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机制

2024-06-24

救援机制(精选七篇)

救援机制 篇1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梯的数量增长迅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在用电梯总数已达到200万台,并且保持着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1]。电梯已经成为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可或缺的工具。电梯作为一种特种设备,一方面主要功能是载人,乘用者即是操作人员,一般人虽然能简单使用电梯,但未经专门培训,没有电梯相关安全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电梯广泛地应用于人员聚集公共场所,一旦发生困人故障,社会影响较大,处理不当,甚至会引起群体性事件。因此,如何保证电梯安全运行,降低困人故障带来的危害,提高对困人电梯应急处置能力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

电梯是机电一体化产品,其包含多种机械及电气部件,且使用频繁,一天24小时持续运转。尽管其技术日趋成熟,但随着电梯使用年份的增加,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部件老化磨损、维修保养工作不到位、违规使用、突发停电、台风暴雨等原因,电梯易出现故障,轻则造成大楼电梯停运瘫痪、困人等事件,严重时则会出现重大的人身伤亡事故。各地屡屡发生的电梯故障事件已成为公众、媒体的焦点。据国家质检总局通报的数据显示,2011年发生电梯事故57起,占所有特种设备事故的21%。电梯故障和困人事故产生的影响已让我们充分认识到研究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和救援机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电梯应急救援现状

我国现行的电梯救援机制中,当电梯出现事故后,由电梯使用单位通知维保单位。电梯维保单位是电梯故障和困人救援的主体,也有少部分使用单位具有实施救援的能力。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维保单位,维保点的布置、人员的配备与操作技能都不是非常理想,而电梯的分布却是四面八方,所以当电梯困人时,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放人,或者赶到现场后无法实施放人工作。而电梯安全的监管单位,由于没有第一时间的信息来源,也无法对救援进行监督。所以在很多情况下,电梯发生困人后最快赶到现场的是承担公共救援任务的消防队员,而消防队员缺乏电梯的专业知识,曾经多次发生过非电梯专业救援队伍采用破坏性手段来解救被困人员,既破坏了电梯设备,又不能保证被困人员安全。更有甚者,一些被困人员在救援人员没有第一时间到达的情况下,主动设法自救,自救的方法很不规范,往往会造成人身伤害。此外,现行的电梯救援机制还可能导致多部门重复出动,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国外在电梯的安全管理方面,强化了企业和使用单位落实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由使用单位和维保企业进行应急救援工作[2]。另外国外消防作为一项职业,人员相对稳定,经验丰富,知识面广,消防部门也是电梯困人解救的一支重要队伍。根据我国的电梯安全管理情况,国外的电梯应急救援模式我们很难采用。随着我国电梯故障和困人事故的不断增加,不少专家学者提出建立良好的电梯应急救援体系的需求[3,4,5],也有不少地市相继成立了以电梯制造单位和维保单位为主体的电梯应急救援中心,但关于整套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和具体救援机制的研究开展的还很少,虽然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方面有许多类似的研究可借鉴[6,7,8,9],但由于电梯作为特种设备,电梯的应急救援体系具有特殊性。

2 电梯应急救援体系

从我国电梯应急救援的现状出发,提出建立电梯应急救援体系的目标为实现四个“第一时间”,即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第一时间发出指令、第一时间实施救援、第一时间调查处理。在建立电梯应急处置中心的基础上,实现第一时间掌握电梯困人信息,为尽快解救人员打下基础;在掌握困人信息后,处置中心第一时间发出指令通知维保单位或组织就近工作站人员实施救援,保证被困人员在第一时间得到解救。而在人员解救后,监管单位开展第一时间调查,对困人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出问题环节,对责任单位进行处理。

在电梯应急救援体系中,各方都有明确的职责。首先电梯应急处置中心由质监系统负责建立和运营,其职责是在电梯安全监察部门的授权下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展电梯事故的应急指挥、救援监督、及事故调查等工作;电梯维保单位仍然是电梯故障救援的主体,并对其维保电梯的安全性能负责,处置中心组织应急救援站开展的救援是一种补充。处置中心在接到电梯事故报警后,立即联系和指挥电梯维保单位赴现场实施救援,并通过技术手段监督其救援工作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如果维保单位没有及时响应或无法完成救援,中心将立即调度应急救援站,派出专业队伍快速放人;电梯安全监察部门对未能及时响应的维保单位进行处理,并对困人信息进行汇总,对因维保质量差造成频繁困人的维保单位进行依法查处;电梯检验机构及生产厂家为电梯应急救援提供技术专家,同时利用先进的科研成果为电梯应急救援提供技术支撑。

城市电梯应急救援体系由电梯应急救援平台、电梯远程监视系统、电梯应急救援队伍、及电梯应急救援网络四部分组成。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将电梯设备、电梯使用单位、维保单位、救援站、生产厂家、检验单位及其从业人员纳入其中,在必要的时候能够调度各种资源进行应急处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监查定位有质量隐患的设备的位置和事故发生地点,当出现事故时,通过指挥系统调度人员进行抢救、抢修、维护等工作。

2.1 电梯应急救援平台

电梯应急救援平台是电梯应急救援体系的核心,由应急指挥调度软件、呼叫系统、应急指挥系统、显示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UPS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等软硬件组成。电梯应急救援平台是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在救援时指挥、调度和监控的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电梯事故的呼救、投诉、咨询、举报隐患等服务。平台通过人工坐席快速记录信息,通过数据交换系统,把需处理的事故信息、指挥信息数据发送至电梯维保单位、救援站、使用单位等,实现呼救、投诉、事故隐患举报等事件处理的自动化,为电梯困人救援及事故调查管理提供及时的应急服务,提高了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处理电梯事故的速度和能力。

2.2 电梯远程监视系统

电梯远程监视系统为电梯应急救援体系提供了高科技的技术支撑[10]。利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嵌入式系统、网络通讯物联网技术把分散记录的电梯状态信号集中监控,实时采集电梯的运行状态信息,并自动判断电梯故障类型,通过有线或者无线方式自动发送至电梯应急救援平台。该系统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

2.2.1 电梯状态远程监测及故障报警装置

该装置把每台电梯作为终端,对其运行状态进行巡检,并根据电梯故障知识库判断电梯是否出现故障,若有故障,立即通过网络向电梯应急救援平台报警。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接到报警后联系电梯维保单位抵达现场,对电梯进行检查,及时解救被困人员,排除故障。

2.2.2 电梯救援现场音视频传输装置

电梯困人后,被困人员往往非常惊慌,情绪紧张,为了防止一些不安全的行为,在接到电梯困人报警后启动电梯音视频传输装置,通过有线网络或3G无线网络技术,将困人的现场声音及画面传输至电梯应急救援平台,从而使救援服务组织获知电梯内被困人员数量和精神状态等情况,通过语音对讲与被困人员沟通,实现语音安抚,另一方面还可以抓拍、录像,为事故调查处理提供证据。

2.2.3 电梯故障网络数据库平台

这是针对电梯、电梯维保单位以及电梯故障的管理系统,电梯的故障信息和市民呼救信息通过网络或输入界面进入该系统,系统可以在电梯处置中心对电梯进行预警,并对所有故障信息和救援情况进行汇总和统计,为电梯安全监管提供数据分析。

2.3 电梯应急救援队伍

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将组织一只专业的电梯救援队伍,其中包括三个部分:

