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加工贸易

2024-07-18

山东省加工贸易(精选十篇)

山东省加工贸易 篇1

作为对外贸易起步较早的省份之一, 山东省的加工贸易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快速发展。1990年之前, 加工贸易出口额在山东省贸易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一直低于20%, 这一比重在1996年首次超过50%, 并一直保持在50%左右至今。可见, 加工贸易已经占据了山东省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 成为山东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然而山东省的加工贸易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实现规模的扩大。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 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而且大量的要素投入和资源消耗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大大削弱了山东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山东省加工贸易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压力。

本文通过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以及线性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 分析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作用, 以此为基础研究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进而探讨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加工贸易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中源于海关业务的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在国外的研究中, 加工贸易被作为产业内贸易的一种形式。Balassa (1967) 最先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了研究, 之后Grubel和Lloyd (1975) 对工业化国家产业内同种产品进行贸易的现象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Globerman (2001) 、Vona (2002) 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产业内贸易产生的原因。我国的加工贸易发展有几个发展因素: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世界范围的产业内贸易和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 (Chao, Howard, Lawrence Sussman, Vera Tong, and Cindy Huang, 2003) 。国外学者对于加工贸易产生及发展的原因和模式, 以及发展的影响因素等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其中, 对加工贸易对于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经济效应的探讨, 国外学术界有着各自看法和研究。Lemoine和nal-Kesenci (1991) , 以及Humlhrey和Schmitz (2002) 的研究表明加工贸易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 将自身产业嵌入到全球价值链环节上的重要手段, 能够充分发挥其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 同时, 国外上下游环节愿意提供技术支持。Ernst (2001) 和 Francis (2004) 研究显示, 正因如此, 进行加工贸易的企业通过与客户的交流, 可以获得技术外溢。同时, 也有学者提出了加工贸易的经济负效应。Cramer (1999) 研究显示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很可能抑制本国在技术研发和创新的进展, 特别是造成研发变得无利可图时, 以至于本国企业被固定在了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 造成升级的困难。

针对我国加工贸易的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效应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罗兴武、蔡宜斌 (2002) 、刘志忠、王耀中 (2005) 以国民收入恒等式为研究工具, 进行实证分析后, 检验了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 肯定了我国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汤碧、陈丽丽 (2012)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问题和对策, 并从政策、资本、梯度转移、人才培养和国内采购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国内对于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也进行了详尽的研究。郭占旭、丁家云 (2008) 综合运用加工贸易增值系数、线性回归等方法表明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同时对于实现贸易方式多元化、分散贸易风险, 扩大对外出口, 减轻就业压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张靖 (2009) 在对山东省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出山东加工贸易确实对经济增长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山东省加工贸易自身的优势在不断弱化, 加快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就成为山东摆脱困境、谋求新的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迫切任务。高少丽 (2010) 运用SCP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对山东省加工贸易进行分析, 并从三个方面给出了优化山东省加工贸易的途径。汪立军 (2012) 以山东省为例研究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新形势和面对新形势应该采取的对策。

国外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比较单薄, 主要集中在产业内贸易的相关研究上。国内对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研究相对比较丰富, 包括加工贸易与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的研究以及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研究等, 具备了完整的研究体系。针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研究, 研究者运用各种分析模型对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增长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各方面影响做出了研究, 并给出了加工贸易优化的途径。

三、山东省加工贸易的经济效应分析

加工贸易的经济效应体现在多个方面, 本文主要从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及GDP增长方面进行实证研究, 探寻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作用及趋势。

1.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分析

选取1983年~2010年的相关数据, 测算加工贸易对贸易总额增长的贡献率 (加工贸易总额增量/贸易总额增量) 、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 (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量/出口额增量) , 以及加工贸易对进口增长的贡献率 (加工贸易进口额增量/进口额增量) 。

从表的计算可以看出, 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具有积极贡献。加工贸易对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急剧上升又急剧下降、最终趋于平稳的趋势。以1998年为分界, 1998年之前的贡献率先是急剧上升而后急剧下降, 转折点出现在1996年, 当年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增量超过了贸易出口额总量的增量;1998年之后, 贡献率相对稳定, 并出现了下降趋势。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9年山东省加工贸易出现负增长, 可见加工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虽然2010年和2011年山东省加工贸易逐步摆脱危机影响有所回升, 但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仍较危机前的水平有所下降, 亦可见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 山东省加工贸易也亟需转型升级。

2.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前文通过表格和图形的形势分析了1993年以来, 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对外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的趋势。下面本文试图通过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以求得到山东省加工贸易与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关系。

(1) 模型构建

Frankel和Romer (1999) 以贸易引力模型为研究工具, 针对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作了研究。李剑和沈坤荣 (2003) 在Frankel和Romer上述研究基础上, 对我国的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结合李剑和沈坤荣的借鉴经验和闫国庆和孙琪等 (2009) 运用的单变量分析方法, 并采用AR (2) 模型对序列相关性进行修正, 利用山东省加工贸易数据和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各项数据来对山东省加工贸易与山东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做出相应的研究。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省统计年鉴》和山东统计信息网相关数据计算制表而得。

假设变量:加工贸易总额为PT, 加工贸易出口额为PE, 加工贸易进口额为PI, 建立以下模型:

undefined, undefined (3-1)

undefined, undefined (3-2)

undefined, undefined (3-3)

其中, ai为方程3-i的常数项, bi为方程3-i的解释变量系数, undefinedi为方程3-i的随机干扰项, 包含着除了加工贸易总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加工贸易进口额之外的影响GDP增长的因素。

(2) 变量解释

考虑到山东省加工贸易和山东省经济相关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准确性, 以及根据统计分析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文按照通常的做法, 选用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出口额和加工贸易进口额来便是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状况;选用山东省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GDP) 来表示山东省经济的增长水平。为了得到平稳序列, 鉴于山东省加工贸易及山东省经济发展较快且有波动, 分别对四个变量取自然对数, 可以消除变量之间的异方差性, 使得变换趋势线性化而且不改变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被解释变量LnGDP和解释变量LnPE、LnPI、LnPT的数据样本观察数据均为1992年~2012年, 共21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山东省统计信息网站和《山东省统计年鉴》。

(3) 计量结果

利用样本数据观测值, 对方程 (3-1) 、 (3-2) 和 (3-3) 分别进行回归, 即使用山东省GDP的对数对山东省加工贸易总额的对数、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额的对数、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额的对数分别回归, 并采用AR (2) 模型对序列相关性进行修正, 结果如下:

对于方程 (3-1-2) , 变量在2%的显著水平上通过t检验 (自由度为19, 显著水平为2%的临界值为2.539) , 拟合优度 (含调整后) 明显提高, 通过对新的残差序列undefinedt进行Q-检验 (直方图) 得出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残差序列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 用AR (2) 模型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是有效的。

对于方程 (3-2) , 经过尝试, 也采用AR (2) 模型进行修正。经过运算, 得到的回归估计结果如下:

方程 (3-2-2) 的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也通过了t检验, 拟合优度 (含调整后) 也明显提高, Q-检验 (直方图) 表明新的残差序列undefinedt不存在序列相关性。因此, 用AR (2) 模型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是有效的。

对于方程 (3-3) , 经过尝试, 也采用AR (2) 模型进行修正。经运算得到如下回归估计结果:

采用同方程 (3-1-2) 以及 (3-2-2) 相同的检验方法, 得出, 用AR (2) 模型对方程 (3-3) 修正后的回归方程的估计是有效的。

(4) ADF检验

经过对LnGDP进行单位根检验, LnGDP是非平稳序列。然后对LnGDP的一阶差分 (用DLnGDP表示) 进行ADF检验, 在不含时间趋势和截距的情况下, ADF检验值均小于临界值, 因此拒绝零假设, LnGDP的一阶差分为平稳序列。按照同样的思路对lnPE、lnPI和lnPT进行单位根检验, lnPE、lnPI和lnPT在含时间趋势和截距、含截距、无时间趋势和截距都不平稳, 在尝试三者一阶差分时, DLnPE、DLnPI和DLnPT均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显示平稳, DLnPE、DLnPI和DLnPT均是平稳序列。

