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信息管理系统

2024-06-11

IS信息管理系统(精选七篇)

IS信息管理系统 篇1

信息技术,尤其是近10年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给组织的传统运作方式带来了巨大影响[1],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的目标、结构、形态和习惯[2]。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给企业带来了新的销售方式,同时也给传统的企业内部管理方式带来了挑战,博客、微博等成为企业重要的营销渠道;在线用户社区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模式,开放式创新平台使得企业可以借用全球的知识资源实现自身的开放式创新。新的信息技术之于企业,不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的应用,而是一场技术与组织的双重变革。

早期学者对信息技术与组织间交互关系的研究惯于将信息技术和组织视为两个独立的实体,研究其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或侧重技术的使用对组织产生的影响[3,4,5],或侧重组织制度如何影响技术的使用行为[6,7,8,9]。然而,社会学者安东尼·吉登斯[10,11]针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提出“结构二重性(duality of structure)”的论点,认为人的能动行为(agency)和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两者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二元互构的关系,即社会的结构性特征既是人在反复实践中的结果,又同时“内在于”人的活动中,约束着人的实践活动。由于“二重性”假设调和了以往二元对立的本体论认识[12]129,打破了非主体即客体的窘境,为更好地认识人的技术使用行为和组织之间的交互关系提供了一种综合观[13],众多IS学者开始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structuration theory)用于分析信息技术与组织的交互关系,并构建了IS领域的结构化理论。1983—2012年间,共有400多篇引用结构化理论的IS领域论文发表在国际领先期刊和会议上[14]80。在IFIP“信息系统和组织的交互”国际会议中,吉登斯成为被引用频次最高的社会学家[15],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被认为是IS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学理论之一[14]82。

然而,笔者在查阅文献时发现国内IS领域引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进行研究的成果甚少,且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首先概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IS学者对结构化理论的扩展;其次,通过广泛收集国内IS领域引用结构化理论进行研究的文献,详细分析研究现状;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尚存在的问题;最后,为国内IS领域更好第利用结构化理论进行研究提出发展方向。

2 结构化理论

2.1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

吉登斯之前的社会学理论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有二:一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视角,将社会视为人的能动性行为的结果,认为社会现象是具有知识的个体通过行为构建社会的过程。二是社会的制度决定性视角,将社会视为独立于人类行为的客观实体,认为社会制约着人类行为,社会现象是社会的制度化特性(institutional properties)影响人类行为的结果。吉登斯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社会的制度约束性并不是彼此独立的两个既定现象,而是体现出一种二重性,即社会结构和个人能动行为是二元互构的关系,社会结构约束人的能动行为;同时,人类反复的实践活动又不停地塑造并重塑社会结构,即“人们能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人们的世界”[16]。

(1)结构(structure)。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反复涉及到的,体现出社会系统结构性特性(不随时间和空间变化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特性)的一系列规则与资源(rules and resources)。吉登斯把规则视为行动者的“方法性程序”,把资源分为用于控制物质资源的配置性资源(allocative resources)和用于协调行动者活动的权威性资源(authoritative resources)。这些规则和资源,使得社会中不同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总存在着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吉登斯认为,结构作为记忆痕迹,具体体现在社会实践中,“内在于”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无从谈结构。行动者在行动中自然地体现出社会结构,而非行动者本身具有某种社会结构。因此,结构是社会的抽象属性,是虚拟的,并不内嵌于某种实体,不具有物质特性。可以说,社会系统体现(exhibiting)这些结构,但并不具有(having)这些结构。

(2)结构化(structuration)。结构化是指社会结构(规则和资源)在人的日常实践活动中的形成过程,结构化的研究即阐述规则和资源如何与日常实践活动相互交织在一起进行社会系统的生产与再生产[17]。社会系统的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就是社会结构通过行动者的行动进行建构与重构的过程。行动者的每个行动都受限于当下既定的社会结构,但同时行动者也具有能动性和反思性,行动者的行动并不一定完全遵从现有制度约束;而且,由于行动中存在意外性事件,即使行动者处在同样的制度约束下,也有可能会产生重复行动的非预期结果,对制度环境造成改变。这种重复发生的改变很有可能会被逐渐固化,形成新的结构化特性。

2.2 IS领域的结构化理论

结构化理论为如何思考人类社会活动和现象提供了明晰的逻辑框架[18]213,但吉登斯本人并未关注过IS领域的结构化过程。针对IS领域中信息技术与组织的交互问题,Orlikowski提出的技术的结构化模型(structurational model of technology)和De Sanctis等提出的适应性结构化理论(adaptive structuration theory,AST,国内有些学者也将其译为调试性结构化理论),被认为是将结构化理论应用于IS领域研究的两大基础理论[12]136。

(1)Orlikowski技术结构化模型。Orlikowski[19,20]认为,早期研究将信息技术和组织视为非主体即客体的“二元论(dulism)”假设,是无法真正揭示信息技术与组织间关系的。Orlikowski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认为信息技术与组织之间存在交互影响,并将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引入信息系统领域,提出“技术的二重性”———一方面,信息技术是人类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使用中体现出既定的结构性特性,指导和规范人的行为,并通过人的使用行为建构社会环境(如组织结构、流程)。同时,技术具有灵活性(interpretive flexibility),因组织制度环境和使用者的不同,技术的使用行为会存在一定差异。

Orlikowski构建的技术结构化模型,详细阐述了组织制度化特性、行动者与技术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路径(见图1)。技术是人类行为(如人的设计、开发、修改等)的结果(箭线A);技术通过规则和资源指导并规范着人的使用行为(箭线B);组织的制度化特性影响人与技术的交互过程(箭线C);技术的设计者和使用者在设计与使用技术时都会受到既定组织环境因素(如组织文化、组织战略、沟通方式、组织环境压力等)的影响,人与技术的交互过程最终影响组织制度化特性(箭线D)。当使用者遵循技术在技术中体现的结构特性时,制度化特性被强化;当使用者有意或无意改变使用行为时,随着改变行为的重复发生,很有可能改变组织的某些制度化特性。

(2)De Sanctis和Poole的适应性结构化理论。鉴于Orlikowski的技术结构化模型只停留在理论高度,难以进行实证研究,De Sanctis等[21]提出适应性结构化理论,在“技术二重性”的基础上把组织采纳及使用信息技术的动态过程划分为可具体分析的维度和步骤。