(1)处置队伍,负责接收电梯困人报警信息,及时了解情况,派出救援人员并监控救援过程;

(2)施救队伍,由各维保单位组成,接受处置中心的指令,开展救援工作;

(3)专家队伍,由检测机构和各大电梯制造厂技术人员组成,在正常救援遇到困难后,立即加入救援,保障被困人员能及时获救。

2.4 电梯应急救援网络

电梯应急救援网络以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为网络主站,根据全市各区域实际情况,选择各大电梯维保企业的维保点加入应急救援网络,按“区域负责,就近解困”的原则,择优选用,合理布点,使其成为电梯应急救援网络的分站点,保证网络能够覆盖到城市的每台电梯。在选择电梯应急救援站时,优先选择靠近学校、幼儿园以及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医院等公共聚集场所的维保点,便于加强应急救援管理,同时应急救援站也同现有电梯维保公司办公场所结合起来,合理利用现有资源。

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对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伍进行定期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与各大电梯维保公司签约,落实责任,分片包干,实现24小时内各救援站内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实现紧急快速响应,确保公共安全。中心派出的救援队伍实施救援完毕后要向该电梯维保单位交接,由电梯维保单位自行履行电梯的维修和安全工作。

3 电梯应急救援机制

电梯应急救援机制是实现电梯应急救援四个第一时间目标的关键。以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为核心,总体的救援处置采用多级响应模式,根据电梯故障性质分别对普通故障和困人故障下的救援机制开展细化研究。

3.1 应急救援三级响应机制

总体的应急救援机制采用三级响应模式,如图1所示。电梯应急处置中心有人工接警和自动接警两种接警方式,报警信号分别来自市民电话和电梯状态远程监测报警装置,处置中心在接到报警信号并确认电梯故障存在后,通过电梯应急救援平台在第一时间通知该电梯的维保单位实施救援处理,这是一级响应,若无法联系到维保单位或者维保单位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前往救援,处置中心按“区域负责,就近解困”的原则联系临近的救援站实施救援,这是二级响应,如果救援站响应不及时,则由处置中心派出24小时值班的电梯工程师实施救援,这是三级响应。在救援人员到达现场和完成救援时,救援人员应及时向处置中心汇报情况。由维保单位、应急救援站、电梯工程师构成的三级救援响应模式可以保证对每次电梯事故实施专业、快速的救援,从而将人员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3.2 普通故障应急处置流程

在电梯出现未关人的普通故障情况时,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对该类故障的应急处置流程如图2所示。处置人员在接到报警信息后,根据电梯定位特征或地理特征查询该电梯相关信息,定位成功后以电话结合短信形式通知维保单位实施维修,在通知成功后生成救援任务单,维保单位应立即派人员到现场进行故障检测及维修,并应及时向处置人员反馈维修信息。从处置人员联系维保单位开始,到维修人员完成电梯维修期间,处置人员应对维保单位的维修时间进行计时,并催促维修人员尽快完成电梯维修。在维修完成后处置人员应确认维修结果,记录相关信息,并对电梯使用单位进行回访。

3.3 困人故障应急处置流程

电梯应急处置中心对电梯出现困人事故情况时的应急处置流程如图3所示。在接到报警后,处置人员向报警人询问伤亡情况及电梯特征信息,若出现人员伤亡则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和安全监察机构。处置人员根据定位特征查询该电梯存档信息,在定位成功后通知维保单位,并通知就近救援站待命。在通知成功后要求救援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到达现场,并在到达后向处置人员反馈信息,处置人员确认到达情况,并记录事故情况。若救援人员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到达现场,处置人员应进行催促,并通过语音系统安抚现场被困人员。救援人员在完成救援后应及时向处置人员反馈信息,若救援过程出现人员伤亡,则应通知120急救中心及安全监察机构。处置人员同样对救援工作进行计时,若救援工作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处置人员应进行催促,同时安抚受困人员,若救援工作遇到困难需要求助,处置人员应根据困人电梯品牌联系相应专家求助。救援成功后处置人员应确认救援结果,记录救援相关信息,并回访报警人。救援完成后若电梯故障未解除,则将故障电梯移交维保单位,处置人员对维保单位的维修过程进行计时监督,其后续过程同普通故障处置流程相同。

4 结论

研究城市电梯应急救援体系和机制是确保电梯安全运行的现实要求。本文分析了我国电梯应急救援的现状,提出了一套城市电梯应急救援体系构架,包括电梯应急救援平台、电梯远程监视系统、电梯应急救援队伍、及电梯应急救援网络。制定了以电梯应急处置中心为核心,由维保单位、救援站、电梯工程师构成的三级救援响应机制,研究了普通故障和困人故障下的电梯应急处置流程,为实施科学快速决策和救援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守林.加快调整转型促进电梯行业健康发展[J].中国电梯,2012,23(6):16-18LI Shou-lin.Speed up adjustment of restructuring,pro-mot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levator industry[J].ChinaElevator,2012,23(6):16-18

[2]梁广炽.美国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综述[J].林业劳动安全,2005,18(1):18-27LIANG Guang-chi.Summary of safety management of theUS special equipment[J].Forestry Labor Safety,2005,18(1):18-27

[3]李祖明.构建良好的电梯应急救援体系[J].杭州(周刊),2011,(7):21LI Zu-ming.Build a good elevator emergency rescue sys-tem[J].Hangzhou,2011,(7):21

[4]屈名胜,高勇,井德强,等.电梯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2,(1):43-46QU Ming-sheng,GAO Yong,JING De-qiang,et al.Theestablishment of elevator emergency rescue mechanism[J].China Public Security-Academy Edition,2012,(1):43-46

[5]许智,李赵,王小鹏.应尽快建立电梯应急救援机制[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0,(3):50-51XU Zhi,LI Zhao,WANG Xiao-peng.Establish elevatoremergency rescue mechanism as soon as possible[J].China quality and technical supervision,2010,(3):50-51

[6]刘铁民,刘功智,陈胜.国家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分级响应和救援程序探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13(12):5-8LIU Tie-min,LIU Gong-zhi,CHEN Sheng.Probe intoresponse at different level and rescue procedure of nation-al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for work safety[J].ChinaSafety Science Journal,2003,13(12):5-8

[7]李茂,刘云峰,孙宝亮.西安市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体系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6):100-103LI Mao,LIU Yun-feng,SUN Bao-liang.Building of Xi’an emergency rescue system of major hazards[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6):100-103

[8]曾明荣,魏利军,高建明,等.化学工业园区事故应急救援体系构建[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5):58-61ZENG Ming-rong,WEI Li-jun,GAO Jian-ming,et al.Construction of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for accidentsin chemical industry park[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8,4(5):58-61

[9]王宇航,樊晶光,缴瑰,等.建立我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标准体系的初步构想[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2(3):55-59WANG YU-hang,FAN Jing-guang,JIAO Gui,et al.Framework study on the emergency rescue standards forwork accidents in China[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and Technology,2006,2(3):55-59

