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麻醉

2024-09-05

血液麻醉(精选四篇)

血液麻醉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月—2008年6月在我科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20例, 其中男12例, 女8例;年龄24岁~76岁, 平均50岁;文化程度:中专2例, 高中10例, 小学5例, 文盲3例;所有入选对象均为自愿参加, 无意识障碍及穿刺点局部感觉障碍, 均使用专用16G内瘘穿刺针。采用前后自身对照方法, 穿刺前两组病人的基础血压、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采用前后自身对照方法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非干预组病人按常规方法进行内瘘穿刺术;干预组病人联合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和轻音乐疗法进行护理干预。20例病人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 每位病人均连续血液透析5次, 同一例病人均选择固定1名有经验护士, 专人穿刺操作, 以保证手法无明显差异。实施干预的具体方法:20例病人在每一次行血液透析前1 h沿内瘘血管走向涂擦利多卡因乳膏, 涂擦直径大于6 cm, 每次穿刺时首先清理局部皮肤;提前5 min~10 min播放病人最喜欢听的轻音乐。待涂擦利多卡因乳膏达到1 h以上, 听轻音乐有5 min~10 min后按常规方法给病人行内瘘穿刺术。

1.3 测量指标

1.3.1 疼痛程度

参考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及MeGill疼痛问答法[1]。0级:无痛或稍感不适;Ⅰ级:轻度疼痛可忍受;Ⅱ级:明显疼痛仍可忍受;Ⅲ级:剧烈疼痛不能忍受, 大喊大叫 。非干预组病人连续记录5次穿刺时主观感觉到的疼痛程度, 然后干预组病人连续记录5次穿刺时主观感觉到的疼痛程度, 分别综合每一例病人5次穿刺时主观感觉到的最高级的疼痛程度作为疼痛程度的评级标准。

1.3.2 紧张程度的分级

Ⅰ级:无恐惧感或有轻度恐惧感, 无或有轻度不适感, 但不回避;Ⅱ级:有恐惧感并试图回避;Ⅲ级:有强烈恐惧感, 尽力回避, 需护士协助固定体位才能进行操作[2]。在穿刺过程中病人主观感觉及其表现作为评价标准。

1.3.3 心率、血压变化

干预组和非干预组病人分别在穿刺后30 min内观察血压、心率波动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3 讨论

疼痛是不舒适中最为严重的形式。疼痛刺激导致应激激素释放增加从而引起机体分解代谢增强和紊乱, 诱发诸多并发症, 并且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状态, 这可使痛阈降低, 加重疼痛反应[3]。血液透析病人反复内瘘穿刺容易出现明显的疼痛等不适。每次内瘘穿刺疼痛不仅仅给病人带来痛苦, 还会增加病人的心理压力和降低了对血液透析治疗的依从性。因此, 寻求无痛穿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的迫切需求。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中包含有利多卡因与丙胺卡因, 具有作用快、弥散广、穿透力强、无局部刺激作用优点。又因局部用药少、剂量小, 对病人全身无影响和其他不良反应。可通过表皮吸收, 在用药后1 h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4]。轻音乐疗法能分散病人的注意力, 具有镇痛及松弛紧张情绪的功能, 可忽视疼痛的感觉。从表1可见, 干预组、非干预组病人穿刺时主观感觉到的疼痛程度及在穿刺过程中病人主观感觉及其表现紧张程度经卡方检验有显著差异 (P<0.01) , 说明干预组病人联合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和轻音乐疗法进行护理干预后, 疼痛程度、紧张程度比非干预组明显减轻。在本组病人中, 干预组有18例为Ⅰ级疼痛程度以下, 占90%, 而非干预组Ⅰ级疼痛程度以下的只有5例, 占25%;紧张程度Ⅰ级干预组有16例, 占80%, 非干预组只有6例, 占30%, 充分显示了联合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和轻音乐疗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穿刺时进行护理干预, 能够显著地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穿刺过程中的疼痛, 提高了病人的舒适度。而从表2可见, 穿刺后30 min内观察非干预组病人血压、心率有明显波动;干预组穿刺后30 min内观察病人血压、心率相对较平稳。稳定的血压、心率更有利于血液透析治疗顺利进行。

