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

2024-07-14

原材料(精选十篇)

原材料 篇1

(一) 存货的定义

按照会计准则的定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企业的存货按照持有目的不同, 大致可以分为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商品、在产品和以备耗用的材料、物料等两大类。

(二) 存货的期末计价

在资产负债表日, 企业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 对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与存货的成本进行比较, 按照两者中的较低者进行计量。如果期末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的账面成本, 表明存货发生了减值, 存货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如果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不低于存货的成本, 表明存货没有发生减值, 那么存货仍应按照成本计量。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是指在日常活动中, 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二、原材料的期末计价及存在的问题

(一) 准则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规定:资产负债表日, 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 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 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按照准则的规定, 对存货中原材料的期末计价总结如下: (1) 如果企业持有的原材料用于直接出售, 那么期末应该按照原材料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此时, 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材料的估计售价-材料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2) 如果企业持有的原材料用于生产产品, 若产品没有发生减值, 原材料按成本计价, 不用计提减值准备;若产品发生了减值, 原材料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价。此时, 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产品的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二) 实际问题

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对存货的期末计价做出了规定, 但是准则规定的情况只是针对单一材料生产一种产品, 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 往往需要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共同生产同一种产品、企业的一种原材料往往被用来同时生产多种产品或者用多种材料共同生产多种产品。那么, 此时多种材料共同生产一种产品时, 如果产品发生了减值, 每种原材料期末该如何计价;一种材料用来生产多种产品时, 产品部分增值、部分减值, 此时原材料该如何计价, 多种材料共同生产多种产品时材料该如何计价, 准则对这些情况并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 本文试图在企业持续生产的假设下, 探究上述情形下用于生产产品原材料的期末计价, 以期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存货。

三、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探析

企业的持续生产假设是指, 企业的原材料是为生产产品以备耗用而持有, 当有迹象表明产品发生减值, 那么企业应当根据产品的售价, 合理地估计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然后比较原材料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 提取减值准备, 而不是考虑停止生产产品将原材料直接出售来确定原材料是否提取减值准备。

无论是企业一种材料生产多种产品还是多种材料共同生产一种产品, 或者说多种材料生产多种产品, 期末, 企业应该判断生产的产品是否发生了减值, 如果产品没有发生减值, 那么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进行计量;如果产品发生了减值, 应该判断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与成本的高低, 如果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 那么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量, 如果可变现净值小于成本, 那么应当将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按照一定的分配标准, 分配至各原材料, 然后分别据以提取减值准备。

(一) 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

这种情况下, 在原材料的期末计价时可以把多种产品分离开来单独进行考虑, 当发生部分产品增值、部分产品减值时, 未减值产品的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价, 发生减值的产品的原材料, 成本小于可变现净值的, 按照可变现净值计价, 按照减值材料的数量在生产产品材料总数量中所占的比例对原材料计提减值准备。

例1:企业库存A材料总的账面价值v, A材料只用来生产甲、乙、丙三种产品, 期末甲产品因A材料价格下降发生了减值并且判断出材料的成本大于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生产甲产品的原材料应该提取的减值准备为1, 乙产品没有增值也没有减值, 丙产品发生了增值, 生产甲、乙、丙产品耗用的A材料的价值分别为x1、x2、x3 (x1+x2+x3≤v) 。那么, 此时生产乙、丙产品的A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进行计量, 生产甲产品的A材料则按照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计量。此时生产甲产品耗用的原材料在三种产品耗用材料的总价值中所占的比例为r=x1/ (x1+x2+x3) , 期末如果企业不调增生产计划, 那么企业应对库存A原材料计提v×r×1的减值准备。

(二) 多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

期末, 产品发生减值的前提下, 在确定减值损失金额时, 要将所有参与生产的原材料看作整体, 将不同数量的原材料的成本加计求和, 并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进行比较, 得到减值的总额, 再将发生的减值损失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至原材料, 分别计提减值准备。

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如何进行分配, 笔者认为, 期末在判断出原材料的成本大于可变现净值后, 企业要依据原材料的市场价值是否变动将库存的原材料归类, 对于市场价值不小于材料成本的原材料归为一类, 这类原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量, 表明产品的减值不是由于这些原材料市场价值发生下降所引起的, 只需将确定的减值损失金额, 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市场价值发生下降的一类原材料中进行分配即可。至于分配标准, 笔者认为, 应当将市场价值发生下降的每种原材料的成本单价减去当前的市场单价, 然后乘以生产单位该产品每种材料的数量, 得到的结果定义为每种材料的贡献值, 将各材料的贡献值与单位产品耗用材料总的贡献值做比较, 即可得到每种材料的贡献比率, 用来衡量不同材料市场价值下降在产品的可变现净值的下降中所贡献的比例, 然后将原材料发生的减值损失按照此贡献比率分配至原材料, 以此为基础来确定市场价值发生下降的每种材料应该计提的减值准备。该贡献比率既考虑了每种材料市场价值下降的因素, 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原材料价值下降的不同程度的因素, 当一种材料发生严重降价导致产品发生了减值, 那么此时计算出的材料的贡献值相对比较大, 贡献比率较高, 据此分配的减值损失金额比较多, 材料应该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

例2:企业库存A材料n1吨, 账面单价p1, B材料n2吨, 账面单价p2, C材料n3吨, 账面单价p3, D材料n4吨, 账面单价p4。A、B、C、D四种材料用来生产甲产品, 生产单位甲产品耗用四种材料的数量分别为x1、x2、x3、x4。期末, 四种材料的市场单价分别为p1′、p2′、p3′、p4′, 且p1′<p1, p2′<p2, p3′=p3, p4′>p4, 甲产品发生了减值。

首先判断原材料的成本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 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NRV=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原材料的成本是不同数量的原材料成本的加计总和, 即成本COST=x1×p1+x2×p2+x3×p3+x4×p, COST<NRV时, 材料仍按照成本计量, COST>NRV时, 发生的减值损失金额为L=COST-NRV, C、D材料仍然按照成本计量, A、B材料要分摊损失金额并计提减值准备;其次, 求出A、B材料的贡献值, CA= (p1-p1′) ×x1, CB= (p2-p2′) ×x2, A的贡献比率RA=CA/ (CA+CB) , B的贡献比率RB=CB/ (CA+CB) , 分摊至A材料的减值损失金额为L×RA, 分摊至B材料的减值损失金额为L×RB, 期末, 库存的n吨A材料和m吨B材料分别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之间的差额, 计提减值准备。

(三) 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

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下, 应该把产品拆分开来单独进行考虑, 相当于上述第二种情况, 判断多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的材料期末计价, 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是多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的不同产品组合。不可以把原材料拆分开来单独考虑, 认为多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情况是一种材料生产多种产品的叠加。因为, 在产品发生减值的情况下, 判断原材料的成本与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时, 会出现矛盾的地方。

例3:企业生产单位甲、乙、丙三种产品耗用的A材料为a1、a2、a3, 账面单价为p1, 耗用的B材料为b1、b2、b3, 账面单价为p2, 耗用的C材料为c1、c2、c3, 账面单价为p3。在甲、乙产品发生减值, 丙产品没有发生减值的情况下, 按照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判断原材料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时, 就甲产品而言, 原材料的可变现净值=甲产品估计售价-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甲产品出售估计的销售费用和相关税费, A材料的成本为a1×p1, 但是该可变现净值是在产品的基础上得到的, 而甲产品的材料成本中, 除了A材料外还有其他的材料, 大多数情况下, 此时的可变现净值要大于一种材料的成本, 二者没有可比性。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面临的情况, 在企业连续生产的假设下, 探讨了库存原材料期末如何计价的问题, 对三种不同的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希望能够给企业更好地管理存货提供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4.

