品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既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又是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改善国民身心健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

3.4大力加强专业推广、政策推广,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专业感染力

“十一五”太原市科技工作回顾 篇9

“十一五”时期, 太原市全社会R&D投入累计165.3亿元, 是“十五”的6.5倍;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累计15 287件和7 335件, 是“十五”时期的4.6倍和2.8倍;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累计694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累计1 682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457项;成果转化率达47%, 比“十五”时期提高了22个百分点;“十一五”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6亿元, 年均增长16%, 煤层气燃料重型卡车、高速动车组轮对、太阳能单晶硅片、热连轧无缝钢管生产线成套设备等一大批国内及世界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成为太原市新的经济增长极。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工程技术中心2个、重点实验室3个, 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相继出台了《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等4部地方性科技法规, 太原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连续五年蝉联山西省依法科技行政目标责任制先进, 连续六年荣获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 十县 (市、区) 全部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 (区) 考核, 迎泽区、清徐县、古交市等7个县 (市、区)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 (市、区) 称号。太原市2008年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创新能力50强”, 2009年通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验收, 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日臻完善

法律政策环境更加优化

完善科技创新的法制环境。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专利转化办法》, 2009年7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科技风险投资促进条例》, 2010年1月1日颁布实施《太原市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办法》, 2010年11月26日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太原市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条例》。太原市地方科技立法工作在全国起到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优化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围绕建设创新型城市、振兴装备制造业和科技创新促进转型发展, 中共太原市委、太原市人民政府连续三年以“1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科技创新的政策, 市直有关部门也出台了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加快科技工业园区建设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等60余个配套政策, 加快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营造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落实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加强科普基地建设。坚持一月一次科技讲座和一年一次科技论坛, 每年组织开展科技进社区、到工厂、下农村等系列科普活动, 每年举办青少年发明创新大赛, 不断提高公众科技素质,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全市485个居民社区实施社区科技特派员制度, 大力推广绿色节能、疾病防控、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新技术和新产品。截止目前, 国家级和省级科普 (科技) 教育基地分别达到16个和14个。

建立自主创新的工作机制。建立由市委领导为召集人、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参加的自主创新联席会议制度, 确立了部门协调配合、企业共同参与的推进自主创新工作机制。把科技发展主要指标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县 (市) 区党委和政府的年度工作目标考核, 强化党政一把手抓科技工作的责任制。深化党政领导科技顾问制度, 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 组织开展“千人百企科技行”“千人百村科技行”等活动, 支持科技人员带技术带成果深入广大中小企业。

科技创新队伍发展壮大

“十一五”末, 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2.32万人, 比“十五”末增长36.4%。全市研究与开发机构中从事R&D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比“十五”末增长12%, 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达到8 050人, 具有博士学位的科研人员达到1 132人, 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年龄梯度更趋合理, 在光电子、煤化工等领域形成了一批拥有原始创新成果并在国内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青年拔尖人才茁壮成长。坚持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科技计划项目评审、鉴定、验收的重要考核指标, 在科技项目中实行“导师制”和“助理制”。完善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库, 实施科技明星专项, 每年支持30名青年科技人才领衔承担的科技创新项目, 一批研究成果被SCI和EI收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青年科技拔尖人才不断涌现, 80余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学生创新创业势头强劲。实施“百项千人万米”工程, 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150余个创业团队入驻大学生科技创业园, 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100余家。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 每年支持10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太原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园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试点。

科技管理服务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市级11个科技管理服务机构拥有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山西省高分子材料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 500余名科技管理服务人员平均年龄36.1岁, 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占职工总数的80%以上, 有50余名博士、硕士以及40余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县级科技管理部门机构健全, 编制齐备, 经费保障, 特别是十县 (市) 区都成立了知识产权管理机构, 县 (市) 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走在了全国省会城市的前列。科技管理部门狠抓反腐倡廉制度建设, 相继制定并完善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等监督管理制度, 实行阳光作业, 全过程监督管理, 科技系统在行风政风评比中连续多年名列前茅。

