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时机

2024-09-04

用药时机(精选五篇)

用药时机 篇1

1 寄生虫种类

由于羊寄生虫病的种类较多, 有时单一危害羊, 有时多种寄生虫同时侵害羊, 如有的羊患有肝片吸虫同时又患有疥癣病, 为了有效的控制寄生虫, 达到驱虫目的, 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通过检查其粪便中是否有成虫或虫卵 (虫卵检查需经化验) , 然后根据感染寄生虫的种类及不同的发育期合理进行用药, 这样可将寄生虫消灭在不同的发育阶段, 以达到良好的驱虫效果。

2 季节的选择

如何选择驱虫的季节也十分重要, 作者建议散养羊户选择秋冬季节进行驱虫, 因为冬季驱虫有利于消灭寄生虫的虫卵, 可以大大降低再次污染的机会, 确保驱虫质量。对于批量养羊户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驱虫, 但要注意粪便的处理, 以防虫卵污染环境, 造成恶性循环。

3 群体驱虫

3.1 驱虫试验

一般情况下羊进行群体驱虫前, 首先选择几头有代表性的羊进行驱虫试验, 防止大批羊发生不良反应, 经试验没有不良反应, 同进效果比较理想, 方可对羊进行群体用药。群体用药通常采取空腹灌服或肌肉 (皮下) 注射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确保用药的剂量, 防止药物中毒。

3.2 药物选择

药物的选择, 对于肠道线虫, 首选阿维菌素, 可口服、肌肉注射或皮下注射, 也可用左旋咪唑, 还可选用丙硫咪唑、伊维菌素等药物;对于皮肤类寄生虫病可选阿维菌素、伊维菌素等药物;对于肝片吸虫可选用丙硫咪唑等药物。同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 以防中毒。

4 体会

4.1 粪便处理

驱虫后的粪便应进行收集、堆积发酵, 利用生物热杀死虫卵。也可用药物对粪便消毒处理, 以便及时消灭虫体或虫卵, 以防止再次感染。

4.2 羊的驱虫药物

一般对成虫效果好, 对幼虫或童虫效果差。因此, 本人建议首次驱虫最好选在2个月左右进行, 以后定期驱虫。

4.3 伊维菌素

用药时机 篇2

关键词:地佐辛,用药时机,全身麻醉

地佐辛是具有镇痛作用的精神药物。它既是κ受体的激动剂, 又是μ受体的拮抗剂。由于其多方面的优点, 在围手术期已广泛应用。作者试图就地佐辛的不同给药时机对患者苏醒时间及拔管后疼痛的影响作如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分级Ⅰ~Ⅱ级、需开腹子宫全切术, 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A、B、C 3组, 每组患者有20例。此3组患者在身高、体质量、年龄、ASA分级, 以及手术总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而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3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先建立静脉通路, 并进行全身麻醉。其中诱导全身麻醉的药物均为0.05mg/kg咪达唑仑, 0.3μg/kg舒芬太尼, 2mg/kg丙泊酚, 0.6mg/kg罗库溴铵。气管插管成功后, 连接麻醉机对3组患者进行机械通气;持续输注效应室的浓度为4μg/L的瑞芬太尼及4~6mg/ (kg·h) 的丙泊酚, (瑞芬太尼为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6120504, 丙泊酚为清远嘉博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产品批号:121101-02) , 并间断给予维库溴铵以维持术中肌肉松弛, 停止舒芬太尼输注。A组全身麻醉诱导过程中静脉滴注地佐辛0.2mg/kg;B组在手术结束前15min静脉滴注地佐辛0.2mg/kg;C组不用地佐辛。所有患者均在手术结束前10min停止输注丙泊酚, 手术结束上敷料即停止输注瑞芬太尼, 常规用新斯的明0.04mg/kg并阿托品0.02mg/kg拮抗肌松残余作用。术中维持循环平稳, 必要时使用阿托品, 麻黄碱, 美托洛尔等血管活性药物。三组患者拔除气管插管的指标为:自主呼吸恢复, 潮气量不低于8m L/kg, 呼之睁眼;吞咽、咳嗽反射恢复;不吸气条件下脉搏氧饱和度不低于95%;肌力恢复。拔除气管后将患者送ICU观察30~60min, 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送回病房。