偷盗工业原材料案件剖析材料 篇2

近年来,本市偷盗单位内工业原材料的案件呈上升趋势,2000年发生偷盗单位工业原材料案件比上年增加了15,造成经济损失达数百万元。个别案件不仅给被盗单位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而且由于被盗物品系剧毒或放射性物质,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影响局部地区社会稳定的大问题。因此,遏止住这股危害社会治安稳定的暗

流,对确保本市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治安的持续稳定至关重要。本文试在剖析此类案件作案特点、作案手法的基础上提出防范对策。

本文所涉及的工业原材料案件系指:犯罪分子结伙利用大、中型交通工具,在企事业单位内部仓库、料场盗窃工业用特种铝合金、进口铝合金、铝锭,铜、锡、钢筋等型材;工业用氧气瓶、乙炔瓶、切割机、电焊机、钻孔机、探伤仪等工具;装潢用塑钢、变压器、漆包线、空调外机等(不含犯罪分子盗窃野外架空电线、电缆案件)。

一、偷盗工业原材料案件的特点:

(1)节假日作案多于平时。据对2000年“五一”、“十一”及今年春节前后的案发情况采样分析,节假日作案多于平时。2000年4月30日至5月8日共发生盗窃工业原材料案件26起,比节前九天(2000年4月20至4月29日)发案17起,上升52.9;2000年9月30日至10月8日共发案34起,比节前九天(2000年9月20至9月29日)发案16起,上升112.5;今年春节期间(2001年1月23日至1月30日)又发案件24起,比节前九天(2001年1月14日至1月22日)发案16起,上升50;被盗物品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如2001年1月30日,本市某化工厂铸造车间职工上班时发现放在车间库房内的四台探伤仪被窃,价值人民币30万元。

(2)团伙作案人数增多。过去盗窃工业原材料案件多是2至3人结伙作案,而现在是8至10人团伙作案,有的甚至更多。不仅团伙成员之间分工明确,有事先到现场打样踩点的,亦有准备作案工具的,而且犯罪嫌疑人为了躲避晚上被巡逻警察盘查,往往在打样踩点时就把作案工具放置在现场附近。

(3)作案工具升级,机械化程度高。过去犯罪分子作案多数使用撬棒、扳手等手工工具,用手推车、黄鱼车运赃,现在则动用事先盗窃来的切割机、用卡车或雇佣个体出租货车到现场运赃。为逃避打击,汽车到了现场后,往往将车灯关闭,车子不熄火,一旦被发现就可驾驶车辆逃跑。如2001年1月29日晚,本市某区一塑钢仓库被盗。仓库内40捆进口铝合金型材被窃,价值人民币16万元。

(4)作案对象、销赃对象往往系同一籍贯地。从已破获的案件看,犯罪嫌疑人以江苏省淮阴籍和安徽省霍丘籍对象最多。其次为安徽省阜阳、阜南、淮南籍为多。而盗窃者与销赃者又多以老乡关系为纽带,形成盗、销一条龙。

(5)发案地以市郊结合部地区的中小企业居多。据统计本市偷盗工业原材料案件以浦东、宝山、普陀、闵行、青浦、松江、南汇、嘉定等区中小企业发案最集中。而上述地区的外资、合资企业、私营企业被偷盗的则较少。

(6)发案时间以下半夜12:00以后最多。从已经发生的案件情况看,90是下半夜12:00以后作案。犯罪分子针对上半夜单位内部值班人员警惕性较高,夜巡警察刚上岗,兴奋点高,盘查率高的特点,将作案时间多数选择在下半夜。因为下半夜值班人员多数精力不济,大多睡觉了,内部值班形同虚设;夜巡警察兴奋点也由于劳顿所累而降低,盘查少,盘问率低,作案风险低。犯罪分子趁机潜入仓库大肆偷盗。甚至一夜掠空一间仓库。

二、偷盗工业原材料案件多发的原因

(1)企业内部管理和防范设施上存在漏洞。节前各单位忙于应酬,准备过节的各项事宜,内部管理普遍较松,特别是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开工不足,内部管理更为松懈,有的围墙残缺不全,漏洞缺口随处可见,有的货物乱堆乱放,货物被盗了还浑然不知;

(2)值班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值巡不到位,形同虚设。有的值班室没有电话,发生案件无法及时报警,有的值班人员缺乏基本业务培训,有警不会报;有的慑于犯罪分子淫威,有警不敢报,听到声响假装睡觉;不少单位值班人员多数是老、弱、病,根本不符合值班员的基本要求。

(3)犯罪分子掌握内部管理规律,踩“点”作案。犯罪分子基本摸清了上半夜值班人员要列行公事在厂区巡视一番,警惕性较高,下半夜巡察力度明显降低,边缘地区夜间防控网漏洞大,设卡不到位的特点,有准备有预谋的进行盗窃,而且销脏渠道畅通。有的晚上刚被盗,第二天“货”就到了废品回收站里。

(4)技防设施安装率低,安装率不到5。从破获的案件看,多数企事业单位内部没有安装技防设施,有的安装位置不合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防范偷盗工业原材料案件的对策

红木,应对原材料危机 篇3

很多人几乎是带着“一面做家具,一边为木材默哀”的心态在工作。真正好的木材,用一根少一根,真正用好料做的家具,卖一件少一件。所以,当一件用料足、工艺精、韵味够的精品家具问世时,制作者欣慰喜悦的同时,也暗暗惋惜心痛不已。因为他深知,这样的机会此后怕是难遏了。

也难怪现在行内很多原本制作生产家具的厂家,摇身一变成为“收藏家”——设计制作出来的家具舍不得卖,贴上“已收藏”的标签,喜欢可以看可以摸,但不能搬回家。还有的厂家,制作出来的好家具,干脆放在仓库,不敢搬去展厅。“做了又不卖,客户以为你什么意思。但是卖完就没了,再遇到这样的大料几率非常小,卖了也没意思。”这样的心态现在已不乏少数。

的确,红木原材料原本就稀缺,在价值被发现并放大的这十年间,急速减少,日趋濒临灭绝。行内人士自然也无法忽略这个事实。走访中,我们看到有“做一天,算一天”的,有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有“大不了改行”的,当然,也有一大批在忧心忡忡之外,实实在在地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的有志人士。其中包括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深圳伍氏兴隆伍炳亮等国内家具界的领军人物,本期封面故事报道,记者也分别采访到了上述诸位,博采众长,名家荟萃。

古典家具如何可持续,在原材料匮乏灭绝的局势下,到底何去何从,也许连马未都也无法给出标准答案。但我们抛出这样一个课题,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关注行业命运,相信多少会引起官方和民间的重视。将来,无论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也好,“昙花一现”也好,至少我们曾经努力过,努力将这份美好的事业做长远、做到世世代代。

