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

2024-07-10

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精选十篇)

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 篇1

首先, 从教育的目标来分析,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才, 而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表现为两方面素质的提升, 一是知识与能力;二是情感与价值。然而, 在当今应试主义、功利主义的社会环境影响下, 学校教育“做人、成才”的价值取向产生了扭曲, 片面的专注于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而忽略了其内在情感的需要, 即价值体系的引导与提升。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由于缺乏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 在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自我规划的行动与意识, 反映感觉“空虚、寂寞、冷”。所以, 作为一名“授人以鱼和渔”的教师, 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加强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引导, 确切的说, 就是从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来思考和实践教育的育人属性。以笔者教授的教师教育类通识必修课《教育学》为例, 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于学习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授课技巧, 并顺利地通过教师资格证的考试。为了实现学生本身对于知识的渴望及自我职业规划发展的需求, 在授课中, 笔者适当添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题目的讲解与模拟授课的实践环节。然而, 光懂得教育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的职前学生, 一旦缺乏教师职业认同感和自觉的专业化发展意识, 其在入职后, 必然会成为空壳的教书匠, 无法从职业生涯中获得自我认同感和人生幸福感, 则教育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意义。因此, 在教授理论的同时, 还需注重对学生情感价值观的生成引导。如通过课前阅读诗歌、散文、小品或故事等来启发学生进行自我人生思考及领悟;亦会通过课堂教学视频、课后交流等方式让学生重新审视教师职业, 体会教书育人的深层含义, 从而唤醒、激发他们的职业认同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观察, 笔者发现学生们普遍自主学习积极性提高了, 不再抱怨日子无聊, 而是开始主动进行职业及人生规划, 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均得到了显著提升。实践证明, 教育应从学生的内在成长需要出发, 做到有的放矢、积极引导,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育人目标。

其次, 审视当前的学校教育内容,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学科教育还是德育, 其内容都缺乏与学生成长需要的内在联系, 突出表现为教育内容过于理论化。诚然, 理论知识是个体学习关注的焦点与重点, 然而, 理论知识≠教育内容, 它只是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若教育者仅仅关注前者, 而忽略教育主体学生的成长情感需要与价值教育, 则教育将失去它最本真的人文意义, 甚至酿成悲剧。如马加爵事件, 通过《南方周末》的还原报道, 我们认识到马加爵并非天性嗜血、杀人如麻, 正是由于其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引导和人文关怀, 才促使其对人性产生绝望心理, 通过攻击来宣泄自己的压抑和仇视, 从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当今学校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内在需求引导工作的缺失与忽视!

最后,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 因材施教, 选择适宜个体成长需要的、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当前学校教育的方法仍显单一, 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式情感体验, 加之学生的成长需要是一个动态转化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学生成长的具体状态来分析, 并通过实践引导学生形成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以笔者教授的《班主任工作》课程为例, 以往讲授“班级主题活动”时, 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 如班级主题形式的类型、主题班会设计的框架及案例分析等, 因学生普遍缺乏中、小学实习的实际操练, 故而学习兴致不高、教学效果不佳。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切实具备设计和组织主题班会的能力呢?经过思考, 笔者将主题班会的对象调整为大学生, 经小组分工, 为本班某位同学举办一次集体生日主题班会。参与式的情景模拟好处在于:所有小组成员都绞尽脑汁进行活动策划, 拍摄祝福视频、设计并组织集体游戏环节等, 实践证明教学效果非常好, 且充分的调动了后期学生自主学习班级管理的能力和探索班级管理技巧的动力。

综上所述, 对学生的成长需要的探索与实践, 会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及起点。一个仅关注理论知识培养, 而忽略学生成长状态与内在需求的教育, 必然难以对学生产生实质性的深远影响。有价值的学校教育须同学生的成长需要紧密相连, 而如何适应教育规律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去唤醒、引导、提升学生的成长需要, 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践的问题。

摘要:教育的本质是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尤其是好的教育更应落实到学生的生命成长中来。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导向来思考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其方法并以具体课程为例进行了相关实践探索。

关键词:学生成长需要,教育思考,实践

参考文献

[1]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学生需要赏识教育 篇2

武汉市九峰中学谢正荣

关键词:赏识关注赞赏

摘要:赏识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资料:中国教育报

著名儿童小提琴教育家灵木镇一在与孩子们的接触中发现每一对父母教育孩子说话走路的那个阶段,孩子进步最大。因为父母总是用最欣赏最得意的目光关注着孩子从零开始的每一点进步。父母从不会报怨孩子说话迟、说得差,只会不断鼓励、赞赏;孩子学走路,摔跤再多,父母从不会嘲笑而只会再坚持不懈地帮助他。结果,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学会了说话走路。这个事例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赏识是成功的教育。”

