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动机实证性

2024-07-24

学习动机实证性(精选十篇)

学习动机实证性 篇1

1 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的概念建立在动机概念的基础上, “动机”一词正式在书中出现是20世纪30年代。由于动机与人类的行为有关, 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其概念并不十分明确, 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内在观点, 这类观点一般从内部需要出发, 将动机界定为“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等;二是外在观点, 这类观点一般强调行为的外在诱因、惩罚等, 将动机界定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三是中介过程的观点, 如“能引起个体的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 以满足个体的内部动力”;四是整合动机观, 认为动机是在自我调节的作用下, 个体使自身的内在要求与行为的外在诱因相协调, 从而形成激发、维持行为的动力因素。

2 学习动机的实证性研究成果回顾

关于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 近几十年主要集中在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等方面。近几年, 研究者还将教师因素考虑进去, 研究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

2.1 学习动机与学业绩效的关系研究

王敏等人 (2012) 对168名学习双语课程的大四学生进行施测, 以此来探讨双语教学情境中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得出了以下结论:双语教学情境中学生学业成绩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且女生成绩显著高于男生成绩;双语教学情境下学习动机 (尤其是内部动机) 和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 内部动机能够预测学业成绩。

2.2 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的关系研究

张亚玲和郭德俊 (2001) 的研究表明:实验组教师所采用的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了影响, 并形成了成就型动机。但是, 实验组同学对所学内容的内在兴趣并没有显著的提高。说明在教学过程中的策略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改进了学习的策略和方法, 在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上是不够的。

姚德雯等人 (2012) 从新疆各地选取453名初中学生为被试, 采用镶嵌图形测验、中学生学习方式量表、学习过程问卷中的学习动机分问卷来探讨新疆初中生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和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发现: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与学业成绩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均对学业成绩有显著预测作用;学习策略会直接影响学业成绩, 学习策略在认知风格、学习动机对学业成绩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2.3 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杨国枢 (1973) 发现, 成就动机与真实自我概念、理想自我概念、父母眼中的自我及老师或同学眼中的自我皆呈显著的正相关。

张玉妹等 (2013) 以127名贫困大学生, 149名非贫困生为对象,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进行测试, 来探讨贫困大学生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及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贫困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贫困大学生自我概念与成就倾向、求成动机呈正相关, 与避败动机呈负相关;贫困生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与心理健康呈负相关, 而成就倾向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

2.4 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学习动机的关系

刘惠军等认为教师的自主支持与学生内部动机和胜任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教师的高自主支持能使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内部动机和较强的学习胜任感。培养教师高自主支持的激励风格, 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以及增强学生的学习行为有促进作用。

张佩秋等 (2010) 通过对328名学生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分析, 探讨网络学习模式下教师自主支持行为是否有利于通过改善学生对课堂的心理知觉水平, 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研究表明:在教师高自主支持的网络学习模式中, 学生的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得到更好的满足;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对内在动机有显著影响;教师可通过改善学生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等中介变量间接对学生内在动机产生积极影响。

3 学习动机研究的基本发展趋势

学生动机的研究一直备受重视, 成为目前教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学习动机研究基本发展趋势的揭示和探讨将给我们今后更深入的研究带来启示。理论构建由抽象走向具体, 逐渐细致化;研究的重点出现了由内部动机向外部动机转移, 再到内外兼容的趋势;注重学习动机的情景性和应用性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发生、发展机制的探讨, 增强其可操作性;重视将学习动机与学生其他的心理特征相结合, 深化对研究对象的认识;重视文化因素的影响, 研究应突出民族特色。

学习动机实证性 篇2

陈权吴先琳

[摘要]文章考察了大学生成就动机、成就(包括学习成绩和社会成就)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探究了背景不同的大学生在成就动机、学习成绩、社会成就争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成就动机和学习成绩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成就动机和社会成就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大学生成就动机与社会成就存在显著正相关,和学习成就不存在显著相关,对心理健康有较强的预测力。

[关键词]成就动机成就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陈权(1977-),男,江苏灌云人,江苏大学,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心理学;昊先琳(1980-),女,四川达州人,江苏大学党委宣传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江苏镇江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网络依赖团体咨询模式的探索”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07BZX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36-0100-03

一、引言

一般认为,成就动机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好像一架强大的“发动机”,激励人们努力向上,在前进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就①。对待大学生成长与发展亦应如此。McClelland指出,成就动机强的人对学习和工作都非常积极,能够控制自己不受环境影响,并且能善于利用时间⑦。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成就动机越强越好呢? Atkinson和Brich认为,成就动机在意识上表现为对立的心理作用:一是追求成功,即追求成功和由成功而带来的积极情感,表现为趋向目标的行动;二是害怕失败,即避免失败和由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情感,常表现为设法逃避成就活动,避免预料到的失败结果。由此看出,成就动机本身就涉及两种不同情感间的冲突,如果处理不当反而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也相当不利。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生成就动机和学习成绩、社会成就及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对其学业成绩、社会成就和心理健康的作用,以期为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选取考虑了年级、性别、专业的均衡性,从江苏某高校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管、经、理、工、医、艺等7个专业1-4年级的596名学生作为被试,采用整班抽取的方法。施测后有效问卷541份(剔除部分信息不全及有明显敷衍迹象的样本),有效问卷率90.8%一年级135人,二年级201入,三年级100人,四年级105人。

(二)研究工具

1.成就动机量表(The Achievement MotiveScale,AMS)。AMS是由T.Gjesme和R.Nygard于1970年编制,中文修订版由叶敏仁修订,共30题,分为两部分,每部分15题,分别测量追求成功的动机(MS)和避免失败的动机(Maf)。量表采用4点计分,与自己情况完全相符合记3分,与自己的情况完全不符合记0分。成就动机的得分由追求成功的动机减去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构成。得分越高表明成就动机越强。其分半信度0.77(p<0.01),效度为0.58(p< 0.01),内部一致性为0.68③。

2.学习成绩的测量。大学生学业成绩通过必修课所获得成绩来衡量,目前通常采用平均学分成绩点(Crade Point Average,CPA)进行衡量和比较④。绩点制是反映学生学习质量的一种统计制度,具体折算方式如表l所示。平均学分成绩点( CradePoint Average,GPA)等于学分成绩点总数÷学分总数。平均学分成绩点反映了学生学业成绩的优劣,是衡量学生学习的总体平均成绩的一个科学的指标。总分为5分,得分越高说明学业成绩越高,反之则表明学业成绩越低。本研究样本学业成绩的数据直接来源于所调查高校教务系统,信息真实可靠。

3.社会成就的测量@。大学生社会成就是除学习能力之外其他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主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实践锻炼活动以获得。对于大学生社会成就的测量,我们采用同伴互评与自评结合的方式,由同班同学对自己和其他同学分别打分,采用7分制,认为某同学社会成就很高给7分,较高给5-6分,一般给4分,较低给2-3分,很低给1分。最后取均分为最终得分。得分越高,说明社会成就越高;反之则表明社会成就越低。

4.心理健康量表(SCL-90)。该量表共90个自我评定项目,包含九个测验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主要反映个体的心理困扰水平。得分越低,表明心理困扰水平越低;反之则表明心理困扰水平越高。

(三)统计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涉及的统计分析方法有:独立样本I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

三、结果与分析

(一)背景不同的大学生在成就动机、学习成绩、社会成就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考察背景不同的大学生在成就动机、学习成绩、社会成就和心理健康方面的差异,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成就动机和学习成绩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男生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女生(P<0.05),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在追求成功方面(P<0.01);而女生的学习成绩却显著高于男生(P< 0.001)。在社会成就和心理健康得分方面,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本研究还比较了学生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学生干部的成就动机显著高于普通同学(P<0.05);相应的,学生干部的社会成就亦显著高于普通同学(P<0.01),但是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方面却未发现他们之间有显著差异。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学习成绩和社会成就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就动机、学习成绩和社会成就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见102页表3),结果显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成就动机(包括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分量表)、社会成就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心理健康和成就动机(追求成功)呈显著负相关,即成就动机越高,大学生心理困扰程度越低;而避免失败却和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如果大学生害怕失败,则会导致心理困扰水平高;大学生的社会成就和心理健康显著负相关,即社会成就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有意思的是,成就动机和大学生学习成绩不存在显著相关,却和社会成就有显著相关关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成就动机及一些基本资料的多元逐步回归

为了解大学生成就动机等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力,以心理健康作为因变量,以成就动机、社会成就等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见表4)。其中,年级、专业、是否学生干部、是否独生子女、来自农村还是城市等因素为定性变量,把其转换为虚拟变量进入回归统计。结果显示,成就动机、社会成就、是否独生子女和追求成功四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且有显著的意义,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一)大学生成就动机、学习成绩和社会成就的关系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追求卓越以期达到更高目标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倾向。从表象上理解,这种动机对大学生成就的`获得作用是非凡的,也就是说,大学生成就动机越高,取得的成就也就越高。然而,事实并不完全如此。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学习成就和成就动机并无显著性相关,这就意味着高成就动机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好的学习成就。大学生的学习除了受主观因素影响外,还受到诸如智力、环境、心境、家庭背景、学习方式等非主观因素影响。成就动机仅仅一种主观的愿望,从愿望到付诸行动再到获得成功还有一个过程,大学生是否具有坚强的意志力以克服种种学习障碍是实现主观愿望的关键。研究发现,男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尤其是在追求成功方面要显著高于女大学生,但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男大学生却显著落后于女同学。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进入大学以后,女生较之男生往往更专注和局限于学业,而男生或许会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培养和锻炼自我的综合素质方面。