1.3 观察指标

术中监测患者气道压、心电图 (ECG) 、血压 (BP)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 (PETCO2) 、氧饱和度 (Sp O2) 及潮气量等常规临床参数, 并观察三组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在患者拔管后5min和10min时进行疼痛评分。疼痛评分采用:语言评价量表, VRS来表达, 分别以0~4的数字表示。

1.4 数据统计方法

本文中所有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 计量资料以 (χ—±s) 来表示, 计数资料由患者例数表示。并且, 组间的比较采用四格表的确切概率法进行, 显著性差异由P<0.05表示。

注:与C组相比, *P<0.05

2 结果

2.1一般资料:三组患者年龄、体质量、身高、手术时间、ASA分级、手术时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

2.2三组间自主呼吸、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拔管后5、10min疼痛评分, A、B组与C组相比, 有显著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地佐辛现已广泛用于围手术期, 有用于超前镇痛的, 有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 有术后镇痛, 有预防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等[1]。但是地佐辛始终是具有一定的镇静作用的, 全麻患者围术期的使用是否会影响其苏醒呢?报道尚不多见。本文使用地佐辛0.2mg/kg分别于麻醉诱导时、手术结束前15min使用, 未见苏醒延迟现象, 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然而患者在拔管后5min、10min的疼痛评分, 对照组C组评分明显高于实验组A、B组, 有统计学意义。本文所用麻醉方法使用了瑞芬太尼维持, 瑞芬太尼是一种新型超短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 它经组织与血浆中的非特异性酯酶迅速分解, 其代谢物能够经肾脏排出体外[2]。这对于麻醉维持和控制非常有利, 并可减少术后复苏、拔管时间。但现已明确瑞芬太尼麻醉术后有致痛觉过敏现象[3], 本实验证实预先静脉滴注地佐辛, 有利于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且不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朱平增等[4]研究亦发现:对瑞芬太尼麻醉术后患者的疼痛进行镇痛处理, 其效果欠佳, 因此他们提出在患者疼痛出现前应该作好防范措施。本次试验结果显示, 不同时间断给予0.2mg/kg的地佐辛对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术后患者的恢复无显著的影响。由于地佐辛的诸多优点, 围术期使用地佐辛用于超前镇痛的, 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 预防全麻苏醒期患者躁动等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且地佐辛0.2mg/kg围术期用药, 镇静作用不明显, 对全身麻醉的苏醒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Zhen-Tao S, Chun-Yao Y, Zhi C, et al.Effect of intravenous dezocine on fentanyl-induced cough during general anesthesia induction:a double-blinded,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J Anesthesia, 2011, 25 (6) :860-863.

[2]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25.

[3]刘俊, 徐越峰.地佐辛应用于瑞芬太尼静脉麻醉术后痛觉过敏观察[J].中国医疗前沿杂志, 2009, 4 (24) :15-16.

用药时机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妇产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具有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并计划剖宫产的孕妇253例, 其中巨大儿101例、双胎+羊水过多97例、前置胎盘55例, 年龄22~35岁, 孕周34+2~41周。所有孕妇均无前列腺素禁忌证, 无高血压、肝肾、血液系统等疾病。

1.2 研究方法

将253例孕妇随机分为三组, 第一组 (87例) :胎儿娩出后立即缩宫素20 U静滴+卡前列甲酯栓1 mg舌下含服;第二组 (81例) :胎儿娩出后缩宫素20 U静滴, 当产时出血达到400 ml时+卡前列甲酯栓1 mg舌下含服;第三组 (85例) :胎儿娩出后缩宫素20 U静滴, 当产时出血达到600 ml时结扎子宫动脉上行支, 当产时出血达到800 ml时+卡前列甲酯栓1 mg舌下含服。三组孕产妇的年龄、孕周、产次及高危因素等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 按随机方法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 观察应用卡前列甲酯栓前后血压、心率的变化及用药后出现的副反应。

1.4 监测方法

出血量计算利用称重法和容积法估算出血量, 产后出血采用第7版乐杰主编《妇产科学》的诊断标准判断。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PEMS 3.1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F检验, 采用LSD法进行均值多重比较, 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术中出血量、产后24

