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2024-05-28

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精选十篇)

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1

(一 )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发展程度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认真分析每个教育对象.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的共性,也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 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对待学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 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二 )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学困生”. 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学困生”问题,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其次, 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 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 . 使他们树立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

第三, 我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 我首先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二、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一 )尊重学生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尽可能做到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二 )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名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 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 在备课时根据不同教材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分层次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 也要分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问题的层次性,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三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让他们学会学习

1. 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因此,我高度重视抓好两大措施:一是我们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 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

2. 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分. 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努力做到教给学生分析、综合、类比、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在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三、切实改革评价制度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 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 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

(一 )考试分层次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测试内容不同. 中下层学生以基础知识为主,中高层学生以综合知识的运用和技能训练为主.如,每次考试内容设计时,可以另设计几道带*号的思考题,又叫附加题,让学习有余力的学生做,另外加分. 这样,中高层学生与中下层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差距,使中下层学生有奋斗的目标,从而努力赶超中高层学生,而中下层学生也不会出现因为考得差而产生自卑等心理.

(二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中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三 )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 相结合 ,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 我们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 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四 )笔试 、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

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2

【内容摘要】:因材施教是一种特别的教学模式,也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而采用的教学方法手段,从而使每位学生的身心健康、才能品行都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因材施教

一、因材施教的目的

(一)因材施教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在现代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不仅仅是限于身体锻炼与动作技能的掌握,还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因材施教正是根据每个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为每个学生发展提供平等机会,只有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自身发展的学习机会才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才能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二)因材施教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为教学目标的设定都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而定,在这样的教学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处于积极活跃的练习状态之中,不断感受到求知和进步的乐趣,使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得,这增大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因材施教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

学生的身体形态、运动能力与身心素质等不尽相同,体育教学应该正视这些实际情况,根据教学总目标,并按合理的因素分成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对不同层次提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学有所成,都能体验到体育课的快乐。

学完成教学任务。具体方法如下:(1)把操场分为几段,一段蛙跳练习;一段助跑练习;一段自由跳练习;一段立定跳练习。(2)小组设定目标结伴进行。(3)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穿插各种动作。(4)要求所有动作都必须在跑跳中进行;练习前,教师讲解练习方法,提出要求。任务下达后,学生就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实际情况进行练习,既解决了枯燥无味的机械运动,学生又进行了自主学习,没有了压抑感。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情况,随时用语言给予鼓励、点拨、纠正错误动作。

(三)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

人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又有强弱之分。传统教学目标的确定未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考试和评定体育课成绩模式单一,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体育基础好的、身体素质强的学生,不需要努力可轻易获得好成绩;体育基础差的、身体素质弱的学生,即使刻苦练习,成绩仍然不理想。在教学中,除采用传统的考试评分外,还应增加平时“积极练习”评分方法,即我们平时说的“态度分”。这样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认真练习,就无法获得优秀;身体素质差的,通过刻苦勤奋的练习,既能学会体育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能获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方法采用后,促进好的学生会更精益求精,而身体素质弱的学生也不因为自己的身体素质、体育能力差,而对体育课失去信心。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3

关键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G623.5

冯恩鸿教授指出“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便是“因材施教”。 我们必须要承认人的个性差异。受遗传因素、家庭教育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每个学生对于数学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感悟能力有着很大的差异,以及受其基础知识掌握的影响。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当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优劣。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就会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讲,知识掌握得很好,一节课下来迫于纪律的约束,老老实实陪着读书,浪费了许多时间。这种学生一般占一个班的四分之一左右。还有一些学生,老师按照正常的授课他们也只能听到8分懂,学得糊糊涂涂。一个班大概也占四分之一左右。面对这种“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如果我们的教学采用一刀切的原则,势必就会造成好的学生得不到培养,成绩差的学生得不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因此受到很大的打击。这时,因材施教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因材施教呢?下面就谈谈本人在因材施教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知识结构设计的合理安排

数学课本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都是针对中等学生而制定的,它要面对绝大部分的学生。如果我们的课堂只是讲了这一点点东西,部分优秀的学生就会觉得太简单,课堂上很无聊。我们要在数学课堂上设计一些课外的、富有挑战性的知识补充进来,或者把课本上的一些知识发散开来,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