本研究还发现,成就动机和社会成就存在显著性相关,尤其是分量表追求成功和社会成就相关的显著程度更为明显(P<0.01),显然,成就动机对大学生成就的影响力主要体现在社会成就方面。研究表明,学生干部的成就动机要显著高于普通同学,其社会成就也显著高于普通同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更加证明了成就动机对大学生社会成就的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追求成功还是在避免失败方面,成就动机和心理健康之间都存在显著相关,在回归分析中,成就动机和追求成功先后作为自变量进入方程并有显著意义。其中追求成功动机与心理健康均存在显著负相关,避免失败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模式恰巧相反,这说明追求成功动机越高越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水平,而避免失败对心理健康却产生消极影响。成就动机高的人,对问题勇于承担责任,能从任务中获得满足感。在大学生群体中间,成就动机高的同学也会取得相应高的社会成就,这有助于他们自我满足而产生积极情绪,增强自信从而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有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人,往往把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强,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对成功的积极归因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自我概念水平,而较高的自我概念又有助于个体调控各种不良情绪、保持健康的心态和减少各类问题行为⑦相反,成就动机低的人,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运气,而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能力感的缺失不利于自我概念的发展,较低的自我概念水平又对个体的情绪心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理解,成就动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预测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实证研究 篇3

从2006—2011年,我国每年手机出版产业收入一直在数字出版产值中占据最大比重 ,据2013年最新发布的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显示,手机出版产值已达到486.5亿元 。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规模达到了2.91亿人,其中18—25周岁人群所占比例高达41% 。大学生正属于这一年龄区间,因此该群体的手机阅读行为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根据相关学者对手机阅读的定义,结合本文研究目的,笔者认为手机阅读是用户以手机为载体接收、下载或在线浏览新闻资讯、出版作品的阅读方式。基于此,本文以武汉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深入研究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与满足情况。

一.研究设计

在初步研究阶段,笔者与15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武汉大学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线上访谈。访谈内容是让被访者回顾自己使用手机阅读的具体动机与满足程度。通过对访谈过程的如实记录与整理,共获得大学生手机阅读的34个动机。在此基础上,把语义相似但表述不同的问题进行归纳合并,进而将34个动机整合为25个。然后,将这25个动机以问卷形式进行预调查,共发放问卷4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32份。通过对预调查结果进行信度检验与因子分析,将共同度低于0.6的因子(如:树立威信、寻求刺激、提升自我形象等)删除。

由此,笔者归纳出20个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因子,分别是:及时关注新闻(M1)、获取更多资讯(M2)、获取周边信息(M3)、获取实际帮助(M4)、充分利用时间(M5)、了解好友动态(M6)、结交好友(M7)、便于转发分享(M8)、休闲放松(M9)、忘记烦恼(M10)、打发无聊(M11)、跟风(M12)、尝新(M13)、便于评论表达(M14)、方便选择性阅读(M15)、成本低(M16)、方便携带(M17)、方便储存(M18)、容易获取(M19)、隐私保障(M20)。

在访谈和预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展开正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发放选择武汉大学的四个学部进行,并依照人口比例配比问卷2:1:1:1。发放的具体地点集中在图书馆、教室以及学生宿舍。发放时间从2013年4月中旬持续至4月底,刻意避开周末、五一假日等外校人员居多的时段。

二.数据分析

经统计,正式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8份,排除填写不完整与不使用手机阅读的问卷15份后,共有283份问卷进入数据分析,有效回收率占94.33%。此外,此份共含43道题项问卷的Cronbacha值高达0.939,其中包含20道题项的动机因子表的Cronbacha值达到了0.892,充分说明该问卷信度很好。

在样本的性别分布上,男生126人,占44.5%;女生157人,占55.5%。在样本的年级分布上,本科大一有58人,占20.5%;本科大二有66人,占23.3%;本科大三有76人,占26.8%;本科大四有46人,占16.3%;研究生(包括硕士生和博士生)有37人,占13.1%。低年级本科生(大一、大二)、高年级本科生(大三、大四)与研究生分布的比例约为3:3:1。在样本的专业分布上,来自人文社科的学生有122人,来自理工科的学生有161人,两者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3.1%和56.9%。

1. 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

在数据收集前,笔者尽可能多地设计问题,以期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形成全面、完整的认识。但一方面,动机较多会增加问题分析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各动机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动机之间会出现语义重叠现象。为了克服这种相关性、重叠性,对20个动机因子作出更具解释性的分类,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进行分析、归纳。

本文采用KMO检验(Kaiser-Meyer-Olkin)和巴特利特球度检验(Bartelett test of sphericity)的方法对动机因子(M1~M20)进行检验,判断各因子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即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KMO检验与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KMO检验值为0.852,接近于1,另外巴特利特球度检验的卡方值为2742.817,达到显著,表明问卷设计的20个动机因子很适合做因子分析。

接着,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并采用Varimax法对初始公共因子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通过主成分分析共提炼出5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且这5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7.162%,说明这些因子能够较好地反映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情况。表2反映的是使用Varimax法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的因子负荷矩阵,由于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两端集中,能更好地解释主要的动机因子 。为提高因子解释力,笔者删去因子负荷小于0.5的动机“充分利用时间”。并依据5个因子各自包含的动机以及前人对阅读动机的归纳研究,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的5个公因子分别进行命名。

公因子1的解释变异量最大(33.280%),解释力最强。其动机成分包括“方便储存”“成本低”“方便携带”“容易获取”“方便选择性阅读”。这些动机因子的共性在于基于手机媒介本身的特征(体积小、容量大、通网络)形成,也是最能区别纸质媒介(图书、报纸、杂志)的特征。这类动机针对的是手机媒介本身,而非阅读内容本身。基于此,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媒介特性类动机”。

公因子2的解释变异量为11.130%,包含动机有“获取更多资讯”、“及时获取新闻”“获取周边信息”“获取实际帮助”。无论是资讯、新闻、周边信息还是对学习生活有实际帮助的资料,都是属于从外界获得的“信息”。故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信息类动机”。

nlc202309011701

公因子3的解释变异量为8.711%,包括“结交好友”“便于转发分享”“了解好友动态”这些动机。“结交好友”是出于共同的阅读兴趣认识新朋友。“了解好友动态”是通过阅读好友的日志、博客与已有朋友保持联络。“便于转发分享”则是在朋友圈中实现相互推荐与共同阅读。很显然,这三种动机因子主要强调互动、交往,因而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社交类动机”。

公因子4的解释变异量为7.457%,包含的动机因子是“打发无聊”“忘记烦恼”“休闲放松”。这些反映的是大学生出于娱乐、放松的需求而使用手机阅读。所以本文将这一公因子命名为“娱乐类动机”。

公因子5的解释变异量为6.586%,由“跟风”“尝新”“隐私保障”“便于评论表达”这四种动机因子组成。“跟风”是大学生受到周边人使用手机阅读的影响,自身也开始使用手机阅读。“尝新”是大学生出于对新阅读方式的好奇而使用手机阅读。“隐私保障”是大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在阅读什么内容。而“便于评论表达”是大学生容易发表对阅读内容的见解。笔者发现,这四种动机分别出于大学生不愿落伍、好奇尝新、自我保护与自由表达的心理,都是自我意识的表现,因而将最后一项公因子命名为“自我类动机”。

综上所述,大学生手机阅读的动机分别为“媒介特性类动机”“信息类动机”“社交类动机”“娱乐类动机”和“自我类动机”。

2. 主要动机与次要动机

根据均值排名,单项动机因子中排在前5的为:“方便携带”“获取更多资讯”“及时关注新闻”“休闲放松”和“方便储存”。而在动机公因子中,均值排名从大到小依次为“媒介特性类动机”“信息类动机”“娱乐类动机”“社交类动机”“自我类动机”。由此,可以判断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动机为“媒介特性类动机”和“信息类动机”,次要动机为“娱乐类动机”“社交类动机”与“自我类动机”。

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动机的影响

为了分析性别、年级、专业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有否显著影响,本文采用独立样本T测验检验性别、专业这两类因素的影响,采用ANOVA方差分析检验年级这一因素的影响。

在性别影响方面,女生在“获取更多资讯”“获取周边信息”“便于转发分享”“忘记烦恼”“跟风”“尝新”“方便携带”和“方便储存”这9个因子上的动机更为强烈。所以,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手机阅读动机上存在显著差异。

在专业影响方面,仅在“尝新”这一动机因子上人文社科学生的动机比理工科学生的动机更为强烈。因而可以判断不同专业大学生在手机阅读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年级影响方面,如果把本科大一与本科大二的学生归为一组,本科大三与本科大四的学生归为一组,研究生自成一组,则这三组学生在手机阅读动机的强弱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由此,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手机阅读动机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4. 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的满足情况

