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2024-08-29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精选九篇)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1

一、传统的说教式教学

传统的单片机教学均是按照教材上的顺序, 先讲单片机内部结构, 再讲指令系统, 程序设计, 然后讲系统扩展和各种外围器件的应用, 最后再讲一些应用实例。而且实验实训一般安排在程序设计讲完之后才开始进行。这种教学方式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 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学中, 采用理论和实验实训分开,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 讲授的是理论知识;在进行实验实训时, 进行的只是对理论验证的实验, 实验缺乏综合性、开放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理论和实践脱节, 学生不可能真正掌握单片机应用技术的精髓, 无法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现行教材存在弊端。

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材一般是以单片机的结构和各模块的使用为核心进行编写的。这样的教材详细的解析了单片机的结构和各种功能, 理论知识内容偏多, 课程内容比较抽象, 由于高职的学生接受能力有限, 使得学生难以理解, 感觉枯燥无味, 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 失去学习兴趣。

二、项目教学法

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 打破原有界限, 不管硬件结构、指令、编程的先后顺序, 将各部份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 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抽取每个部份的不同知识点, 加以组合, 当所有项目任务全部完成, 知识点就全学完了。下面以数字钟项目说明项目式教学法的优点。

(一) 项目任务书的下达, 设计并制作出具有如下功能的数字钟。

自动计时, 由6位LED显示器显示时、分、秒;具备校准功能, 可以设置当前时间;具备定时启闹功能, 可以设置启闹时间, 闹10秒后自动关闭闹铃。在进行这个项目之前, 教师首先应该给学生布置项目设计任务书, 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 如单片机硬件结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 数字钟的工作原理以及数字钟的软硬件设计思路等。

(二) 教学任务设计。

教师在上课前将本项目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全部整理, 由教师按照项目的具体内容, 自顶向下制定项目工作模块, 确定工作步骤和方案并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层次如:数字钟原理概述;单片机的选型;系统方案确定;系统硬件设计;系统软件设计, 如:模块划分、各模块流程图设计、资源分配与程序设计;硬件调试与脱机运行, 利用Protues仿真整个数字钟系统。

(三)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任务实施前, 学生按老师下达的项目任务书自己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 分析项目的工作原理, 构思项目的设计方法;项目实施过程中, 每个小组选派学生完成教师在学习情境下设置的问题, 并阐述相关概念、工作原理以及项目设计思路等,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阐述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问题以及错误做出纠正, 帮助学生修正自我构建的路径和方向。在每一个情境或步骤结束时, 老师都需做出点评及总结, 以帮助学生全面掌握新知识。

(四) 利用多种软件工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Proteus, Keil c51等仿真教学工具 (见图1、图2所示) 进行教学, 提高了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效果。利用仿真软件可缩短硬件设计的时间, 缩短软件设计周期, 从而提高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效果,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五) 项目的制作、调试、组装。

完成项目程序设计后, 必须通过硬件系统来验证项目的稳定性。学生利用万用版设计并制作单片机硬件系统 (图3) , 并利用TOP程序烧录器将程序下载到硬件中进行分析、调试最终完成项目内容。在此教学环节中, 学生已具备电子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如电路的设计、制作、调试) , 教师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帮助学生理解课程要求以及掌握行业应当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

(六) 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多元考核评价方式。

一是期末集中考试评价为主变为分布式过程评价为主。课程主要考核方式为分布式过程评价, 体现职业能力、职业素质考核。对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编程能力、软硬件分析能力、软硬件调试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二是变单纯的知识评价为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评价。在设计的任务考核评价表中, 除单片机硬件结构学习的考核点是对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考核评价并有标准答案外, 其余所有的考核知识点都不存在标准答案, 都是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考核过程全部在实训室由学生自己动手、或协作完成, 这样的方法能极大调动了自己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三是变被动评价为主动评价, 变定时考核为随时考核。课程将以任务实操过程考核评价为主, 占总成绩的60%, 综合实践考核与期末理论考试各占20%。过程考核在每个任务完成过程中进行, 综合实践考核时间可在课程结束前的1~3周任何时间进行, 每人不少于30~45分钟, 只要学生觉得自己可以完成考核任务, 就可向教师提出考核申请, 教师可随时安排考核。期末理论考试时间为90~120分钟, 拟采用以主观分析与设计性题目为主的“开卷”方式。“开卷”可以使试题出得较为灵活, 考核中更多地是注重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从一定程度上从不必要的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 使学生在认真复习的过程中锻炼概括与总结知识点的能力。

总之,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单片机课程教学, 具有灵活、开放和综合的特点, 学生的知识体系在真实工作过程的实践中体验、完善, 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发了学生学习单片机的兴趣;同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与学互动、讲与练相结合, 培养了学生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 增强了学生自信心,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对培养应用型、创造型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萍.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单片机课程改革[J].甘肃科技纵横, 2010 (2) .

[2]彭远芳.基于“项目驱动法”的单片机课程一体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 2010 (6) .

[3]李伟.论项目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0) .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2

研究

2011-06-01 16:03:15 来源: 评论:0 点击:1

3第9卷第5期2010年lO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KgVO1.9NO.5Oet...第9卷第5期 2010年lO月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Kg VO1.9NO.5 Oet.2010 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 曹兰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164)摘要:以高职教育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理念出发,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指导下,开发基于

行业脸业的典型职场商务活动的教学项目,认真探究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创建真实、动态、开

放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协作的学习的平台,以培养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品质国际商务人才。

关键词:网络环境:项目;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 3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434(2010)05-0028-03 Study on Project-based Colaborative Leaming and Instruction M odel of Business English under Network Environment CAO L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Ahmaet:Highlighting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at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meet the demands oflocal economic develop。

merit,and under the gnidance of constructivism learning theory and project·based learning theory,the paper is to study how to develop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ects based on the typical business activities in local industries,how to integrate comput el",network with business course instructions,how to create real,open and dynamic instruction model,and autonomous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platform,thus cultivating co llege—featured,regional economy developmen t co nform ed an d qualified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alents.

