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2024-07-22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精选十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1

一抓住共性, 强化读图

地图既是学习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 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正所谓无图不成题, 文科综合试题36、37题, 都是以地图作为切入点, 设置自然、人文地理问题。读图、作图能力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

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 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 其种类虽然繁多, 变化各异, 但其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进行分类整理, 抓住其共性, 总结读图规律。

在做有图 (表) 题时, 可以按以下步骤展开:首先看图名, 若是区域图, 可知道其所在的位置, 若是统计图, 可知道其反映的是什么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 曲线发生转折的地方, 分析其背后的成因;其次是观察图例或注记;最后观察图像内容, 根据题目要求或图中信息, 解决问题。解此类题的关键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二第二轮复习重点在课堂, 关键是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第一, 自然地理的复习首先要掌握地理概念, 如在给学生讲地壳物质循环一章时要求学生掌握这一组概念: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有些学生在做题时, 题目中一谈到地质作用就认为答案应是内力作用, 这就是对概念不理解, 而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而地壳运动又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在地表留下的痕迹就是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所形成的地貌就是构造地貌, 如断层就是地质构造, 但断层山就是构造地貌。其次, 掌握地理原理。如热力环流原理、水循环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整体性原理等。再次, 掌握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如大气受热过程、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过程等。最后, 掌握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如洋流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第二, 人文地理, 应结合案例分析, 培养自己的知识迁移能力。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 但内容分散, 不容易抓住重点, 需要记忆的东西多, 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 应抓住核心知识, 即区位因素 (工农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等) , 剖析典型案例, 理清知识线索, 并应用于其他案例的分析。

第三, 区域地理, 区域定位是学生的学习弱点, 在第二轮复习时应强化区域定位, 首先要抓住主要经纬线, 用它们“框住”区域各大洲的边缘线、中心线, 如20°E是非洲的中分线来定位非洲, 90°E可看作是亚欧大陆的中分线, 命题素材很丰富, 它经过孟加拉湾可以考这一区域的自然灾害如飓风、喜马拉雅山的成因及雪线、新疆的地形等问题;其次根据重要的地理事物来定位, 如主要的河流、湖泊、山脉等, 定位出地理位置后, 推导出该区域的自然特征, 进而推导出该地的人文特征。

三精评精讲

试卷评讲要时时抓住考情分析、典例解剖、变式拓展三大环节。针对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 第一, 教师要引导学生, 从审题、挖掘提取有效信息、转化已知条件到最后布局谋篇等环节上逐一落实;第二, 要引导学生领悟, 挖掘此类题的解题规律, 举一反三;第三, 通过变式训练、补偿练习将知识规律落实到实处;第四, 要求学生揣摩原题与答题的逻辑关系, 试题分布与答案采分点的联系。答题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第一是课本上的例子和个案剖析;第二是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归纳总结出来的常规题型的答题要点和解题思路, 培养学生自查错误、自我纠正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主体意识, 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

四后期复习要回归教材

回归教材, 梳理知识, 把厚书念薄, 以点连线, 以线结面, 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 重点关注图表和方框内的阅读材料部分, 突破重点、难点, 不留盲点、疑点。立足模块复习, 以专题为基础、以区域为平台, 提炼主干知识。复习过程中, 可采用大、小专题的结合, 一方面利用大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地理主干知识, 强调的是知识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利用小专题来引导考生复习某类知识点, 强调的是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对课本主干知识的掌握以及难点知识的突破, 无疑会大大提高考生的各项应试能力。

五劳逸结合, 战胜自我

由于第二轮复习时, 与高考的“约会”近在咫尺, 学生身心每天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心理压力太大, 往往会出现失眠、上课时精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的现象。这个时期应做到劳逸结合, 有张有弛;加强锻炼, 适当活动;注意营养, 合理饮食;保证睡眠, 精力充沛, 使自己的身体保持良好的运行机制, 让大脑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策略 篇2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结束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纵观近几年地理高考试卷,提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等特点。要求高三地理后期复习应注意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基本能力

基础知识的“基础”地位,不仅在于它是形成基本能力的基础,还在于它是地理高考试卷组成的基础。地理高考强调对地理主干性基础知识的考查,有些知识点的复现率很高。如自然地理中的地图和等值线的判读;大气运动中的天气和气候;水的运动中的洋流和径流等。人文地理中的五大区位因素;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环境问题等。这些知识又以《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的某些区域为载体进行测查。这些主干知识是地理学科的理论基础,对考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考查有很大的操作性。

二、重视知识重组,加强针对性训练

二轮复习时要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延伸。横向延伸主要体现在区域地理的复习过程中。要抓住区域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区域特征的分析。以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例。首先分析南方低山丘陵的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河流、植被、土壤等的相互联系,尤其是抓住气候和地形这两个关键性因素。其次要在分析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人文地理状况,如人口、城市、交通、工农业生产等。

二轮复习要加强对于“弱点”的针对性训练。所谓“弱点”大致有两种类型:知识性弱点和非知识性弱点。知识性弱点,就是学生学习中有缺陷的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对这样的知识,尤其是每次考试学生必定失误的弱点知识,除加强相关的课本知识复习外,还必须针对弱点强化练习。非知识性弱点,主要指学生的考试习惯和考试素质。如书写不规范,审题不认真、粗心大意,表达不清楚,术语不规范,心理紧张等导致考试失误频频。这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考试,心理辅导才能得以解决。