为了能够更确切地了解手机阅读大学生市场的现状,同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发展建议,本项研究在调查问卷中特设“手机阅读动机的满足情况”,调查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单项动机因子中,满足情况较好(均值大于4)的有“媒介特性类动机”中的“方便携带”“容易获取”“方便选择性阅读”“成本低”;“信息类动机”中的“及时关注新闻”“获取更多资讯”“获取周边信息”。另一方面,“社交类动机”中的“结交好友”“自我类动机”中的“隐私保障”和“便于评论表达”出现比较或非常不满足的概率相对比较大。

而在动机公因子的满足情况中,满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类动机”“媒介特性类动机”“娱乐类动机”“社交类动机”“自我类动机”。总体而言,大学生通过手机阅读取得的满足程度较高(均值皆大于3.5)。其中,“信息类动机”和“媒介特性类动机”的满足情况最好,这也正好和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动机吻合。

三.研究结论及讨论

1. 主要结论

通过数据收集与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大学生进行手机阅读出于5类动机:“媒介特性类动机”“信息类动机”“社交类动机”“娱乐类动机”和“自我类动机”。大学生往往在多个动机的共同作用下进行手机阅读。且男女生在手机阅读动机上存在较为显著差异,而年级、专业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没有显著影响。

(2)大学生手机阅读的主要动机是“媒介特性类动机”与“信息类动机”,次要动机是“社交类动机”“娱乐类动机”和“自我类动机”。“媒介特性类动机”有赖于手机媒介本身的使用特征,其取代“娱乐类动机”等传统阅读动机成为主要动机。可见,大学生进行手机阅读不再局限于阅读本身,还有对手机媒介本身的使用需求。手机阅读动机的概念相较于传统阅读动机有了新的内涵。

(3)在手机阅读动机的满足情况中,满足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信息类动机”“媒介特性类动机”“娱乐类动机”“社交类动机”和“自我类动机”。相比次要动机,大学生对手机阅读主要动机的满足程度更高。总体而言,大学生对手机阅读有较高的评价。

2. 讨论与建议

基于本文对大学生手机阅读动机与满足情况研究,笔者对我国手机阅读市场中的内容提供商、移动运营商以及应用软件商提出几点建议。

(1)内容提供商

我国目前手机阅读的内容提供商主要包括传统出版机构和门户网站(新浪、搜狐等)两种,还有图书馆、各类协会、原创作者等内容提供方。内容是阅读的根本,阅读内容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用户的阅读选择。笔者认为,我国手机阅读市场的内容提供商应做到如下两点。

第一,提升阅读质量。无论是纸质阅读还是手机阅读,内容质量都是关键。尽管手机阅读被许多学者贴上“浅阅读”“快餐式”“娱乐化”等标签,阅读质量的保障仍然十分重要。有受访对象表示手机读物错别字多、语句不通、语法混乱,严重影响阅读体验。还有受访者提出,尽管手机阅读资源相比纸质阅读容易获取,但对于那些找不到纸质版的手机阅读资源总有一种“不放心、怕出错”的感觉。因而,只有确保阅读质量,才能确保不流失用户。尤其是门户网站、原创作者等基于网络渠道发表作品的内容提供者,更应注重文本编辑,优化作品质量。

学习动机实证性 篇4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参加问卷调查的受试者是江苏某高职院校的127名非英语专业大二学生。。在他们参加完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 (PRACTICAL ENGLISH TEST FOR COLLEGES) 后, 老师将他们分为两组:65名通过考试的学生分到高级组, 视为英语学习的善学者, 62名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分到普通组, 视为英语学习的非善学者。

1.2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由“动机调查问卷”和“学习策略调查问卷”两部分组成。“动机调查问卷”综合参考了Gardner和Skehan的动机分类而设计的, 共15题, 分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结果型动机和内在型动机四部分。“学习策略调查问卷”是以Oxford的问卷为基础, 再结合O’Malley和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以及中国学生的学习情况修改而成的, 共33题, 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策略和社会策略四部分。两份问卷都是李克特五级量表。

调查问卷由学生所在班级的英语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发放给学生, 学生当场填写后及时回收。教师事先说明本次调查结果不影响学生学习成绩, 每个答案也无对错之分,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 并对调查情况保密, 从而保证了调查数据的真实和客观。调查结果采用统计软件SPSS11.0进行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学习动机调查结果与分析

首先对善学者与非善学者学习动机的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中非善学者的工具型动机和结果型动机的平均值都是2.9394, 而善学者的分别是3.0571和3.1214。这4个平均值都基本达到或超过3, 说明非善学者和善学者都具有较强的工具型动机和结果型动机, 而善学者比非善学者的动机强度稍大。工具型动机是指为了实用的目的而学习第二种语言, 如为了获得更好的工作或晋升, 或者为了通过规定的考试等。结果型动机假设语言学习的成功可以激发学习者更高的动机。Dornyei认为工具型动机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语境下可能是极为重要的, 这一点得到了印证。[3]英语在我国高校是必修科目, 英语考试不及格意味不能顺利毕业。通过英语考试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一个主要目标, 这也部分的解释了为什么非善学者和善学者都具有较强的工具型动机。如果某人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自然希望能为此受到表扬, 这种心理部分地解释了结果型动机的高平均值。内在型动机是指因为能从活动中感受到快乐和满足感而去参与活动的动机。非善学者和善学者的内在型动机的平均值分别是2.0303和2.4714, 都没有达到3, 说明两者的内在型动机都较弱, 但非善学者和善学者在内在型动机方面的分差是四类动机中最大。融入型动机是指对于目标语群体持有肯定的态度, 有融入该群体的意愿, 或者至少是愿意与目标语群体成员会面和互动。非善学者和善学者的融入型动机平均值分别是3.0667和3.3600, 说明两者都具有较强的融入型动机。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快速发展使得学习者能更便利更广泛地接触到外来文化, 有助于其形成融入型动机。另一方面, 非善学者和善学者在融入型动机上的平均值的分值差也说明比起工具型动机, 融入型动机能更好地预测语言学习的成就。除了内在型动机, 善学者在其他三类动机上的标准差都要比非善学者来得小, 说明善学者对于同一问题的反应要比非善学者统一。

为了验证善学者与非善学者所持有的动机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对所收集数据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 本研究中“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中Sig值都大于0.05, 工具型动机和结果型动机的Sig值 (双侧) 都比0.05大很多 (分别为0.437和0.245) , 而融入型动机和内在型动机的Sig值 (双侧) 则稍高于0.05 (分别为0.080和0.051) , 同时四种动机类型的“差分的95%置信区间”都包含0, 说明善学者和非善学者持有动机类型没有显著差异。

2.2 学习策略调查结果与分析

对善学者与非善学者学习策略对比研究首先对比了他们的平均值和标准差。平均值介于4.5到5, 说明学习者总是或几乎总是使用学习策略;介于3.5到4.4, 说明学习者通常使用学习策略;介于2.5到3.4之间, 说明学习者有时会使用学习策略;介于1.5到2.4之间, 说明学习者从不或几乎从不使用学习策略。[4]本研究中非善学者的元认知策略的平均值是2.4680, 低于2.5, 说明其很少使用元认知策略;善学者的平均值是2.7810, 说明其有时会使用元认知策略。这两个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在四组平均值中最大。非善学者和善学者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平均值都介于2.5到3.4之间, 说明他们有时会使用这两种策略。两者的社交策略平均值都低于2.5, 说明两者都很少使用社交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指思考学习过程, 做好学习规划, 监测学习任务, 评估学习成效等, 认知策略是指与学习资料互动, 掌握学习资料或把具体的学习技巧运用于学习任务。可以看出, 虽然非善学者也会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但他们显然缺乏培养更高层次的技能的能力 (即采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 。运用情感策略并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或枯燥的训练, 因而无论是非善学者还是善学者, 其情感策略的平均值都要高于其他三类策略。社交策略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的寻求与目标语群体的交流或用目标语加强与同伴的互动等。在中国, 学习者普遍缺乏与英语母语者的接触机会, 同时非英语专业学习者之间也很少在课堂之外主动用英语来进行交流。非善学者和善学者的社交策略标准差都是最低的, 说明很少使用社交策略并不是个别现象。

为了验证善学者与非善学者所采用的策略是否具有显著差异, 对所收集数据做了独立样本t检验, “方差方程的Levene检验”的Sig值都大于0.05, 而“均值方程的t检验”下的Sig值 (双侧) 只有元认知策略的是小于0.05的, 其”差分的95%置信区间”也不包含0, 意味着非善学者与善学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是由显著性差异的。非善学者通常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宏观规划, 没有确定明晰的学习目标, 学习上没有自我管理的意识, 这些可能就是导致其英语学习失败的关键因素。总的说来, 非善学者也使用各种学习策略, 但是频率没有善学者高, 特别是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

2.3 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相关性研究

本研究也对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在本次研究中融入型动机和内在型动机与四类学习策略都是正相关, 并且相关性系数都高于0.4, 说明学习者的融入型动机或内在型动机越强, 其采用这四类学习策略的频率越高。工具型动机与四类学习策略都没有相关性, 说明工具型动机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没有影响。结果型动机与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低显著相关。

3 结束语

本研究显示, 善学者和非善学者的学习动机无显著差异, 只是善学者的学习动机普遍比非善学者强;善学者和非善学者的学习策略频率都不高, 但是前者比后者的频率高, 在元认知策略的运用上有显著差异;融入型动机和内在型动机与所有学习策略都正相关。因而, 在教学中, 教师应有意识的采取各种措施来培养学生的融入型动机和内在型动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营造放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来帮助学生从英语学习中获得乐趣, 形成内在型动机。课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合适的英语杂志、电影、小说等来更多的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生活等, 形成好感, 有融入意向。除此之外, 教师在课堂上可进行系统的有计划的学习策略训练, 特别是元认知策略训练, 以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力。本次调查范围较小, 样本容量不大, 所得结果不一定具有广泛代表性, 要全面了解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关系还有待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该研究通过对善学者与非善学者的调查, 试图找出两组不同特征学习者持有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运用的异同, 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对实际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关系

参考文献

[1]Gardner R.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 nold, 1985.

