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2024-07-13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精选十篇)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篇1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研究领域涌现了一些应用审计软件的积极探索与尝试。陈伟、张金城 (2005) [1]探讨了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教学方法、开课方式、师资培养以及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文中指出应该加强对通用审计软件的学习。陈伟 (2009) [2]进一步分析了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内容和实验模块, 比较了通用审计软件AO2005和IDEA 2002的功能。张文秀、许莉、和秀星 (2010) [3]提出了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实验中应用审计软件、引入审计案例的教学改革思路与一系列措施, 如:在选择引入教学的审计软件时, 应选择实务领域广泛使用的、有代表性的审计软件, 选择国际著名审计软件, 选择比较适合教学的审计软件。梁素萍 (2010) [4]将国内审计软件———审计之星应用到计算机审计实验教学中。

以上文献表明, 无论是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教学研究中还是教学实践中, 通用审计软件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 但是, 目前教学中对审计软件的应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尤其需要研究将国外典型通用审计软件引入到当前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践教学中。这是因为伴随全球化的发展进程, 社会对国际化审计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 使得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中必须加大对国外主流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

2 通用审计软件现状分析

2.1 审计软件的类别

审计软件是为了采集和处理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而设计的计算机审计程序, 包括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中采集电子数据, 按审计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数据进行加工, 以及按审计人员的需求输出审计信息。审计软件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有效提高审计效率、提升审计覆盖率、加强审计独立性。审计软件按其适用范围可划分为通用审计软件和专用审计软件。

通用审计软件 (Generalized Audit Software, GAS) 是指按经济业务的共性而设计的, 与大多数用户的计算机系统兼容, 具有强大审计功能的计算机程序。它具有良好的通用性, 能够将被审计单位多种数据格式进行转换、查询、汇总、复核、分类等处理, 相对容易使用, 因此是审计人员使用较为广泛的审计软件。

专用审计软件是专门为某一特定的审计任务而设计和开发的专用软件。其适用范围较窄并且需专门的审计软件开发专家进行开发, 使用成本较高, 应用较少。

2.2 通用审计软件应用

2009年8月的《内部审计师 (Internal Auditor) 》杂志发布IIA对全球138个组织关于审计软件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 就全球范围来看, 审计软件在数据提取、数据采集、舞弊侦测、持续监控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其中, 数据分析软件仍是使用最广泛的工具, 约3/4的受调查者使用ACL、IDEA等审计软件[5]。国外常见的通用审计软件还有Galileo、AutoAudit for Windows、TeamMate、Compass、QPL等。总的来说, 国外审计软件的专业化程度高, 集成性、可扩展性好, 能从单个用户和部门团队扩展到企业级解决方案, 在关注基于数据的审计分析和业务保障分析的同时, 关注风险及控制, 提供及时、持续的监控和保障。

目前我国的信息化进程进展顺利, 已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 为集中管理和科学运营奠定了基础, 我国也开发和应用了一批审计软件, 例如: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AO) 、审计之星、用友审易、中普审计、通审2000等。这些软件在我国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 总体来说, 我国审计软件关注具体的技术与业务, 其规范性、通用性存在不足, 系统的、可操作性强的、能被审计实务界普遍接受的、规范的审计软件还很少。

2.3 国内外典型通用审计软件

国外审计软件的研制与开发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审计软件不断完善, 目前国外审计软件往往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取、访问和报告功能, 并且适用面广、易学易用, 所以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中最常用的有ACL、IDEA等。在我国, 审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则是近20几年的事, 现有审计软件的功能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虽具有一定的数据访问功能, 可以执行一些常用的审计程序, 如审计抽样、工作底稿的编制等, 但是其数据综合分析功能较国外流行的审计软件仍有很大的差距。现阶段, 在政府审计和企事业单位中应用最多的通用审计软件是AO。

ACL (Audit Command Language) 是加拿大ACL公司开发的面向大中型企业的审计软件, 尤其适用于金融、电信、保险等行业海量数据分析。它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兼容各种类型数据、数据分析能力强、能进行持续监控等特点。