基于原材料涨价的财务思考 篇4

关键词:原材料,原材料涨价,财务风险,期货市场,成本控制

近几年来在世界范围内, 原油、煤炭、铁矿石等这些不可替代性的基础性原材料资源匮乏、开采严重、库存急剧下降, 导致各行各业原材料价格的上涨, 给我国企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一些企业亏损严重, 甚至连年亏损, 这就要求广大企业采取积极措施, 做好充分的应对原材料涨价的准备。如何从财务管理角度来化解原材料涨价带给企业的风险, 便成为我国管理层和企业经营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国际、国内基础性原材料价格飞涨

最近几年来由于能源性材料和有色金属供求关系失衡, 使我国乃至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原料供应不足的现状, 供小于求使得原材料市场大幅涨价。源头企业纷纷提高产品售价来解决利润缩小的问题, 这无疑增加了处于下游企业原材料的采购成本, 致使其利润空间一再被压缩, 如何从控制成本入手度过难关是企业管理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企业规避原材料涨价风险的策略

(一) 风险衡量法。

实际工作中通常借助概率统计法来衡量风险程度。先分析各种可能出现情况的概率和可能获得的收益或付出的成本, 计算收益或成本的期望值、方差和标准差, 最后根据变异系数判断风险程度。事前测算原材料涨价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有助于企业把握机会、控制和减少风险。

(二) 期货市场法。

“规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和“发现现货价格”是期货市场的独特功能, 企业可以借助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来控制原材料成本。但是, 期货价格只是通过精确预测下期价格的移动趋势而对下一期现货价格作出的无偏估计, 因此期货市场仍然很难完全规避价格波动带给企业的风险。

(三) 保险转移法。

保险转移就是经济单位或个人, 以缴纳保险费为条件, 将自己可能遭受的风险成本转嫁给保险公司承担全部或部分风险成本的方法。转移之前应充分考虑保险转移的成本问题。保险转移对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经济单位或个人来讲, 可能是最为有效的方法。

三、存货成本控制策略

(一) 采购成本控制策略。

在典型的企业成本构成中, 采购成本一般大于60%, 人工支出占20%, 管理费用占15%, 利润占5%, 由此可见, 采购成本是企业生产成本的主体, 也是成本控制中最富有价值的部分。从财务管理角度来分析, 企业可以考虑采用以下几种方法来降低采购成本。

1、充分进行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收集。

企业应充分了解原材料市场, 对材料涨价进行比较准确地分析、预测;这就要求企业具有一批职业嗅觉极强的人站在市场的前沿, 掌握最新动态, 及时与原材料供应商、政府等部门进行协调与沟通, 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 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 适时调整财务管理角度和管理方法, 以此来降低因原材料价格变动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

2、运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

电子商务采购指通过互联网, 寻找、管理合格的供货商和物品, 随时了解市场行情和库存情况, 编制采购计划, 在线采购所需的物品, 并对采购订单和采购物品进行在途管理、台帐管理和库存管理, 实现采购的自动统计分析。企业利用互联网可充分掌握全球范围的供求信息, 选定质优价廉的供应商, 随时开展电子商务采购, 减少库存资金占用量, 节省人力与管理费用, 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约企业的资金。

3、抓住销售企业所给的优惠政策。

许多企业为了加速资金周转, 及时收回货款, 减少环账损失, 往往会在规定的时间内采用一定的优惠措施。如果销货单位提供现金折扣, 购买单位应尽量争取获得此项折扣, 因为丧失现金折扣的机会成本会很高。

(二) 生产成本控制策略

1、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两种核算方法并行。

企业除了遵循会计准则按完全成本法编制报表外, 还应按变动成本法编制内部报表以满足管理的需要。由于变动成本法将固定性制造费用作为期间成本处理, 因此产品的变动生产成本指标可以清楚地反映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的节约或超支,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标准成本和建立新弹性预算进行日常控制;还可以促进管理当局集中精力研究市场动态, 搞好销售预测做到以销定产。

2、健全和完善成本控制激励机制。

成本管理与控制不单是成本管理机构的工作, 企业内部每个员工都是成本形成的影响者和成本控制的参与者与实施者, 因此成本控制观念应渗透到每一位员工, 让提高效率、厉行节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企业应不断健全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成本管理制度, 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通过优化控制制度、核定消耗定额、采取修旧利废等节支降耗措施, 提高材料利用率, 奖优罚劣、严格兑现。

(三) 库存材料控制策略

1、预测和控制库存材料的资金占用量。

由于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大, 市场供求关系不稳定, 企业应采取“涨价前多储备, 跌价前少储备”的策略, 保证恰当的库存, 既能满足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又能减少资金占用, 使企业的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同时企业应采用ABC分类控制法, 对库存材料按单价、用量和资金占用水平分类管理, 重点规划和控制, 并制定出最优的经济订货批量, 寻求储存成本和订货成本总和的最低点, 力求以最低的资金成本, 取得理想的财务成果。

2、健全和完善存货监控制度。

落实保管责任制度, 对材料出入库严格把关、精确计量, 加强质量管理控制损耗, 定期盘点保证存货的安全, 及时反馈库存信息, 最大限度地降低储存成本, 以缓解涨价的压力。

综上所述, 由于原油、煤炭、铁矿石等这些不可替代性的基础性原材料资源匮乏、库存下降, 原材料涨价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并且不会在短期内改变, 面对这一不利因素, 我们的企业只有积极地应对, 加强财务管理, 认真分析借鉴现阶段各企业所采用应对原材料涨价的各种方法, 不断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创新, 最大程度地控制成本增加利润;同时, 企业应对原材料涨价做好长远的打算, 积极利用科学知识研发新的成本较低的原材料, 凝神聚力构建竞争优势;唯有如此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郝文.企业存货供应链的有效控制[J].中国审计, 2006 (18)

原材料可分为 篇5

主要材料是指经过加工后能够构成产品主要实体的各种原料和材料。比如:制造机器用的金属材料、炼铁用的矿石和纺纱用的原棉等。

辅助材料在会计中是指直接用于产品生产,有助于产品形成,或被劳动工具所消耗,或为创造正常劳动条件所耗用,但不构成产品的主要实体的各种材料。如与原材料相结合而消耗的燃料、催化剂、氧化剂、油漆,为劳动工具所消耗的润滑剂油,为创造正常劳动条件而耗用的灯泡、清洁用品等。

低值易耗品是指企业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所必需的单项价值比较低或使用年限比较短,不能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物质设备和劳动资料,如工具器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劳动用具等。这些物质设备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多次使用,其价值随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有关的成本或费用中去。就其性质来看,低值易耗品是可以多次使用而不改变原有实物形态的劳动资料,具有固定资产的特性。

低值易耗品具有价值低、使用年限短、品种数量多、更新快、增添频繁等特点。现行的财会制度规定是:凡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下,或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下,并且使用年限在两年以下的物资设备,列为低值易耗品。

低值易耗品的分类通常有两种划分标准:

一是按低值易耗品的用途,划分为:(1)通用工具。通用的刀具、量具、模具、夹具等工具以及各种辅助工具,如扳手、千斤顶等。(2)专用工具。具有特定用途的工具,如专用模具、财会电动装订机、水电工专用电动打孔机等。(3)替换件。容易磨损或为制造不同产品需要替换使用的各种设备,如轧钢用的轧辊、浇铸钢锭用的钢锭模等。(4)周转材料。多次使用的物品,如建筑业的紧固件、脚手架用材。(5)管理用具。各种家具用具及办公用具,如桌椅、书架、文件柜、保险柜、打印机、扫描仪、DVD、稳压器、电暖器等。(6)劳动用品,发给工人作为劳动保护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安全带等。(7)其他低值易耗品 收入的账务处理

