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课堂讨论

2024-07-17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精选十篇)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 篇1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 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中考试成绩最重要的观念, 把过去只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转变为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 以素质教育为目标, 所提出的命题要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新旧知识的重组能力以及知识体系构建的能力。

1. 注意命题的综合性

例如, 我在课堂讨论中给学生出示下面的命题:“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 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 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此命题的讨论, 使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串联整理, 达到构建知识框架的目的, 从而使学生的历史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2. 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

历史学科不是孤立的, 它与许多其他学科都有紧密的联系。教师在进行课堂讨论命题时, 要把历史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使命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并能把历史知识与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以及实际生活中的事件进行联系, 以促使学生的思维发展, 使学生能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分析历史问题。

3. 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

教师在命题时要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 要求学生在进行命题讨论时, 可以从各个角度、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背景的联系中进行分析, 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 若苏联不出兵, 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在讨论中, 学生积极发言, 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在课堂讨论时, 教师告诉学生讨论的题目, 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 明确提出讨论的目的和要求, 并给出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点, 为讨论提供正确的方向。教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个小组选出2个主要发言人, 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三、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在进行课堂讨论时,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生中间。同时, 在学生讨论出现分歧或困难时, 教师要引导和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讨论。当学生的讨论出现瓶颈时, 教师要适当点拨, 引导学生继续发言。在讨论中, 教师要充当引导者, 指引着学生把握讨论主题, 逐步深入。在讨论中, 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讨论结束后, 教师要进行最后总结, 对讨论中积极发言和进步较快的学生, 要进行表扬和鼓励, 使学生的发言积极性继续保持高涨。

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讨论中对课本或前人提出的一些观念进行质疑, 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学生提出的观点即使是错误的, 教师也要进行鼓励, 肯定其创新思维, 并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他们朝正确的方向进行深入思考。通过对知识深层次的探究, 最终对知识的掌握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 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 有的学生认为我国目前出现的经济问题同美国当年的情况相同, 认为原样照搬美国的做法就能解决我国的经济问题。为了让学生充分认清美国和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本质, 我引导学生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史, 接着, 介绍了我国当前出现的经济问题, 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现在出现的经济问题是暂时的, 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是根本不同的。通过历史事件与现实的联系, 使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资本主义的本质, 提高了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四、开展课堂讨论收到的效果

1. 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 使以往严肃、压抑的课堂环

境变得轻松、自由, 学生在民主的学习氛围中积极性更高, 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2. 采用课堂讨论教学模式后, 学生为了在讨论中的发言更

全面、更具体, 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与历史命题有关的资料, 通过对知识的整理, 提高了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 并为顺利发言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学生能在发言中获得成功的快乐, 促使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历史知识。

3. 通过进行课堂讨论, 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深

刻, 通过对历史问题切入点的分析, 使学生掌握了解决历史命题的方法和途径。通过对资料的总结整理, 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以及对新旧知识的整体构建能力。

4. 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 在讨论中, 他们

会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当讨论中遇到分歧时, 更能促进学生的讨论积极性。同学们经过讨论, 吸取他人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在互相促进中共同进步。

5. 通过进行课堂讨论, 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在讨论

中使学生有了当众发言的勇气, 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 增加了学习历史的信心,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

总之, 在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使学生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通过课堂讨论, 不仅能使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还使他们的思维在讨论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 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历史教师, 要努力研究探索,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引导, 使课堂讨论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讨论研究论文 篇2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讨论的必要性

首先,可以促进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活跃课堂氛围,使高中历史课堂富有生命活力,不再机械沉闷、枯燥乏味,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帮助学生释放学习压力,配合教师所制订的教学计划,从而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其次,可以强化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运用课堂讨论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较为积极主动,并且思维活跃,可以强化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讨论中,学生的观点可能不一样,通过互相分享与交流,学生知识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学习,产生优势互补的学习效果,对于部分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全面,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讨论的主要作用