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十一五”期间, 不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科技计划项目的带动性、引导性和显示度明显增强, 科技经费的投入力度、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大幅提高 (见表1~表4) 。

确立了科技计划项目顶层设计的新模式。建立科技需求调查工作制度, 开展技术发展预测研究, 加强科技专项顶层设计, 凝练实施了技术创新“双十工程”、民生科技“三大专项”、绿色转型科技创新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 有效地解决了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两张皮”问题。

建立了促进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坚持一年一次的科技进步“一法两例”执法检查, 有力地促进了市县两级财政科技经费的足额到位。“十一五”期间, 市本级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累计达4.4亿元, 比“十五”增长267%;十县 (市) 区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累计达2.7亿元, 比“十五”时期增长246%。定期向国家和省推介重大科技项目, “十一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国家、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 000项, 争取科技经费6.9亿元。发挥财政科技经费“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引导带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 “十一五”时期企业R&D经费投入累计117.8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3.4倍。全社会R&D投入165.3亿元, 是“十五”时期的6.5倍, 年均增长达26%。

完善了提高财政科技经费绩效的新措施。建立“计划、项目、经费三分离”管理模式和“五制一化”科技项目管理制度 (项目招标制、前期可研制、专家评审制、立项公示制、管理合同制和项目具体化) , 通过公开招标立项的项目占项目总数的62.1%, 项目平均支持强度达到45万元/项, 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明显提高。

技术服务平台更趋完善

“十一五”期末, 全市拥有各类研究与开发机构349个, 各类技术服务机构710个, 拥有2家国家级、39家省级、20家市级的工程技术中心;拥有3个国家级、17个省级的重点实验室;拥有3家国家级、29家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建成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生科技创业见习基地、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高分子材料研究检测重点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示范机构。科技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3.2亿元。

技术研发服务平台:确定20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 滚动支持工程技术中心系统升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及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发。太原市煤转化工程技术中心获准组建“煤洁净转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分子材料研究及检测重点实验室”成为市属科研院所中首家省级重点实验室, 并获得国家实验室认可。市级工程技术中心申请专利40件、授权专利19件, 研发攻克了一批本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难题。

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面向中小企业, 常年征集科技成果、科技需求和科技项目, 科技成果库、科技需求库和科技项目库总量达到1 800项, 坚持一年两次开展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对接, “十一五”期间累计发布科技成果3 000余项, 签订技术合同2 200余项, 技术交易成交额约30亿元。采取政府首购、产学研合作、市县联动等方式, 在公共卫生、生态环保、食品安全、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应用推广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成熟适用、能够惠及民生的科技成果。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 “十一五”期末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36个 (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 , 孵化面积达115.4万m2, 比“十五”时期增长477%, 在孵企业1 120家, 毕业企业累计319家。

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扩容提质“一网两库”, 太原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累计发布4 000余台 (套) 仪器设备信息, 仪器共享度达到30%;科技文献库和科技数据库资源总量突破20 TB, 开展能源与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技术发展预测定题服务, 建成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专业领域数据库以及“快速成型与设计技术数据库服务系统”, 实现机械装备在线设计。“一网两库”为1 100余家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检索、传递等数据服务, 点击率达到25万人次/年。

产学研战略联盟: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长期、稳定、规范、利益均衡的战略性合作, 建立18个产学研战略联盟试点, 开展企业关键技术研发、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平台共建等。截止目前, 试点企业已联合建立40余个工程技术中心、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等合作载体, 联合研发150余项新技术、新产品, 为企业培养6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