二、问题上的优化设计

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要给他们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老师的提问是很有艺术性的,问得太难学生答不上,最后老师自问自答,课堂沉闷,问得太简单,学生得不到提高,也觉得没意思,课堂显得没有深度。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难易适度的问题,要让他们想一想能够得着,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跳一跳,摘到桃子”。还要跟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提他感兴趣的问题,调动他的积极性。想像力非富的学生多提猜测性的问题,理解力较强的学生多提逻辑思维性的问题,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多提概括性的问题,胆小腼腆的学生多提书上能找到答案的问题,成绩较差的学生多提基础知识概念性的问题……等等。好的问题能让全班的孩子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我们的课堂也因此变得生动而活泼。

三、教学上不同的要求

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掌握程度我们都要有不同的要求。过高或过低的要求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在教学《圆的面积计算》这个内容时。公式的推导过程复杂而难以理解,字母运算也较多,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這时我只要求这些学生掌握最后的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公式推导过程一定要求掌握。邓小平同志说过,我们教师培养的大部分是普通劳动者。对于学生当中的后进生,我们教师确实要做到心平气和,课堂上也允许个别学生听不懂课,到了课后我们还可以用单独辅导来弥补。

四、 课后练习的布置

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我准备了三套作业。一套是全班都要做的,即当天新授的内容必需巩固的知识。一套是思考题,每日一题,给班上思维能力强的学生做,带有一定的趣味性。一套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班上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出的基础题,多数是计算类,文字题或近段时间内他们掌握不太好的知识点,等等。因为每套题目的量都不大,学生是选择性的做,所以并没有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知识本是一种积累,一个学期下来,做思考题的同学可以做到60道左右,见多识广了,思维自然也开阔了。有时我忘记出题目,学生还追着要做,而且做思考题的同学还越来越多。做计算题、基础题的同学受到长期训练,计算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基础知识也打牢了。

五、分层评价

把智力水平不同、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很显然是不科学也是不平等的。这种评价方式会让基础差的学困生永远抬不起头,也让成绩优秀的学生高高在上,产生优越感。我的方法是分层评价。我把班上成绩接近的学生按4人或5人分为一组,小组内的同学从作业、平时测验、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来进行竞争。因为同组的同学实力相当,所以竞争也非常激烈。一个月评选一次,加以奖励。这样成绩中下等的学生拥有同样获胜的机会,也能得到奖品,他们的自信心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成绩非常好的学生,由于同组的实力都很大,也会失败,更加激起他们的斗志,让他们知道,只有加倍的努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时刻都有紧迫感。

数学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4

一、什么是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接收能力, 结合个体差异性的基本原则, 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 进行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特长之处, 挖掘学生的特点和潜能,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 提高教学效率。在中专数学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教学原则, 能够促进学生逻辑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 培养学生们的数学素养, 保质保量的完成数学教学目标, 提高教学效率。

二、在职业中专数学教学中如何高效的运用因材施教的相关策略

(一) 从学生的需求入手,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专生的学习基础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性, 但是从他们踏入校园的那一刻开始, 就说明他们本身还存有继续学习的动机, 教师就不应该放弃每一个学生。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传统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现代的教学课堂, 因此, 数学教师要不断的完善自身, 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 做到与时俱进, 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学, 对数学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 主要是因为数学课堂比较单一枯燥, 且数学知识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 让他们无法提起兴趣, 投入到学习中来。想要改变这样的学习现状, 笔者认为, 数学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适当的拓展一些数学趣闻,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增加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些学生认为数学是比妖魔鬼怪更可怕的存在, 他们本身已经彻底放弃了数学, 对数学完全没有任何的兴趣, 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 教师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 给学生慢慢的渗透一些数学小故事, 让他们意识到数学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从而转变自身的认知, 培养起数学的学习兴趣。很多学生都认为上了社会以后, 如果不是从事专业的科研活动, 那么数学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这种想法其实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 限制了学生们的发展眼光, 让学生们只能够在狭窄的视野里看待数学, 无法客观公正的了解数学的根本内涵和意义。教师就可以告诉他们,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 有很多地方都能够看到数学的身影, 比如说如何更加高效的安排一天的时间, 如何更加高效的理财, 这些内容都涉及到数学知识, 没有数学作为支撑, 那么根本无法有效开展日常活动。教师可以给这些实用主义的学生灌输一种理念, 其实在实际的生活中, 数学知识的渗透性很广, 数学有着很高的实用性, 这样, 学生就会意识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不会再以一种逃避、轻视的态度去面对数学, 会重视数学的学习, 从而提升学习兴趣, 更加主动的进行学习,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进行不同的数学教学活动