适应性结构化理论认为,组织采用某项技术的过程本质上是人与技术的社会交互过程,这种社会交互过程所体现出的社会结构有多重来源。其中,技术隐含一定的结构,设计者在进行新技术设计时,就将一定社会特征(如组织的等级制度、组织知识和标准运营程序等)反映到技术中,形成技术的结构特性,影响技术的使用行为。同时,人在使用技术的过程中人的行为也体现出一定的结构,人在与技术的交互过程中人可以选择“采用方式”(appropriation)[22],采用方式指行为者决定如何采用技术及决定采用何种结构特性。采用方式根植于人对技术的使用过程中,采用方式不同,则决策过程不同(以群体决策支持系统技术为例);同时,采用方式并不是由技术自行决定的,而是由技术使用者的能动性和反思性决定的。至少可从4个方面———采用动作(appropriation moves)、采用忠诚度(faithfulness of appropriation)、采用用途(instrumental uses/purpose of appropriation)、采用态度(appropriation attitudes)来阐释采用方式。另外,工作任务的内容、组织环境等也是结构源之一,也对人与技术的交互产生影响。结构化的过程,即社会结构在人与技术交互过程中被建构(produced)和重构(reproduced)的过程,具体是通过行动者对技术的采用方式体现的。当技术被应用于组织中时,技术使用者会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使用规则,可能会改变技术的结构,技术使用者会通过“采用方式”一直建构或重构技术的结构,经过技术使用者与技术的动态调适过程,一段时间之后,涌现的新的社会结构被组织及成员接受以及应用,就会形成制度,于是组织变革被固化。可以说,组织中人对技术结构的采用方式是组织变革的关键因素。

适应性结构化理论认为,只有当组织能够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使用过程与信息技术结构相契合,且技术的产出可以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就会实现信息技术的预期效果,提高组织绩效。

2.3 小结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两个核心“结构二重性”和“结构化”的动态过程,为IS领域研究技术与组织的动态交互关系提供了更有效的理论解释。Orlikowski提出的技术结构化模型是结构化理论在IS领域的具体阐述,但Orlikowski将“技术的二重性”看作一个“黑盒子”,主要关注于定性地分析信息技术与组织之间的结构化过程。De Sanctis和Poole提出的适应性结构化理论使结构化理论在具体信息技术层面落地,详细阐述了如何针对某项信息技术在企业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明确了分析维度和分析步骤。而且,De Sanctis和Poole所提出的理论命题,方便其他学者进行后续实证研究。适应性结构化理论对后期的研究影响甚大,以至很多研究直接在文中单引用适应性结构化理论,而不再引用Giddens的结构化理论[12]141。

3 结构化理论在国内IS领域的应用分析

鉴于国内除《信息系统学报》、《信息资源管理》以外,专门隶属于信息系统领域的期刊较少,不适宜采取选定某些IS领域期刊进行检索文献的方式,因此,为了尽可能全面收集国内利用结构化理论进行信息系统领域问题研究的成果,本文选择放宽检索条件,不限定检索文献的研究领域,在对文献全文进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自行判断研究问题是否为信息系统领域问题。

3.1 文献收集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对国内文献进行全文检索,选择数据库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检索主题词为:(“信息”或“information”)并且(“结构化理论”或“structuration”),共得到69项检索结果。剔除不相关文献(期刊公告;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本身的论述;运用结构化理论研究与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无关的社会性问题;研究对象为知识的结构化、结构化信息、结构化设计、结构化软件开发方法等,文献中并未提及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其他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无关的文献),共得到20篇运用结构化理论研究IS领域问题的文献,其中:12篇期刊文献,6篇博士学位论文,2篇硕士学位论文。

3.2 研究类型

本文采用Avison等[23]的研究类型分类方法,认为科学研究遵循两大范式,即实证主义(positivist)范式和解释(interpretive)范式。实证主义范式要求从总体中进行样本选择,通过收集定量数据,用来验证理论假设、命题或模型结构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解释范式要求无实证指标,研究中以参与者的看法为理解现象的主要来源,基于一定文化或背景进行现象观察。其中,解释范式的研究包含三大类:(1)解释-经验型(interpretive-empirical)研究:依靠对研究对象的系统观察或数据来获得研究本质,包括定性数据、定量数据、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数据、档案数据(archival data)等。(2)评判型(critical)研究:没有理论支撑和经验证据,直接反映作者论点的研究。(3)描述型/概念型/理论型(descriptive/conceptual/theoretical)研究:基于思想(idea)、框架(frame work)或者思索(speculation)的研究,也可能有一些观察和数据,但往往只起到“配角”的作用,其主要依靠的还是思想而非数据或观察。

表1显示了国内IS领域结构化理论研究成果的研究类型。12篇期刊文献中既有纯理论性研究(8篇),也有基于数据的实证或经验研究(4篇),虽以纯理论性研究居多,但已有国内学者在提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主义的研究,或通过综合数据信息进行解释-经验研究。其中,理论研究中包含2篇文献综述[14]80-83,[24],这2篇综述均肯定了结构化理论对研究信息技术与组织互构的重要性,但均只涉及国外IS领域的结构化理论研究进程,未提及国内研究情况。究其可能原因,一方面是国内IS领域并没有对结构化理论开展广泛研究;另一方面,国内并没有形成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8篇博/硕士论文中6篇基于实证主义范式进行研究,这与博/硕士学位论文注重构建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有关,这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3.3 研究主题

笔者针对18篇国内IS领域对结构化理论的应用研究(不包含2篇文献综述),详细分析了其研究主题(见表2)。

国内IS学者多运用结构化理论分析信息技术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可归纳为以下几类:(1)以结构化理论为理论基础,探究影响组织的IT采纳意图和采纳行为的要素[25,26,27,28]。(2)直接运用适应性结构化理论分析某信息系统在实施中与组织之间的动态互构过程[29,30];另有学者将该理论延用到跨组织的信息系统与组织间社会网络的关系研究[31]。(3)研究政府的信息技术采纳行为和过程,以及探讨信息技术对政府决策的影响[32,33]。(4)运用结构化理论建构研究模型,探讨组织内业务与IT的协调机制对组织IT吸收能力的影响[34,35]。(5)结合其他理论,分析IT技术对组织绩效的影响[36]。

另有部分学者关注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对具体某项社会活动的影响,如:王辰瑶[37]关注信息技术对日常新闻生产实践的影响;金鑫[38]关注信息技术对消费者旅游信息获取行为的影响和改变;郑煦平[39]探讨了审计人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审计风险判断。此外,崔国玺[40]承袭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论点,力图从社会学角度阐述信息系统的结构要素———规范和模式的内涵。

注:※表示文献引用该理论用于构建模型或命题

综上所述,研究主题呈现多样性,涵盖领域甚广。这一方面归因于信息技术给个人、组织、社会都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归因于IS问题引起了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共同关注。表3列出了此18篇文献的作者所在的院系和机构。其中,若一篇文献包含多位作者,选取前3位作者进行统;若一位作者发表多篇文献,仅统计一次。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IS领域常涉及的管理学院和信息学院,还有1/3的学者来自其他机构,如:新闻传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以及政府科研机构,这些学者也同样聚焦于IS与个人、组织或社会的互动问题。