产业集群技术联盟:整合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 在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食品加工等行业建成10个产业集群技术联盟试点, 联盟企业共同搭建技术研发、小试中试、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平台, 有效降低了中小企业技术研发成本, 提高了创新效率。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农村科技特派员、星火科技学校、农业科技服务流动专家大院为依托, 实施农业技术承包项目, 开展“行万里路进万家, 深入田间地头100天”和“千人百村千户”等农业技术服务活动。“十一五”期间, 1 000余名农村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市100%行政村和涉农街办, 累计实施农业技术承包项目5 137项、农业科技示范项目219项、培训农民79.1万人次, 农作物主要病虫害智能诊断咨询、系统施肥等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推广, 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 科技促进农民增收约10.8亿元 (见表5) 。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十一五”期间, 全市累计获省级以上科学技术奖694项, 比“十五”增加136项;经省鉴定的科技成果达1 682项, 比“十五”时期增加457项, 其中512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比“十一五”时期增加118项。南方重汽自主研制的“煤层气燃料重型汽车”实现了我国新能源重装汽车的重大突破, 太重集团自主研制的WK-55型矿用挖掘机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挖掘机, 太重煤机自主研制的“大采高电牵引采煤机”填补了我国千万吨级综采成套设备生产的空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15 287件和7 335件, 是“十五”时期的4.6倍和2.8倍, 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6257件和1958件, 是“十五”的6倍和5.2倍。通过举办科技成果发布和项目对接活动、实施专利特派员和专利专员制度、建立科技人员服务基层长效机制等措施, 加快科技成果应用转化, “十一五”时期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7%, 比“十五”时期提高22个百分点 (见表6、表7和图1) 。

(件)

高新技术跨越发展

“十一五”期间, 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 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14家,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420亿元和136亿元, 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147%和216%, 占全市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1%和24%。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521亿元和230亿元, 占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4.7%和37.2%。开展国际科技合作, 引进实施“核电站环形起重机的开发研制”等150余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太原技术转移促进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国际科技合作服务基地。加大科技风险投资力度, 累计投入科技风险资金1亿元, 支持75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拉动企业投资6.4亿元, 这批项目累计增加利税9.1亿元 (见图2) 。

企业创新稳步推进

2010年, 全市拥有各级创新型企业31家, 其中国家级8家, 省级13家, 市级10家;企业技术中心88家, 其中国家级3家, 省级37家, 市级48家, 太钢、太重两家技术中心荣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成就奖”。全社会R&D经费投入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比达到71.3%, 比2005年提高了30个百分点。经省鉴定的130项科技成果中, 企业占比达到了57%, 比2005年提高了24个百分点,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到35.8%, 比2005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见图3) , 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7.7亿元, 较“十五”期末增长了113%, 涌现出了“大型起重机”“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等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重大影响的优势产品。中小企业信息化改造步伐加快, 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自动化控制的中小企业大幅增加, 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二五”科技工作展望

“十一五”期间, 太原市科技进步与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发展, 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 在推进自主创新, 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进程中, 太原面临着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 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科技创新缺乏引领支撑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科技创新的显示度、集成度不高, 高新技术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偏小;二是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滞后, 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发挥不够明显, 产业化技术储备和面向行业中小企业的共性技术服务能力仍显薄弱;三是科技服务业发展滞后, 科技资源整合共享程度不高,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和机制亟待完善;四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匮乏,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人才队伍薄弱, 等等。针对这些问题和差距, 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在“十二五”期间采取有力措施, 努力加以解决。

“十二五”期间, 要举全市之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科技方针, 以服务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 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环境条件建设三大重点, 创新体制机制, 整合科技资源, 深入实施“创新促转型双百双千工程、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科技创新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生产性科技服务业发展工程、科技创新惠民工程、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工程”等科技创新支撑转型跨越发展八大工程, 实现创新主体活跃、创新机制健全、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人才集聚、资源高效利用、产业结构优化等六大目标, 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主要指标率先翻番, 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预期性目标: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实现翻番, 到“十二五”期末分别达到10 000件和5 000件以上, 年均增长20%, 其中发明专利占比50%以上;科技成果数量大幅增长, “十二五”期间经省市鉴定和登记的科技成果数量达到3 000项;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GDP的比重分别达到40%和20%;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