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三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二组与第一组产后24 h出血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三组产后24 h出血量明显高于第一组和第二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二组和第三组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第一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第二组与第三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产妇用药前后血压、心率变化不明显, 用药后口内苦味感觉, 出现轻微恶心、呕吐, 持续时间短, 未经特殊处理自行缓解。三组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美国妇产科协会 (AGOG) 在2006年关于产后出血的公报中指出, 产后出血治疗一线药物有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制剂和米索前列醇[2]。临床上广泛使用缩宫素, 经济有效, 但效果受催产素受体饱和的影响。缩宫素在体内的半衰期短, 使用后子宫迅速收缩, 但3~4 min后很快被缩宫素酶及肝肾组织等灭活、消除, 而且它的作用仅刺激子宫上段收缩, 对出血高危因素孕妇如前置胎盘等, 单纯缩宫素难以达到理想作用。麦角新碱优于缩宫素, 但禁用于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 我国目前已无此药。米索前列醇600~1000μg直肠给药, 有关报道结果不一。AGOG同时建议选择前列腺素制剂。

卡前列甲酯栓即是前列腺素F2α的衍生物 (15-甲基PGF2α甲酯) , 其作用为钙离子的载体, 可提高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 抑制腺苷酸环化酶阻断环磷酸腺苷的形成, 增加胞浆钙离子浓度, 触发肌原纤维收缩, 刺激肌细胞间缝隙连接形成, 诱发整个子宫平滑肌收缩强而协调, 创面血窦迅速关闭, 因此被认为是强而快速有效的子宫收缩剂, 半衰期30 min, 且在用后2~3 h其血浆浓度才降至用药前水平[3]。本研究结果显示, 卡前列甲酯栓用于有宫缩乏力性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术, 明显减少了术中出血、产后出血量, 降低了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同时, 对于防治产后出血, 把握用药时机也是关键, 如大量出血后子宫肌组织缺氧缺血, 对药物敏感性会降低, 而且出血量超过血容量40%以上时凝血因子会因消耗而减少, 即使宫缩好也可因凝血障碍而出血不止, 因此宜尽早使用[4]。本研究结果也显示, 预防性使用或刚出现宫缩乏力立即使用卡前列甲酯栓, 比发生产后出血用其他方法效果不佳再用卡前列甲酯栓者效果更佳, 尤其预防性应用效果最佳。

综上所述, 卡前列甲酯栓是强效而安全的宫缩剂, 用于有宫缩乏力性出血高危因素的剖宫产术, 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产后出血量, 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而且用药最佳时机是越早使用效果越佳。但卡前列甲酯栓仅对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有效, 对其他因素所致产后出血是无效的, 因此使用前一定要明确诊断。

参考文献

[1]曹泽毅.中国妇产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802-803.

[2]AGOG Practice Bulletin.Postpartum hemorrhage[J].Obstet Gynecol, 2006, 108 (8) :1039-1047.

[3]孙忠实.史亦丽.国家新药新制剂总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371.

用药时机 篇4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至今本院行肝移植术患者26例,均为男性,年龄32~48岁,体重62~78 kg,ASAⅡ~Ⅲ级,17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9例肝癌。术式均采用原位肝移植。术前患者心电图及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K)、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浓度及电解质检查无异常。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磷酸肌酸钠组,每组各13例。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及脉搏氧饱和度,局部麻醉下行桡动脉穿刺置管连续监测动脉血压。术前用药:阿托品0.5 mg,术前0.5 h肌肉注射。采用静吸复合全麻,麻醉诱导: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4~6μg/kg,丙泊酚1.5~2mg/kg,维库溴铵0.1~0.15 mg/kg。行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三腔深静脉穿刺针,采用丙泊酚TCI+七氟烷1MAC麻醉维持,间断追加维库溴铵和芬太尼。多巴胺3μg/(kg·min)持续泵入,乌司他丁持续泵入至术毕。吸入空氧混合气,调节呼吸参数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诱导时,磷酸肌酸钠组静脉注射磷酸肌酸钠30μg/kg;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根据BP、CVP等调整输血输液速度和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根据血气、电解质、生化结果、出入量及时调整内环境稳定,根据血常规、凝血功能结果补充晶体液、血浆、红细胞及白蛋白,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容量治疗,及时补充电解质调节血糖纠正酸碱失衡,使用加温床垫、输血输液加温仪调节体温。

1.3 监测指标

术中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鼻咽温(T)、有创动脉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中心静脉压(CVP),呼末二氧化碳。

