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抑下的金融创新

2024-06-23

压抑下的金融创新(精选九篇)

压抑下的金融创新 篇1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性动力, 任何形式的创新, 都能够归入发展的系统动力之中, 成为经济社会前进的基础性推动主体。因此, 如果说金融创新是引发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 那是不合理的, 也是不可取的。因此,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们不能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 更不能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金融创新仍然是发展我国金融业、创新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手段。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反思的内核

金融创新指的是能够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的金融工具、新的服务方式、新的市场概念以及新的金融体制。作为金融创新成果的物质表现形式, 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是实体经济内在需求的硬件载体和客观表现。如果脱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宏观经济环境等条件, 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将失去形成和立足的基础, 从而引发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全球视野而言, 金融创新至今已半个世纪之久, 创新产品名目繁多, 从宏观走势上看, 金融创新仍然动力强劲。从早期仅为规避各种浅层次金融风险而由商业银行发行的CDs, 成长为为了恒温利率与汇率之间的频繁波动风险而产生的各种期货、金融期权交易以及各种货币掉换, 再发展为如今的招致美国此次次贷危机的次级贷款证券, 形成了金融创新的此消彼长的浪潮。

很多学者认为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 其内在含义是, 不加节制的金融创新, 会在金融体制内每一个环节增加泡沫的可能性, 并激发了减少消费信心和信托责任的种种风险, 从而增加金融风险。金融创新本身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是, 它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 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具有复杂性、集中性、突发性, 一旦形成风险, 由于杠杆作用迅速呈几何级数放大, 除造成银行的巨额损失外, 同时会引起连锁反应, 在很短时间内就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 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和动荡。因此, 最恰当的处理二者关系的态度, 是用金融创新所带来的合理机制和有序化环境来防范和化解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而防范相比化解更为重要, 要在风险酝酿成危机之前就将它遏制于初始状态中。由此, 我们不能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金融工具的创新只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 但不能全部由金融创新来承担。

三、金融危机要靠金融创新解决——反思的结果

对金融创新的反思, 需要避免一个错误的比较视野。金融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 而对这一危机的反思最终要落实到对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指导上。首先, 要承认中国和美国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具有最先进的经济体制和最成熟的市场机制, 而中国是实际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程度相距甚远。尽管中国目前经济增长速度世界第一, 但经济增长模式仍以出口为主, 而美国大量资金都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其次, 要明确中国与美国在金融体制创新上的程度明显不同。美国的金融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 其运作和监管体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而中国的金融市场则是处于刚起步阶段。但从总体上看, 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 还须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 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简单地说, 美国能够出现金融危机, 根本在于创新过度, 而中国尚处于创新不足的程度。迄今为止的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 数量的猛增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尽管在某些量化指标上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但在同一数量级或规模水平上用效率的尺度来衡量, 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上, 也就是内涵创新严重不足。

推动金融创新并有序发展, 是遏制金融危机的最佳途径。回顾金融业的历史, 可以看出, 金融创新的每一步都是在克服风险。如原始社会时期的以货易货, 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产生了货币。如果仅仅是货币在运行, 也是有风险的, 于是有了金融, 货币就让步, 金融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风险, 于是出现各种类型的金融衍生品。因此, 针对我国的金融发展现状, 首先要创新观念, 提高认识, 解放思想, 拓宽金融创新理念。其次是三个市场的创新和完善, 即证券市场、保险市场和信贷市场。这三个市场是金融产业的主战场, 成熟的市场环境是金融创新的保证。最后, 要大力发挥政府相关部门的金融监管作用和预警作用。在推进金融建设过程中, 政府部门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 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规避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冲击。

参考文献

[1]苏春燕, 金融危机不能成为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J].经济师, 2009 (2)

[2]杨星, 金融创新[M].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0

压抑下的金融创新 篇2

本文由芷焓1213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2008年第12期 总第289期

当 代 财 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NO.12 , 2008 Serial NO.289 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与管理

李毅学 1,吴丽华 2(江西财经大学 统计学院,江西 南昌 1.330013;2.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江西 南昌 330025)摘

要:银行通过与物流企业合作创新开展订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基于价值链过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模型,比较全面地描述了借款企业实现订单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该研究表明:订单实现过程风险是影响订单融资业务贷款偿还的最重要因素;环境风险,信息系统风险,下游厂 商违约风险和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则可通过影响订单实现过程而影响融资业务;为确保订单融资的安全,融资方 应该对五类风险进行细致分析和管理.关 键 词:物流金融;订单融资业务;风险类型;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 : F83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8)12-0066-05 一,订单融资业务产生和发展背景 订单融资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以企业所签订的有效 销售订单为依据,实行“一单一贷,回款结算”的风

[1] 险控制办法,发放针对该订单的全封闭式贷款业务.采购到收回销售货款这段时间,就需要中小企业准备 原材料货款,生产资金,人工费用等大量流动资金;订单越大,订单数量越多,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缺口 就越大.为了填补这一缺口,中小企业常常需要外部 融资,但它们既没有足够的信用评级,也没有足够的 抵押资产和第三方保证,因而按照传统的信贷方式将 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贷款.订单融资则可以有效避免 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因为在供应链环境中,中小企 业获得的生产或服务订单,代表了下游核心厂商的信 用和支付能力.在下游企业的信用度高,业务良好, 具有长期合作历史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只要能够完成 订单业务,就能够保证销售收入,也就能够充分保证 订单融资业务的贷款安全,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给 中小企业贷款.()在供应链竞争时代,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 二 创新能有效降低订单融资业务风险,从而使业务可行 虽然订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地避免传统银行信贷 方式的信用风险,但是订单融资业务操作过程本身也 存在很多问题.在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订单融资中, 银行并不很了解借款企业和相关订单的信息,对企业 主体的风险以及用来担保的订单有效性和可实现性缺 乏准确的评估,对订单所涉及的物流和资金流的封闭 式控制也缺乏专业技能,监控成本高.因此,依靠银 行本身单独进行订单融资业务难以对业务流程中遇到 的信用风险,法律风险和操作风险等进行有效控制.而若银行与物流企业合作进行金融创新,就能够使这

这一业务最初主要应用在国际贸易中,也称为打包贷 款,即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出口商收到的国外订货凭证 为依据,在出口商接受国外订货到装运前,为出口商 提供所需流动资金的一种贷款.随着产业经济从企业 与企业的竞争发展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 应链的运行机制从推动式变为以客户订单为驱动的拉 动式机制,而基于订单的融资业务也逐渐从国际贸易 领域扩展到了供应—生产—销售的整个交易链条中.归纳而言,发展订单融资业务在供应链竞争的时 代具有以下两大优势.()发展订单融资业务能够有效解决供应链上 一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种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 间及最终产品,到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 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 用户连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完整的供应链中,将会 有大量中小企业为核心厂商提供零配件加工或者服务;它们的业务行为紧密配合核心厂商的生产计划,并且 为了尽量避免库存,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越来越趋 向于按照订单实时生产和销售.一般来说,核心厂商 因其强势地位,不会提前支付全额的订单货款;相反, 会在中小企业完成订单后延期付款.这样,从依订单

—— —— — —— —— —— —— ——

收稿日期:2008-06-0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47203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07JA79002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5-0848);江西财经大学校级青年课题(00212015)作者简介:李毅学,江西财经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后,主要从事物流金融研究;吴丽华,江西广 播电视大学讲师,主要从事数理经济研究.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66 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与管理

些问题消除.尤其是在供应链竞争时代,物流企业更 加规范,信息化程度更高,实力更强,业务涉及的范 围更广;它们非常了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实力和状况以 [2] 户,并要求合作的物流企业对相关物流和资金流进行 监控,使销售回款作为还款来源实时结算,保证贷款

[5] 资金在该账户内的封闭运行.一般来说,订单融资业

及和下游企业的贸易关系,也很了解订单融资所涉及 的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价值,销售区域和承

[3] 销商等.因此,银行若与具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在订单

务贷款发放的对象为产品有市场,有效益但缺乏生产 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贷款用途是满足企业生产销售 订单产品的流动资金需要;贷款手续力求简便,由金 融机构对接受订单企业实行规模授权,专项用于订单 业务的生产.这种贷款业务的主要特征有三个方面: 一是封闭性,即“一单一贷,专款专用” ,从而由额度 风险控制和长期贷款思维转化为单笔授信和贸易短流 程的风险判断和控制;二是灵活性,即业务具有及时, 简便,循环使用,效率优先的特点,能够保证生产运 营的顺利进行,非常符合中小企业贷款;三是复杂性, 即业务由主体准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 过程控制,或在把握主体的同时控制资金流,物流的 风险控制理念,所涉及的物流和资金流较为复杂,监 控难度高,所以需专业的物流企业有效参与.()订单融资业务控制过程分析 二 一般来说,即便管理和控制最简单的订单融资业 务都是相当复杂和繁琐的.这种复杂性主要来自于借 款企业本身.借款企业要实现订单,获取转化为现金 形式的利润,需要经历一个相当复杂的价值链增值过 程,需要完成一系列的任务;中途会遇到各种问题, 所以要控制订单融资业务的过程风险,就必须首先了).解借款企业实现订单的整个运营流程(见图 1 现金 订货 回收期