使用局部麻醉药渗透进入皮肤组织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是目前临床上减轻穿刺等操作疼痛的新趋势[5,6,7];而音乐疗法在临床中的辅助作用也越来越得到医护人员和病人的认可。此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满足大部分血液透析病人减轻穿刺疼痛的需求, 并可使之与临床常规护理工作相结合, 成为护士能独立发挥作用的辅助性治疗措施。

参考文献

[1]吴金京.急性疼痛的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 1993, 9 (1) :37-38.

[2]袁晓红.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焦虑状态调查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杂志, 2001, 16 (4) :240.

[3]杜克, 王寅华, 翟子江.疼痛的治疗与护理[J].中国医刊, 1995, 30 (5) :17-18.

[4]左焰, 曹阳, 黄济宁.局部麻醉霜临床用药现状[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1996, 15 (1) :194-195.

[5]黎蔚华, 袁华, 李薇.血乳酸监测与心外科病人的病情评估[J].护理研究, 2009, 23 (2C) :95-96.

[6]蔡金辉, 成守珍, 周飞宇.前臂与臂部动静脉内瘘穿刺点出血量及止血时间研究[J].护理研究, 2008, 22 (10B) :2656-2657.

血液麻醉 篇2

关键词 舒芬太尼 靶控输注 腹腔镜 小儿麻醉 血液动力学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058

小儿腹腔镜手术建立人工气腹时会造成腹内压增高和高碳酸血症,对机体产生强烈刺激而引发呼吸、循环系统的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手术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也是决定患者术后转归的重要因素[1]。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在麻醉维持期间以输注不同效应室靶浓度的舒芬太尼为分组依据,以观察麻醉过程中血液动力学变化、术后苏醒情况,探讨更能稳定血液动力学,及术后苏醒快的合理靶控浓度。

资料与方法

2009年收治气管内全麻下行腹腔镜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49例。

麻醉方法:患儿术前常规禁食、禁饮。监测NIBP、HR、ECG、SPO2、PETCO2。靶控配置:丙泊酚为CHILDREN模型、血浆靶控;舒芬太尼为Bovill模型、效应室靶控(Ce)。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08mg/kg,启动舒芬太尼TCI泵注(根据分组已设好参数),启用快速推注达0.2μg/kg的量,暂停舒芬太尼TCI泵注。丙泊酚TCI泵注,血浆靶控浓度3μg/ml,启用快速推注达1.5mg/kg的量,静注阿曲库铵0.5mg/kg。控制呼吸3分钟后行气管插管。于插管后继续启动舒芬太尼TCI泵注。手术解除气腹后即停止使用丙泊酚和舒芬太尼。观察患儿自主呼吸恢复,吞咽反射及咳嗽反射恢复,呼吸频率在正常范围,潮气量达到8ml/kg,予拔除气管导管。

观察指标:设7个观察时点,分别是T0(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插管前)、T2(气管插管时)、T3(气管插管后5分钟)、T4(气腹后3分钟)、T5(气腹后10分钟)、T6(解除气腹后10分钟)。于各时点记录SBP、DBP、HR、SPO2、PETCO2。苏醒拔管时间:停药后到拔除气管导管的时间。术后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躁动、屏气或喉痉挛。

统计学处理:血液动力学指标及苏醒拔管时间经方差齐性检验后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LSD法;3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比较采用t检验。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

结 果

一般资料,见表1。

血液动力学监测结果:SPO2、PETCO2在各时点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过程中各时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见表2。