中国海外救援机制 篇2

2011-05-01 中央统战部网

九三学社浙江省特邀信息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桂芬,九三学社浙江省社科支社主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陈六一说,海外中国公民广义上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外地区的、具有中国国籍和护照的中国公民。今年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以华人为目标的暴力犯罪呈急速上升趋势,海外中国公民遭受伤害、致命案件屡屡发生。本月,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受劫持事件再一次敲响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问题的警钟。无论香港还是大陆,人们的强烈反应远超出一般劫持事件,除了对绑匪凶残的愤怒外,更多地是对菲律宾警察处置能力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实际上乃是我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矛盾。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应该具有跨国救援本国公民的风范、能力和实际行动,构建起跨国救援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做的较好的是在异国发生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如年初从海地撤侨、6月份从吉尔吉斯坦撤侨,都有效保障了中国普通国民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的赞誉。在此方面中国无疑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令人鼓舞。但是,除了重大灾难和动荡外,危及中国普通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目前尚未见成熟的应对体系。

一、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相关法律规则缺失或不完善

1、外交保护和领事保护的有限性。中国政府对具有中国籍的海外中国公民拥有属人管辖权,可以对其提供领事或外交保护,但通常需满足以下法定条件:该海外中国公民持续地保有中国国籍,用尽了当地的司法救济,其合法权益受到了当地国家非法侵害等。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外交保护需结合具体案件性质和进展综合判断。中国政府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可以拒绝或主动对海外中国公民进行外交保护。除外交保护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实施的是领事保护。领事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等双边多边协定和有关国际公约;二是国内法,包括《国籍法》、《继承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海商法》等。目前,这种领事保护本身是有限度的,因为使领馆在驻在国没有行政权力,更无司法权力,不能使用强制手段,也不能干涉他国司法主权。

2、中外领事关系的不对等性。中国在外国设立的领事机构共有65个,同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互免签证协定共有140多个,但一些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所在国并没有和中国签订领事条约。据司法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2009年1月,只有61个国家与中国缔结了《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引渡条约》,其中尚有部份未生效。由于目前各国跨国救援的双边协议并不是很多,而我国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因此,遇到针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突发事件,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种双多边法律的空白或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

3、国际法的缺失。在国际法中,外国人在接受国应享受何种待遇并无统一规定,要根据接受国在不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的前提下依照其国内法予以确定。而接受国完全有可能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或不严格遵照其国内法给予外国人相关待遇,损害外国人的利益和安全。

4、国际劳工保护法的不健全。国际法的缺失也制约了境外务工保护。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统一国际公约、协定、原则或规范以保护各国外派劳工。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有关国际公约主要包括:1949年移民就业公约(修订)、1949年移民就业建议书(修订)、1975年移民工人公约、1975年移民工人建议书。它们原则性地规定了公约批准国有义务采取行动,对跨国流动人员在社会保险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但对于具体的保障、救护等事项,并无明确规定。在对劳务案件的裁决中,由于各国法律法规在关于社会保险的设立、参加、支付等方面差异很大,特别是有关工伤事故的界定、处理规则及赔偿金标准等参差不齐,很难达成统一的协定,一些接受国的雇主甚至随意变更原有的赔偿标准。

二、建立健全跨国救援机制的对策建议

虽然立法是双边的,但出现海外中国公民受伤害状况,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设立应急机制和预案,能在最大程度上尽我国政府属人管辖权职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跨国救援一是指间接的跨国救援,是合作的形态,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协商处置方案,选择上策,预备下策;二是指直接的跨国救援,即本国第一时间派出武装力量,协助当地警方进行救援行动。派遣武装力量去海外营救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牵扯到国家主权问题,除非该国主动提出请求,批准进入,或者两国之间签署相关协议,否则是不可行的。构建中国跨国救援机制应侧重于前者。具体建议如下:

1、将跨国救援程序化、法制化。象遭遇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一样,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危及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予以最高关注,给受害公民予以最大臂助。为此,必须制定《中国公民海外安全法》,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旦遭遇突发危机,即可援引该法立即启动全套程序介入,抓紧抢救中国公民生命的每分每秒。

2、及时通过高频的外交游说、密集的新闻轰炸施加最大限度的压力。目的是迫使事发国重视,迫使事发国绝对保证把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中国媒体可以第一时间飞赴现场展开全方位报道;如果因事发国的失误导致中国公民生命的重大牺牲,中国政府保留采取对前往该国旅游及商务合作发布黑色警示等反制措施。纵然最后仍难免惨剧,中国政府极其强硬的态度,能反映出政府对同胞生命的高度关注和专业的危机处置能力,不仅是对心灵上遭受重创的中国公民的一种安慰,也是对其他恐怖分子的一种威慑,对事发国政府的一种压力,从而间接地提升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感。

3、快速组建境内救援协调小组。当危及海外中国公民生命安全的危机发生时,中国政府应第一时间在境内成立应急小组,与事发国应急管理机构快速沟通、协调,向事发国提供专业的救援建议和策略,请对方帮助救援。或经事发国政府特许,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派出专家飞赴现场紧急指导,协助当地警方实施救援。

4、建议我国组建跨境营救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主要由我国现役军人,类似特警部队组成。他们将在未来的类似事件中,发挥救人于危难的关键作用。结合我国日益强大和多元的外交工作,今后如果突发类似的“劫持人质”事件中,我国外交部门将于第一时间和事发国协商,提出我们有必要派出“跨境营救突击部队”的要求,在得到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与事发国营救人员合作解救人质,甚至独立解救人质的任务。如果这个要求一旦被事发国当局拒绝,也至少我们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声誉,同时也给事发国当局无形中有“不得不处理好”的压力。所以,建立一支富有经验的跨境解救人质的快速反应部队,不但能够起到更好解救人质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在类似的紧急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树立起负责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4、签订双边协议。我国可以与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国家签订合约,一旦中国公民出现意外,对方开启绿色通道,允许我们的精锐特警参与决策、营救。这种协议能够理顺中国政府和事发国在跨国救援行动中的合作关系,并确保这种合作关系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延续下去。

建议构建海外中国公民跨国救援机制

2011-05-01 中央统战部网

九三学社浙江省特邀信息员、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王桂芬,九三学社浙江省社科支社主委、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级会计师陈六一说,海外中国公民广义上是指居住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以外地区的、具有中国国籍和护照的中国公民。今年以来,世界多个国家、地区以华人为目标的暴力犯罪呈急速上升趋势,海外中国公民遭受伤害、致命案件屡屡发生。本月,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受劫持事件再一次敲响中国公民在海外安全问题的警钟。无论香港还是大陆,人们的强烈反应远超出一般劫持事件,除了对绑匪凶残的愤怒外,更多地是对菲律宾警察处置能力的愤怒。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实际上乃是我国在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不可回避的矛盾。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应该具有跨国救援本国公民的风范、能力和实际行动,构建起跨国救援机制。目前,我国政府做的较好的是在异国发生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如年初从海地撤侨、6月份从吉尔吉斯坦撤侨,都有效保障了中国普通国民的生命安全,赢得了国际国内舆论的赞誉。在此方面中国无疑正逐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令人鼓舞。但是,除了重大灾难和动荡外,危及中国普通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目前尚未见成熟的应对体系。

