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基教学

2024-07-27

双基教学(精选十篇)

双基教学 篇1

一.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英语现状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五年制学前专业学生的英语现状

目前,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是初中毕业的学生。在中学期间, 多数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 忽视了英语的学习, 所以他们英语基础薄弱, 发音不准, 语调不正确, 词汇量少, 远未达到普通高中学生所具备的英语水平。即使个别学生对英语感兴趣, 对语法的掌握也仅局限于简单的了解, 至于听、说、读、写等英语技能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

2.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英语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与学前专业人才培养的英语能力的要求有很大偏差, 其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教学结构的设置和教学方法上针对性不强, 没有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培养目标, 采取有效的培养途径。其次, 课堂上, 教师仍然担任着“主讲”和“指挥”的角色, 学生觉得课堂枯燥乏味。这种传统的教学形式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其三, 考核机制亟待改革和创新。每学期的英语考试基本上都是笔试, 评价机制单一, 很难反映出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远远不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导致学生英语水平滞后, 将来无法胜任幼儿英语教学工作。因此,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英语教学应适应幼儿教育发展形势, 探讨新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从听、说、读和写的基础入手,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基础英语课堂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

基础英语课堂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在任务型教学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 以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作为信息输入的主要内容, 以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为特点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它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布置任务—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完成任务—评价小结。

1.布置任务

教师创设情境, 布置任务, 要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明确要完成的任务, 然后在任务的驱动下去学习语言知识, 进行技能训练, 自始至终使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景的氛围中, 这样有利于强化学习兴趣和动力。任务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如角色表演, 情景会话及各种英语游戏等。

任务一定要难度适中。难度太大, 学生感到无法应对, 失去学习的兴趣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而没有任何结果, 这样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设计的任务难度太小.不能构成对学生的挑战, 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任务时, 应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 设计出难度适中的任务。例如, 在听力教学中, 对于低年级学生, 布置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听听力材料, 给图片排序。对于高年级学生, 布置任务可以为:听听力材料, 做好记录, 再根据记录把故事复述出来。其次.任务设计应属于“任务链”设计, 而且在任务链中, 任务的难度应该由易到难, 呈现层递性。

第三, 任务一定要贴近生活, 体现人文性和趣味性。根据任务型教学的基础理论———语言习得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学生要自我习得语言, 自我建立语言结构, 关键是必须积极的参与活动。只有教师布置的任务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他们才会主动参与活动。

2.信息输入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 在学生现有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系统地对学生进行信息输入, 指导学生复习相关既有知识, 学习新知识和技能。

教师要对新课语言材料进行合理的加工和处理, 对词汇、语法重点、难点、文章思路等集中处理, 对学生进行言简意赅地设疑、激疑、释疑, 对话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操练。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可围绕教学内容, 借助现代教育技术设计教学课件, 利用图片、在线信息、原声电影、电视新闻等融声像、语言文字于一体的多维立体信息进行英语基础知识输入。这种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信息源既可以强化信息刺激, 又可以增加信息输入量, 使课堂变得轻松、有趣。教师的课件还可以设计一些交流互动式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讨论或参与, 实现生生互动, 使学生更加活跃,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信息加工

在此阶段,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互相讨论或向老师请教, 对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和内容进行内在加工, 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从而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提高。

在学生对新知识没有达到熟练程度之前, 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此时, 可由师生共同合作, 结合任务进行全班、小组或个别等交流活动, 进行模仿对话、阐述大意等口头训练, 教师必须进行恰到好处的提示和指导。巩固性操练, 应以满足学生成功感,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的。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支配、控制者转变为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和监督者, 甚至担当参与活动的伙伴。

4.完成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独自或合作完成任务。在小组合作中, 学生在组内要有明确的分工, 要确保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当大部分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时, 教师挑选部分代表展示任务完成的过程或汇报成果。除教师设定的任务,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要求, 设计一些与生活、学习贴近的活动情景, 有利于创造性地学习。

5.评价小结

在临近结束时, 教师简明扼要地对所学内容和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总结性评价, 分析优点和不足之处。还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 并对下一堂课进行铺垫, 使学生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

任务型教学同时为多角度和多形式地评价学生提供了条件。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通过考查、观察和交流, 对学生的课堂展示、学习态度等做出过程性的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激励, 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 并转化为继续进步的动力。

总之, 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合理运用英语课堂任务型双基教学模式, 以促进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重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为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幼儿英语教师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春敏.谈谈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J].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 (5)

[2]程晓堂.任务的定义和类型[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4, (6)

中国数学双基教学理论框架 篇2

作者:张奠宙 文章来源:《数学教育学报》

摘要:中国数学教育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中国双基数学教学,是关于如何在“双基”基础上谋求学生发展的教学理论。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有4个方面:记忆通向理解,速度赢得效率,严谨形成理性和重复依靠变式。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在纵向上分为3个层次:双基基桩建设,双基模块教学和双基平台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育;双基教学;教育理念

中国数学教育有许多特点,但是以“双基教学”为主要特征。基于“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等大量的研究,数学双基教学的理论框架逐渐清晰起来。这里,拟对双基数学教学的涵义、文化背景、心理学基础、教学特征,以及今后的展望,进行整体性分析。

长期以来,数学双基的定义是: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不必也不能更改。但是,“数学双基教学”作为一个特定的名词,其内涵不只限于双基本身,还包括在数学“双基”之上的发展。启发式、精讲多练、变式练习、提炼数学思想方法等,都属于“发展”的层面,却又和“数学双基”密切相关。

因此,中国双基数学教学,是关于如何在“双基”基础上谋求学生发展的教学理论。这种发展是有效的,但也是有局限的。继承“双基”数学教学的传统优势,并克服“双基”数学教学本身存在的局限,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数学双基教学,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黄河的麦地文化到江南的稻作文化,农民在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以勤劳为本换取更多的收成,形成了重视基本生产技能的传统。