哆wonk:network environment;pr~ect;collaborative learning;instruction model O 引言

当前,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中国经济越来越融 人全球经济,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人员、货物和信息等 方面的交流已越来越频繁,与此相适应,对各高校的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挑战,促使各高校在商务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 上不断探索和改革。与此同时,以电子信息网络技 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仅缩短了国际间商务交流的 距离,提高了国际商贸活动的效率,而且在培养国际 商务人才的教育领域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 在很大程度上为满足培养精通国际商务人才的教育 需求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然而,商务英语虽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发

展成为包括国际贸易、金融、营销、管理、旅游、物流、银行、会计等在内的课程体系,⋯但是目前各高校 收稿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2008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08SJB7500016);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曹兰(1971一),女,副教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ESP教学研究

第9卷第5期 曹兰: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研究 的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仍局限于外贸英语课程和一般 商务用途英语课程(EGBP),各高校在设置国际商 务人才培养目标和商务英语课程时难于预测市场对 人才需求的变化,往往导致人才与需求之间的脱节。由于商务英语内容的广泛性,在学校的有限教学时 间内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因此,教学活动必须考虑到 条件约束,在此基础上寻求教学目标即教学效果的 最大化实现。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尝试探究以区域、地方经济 特色为背景,以具体的行业、产业、企业的国际商务 活动为基础,建构开放、职业、系统的典型教学项目,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支撑,创新人、机/网络、教材 的联通与循环式教学手段,实施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学生主体实践操练、网络平台自主学习等多样化教 学方法,培养出具有校本特色的符合区域经济发展 需求的高品质国际商务人才。1 研究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1.1 核心概念

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及教学模 式研究涵盖三个核心概念。

1)“网络环境下”是指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架

构,由电脑、教师、学生、网络/网络资源等要素组成 的双向、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凸显网络环境下信息 资源开放性、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学资源易获取 性、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学习过程和内容的可控性与 自主性、以及人机、人际、人网交流的稳定性和安全 性等特点; 并促进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 教学手段和方法,整理实时、真实的商务英语教学内 容,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增强了教 学的外部促进作用,深化学生的学习内化作用,转变 学生的认知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促使学生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新的认知工具,开展自主、探究、协作式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效果。2)项目式商务英语教学是指从真实的区域经

济发展出发,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以典型的涉外 行业、产业的国际商贸活动为模型,开发基于某企业 或某产品的仿真国际商贸活动的教学项目,提高教 学内容与实际职业岗位要求的匹配度,提升教学内 容的开放性、真实性和职业性,从而增强学生就业竞 争力和从业后的适应性与自我发展能力。3)网络环境下的协作学习是指,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以行业为界定的各类商务专业词 汇、情境表达方式和样篇等语料支持;为学生提供音 频或视频的商务交际活动素材;为学生提供超文本 和超媒体链接,拓展自主学习面;为学生提供师生、生生的交流平台,互通信息,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 题等。1.2 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 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认为人的知识不是由外界刺激 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认识主体内部心理过 程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 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 式获得的。建构主义理论强调“情境”、“协作”、“会 话”和“学习环境”等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学生 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获取知识 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建构有关知识 的能力,教师只是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1 2)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基于项目的学习理 论是将学习融人解决问题与产品开发过程的学习理 论。它注重合作、创造、展示、交流,让学习者在“做 中学”,是提高学生发展创新和合作能力进行课外 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

从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的内涵 来看,两者显然能够为本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 持。它们的核心概念契合了开放式、系统性、职业化 国际商务人才培养的需求,也为商务英语课程教学 改革明示了方向。网络环境下项目式商务英语协作学习与教学模式的架构

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顺应了商 务英语课程的特点即应用性、操作性和交际性,⋯ 网络信息技术又使得创设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搭建项 目平台成为可能。对于本研究来说,要解决的核心 问题是:在建构主义理论和基于项目的学习理论指 导下,如何将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课程有效融合,创建真实、动态、开放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协作的学习的平台。

2.1 校企合作,开发教学项目

课程教学团队本着高职教育应服务地方经济的 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走访企业、问卷调查、各媒体人 才需求信息等渠道,充分调研长三角区域涉外企、事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O月

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分析涉外职业岗位的知识要求、职业技能要求等,努力与该区域、地方的知名企业建 立合作关系,并聘请企业专家和一线经验丰富的从 业人员协同专业教师,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首 先,选择长三角地区典型行业或产业作为教学实践 的背景;其次,开发与该行业或产业产品进出口相关 的国际商务教学项目;再次,以典型进出口产品为载 体,设计任务驱动型教学任务,凸显高职商务人才的 培养理念即教、学、做一体。教学项目源自真实的国 际商务交际活动,并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变化,每 年进行实时调整,充分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真实性、开放性以及动态变化。_3 2.2 利用虚拟技术。实施课程教学

为缩短学校教学与实际职业岗位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课堂教学中采 用微观虚拟技术,通过教学环境布置,模拟国际商贸 活动情境,虚设公司办公室、业务谈判室、产品推荐 现场等场景,让学生在模拟的职业场景中进行学习和实践。在校内实训教学过程中,以长三角对外经 贸领域的纺织、地板和机械行业为背景,成立虚拟公 司,建构虚拟公司内部各职能部门,要求学生模拟职 员身份,进行国际商贸业务的实训操作。通过虚拟 技术的运用,使学生在仿真的职业情境中进行训练,在学中练,在练中学,以项目为引导,以工作任务为 学习驱动,以实际情况进行模拟,把课堂变成仿真国 际商务职场。

2.3 基于网络平台,实践协作学习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丰富课程网站。把 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放到课程网站上,方便学生 充分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学生可以有效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适合自己 的实践项目学习方法。利用课程网站的大容量和开 放性,在网站上提供与本课程相关的支撑性知识,如 涉外商务谈判、商务旅游、国际金融等;同时在课程 网站上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网络链接,以便学生了解 实时的商务知识和信息。

结合课程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教师教学主导 作用,利用课程网络提供的支撑性知识和网络链接,安排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结对子、组团队等协作学习的形式进行拓展式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从而实现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向职业岗位技能 的有效迁移,不断提升自身的自我发展能力。2.4 应用信息技术,提高课程教学实效 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提高商务英语教学效能提供 了可靠的技术支撑。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 制作立体、多维的教学PPT,改变传统教学内容的平面性,引人音频、视频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立体性和真实性;其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 教学的时空局限性,基于网络的教学实现了课堂教 学与课外学习的有效连接,教师主导教学和学生自 主学习有效结合,学生协作学习、共同探究问题解决 方案有效实施;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 课堂师生互动模式,有助于实现人际、人网、人机的 多渠道、立体式互动方式,拓展了教师和学生的交际 方式;师生关系也从传统课堂的主次关系变为平等 的合作关系,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的唯一 源头;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网络获得更多 的实时、真实的动态商务知识和信息;网络的使用还 为学生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作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好 的途径。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应用,从多层面、多 渠道、多角度为实现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提供了 有效的保证。3 结束语

培养符合市场需求、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 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商务人才,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 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实现此目标,可以利用信息网 络技术,创建网络教学环境;发挥校企合作优势,开 发基于职业情境的项目式教学内容;设计任务驱动 型教学活动,利用课程网络平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参考文献:

[1] 赵学曼.计算机网络与商务英语教学整合模式探讨 [J].外语电化教学,2009(4):33—37.