1.活跃历史课堂气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课堂讨论,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使高中历史课堂不再死气沉沉,充满生机和活力。另外,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由传统的教师一人独讲发展为多位学生共同参与,一人发表观点转变为众说纷纭、各抒己见,可以有效优化高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布局,增加师生间的有效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历史知识学习中,使教师与学生都能够笑逐颜开,课堂学习氛围变得较为轻松。例如,在进行《辛亥革命》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袁世凯”这一历史人物进行课堂讨论,分析他的功与过,在传统历史课堂中,对袁世凯的负面评价较多,往往认为他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教师可以对他进行全面的介绍,如训练新军、逼迫清帝和平退位、督修铁路和办工厂等,从而让学生全面认识这一历史人物,在课堂讨论中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并且对历史知识理解得更加客观、透彻。

2.激发历史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让学生更加懂历史和爱历史,甚至是痴迷地去研究一些历史事件或知识,而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学习历史课程。因此,高中历史教学的.课堂讨论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教学进程的良性发展,对于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进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以及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进行讨论,部分学生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俄国十月革命,会对其进行重点分析和研究,通过查找资料来分析当时的社会形势,给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带来哪些影响,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研究历史知识。

3.提高历史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论对于任何学科来说,自主学习能力都十分重要,特别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来说,知识点较为分散,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恰当的课堂讨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自主学习能力能够得以充分提升,长此以往,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学习历史知识,能够产生事半功效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进行《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国共的十年对峙中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课堂讨论,包括南昌起义、八七会议、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长征和西安事变等,通过对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讨论,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拓展,掌握了学习历史知识的技巧与方法,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升了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4.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在通常情况下,高中历史课堂往往会显得乏味枯燥,部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兴趣不高,为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实现。高中历史教师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促使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并且主动发表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看法与见解,充分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解放战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解放战争的影响和意义进行课堂讨论,包括解放战争对中国的局势有什么影响?对东亚和世界的局势产生什么影响?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有什么影响等,通过对解放战争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对解放战争的认识将会更加全面,由于解放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较大,因此,学生在讨论和学习时会更加积极主动。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开展有效的课堂讨论,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堂讨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使历史知识得以升华。

参考文献:

[1]李国栋.浅析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良性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34):49.

[2]金自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3(15):201-202.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之我见 篇3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命题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历史教师不断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不断探究的新的教学观念。在几年的课改教学实践中,对于这种角色的转变,“课堂讨论”是很有效果的一种方式,根据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见解。

一、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巧妙设计讨论命题,并进行课前准备,以此来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命题要匠心独具,结合现实,联系高考命题考点,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贯彻教学大纲,着重于对基础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1.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 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2.注意命题的横向联系。如“明朝为了减轻皇帝的负担,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而几乎同一时期的英国成立了责任内阁制,这两种内阁的职责是否相同?作用是否一致?”这样做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形成一个横向的联系。

3.加强命题知识的纵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以及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每一种经济体制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只要是适合国情的体制就是合适的体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4.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在讲授《鸦片战争》这节课时,在分析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可以从三个角度去分析: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英运动;清政府上下对于鸦片战争的态度;专家眼中的鸦片战争。让学生从多个角度真正去了解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而不仅仅是只告诉他们一个答案。当材料展示的时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在讨论时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这样的“课堂讨论”所起的作用是有目共睹,事半功倍的。

三、课堂讨论的弊端

高中历史教学课堂讨论的有效组织 篇4

一、精心命题保证课堂讨论质量

中学历史的课堂讨论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问题而展开的讨论, 讨论命题是讨论的依据, 讨论问题设计的质量直接决定讨论的效果。要保证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首先就要精心命题。命题不能随意, 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 主要是根据有影响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重要历史人物, 以及与当前形势和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来命题。在命题的技巧上, 我的主要做法是:

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20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 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 当时资产阶级的反动性与革命性相统一又矛盾的特点”, 据此就可以设计如何认识资产阶级的讨论题,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资产阶级的特性和性质, 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资产阶级的阶级性。