(5)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上面的ADF检验为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提供了前提。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下表) 可见, 在5%的显著水平下, 在滞后阶数为2和3时, LnPE、LnPI、LnPT均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 而在LnGDP不是LnPE、LnPI、LnPT的格兰杰原因。

3.研究结论

通过分析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的贡献率及其变化趋势、加工贸易对山东省GDP的影响, 得到如下结论。第一, 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对于山东省的贸易增长具有重要贡献。加工贸易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经历了1998年之前的大起大落到1998年之后比较稳定再到2008年以后出现大幅下降, 最后在2012年出现了负值, 可见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贸易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小, 亟待转型升级。第二, 在长期内, 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及山东省加工贸易总额分别与山东省GDP呈正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的结果显示, 山东省加工贸易出口、山东省加工贸易进口及山东省加工贸易总额都是山东省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可见山东省加工贸易对山东省GDP增长具有重要贡献, 即通过资本与技术积累、提供岗位促进就业等方式发挥对山东省经济的促进作用。

四、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加工贸易为山东省的对外贸易乃至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山东省加工贸易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位置, 即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装配加工的环节, 需要进行转型升级。汉弗莱和施米茨在2002年提出了依据全球价值链的产业升级的四种模式:工艺流程升级 (Process Upgrading) 、产品升级 (Product Upgrading) 、产业功能升级 (Functional Upgrading) 和链条升级 (Inter-sector Upgrading) 。基于此, 本文从企业层面和产业层面提出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1.企业层面转型升级的路径

对于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而言, 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产业机构, 都还处在相对落后的地位。在企业层面来讲, 其转型升级的路径应该是:工艺流程提升:从简单组装到复杂组装到关键零部件的制造再到原材料的生产。产品提升:通过研发出新产品、引进新产品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创新改进, 比竞争对手更有效率, 移向更先进的产品生产线, 增加产品的单位价值。功能提升:创立自有品牌, 进行自有品牌的研发、设计和生产。覆盖产品的研发设计、物流售后、营销渠道、品牌推广等环节, 重新组合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 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产品附加值。或者进行环节跨越, 放弃现有功能直接转向利润回报比较高的功能环节, 改变企业所处的价值链中的位置。链条提升:在稳固了现有产业价值链的基础上, 向具有更高附加值和利润回报的相关价值链条提升。

2.产业层面转型升级的路径——价值链延伸

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增加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在省内、国内的原材料的采购力度, 提升山东省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国内采购率, 培养与优势产业相配套的上游原材料供应产业。向价值链下游延伸:培育与加工贸易产业相关的下游产业, 重点扶持建设仓储产业、物流产业, 建设物流配送中心等大型的相关产业。大力培养营销人才、大力支持营销产业发展。同时, 调整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资本结构, 加大内资企业在山东省加工贸易中所占的份额, 提高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在原材料采购及产品配送、销售等环节的控制权, 更多参与产品研发、渠道建设及品牌营销等环节, 提高加工贸易质量。

五、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加工贸易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由于目前山东省加工贸易对低廉劳动力和大量资源消耗的依赖, 迫切需要转型升级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的带动作用。

第一, 整合加工贸易资源, 完善加工贸易政策。

整合现有加工贸易企业资源, 通过重组、联合、兼并等方式逐渐形成山东省具有代表性的加工贸易的大企业, 培育其核心竞争力, 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山东省加工贸易转型发展。并完善相关政策, 健全海关、税务、检验检疫等各部门的协作机制, 简化审批程序, 提高加工贸易效率。

第二, 促进技术进步, 推动工艺流程提升和产品提升。

鼓励山东省加工贸易企业自主创新, 通过企业自我筹建或与科研机构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等模式, 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企业自主创新相结合, 增强企业对创新技术的应用吸收能力, 提高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水平。

第三, 调整山东省内加工贸易区域结构, 延伸加工贸易山东省内价值链。

加快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工贸易向高端、生态方向发展, 同时对山东省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工贸易工业园区给予资金、审批、税收等政策支持, 加快中西部地区配套设施建设, 吸引半岛沿海地区淘汰的劳动密集型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全面提升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构建省内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相互协调配套的加工贸易省内价值链, 全面提升加工贸易对山东省经济的带动。

参考文献

[1]Chao H, Sussman L, Tong V, et al.Legal Aspects ofOEM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Trade in China[R].Topics in Chinese Law-An O'melveny&myersllpResearch Report, 2003 (8) :1~20.

[2]Lemoine F, ünal-Kesenci D.Assembly trade andtechnology transfer:the case of China[J].World De-velopment, 2004, 32 (5) :829~850.

[3]罗兴武, 蔡宜斌.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 2002, (5) .

[4]刘志忠, 王耀中.加工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3, (6) .

[5]汤碧, 陈莉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 2012, (10) .

[6]Frankel, J.A.and Romer, D., Trade and growth:anempirical investigation.NBER working paper, No.5476, 1996.

[7]沈坤荣, 李剑.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03, (5) .

山东省城乡集市贸易管理条例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城乡集贸市场(以下简称集贸市场)管理,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集贸市场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本省行政区域内开办的有固定场所、设施,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登记,实行集中、公开交易的各类生活资料、生产资料集贸市场。

集贸市场开办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均须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 集贸市场经营活动应当遵循文明、公开、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法平等竞争。

第四条 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集贸市场的行政主管部门,其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集贸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会同有关部门编制集贸市场发展建设规划、计划;

(三)办理集贸市场登记,审查集贸市场开办者制定的市场规章制度;

(四)审查确认进入集贸市场的经营者资格,并对其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

(五)查处市场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六)其他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职责。

县级以上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行使职能,并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集贸市场进行监督管理。

第五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在集贸市场内派驻专门管理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

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经有批准权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在大型集贸市场内派驻专门管理机构或专职管理人员。

第六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以营利为目的的集贸市场经营活动。

第七条 对促进集贸市场发展、维护市场秩序做出突出贡献的,以及对检举揭发市场经营者、执法人员违法乱纪行为和协助查处违法案件有功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主管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集贸市场规划与开办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把集贸市场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按照节约用地、方便群众生活、尊重民族风俗、繁荣地区经济的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会同城建部门编制集贸市场建设规划,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九条 建设集贸市场不得占用城乡道路,影响交通。对已经占用城乡道路,影响交通的集贸市场,由当地人民政府做出规划,限期迁建。

第十条集贸市场建设应当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投资建设集贸市场;鼓励外省、市和境外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来本省投资建设集贸市场。

第十一条 开办集贸市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符合集贸市场建设规划的要求;

(二)具备符合安全卫生要求的场所、设施和相应的资金;

(三)拟上市商品符合国家规定;

(四)其他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十二条 开办集贸市场应当持申请报告、可行性论证报告、土地使用证明等文件,按照市场登记的有关规定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登记,经批准后方可兴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三十日内审办完结。

因迁移、合并、撤销等原因改变集贸市场登记事项的,开办单位应当及时向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注销手续。

第十三条 集贸市场开办单位负责集贸市场设施的建设和维修,建立防火、防盗、卫生、治安等制度,承担集贸市场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个人不得非法侵占和毁坏集贸市场的场地、设施。集贸市场因规划变动确需拆迁的,按照“谁拆迁、谁补偿”的原则给予补偿。

第三章 集贸市场管理与监督

第十五条 凡是国家放开经营的商品,均可进入集贸市场交易。法律、法规规定允许上市交易但需经有关部门审查批准或者出具证明的,从其规定。

第十六条 劳务、技术、信息、咨询、经纪中介等服务活动,允许进入集贸市场。

第十七条 下列物品禁止上市交易:

(一)中成药、化学药品、生化药品、生物制品、血液制品以及违禁中药材;

(二)枪支弹药、爆破器材、管制刀具、警用装备、剧毒及其他化学危险品;

(三)非法出版物及反动、淫秽物品;

(四)假冒伪劣商品;

(五)未取得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和未经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六)铁路、通信、电力、油田、军事、广播电视等专用设备、器材及违禁生产用品;

(七)未经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畜禽肉类及其他不符合卫生要求的食品;

(八)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非人工驯养繁殖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九)国家规定不准上市的文物及走私物品;

(十)国家规定必须进入特定场所进行交易的物品;