在我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我不断反省自己,并不断学习。作为一位老师和母亲,在长期实践中,我深深认同赏识教育的理念,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做。每一位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也有自己的缺点。作为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赞赏。每个人都喜欢听好话,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赏。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工作取得成绩而没有得到赞赏时,心里非常郁闷,做事也没有原来那么积极。孩子们也是如此。当他做好一件事,老师和家长给予赞赏时他会觉得自己很有成就感,做起事来很积极。反之他会觉得自己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以后做这件事就不积极,也会产生逆反心理,什么也不愿做。经常鼓励孩子,赏识孩子,他就会越做越有信心,越做越有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事情就会越做越好。我班有个学生叫周畅,七年级期中考试后,周畅考了三十多分,这已经是很差了,几乎可以不管。我没有向以往那样放弃,而是找他谈话,问他愿不愿学好数学。这孩子表示愿意学好。我也告诉他数学很简单,只要愿意学,一定能学好。以后上数学课时,我总是有意让他回答问题,课后经常询问他,不懂的给他讲解。结果这孩子一次比一次考得好,在这两次期末模拟考试都取得八十多分的好成绩,全班只有五个八十分以上。真没想到,一次小小的谈话,会让这孩子取得这么大的进步。周畅一向贪玩,习惯不好,字写得很差,小学成绩不好。父母已经放弃了。可以说周畅没什么特殊的地方能让老师注意的闪光点。但从那次谈话之后,我经常提问,鼓励他上课要踊跃发言,要认真做作业,字要写工整。经过两个月的时间,他这些毛病都改掉了,并且取得巨大的进步。

在教学和管理班级的过程中,也许很多老师都有和我相同的感触。对于品学兼优的学生,自然是我们赏识的对象。对于后进生,为了維护班级的正常抶序,老师往往更是加倍关注,用最大的精力压制他们,对他们没有学习上的要求,只要他们不闹事,能保持课堂纪律就可以了。对于那些不太起眼的让人省心的学生,教师常常不自觉地忽略了他们。这种教育模式,让我们的班级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让我们的成绩很糟糕,及格率和平均分都很低,教学效果很差。鉴于这种结果,我陷入了深思,我们的教育思想有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反省与观察,我发现有两类学生存在巨大潜力。一种是我们忽略的学生,一般有以下特点:成绩一般;行为良好不犯错;性格内向;平时安静。如果让你在脑海中搜索自己班的学生时,最后几个被你想起来的基本就是被自己忽略的学生。但这些孩子自身有着很大的潜力,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在他们身上能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在班级里,这部分力量的觉醒,将会对优等生构成一种带动,班级的气氛也因此会有较大的改善。还有一种就是后进生,这部分孩子有以下特点:学习成绩很差;行为习惯很差;性格活波;平时多动;上课纪律很难安静下来。如果让你在脑海中搜寻自己班的学生时,首先蹦出来的就是他们。这些孩子对课堂纪律起着决定性作用。她们自身也有很大的潜力,他们聪明、活波,老师要用最大努力去赏识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鼓励,让他们发挥自己的力量。这部分力量的觉醒,将会带动课堂纪律,维持课堂的正常序,对班级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为了赏识教育,我强迫自己去关注每一位孩子,留心观察每一个孩子,并努力找出他们的优点,针对性地了解他们的情况,与家长联系,进行个别谈话。每过一段时间,我就会反思一下忽视了那些孩子,并及时进行补救。每个孩子都是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性及其心理发展需要,因此,每一个孩子在老师心中都有同等重要的位置。为此,我们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赏识每一位学生。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赏识教育的巨大力量。我们要学会赏识。在各类活动中抓住一切机会,去捕捉每一个学生某一处或某一刻的闪光点,坚信每个孩子心灵深处都有一盏可以点亮的灯。让每一位学生都成班级的主人,发挥它们的长处。让工作能力强的学生当班干部,成为老师的好帮手;让品学兼优的学生当领头羊,为其他同学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让热情负责、工作主动、积极肯干的学生作各种工作的推动者,使他们既能想方设法完成学校和老师布置的工作任务,还能自行搞一些丰富有趣的知识性,问提醒比赛等活动。教育学生上好每一天,做好中学每一天,上好每一堂课,参加每一次活动,为做好一名优秀的中学生奠定基础。

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 篇3

摘 要:对特殊需要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与多元化评价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特殊需要;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成长的评价理念与方法,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对学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估计,要根据学生的残疾状况及补偿程度,实行分析教学。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与关键,对比各类学生情况,进行教学分析,对各类学生分别提出不同层次的教学要求。”(《山东省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常规试行》)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如何改革传统的教育方式、评价模式,这就成了特殊教育工作者乃至学生、家长、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必须构建新的特殊教育评价体系,让评价为特殊教育服务,让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更趋合理和理性。