所有患者于术前、麻醉后、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术毕12 h等6个时相抽取桡动脉血,行血浆CK、CK-MB及c Tn I活性测定。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得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前CK、CK-MB及c Tn 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麻醉后血浆CK、CK-MB及c Tn I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CK、CK-MB及c Tn I浓度于无肝前期开始逐渐升高至术毕12 h。与对照组相比,磷酸肌酸钠组血浆CK、CK-MB及c Tn I浓度在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术毕12 h的4个时相均显著降低(P<0.05),见附表。

3 讨论

现有很多人[1,2,3]通过回顾性研究在肝移植后心血管的并发症来探讨术中发病的机制。肝移植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机制很复杂,主要的有:原发的终末期肝病[4]、术中缺血[5]、过多液体补充[6]、酸性代谢产物与内毒素大量进入体循环[7]等。

肝移植手术长时间的阻断受体下腔静脉,使回心血量减少、氧供下降,可导致低心排和血压降低以及心肌缺血性损害。此外,新肝再灌注时,电解质异常、酸碱严重失衡、低温及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均亦可造成一定程度的心肌损伤。心肌细胞缺血缺氧会通过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使脑干血管收缩中枢兴奋,交感神经传出纤维的活性增强,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可导致室性心律失常;缺血、缺氧的心肌因心电不稳定极易诱发各种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肌会迅速从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ATP生成减少,心肌细胞内高能磷酸盐含量下降,尤以磷酸肌酸为甚,术中长时间缺血可导致磷酸肌酸接近耗竭;围术期麻醉、手术创伤等复杂因素可能会加重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并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2]。心脏不良、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大增。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肝移植术后早期出现的心肌损伤主要与术中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有关。

心肌细胞内有大量的CK和CK-MB等,受损的心肌细胞膜渗透性增加,细胞内的CK和CK-MB就可以进入血液。因此,CK、CK-MB可以作为心肌损伤的标志物,用作心肌损伤的诊断。由肌钙蛋白C(Tn C),肌钙蛋白T(Tn T)和肌钙蛋白I(Tn I)等三个亚基组成的肌钙蛋白是人体横纹肌收缩的重要调节蛋白。Tn I是肌动蛋白抑制亚基。随着对c Tn I深入研究,无论是对心肌的特异性还是诊断敏感性,c Tn I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确定标志物,成为心肌受损的诊断“金标准”。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CK、CK-MB及c Tn I于无肝前期开始逐步升高,进入新肝期后开始显著升高,术后12 h仍停留在较高水平。由此说明从无肝前期、新肝再灌注期至术后早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肌损伤。

本研究中,磷酸肌酸钠组血浆CK、CK-MB及c Tn I浓度在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术毕12 h的4个时相均显著降低(P<0.05)。表明磷酸肌酸钠组心肌损害较轻,对心脏有保护作用。STRUMIA等[8,9]的实验也证明磷酸肌酸钠对心脏有保护的作用。

本研究及与其它磷酸肌酸钠心肌保护研究对比显示,磷酸肌酸钠在麻醉诱导时“超前用药”较在心肌损伤高峰开始(无肝期、新肝期)之前用药效果更好。可用体内磷酸肌酸水平及储备数量与心肌损伤保护作用成正相关的经验理论解释。

可能磷酸肌酸钠的心肌保护功能与以下作用相关:稳定肌纤维膜;通过抑制核苷酸分解酶而保持细胞内腺嘌呤核苷酸水平,抑制缺血心肌部位的磷脂降解;通过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改善缺血部位的微循环。磷酸肌酸钠是一种高效供能的物质,磷酸肌酸分子中含高能磷酸键,是细胞的重要能源,是心肌和骨骼肌的化学能量储备,当输入足够量的磷酸肌酸钠后,在CPK及其同工酶的作用下,将ADP转化为ATP,被心肌细胞直接摄取和利用,从而能较快地改善心脏功能;促进红细胞向组织摄入更充足的氧,保Na+-K+-ATP离子泵、Ca2+泵的能量供应,增加细胞膜的稳定性,减少了心律失常的发生;并且它能抑制溶血酯酶的积聚,稳定心肌细胞磷脂抵抗自由基的损害,从而保护心肌细胞。

应用磷酸肌酸钠对肝移植患者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肝移植患者心肌损害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这就需要根据病因合理预防与治疗。本实验未能深入研究磷酸肌酸钠对心脏保护的机制以及用药时机和最佳剂量,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ZAMIRIAN M,TAVASSOLI M,AGHASADEGHI K.CorrectedQT interval and QT dispersion in cirrhotic patients before and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J].Arch Iran Med,2012,15(6):375-377.