处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要求学生代圣贤立言,强调的是读书人的基础。即以记忆、背诵、经典理解、文章技法等的学习途径,获得学习的成功。

科举考试文化,包括八股文写作,尤其强调学子的基本功。至于清代中期以后的考据文化,则更注重文字训诂的严谨推演。

这些传统的合力,反映到数学教育上,就形成了“重视基础”的教学传统。1949年之后,学习苏联成为一时的国策。于是,以严谨、重视形式化表达的苏联数学,进一步推动了数学“双基”教学的形成。大跃进、文革期间曾经破坏了数学教学的系统性。拨乱反正之后,由于有切肤之痛,对于双基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因此,重视“双基”,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国际上的心理学研究,有许多支持“双基”的理论。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专长是由自动化技能、概念性理解和策略性知识组成,前者与“双基”息息相关。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更是注重“双基”的接受与形成。熟能生巧的现代研究,表明数学是“做”出来的,没有通过演练形成的基本技能,不可能有真正的发展。ACR-T理论,将复杂问题的学习归结为简单问题的掌握,实质上是一种强调“基础”的心理学理论。近年来,西方的学习理论和中国的教学实际相结合开始出现新的研究成果。变式教学是其中突出的一项。

近二十年来出现了中国学习者“悖论”:“华人学生数学成绩优良,但教学方法陈旧。”这怎样解释,“双基数学教学”,也许是揭示这一悖论奥秘的一把钥匙。

中国双基数学教学有哪些理论特征呢,(如图1)

双基数学教学的理论特征有以下4个方面:

第一,记忆通向理解。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强调理解,忽视记忆。实际上,没有记忆就无法理解,理解是记忆的综合。数学双基强调必要的记忆。例如,九九表的记忆与背诵,使之成为一种算法直觉,计算的条件反射。理解不能孤立进行。对一些数学运算规则,能够理解的当然要操练,一时不能理解的也要操练,在操练中逐步加深理解。

第二,速度赢得效率。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认为数学只要会做就可以,速度不必强调。数学双基教育理论认为,只有把基本的运算和基础的思考,化为“直觉”,能够不假思索地进行条件反射,才能赢得时间去进行更高级的数学思维活动。心算,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简单数字的心算当然比笔算、计算器计算要快捷。中国在整数、小数、分数上的运算能力,主要体现在速度上。中学生在因式分解、配方、代数变形等方面,也具有优势。这些基础的建立,保证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问题解决”的高级思维之上。

第三,严谨形成理性。西方的一些数学教育理论,偏重依赖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国的数学学习,则注重理性的思维能力。中国的传统是不怕抽象,例如,仁、道、礼、阴阳五行等都是抽象的事物。中国的文化传统讲究“严谨治学”。因此,总的来说,中国学生不拒绝“概念的抽象定义和严谨的逻辑表达”。中国学生能够学好西方的“演绎几何”,是有文化渊源的。

第四,重复依靠变式。西方的一些教育理论,认为中国的学习,只是“重复”的演练,没有价值。其实,一定的重复是必要的。尤其重要的是,中国的数学教学,重视“变式练习”,在变化中求得重复,在重复中获取变化。中国的研究,有概念变式、过程变式、问题变式等多种方式,这些理应成为双基数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还有纵向的3个层次。

第一,双基基桩建设。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分为思辨性的和程序性的两类。基础教育中的数学内容,很多属于程序性知识。例如九九表、分数的计算、有理数的运算、式的运算、证明书写格式等,其记忆与运用,以及运算规则的熟练执行,都是前人的经验总结,超出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学生无论如何活动,从自己的经验中无法得到无理数、负负得正这样的知识。但是,它们又是整个数学的“基桩”,必须打得坚实,形成条件反射,熟练得成为直觉。“20以内整数的心算”,“正负数运算规则”,中学的“求根公式、判别式”,配方、根幂运算等,都必须能够不假思索地随手写出,随口说出。中国有成套的教学方法,保证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这些似乎十分枯燥的“双基”。

第二,双基模块教学。双基的基本呈现方式是“模块”。模块的构造如下: 首先是主要知识点经过配套知识点的连接,成为一条“知识链”,然后通过“变式”形成知识网络,再经过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形成立体的知识模块。(如图2)

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模块为例。首先需要具备整式运算的“基桩”技能。然后逐步形成以方程概念、求根公式,韦达定理等为主的知识链。接着通过变式,求解各种各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包括对含参数的x+mx+3=0方程,讨论其实根分布的状况与m的关联等。于是,构成一元二次方程的知识网络,与此同时,在变式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化归”、“判别式”、“图像识别”、“根与系数的联系”等思想方法,形成坚实的双基模块。

双基模块教学,有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例如使用典型例题,通过变式形成问题串,然后提高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加以总结。

第三,双基平台。在掌握了双基模块之后,必须寻求双基的发展,这便是“双基平台”。双基平台具有以下特征。基础性:直接植根于双基,是双基模块的组合、深化与发展;综合性:双基平台跨越多个知识点,综合几个“双基模块”,形成数学知识之间相互联结;发展性:双基平台主要为数学解题服务,能够居高望远,看清一些数学问题的来龙去脉,获得解题的策略。

例如,对于,y=x+1/x的讨论,就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平台。它的研究,涉及解析几何、不等式、极值、对称、单调性的讨论等许多知识。双基平台是数学双基教学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许多研究性学习的课例,就是一种双基平台。

双基数学教学需要发展。中国的数学双基教学已经形成了深厚的传统。传统是不能也不会随意改变的。今天,我们要继承双基数学教学的优良传统,求得符合时代潮流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密切结合。其中包括:

第一,数学“双基”的要求应该与时俱进地调整和丰富。我们不能盲目地打基础,形成“花岗岩的基础上盖茅草房的局面。没有基础的创新是空想,没有创新的基础是傻练。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数学教育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