[2]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3]Dornyei Z.Conceptualizing motivation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1990 (40) :45-78.

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 篇5

很多老师坦言当下的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如以前的学生,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动机,主动学习对学生来说变得越来越困难。学生学习动机研究是教育学、心理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并且受到很多人的关注。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的研究

在欧美国家,学习动机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受行为主义影响,注重探讨个体行为的外部原因,如成功与失败、表扬与责备、奖励与惩罚、合作与竞争、结果与望等因素。认知主义理论在60年代以后成为研究的主流,之后又提出了归因论、自我效能论、成就目标论、自我价值感 理论等学习动机理论,社会认知取向的学习动机研究成为了研究的主流。

赫尔认为学习活动可分成三种动机类型,即目标取向、活动取向和学习取向。比格斯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四类,即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

H.A.默里提的学习动机需要理论认为学习受到内部活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来自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学习需要激发了学习动机,动机一旦产生就立刻对学习活动和学习行为发生作用。这个理论把学习动机产生的原因来源于人后天的需要,并成为人正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层次,这就形成了强弱不同的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家卡文顿的自我价值理论以成就动机理论和成败归因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学习动机,探讨了 “有些学生为什么不肯努力学习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理论把自我价值和学习动机结合起来是动机理论研究的一个亮点,不同的人对自己的价值有不同的评价和要求,特别是大学生群体,大学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主要阶段,将人的自我价值与学习动机结合研究,很有突破性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通过学习动机的研究提出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即倒“U”曲线定律,说明了学习动机并不一定是越高越好,当它超过一定程度时,效果反而更差,因此中等程度的学习动机最有利于优秀成绩的取得。

由美国心理学家索里和推尔福特提出来的,交往性动机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性动机,在大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这种动机表现为:为了获得父母、教师、朋友的和谐关系而努力学习,而他人的疏远和排斥可能会挫伤他学习的积极性。威信性动机可能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性动机,它是人们要求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地位、声誉、尊敬、待遇的愿望的体现。一个人不仅希望和别人交往,更希望得到他人的赞扬、重视和尊重。对于大学生而言,后者可能是一种更为普遍持久的学习动机:对将来在社会上取得威信的追求,表现为在大学期间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

(二)国内的研究

国内关于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有两类: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集中在相关研究和干预研究上。国内的实证研究大部分是相关性质的研究(王振宏刘萍2000,张焰黄希庭1999,宋剑辉郭德俊1998,王振宏1999,方媛祝蓓里2000,梁海梅郭德俊张贵良1998等),他们从认知动机观的不同理论、概念出发探讨其对学业成就、成就动机等的影响,干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归因训练手段上(随光远1991,韩仁生1998),它们利用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这些是针对中小学生而言的,并且是结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的。

关于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特点、结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1.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研究

毛晋平(1995)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有四个方面:学习动机复杂多元,且极不稳定,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学习动机、内容多功利性和实惠性;学习的成就动机强度呈中等水平。鲁克成等人(1992)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有三个方面特点:学习动机具有多样性、学习动机呈现动态性的发展趋势、学习动机矛盾的两面性。

2.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结构研究

黄希庭将大学生的需要分为6种,即生理、安全、交往、尊敬、发展和贡献。并且在基础上编制了学习动机问卷,对大学生进行实测,结果显示,6种动机与6种需要相一致,求知进取的动机与发展的需要一致、社会取向动机与贡献的需要一致、物质追求的动机与生理的需要一致、害怕失败的动机与安全需要一致、个人成就动机与尊敬的需要一致、小群体取向动机与交往的需要一致。秦晓晴等人提出了外语学习动机概念模型,该模型将学习动

机分为6种成分:个人需要、动机前提、情感中介、认知中介、动机行为和学习结果。

3.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研究(1)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黄庭希的研究发现,大学生中男生和女生有着明显不同水平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在社会取向、害怕失败、个人成就、小群体取向这四种动机上,男、女生存在显著差异。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和小群体取向上女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在个人成就上男生的动机水平则显著高于女生。池丽萍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在内部动机中,在挑战性维度上男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在外部动机中,在依赖他人评价维度上女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张宏如通过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有更高的动机水平。张爱莲在研究中发现,女生学习积极性高于男生。

(2)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年级差异

刘淳松研究发现:在求知进取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动机水平低于二、三年级;在物质追求和个人成就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动机水平低于三年级;在小群体取向动机上,一年级学生的动机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张宏如的研究从知识、经验和技能三个方面出发,发现学生认为三个方面之间的重要性差异不大,一般在三年级下降较快,在四年级上升较多,甚至出现反弹。在知识上,随着年级上升其重要性反而下降,但学习方法却上升,特别是在四年级。在经验和技能上,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兴趣较高,二、三年级动机呈下降趋势,但四年级动机

又重新回升。

(3)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一定的学校类型的差异

黄希庭等人研究发现,医科院校和工科的学生在求知进取上动机水平较低,在害怕失败上动机水平较高;军校类院校在社会取向和个人成就上动机水平

较高,在物质追求上动机水平较低。

(4)影响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研究

张爱莲通过调查分析归纳出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动机水平依次为:生存与发展、求知与完善、责任感、上进心、成功的激励、考试压力、父母的期望。妨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依次为:专业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习目标不明确、学校某些管理方式欠妥、学校条件限制、课堂教学方式死板、课程安排不合理。池丽萍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充满自信,学习动机有较强的内在性,而较少受制于外部因素。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目前的关于学习动机研究都只是停留在现状、原因、结构特点等表面上的研究上,缺乏长期性的跟踪研究,例如不同的学习动机对职业选择的影响或者说学习动机水平的高低对个人成就的影响等。

二、调查过程

(一)确定调查方式:问卷调查

(二)调查对象:西南财经大学本科生,总人数100人

(三)通过正准备下课老师的配合,给同学们发放问卷填写后回收

四、结果分析

(一)、内在动力方面

内部动力是指产生于学习者自身需要的推动其学习的一种力量,它以动机为核心,包括学习目的、兴趣、自觉性、努力程度、对专业的认可度等主要因素。调查发现: 我国当代大学生学习目的有较强的功利色彩,缺乏学习动力的原因主要是对大学学习的错误认识以及心态不端正。在对“大学学习的认识”上,62%的学生认为,学习以考试成绩衡量,仅有15%的人认为大学的学习仍应主动奋进争取取得学业上的成就。另通过分析“上大学的目的”以及“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何” 两项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总体情况是良好的。对于“所学专业兴趣”的问题,选择回答“相当感兴趣”与“较为有兴趣”的同学占75%。“上大学的目的”选项中89%的同学回答出“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符合父母期望”等积极向上的答案,说明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目的是明确的,有着强烈的成才愿望和进取心,这样的学习动机是积极健康的,是学习的主要动力源泉,也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大学的第一目的的调查中,回答“为了顺利毕业”和“不知道,随遇而安”的占9%,上大学对他们来说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这必定会影响他们的学习主动性。首先,部分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出现了偏差,片面理解学以致用,重物质轻精神、重现实轻未来,只要是他们认为没用的就不愿意学。其次,部分大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求知欲望不强,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学习的方式方法一样、好坏的评价标准一样,都是顶着沉重的升学压力死学苦学,学习成为成长过程中的负担,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再次,部分大学生对搞好学习的自信心不强。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在与众多强者的竞争中成绩落后,无法找回在中学时的出众感觉,自信心受到打击,产生了心理失衡。他们不从主观努力上和学习方法上找原因,片面认定是自己的学习能力问题,产生力不从心之感。还有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自己感觉低人一等,并将自卑情绪带入学习当中,影响了完成学业的信心。

(二)、外在动力方面外在动力是指由外界客观环境、要求或激励因素等诱发出的一种学习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源于受到外界的激励或压力所推动,包括社会、家庭、学校等因素施于的激励作用。