一、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相关法律规则缺失或不完善

1、外交保护和领事保护的有限性。中国政府对具有中国籍的海外中国公民拥有属人管辖权,可以对其提供领事或外交保护,但通常需满足以下法定条件:该海外中国公民持续地保有中国国籍,用尽了当地的司法救济,其合法权益受到了当地国家非法侵害等。是否以及何时进行外交保护需结合具体案件性质和进展综合判断。中国政府基于政治或其他原因可以拒绝或主动对海外中国公民进行外交保护。除外交保护以外,在大多数情况下,中国政府对海外中国公民实施的是领事保护。领事保护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与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等双边多边协定和有关国际公约;二是国内法,包括《国籍法》、《继承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法》、《海商法》等。目前,这种领事保护本身是有限度的,因为使领馆在驻在国没有行政权力,更无司法权力,不能使用强制手段,也不能干涉他国司法主权。

2、中外领事关系的不对等性。中国在外国设立的领事机构共有65个,同外国签订的领事条约、互免签证协定共有140多个,但一些海外中国公民和机构所在国并没有和中国签订领事条约。据司法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至到2009年1月,只有61个国家与中国缔结了《民商事司法协助条约》、《刑事司法协助条约》和《引渡条约》,其中尚有部份未生效。由于目前各国跨国救援的双边协议并不是很多,而我国截至到目前还没有相关法律条文。因此,遇到针对海外中国公民的突发事件,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这种双多边法律的空白或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政府保护海外中国公民的安全。

3、国际法的缺失。在国际法中,外国人在接受国应享受何种待遇并无统一规定,要根据接受国在不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的前提下依照其国内法予以确定。而接受国完全有可能违背其所承担的条约义务和国际法强制规则或不严格遵照其国内法给予外国人相关待遇,损害外国人的利益和安全。

4、国际劳工保护法的不健全。国际法的缺失也制约了境外务工保护。迄今国际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统一国际公约、协定、原则或规范以保护各国外派劳工。国际劳工组织批准的有关国际公约主要包括:1949年移民就业公约(修订)、1949年移民就业建议书(修订)、1975年移民工人公约、1975年移民工人建议书。它们原则性地规定了公约批准国有义务采取行动,对跨国流动人员在社会保险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但对于具体的保障、救护等事项,并无明确规定。在对劳务案件的裁决中,由于各国法律法规在关于社会保险的设立、参加、支付等方面差异很大,特别是有关工伤事故的界定、处理规则及赔偿金标准等参差不齐,很难达成统一的协定,一些接受国的雇主甚至随意变更原有的赔偿标准。

二、建立健全跨国救援机制的对策建议

虽然立法是双边的,但出现海外中国公民受伤害状况,我国政府和有关机构设立应急机制和预案,能在最大程度上尽我国政府属人管辖权职能,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跨国救援一是指间接的跨国救援,是合作的形态,在事发后的第一时间成立联合指挥部,共同协商处置方案,选择上策,预备下策;二是指直接的跨国救援,即本国第一时间派出武装力量,协助当地警方进行救援行动。派遣武装力量去海外营救是非常敏感的问题,牵扯到国家主权问题,除非该国主动提出请求,批准进入,或者两国之间签署相关协议,否则是不可行的。构建中国跨国救援机制应侧重于前者。具体建议如下:

1、将跨国救援程序化、法制化。象遭遇重大灾难或动荡时紧急撤侨一样,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在国力允许的范围内,对危及中国公民海外安全的突发性个案予以最高关注,给受害公民予以最大臂助。为此,必须制定《中国公民海外安全法》,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旦遭遇突发危机,即可援引该法立即启动全套程序介入,抓紧抢救中国公民生命的每分每秒。

2、及时通过高频的外交游说、密集的新闻轰炸施加最大限度的压力。目的是迫使事发国重视,迫使事发国绝对保证把中国公民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优先的位置。中国媒体可以第一时间飞赴现场展开全方位报道;如果因事发国的失误导致中国公民生命的重大牺牲,中国政府保留采取对前往该国旅游及商务合作发布黑色警示等反制措施。纵然最后仍难免惨剧,中国政府极其强硬的态度,能反映出政府对同胞生命的高度关注和专业的危机处置能力,不仅是对心灵上遭受重创的中国公民的一种安慰,也是对其他恐怖分子的一种威慑,对事发国政府的一种压力,从而间接地提升本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感。

3、快速组建境内救援协调小组。当危及海外中国公民生命安全的危机发生时,中国政府应第一时间在境内成立应急小组,与事发国应急管理机构快速沟通、协调,向事发国提供专业的救援建议和策略,请对方帮助救援。或经事发国政府特许,中国政府第一时间派出专家飞赴现场紧急指导,协助当地警方实施救援。

4、建议我国组建跨境营救快速反应部队。该部队主要由我国现役军人,类似特警部队组成。他们将在未来的类似事件中,发挥救人于危难的关键作用。结合我国日益强大和多元的外交工作,今后如果突发类似的“劫持人质”事件中,我国外交部门将于第一时间和事发国协商,提出我们有必要派出“跨境营救突击部队”的要求,在得到允许的前提下,进行与事发国营救人员合作解救人质,甚至独立解救人质的任务。如果这个要求一旦被事发国当局拒绝,也至少我们在道德层面上赢得了声誉,同时也给事发国当局无形中有“不得不处理好”的压力。所以,建立一支富有经验的跨境解救人质的快速反应部队,不但能够起到更好解救人质的目的,还可以让我们的国家在类似的紧急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树立起负责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救援机制 篇3

一、当前不少中小学校在学生饮食安全管理方面几乎还是一个盲区

1、不少中小学校对食堂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重视,经费投入不足,食品的储存与加工等设施达不到安全标准。

2、多数中小学校对食堂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或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学校对食堂的环境卫生、炊具卫生、食品卫生以及食品的采购管理、食品的加工管理等根本没有到位;对食堂员工几乎没有开展过规范的业务和安全意识培训。

3、在安全隐患排查方面,很多安全管理员平时根本就不注意观察现场,只是闭门造车,填几张表格应付,多是敷衍了事。

4、多数中小学校没有关于学生食物中毒方面的应急预案,更谈不上进行饮食中毒事件的模拟演练,有些学校即使有也是在做表面文章,只是一纸空文,多是用来应付上级检查。

二、构建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健康而稳定的发展,异地务工的学生家长增多,这些留守学生几乎是以校为家,尤其是国家营养午餐的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多在学校吃午餐,保障学生在校的饮食安全、构建平安校园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2、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是目前党和政府的重要施政理念之一。尤其是为维护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国家颁布了《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卫生管理规定》、《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暂行办法》、《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食堂管理暂行办法》和《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这说明维护学生的生命与健康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同时这些法律法规文件也是我们构建学生饮食中毒应急处置和救援机制的重要依据。

三、构建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的目的和意义

1、建立健全的应对饮食中毒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目的在于根据预先制定的应急处理方法和措施,规范和指导应急救援工作,一旦事故发生能做到临变不乱,高效、迅速做出应急反应,尽可能缩小对生命与健康造成的危害。

2、“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重视对食品安全事故的预防和控制的研究,建立应急救助体系,及时有效的实施应急救助行动,不但可以预防事故灾害的出现,而且当灾害事故出现时,我们能够按照计划和步骤来进行行动,最大限度的减少事故的危害,保障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四、当前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机制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不少中小学校的管理者对构建饮食中毒应急机制不屑一顾,抱有侥幸心理,根本没有忧患意识。

2、有些学校虽然有食物中毒应急预案,但预案的科学性、可行性、针对性不强,预案中的内容、处置程序、救援措施、人员分工及职责要求不够明确,可操作性不强,很难适应突发事件应急实战的需要。