[2] 彭爱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反思式教学探究[J].外语 界,2009(1):64·70.

[3] 曹兰.基于“任务教学法”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模式 探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41. 43.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3

[关键词]工作过程;程序设计;项目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363-02

引言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经验,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改革传统学科体系建设的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图1中正显示出了二者的差异。

高职项目课程一般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而现在要转变成为把工作任务作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组织课程内容时将工作任务作为中心,使学生完成项目的具体过程的部分理论知识,促进职业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将项目和典型产品作为学习项目的载体,以任务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形式,充分发展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教学效果评价的过程评价和结果的综合评价方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职业能力评价。在本文中,据高职院校程序设计课来探讨它的教学模式。

1 此教学模式的目标

根据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外包业务的需要,程序设计课程应该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软件项目和项目经验的方案设计过程中,体会到的岗位能力的需求,学习程序设计相关的技术,如果不从真实的实战项目来讲,就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本软件企业很难让学生直接与他们接触真正的代码和一些软件项目,对于提高学生质量和他们自身的素质培养是一个瓶颈。许多专家也困惑,积极探索项目,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推进方面比较慢。

结合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对于毕业生的岗位,培养出的是编程岗位的初、中级编码程序员、测试员、以及运行维护人员,如图2所示。因此,程序设计教学鼓励教师承担企业横向项目,鼓励研究和开发项目,指导学生进行如见创新的相关的训练的项目,注重吸收先进的,开放源码软件项目的成功模式,以四个实际项目为教学内容,真正实现软件产业的特点,工作过程教学指导,使学生真正体验软件过程,软件岗位的标准和软件的关键技术。关键是采用标准软件培训实践,软件标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培训的学生一年编程经验的准职业人的教学目标。

2 具体实施方案

主线为能力培养,以行动作为导向,将工作任务作为载体,构建“451”课程体系。课程上,建立四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培养学生的平台,下设五个专业方向,培养过程——主要通过职业能力培养;课程上使用的“0.5+1.5+0.5+0.5”的人才培养模式,前五学期,主要依托校园软件培训基地,第一学期进行部分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课程,第二、三、四学期主要为职业培养核心能力课程,第五学期,个专业方向的职业训练和毕业设计,第六学期,在校外实习基地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教、学、做”始终如一的实行,分阶段分步骤,实现“零距离就业(图3)。

(1)职业能力课程学习平台:根据工作内容的分析,在第一学期主要开设一些职业类的基本课程,如信息技术基础,基本的语言(如Vb、C#或Java等)、开发工具(如Dreamwever、Visual Studio或Eclipse等),专业英语,通过这些学习,对于软件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增加对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些理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这是专业入门的阶段。

(2)职业能力课程学习平台内容分析:在2,3和4学期有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如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ColDraw等),网页设计方面,还有数据库(Sql Server或Oracle等),动态网页设计(ASP.NET、Java EE等),动画设计(如Flash),软件工程,软件测试。通过这些学习,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软件方向需要深刻理解已经掌握的知识。

(3)职业培训和毕业设计平台:经过了四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个大型软件的能力,但仍相对分散。因此在第五学期需要一个综合训练。为了有针对性,根据岗位组班和学生的专项技能分类综合训练。这可以分为平面设计培训,数据库管理,以及程序设计方面的综合培训,系统的开发与设计,软件测试培训,操作维修培训。根据学生的选择方向,毕业设计,促进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设计方面的能力。通过这种特殊的训练,并最终基本上能满足企业需求。

(4)职业能力岗位对接的平台:第六学期,学生直接进入企业从事相关工作,在一个真正的学习、工作环境,加强学校的学习成果,真正的接触工作岗位。

3 此教学模式如何测评

教学效果评价中,将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其基本思想是将综合实践技能的考核作为主线,建立一个全程化、开放式的考核体系。本课程应注重实用性,创造性和实用技能培训的要求,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的评估方法,实施能力为中心的开放,综合评价。包括四个方面:一个是有足够的基本知识,适应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二是实践能力,突破有限技能考试,提高创新能力和沟通技巧加项目团队合作能力。三是全面实施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项目齐全,特别是在实践教学绩效综合评价,都被计入自己的成绩中,增加日常考察的比例。考试不仅是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也成为学生学习和培训的一部分。第四是,要在内容中加入国际认证试题,与国际认证接轨。

学生不仅要上传并显示个人总结项目成果,还设计和使用“学生反馈评价表”,其中包括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描述和解决方案,学习情况(包括掌握知识和技能,经验和自我评价),领导评价,教师评价项目,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在线评价系统,这些主要用于学习成果评估,还通过组织学生个人或团体代表交流发言,反映学生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4 总结

高职院校要注重“工作过程”教学模式,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科学设置教学指标,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互动与对话,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的精神,满足企业的生产需要。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孙英,王萍,浅谈高职高专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的教学改革[J]科技资讯,2007,10:130

[3]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Z],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4

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学习。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必须来自实际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 即从职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实际教学任务。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开发应以“学生中心、教师主导”为主要教学方式, 以“亲历完整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页、教学效果评价表”为主要教学资源载体, 以“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综合配套的实习实训基地设施”为主要支撑。在教学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步递进式培养。