(十一)法律、法规禁止上市的其他物品。

第十八条 进入集贸市场的经营者必须持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颁发的营业证照,在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依法经营。

从事专营、专卖和特种行业经营的,以及其他实行国家许可证经营的,应当报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进入集贸市场经营。

鼓励和支持农民进入集贸市场,可以不办营业证照直接从事农副产品自产自销。

城乡居民出售自用旧物的,凭居民身份证进入集贸市场进行销售活动。

第十九条 凡是国家允许进入集贸市场的商品,均允许跨区域贩运,任何部门不得非法干预。

第二十条 经营者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地点亮证经营,不得在集贸市场内随意设点或者流动经营。

第二十一条 集贸市场开办者应当按照公平、公开、竞争的原则出租、出售摊位、设施,并与经营者签订协议。

经营者不得擅自转让、出租、出借、出售摊位、设施。

第二十二条 上市经营的商品和经营性服务项目必须按照规定实行明码标价。属于国家定价和国家指导价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属于政府监审、监管价格范围内的,按照有关监审、监管规定执行;属于市场调节价的,由经营者自主定价。

第二十三条 购买者要求出具购货凭证的,经营者不得拒绝或者出具假购货凭证。

第二十四条 经营者应当使用经国家法定计量检定机构检定合格的计量器具。

第二十五条 集贸市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垄断货源、欺行霸市、哄抬物价、强买强卖、骗买骗卖、扰乱市场的;

(二)短尺少秤,以次充好,经营假冒伪劣商品的;

(三)倒卖有价证券或者以有价证券易物的;

(四)从事不正当竞争活动的;

(五)赌博、算命、测字、看相以及从事伤风败俗、野蛮恐怖卖艺活动的;

(六)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六条 经营者应当依法纳税,并接受税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二十七条 经营者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缴纳市场管理费。市场管理费的收取和使用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除法律、法规和省人民政府明确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集贸市场上自行设立收费项目或者提高收费标准。对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有权制止,经营者有权拒付。

第二十九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依法受理消费者投诉,及时处理交易纠纷,保护交易双方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执法人员,应当依法行政、文明管理,做到秉公执法、廉洁奉公;不得打骂、刁难、勒索经营者,不得接受当事人的请客送礼,不得乱收费、乱罚款、乱没收。

第三十一条 集贸市场内应当设立监督台,设置意见箱,并根据需要设置公平秤(尺)和必要的检测仪器,便于群众监督和执法监督。

公平秤(尺)和必要的检测仪器,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定期检定,保证量值准确、可靠。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开启意见箱,及时查处违法案件。

第三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须着国家制式服装,并出示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统一印制的专用证件;其他有关监督管理人员按照国家规定着装和出示执行公务的专用证件。

第四章 罚则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规定了执罚主体、处罚种类和处罚幅度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规定,未经登记开办集贸市场和未按规定办理变更、注销手续的,责令停止开办或者限期办理,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二千元至二万元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集贸市场开办者不履行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罚款,直至勒令停业整顿、关闭。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非法侵占和毁坏集贸市场场地、设施的,责令限期交出侵占的场地,恢复设施原状,赔偿经济损失,可并处一千元至一万元罚款。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规定,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经营的物品,可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无营业证照或者不按规定的经营范围、经营方式从事经营活动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六)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不在指定地点亮证经营,不按规定出售摊位、设施,不按规定明码标价,拒绝出具购货凭证或者出具假购货凭证以及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的,给予警告,可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七)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规定,擅自转让、出租、出借、出售摊位、设施的,没收违法所得,处以二万元以下罚款。

(八)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法律、法规已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法律、法规未作规定的,责令停止违法活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物品及工具,可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

(九)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不按规定缴纳市场管理费的,限期补缴,并处以应缴管理费的1至2倍的罚款;对拒不缴纳市场管理费的个体工商户,可以吊销其营业执照。

第三十四条 拒绝、阻挠集贸市场执法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均有权查处的,由先立案者进行查处。对同一违法行为不得重复处罚。

第三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同级人民政府或者作出处罚决定机关的上一级主管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也可以在接到处罚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依据本条例实施罚没款处罚时,应当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罚没款收据。罚没款和没收物品变价款,全额上缴同级财政。

第三十八条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执法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六条、第三十条及有关规定,失职渎职,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打骂、刁难、勒索经营者,接受当事人的请客送礼,私分罚没物资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给当事人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对各种庙会,物资交流会以及早市、夜市、“假日市”、租赁柜台和商业摊点群等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有关规定执行。

山东省鱼台县贸易业发展状况与思考 篇3

一、鱼台县贸易业发展现状

1.消费品市场增长较上年趋缓,但平稳增长的态势保持不变。1-11月份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为554675.5万元,同比增长14.9%,比去年同期增幅降低1个百分点,今年消费市场增长较上年趋缓。

2.批发和零售业主导市场。1-11月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521395.00万元,同比增长15.4%,占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4%,成为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99996.5万元,同比增长18.3%,占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总零售额的95.3%。

3.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数量较少。截至2012年11月鱼台县共有限额以上法人企业35家,占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法人企业数量的2.8%,在全市各县区中数量较少,其中限额以上批发业12家,零售业22家,住宿业1家,餐饮业0家。

4.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较小。2012年1-11月,鱼台县限额以上法人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9725万元,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3%,限额以上贸易法人企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县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例较小。

5.限额以上贸易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欠佳。鱼台县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普遍规模不大,缺乏一批大规模、高层次、有品牌的龙头企业,制约了鱼台县消费品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二、限额以上企业发展障碍分析

通过比较分析,制约鱼台县贸易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贸易企业发展重视不够。近年来,相较于工业,对贸易企业发展重视程度还不够,投入不足,消费品市场发展仍然落后于整体消费趋势和结构变化要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限额以上贸易企业数量较少,不利于全县消费品市场的拓展。

2.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过慢,预期支出增加。2012年1-9月鱼台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841.4元,同比增长12.2%,增长速度低于济宁市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为7845元,同比增长19%。但是近些年来,物价上涨,特别是医疗、住房、养老、教育压力越来越大,部分居民的预期消费支出增加,使得部分居民不敢消费。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越来越大。不同收入的人群有着不同的消费需求。高收入者有着强大的购买力但是他们的消费需求倾向低,占全县大多数的中低层收入群体想消费但消费能力不高,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需求。2012年1-9月,鱼台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41.4元,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84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多5996.4元。这种分化的消费需求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

4.消费观念保守。鱼台县历史渊远,传统的鱼台文化中崇尚节俭。“轻消费、重储蓄”、“量入为出”、“无债一身轻”等观念影响着一代代鱼台人。

5.消费环境不完善。一方面超市出现定价过高行为,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情绪,不利于消费品市场拓展。另一方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地沟油”、“毒奶粉”事件、“塑化剂”风波等负面事件在消费者心里留下阴影,消费者在消费时有所顾忌,不敢大胆消费、放心消费,从而扰乱了正常的消费品市场秩序。

三、发展前景及对策

最近一段时期,鱼台县消费品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鱼台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改善民生的政策,在医疗、卫生、教育、住房、养老等方面实施改革,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群众的负担,为激发消费品市场活力奠定了物质基础。

1.新增限额以上单位,提高限上零售额比重。在全县范围内对贸易企业进行集中清查,摸清达到标准的商贸企业户数,争取做到应统尽统。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政府扶持力度,为我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大型的商贸、餐饮企业到我县投资,不断提升我县商贸业整体发展水平。继续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我县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企业。

3.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增加居民收入是促进消费品市场活跃的基础。鱼台县要狠抓富民工程,坚持办实事,讲实效,着力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多渠道解决人民的“腰包”问题,提高群众的消费意愿,使人民群众敢消费,愿意消费,大胆消费,释放消费潜力。

4.转变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观念影响着居民的消费行为、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因此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势在必行。我们要加强引导,以转变消费观念、提升消费模式为突破口,鼓励信贷消费、个性消费,提倡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树立健康、科学的全民消费观,为鱼台县消费品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后劲。