3.4 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Palvia等[41]的分类方法,将IS领域研究方法归纳为14种:思索/评论(speculation/commentary)、框架和概念模型(frameworks and conceptual model)、图书馆研究(library research)、文献分析(literature analysis)、问卷调查(survey)、案例研究(case study)、现场研究(field study)、现场试验(field experiment)、实验室试验(laboratory experiment)、数学模型(mathematical model)、访谈法(interviews)、二手数据(secondary data)、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笔者针对18篇国内IS领域对结构化理论的应用研究(不包含2篇文献综述),对其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4)。其中,若一篇文献同时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多种方法均被统计在内。从表4中可以看出,问卷调查法、框架和概念模型法、案例研究法是国内学者常用的经验研究方法;另有两篇文献分别运用访谈法和二手数据进行研究,但没有运用实验法、现场研究方法的成果,也没有运用民族志研究(ethnography research)、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历史研究(historical research)等质性研究方法的成果。但吉登斯认为,结构化理论作为一种社会学理论,其并不偏爱质性研究或定量研究,两种研究是互相补充而不是互相敌对的关系[18]219。

3.5 理论引用方式

笔者针对18篇国内IS领域对结构化理论的应用研究(不包含2篇文献综述),详细分析了其引用的结构化理论(见表2)。其中,只有该理论被用于构建模型或命题才被算作理论引用,若文献仅简单提及某些与研究无直接关系的理论,作者并未将其算作理论引用。另外,还对这18篇文献所呈现出的理论引用方式做了归纳和总结(见表5)。其中,直接引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且仅引用此理论的文献有2篇,占比11.1%;同时,仅引用适应性结构化理论的文献有7篇,占比38.9%,数量是仅引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3倍多。由于适应性结构化理论具体剖析了信息技术引发组织变革的详细过程,与吉登斯的理论相比,适应性结构化理论更容易被直接用于分析实际IS问题。另外,文献[32]引用了结构再造与强化模型理论,此理论是Reimers等[42]结合结构化理论和实践理论(practice theory)提出的,以“结构(structure)—模式(patterns)”为分析框架来具体阐述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证分析IS使用过程。值得注意的是,没有一篇文献仅引用Orlikowski的技术结构化模型,可能是因为技术结构化模型重在理论观点的逻辑表述,从理论高度阐述信息技术和组织的结构化过程,将其直接用于分析具体IS问题时难度较高。

另外,也有学者同时引用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和IS领域结构化理论,共有3篇。其中,文献[34]和[35]着眼于IS领域结构化理论尚未详细阐述的信息技术在组织中的吸收问题,利用吉登斯的3种结构化特性(表意结构、支配结构、合法化结构)构建业务/IT协调机制的维度,利用Orlikowski[43]对使用中的技术进行的结构化过程和元结构化过程的区分,将组织构建业务/IT协调机制视为组织的元结构化过程,探讨业务/IT协调机制对组织IT吸收的影响;文献[28]同时借用技术结构化模型中对技术与个人关系的讨论和适应性结构化理论中“采用方式”的概念,以结构化理论为理论基础,具体剖析了数字化与消费者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态交互过程。

除此以外,有27.8%的文献将结构化理论和其他理论相结合,用于研究某具体IS问题。其中,多数是与IT采纳理论相结合研究采纳影响因素,也有学者结合全面关系流管理理论研究信息技术对绩效的影响。

4 结构化理论在国内IS领域的应用评述

国内IS领域对结构化理论的应用大部分忠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或IS领域结构化理论的基本意涵,但同时,仍有部分文献存在理论引用不规范、断章取义的问题。

(1)直接应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时,学者基本抓住了结构化理论的本质,在灵活运用“结构二重性”的基础上,或理论阐述信息系统的结构特性,或运用定性分析方法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其中,文献[37]从结构化理论视角对互联网时代信息系统的规范和模式进行了界定和论述,对后续学者有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2)直接应用适应性结构化理论时,很多学者不再论述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而是直接根据DeSanctis等的理论框架分析组织与技术的互动过程,这种现象与国外IS领域相同[12]141。一些学者采用案例研究法具体分析某项信息技术在组织内的具体实施过程,剖析信息技术的结构采用与组织业务相互调试的过程,证实适应性结构化理论可为企业成功实施信息系统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另有一些学者,利用技术与组织互构过程中的3种结构来源(技术来源、组织内部来源、组织外部来源)借以提出研究假设,多将其用于识别技术对组织的影响因素,进而采用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检验,这容易使学者将信息技术和组织看为互相独立的二元实体,从而忽视其二元互构的关系。同时,也有学者针对跨组织信息系统对适应性结构化理论进行了些许拓展,但尚缺乏实证成果证实拓展版适应性结构化理论的有效性。

(3)同时引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IS领域的结构化理论时,有学者以结构化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技术结构化模型和适应性结构化理论对人与技术交互过程的阐述,构建信息技术影响能动者社会行为的过程模型,并提出信息技术影响能动者社会行为的实证命题,通过问卷调查法进行实证验证。但也有文献存在选择性使用结构化理论的部分概念的问题,如将结构具化为组织的观念、制度和流程,或认为结构的三维度———表意结构、支配结构、合法化结构具有具化的形式。而在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中,结构被认为是只存在于人的能动活动中,不具有具化的形式。吉登斯所定义的概念,是为其结构化理论服务的,若是只利用其中的某些概念定义,可能会丢失其在结构化理论中的某些重要属性。因此,如果真的需要变通概念和理论用于分析具体问题,一定要检查变动后的概念和理论是否与结构化理论在研究价值、研究问题关注点、研究维度、研究假设上保持一致,可被扩展应用于分析具体的情景。

(4)将结构化理论与其他理论相结合时,有学者在把握了结构化理论本质的基础上,与其他理论很好地实现融合,共同解释信息技术与组织的互动及对组织的影响机理。但也有学者仅是将结构化理论作为提出研究假设的理论支撑,并未运用结构化理论的逻辑分析具体现象,其中,以将结构化理论与IT采纳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居多,多为实证IT采纳影响因素。由于结构化理论高度概括,吉登斯本人并未对如何运用结构化理论进行实证研究作出论述,使得有些学者在将结构化理论用于定量实证研究时难免不会出现无法全面把握结构化本质的问题,即未以结构化理论的核心———“结构二重性”为理论分析前提,仅是扣了结构化理论的帽子,用以提出研究假设。结构化理论作为一种元理论[44],可以为研究提供逻辑分析框架,而不是直接用于提出实证命题[18]213。因此,若要将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用于分析信息系统领域的某项具体问题并用于实证,一定是要先运用结构化理论对具体问题中的二元互构性作深入的分析和论述,且应保证其与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哲学上或逻辑上的一致性。

5 未来展望

综上,国内IS研究者已经对结构化理论进行了一定应用,但尚处于借鉴国外理论拿来为我所用的阶段,仅文献[40]对结构化理论在IS领域的应用从理论层面进行了深入和详细的概念构建及描述,以及文献[31]对适应性结构化理论进行了一定拓展,其余大部分是以结构化理论为理论支撑研究既定IS问题。总体而言,国内IS领域对结构化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IS研究者应该在更广阔的理论空间去开发和探索。