三、重视文字、突出地理图表

浅谈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3

【关键词】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二轮复习不等同于第二遍复习,也不是第一轮复习的简单重复,这是我们广大师生,尤其是学生应该明确的观念。经过第一轮详细、系统、全面深入的复习之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学科基础,在最后几个月内能否抓住机会,成功实现从基础知识到应用能力的转化,提高应试能力,将直接决定高考的成败。如何在二轮复习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学习效率,使复习效益达到最大值,复习显得至关重要。

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笔者做一个初步分析。有的学生出现学习和复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成绩再也难有较大提高,忽高忽低,飘浮不定的现象,有的老师称这为“高原现象”。有一部分学生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学习激情开始减退,尤其是经过多次周考和月考后,成绩仍然不理想,他们对自己对地理失去了信心,抱着破罐破摔的想法。其次部分学生存在着畏难情绪,做练习遇到难题就不愿意动笔,甚至看到老师发试卷就叫苦连天,怕吃苦,不愿意吃苦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最后,对于识记性的知识,多数学生认为简单,不愿意静下心来识记。总认为自己会一点,可事实上,一旦答起题来就会问题百出,不是知识点不全面,就是用词不当。

对于不同情况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首先,对于处在“高原期”的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找到自己问题出现的原因,从而制订相应的符合自己的策略,鼓励他们要充满自信和毅力,尽快突破高原期,迎接“柳暗花明”的到来。对于丧失信心的学生,我们应采取适时激励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和毅力。要运用课堂、作业评语、情感交流等各种渠道进行鼓励。让他们时时刻刻感觉到:“只要我努力,我就会有成功的希望。”再次,对于存在畏难情绪的和不重视基础知识的学生,需要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训练,努力提高质量和针对性,克服试题多、滥的毛病,确保练习的效果。评讲试卷要突出重点、难点、常错点,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演练、积累临场经验,引导学生既要做题,又要思考。灌输只有会思考的学生,才是成功的学生的理念,不断反馈复习效果,调控复习进程。在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才智和主体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总结解题的技巧、方法和规律。

为在二轮复习中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搞好教学,笔者就地理二轮复习还提出如下几点策略。

一、抓重点和难点

对于多数同学难以掌握的知识,要花大力气全面、系统的复习,有些难点知识要反复讲,讲练结合,在练习中总结方法,如地球运动、大气运动这两节内容,是高中地理的难点和重点。在复习时,可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更形象直观,如地球表面两点求最短距离和航线方向的问题,传统教学很难讲清楚,学生理解起来也很费力,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后,效果非常明显,很形象直观,不容易忘记。

二、分专题、系统地复习

确定几个有针对性的专题,把相关的知识都综合都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脉络,建立知识结构,条理性更清楚。同时在复习时不妨多提问,让学生参与,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打破“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让学生多参与,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多采用图表式教学

地理的知识和信息很多是以图表的形式体现出来的,离开了地图,就不能称之为地理学,因而在教学时一定要强调地图的作用,让学生多看地图册,多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成绩。

四、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设置的过程中,首先应该仔细的研读教材,明确该课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理清与其他课程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难点、重点,这样才能抓住核心问题,从而围绕核心设置关键的问题,再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设置一些辅助性的问题,同时注重问题的导向性和开放性。

五、规范学生语言表达,注重专业术语

在实际的考试中,很多时候因为学生表达没有逻辑,或是表达不够专业,太随意而不能拿到满意的分数,这样的失分很可惜。在二轮复习中,应该尽可能地让学生表达更规范。

总之,二轮复习,知识点多,复习时间紧促,难度大,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是每个师生都应关注的问题,有待于广大师生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去摸索。

参考文献:

[1]余小玲.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浅谈高三二轮复习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17).

[2]刘胜兰.高三英语二轮复习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3).

[3]高三英语二轮复习策略.能飞英语网(http://www.langfly.com/).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策略 篇4

高三第二轮复习一般安排在3月底至5月中旬, 时间短、任务重, 所以备考指导要紧紧围绕“提高”做文章,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与技巧。那么, 怎样才能做到二轮复习的高效呢?根据笔者多年带毕业班的经验, 谈谈一些个人看法和做法, 供参考。

一、重视教材目录体系的把握, 构建通史知识体例, 宏观掌握历史线索

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是按时期 (古代中国、古代世界, 近代世界、近代中国, 现代世界、现代中国) 来编排考试范围的, 高考历史试题也是按照先古代后近现代, 先中国史后世界史的顺序编排的。因此, 第二轮复习最主要的模式就是分时期重组知识、复习知识, 强化主干知识的时间概念, 并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简单化和规律化。

笔者将三本必修和两本选修内容分成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对以上内容, 还可以进一步细化, 如可以把“19世纪初~19世纪60年代的世界”细化如下:

二、整合各模块相关联的主干知识, 自拟主题重组教材, 深化理解知识

历史高考题中大多是根据某一主题挑选材料, 然后设计问题, 因此确定主题串联知识, 也是二轮复习中针对性很强的一种模式。但是主题的确定应遵循三点:宜小不宜大、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纵向理清不同阶段相关历史内容之间的前后联系, 如复习“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时, 应注意清前期的逐步闭关锁国, 晚期的被迫对外开放, 新中国从现代闭关锁国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等内容的前后联系。同时注意不同文明之间的横向联系。如古代东西方的政治文明以及启蒙运动和儒家思想的关系等。根据三本必修教材, 可以确定如下几个主题。