融资业务中开展合作创新,显然能够有效地降低订单 融资业务的风险,使业务开展可行.正是由于订单融资业务相对于传统信贷业务的优 势,再加上与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订单融资业务获 得了迅速发展.近几年,国外的金融机构,如法国巴 黎银行,荷兰万贝银行和美国花旗银行等等,纷纷与 物流仓储企业合作,开展包括订单融资的物流金融创 新;还有些金融机构成立了专门的物流银行,如 1999 年 美 国 摩 根 斯 坦 利 投 资 3.5 亿 美 元 给 上 市 物 流 公 司 Redwood Trust,用于开发包括订单融资的物流金融业 务;而世界物流快递业巨头 UPS 更是收购了美国第一 国际银行,成立了专门的 UPS 金融公司,为客户提供 全方位的物流金融服务,以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

[4] 流的同步化.我国台湾省近些年也出现了大量订单融

资业务,如台塑集团的订单就被称为“铁单” ,获得台 塑订单的供应商只要按规定完成订单就能够保证货款 的按时收回,因此金融机构很乐意将其作为融资的担 保品.而随着物流与金融业务的有效整合,订单融资 业务在内地也获得了较大发展.在我国珠江三角洲和 长江三角洲地区,大量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大型核心 工厂,而随着大型核心企业业务的开展,为数众多的 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成为了制造供应链上的一环.为解决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流动资金缺乏和融资困难 等问题,民生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就与物流企业合作, 广泛开展了基于订单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但相比于 现实需要,我国的订单融资业务水平还有相当的差距.因此,充分识别和评估订单融资业务控制过程风险并 采取相应策略,能够促进业务的进一步发展,更有效 地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二,订单融资业务控制过程分析()订单融资业务基本特征 一 在银行和物流企业合作开展订单融资业务的创新 中,中小企业必须持合法有效的,已收取一定比例预 付款的销售订单向银行申请销售订单封闭贷款,然后 由银行,物流企业和借款企业三方签订融资合约;合 约签订后,银行会要求借款人在贷款银行开立结算账

应收账款

购买的原材料和服务

销售 存货

生产期

图 1 借款企业实现订单的运营流程

结合图 1,可得订单融资业务的控制图(见图 2).从图 2 可以看出,银行和物流企业合作对拥有下游厂 商订单的企业开展订单融资业务,并对业务进行相应 控制;控制的重点是借款企业实现订单并最终收回现 金的整个运营过程,包括采购,生产,销售运输,提 供服务和货款回收五个环节.借款企业是否运营成功, 主要看是否能实现订单收回货款.因此,是否满足下 游厂商的需要,对借款企业来说将是关键的因素,也 是融资方业务控制的重点.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67 当代财经 2008 年第 12 期 总第 289 期

订单实现过程风险分析应该是基于过程的订单融资业

订 单

务风险分析模型中的核心;而其他四种风险,则是通

采购 生产 销售 运输

款 企 业

提供 服务

货款 回收

下游厂商

过影响订单的实现过程而影响订单的融资业务.以下 将逐一对这些风险进行讨论.环境,信息系统,下游厂商违约,物流企业监管

依 订 单 融 资

业务 控制 作

影 物流企业 采购 生产 效 率 质 量 销售 运输

响 提供 服务 货款 回收 下游厂商

图 2 订单融资业务控制图

作为融资方应仔细分析订单实现的五个环节.具 体来说,采购是最初的环节,是指用银行贷款获得原 材料及所需服务来实现订单生产.紧接着是生产环节, 借款企业将通过生产制造将劳务和原材料转化为最终 产品.由于对生产制造型企业来说,生产无疑是它的 核心环节,也是融资方需要重点控制的一个环节.在 销售运输阶段,借款企业应尽量满足下游厂商的交接 要求,包括时间,数量,服务和经验方面的要求.因 此对于运输,借款企业需要制定详细的计划来确定是 自行完成,还是外包给第三方,还是由下游厂商来实 行,并确定用什么方式来将产品交给下游厂商.在提 供服务阶段,借款企业须在产品交接后给下游厂商提 供相应的售后服务,包括辅助下游厂商正确使用产品, 回收有缺陷的产品以及保证产品使用安全等,这样可 以使下游厂商满意,从而保证货款回收的安全.而在 货款回收阶段,借款企业须继续保持和下游厂商长期 稳定的关系,并组织专门的人员严格管理应收账款的 回收工作,以降低货款回收风险.三,基于过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与管理()订单融资业务的过程风险分析 一 不同于传统的信用贷款,订单融资业务由主体准 入为基础的风险控制理念转变为基于价值链过程控制 的风险管理理念,因此,了解借款企业的订单实现过 程是识别,评估和控制订单融资业务风险的关键.图 3 就是借鉴商业借贷中的一些策略 构造的订单融资业务 [6] 合约条款 进货渠道 资源配制

联盟伙伴 顾客满意 回收期 协作沟通 产品缺陷 下游关系 回收能力 运输渠道

产能水平运输周期

图 3 基于过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模型

1.订单实现过程风险 借款企业实现订单的过程充满着风险,这些风险 都会影响现金流量.()采购.根据图 3 可知,借款企业实现订单的 1 最初环节是采购.在这个环节中,隐含了一些重要的 风险因素.首先是合约条款方面的风险,这些风险指 的是借款企业由于缺乏相关可靠的信息而使企业在定 价和制定其他合约条款时不能有效维护企业利益.例 如,采购时间的不合理,成本太高以及采购的原材料 不合格等等.其次,进货渠道也影响了采购环节,比 如一些关键资源的进货渠道过于狭窄,造成在进货上 受制于供应商;若供应商违约风险加大,则影响采购 的时间和质量.最后,资源的配置也会影响采购环节, 主要是由不合理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相关信息缺乏所造 成的;也就是说,采购的资源批次,数量和时间是否 合适,稀缺的资源是否能保证各个部门以及风险和收 益的均衡,是否利用得更有效率,将影响借款企业在 [7] 采购环节的竞争优势,从而影响采购的效率和效果.()生产.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将导致订单实现过 2 程风险的增加.生产效率是影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 尤其是在高度竞争的环境中,借款企业如果不能以有 效的方式生产出价格合理和高质量的产品,就会威胁 订单的顺利实现.此外,银行还须考虑产能失衡的风 险.其中,产能失衡的风险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指借 款企业可能缺乏足够的产能,导致无法及时满足订单 生产的需要;二是指借款企业也可能由于产能过剩而 导致利润降低,从而引起风险.()销售运输.产品生产出来后必须销售运输给 3 下游厂商.在这一环节中,借款企业有可能自营物流

[8] 或者将运输职能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如果是后者, 过程风险分析模型.这个模型为融资方提供了一个全 面,有效和实用的方法,用来分析,管理订单融资业 务的过程风险.从图 3 可以看出,订单融资业务的主要风险可以 分为五种:订单实现过程风险,环境风险,信息系统 风险,下游厂商违约风险和物流企业监管风险.这些 风险都会影响借款企业实现订单的能力,并最终影响 订单融资业务的贷款偿还.在这五种风险中,订单实 现是影响订单融资业务贷款偿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

联盟伙伴的选择会影响销售运输环节,它将成为影响 68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物流金融创新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与管理

销售运输的关键因素.因为在这一过程中,有可能会 产生第三方的道德风险.当第三方不按照合约规定完 成职能时,就会大大影响借款企业物流战略,从而影 响订单实现的效果;而当销售运输的职能被不同的企 业与部门分担时,协作与沟通产生风险的概率也将增 加,它们对订单实现也有影响.另一个影响产品运输 环节的风险因素是运输周期的不确定性,即订单产品 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运达正确的地点.最后,许多 订单实现过程出现风险都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分销 运输渠道,这使得产品不能以一种及时可靠的方式运 达下游厂商,所以运输渠道的选择也是融资方必须关 注的风险.()提供服务.订单产品被运抵下游厂商后,借 4 款企业必须提供合约规定的售后服务.这个环节会遇 到与顾客满意相关的风险,即借款企业处理下游厂商 的抱怨,问题和售后服务无法达到顾客的预期,从而 影响货款的正常回收;这个环节还会有大量客户信息 的反馈,而这些信息对后续订单的采购,研发和生产 影响很大,因此处理不当也可能产生风险.此外,由 于产品缺陷产生的高返回率,也意味着借款企业货款 正常回收的风险增加.()货款回收.订单实现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5 货款回收.在这个环节中,货款的回收期是产生风险 的一个重要因素.一般回收期越长,由下游厂商还款 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越大;而与下游厂商保持稳定的 关系也会影响货款的回收,作为融资方要重点审查这 个因素;此外,货款的有效回收还与借款企业本身的 回收能力相关,借款企业是否有专门管理应收账款回 收的部门以及与其他部门(尤其是财务部门 的沟通)如何,是否有专门的人员以及他们的经验如何,是否 有一贯稳定的程序处理货款回收等等, 这些都将影响 [9] 水平,通货膨胀率和利率等因素.如果借款企业对这 些风险相当敏感,那么这些风险对订单的有效实现将 有很大影响.此外,经济风险也可能包括行业因素, 例如行业的竞争度等,这些将影响对资源的争夺,从 而影响订单的实现效果.政治风险主要指的是地方, 国家乃至国际上的一些重要事件所导致的不确定性, 这些不确定性将影响订单的实现.例如发生战争或突 发事件影响整个宏观经济,或者政府颁布法律规章改 变了与借款企业订单实现相关的运营等.总之,环境风险同样会影响订单实现的过程并最 终影响现金流;但它在借款企业的外部,超出了借款 企业的控制范围,因此对借款企业和融资方来说,管 理和控制都相当困难.3.信息系统风险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与信息系统相关的风险也越 来越重要.因为现今企业的采购,研发,生产和运输 都离不开信息系统.例如,ATM 网络,自动化生产和 客户服务系统等等,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而这些 硬件和软件的性能和使用情况都会产生大量的风险.因此,借款企业是否能确保信息系统平稳运行,是否 有有效的措施及时处理遇到的突发问题,是否有对信 息系统进行持续更新的能力,这些都会影响订单的实 现.作为融资方,为确保货款的回收,就必须关注借 款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以及与相应风险管理有关的措施 和程序实施状况.4.下游厂商违约风险 发出订单的下游厂商违约风险也是影响订单实现 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下游厂商的资信状态,包括一 些基本指标,如财务状况,资本实力,企业管理素质, 领导人素质和现金流状况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 响订单的实现,从而给订单融资业务的融资方带来风 险.因此,在业务的合约中还可以将授信偿还与订单 发出企业进行责任捆绑,以利用整体的供应链信誉关 系实现有效的风险控制.融资方对发出订单企业的信 用评估,和信用贷款中对借款企业的评估方式基本一 致.不过,由于订单融资业务主要依靠订单的实现, 所以对发出订单企业的信用评估更强调它们的历史信 誉和过往的交易记录,这些指标理应获得更高的权重.5.物流企业监管风险 因为物流企业最了解借款企业的运作及基本状况, 银行需要物流企业实行专人管理,专人负责,做到供 产销单独记账,成本费用单独核算,效益利润单独反