山东省加工贸易 篇4

受国际金融危机恶化,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外需减弱以及近一两年来加工贸易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我省加工贸易发展速度明显减缓,2009年1~8月,全省加工贸易进出口369.6亿美元,下降13.6%。其中,出口240.2亿美元,下降11.4%;进口129.4亿美元,下降17.3%。所以在这种严峻的形势,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山东省的加工贸易在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贸易结构也在逐步的优化,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资本技术密集型商品的出口和产品附加值都在不断增加,用加工贸易的增值率来表示产品的附加值[1],即加工贸易产业链的延伸。随着山东半岛制造业集群的建立与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也不断增强。用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来表示加工贸易产业关联度以及加工贸易技术溢出效应[2],从2005年到2007年山东加工贸易对GDP的贡献率由21%上升到29%。

但是目前山东加工贸易还只是处在量的发展阶段,结构升级的速度并不快,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由图1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并且由图2看出,山东与江苏等先进省市相比,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步伐明显趋于缓慢。

2 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实证研究

2.1 计量模型的建立

为了检验以上这些因素对山东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建立如下回归计量模型:

y=a+β0x1+β1x2+β2x3+β3x4+β4x5+β5x6+£

其中,y表示山东的加工贸易结构,为被解释变量,x1代表外商直接投资,x2代表劳动力资源禀赋,x3代表的是技术进步水平,x4代表的是对外开放度,x5代表的是产业结构水平,x6代表的是劳动力的文化水平,£是随机扰动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他未考虑的因素对加工贸易结构的影响。aβ0β1β2β3β4β5为系数。

2.2 变量及数据说明

(1)加工贸易结构,由于加工贸易结构的数据难以找到,而大部分的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为制成品,此处我们以历年山东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代替衡量。

(2)产业结构,这里以历年山东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来表示。

(3)外商直接投资,用历年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山东GDP的比重表示。

(4)国内的技术水平。选取的技术水平指标是根据“索洛余值法”计算而得,并取1979年数据为初始数据。

(5)贸易开放度。关于贸易开放度的衡量有多种指标,一般采用贸易依存度指标,即一国进出口总额与GDP之比。

(6)劳动投入常用劳动力人数替代。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本文假定劳动力总量等于就业人员数。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用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数的比例来表示。

2.3 计量结果分析

估计方法则采取最小二乘法,用Eviews3.0做的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R2=0.9918,回归的结果是比较显著的,劳动禀赋和对外直接投资对山东加工贸易的结构升级促进作用比较明显,但是我们可以发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山东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加工贸易的影响有限,加工贸易在一定时期内有着明显的“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的“飞地”特征,所以技术水平的提高的作用并没有显现在加工贸易结构升级身上,技术水平提高给山东加工贸易带来的利小于弊,由于技术水平的提高,企业不仅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培训专业人才,所花费的成本大于由技术水平提高带来的高效率而增加的利润。

(2)产业结构与现实的贸易结构存在错位的现象[3]。在加工贸易中占优势的产业,出口产品结构是以轻纺工业为主,而国内的生产结构却是以重化工业为主,这种明显的错位现象将会随着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增加而逐渐消减。

3 促进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对策

3.1 努力提高国内技术水平,促进核心技术的开发应用

一方面,需要国家积极利用信息通讯技术改造传统加工贸易产业,提高传统加工贸易产业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要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未来国际产业的发展方向,制定专门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资投向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大、科技含量高的产业或加工工序环节,提升加工贸易产业发展的层次。

3.2 充分发挥要素票赋优势,实现比较优势的动态转变

我们知道劳动力资源丰富是我国的资源优势,也是山东加工贸易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正因为如此,山东加工贸易面临着发展的瓶颈,无法实现突破,只是进行者简单的组合加工。所以我们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这一资源优势的同时要实现其动态转变[3]。动态比较来自于资本积累的加速、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它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加工贸易商品的结构升级和增值比率的提高。

3.3 积极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加快产业链条的延伸

从实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技术进步在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作用不明显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山东的产业配套能力弱,无法承接高技术水平的加工贸易[4],所以当下山东省应该积极完善产业配套能力,引导配套产业向主体产业靠拢,推动关联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产业集群特有的技术外溢效应加快技术的扩散、传播和创新,释放科技创新能量。

摘要: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加工贸易结构升级的影响因素,采用1996~2007年山东省相关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加工贸易结构升级有着负的影响,技术进步对其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加工贸易,结构升级,因素

参考文献

[1]陈恩,刘青.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广东社会科学,2007,(7):19-24.

[2]Ando Mitsuyo.Fragmentation and vertical intra-industry trade in East Asia[J].The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2006,(3).

[3]林玉莹.加工贸易的动态利益及实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35-39.

山东省加工贸易 篇5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在对外贸易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是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

在施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名牌战略等政策后,山东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绝对量来看,出口总额逐年攀升,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改革开放初年,与山东省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截止到,这些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20个,除四大传统市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外,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所占比重趋于提高,占比已高达43.1%。其中,东盟、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所占比重分别高达9%、7%和3%。图1是山东省1995~20出口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图。

图1 1995~年山东省出口总值趋势图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1.2山东省经济增长现状1.2.1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2009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97亿元,达到1985年的49.81倍、1990~2009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4.49%,扣除物价、通货膨胀等因素仍高达12%。可见,山东省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1.2.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较高

总的来说,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均居全国前列。2009年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794元,比同期全国水平25511元高出10463元。2009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04元,比上年增长16305.41元增长9.2%,人均月收入1484.3元。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各项构成均有不同程度增长,呈现出新的收入特点。其中,人均经营净收入1379.02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增幅最高,增长最快,其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7.3%上升为今年的7.7%。人均转移性收入3559.3元,比去年增长16%,增幅仍保留在第二位。人均工资性收入13985.83元,增幅为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8.5%,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412.76元,比20增长19%。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

山东省加工贸易 篇6

本届技能文化节规模更大、格局更高、内容更丰富,历时三个月,共70个项目,共3000余人参加,是一场“扬科技技能之光、品人文艺术之韵、感青春风采之灵”,以崭新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在校园呈现的技能文化盛会,展示了师生的技能水平。“太阳能电动车”“DIY3D打印机”“3D投影设备”等的制作,精彩纷呈,技能水平更专、更高,科技含量更高,专利成果凸显特色,至今,广东省工业贸易职业技术学校共产生26项国家专利,另有4项正在申报。

本届技能文化节,企业参与的形式也更加丰富,包括支持单位、赞助企业、参与企业三类,其中包括了工业园及行业协会等;而赞助企业不仅有资金的赞助,还有设备的支持,更有企业员工与我校师生同台进行技能竞技,给大家带来一场视觉盛宴。

山东省棉花贸易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 篇7

(一) 全省棉花播种面积、总产量情况

山东是我国棉花生产、加工大省, 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二位。从我国棉花生产的区域结构来看,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产区, 其次就是山东, 2008—2012年新疆棉花的平均产量是289.32万吨, 占全国平均总产量 (665.1万吨) 的43.5%;山东省棉花的平均产量是83.38万吨, 占全国平均总产量的12.54% (如图1) 。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08—2013)

从山东省近年来的播种面积和总产量来看, 2002—2006年呈现出波动性增长的局面, 但2006—2012年却整体呈下滑趋势, 2012年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分别是66.78万公顷和69.80万吨, 与2006年相比, 分别降低了28.17%和31.57% (如图2) , 这说明农民种植棉花的意愿降低。

(二) 各市棉花播种面积、总产量情况

据2008—2012年播种面积、总产量的平均数据分析, 山东省前十大产棉市分别为:菏泽、滨州、德州、东营、济宁、聊城、潍坊、济南、临沂、淄博 (如图3) 。21世纪以来, 逐步形成了以菏泽、济宁鲁西南棉区, 聊城、德州鲁西棉区, 滨州、东营鲁北棉区这几个种植稳定的主产棉区。这6个产棉市棉花生产比重占全省的90%左右。从2008—2012年度数据来看, 东营、滨州、潍坊和临沂四市的棉花种植面积基本没有减少, 反而略有增长;聊城、济宁、济南、淄博四市的棉花种植略有减少, 而菏泽、德州地区的棉花种植面积下降幅度较大, 2012年菏泽、德州棉花种植面积较2008年分别减少了36.62%和46.06%。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2003—2013)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 (2009—2013)