第二,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前已述及,双基平台教学,已经是一种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数学问题的含义更加广泛。对于非常规的数学问题,即使离开“基础”比较远一些,也应该有所接触,提高数学思维水平,扩展数学视野。此外,提出好的数学问题,是我们的薄弱环节。比较远。今后,应该在双基的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实际问题。

第四,数学开放题教学。开放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我国已经有了良好的研究基础。特别是中考和高考相继使用了开放题。希望双基数学教学能够使用开放题,加强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2 第五,数学文化教学。双基数学教学,主要在逻辑演绎的形式化的层面上进行。但是,数学是人做出来的,必然打上社会的、时代的、人文的印记,我们应该挖掘数学的人文背景和文化价值,使得数学变得可亲可近。

第六,数学双基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计算机的算法需要数学,数学又需要计算机技术进行拓展。数学双基的一部分将由信息技术代替,但计算机不能代替人脑。数学双基依然是必要的储备。打个比方:汽车、火车、飞机能够代步,但是人永远必须会走路。

物理“双基”教学策略谈 篇3

关键词 双基教学 能力 物理教学 教学质量

抓好“双基”教学是高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其具体内容应包括中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要求必须掌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的技能技巧。

学生若能真正掌握了“双基”,则他们对高中物理的全部内容即可迎刃而解。要从高一起狠抓平时,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双基”,严格按照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认真落实“双基”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做到力学,运动学,功能关系,电场和磁场,电磁感应和电路各章节都过关,踏踏实实地提高高中物理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一个过程,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从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入手。

一、加强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

(一)要加强物理概念的教学。

正确掌握概念是正确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概念是以感性知识为基础,从具体事物中通过观察、实验、运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抽象概括出来的。它有一个形成的过程。学生仅仅记熟一个概念的定义,并不等于已形成和理解概念,当然也谈不上能正确灵活地运用这个概念。在物理教学中,对于一个新的概念,必须通过观察、实验、细致地分析、综合,使学生明确地的理解它,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正确使用,再进一步揭示它的特性、内在规律。物理概念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有的仅在个别场合对待特殊问题有用,有的则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于那些关键性的概念,如力、功、能等以及容易混淆的概念,如惯性和力、重量和压力、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等,就需要在教学中运用分析、讨论等发法,耐心指导学生深入理解。

例如理解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最关键的在于它们的不同,相互作用力是两物体(A和B)相互作用时产生的A对B的力和B对A的力,必定同种性质,作用在不同物体的力而且始终是等大反向,这里强调相互作用力的等大反向是无条件的。而平衡力是两个独立的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符合等大反向共线的条件,即成为平衡力。如下图:

(二)正确理解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是运用物理知识解题的关键。

要学习的物理定理、定律、原理等,常用公式表现出来,而每一个公式都有自己的形式,内容和使用条件。

如功的公式:W=F•Scosθ,其中角θ,是力和位移之间的夹角,且力只能是恒力时,才能用这个公式。所以讲述物理定义、定理、定律时要结合演示或学生实验,耐心分析,要使学生理解其物理意义和使用条件,以防学生死记硬背或乱套乱用。

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应用定义、定理、定律进行熟练的文字运算。因为文字运算好处很多,有些问题,初看起来好像给出的物理量不足,也不能根据已知条件的物理量求解。

例如:用一轻绳使物体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绳子至少应能承受多大拉力?通过对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分析,应用向心力公式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很容易推算出,绳子至少应能承受的拉力是物体重力的六倍。其次,用文字给出解答不仅在最后代数据时,使计算简单,而且有较大的普遍性,可以用来谈论答案的若干种情况及其物理意义,使学生对基本知识获得更完美的理解。在讲述物理规律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去解释物理现象的能力。

(三)抓住关键,灵活应用,举一反三。

如电磁感应现象这一章,楞次定律是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它的理解需要深化。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进行具体观察和细致分析,指导学生总结出楞次定律,即“感生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自己的磁场来阻碍原来磁场的变化”,着重讲清“阻碍”、“变化”的确切含义,使学生正确地领会定律的实质及定律所反应的物理过程,并用“增反”,“减同”使“阻碍”具体化。即:当原磁场的磁通量增加时,感应电流的磁场和它方向相反,阻碍其增加;当原磁场减弱时,感应磁场与之方向相同,阻碍其减少。

让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用楞次定律结合左手定则推出右手定则,弄清楚左、右手定则的关系,使学生对楞次定律左、右手定则所表现的物理量具有统一的认识,在讲“自感现象”时,都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楞次定律的理解。运用楞次定律,还可以引导学生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又可体会到楞次定律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电磁学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二、在物理教学中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能力:理解物理概念、公式的确切含义和物理公式的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对同一概念和定义的各种表达形式要有清楚的认识,能够鉴别关于观念和规律的似是而非的说法,认识相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二)推理能力:根据已知的知识和条件,对物理问题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或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分析综合能力:能独立地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弄清所给问题中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找出其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及有关条件,能够把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较简单的问题,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能够灵活地运用物理知识综合解决所给的问题。

(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高考对学生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要求也很明确,即要求学生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进行推导和求解,必要时也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和处理问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有时是数字运算,有时是符号运算,即既要重视定量运算,也要重视定性和半定量的分析和推理。

(五)实验能力:能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大纲所列实验,会用这些实验中学过的实验方法,会正确使用在这些试验中用过的仪器,会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可使他们的知识建立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知识。

对音乐双基教学问题的思辨 篇4

关键词:基础音乐教育,双基教学,情感体验,结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音乐实验教材》在全国全面推广已经有几年了, 比较过去的教学大纲和现在的新课标, 本质的区别在于大纲强调以知识与技能为中心, 新课标要求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由于目标的转移,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的观念, 那就是“知识技能的教学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矛盾, 强调审美教育就要回避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畏难的情绪”。这种观念的出现, 不仅影响了音乐教育的质量, 而且直接关系到新课标根本价值的体现。因此, 统一思想认识,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显得十分必要和格外迫切。