SBP、DBP、HR在T0、T1、T2、T3、T6时点3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组内比较:3组的SBP、DBP在气腹后T4、T5时点较气腹前T3时点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HR在气腹后T4、T5时点与气腹前T3时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SBP、DBP在T4、T5时点S1组上升明显高于S2组、S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S2组高于S3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 3组在T6时点即回落到T1时点水平;HR在T4、T5时点S1组高于S2组、S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组患儿停药后苏醒拔管时间S3组与S1、S2组比较P<0.05。3组苏醒期不良反应观察3组间比较,P>0.05,见表3。

讨 论

舒芬太尼是目前最强的麻醉性镇痛药,具镇痛效果显著、心血管影响小、麻醉诱导迅速、恢复及时、呼吸抑制轻等特点。靶控输注(TCI)在麻醉过程中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TCI静脉麻醉给药方法与以往任何一种输注模式相比在麻醉诱导和维持期,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更趋平缓[2]。舒芬太尼TCI给药方式更安全,血液动力学更稳定。舒芬太尼TCI能较好地维持血药浓度、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3]。麻醉维持一般设定舒芬太尼0.2~0.4μg/L[4]。

舒芬太尼可以提高迷走神经张力和减少交感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表现出对心血管系统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中,S1、S2组与S3组各组血液动力学参数在插管后气腹前均呈下降趋势,可能与舒芬太尼可以更好地抑制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5]。在气腹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研究中,发现在T4、T5时点,S1与S2组、S3组相比,SBP、DBP上升幅度较大,则说明随着舒芬太尼剂量的增加,对抑制人工气腹反应程度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对减少SBP、DBP升高的程度。应用舒芬太尼的靶控输注在全麻诱导插管中均能保持稳定的血液动力学状态,但不同的靶控浓度对气管插管反应的抑制程度有差别[6]。在本研究中,也表明舒芬太尼可以安全的应用于小儿腹腔镜的手术,在不同的靶控浓度对人工气腹反应的抑制程度有差别。随着靶控浓度的增大,血液动力学更趋稳定。

随着舒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控浓度的增高,苏醒拔管时间与舒芬太尼的效应室浓度呈现的正相关。目前对这一现象的解释可归结于:①阿片类药物通过减少丙泊酚的中央室清除率、分布相清除率、外周室分布容积而使丙泊酚血药浓度比单独使用丙泊酚时升高17%,同时阿片类药物通过改变心输出量、心率而使丙泊酚的药代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与丙泊酚相关的镇静程度加深[7];同样,通过相同的药代学机理,丙泊酚亦可提高阿片类药物的实际血药浓度。②阿片类药物本身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且舒芬太尼的镇静作用较其他阿片类药物显著。③舒芬太尼对μ1(镇痛)受体较μ2(呼吸抑制)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舒芬太尼具有剂量依赖的呼吸抑制作用。舒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血浆靶浓度0.23ng/ml,95%可信区间0.21~0.25ng/ml[8]。靶控浓度越高,患儿镇静程度越深,呼吸抑制程度越严重。术后躁动是小儿手术麻醉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引起的原因为疼痛刺激。本实验3组患儿苏醒后躁动发生率均比较低,原因是舒芬太尼具有强效的镇痛作用,舒芬太尼最低有效镇痛浓度0.025~0.05ng/ml,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血浆靶浓度0.23ng/ml[8],对呼吸抑制的时间短于镇痛时间,患儿苏醒后仍得到良好的镇痛。

本研究结果表明,舒芬太尼0.3ng/ml的靶控浓度为小儿腹腔镜短小手术麻醉维持较为合理的靶控浓度。对于小儿腹腔镜复杂手术和时间长的手术,舒芬太尼的靶控浓度合理选择,还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2-175.

2 Milne S E,Kenny G N,Schraag S.Propofol sparing effect of remifentanil using closed-loop anaesthesia[J].Br J Anaesth,2003,90(5):623-629.

3 肖彬,张兴安,吴群林,等.靶控输注异丙酚复合瑞芬太尼或舒芬太尼全静脉麻醉[J].廣东医学,2006,27(11):1683-1685.