(1)构建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结构化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对IS领域问题论述甚少,这为IS领域研究者留下了理论拓展的空间。虽然20年前国外IS学者就已构建了针对IS领域的结构化理论,但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信息技术具有更高的复杂性和智能化水平且涉及信息技术与多个组织和个人的交互,如在线用户社区、开放式创新平台、大数据与云计算在企业中的应用等,信息技术的使用者不再单纯是组织内部员工,可能还包括其他组织的使用者,或者是外在于企业的社会大众,这更加剧了信息技术在使用中的多样性,使技术结构的来源更加广泛,组织与信息技术的交互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和更容易产生新的结构。国内IS学者当把握这个契机,在与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基本观点保持一致的前提下,对结构化理论进行扩展和修改,构建适合新兴信息技术的结构化理论,阐述新兴信息技术与多个组织和个人的互构过程。

(2)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增加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度。目前,国内IS领域研究者更偏爱定量实证分析,但量表各异,且大部分研究数据为截面数据,缺乏连续性,无法真正研究动态过程。在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时,当鼓励学者多采用动态的研究方法,利用纵向数据探究动态过程,以更好地增加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度。此外,在理解结构的“二重性”实质方面,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都是不可或缺的,当继续加强国内运用定性方法进行的研究,除了国内学者常用的案例研究,可多借鉴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现场研究等),对结构化理论在IS领域的应用在概念界定、逻辑阐述、现象的理论解释等方面做深入且细致的研究,不是只停留在依靠个人经验和想法进行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在概念界定和理论建构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定量实证研究的进行。

(3)构建IS领域信息技术与组织互构的完整理论。在结构化理论、技术结构化模型、适应性结构化理论等理论基础上,结合其他IS相关理论,将IS的开发、实现、采纳、吸收等完整地进行表述,形成IS领域关于信息技术与组织互构关系的一套成熟完善的理论体系。

6 结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在社会学和组织学领域已经引起了极大反响,其提出的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互构假设打破了以往二元对立的本体论认识,为研究信息技术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一种综合观。国外IS领域已涌现出对结构化理论的研究热潮,与国外相比,国内IS领域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通过对检索到的20篇国内相关文献进行详细分析发现,虽有一些文献能够规范地引用结构化理论,但仍有一部分文献没有很好把握结构化理论的本质和全貌,存在一定问题;此外,大部分文献都是对既定理论的直接套用,鲜有对理论的拓展和深入细化。

IS信息管理系统 篇2

关键词:环境管理体系特点有效性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的全球十大公害事件,使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和提高,国际标准化组织为响应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全球环境质量的改善,规范组织的环境行为,提出了IS0 14000系列环境管理标准。认证所依据的标准为ISO14001:1996(环境管理体系一规范和使用指南)。

实施ISO 14001标准,既可以消除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提高组织信誉和知名度从而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又有利于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既能调动组织防治污染的主动性,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环境绩效,又能够使组织约束自己行为,提高遵守法律法规的自觉性,改善组织与周边居民、社区和相关方的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机构、金融机构的关系,使组织更容易取得财政支持,促进组织自身得到发展。

因此实施ISO 14001标准已成为任何一个谋求长远发展的一件大事。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环境体系认证,但由于对操作层面相关知识的欠缺,虽然通过理论培训对体系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实际工作中却无法着手。很多企业聘请了咨询公司,但由于很多咨询人员的水平不高及对一个企业实际情况的了解有限,大多数企业直接拿别人的文件硬“拷贝”,使很多文件不适用,导致的结果是虽然通过了认证,但却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且不能激发领导、职工的积极性,使很多工作变成为认证而认证。笔者所在的公司,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现结合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从实际操作层面上对提高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应重点做好的几项工作进行阐述,以供大家共同探讨和互相学习。

1IS0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的特点

1.1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承诺和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企业要想建立并有效实施环境管理体系,就应有一个良好的人人重视环保的氛围,应为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提供充分的人、财、物等资源。对各级、各类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应有明确的规定,并对从事与重大环境有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之具有相应的能力。这一切都有赖最高管理者的决定。所以,最高管理者的重视和以身作则是体系成败的关键。

全体员工是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活动的主体。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只有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密切配合,才能有效的运行。如果企业的员工缺乏环境意识和积极性,意识不到自己的工作质量不好会对企业带来哪些损失,或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工作结果就会偏离工作要求。因此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还有赖于全员的参与。

1.2强调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IS014001体系要素强调制定程序以执行要求。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一种科学的管理软件,它将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管理经验加以浓缩,转换为标准化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工具。同时为组织提供了一整套程序化、规范化的要求和必要的文件支持手段,使组织运行的全过程都严格受控。l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是诸多要素的集合体,各要素独立地发挥作用的同时又相互作用、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体。要使这个有机体有效运行,就必须制定一个文件化的管理体系。

1.3强化了遵守法律法规的要求lS014001:2004标准对遵守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贯穿标准的始终,并体现在多个方面。

1.3.1环境方针应包括对遵守与其环境因素有关的适用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

1.3.2为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提供参考依据法律法规中已对不同污染问题的危害程度规定了不同的管理要求或排放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是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重要依据之一。

1.3.3为目标指标和环境管理方案的制定和评审提供依据标准要求组织建立的目标的指标应符合环境方针,包括对对污染预防、持续改进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承诺。在评审目标和指标时,也应考虑法律法规和要求。

1.3.4是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培训使员工认识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并增加其守法意识。

1.3.5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依据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应融入体系文件中,以便于执行。并通过运行控制将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落到实处。

IS信息管理系统 篇3

中铝集团兰铝自备电厂信息管理IS信息管理系统是一套以企业管理数据和生产实时数据为数据中心、以设备维护和安全生产管理为核心流程, 涵盖企业生产管理、厂级监控管理、经营管理、行政管理全过程的电力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融合了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 提炼电力行业最佳管理实践, 立足于兰铝电厂“提升管理, 效益最大化”的企业建设目标。

1 管控一体化的管理理念

IS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先进实用的集成化、平台化、人性化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开发, 以计划、控制为主线、以生产经营为基础, 规范和优化业务流程, 分析供需链、生产链、管理链, 制定标准的数据模型, 达到生产、经营、办公管理自动化、网络化、无纸化及数字化, 体现了发电企业科学高效的管控一体化的管理理念。

朗坤公司基于管控一体化的管理理念, 开发打造的IS信息管理系统在产品特色和优势上, 贯彻以下2条主线:

技术主线:以独立研发、自主知识产权的平台为基础, 以业务架构、流程订制、数据展现为要素, 构建一个电厂人员能够直观、容易掌握的业务订制平台, 保证管理架构、业务流程、数据模式不断改进条件下, 电厂直接使用人员对于系统的持续改进与过程监控。

业务主线:将MIS与SIS的管控数据在一个系统中进行融合, 结合以KKS编码为代表的系统规范编码为纽带, 实现满足以两票三制为典型的行业规范约束下的信息化管理。

针对IS项目, 朗坤公司的整体设计方案, 在以上特色基础上, 与SIS信息管理系统紧密结合, 强化数据的自动采集, 保证数据的及时、规范、精度和唯一性。拓展数据接口的功能, 在MIS数据全面关联的基础上, 以接口为纽带, 全面实现数据的同步与关联。