中专生的学习专业不同, 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专业, 制定相应的数学教学计划和目标, 内容要贴合专业实际,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促进学生日后的就业率的提高。比如说针对建筑系的学生, 教师就可以将数学教学的侧重点放在高等代数和立体几何的内容上, 结合计算机, 让学生亲自动手来进行几何的解题, 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果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 数学教师就可以将重点放在逻辑代数的内容上, 提高学生们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如果是学习经济的学生, 那么教师就可以加强统计概率的教学深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会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问题, 教师要学会灵活处理, 不能死板教条, 结合不同的问题, 采取相对应的教学方法, 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让学生们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 让他们更好的就业。

同时, 教师要充分去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在课后要调查学生们的学习接收能力, 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避免学生对知识内容“吃不透”的情况发生, 从而降低教学效率。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要尊重每一个学生, 不能出现过激的话, 伤害到学生的自尊, 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合理的组织语言,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 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全班的学习积极性。

三、结束语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数学教师要灵活的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提高课堂活跃度, 增强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李静.浅谈如何提高职业中专数学课堂的效果[J].神州 (上旬刊) , 2013 (6) :108

[2]赵芹.浅谈职业中专数学教学如何因材施教[J].中文信息, 2015 (1) :188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的因材施教 篇5

宣威小学 张晓霞

【摘 要】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但当前数学因材施教中普遍明显存在着几个误区:把因材施教和班级授课对立起来;把因材施教定位于少数学生身上,和大多数学生对立起来;认为因材施教难度大,难以实施;这些误区的产生以致在教学中不能有意识地、自觉地、积极地把握因材施教对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制导性、支配性和潜移默化作用,影响着因材施教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这些误区在基本的对策上教师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热爱每一个幼儿。总之,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去展开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重因材施教。

一、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主动的学习。

1、把幼儿分层次

教师首先要对幼儿进行调查摸底,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智力因素和分智力因素的差异,进行分类编组,将全班幼儿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在分层教学中,教师既注重幼儿的共性,也要注意幼儿的个性,做到共性与个性的相结合。对后进生要严爱结合,课堂多提问,多让他们练习,多辅导,多启发他们,多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题目,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恰当地表扬,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对待学习有余力,思维灵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多做一些综合运用知识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完成难度较大的题目,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要把集体教学、分组讨论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逐步使他们达到教学要求,使每个幼儿的知识、能力都不断提高,使每个幼儿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展,充分体现幼儿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从而大面积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备课分层次

备课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同一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幼儿的接受能力,也要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选择不同的提问方式,精心设计问题,注意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注重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做到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3、导学分层次

每个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品格、性格、意志力、情感、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都有差异,因此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应着眼于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着眼于教材内容,对于不同层次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指导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因材施教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情感因素。

热爱学生、敬业爱岗,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教育好幼儿的情感基础和内在动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幼儿,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师生情绪愉悦、亲密合作,幼儿只有在没有恐惧、焦虑的环境中才能乐于接受教导,积极思考,健康成长。

1、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需要,防止学生因不平等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尤其是对待差生,情感上必须平等导向,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和接班人。对差生,还要有慈母之心,爱差生之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与老师亲密无间,感情融洽,这样差生就感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正常的学生地位,同时激励自己在友好、平等的班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良好环境的需要。

2、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关系

师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给予信任。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儿童不仅仅知道而且体会到教师和集体对他们的优点既注意到了,又很赞赏的话,那么,他就会尽一切努力变得更好”。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教师如更多的强调幼儿自身的纵向比较,只要他做出努力,有一点出众的表现,就应让他获得教师的赞赏并让他有表现机会,即使水平在一般以下,仍然加以肯定,那么这对幼儿无疑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喜欢聪明的幼儿,但任何班中都有几个“怕学数学、学不好数学”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及时帮助他们消除失望的心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对他们适当降低要求,加强个别辅导。我在引导学生在自我评价的时候,既注意让幼儿看到自己进步的一面,同时又找到自己的不足,努力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使幼儿能对自己的数学进行正确的评价,能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3、以鼓励为主的情感导向

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在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善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幼儿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愿望,使幼儿真正能放开手脚,生动活泼有效的进行学习。

(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每个幼儿都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赞许、家长的鼓励,特别是对于差生我们更不该吝啬我们的赞美。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如果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生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