货款的顺利回收.2.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指的是借款企业运营环境产生的风险.它可能影响订单实现过程的某个或某几个环节,有的 甚至影响订单实现的整个过程.环境风险实质上可以 分为自然,经济和政治三种类型.自然风险主要指的 是由火灾,洪水,风暴等引起的自然灾害对订单实现 的影响,比较难以预测,因此要求借款企业有相应的 应急机制来有效转移与缓释此类风险.经济风险反映 的是和借款企业订单实现相关的劳务,资本和产品市 场的不确定性,它们包括原材料价格,就业率和工资

当代财经

Contemporary Finance & Economics 69 当代财经 2008 年第 12 期 总第 289 期

映,即从银行信贷资金的注入到原材料的购进,从产 成品的销售到货款的归行,从本息的收回到整个资金 的运转过程均实行封闭,这就要求物流企业必须按合 约担负监管职能.因为在物流企业的监管过程中,银 行和企业是委托代理关系,所以肯定会产生物流企业 的道德风险;也就是说,物流企业有可能欺骗,不负 责任,虚假上报或者监管失误,而物流企业的监管风 险将影响订单融资业务的实现过程,物流企业的监管 水平也将直接影响订单的实现过程.()管理订单融资业务的过程风险 二 基于过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模型,比较全 面地描述了借款企业实现订单融资过程中所遇到的风 险.这个模型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帮助融资方管理订 单融资业务的过程风险:一是识别影响借款企业实现订 单的风险因素;二是确定借款企业实现订单的风险产生 来源,产生原因和产生方式;三是评估借款企业实现订 [10] 单过程中主要风险的大小,集中度和对现金流的影响.总之,在订单融资业务中,不管融资方是采取某 一种风险管理策略还是各种策略的组合,都必须基于 订单实现的价值链过程对业务风险进行分析和管理, 而且这种风险分析和管理是动态的,要求银行和物流 企业必须紧密合作来把握业务的变化.四,结束语 订单融资业务是解决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的一种有效融资安排.为降低订单融资业务的风险, 银行必须和物流企业合作,对订单实现的全过程进行 控制.根据我国订单融资业务的特征,本文构造了基 于价值链过程的订单融资业务风险分析模型,认为订 单实现过程风险是影响订单融资业务贷款偿还的最重 要因素,而环境风险,信息系统风险,下游厂商违约 风险和物流企业监管风险,则可通过影响订单实现过 程而影响业务.这一研究必将有助于我国的金融机构 和物流企业采取相关策略,进一步规范和发展订单融 资业务.—————— ————— ———— 参考文献: [1]Eric Fenmore.Making Purchase-Order Financing Work for You[J].The Secured lender,2004,60(2):20-24.[2]孔 文.国际物流发展趋势下的供应链管理[J].江西财经大 川,冯耕中,高 杰.物流企业参与下的动产质押融 学学报,2005,(1).[3]涂 资[J].预测,2004,23(5):68-77.[4]曹 静.论我国专业物流金融公司建立 UPS 的启示[J].上海 金融, 2005,(6):13-14.[5]艾 东.中小企业物流融资风险管理探讨[J].上海金融, 当分析了借款企业订单实现过程的各种风险后, 融资方就需要在考虑自己的风险容忍水平时,采取相 应措施来管理这些风险.风险管理的策略通常分为四 种:一是规避风险,即自觉选择不会产生风险的业务 活动.由于风险是企业活动的内在特征,完全规避几 乎不可能,因此好的选择是找到一个均衡.就拿订单 融资业务来说,这意味着应对超过了融资方风险容忍 水平的活动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避,而对一些在容忍 水平以内的风险则可以接受.二是接受风险,即当风 险收益高于风险造成的损失并且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时, 作为融资方可以接受相应风险.这样做也是出于均衡 的考虑.三是分散和转移风险,即采取“把鸡蛋放在 不同篮子里面”的方法来分散和转移风险.通过将风 险转移给第三方,来降低订单融资业务的风险暴露.比如,对已经识别和评估的具体风险,融资方本身既 可以要求借款企业进行相应的保险,也可以对风险进 行套期保值,从而有效地将风险分散或转移;再比如, 通过运用金融工程的方法,融资方可以将订单融资业 务面临的风险暴露加以分解,从而使其自身保留一部 分必要的风险,然后把其他风险通过金融衍生产品工 具传递给他人,甚至还可以利用场外交易市场成功地 创造更多新型的衍生产品.四是缓释风险,即通过控 制风险过程来减少风险的大小.在订单融资业务中,融 资方可以通过封闭控制相应的质押物或要求相应担保策 略来缓释订单融资业务的信用风险,这样做可以提高贷 款的违约回收率,减少违约损失.2005,(12):37-39.[6]Noah P B, Anthony H C..Evaluating Business Risks in the Commercial Lending Decision[J].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5 20(3):3-10.[7]Buzacott J.A., Asset-Based 274-1292.[8]Lee A Kidder.Straight-Through Processing in Commercial Lending: A Solution Waiting for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J].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2004,19(6):10-18.[9]戴耀华.销售与收款环节的内部控制设计[J].出版经济, 2002,(8):26-29.[10]Mark Laudeman.Risk-rating systems bring consistency to commercial lending[J].Commercial Lending Review, 1993,(8):28-38.R.Q.Zhang.Inventory Management with Management Science, 2004, 24: Financing [J].责任编校:晓

蔚 70 当代财经

胡祖六:监管不能压抑金融市场创新 篇3

许多观察家认为创新过度、监管不足是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个判断成立,那么严格监管与限制创新就是未来防范金融危机的自然答案。1929年的大萧条与罗斯福的新政改革大大增加了政府在金融体系中的作用,并强化了对于金融体系的监管。新设的证券交易委员会负责监管证券行业与市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勒令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商业银行不得跨州设立分行开展业务;监管条例Q对于银行存款利率上限进行了规定;设立了政府金融机构——房利美——专司提供低息住房融资,等等。

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结构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1930年代推出的金融监管法规显得过时和僵化。自1980年代初开始,美国的里根总统和英国撒切尔夫人的自由市场经济政策迅速主导了世界。不仅以美英为典型代表的发达国家,而且新生市场经济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都纷纷实行了市场化的经济改革。金融业放松监管(deregulation)相应成为一股席卷全球的潮流。

这次以美国房贷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于金融监管与创新的关注。一些评论家把这次危机归咎为监管过度放松,并认为创新过度给金融系统的稳定造成了危害。这次危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金融创新过度和监管失效引起的?还需要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探明,但是毋庸置疑,这次金融危机的确暴露了美国监管体系所存在的诸多漏洞和问题。

我认为第一问题在于,金融监管体系分割,导致监管盲点与协调的困难。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由于分权与制衡在美国政治历史和文化中的特殊重要性,发展出了一套政出多门的、高度分散的监管体系。商业银行的监管权分散在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手中。联邦储备银行监管成员银行,联邦存款保险局监管非联储成员银行,各州的银行局负责监管州立银行。在美国住房融资体系中举足轻重的房利美与房地美则由联邦住房融资局监督。专司房贷的储贷机构由储贷监管局(OTS)监管。不可思议的是,房贷经纪机构则不受任何监管。美国房贷贷款标准的松弛、信用风险的失控,导致了次级房贷的泛滥,是引发这次金融危机的最直接与最重要的原因。

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由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但是投资银行从事的许多衍生品包括商品期货业务却由商品与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监管。两大监管机构之间如何协调一直十分模糊。此外,自1990年代的 金融“大变革”以来,自罗斯福新政以来一直主宰着美国金融业格局的“格莱斯——斯蒂格尔法令”被废除,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日益相互渗透,交叉重叠,联邦储备银行与证券交易委员会、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如何配合协调成为一个日益棘手的问题。

至于保险业,联邦政府干脆置之不管,各州成为保险业监管的主体。AIG集团是全美乃至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但竟没有任何一个联邦或地方的保险监管当局负责监管AIG的母公司。不可思议的是,它是由一个与保险业务八竿子打不到的储贷监管局(OTS)监管。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混乱与支离破碎由此可见一斑。

第二个问题,我认为在于缺乏中央交易与清算系统,典型的就是信用衍生品市场。次级债仅CDS就有64万亿美元市场规模。但没有集中的交易和清算。特定金融机构如贝尔斯登、雷曼、AIG倒闭,究竟会产生怎样的连锁反应?市场参与者与监管机构都是一片茫然,毫无所知。