一、基础音乐教育要不要传授知识与技能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系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 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音乐学科也不例外, 它是人整体素质中应有的音乐素质, 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所必备的基础。以往, 由于中、小学音乐教育把知识与技能放在教学的首位, 过多地进行刻板、机械、枯燥的课堂训练, 因此不少人把它和音乐院系的专业学习相联系。新的课程改革其核心正是要改变这种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方式, 使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 而决不是取消学科基础知识与技能这一内容。《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已经明确表明, 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及音乐基本技能”, 这就肯定了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仍然是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所应该有的教学内容, 关键的问题是用什么样的方法去传授。

我十分赞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中提出的要改变基础音乐课程中那种单纯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的教学倾向, 但对回避基础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做法存有异议, 因为我们大力倡导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 它离不开乐谱、旋律、节奏、音色、力度、曲式等音乐要素, 甚至可以说, 双基是一切理性音乐创造的基础。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若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纵使教师有百般武艺也难以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欣赏音乐、体验音乐。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双基教学并没有本质的矛盾, 在音乐教育中两者应该是同等的重要, 诚然, 音乐审美应该成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核心之一, 但离开了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音乐教育只能是舍本逐末。真正完美的音乐教育在审美和双基教学上不应该有着明显的界线, 而之所以会产生双基和审美的争议, 是因为传统的音乐教育在双基教学的形式上过于单一。因此, 需要变革的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必须改变那种单一、单调的双基教学模式, 以新的形式把双基和体验、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不应该是轻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 也不是避而不谈的冷处理, 更不是走极端, 简单地把双基和审美教育对立起来。

二、双基教学和乐学是否存在矛盾

学生以美好愉快的心情看待所开设的音乐课, 希望它能够带来快乐与美感, 音乐本身也确实具有娱乐功能, 可以说音乐课在快乐教学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课堂以传授知识技能为本,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丧失了探究和发现问题的勇气, 变得被动、内向、缺乏想象力, 也使得音乐教学变得索然无味, 毫无乐趣。

音乐学科的双基教学和乐学是否存在矛盾呢?我认为学生不喜欢的只是那种不切实际, 脱离他们现实生活, 刻板、机械、单一、单调的教学方式, 而不是内容本身。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 不同的观念, 不同的教学手段, 产生的教学效果必然不同。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手法去教, 我们应该注重传授方法的研究和改革, 突出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和乐趣, 既能让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又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音乐是有趣的, 音乐学习是快乐的, 在一种自然地学习中提高审美情趣。不难想象, 妙趣横生的讲解和形式多样的参与,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而且能够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从而夯实知识、掌握技巧、提高审美能力。因此, 我们不能从一个只要知识技能的极端, 走到另一个完全丢弃知识技能的极端, 同时我们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终生学习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知识问题。其实, 每一门学科都存在着双基和乐学的问题, 我们不应该限制美感、乐学的范围, 要正确理解音乐审美教育和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教材和教法的关系, 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 认真研究、分析、实践和总结, 真正做到把知识材料和技能通过音乐体验的形式有机地糅合起来, 使之不仅能够体现音乐所具有的特性, 而且能够帮助和促进学生了解、掌握知识与技能;既能体现学科的需要, 又能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 达到认知结果和精神结果完美地统一。就像音乐史上巴赫的48首《平均律钢琴前奏曲和赋格》, 以及肖邦的《音乐会练习曲》, 既是技巧练习的教材, 又是极具欣赏价值, 有着深刻内涵的世界经典名曲。

三、对教材中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作“隐性”处理的看法

教师教学用书对教材中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处理作了解释, 指出:“原来处于显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转入隐性, 有机地渗透在各项音乐活动中, 避免过于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问题, 使学生减少畏惧心理, 在饶有兴趣的学习中自然地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我以为把教学内容称为“隐性”是不合适的, 因为当我们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活动时, 我们的目的非常明显, 设计的教学活动不仅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而且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 掌握知识。因此, 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内容, 组织教学, 明确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对学生的要求, 让学生了解课程, 把握重点, 配合教学, 在体会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 体验音乐艺术的魅力, 感受人间高尚的情感。对于如何把双基渗透在各项音乐活动中, 我认为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在教师教学用书 (教参) 中, 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加以陈述, 多角度、多视点、多渠道地对知识与活动的糅合作出指导性的建议, 类似于我们教研活动中的同题异构, 以此来引导、启发教师根据自身条件、学生情况, 并运用自己的判断来选择课程、创造课程, 满足学生的需要, 为个性化、特色化的音乐教学创造条件。

语文双基教学与语文创新教育 篇5

摘 要

新课标理念倡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追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课改热潮中,出现了轻视语文双基的`现象。本文认为出现这1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没有正确理解“语文双基教学”与“创新教育”的实质涵义,因而没有意识到2者间的辨证关系。为此,本文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以新课标为根据,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阐述了如下观点:创新教育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双基教学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必要手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语文双基教学的根本目标,2者相辅相成,语文双基教学在创新教育中起了必不可少的作用,我们在语文新课标中必须重视双基教学。

关键词:语文;双基教学;创新教育;新课标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new-goal class initiative innovation spirit and practice ability raise, but in the reforming upsurge of pursuing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appeared the phenomenon of despising Chinese double-bas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its basic reason lies in the people’s not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double-base Chinese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 real meaning, thus they has not realized their dialectical relation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using the materialism diagnostic method, taking the new goal as the basis, integrating language teaching reality in middle school elaborated the following viewpoint: the basic idea of innovative educational is to foster student’s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The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is the essential method to train innovation spirit and the practice ability, and in turn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is the basic goal of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the two complements each other, the double-base Chinese-teaching played the essential role in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so in new-goal Chinese classes we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it.