(三) 棉花进出口数量、金额情况

近年来, 山东省棉花进口不断增加, 出口乏力。山东纺织工业的健康发展和巨大的棉花消费能力使得山东棉花市场比较活跃。棉花供应除地产外, 主要来自新疆棉和进口棉。2002—2006年山东棉花进口量持续上升, 2006年的进口数量和进口金额分别达1245.87千吨和170386万美元, 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近13倍和17倍。2007—2009年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山东棉花进口量和进口金额有所下降, 尤其是2009年下降到680.26千吨和95302万美元, 比2006年分别减少了45.40%和44.07%。2010—2011年山东棉花进口量和进口金额又开始迅速增加, 2011年进口数量为1146.53千吨, 而进口金额为332198万美元, 创历史新高。从出口方面来看, 一直比较低迷, 2007年出口数量为6.44千吨, 和往年相比, 出口势头较强势, 但是随后的几年连续下降, 2010年下降到1.04千吨, 但2011年山东棉花出口创历史新高, 为14.34千吨, 出口金额达4750万美元, 详见表1。

数据来源:中国农业年鉴 (2003—2012)

(四) 棉花进出口市场结构情况

从我国棉花出口的国家或地区来看, 加入WTO前后变化不大, 出口集中度均达到90%以上, 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中国香港、日本等是我国棉花的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巴西等为我国棉花的主要进口来源地, 从2012年的数据来看, 美国和印度分别占到进口总量的28.5%和28.0%。山东省棉花进口绝大多数来自于美国、印度、澳大利亚、乌兹别克斯坦、津巴布韦以及坦桑尼亚等国。其中, 印度、美国、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是山东省棉花的主要进口国。2013年前11个月, 自印度和美国进口明显减少, 自澳大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进口大增。山东口岸自印度进口棉花43.9万吨, 同比下降29.5%;自美国进口30.2万吨, 同比下降25.2%;自澳大利亚进口28.8万吨, 同比增加33.8%;自乌兹别克斯坦进口12.5万吨, 同比增加50.6%。四者合计占进口总量的79.1%。

(五) 棉花进口贸易方式

加入WTO以后, 我国进口棉花中一般贸易方式进口量逐年上升, 并且成为主要贸易方式 (杜珉, 2006) 。2012年除了来料加工数量下跌外, 其余贸易方式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各贸易方式所占比重与常年基本相当, 其中一般贸易仍为主要方式, 所占份额超过一半。山东棉花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一般贸易进口为主。2013年前11个月, 山东口岸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方式进口棉花69.7万吨, 一般贸易进口52.3万吨。上述两者进口量合计占同期山东口岸棉花进口总量的83.7%。此外, 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23.8万吨, 同比下降43.4%。

二、山东棉花进出口贸易面临的困境

(一) 棉花出口较少, 进口却保持较高水平

自加入WTO后, 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国际贸易形势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我国棉花的生产来看, 产量虽波动增长, 但增幅较小, 另外我国的纺织服装业也在蓬勃发展, 产能快速扩张, 这导致国内棉花供需矛盾突出, 并且消费缺口不断扩大。近年来, 山东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下降, 棉花供需缺口呈明显增大趋势。山东是纺织大省, 纺织行业保持快速发展, 纱产量年均增长14%, 2012年全省棉纱产量达832.5万吨, 占全国产量的1/4, 纺棉需求量大。省内棉花供需缺口一直保持在300万吨以上, 需要通过外采和进口解决。虽然国际棉花市场有效解决了中国及山东市场的棉花供需矛盾, 但是, 外国棉花的大量进入, 也挤占了国产棉花的部分市场, 对我国国内及山东省内的棉花生产经营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从长期来看, 我国及山东省棉花出口低迷状况难以有实质性改变, 而大规模进口棉花的格局将会持续。

(二) 棉花进口市场集中度较高, 安全水平较低

从山东棉花的进口来源地看, 位居前列的国家比较稳定, 且所占份额都较高。较高的市场集中度会带来较大的市场风险隐患:进口来源国因减产、违约、政策改变等因素, 会使山东棉花进口不畅, 从而给下游的纺织业等行业造成原材料缺乏、价格剧烈波动等严重后果。而且较高的进口市场集中度, 会导致棉花的定价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一旦主要出口国家政策发生改变, 我国及山东棉花出口必定受挫。

(三) 棉花出口缺乏国际竞争力

1.质量不高。众所周知, 棉花纤维的强力、细度、长度等内在品质是衡量一个品种或一批棉花优劣的主要指标, 只有高品质的棉花才能适应市场需要。但是, 目前山东省的棉花品质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异性纤维含量高, 这也是在原棉质量上最为突出的问题, 严重影响了地方原棉的质量声誉和市场价格;二是原棉的品级一致性差、批量性小, 其主要原因是生产上的棉花品种多、乱、杂和收购加工上的混级混加, 这显然不符合市场对大宗性工业原料供应基本属性的要求;三是棉花的品质结构不够合理, 主要表现为纤维强度和细度指标还不够理想, 在品质类型上, 基本上全是中绒棉, 缺乏优质专用的中长绒和短绒棉类型 (王留明等, 2004) 。2.中外棉花补贴方面的差异。国外棉花享受高额补贴, 价格低。据FAO提供的资料显示, 对棉花采取补贴政策的国家主要包括欧盟 (希腊和西班牙) 、美国、土耳其、埃及、巴西和墨西哥, 其中美国的棉花补贴力度最大, 相比之下, 我国及山东省对棉花的补贴力度较小, 从而在价格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

(四) 棉花贸易方式单一

国外棉商改变了传统的棉花贸易方式, 由询价、看样、签约、装运、提货等环节, 改变为直接发货到中国的保税区仓库。山东省的青岛港保税区仓库, 作为全国主要的棉花商品集散地, 大大缩短了交货期。但是, 山东棉花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一般贸易进口为主, 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棉花所占比重不高。

三、优化山东棉花贸易格局的路径选择

(一) 采取配套措施, 增加山东省棉花供给量

(1) 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山东省棉花种植的区域集中度较高, 可以加大对优势棉花区域和主产棉大县的扶持力度,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棉田占山东省植棉面积的50%, 建议国家加大盐碱地植棉项目投入, 改善生产条件, 扩大面积。 (2) 降低棉花生产成本。一方面, 山东省棉花生产方式仍以小规模农户经营为主, 生产成本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较高, 可以通过建立和壮大棉农生产合作组织, 发挥规模效应来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 可以通过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来降低成本。 (3) 稳定棉花价格。价格和成本是山东省棉花种植面积增幅不大的主要原因, 也是影响棉农种植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山东省可以借鉴国际经验, 在WTO框架下对棉花实施补贴政策或者制定最低棉花支持价格。如参照粮食直补政策办法, 尽快建立棉花直补机制, 按照补贴不低于100元/亩标准, 实施对种棉农民直接补贴。

(二) 实现进口市场多元化

从全球来看, 美国、印度、乌兹别克斯坦是前三大棉花出口国, 但同时也是我国及山东省棉花进口的主要来源地, 尤其是对美棉的依存度要远远高于其他国家, 这势必会增强美国的卖方国际市场势力, 削弱我国及山东省的买方国际市场势力。所以, 需要通过实现棉花进口市场多元化来改变或减缓我国及山东省买方国际市场势力缺失的局面。具体来讲, 扩大对乌兹别克斯坦、澳大利亚、巴西、埃及等国家的进口, 减少对美国和印度棉花进口的过度依赖。在增加山东省棉花供给量的基础上, 通过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实现进口市场多元化, 可以有效平衡国内及山东省棉花供需, 确保国内的棉花安全。

(三) 提升棉花国际竞争力, 积极扩大出口

一是降低棉花价格。降低棉花价格可考虑降低生产成本、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实施政府补贴等措施;二是提高棉花质量。提高棉花的质量, 关键靠科技创新, 加强优质棉花品种培育, 建立病虫害的预警预防机制等;三是增加科技投入。进一步加大棉花的科技投入, 加快科技创新, 建设优质棉花生产基地;四是创建棉花品牌。在保证棉花优质优价的基础上, 创建自主棉花品牌, 争取在国内外棉花市场上形成强劲竞争力。通过提升山东省棉花的国际竞争力, 最终能起到扩大出口的目的。扩大棉花出口也是实施山东省棉花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

(四) 采取灵活有效的贸易方式

一是稳定和继续发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一般贸易方式。二是深入开展棉花加工贸易。我国加入WTO后, 山东省对棉花分阶段取消配额限制, 为发展加工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三是积极发展棉花境外加工贸易。山东省可以利用在纺织、服装等行业的优势, 进行境外投资, 以带动其原棉、劳务等要素的出口。

摘要:目前, 山东省棉花贸易获得较大发展的同时, 也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在全面把握山东省棉花生产及贸易现状的基础上, 针对山东省棉花进出口贸易面临的困境, 从增加棉花供给量、实现进口市场多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转变贸易方式等方面提出优化山东省棉花贸易格局的路径。

关键词:棉花贸易,山东省,困境,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Solving Topping.The China Paradox[J].Cotton International, 2008.