党建工作回顾 篇10

山东省充分调动节能监察机构力量强化能报工作督促检查

2015年, 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将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 (以下简称“能报”) 报送情况列为年度重点工作, 专门印发了《关于对省千家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利用状况报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节能监察的通知》, 对监察内容、组织方式、监察要求等做出详细部署。山东省节能监总队进一步完善了在用的节能信息系统, 增加了统计分析模块功能, 改进了月、年度报告模板, 进一步提高了数据分析和报告质量。目前, 信息系统已覆盖全省17市、143个县、3000余家重点用能单位, 为及时掌握企业能耗数据及变化趋势、提高政府节能决策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提高报送率和数据质量, 总队采取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联动的方式, 注重发挥好市、县两级节能监察机构的作用, 督促用能单位按时报送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总队组织人员对报告进行审核, 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市县级节能监察机构督促企业整改, 确保数据及时、准确、完整。结合山东省开展的权力清单相关工作, 总队以省千家重点用能单位为重点, 以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为切入点, 派出多个工作组赴市级节能监察机构现场督导, 进一步推动了能报工作的落实。

南宁市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送率达100%

南宁市节能监察中心通过集中审核、“无纸化”监察、现场培训等方式审查企业报送的能源报表、台账等资料, 指导全市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填报能源利用状况。按照自治区节能监察中心的统一部署, 南宁市中心对省中心复核为不合格的18家企业进行了集中专项审查, 根据复审提出的不合格原因对报告进行一一分析, 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借助广西电教中心的信息化平台, 首次尝试“无纸化”现场监察, 通过查阅企业的随行能源统计报表及原始生产记录, 对企业2014年度的能源消费情况及结构、能源利用总体情况、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节能技改执行情况及节能措施落实情况等进行了重新梳理。并通过现场上机讲授、实例演示的方式对企业人员进行了培训, 主要讲解系统填报规则、统计数据填报应用、能源计量要求等内容, 现场纠正企业填报错误并重新在线提交。通过以上措施, 南宁市2015年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网上报送率达到100%, 报送质量也达到要求。

沈阳市节能监察中心培训辅导企业完成数据填报

2015年, 根据能报工作需要, 沈阳市节能监察中心组织全市重点用能单位举办了两期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操作与使用培训会。全市268家重点用能企业 (含非工业) 能源管理负责人、能源统计人员参加培训, 5月底前有258户企业按要求报送了上年度能源利用状况报告。中心组织各监察科 (室) 按照所辖区域, 对企业报送的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进行审核, 对存在问题的企业下发限期整改通知17份。截至2015年底, 已经全部整改完毕。同时, 中心组织人员编制了《2014年度沈阳市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白皮书》, 进一步提升了能报工作的作用。

淄博市淄川区节能监察大队围绕能报工作每月开展监察

淄博市淄川区节能监察大队切实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能报工作, 督促区内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13家重点用能单位和18家省千家企业按时做好能源利用状况月度上报工作。在人手有限的情况下, 每月对企业的报送情况进行日常监察, 重点监察报送的时效性和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 有力保证了全区能报工作的顺利完成。

按照国务院《“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2011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4年又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重点企 (事) 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工作的通知》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 2015年印发《关于落实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有关安排的通知》, 碳排放交易在全国全面推开。作为节能低碳领域的监督检查机构, 越来越多的节能监察机构开始承担碳排放核查相关工作。