当前,高校难免受社会上的一些消极因素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潮的冲击,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公平竞争,如靠关系走后门、重学历轻能力、性别歧视等,也严重挫伤了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互联网的出现和大量使用,在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在外在动力因素调查中,大学生认为最大的压力来自于社会竞争的压力,占60%。这表明大学生已经认识到社会的竞争压力,有很强的成才需求。如果能充分利用这种心理需求,将这些外部压力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力,则能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另外,在影响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属于自主决断的如“个人前途”、“个人爱好与兴趣”者占66%,表明随着心身发展的不断成熟,大学生的自主决断意识越来越强,是他们的学习动力的最大影响因素。但自主决断表面上是为自我,实质要受到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左右,是家庭、社会、学校等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个人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恋爱也是影响大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为爱而学、因爱厌学、无爱废学的人大有人在。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恋爱观的主流趋向是理智和成熟的,具体表现为学业重于爱情,爱情为学业服务,爱情左右学业的驱动力在逐渐减弱。在“毕业时你计划实现什么”的问题中,回答“考研成功”和“考公务员”的占33%,说明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考取研究生或公务员是这部分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其学习行为服务于“我为前途而考”的现实目的。

(三)、综合动力方面

在综合动力方面,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建立,各种就业观念急剧激荡,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凸显出明显的直接性和现实性,学生中能“经常”或“有时考虑前途”的高达89%。可以说,对职业的充分关注,讲究学习的实用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特点之一。多数学生之所以对教学要求与目标只求达到合格,是因为这些目标和要求属于基本条件,他们明白,不达到这些要求就无法顺利毕业。、意见建议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习比中学生更复杂更高级,同时也更为自觉、更为独立,因此,学习动机的强弱对大学生的学业成就有着极大的影响。调查发现,造成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1.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在高中阶段,学生以考上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一旦目标实现,容易产生松解心理,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没有及时树立起进一步的学习目标,造成了考上大学前后的“动机落差”。

2.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大学新生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有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高年级学生的做法。有的大学生经受不住暂时失败的考验,因为一次考试成绩落后就一蹶不振。还有的大学生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滋生厌学情绪,导致学习动力不足。

3.大学新生学习动力不足的深层原因。缺乏远大的理想,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只有明确了“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上大学”等根本问题,学习动力的不足才可能得以根除。

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其学习需要引起并指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态度。本文通过对大学生采取问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学习动机,根据调查结果就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容谈几点认识,探讨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原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动机以需要为基础,当一个人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将学习需要转化为自身的需要时,同时又具备了满足这种需要的客观条件的情况下,需要就会变成活跃的状态,促进大脑中枢放出一定的能量,引发内驱力,成为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五、提出建议或意见

(一)正确的学习动机才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观意图,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在力量。学习动机是提高学习效果极其重要的因素。但是过高或过低的学习动机都不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提高学习效率。只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动机水平适中,学生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学习劲头大,能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指在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过程中,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体念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引起和维持注意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是学习过程中一种很积极的心理倾向。学生要想在学习中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要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培养浓厚的兴趣,才会心向神往,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中做乐。

(三)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

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对于学习的较为持久肯定或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通常可以从学生对待学习的注意状况、情绪倾向与意志状态等方面来加以正面判定和说明,如喜欢还是厌倦、积极还是消极等情绪情感。对答卷的分析清楚地显示出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认为学习是为父母而学的,对学习成绩不在乎,整天就想着玩,应付式上课,缺乏主动性,还有平时没有花时间去学习,采取临时抱佛脚的心态。因此学生有必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而学习态度受学习动机的制约,是影响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端正学习态度的根本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目标。很多学生因为过高的目标有可能使学生自己遭受屡次失败而产生厌倦感,对自己失去信心;而过低的目标又使自己太容易达到而使自己没有动力。同时,学校和老师不要为了追求升学率而鼓舞他们定制过高的目标,给学生太大的压力,要根据个体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指导学生制定符合他们的目标。

参考文献

大学英语学习动机、学习策略与租住学习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倪清泉(期刊 外语界 2010年第三期

大学生学习动机程度特点的调查和实验研究 邓辉平硕士论文2001 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 卜荣华 硕士论文 2006 当代大学生学习动机现状与原因分析 张小红 2006 大学生学习动机调查分析以及培养 盛瑶环 曾祥福 李启华2006 教育与职业 高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苏秋红 2012 毛晋平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的思考 1995 黄希庭、郑涌等当代中国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秦晓晴、文秋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在结构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张爱莲 对137名非重点工科院校大学生学习动机的调查与分析 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浮松,张益民,张红.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 2005

关于本科生学习动机对自主学习及成绩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动机对其学习行为和学业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当前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现状及特点和学习行为和成绩,我们将对您进行网上问卷调查,谢谢您的配合。

单选题

1.你的性别是()A.男 B.女

2.你现在大几()

A.大一 B.大二 C.大三 D.大四

3.你觉得您学习的主要目的是()

A.提高绩点,拿奖学金 B.充实自己,实现自我价值 C.为了顺利毕业 D.父母期望 E.不知道,随遇而安

4.你认为影响你学习的主要因素是()

A.个人兴趣爱好 B.个人前途 C.个人成就感 D.丰厚的奖学金 5.读的专业兴趣如何()

A.相当感兴趣 B.较为感兴趣 C.不太感兴趣 D.完全没兴趣 6.你认为下列哪项对你的学习压力最大()A.家庭期望压力B.社会竞争压力C.学校学业压力 7.你认为学生学习的好坏有什么来衡量()

A.学习成绩B.学业成就C.活动获奖 D.其他 8.你觉得学习氛围的重要程度是()A.重要 B.一般 C.不重要

9.你觉得谈恋爱对你的学习()A.帮助很大 B.帮助不大C.有负面影响 10.你的成绩在班级里排名的位次大概是()

A.前茅 B.中上C中等 D 靠后 11.毕业时,你计划干什么()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之浅议 篇6

关键词:动机 激活 选择 自主 创造 榜样 完善

动机,是指引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选择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性,突出地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性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的客体来对待,而总是选择那些最合意的内容作为学习客体;同时,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受、加工、整合和改造也都是有选择的,都要进行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学生选择的正确与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影响。例如学习内容相同,但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每一个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去学习,其结果往往是大相径庭。当然,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选择是有条件的,必须按照学校教育目标的要求,在教育的现实条件和可能性之中进行选择。

二、自主性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目标和积极的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学习并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应用于实践当中;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做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和调控,充分发挥潜力,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积极向老师质疑、请教,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造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内化和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三、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在现代社会,创造已经成为人的最高需要。学生的学习活动从本质上讲是以简捷、有效的方式继承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也不限于首创前所未有的新知识、新见解,而应该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和解难题;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等。

综上所述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目前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榜样作用。

(一)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不同的社会条件,对学生有不同的要求。首先是社会要求通过家庭对学生的学习起影响作用。例如,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国的青少年为了适应将来的社会,从小就学习电脑,提出了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口号。这些无不反映了社会舆论对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家庭的文化背景,精神面貌也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注意教育,孩子就会对社会上的正确舆论产生积极响应,对错误的现象进行抵制,否则就会造成一种矛盾状况,影响学生努力学习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者,对子女的教育采取适当辅导策略者,家庭气氛比较民主者,有利于孩子的创造性的培养。

(二)榜样作用

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是通过教师来实施完成的,教师的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教育和教学技巧、对学生的态度等,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观察、调查研究证明:教师在学生学习动机形成中是一个十分有力的因素。首先,教师本人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榜样。如果教师本身治学严谨,学而不厌,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从事他的专业和教学,就会对学生留下极深刻的印象。相反,如果教师对他的工作表现出厌烦和冷淡,这种情绪也会影响学生。除了教师外,身边同学中的优秀分子也可设为榜样,使学生掌握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的特点。如学习敢于冒险,不怕失败等等品质,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激发学习的动力。

学习动机实证性 篇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普遍把动机看作第二语言学习中起关键作用的因素。Corder有一句名言:“有了动机,能学好一切。”事实上,过去三十多年来,动机问题在国外应用语言学备受关注。国外动机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角不断地提出并完善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的理论和模型,如Gardner, Schmidt, Tremblay, Dornyei等。但是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国外背景的。同时,国内的动机研究对象大多局限于本科院校这一层次,如高一虹、文秋芳等。可以说,有关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系统研究,特别是对非英语专业的研究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空白。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类型,其教学模式、学生类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本文在基于国内外大量学习动机研究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拟对高职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现状进行调查,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方法。下面的调查分析是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15个非英语专业的214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所得出的结果。

注释:M1=我学习英语是为了顺利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并获取毕业证书;M2=我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学习我的专业;M3=我学习英语是为了拿到A、B级以及四六级英语证书;M4=我学习英语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M5=我学习英语是为了出国寻求更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M6=学好英语对我很重要,因为它是当今社会非常有用的交流工具;M7=学好英语可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M8=我学习英语是完全出于对英语的兴趣;M9=我很想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及人民;M10=我想移民到说英语的国家,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由上表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以工具型动机为主体。其中,提高自我竞争力的动机占据首位,这主要是由于英语作为国际性的工作语言已经成为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其次,学生认为学好英语的另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因此大多数学生的定位是工作导向,而不是像本科院校的学生继续深造或是出国留学。从以上两点分析,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关键是高职的公共英语到底如何在教学内容上适应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