4 王若松.靶控输注静脉麻醉[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10:587-561.

5 史春霞,李立环,卿恩明,等.舒芬太尼麻醉用于心血管手术的多中心临床研究[J].临床麻醉杂志,2005,21(8):519-521.

6 何亮亮,李炜,等.不同靶控浓度舒芬太尼在全麻诱导气管插管中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8,24(1):29-31.

7 Martijn J Mertens,Erik Olofsen,Anton G L.Burm:Mixed-effects modeling of the influence of alfentanil on propofol pharmacokinetics[J].Anesthesiology,2004,100:795-805.

血液麻醉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11月在本院行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100例, 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产妇孕足月、ASA I~II级、身高150~168 cm、体重55~85 kg, 年龄18~34岁。无腰椎穿刺禁忌证, 排除妊娠高血压、糖尿病, 凝血功能障碍,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F组泵入去氧肾上腺素25~100μg/min (将去氧肾上腺素5 mg加生理盐水稀释至50 m L) , M组为对照组, 根据血压下降程度, 静注麻黄碱5 mg。

1.2 方法

所有产妇术前常规禁食8 h, 禁饮4 h。入室后常规吸氧, 连接多功能监护仪, 常规监护心电图、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血氧饱和度。产妇安静平卧10 min后, 每隔3分钟监测一次血压, 连续监测3次, 计算测量平均值作为基础值, 建立静脉通道, 麻醉诱导前快速输注6%羟乙基淀粉300~500 m L, 产妇取左侧卧位, 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选择L3~4间隙为穿刺点, 见脑脊液流出, 确认进入蛛网膜外腔后注入0.5%等密度布比卡因8 mg, 注药速度0.2 m L/s, 退出腰穿针, 再向头侧置入硬膜外导管3.0 cm, 待产妇平卧后, 测试麻醉平面, 控制麻醉平面在T6水平以下。如麻醉平面低于T8, 从硬膜外导管追加2%利多卡因5 m L[1]。F组在鞘内注射局麻药即刻开始用微量泵持续泵入25~100μg/min去氧肾上腺素, 将血压维持在基础值[2]。M组视麻醉期间血压下降程度静推麻黄碱 (SBP>20%者静注麻黄碱5 mg) , 如果未能纠正血压维持于基础值可继续再用麻黄碱5 mg, 直至恢复正常范围。两组如果心率小于55次/min, 静注阿托品0.25~0.5 mg[3]。

1.3 观察指标

记录腰麻5 min后麻醉平面, 腰-硬联合麻醉前5 min (T0) 、麻醉后5 min (T1) 、10 min (T2) 、胎儿娩出后5 min (T3) 、手术结束 (T4) 时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 记录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新生儿生后Apgar评分与胎儿娩出即刻脐静脉血血气分析指标[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的年龄、身高、体重、麻醉平面、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产妇血压、心率变化F组血压在T1~T4时点与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F组血压各时点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心率在T1~T2时点稍有下降,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组血压在T1~T3时点显著下降, 与T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心率在T1时减慢 (P<0.05) 。见表1。

*与M组比较, P<0.05, △与本组T0时比较, P<0.05

2.3 两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及输液量、失血量比较F组恶心、呕吐明显低于M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输液量、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M组比较, P<0.05