加强讨论题知识的内在联系。历史学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阶级性, 历史与社会政治、文学艺术联系非常密切, 选择讨论题时就要充分利用这种联系, 把历史知识与社会政治、社会经济联系起来去引导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如在学习近代世界史时, 依据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对我国的影响, 就可以设计如何正确认识苏联经济政策的讨论题, 联系我国“大跃进”运动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 得到启示, 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 却又高于教材。

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 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 捕捉其规律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

二、课堂讨论要做好有效指导

学生的课堂讨论并不是沙龙式的开放性发言, 而是围绕教学内容的一个主题的有目的的讨论。因此, 要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 教师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有效的课堂讨论指导。

首先,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 提出目的和要求, 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 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 查阅有关资料, 写好发言提纲, 做好讨论的发言准备。

其次, 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 及时做好课堂讨论的引导和指导, 特别是出现争论时, 教师要因势利导, 紧扣主题, 将讨论引向纵深, 最后做好总结。其中, 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 引导学生找出不足, 分析原因, 使学生的认识发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 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 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 教师要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我国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 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

三、要注重课堂讨论的有效性

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注重讨论的有效性, 防止聊天式的闲谈, 且不能偏离主题。

要创造宽松的民主讨论环境, 在讨论中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主动性和热情。在课前, 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讨论中要及时引导和指导学生, 保证学生讨论的有效性。

要围绕讨论主题开展讨论。历史课堂的教学讨论, 要围绕教学问题去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影响, 要“逼”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 认真查阅资料, 写好发言提纲, 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 学生既动了脑, 又动了手, 还动了口, 印象自然深刻, 记忆必然牢固, 从而实现了基础知识的再认和深化。

及时做好讨论效果评价。高中历史课堂讨论要及时做好评价, 及时总结学生讨论中有价值的学习体会和观点, 也要及时指出学生的片面看法。特别是学生为了一个问题发生争论时, 他们会有固执的观点和看法, 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和科学评价, 及时指导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 不要固执。例如, 在讨论中山装造型含义时就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中山装的含义仍具有时代意义,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另一种观点认为,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山装已经失去了时代精神。对此, 教师在讨论中就要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去认识历史问题和评价历史事件。

总之, 高中历史课堂讨论要精心设计, 及时指导, 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从而提高讨论效果。

摘要:高中历史课堂讨论, 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问题, 做好讨论的指导和引导。同时, 课前要认真准备, 课堂讨论要有效组织, 讨论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主动参与讨论, 从而提高讨论效果。

关键词:历史教学,讨论,设计与组织

参考文献

[1]陈光远.课堂讨论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 2013 (40) .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 篇5

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堂讨论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文/廖凤娜

摘 要:新世纪呼唤创新型人才,西方国家的中小学课堂教学采用课堂讨论模式,它被证明是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才的有效模式。在历史课堂适当穿插课堂讨论,在培养创新思维方面大有可为。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讨论;创新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说明,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纵观近现代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其重要原因在于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然而,历史课堂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讨论主题的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萌芽

历史课堂讨论的问题,常常带有探索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在讨论题的设计中充分考虑了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扩散性,这样的讨论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为学生留出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高中新课程“一标多本”的编写特点,要求教师善于“用教材”教而非“教固定的教材”,教师也不必囿于或盲从于某一版本教材的结论,同时,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侧重于史实和现象的.介绍和描述,少了结论和评价性的语言,这为历史课堂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提供了可能。

例如,历史必修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一课,北师大版教材主要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过程和特点两个方面来阐述,课文一开篇即提到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议会的政党制度逐渐形成和发展为结尾一句,这样的编写既没有对其建立背景作介绍,也没有对其建立的影响作评价。教材的这一特点,为教师用教材教留下了广阔空间。我在授课过程中,用多媒体补充介绍了13世纪以来英国的议会传统,介绍了18世纪以来英国政治的渐进式变革,将英国政治民主化历程与我国近现代民主化历程作比较,然后抛出课堂讨论题:英国的政治民主化历程具有什么特点?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有哪些有益的启示?