注释:M 11=学习英语对我来说是一种乐趣;M 12=我非常喜欢学英语;M 13=我打算尽可能多地学英语;M 14=在英语课上,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回答问题;M 15=在英语课上,如果遇到我不懂的问题,我会立即问老师;M 16=在英语课上,我总是积极地思考所学到的知识;M 17=做英语作业时,我会非常认真地、独立地完成;M 18=当老师把英语作业发下来的时候,我总会重写,并把错误改正过来;M 19=如果由我来决定是否上英语课,我肯定会选择上英语课;M 20=如果在学校有英语俱乐部,我会非常乐意参加;M 21=如果我有机会去看英语电影,我一定会去;M 22=如果我认识学校里的英语外教,我会尽可能地找机会和他们说英语。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学生总体的英语学习现状不是很理想。文科学生由于专业和英语有一定的联系,学习动机略高于理科学生。但总体上二者均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框架

现笔者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华建软件学院的IT职业英语模块为例,分析高职公共英语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其总的宗旨是:与专业一体,构建“英语+专业”的IT职业英语的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

(1)工作任务

本课程主要为软硬件开发人员、网络与通信类从业人员、技术支持人员、多媒体设计人员、IT行业的行政、市场和客服人员服务,所以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为办公室、会展厅、客服热线接线处、机房、研发部等。为适应上述岗位需求设置IT职业英语的工作项目和工作任务,具体如表三。

(2)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应付软硬件开发、网络设计、通信维修、对外技术支持、IT商务营销、外宾接待、对外联络等过程中遇到的英文词汇、涉外礼仪、语言交流、谈判等业务。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具备专业交际技能,培养学生适应实际岗位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具体从口头和书面交际两方面对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作出分析,具体见表四。

3.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及自己亲身教学体验等途径,深切体会到基于工作过程的英语课程体系对调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调查数据表明基于工作工程的英语教学体系对改善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后对学生进行的学习现状调查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科专业,英语学习的态度、强度及愿望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其次,随机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访谈记录表明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受到了学生的肯定。

学生甲

问题:你对现在上课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吗?

回答:比以前感兴趣。因为我觉着所学的内容和我的专业有联系,我就想把它学好。

学生乙

问题:你对现在上课所学的内容和所采取的方法有何感触?

回答:内容感觉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有联系性。方法也比较注重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能力的培养。

最后,任课教师的亲身体会显示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受到了教师的好评。

教师甲: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教学以来,从学生的课堂学习状况来说,较以前有了一定得改善。学生愿意参与到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话题讨论、情境操练等课堂活动中。

教师乙: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IT职业英语课程体系在单元设计、能力训练和内容安排上都有很大的内在联系性。结构紧密,逻辑严密。

4. 小结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符合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要求和培养高职应用性人才需求的。如何做到公共英语和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进行更紧密、更合理的结合,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彭颖.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建设思考[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1) .

[2]沈澄.基于工作过程的合作学习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2008, (1) .

[3]袁江.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5, (4) .

学习动机实证性 篇8

关键词:文化教学,学习动机,英语学习自主性

为了提高大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2003年10月, 教育部出台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要求, 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试行) 》规定,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特别是听说能力, 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提高综合文化。所以为了激发大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性, 目前很多学校都建立了自主学习中心, 通过教师讲授和网络教学的结合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该文主要通过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 即在课堂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 来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 从而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的自主性。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学习者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是第二文化的习得与适应过程。已有许多研究者 (如Brown, 1986;Acton W.R.和Felix J., 1986;Stauble Ann-Marie E, 1980;胡文仲, 高一虹, 1997;毕继万, 1991, 1998等) 意识到跨文化交际 (ICC,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与第二语言习得 (SLA,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之间的密切关系, 其中一些学者也已指出了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跨文化交际意识 (ICCA,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对中国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成果, 一些语言学家遵循西方动机研究模式, 探索在我国外语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特点。他们主要研究动机对学习者学习自主性的促进作用, 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动机强度、动机内部结构等。吴一安和刘润清 (1993) 研究了动机与其他学习者因素之间的关系;秦晓晴、文秋芳 (2002) 对中国学习者外语学习动机进行了构建;文秋芳 (2001) 研究了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该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研究量化了学生入学三年中动机的变化情况, 中间没有实验过程。但这些研究基本上是基于Gardner (1985) 的社会教育模式及其后期扩展模式, 而忽略了学习者实际学习中动机的动态变化及其因素。目前, 关于对学生实施文化教学来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自主性的提法很多, 但却很少有人通过实证研究来量化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变化, 通过培养跨文化意识来量化学生学习动机的变化, 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实证研究更是少之又少。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对象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一年级的学生, 两个班共60人。其中一班为实验组, 二班为控制组, 两班英语水平总体相当。

1.2 研究工具

研究工具主要包括跨文化意识的测试和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跨文化意识的测试主要由25道题目组成, 目的在于测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情况, 作为实验开展的基础;学习动机的调查问卷主要是参照Likert五级量表:完全同意 (A) , 同意 (B) , 不确定 (C) , 不同意 (D) , 完全不同意 (E) , 该问卷主要由16道题目组成, 分数从A到E分别为1、2、3、4、5, 其中第4、5、9、10、11和16题的分值分别为5, 4, 3, 2, 1。为保证实验对象作答的真实性和实验的准确性, 动机问卷全部以中文形式进行设计, 以避免学生在作答过程中出现理解偏差。在正式实验之前, 作者抽取20人小样本对问卷的信度进行调查, 其中Alpha值为0.7155 (>060) , 故该问卷有效, 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实验。

1.3 实验方案

1) 抽取20人的小样本, 运用SPSS软件计算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2) 实验前, 对实验对象进行跨文化意识的问卷调查和学习动机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学习动机和自主性情况。

3) 开始实验, 对实验组实施文化教学, 对控制组实施正常教学。

4) 实验实施一年后, 进行第二次关于学习动机的问卷调查, 再次了解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学习动机的情况。

5) 将实验前和实验后的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实验对象实验前和实验后的差异。

1.4 数据处理

运用SPSS软件对两次问卷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 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实验前实验组和控制组学习动机的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实验前后, 实验组学习动机的差异和变化;检验实验前后, 未进行实验的控制组学习动机的差异和变化。

1.5 结果分析

2 数据分析与结果

2.1 实验前

2.1.1 实验组与控制组跨文化意识情况

表1为学生们跨文化意识测试的成绩, 可以看出两组学生跨文化意识测试的成绩都不高, 平均分分别为49.47和46.53, 由此说明两组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都不强, 通过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差异分析, 表2为控制组和实验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独立样本T检验, 表格显示Sig. (2-tailed) 为.652 (>.05) 和.653 (>.05) , 两组跨文化意识情况基本上没有差异。这为实验展开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也说明了一个急迫而又重要的问题, 探讨教学新模式势在必行, 尤其是文化教学的课堂新模式。

2.1.2 实验组与控制组学习动机差异性分析

表3为实验前控制组和实验组学习动机类型的差异性分析。该测试是进一步进行实验的前提条件和必要基础。其中Sig.150.和Sig. (2-tailed) .621均远远大于0.05, 因此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习动机情况并无显著差异, 可以开始实验。

2.2 实验前后差异性分析

2.2.1 控制组学习动机实验前后差异性分析

表4和表5是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控制组在实验前后的学习动机情况的差异分析。由表格中显示的数据可以得出, 首先, 实验前和实验后学习动机的均值分别为47.8333和49.1000, 该数值表明在没有进行文化教学的控制组, 其动机的变化情况并不是那么显著。其次, 配对样本T检验的第二个数值P值为.403, 远大于.05, 即控制组实验前后的学习动机情况没有显著差异。因此, 没有实施文化教学, 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还是一如既往, 没有变化, 同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而且学习的自主性也没有相应的提高。

2.2.2 实验组实验前后差异性分析

表6和表7是运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学习动机情况的差异分析。实验前实验组的学习动机的均值为48.5667, 在经过了一年的文化教学之后, 实验组学习动机的均值达到了56.1667, 由此可见学习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提高了, 学习自主性也比原来提高了。实验后实验组的P值为.000, 远小于.05, 由此可见, 实验前后实验组的学习动机呈显著变化, 即通过文化教学新模式, 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积极性和学习自主性。学习者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 愿意学习英语了, 所以才会自发自主地进行英语学习。

3 结束语

通过实证研究最重要的发现就是, 在课堂中尝试文化教学可以激发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 从而全面提高学习者的英语总体水平。但实证研究方面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 怎样激发学生的内在型学习动机, 怎样有效的实施文化教学的新模式, 怎样通过激发学生内在型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者英语学习自主性, 都将会是未来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影响学习者英语学习自主性的因素还有很多, 在未来如何将这些因素容纳进来, 并在课堂教学新模式中及时的考虑和化解这些因素, 都将是笔者应该努力钻研的方向。

参考文献

[1]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J].Beijing:Foreign Language, 2002.

[2]Gardner R C.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 1985.

[3]胡文仲, 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4]秦晓晴.动机理论研究及其对外语学习的意义[J].外语研究, 2002 (4) .