第三个问题则是巴塞尔资本标准存在缺陷。巴塞尔协议客观上鼓励了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设立SIV等把业务转移标外经营。巴塞尔资本标准关注市场风险、信用风险,但对于流动性风险关注不足。对于依赖批发信用市场的金融体系来说,流动性更关键。贝尔斯登并非资本金不足或者偿付能力不足,而是流动性问题。流动性不只是短期资金和中长期资金,还有交易对手风险和杠杆比率。

第四则是缺乏宏观审慎监管。由于分业监管,政出多门, 一旦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爆发,牵涉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公司或其他金融媒介时,对于系统性危机的应对与处置就造成了许多困难。贝尔斯登事件是为监管当局出的第一道难题,即流动性问题。美联储作为最后贷款人,认定金融机构太大不能倒,与经济关联性太强不能倒。

幸而,美国财长保尔森享有布什总统的充分授权,又有国会的基本信任,能够在危机之际大权独揽,强势干预,并与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合作无间隙,才能在较大程度上摆脱或减少美国监管制度的约束。即使如此,他也备受批评和质疑。比如沃尔克就公开质疑美联储“挽救”贝尔斯登的合法性,认为偏离了“联储法”所赋予的权力。由于这一顾忌,加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迫不得已放任雷曼兄弟破产。

其实,保尔森早在2006年底2007年初就制定了一份金融监管改革蓝图,已经确诊了这一个混乱无序的问题,并提出了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宏观审慎监管的概念。可惜,保尔森的改革蓝图还在设计阶段,美国的金融危机就如同火山般突然爆发了。

这次深重的危机,将会为金融监管的改革提供动力。此外,改革还包括会计制度、按市计价原则、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及高管薪酬、对冲基金与PE公司的信息披露要求等方面。

在本质上,监管的必要性源于金融市场的固有失效—信息非对称、道德危害、利益冲突等。但历史的经验表明,监管或政府的失效也是司空见惯。欧洲、日本的监管政策通常比美国更加严厉和全面,却并未能避免金融危机。中国的行政监管不可谓不严,但银行、证券与保险曾是千疮百孔,技术上形同破产。市场和金融机构未能解决的问题,监管机构可能更加难以胜任。不能指望监管的万能。

监管不能压抑市场创新、压抑竞争、压抑金融发展。否则,就有矫枉过正的风险。监管决不是把市场管死。我的结论是:不能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倒掉。美国等发达金融体系仍有许多值得中国参考借鉴的地方。美国也许创新过度,但中国总体而言还是创新不足。美国监管过于宽松,但中国的现行监管体系总体而言可能过于严厉,苛刻严重压抑了创新,阻碍了金融市场的深化与发展。

压抑下的金融创新 篇4

胡珀与孙建华(2008)将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定义为金融领域内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具体是指金融机构或金融管理当局为追求微观利益或宏观效益而对其机构设置、业务品种、金融工具、市场结构及制度安排等方面进行的创造性变革和开发活动;白宏宇和张荔(2002)将金融监管(Financial Supervision)定义为:指一国政府或政府的代理机构对金融机构实施的各种监督和管制,包括对金融机构市场准入、业务范围、市场退出等方面的限制性规定,对金融机构内部组织结构、风险管理和控制等方面的合规性、达标性的要求,以及一系列相关的立法和执法体系与过程。金融创新的功能是转移和分散风险,但是它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在宏观上,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风险日益复杂,因为各种风险以不同的方式重新组合,相互交织在一起。金融创新的风险有系统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操作风险、制度风险、表外风险、技术风险和监管风险等等。金融创新带来了一系列复杂的、新的风险,给金融监管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

周琴(2008)认为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一种动态的博弈关系。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金融监管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如果没有金融监管,金融创新也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金融创新增加了新的不稳定的因素,打破了旧的金融格局和秩序,因此需要管理当局制定新的规则加以约束和规范,从中推动金融监管的新发展。这种动态的博弈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金融监管是诱发金融创新形成的原因之一。金融监管的目的是金融机构的运行健康有序,金融机构运行环境的安全稳定,从而防范金融风险,因此金融监管必须使金融机构的行为规范在金融财经法规之内,由此产生束缚力。相对而言,金融机构的目的是为了盈利,它们就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来规避金融监管,推出新业务,改变传统的操作方式,以谋求更大的利润,金融创新就由此产生了。第二个方面是金融创新促进金融管制的变革。由于金融机构规避监管,谋求更大利润而进行的金融创新打破了原有的均衡状态,从而产生了新的风险,金融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有的监管措施必然是失效了,当金融创新发展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与其他政策的时候,金融管理当局必定会调整对策,对金融实施新的管理条例,使金融业健康有序地发展:一方面放松某些过时的监管措施,另一方面在对金融创新本身进行安全和慎重评估的基础上采取一些新的监管措施来保证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因此,金融创新客观推动了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监管当局的新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二者不断交替,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动态过程。(如图1)

资料来源:高山(2009),《金融创新、金融风险与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研究》

二、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

近年来,由于不断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一些变化也出现在金融监管体制身上,金融监管体制也发生了一些适应性转变。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监管模式,金融监管就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确立的分业监管模式是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保监会、中国银监会和中国证监会为主体。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框架也是分业监管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基本上就是一种金融机构对应着一类业务。在这种模式下,银行的风险与宏观经济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总结国外的金融业发展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金融工作的实际情况,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的金融监管法律的基本框架。国家已经陆续颁布和实施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多部金融法律法规,使金融业的经营活动做到有法可依,对金融业的组织、活动、管理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和规范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银行监管也在逐步不断地完善,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也在逐步完善,风险管理不断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增加和银行的内部控制和治理也在不断完善。

(二)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在的金融监管制度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相配套,这样的配套有利于分业经营原则更好地实施,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监管部门对各自的监管对象集中精力进行管理,分工细化,专业化水平高,虽然每个部门的监管对象不一致,但是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具有竞争优势,有利于金融监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但是分业监管也有其缺陷,分业监管各部门自有其部门的一个管理体系,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机制,容易出现监管的真空和一些监管重复,使一些金融结构有了钻取漏洞的机会。而且分业监管的监管设置过于庞大,监管的成本非常高,做不到规模经济,最重要的是分业监管没有对金融风险的系统把握、监测和预警,因此,对金融风险无法进行预防。

目前,我国分业监管没有建立起严格的市场退出机制,而且对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基本还是一片空白,当前,分业监管的重点仍然是放在结构设立的审批、机构经营是否符合规章制度和机构从业人员的资格审查。由于缺乏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一些金融机构破产或者其他原因要退出市场,只能依靠政府或者中国人民银行采取行政手段给予解决,为此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从理论上说,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金融监管的三种主要方法,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应当是以经济手段为主,以其他两种手段为辅,但是我国的实际情况是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在实际的监管操作中,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只是注重定性的标准,缺乏定量的划分。而且行政监管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次性的,没有重复的博弈,是孤立和分散的,因此没有一个全面的金融风险评价、预警、监测和防范的体系,没有事前的预防,只是进行事后的补救。

金融监管的理念滞后,对风险管理在金融监管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必须认识到,金融监管的作用不是万能的,金融监管只是金融正常稳定运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必须充分认识经济法规、市场规范在维持金融稳定的作用,根据市场信号的变化,灵活地发挥市场规范、经济法规在金融机构的运行和资金配置中的作用;要使金融监管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认识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的作用和责任,因为金融监管是监管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新挑战

从金融创新社会实践中我们可以知道,金融创新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金融创新是社会经济活动,尤其是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金融创新提高了投资活动的效率,尤其是将储蓄转化为财富这个创造过程的效率,而且金融创新有效地降低了投资活动的成本。近三十年来,美国快速的金融创新活动,为美国经济的资本化和证券化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加速的作用,为美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物极必反,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首先是金融创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业的繁荣,甚至是虚假的繁荣,而且在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以低利率政策刺激消费和房地产需求使美国避免了萧条的危机,但是其结果就是低利率政策导致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加和泡沫的出现,而且次贷对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和泡沫起到了加速的作用,低利率和房地产需求的增加也导致消费的增加,最后导致了巨大的贸易赤字。随后又导致了巨大的金融风险和流动性危机,最后威胁着美国和全球金融的安全。所以说,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金融创新既是金融繁荣的创造者也是金融繁荣的终结者,是一个双重的角色。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管理当局提出了新的挑战,以传统的资本充足率为主要指标的监管手段,难以应对现在的资本全球跨境的流动和信用交易中的高杠杆。

次贷危机造成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予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是经济全球化也就是金融的全球化,使国际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性大大的增加,然而风险在各国金融系统的产生也会传染到其他国家;金融的核心是风险的管理,国际金融危机使我们更加明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必须审慎地对待金融创新,做好金融风险的管理;金融监管是来自外部的监督和约束,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因此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内部的自控自律约束;我国金融监管的分业监管模式与我国的分业经营相适应,但是分业监管造成规模不经济和监管成本过于高昂等等,应该考虑改革我国现有的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借鉴英国和日本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逐步把我国的分业监管模式转变为功能型的监管模式。

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

在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金融危机而我国的金融创新又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国必须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道路,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我国的情况和美国是不同的,美国是金融创新过度而我国则是金融创新不足,因此在充分认识金融创新双刃剑的作用下,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政策,促进金融创新的稳定发展。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对策如下:

第一,加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等监管主体之间的联系和配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等监管主体是与我国的分业监管体系相适应的,但是分业监管的体系,它们自成一体,缺乏有效的联系,监管的成本很高,因此要加强各监管主体的联系,建立金融信息共享的平台,完善信息共享制度,有利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建立起金融监测、预警和防范的体系,有利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