一、个性化教育具体内容

1.文化学习与认知。学校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实际,为学生因人而异制订短期训练目标和长期达成目标,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激励方式,建立适合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教育评价体系,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径与方法。比如,有的轻度智障儿童,可以进行拼音、字词、简单课文和数学认知等的教学,有的可能多进行生活实用方面的学习,比如,认识“男”“女”、会写自己的名字、地址、父母的名字等,认识钱币、会买卖东西等。而孤独症的孩子则在文化课方面的学习教育要少一些要求,更注重注意力训练等康复矫正方面。

2.生活技能与职业技术。对于智障、听障等残疾学生来说,在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获得自理、自立的生活生存技能尤其重要。我们对培智生和低年级聋生进行基本生活技能教育,高年级聋生则学习电脑操作、编织、服装裁剪、剪纸、书法绘画、种植栽培、泥塑等技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矫正因残疾带来的自卑心理。

3.安全文明与健康。学校通过完善制度、开发教材、健全设施、定期开展安全教育、应急演练、健康教育等措施确保了学校师生安全、健康与稳定。

4.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我们不仅通过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来进行学习、锻炼、康复等,还通过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如,“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来激励、培养特色学生与学生特长。同时还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通过开展感觉统合训练、听觉统合训练、阳光健身活动、亲子训练矫正等,使特长教育与康复补偿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对学生的教育训练和成长。

二、个性化教育具体措施

由学校选取包括医疗人员、康复师、鉴定师在内的教学骨干人员,对入学残疾儿童、少年的残疾类别、原因、程度和身心发展状况等进行全面的测查、评估,做好详细的记录。

在做好学生测评的基础上,按照《安丘特校“个性化教育,多元化评价”工程实施基本指标与标准》包含的六大指标,即学习认知、文明礼仪、安全健康、生活技能、文体特长、异常行为等,为学生制订并实施“个性化教育计划”,有目的、有规划地开展专门化和专业化的培训。

通过日常的短期目标评价和长期目标评价及在校内外广泛建立的各类个性化教育实践平台,诸如“才艺展示”“体育节”“读书节”“生活大赛”等的评价,吸收家长和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的教育训练过程及成果进行评价。

三、多元化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特殊教育评价中,更要关注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个性、人格,以及学习过程和心理状态等的发展以及教师对教学行为、授课质量的重视。立足每个学生个性与差异,建立个性化的多元教育教学指标与目标,对不同的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用多个元素和不同的尺子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化及成长轨迹,多元素评价学生的结果即是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教学成绩,以增加学生自信心和特教教师的成就感。

四、重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

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听障、语障、智障、孤独症、自闭症、多动症等方面的残疾儿童,面对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必须注重评价对象的个体灵活性,考虑评价内容的多维性,结合评价操作的全程性,重视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注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辩证统一,并注意评价语言的可接受性。我们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点,只要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实施“个别化教育,多元化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不局限于同层次不同个体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还注重同一个体的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根据《前测记录》与《后期评估记录》的比较,来检验学生自身训练目标的达成程度,以此衡量学生的进步与成长;同时,我们也不局限于只关注学生的文化学科成绩,而是更注重学生康复补偿、艺术素养、职业技能、交流与合作能力、生存生活能力与习惯的培养,通过开发的各类切合学校实际的校本教材和校本评价体系,尝试建立起教育、教学、康复一体化设置的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与评价体系,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康复与成长。

参考文献:

孟杨.关于多元智能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

The Special Needs of Individual Education and Students of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hi Bangyi,zhang Guixia

Abstract:The paper personalized education and diversified evaluation of students with special needs.

Key words:special needs;individualized education;diversified evaluation

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 篇4

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其培养策略问题是高校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关键部分, 也是理论研究的薄弱部分, 对这一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不仅能满足时代发展的理论需要, 而且能更新高职院校教育思想观念、创新教育理论, 为今后大学生创业实践和学校决策部门的正确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提供一种有效途径。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者, 本书利用系统理论等学科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和访谈, 对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问题进行探讨, 对于丰富高等教育理论、构建可持续高校的发展理论, 以及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借鉴, 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见解独到, 应用性强

在我国截止到2012年上半年, 全国有2138所普通高校, 其中高职院校1288所, 占60.24%, 高职院校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其中高职院校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人数都占了绝大多数, 作为高校力量的主力军和重要基础, 在占有较少国家教育资源的情况下, 承担着地方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任。而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绝大多数要充实到各行业的一线和二线, 成为各行各业的劳动技术和管理力量的生力军。在当今时代, 着力培养和打造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能力, 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这不仅是减轻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一个战略举措, 更是振兴我国各行各业的需要, 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 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竞争与合作的需要, 是高职院校真正体现办学个性特色的需要, 更是高职院校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弘扬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发展需要。