[2]常昕, 韩若冰, 胡继连.中国棉花进口现状及应对策略分析[J].世界农业, 2013 (9) .

[3]李鹏飞.中国棉花进口贸易的国际市场势力研究[J].价格月刊, 2012 (9) .

[4]杨莲娜.中国棉花的进口依赖与棉花进口安全[J].财贸研究, 2012 (2) .

[5]杨枝煌, 蒋松荣.中国棉花产业入世十年的绩效表现及其治理建议[J].兵团党校学报, 2011 (5) .

[6]祝宏辉, 岳会.中国棉花进出口贸易状况及国际竞争力分析[J].中国棉花, 2012 (7) .

[7]张立新.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后国际贸易对国内棉花价格影响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 2012 (7) .

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研究 篇8

自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世界分工,实现国际间的资源禀赋优势互补,伴随农产品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地区农业竞争力也渐趋增强,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更是充分扩大了农产品有效需求,增加了农产品的销售量,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收入问题,鉴于农产品出口贸易可以带来如此利好,各地已将其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以比较优势、要素禀赋、产品生命周期以及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Joseph C.Salvacruz( 1996) 把美国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与东盟进行比较,得出美国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具有稳定性,但在近五年来,东盟农产品的竞争力增长较快;屈小博,霍学喜( 2007) 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商品、地区、市场、经营主体结构;李晓莉 ,王彬( 2009) 在分析山东农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市场结构及竞争力后,发现农产品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有优化的趋势, 即便地区结构存在着不均衡,但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整体在增强;乔玉娇( 2012) 在对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互补性分析的基础上,还实证分析了农产品出口贸易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张宗英( 2014) 在分析了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后,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在三个层面上提出了解决对策。

山东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凭借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优势积极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并取得喜人成效,例如一些农产品出口企业已改变了过去依照农民所种来进行收购的传统被动经营方式开始向定单农业转变。那么山东省 农产品出口贸易的规模怎样,出口的产品、市场结构如何,又有怎样的制约因素存在,该如何规避,明确这些问题对其未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持续推进以及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乃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解决都意义重大。

一、山东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 一) 农产品出口规模

作为农产品出口强省,山东农产品出口额不仅连续十三年居于全国之首,而且自2003—2012年实现了总体上保持增长的态势( 如下页图1所示) ,由63.9亿美元增至150.2亿美元,年均增加额达到了9.6亿美元。其中,2005年、2009年、2012年的出口额是下降的 ,这主要是因为2004年山东省农产品出口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导致2005年出口受阻, 此外,因为经济危机的出现,2009年农产品出口额再次受到打击,但2009年之后,整个世界经济开始回升,农产品出口额也迎来了高速增长的势头,因此才出现了2011年的巅峰值, 达到了153.7亿美元。但是2012年出口额却跌至150.2亿美元,相比上年下降了2.3%,世界经济衰退、国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蔬菜价格波动较大、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与此次出口额的下降有直接联系,并且2012年一些初级农产品出口退税政策被国家临时取消,导致部分出口低端市场的企业获得的出口利润下降,故而出口便随之减少了。

( 二) 农产品出口结构

1.出口农产品结构

山东省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集中于蔬菜类、水产品类、水果类、畜产品类、油料类,这些农产品比较优势明显,出口量较大,增长也较为迅速。由下页表1可知,从2009—2012年, 上述五类农产品的出口总额分别为80.35亿美元、81.93亿美元、104.54亿美元、132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1%、65%、68%、88%。

资料来源: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绘制而成。

单位:( 亿美元)

数据来源:根据山东省商务之窗和山东省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蔬菜作为山东优势农产品,其出口位居全国之首。2011年蔬菜出 口额为44.3亿美元 ,占全省农 产品出口 总额的28.8%,其中,生姜占出口蔬菜的7.2%,大蒜占45.2%;作为沿海省份,山东渔业丰富,水产品出口量也位居全国首位。2011年水产品出口量为117.9万吨,出口额达到49.3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32.1%,其中,冷鲜冻鱼占52.7%,加工鱼类占16.8%;气候条件优越的山东非常适合果树的生长,果树资源丰富,现有果林面积1 200余万亩,年产水果1 000万吨左右,尤以桃、苹果、梨和葡萄为主。2011年水果出口额17.3亿美元 , 占农产品 出口总额 的11.5% , 其中 , 鲜苹果占30.9%,苹果汁占18.9%。

此外,畜产品作为山东省主要出口的一类产品,也被出口到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排第一位的畜产品出口量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量的50%以上,其中,兔肉的出口总量在全国兔肉出口总量中占90%以上。2011年牲畜产品出口额达到11.9亿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8%;山东的花生产量高,而花生是油料的重要原材料,所以油料的出口也就成为山东农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油料出口额达9.2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3.1%,其中,94.6%是花生及其制品。

除了以上五类农产品之外,其他的农产品出口量相对就比较少了,在全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0%。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农产品的出口品种比较单一,主要为初级产品,技术创新要求低,加工程度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其农产品出口产业结构的升级。

2.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

在开拓出口市场方面,山东省亦取得很大的进步,由改革开放前的单一出口市场,向多元化市场发展,如增加了对中东、俄罗斯、拉美、非洲和南亚的出口。但农产品的出口依然主要 面向日本 、欧盟、韩国 、美国、东盟 五大传统 市场 ,其中, 日本是第一大市场,欧盟与韩国次之,其他市场占的份额较少。

下页表2提供的信息,在山东省出口的农产品中,对五大传统市场的出口额占总出口额的比重比较大,具体而言出口额从2007年的73.1亿美元逐步上升至2012年的115.9亿美元 , 而所占比 重则由2007年的79%下降至2012年77%。这种出口额上升但比重却又下降的趋势说明山东农产品在对五大传统市场逐渐扩大出口额、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 又逐渐开拓了新兴市场。

长期以来,由于山东农产品出口结构及地缘方面的原因,日本一直是其最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国,2007年对日出口额为27.2亿美元,占30.8%,2008和2009年由于世界经济的低迷,对日出口有所下降,2010年开始稳步回升,至2012年达到47.7亿美元,占31.8%;欧盟在山东农产品出口市场中居于第 二位 ,2007年对欧盟 出口额为16.4亿美元 , 占17.7%,2012年达到22.7亿美元 , 占15.1% , 除2009年下降4.7%外,其他年份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韩国与山东隔海相望 , 在山东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中也占有重要一席,2007年对韩出口额为9.6亿美元,占10.4%的比重,2012年达到l4.8亿美元 ,下降到9.9%,期间在2009年出现7.9%的下降 ,在2010年出现38.7%的大幅度回升 ;美国也是山东很重要的农产品出 口市场 ,2007年向美出 口总额为9.9亿美元 , 占10.7%的比重 ,2012年达到了13.4亿美元 , 占8.9%, 期间除2009年出现了12.9%的下降外,一直在逐年增加。

与上述四类市场相比,东盟市场则显得不足,2007年出口额仅为8.7亿美元,仅占9.4%,但其增速很快,2011年已达23.9亿美元,占15.6%,超过了韩国和美国,变为第三大出口市场,然而2012年却出现了回流,出口额转为17.3亿美元, 下降了27.6%。