狠抓双基,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教学质量 方法 探讨

很多中学生在学习英语时,总是把英语课看的很难,英语单词难记,语法难掌握,越是如此,成绩越不好,从而越没有学习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了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加强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

二十一世纪的文盲是不会英语和计算机的人。英语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德育任务,而且有塑造灵魂、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重任。在教学中,笔者首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个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将来报效国家。作为教师,我们始终要以积极乐观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学生的天性,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老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为自尊和自信是积极向上的内部主要动力,唯有如此,才能点燃希望之灯,使之迸发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火花。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

对中学生来说 虽然大多数学生已学了几年英语,但由于种种原因,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学习成绩好的仅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在起初还有学习兴趣,但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出现了学习兴趣锐减,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尽管迫于形势,他们不得不跟班学,但焦虑担忧造成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逆反心理。

为了调动学生英语的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了多种措施,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会话的能力

在备课中,我尽量挖掘教材中的有趣因素,搞好教学设计。联系实际,既备知识,又备学生,坚持听说入手,读写跟上,利用录音、手势、表情等创造情境,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把他们引导到学习英语的兴趣之中,做到寓教于乐,寓思想教育于英语教学之中。另外,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情境教学,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值日、谈论天气、问路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水平的目的。

2. 尊重学生,了解学生,抓后进生转化

中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就智力而言,差异并不悬殊,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有责任教好每一个学生。“爱是教育之本”,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一种爱的奉献,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没有爱,就不存在真正教育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就不能获得教育意义上的成功。尊重、理解是爱,宽容、信任是爱,民主、平等是爱,严格要求也是爱。爱是相互相成的,是一切的前提与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注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特别是后进生,我从不把他们当做包袱,从不鄙视他们,从不放弃他们,对他们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他们,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另外,教学中,还可以用榜样激励后进生。对于他们,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并及时捕捉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到因材施教,对于他们身上的点滴进步都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逐渐由浅入深,增强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否则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就有可能稍纵即逝。

3.融洽师生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教育事业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是师生关系,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因为没有情感就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没有权利挑选学生,无论他是胖还是瘦,是鲜花还是小草,只要他坐到教室里,他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要对他们的终生负责。大爱无言,大爱就是一种宽容、宽松的环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爱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精髓所在。情感是一种力量,它具有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愉悦功能及心理催化的作用。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抓住重点、难点,但同时也要把握全面。

4.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中,我严格遵循“三主”方针,尽量给学生创设各种机会,使他们能够踊跃表现自我,发挥特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对他们进行方法指导,以好的方法和学生的努力为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5.加强教研教改,开辟第二课堂

对中学生来说,学生学习任务重,压力较大,这时如果只把学生局限于课堂中或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大搞“题海战术”,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沉闷、压抑的感觉,因此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就成为第一课堂的必要补充。中学生学习英语最发怵、最感困难的问题就是记不住英语单词。记了忘,忘了再记,周而复始,做了许多无用的劳动。人的遗忘过程起初很迅速,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变慢。教学中,笔者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在教学中开展单词周期循环记忆,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学生们记的单词不仅多而且记得准,达到了长效记忆,永久不忘的目的,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但是,单词记住了,并不就说明英语已经学会了,这仅仅是学好英语的一个必备条件,要想学好英语,还必须加强阅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在教学中,我开展“因材施教,适当集中,阅读原著,反复循环”的张思中十六字教学方针,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教学质量,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极好效果。

6.严格把关,严格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牢记“向管理要质量”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做到“严”当头,“严”字把关。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我争取达到人人过关。作业严格要求,全批全改,并及时讲评,对成绩好的学生,精益求精,高标准要求他们,使他们的成绩百尺竿头,更上一层楼。对中等生,我采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方法,用放大镜观察他们的点滴进步,多表扬鼓励他们,最终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双基教学 篇7

一、明确“双基”的界定

所谓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知识是指中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公式、法则、定理及其内容所反映出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基本技能是指练习而获得的, 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的运作方式和智能活动方式, 可归纳为推理技能、运算技能、作图技能。

二、从近三年高考试题看双基

双基在高考中比重越来越大, 从06、07高考试题 (四川卷文科) 看, 双基考查分值高达130分左右, 06年高考选择题11题、12题、21题 (2) 问与22题 (2) 问难, 07年高考仍然是选择12题, 22题的 (3) 问难, 应该90%的题是中低档题。从08年高考试题 (四川卷文科) 看, 双基考查高达150分, 几乎无一个难题。近三年高考试题分析知, 高考重在考查学生双基掌握情况, 而文科生得分主体在双基上, 所以平时教学始终如一的定好双基教学的基调。一是平时应强调对概念的教学。以07年四川卷文科为例, 多处考查概念, 如1题考并集、3题考平均数、5题考双曲线的第二定义、6题考球面距离、7题考投影、20题考奇函数、22题 (2) 问考等比数列概念等。二是注重解题方法的训练, 如四川卷文科7、9、10、11、14、17、18、19、20、21均涉及对数学方法的考查, 如配方法、构造法、消元法等。三是平时教学随时渗透数学思想, 作完题后养成反思的习惯, 总结从解题的通法, 提炼出试题的数学思想。如07年高考川卷12题是难题, 但仔细分析该题, 其实也较基础, 该题体现了化归转化的思想, 法一是转化在Rt△中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法二可转为投影, 用勾股定理来作。四是注重计算能力的培养, 数学的生命线在运算, 算错与做不来是等效的。06、07两年高考运算能力大大加强, 06年计算高达95%, 07年高达90%, 08年的运算略低于06年、07年, 而绝大多数文科生的弱点就在计算, 所以平时教学, 一些运算过程千万不能省, 通过教师示范, 让学生动手训练。