[2]HUH IY,KIM YK,SHIN WJ,et al.Increased B-type natriureticpeptide during liver transplantation:relationship to invasivelymeasured hemodynamic parameters[J].Transplant Proc,2012,44(5):1318-1322.

[3]LENTINE KL,COSTA SP,WEIR MR,et al.Cardiac diseas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among kidney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candidates: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nd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Foundation[J].JAm Coll Cardiol,2012,60(5):434-480.

[4]XU ZD,XU HT,YUAN HB,et al.Postreperfusion syndromeduring 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12,11(1):34-39.

[5]LEITHEAD JA,TARICIOTTI L,GUNSON B,et al.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have an increasedfrequency of acute kidney injury[J].Am J Transplant,2012,12(4):965-975.

[6]UEMURA T,RAMPRASAD V,HOLLENBEAK CS,et al.Livertransplantation for hepatitis C from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donors:an analysis of OPTN/UNOS data[J].Am J Transplant,2012,12(4):984-991.

[7]GIAKOUSTIDIS A,CHERIAN TP,ANTONIADIS N,et al.Com-bined cardiac surgery and liver transplantation:three decades ofworldwide results[J].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2011,20(4):415-421.

[8]STRUMIA E,PELLICCIA F,D'AMBROSIO G.Creatine phos-phate:pharmacological and clinical perspectives[J].Adv Ther,2012,29(2):99-123.

用药时机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收治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是股骨颈骨折且均行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且无手术禁忌证。观察组男11例, 女19例, 年龄65~78 (69.6±2.9) 岁;对照组男14例, 女16例, 年龄66~77 (71.2±2.6) 岁。2组均排除心、肝、肾、肺等重要脏器功能异常及凝血功能障碍患者, 无栓塞病史[7]。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2组均行术前常规检查, 且手术前7d停止服用能影响凝血的所有药物[8]。对照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12h预防性使用抗凝药, 在术后12h再次给药, 连续2周每天给药1次[9];观察组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2h预防性使用抗凝药, 连续2周每天给药1次。2组抗凝药均选用低分子肝素钠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040409, 规格:10g/支) [10], 且从入院第1天开始到出院当天后每天对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下肢局部按摩、主动或被动活动踝关节等物理方法[11]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低分子肝素钠的用法:每天使用到手术后第3天:体质量<50kg, 0.2ml (2 050IU) ;51~70kg, 0.3ml (3 075IU) ;>70kg, 0.4ml (4 100IU) ;第4天开始:体质量<50kg, 0.3ml (3 075IU) ;51~70kg, 0.4ml (4 100IU) ;>70kg, 0.6ml (6 150IU) 。

1.3 观察内容

观察比较2组患者术后平均总失血量和3个月后彩色超声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患者的总失血量:包括术中使用的纱布、血垫称量的增加净重, 吸引器瓶中液体减去术中使用的冲洗液, 术后伤口引流液和敷料渗出量及术后6h内通过静脉输注的血液制品总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平均总失血量

2组患者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不同时机给予预防性抗凝用药后, 观察组平均总失血量为 (1 098.7±227.6) ml, 少于对照组的 (1 379.6±254.9) ml,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用药后, 观察组术后3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 发生率为10.0% (3/30) ;对照组术后3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2例, 发生率为6.7% (2/30) ,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 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2h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的观察组术后平均总失血量少于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前12h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的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输血量, 减轻输血反应, 还降低患者的住院医疗费用。但在术后3个月深静脉血栓形成方面, 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坚持物理方法和每天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对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意义重大。在患者出院后加强坚持腿部按摩和功能锻炼, 对患者的术后康复有良好促进作用, 同时能降低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用药时机】相关文章:

应用时机07-26

应用时机05-05

市场时机05-10

捕捉时机05-31

并购时机07-12

时机疗效07-13

进入时机07-14

评价时机07-15

课堂时机07-19

探析时机07-28

上一篇:中医药学课程下一篇:猪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