1)收到结算凭证的同时将材料验收入库;

借:原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要注意税金)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2)结算凭证先到、材料后入库;

借:在途物资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一般纳税人要注意税金)

贷:应付账款(银行存款,预付账款,应付票据等)

收到材料后

借:原材料

贷:在途物资

3)材料先验收入库、结算凭证后到(假入库)。此情况平时不处理 只有在月末的时候处理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入库

次月初,红字冲回 估价入账的会计处理

做法

在日常核算中,有时会碰到外购的材料已运达,而发票账单等凭证未到,货款尚未支付的采购业务。这类业务收料在先,付款在后,一般短期内,发票账单等凭证即可到达。为简化核算手续,对于月份内发生的该项业务,可暂时不予进行总分类账的处理,只将收到的材料在明细账中登记;待月末时,如发票账单等凭证仍未收到时,所有的教科书中和大部分企业的做法是:

①月末按材料的暂估价值,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一暂估应付账款”科目。

②下月初用红字编同样的记账凭证予以冲销。

③收到发票账单时,借记“原材料”、“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等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

④付款时,借记“应付账款”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材料(1)取得

①发票与材料同时到 借:原材料

应交税金-增(进)贷:银行存款

②发票先到

借:在途物资(含运费)应交税金-增(进)贷:银行存款

③材料已到,月末发票账单未到 借:原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注:下月初,用红字冲回,等收到发票再处理

(2)发出

平时登记数量,月末结转

借:生产成本/在建工程/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

⒉委托加工物资 ①发出委托加工物资 借:委托加工物资 贷:原材料

②支付加工费、运杂费、增值税 借:委托加工物资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贷:银行存款等

③交纳消费税(见应交税金)④加工完成收回加工物资

借:原材料(验收入库加工物资+剩余物资)贷:委托加工物资 3.包装物

(1)生产领用,构成产品组成部分 借:生产成本 贷:包装物

(2)随产品出售且

借:营业费用(不单独计价)其他业务支出(单独计价)贷:包装物

(3)包装物的出租、出借 ①第一次领用新包装物时 借:其他业务支出(出租)营业费用(出借)贷:包装物

注:出租、出借金额较大时可分期摊销

②收取押金 借:银行存款

贷:其他应付款 ③收取租金 借:银行存款

贷:应交税金-增(销)

其他业务收入

④退还包装物(不管是否报废),借:其他应付款(按退还包装物比例退回押金)贷:银行存款

⑤损坏、缺少、逾期未归还等原因没收押金 借:其他应付款

其他业务支出(消费税)贷:应交税金-增(销)

应交税金-应交消费税

其他业务收入(押金部分)⑥不能使用而报废时,按其残料价值 借:原材料

贷:其他业务支出(出租)

营业费用(出借)

4.低值易耗品(处理同包装物)

5.存货清查 ⑴盘盈 ①确认 借:原材料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②报批转销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管理费用 ⑵盘亏或毁损

①确认

借:待处理财产损溢 贷:原材料

应交税金-增(转出)②报批转销

i属于自然损耗产生的定额内损耗 借:管理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ii属于收发计量、核算、管理不善造成的损耗 借:原材料(残料)

其他应收款(保险、责任人赔款)[管理费用]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iii属于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存货损耗 借:原材料(残料)

其他应收款(保险、责任人赔款)

[营业外支出-非常损失] 贷:待处理财产损溢

暂估入账的财务处理

(一)原材料和发票都已到,但货款尚未支付

(二)这种情况属于占用了供货单位的资金,形成了应付而未付供应单位的款项,构成购货企业的一项流动负债,应通过“应付账款”账户核算。

【例1】2010年8月5日A企业从B企业购入甲材料2 000千克,买价5 000元,增值税发票上的增值税额为850元,供

应单位代垫运杂费600元。材料已到达并验收入库,但货款尚未支付。应作如下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甲材料558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892

贷:应付账款——B企业

450

(二)原材料已到,发票未到,货款尚未支付。

在此情况下,为做到原材料账实相符,应先按双方合同约定的价格或计划价格暂估入账,借记“原材料”科目,贷记“应付账款”科目。下月初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冲回,以便下月正式付款或开出承兑汇票时按正常程序借记“原材料”、“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应付票据”等科目。如果发票连续数月未到,但存货已经领用或者销售,仓储部门和财务部门仍作暂估入账处理,领用原材料时,仓库部门可按暂估价开具出库清单,财务部门凭此清单进行会计处理:借记“生产成本”等账户,贷记“原材料”等账户。

【例2】假设例1中购入材料的业务,材料已经运到并验收入库,但发票尚未到达或货款尚未支付,则2010年8月31日按暂估价入账,假设其暂估价为6 000元,有关会计处理如下:

借:原材料——甲材料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000

9月1日再作相反的会计分录予以冲回:

借: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000

贷:原材料——甲材料

000

(三)原材料已到,只支付了部分货款,收到部分货款的发票 实务中可能会存在一笔货款分批开具发票的情形。对于已经开具发票的部分原材料可凭发票入账,期末只暂估尚未开具发票的那部分原材料的价格。

【例3】2010年8月5日A企业从B企业购入甲材料2 000千克,合同约定的不含税单价为2.5元。8月18日车间领用甲材料100千克,经计算的加权平均单价为2.6元。9月5日,按合同约定,A企业支付80%的货款,用银行存款支付4 680元,B企业开具同等金额的发票。A企业发出存货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

按合同约定的价格暂估入账,仓储部门和财务部门都按暂估价登记材料明细账:

借:原材料——甲材料

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000

8月18日,车间领用甲材料,发出材料按计算的加权平均单价:

借:生产成本

260

贷:原材料——甲材料

9月1日,冲暂估价:

借: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贷:原材料

9月5日,支付部分货款,收到发票:

借:原材料——甲材料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9月30日,暂估剩余20%的原材料:

借:原材料——甲材料

贷:应付账款——暂估应付账款

暂估入账的纳税调整

260 5 000 000 4 000

680 680 1 000

000

如果发票跨仍未到达,但存货已经领用并销售,汇算清缴时是否调整按暂估价列支的成本,目前没有统一的规定。根据税法规定,税前扣除必须符合以下原则:

(1)配比原则,纳税人发生的费用应在费用应配比或应分配的当期申报扣除。纳税人某_纳税申报的可扣除费用不得提前或滞后申报扣除。

(2)权责发生制原则,纳税人应在费用发生时而不是实际支付时确认扣除。

(3)相关性原则,即纳税人可扣除的费用从陛质上和根源上必须与取得应税收入相关。

所以,对暂估人账发生的成本,如果遵守以上原则,且纳税人不存在滥用暂估入账少缴或不缴所得税的情形,原则上可在税前扣除。

透视国际原材料涨价的背后 篇6

大致在同一时期,日本一家钢铁方面的贸易公司驻中国的总代表从北京回到了东京。“我回去以后专门从事有色金属方面的工作。我自己对有色金属并不太清楚,但总的感觉是,今后所有金属价格都有出现相当大的涨幅的可能,但该如何进退,我心里并没有太大的把握。”该总代表对《经济》杂志说。在中国的5年,该总代表年年都让企业的交易额上台阶,特别是去年3月成立的专门在中国从事钢铁方面交易的子公司,原指望能花上三年时间把帐面做平就不错了,结果“我们在第一年不仅平了帐,还拿到了利润。”做金属贸易的国际公司这些年真的未见有亏损的。