3、一般学校几乎没有稳定而专业的应急队伍,应急人员也很少参加过专业培训,缺乏应急救援的基本常识和经验,一旦突发事故发生很难快速有效地展开应急救助工作。

五、如何构建高效、科学、合理的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

1、坚持居安思危、预防为主的原则。保护学生的生命与健康,关键在于我们平时要树立安全忧患意识,着重在于预防,构建应急机制必须与平时的预防措施相结合。只有当预防工作做到位了,才能提高突发事故应急的实战效率。

(1)利用课堂、班会、讲座、知识竞赛、文艺活动、校园广播、墙报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饮食安全教育和宣传,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和健康的消费观念,提高师生食物中毒的预防、判断及食物中毒应急处理能力。(2)建立预警系统。以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加强日常监管和饮食安全隐患的排查,提高风险预测和防范意识,及时消除食品安全隐患,将学生食物中毒突发事件发生的机率降到最低点。(3)加强对食堂员工的业务和食品安全意识培训,强化学校对食堂、校园服务部的规范管理,将学生在校的饮食安全列入学校行政领导、班主任和食堂员工的年度绩效考核。(4)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演练预案,把应急演练工作落到实处,在演练中不断总结提升,以提高食物中毒突发事件的应急实战能力。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校开展的一切工作,必须把师生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尤其是突发事故出现时,首先要以拯救人的生命为目的,尽最大努力、最大程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并及时妥善做好事故后的善后工作。

3、建立健全的应急工作机构,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高效的应急指挥系统和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应急指挥队伍,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应急指挥小组下设信息联络组、安全保卫组、医疗救助组、善后处理组等,分工到人,责任到人。

4、建立健全畅通的信息联络系统,加强安全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应急信息报送制度。事发前能及时、迅速、有效收集和上报可能引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信息,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事故发生时能够在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

5、学校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应急救助队伍。实施专业救援是事故发生时应对危机的关键环节。在全体师生中广泛开展食物中毒防控常识的培训,扎实开展应急演练活动,提高师生自救、互救和应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综合素质,丰富实战经验。

6、明确食物中毒应急处理工作流程。熟悉应急工作流程是保障应急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事件发生后,(1)第一时间呼救。快速向当地卫生院或医院求助,在卫生院或医院医生没有赶到之前学校应急救助人员必须开展科学合理的自救工作;(2)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报告;(3)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物及原料,保护好事故现场;(4)学校食堂或商店立即停止生产活动,禁止相关人员出入;(5)配合卫生行政部门进行调查、取样,如实提供材料和样品;(6)安抚受害者家属,稳定情绪,维护校园秩序,采取积极措施把事态控制在最小范围。

总之,中小学校是人口的集中地,学生的健康与生命安全直接关系到亿万个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也关系到国家基础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建立健全的中小学校安全突发事故应急机制是及时有效地开展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学校稳定、安全发展的保证;探讨构建中小学校饮食中毒应急处置与救援机制应该是中小学校管理者本职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救援机制 篇4

1 军队参加应急救援机制建设的必要性

1.1 我国灾害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生活以及经济和社会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50—1989年的40 a间,由于灾害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l/5~1/6。1966—1976年的地震高潮期中,我国死于灾害的人数约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总人数的63%[1]。2001—2004年,我国受灾人口163 720.4万人,死亡9 431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 065.9亿元[2]。

1.2 军队的应急救援

军委总部已明确军队平时应急反应体系的基本任务是参与国家、地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灾害及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有效维护军队人员及地方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3]。据统计,近20 a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共参加抢险救灾10万多次,出动官兵2 300万人次,抢救遇险群众1 000多万人[4]。1976年参加唐山大地震救援的20余万人员中有救灾大军14万[5],1998年抗洪斗争中总兵力约24.5万人,2008初南方雪灾和5·12汶川特大地震,军队始终战斗在抗灾抢险的第一线。历史证明,军队历来都是抢险救灾的生力军和突击队,在灾害应急救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发挥着核心和骨干作用。

1.3 外军参与应急救援的机制

世界上有不少国家都已建立并且逐步完善军地一体的救援体制,其中发达国家的救援机制已相当成熟,救援效率很高。法国1964年成立了快速反应军医队(EMIR),成功地参加了多次救灾活动,1986年改为快速反应人道救援部队,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救灾部队。美国的《灾害救助法》、澳大利亚的《紧急业务法》,作为所在国的最高灾害救助法规,对军队参加灾害救援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规定得非常清楚。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立了国家灾害医学系统(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经过2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军民联合灾害救援体制[6]。

2 完善救援体系,实现军地联合救援

灾害呈现出“四维一体”的特征(高层建筑、陆地、水上和地下),一个部门或一支力量难以完成救援任务,实施跨部门、跨行业整体联动参与重大灾害事故救援是当前灾害救援工作发展的趋势和必然选择。灾害救援的形势复杂,只有平时建立精干高效的军地联合组织体系,在应急救援过程中使各要素、各环节有机地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提高军地联合救援的整体效能,才能增强军队内部各级、各部门以及军地之间的协同能力,按照预定方案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快速形成“战斗力”。

2.1 组织指挥体系

在国家各级政府的“应急指挥部”中,设立军队办事机构,从组织指挥上实现一体化。军队机关编制相应的专职或兼职组织领导机构,负责管理此类事务的职能定位以及协调应急救援事务。地方减灾管理部门将驻军单位的救灾管理机构和人员纳入应急救援组织指挥体系。所以,应建立军、民相结合的联合指挥机构,指挥机构中设立军队指挥席位,负责组织、协调军队内部发生需要地方支援或地方发生需要军队支援的应急处理工作[7]。

2.2 应急救援力量

在灾害的应急救援中,按照军民结合的思路和要求,建立一支以消防部队为主体(含隶属军队管理的民防队伍)、地方各种专业力量(110、120等)参与的、专业化机械化程度高的特勤队伍,形成救援力量一体化。据调查,目前全军各级单位都没有专门编制专管或兼管抢险救灾的业务部门及人员。从发达国家应急救援的经验来看,加强应急救援机动力量建设,提高远程灾害应急救援能力,是应对各种灾害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3 信息网络系统

以网络为中心,以信息技术为纽带,以资源共享为目的,依托“军字1号”网、军队自动化指挥网等工程和地方现有网络,构建信息网络一体化。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加强灾害预警和动员机制建设,整合灾害监测资源,抓好军地信息资源共享,将计划、救援、指挥、控制、信息等联络起来,全面提升军地灾害监测的准确性和敏感性。首先,建立军地共同管理的灾害信息处理机构,准确收集、汇总、分析各种灾害信息并及时向军地双方发布,为领导决策、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信息。其次,抓好信息的纵向输送和横向交流,实现军、地以及各级指挥部门和救援力量的协调统一。

3 组织专业训练,提高联合救援能力

灾害应急救援危害性大、涉及范围广,救援人员需要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自救互救技能,增强个人防护能力,力图在“黄金时间”内采取合理的救援措施,以取得最佳的救援效果。对救援人员来说,根据灾害救援特点进行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训练至关重要。(1)快速反应能力训练,突出救援处理的时效性。(2)适应性训练,注重特殊自然地理条件下应急救援的适应性训练,如高原、寒区、山地、丛林、亚热带等地区救援训练。(3)组织指挥能力训练,提高指挥机关处理灾害的决策能力、组织指挥能力、保障机构的综合保障能力。(4)军地协同训练,打破军地双方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灾害救援制度的不断完善,军民联合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必将成为我国应急救援发展的原则和趋势。

4 结论

重大灾害的军民联合灾害应急救援机制的建立在我国仍处于萌芽阶段,从体制、编制、法律等方面还没有成熟的规定,但是建立健全这种机制是灾害救援的必然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更是势在必行的。一个完整、完善的军民联合灾害应急救援机制必会在我国灾害事故的救援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邓海潮,王文利.中国灾害的军事救援及其机制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3,12(1):213-216.