第二,提高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严格考察金融业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培养金融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金融业是高风险性和高技术性的工作,必须从制度上严格要求每一位从业人员的从业资格,对从业人员资格的考察,必须认真审慎地对待,从源头上降低金融业的风险。而且对于金融业内部的自控自律机制也必须和从业人员资格审查同等重要地对待。树立良好的金融业行业的形象,有利于培养职业荣誉感,金融业从业人员强烈的职业荣誉感和从业人员的高素质,有利于金融业自控自律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第三,建立起健全的风险预警体系。风险预警的指标主要包括有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资产质量等等。在我国比较容易引起金融危机的三大因素是银行坏账、通货膨胀率和外债,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尤其是荷兰等分业经营国家的金融业监管经验,建立起适合我国特殊情况的金融风险防范指标体系。近年来,一些金融机构发生的经济案件,主要是由于披露虚假会计信息或隐瞒会计数据,不能真实地反映金融机构的经营情况,不能真实反映金融机构的财务盈亏和资产的质量,因此必须完善金融机构的材料上报制度,金融机构必须按照金融监管的管理、当局制定的时间和各种要求上报材料的具体制定要求,按时上报,并保证资料的真实性。

第四,金融监管必须加强国际合作,走向国际化。经济的全球化,其实也就是金融的全球化,金融资本的跨国流动也大大地加强,金融交易的跨国性也在增加,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国的金融监管显得比较单薄,力量不够强大。这样,就要求各国的金融监管采取国际性的策略,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扩大金融监管的覆盖面。金融监管的手段设置也应该按照国际标准,会计制度也应该与国际接轨,金融监管当局应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加强信息的交流,建立信息共享的平台,确保金融创新下的金融监管的高效率和高安全性。

我国的金融创新刚刚起步,但是国际上的情况金融创新已经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金融创新的发展还必须结合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充分认识到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不完善之处,而且我国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还不是很成熟,也缺乏风险承受能力,因此,金融监管当局必须改进监管服务,改善监管手段,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减少金融体系之外的不稳定因素,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宏宇,张荔.百年来的金融监管:理论演化、实践变迁及前景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0(2).

[2]陈丽钦.金融创新挑战下的金融监管[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19).

[3]高蕊.比较视角下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改革选择[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4]郭亮.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9(2).

[5]胡珀,孙建华.试论金融创新与金融创新风险防范[J].金融与经济,2008(4).

[6]任峻.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监制度的警示[J].经济与法,2009(2).

[7]许钰川.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吉林金融研究,2008(9).

浅析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金融风险管理 篇5

一、当前中国金融创新活动的特点

根据中国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 金融创新是指商业银行为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 通过引入新技术、采用新方法、开辟新市场、构建新组织, 在战略决策、制度安排、机构设置、人员准备、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开展的各项新活动。当前中国金融业已全面对外开放, 金融业加大了金融创新的力度, 创新业务发展迅速, 金融创新呈现出新的趋势和特点:

(一) 理财业务成创新亮点

2007年以来, 居民投资意愿持续走强, 受市场需求的推动, 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方面的竞争趋于白热化, 理财创新的速度和频率更是史无前例。根据《上海证券报》统计资料显示, 截至2007年4月末, 共有22家中、外资银行取得开办代客境外理财业务资格, 中外资银行共推出21期26款代客境外理财产品。2007年5月份, 银监会下发通知, 将商业银行代客境外理财业务投资范围扩大至与银监会签有备忘录的境外股票市场。多家商业银行随即快速反应, 在较短时间内研发推出了新一代QDII产品。针对火爆的股票市场, 工行、建行、中行、招行等根据客户需求研发了各式各样的“新股申购”理财产品。

(二) 创新业务领域向纵深推进

金融创新步伐的加快, 使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伸展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已从过去的存、贷、汇“老三样”, 拓展到了个人理财、资产证券化、衍生产品、电子银行、银行卡等多个领域。

当前世界各国金融业普遍呈现出业务多元化的趋势。全球有5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证券业务, 30多个国家允许银行经营保险业务。在我国, 商业银行通过组建金融集团、设立基金公司以及探索设立保险公司, 尝试着银行资金的跨业流动。2005年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开展了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工作。建行研究报告显示, 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已从1个月、半年, 发展到3年、6年以及更长期限不等;投资领域也从单一的银行间债券市场, 发展到企业债、资产证券化产品、货币基金、信托计划等;挂钩指数从利率、汇率, 发展到股票、石油、黄金等资源类指数;银行理财产品创新视野由国内延伸到国外, 由以高端客户为重点到逐步倾斜至普通客户, 由以一般金融产品为依托到重点借力于衍生金融产品。

根据中国银监会公布的2006年年报显示, 截至2006年底, 我国已有69家中外资银行获得了衍生品的交易资格;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电子银行业务交易规模达122万亿元;银行卡发卡量增加至11.7亿张。在综合经营方面, 工行、建行、交行发起设立工银瑞信、建信和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公司, 这3家基金公司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资产净值, 已从2005年的300亿元增至2007年的600亿元。

(三) 金融服务对象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 2007年前3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166043亿元, 同比增长11.5%,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46元, 扣除价格因素, 实际增长13.2%, 增幅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个人财富积累, 为商业银行开展财富管理提供了广阔空间。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已开始提供针对特定客户“量身定做”的财务规划、投资分析和私人银行等个性化服务。除了推行面向高端客户的私人银行业务外, 突出的表现就是小企业贷款的推广。2006年, 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近3万亿元, 不少地区的小企业贷款满足率已经达到50%以上。

(四) 金融机构同质化

由于金融机构在业务形式和组织机构上的不断创新, 使得银行与保险、信托、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职能分工界限逐渐变得越来越不清楚, 各国的金融机构正由分业经营向综合化方向发展。

(五) 金融创新还需努力克服同质化问题

目前, 我国银行业真正自觉性的创新活动仍然很不充分, 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存在较大不足, 行业内照搬复制式的“创新”占了很大比重, 金融创新产品中, 超过半数是外资银行的专利注册。

二、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管理的关系

金融风险是指在资金的融通和货币的经营过程中, 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 从而蒙受损失和获得额外收益的机会或可能性, 它与金融活动相伴相生。金融风险管理则是指公司在资金的筹集和使用过程中, 对各种可能产生的金融风险进行辨识、度量、预测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控制和分散金融风险, 用最经济合理的方法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

(一) 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是相互正向博弈的关系

风险管理的需求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金融创新又反过来促进金融风险管理更加完善, 两者之间是一种正向的博弈关系。金融风险的日益增大, 金融风险管理显得越重要, 人们对金融风险管理工具的需求就越迫切。随着人们避险需求的日益扩大, 各种新的金融风险管理工具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如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及远期利率协议等。但金融创新是金融业为逃避监管而进行的, 金融创新使原有的监管失效, 金融当局便制定出更为严厉的监管措施, 以约束金融业的行为, 而约束的结果是更为高级的金融创新形态出现。

(二) 金融创新的发展带来新的金融风险

任何收益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 创新产品交易是一种零和游戏, 不能消除风险, 只是将风险和收益在不同偏好客户之间重新分配, 一方的收益则是另一方的损失, 其盈亏之和为零。金融创新只是在微观上降低了风险, 在宏观上却是将风险从风险回避者转移到风险偏好者, 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 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并未因此而减少。

三、正确认识和评价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

我们知道金融创新无法消除整体风险, 而只是分散和转移了个别风险, 而且在当前的金融创新活动中还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 这对金融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挑战, 在金融创新条件下的风险将更加复杂, 治理或者规避将更加的困难。具体表现如下:

(一) 金融创新带来的资产证券化加剧了金融风险

证券化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 促进了金融商品的标准化, 也为投资者防范风险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手段。然而, 证券化仍容易产生许多问题。对于银行而言, 能够证券化的资产首先是质量良好的资产, 尽管它可以利用时间差将不良资产置换出去, 但它也必须冒信誉受损的风险。对于货币当局, 证券化也为其提出了许多挑战。首先, 它使货币当局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控制能力减弱, 这必然影响到货币政策执行的效力。其次, 证券化所产生的许多证券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常常成为货币的代用品。这就打破了货币当局对货币发行权的垄断, 形成一种货币竞争的局面。同时, 货币当局难以对货币给出明确的界定, 这也削弱了它控制货币的能力。

(二) 投机市场的存在加大了风险破坏性

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作用是为金融市场的安全提供工具, 但与避险相对应的还有大量投机行为的存在。因为如果没有投机者, 避险者就无法将风险转移出去。衍生产品市场的出现, 为客户提供了进行投机和避险的场所。而衍生产品具有的高流动性和杠杆作用, 使得这个市场具有极大的波动性和破坏性。因为一旦投机失败成为大多数进入者的结局, 则不仅避险功能无从谈起, 而且对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和破坏性更是常规的金融业务所无法比拟的。

(三) 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业的经营风险

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同质化, 加剧了金融机构间的竞争, 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缩小。激烈的竞争迫使各金融机构不得不从事高风险的业务, 这又导致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增加, 信用等级下降。随着金融市场国际化和自由化进程加深后, 外资可能大量流入, 这对一国的汇率及银行的流动性造成影响, 此外, 一些金融创新工具能把本该属于本国的经营或投资风险, 通过风险输出影响全球资本市场, 这加大了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美国的次货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之大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四) 金融创新产品风险主要来自市场基础不完善以及使用不当和监管失控