项目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师生通过共同完成具体的、具有实际价值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任务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项目教学的实施应注意以下要点:一是项目教学的内容, 应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开放性、职业性, 难易程度应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思维特点;二是项目教学的过程, 应与企业实际工作过程相一致, 尽量实现在工作中学习, 在学习中工作;三是项目教学的结果, 应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 并且要对成果进行自评、互评、师评, 体现成果认定的公平、公正;四是项目教学的方法, 应让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反馈实施结果、自行进行评价等。

工程测量课程以工作过程开展项目教学的过程如下: (1) 项目确定:水平角的测量。 (2) 项目分析:师生共同分析项目要求。 (3) 制订计划: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制定水平角测量的计划。 (4) 项目实施:在教师指导下, 每组学生设计水平角的测量步骤。 (5) 项目评价: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完成的效果和质量。这样开展教学组织, 能让学生体验完整的工作过程, 增强学生适应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的特色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是组织教学的最优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特色鲜明,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 注重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核心技能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职业院校学生获取过程性知识, 是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的思想基础。以工作过程开展教学工作, 注重了学生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和核心技能的培养, 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项目情境设计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 针对不同对象要把握缺什么, 补什么, 因材施教的原则, 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 注重以“工作页”为主要教学资源载体的开发, 有利于提高教学组织效率。

“学生工作页”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不仅包含着工作项目本身的要素、工作过程要素, 还包含着教学要素, 几乎涵盖了教学的各个环节, 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 而且提高了学生课外时间利用率, 再配合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不降低人才规格标准的前提下, 提高教学质量、缩短教学时间。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增加了小组合作、工作态度、自我评价等要素, 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布置工作、明确目标和注意事项、分组讨论、实施、评价等行动环节, 使知识处于活动状态、学生处于行动状态, 能力处于即得状态, 从而实现以“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 向以“任务———能力———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进而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教学效果。

3.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式教学, 注重“教学评价”环节的设计,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课程评价标准的制定要本着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以可实施和可操作为准绳, 以促进学生能力提高为目标。每个项目完成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开放性、透明性。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时时都有评价, 时时都能够了解自己及其他人的学习状况和不足, 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致使学生相互促进, 相互提高。评价反馈的结果不仅促进了学生, 也帮助了我们更好地组织教学并提高教学质量, 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专业项目式教学的保证措施

(一) 师资培训

按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的教学要求, 教师的教学必须围绕着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学生学习的典型任务来自于企业。这样必然要进行紧密的校企合作, 这种合作是建立在配合学生完成学习过程的教学活动上的。因此必须确定哪些教学活动是需要由企业技师来负责完成的, 必须明确学校教师和企业技师的具体技能需求。结合课程所有项目, 来构建专业的“双师”结构师资队伍, 明确教师去什么企业, 明确具体挂职锻炼的内容, 只有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 才可以建设成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 才能够保证项目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二) 校企合作

与企业合作开发课程使专业更加贴近企业, 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现场的工作, 所以我们以校企合作方式, 以融入职业鉴定, 岗位要求, 现代职业理念为基础, 开发适用于学生学习适用于岗位需要和要求的项目课程。通过这样的校企合作, 更有利于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以及就业导向, 从而更能很好地跟住行业的发展趋势, 提高教学质量, 提高就业质量。

(三) 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 是确保项目式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 是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每个实训区必须有专业化、现代化的装备。这些都为项目仿真提供了一个个“模拟实训场”和充足的物质教学条件。只有建设成为现代化实训基地, 才能解决“在哪里教、在哪里学、在哪里做”、“用什么教、用什么学、用什么做”的问题, 才能够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以及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展项目式教学的课程开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在进行职业能力分析与实际工作调研的基础上, 还必须明确关于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式教学开发的重点与相关概念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够开发出优质的项目式课程, 也有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与此同时也必须根据课程师资、实训设备资源、场地等实际条件进行,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蕙.教育学[M].广东人民出版社.

[2]耿洁.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J].机械职业教育.

[3]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5

关键词:比特实验室;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式学习;科技创新竞赛;有效教学

比特实验室(BIT@DIY实验室)旨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通过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热情,全面提高学生成为创新人才的素质。比特实验室目前已在全国多所学校推广,数字化的实验、积木化的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个性化的作业和整合化的展示是其魅力所在。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实验学校(以下简称省锡中实验学校)筹建的比特创新实验室已于2012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以劳技课的形式在初一年级开设比特实验室创新课堂。为进一步发挥比特实验室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资源优势,并逐步形成具有长期指导意义的学程设计,我们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发现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问题1 课时安排难以协调。受场地、器材和班级数量的限制,按2课时/周排课,每周只能排2个班级上课,一个完整的学程单元6课时需连续上三周。课位势必会与其他课程冲突,教学进度也难以统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问题2 课程开发缺乏必要支撑。由于没有具体的教材,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上也只是简单的电子组装和3D造型拼装,教师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均缺少必要的保障。

问题3 内容和形式相对单一。倒走的时钟、能听会说的温度计、红外感应留言机等不同课题在教学组织形式上采用相同的活动流程,即“故事与实验—设计与制作—演讲与作文及自我评价”。从学生的角度来说,6课时内只能匆匆完成任务,无法深入探究,创新活动仅仅停留在想象力层面,创新思维没有得到系统化的训练和发展。

问题4 学生合作意识淡薄。在活动中有很多小组出现了各做各的,组员意见无法统一调和的现象,或者只有个别学生在做,其余的无事可做,或者出现几个人抢器材的现象,真是合作未成,矛盾迭起。

鉴于实践中暴露出的以上问题,在与开设比特实验室的兄弟学校交流时我们得知,大多学校已不再开设这门课程,或仅仅作为活动社团的形式开展,甚至只是一个仅供参观的门面场所。

迷雾重重,路在何方?只有改变教学策略,才能适应学校的教学常规需求,并提高比特实验室创新课堂的效率。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参与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初中综合实践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的子课题“项目式教学的比特实验室创新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的研究。研究表明,只有借助于比特实验室的资源平台,以科技创新为活动主旨,以项目式学习为活动形式,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以下是我通过实践探索出的几种教学策略,现阐述如下。

一、以项目式学习为活动组织形式,提高活动效率

项目式学习(Projict Based Learning,PBL)是通过一系列任务的完成,通过达成项目目标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巴克教育研究所将其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是对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针对比特实验室创新课堂原来活动模式的弊端,结合学校本学期采取每周一课的实际排课方式,我决定采取项目式学习的活动模式,来解决课时松散导致活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试行一学期的项目式学习后,我发现项目式学习有如下优点:

首先,采用项目式学习,学生根据任务解决问题,自主分工,各司其职,极大地提高了活动效率。项目式学习要求在活动伊始,学生小组就可根据内容任务以及流程制定计划,同时可根据成员的个性特点、技能水平和学习风格的不同合理分配任务,确保组员都能参与活动。由于活动任务明确,学生在实际的活动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情况对一些活动内容、活动进度进行调整,确保活动的效率。例如,有的学生会利用周末自己在家里上网查找资料,开展调查访问等活动,课堂上小组活动的主要任务是检查督促各个成员的活动进度。如此一来,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度,又解决了课时不连续、不充裕的问题。学生既分工又合作,大大提高了活动效率。

其次,项目式学习是实现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根据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本理念,项目式学习提倡学生能通过系列性的项目学习活动获得材料认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并通过项目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比特实验室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科技活动基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其基本任务。本学期笔者以物联网传感技术作为项目主题,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系统化的综合主题活动;重新设计生成综合主题类的系列活动,主要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系列活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的培养和训练。活动结束后,在问卷式的自我评价表中,93%以上的学生表示对活动感兴趣, 83.7%的学生认为活动对自己的能力培养有帮助,自己的各项综合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有35%的学生认为收获较大,在知识、技能、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有收获。

二、结合各类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发现创新型人才,不断促进能力提高

创新能力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就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实际上是一种思维习惯,是可以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胡锦涛同志说:“要坚持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因此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竞赛活动是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有效途径。

nlc202309081836

通过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能迅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对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例如,省锡中实验学校学生在第十二届江苏省青少年电子技师认定活动的物联网传感电子创新设计项目中,有6名学生获一等奖,6名学生获二等奖,学校获团体一等奖。此类竞赛重在考查创意,而非创新能力。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则更贴近创造性活动,学生的作品必须是小发明或小革新。初一(7)班的H同学的小发明“防滴水雨伞”在首届无锡市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中脱颖而出,被选送参加第二十四届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另外,为发现培养更多的科技创新人才,学校与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还合作开展了“比特小博士发明月”活动。目前已经收集了100多份发明设计的创意,其中一部分已交给公司聘请的律师申报发明专利。

通过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有了显著提高,一批科技创新的爱好者涌现出来,把他们转变为科技后备力量就是接下来我们要完成的任务。

三、与校外机构合作,注入新鲜的科技力量,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专业指导

倘若学生的创新发明仅仅停留在创意上,那么他们很快就会失去热情和兴趣,很多创新型人才就会因此埋没。要把这些学生转变为创新型的后备力量,需要专业辅导老师的有力支持。一方面,我们在校内从各学科抽调科技骨干教师充任辅导老师;另一方面,与无锡爱睿芯电子有限公司合作,聘用他们公司的工程师长期担任学生的课外辅导老师,指导他们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在校外机构专业科技力量的指导下,学生在比特创新活动过程中的创意设计一步步走向实践开发层面。例如,初一(14)班的S同学,这学期以来已经设计了至少有4~5个发明创意,虽然这些发明设计比较稚嫩,尤其在理论上存在许多缺陷,在技术上也难以实现,但他的绘图能力强,并能以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来表达作品设计的意图,目前他所需要的正是专业指导。又如,在“比特小博士发明创造月”中,初一(17)班的W同学设计的雨天用防湿裤管、H同学设计的消防报警系统、初一(2)班的Z同学设计的病人专用马桶等通过多次改进,目前已基本成型,准备投入应用测试。

图2分别为两位同学设计的雨天防湿裤管和可移动式患者智能马桶的作品设计示意图。

四、建立创新人才信息库,成立科技活动社团,利用网络实现互动辅导

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以比特实验室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对活动中涌现出来的科技创新人才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不断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素养。为便于掌握创新活动进展情况和同步进行沟通辅导,我建立了创新人才信息库,录入科技爱好者的基本信息(包括班级,姓名,性别,科技创新的项、内容,联系方式等)。还建立了科技创新的QQ群,定期组织在线专题交流和辅导。

例如,初一(17)班的W同学在科技创新发明活动中递交了“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的设计稿。虽项目庞大,可操作性不强,但环保方面的创意不错。我把这份设计稿存入信息库,沟通后发现他父亲有一个朋友是专门搞建筑施工的。我指导他采访一下这位朋友,咨询方案的可行性。反馈得知,曾经已有人尝试过屋顶雨水的循环利用,但不太可行,意欲放弃。我建议他把这个科技创新发明项目改为科技实践活动。这些学生是创新发明的潜力股,只要引导得当,都是未来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

围绕以上策略的实践,我们逐步形成了比特实验室学程设计纲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些策略是内在统一的:项目式学习是单位活动的组织形式,科技题材中问题解决是活动的主题,创新科技竞赛是课堂的能力延伸,校外机构的专业指导和成立科技社团是将创新活动往纵深方向推进的助推器。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6

关键词:全过程的项目驱动,统计学,教学研究

一、《统计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抽样调查统计:截至2010年底, 全国高校设置统计学本科专业并授予经济学位的学校共有120个, 其中将《统计学》课程列为核心课程的高校所占比重为87.18%, 未列入核心课程的高校全部分布在二、三本层次的院校。而核心课程是该专业与其他专业区分的最主要标志。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国《统计学》的教学现状主要呈现两种趋势:一是以理论方法为主, 注重理论的学习及研究;二是以统计思想为主导, 借助案例分析, 引导课程知识点的学习。但两者都注重软件辅助工具的使用。前者在以单向灌输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教育模式下, 系统知识的授受占用了几乎全部的教学时间, 学生的创新实践机会非常少, 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窄, 创新能力不强, 难以主动、全面地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教学效率不高;后者以案例为引导的采用提问式的方法则达到了组织教学任务的目的。只有设置了统计学本科专业的院系才会有相关的核心课程配套达到完善学生专业知识全面性、实践性的要求。而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来说, 要达到这种要求几乎是不可能的。