三、实施因材施教应是一个教师追求的境界。

境界是存在者实现存在的状态。具体说,因材施教的境界是教师实现其存在的状态。因为只有你热爱每一个幼儿,才会将你的期待心理与每一个幼儿的渴盼心理对接,这时,也只有这时,因材施教才会具有全部的意义。幼儿发展的每一步都是教师实现人生境界的阶梯。譬如,优秀教师魏书生、任小艾就是典型例子。他们把每个孩子看成是闪闪发光的金子倍加爱护,体察每个孩子渴求的眼神,体会每个孩子细微的变化,培养出一个个发展健全、活泼可爱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材施教是他们成功的手段之一。

浅析小学数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6

学生小学数学因材施教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快,在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共同的个性特征,也有个人差异,有的学生学习理解能力快,有的学生反映能力来的慢,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数学教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小学数学中对学生教学,以此保证每个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数学中怎样因材施教

虽然,小学生们都有同样的共性,但是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小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例如有的学生上课认真听讲,有的学生上课开小差……因此,小学数学中教师要应用到因材施教。

1.对于学生上课容易走神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时,对于容易走神的学生要多用点心在他们身上,经常在上课的时候对这些走神的学生突然提问让他们回答,或者偶尔停留在他们身边,引导他们上课认真听讲。然而,教师对于有些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在他们身上就可以少用点时间,从而使因材施教起到作用。

2.对于有些计算能力差的学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学生在面对计算题,不再用传统的手算,而是用计算器来代替学生传统的计算方法,从而使小学生的计算能力降低。根据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我们了解到,对于有些小学生计算能力差的应该不能让他们使用计算器,经过实验考察一学期告诉我们,这些计算能力差的学生在不准使用计算器这学期,在计算能力上都有很大的进步。所以,对于让全班学生都不准使用计算器这样做法是否可行呢?然而,计算器也是有好处的,能为学生节省练习的时间,为计算方面带来方便,如果有些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过关了也不准使用计算器,这对于他们计算能力的提升没什么好处,反而会使他们在学习上浪费很多的时间。那么,因材施教在这方面有必要的。

3.对于有的学生成绩比较好的

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对于那些学生成绩较好的可以少花点时间,然而在这些学生成绩好的身上花太多时间,也不会有提升好多,相反的是在浪费时间。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中应该主要把精力放在那些需要的学生身上。

因此,教师对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对于学生之间个性差异的不同,这其中包含身体,家庭状况以及心理上,根据学生个性的不同,教师使用的因材施教方法也应该不同。

二、运用因材施教,启发多数学生

在小学数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来明确整个教学的进程,从而使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给贯彻落实。教师不能太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从而把教学要求减低,使数学教学的进度放慢,由此,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但是,也不能太高估,而随便提高教学的难度,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促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难以消化,从而使教学质量受到影响。所以,教学要根据教学大纲来组织数学教学活动,按照教材中的知识体系与学生的接受能力,来明确教学要求与内容,使难度与简单适当。要想使多数学生满足教学的需求,就要研究、分析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学大纲的标准,合理的实施教学。

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面对全班的学生,要把精力集中到全班的教学上,让班上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都能跟上教學进程和教学内容。然而,在面对大多数集体教学时,还要照顾到学习差与学习好的学生,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而重视因材施教的运用。

教师在针对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的时候,要注意留意并分析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成绩差。根据他们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对症下药”。比如:一些基础差、知识量不足,对学习没有信心的学生,教师要根据情况帮助他们检查缺少的知识内容,进而补充缺少的知识,用新的知识代替旧的,来加强学习的信心;一些头脑反应缓慢,思想狭义,且理解数学知识能力低的学生,教师根据实际状况多运用材料让学生直接观察,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知,引导他们多用头脑多思考,帮助思路开发,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些学生对学习上不够专注,注意力不够集中,喜欢贪玩好动,严重缺乏自制力与自主学习的约束力,因此,教师要对他们严格的要求,进行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正视自己学习的态度,要让他们的兴趣带到学习上来,就要经常检查并提问他们。总而言之,教师要帮助那些学习成绩低,在学习上遇到阻碍的学生,而并不是漠视忽略他们。在面对个性差异的学生,教师要关心,有计划的引导他们学习,注重辅导个别的学生,和他们一起面对学习中遇到的阻碍,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从而做到教学的最初目的。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教师应该着重培养他们全方面的发展,在知识上面稍微的开阔点,在布置作业上适当地加点难度,如有些综合应用的思考题都可以让他们多做多思考,不仅能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还能加强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到那些拥有一定数学智能的学生,努力都将他们的特殊才能挖掘出来,使他们拥有更好的数学成绩。

三、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数学中要想让学生均衡发展,坚持因材施教也是一种很不错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生运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把因材施教运用到小学数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帮助学生提升数学成绩,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侯自新.注重学思结合 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中的数学课程建设与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2,(3).