2 应用特色

兰铝电厂IS信息管理系统采用J2EE体系架构、模块化设计、组件化开发;采用朗坤公司自行研制的表单平台、工作流平台、报表平台, 实现了系统业务的快速、灵活搭建和用户自维护。其应用特色如下:

(1) 保证设备可靠、维护经济。IS信息管理系统以设备可靠性为中心, 以维护经济性为目标, 实现了资产管理理念、实践与IT技术的有机结合, 帮助企业轻松掌握资产状况, 让企业资产物尽其用, 在保证设备安全性、可靠性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维护成本, 提高投资回报率;

(2) 保证安全、经济运行。IS信息管理系统围绕“两票三制”, 建设两票管理、安全管理、巡检管理、运行日志、定期工作等功能, 建立健全、规范发电企业安全运行保障体系;在运行经济性方面, 以实时监控、性能计算、耗差分析、指标考核等功能为支撑, 量化评估机组运行状况, 建立机组经济效益监控中心, 推动发电企业经济运行;

(3) 保证低成本、高收益运营。IS信息管理系统融合全面预算管理思想, 以目标预测为龙头, 以综合计划、预算管理为主线, 与厂级监控、资产管理、运行管理、燃料管理等系统相衔接, 实现企业运营成本、费用的实时对标、过程控制, 透明化企业运营状况, 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

(4) 规范工作的平台。构建规范化工作平台, 通过工作流推动业务有序执行, 提供工作任务提醒功能、工作流程监控功能, 提升工作效率;

(5) 科学高效的绩效管理平台。通过每项业务的流程化处理, 可清晰了解员工业务处理的时间,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 强化工作执行力;基于流程化管理, 建立指标、绩效一体化的管理平台, 辅助实施量化考核机制;

(6) 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平台。建立持续改进的闭环管理平台, 对每项业务的总结, 要有原因分析;对分析结果要有“预处理措施”、“纠正措施”, 做到有总结、必有纠正, 指导业务活动不断修正和完善;

(7) 实时、透明、有效的信息平台。构建信息可追溯的透明化管理平台, 借助数据挖掘、信息追溯等辅助分析工具, 整合手机短信、邮件、信息门户等多种信息发布渠道, 透明化企业运营管理信息, 使企业管理者可由点及面、由面入点清晰掌控企业运营状况, 辅助科学决策;

(8) 用户自主参与的开发平台。基于SOA架构, 提供柔性化的工作流工具、表单工具;可视化的操作界面, 使系统的客户化工作非常简便, 不需要编程, 让更多非IT人员参与到系统的流程设计和优化中。

3 结语

IS信息管理系统 篇4

关键词:绿色IT/IS,高校,信息化建设,虚拟化

一、引言

IT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 也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 例如:能源的耗费, 电子元器件的污染, 对人体的健康影响等。这些不利因素已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危害, 并严重影响其进一步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绿色IT/IS的概念应运而生, 受到IT界的认可。经过近十年的建设, 我国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高校已经跨越了数字校园门户及数据中心的发展阶段, 并已经向智慧校园迈进, 这无疑会提高学校的管理层次及效率。但同时, 也凸显出诸多问题:大量现金的仪器设备却很少有人会使用, 利用率很低;不注重系统的深度利用与优化, 维护费用巨大等, 对高校自身资源 (能源, 资金) 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绿色IT/IS为解决这类问题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绿色IT/IS的发展现状及目标

对于绿色IT/IS的定义很多, 但一般来讲是指对计算机及其相关的资源进行复合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可靠使用。包括服务器、存储设备, 显示器及外围设备的高效实用, 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电子垃圾进行正确的处理。美国佐治亚大学的Watson RT等认为, 绿色IT/IS有降低能耗的作用, 他们提出了一个能源学架构, 在这个架构内研究信息系统应该如何适应社会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并归纳出以下公式:energy+information<energy。他们的研究表明合理科学的使用信息技术是可以减低能耗的。Gartner的研究报告指出:当前IT技术之所以对环境、资源、社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是由于其未能超越其自身发展的积累极端, 这也为IT行业提出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虽然IT总体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6亿吨 (Gt) , IT技术应该完全有能力减少其在社会各个产业中的负面影响, 而不仅仅是关注环境问题这一个方面。IBM认为, 要想达到绿色IT/IS的目标, 应该对软件系统、供电电源、硬件设备、服务构架、工作量及人员使用等方面再造, 以此来达到能源的高效利用。通过重构绿色组织, 加强绿色管理来改善IT的应用。IBM提倡使用绿色数据中心来实现能源绿色利用, 以增加企业竞争力。

三、高校发展绿色IT/IS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直以来, 国家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巨大, 希望借助高校这个高科技平台将自身信息化建设的经验及成果产业化, 推广到其他行业。同时也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中和实力, 为高校的教学、管理及科研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目前, 关于绿色IT/IS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强调IT产品的低能耗及IT使用材料的安全环保, 即狭义的绿色IT/IS理论。广义的绿色IT定义应包括绿色软件、绿色硬件及绿色服务。具体来说绿色IT/IS的内涵是绿色IT应用, 绿色IT产品、绿色IT技术和绿色IT服务。

四、绿色IT/IS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

1. 高校绿色IT外包服务。

“为客户”增值是IT外包服务商的首要任务。绿色IT外包服务需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专业性:高校的IT系统品类繁多, 包括网络系统、服务器系统、软件系统、一卡通, 网络安全、电话系统。这些服务必须由专项小组提供服务。 (2) 协同性:IT服务供应商须建立了独立的远程监测中心 (NOC) 、建立了远程支持平台、客户产品采购咨询服务平台、多语言客服平台、工程师实训实验室等丰富的多平台支持, 在基础设施上保障了IT服务的质量和持续稳定。 (3) 灵活性:对于高校来说, 既需要固定时间巡检, 如可选择每周5天、3天、2天、1天的固定人员、固定时间派驻服务;也需要反应快捷的随叫随到服务对于有高端技术服务, IT外包服务商需提供信息安全评估、IT流程梳理、IT战略规划等咨询服务。 (4) 稳定性:IT外包服务商需要为从业人员提供了稳定长期的职业发展空间, 具备充分的资源互补优势, 人员发展空间广阔, 减少人员流动性, 保证服务稳定。