[2]谢苗荣.灾害与紧急医学救援[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王谦.建立和完善军队卫勤应急反应体系的构想[J].解放军卫勤杂志,2003,5(4):198-199.

[4]张万年.当代世界军事与中国国防[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293-294.

[5]张鸿祺,周国泰,张愈,等.灾难医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376-377.

[6]PRETTO EA.National medical response to mass disasters in the U-nited States:Are we prepared[J].JAMA,1991,266:1259-1262.

灭火应急救援社会联动相关的机制 篇5

关于印发《炎陵县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社会联动工作机制》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大院农场、九龙社会事务管理局、县直相关单位:

《炎陵县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已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炎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5年4月1日

炎陵县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社会联动

工作机制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全面整合我县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联动力量,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各救援力量密切协同的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联动工作机制,减少火灾危害,加强应急救援工作,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湖南省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社会联动工作机制》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工作机制。

第二条 灭火是指公安消防部门依法承担的火灾扑救工作。

消防应急救援是指公安消防部门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

第二章 组织指挥及职责分工

第三条 县政府负责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我市较大以上火灾扑救和消防应急救援工作,负责组建县本级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总指挥由县政府主管副县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担任,指挥长由县公安局主管副局长、县消防大队军政主官担任,成员单位包括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县财政局、县公安局、县消防大队、武警炎陵县中队、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卫生局、县安监局、县气象局、县城管局、县园林局、县自来水公司、炎陵县供电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为成员单位。

县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办公室设在炎陵县公安消防大队。

第四条 职责分工

(一)指挥机构职责

县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指挥部:负责组织领导和指挥本级预案处置的较大火灾和事故的应急处置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县本级有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灭火和救援;确定总体灭火和救援决策行动方案,下达灭火和救援指令,并根据灾情变化,适时协调和调动成员单位。

(二)部门共同职责

1、健全本部门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社会联动工作组织机构,制定完善联动工作制度和预案。

2、加强本部门联动力量的管理和训练,定期参加联动工作会议和演练。

3、接到命令后,组织本部门联动力量迅速出动,按要求到达现场,受领并完成分配的处置任务。

(三)部门具体职责

1、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负责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统筹制定完善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联动预案,协调各成员单位参与火灾扑救及消防应急救援的处置工作,较大以上火灾扑救和消防应急救援工作情况,按规定上报市政府。

2、县财政局:负责安排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处置及联合演练所需经费的保障,并做好相关经费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

3、县公安局:负责根据现场处置需要,调集治安、交通管理等相关警种到场,组织警力实施现场交通管制和警戒,确保灭火救援区域交通顺畅,保障救援车辆优先通行,保护现场指挥部及作战区域要害部位安全,维护现场及周围地区治安秩序,对处置现场内的人员进行疏散。较大以上火灾扑救和消防应急救援工作情况,按规定上报县政府。

3、县消防大队:根据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任务的需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采用正确的处置措施,严密组织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县武警中队:分别负责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武警官兵到场,协助维护火灾现场秩序;组织人员对火灾现场进行人员营救和疏散物资。

6、县民政局:负责协调有关部门搞好受灾群众的临时安置,对符合条件的灾民,提供必要的生活救助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7、县环保局:负责现场监测后,协助救援队伍划定灭火救援现场危险区域范围;对大气和水环境进行监测,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环境质量标准,确定超标区域范围和污染物质的成分及浓度;为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的火灾及消防应急救援处置工作提供其他相关的技术支持。

8、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对已参加工伤保险的伤亡人员的医疗救治、抚恤等提供资金保障;配合做好灾害事故善后工作。

9、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组织建筑专家以及供水、供气相关部门对受灾害事故影响的建筑、供气、供水设施进行安全评估,协助灭火救援工作开展。根据消防部门需要,调集大型工程机械设备,为灭火救援提供有力支持。

10、县交通运输局:负责对处置现场所需物资的运输保障,组织协调因灾受损道路的抢修工作,组织调配紧急救援和撤离人员及疏散物资所需车辆等运输工具。

11、县卫生局:负责组织医疗机构实施现场急救及伤员的转运、治疗工作,并负责事故现场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必要时与上一级医疗卫生机构联系,确保伤员的有效救治。

12、县安监局:负责调集危化品和烟花爆竹等专家、技术人员及救援装备为处置工作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

13、县气象局:负责监测灭火救援处置现场气象信息,做好分析预测,及时为现场提供风向、风速、气压、温度、湿度、雨量等实况和预报。

14、县自来水公司:调度市供水总公司对灾害事故救援现场自来水管网增压、减压工作,必要时停止部分地区的供水;安排专人会同消防部门定期对市政消火栓进行巡查维护。

15、县城管局、县园林局:负责调度市环卫处洒水车和园林绿化水车对火灾现场消防车辆进行供水,必要时可在消防部门的组织指挥下调集车辆参与灭火救援处置工作。

16、县供电公司:负责调派相关专家、技术人员和救援力量为火灾和消防应急救援现场处置提供技术支持,实施断电、架设临时供电线路或调度应急供电设备等措施。

第三章 联动工作制度

第五条 联席会议制度。县政府每年组织市本级成员单位召开一次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社会联动工作联席会议。联席会议报经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批准后,由县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具体组织召开。联席会议主要通过专题调研、交流培训等形式,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专业优势,分析研究在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社会联动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协调解决联动工作中的难点问题,进一步完善联动协作机制。

第六条 联络员制度。各成员单位要确定一名联络员,具体负责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联动工作的日常联络。联络员姓名、职务、联系电话等基本情况报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市消防支队备案。联络员应相对保持稳定,如需变更应及时报备案部门。

第七条 专家组制度。在县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下,由各成员单位的负责人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主要负责全面分析灾情、险情,确定科学合理的处置措施,指导救援力量科学、高效、安全的处置。

第八条 值班工作制度。各成员单位应制定日常值班制度,安排专人全天候值班,保持值班电话24小时畅通;接到命令后,应立即向本单位主管负责同志报告,按要求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现场,协助救援。

第九条 定期演练制度。县政府每年组织县本级成员单位进行1至2次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联合演练,提升协调联动能力。

第四章 联动响应

第十条 县政府根据火灾与消防应急救援处置需要,视情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成立由政府负责同志任总指挥的指挥部,统筹组织指挥现场处置工作。指挥部下设作战组、专家组、供水组、通信保障组、医疗保障组、生活物资保障组、清障破拆组、安全保卫组、宣传报道组,相关联动单位要组织救援力量赶赴现场,按照指挥部的任务分工开展处置工作。

第五章 督导检查

第十一条 县政府负责市本级与消防应急救援联动工作督导检查,原则上每年一次,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及特殊时期可视情组织。