三、在高三复习中, 如何落实双基

双基的复习渗透于整个高三复习过程中, 第一轮复习是掌握双基的关键, 这轮复习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坚持从基础做起, 教师带领学生重温高中阶段所学内容, 但绝不是知识的简单重复, 而是站在更高的角度, 对旧知识产生全新的认识的重要过程, 是将学生以前所学的零碎的散乱的知识串联起来, 将它们框架化、系统化、体系化。侧重每个知识间的横向与纵向的联系, 使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这轮复习, 我们必须立足课本, 坚持让学生每天读数学课本10分钟, 让学生去弄懂课本中提供的知识与方法, 弄清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 多角度去思考探索研究课本重要例习题, 深化对课本的理解并使其领悟所蕴藏的数学思想与方法。通过复习课本, 让学生悟出高考试题“源于课本, 又高于课本”。给学生列举一些如何从课本变化而来的高考试题, 让学生更重视课本, 如07川文科卷15题源于“直线与圆”这一章的复习参考题中的例题改变条件而形成;18题源于“和与差的三角函数”这一节的习题, 只改变已知中的数据而编成。第一轮复习我们坚持宁慢勿快, 难度宁低勿高的原则, 以学生真正达到落实双基为教学的终点。第二轮复习是对双基复习的深化。这轮复习, 对文科切忌讲过难、过综合的大题, 应该把精力集中在中低档难度大题上, 即高考前四个大题。对这些大题训练坚持起点低一点, 坡度缓一点, 分析细一点, 难度小一点的原则, 尽量把一个大题分解成若干个小的填空题,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如川卷文科22题可这样设置:已知两定点F1 (-姨2, 0) , F2 (姨2, 0) 满足条件PF2姨-PF1姨=2的点P的轨迹是曲线E (1) 曲线E的方程为, (2) 若直线y=kx-1与曲线E交于A、B两点, 则k的取值范围是, (3) 若 (2) 问基础上, 若AB=6姨3, 则k=, (4) 在 (3) 问基础上, 若曲线E上存在一点C, 使OA姨+OB姨=m OC姨则m=, 三角形ABC的面积为

。这样设置, 让学生明白综合性大难题是由双基变化而来, 让他们清除对大题的恐惧感, 增强信心, 得好应该得的每一分。而第三轮复习是对双基的全面冲刺, 在这一阶段, 学生一般会产生“高原现象”, 为了克服“高原现象”, 提高全面冲刺效果, 我们仍然坚持激活双基的原则, 具体作法是: (1) 填写基础知识体系表 (教师提前精心准备好的) , 形成基础的条件反射, 并且教师要严肃要求、监督完成。 (2) 以选择题、填空题形成组构双基检测系列 (按章划分) 一般12个选择4个填空, 时间约40分钟; (3) 选题依据:课本作业和例题, 各个地区近几年模拟题, 近几年各省、全国高考题中的中低档题, 如06年成都二诊试题直线与双曲线左支有两个交点, 求字母参数范围问题, 而在06年川卷文科22题, 就考查直线与双曲线右支有两个交点的问题, 05年全国二卷考了高次方程根的个数问题, 在06年四川卷21题也考查了。 (4) 课堂点评时抓住题目在双基网络中“生长点”剖析清楚为什么这样做。 (5) 坚持两改一反复。

对双基的落实, 最后还强调一点, 用理科思维教文科数学, 效果显著。笔者06、07年两年都是文理跨科教学, 从亲身经历得出这一体会。而且对文科教学仍然与理科同步, 即同起点, 同终点, 只是文科中间梯度更明显而矣。对文科生同样应重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渗透, 千万不能削弱, 这样也能轻松地教好文科数学。

高中数学新课改中如何看待双基教学 篇8

《数学课程标准》对如何认识和处理数学“双基”做了一定的说明: (1) “与时俱进”地看基础.数学的基础知识是不断变化着的, 随着计算器、计算机的使用, 心算、笔算的计算能力可以降低要求,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一些过于困难的课题 (如平面几何的公理化体系和证题术) 将退出课程的内容.与此同时, 概率统计、算法、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数学内容, 将成为数学课程的“基础”.运用现代技术学习数学, 也将成为数学“双基”的一部分. (2) 过去的“双基”强调“形式化的逻辑演绎”的能力, 这是不完整的事实上学习数学知识的背景和应用, 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同样是“双基”组成的部分. (3) 关注数学的人文价值和德育功能.长期以来, 数学教学给人呆板、孤立、冷漠的印象, 把数学的人文价值开发出来, 把数学的美还给学生, 使数学更加活泼生动, 可以给数学“双基”带来新的面貌 (4) 继承传统数学“双基”的合理成分, 严格的数字计算仍作为基本要求, 数学证明仍然有很高的要求.

一、数学“双基”教学的几个误区

1. 忽视“育人”性目标

“双基”的教学仅限于让学生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而不关注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学生学习缺乏自身的感悟与思考.

2. 过分强调教学技术, 忽视内在联系

新课标强调数学是思维的科学, 必须重视数学的理性思维的培养.仅仅使数学学习变得有趣起来, 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获得成功, 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新课标指出“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如把算法融入到数学课程的各个相关部分) ”, 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科学的探索与发现.

3. 重结果, 轻过程

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本来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过程, 通过题海战术让学生反复练习, 牢牢记住, 美其名曰“目标教学”, 结果是被异化成死记硬背的过程.这种把高中数学当初中数学来教的做法, 只重视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忽视了数学的人文要求, 远离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阻碍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和数学素养的提高.

4. 过分强调题海训练

著名数学教育家柯朗指出:“数学的教学逐渐流于无意义的单纯演算习题的训练, 无助于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无助于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忽视了应用, 也忽视了数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联系”, “双基”让数学思想方法淹没在题海之中, 只注重数学的形式化而忽略数学的本质, 不重视数学的学术形态积极主动地向教育形态的转变.

二、新课标下“双基”教学的几个原则

1. 关注性原则

建构主义学习观提出:“学习是一种有目标取向的过程.”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及学习环境, 以及在这个过程中表象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 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认识世界.

2. 质化性原则

透过数学知识的表象发现其本质, 是学好新课程的关键, 数学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它必然有规可循.通过对数学知识的质化分析, 可以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 在变化的情境之中寻找到不变的知识点, 使学生的解题思维从无意识上升到有意识, 从无序过渡到有序, 从而使学生思维敏锐, 表述清楚.