三、发掘原点, 融会贯通

本书主要依据的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模式化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 在对欧美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规模扩张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后, 发现了欧美国家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着量变与质变的关系。通过对这些关系进行分析和梳理, 特罗教授提出了以“阶段论”和“模式论”为核心内容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而模式论则是他在分析了高等教育各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四种模式和其在对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同态度。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在量上跨入大众化门槛的背景下, 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无疑对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高职院校如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依据。

四、创新不断, 亮点丰硕

一是本书的研究十分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现象, 注重调查研究, 理论联系实际, 旨在为大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和思路。高职院校要关注和重视大学生这一生命现象, 并针对大学生这一生命现象要有所作为。二是本书的研究十分关注大学生的生命的自由与完整, 并把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完整看成是人生的最高目的、最高价值。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就在于开发人的生命潜能, 帮助受教育者实现生命的自由与完整。而要达到这个目标, 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各种能力包括生存能力、学习能力、创业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等。开发大学生生命潜能, 提升生命质量, 让生命掌握各种能力, 让生命战胜挫折, 让生命体验到爱, 让生命不断超越与完美, 让生命感到快乐与成功, 让生命更健康更美丽, 让痛苦、自卑、委屈、失望、恐惧、孤独远离生命, 这正是高职院校从被动就业型转向自主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真正目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

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业教育 篇5

“模拟公司”、“创业导师”风行长三角

日前,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浙江省10所高校同步开展了一次大学生自主创业联合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超过半数学生对自主创业兴趣浓厚,有84%的学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创办一家公司。

但也有87%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83%的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搭建传授创业技能和能力的平台。

此次问卷调查还显示,即使在大学生创业氛围最为浓厚的浙江省,创业成功率也只有4%,而创业教育和实践被认为是提高成功率的有效方法。究竟大学生需要怎样的创业教育?哪些教育方法富有成效?长三角一些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多方联手,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助推大学生创业起航。

“头脑风暴”取代“理论灌输”

浙江林业大学开设的创业班由25名大三、大四学生组成,教师则由学校和临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聘请。据浙江林学院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周琦介绍,与过去不同,这次创业班不搞纯理论的灌输。“上课的主要内容就是由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创业方案和构想,由老师和其他同学一起来‘挑刺’,被‘问倒’的方案当即否决,再重新构思新方案。

“以前学校的就业指导课,通常是老师‘满堂灌’,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而这次的创业班,就像一次‘头脑风暴’,大家各抒己见,激烈争论。”参加了创业班的同学都有同感。

在江苏,各种别开生面的创业教育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南大学等13所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中,学生创业科技园和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取代了黑板和粉笔,让学生从“实战练兵”中获取经验。创业教育示范校之一的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还创办了“创业导师座谈门诊”,每个星期1—2次请校外企业家“坐堂”,回答学生关于创业的疑惑。

“模拟公司”真枪实干

在无锡和杭州,一种名为“模拟公司”的创业实训模式日前开始运行。 所谓“模拟公司”,是指按照实际公司的组织结构和商业操作程序运行的虚拟公司,从形式到经营都与传统公司一样,只有产品和货币是数字化的。参与实训的大学生按人数分为创业团队,从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面试员工等步骤着手,“实打实”开设一家自己的“公司”,内部封关运营,感受创业的全部过程。

“模拟公司”实训是一种政府出钱购买的培训服务,由劳动保障局有关部门负责管理和对效果进行评估。培训基地将主要由大中专院校提出申报建立,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补贴。师资力量则由非营利性质的国际组织“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进行培训。如杭州市就对每个非政府建设的“模拟公司”实训基地,经劳动保障部门确认后,给予7万元的建设补贴。杭州分中心负责人刘洋说,“在‘模拟公司’实训可以让大学生今后在实际创业中少走许多弯路。”

呼唤创业教育要讲成效

在一项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在高校建立模拟创业实验园”和“到创业成功企业有针对性学习”是创业教育的最好方法。而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上,学生们希望教学内容更注重人际交流和沟通技巧,能学到市场营销、税收、个性化辅导、实践活动等相关知识。

创业教育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师资力量。全国创业培训工作指导委员会专家顾问团副主任马良认为,适合创业教育的老师应该既有理论基础,也富于实际经验。培训过程则更应以实际操作为主,减少灌输理论的比重。

教育学生有时也需要“绕道” 篇6

曾听人讲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名乘客上了出租车,并告诉了司机自己要去的目的地。然而,出租车司机却问:“先生,您是选择走最短的路,还是选择走最快的路?”乘客不解,问道:“最短的路,不就是最快的路吗?”司机解释道:“当然不是。现在是车流高峰,最短的路交通正拥挤,弄不好还要堵车,所以用的时间肯定要长。你要有急事,不妨绕一点道,多走些路,反而会早到。”乘客这才恍然大悟。