总之, 笔者认为只有通过教学改革的方法来改变目前的现状:如何找到一个最佳的切入点, 以学生为中心, 依托实际的问题量身设计项目, 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个综合项目的任务中, 力求以任务为目标, 利用项目驱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使其充满热情地投入到统计学课程的学习中。因此本文对统计学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及其教学过程地实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面向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对促进教学工作, 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和意义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际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 知识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人力资源创造性的发挥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依托。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因此, 现代高等教育要求高校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 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造就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

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将学生从存储知识的“容器”中解放出来, 让他们参与到社会生活中, 关心社会、关心政治、关心人类命运。老师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而不是穷尽专业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老师要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为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社会胜任能力的要求, 将传统的知识灌输式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批判性思考式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教学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 它区别于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将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联系不够密切的事件中, 每个事件是相互独立的, 不具备连贯性。而面向教学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的重点是全过程, 它恰巧能在此方面突破传统教学的僵局, 利用综合项目的任务教学, 采取单一任务导向式教学方式, 使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 培养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想,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并能逐步形成问题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探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以老师指导为辅助,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多样化、探究式、自主性的教学模式, 突出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性。

因此, 本文研究的意义为: (1) 对改变传统的统计学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面向教学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形式是以综合任务项目为先导, 采取单一任务导向式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教学方法强调任务完成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通过项目任务做到所学的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的感性认识,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体会学习的乐趣和创新的艰辛,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明确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并对教学计划和内容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全面细化。面向教学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 必须整合统计学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所设计的综合任务项目覆盖了教学目标, 要满足理论知识的学习需求, 并且提高学生学习的驱动性。

三、具体研究内容或对象

为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率, 推进统计创新教育, 培养创造型人才, 必须探索一套新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而面向《统计学》教学全过程的项目驱动式研究就是以提高《统计学》的教学效率为目标, 精心设计涵盖知识点的教学项目, 提高单位时间知识传授量,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 提出《统计学》新的教学模式设想,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 而不是穷尽专业的知识, 因此, 在教学中要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为指导思想。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与重点讲授相结合, 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方式, 以教学项目为先导, 利用学校已建立的BB网络教学管理平台将统计软件嵌入教学, 实现嵌入式拓展教学, 拓展了教学空间, 完善了教学手段, 提高了授课效率。项目实施阶段是项目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每章的开始, 运用任务书的形式,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为背景, 引出该章的主要内容, 使所要阐述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易理解, 从而驱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与此同时, 借助综合项目的任务教学,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使听课时能重点明确, 带着任务听课, 提高听课效率。

2. 设计面向《统计学》教学全过程的项目。

综合任务项目的设计应该是涵盖课程重点知识, 应选取基于社会现象的真实情景作为探索的项目, 项目又细分为一个个的小任务, 尽量保证每章内容在项目设计上的连贯性。在开始学习每章知识时, 运用教学项目的任务书形式, 以生活中常见的事件为背景, 引出该章的主要内容, 使所要阐述的问题变得形象、生动、易理解, 通过此方式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调动起来, 项目驱动式的教学作用就此开始发挥作用。于此同时, 任课教师要做好综合任务项目讲解的工作, 将重要的知识点加以明确, 将隐含的知识有意识地作提示, 有时老师可以给定项目要完成的任务以及最终要达到的效果, 给学生明示, 从项目的理解、常用方法等引导学生, 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 融会贯通知识, 促进科学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 达到教学目的。实验时要制定计划、分工和进度表, 学生要严格按要求去完成。通过项目实施过程, 可培养获取知识能力、运用知识能力、共享知识能力、发现知识能力、传播知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 为以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项目制定时, 可以借助于校园网的BB教学平台, 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将实验感受相互交流, 遇到问题相互探讨, 并一起讨论处理问题的方式等。

3. 制定相应的项目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

在原有的演示性、验证性、模仿性的基本实验基础上, 修改完善成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创新性项目实验。为了保证项目实验教学能规范进行, 应制定相应的项目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书。根据课程大纲标准和学习内容确定项目的学习目标, 即希望学生达到的能力目标和应掌握的技能要求等。根据技能要求确定项目完成效果的评价标准, 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时有的放矢。项目实验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学时与学分、适用专业及年级、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主要仪器设备及消耗品、实验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考核方式及实验指导书。

4.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高等学校统计专业教师的培养是指对统计专业教师补充更新而进行的一种专业性的学历教育, 培训是指为提高在职统计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而进行的一种继续教育。高校统计专业教师从事的是复杂的脑力劳动, 要使教师创造力不断加强, 工作效率不断提高, 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并更新知识, 从而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及总体水平。支持教师进修和参加相关培训、会议, 拓宽知识面, 掌握各方面的信息, 了解、分析、研究统计学专业发展动态和趋势。项目驱动式教学对从事教学的教师要求较高, 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水平, 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 具备双师型素质。如果教师没有双师型的素质, 教学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就难以完成。所以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四、研究展望

希望通过项目驱动式教学研究, 使学生巩固已学到的理论知识, 培养以定量分析为主的统计思维, 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综合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探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 以老师指导为辅助, 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多样化、探究式、自主性的教学模式, 突出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性。在未来的教学过程中, 以项目教学为核心, 调整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把教学中所需的教学内容隐含在项目中, 强调学生在项目任务中的角色, 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理论, 在项目中掌握统计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主动性, 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参考文献

[1]俞克新.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刘元欣.“统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41) .

[3]刘林涛.“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6) .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7

长久以来, 英语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的状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束缚和制约着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使学生成为英语学习的被动接受者而不是主动探究者。在新一轮教学改革的背景下, 徐州市提出了“学讲”式的教学理念:学进去、讲出来。这种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有: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和小结反思。本文就“学讲”方式下,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做初步的交流和探讨。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合作学习始于20世纪70年代, 它“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 以研究与利用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 以目标设计为先导, 以师生、生生合作为基本动力, 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 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 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 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增强学习能力、改善班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的”。

三合作学习策略在“学讲”式教学小组讨论中的具体操作

1. 改变座位安排方式

在实施“学讲”式教学计划的过程中, 为了更好地体现小组合作的可操作性, 需要首先改变学生的课堂座位安排方式。由原来学生成排面对教师和黑板的传统座位安排方式, 变为四到六人面对面围坐或圆形围坐。这种安排方式, 改变的不仅仅是座位, 更有效地缩短了组员之间的距离, 组员在讨论和交流的时候, 不需要侧身或转身就可以面对面地交流, 与教师的交流也由被动面对变得主动自由, 教师也可以从讲台上解放出来, 走到小组中间, 参与小组讨论和指导, 从心理上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从而更好地体现出了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根本原则。