2.4 两组新生儿脐静脉血气分析指标比较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F组新生儿脐静脉血气分析指标, p H值、BE值较M组高, Pa CO2低于M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与M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腰-硬联合阻滞, 为国外剖宫产常用的麻醉方法之一, 该法发挥了腰麻与硬膜外联合应用的优点, 减小了局麻药用量和骶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 缩短了单纯硬膜外阻滞的潜伏期, 麻醉起效快, 具有良好的镇痛和肌松作用, 效果确切[5]。在国内亦已开展, 且广泛应用于临床, 尤其在剖宫产手术中。剖宫产手术中低血压是腰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加上孕妇生理解剖的改变及术前禁食, 低血压发生率达25%~75%[6]。严重低血压可引起产妇恶心呕吐、头晕、循环衰竭, 甚至心跳骤停, 还可减少子宫、胎盘血流量, 导致胎儿缺氧, 酸中毒, 中枢神经损害等, 影响产妇和胎儿的安全[7]。因此, 预防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的低血压是每个麻醉医生必须面临的焦点问题。影响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主要原因:腰麻后交感神经被阻滞, 外周血管扩张, 子宫对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的压迫, 大量血液淤积在静脉系统, 回心血量减少, 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腰麻阻滞起效快, 研究发现产妇的循环改变在麻醉后3~9 min时最显著[8], 根据这一特点, 维持血压循环稳定是腰硬联合麻醉下产妇安全性的重要之一。术中需要给予血管收缩药来维持血压。早期麻黄碱是维持产科剖宫产术中低血压的首选血管收缩药[9]。麻黄碱是α、β受体激动药, 可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 还可通过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而直接激动肾上腺素受体, 使心率增快, 心肌收缩力增强, 从而增加心排血量来维持血压。但在随后的研究显示, 麻黄碱可通过胎盘激动胎儿肾上腺素受体, 引起胎儿代谢增快, 促进葡萄糖无氧酵解, 从而引起胎儿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10]。由于麻黄碱在维持血压稳定的同时心率增快, 心肌耗氧量增加, 以及胎儿在宫内酸中毒的风险, 因此使得很多麻醉医生认为其不能成为预防剖宫产术低血压的最佳选择[11]。而目前对于α受体激动剂去氧肾上腺素的研究越来越多。临床研究表明, 去氧肾上腺素持续泵入对维持剖宫产术中血压和新生儿酸碱平衡比麻黄碱好, 已被推荐作为预防和治疗腰麻剖宫产后低血压的一线血管收缩药[12]。去氧肾上腺素, 一方面兴奋α受体, 使小动静脉收缩, 增加外周阻力, 使回心血量增加, 从而使血压增高;另一方面对心肌无兴奋作用, 不使心肌耗氧量增加, 有利于心脏的保护和心肌缺氧的改善[13]。静脉应用去氧肾上腺素在预防产妇低血压同时反射性减慢心率, 还可降低胎盘血管阻力, 增加胎盘血流灌注, 不易导致胎儿酸中毒, 且降低恶心、呕吐发生率[11]。

本组研究使用去氧肾上腺素剂量和给药方法参照文献[14], 观察结果显示, 对照组分次静注麻黄碱后心率增快, 血压忽高忽低, 不能有效维持循环稳定, 容易引起胎儿出现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而F组使用去氧肾上腺素25~100μg/min持续泵注, 没有一例发生低血压, 术中血压稳定, 不增加心率, 恶心、呕吐发生率低, 不影响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

综上所述, 去氧肾上腺素持续静脉泵入能很好地稳定血液循环, 对减少母体和胎儿的麻醉意外和并发症是安全有效的。

摘要:目的:观察用微量泵持续静脉推注去氧肾上腺素对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血液循环稳定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择期剖宫产产妇, 随机分为F组 (在鞘内注局麻药即刻以25~100μg/min静脉泵入去氧肾上腺素维持循环稳定) 和M组 (根据血压下降程度, 静注麻黄碱5 mg) 。记录麻醉后多时点的血压, 心率, 恶心、呕吐发生情况, 失血量, 输液量, 新生儿生后Apgar评分情况, 胎儿娩出即刻脐静脉血血气分析指标。结果:F组各时点观察指标均优于M组 (P<0.05) , 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M组各时点血压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心率在麻醉后5 min时减慢 (P<0.05) ;F组脐静脉血气pH值、BE值均高于M组 (P<0.05) , PaCO2低于M组 (P<0.05) ;F组恶心、呕吐率低于M组 (P<0.05) 。结论:以25~100μg/min静脉泵入去氧肾上腺素, 更能稳定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产妇的血液循环。