5月,日本三菱商事发表2007年财年(2007年4月至2008年3月)的财务报告,公布纯利润为5800亿日元,而其员工人员数量为5533人,相当于每个员工为企业赚取了1亿多日元,折合人民币为700万元左右。“原煤价格的上涨,让公司赚取了1500亿到2000亿(日元)左右的纯利润。”该公司负责财务的董事水野一郎说。

国际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进入到了一个全面提升的阶段。原油、原煤、有色金属是这样,粮食、木材等情况亦然。这一轮原材料的涨价到底意味着什么?有必要对现状做出梳理与分析。

原油:美元贬值抬升价格

“目前美国汽油库存过剩,处于5年来的最高水平。”说这句话的是欧佩克主席——阿尔及利亚石油部长哈利勒(Chakib Khelil)。“美元每贬值1%,每桶石油就上涨4美元,反之亦然。”

哈利勒部长预测油价未来可能上冲每桶200美元,大大超过了资本大鳄冯·比滋的130美元,而伊朗石油部长诺札瑞认为,如果国际石油市场现有的情况持续下去,未来油价有可能上涨到每桶200美元。与之呼应的还有高盛集团等一大帮金融企业。比如5月6日,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可能在未来半年到两年时间里飙升至每桶150到200美元,但油价峰值目前仍难以预料。高盛分析师阿尔琼·穆尔蒂就在该报告中指出:“由于供应增长不足问题正日益凸显,目前的能源危机可能即将达到顶点。”他认为:“在未来6到24个月中,油价升至每桶150至200美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但预言油价峰值以及本轮牛市还会持续多久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美国企业、分析师把问题推给了供应方,回避了美元贬值对原油的影响。

唯一有一点可以说的是,原油价格很有可能飞越200美元大关。

投机因素致使油价暴涨?

至于油价暴涨的原因在哪里,业内分析结果大相径庭。

“投机说”在目前占有了比较大的优势。较早的报告可从《市场投机在石油和天然气价格上涨中的角色》(《The Role of Market Speculation in Rising Oil and Gas Prices》)中洞见一斑。在这份2006年6月27日由美国参议院常务调查委员会(U.S. Senate 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发表的报告中,对2005年至2006年期间美国石油和天然气期货和现货交易市场的情况进行了分析。报告发现:美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期货交易市场的投机行为显著增加;投机行为明显促使了石油产品价格的上涨;石油价格与库存以不合乎正常的正相关比例方式增长,显示有明显囤货投机行为,投机者的大型交易没有被有效监管。

报告称,来自大型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是造成石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该委员会认为,当时每桶60~70美元中,有20~25美元来自于这种投机行为。其引用相关的研究报告,披露了数家被发现在能源期货投机市场中表现活跃的金融机构:花旗集团(Citgroup)、高盛(Goldman Sachs)、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摩根大通(J.P. Morgan)以及多家对冲基金,其中包括来自国际石油公司(BP)的BP Capital。还有一点就是,这些公司的“分析师”特别会利用媒体炒作原油价格暴涨,企业的炒作加上舆论上的势头,让原油价格出现了快速的增加,今天早就不是2006年的70美元一桶的价格了。按照现在每桶130美元的价位,可能投机因素对于提升油价的影响力已经达到近1倍,或者说仅仅投机就使每桶油价多提高了60美元。

“减产说”在业内有相当大的说服力。日本三菱UFJ调查咨询部研究员野田麻里子在5月12日给《经济》杂志发来的报告显示,俄国石油开采量在下降,尼日利亚的开采设备出现了故障,OPEC对增产持消极态度,是这些原因导致了原油价格的上升。

2008年第一季度,俄国首次出现了原油产量低于去年的状况。“4月的原油生产依旧未见好转,这是十年来未发生过的现象。”野田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其原因是:俄国西西伯利亚的设备已经相当陈旧,难以维持大量采油生产,而在东西伯利亚油田的开采上,俄国主要考虑自己的利益,不愿意和石油巨头合作,过去的合作也要收归国有,让石油开采巨头不敢下决心在那里开采,今后指望俄国取得迅速的增量生产,恐怕十分困难。

尼日利亚主要出现了罢工和武装袭击问题,美国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OPEC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增加对石油开采的投资。

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发达工业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基本上完成了生产体制的转型,大量消耗能源的工业项目已经基本上转移到了发展中国家,原油价格的急速上升对它们来说当然不是件好事,但发达工业国感受到的影响,远没有发展中国家深刻。在粮食问题上,这个现象就显得更加突出了一些。

国际粮价顺势攀升

2008年4月,埃及开罗市民排起了长队,去购买平价面包。“菲律宾、象牙海岸、塞内加尔、也门、墨西哥等国家则发生了暴动,在加勒比沿海的岛国海地,民众哄抢商店的暴力时间持续了一周以上,海地首相因为无法收拾残局,被国会解任。”采访了粮食问题的日本J-CAST网站的大森千明对《经济》杂志说。

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世界银行5月9日发表报告说,截至今年2月底,过去三年国际市场小麦价格上涨了181%,食品价格整体上涨了83%。

在粮价上涨的同时,世界粮食储备正在减少,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估计,目前全球粮食储备已降至198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然灾害导致产量下降、世界粮食需求增加、市场投机活动、油价上涨和生物燃料产业争夺粮食资源等,是推动粮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4月15日发表了关于世界粮食状况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指出了两点现状:一、原油价格的暴涨导致粮食流通成本和农场生产成本的上升;二、收获的谷物被用于了生物燃料。特别是关于生物燃料,该报告提出批评说,“(它)导致粮食价格上涨,致使世界对发生的饥饿问题的抵抗能力下降。”

抗冻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篇7

1 原材料

1.1 水泥细度

水泥作为混凝土胶凝材料,其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混凝土性能的优劣。为增强混凝土耐久性,应选用早期强度高、抗冻性能好的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水泥进厂检测除常规的检测复检外,还应关注水泥的细度,水泥的细度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通常水泥的颗粒越细,比表面积越大,早期的水化越快,早期强度越高。水泥细度小,水化反应平缓,混凝土后期强度高。从混凝土耐久性方面考虑,我们在选用水泥时,要更加注重后期强度增长。研究表明在干湿循环条件下,水泥细度的提高,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伤程度增加,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提早裂化,降低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6,7]。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2010中明确要求水泥比表面积在300~350 m2/kg之间。因此合理水泥细度也是混凝土耐久性的有力保证。

1.2 粗骨料的空隙率及尺寸效应

骨料在混凝土中约占70%~80%,是组成混凝土的骨架,粗骨料的最大粒径、颗粒级配、形状等对混凝土强度、体积稳定性、耐久性等性能产生重要影响。粗骨料的颗粒级配越好,空隙率越小,混凝土越密实,缺陷及裂缝出现的几率越小,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也就越佳。通常对于抗冻混凝土的空隙率控制在44%以下。

粗骨料尺寸对混凝土的性能影响较大,特别是高性能混凝土更甚。国外有研究表明,对大多数岩石来说,如果把最大粒径减小到10~15 mm,通常可以消除骨料的内在缺陷。对高性能混凝土,我国现行规范规定不超过25 mm[2,3]。国外一般认为其最大粒径不宜超过10 mm。但是当碎石粒径过小时,碎石的比表面积增大,混凝土砂率升高,润湿碎石的水及包裹碎石的水泥浆增多,这又会引起混凝土干缩变大,容易出现收缩裂缝。因此抗冻混凝土的碎石粒径不宜大于25 mm[4]。