2. 合理有效分组

合作学习中的分组一定要遵循的原则之一就是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教师在分组之前不光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和能力, 还要按照学生的英语知识基础、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和性别差异等进行均衡分组。在小组人数上, 一般要控制在四到六人, 成绩上好、中、差搭配, 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和不善于开口说的学生搭配。性格上活泼好动的与内向沉稳的学生分在同一组, 这样不仅有助于小组的角色分工, 也可以让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 利用优势互补提高合作学习的质量, 能够促进组员之间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也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互补, 满足学生学习心理的需要。这样体现出了组内异质的原则, 每个小组的分配都采用这样的均衡结构, 从而带动产生了全班各小组的组间同质, 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3. 巧妙编号, 轮流发言

为保证各小组力量均衡及合作学习的质量, 分组时要考虑到组内成员的编号和排位。我所在的学校在推广“学讲”式教学过程中, 特别强调了编号的技巧, 一般情况下, 每一组选出一名英语成绩较好、责任心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负责分配任务, 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关系, 检查和评价本组成员合作学习的情况, 以保证小组活动卓有成效, 同时向教师反馈本组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 关心帮助组内成绩不理想的同学, 争取组内同学共同进步。组长的编号往往定为本组的最后一个号码, 比如组内成员有6名, 那么组长就是6号, 而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的编号则定为1号、2号。在组内座次的排位上, 通常组长在小组的中间位置, 两侧安排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便于组内的相互关注和帮扶。但是, 为了避免发言的总是小组成员中成绩最优秀的学生, 可以轮流担任发言人, 让每位组员都有机会向全班同学交流汇报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或任务完成情况, 这样能够促进所有组员都全身心地投入讨论中, 还能带动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中热烈讨论。久而久之, 所有的学生都能完全投入小组合作学习之中, 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

4. 合理设计小组活动

语言学习离不开语境的创设, 要在课堂上合理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 组织并设计好口语活动, 结合教材和日常生活的相关话题, 创设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 如生活起居、节日聚会、参观拜访、打电话、购物、看病、参加体育活动等。在小组内创设情景, 给组内成员分配不同角色来展开操练, 同时要根据组内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安排不同难度的角色,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实践中学习, 在合作中获益,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 一定要让组内全员参与, 充分体现出小组的协助合作。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 还可以设计不同形式的小组活动。比如:在学习问路、购物、打电话等交际用语时, 可以采用创设情境分角色扮演、小组展示等完成;难度偏大的文章阅读理解, 可以先由组内讨论罗列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能组内合作解决的尽量自行解决, 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提交, 由老师来帮助解答;对于整个单元的复习课, 则可以采取小组汇报的方式, 由组内成员合作完成整个单元的知识点流程图, 再推选发言人进行汇报展示;等等。只要切合课堂需要, 有利于课堂教学,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综合能力的合作学习形式, 都可以尝试。学生要想在课堂上有好的表现, 课前势必去积极准备, 这样又能鼓励学生把生活引入课堂, 再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 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

5. 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把自身融入其中, 不要游离于小组之外, 要俯下身子听学生在讲什么、看学生在做什么, 教师不是旁观者, 而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者、监督员和参与者。教师在这一环节的身体力行和亲自示范, 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质量, 通过示范和引导使小组成员意识到在参与小组活动的时候, 需要做到的除了积极发言、主动合作之外, 还要学会倾听、思考、整理、总结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这所有的过程,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从而带动整个小组的合作学习。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小组内讨论所形成的共识及主要分歧做小结疏理, 帮助各小组扫清学习障碍, 引导学生顺利完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

6. 及时评价和有效激励

对小组的发展来说, 及时、客观、恰当的评价非常重要。我们给了小组均衡发展和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 评价时也要依据“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效果进行及时反馈, 要鼓励和培养组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要注意“过程和结果一样重要”的评价原则, 多肯定和鼓励, 同时也要立足于发展的原则, 使学生主动思考自己小组与其他小组还存在着哪些方面的优点或缺点。老师的及时评价能成为学生合作的动力。除此之外还要进行有效的激励, 可以通过运用一些生动活泼的、学生喜欢的形式, 为学生展示评价的结果。比如:评比栏、明星榜、展示园等, 偶尔还可以适当地进行物质奖励,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束语

“学讲”式教学计划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英语教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又为“学讲”式教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它不但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更多的生机与活力, 也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地学习、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快乐地竞争。教学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这种组织形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重视个人成绩的做法, 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 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促进组内成员的交流与合作,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组内都能发挥自己的能力, 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提高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同时, 小组活动和任务设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在课前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任务的类型、主题和性质等诸因素做充分的考虑, 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协调, 不但培养了教师作为小组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的能力, 更能体现出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鼓励者的重要作用。

摘要:在国内外正在热议和大力推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背景下, 徐州市“学讲”式教学计划的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课堂翻转的形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学习途径, 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学生在课内外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

关键词:英语,“学讲”式教学,小组合作

参考文献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8

1 研究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考核体系的意义

泰勒曾经指出: “评价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实际达到预期目标程度的过程”。教育部在 《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通知中也指出: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评价制度,促使学校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学生的课程考核就是教学评价的一部分,是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完成新的教学目标所需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学习效果和发现教学中的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对于教学改革实施效果、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部分。

2 目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 1 具体目标不明确

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的方式,沿用的还是普通高校或原有中等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注重学生日常教学的常规管理,如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构成了学生课程成绩,没有形成与高等职业教育相匹配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模式,学生是否真正达到课程教学目标把握不够准确,致使教学改革效果不能全面反映。

2. 2 考核评价方式及标准单一

多数高职院校注重总结性考核评价,而对教学过程其他环节缺乏重视,缺少对学生素质和实践能力考核的方法和制度。这主要缘于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实现系统化,造成整体评价的不均衡,导致评价目标与实际出现偏差。

2. 3 考核评价主体和内容单一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质量考核评价,通常是由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考试,还局限于任课教师的评价,忽视了团队评价,造成了以期末考试成绩判断学生课程学习状况的局面。同时,在进行课程考核评价的过程中,因受评价方式的局限性,在制定考核内容时,还是以理论考核为主,注重专业能力的考核,忽视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式过程性考核体系研究