血液麻醉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2009年4月~2011年5月的食管癌择期手术患者45例,其中男38例,女7例,平均年龄(45.0±3.1)岁,体重48~64 kg,ASAⅠ、Ⅱ级。两组患者术前均无高血压和心脏病病史,无感染、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精神疾病,近期未接受免疫抑制剂、放疗、化疗和输血。本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并签署患者知情同意书。

1.2 分组及麻醉方法

45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5例),分别为A组:丙泊酚组(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0282),B组:安氟醚组(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910),C组:异氟醚组(上海雅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911)。术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东莨宕碱0.3 mg(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519),苯巴比妥钠100 mg(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0638),A组诱导采用丙泊酚1~2 mg/kg、维库溴铵(海南斯达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5177)0.1 mg/kg,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42022076)2μg/kg,维持采用静脉持续泵入丙泊酚5~10 mg/(kg·h),芬太尼2μg/kg,以肌松监测来追加维库溴铵0.3 mg/kg。B组诱导吸入3%~4%安氟醚,C组诱导吸入异氟醚,两组均静滴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2μg/kg,呼末安氟醚、异氟醚浓度在0.6%~1.0%。

1.3 观察项目

1.3.1 血流动力学

PHILIPS多参数监护仪连续观察用药期问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并记录诱导前(T0)、进胸后1 h(T1)及手术结束后24 h(T2)时的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

1.3.2 血清IL-6、IL-10

两组患者分别在T0、T1、T2采取颈内静脉血3 mL,置入无内毒素试管,2 000 r/min,离心10 min后取上清液,-20℃冷冻保存,以双抗夹心ELISA法测血清IL-6、IL-10浓度(试剂盒由美国Gemzvm公司提供)。

1.3.3 全血黏度

PL S2F2008血浆黏度计(北京普利生有限责任公司)检测低切变率(LS,10 s-1)下全血黏度(WBV)。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

使用负荷剂量的丙泊酚、安氟醚、异氟醚后,T1期患者的HR、SBP、DBP、MAP均下降,T2期恢复正常。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1 mm Hg=0.133 kPa

2.2 三组血清IL-6、IL-10水平比较

三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与T0比较,T1、T2期均显著升高(P<0.05)。T1、T2期,A组血清中IL-6的水平较B、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0比较,T2期血清中IL-10的水平各组均有显著升高(P<0.05),T1、T2期,A组血清中IL-10的水平较B、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B、C组比较,*P<0.05;与T0比较,#P<0.05

2.2 三组不同时间点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水平比较

三组T1、T2期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比T0期显著升高(P<0.05),其中T1期A组较B、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期三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注:与B、C组比较,*P<0.05;与T0比较,△P<0.05

3 讨论

细胞因子是近年来发现的介导免疫及炎症反应的信息分子,许多学者研究证实,细胞因子由创伤刺激产生,并与创伤的严重度、失血量有关,但麻醉药物和方法也影响细胞因子的分泌,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在一些临床病症中作用重大,手术创伤、感染、应激时平衡被打乱。手术创伤及应激首先导致了促炎性细胞因子急剧上升,在择期手术中II-6作为组织损伤及创伤严重度的指标一直受到极大的关注,目前普遍认为IL-6是手术创伤后组织损伤的标志[2]。文献报道[3],肿瘤根治等手术使患者围术期血浆TNF-α含量和IL-1、IL-6水平明显增加。IL-10能抑制单核细胞等产生TNF-α、IL-1、IL-6、IL-8,也能减少抗原提呈细胞(APC)上MHCⅠ分子及内皮细胞上ICAM-1的表达[4]。因此,IL-10被认为是体内最重要的抗炎细胞因子。本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的方法,检测了围术期食管癌根治术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结果发现,三种麻醉方法中,与诱导前相比,手术过程中及手术结束后24 h,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及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这说明手术创伤引起了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反应过程中释放了许多炎症介质包括细胞因子IL-6和IL-10,而麻醉药物的干预对于细胞因子平衡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麻醉可直接作用于免疫成分细胞,也可以通过神经体液调节间接作用于免疫系统,使用三种不同麻醉药物的术中,丙泊酚较安氟醚、异氟醚组术中术后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低,而IL-10的水平高,提示机体在继炎症细胞反应的基础上几乎同步发生抗炎性应答以维持细胞因子的平衡,在机体创伤后的炎症反应中起保护作用。丙泊酚能更好地促进机体的这种抗炎性反应的发生,抑制促炎反应,其机制可能与丙泊酚作用于细胞膜上钙离子通道有关,因为钙离子能促进IL-10的分泌,而丙泊酚通过细胞内储存钙的释放能迅速增加胞浆钙浓度[5]。