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有许多事情也经常需要这样的“绕道”。

有两名学生因为一些小摩擦发生了口角,甚至发展到破口大骂,动手厮打起来。面对这样的教育案例,我们教育者往往采取追本溯源的解决办法。也就是说,我们教育者一般是通过询问“谁先动手,谁先动口”查起,找出矛盾的根源所在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这样的解决途径往往会给我们带来许多令人尴尬的遭遇,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说:“是他先骂我……”一个说:“是他先打我……”“你要不打我,我能骂你吗?”“你要不骂我,我能打你吗?”等等诸如此类,个个都火气十足,不甘示弱,恐怕很难令我们教育者理清头绪。即便是找到矛盾的导火线,就凭学生的那股孩子气,也很难让他们都真正做到心平气和解决问题。即便问题解决了,恐怕也是治标不治本。最终搞得两人都不肯原谅对方,闹得不欢而散,谁也不理谁。换句话说,我们教育者并没有把问题和矛盾解决到位,并没有真正育好人。

那是前几天的一个课间,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突然,我们班的班长阿文风风火火跑了进来,气喘吁吁地说道:“张老师,不好了,阿伟和阿华在教室里打起来了……”我急忙起身,快步走向教室。当我看见他们两个的时候,他们已经被其他的同学拉开了,可是他们各自仍然是一副气势汹汹的姿态,在不断向对方靠拢,挥着拳,踢着脚,满是一副谁也不服谁的样子。“好了,你们两个到我办公室来一下。”我厉声喝斥道。他们扭头一见是我,这才停止了向对方进攻,嘴里嘟嘟囔囔跟着我进了办公室。

我看了看他们两个,他们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怒视着,似乎都有一肚子的怒气要发泄。看着他们的样子,我并没有急着寻根究底,也没有急着发火批评他们。而是话锋一转,语气平和地问道:“你们长大后准备干什么呀?”阿伟和阿华都怔住了,谁也没吱声。“阿伟,你先说,长大后准备干什么?”“我没想过。”“那么,你现在就想一想将来干什么。”片刻迟疑之后,阿伟说道:“将来准备挣大钱,当个商人。”“嗯,很好。那你呢?阿华?”“我要当董事长,或总裁。”“好啊,一个比一个有志气,不错。”这时,我渐渐意识到了,他们刚才的怒气似乎被我转移了许多。我接着说道:“阿伟,对于一个商人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挣好多好多的钱。”“那么,怎样才能挣到好多好多的钱呢?”“不知道。”“我告诉你,记住了,是拥有好多好多的合作伙伴。”“哦。”“阿华,对于一名企业董事长或总裁来说,你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吗?”我又转向阿华问道。这时,我意识到他们的注意力都被我的问题给吸引住了,完全没有了刚才的一脸怒气。阿华用手挠了挠后脑壳,笑着说:“也是拥有好多好多的合作伙伴吧?”我也笑了,又问道:“为什么呀?”“因为合作伙伴多了,朋友就多了,生意就好做了……”阿华嘿嘿地笑着说。“不错,这不很有经济头脑吗?”阿华不好意思把头低了下来,依然嘿嘿傻笑着。

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我继续说道:“你们两个,一个是未来的大商人,一个是未来的企业总裁,说不定若干年后,你们两个就是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为什么不从现在起就珍惜彼此之间的友谊呢?如果你们都是男子汉、都为了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的话,为什么不从现在起就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和摩擦,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呢?……”两个人都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嘿嘿笑着。“好了,为了表示我们宽阔的心胸,为了积蓄我们美好的未来,就让我们握手言和吧!”阿伟和阿华都同时伸出了自己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脸上露出了歉意的微笑。

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 篇7

中国市场经济逐渐国际化, 政治不断民主化和法制化, 文化越来越多元化, 这些无一不突显出诚信的存在价值。但在大学校园中, 诚信缺失的现象随处可见:学习上存在考试舞弊、抄袭论文、篡改成绩单等行为;生活上存在恶意拖欠学费、拖欠助学贷款等行为;在求职就业方面存在伪造求职简历、随意违反就业协议约定等行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言行不一、诽谤他人等行为。在社会制度和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下, 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1. 当代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社会转型时期, 由于机制不完善, 市场经济加速发展带来的急功近利心理的蔓延, 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自身更大的利益, 做出了许多有悖诚信的举动, 这种失信的风气蔓延到了校园, 这就势必给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观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2. 学校教育制度存在偏差

公正的制度对学校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 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学校教育依旧是重智轻德。首先, 学校德育教育方式上以灌输大道理为主, 忽视情感教育以及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次,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渠道单一, 内容抽象, 轻视道德践行, 使得许多学生对德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 并没有达到深层次的理解, 更没有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与行为习惯, 以至于出现学生“知其不善而为之”的现象。再次, 学校的德育评价制度不够完善, 缺乏常规性的检查和监督。另外,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具体实施上出现不公正、教师个人行为出现不诚信等现象, 也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1. 树立诚信教育的理念