2. 高校绿色IT产品。

我们认为目前高校信息部门对绿色IT产品的概念不应该仅仅局限为节能减排, 或者将重点放在数据中心上面, 而应该从更多方面实现绿色。 (1) 针对服务器采取主动电源管理方式, 通过监控服务器中CPU及磁盘的使用率, 调整服务器风扇及空调转入节能或待机模式。从而避免那些不经常使用的服务器一直保持满负荷运转状态。 (2) 应用桌面电源管理产品, 这在现有的操作系统及软件中已经非常普遍, 如果计算机在一段时间内空闲, 左面管理软件会将子算计自动转入休眠模式。当再次使用时, 显示器会被重新开启。其产品包括, Microsoft Windows系列, Symantec Altiris桌面解决方案, Verdiem SURVEYOR远程电源管理软件代理等。 (3) 各地的教师无需乘车或坐飞机出差即可参加国际会议。学生无需走出学校, 通过视频即可选修其他学校的课程, 这无疑可以减少碳排放。华为智真远程呈现视频会议系统, Sony的电视会议一体化解决方案, 和V2的视频会议租用解决方案, 惠普Sky Room视频协作软件等都可以做到这一点。 (4) 众所周知, 造纸业不但消耗大量能源而且极大的破坏环境。传统办公过程会消耗大量的纸张。绿色IT/IS提倡在合理使用打印机, 并在理顺工作流程的基础上, 逐渐用无纸化办公及OA系统取代传统办公方式。IBM的Lotus Domino、微软公司的Exchange群件技术, EMC文档系统、用友软件的OA平台, 惠普的Secure Print Advantage可以解决这部分问题。

3. 高校绿色IT技术。

(1) 虚拟化技术虚拟化技术日渐成熟, 可以从不同的方面为我们提供绿色服务, 使用户获得绿色IT/IS带来的收益。首先, 虚拟化将服务器进行整合, 实现了系统的集中管理, 大大减少物理服务器的数量, 并且高效率地利用了硬件资源, 这样不仅显著地降低整体能耗, 而且降低了资金投入。其次, 虚拟化通过动态负载配置实现了IT资源的灵活使用, 用户不仅可以分配到合理的虚拟机设备, 而且无论在本地和远程都将拥有相同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 不受物理和地理的限制。在不采用虚拟化的情况下, 数据中心的管理人员无法摆脱服务器的固定配置, 而且服务器越多散热性越差;通过利用虚拟化, 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就能够灵活配置服务器, 统一管理, 不仅保证了高可用性, 还能充分利用散热配置, 减少空调耗电。更有利的是, 在建立了一套虚拟基础设施后, 资源的可用性得到了加强, 桌面管理更便捷, 安全度得以增强, 并且提高了容灾能力, 灾难恢复进程加快。另外, 虚拟化的采用可以有助于碳管理。现在比较成熟的虚拟化技术对高校校园网络运用来说,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类:平台虚拟化;资源虚拟化;应用虚拟化。 (2) 云计算。云计算是将大量网络连接的IT资源进行统一管理集成并提供按需分配的服务。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共享软硬件资源及数据信息。云计算借助于多种技术, 如物联网, 虚拟化、集群计算、Web 2.0等, 将这些技术集成到一系列方案中来满足客户的使用需求。云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 又是一种基础架构管理的方法论。在云计算环境中, 所有的服务、应用、数据及IT资源都是通过网络的方式提供给用户使用, 而且这些资源能够动态地从硬件基础构架上产生出来, 再加以调整来适应工作任务的需要。它的价值在于, 对于某些组织机构而言, 特别是针对高校, 云可以让他们不需要投入一些不必要的投资。但云计算并不是意味着要去抛弃高校原有的设备资源, 高校可以将现有设备进行整合, 提升设备的整体使用效率。IDC的报告指出, 云应用可以节约大约80%的机房面积, 60%的电力和制冷消耗, 使设施利用率提高2倍, 使得现有的资源利用更加高效。

4. 高校绿色IT/IS应用。

(1) 云数据库, 由于云数据库是一种分布式数据库, 具有极高的负载均衡性及响应速度, 并能够方便地对在线数据库进行迁移, 为云计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应用环境。高校可以应用云数据库为广大师生提供统一的云存储及在线查询分析服务。从而,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方便可靠的IT使用环境, 将分散的资源集中管理, 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2) 虚拟实验环境支持, 应用虚拟化技术, 高校可以为不同的实验课程配饰不同的虚拟实验环境, 依照课程的要求分配不同的资源到相应的虚拟机上。学生只需要一个无盘工作站就能够完成以往在高端设备或不同软件环境下才能够完成的实验, 这样就为学校节省了大量购入单体实验设备的资金。由于虚拟机的部署方式简单, 管理人员也能够从繁重的维护工作中解放出来。VMware的VCenter, 微软的Hyper-V sever, Xen S的Xen Enterprise都可以实现虚拟实验环境。 (3) 桌面虚拟化, 桌面虚拟化是将所有用户的个人IT资源通过集中的虚拟化技术, 统一由计算中心的管理人员来进行分配, 用户可以在个人PC上面甚至无盘设备上通过网络随时随地的访问自己在学校的的虚拟计算机。用户所使用的环境不需要任何安装做成, 退出程序后不会给电脑留下任何垃圾文件。实现师生移动高效办公, 同时提高资产和数据安全;提高师生工作效率, 降低IT管理成本, 让管理更高效更安全。实现虚拟桌面, 将更安全、更绿色、对计算机的使用成本更低。当前, 已经有部分高校完成了虚拟桌面的建设, 效果已经逐步显现。

当前, 我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 但大部分设备的利用率很低, 而且没有意识到实施绿色IT/IS的必要性及紧迫性。但是高校实施绿色IT/IS时, 也必须注重整体规划, 分阶段实施, 不能急于求成, 一步到位也是不现实的。而且支持绿色IT/IS的标准还没有完全确立, 急需各厂商与客户配合, 对其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制订出符合标准的软件及硬件设备。高校也应该遵循规律, 切忌盲目最新, 循序渐进, 适时地结合绿色IT的发展阶段, 使高校发展更绿色。

参考文献

[1]Watson R T, BoudreauM C, Chen A.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informatics and new directions for the IS community.MISQuarterly.2010, 34 (1) :23-28.Li Yu, Liu Jingsen.

[2]Mechanism and Improvement of Direct Anonymous Attesta-tion Scheme[J].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2007, 37 (2) , P195-197 (Ch) .

[3]WatsonR T, BoudreauM C, LiS.Telemactics atUPS:Energy in-formatics in action.MISQ Executive, 2010, 9 (1) :203-213.

[4]王坤.奏响绿色IT主旋律[N].中国财经报, 2007-12-05.

[5]钟星.IT变绿[J].中国中小企业, 2009, (2) .

[6]王舰, 李玉亭, 杨振东绿色IT概念与内涵辨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0, 13 (13) .