在对这一历史主题的讨论中,学生一方面利用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独立的分析、猜测、探索,另一方面耐心等待着问题的明朗化,并对其他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选择、判断和扬弃。在对问题的探求过程中,学生的思考、猜测、好奇、挑战、自信等一系列的创造性品质和个性得以施展与巩固。

二、讨论氛围的宽松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轻松心情将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课堂讨论,为学生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环境,营造了自由争鸣的民主氛围。在这种环境和氛围之中,学生通过对不同观念和见解的表述与争论,并以此为驱动力去探求尽可能新的、尽可能多的独立见解和想法。

例如,学习必修二《洋务运动》的内容时,对教材提出的“北洋海军在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这一说法有疑惑,教师可在补充相关历史材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使用“破产”一词是否恰当?通过讨论甚至争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又如,学习必修一《中日建交》的内容时,教材提到当时“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早日恢复中日邦交”,可组织讨论:(1)对“日本朝野各界强烈要求”的表述如何理解?(2)中日邦交正常化可以缓一缓吗?

在宽松的讨论氛围中,学生盲从心理减少,思维质量明显提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不断排除思维障碍,克服思维定式,理清思维过程,创造动机得以激发,创造人格得以培养,创造意识得以呈现,创造性思维能力逐步形成。有一句诗句说得好: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争艳春满园。课堂讨论形成的宽松氛围,有利于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学生不断涌现。

三、讨论模式的互动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课堂讨论,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改变了传统的师生间的“问答式”的单向交流,学生围绕讨论主题,或独立思考,或分组准备,然后展示不同的思维成果,使课堂中呈现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间的多向交流。如,学习必修一《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内容时,组织课堂讨论:(1)古雅典与古代中国为什么会形成“民主”和“专制”政治的反差?(2)如何评价这种反差?学生在探究、讨论反差的原因以及评价其影响时,认识到思维不能定式化、简单化,不能用孰优孰劣来肯定某一面或否定某一面,从而使思维变得更深刻、更丰富、更全面。

因而,课堂讨论的互动性,有利于学生大胆求异,质疑探索,唤起学生创新思维的热情和欲望,使学生在相互竞争、相互启发、相互借鉴中产生新的联想,形成新的思路,发表独特的见解,探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向,使创新思维能力在互动的课堂讨论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

综上所述,为培养新世纪所需的创新型人才,历史课堂宜多开展课堂讨论活动。目前存在的主要疑虑是,担心课堂讨论会影响教学进度,完不成每课的教学任务;又担心学生的发言超出课本范围,不是考试的重点,考试考不出高分。这样的担心有道理,这涉及新课程推进过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的转变,仅有课堂教学方式转变是不够的,而这恰恰证明了新课程实施的任重道远。而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乃大势所趋,新课程的推进必定也会顺势而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讨论;命题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

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相关的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即学科联系

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命题时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推动学生思维的迁移、融合和借鉴,加大知识贮量,使之为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联系到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正确看待当前出现的国企职工下岗和再就业等社会现象。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

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捕捉其规律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学生们对苏联若不出兵,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就这样被点燃了。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事先公布讨论题,提出目的和要求,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并事先确定3至5个主要发言人,其余为补充发言人,或按坐位每10人为一组,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讨论题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人人都做发言的打算,发言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思,高屋建瓴,掌握好火候。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打破沉默,启发学生发言;当讨论进入高潮,特别是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因势利导,紧扣主题,将讨论引向纵深,最后做好总结。总结时,要表扬质量较高的发言和积极性高、进步快的学生。要特别鼓励学生对书中或前人的一些传统观念提出大胆质疑,对前人尚未揭示的规律勇于探索,即使有不妥之处,得出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其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走出“误区”,变不足为圆满,变错误为正确,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笔者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笔者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2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只是某些现象有相似之外,况且在程度上也轻微得多。如我国目前下岗待业人员约为1100万人,这对一个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算不了什么,与美国当时约有占劳动人口1/4的1500万人失业更是不可比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初中历史课堂讨论教学法浅谈 篇7