树立诚信教育的理念对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 应该以人格的塑造为目标, 激发起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提升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把教育的视点从关注道德规范本身转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要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拥有更系统更深刻的诚信理论, 具备明确的诚信意识, 养成良好的诚信习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而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 首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教育;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诚信观念, 深刻认识到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积极主动的接受诚信教育, 认真系统地学习诚信的理论知识, 把诚信落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去。

2. 营造诚信教育的氛围

大学生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也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诚信的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要创建一个“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在营造加强诚信教育、弘扬诚信文化的氛围中发挥主导作用, 大力推动社会诚信建设;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的诚信品德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要为孩子诚信品德的养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高校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可将学生诚信理念的树立和诚信行为的养成融入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 多开展诚信教育活动, 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3. 完善诚信教育制度

加快建设健全社会和学校内部的信用体系, 进一步完善信用管理体制, 不断加强大学生诚信制度环境建设, 为规范和约束学生的诚信行为提供有力的支撑。

大学生诚信问题的解决, 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同时, 也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切实引导大学生强化诚信意识, 成为具有高素质、讲诚信的有用人才。

摘要:诚信是中国传统道德中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目前, 大学生的诚信缺失问题日益突出, 对他们进行诚信教育意义深远。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教育

参考文献

[1]靳敏.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中的大学生诚信教育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 2006 (7) :72~73

[2]戚谢美、管晓怡.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学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4 (4)

教育学生,需要留有一段距离 篇8

我们有些教师, 对于学生总是不大放心, 认为学生终究是学生, 他们对于问题的考虑不可能太周全, 对于事物的认识不可能太到位, 他们时刻需要教师的帮助, 时刻需要教师的指点, 时刻需要教师的辅导;没有教师, 他们肯定会将事情办得一团糟。正是因为这样的理念, 教师才不敢将班级的事务放手给学生。于是乎, 学生的事, 样样过问:从班干部选举到班规制定, 从值日安排到卫生监督, 从教室布置到板报设计……事无巨细, 不放过每一处细节, 忙得焦头烂额, 结果却是吃力不讨好。学生不但没有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走向成熟, 相反, 愈来愈对班级事务失去了热情。

细想起来, 这不正是教师对学生不愿放手的结果吗?教师的作用就是给学生一个宏大的目标, 给学生一个理想的班级管理框架, 让学生自己去努力, 自己去实现, 自己去创造。这正如给果树施肥, 将肥料施远一点, 让果树自己扎根去吸收, 果树的根系才能变得强壮。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的治班理念就是充分的民主与科学。他奉行“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做, 人人有事做”, 而自己则做个甩手掌柜, 在给予学生充分民主的前提下, 坐享班主任的快乐与清闲。魏老师的放手并不是懒惰, 也不是懈怠, 而是一种教育的大智慧。教育是引导, 而非代替, 学生的事只能学生自己来做, 他们在民主自治之下, 班级的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会逐步加强, 因而他们也就可以在没有教师约束的情况下, 保持良好的状态, 一步步走向成熟。

管理班级如此, 课堂教学亦然。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自己的角色, 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上学生应当是主角, 教师只有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探究、发现、思考, 才能真正实现高效的课堂, 学生也才能收获学习的快乐。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认知、主动发展的过程教师不能代替, 更不能剥夺。

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 篇9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人文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从事人文教育十几年,我有着深切的感受:大学生需要人文教育,需要精神营养,需要“亲切而温暖”的人文关怀。应该说,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和工具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以至于有人质疑哈佛大学:怎么哈佛大学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公司,脱离了“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的纯净的大学精神了?香港大学提出的反对“没有灵魂的卓越”,也是基于对过分功利化和世俗化的大学教育的忧虑。我国大学教育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甚至更加严峻。从中小学开始的应试教育到过早的文理分科、严峻的就业形势、急功近利和浮躁的文化氛围,再到教育官场化和教师为应对职称评定或“学术成果”影响而出现的教师形象的“矮化”,社会对“大官”“大款”的追捧等,无不影响着正处于精神发育期的大学生。迷茫、郁闷、浮躁、失落成了不少大学生常常遭遇的精神寒流,以致出现了“理想真空,精神贫血,价值悬浮”的群体性现象。功利化、粗鄙化、物质至上渐成风气,混学分、逃课、作弊、当“枪手”、沉迷网络……竟成了不少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以至于有学者直言我国当代大学教育存在三个缺失:知识缺失,学生知识面窄得可怜,在历史、社会、人文知识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价值缺失,我国社会在“文革”之后抛弃荒谬的价值观后,未迅速建立起新的健康的价值观,出现了一个时期的“价值真空”,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大学与社会“无缝对接”而过分讲求功利;道德底线缺失,一些师生缺乏道义感,缺乏对弱者的同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和平的珍惜。我不认为这个判断完全准确,但很多大学生缺乏理想和信仰、道德底线下移、急功近利和浮躁等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社会上一些价值取向对大学生也有着不良影响。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潜在教育期望不是培养人,而是培养“人上人”,而且榜样大都是“大官”“大款”“大腕”。社会逐渐认可只有这些人才是成功者,而一些默默无闻、道德高尚、追求真理、勤奋读书的人却无处安身,找不到在社会中的位置。这种现状让大学生们感到做真学问、说真话、默默奉献的人“没出息”“太傻”。慢慢地,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变得只管有用无用、有利无利,不管是非对错、善恶美丑,大学生成了缺乏眼光和胸怀、缺少人文情怀和公共关怀、价值迷茫的“新生代”。我曾经作过一次讲座:我们缺乏什么?在讲座结束后,我和学生交流,他们说现状确实如我说的那样,听后有警醒的感觉,并且他们也觉得人文教育、灵魂教育、公民教育真的很重要,他们在这方面真的很缺乏。所以说大学生“精神成人”呼唤真正的人文教育。二