IDEA (Interactive Data Extraction and Analysis) 是由加拿大的CaseWare公司开发的数据审计软件, 具有强大的数据兼容处理与分析能力。

AO (Auditor Office) 即现场审计实施系统, 是“金审工程”的重要成果之一, 是用于在现场环境对电子数据进行审计的操作平台。近年来, 审计署与国家各级审计机关都在广泛应用AO, 当前的最新版本是AO 2011版。

3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中审计软件的选择

3.1 审计软件的选择原则

3.1.1 通用性原则

由于授课课时、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限制, 出于效益效率的考虑, 审计实验教学中不可能、也无必要面面俱到地应用多个审计软件, 而是往往仅选择一个审计软件或者以一个审计软件为主而另一个审计软件为辅, 所以, 一般应选择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较强的通用性的审计软件, 从而使学生“一通百通”, 将来能够迅速使用其他审计软件。

与专用审计软件相比, 通用审计软件的应用较广、成本较低, 因此,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中选择通用审计软件便是自然而然的。

同为通用审计软件, 不同软件的通用性仍有一定程度的差异。相关影响和评价因素包括:数据类型的兼容性、数据采集方式的多样性、数据分析模型的可扩展性、数据处理吞吐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等。

3.1.2 国际趋同原则

尽可能选择国际知名的通用审计软件, 注重向学生介绍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前沿理论、工具与方法。面对国际市场与竞争, 新时期的高校要培养国际化专业人才, 在审计软件方面就必须让学生掌握国际上先进的、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 尤其是广泛应用于跨国公司、行业巨头和国外知名高校相关课程中的通用审计软件, 而非仅仅满足于了解和应用国内审计软件。

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 (IIA) 组织的年度审计软件调查中, ACL连续数年都被评选为数据采集、欺诈检测和预防、持续监控的首选专业审计软件。如选用国际著名审计软件ACL, 该软件的客户涵盖了世界500强中的2/3、财富500强中的85%、四大国际会计事务所, 以及数以百计的国家地区、州省和地方政府机构, 欧美众多高校纷纷将该审计软件应用到审计教学中。让我国审计专业的学生、特别是ACCA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 的学生学习国际审计软件, 将进一步提升其能力, 开阔其视野, 为将来参与国际竞争做好准备。

3.2 审计软件的比较

如前所述, 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通用审计软件有ACL、IDEA和AO。陈伟 (2009) 比较了AO 2005和IDEA 2002的功能, Weidenmier M.L.与Herron T.L. (2004) [5]比较了ACL和IDEA的功能。在此基础上, 本文进一步综合比较了ACL 9.0、IDEA 2002和AO 2011的功能、性能、兼容性等, 如表1所示。

4 审计实验模块的设计

考虑通用性和国际趋同原则, 根据表1的比较, 本文选择ACL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验教学, 并设计系列审计实验模块, 如表2所示。本文所设计的各模块主要是沿着“数据获取—数据验证—数据分析”这一主线, 兼顾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其他功能。同时, 本文将各实验模块分为基础模块、重点模块和综合提高模块, 并给出模块剪裁建议, 可视具体教学情况进行剪裁调整。

因为ACL本身所具有的良好通用性和先进性, 加之表2中设计的实验模块不涉及过多的软件操作细节, 所以, 基于ACL的审计实验模块可以方便地适用于其他通用审计软件。

5 结语

计算机辅助审计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习计算机审计的基本理论, 还要掌握典型的通用审计软件如ACL的应用, 以完成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本文设计的各实验模块, 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理论知识的理解, 又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整个流程, 并能应用通用审计软件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项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 还可以让学生了解其他类型的审计软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国际化的视野与素养, 从而培养适应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高质量专业人才。

摘要:随着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审计软件在审计实务与教育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我国当前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出发, 分析在实验教学中通用审计软件的选择与应用, 并以ACL为例进行实验模块的设计, 从而为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通用审计软件,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陈伟, 张金城.对开设计算机审计课程若干问题的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10) :48-50.