1.3 引气剂气泡参数

混凝土的抗冻性能与混凝土的孔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混凝土中孔是水存在的空间,而引气剂的气泡性能参数直接影响使用效果。

不同品种的引气剂对混凝土孔结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混凝土强度、渗透性、耐久性等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在某种意义上,孔的结构和孔径比孔隙率对混凝土宏观性能的影响更重要。吴中伟院士将混凝土孔径分为4级,即无害孔级(孔径<200μm),少害孔级孔径(200μm≤孔径≤500μm)、有害孔级(500μm≤孔径≤2 000μm)、多害孔级(孔径>2 000μm)。可见气泡平均半径对混凝土的性能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影响尤甚。工程实践及理论研究表明[5],混凝土生产中应选择气泡泡经在20~200μm且均匀稳定的引气剂。

混凝土掺入引气剂后,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得以改善,除要达到一定的含气量外,气泡间隔系数是影响混凝土抗冻耐久性的最重要因素。在一定的含气量下,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取决于气泡间隔系数和气泡数量,气泡间隔系数越小,气泡数量越多,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就越好。

1.4 纤维的使用

大量试验研究表明,对有抗冻融要求的混凝土,在不使用引气剂的条件下,加入适量的纤维也能使混凝土具有优良的抗冻融性能。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纤维主要有聚丙烯纤维、聚丙烯晴纤维、纤维素纤维及钢纤维。为保证纤维能均匀地分布于混凝土中,纤维长径比不应大于100,一般为30~80。纤维的掺量一般为混凝土体积率的0.5%~2%。混凝土中加入纤维后,能够改善混凝土的孔结构,并且纤维均匀分散在混凝土中形成一种乱向支撑体系。分散了混凝土的定向应力,阻止了混凝土原生裂缝发生和发展,大大提高了混凝土抗渗、抗裂、抗冻能力。

2 结论

(1)水泥的细度是影响混凝土性能的关键因素。水泥细度的提高,混凝土动弹性模量损伤程度增加,造成混凝土结构的提早裂化,降低混凝土抗渗、抗冻性能。合理水泥细度也是混凝土耐久性的有力保证。水泥的比表面积以不大于350 m2/kg为宜。

(2)骨料在混凝土中约占70%~80%,是组成混凝土的骨架,对于抗冻混凝土的空隙率控制在44%以下,粒径不宜大于25 mm。

(3)有抗冻融要求的混凝土,在不使用引气剂的条件下,加入适量的纤维也能使混凝土具有优良的抗冻融性能。纤维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内部缺陷,提高了混凝土的抗拉极限应变和断裂能。因而,有益于降低混凝土低温环境下强度的损失和提高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

摘要:该文结合笔者多年的抗冻混凝土质量控制及施工实践经验,简要介绍了原材料控制中易于疏忽的问题。阐明了在抗冻混凝土原材料控制中的细节。合理选用原材料,并控制原材料的关键指标,是抗冻混凝土质量保证的关键。

关键词:抗冻融混凝土,原材料控制

参考文献

[1]姚武,冯炜.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的研究[J].工业建筑,2003,33(11):43-45.

[2]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JGJ55-2011,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中国工程标准化协会.CECS207-2006,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JTS257-2-2012,海港工程高性能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5]龙启俊,尹勇,何振文.引气剂的应用技术研究[J].混凝土,2005,186(4):85-87.

[6]李豪举,杨长辉,王冲.水泥细度对混凝土强度与干燥收缩的影响[J].混凝土,2011,264(10):7-9.

浅谈桥涵工程原材料质量控制 篇8

一、桥涵用原材料的检测频率

1砂、碎石或砾石:检测时以同一产地、同一类别、同一加工方法、同一规格、同一进场时间, 以400m3为一检验单元, 当检测方量小于400m3按一个检测单元检测。

2水泥:袋装水泥和散装水泥的检测频率不同。袋装水泥以同一厂家、同一标号、同一批号、同一进场时间的水泥, 以200T为一检测单元, 当检测数量小于200T时, 按一个检测单元进行检测, (随机抽取20袋, 取样20kg) 。散装水泥检测时一同一水泥厂家、同一批号、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水泥、同一进场的水泥为一批, 以100T为一检测单元, (还要注意水泥的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 , 超过有效期的水泥通过复检, 重新测定其物理化学性能, 作出使用、不使用或降级使用的决定。

3钢筋:进货时应查看和收集钢筋的出厂质量证明单或试验报告单, 检查每捆的标示牌, 以同一生产厂家、同一钢种、同一等级、同一牌号、同一规格的钢筋, 以60T为一检测单元, 小于60T时, 按一个检测单元检测。检测合格方可使用。如果检测项目中, 有一项不符合技术要求, 就必须双倍取样, 进行复检, 合格方予以使用;如复检仍有一项不合格, 则该批为不合格产品, 不得使用。

4水:水质分析是指对砼拌和、养护用水的检测, 在工程开工前必须对水源进行检查, 有关部门出据合格证明, 批准后方可使用。一般来说, 普通饮用水、洁净的不含有害物质的井水、河水 (PH值不小于6) , 可用于砼拌和及养生。不允许使用含硫量高及其他腐蚀性水源, 因为该水会腐蚀钢筋及砼结构造成破坏。

5外加剂:必须有厂家的质量报告单, 产品使用说明书。按进场以每批为单元检测。如:减水剂、早强剂等可以提高新拌砼的工作性, 同时提高砼强度、耐久性, 还可以达到节约水泥的目的。

6粉煤灰:同一厂家、同一等级的粉煤灰, 以200T为一检测单元, 小于200T时按一批检测。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二、桥涵用原材料按规定应检测项目

1砂:级配、含泥量、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2碎石或砾石:级配、含泥量、针片状颗粒含量、压碎值、表观密度、堆积密度、空隙率。

3水泥:细度、水泥浆的标准稠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胶砂强度。

4钢筋:强度、伸长率、冷弯性能、良好的可焊性。

5水:水中不溶物、可溶物、氯化物 (cl-) 、硫酸盐 (so42-) 、硫化物 (s2-) 含量及PH值的检测。

6外加剂:固体含量、减水率、泌水率、钢筋锈蚀、含气量、坍落度损失。

7粉煤灰: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

三、桥涵用原材料现场堆放注意要点

在施工组织计划中, 现场对原材料的管理应明确列出, 在综合考虑场地、运输、防雨、防污染等因素的前提下, 合理安排号各种材料的现场平面布置。

砂、碎石、砾石应该按产地、类别、规格分开堆放, 不得混合, 并立上标示牌, 标识清楚已检和待检材料, 严格控制好料源, 保证材料供应和材料性状的稳定, 严把质量关。水泥、钢筋应在施工现场搭设工棚存放, 袋装水泥在工棚内存放时应离地面≥50cm, 防潮、防变质。钢筋要分类支垫堆放, 并包裹防潮防锈。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原材料质量控制 篇9