[2]孙军华.如何因材施教教数学\[J\].大观周刊,2012,(44).

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7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 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

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思想源于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所谓因“才”施教,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应该针对学生个性差异特征, 采取相应措施, 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某些特长。首先,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对于不同的课程一般有两种学生, 一种是优秀者, 对于这样的学生, 我在服装结构制图课教学中就会提高对他的要求, 例如结构图绘制要特别的精细, 款式图要力求完美, 趋于流行尖端, 这也并不是说对优秀者的格外偏袒, 对于另种学困生我更多是鼓励, 他们的缺点我会及时指出, 重点的是看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并椐此对他们循循善诱, 肯定他们的优点与成绩。这样做对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无疑是有效的;其次, 安排有不同特长、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做使学生在相互影响中各方面都得到发展, 可谓省时、省力, 又见效, 同时也弥补了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的不足;再次, 对于特殊学生 (这里的特殊学生一般是指在德、智等方面都较差的学生) , 教师和其他学生要专门对他们进行引导和帮助。对于他们我们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信心, 暗示他们老师和同学都不曾放弃过他们, 因此对于他们个人来说更要对自己有信心, 加倍努力, 别人一遍能制好的图, 他们可以画多遍, 这样做, 使他们感受温暖, 从而树立信心, 迎头赶上, 取得良好成绩。所以, 我们要说, 人人有才, 人无全才;承认差别, 因“才”施教。

二、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材料的内容、作用以及难易程度, 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服装设计的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等。过去服装设计教学中一直采用以教师讲解和学生练习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定的依赖性, 老师个人对服装设计的见解也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这样就妨碍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对于有的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会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理念, 但是对有些学生来说, 他们本身就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有自己的想象力, 有自己对设计的独到见解, 这时候老师就不应该把自己对服装设计的理解直接“传”给学生。所以,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次的教学, 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接受能力, 确定教学的方法和目的。这样,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自己学习和解决、发现问题, 享受成功的乐趣。

我认为, 教师可以综合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够达到一种自觉性的行为:启发式教学教师运用准确的示范和形象的讲解启发学生, 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设计的表现和对设计的感悟等有着直观的促进作用。一节服装设计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教师应坚持引导、启发学生为主, 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美国一位著名人士曾说过:“最有成就的教师正是那些训练学生离开教师去独立工作的人。”这就是启发式教学的结果。

自学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可以锻炼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学生对服装设计产生浓厚的兴趣。然而有许多初学者在做设计时, 常常会为不能获得创意而感到很苦闷, 这是正常现象。因为, 人的思维能力增强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获得的, 人脑对某类信息接受和储存得越多, 相关的思维能力也就越强。因此, 初学者要想改变这种状况, 首先必须要认真做好专业类资料的收集和积累。所谓“外行看热闹, 内行看门道”, 要想从资料中看出“门道”, 会为自己的设计水平提高带来帮助, 仅停于表面的、泛泛地浏览是不会带来效果的, 特別是涉及服装的造型形态、材质运用、配色方法以及饰物使用等具体设计技巧方面的掌握, 建议在研读的基础上去背诵记忆, 记忆款式越多, 就越能寻找到设计变化的方法和规律, 这样, 不仅能磨炼出对流行的感觉, 对设计创新也会变得有办法, 而不至于在设计时一愁莫展了, 这种方法看起来虽然显得有些笨, 却是十分管用的。此外具有广博的文化修养也是服装设计者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式教学, 大家知道, 服装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真正认识服装, 才能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 才能做出真正好的有用的设计。因此, 我给你们的建议是:在不影响正常校内学习的情况下, 要主动为自己创造实践的机会, 比如参加各种服装大赛、去服装企业兼职, 锻炼自己, 使自己的设计水平, 经验有所提高。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看一些各种风格的设计作品, 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设计风格, 要涉及到民族、历史、艺术类风格等, 拓宽学生的服装设计视野, 从不同的服装风格中获取知识的积累。