1. 政治制度变革与社会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的确立与社会转型, 明清与晚清的社会转型,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与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与人民代表大会制, 近现代的改革开放等。

2. 经济政策演变与发展过程:

重农抑商、重商主义、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商业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知识经济等。

3. 经济运行模式与相互交融:

自由竞争、私人垄断、国家垄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4. 思想解放的潮流与影响:

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维新变法、三民主义、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真理标准讨论、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

5. 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演变:

新航路开辟、资本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格局发展演变、经济区域化和全球化等。

6. 计划与市场: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等。

另外, 可通过适度补充阶段特征等知识, 帮助学生掌握历史阶段变化, 注意相同时期、相同阶段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内容之间的联系, 注意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等内容的总结。把握人类文明演进进程, 按照各主题要求, 梳理单元知识, 归纳理性认识, 进一步巩固落实主干知识。

三、以热点问题为依托, 加强对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的复习巩固

热点问题是历史学科不可回避的命题切入点, 是加强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桥梁”, 充分体现了历史学“学以致用”“以史为鉴”的功能。引导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反思, 架设历史与现实间的桥梁, 从而实现历史问题现实反思、现实问题历史反思。在复习中, 一方面要将近两年 (2012年和2013年) 国内外大事与历史学科基础知识联系起来, 找准热点与学科知识的联结点 (切入点) ;另一方面, 还要关注“学科热点”和“周年热点”。

热点问题一般有两种考查形式:一是直接呈现热点话题 (显性介入) , 并围绕着这个话题“运用新材料, 创设新情景来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模式, 从而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体现了命题专家对现实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和社会良知。二是更多的热点问题是隐性介入和考查,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擦边球”形式, 考生只有通过对题目内涵的采撷和领悟才能介入热点, 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

现将2012年和2013年两年所遇的周年大事整理如下。

四、用多元史观观察和思考历史, 以新史观统领复习内容

纵观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三个必修模块, 突出地体现了唯物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化史观等史学观点。对这些史观的把握, 既是我们进行新课程教学的前提, 也是我们备考指导与复习的基础, 因为与这些史学观点相关联的知识均是历史的主干知识点, 最能体现“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 不但符合高考考查主干知识的命题思路, 也体现了关注史学动态的特点。而运用新史观整合历史素材进行命题, 已成为近年高考的一大趋势。所以在复习中要引导学生用新的史学观念统领复习内容。

考生在复习中以“文明史”为总纲, 要求学生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解读历史现象和规律;以“现代化”为主线, 要求学生用现代化史观分析历史问题;以“全球化”为导向, 要求学生用全球史观把中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置身于世界的角度来立体地考察, 多角度地分析问题。所以复习时应以新课程标准和理念为渗透, 联系近年来历史学术研究和学术观点的新变化新发展, 通过提供新的历史情境材料,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概括和提炼, 从而提高解决历史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上是以“文明史”为总纲的知识体系。

五、规范训练, 精心讲评, 提高考生的实战能力

在二轮复习时期, 全国全省各地的模拟卷满天飞, 此时的教师必须静下心来, 精心挑选一些试题进行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训练, 训练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各种训练要适度, 要“精”, 应提高训练题的质量, 控制训练题的数量, 不要搞题海战术, 巩固性训练、拓展性训练、模拟性训练都要少而精;二是训练方式要灵活, 各种训练要求有所区别。巩固性训练可当堂处理, 可采取口头提问、笔答、板演等形式;拓展性训练包括专题训练可量力而行, 由学生自主决定;模拟性训练要到位, 要定时定量, 从内容到形式都应体现高考的特点与要求, 特别要重视指导学生规范使用答题纸的问题。各种训练都应重在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方法技巧、卷面安排以及书写规范等内容, 这些尽管看上去是很细小的方面, 但细节往往决定成败。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计划(定稿) 篇5

3月12日—3月16日

讲解一摸考试题、进行文综考试、讲解文综试题 3月19日—3月23日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知识2课时,讲解题目1课时)、文综考试、讲解

3月26日—3月30日

复习大气的运动规律(讲解知识2课时,讲解题目1课时)文综考试、讲解

4月2日—4月6日

复习水的运动规律(知识讲解2课时、练习题讲解1课时)复习专题四:地质循环及地壳运动

4月9日—4月13日

复习专题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2课时)复习专题六:人口、城市与交通问题。

4月16日—4月20日

专题七: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及我国的农业生产

专题八:主要工业地域及我国工业发展

4月23日—4月27日

高三地理第二轮复习的几点体会 篇6

关键词:高考;考前复习;地理;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099-01

一、明确复习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1.强化读图专项训练

从历年高考考生暴露出的问题来看,大多数考生从图表中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相当弱。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要强化读图专项训练。地球运动是自然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在专题复习应考中,考生尤其应加强这方面的读图综合训练。

等值线图为考查学生的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及分析计算能力提供了平台,历年高考都非常重视对等值线图的考查。等值线的分析能力现已成为地理高考的重要能力测试点。

2.地理计算

在中学地理课程中关于地理计算没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介绍,但在以能力立意为命题原则的高考中,却经常要学生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太阳高度角的计算、经纬网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等盐度线、等深线中有关比例尺、坡度、气温和温差的计算,绝对和相对高差的计算等,都应成为专题复习的重点。