关键词:基层,水泥剂量,集料

1 水泥

1) 水泥供应厂家的确定:水泥应根据三方的现场考察和试验结果确定三家供应厂家, 并必须履行报批手续。

2) 水泥应尽可能固定使用首选水泥, 当首选水泥供继不上而使用备选水泥时, 应通知并获得监理的批准, 以便调整拌和厂的控制参数。

3) 对应不同水泥, 应有不同的获得监理批准的目标配合比和生产配合比。为方便不同水泥的交叉使用 (调换水泥时, 仅调整水泥用量, 避免生产配合比混乱出错) , 消除由于混合料配制强度差异造成的基层整体强度的不均匀性, 三种不同水泥的配合比设计应满足:1) 保持集料级配不变 (按照代表处[2006]14号文优化选择的集料级配) ;2) 保证强度控制平均值R相接近, (在偏差系数CV接近的前提下, 通过调整结合料剂量来实现) 。

4) 通过购销合同的限制, 要求水泥供应厂家提供品质稳定的专用水泥 (初终凝时间较长) 。各批进场水泥的初终凝时间应保持稳定并相接近。当水泥的初终凝时间与目标配合比设计时采用时间相差较大, 不满足施工允许延迟时间 (监理批准的) 时, 该批水泥不得使用。

5) 为保证水泥的检测时间, 同时满足连续施工的水泥储备, 每套拌和设备应配2个水泥罐。

6) 不同水泥严禁混合使用。

2 集料

由于集料的需求量大, 多厂采购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受各碎石厂规模大小不同, 碎石机和筛分机型号、规格不一致, 碎石机锷板磨损程度、筛网破损程度不同及石料物理性质的差异等因素影响, 各碎石厂生产的名义上规格相同的碎石, 其实际颗粒组成有显著差异。如果控制不当, 不同碎石厂产品混合在一起组成名义上规格相同的碎石, 其颗粒组成的变异性更大, 从而引起集料级配的偏差。集料的质量控制就是在满足力学指标要求的前提下, 如何减小集料颗粒组成的变异性和集料离析现象, 从而确保集料级配与目标配比相符, 确保混合料的均匀性。

2.1 要求各单位建立、执行严格的集料进场控制办法

内容包括:1) 向碎石厂派驻技术人员, 负责集料的出场控制, 碎石厂生产状况 (生产质量和生产量) 的掌握和集料生产整改的交涉。2) 组织固定的、规模化的运输车队 (杜绝少量车辆零星进料) 按批次进料, 有利于材料的堆放和试验检测 (不漏检) 。3) 以“进料单”的形式, 强化碎石厂与拌和站的信息沟通, 防止不同料源材料混杂进场和指定料源以外的材料进场。4) 尽可能减少集料供应厂家, 并以生产规模较大的首选厂家为主供商。

2.2 不同规格集料分仓堆放, 不同料源集料分区堆放, 并可靠隔离

采用不同料源的集料, 必须有相应的获得监理批准的配合比设计。

严禁不同料源集料混合存放, 混合使用。

2.3 堆料技术

集料进场后原则上应按待检区和已检区分别存放, 在拌合场面积受限的情况下, 可通过堆料方式的规范化来解决, 同时也可有效地防止集料堆放不当引起的离析现象。

集料堆放采用水平分层堆料或斜坡式分层堆料:

集料进场后单车成堆卸于当前层面上, 检测合格后立即用推土机分层推平, 否则清除。

2.4 量化控制集料颗粒组成的变异性

1) 制定各种规格集料的单粒级级配要求, 量化要求某种规格集料通过各筛孔的质量百分率和控制筛孔的允许偏差。其中05~10mm集料的控制筛孔为:4.75mm和9.5mm;10mm~20mm集料的控制筛孔为:9.5mm和19mm;20~30mm集料的控制筛孔为19mm和26.5mm;石粉的控制筛孔为:0.075mm.0.6mm和2.36mm。各控制筛孔的允许偏差为:9.5mm (含9.5mm) 以下筛孔允许偏差±4%, 9.5mm以上筛孔为±7%。

2) 各种规格集料单粒级级配要求的确定:在保证取样有代表性 (多批次、多部位) 的前提下, 对每种规格集料各进行50次筛分试验, 然后取其平均值作为各规格集料的单颗粒级配要求值。

3) 当确定的单粒级级配要求与目标配比设计时所采用的集料单粒级筛分结果的偏差大于前述允许偏差时, 说明目标配比设计时取样不具备代表性, 应重新进行集料级配设计。

4) 当施工过程中, 进场集料的单粒级筛分与前述的单粒级级配要求持续 (连续多批次) 偏差较大, 且造成集料合成级配与目标级配偏离较大时, 应及时修复或更换碎石机筛网。

5) 各种规格集料的单粒级筛分结果要出具资料 (D-33-Ⅱ) 并作为合格与否的评判指数, 不合格材料必须及时清理出场。

2.5 严格控制细集料质量

1) 派驻碎石厂人员要严格检查采石场覆盖层的清理情况, 确保石粉的含泥量满足规范要求, 并有效降低0.6mm以下颗粒的塑性指数。

2) 细集料堆放必须搭篷或有效覆盖保护, 防止雨淋和尘土的二次污染。

3 结语

本文提出集料的单粒级控制筛孔, 实际取样确定单粒级级配要求值, 量化控制单粒级颗粒组成的变异性, 从源头上解决了基层施工过程中的“级配离析”现象, 保证基层混合料的均匀性和基层强度的均匀性。

参考文献

[1]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

原材料 篇10

套期交易之所以能够避免商品价格风险, 其基本原理基于:

期货交易过程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尽管变动幅度不会完全一致, 但变动的趋势基本一致。即当特定商品的现货价格趋于上涨时, 其期货价格也趋于上涨, 反之亦然。这是因为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虽然是两个各自分开的不同市场, 但对于特定的商品来说, 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相同的。这样, 引起现货市场商品价格的涨跌, 就同样会影响到期货市场商品价格同向的涨跌。套期交易者就可以通过在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做相反的交易来达到避免价格波动效果, 使商品价格稳定在既定目标区间内。

商品现货价格与商品期货价格不仅变动的趋势相同, 而且到商品期货合约到期时, 两者价格将大致相近。因为商品期货价格包含有储藏商品直至交割日为止的相关费用, 通常, 远期期货价格要比近期期货价格高。期货合约接近于交割日时, 仓储费用会逐渐减少。商品现货价格与商品期货价格的决定因素已经基本相同, 交割月份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向一致。

特别应该注意, 商品期货市场不会等同于商品现货市场, 期货价格的波动时间与波动幅度不一定与现货价格完全一致, 期货市场交易的数量有固定的交易单位, 套期交易开始时的基差 (商品现货价格—商品期货价格=基差) , 至套期交易结束时的基差也会有变化, 这些就意味着套期交易者在冲销期货合约时, 有可能获得额外利润, 也可能产生额外亏损。在有些情况下, 亏损是巨大的。例如, 我国一家航空公司今年已经为燃油对冲合约 (套期交易) 出现的未变现市值计价亏了使套期保值交易真正达到为现货绝对保值的目的, 套期保值者就必须进行相应的基差交易,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回避现货价格波动风险, 从而把价格风险全部转嫁给期货交易投机者。为使现货买入方 (商) 了解到如何为现货绝对保值的全过程, 以便从买入套期保值交易与基差交易中获得保值效果, 下面剖析一实例来说明现货买入方 (商) 是如何利用买入套期保值交易与基差交易来为自身买入现货绝对保值的完整交易过程。