3. 公平性原则

新课标要求, 通过“双基”的学习,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人人都能体会到自己的成功.“双基”教学的公平性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因材施教, 对数学知识不同层面的理解引导不同程度的学生享受不同的数学;二是教师要尽可能地蹲下来面对学生, 要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接近学生的思维, 从而让学生学习“真实”的数学思考过程, 克服“从天而降”的感觉.

三、新课标下“双基”教学的实践

1. 培养学生运用“双基”解题的目标意识与思维监控

新课标强调数学的理性作用, 它集中表现在数学思考过程中的目标性和条理性上.在解题教学中笔者根据波利亚的解题计划采用定点 (先确定题目所考的知识点) ———定法 (这个知识点有哪些解题方法, 具体到本题用什么方法) ———定序 (按条理书写) ———反思 (变式训练, 自发领悟, 自觉分析) 四个步骤对学生进行训练, 提高了数学学习的品质, 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2.“双基”教学应在“求联、求变、求本质”中获得升华

在例题教学中, 要教规律、教方法, 在讲解例、习题时, 应避免老师在上面做、学生在下面看的现象, 要把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教给学生, 要通过典型问题的总结归纳揭示解题的一般规律.

在讲函数的单调性时, 笔者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函数单调性的本质:利用单调性可实现自变量的大小和相应函数值大小的相互转化.这样把用题目来包装的知识点总结出来, 让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知识, 从变化中发现“不变”的本质.

中小学音乐双基教学衔接的探究 篇9

一、用规范化的教学奠定学科基础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说”“唱”“弹”“舞”等示范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不可或缺和不可估量的,直观而具体的示范让学生学有所依,使学生在模仿中学习和提升。因此,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应充分体现“示范性”,坚决杜绝“随意性”。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如教学用语必须准确精练,范唱和歌曲伴奏熟练流畅,精益求精,以便教给学生准确无误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有些课堂上的失误并非不可避免,只要教师多一点规范的教学意识,这些问题都将不复存在。“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老师的影子”,我们要追求音乐课堂中知识技能教学的最优化,但更要用规范化的教学让学生的学习思维保持清晰准确、连贯统一,以顺利实现音乐教学的环节转换,提高教学效率。

二、用精简化的教学实现稳步提高,促学生愿学

在初中新版音乐教材中,音乐知识技能教学最突出的难点就是五线谱的识谱问题。为此,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对识谱教学作了这样一些调整。

1. 化繁为简,由浅入深,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

如果是旋律、节奏较为复杂的歌曲,比如《弯弯的月亮》,假如一上来就给学生出示五线谱学唱歌曲,那么知识点的解决将会非常困难,并不利于歌曲教学。当我们先给学生出示相对较为简单的简谱,建立在听觉和感觉基础上认读了简谱并能熟练演唱歌曲后,回过来再让学生认识五线谱中的切分、休止则会容易得多,同时他们对歌曲的风格特点的表现也会更有把握。而对于像《我和你》这样旋律、节奏都相对较为简单,同时也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在准确演唱歌曲的基础上进行识谱,则水到渠成。

2. 化整为零,突出重点,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

视唱是帮助学生建立音高、节奏概念的音乐教学手段,能有效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教材中有好多歌曲都要求跟琴划拍视唱旋律,所以,我们认真分析这些歌曲,精选出学生最喜欢的或最有代表性的一两句旋律,然后带着他们在听觉基础上识读乐谱,划拍视唱。事实证明,这样效果很好。既满足了学生的喜好,又让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更提高了学生歌曲演唱的准确性和愉悦感。

三、用趣味化的教学开展愉快教学,带学生乐学

初中学生心理,实际上还是比较幼稚和单纯的。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将音乐的知识技能、学习点,编创成游戏活动让学生进行实践,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第一单元认识音符时值时,我就将flash小游戏引进了课堂,使他们对几种基本音符的名称和时值有了鲜明的认识和掌握,促进学生的歌曲演唱更为准确。又如,在歌曲学唱中,一些音高或节奏容易混淆的地方可以采用“旋律填空”式的演唱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歌曲中的难点,发展学生内心听觉,保持稳定的音高或节奏感。其实,教材中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参考。比如《龙的传人》中就设计了“句幅逐渐递减”的歌唱与节奏游戏,让学生体验民间音乐创作手法“螺蛳结顶”;《茉莉花》中,也为我们提供了用五声音阶编创旋律的游戏。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

四、用生活化的教学引导形象思维,助学生易学

音乐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的音乐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帮助学生建立音乐知识技能与生活实际经验之间的联系,使之不再那么神秘、难懂。例如,在歌唱教学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中萃取发声的技巧,引导学生迅速准确地找到相应的歌唱感觉。可以用“闻花香”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呼吸方法,用“半打呵欠”的体验打开喉咙,用“轻轻咳嗽”的感觉学唱跳音……让学生在具体的歌曲演唱中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能用优美自然的声音为表现歌曲服务。

五、结束语

在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程理念引导下,音乐知识与技能作为从属于音乐审美的一种工具和手段,是当前处于衔接阶段的初中音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线音乐教师的我们,必须要在发展学生音乐听觉的基础上,让他们掌握终生获益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并提高音乐素养,这才是我们音乐教师的成就所在。

摘要: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正处在中小学的衔接阶段,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文章通过教学研究,提出四大策略:用规范化的教学奠定学科基础、用精简化的教学实现稳步提高、用趣味化的手段开展愉快教学、用生活化的教学引导形象思维。

双基教学 篇10

一、好课渗“思想”, 当堂知其然

数学基本思想主要是指演绎和归纳这两种思想, 是希望学生在理解以后能终身受益的思想。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可以细分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等。当然数学思想还有很多, 在解决复杂问题过程中, 这些思想的灵活运用能将复杂化为简单。

【课例片段解读】作三角形的高

第一次执教

1. 教学三角形高的定义。

2.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作三角形的高。 (BC边上的高)