此外,山东农产品对俄罗斯、中东、拉美、南非、南亚的出口增长也比较迅速。2007年向新兴市场和其他一些市场的出口额有所增加,占21%,至2012年这一比重达到23%,其中, 对俄罗斯、中东的出口额较大,分别为5亿美元和6亿美元。

数据来源:山东省商务之窗(http://shandong.mofcom.gov.cn),其中,出口额单位亿美元,比重单位%。

二、山东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制约因素

( 一) 出口农产品种类单一 ,结构不合理

山东农产品出口主要依赖于五类传统的产品,且多为初级产品,附加值低、品牌效应差、种类单一。在蔬菜方面,主要依靠大蒜出口,在正常年份约占40%;水果出口主要依赖苹果,正常年份占到50%左右;畜禽产品出口主要依赖家禽,在正常年份达到60%左右。这种品种单一型出口结构,一方面, 较易被进口国的反倾销调查影响到;另一方面,一旦遭遇价格或贸易准入方面的变化,对出口的影响较大。

( 二) 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目前来看,山东农产品出口市场分布比较集中,新市场开拓不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市场,主要方向为欧洲、亚洲、北美洲,单对日本的出口额就占据了三分之一左右,这种市场结构的抗风险能力差,一旦贸易政策在这些国家发生变化的话,其出口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 三) 面临绿色贸易壁垒

按照绿色壁垒的要求,绿色生产必须贯穿于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在此影响下,农产品生产成本定会增加,具有较大价格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水果、蔬菜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便在无形之中被削弱了,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就大大降低了。

( 四) 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

山东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虽然比较快,但是绝大多数农产品企业的产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竞争秩序混乱,与跨国外资农产品企业相比,竞争力明显不足,企业向更高层面发展后劲欠缺。据统计,至2012年底,全省有农产品出口实绩的 企业达3 971家 ,而过亿美 元的企业 只有5家 ,过5 000万美元的仅有35家 , 过1 000万美元的为373家 , 足以看出其出口企业的规模与实力有待提高。

( 五) 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低

山东对农业的科技投入比较缺乏,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1%~0.2%,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而新阶段农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农业科研方向和任务,恰恰在这里是软肋 ,农业科技 成果转化 率低 ,现代化的 农业生产 者严重缺乏。

结论

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比较分析 篇9

关键词:加工贸易,金融危机,区域联动

1引言

位于东南沿海的广东省和长江三角洲的江浙地区, 既是中国对外开放最早的两大区域, 也是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分布地区。广东省和江浙地区正式开展加工贸易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 经过30多年的发展, 二者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国的加工贸易中名列前茅。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历程有较多相似之处,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点。通过对二者的加工贸易进行细化的对比分析, 既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加工贸易活动的内在机理, 也可以对金融危机后加工贸易的恢复发展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2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比较与分析

2.1 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地域分布的差异性

广东省加工贸易发展很不平衡, 近98%集中于只占广东面积23%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而占广东面积77%的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 加工贸易却只占了2%左右。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相比, 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在加工贸易企业数量、规模、进出口额及加工贸易产业配套等方面均存在着显著的差距。

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区域分布也极不平衡。以江苏为例, 江苏的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苏南地区。苏南毗邻“长三角经济区”的核心城市、世界第一大港口——上海, 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优越, 经济腹地实力强劲, 开展加工贸易的成本较低。这些优势使得苏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技术、资本和市场, 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技术创新与产品扩散, 开展高科技领域的合作与竞争, 从而推动本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苏中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区”的次中心区域, 虽然有南通港作为后盾, 但因为没有形成相对规模, 导致加工贸易发展相对落后;苏北地区虽有陇海铁路和京沪高速公路穿梭而过, 但因距上海相对较远, 缺乏强有力的经济背景支撑, 使得加工贸易发展更为落后。

2.2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都以周边的发达城市为依托

广东省临近香港和澳门, 可以很好地实行“区港联动”, 以促进本省加工贸易的发展;同时,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之后, 广东可以利用此优势进行加工贸易产业的转移, 引进附加值比较高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逐渐实现产业的优化。而江浙地区则是以我国的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为依托, 政府可以通过“江海联动、跨江发展”等相关政策积极引导加工贸易向薄弱地区呈梯度转移, 改变由于区位优势弱、物流成本高、产业配套能力弱等因素导致的区域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2.3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发展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

追溯到19世纪, 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慢慢被外来者影响和渗透, 致使当地的思潮逐渐开化。早期的改良思想家将开展对外贸易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这对两地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给后代留下了很深的文化烙印。即使经过了一两百年, 这种深深的文化底蕴仍然对当今的经济发展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凭借国家提供的种种优惠政策, 广东省充分利用毗邻港澳的地理优势和华侨众多的人文优势, 通过大胆的实践和勇敢的探索, 抓住香港、澳门和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机遇,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大大加快其加工贸易的发展步伐。现在的广东省已经形成了经济特区——珠三角经济开发区——沿海开放城市——高科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点线面、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自二十世纪末以来, 江浙地区也一直实施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去, 同时, 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也大大促进了该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

2.4金融危机后, 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 而且各自的恢复速度明显不同

二十世纪末以来, 广东省的加工贸易额平均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十分稳定。甚至在2008年1月, 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速仍为24.3%。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入, 2008年以来, 广东省加工贸易的出口增速呈现了大幅下降的态势, 2009年的出口甚至出现同比减少最高达到-30.4%的情况。当然, 经过几年的努力恢复, 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已经比金融危机刚爆发的时候有了明显好转。根据最新统计数据表明, 2012年前11月, 广东省加工贸易进出口4784.4亿美元, 增长3.6%, 增幅比前10个月回落0.9个百分点, 占同期广东省进出口总值的54.2%。其中, 加工贸易出口2924.8亿美元, 增长3.4%;加工贸易进口1862.6亿美元, 增长3.8%。11月份, 广东省加工贸易出口267.4亿美元, 下降5.8%;加工贸易进口182.5亿美元, 下降3.1%。

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虽然一开始所占比重不大, 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左右, 但由于所处长三角地区有着低成本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 外商投资不断进入, 使其外贸额不断增长, 发展也较为迅速。1992年浙江全省的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6.6亿美元, 2000年为61.84亿美元, 2008年高达458.85亿美元。金融危机后浙江省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数据大幅下降, 2009年后虽然经过短暂的恢复, 但效果仍不太明显。而上海2012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 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811.8亿美元, 下降4.8%, 其中进口223.5亿美元, 下降6.1%, 这也意味着加工贸易这种经济模式再度萎缩, 当前仍应引起足够重视。

由以上分析可知,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 广东省的加工贸易已经基本恢复到危机前水平, 并且仍保持着稳定增长的态势。而江浙地区, 由于受到金融危机和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的双重影响, 对加工贸易造成不小的冲击, 弊端现已慢慢凸显。因此笔者认为, 应该着重关注这些连锁反应给当地加工贸易造成的重大危害, 并因地制宜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帮助加工贸易进一步恢复发展。

3进一步发展广东省和江浙地区加工贸易的对策措施

3.1 优化加工贸易发展布局, 因地制宜进行区域规划

加工贸易发展布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从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以及各区域经济发展等多个层面综合考虑差异性, 因地制宜, 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和地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苏中和苏北地区应该找准各自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对接点, 充分发挥加工贸易的关联效应, 促使加工贸易分别向上下游同时发展, 进而带动整个区域加工贸易的联动发展, 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同时, 加工贸易的发展应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上下游的产业链条, 在追求数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质量的提升, 双管齐下, 充分利用现有的优势、避免劣势, 努力向服务贸易环节延伸。此外, 各区域也应该重视加工贸易的属地效应, 根据当地的自身特点和优势, 形成各具特色的加工贸易发展新局面。广东省和江浙地区作为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区域, 也应该相互借鉴成功经验, 把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和区域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机结合起来, 加大技术的投入力度以及人才的培养力度, 促进技术和人才的区域双向流动, 提升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3.2 进一步加大对加工贸易梯度转移的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特别是经历过金融危机的冲击后, 我国的加工贸易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如何能够趋利避害, 恢复加工贸易的发展, 需要政府因势利导, 从不同方面对区域加工贸易的产业梯度转移给予帮助扶持, 主要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加工贸易的资金扶持力度。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苏中和苏北地区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 无法承担发展加工贸易所需要的资金, 需要政府额外拨付资金供其发展。其次, 政府应该从各地实际出发, 给欠发达地区参照执行中西部地区的加工贸易优惠政策。虽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苏中和苏北地区都地处我国的东部沿海, 但是当地的加工贸易并不发达, 不能按照国家规定的东部发达地区加工贸易政策来执行, 因此需要政府进一步地细化相关的贸易政策, 有的放矢地发展区域加工贸易。最后, 政府也应该完善当地的加工贸易投资环境, 引入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 同时, 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来进行加工贸易的产业梯度转移。