3.气候

气候内容的考查,始终是高考的重点,而且每年所考分值都很大。有的单独命题,更多的是结合到区域地理中进行考查,因此复习中要注意各种气候的判断、分布规律、气候特点以及成因分析。

4.注重区域地理复习

地理学的区域性特征要求地理教学必须培养学生区域位置判读的能力。高考试题几乎年年都涉及到根据经纬网进行区域定位的试题,而且有区域愈考愈小的趋势。这就要求考生对重要经纬线所经过的地形区的名称、主要气候类型、植被、河流、国家、农业地域类型、交通线、城市、旅游资源等有一个较为全面了解。考生必须在区域地理复习中,建构经纬网格,并以专题形式进行重点复习。

5.关注热点问题

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复习时对热点问题要多加关注。但在处理热点问题时,不能热时事,冷教材。因为从近年高考试题来看,所谓“热点”,其实就是试题的切入点,体现学科知识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现实,高考对热点的考查最终要落脚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二、改进复习方法,重视能力培养

1.梳理知识体系,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

第二轮复习过程中要重视总结规律,理解概念原理。整理主要知识的组成要素和相互联系,分析知识间的前因后果、主次从属、平均并列、大小包含、矛盾对立与统一等关系,以及纵向(延伸、演变、发展、传递)、横向(影响、制约、渗透、交流)、多向(多层次、多角度)的联系等。

2.归纳知识要点,综合知识特征,阐释原理内涵

知识的融会贯通要联系。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知识联系线索等。

3.比较知识异同,构建思维线索,提示读图要领

如列表比较,要考虑比较的项目、内容,这中间需要一系列的思维过程;绘制联系框图,要思考各部分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读图要领的掌握、思维线索的构建,都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同时也是运用知识的过程。这种复习方法比单纯机械地重复教材,效率要高得多。复习时还要提示读图要领。

三、调控备考心态,重视临场能力培养

(1)临场遇新题不慌张的思考与应变能力。

(2)迅速提取储备信息的联系迁移能力。

(3)独立编制答案的敏捷思维与表述能力。

(4)冷静地调控心态的自我约束能力。

(5)答题应注意的问题:①遵循审题要领、提取有效信息;②增强图感、储存心理地图;③运用专业用语、理解基本概念;④加强知识联系、构建思维线索;⑤通过思考描述、独立编制答案;⑥学会灵活运用、重视联系迁移;⑦分析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⑧掌握复习方法、整理加工知识。

要学会提取信息,分析命题意图,规范答题用语,总结答题思路。

审题过程需要提取的信息,如:

空间信息——在哪儿?是哪儿?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根据经纬度、海陆关系、地理事物轮廓、地理事物相对位置来获取空间信息。

时间信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如根据近日点、远日点、“晴岚可爱”“寒沙衰草”、太阳直射点位置,“当太阳直射南半球并向北移动过程中”等思考时间、季节等)。

人地关系(人类活动)——环境对生产、生活、生存的有利或不利条件,人类对环境采取的措施、施加的影响,各种文化表现等。

高三数学第二轮及后期复习策略 篇7

一、研究高考, 把握方向

我们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高考试题评价报告”。它们从了解、理解和掌握, 灵活和综合运用两个层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是指导高三数学复习的依据, 是指导高考的纲领性文件。每年的考题是落实考试说明的载体, 要特别关注本年考试说明与去年、前年考试说明的变化。2008年高考数学试题难度偏大, 最后两题得分偏低, 我预计今年高考命题的总体发展趋势为:不回避以前考过的重要内容、逐渐减少运算量加大思维量、降低试题的入口难度、考查知识的主干内容、注意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二、加强集体研讨

教研组要坚持每天在教学上碰到问题及时交流, 反思教学情况, 反思学生中的典型问题;深化教师备课笔记公开化, 取长补短, 提高业务水平。

三、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通过一阶段的复习, 利用备课组活动, 共同反思探讨教学中的问题, 以及教法、重点难点、测试有无不妥之处, 反思教学的成败;同时教会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学法, 反思总结解题过程的来龙去脉, 反思解决这类问题有无规律可循, 反思解错题的原因, 反思考试的得失成败。通过反思, 避免走弯路;通过微调, 不断优化教法和学法。

四、打造高效精品课堂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高三复习的最终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在目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形势下, 高考的考题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知识立意”到“问题立意”再发展到“能力立意”, 陈旧的“题海战, 满堂灌”已不适应形势, 只有立足课堂教学, 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基础知识, 尤其是概念的教学, 要深入地理解概念;要掌握命题、法则、公式;在教学中, 要通过创设情境、精心设问, 选编题组, 引导学生参与, 动手、动脑、动口, 体验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 而不是把知识随意塞给学生。

2.渗透数学思想, 重视观念教育。怎样迅速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是老师必须考虑的问题。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三个层次的思想方法, 一是基本的数学方法, 如配方法、换元法、比较法等;二是科学思维方法与严谨的数学逻辑方法;三是数学思想, 如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等价转化思想。从而教会学生从思想方法的高度审时度势, 培养其分析归纳探索能力。