开仓:买入套期保值交易

某榨油企业在2月份根据本企业生产计划安排、流动资金及大豆库存状况, 准备到9月份买进大豆现货来保障本厂生产需要, 但又担心到9月份大豆现货价格会大幅上涨, 于是决定进行买入套期保值交易, 即于2月25日买入商品期货交易所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合约10手 (1手=10吨) , 其期货价为2650元/吨, 该榨油企业支付交易保证金=合约价值的5%=2650元/吨×1 0吨/手×1 0手×5%=13250元, 支付交易手续费=20元/手×1 0手=200元, 当天 (2月25日) 大豆现货价为2800元/吨, 大豆现货价格与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格之间的基差为 (基差=商品现货价格—商品期货价格=2800元/吨—2650元/吨=) 150元/吨。假如等到该榨油企业平仓了结本次套期保值交易时, 大豆现货与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的价格都上涨, 大豆现货与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之间的基差可能会出现三种变化: (1) 基差保持不变, 仍然是150元/吨。这表明本次套期保值交易为现货起到保值作用; (2) 基差变小, 即基差小于150元/吨。这表明本次套期保值交易为现货不但起到保值作用, 还有盈余; (3) 基差变大, 即基差大于150元/吨。这表明本次套期保值交易未能为现货起到绝对保值作用, 只起到部分保值作用。

套期保值者的初衷是, 在结束套期保值时, 既不想出现亏损, 也不指望有剩余盈利, 而只希望基差保持不变, 使套期保值交易真正起到为现货绝对保值作用。实际上, 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等因素的变化, 基差会经常发生变化。基差始终保持不变的情况是罕见的。特别是当基差的变动方向不利于套期保值者时, 套期保值交易并不能为现货绝对保值, 而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其亏损额大小为基差变动量, 即做套期保值时的基差与结束套期保值时的基差之差。基差变动是客观存在的,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使做套期保值时的基差与结束套期保值时的基差保持不变呢?最有效的方法是, 在做套期保值交易之后, 在结束套期保值交易之前, 进行另一种交易~基差交易, 以达到基差保持不变的目的。

确保基差始终不变:基差交易

为了在结束套期保值交易时基差保持不变, 仍然是150元/吨。该榨油企业在期货市场做了买入套期保值交易之后, 于2月26日与一家粮食收购站签订了一份以基差交易方式进行交易的大豆购销合同。该购销合同上约定粮食收购站可在8月10日至8月28日期间内, 任选一天的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格作为本次基差交易的计价基准, 按高于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的150元/吨的价格出售大豆现货给榨油企业。这“按高于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的150元/吨的价格出售大豆现货给榨油企业”的条款就以购销合同的形式保证了到结束套期保值时的基差保持不变, 仍然是2月25日的基差150元/吨。这就是说, 到将来该榨油企业买入大豆现货时, 不论大豆现货价为多少, 该榨油企业将以基差交易价 (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基差150元/吨) 的价格从粮食收购站买入大豆现货, 从而达到基差保持不变的目的。

等到了8月25日, 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已涨到3000元/吨, 大豆现货价已涨到3200元/吨, 大豆现货价格与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格之间的基差为3200元/吨—3000元/吨=200元/吨。在8月25日这天, 粮食收购站通知该榨油企业以当天 (8月25日) 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作为本次基差交易的计价基准, 按高于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的1 50元/吨的价格卖出大豆现货给该榨油企业。这就意味着, 该榨油企业是以基差交易价 (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3000元/吨+基差1 50元/吨=) 31 50元/吨的价格从粮食收购站购入大豆现货, 至此本次基差交易圆满结束。

平仓:了结买入套期保值交易

8月25日, 该榨油企业立即在期货市场上卖出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合约10手 (1手=10吨) , 其期货价为3000元/吨, 即平仓了结了在2月25日买入的大豆9月份交割10手期货合约。该榨油企业收回已经支付的交易保证金=合约价值的5%=2650元/吨×10吨/手×10手×5%=1 3250元, 再次支付交易手续费=20元/手×10手=200元。

在本次套期保值交易与基差交易过程中, 该榨油企业在期货市场上盈利为:8月25日卖出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3000元/吨—2月25日买入大豆9月份交割期货价2650元/吨350元/吨;在现货市场上亏损为:8月25日, 买入大豆基差交易价 (3000元/吨+150元/吨=) 3150元/吨—假如2月25日买入大豆现货价2800元/吨=350元/吨。即期货市场上的350元/吨盈利全部弥补了在现货市场上的350元/吨亏损。这表明, 该榨油企业在8月25日这天以相当于基差交易价3150元/吨—期货市场上盈利350元/吨=2800元/吨的价格购入的大豆现货, 而这2800元/吨的价格恰好是2月25日这天大豆现货价格。而8月25日这天的大豆现货价已涨到3200元/吨。由此可见, 该榨油企业在进行套期保值交易与基差交易之后, 的确能起到为自身买入大豆现货绝对保值作用。

假如该榨油企业只做现货交易, 而不做套期保值交易与基差交易, 那就只能在8月25日这天以当天现货价3200元/吨的价格购入大豆现货, 这会比在2月25日以2800元/吨的价格买入大豆现货亏损3200元/吨—2800元/吨=400元/吨, 即每吨大豆就得多支付400元。要买10手 (1手=10吨) 大豆现货, 合计应该多支付400元/吨×10吨/手×10手=40000元。可见, 现货商只做现货交易的价格波动风险也是令人震惊的。就某种程度而言, 现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并不亚于期货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这一实例充分说明期货市场的确是套期保值者的绝好避险场所。

假如该榨油企业只做套期保值交易, 而不做基差交易, 那么在期货市场上会盈利:3000元/吨—2650元/吨=350元/吨, 而在现货市场上会亏损:8月25日买入大豆现货价3200元/吨—假如2月25日买入大豆现货价2800元/吨=400元/吨, 即期货市场上的350元/吨盈利不能弥补在现货市场上的400元/吨亏损, 结果每吨会导致出现亏损:现货市场亏损400元/吨—期货市场盈利350元/吨=50元/吨。10手期货合约合计亏损50元/吨×10吨/手×10手=5000元。这50元/吨的亏损恰好是基差由小变大之差 (2月25日基差1 50元/吨—8月25日基差200元/吨=—50元/吨) 。这表明该榨油企业相当于在8月25日这天是以 (2月25日) 大豆现货价2800元/吨+50元/吨=2850元/吨的价格购入大豆现货。这2850元/吨的价格比2月25日大豆现货价2800元/吨高出50元/吨, 比8月25日大豆现货价3200元/吨少 (8月25日大豆现货价3200元/吨—2850元/吨=) 350元/吨。这350元/吨正是期货市场上的盈利。这种虽然做了套期保值交易, 但又出现期货市场盈利不能弥补现货市场亏损的状况, 是因为在期货与现货价格都上涨, 并且基差变大 (基差由2月25日的150元/吨上升到8月25日的200元/吨) , 又没进行基差交易所造成的。这就使得套期保值只能起到为现货部分保值作用, 而不能起到为现货绝对保值作用。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原材料】相关文章:

原材料检验05-16

原材料来源05-21

原材料制度09-04

原材料价格05-12

原材料强度07-08

原材料优选08-05

原材料采购08-22

原材料稳定09-10

餐饮原材料采购05-22

原材料论文范文05-09

上一篇:资讯需求下一篇:防雷接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