3.3 积极推进粤港联动和江浙沪联动, 实现优势互补

区域联动在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区域联动, 能对我国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由于历史原因, 港资在广东省的加工贸易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粤港联动对广东省加工贸易产业区域转移和转型升级十分重要。同样地, 沪资在整个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继续推进江浙沪联动也势在必行。同时, 两地的加工贸易企业应该努力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继续稳步推进外商投资企业的在华贸易, 继续积极鼓励本土的民营企业积极开展加工贸易, 内资企业应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的技术和知识外溢效应来发展高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贸易。广东省和江浙地区除了在各自地区进行联动外, 也应该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 进行相互的区域联动, 从技术、人才、管理、服务等多个方面互通有无, 以便实现优势互补。

4结论

虽然经历过金融危机的洗礼, 广东省和江浙地区的加工贸易较之前有所差距, 且两地区经济仍受其影响。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两地加工贸易的相似之处从宏观政策上把握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方向, 根据两地加工贸易的不同之处从微观层面具体分析各自的发展背景和措施, 早日消除金融危机对我国加工贸易造成的消极影响, 由点到面地推动我国加工贸易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亚平.后危机时代广东加工贸易企业的生存与发展[J].国际商务论坛, 2011, (1) .

[2]袁定喜.江苏加工贸易区域差异与协调发展[J].江苏商论, 2010, (10) .

[3]杨志龙.浙江加工贸易发展状况及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 2009, (1) .

山东省加工贸易 篇10

关键词:山东,出口贸易,经济增长,格兰杰因果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作为沿海经济省份, 山东省高度重视对外开放, 确立经济国际化战略, 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亮点来抓, 在开放中不断发展对外贸易。历经32年的发展, 山东省外贸出口总额已接近千亿美元台阶, 2008年达到931.7亿美元, 比1984年增长约46倍。因此, 对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现状

1.1 山东省出口贸易现状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 在对外贸易方面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进出口贸易历史悠久, 是中国进行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在施行市场多元化战略、名牌战略等政策后, 山东省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从绝对量来看, 出口总额逐年攀升, 增长速度远远高于GDP的增速。改革开放初年, 与山东省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50多个。截止到2009年, 这些国家和地区已超过220个, 除四大传统市场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外, 与其他贸易伙伴的贸易额所占比重趋于提高, 占比已高达43.1%。其中, 东盟、南美、印度等新兴市场所占比重分别高达9%、7%和3%。图1是山东省1995~2009年出口总值与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趋势图。

数据来源:《山东统计年鉴2010》

1.2 山东省经济增长现状

1.2.1 经济总量增长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

2009年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897亿元, 达到1985年的49.81倍、1990~2009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4.49%, 扣除物价、通货膨胀等因素仍高达12%。可见, 山东省的经济总量以及经济发展速度很快。

1.2.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较高

总的来说, 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均居全国前列。2009年山东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794元, 比同期全国水平25511元高出10463元。2009年山东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11.04元, 比上年增长16305.41元增长9.2%, 人均月收入1484.3元。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的各项构成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呈现出新的收入特点。其中, 人均经营净收入1379.02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15.5%, 在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增幅最高, 增长最快, 其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去年的7.3%上升为今年的7.7%。人均转移性收入3559.3元, 比去年增长16%, 增幅仍保留在第二位。人均工资性收入13985.83元, 增幅为8%, 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78.5%, 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人均财产性收入412.76元, 比2008年增长19%。经营净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步提高。

2 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与检验

本文的数据全部引自《山东统计年鉴2010》, 样本区间为1985~2009年, 变量为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出口总额。其中出口额用当年平均汇率换算为以人民币为单位的出口额, 然后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2.1.1 各变量的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多数的经济时间序列都非平稳, 在协整检验前必须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 只有当变量序列都为同阶单整序列时才可以进行协整回归。本文对各变量分别进行ADF检验, 检验结果见表1。可见, 在5%的水平上, 各变量对数序列的二阶差分序列都是平稳的, 所以, 各变量的对数序列都为I (2) 单整序列, 可以进行协整检验。

2.2.2 协整检验

本文选取Engle-Granger两步法, 对两变量lnX和lnGDP时间序列关系进行分析。以lnGDP为因变量, lnX为自变量, 建立模型。其中C为常数项。由于lnGDP与lnX都是二阶单整序列, 可用OLS法进行协整回归, 得到的协整方程如下:

若lnX与lnGDP具有协整关系, 则回归方程中的残差项应该是平稳的。检验残差序列是否是平稳序列, 对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 这里使用ADF检验方法进行单位根检验,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看出, 检验结果表明估计模型的残差项是稳定的。所以说lnX与lnGDP是 (1, 1) 阶协整的。说明了这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消除上述模型的自相关性后, 最终估计结果为:

2.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根据协整分析, 得出山东省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间存在长期同向变动的均衡关系, 对于它们之间的前期信息是否会影响各变量的当期信息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本文分别采用滞后1~2期, 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滞后1期内, 在5%显著性水平上, 山东省的经济增长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而出口不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3 结论

长期来看, 山东省的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 尽管各自的增长是非平稳的, 但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带来规模经济和产业升级, 提高了技术装备水平, 进而提高了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推动第二年出口的增加。但山东省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 强化了低水平的产业结构, 无力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这有可能是山东省出口贸易增长不是经济增长格兰杰原因的一个因素。

4 对策与建议

经济理论认为, 出口贸易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但上述实证分析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结果。所以山东省应调整相应的出口政策, 提高出口产品技术含量, 推动山东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此, 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 调整优化出口产业、产品结构

山东省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 这种贸易格局强化低水平产业结构, 只能在短期内获益。如任这种现状持续下去, 产业机构不但不能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得到升级, 反而可能会导致产业结构进一步低级化。因此, 山东省应以传统大宗商品的生产和出口为基础, 以机电产品为主导, 以纺织服装和创汇农业为两翼, 以工业制成品的小型成套设备为突破点, 全面提升劳动、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加工深度、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国际竞争力。加快促进全省由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出口商品结构向精加工、高附加值的结构升级。

4.2 建立灵活机制, 加快各种资源在外贸与非外贸部门、省内和省外之间自由流动

山东省经济的出口贸易依存度很高, 因而国际市场的波动会导致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当国际市场突然收缩时, 如果资源不能自由、低成本地在外贸部门和非外贸部们间以及省内和省外流动, 经济增长就会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不久前刚发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十分明显。因此山东省应该打破地域限制, 鼓励资源自由流动, 以有效抵消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 促进经济的平稳发展。

4.3 积极开拓出口市场, 推进出口市场多元化

市场结构过分集中会削弱出口贸易的灵活性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贸易多元化, 能够增强抗风险能力。上文曾提到, 山东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欧盟, 后期加大了对北美、南美、非洲和东欧市场的开拓, 出口市场渐趋于多样化。但从整体来看, 传统市场在出口市场中仍然占有很高比重, 对新兴市场的开拓远远不够。因此, 山东省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和实施市场开拓策略, 根据市场不同需要, 实施各具特色的营销方案。争取形成以亚太市场为重点, 以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为支撑, 传统市场与新兴市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市场均衡分布的合理市场结构。

参考文献

[1]刘鹏, 赵丽敏.山东对外贸易结构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 2008 (02) .

[2]张灿亭, 江凌.江苏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06) .

[3]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 2000 (2) .

[4]周阳.我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05) .

上一篇:线性代数的教学下一篇:检验测试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