IS信息管理系统 篇5

目前,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重视力度的加大, 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面临着生源差、学生素质低等状况。学生不爱学习, 尤其是英语的基础薄弱, 对英语的兴趣不高, 自信心不足等问题。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中职学校的教学需要。因此,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把信息技术充分地应用到教学中去。应用多媒体技术将声音、图片、文本、动画等文件进行综合处理, 变抽象、枯燥、单一的传统教学为生动、形象、可视听的动感内容, 创造一个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2 在中职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

为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 我校英语教学一直都在使用多媒体互动一体机。并结合学生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这一现状, 在上课前教师将听力内容用Audition软件转化成MP3格式, 让学生下载到他们的手机里, 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预习新课。碰到生词或者谚语, 可用手机上的有道词典查阅单词、了解谚语、学习英语。

针对英语基础模块预备级第八单元How much is it? 这一教学内容, 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

2.1 导入

利用一个购物视频和相关问题, 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How much is it? 多媒体互动一体机的使用, 情境视频的呈现、Audition软件的引入, 比起传统课堂更能给学生提供真实、形象逼真的情境, 提升了他们的兴趣。

2.2 呈现新课

由上一个服装购物视频引出我要去参加朋友的生日Party, 要买一条漂亮的裙子, 带领学生走进服装店。10幅色彩鲜艳的图片, 不仅使学生复习了旧单词, 而且还引出了要学的新词, 继而用填单词游戏的方法, 进一步巩固了新旧单词的用法。通过信息化创设教学情境, 把死板的知识变成整洁、美观、布局合理、生动形象的图片以及动画, 用赏心悦目的色彩、清晰悦耳的声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强化了对所学单词的记忆。

2.3 听力

活动一:让学生听对话来选择商品的名称。这个环节的设计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选取和下载适当的图片, 将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给学生, 构成一个立体式的英语学习环境;活动二:完成听力填空训练, 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课后学生还可听手机里下载的听力内容。Audition软件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调整听力的语速, 可加快也可减慢, 尤其对听力困难的学生有帮助。听力教学完成之后, 归纳总结听力教学中的语言点, 之后进行一个语言输出的环节, 让学生观看两个真实生活中购物的视频, 学生会产生一种强烈地张嘴说英语的欲望, 极好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4 布置任务, 挑战说

把全班30个女生分成6组, 5人一组, 拿来大家课前准备的实物, 把教室布置成服装店、水果店、书店、文具店、水杯店、手机店。为以后进入实际生活进行一次真实的预演, 构建逼真的语言环境能使学生对教学中将出现的新语句、新词汇的掌握能力得到提高, 在交际中运用自如。在教室互动一体机里播放学生进教室购物的视频, 看到视频中的自己, 学生会有极大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增强了自信心, 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

2.5 布置作业

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差异, 设计了必做和选作的作业,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其潜力。必做作业有三个:1自编购物对话, 发到教师的邮箱, 下节课和同学共享, 将原本传统的纸质作业转化成网络作业, 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的欲望。2问卷调查, 调查每一位同学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吃、喝、用等方面的消费情况, 让学生感悟到父母挣钱的辛苦和不易。3预习新课。选做作业有两个:一个以小组为单位, 自拍购物视频, 上传到QQ群供大家分享。另一个则提供一个英语学习的网址, 布置一篇阅读文章并要求学生做好阅读笔记。

网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为了提高网络信息的能力, 延伸课堂学习的效果, 课余时间, 教师可登录我校网站, 建立班级QQ群, 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QQ聊天模式, 学生与教师随时交流有关学习生活方面的问题。还可登录各种英语学习网站, 下载里面优秀的学习课件, 供学生分享。这样既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又解决了听力资料缺乏的难题。

2.6 教学反思

IS信息管理系统 篇6

关键词:ISO9001体系,贯标,工作

0 引言

目前, 为适应市场要求,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许多企业建立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 并实行了第三方认证。贯标认证已成为提高企业质量管理的有效途径。

1 贯标过程的主要工作

如何通过ISO90001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企业的日常管理, 改善企业的运营状况。笔者认为,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1.1 建立完善的体系文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贯标工作的基

础, 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覆盖了企业业务范围的生产和服务, 主要由5项内容:质量手册 (含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支持性文件;质量记录、表单;其他与质量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其适宜性直接影响到贯标工作能否得到员工的理解和掌握, 关系到贯标工作能否正常运行。尤其是企业贯标认证之初, 大家对标准的理解不深, 且有的体系文件数量多, 有的可读性不强, 可操作性差, 容易造成在执行过程存在偏差, 处于被动的位置, 使贯标工作常与标准要求相背, 影响了贯标工作的可持续性。因此, 文件有适宜性和有效性对贯标工作起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要适时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修订, 按照写我应做的, 做我所写的, 记录我所做的原则, 整理, 摒弃形式, 去繁就简, 优化文件, 如对文件层次不清、重复累赘, 不易操作的要简化、优化;对一些岗位的资质要求过高, 实际中难以实现的, 要切合实际;对一项活动的记录能合并到一张纸的就决不用两张纸等, 尽量使文件体系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 操作性强, 切合实际, 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精、细、化管理。

1.2 贯标实施培训、宣传标准的八项原则中“领导作用”和“全

员参与”两个原则中明确规定“管理者应采取所有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其质量方针为本组织各级人员所理解、实施和评审”、“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各级人员是组织之本, 唯有其充分参与, 才能使他们为组织利益发挥其才干。”从标准要求可以看出, 企业职工是实施贯标工作的参与者、执行者, 为此企业贯标首要工作之一是提高职工对质量标准的认识, 清楚自己在活动中的职责、方法、准则, 具备怎么的才能, 才能使活动满足要求, 并处于有效控制状态下。一般企业主要通过:一是加强质量标准的宣传力度。企业领导要重视贯标工作, 从国家的引导、市场竞争、企业生存、职工利益等不同角度进行宣传;二是加强培训教育。作为施工企业, 质量是工作的重要环节, 程序文件必须是每个企业参与者所必熟悉和掌握的;三是提高内审员的素质。内审员的素质高低将决定程序文件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其对标准理解和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熟悉程度, 将直接影响贯标的效果。因此内审员不仅要熟悉本岗位的活动, 而且要熟悉全局, 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表达能力。

1.3 加强内部审核, 不断持续改进内部审核是企业体系管理运行状况的自我体检, 是推进贯标工作, 加强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

其主要是通过过程方法和内部审核, 进行PDCA循环 (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 , 达到不断持续改进, 改进和完善体系方面的缺点和不足。内部审核既是对工作的检查又是现场培训, 通过沟通交流, 找出了管理中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 从而达到纠正和改进的目的, 使审核双方, 尤其是受审核方深化了对标准的理解, 加强了过程控制。企业组织内审, 策划针对性要强, 把贯标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 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两张皮”现象, 把审核结果要与经济责任制挂钩, 提高贯标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贯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贯标工作相当于企业日常管理工作, 而深入贯标, 是强化企业管理, 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步骤。在贯标过程中不同程度上还或多或少存在着:

2.1 管理者对体系文件不熟。

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在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工作熟悉, 而体系文件的相关不熟悉, 导致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偏差。

2.2 策划不及时, 与实际过程相脱节。

计划的形成往往是因为顾客、上级、程序文件与其他外部要求或者是习惯使然, 造成计划相对简单、粗糙, 影响了贯标工作的有效性。

2.3 记录不完善。

文件资料与记录管理是企业最重要的基础管理工作之一。贯标工作的过程就是记你所做的, 一切工作都要留下痕迹材料, 这往往是我们最容易疏忽的。在内审中经常会出现工作有做, 但是就找不到记录, 而贯标工作中, 没有证据证明你做了什么, 则视为没做。因此, 在工作过程中从布置到实施, 从检查到验收, 都要留下证据。