3.把“问题教学法”引入课堂。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教师的任务是点拨、启发、诱导、调控, 这些都应以学生为中心。复习课上有一个突出的矛盾, 就是时间太紧, 既要处理足量的题目, 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 二者似乎是很难兼顾。我们采用“问题教学法”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师对学生的作业一直是全批全改, 对学生情况摸得很透。大多数题目常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搁浅受阻, 这些点被称为“焦点”, 其余的则被称为“外围”, 我们大可不必在外围处花精力和时间去进行浅表性的启发诱导,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只要在焦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 师生合作, 集中智慧, 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闪光, 能力在要害处增长, 弱点在隐蔽处暴露, 意志在细微处磨砺。通过点拨、启发、诱导、调控、归类、跟踪, 实现学生智慧开发和能力的提高, 实现师生的心灵和感情的沟通。

4.切实处理好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课堂目标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效果好不好, 主要是看学生有没有活动起来;有没有激发起学习情感;有没有讨论意识;有没有问题意识;敢不敢对教师的解法提出质疑;敢不敢上台发表自己的思维见解;有没有跃跃欲试的冲动;有没有探索的亲身体验;会不会自己小结;课后会不会追上来刨根问底;会不会自己提出新的问题;有没有学习的小群体;会不会争论不休。即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课堂目标是不是在学生身上得到了统一。

五、科学训练, 认真讲评

全程跟踪检测是训练和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 我们在复习的要狠抓基础知识的落实和解题能力的训练, 力争不使用成题、套题, 对各地试卷作分析比较后重组, 以达到通过精选精练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的目的。

检测后的纠错讲评是复习的重要环节, 要重视讲评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一般来讲重大的考试讲评要进行“冷处理”, 留给学生分析错因、反省纠错的时间, 学生往往自己纠错后的第一感觉是我大多都会做的。课后教师要找学生面谈, 帮助学生分析是知识型错误、方法型错误、思维方向型错误、运算错误、应试策略错误, 还是考试的心理素质问题。

讲评要做到以下几点:

1.照顾一般, 突出重点。在评讲试卷时, 有些试题只要“点到为止”, 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知识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 则要“对症下药”, 及时跟踪二次检测。

2.贵在方法, 重在思维。方法是关键, 思维是核心, 渗透科学方法、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首要任务。通过试卷的评讲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 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有些试题有多种解法, 对于这种一题多解的试题, 应通过教师评讲的机会向学生予以展示, 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对它的理解更加透彻, 应用更加娴熟, 还可以使全体学生都有收益。

3.分类化归, 集中评讲。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 集中评讲, 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化归意识, 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当然我们要注意重点突出, 兼顾一般, 详略得当。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8

一、理清知识脉络, 构建知识体系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应在一轮复习的基础上, 将知识点串成一条线, 在线的基础上, 建立知识面, 最后构建知识体系。广东高考中经济生活一共有82个考点, 分布在生产活动的四个环节 (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中。政治生活一共有51个考点, 分布在行为主体国家、公民、政府、人大、党、政协、民族与宗教、国际社会中。哲学生活一共有77个考点, 分布在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哲学一般理论知识中。文化生活一共有42个知识点, 分布在文化与社会、文化与人、文化与文化、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下面以经济生活为例构建知识体系。

二、抓住核心概念, 突出重点知识

高三政治二轮复习时间紧, 任务重, 知识点讲解不可能像一轮复习一样, 面面俱到。因此在二轮复习时要抓住核心概念, 突出重点知识。综观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 经济生活主要涉及价格、消费、财政、收入分配公平、市场经济、宏观调控、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等考点。政治生活主要涉及公民、政府、人大、党等行为主体的考查。文化生活主要涉及文化的作用、文化的特点、文化交流、文化创新、传统文化、中华文化等知识。哲学生活覆盖了哲学的四大部分, 即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其中, 近三年广东高考出现频率较高的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生活第二单元, 哲学生活第二、第三单元。

三、整合模块知识、关注知识渗透

近三年广东高考试题的主观题均有两道大题, 每道题目涉及两个必修模块知识。2010年高考和2011年高考中, 第一道大题考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知识, 第二道大题考查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知识。并且是经济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 文化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2012年高考实行经济生活与哲学生活组合, 政治生活与文化生活组合。经济部分的材料用哲学生活知识分析, 文化部分的材料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可见模块之间的知识渗透与整合非常重要。

在二轮复习时要整合模块知识, 关注知识渗透。经济生活中国家加强宏观调控, 发挥财政作用,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 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履行职能, 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经济生活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 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政治生活中完善四大政治制度, 在哲学生活中就是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文化生活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在政治生活中就是政府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生活中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在哲学生活中就是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政治生活中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 为人民服务, 党以人为本, 在哲学生活中就是人民群众的观点,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应站在人民群众的根本立场上。

四、注重答题规范、提高答题技能

二轮复习的模拟考试应注重答题规范训练, 避免不必要的失分、丢分现象。答题规范主要是针对主观题而言。一是规范答题格式。答题要点要段落化、序号化、条理化。二是规范答题语言。答题语言主要来源于教材, 其次是时政。要求学生用专业术语准确表述, 不能似是而非。三是规范答题要点。根据问题本身和题目的分值, 判断应答多少个要点, 千万不能漏要点。比如从经济生活角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建议。应当从国家、企业、消费者等三个角度来提。即使国家这个角度, 写了很多个要点, 评分时也只能算一个要点。四是要规范答题时间。考试只有50分钟, 选择题一般用15分钟左右, 主观题用35分钟左右。五是要规范平时的周考月考。周考月考的训练, 按高考模式进行, 实行周考月考高考化。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9