学生观察教师作高, 了解BC边上的高是垂直于BC的。通过这一层面的观察获得的新知仅限于高的静态表象, 即这条边是横向放置的, 这条高是纵向放置的。

3. 作AC边上的高。

(1) 作AC边上的高, 要从哪一个顶点开始作? (从顶点B开始)

(2) 与哪条边垂直? (与AC边垂直)

(3) 师示范画。

这一环节提升学生对高的认识, 当底不是横向放置的时候, 高也不是纵向的了, 从而强调作高是从顶点开始出发, 向对边作垂直线段。

4. 学生自己练习作高。

这样的教学设计, 环环紧扣, 每一环节教师都精心组织。但是在学生自己作高的练习中, 总会出现一些让人备感不解的错误。如作高没有从顶点出发, 或者是从顶点出发了但没有与底边垂直 (尤其在底边不是横向放置的时候。这实际上反映出学生只是认真地学习高的定义和作高的技能技巧, 而没有将作高的这部分难点知识转化为熟练的旧知识。有了这样的思考, 便萌发了下面的教学环节, 寻找作高的基本数学思想——“转化”。

第二次执教

没有改变前面的三个环节, 在学生自己练习作高这一环节之前, 笔者增加了一个环节——“转化”。这一数学思想的及时引入, 给这节课以新的思维, 并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在教学完作BC边上的高和AB边上的高以后, 讨论以下问题。

(1) 作BC边上的高实际上就是画什么?

教师在原三角形上示范作高时用不同颜色的笔抽象出图1。学生观察教师示范作高后获取的只是作高的知识和技能, 而通过讨论, 把作高与以前学过的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段这一旧知紧密联系, 就建立了作高的转化桥梁。

(2) 讨论如何作AB边上的高。

作三角形ABC中AB边上的高, 可以转化为过C点作AB边上的垂线段。通过作BC边上的高的体验, 学生理解了作高的本质属性, 就是过顶点作对边的垂线段。正是“转化”这种数学基本思想的及时介入, 引出了学生对高的进一步辨别和理解, 高的方向不一定是纵向的, 方向的确定取决于顶点和对边的位置。只要找准顶点和对边, 就可以将作高转化为过顶点画对边的垂线段, 沟通了高与垂线段的这层内在规律, 无论底的方向如何放置, 作高都显得易如反掌了。这样巧妙地运用转化这一数学基本思想, 不仅沟通了新知与旧知之间的紧密联系, 更让学生当堂突破了作高这一学习难点。

通过“转化”这一数学基本思想的教学, 像图3的错误作法就明显减少。而且在让学生辨析这种错误作法时, 学生都能一针见血指出, 这条不是高, 因为作AC边上的高, 就是通过顶点B作AC的垂线段, 它虽然经过B点, 但没有与AC边垂直。更有学生提到, 作高时, 顶点与垂足不是同一点, 所以它不是高。

教学作高时, 把新技能技巧转化为已学过的作垂线段的知识, 就把新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获得理解, 教师挖掘到有利于高这一知识、技能迁移的旧知元素, 及时搭建沟通新旧知识的桥梁, 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认知结构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这样, 通过“转化”这一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 学生就能当堂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突破难点。

二、随课潜“活动”, 润“学”细无声

在数学教育教学中, 教师要高度重视数学活动及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积累的活动经验。

【课例片段解读】三角形的稳定性

第一次执教

1. 引发学生思考。

(1) 建筑工地上的脚手架, 吊车、自行车的中间构件, 还有立式照相机的架子, 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

(2) 学生回答以后, 指出平行四边形具有易变形的特性。

2. 回忆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性。

(1) 每个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 拉一拉, 重新感觉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性。

(2) 同桌合作, 把其中一个人的平行四边形改造成三角形, 然后再拉一拉, 从而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

每位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实践操作, 拉一拉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学具, 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事实上, 动手操作以后, 学生所积淀的不只是简单的这一知识目标, 而是更多地感受到了动手实践是检验知识正确性的有效方法。

通过第一次的试教, 笔者原认为通过拉一拉这一数学活动, 学生都能明白三角形的稳定性。孰不知, 在课堂小结时, 一个学生的疑惑启发了笔者新的思考。“老师, 为什么三角形有稳定性, 而平行四边形却没有呢?”他的提问让笔者明白, 单是借助拉一拉这一数学活动, 确实还不能让学生对三角形的稳定性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经过几番思考, 笔者在第二次执教时增加了一个新的数学活动, 陡然间让学生对三角形稳定性的感性认识提升到了理性认识。

第二次执教

前面环节同第一次执教。

1.求证三角形为什么有稳定性。

(1) 用三根小棒 (可以围成三角形) , 让学生摆出一个三角形。

(2) 这三根小棒除了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外, 还能围出其他形状吗?

(3) 学生有了猜想的冲动, 有的说可以, 有的说不行, 有的说试试看。

(4) 教师用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模型比对围成的三角形, 意在甄别重新围成的三角形与之前的是否一样。

(5) 学生摆了以后, 用三角形模型比对, 发现, 摆出的三角形只不过与之前的方向不一样而已, 形状和大小是一样的。

2.三角形稳定性的应用。

(1) 出示两种篱笆的围成方法 (见下图) , 请学生判断哪一种更牢固。

(2) 不拆掉围成的篱笆, 怎样修改可以使第一种围法变得牢固?

(3) 学生动手修改后引出了两种不同的修改方案。 (见下图) (细的线段代表添上去的篱笆)

学生动手操作以后, 才创造出了图5的这种方法。这一环节的数学活动让学生更加体会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中有了三角形的存在, 四条边就不易被拉动了, 从而更好地体会到三角形的稳定性。如果不安排这个数学活动, 学生则只能想到图4这种修改方案。

这样的数学活动只不过花了3分钟时间, 而这3分钟却让学生从知其然走向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数学基本活动所具有的行为魅力。此时, 数学活动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积累了探索新知的方法与经验, 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推向新的深度。

上一篇:湿地净化系统下一篇:锅炉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