[2]陈伟.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1) :100-103.

[3]张文秀, 许莉, 和秀星.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实验教学改革设想[J].财会月刊:理论版, 2010 (9) :99-100.

[4]梁素萍.计算机审计实验[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计算机辅助审计 篇2

说明:实验报告应包含实验目的和要求,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教具,实验方法与步骤,实验数据记录及结果分析,心得体会。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本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的基本思路和操作流程(2)掌握《审易A5》软件的基本功能并能熟练应用其进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二、实验要求:

(1)按照要求,对各科目进行分析性复核

(2)根据案例的背景资料和实验要求,模拟审计过程

(3)根据案例的实验结果,编制各科目审定表底稿,运用职业判断形成审计结论

三、主要仪器设备、实验教具: 计算机、用友审计软件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计算机审计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的辅助审计,因此,它同传统审计操作程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分为接受业务、编制审计计划、实施审计和报告审计结果等四个大的阶段。我们在课堂上演练的主要是计算机审计实施阶段,包括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评价和对计算机系统所产生的会计数据进行测试评价。

首次操作令我感到审计软件的方便、快捷。以往我们查询凭证,还要手工逐个的查找,而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只要输入查询条件,瞬间便可一览查询结果。我对计算机审计课程的浓厚兴趣便顿时产生,让我不禁想往下探索,看看审易软件的强大功能。第一次课,田老师引领我们入门,开始了审计过程的准备阶段。大家一起新建自己的用户名、新建项目、进行相关的初始化设置,然后进行数据转换并数据平衡检测,都没有问题的话,至此,实验的审计准备阶段就完成了。

紧接着,步入下一个环节——控制测评。鉴于限实验环境的限制,我们仅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审易软件对这部分的审计采用的是内控调查表的方法。这一部分需要我们根据已知资料进行对照分析,完成后,系统会很便捷的生成内部控制调查表并自动生成相关意见。这种效率上的优势是传统手工审计不能比拟的,其准确性更是毫不逊色。

接下来,承接着内控评价的内容,实验开始进入实质性程序阶段,这是我们实验的核心部分,这期间,会形成大量的审计工作底稿,包括疑点底稿等等。由于

第一次课我的系统数据输出有一点问题,导致我没有成功恢复数据,在田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重新进行了初始化设置。这点教训让我更体会做事的细心、到位的重要性,否则会直接导致工作的失误。在第二、三次课上,我依次进行了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与费用、筹资与投资四个循环的审计。在销售收款循环,举例来说,应收账款的审计,我们要先进行查询,查看余额、明细,查找贷方余额大于10000的、账龄大于180天的、性质重大的款项,形成一个查询结果保存在底稿平台;对应收账款进行分析性复核,运用趋势分析功能,生成应收账款的柱状图,以明了哪些月份值得重点关注并备查;对应收账款对方科目进行分析,以检查其会计处理是否正确;在询证函工具下,对抽取的应收账款生成询证函并予以保存。对分析出的需要调整的款项编制调整分录,最终通过“取数”编制应收账款审定表形成工作底稿。

在采购付款循环,审计操作的主线是相同的。如固定资产及折旧的审计,同样要先对该科目进行分析性复核,形成查询结果;根据实验要求对可疑点和不恰当的会计处理编制底稿和调整分录,编制固定资产审定表,这部分的问题是盘亏资产处理不当,都要在工作底稿中予以体现。

审计的思路已经非常清晰了,生产费用、筹资投资的审计都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具体到每一个科目来说当然会有所不同,并要注意一些细节。比如存货的部分,不要只查看末级科目,不然金额是不全面的;设置查询条件时,借、贷方要分清,是发生额还是余额要分清,不然结果都是不合适的。以下是关于会计科目的筛选:

在完成了审计实施阶段后,进入审计终结实验阶段,就是产生审计报告,这个审计过程的结晶。在报表功能下,便可看到基于之前审计活动所产生的财务报表,但是数据是不正确的,需要我们把它调平。通过检查审前的报表,把公式不恰当的项目调整了过来,使之平衡;但截至实验结束时,我们都没能把报表调平,一系列的增减变动调试,却始终没成功,不知道是系统本身的状况还是我们大家的理解有误,希望老师能在审后报表上给我们“开恩”。最后是附加的一个应收账款催款通知书: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验时间真可谓转瞬即逝,抡文老师老师将我由对计算机审计仅有课本上的了解一步步引领到对实际操作的掌握,这是一个有着深刻实践 10

意义的进步。在这个电算化的时代,审计业务也是基于计算机的辅助开展。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会熟练进行计算机审计无疑是一个竞争优势。因此,我想特别感谢田老师,带我进行了体验了一把电算化审计的魅力。

每一堂实验课上下来,都感觉非常紧凑,气氛中舒展又带着紧张,有时候几节课都顾不上看表,感觉时间过的很快。我们的实验模式是大家各自进行演练,李老师对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导。我觉得这样的形式很好,既不耽误全体的进程,又考虑到了个别需求,与我们的实验课性质很匹配。现在回想起来,从审计初始阶段到终结阶段,一切都是与鼠标、键盘和电子数据打交道,查询到的疑点或结果也是直接生成电子底稿存档,很多工作都是在几秒钟之内完成,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但是,计算机审计工作同样需要我们具备细心、洞察、分析、审慎,而且往往有更高的要求。就像我前面提及的,第一次实验结束后我的备份没有做好,导致下次实验得从头开始。倘若审计工作已经进行到了尾声,这样的情况发生,那么后果就更为严重;若是在工作岗位上,说不定便会造成经济上或其他方面的损失。还有,计算机软件的工作需要我们输入各种各样的条件,若是对软件的理解操作不当,也会直接导致审计工作中发生错误。

最后,要再次感谢李老师的耐心、悉心的指导与关爱!

学生签名:

实验教师评语及评分:

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及防范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风险防范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展,计算机对审计的影响越来越大。然而,计算机在给审计带来方便、快捷、高效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审计风险。只有做好审计风险的防范,才能使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得以顺利地开展。

一、审计风险的主要研究模型分析

1、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分析

长期以来,审计职业界一直使用的审计风险模型是:审计风险=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IZ)×检查风险(Dlk),并要求根据该模型来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以最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该模型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财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

从理论上看,该模型不存在明显的不妥,但在长期的实务操作中却面临很大的问题和困难:第一,直接设定固有风险为100%。第二,评估控制风险不认真,有走过场的嫌疑,实务中控制风险(CR)评估为最高时只要求记结论,不记理由,问题很大。第三,原先将“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单独作为两个准则,使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没有跟风险评估有机结合,使了解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不被重视。第四,原风险模型侧重于指引认定层次的实质性审计测试工作,对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和应对重视不够,导致实质性测试没有目的性、方向感和针对性,进而必然会影响对认定层次重大错报的检查效果。第五,没有抓住财务报表审计工作的“关键点”。

2、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新风险模型

由于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在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方面存在问题,国际准则以及我国审计相关准则都进行了修订。原审计准则规定:审计风险倡导以客户风险为导向,但实际未落实。新审计准则规定:以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强调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和实质性程序并重。也就是说,新风险准则和风险模型以识别、评估和应对重大错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总审计风险至可接受低水平为目标的最新风险导向审计理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的新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RMM)×检查风险(DR)。其审计风险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财务报表层次,二是交易、账户和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审计实务中,新审计风险模型下的风险评估包括三个阶段:了解客户及其环境包括内部控制,评估报表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和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针对报表层重大错报风险,制定“总体应对措施”;针对认定层重大错报风险,展开“进一步审计程序”,具体包括:实施控制测试,再评估认定层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实质性程序,其目的是为了降低认定层的检查风险。应该看到,新审计风险模型与原审计风险模型相比有显著的理论进步,对CPA的要求更高、更严、更细。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审计风险分析