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碳排放权交易执法成效显著

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以碳排放权交易执法为核心, 加强对碳排放报告报送核查及履约情况的专项监察。2015年, 全市543家重点排放单位、904家一般排放单位中, 有124家重点排放单位、761家一般排放单位未在规定日期内报送碳排放报告, 214家重点排放单位未报送第三方核查报告。经过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电话催报、现场监察, 最终所有单位均提交了碳排放报告、第三方核查报告并审核通过。14家未按时清算 (履约) 的重点排放单位在接到大队下达的责令限期履约通知后, 也按要求完成了碳排放配额的清算 (履约) 。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上海市能效中心夯实碳排放核查工作基础

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上海市能效中心以碳排放核查为重点, 积极为上海市节能减碳工作贡献力量。上海市节能监察中心组织编写了《碳排放行政执法程序规定》和《碳排放行政处罚法律文书》, 编制执法文书20多项。中心强化对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储备, 先后开展了能耗总量控制与碳排放配额指标的相关性、建筑碳排放微交易系统、造纸行业产品碳排放基准线、生物医药行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工作;建立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执法体系, 设计了执法规程, 优化了统计软件;合作与监管相结合, 既整合各领域数据信息, 又强化对各环节的监督管理, 为政府部门提供全方位支撑。上海市能效中心组织编制了“企业碳排放状况初始报告盘查工作计划”及“企业碳排放状况初始报告盘查工作手册”, 组织落实对13家企业的碳排放核查工作。

西安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为开展碳核查打好基础

西安市节能监察监测中心承担了陕西省全省的碳核查工作。2015年, 中心派相关人员分别赴北京、杭州等地参加了3批培训及教师培训, 已培训碳排放核查员6名, 碳排放核查培训教师1名。编制出版了《低碳管理基础培训教材》, 为下一步做好中心碳排放核查人员的内部培训、开展对被核查企业的技术指导、为全省百户重点企业碳核查打牢基础。

福建省节能监察 (监测) 中心获得第三方碳核查资质

受福建省经信委委托, 福建省节能监察 (监测) 中心承担了“2012年和2014年福建省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报告”编制任务。按照温室气体排放企业清单编制指南的要求, 对钢铁、水泥、石灰石等7个行业的相关企业进行了现场调研, 收集相关数据并编制报告。通过扎实努力的工作, 福建中心最终获得了“2015年福建省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的资质。

河北省节能监察监测中心将碳核查列为首要任务

河北省节能监察监测中心把协助政府部门降碳工作作为2015年的首要任务, 主动谋划学习、研究探索。一是组织学习省内、国内碳排放交易先进经验。中心先后赴省内承德市、唐山市学习调研, 摸清了承德作为与北京进行碳排放交易对接试点市的情况, 学习了唐山市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的经验, 了解了河北省碳排放工作的实际进展。派出6个学习组分别赴全国碳排放交易7个试点省市, 调研工作进展和运行情况, 初步了解了碳排放交易的政策、方法和规则。二是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公开遴选第三方碳排放报告核查机构。协助河北省发改委环资处, 通过社会公开征选、自愿报名、资格审查的程序, 评选出15家河北省碳排放第三方核查机构。三是完成《河北省主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等技术文件编写。组织编写了全省20个主要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 (试行) , 协助有关单位编写了《河北省重点企 (事) 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填报系统操作指南》和《河北省重点企 (事) 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百问百答》, 切实解决企业报送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四是组织开展全省温室气体排放重点单位报送能力建设培训。抽调骨干力量分行业组织开展了13期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全省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送能力建设培训班, 全省共735家企业的995人次参加培训。五是实现重点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网上直报。支持有关机构开发了河北省重点企 (事) 业单位填报系统软件, 实现了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网上直报。全省有630家企业进行了网上注册, 其中590家企业完成了排放报告的报送。

“十二五”期间, 根据节能减排工作规划, 国家节能主管部门连续3年支持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 使这支队伍迅速发展壮大。各地区节能监察机构也积极行动起来, 成立机构, 招聘人员, 强化培训, 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提高节能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