我的专业研究方向是历史,又在大学里讲了多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国家倡导和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后,我在承担必修课教学任务之外,开设了多门人文类选修课程。最初,我只是直觉地感到大学生的重理轻文、重专业轻素质、重知识轻情怀,尤其文化素质教育欠缺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和精神成长,于是和社科部老师一道开设了数门人文类的公共选修课,如中国传统文化评介、美学概论、社会心理学、交响乐赏析、诗词鉴赏等。这些选修课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填补了他们的一些知识结构的缺陷,很受欢迎。这一阶段,我们的教育理念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进行人文教育是在做一项“拾遗补阙”的有益工作方面,并没有更深的认识。随着教学的推进、思考的深入以及和学生交流的日益深入,我对人文课程乃至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这个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新的认识,明白了它们是不可或缺的。人文教育是向学生传播正确人生价值观的重要途径,绝非可有可无,更不是多此一举。而从素质教育的思想来看,高质量的人才应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就人才培养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的问题,而提高人文素质则能更好地解决如何做人的问题。大学教育只有培养大学生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才是理想的教育,而且两者中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多次撰文和演讲,提出大学应做三件事: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思维,给学生传授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006年,张汝伦先生曾发表长文谈人文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其中对人文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总结得非常准确。他说:“实际上人文教育是通过对人类千百年积累下来的精神成果的吸纳和认同,使学生有独立的人格意志,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有健全的判断能力和价值取向,有高尚的趣味和情操,有良好的修养和同情心,对个人、家庭、国家、天下有一种责任感,对人类的命运有一种担待。它使受教育者在提升自己的时候也超越自己,看到自己作为人类一分子对于全体人类的责任。它在使受教育者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人格和能力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和人类培养合格的公民。总之,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既能‘成己’,又能‘新民’……人文教育的状况是衡量一切教育状况的指针。教育如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则必然以人文教育为教育的基石与核心;如以市场需求或功利目的为转移,则人文教育必然萎缩乃至名存实亡,因为人文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人的人格修养,陶冶人的道德情操,提升人的格调趣味,明了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可以说,这个总结与我十几年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实践人文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当然作为哲学家的张先生概括得更为精练。

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我就有针对性地开设了“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从大学精神谈起,探讨“人何以为人”这一直击心灵的问题,探讨大学生如何承担起属于自我的生命,怎样领悟自我、设计自我、伸展个体生命,怎样为日常生活注入意义。也谈人生境界、人生幸福的底蕴,探讨如何坦然面对青春、性爱、婚姻、事业等一系列人生课题,并在不剥夺基本世俗生命快乐之外向上仰望更高的精神星空,对人类充满悲悯与温情。之后,探讨如何面对困难、面对生命之痛,探讨如何面对困难而依然担当,从而开始真正的成长与成熟,并理性认识个人生命的终极——死亡。再后,课程内容开始涉及国家与世界,激活学生的历史记忆,使他们穿越历史、走向现代,渐渐能思考诸如科学如何滋养人的心灵、科学是否仅是人对宇宙的一种理解等问题,思考如何面对“全球化”大趋势、如何用“世界公民”的眼光来关注公共事件,如何审视人类共同面对的环境、和平、全球化、生态、民族和解等难题。我采用平等对话的方式,摒弃枯燥的说教,从大学生如何审视自我、叩问自己的灵魂开始,逐渐扩展至理解国家和社会,思考世界与宇宙。由于内容贴近现实生活,能激活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学生人文素养”课程的教学反响很好。“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启人心智,教人思考”“使心灵纯净”等学生的听课反馈使我很受感动。我不仅从中体会到了人生意义和职业尊严,感受到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更体会到大学生对人文教育的渴求,所以我会坚持下去。