三、结语

每位从事服装教学的教师都应该有这样的观念:“教学的目的不单是教学生一些设计的合理原则或设计的知识结构, 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自信, 具有创造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着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空间想象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学习, 使学生通过体验所学的合理设计原则的形成过程来发展自己的归纳思维能力。教会学生学习, 这是一个生存和适应的问题。”因材施教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原则。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概论》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教育学》耿德英卢佳严正辉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2006-3-1

[3]《大学课堂教学方法研究》周光明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计算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篇8

一、对学生进行分类

任何时候, 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都存在差异, 对于计算机的掌握各不相同。计算机不同于其他学科, 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一定计算机操作就好, 学习差的学生不一定计算机操作就差。因此, 首先通过几个星期的学习和操作, 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掌握程度和动手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初步把学生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已经接触过计算机并已经掌握基本操作的, 或者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第二类是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或者学习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

二、“好学生”的深入教学

第一类学生对于简单的计算机操作一般都会, 而且动手能力较强, 高中计算机课本中的内容对他们来说相对简单, 一般情况下他们能快速掌握, 而认为计算机太过简单, 一节40分钟的计算机课, 他可能只花十几分钟就完成任务, 剩下的时间无所事事, 长此以往, 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会逐渐消失。对于这类学生, 重在引导, 培养他们的自习能力, 提倡这部分学生深入学习计算机的课堂知识。老师在布置操作任务时, 都设置必做题和探究题, 这学生在完成必做题后提交老师检查后再做探究题, 这样就不会出现这部分学生很快完成任务然后没做事做的现象。如在Word的图文混排教学时, 布置必做题是课本上的任务“个人简历”制作, 这个任务课本上有详细的操作步骤, 这部分学生可以快速完成; 探究题是生日贺卡与两个数学公式制作, 这个探究任务的一些操作在课本上并没有介绍, 由学生探索。在学生做这一任务的过程中, 老师不应以直接演示为主, 而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主动探索。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使他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 在探索过程中学习。而且不仅在课堂上为学生布置任务, 在课外也经常注意把一些实际问题交给学生处理。如在上Excel这一章时, 可引入一些公司的报表让这类学生来做;期末成绩让学生统计计算分数名次等。在PPT教学中可以学生设计本专业介绍用于招生, 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设计商品推销的PPT, 旅游专业的可以设计本地风景点的介绍等。让学生实践, 主动探索, 积极思考, 学会做事,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差学生”的巩固教学

第二类学生以前很少接触过计算机, 或者学习操作能力较差。职高计算机基础课本中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说相对难一点, 学后不能正确操作, 完不成或只能部分完成任务, 从而导致学习的兴趣逐渐消失。对于这部分使用三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 操作过程分解。在机房教学中, 经常是老师在电脑上广播演示一遍操作任务, 然后学生对任务进行操作, 实际上这样的效果往往很差。因为一个任务一般有很多步操作, 学生不可能全部记住, 经常记住了前面的忘了后面的, 记住后面的忘了前面的, 操作的时候经常不知道自己应做哪一步或哪一步做错, 然后操作的时候老是问老师, 弄得老师都忙不过来。我的解决方法是对操作过程进行分解, 把操作的过程分解成几步, 并把步骤发给学生, 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照步骤, 哪一步做错或没做到就知道了然后加以解决。如在Excel教学“函数的使用”时, 我把操作过程分解成五步:1.用鼠标左键单击单元格选择存储位置;2.单击菜单“公式”选择函数 (求和、求平均等) ;3.用鼠标选择函数的范围 (注意鼠标形状为空心十字) ;4.按回车键计算出结果;5.拖动自动填充柄自动计算其他数据 (右下角鼠标形状为实心十字) 。通过这样的分解, 学生很快就掌握对常见函数的应用。 (二) 教学录像的使用。现在的机房电子教室软件一般都具有屏幕录像功能, 老师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应把操作过程录成视频并发给学生, 让学生在做题目碰到问题时可以直接打开查看跟做, 并随时暂停, 这对于一些操作能力极差的学生帮助很大, 而对于操作能力好的学生偶尔碰到卡题时也可以解决。 (三) 设置任务相对简单而多样。我在教学中曾碰到这样一个情况:Excel学习完成后有一个自我测评的任务, 这个任务一共有16题, 第一个班级的学生最后只有四五个学生完成任务, 大部分学生只做了几题就没有信心做, 最后整个任务也没有提交。另一班级我把这个大任务分成了四个小任务, 每个小任务四小题, 然后发给学生做, 结果大部分学生都完成。通过和学生的交流知道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学生开始前几题做得还好, 当碰到不会做的题时, 好不容易解决了, 看到下面还有那么多题就越做越没信心了。而把任务分解为多个小任务后, 学生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会有一种成就感, 从而促使他继续做下去。既然给出了任务, 就一定要检查任务完成的情况。我的做法是, 每个学生每次完成一项任务提交后, 及时对学生的任务进行点评, 指出错误, 对做得好的进行表扬, 并对学生进行记录, 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四、因材施教不“差别”