在开放经济中, 只要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价格存在不均衡现象, 就可能被国际游资利用。国际游资往往是洞悉并顺应了市场向均衡方向演变的趋势, 才投机成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果金融市场开放和金融产品创新过渡, 超过了本国的经济承受能力和金融监管能力, 遭受国际游资袭击的可能性就会增高。“市场中留有投机的空间是政府的错误”, 索罗斯的这句话不无道理。相对而言, 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华尔街金融风暴等一系列风险事件都证明了内因是危机产生的直接根源, 而国际游资利用创新金融工具冲击是外因, 只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 发展金融创新产品市场应充分考虑本国的市场基础条件,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该经常检查本国经济是否存在不均衡, 并主动调节。

四、加强风险管理, 促进当前金融创新

从某种角度来看, 此次华尔街金融风暴给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的金融创新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 因为在金融创新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金融风险事件而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因此, 在促进金融创新的同时, 必须加强金融风险的管理。

(一) 加强政府部门的金融监管, 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监管理念上, 引领创新与稳定的协调发展。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 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是监管当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为促进金融创新, 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管制, 但放松管制决不是放弃监管。在某些方面的金融监管应该是进一步加强, 如打击违规行为、完善监管手段等。因此, 监管既要维护金融稳定, 又要鼓励金融创新, 重要的是把握好鼓励创新与风险监管的尺度, 区别违规与创新, 找准监管切入点, 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创新——监管——创新”的良性互动、螺旋式上升的正常态势。

从监管法规上, 在完善健全监管法律框架的基础上, 提高法规的前瞻性。金融监管法规的制定要有更大的包容性, 制定的程序要有公开性, 不但要考虑金融监管的要求, 也要兼顾被监管对象的利益, 为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一定的空间。要引导金融业从单纯的产品创新向产权制度创新、经营体制创新、组织体系创新、市场结构创新等方向发展。尽快推进目前的法规清理工作:一是应尽快修改金融监管法律、法规, 以适应银行创新业务的实际需要。对银行业竞争中互相攀比打“擦边球”现象, 规避法规的创新业务行为, 应迅速地完善法规。二是要及时废止或修改过时的法规, 特别是涉及同业的交叉业务, 如个人理财、代理证券、代理保险业务等, 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和修订相关法规。

(二) 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自我风险管理

首先, 必须对金融创新利弊可能产生的市场影响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透过此次影响之大的美国次贷危机发现, 金融创新中类似衍生产品的创新工具确实存在着事前不为人知的巨大杀伤力。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 风险日益增大, 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 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其次, 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 并结合自身的特点, 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体系, 对风险进行科学度量。此外, 金融机构在创新新产品, 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 切勿盲目从事, 急于求成。

(三)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 一个国家仅靠本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已不足以维护经济稳定和对付金融风险, 而需要各有关国家在防范、遏制经济、金融风险方面进行国际合作。比如中国可以与国外政府签订相关合作监管的协议, 还可以参与国际监管组织并且参照其标准制定中国开展金融衍生业务的相关规则, 从而达到全面有效监管的目的。

(四) 在金融创新的路径上设好防火墙

金融创新的路径大致有三条, 即金融产品、机构和制度创新。由此要防止金融风险向危机的过渡还须做到:

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 应该以优质资产来衍生出新产品, 不良资产始终只能作为补充。同时, 处于创新初级阶段的我国, 更不能追求过于复杂的金融技术, 而先要创新出各种债权和股权类基础产品, 避免好高骛远的发展。

从金融机构创新来看, 核心问题是要关注混业经营的风险。混业经营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我们只能遵循渐近式的改革, 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推出。作为金融业的微观主体, 所追求的依然是成为主营业务突出、专业优势明显的金融服务机构, 而不是无所不包的全能银行。

从金融制度创新来看, 最重要的就是监管制度和创新激励约束制度。政府对创新的激励约束政策, 要关注经济周期性风险。产品创新本质上是对未来前景的看好, 如经济背景逆转, 则可能出现创新失败, 美国房地产市场低迷与次级债危机的关联, 就是很好的例子。针对我国来说, 就是在需要控制市场流动性时, 不要鼓励推出增加流动性的金融工具。

参考文献

[1]杨涛.所有金融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影子[N].上海证券报.2007-12-06.

[2]楼文龙.金融创新的背景与主要趋势[J].中国金融, 2007 (1) .

[3]唐双宁.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大力支持金融创新[J].中国金融, 2006 (13) .

[4]张晓琴, 冯莉.论金融风险与金融风险管理[J].商业研究, 2005 (2) .

[5]程克群.金融监管如何为金融创新服务[J].商业时代, 2005 (12) .

[6]施维书, 陈刚.论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J].特区经济, 2005 (3) .

压抑下的金融创新 篇6

关键词:金融形势,贸易金融,发展,创新

贸易金融是贸易活动中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经济市场的运行过程中一直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世界贸易的不断发展, 贸易金融也处于发展当中。最开始贸易金融的形式十分简单, 但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 如今贸易金融的形式日趋复杂, 包括了贸易融资、贸易信贷、贸易担保、贸易结算、贸易风险以及财务管理等等, 是一项综合的金融服务, 并贯穿了贸易链的始终。

一、贸易金融的现状以及一些现行的法律规定

几年前的金融危机让贸易金融出现了萎靡的现象, 使其发展受到了重创, 我国的金融贸易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贸易金融贯穿了贸易链的始终, 所以随着贸易金融的萎靡, 贸易链当中的相关产业都受到了消极的影响。为了使贸易金融的发展能够尽快复苏, 实现经济的正增长, 必须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努力的寻求促进贸易金融发展和创新的途径。目前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为贸易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法律基础和法律保护, 比如银行服务领域的《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 证券服务领域的《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等。

二、当前金融形势下的贸易金融发展环境的变化

1. 贸易金融的需求在变化。

金融危机之后, 企业贸易对融资的需求量呈现出上升趋势。这是因为金融危机导致了部分进口商破产, 从而我国出口商的订单大幅减少, 资金链也几乎断裂。而随着经济的复苏, 消费需求也呈现出了回升的趋势, 许多外贸企业为了转型也在积极地开拓国外市场, 而在这过程中融资就成为了关键, 需求量必然呈现出急剧上升的趋势。

2. 贸易金融的供给在变化。

目前随着各种企业的迅速发展, 贸易金融的有效供给出现了相对不足, 在区域供给和行业供给方面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在区域分布上, 我国华东、华南地区的供给有较快增长, 但华北和东北地区的增长速度缓慢。而在行业方面, 钢铁、汽车等传统的行业有较快的供给增长。此外, 贸易金融的供给品种呈现出单一化。由于金融危机的冲击, 加大了市场和信用的风险, 使企业更加重视对风险的管理, 目前信用证方式是企业降低交易风险的第一选择。

三、当前金融形势下的贸易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1. 贸易融资的放贷效率低。

当企业进行贷款时, 银行都要先对企业进行评级, 而且无论企业贷款的金额大小、风险大小, 银行审批的模式和程序都没有任何区别, 从而导致贷款审批的环节过多, 放贷的效率无法提高。

2. 银行贸易融资品种千篇一律。

目前国内的贸易融资基本都是风险较低的货押业务, 而随着进出口企业的国际化, 这样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值得我们注意的是, 目前中资银行都没有离岸业务的相关牌照, 所以跟外资银行相比, 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就失去了竞争优势, 也就失去了许多相关的业务。

3. 贸易金融的理念有待转变。

目前我国盛行的还是狭义的贸易金融理念, 其实贸易金融还包括了贸易融资、贸易信贷、贸易担保、贸易结算、贸易风险以及财务管理等, 所以贸易金融的发展其实是需要有多方参与的, 比如物流公司、境内外的银行、信保公司、包买商等等, 需要内外联动积极地开展融资资产的转让等业务, 才能更好地推动贸易金融的发展。

四、贸易金融的创新策略

1. 利用网络技术的创新来提高银行的服务效率。

银行要积极地采用网络技术手段, 使贸易的结算和融资等业务实现网络化和自动化, 在贷款的审批程序上要以各个产业或行业的特征为基础进行简化, 使贸易金融服务实现线上化和标准化, 以最快的速度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

2. 中资银行要与外资银行积极合作。

由于外资银行的金融产品和产品创新方面更加成熟, 所以中资银行应该积极地与外资银行合作, 互相提供本外币的清算和结算业务。中资银行在开发境内外的贸易融资项目时, 也可以充分地利用外资银行, 与其实现联合营销, 减少投资的风险, 拓展业务的范围。

3. 以广义的贸易金融理念为指导, 提高贸易金融的服务水平。

由于贸易金融是一项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所以我们要以广义的贸易金融理念为指导, 设计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交叉销售方案。比如把保险产品与贸易金融产品相结合, 满足企业的更多需求。与此同时还应该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 使市场风险、外汇风险、信用风险等得到一定程度地规避, 发挥出担保机构的作用, 也能增加同保险公司之间的合作。此外设计保险业务和贸易金融的交叉销售, 让投保的企业不但能实现融资, 而且能够得到付款保证。还可以使用应收账款买断、福费廷以及国际保利业务等来满足企业加快核销退税和改善财务报表的需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金融形势下贸易金融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也面临着更多的机遇。随着贸易金融发展环境的变化, 目前贸易金融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保证贸易金融的顺利发展, 实现经济的复苏和正增长, 我们必须在当前的金融形势下积极地寻求促进贸易金融发展和创新的途径, 才能降低风险, 实现贸易金融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于中琴, 陶凌云.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金融的发展与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 2012, (2) :78-81.

[2]王成江.分析基于后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金融的发展及创新[J].中国市场, 2012, (41) :108-109, 112.