关键词: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有效教学策略

高三是学生对前两年高中生物课程学习的巩固、梳理和总结阶段,是提高学生所学知识实际运用能力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三生物复习教学至关重要。整个高三生物复习大体可分为三轮,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对高中生物课程进行全面而仔细的梳理,使学生对生物基础知识有进一步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对生物学科基本概念更加熟悉。在经历了第一轮复习之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时间相对较短,要求相对较高,其重点在于让学生在能力上获得实质性提高,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应用上更进一步,且能够熟练掌握各种答题技巧和思路。因此,高三生物第二轮复习教学十分关键,教学的有效性则直接决定了学生生物学科的综合能力与高考成绩。

1. 构建生物学科知识网络体系

(1)理解概念,夯实基础。

在经历了第一轮复习之后,学生积累的生物基础知识基本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知识体系,但是学生对概念、知识点等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区别并未充分掌握,对学生解答问题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困惑,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对生物学科基础概念进行梳理、归纳,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整合、迁移、深化和拓展。如复习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时,通过各自具体过程的演示,以及各阶段间区别与联系等方面的讲解,启发学生准确描述光合作用、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异同点,进而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2)利用典型图例突破重点难点。

在学生对高中生物建立了基础、系统、条理知识框架之后,在二轮复习中需要针对典型、重点、难点、易错点等知识进行加深与巩固,可利用典型图例方式突破重点难点。高中生物教师在第二轮复习教学中要结合重点难点精心选取典型图例,并以学生为主体对图例进行图文信息转换和挖掘,构建知识网络。通常对图例的选取是以阶段性小专题形式进行的,这样有助于学生对不同知识模块的把握、理解和应用,还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灵活的生物学科思维方式,进而提高生物答题语言的表达和运用能力。

(3)构建概念模型。

学生在经过一轮复习之后,对生物基础知识和概念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但对于模块内相近概念的内在联系、区别、具体运用、本质含义等方面仍然不够,这就需要生物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概念模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运用。如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和运用中,可以通过构建细胞层次的模型与生物个体层次的模型分别进行PPT演示,然后以模型体验解题策略,通过层层设疑、步步深入的问题设计达到学生对两个概念的深刻理解,并能够做到灵活的知识迁移运用。

(4)精心编制习题。

从近几年高考生物试题分析来看,高考生物试题绝大多数是新题,不仅表现在形式与情景新颖,而且在考察方法等方面较为新颖,但是其涉及的内容则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中,生物教师需要结合考试大纲进行习题强化训练。习题的编制可结合近几年高考生物考题作为模板,以考查学生知识实际运用能力为主。此外,习题的编制还应以专题的形式,强调知识模块的层次性和内在关联,使学生能够在习题联系中构建适合知识体系。

2. 科学进行专题复习提高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1)运用科合理且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的总体要求之后,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构建科学的方法体系,运用灵活的教学和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在二轮复习中,教师要在学生一轮单元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知识网络和强化解题思路方法,科学合理地设置小专题进行训练、矫正与补偿,并进一步设置大专题进行检测、强化和知识迁移。对于专题设置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高三二轮生物复习教学中常见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模拟法、逻辑思维法、形象思维法、直觉和灵感法、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法等。

(2)以学生为主体上好复习课与讲评课。

在高中生物二轮复习中需要构建系统、专门的二轮复习资料体系,建立“练、析、考、评、补”复习教学流程,注重复习考评与将评课,争取做到先“考”后“评”,再“补”。在二轮复习练习中切忌不严谨选题,应适当补充贴近高考的精品题目,使日常复习练习形成类与模块。在分析《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时,应着重分析题组重点、难点与考点,做到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重在提高学生解决技巧和思维能力。在日常考试测评上应以专题考试为主要形式,逐一发现专题中的问题并及时解决,提高学生纠错能力。在讲评上要针对考和练的题目进行归类,重点结合高考讲评命题思路、解题思路、答案与错误诊断。最后,结合练习、考试与讲评,对这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并对知识的缺漏点进行补充,进而提高复习的高效性和实效性。

(3)强化题型研究与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对近些年来高考生物试题进行仔细分析、总结和归纳,构建生物高考题型框架,并结合考试内容科学地设置专题训练。从高考内容的分析来看,生物高考题型主要包括单元内综合题、单元间综合题、单元内图像分析题、单元间图像分析题、理论联系实际题、实验探究性题、信息处理题等、概念原理与概念图构建题、计算题等。因此,二轮复习中要结合这些题型进行专题练习,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与答题技巧,进而提高应试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国海.新课程背景下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策略[J].考试周刊,2011,5.

[2]陈琳.浅谈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习题评讲课教学模式[J].新课程导学,2013,3.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策略 篇10

一、编织知识网络, 使知识系统化

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学基础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心理学认为, 结构化的知识是最优化的知识, 有利于我们记忆和理解.通过前期第一轮的复习, 大多数学生并不缺乏知识, 但由于一轮复习分章、分节, 所以往往缺乏系统的知识, 造成部分学生不会调动所学的所有知识解决问题.二轮复习就是要树立系统意识, 把前面分散、独立、分割的知识通过某条线索像穿珍珠似的把知识编织成网, 形成知识体系.当然, 根据高中物理的学习内容及第二轮复习以专题为主的特点, 并不要求通过一条线索把所有知识结构成一个网络.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标准, 寻找几条线索来构建相应的知识网络.