因材施教并不是说把两类学生完全差别开来, 分成不相干的两部分来教, 而是把他们组合在一起促进提高。在机房上机操作时, 很多学生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但很多问题都是小问题, 老师忙不过来, 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解决的办法是把第一类学生和第二类学生组合成一个个小组, 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指导不过来, 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及时指导, 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学生辅导之间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容易沟通, 有时比老师的教学效果更好。3.学生问同学, 解决问题后还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友谊。4.会让辅导的人有成就感。这样就能大大减轻老师的辅导压力, 而“好学生”也没法解决的时候, 就可以叫老师指导。这样就可以大大减轻老师的辅导压力, 使所有学生都能及时得到辅导。

因材施教不是说一直把两类学生分开来, 第一类就是一直是第一类, 第二类就一直是第二类学生, 第二类学生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向第一类学生转化, 因材施教的最终目标是把全部学生都转成第一类学生, 达到不差别。所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 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注意学生的改变, 不断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类, 改进教学方法, 最终达到教学目的。

当然, 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其他教学方法, 组织各种关于计算机的竞赛, 如打字比赛、制作网页比赛等。另外, 还可适当组织课外兴趣小组, 在巩固课堂知识的基础上, 讲解一些课外的内容。现在计算机教学软件很多, 如开天辟地、万事无忧、20天学会电脑等, 可安装一些在学生机上, 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以后自学计算机的一些其他知识,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可在教学过程中, 间或几节课专门播放这些教学软件, 丰富学生在计算机其他方面的知识。

总之, 计算机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需要计算机教师认真考虑它的特点和规律,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最终使学生学有所得。

摘要:职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能力各不相同, 应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并相互促进,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文对计算机教学中的因材施教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因材施教,计算机教学,“无差别教育”

参考文献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因材施教 篇9

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接受能力不同的特点, 采取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改实验,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 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分组

要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教师首先必须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现状了然于胸,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首先用一套难易适中的题目对所教班级进行测验, 然后按照学生的测验成绩将各班的学生按照学习成绩分为A、B、C三个学习小组, 其中A组为最基础的小组, B组为中等成绩组, C组为成绩优秀组。为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在分组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使用“差生”这样的词语, 同时应对学生表明:分组只是暂时的, 每一次测验都会对学生进行重新分组, 并且在学习中途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参加高一级小组的学习。

二、分别备课考虑充分

对学生进行分组后, 教师在备课时便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地备课, 并在备课的过程中, 对A、B、C组的同学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在实际的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不至于使分层教学流于形式。哪些内容对各个组是必须掌握的, 哪些内容是只作了解的, 对不同小组在作业上有些什么不同的要求等, 这些都必须在备课时充分考虑。

三、分组授课分别要求

进行分层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对学生实行分层授课。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有点像复式教学。限于客观条件, 不可能在同一堂课里将不同组的学生安排在不同的课室上课, 因此, 课堂教学时如何进行便是一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各组同学的具体要求,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基础掌握不同的内容, 学生便不会出现因听不懂例题的内容而在课上睡觉的现象。

四、分层辅导

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辅导是学生巩固和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课堂上对学生实行分组授课后, 在课外辅导方面可采用让学生之间相互辅导的办法进行学习辅导, 即通过对口扶贫的方式进行辅导。

五、针对测验

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 测验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采用分层教学后, 对学生的测验采用A、B、C三套不同的试卷, 以使不同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都能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在测验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 即A组的同学可以选择B组的试卷, 同样, B组的同学也可以选择C组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 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