[5]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学习动机实证性 篇9

一、理论基础

1.自主学习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语言学家们就从不同侧重点探讨了自主学习的内涵。Holec (1981) 提出将自主学习看成是学习者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Huttunen (1986认为,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负责的意愿和能力;Little (1991) 指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心理反应。Benson (1997) 认为语言学习的自主性包括独立学习的行为和技能、指导自己学习的内在的心理动能和对自己学习内容的控制。由此可见, 所有研究者都强调学习责任, 也就意味着, 学习者能够负责就有关学习各方面的问题进行决策, 其中包括:确定学习目标的能力、决定学习内容和进程的能力、采用学习方法和策略的能力, 以及监控学习的过程和评估学习效果的能力。因此, 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训练已经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必然的趋势。

2.自我动机理论。自我动机理论又称为自我决定动机理论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 是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提出的一种认知动机理论。该理论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以自我需求为核心。二是强调外部动机对内在动机的刺激性。三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自我动机理论产生初期, 主要集中于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因素之间有机联系的研究, 随着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扩充, 自我动机理论开始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之中, 特别是在教育学领域。实践证明, 自我动机理论对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引导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问卷调查

1.调查背景。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是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很大差异。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 多以应试为最终目标, 同时他们有较强的自卑感并且缺乏自信心。教学过程缺少互动, 学生输入多, 输出少, 课后自主学习空间有限。

2.调查内容。课题组对12级会计专业六个自然班共计246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问卷采取选择题的形式, 共20题。内容主要包括以及课前预习情况、课堂教学进展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及课外活动参与情况等。问卷采用不记名方式由任课教师分班随堂向学生发放。问卷主要侧重考察学生对三个方面的认知, 一是自主学习的重要性;二是自主学习的动机;三是自主学习的监控与评价。

3.分析评价

(1) 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 大学英语课程共开设4个学期, 每个学期16周, 一周4学时, 而大三, 大四阶段已经不开设大学英语课程。仅仅靠每周4个小时的学习, 学生是无法掌握一门语言的。因此, 有69%的学生承认, 自己很少或者从不进行课外的自主学习, 完全依赖于课堂的讲授。另外31%的学生认为课外自主学习很有必要, 会利用课外自主学习来弥补, 属于积极的语言学习者。总体上看, 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不佳。他们虽然已经意识到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2) 自主学习的动机。有42%的同学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外语,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四、六级考试, 大多数通过考试的学生会选择不再学习英语。另外45%的同学选择为了将来工作而学习外语, 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外语是极有使用价值的交流工具。这些学生在外语学习中有较高的社会与交际动机, 以便将来在工作中将外语作为工具。剩余的13%的学生学习外语是出于兴趣爱好, 学生对学习兴趣越浓, 其学习的主动性就越强, 对外语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 建议对学生的评估应以测试学生的独立学习外语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为目的。总体上, 学生学习外语的动机都是积极的。值得我们反思的是, 学校应该迎合学生的需要, 制订更合适的教学计划和测试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自主学习的监控与评价。在被调查的学生中, 75%的学生学习是没有自我监控能力的, 随意且没有计划;而18%的学生是缺乏执行力的, 大多半途而废。只有7%的学生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自主学习。由此可见, 学生对学习缺乏自我监控能力, 更谈不上评价能力。他们学习没有方向, 管理不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进程。因此, 学生们还处于一个传统的学习者的角色, 主要依赖课堂的输入 (听、读) , 缺乏语言输出 (说、写) 能力,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打消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们大多缺乏自信。

三、自主学习能力的策略

1.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高等教育正如一条生生不息的生产线, 不断地向社会输送着各式各样的人才。因此, 教学要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不同的人才, 采用不同的模式去造就。而自主学习, 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阶段英语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人的前途迥异, 动机不同, 所以自我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程度等都会有所差异。因此, 学校应该在战略的角度上, 制定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 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给学生以引导和启发。

2.创建自主学习的网络平台。现如今的大学生们是生在互联网、长在互联网的一代。创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 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资源共享, 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监督与评价功能, 利用网络在线的“评价—反馈—改进”环节, 适时地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 提高学习兴趣, 调整学习策略, 有效地运用互联网平台的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进行自主学习,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3.打造优质的教学团队。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养成、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进程的掌控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 设计教学课件, 调整教学方法, 帮助和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 制订合适的学习计划。于此同时, 教师也要积极创造条件,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

四、结论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学校要从战略的高度, 不余遗力地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平台;作为教学第一线的传道授业者, 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应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制定明确的自主学习的目标, 要有较高的执行力去完成自主学习计划, 提升自己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 从而迎接新世纪对人才的挑战。

摘要:在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多样化的时代背景下, 提升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 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力保证。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引导以及学生的课堂输入与输出, 都对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自我动机理论框架下, 探讨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同时提出了对如何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些意见。

关键词:自我动机理论,自主学习能力,输入与输出

参考文献

[1]Little, D.Learner Autonomy I: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M].Dublin:Authentic, 1991.

[2]Tricia Hedge.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语言课堂中的教与学)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3]郭允.构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的立体培养模式——从主体间性视角解读淮北师范大学教改实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 (5) .

[4]解芳.自主学习对高校外语教学的意义[J].宁夏大学学报, 2002 (1) .

[5]戚宏波.中国外语学习者自主意识分析[J].外语教学, 2004 (3) .

[6]徐锦芬, 彭仁忠, 吴卫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4 (1) .

学习动机实证性 篇10

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管理层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会计政策,这种操作致使财务报表等无法反映企业的真实财务情况。盈余管理主要分为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受到审计中间机构、会计中间机构等制约,使管理者不敢轻易实施,而具有很强隐蔽性的真实盈余管理受到了大量管理者及企业的追捧。随着2007年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越来越偏爱用真实盈余来掩饰企业的财务状况。比如2007年后,研发支出资本化条件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主观判断,企业经营者很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从而使研发支出的会计处理成为真实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的动机有很多,对于上市公司最常见的动机包括: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等。当前,少有学者研究不同的盈余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关系。鉴于此,本文拟对二者的关系展开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及假设提出

(一)文献综述

在早期的盈余管理概念里,盈余管理仅仅是指管理企业的应计盈余,通过不同会计处理方式对会计报告期的盈余进行相应操纵,但这样的操纵并不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Schipper(1989)最早提出盈余管理,他指出盈余管理不但包含应计盈余管理还包括真实盈余管理,并且真实盈余管理比应计盈余管理更难被外界所识别。Healy和Wahlen(1999)首次完整地提出盈余管理的定义,即真实盈余管理及应计盈余管理的定义。Roychowdhury(2006)则用计量模型来衡量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认为管理者会为了自身利益需要而进行相应的真实盈余管理。真实盈余管理与应计盈余管理对现金流量的影响差异在于,真实盈余管理会影响企业的现金流量,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

Cohen(2008)对自1987年到《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前后的应计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发现,在法案颁布前,应计盈余管理行为每年在增加,而在法案颁布后,应计盈余管理行为在逐年减少,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却在逐年递增。Burgstahler和Dichev(1997)研究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会为了避免亏损而进行盈余管理。Suzanne Landry(2002)发现,当企业拥有资本化的选择时机时,管理者为了避免破产及平衡企业利润,往往将会计政策的选择作为真实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国学者黄梅(2007)首先提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常见方法。张岗、陈旭东(2014)研究得出,企业的管理者为了达到业绩考核条件、规避审计带来的风险,会相应地进行较少的应计盈余管理,而选择较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很多学者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如:上市企业为了避免退市而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谢柳芳,2013);企业在不同盈利条件下对非流动资产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崔海红,[5]);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会影响企业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代霞,2016);不同盈余管理决策会影响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曹洋,2016)。

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梳理可以看到,学者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重视。但是,学者们很少系统地研究管理者在不同业绩条件下管理者动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本文基于不同利润状态下企业盈余管理动机的差异性,分别研究企业亏损状态下债务契约动机、微利时扭亏为盈动机、良好盈利的收益平滑动机以及高利润时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假设提出

债务契约是指企业的债权人与企业高管签订的用于明确双方权利及义务的一种法律文书。作为企业的债权人,为了保护自己的债权不受损失,会对企业提出很多限制性条款。Suzanne Landry(2002)的研究中也指出企业高管为了平滑收益或者出于按时还债的动机,会想出很多方法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如利用企业研发资本是否资本化作为真实盈余管理手段。我国学者宗文龙等(2009)基于会计选择理论对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债务契约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或者降低资产负债率。因此,为了满足债务契约的条款,四种盈利水平的企业大多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以提升债权人的信心。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企业管理者出于债务契约的动机而更愿意进行真实盈余管理。