1. 以知识内容为标准

以知识内容为标准, 可以以“力与运动”“功和能”“场物质”“电路分析 (包括电磁感应现象) ”“波动理论”“光现象”“原子和原子核”等为线索, 打通各章、各块内容, 构建新的知识网络.

例如“功和能”知识网络, 这是高中物理主干知识之一, 它贯彻了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原子和原子核各部分的内容.根据高中物理内容的特点和教学要求, 其知识网络 (用框图形式呈现) 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构建.

(1) 功的计算式:

W=F·lcosα、W=q·U、W=UIt.

(2) 能的种类:

机械能 (包括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电势能、内能 (包括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 、光量子能、氢原子能级、核能等.

(3) 功能关系: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1) 典型关系式:

合力对物体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 (动能定理) W=EK2-EK1;

势能变化与对应的力所做的功的关系ΔE=-W;

除重力、弹性力外其他力不做功时, 机械能守恒EP1+EK1=EP2+EK2;

内能变化与做功和热传递的关系ΔU=W+Q;

氢原子能级跃迁hυ=Em-En.

(2) 典型过程:

系统克服滑动摩擦力做的功, 量度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在电路中, 电流做的功, 量度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 克服安培力做的功, 量度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2. 以物理模型为标准

以物理模型为标准, 可以以“物质模型”“过程模型”“问题模型”等为线索, 构建知识和方法网络.例如以“过程模型”为线索, 根据高中物理学习内容及教学要求, 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 机械运动.

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 (典型实例:自由落体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 、简谐运动 (典型实例:弹簧振子) ;

曲线运动:抛物线运动 (典型实例:平抛运动、斜上抛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运动) 、圆周运动 (典型实例:人造卫星和天体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运动)

机械波 (典型实例:声波) .

(2) 感应电流的产生:

“感生”过程、“动生”过程.

(3) 理想气体状态变化:

等温变化、等压变化、等容变化等.

(4) 内能的改变:

做功和热传递.

(5) 玻尔氢原子能级跃迁:

辐射或吸收光子.

(6) 原子核反应:

α和β衰变、人工转变、重核裂变、轻核聚变.

3. 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为标准

以高考的能力要求为标准, 可以以“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为线索构建起知识和能力网络.

例如“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考试说明中是这样要求的:“能根据具体问题列出物理之间的关系式, 进行推导和求解, 并根据结果得出物理结论;必要时能运用几何图形、函数图形进行表达和分析.”所以, 以此来构建物理知识网络, 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在物理学研究和学习过程中, 应用数学工具、构建数学模型是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以“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为线索构建知识网络可以按以下思路进行.

(1) 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物理量的定义式、物理量的决定式、物理量间的关系式.

(2) 物理图像.

(3) 几何图形:矢量的合成与分解、物理模型的描述 (包括物质模型的描述、过程模型的描述和状态模型的描述) .

二、以“物”论“理”, 使解题理性化

笔者在教学中, 常常让学生总结每次考试的得失, 其中一个出现频率很高的失分原因就是:没有仔细思考, 只是凭感觉解题.事实上, 学好物理没有“感觉”不行, 而且随着学习的深入, 知识的丰富, 要越来越有感觉, 但感觉终究是感觉, 仅凭感觉, 亚里士多德也会出现很低级的错误.所以, 物理还是要以“物”论“理”, “物”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理”就是你要对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来历、现状、发展趋势说得出个道理来.因此,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注意在提高学生解决物理命题的理性化程度上下功夫.

1. 什么叫解题理性化?

下面举一个例题来说明.

某消防队员从一平台上跳下, 下落2m后双脚触地, 接着他用双腿弯屈的方法缓冲, 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 在着地过程中地面对他双脚的平均作用力估计为 ( )

(A) 自身所受重力的2倍

(B) 自身所受重力的5倍

(C) 自身所受重力的8倍

(D) 自身所受重力的10倍

本题是一个以实际事例为背景的题目, 理性的解题就是:首先是构建物理模型, 把事例中实际的研究对象———消防队员, 视作“质点模型” (构建物质模型) ;把实际的运动过程———“下落2m”和“双脚着地……, 使自身重心又下降了0.5m”, 视为自由落体运动和匀减速直线运动 (构建过程模型) .然后选择牛顿运动定律或动能定理来解决.

理性化解题, 就是解题者 (不是旁人) 自己说得出:解题中构建了什么物理模型 (通常包括物质模型、状态模型、过程模型三类) 、应用了什么物理原理和规律.事实上, 高中物理命题千变万化, 但高中所学的模型不多, 我们所学的物理原理和规律都是与经过简化以后的物理模型相对应的.只有找到题目所述的是什么模型才能用这个模型所对应的物理原理或规律来解决问题.

2. 如何提高学生解题的理性化程度?

(1) 要重视物理模型的教学

要让学生认识到, 物理学中的很多概念、定理和定律的形成, 都是通过对研究对象进行抽象概括, 对研究过程进行简化的条件下, 即构建出“物理模型”的情况下得来的.建立物理模型是物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 也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首先需要采用的方法.尤其是现在的高考题中, 纯“模型题”数量减少, 以实际情境为背景的题目越来越多.解题时, 不会建立物理模型, 可以说寸步难行.

例1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横截面的液体体积叫做液体的体积流量 (以下简称流量) .有一种利用电磁原理测量非磁性导电液体 (如自来水、啤酒等) 流量的装置, 称为电磁流量计.它主要由将流量转换为电压信号的传感器和显示仪表两部分组成.