浅析体育教学中的因材施教原则 篇10

从现代教育角度来分析,“材”在教学上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不同认知水平、生理特点、个性气质的学生;第二是不同知识类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各不相同,应该按照其发展的具体状况来进行;教学内容有自己发展的规律,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来实施。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在教学观方面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1]以学生情况为主体的具体性和个体性差异存在为前提,证明具体性和个体差异性,就是因材施教的客观依据所在。教人“因其材”,才能使人“尽其材”,这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真谛。因材施教的实质性内涵,便是因势利导。这样的教育可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较好发展,是事半功倍的教育。“因材施教”的本质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的潜质,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从而获得成功。因此,“因材施教”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国培养人才的手段之一。

2 因材施教原则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目的与意义

2.1 因材施教的目的

2.1.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身体条件、体能、技战术水平的不同,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同学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运动项目进行身体锻炼。因材施教可以有效的避免学生未获得成功体验的沮丧和失去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2.1.2 提高教师的效率

通过学生对学习情况掌握程度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目的与练习,使不同水平层次上的同学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运动水平提升的喜悦,这样有效的促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效率,从而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

2.1.3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通过不同层次学生对技能的掌握情况,教师灵活的布置场地以及合理的安排器械的使用,这都是对教师能力的考验,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组织调动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教学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教师教育加大了难度。因此,通过因材施教可以全面提升教师的能力水平。

2.2 因材施教的意义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2]因材施教是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增进身心健康和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必不可少的途径。而今推广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形式改革中与学校教育存在了很大的偏差,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灌输性教学模式为主体, 忽略了学生主导作用以及个性的培养。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方式。因此,针对大学生学习水平存在的差异与个性特点,采取因材施教策略,对大学生素质教育以及个性发展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3 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

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原则有主体参与性原则、全面发展性原则、民主开放性原则、全面发展性原则、个别差异性原则、实践探究性原则。这些教学原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全面学习内容为主体,通过全面发展学生个性培养,根据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性选择不同的运动技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并通过实践探究性练习掌握运动技术,获得身心的健康。

4 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影响因素

在体育教学中要进行因材施教,首先要弄清楚“材”是具有多面性的,就是学生在兴趣、爱好、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特征。其次还需要各式各样外界条件的支持,要对影响因材施教的因素和条件进行必要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条件加以研究, 根据这些情况提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以适应体育教学的个性化趋势和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

4 . 1影响因材施教的外部条件

因材施教的本质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教学,促进学生按照适合于自己的情况进行发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是会受许多外部条件的影响,如场地、器材、天气、教师水平等。

4 . 2影响因材施教的内部因素

个体间在生理上的差异性表现在性别、身体素质及生理机能等方面。其中身体素质包括力量、耐力、柔韧、协调、灵敏等方面,这几项素质差异状况是教师所要了解的,是教师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因素。确定学生素质差异的分布状况,是合理设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授课计划、选择合理教法、设定合理进度的依据。

个体间的差异除了生理与心理方面外,还存在于许多方面。如在个体与社会关系中,个体间体育价值观就是个差异点,其中有的学生将体育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有的学生则不以为然。此外, 从体育知识、技能获取的差别看,不同的学生间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而这些差异也需要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并且采取相应措施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其个性的发展。需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培养学生情感的深刻性、动力性、稳定性,给予学生以一种克服困难而成功的情感体验。对动作难度要因人而异,灵活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特点,控制课堂气氛, 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针对个体间意志品质的差异,教师应掌握其意志品质差异的分布状况,根据不同的意志品质运用不同的练习,需注意安排些可以提高意志品质的教学内容,例如速度游戏、循环练习等。

5 体育教学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策略

想要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便是一个重要环节。教学生按照因材施教原则的实现,关键在于教师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特点,清楚地了解教育目标和教育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3]结合实际情况,在高校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因材施教原则。

首先,教师需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与联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具体情况。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教师就不能只顾着教,同时还应注意学生的学,注意学生的反映。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格的研究离不开活动,与学生的个性,不以任何方式在人类活动中,人格以及人们的意识,产生于活动后。”[4]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只注意教,却不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消化且能熟练运用,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会很难。因此,面对高校教学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教师与学生见面少、交流少、沟通少的情况,使教师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是教师对“材”的认识和分析的关键。[5]

其次,教师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注意个体差异,而且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6]体育教师应了解全班学生的一般特点,如全班目前体育知识的水平,学习的习惯和学习的态度;同时又要了解每个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只有全面了解学生,专门性的对学生普遍具有的特点和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依据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和在性格、兴趣、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因材施教,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学生体育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因材施教原则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才能的发展。

6 结语

上一篇:仔猪黄痢的诊断与防治下一篇:俄瑞斯忒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