在我国资本市场上,证监会对连续亏损的企业会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两年净利润为负的公司,对其进行ST处理,对三年连续亏损的公司,则暂停其股票在资本市场交易。不少学者对这类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大多数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会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以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顾煜和贺静(2015)的研究显示:真实盈余管理是微利上市公司实施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Burgstahler和Dichev(1997)指出,当某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处于亏损或者亏损边缘时,企业管理当局就会理所当然地进行真实盈余管理。陆建桥(2002)以同行及规模差不多的亏损企业为样本,对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亏损企业更容易进行盈余操纵,并且管理层为了满足业绩考核条件,也会选择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李莉(2016)研究指出,管理者为了获得股权激励,更多地选择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亏损及微利公司中,管理层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那么,盈利良好及高盈利的企业又是出于何种动机来进行真实盈余管理呢?管理层为了避免公司的股价大幅波动,就会对利润进行调整,而投资者此时则会要求更高的回报,进而让企业的资本成本增加。管理层出于对企业融资及流动资金充足的考虑,会选择平滑企业的利润。许罡(2011)的研究表明,企业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动机都有关系。真实盈余管理会计政策的选择主要是增加企业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而所形成的资产在摊销和折旧时在后期还可以继续影响企业的当期和后期的利润。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在盈利良好和高盈利的企业,管理层的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

企业再融资动机是上市公司进行真实盈余管理的重要影响因素,上市公司为了配股及增发,必须符合相应的要求。为了达到再融资的条件,上市公司很可能利用会计政策选择权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在发行配股或者增发新股前期,不少企业会利用会计政策来实施真实盈余管理(Theo,1998;Rabgan,1998)。许罡、朱卫东(2010)的研究表明,管理层控制了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利,而这样的选择权为管理层进行真实盈余管理提供了方便,在企业有配股动机时,可以利用真实盈余管理来达到配股条件。特别是一些盈利较好但与再融资条件有一定差距的企业,就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但对于高盈利企业,往往不愿意增加新股东,而喜欢采用负债的方式来筹集企业所需的资金,因此这些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反而有所减少。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4:在盈利良好的企业中,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在高盈利企业,增发新股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强度呈负相关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9~2015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初选样本。之所以从2009年开始选择,是因为2008年金融危机对整个资本市场冲击较大,以至于会计数据差异太大,研究的意义不大。为了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和真实性,本文按下述标准进行了整理:(1)剔除*ST及ST类企业;(2)剔除金融类企业;(3)业绩考核需要至少三年的数据,因此剔除前三年变量缺失的公司。参照上述原则,本文获得9798家样本企业数据。另外,为控制异常数据对研究的影响,对连续性变量在1%以及99%分位数进行了Winsorize(缩尾处理)。本文所用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统计分析和数据处理采用Stata 12.1完成。

(二)变量定义及样本分类

1. 变量定义。

本文参考李增福(2011)的研究构造了一个综合指标|Rem|来衡量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Ab Prod-Ab Cfo-Ab Sga。由于无需考虑管理者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向,因此对Rem取绝对值。|Rem|越大,说明所选样本真实盈余管理现象越严重。为了计算|Rem|,采用了Roychowdhury(2006)提出的模型,该模型主要考虑的是企业出现异常的生产成本(Ab Prod)、现金流量(Ab Cfo)以及酌量性费用(Ab Sga),通过这三个方面来计算得到|Rem|。回归模型如下:

上式中,Sgat表示本年酌量性费用,为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之和;At-1表示年初总资产;St为本年的营业收入;△St代表本年与上一年的营业收入之差;Cfot、Prodt分别为本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本期生产成本总额。通过回归的三个公式得到各自的残差,即这三方面的异常值,即异常酌量性费用(Ab Sga)、异常现金流(Ab Cfo)、异常生产成本(Ab Prod)。三个残差代入计算Rem,然后取绝对值得到|Rem|。从表1中可以看出2009年的绝对值为0.1764,这有可能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上市公司管理者进行了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2010~2013年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相对较低;2014年和2015年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上升较快,分别为0.1637、0.1810,很有可能是中国经济整体下滑导致管理层进行了更多的真实盈余管理。变量定义及说明如表2所示。

2. 样本分类。

本文旨在分析不同动机下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为了更好地验证本文的假设,本文按照企业的不同盈利水平对总样本进行分类,具体如表3所示:

(三)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分析,为了验证不同盈余管理动机对于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本文构建以下回归模型:

1. 构建模型(4)用于检验全样本企业,检验4个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关系:

依据假设1可以推断,无论是何种企业,都存在债务契约动机,因此预测系数β1为正数;大部分亏损企业、微利企业、盈利良好企业出于保壳或者增发的需要,都会产生收益平滑动机,一些高盈利的企业也有可能会故意降低利润,因此预测系数β2为正数;扭亏为盈动机和增发新股动机在总样本里难以预测。

2. 构建模型(5)用于检验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在这种盈利水平的企业需要考虑的是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及收益平滑动机,而不存在增发新股动机,模型如下:

依据假设2可以推断,亏损企业和微利企业都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及收益平滑动机,因此预测模型(5)的系数β1、β2为正数,本文预测债务契约和扭亏为盈动机系数要比总样本中的系数更大。

3. 构建模型(6)用于检验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这类企业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而不存在扭亏为盈动机,模型如下:

根据假设3和假设4可以推断,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存在债务契约动机、收益平滑动机及增发新股动机,因此预测模型(6)的系数β1、β2为正数。

而依据假设4,盈利良好的企业面临增发新股的动机,会进行相应的真实盈余管理,所以盈利良好的企业系数为正;而对于高盈利企业,由于业绩良好,不需要在增发新股时担心业绩达不到要求,甚至很多企业都不愿意进行权益融资,所以预测其增发新股动机的系数为负。

四、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为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全样本来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普遍不高,均值为0.213,最大值和最小值差异较大,并且标准差大于平均值,说明样本公司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公司负债率(Debt)的均值为0.498,比较符合我国国情;公司规模(Size)的均值为22.178;总资产利润率(Roa)的平均值为0.044,说明企业整体盈利能力一般;两职合一(Dual)的平均值为0.253,说明身兼两职这种情况并不多。

(二)相关性分析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与企业资产负债率(Debt)的相关系数为0.119、真实盈余管理程度(|Rem|)与扭亏为盈动机(Loss)相关系数为0.147,且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债务契约动机、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假设1、假设2得到了初步的验证。而收益平滑动机(Smooth)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27,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假设3得到了初步验证。增发新股动机(Snnet)并没有通过检验,有可能是总样本里面的亏损和微利等公司偏多,假设4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控制变量中公司规模和两职合一的系数分别在10%和5%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说明企业规模越大、董事长兼总经理时都容易产生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而总资产利润增长率(Roa)与真实盈余管理显著负相关,说明企业的业绩越好,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低。

注:***、**和*分别代表在1%、5%和10%的水平上显著。下同。

(三)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以看出,总样本中的债务契约动机(Debt)及扭亏为盈动机(Loss)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02和0.051,分别在1%及5%的水平上显著;利益平滑动机(Smooth)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也在10%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增发新股动机(Snnet)没有通过T值检验,与上面的相关性分析及预测得到的结果一致,假设1得到了验证。

为了更好地验证假设2、假设3、假设4,我们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分为亏损、微利、盈利良好以及高盈利企业,对4类子样本分别进行回归,分析在不同盈利条件下各个动机对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从表6的子样本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不管是亏损企业还是盈利企业,其债务契约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可以得出债务契约越多,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越严重的结论,假设1再次得到了验证。

亏损、微利企业中真实盈余管理程度与扭亏为盈动机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16、0.10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并且两个系数都大于总样本系数0.051。这表明,两类公司在扭亏为盈的动机下,真实盈余管理现象比较严重,假设2得到了检验。

在盈利良好、高盈利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出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139、0.121,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这两类公司的收益平滑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显著正相关,假设3得到了检验。

企业增发新股动机下,盈利良好公司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系数为0.155,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这类企业往往为了增发新股,真实盈余管理行为更加明显。而高盈利企业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回归系数为-0.061,二者在1%的水平上显著负相关,说明高盈利企业没有增加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因为这类企业盈利水平超过了增发新股所要求达到的条件,所以盈利越好,真实盈余管理行为越少,假设4得到了检验。

(四)稳健性检验

为了验证上述回归结果,本文进行稳健性检验。为了避免验证结果的误差,先利用方差膨胀因子来检验变量间的多重共线性,在检验结果中没有发现VIF大于10的情况。因为本文是运用Roychowdhury模型计算出来的残差值衡量企业的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很容易产生误差,因此在稳健性检验中把残差三等分,去掉容易产生误差的中间组,对模型再进行回归。回归结果与上述回归结果系数方向一致,由此可以看出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进一步支持了本文的假设。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及资本市场的管理部门对企业监管手段越来越严厉,应计盈余管理行为越来越容易被暴露。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由于难以被识别,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真实盈余管理来掩饰企业的财务状况。为了分析不同盈利水平下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本文选取我国2009~2015年不同盈余的上市公司,基于差异动机对其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分析。

本文将盈利水平分成了亏损、微利、盈利良好及高盈利四类来进行检测,得到了这样的结论:(1)不管在何种盈利水平下,企业的债务契约动机和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对于亏损和微利企业,为了保住上市资格及满足管理者自身的利益需求,扭亏为盈动机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呈正相关关系;(3)对于盈利良好及高盈利的企业,管理者为了减少企业股票盈余波动,基于收益平滑动机选择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4)盈利良好的企业为了增发新股进行真实盈余管理,而高盈利企业管理者往往不愿意增发新股,因此这类企业真实盈余管理程度较低。

(二)建议

上一篇:过载能力下一篇:妇产科护理学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