需要与学生德育教育 篇10

大学生党员需要层次的特点

大学生党员既有一般大学生的特点, 也有高校里学生精英的特点。他们的需要呈现出多样性、层次性和矛盾性。

1. 学生党员的需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学生党员的需要是丰富多彩、复杂多样的, 其需要的内容日趋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大学生党员的需要又是经常变化的。如对于高、低年级的学生党员当然会因每一个阶段的需要个体差异或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人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 人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1]如对于心理有一定障碍的学生党员, 交流沟通、心理疏导, 使其有归属感和受到尊重就成为主导需要;对于学习成绩稍差的学生党员, 尽快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成绩是主导需要等。所以, 我们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需要, 在此基础上去满足和引导学生需要。

2. 学生党员的需要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从层次需要的发展看, 当大学生党员低层次的生理、安全等方面的基本需要满足以后, 他们就会将目光转向更高层次的追求, 如要求增加同学、老师之间的交往机会, 要求参加党组活动, 要求获得各种奖励, 要求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自己。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学生党员的需要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需要的类型不断增多, 需要的层次不断提高。如进一步提高学历、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出国深造的需要不断增多。尤其是面临毕业的学生党员, 往往把充分展示自己的才智、包装与推销自己、寻找一个满意的工作单位作为最急迫的需要。

3.学生党员自身需要是充满矛盾的

学生党员的内心世界是丰富而又复杂的, 因而在需要与需要之间常常会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一是学习与工作的矛盾:很多学生党员出现“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差”或者“成绩优秀而工作能力差”的情况。二是需要层次性的矛盾。有的学生党员只满足于低层次的需要, 如讲究吃穿、交朋友, 而不重视自身学业和能力的提高;有的学生只追求个人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 而不注意自已身体的保护, 有的甚至因为入党后满足了自己在自尊方面的需要和阶段性目标实现, 而放弃了对更高层次真理的追求与个人自我实现需要。三是需要的现实性矛盾。有些学生党员知识获得和能力的提高受阻, 自尊和荣誉的需要不能满足, 导致其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不高, 自卑感加重。加上期望值过高, 就容易产生挫败感, 甚至否定自己的价值。

需要层次理论在学生党员教育中的运用

1.关爱学生党员, 满足生理安全与沟通的需求

党的十七大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 关心和爱护基层干部、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2]。物质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 对这些党员的日常生活给予更多的关心, 尤其要关注学生党员中的家庭困难者的生活情况, 通过提供勤工俭学岗位, 发给困难补助等办法减轻其经济负担, 使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保障, 真正感受到组织和集体的真情和温暖。要创造一切条件给他们提供卫生、安全、和谐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如建立党员之家, 利用QQ群、E-mail、手机网上发布消息, 把党支部的有关动态和信息发送到每一位党员的手中, 同时掌握网络宣传的主动权, 将党建中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 纳入党建之窗相关栏目进行研究和探讨, 组织党员干部进行网上交流互动, 促进党员互学、互鉴、互长, 搭建思想沟通平台, 增强党的影响力, 增强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于细微处见真情, 使党员真正对组织有归属感。

2. 加强文化建设, 满足学生党员的社交需求

有目的地将党建工作内容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使学生党员在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富有艺术性的校园文化生活中受到教育、感染和熏陶, 增强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党组织经常组织党员开展有益的活动, 利用暑期组织大学生党员参加下乡扶贫活动、公益劳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等, 从而提高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际效果。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增长才干, 丰富和发展自己, 也更能满足学生党员的自身发展需要。通过引导其他学生学习与社会调研, 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需求, 使理论转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素质。

3. 运用考评激励机制, 满足学生党员渴望尊重的需要

完善党员教育考评制度。在评价体系中既要有结果性指标——量化指标, 又要有过程性指标——定性化指标, 建立全面、客观、公正、动态的评估考核指标体系, 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管理机制。如在学生党员中开展“党员答辩”, 每年进行一次, 这不仅能建立起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激励机制, 强化党员的自律意识、自觉约束自己。

4. 发挥党员作用, 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通过社会实践和各种党团活动满足学生党员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很好的方式。发挥党员主观能动性, 把党性锻炼与日常社会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履行党员的义务, 展现党员的风采。如通过青年志愿者活动, 把党性锻炼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活动相结合, 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为将来服务社会、更好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党员正当需求在得到满足后, 就会更加感到党组织的温暖, 把积极性投入到学习生活中, 从而带来积极正面的效应, 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从而进一步表现为愿为他人和社会做奉献[3]。

摘要:本文运用需要层次理论, 通过关爱学生党员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加强文化建设、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党员作用以激发大学生党员的动机和行为, 从而探索学生党员的教育创新之路, 提高党员的积极性, 进而达到教育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学生党员,教育

参考文献

[1]马斯洛.马斯洛的智慧[M].刘烨编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5:30.

[2]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报告学习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47.

上一篇:地形图测量下一篇:检修工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