2.4 沟通交流不及时。

主要体现在与受审核方领导沟通交流不及时, 体系文件的主要推动者是领导, 领导的意识决定了该组织的贯标力度。

3 贯标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转变观念, 提高贯标意识。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始终贯穿于产品的策划、实施、检查、处置等各个环节,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做事情, 不仅看重结果, 更看重过程。这要求我们在贯标过程中要转变观念, 提高贯标意识。我们过去做事只看结果, 不注意甚至不在乎中间过程, 我们的产品, 往往是产出来后进行检验, 不合格的产品予以放弃, 没有把生产过程中可能导致的不合格产品出现因素坚决加以杜绝或扼杀于萌芽状态。如我们在路面中修实施过程中, 如果不注重在每一道程序上控制质量, 待产品出来发现不合格再去返工, 则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3.2 准确理解体系文件。

“没有革命理论就不会有革命实践”, 准确理解和掌握文件体系精神, 才能确保在执行文件中少走弯路。

3.3 贯标工作与日常工作相结合。

贯标工作本身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 如果没有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 就会出现“两张皮”, 到时会增加我们的额外负担, 工作变繁琐, 甚至于贯标工作让职工误解、反感, 影响了贯标工作的有效性。

3.4 贯彻工作必须持之以恒。

贯标工作既不能一蹴而就, 也不能一劳永逸, 而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 来不得半点马虎和松懈, 否则将会前功尽弃。贯标的目的是要提高我们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只要把贯彻工作化为自觉行动, 才能确保贯标工作持续有效进行。

4 结语

ISO9001标准是先进管理经验的经验总结。实践证明, 通过贯标, 可以增强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加强工作过程控制, 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程度化、制度化, 更好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出企业优势。

参考文献

IS信息管理系统 篇7

SuperMap IS.NET 6是一款企业级高性能的网络地理信息服务发布与开发平台, 为企业级Internet GIS应用提供强大而可靠的支持, 可以快速开发定制化的地理信息服务系统。它能够实现空间信息的管理与发布, 提供网络分析、空间分析、栅格分析和交通换乘分析等多种GIS功能, 并具有空间信息在线编辑能力。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 支持海量影像数据快速发布。 (2) 粒度适中的全功能GIS服务。 (3) 灵活的二次开发结构。 (4) 强大的分布式层次集群技术。 (5) 优化的多级智能缓存技术。 (6) 支持异构系统的无缝集成。 (7) 支持多源数据集成与发布。

本文以某网络GIS系统为例, 详细介绍了采用Super Map IS.net开发平台实现WebGIS应用系统开发的技术流程。

1 SuperMap IS.net平台功能

本节详细介绍SuperMap IS.net平台所能实现的数据管理、地图操作与空间分析功能。

SuperMap IS.net产品以服务的方式提供各类丰富的GIS功能, 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基础地图服务。包括空间数据显示、查询与量算功能、地图缓存管理、地图的放大缩小等基本操作以及空间数据的管理等。 (2) 地图编辑服务。包括添加、删除、修改几何对象;创建、删除、拷贝数据集;创建、删除、获取、设置、更新数据集字段信息。 (3) 坐标转换服务。 (4) 空间分析服务。空间分析功能是所有GIS应用系统的灵魂和终极目的所在, SuperMap IS.net提供了诸多丰富实用的空间分析功能, 其中包括:服务区分析、上下游追踪、缓冲区分析、公交换乘分析、叠加分析、栅格分析、三维分析、最佳路径分析、最近设施分析、选址分析、资源分配、旅行商分析以及物流配送分析等等。

2 WebGIS系统设计与实现案例分析

本小节详细阐述基于SuperMap IS.net平台多种空间实现某网络GIS系统的方法和系统功能框架。

2.1 所用到的主要控件和对象

(1) MapControl控件。

MapControl控件是AjaxControls的基础核心控件, 主要用于显示地图数据, 并提供互操作[2]。系统中使用MapControl控件显示用三维场景生成的数字地图数据, 以作为构建网络系统的基础数据。

(2) LayerControl控件。

图层控制控件是用来呈现和修改当前发布的地图的图层属性信息的。在图层控制控件中更改某一个或者某些图层的可显示以及可查询的属性, 在地图窗口中就有互动的效果显示出来。系统使用LayControl控件实现对各图层数据的综合管理。

(3) OverViewControl控件。

OverviewControl控件即鹰眼控件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从总体地图的方位浏览当前地图窗口所处的地理位置。鹰眼窗口的索引框也可以通过鼠标自由游弋于鹰眼窗口的任何位置, 当索引框的位置改变时MapControl窗口中地图显示范围也会动态的改变到索引框中对应的地理位置上, 这就是鹰眼的第二个功能, 通过索引框控制地图窗口的显示范围。这种功能就像放大镜的功能一样, 在全幅地图的范围内查看某一范围内的详细地图。系统使用鹰眼控件实现对场景不同部分的详细查看。

(4) LegendControl控件。

图例控件以树状结构显示与之相关联的地图的图例。地图窗口中的图层在图例控件中显示为一个一级节点。对图层所作的每类专题图为二级节点, 每类专题图的具体值为三级节点。在节点前面会有一个该节点的显示风格 (边线颜色和填充风格等) 的图标。

2.2 系统设计流程

系统设计包括三维场景的生成、数字地图制作及系统设计三部分, 总体流程如图1所示。

2.2.1 制作实体模型

实体模型的制作包括规则实体和不规则实体两类。规则实体直接建立其三维模型并在模型表面添加纹理贴图生成, 纹理贴图由数码相机实地拍摄采集并经过变形纠正得到。不规则实体则是在模型建立后采用添加高仿真纹理与光照渲染的方法产生高度真实感。

2.2.2 生成三维场景

在建立了所有的实体模型之后, 将模型文件导入ArcGIS生成三维场景文件。

2.2.3 建立信息数据库

在SuperMap Deskpro环境下, 按照要素类的不同建立相应的图层并添加属性从而建立系统信息数据库。

2.2.4 系统设计

系统的设计目标是满足在线用户对系统信息进行准确、快速地查询的要求, 并提供交通指引等分析功能。

(1) 系统架构设计。

该WebGIS系统拟采用B/S架构。服务器端 (Server) 使用Asp.NET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 借助SuperMap IS.NET平台将WebGIS系统在线发布。浏览器端 (Browser) 只需使用Web浏览器如Internet Explorer访问该站点。

(2)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场景地图的显示与操作、数据的查询与检索、交通分析、虚拟现实等。

3 结语

SuperMap IS.net是很强大的WebGIS开发与发布平台, 可以实现地图显示与操作、数据管理以及丰富的空间分析功能, 几乎囊括了现代地理信息系统所包含的所有功能范畴。本文以某网络GIS系统的实现为例探讨了利用其进行应用WebGIS系统开发的方法, 但是尚有许多不全面之处, 可以在后续工作中进一步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中伟, 刘中宏.WebGIS的解决方案及开发方法[J].科技资讯, 2000 (1) .

上一篇:校园主题文化下一篇:降雨粒子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