一、善于运用讨论法教学, 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朝气蓬勃、活泼好动, 课堂教学中, 若以教师讲授为主, 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知识, 很容易引起学生心理上的疲劳, 从而导致其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下降。而讨论法的运用, 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地动脑动口, 保持一定的紧张度, 有效地避免了分心、走神现象。比如《抗日战争的胜利》一课, 在带领学生感悟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加深理解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这一关键环节中, 若由教师直接分析, 很容易把课上成为对百年帝国主义侵华史的简单回顾, 很难发挥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最终影响教学效果。若在这一环节组织学生分组分析讨论, 则会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 从而大大深化对抗战意义的把握力度, 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合理运用讨论法教学, 有利于锻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是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主动锤炼的过程。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思考、勤探究, 才能使学生真正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参与式学习。教师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 无疑是为学生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提供契机。讨论中, 为了求得确切答案, 学生势必会运用各种思维方法, 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等。很多的历史课堂讨论, 比如《戊戌变法》一课中“戊戌变法为什么没有成功?”以及《全面内战的爆发》中“为什么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一论断?”等问题, 都需要运用上述一种甚至几种思维方法才能探究出答案。无疑, 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帮助。

三、适当运用讨论法教学, 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默契感

讨论不同于个人独立思索, 需要集体配合才能进行。在讨论中, 学生们群策群力、竭尽所能, 力求给出最圆满的答案。每当有学生作答, 其余的学生均认真倾听、用心思考, 那一刻, 学生之间的距离缩短、隔阂消融, 每个人的智力、情感仿佛都凝聚在了一起, 共同指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名学生的回答, 要么得到大家的赞同, 要么虽然遭遇否定却启发了思维, 使问题解决朝向科学的方向。在这个过程里, 学生有意无意间达成了某种默契, 从而使集体呈现出团结向上的态势, 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并从中受益。

四、巧妙运用讨论法教学, 有利于完善学生个性

在实施讨论法过程中, 不同个性的学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 作为一项集体合作学习活动, 成员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彼此影响。腼腆害羞、不善言谈的孩子会受到性情开朗、自信、勇于表现自我的同学的影响, 其心理与行为也会逐渐从封闭走向开放;而草率鲁莽、粗枝大叶的孩子也会因为自己的言行不妥受到来自集体的矫正性反馈, 从而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这一层意义上看, 积极运用讨论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完善学生的个性。

为了使讨论法的作用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得以发挥, 教师所设定的问题应避免过难或过易。如果问题设定得过难,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讨论半晌无果, 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 还会影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降低其历史学习兴趣。而如果问题设定得过易, 学生谈论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出结论, 则会使得讨论法的价值无从实现。所以, 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结合相关教材,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思维水平等实际状况为出发点, 拟定相关问题。

比如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讨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设计这道课堂讨论题是出于如下考虑:首先, 经过两年的历史课程学习, 初三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历史思维方法, 有讨论这道问题的能力基础。其次, 这道题目在教材中找不到现成答案, 需要在联系旧有知识中运用比较、分析等思维方法得到结论, 具有一定的难度, 有讨论的价值。再次, 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时学生曾经接触过类似问题, 用心听课、善于归纳的学生可以做到触类旁通, 所以讨论具备了顺利开展的条件。最后, 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普遍感兴趣, 对其爆发的原因充满了好奇, 从而会兴趣盎然地参入讨论。基于以上四点考虑, 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带领学生重温了德军“闪击”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的一幕后, 组织学生对这道题目进行了讨论,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教学中提升课堂讨论的策略 篇8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在命题的技巧上, 主要做法是:

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 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 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六章十节的相关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在分析解答这道问题时就要打破历史章节的限制, 从纵向和横向对历史进行分析、整合, 使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 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网络。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 即学科联系。历史知识与其他学科有紧密的联系,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学习, 能促进语文、地理等学科的学习。同样, 学好了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 对学好历史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 语文学得好, 学生在回答历史问题时, 对语言的运用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就会很好。在学生分析我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时, 可以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列宁新经济政策的讨论, 进行联系。通过联系, 可以看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 更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教师给出的命题要从多角度进行思考, 同时要具有新颖性。使学生对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从各个角度、种种联系中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 捕捉其规律性,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 若苏联不出兵, 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讨论中, 学生对苏联若不出兵, 捷克斯洛伐克的前途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 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 如南斯拉夫那样, 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 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 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获得极大成功, 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 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 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通过教师的启发, 学生的思维开阔了, 提出了各种各样有创造性的见解, 在学生展现自己思维的火花的同时, 更好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在进行课堂讨论时, 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提出课堂讨论的命题后, 要给出明确的要求和目的, 通过对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思维的问题。在课堂讨论时, 可以分小组进行,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学生要根据所给命题和材料积极发言, 同时在讨论结束后要求组长总结小组内的发言。

三、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 教师要进行启发性的引导。特别是在讨论时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论时, 教师要让学生从命题出发, 紧扣命题, 提出自己支持命题的论据, 让学生从更深层次进行讨论, 提高学生讨论的知识,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除了具备引导的作用, 还要对回答问题出色的学生进行语言激励, 让他们更积极的参与到讨论中。在讨论中, 还有一些学生很内向, 不好意思所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这时教师要鼓励这些学生, 让这些学生先回答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通过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让这些学生也能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时, 教师要鼓励对课本大胆提出质疑想法的学生,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通过我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收到的效果十分明显:

1.课堂讨论时, 课堂气氛很活跃,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对一些内向的学生起到了一种促进的作用, 使他们通过听同学说到自己说, 使这些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性提高了, 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增加了。

2.通过课堂讨论, 提高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在提高积极性的同时, 又会使他们为了回答出较好的答案而对所学知识进行细化、思考。

3.通过课堂讨论, 让每个学生都有了发言机会, 他们会从同学的发言中学习到很多东西, 拓宽了自己思考问题的入手点。同时运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 既提高了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又提高了同学间的团结合作。

4.在学生进行讨论时, 往往会出现意见不同的时候, 这时更有利于学生思考, 他们会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会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掌握得更牢、运用得更练。

5.通过课堂讨论, 让学生体会到了自己努力学习的成功, 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这对他们学习历史和学习其他学科都有好处。通过课堂讨论, 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 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更高。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 篇9

一、精心命题是保证课堂讨论质量的关键

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时, 要考虑到给出问题是否有思考的价值, 是否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在进行命题时, 教师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命题, 而是要紧扣教材要求和教学目标, 提出具有思考和讨论价值的命题。命题要把当今社会的热点和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结合命题, 通过借鉴历史来对社会现状谈出自己的看法。

在进行命题时, 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我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 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 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 并分析其原因。”通过这个命题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 通过系统地组织学习内容, 把具有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问题结合思考, 使学生的知识能更系统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 即学科联系。历史不是孤立的学科, 它和其他学科都有联系, 在进行命题时, 可以通过结合各个学科之间的密切联系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使他们不仅能从纵向提高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还能从横向来增加对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提高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储备, 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现实事件相联系, 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 使他们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不再局限于定式思维, 创新性思维获得了发展。

二、师生双方的充分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在进行课堂讨论之前, 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教师要对制定的命题进行反思, 考虑命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思维, 能否提高他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是否具备讨论的价值。学生在进行课堂讨论前教师要让学生阅读有关的材料, 增加他们的知识量, 使他们在进行分析讨论时有所依据。在进行讨论时, 进行小组合作, 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得出命题的答案, 让小组的代表陈述出来, 最后教师进行命题讨论的总结。