血液流变学主要是反映由于血液成分变化,而带来的血液流动性、凝滞性和血液黏度的变化。全血黏度是反映血液黏性的重要指标。当血液黏度变大时,血液流动性就变差;反之,黏度较小,流动性较好。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能反映红细胞的聚集情况,其数值愈大,则聚集性愈强[6]。实验结果显示,手术过程中(T1期),由于手术和麻醉的原因各组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有显著升高,提示血液流动性差会影响末梢血液循环,降低组织器官灌注,还易使血栓形成,但同期丙泊酚组的全血黏度较其他两组低,说明丙泊酚较其他两种麻醉药物具有较好的血液流变学保护和改善作用。而三组患者在术后(T2期)全血黏度由于创伤及大量出血等原因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综上所述,手术过程中麻醉药物对细胞因子动态平衡的调节是多环节、复杂的。其中丙泊酚能使围术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体内致炎和抗炎性细胞因子保持平衡,且在手术过程中保持较低的血液黏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临床麻醉师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摘要:目的 探讨丙泊酚、安氟醚、异氟醚对围术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以及患者血液流变学参数的变化特点,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择期行食管癌手术患者45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丙泊酚组(A组),安氟醚组(B组),异氟醚(C组),每组15例,分别于诱导前(T0)、进胸后1 h(T1)及手术结束后24 h(T2),记录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抽取外周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法(ELASA法)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6、IL-10浓度,全自动血黏度仪检测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结果 各组在不同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未见显著差异;A组在T1、T2期,血清中IL-6的水平较B、C组低,IL-10的水平较B、C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期,A组低切变率下全血黏度较B、C组低(P<0.05)。结论 麻醉药物丙泊酚在手术过程中能抑制促炎因子IL-6的分泌,促进抗炎因子IL-10的分泌,且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影响小,是围术期较好的麻醉药。

关键词:丙泊酚,白介素6,白介素10,全血黏度

参考文献

[1]Takaono M,Yogosawa T,Okawa TM.Effects intravenous anesthetics oninterleukin26(IL-6),IL-10 production by lipopolysac-charide-stimu-lated mononuclear cell from healthy volunteers[J].Acta AnaesthesiolScand,2002,46:176-179.

[2]Schneemilch CE,Bank U.Release of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during different anesthesia procedures[J].Anaest hesiol Rean-im,2001,26:4-10.

[3]焦志华,马君志.麻醉、手术对肿瘤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2,23:303-305.

[4]吕欣,李泉,俞卫锋.脓毒症相关因子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5,26:97-101.

[5]Davidson D,Miskolci V,Clark DC.Interleukin-10 production after pro-inflammatory stimulation of neutrophils and monocytic cells of the new-born.Comparison to exogenous interleukin-10 and dexamethasone levelsneeded to inhibit chemok ine release[J].Neonatology,2007,92:127-133.

上一篇:分布式风力发电下一篇:高校教师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