3. 1 在对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式过程性考核研究中要转变思想

3. 1. 1 考核评价方式转变

从注重总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转变。

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其在 “学”的过程中生成的,学习过程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多数高职课程的教学评价考核还是以由教务处统一组织考试为主,过程性评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高职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课程的最终学习成果表现为学生独立或团队合作完成的产品、设计、报告、方案或服务,对于这样的课程,应该基于综合化的标准进行综合能力考核,通过评价学生学习成果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来评价学生职业能力水平及其提升情况。因此,高职课程应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过程性考核与期末综合能力考核相结合的考核体系。

3. 1. 2 考核评价内容从专业能力向职业能力转变

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的时候最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认为知识、技能可以通过岗前培训的方式让学生较快地掌握,但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高职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早已成为共识,但这一培养目标很难实现。

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后的以项目为导向、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 “做中学”、教师在 “做中教”,希望学生在 “做中学”的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技能、态度和经验。因此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理应将职业能力而不仅是专业能力作为课程考核评价的主要内容,做到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也考核学生的态度与经验; 既评价学生的专业能力,也评价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3. 1. 3 考核评价主体从单一教师评价向多元化转变

高职课程教学中,专任教师是本课程考核评价的负责人、组织与协调人,学生及学生团队通过相应形式参与考核评价,这样可以实现教学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教学方案也能得到不断优化、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态势。

3. 2 构建适合目前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需要的项目式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研究认为,项目式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应是过程性考核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即考核方式是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与教学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

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考核是按项目或任务来设计考核环节,这一考核中除包括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两个部分外,同时还包括该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考勤及综合考评,每一项目赋予相应比重。理论考核注重学生对该项目的理论掌握程度;技能考核注重学生对该项目的理论知识的应用程度; 综合考评是对学生在该项目或任务的学习过程的总体表现来给予成绩,如课堂讨论的参与度等。该考核部分在总评成绩中占比应达到70% 左右。教学期末的综合能力考核是在教学的最后一周以试卷或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该课程综合能力的考核,在总评成绩中占比为30% 左右,综合能力考核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若是试卷的形式考核,则题型应多样,试题应灵活,不拘泥于教材中死记硬背的东西。若是综合实训项目的形式考核,则考核的内容应是一次完整的实训项目,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能分配到自己的实训任务,并有详细的计分标准。具体考核评价体系如表所示,权值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在构建项目式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中,不仅要反映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反映学生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对学生专业能力的评价是评价学生适应某一行业相关工种业务和技术的能力,它强调专业的应用性、针对性; 对学生方法能力的评价是对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针对某一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研究教材,提高学习的能力,学会学习的方法的评价,是对学生在自行制订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在评估工作结果等活动中形成工作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的评价,它强调方法的逻辑、合理性;对学生社会能力的评价是要求学生在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中要有适应,是对学生具备和社会交往、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以及组织表达、社会参与的能力的评价,同时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项目式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在实践中还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启富.高职课程教学评价改革的“五个转变”[J].职教论坛,2014(23).

[2]郝素珍.关于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科教导刊(上),2013(8).

[3]敬鸿彬,鲜耀.校企合作视野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机制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下),2014(3).

项目式教学学习过程 篇9

课程开发思路

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实质, 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 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传统的学科架构的开发如表1所示。学科架构课程体系的特点是章节彼此之间的联系是基于理论知识的联系, 或者彼此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这样的课程体系在实际的高职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首先, 学生感觉课程的连贯性不强, 不能引起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 不能体现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知识的职业性。因此, 需要对该课程结构进行必要的重构, 打破原有的学科架构课程体系, 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式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的思路是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指导思想, 以组装一台可以使用并熟悉其维护方法的电脑的工程项目贯穿整个课程, 将组装一台可以使用并熟悉其维护方法的电脑这个真实的工程项目分解成多个项目任务逐步完成, 最终将《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所涉及的课程内容融合分解到这个大的项目中, 随着项目的完成实现《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教学目标。

课程具体实现

首先要分析组装一台可以使用并熟悉其维护方法的电脑这个工程项目的实现过程。第一步工作是选择合适的电脑配件, 主要内容是熟悉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功能、发展历史及主要品牌。第二步工作是将选择的电脑配件通过严格的操作规范组装成一台电脑, 这里特别要强调防静电的保护以及组装电脑的先后顺序。第三步工作是安装操作系统, 包括CMOS使用、硬盘分区、常见操作系统的安装及硬件驱动程序的安装。第四步工作是常用软件的安装, 包括加强系统安全的杀毒软件及防火墙的安装。第五步工作是系统的优化, 对安装好的系统进行备份, 主要是熟悉优化软件, 如优化大师、注册表的使用等。为了能够寻找到丢失的文件, 需要掌握软件恢复的方法。第六步工作是掌握电脑常见的软件故障和硬件故障的排除。第七步工作是对组装好的计算机进行系统性能测试。

以组装一台可以使用并熟悉其维护方法的电脑的工程项目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式课程体系, 每一个项目对应的学科架构的课程体系如下:项目一, 选择合适的电脑配件, 对应学科架构课程体系的章节为计算机系统概述、主板与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其他设备;项目二, 掌握硬件组装过程, 对应计算机的组装;项目三, 掌握操作系统的安装过程, 包括系统软件和设备驱动程序, 对应软件安装和系统优化;项目四, 常用软件安装和加强系统安全软件安装, 对应软件安装和系统优化;项目五, 系统优化, 对应软件安装和系统优化;项目六, 系统备份及还原, 对应软件安装和系统优化;项目七, 对应软件安装和系统优化;项目八、项目九, 对应计算机维修基础知识;项目十, 对应计算机硬件性能测试。具体如表2所示。

经过以上的课程开发过程, 就完成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式课程开发。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项目式课程体系的开发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 也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项目式课程开发是课程建设的趋势, 以组装一台可以使用并熟悉其维护方法的工程项目为例, 有助于探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的项目式课程体系开发的途径。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组装与维修,项目式,课程开发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 2006, (1) .

[2]唐灯平, 凌云.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1) .

上一篇:高中生道德素质培养下一篇:英语否定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