第十二条 督导检查指定成员单位带队负责,可采取联合督察、分片督导等形式进行,主要对各成员单位落实灭火与消防应急救援联动工作职责和任务等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三条 督导检查结束后,由县政府通报督导检查情况。

第六章 附 则

救援机制 篇6

关键词:消防应急,救援,体制改革,发展,反思,借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不断变革,我国现行的消防应急救援机制经受着严重的考验,由于长期在实践中摸索和总结,消防应急救援机制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火灾事故和抢险救援任务日益增多,如地震、洪涝灾害、雨雪冰冻等重特大事故,消防部队专业性不断增强,业务能力的强化逐步升级,发挥着突击队和生力军的作用。尤其在近些年来,随着突发事件的增多,消防作战部队应急救援的能力更是得到了肯定,为最大限度地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推动消防应急救援机制的改革,是更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社会和谐安定发展的关键。

1 我国现行消防应急救援机制的弊端

我国现行消防应急救援机制中存在着很多弊端,推动应急救援机制的进步与发展,就要先从弊端入手,逐条分析,形成对策方案,从大局出发,推动消防事业的发展。

1.1 应急救援机制权威性不够,制约资源整合利用

1)消防专业规划性和执行力的欠缺。政府出台虽然出台了相应的消防规划方案,作为建设规划和土地部门在城市规划中对消防及应急基础设施规划不能有效监督,造成占用应急救援通道,放任改建救援设施等诸多问题的呈现,最终出台的应急措施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协调应急救援联动管理能力。突发灾害的救援必须要求时效性和快速性,消防部门在救援中往往受到不利条件的制约,造成联动机制落后,尤其对辖区内有些级别高于消防监督管理机构的单位或特殊企事业单位,难以实施有效的消防监督检查和灭火预案制定。救援部队到达现场无法清晰了解实地情况,联动性差,往往贻误灭火战机。

3)救援设备投入量小、装备落后。对于救援装备的投入,往往认识欠缺,采取节省经费的方式,不能保证设备在灾害救援中的充分利用,影响救援能力。

4)应急救援队伍重复建设。政府应急机构设置单一,不能实施统一协调指挥,缺乏预防和预警机制。据统计,我国现有各类应急救援人员50余万,分散于多个部门和行业,网络化程度很低。消防部队的日常灾害救援不能满足应急机制的有效运行,单纯依靠消防队的技术力量,达不到作战要求,难以有效地协调配置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救灾资源,发挥各部门作用,形成协同作战。

1.2 消防应急救援力量不足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现役消防队员16万余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12%,远低于很多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上海“11·15”火灾的发生,由于力量不足,造成许多消防监督和灭火救援的空白点,导致救援的困难。暴露出了其他救援团体缺乏统一管理和培训,协同作战能力差,不能补充救援力量的弱点。

1.3 消防应急救援专业人才缺失

目前全国培养专业消防救援人才的院校极少,专业人才欠缺。由于消防专业人才推广力度不足,教育训练内容落后,不适应时代发展和对突发事件处理要求,加大专业性人才培养,设置更多专业院校成为了补充后备人才的关键。当前消防院校的培养模式对引领时代的新技术、新装备、新器材很难符合要求。。消防院校数量匮乏,不仅消防部队指挥员、消防监督员和战斗员缺乏良好的培训,更无法开展对社会单位消防管理人员、特殊岗位人员消防安全资格的培训。

2 我国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的方向

借鉴国外应急救援模式,结合我国灾害特点和特殊的社会结构、环境、人力资源等因素,我国必须大力推进消防及应急救援体制改革。

2.1 资源整合利用

1)提高灭火抢险救援的综合能力。突发性火灾,具有起火原因复杂,救援难度大,引发多种灾难的特点,尤其地下、高层建筑、油气储罐火灾模拟和道路交通、建筑倒塌事故,检测难度大,救援条件有限。要在训练中模拟操作,开展高温、有毒、缺氧、浓烟等复杂危险情况下的实战演练,加快灭火救援数据库、重大危险源、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及重点部位情况、各类灾害事故处置对策、危险化学品辅助决策等灭火抢险救援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灭火抢险救援作战能力。

2)“三台合一”建设模式加快发展。火情需拨119,警情拨打110,路情拨打122,还有其他为数不少的急救号码,这些应急救援的服务分工细化是值得肯定的,但也反应出了一些问题:一方面由于号码过多,现场情况复杂不便于老百姓报警,也容易出现误报、错报现象;另一方面,各“中心”的许多设备和系统相同或相近,职能交叉,造成了资源、经费和人员上的严重浪费。“三台合一”最大限度地整合了财力、物力和警力,便于统一调控,采取就近原则的方式,减少救援时间,缩短了救援难度,降低了警务运行成本,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避免了多方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2.2 加大学校建设与专业培训

目前,我国专业性的指挥员、消防监督员、士官、社会单位消防管理人员及专业救援人员匮乏,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应建立高中级职工岗位消防安全资格、公民消防知识技能等的培训基地。加大办学力度,培养专业性人才,实行消防及应急救援队员资格证制度,确保后备力量充足。

2.3 加大科研投入和资金投入

建立生产、流通、使用中的消防产品的监督机制需要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一方面投入资金扶持科研机构进行消防产品的研发,确保消防产品质量,推动不断研制和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消防产品,从源头堵截灾难的发生,消灭火灾隐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应急救援的保障。

2.4 扩充救援力量,多样化宣传

我国救援力量薄弱,主要原因是人民群众缺乏应急救援意识,一旦发生危险,缺乏经验,盲目跟从,使危险升级。应在学校、单位、团体活动中加大救援知识讲座,使人民群众了解自救和施救的知识,扩充救援力量。同时,应采取多种宣传手段,提高对隐患发现、上报的意识,互联网、广播、报纸等方式多管齐下,提高全民消防意识。

消防应急救援的改革要符合我国国情,结合各地区特点,统一指挥,分散管理,充分吸收借鉴国际科学合理的经验和做法。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救援模式,通过客观实际、理性分析、多元思考、平等商议的原则发展我国应急救援机制,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前提,推动我国消防应急救援机制的深入发展,这也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以科学严谨的作风、扎实肯干的精神、我国消防应急救援体制的改革必将不断加大,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施行、发展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消防局。中国消防出访考察情况汇编[M].2008

[2]汪青松。社会化消防体系建设的制度性保障:国际经验和启示[C].2009

救援机制 篇7

1 应对突发灾害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

(1)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提升社会整体抗御火灾能力的客观需要。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使协作各方对突发灾害有事先准备,在灾害发生后较短的时间内行动起来,较好地集中力量对抗各类灾害,有利于政府和公民及时应对火灾等灾害事故,尽快克服危机,有效提高突发事故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能够更加紧密地把多种形式消防队伍纳入联动体系,形成以公安消防为主力,企业专职队等多种形式消防队伍为补充,政府有关部门、社会联动单位积极参与的社会化消防体系,推动全社会重视消防、参与消防、发展消防;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实行联勤联动、联合训练、联合作战,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升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灭火救援能力,有效增强社会整体抗御火灾能力,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