三、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问题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进行课堂讨论时, 教师要让学生没有压力地进行讨论, 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 同时, 在学生对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使他们能正确地沿着讨论的方向进行。在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 对讨论过程中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表扬, 对比较内向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在以后的讨论中大胆地开口。教师要善于总结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看法, 并在最后的总结过程中由这些错误看法来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究, 思索为什么会这么想。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 有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同起来, 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 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 我在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之后, 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从而, 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 是局部的、暂时的, 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从而正确理解党中央居安思危, 未雨绸缪, 倡导有中国特色的“罗斯福”措施, 不失为借鉴国际经济发展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 这对克服暂时的经济困难, 确保我国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很有积极意义。

开展课堂讨论, 收到了如下效果。

1.学生体会到了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的乐趣。通过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 使他们都积极思考, 想成为小组中第一个想出问题答案的人, 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在进行课堂讨论中, 由于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都不甘心落在人后, 就会使他们更认真细心地进行问题的分析、思索, 同时能激发学生把自己的答案用更完善的语言表达出来, 提高了他们对知识的总结能力。

3.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思考, 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联系, 使他们能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知识。在表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 学生会不断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使自己能有条理地、系统地说出对问题的看法。

4.在学生进行讨论时, 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运转, 同时由于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的意见, 会激发学生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正确而进行深入思考和总结, 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和深入理解。

历史教学课堂讨论 篇10

1.要注意命题的综合性。如 ,命题“在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 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已走向反动,而东方国家的资产阶级却表现出极大的革命性,试结合史实分别指出这种反动性与革命性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此题涉及教材《世界近代现代史》和《中国近代现代史》中的相关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打通因教材章节所带来的知识割裂,使知识体系化、网络化。

2.加强命题知识的横向联系 , 即学科联系。因为历史与政治、语文及地理联系密切,教师在命题时应充分利用这种联系,将知识的触角延伸到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中去,以加大知识储量,使之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服务。如,通过对苏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 列宁新经 济政策的 讨论 , 联系到我 国1958年的大跃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学生从历史和现实中借鉴教训、得到启示,从而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使学生的认识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

3.注意命题的多角度和新颖性 , 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和辨别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捕捉其规律性,从而让学生获得有生命力的知识。如,在“试分析匈牙利事件和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的性质,若苏联不出兵,你认为捷克斯洛伐克将向何处去? ”的讨论中,学生们通过讨论提出了三种设想:一是改革取得较大成效,但被苏联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如南斯拉夫那样,成为不结盟国家;二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 捷共领导人把握不住社会主义方向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三是捷共出现邓小平式的领袖人物,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改革获得极大成功,给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则可能避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那么整个世界历史将可能重新改写。

二、充分的准备是搞好课堂讨论的前提

教师应事先公布课堂讨论题目, 并提出明确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给学生再布置必读的参考资料,且提供一些带有启发性的思考点,再确定3~5个主要发言人,或以每5人为一组,选出代表做中心发言。学生则要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题目认真钻研教材,查阅有关资料,写好发言提纲,要力求做到不离题、不超时,态度认真大方,尽可能讲普通话,口齿清楚,措词得当。

三、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搞好课堂讨论的核心

在组织课堂讨论时,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诱导,要掌握好火候。当学生的某些结论不尽成熟,甚至走入“误区”时,教师也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找出不足、分析原因,变不足为圆满, 变错误为正确, 使学生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如,在讨论“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时,有的学生将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与美国当年的经济危机等量齐观,认为要照搬美国的罗斯福新政。对此,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资本主义的发展史, 着力揭露美国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 让学生认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接着,再实事求是地介绍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困难, 启发学生畅谈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目前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目前的经济困难只不过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过程中的阵痛,是局部的、暂时的,与美国当时的经济危机呈现的“大萧条”、“大恐慌”是根本不同的。

四、开展课堂讨论的效用

1.创设了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 ,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

2.“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 嚼”教材 , 认真查阅资料,写好发言提纲,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学生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 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了对基础知识的再认识和深化。

3.提高了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写发言提纲,培养了学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搜集、阅读、综合和运用的技巧。通过发言和争论,又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从而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4.在讨论出现高潮 ,特别是发生争论时 ,学生本能地产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和热情,从而使学生获得跨跃性的提高。

上一篇:团队正能量下一篇:最后的精神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