所谓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就是指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运用了信息技术的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当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未能公允揭示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审计人员发布的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本文按照现代风险导向下的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就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两个方面来尝试进行分析。

1、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分析

现代风险导向模式下的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来自于两个层面:一是财务报表整体层次,二是交易、账户和列报与披露的认定层次。这样,我们可以认为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重大错报风险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对企业财务报表总体层次的影响,另一方面是信息系统对产生财务报表的认定层次的影响。

信息系统固然能提高企业财务处理的效率,但是它自身的一些特性却会产生新的经营风险或增加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是:第一,电子数据的“无形”特性使得记录在存储介质上的数据相对于纸质信息更加容易被滥用、篡改、丢失或破坏。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过程中风险增大,管理层通过信息系统舞弊的可行^生和可能新更大,使得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增加。第二,电子数据的存储集中程度高,数据处理速度快。因为数据高度集中的存储和快速的处理对错误或疏忽造成的损失产生了放大作用,一旦出现问题极易造成巨大的损失。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经营风险,从而增大了财务报表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第三,信息化系统中软件及硬件自身的所存在的风险也会随着信息技术的运用而成经营风险的一部分,此外信息化的会计核算环境为凭借计算机手段的非法接入提供了可能。所以总体层次和认定层次的经营风险都会因此而有所增加。第四,信息化环境下的权限控制问题。在手工环境下,职责分离授权、批准是最常用的内部控制手段。虽然在信息化环境下仍然可以设置授权、批准功能,但是由于在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人员可以同过的盗用授权文件或口令,而是控制失效。增大了经营风险和管理层舞弊风险使得总体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增加。第五,信息完整性异常的情况导致的风险。信息完整性异常的表现常见的有以下两种:信息处理数据和业务传递资料的不一致,导致的管理层决策失误;信息修改功能引发的数据缺失。这些都会进一步加大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

2、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检查风险分析

通常的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采取了不恰当的测试程序,未能发现已存在的重大(实质上)错误的风险。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情况下检查风险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由审计软件的应用产生的检查风险。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加快了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因而审计软件的更新速度与会计软件的适配程度,审计软件自身的完善程度和运行的稳定状况都会影响到审计计算分析正确性。第二,历史数据查找困难增加的检查风险。由于信息系统使用的软件升级,平台迁移,导致了账套不能够兼容使得查找历史数据的难度增加,从而检查风险增大。第三,审计线索减少导致检查困难,从而引发的检查风险上升。信息化的被审计单位中很多传统环境下的一些传递环节所涉及的审计线索大大减少,或者甚至在经济业务发生后自动消失导致取证的难度加大,并由此产生检查风险。第四,审计信息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的检查风险增加。在现有的审计实务中许多审计信息资料与数据储存在各审计人员的独立的电脑中,审

计信息资料没有有效地与局域网络进行链接,审计信息与数据不能互通或者说交流效率低下,导致检查风险增加。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的防范

1、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中重大错报风险的措施

首先,制定针对重大错报风险的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防范措施。要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下总体层次的错报风险进行控制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与管理层进行积极、有效地沟通,在审计工作开展之前就应该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和信息系统深入了解。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要详细了解是指对其使用的财务软件要熟悉它的版本、业务处理流程等;针对信息系统则要在可能发生舞弊的环节注意管理人员尤其是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有没有对信息系统或财务系统施加不良影响,从而便于开展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工作。如果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庞大,系统结构复杂,审计人员就应当考虑要先对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做一个专门的IT审计,或者邀请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以专家身份加入到审计团队中,以确保审计工作开展时计算机辅助审计对象系统的可靠性、稳定信和有效性。对管理层和整个信息系统我们需要关注和防范的就是系统的稳定性和可以信赖程度,以及对管理层在信息系统下舞弊风险的评估。此外,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自身的特性会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所以当审计人员在考察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时,同时也应当考虑使用该信息系统对企业的经营风险的影响。