(2)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提升消防部队打赢能力的客观需要。 在大多数情况下,消防部队有能力独立处置火灾和各类灾害事故。但发生规模较大、处置难度较大、可能对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灾害事故时,需要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有关部门、联动单位、企业专职队等协作力量的共同参与,协同作战,联合处置。建立和健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从战略上解决联动机制的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更加紧密地建立起消防部队与社会其他应急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针对火灾和其他灾害多样化、复合化的趋势,改变传统的人海战术式应急方式和临时决策、被动反应式协作模式,把传统的即时反应、被动应对转型为综合性地应急管理;从临时决策、临时协调转向依靠健全的应急协作机制进行应急管理,使政府有关部门、社会联动单位、企业专职消防力量等能够高效地参与到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行动,以提高灾害救援能力。

(3)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落实“五个第一”时间要求的客观需要。 以山东省为例,随着全省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城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而绝大多数县(区)只建有1~2个消防站,远远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每个消防站保护面积不大于7 km2的标准要求,这与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实战要求落实的“第一时间调集足够警力和有效装备、第一时间到场、第一时间展开、第一时间救人、第一时间控火,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要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可以把企业等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纳入执勤体系,就近调集力量投入战斗,避免了远程奔袭耗费时间、失去战机,对于实现以最快速度救人、最快速度灭火,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危害,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控制火灾等灾害事故,把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协作机制,推动政府领导下的以消防部队为骨干,公安、安监、卫生、民政、环保、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参加的应急救援联动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统一的指挥协调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避免

了随机性协调,提高灭火救援联合作战行动反应速度,确保了各种应急救援力量能够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协同配合和有效处置。

(4)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是建立应对突发灾难事件常态化运行机制的客观需要。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应急管理体制应具备统一领导、快速响应、运行高效等特征,这就意味着在处置突发灾难事件时,需要打破“条块分割”、部门林立、多级协调的弊端,建立起一方有难时就近响应、联合行动、协调有序的应急机制;避免随机性、就事论事的应急管理,实现常态化、程序化、科学化的应急管理。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建立有利于从消防灭火救援行动的角度形成政府有关部门、消防力量、社会联动单位和企业等多种形式消防力量的有机联系,加强相关部门和应急救援力量间的协同配合,实现资源整合,规范灾害事故处置程序,实现应急救援的一元化领导和统一指挥,建立起应对突发灾难事件的常态化运行机制,提高突发灾害事故的综合处置能力。

2 建设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应把握的原则

(1)政府主导原则。

必须紧紧依靠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在政府突发事件应急机制框架下建设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有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平时可以明确领导关系,强化协作职责,理顺协作方式,保证协作机制顺利运行;战时可以向公安机关和党委、政府报告,协调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确保灭火救援战斗行动顺利开展、取得成效。

(2)统一指挥原则。

指挥在处置突发灾害事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战斗行动成败。处置突发灾害事故,必须首先成立统一的指挥机构,统一调度,保证权威地调度各种力量和资源,及时做出决策。通过有效地组织指挥,打破地域、管辖的界限,各单位相互支援、支持,充分发挥公安、安监、卫生、民政、环保、供水、供电、供气等部门和专职消防力量等协作各方的作用,把个体力量转化为整体力量,从而发挥出整体合力,充分实现整体效益。

(3)预先准备原则。

要站在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等灾害事故风险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高度,牢固树立危机意识,时刻做好应对突发灾害事故的各项准备工作。协作各方必须高度重视人、财、物和信息的保障工作,加强应急救灾基础建设和物资准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案,并组织事先演练,做到一旦有事能够快速响应,迅速控制灾情,及时、有效、妥善处置。

(4)快速反应原则。

实践表明,快速反应时间越短,其灭火救援效率越高。灾害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连带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任何时间上的延误都有可能加大处置工作的难度,致使损失扩大,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协作机制要求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组织准备、人员准备、方案准备、物质准备,确保一旦接到指令,快速反应、争分夺秒,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采取紧急处置措施,迅速控制灾情发展。

3 推进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建设的应对措施

(1)加强灭火救援区域协作队伍建设和训练。

一是要明确各协作力量的职责任务。消防部队负责起日常联络、召开联勤会议、组织联合演练等职责;各协作单位要履行提供队伍实力、管理教育和作战训练先进经验等职责;联合作战行动时,属地单位要承担战勤保障职责;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联动单位等要履行及时响应联动命令,并在本部门、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积极协助配合处置灾害事故的职责。二是要加强灭火救援队伍的专业训练。以现役消防力量和企业专职队等消防力量为主,不断加强灭火救援业务理论学习,提高队伍的专业素养;强化专业队伍的体能、技能训练,提高消防员熟练运用装备器材的专业水平;针对辖区情况和灾害特点开展预案演练,检验消防队伍联合实战能力,提高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专业能力。三是切实加强协作各方的联动训练。各方协作力量都要从灭火救援实战出发,立足处置复杂情况的能力,大力开展联合实战演练,提高现役和专职消防队伍的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部门、社会联动单位的协调作战能力,培养参演人员的良好作风及心理素质。通过演练检验灭火救援预案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让协作机制中的各单位、各部门,乃至每个人更好地理解预案,更好地检验预案,提高联合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能力。

(2)强化以消防机构现场处置为核心的指挥机制。

消防部队依法承担着火灾扑救和其他灾害事故抢险救援任务,在统一组织和指挥灭火救援行动时,依法具有使用各种水源, 截断电力、可燃气体和液体的输送,限制用火用电,划定警戒区,实行局部交通管制,调动供水、供电、医疗救护、交通运输等有关单位协助灭火的权力。因此,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中,应进一步树立消防机构的权威,履行指挥调度的职权,坚持实行统一指挥,建立起集中高效的指挥系统,提高协作各方在处置各类灾害事故中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大型灭火救援实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消防部门要在第一时间调集公安、安监、交通、建设、卫生、市政、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环保、通信、供水、供电、供气、专职消防力量等协作单位配合,以快制快,及时迅速地抢救人的生命,保护疏散物资,扑灭火灾。

(3)建立和健全突发灾害事故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是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物质基础,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应急保障应立足于一个地级市内作战的物资保障。联合作战行动时,坚持“就地补给为主,协作单位自我保障为辅”的原则,由属地单位提供上述保障,协调搞好物资供应。同时,由属地单位积极协调医疗、交通、供水、供电等相关单位的人员和物资到场,保障联合作战行动需要。例如,消防部队和多种形式消防力量应急保障物资主要包括:各种车辆和防护、侦检、破拆、救生、照明、堵漏、输转等装备器材;公安部门负责重大灾害事故处置现场的治安、警戒、车辆疏通、秩序维护等;通信部门保证足够数量通讯设备,做到有(无)线通信指挥调度畅通无阻;建设部门负责调度大型推土机、挖掘机等本系统内可利用救援资源参与灾害事故的处置工作;公用事业局负责及时截断或恢复灾害事故现场的供水、供电、供气,提供必要的救灾物资;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现场伤员救护和事后的卫生检测防疫工作,有关医疗设施、设备、药品和医疗器械等物资的储备、运输和供应等。

摘要:论述了建立和完善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必要性,并就如何把握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的原则,以及从实战角度出发,推动灭火救援区域协作机制建设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灭火救援,应急救援,区域协作机制

参考文献

[1]周志军,张玉升,王鹏.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灾难性事故若干问题的思考[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6,25(6):802-805.

[2]朱力平,杨政,马辉,等.跨区域灭火救援资源配置方法的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7,26(2):195-197.

上一篇:会计监督概念下一篇:福利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