安徽省合肥市节能监察中心全面加强全市节能监察系统建设

一是完善县区节能监察体系。合肥市节能监察中心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 积极帮助和支持县 (市) 节能监察中心设备和队伍建设, 着力完善市县两级执法体系。在2014年有5个市县获得国家节能监察能力建设补助的基础上, 2015年又有2个区成立了节能监察中心, 使全市节能监察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 继续在安徽省各地市中走在前列。二是加强人员培训, 提高执法能力。积极参加国家节能中心组织的全国能耗在线监测专题培训班, 参加2015中国节博会, 以及有关部门组织的节能监察专题培训等活动。三是加强节能执法证照管理。2015年, 组织开展全市节能监察执法人员执法证年审工作, 目前中心实现了全员持证上岗。积极参加省政府法制办组织的节能监察人员培训班, 并全部通过执法证考试。四是着手进行节能实验室建设。经过争取, 市财政划拨3间设备用房用于节能检测设备的安放, 为进一步提高节能监察工作的科学性、强化中心的技术服务职能奠定了基础。

南宁市节能监察机构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南宁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南宁市节能监察中心2015年继续推动县区节能监察机构建设, 全市县区级节能监察机构由最初的2个增至11个, 覆盖率达到91.7%, 取得突破性进展。为使新设立的县级节能监察机构尽快独立开展节能监察工作, 南宁市中心专门举办了一期县级节能监察机构业务培训会, 涉及全市县级节能监察中心共32人次。培训期间, 中心监察部和技术部分别就节能监察程序、方法及结果应用, 主要用能设备节能监测等内容进行了讲解, 并实地演示了常用节能监察文书的使用方法及日常节能监察常见问题的处理技巧。

菏泽市启动县区节能监察逐步实现市县两级联动

根据山东省节能监察总队印发的《全省节能监察工作指导意见》, 菏泽市节能监察支队把提升县区节能监察能力, 实现市、县两级联动作为2015年的主要工作之一, 坚决落实省总队文件精神。按照“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思路, 菏泽市支队着力提升县区节能监察机构的软硬件实力, 为其独立开展节能监察工作奠定基础。一是提升节能监察软实力。市支队从文书制作、监察程序、监察内容、监察步骤和监察重点等方面, 对各县区节能监察工作人员进行了全方位培训。二是提升节能监察硬实力。向各县区拨付资金20万元, 配备执法车辆及取证设备, 确保县区机构执法的基本能力。在此基础上, 市节能监察支队选派工作人员亲赴曹县节能监察中心, 手把手、面对面地提供现场指导和帮助。现场监察前, 市支队检查人员与曹县检查人员明确了监察程序和规范性要求, 并就监察过程的实施、监察分组及监察方法等达成一致。现场监察过程中, 以县区为主、市级为辅, 市支队人员协助查看资料, 说明查看资料的方法和重点, 指明企业材料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 并协助其完成监察笔录的制作。发现不规范的地方, 及时给予指导、纠正。通过本次监察, 曹县监察人员基本掌握了监察的程序、方法和技巧, 初步具备了独立实施节能监察的能力。

广西陆川县节能监察中心着力加强制度建设

于2013年成立, 在节能监察机构能力建设资金的支持下, 购置了监察监测、办公等方面的设备, 组织开展了法律法规、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人员培训, 积极派员参加国家节能中心、自治区、市节能监察中心组织的各类培训、竞赛、研讨会等, 迅速形成工作能力。作为县级节能监察机构, 在人员有限的情况下, 先后承担并开展了建立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基础档案、电机能效提升、淘汰落后产能、在线监测系统建设、水泥行业能耗限额标准监察、节能宣传等多项工作。特别是制定了一系列内部管理和节能监察制度, 包括《节能监察中心主要职责》、《节能监察执法流程》、《执法文书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工作纪律制度》、《执法人员守则》等, 在中心的组建、起步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节能中心充分发挥干部专业特长

上一篇:行政实效下一篇:环卫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