[3]付加林.后金融危机时代贸易金融的发展与创新[J].中国外资 (上半月) , 2014, (1) :14-14.

压抑下的金融创新 篇7

一、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的具体表现

我国金融市场虽然在金融创新的刺激下, 有所发展, 新的金融发展领域、新的新的金融工具不断被开发出来, 但是金融创新为我国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依旧不能忽视, 其风险集中表现在两大金融组织上—货币市场中的商业银行以及资本市场中的证券公司, 二者在发展过程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一) 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金融风险

1. 居高不下的不良资产比例。

为了迎合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满足自身发展的需求, 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 会放宽银行抵押借贷的条件, 让更多的资产进入各个经济领域,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本流通的效率, 但是也带来了不良资产比例较高的问题, 近些年来, 商业银行开始有目的地进行不良资产比例的控制, 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每年下降3%到5%, 但是我们不得不看到截止到2014年年底,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共计1133.7亿元, 比例高达8%。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的性质, 使得不良资产的高比例的风险不会太过于突出, 但是在金融创新的背景下, 资金流动的速度大大加快, 这种不良资产的高比例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整体运行质量与发展态势, 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2. 处于低水平的营利状态。

商业银行产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等多的利益, 以维持自身的日常运行与发展。因此营利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自身的存在与发展, 也关系到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竞争力强弱。与世界其他著名的银行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的营利水平相对较低, 根据相关的数据显示, 2010年, 世界前100强银行的收益回报率为百分之, 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则只有百分之零点三, 我国商业银行在货币市场中处于垄断地位, 与其他国际银行相比, 有着明显的优势, 本应有个更高的资产回报率, 但是实际情况却恰恰与之相反。金融创新的目的就在于创造更多的金融收益, 但是如果按照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营利水平, 其难以弥补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无法很好地维持创新条件下金融市场的正常运作。

(二) 证券公司所面临的风险

证券公司作为我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构成, 其在维持资本市场的运行秩序, 管控资本风险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由于种种现实原因, 我国证券公司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 其在金融创新的历史条件下, 面临着新的金融风险。

资金储备不足。作为公司实力的重要反映, 资金储备在证券公司的日常运营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凭借着雄厚的资金储备, 证券公司能够高效的管控资本市场存在的风险, 促进其健康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 为了保证自身的资金储备, 证券公司实行保证金交易制度, 并将保证金比例设置为百分之百, 但是金融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 融资融券方式的逐渐普及, 使得保证金交易制度受到极大的破坏, 资金储备急速下降, 以我国最大的证券交易公司为例, 截止到2014年其注册资金为90.57亿元, 世界排名第一的美林拥有68亿美元的资金储备, 这种在资金储备上的巨大差距, 使得我国金融市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大大地受到削弱, 很难应对来自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的冲击。

二、金融创新条件下金融风险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为了有效地应对金融创新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 充分发挥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需要在金融市场发展的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 趋利避害, 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与发展。

(一) 金融工程的科学高效利用

金融工程是指在现有条件下, 将金融学、信息技术以及工程模型结合起来, 实现金融产业的科学化与信息化, 金融工程在极大的促进金融创新活动进行的同时, 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金风险的高效管控。金融工程通过投资组合论, 对金融投资风险进行抑制, 降低金融衍生品价格波动给金融市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通着这种定量分析的方式, 金融工程能够最大限度的对收益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 避免高风险的金融投资, 由于信息技术的加入, 使得金融工程更为方便灵活, 能够根据市场动态及时的调整风险管控政策, 降低金融创新条件下, 金融风险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冲击, 促进其健康平稳发展。

(二) 构建一个理性金融市场运行机制, 加强对市场的约束

市场作为金融资本运行的重要平台, 也是进行金融活动监管的重要场所。随着本世纪初, 诸如《新巴塞尔协议》以及《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的制定与实施, 金融市场在金融风险防控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逐渐将政府监管与市场约束有机的联系起来, 加强金融市场的信息透明度, 对金融信用进行重新的评定, 通过这些措施, 将市场理念进一步强化, 将市场的监督作用彻底的激发出来, 通过金融市场的约束, 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高效管理, 根本上实现金融风险的科学防范。

(三) 进行金融风险监管的优化与升级

在新的发展背景下, 传统的金融风险监管已经很难满足实际的发展需求, 在实际的金融监管的过程之中, 要从多个方面进行优化与升级。对于风险的监管理念, 实现监管目标的多重性, 在保证金融平稳发展的同时, 也要不断提升对各类金融机构效益的监管, 在管理金融风险的同时, 提升金融机构的资产收益, 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在具体的风险监管措施上, 要注重效率性与实用性, 对金融风险监管的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 既满足风险监管的需要, 又不会造成额外的成本支出, 降低金融机构的收益。只有这样才能在金融创新的条件下, 进行金融风险的科学管理, 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华.在险价值理论的发展及其在我国金融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新疆社会科学2012 (5) .

[2]史春魁.金融风险管理理论论述[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 27 (3) .

压抑下的金融创新 篇8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领域内各要素重新组合和创造性改变所出现的新事物, 主要包括金融制度、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创新;金融风险监管是在对金融风险进行辨别、分析、预测的基础上, 实施有效控制和分散措施, 力求用最小投入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种科学管理办法。

1.1 金融创新的发展促使新的金融风险产生

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是金融创新的重要目的之一, 然而金融创新往往只能消除个别金融风险, 而无法分散和转移整体风险, 在以新方式重新组合生产新事物的情况下, 金融体系的总体风险不一定会因此而减少。尤其在金融创新活动活跃时期, 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风险, 而且对整个金融业也带来了不可分散的系统性风险。随着金融业的发展, 金融创新将会破坏传统的金融业务垄断和分工格局, 导致各类金融机构业务和产品同质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加剧了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在这一形势下, 使得各金融机构不惜涉足自己陌生的业务以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在开展高收益业务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 促使了新的金融风险产生。

1.2 金融风险监管的需求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

现如今, 随着金融风险的不断增大, 对各个经济主体特别是金融机构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而金融创新却为人们提供了一条防范和规避风险的新途径, 人们可在参与金融活动的过程中, 通过分散、转移和抵消等方法来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和减少由风险造成的损失。同时金融创新还使金融机构确保了自身资产的安全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其抵御风险的能力, 有助于金融机构赢利能力的提高。上述种种的实现, 都需要金融风险监管作为根本保障。所以, 想要确保金融创新的顺利进行, 离不开金融风险监管, 而金融监管的需求又促进了金融创新的发展。

2 后金融危机时代下金融创新策略

2.1 金融创新要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金融危机再次证明, 金融创新不能彻底脱离实体经济, 而是要正确处理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所以, 后金融危机时代, 我国应将实体经济发展作为金融创新的重心, 使金融创新服务于“三农”、中小企业和科技创新。首先, 以贴近生产需求为原则创新金融产品, 积极探寻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双赢的发展路径, 在构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同时, 确保金融机构稳定运行。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健全, 大型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将成为其重要的融资手段, 而中小企业融资是金融业务的薄弱项目, 金融机构应当重视此项业务的研发和创新;其次, 创新和完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根据农业和农村对金融业务的多层次需求, 积极创新和发展大宗农产品期货、农业保险等金融项目, 秉承多方共赢的原则构建一个农村金融组织产权明晰、功能互补的多层次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2.2 金融创新要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我国, 大部分金融创新活动都是由政府主导的, 而想要使金融创新产品规避风险的作用得以更好地发挥, 就必须进一步增强金融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当前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产品既要满足社会各个方面的需求, 同时还应借助创新的过程来提高机构自身的竞争力, 这有利于在激烈的市场中健康、持续发展。为此, 金融机构应当构建完善的创新激励机制, 并建立科学的创新绩效衡量指标, 将业务创新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当中, 以此来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同时为避免出现刻意追求高风险和高收益金融创新的情况发生, 应从长远利益的考虑出发, 对金融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并进行科学的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管理, 使金融创新活动能够在良好的资本约束机制下审慎地进行。

2.3 金融创新要兼顾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由于金融创新是一个较为复杂且系统的过程。为此, 在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兼顾全方位的协调发展,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 应对金融产品创新给予适度的鼓励。任何事态的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度, 若是超出了这个度, 便会起到反效果。所以, 金融产品创新必须要适度, 并且还应与市场和投资者对产品的接受能力相协调、与监管能力相适应, 同时还要充分反映出风险收益, 以此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不受损害;其二, 应加强金融监管法规制度的创新。完善的监管制度是金融市场高效运行和公平竞争的根本保障, 也是对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的基础, 所以在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 也必须对相关的监管制度进行创新,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制度的作用;其三, 金融产品的创新离不开人才, 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 金融创新监管专业的人才极为匮乏。为此, 必须加大此类人才的培养力度, 这对于金融产品的创新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3 金融创新的风险监管措施

3.1 构建金融风险管理协调机制

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使金融创新越来越活跃, 跨市场的金融创新产品随之不断增多, 跨部门监管协调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 为此, 应当遵循法律中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 构建金融风险管理协调机制, 进一步明确监管各方的责任和义务, 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重复监管和监管空白的情况发生。从现阶段的总体情况来看, 应当对金融监管的联席会议制度加以完善, 并加强各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和沟通;而从长远的角度上讲, 我国的金融业势必会在未来步入混业经营及监管的道路, 这对分业监管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所以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满足未来发展需要的金融监管模式, 对监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以此来达到优化调整组织结构的目的, 这有助于监管效率的提高。同时应在国务院有关机构或是金融监管委员会的协调下, 构建起一个广泛的金融监管体系, 并充分发挥出审计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金融自律性组织等的监督作用,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3.2 强化金融机构运营风险监管