传感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 圆筒形测量管内壁绝缘, 其上装有一对电极和c, a、c间的距离等于测量管内径D, 测量管的轴线与a、c的连线方向以及通电线圈产生的磁场方向三者相互垂直.当导电液体流过测量管时, 在电极a、c之间出现感应电动势E, 并通过与电极连接的仪表显示出液体流量Q.设磁场均匀恒定, 磁感应强度为B.

已知B=2.5×10-3T, Q=0.12m3/s.设液体在测量管内各处流速相同, 试求E的大小 (π取3.0) .

一新建供水站安装了电磁流量计, 在向外供水时流量本应显示为正值.但实际显示却为负值.经检查, 原因是误将测量管接反了, 既液体由测量管出水口流入, 从入水口流出.因水已加压充满管道.不便再将测量管拆下重装, 请你提出使显示仪表的流量指示变为正直的简便方法.

显示仪表相当于传感器的负载电阻, 其阻值记为R.a、c间导电液体的电阻r随液体电阻率的变化而变化, 从而会影响显示仪表的示数.试以E、R、r为参量, 给出电极a、c间输出电压U的表达式, 并说明怎样可以降低液体电阻率变化对显示仪表示数的影响.

根据本题提供的物理情境和条件, 至少需要把实际情境简化为两个简单的物理模型:一是直导线在匀强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产生感应电动势;二是由存在内阻的电源和一个电阻构成的闭合电路.在此基础上求解本题就显得很简单了.

(2) 引导学生记住所学知识对应的物理模型

引导学生在记住物理知识的同时, 记住所对应的物理模型, 而不单单是记住文字和符号.这是因为物理学概念、定律、实律和公式都是对物理模型的刻画, 同时每一个模型的建立也都有一定的条件和使用范围, 只有记住相应知识点对应的物理模型及使用条件,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构建模型和应用知识.例如, 在学习玻尔能级跃迁公式:hυ=Em-En时, 就要记住玻尔的原子模型及能级图模型.

(3) 重视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审题能力是一种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能力.解题理性化程度高的学生, 审题能力往往较强, 而凭感觉解题的学生往往会出现题目看不懂或看错的情况.实际上, 审题过程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这一步迈不开, 具体的解题就无从谈起.

例2天文观测表明, 几乎所有远处的恒星 (或星系) 都以各自的速度背离我们而运动, 离我们越远的星体, 背离我们运动的速度 (称为退行速度) 越大, 也就是说, 宇宙在膨胀.不同星体的运行速度和它们离我们的距离成正比, 即, 式中为一常量, 称为哈勃常数, 已由天文观察测定.为解释上述现象, 有人提出一种理论, 认为宇宙是从一个大爆炸的火球开始形成的, 假设大爆炸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 并设想我们就位于其中心, 则速度越大的星现在离我们越远, 这一结果与上述天文观测一致.

由上述理论和天文观测结果, 可估算宇宙年龄 (写表示式) _______________.

根据近期观测, 哈勃常数H=3×102米/秒·光年, 其中光年是光在一年中行进的距离, 由此估算宇宙年龄约为_____年.

求解本题并不难, 第一问是一个“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的问题, 第二问是个单位换算问题.但许多同学却无从下手, 原因在对题目所给的信息不能正确地理解, 他们无法把“不同星体的运动速度v和离我们的距离r成正比, 即v=Hr”与“各星体即以不同的速度向外匀速运动”两句话统一起来, 并认为“向外运动”使“r”增大, 而“v=Hr”, 星体的运动就不可能是匀速的.实际上题中“r”的含义是:各星体“现在”离我们的距离, 对某个星体来说r是个定值, 对不同星体来说r是不同的.

一般对审题的要求是:逐字逐句认真仔细读题, 抠关键词 (可以划出) , 明辨题设条件, 挖掘隐含条件, 明确研究对象和制约环境 (在平面上还是在斜面上;在水平面上还是在竖直面上;是光滑的还是粗糙的;是绳牵还是杆牵;是独立场还是复习场;是匀强场还是非匀强场……) , 构建正确的时空关系, 画出合理的过程与状态草图并标上相应字母, 注意可能的边界点、临界点, 构建物理模型, 选择物理规律, 拟定解决方案等.在复习教学中, 分析例题或讲评试题时, 我们要多给学生审题的机会, 从读题开始, 独立完成解题全过程,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审题、解题的能力.

(4) 提供学生讲题的机会

有一种说法:听一遍不如看一遍, 看一遍不如做一遍, 做一遍不如向别人讲一遍.在二轮复习教学中, 很大一部时间是习题教学, 为了提高学生解题的理性化程度, 让学生讲题, 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学生讲题一般有以下几种机会, 一是学生问学生, 这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教师无法掌控的.二是学生问教师, 这时教师要抓住机会从审题开始让学生先讲给你听, 讲不下去时再恰当提示或启发, 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学生讲着讲着自己就弄懂了;三是课堂上在教师组织下同桌之间或就近几个同学之间相互讲解;四是请学生到讲台上来讲题.后三种情况下要求学生以“物”论“理”, 从审题到构建物理模型, 再到解题依据一一说清楚, 加上教师的点拨、启发和补充, 学生解题的理性化程度会明显提高, 这比教师一遍一遍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显现理性解题过程) 更有效, 尤其是对优秀学生的培养.

上一篇:牌照拍卖下一篇:临床救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