现阶段, 随着国际间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日渐明朗, 这就要求我国的银行业必须不断增强经营的风险管理水平和国际化能力。在金融机构中, 金融风险监管对运营风险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 由于我国商业行业尚未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 从而导致了经营风险大量积聚、经营业绩逐年下滑, 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将金融风险监管放在首位, 并充分发挥出其在运营风险管理中的作用。首先, 金融机构的管理层应当在加强相关管理策略的同时, 不断强化运营风险管理, 并建立健全运营风险管理体系, 借此来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该体系应当包括运营风险模型、风险分析关键指标、预警机制以及组织绩效评价等;其次, 还应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和流程管理, 做好运营风险的监督工作, 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防控, 借此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以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冲击。

3.3 建立金融监管预警系统

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都存在金融风险扩展速度快和隐蔽的问题, 这主要是由产品本身自由度大、渗透性强、透明度差等特点导致的。为了弥补创新再监管环节中的监管空白, 有必要对金融运行实施持续、动态的监督管理, 进而化解金融创新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相关风险, 这有助于提高金融监管效率。为此, 应建立一个完整的金融监管预警系统, 可利用与现有的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完美对接, 直接生成预警指标, 借此来对每个金融机构的日常运作情况和资产质量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可利用各种预警工具, 对金融机构的典型和整体风险以及异常指标进行扫描, 而后给出相应的预警信息, 监管当局便可借助这些信息, 再结合其他信息以及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 使风险评估更具有效性和前瞻性, 同时还能针对一些高风险的机构和领域对监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这不仅能够进一步节省监管成本, 而且还有利于提高监管效率, 这对于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3.4 加强金融审计监督

加强金融审计监督是强化金融风险预警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能够实现对金融创新活动的全过程监督。首先, 审计监督要时刻关注货币政策对银行业资产质量的影响状况, 科学分析判定其面临的突出风险, 从风险监管和控制的角度提出审计建议, 确保金融机构安全运营, 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其次, 拓展审计监督范围, 使其覆盖到货币市场、保险市场、资本市场、信托市场等各类金融机构, 重视系统性风险分析, 运用先进的风险分析技术预警金融风险, 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综合性监督职能;再次, 重点加强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的审计监督, 尤其对于新衍生金融产品而言, 要实施全过程审计监督, 科学分析新产品的设计合理性、制度的健全性等, 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 若发现存在管理风险、操作风险、内控不健全等状况, 要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并提出改进意见;最后, 金融审计要积极探索风险管理审计, 将金融业务流程中的运营管理和风险隐患作为审计重点, 运用风险分析模型, 对剩余风险和高风险流程进行评估, 力求通过金融审计发现金融机构管理体制的缺陷和漏洞, 进而控制金融风险的产生和影响程度, 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发展。

4 结论

总而言之,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影响的同时, 也对我国金融业发展给予了一定启示。后金融危机时代下, 我国必须认真审视金融创新的发展路径, 正确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监管之间的关系, 使风险监管成为金融创新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保障, 以此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混业经营下的金融信托业务创新 篇9

(一) 有助于促进市场信用进程

信托制度具有直接融通金融资源的能力, 和其它金融制度相比, 更具有全能性的特征, 充分体现了市场信用的特征, 主要表现在其可以很好地连接资本市场、实业投资和货币市场, 能有效地将金融资源在不同市场中进行配置。

(二) 有助于提高我国房地产金融的融通效率

毫无疑问, 引入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将为中国的房地产提供一个新的机制。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发展, 将一定程度疏通我国房地产资金循环的梗阻, 避免单一中介系统下银行相关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重创, 减缓某些特定目的政策对整个市场的冲击力度;同时为那些有意分享房地产行业增长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匹配。

(三) 有助于提高我国房地产金融体制的完备性

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特点是通过金融平台募集社会自由资金, 进行直接的市场融资, 对以银行为主的间接金融形成了很好的补充。信托对完备房地产金融体系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 信托进入房地产金融领域, 即以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方式进入房地产场, 参与一级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金融资源供给的同时也参与二级市场的投资, 有助于房地产金融市场完备性的提升;其次, 证券化是建立房地产金融二级市场的核心手段, 而证券化所要求的“破产隔离”制度也不能脱离信托这一载体。

(四) 有助于降低我国房地产金融的系统风险

金融信托基金的引入和发展, 不仅可增加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备性, 提高金融体系的效率, 而且有助于分散金融系统风险, 降低危机产生率, 提高市场安全度。

市场对风险的跨空间分散是指可以在不同的主体之间进行风险分配, 风险分配的扁平化功能比较明显, 可以有效地解决当期的风险累积。因此, 从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角度来看, 引入金融信托发展市场信用, 不仅为房地产金融提供更有效的资金供给途径, 也将大大提高房地产金融当期的系统风险化解能力。

二、金融信托存在的问题

(一) 现行管理体制不顺畅

1. 行政隶属关系较多。

在全国376家信托机构中, 银行的有168家, 各地地方行政部门141家, 其它的则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 使信托机构在业务活动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当地政府的干预, 特别是本地信托公司表现尤为突出。

2. 央行下属的企业管理制度不明, 监管制度滞后, 法规不健全, 直接导致监管不力。

由于体制不顺、行政干预和利益驱动, 信托业群龙无首、政出多门、竞争无序, 阻碍了正常的发展, 也给金融业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3. 普遍缺乏经营自主权。

我国大部分信托投资公司都是在中央部委或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 由相关部委或地方政府委派法定代表人, 资金运用也主要用于本部门、本地区的自我融资项目。这种情况下, 信托业的经营和管理普遍缺乏经营自主权。由于产权结构单一, 很难被转换为现代企业。近年来, 中国的信托行业基本以金融部门专卖店的模式操作, 信托业银行化现象严重, 大大偏离了“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轨道。

(二) 抵御金融风险能力脆弱

1. 资本金不足、不实。

有一定数量的自有资金是任何业务开展经营活动的前提条件, 信托也不例外。然而许多企业达不到所要求的最低实缴货币资本的要求。据统计, “全国信托机构资本金平均欠缴达39%, 其中地、市级信托机构欠缴比例高达70%”。经营所需的资金依靠大量银行贷款或银行同业拆息贷款, 这势必会增加信托机构的经营风险, 降低企业的适应能力。

2. 资产的潜在风险。

首先, 存在资产过度集中的风险。尤其是一些信用度较差的投资。此外, 信托投资公司自我管理的经济实体注入流动性过多, 留下了潜在风险。其次, 存在低质量的资产。信托投资公司的资产质量普遍不高, 一旦出现问题, 自身难以承担。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潜在的风险, 使得信托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非常脆弱。

(三) 功能错位

这是我国信托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信托业的基本功能是“受人之托, 代人理财”, 即由自己的人才优势和各种业务操作, 发挥财产管理的功能, 尽可能使其增值。但信托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却把主要精力用于资金融通, 信托机构与银行在业务上出现了融合和竞争:一方面与银行争业务, 人为地制造了一部分资金需要, 加剧了资金不平衡;另一方面这些机构在业务上超越了信托范围而变相搞银行信贷业务, 或吸收短期资金用于长期投资, 或用银行存款发放信托贷款, 相反, 在主体功能发挥上显得相当薄弱。

三、对我国金融信托业务的创新

(一) 金融信托业务创新的环境

我国股份制企业正在逐步规范化, 上市公司数目不断增加, 证券市场规范化已经达到一定水平, 为投资基金的组合提供了可能性;经过多次整顿后国内保留下来的信托投资公司, 都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和实力, 且具有信托、证券投资的专门经验和相应人员, 完全有资格成为投资基金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巨大变化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导致投资基金的需求市场前景看好, 国内个人和企业的闲置资金量也相当可观, 能提供足够的资金以确保投资基金的发展;政府管理机构逐步健全, 政策的制定和法律的完善为投资基金的正常运作提供了一定的保证。

(二) 金融信托业务创新流程

委托人通过与信托投资公司签订信托约定, 将信托标的物转移给信托投资公司, 即信托标的的使用权、处置权、管理权的转移等;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机构投资者, 可以将众多的信托标的物集合起来, 通过证券公司的经纪业务投资于证券市场;到期收益后, 证券公司收取一定的手续费, 将资金返还给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根据信托约定将信托标的物及其所得的盈利在扣除一定的费用后转交给受益人, 同时信托约定解除。

(三) 创新业务的优点

可以使两种业务相互促进、相互支持, 做到优势互补;在投资银行业务领域, 信托投资公司的多元化手段与证券公司的专属性资质相结合, 将会有效提高资产组合效率;有利于提高效益, 促进社会总效用的上升, 且能充分提高金融效率, 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信托投资公司的信托业务尤其是基金业务, 构成了信托业与证券经纪公司的深层次合作, 在信托投资公司开展业务的同时增加了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业务, 进而形成优势互补, 实现共赢。

摘要: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 银行业、保险业、金融信托业是现代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 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共同为社会经济服务。而中国金融信托一再成为政府部门整顿的对象, 也很难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文章从混合操作的角度来, 将金融信托和证券市场相结合进行业务创新, 做到优势互补。

关键词:金融信托,混业经营,创新业务

参考文献

[1]何宝玉.信托法原理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2]郭德香.金融信托法律制度研究[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3.

[3]徐保满.金融信托与租赁.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4]孙飞.信托治理优化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5.

[5]赵奎.金融信托理论与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6]张其仔等.企业信用管理[H].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VB教学特点及改革下一篇:管道预制和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