其次,制定针对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防范措施。制定认定层次的错报风险防范措施可以从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两方面来着手。管理层对固有风险的认识和重视是降低固有风险的关键,因此为了降低被审计单位的固有风险,审计人员只有通过和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切实沟通,增强他们对计算机辅助审计下固有风险的认识。使管理层认识到在信息系统环境下固有风险仍然存在,信息系统的存在并不会使得固有风险消失,需要管理层给予足够重视。要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下的控制风险,审计人员要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情况有所了解。同时要注意结合计算机辅助审计情况中内部控制的新特征,例如经济活动的中间记录可能会在交易完成之后就消失掉,这种情况我们称之为缺乏交易轨迹。除此之外职责分工的特殊性,同类处理的一致性都要纳入考虑,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套有针对性的审计检查程序。在观察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和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之外,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交易和事项来进行测试,争取有效地降低认定层次错报的风险。

2、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中检查风险的措施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篇4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一门单独的课程, 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内容。实验教学内容由九项主要实验模块构成, 即:实验软件入门 (实验一) 、数据采集功能使用 (实验二) 、审计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数据查询 (实验三) 、审计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数值分析 (实验四) 、审计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统计分析 (实验五) 、审计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审计抽样 (实验六) 、审计数据分析功能的运用:其他功能 (实验七) 、审计软件的其他功能 (实验八) 、综合案例 (实验九) 。所选用的审计软件工具不同, 实验模块内容会稍有不同。一般地, 实验前四项是最基本的要求, 最后两项实验则必须结合具体案例进行。

目前我校并没有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 而是作为《审计学》课程的课内实验课, 统称为审计实验课。该课程包括48个理论课时、32个实验课时。在2008年以前, 基本上是手工仿真模拟实验, 2008年以后, 由于购入了相关软件, 审计实验内容为:相关软件功能介绍、财务数据采集流程;账表等数据查询、报表数据分析、财务分析等;账表一致性检查、凭证大额分析检查和抽样检查等数据核对检查;审计工作底稿、疑点汇总、审计日记、转Excel、转底稿等审计软件的其他功能;对案例公司的综合案例实验等。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 实验教学组织方式:团队小组模拟对抗赛式

具体作法是:改变以往一人一机、“单兵作战”实验方式, 成立审计项目小组, 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模拟对抗竞赛。对抗赛按四个实验项目进行:初步业务活动与审计计划阶段 (实验项目一) 、风险评估 (不包括内控) (实验项目二) 、了解内控及进一步审计程序 (实验项目三) 、审计终结阶段 (实验项目四) 。各小组在每一轮对抗赛中的名次和得分由其速度和实验质量决定 (速度按各小组上交审计工作底稿的先后顺序衡量;质量由指导老师把关, 凡上交的审计工作底稿质量不符合要求的, 指导老师要求退回修改或重做, 则该小组不会产生名次和分数) 。经过四轮对抗赛后, 各小组四次得分的简单平均即为各小组最终总得分 (总成绩) , 然后根据各小组总成绩排出各小组最终名次 (同时也是各小组的班内排名) 。

成立审计项目小组的基本原则是:一般5至6人为宜, 学生自愿选择、自由组合、自选组名, 但要求必须男女搭配、性格互异。三个班90人共产生18个审计项目小组。审计小组产生以后, 还需由各组推选一名学习成绩较好、善于沟通、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学生作为本项目组经理, 其职责是:负责对本项目组成员的审计工作进行分派、指导、监督、复核, 并带领本小组全体成员完成此次审计实验任务。

(二) 实验内容安排:差异化

各小组在实验项目一、二、四方面的实验内容基本相同, 但在实验项目三方面的实验内容存在差异。实验项目三“了解内控和进一步审计程序 (包括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 ”按业务循环法开展。以案例公司为例, 其业务循环包括六个方面:销售与收款循环、购货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理财循环、货币资金审计等, 要求每个小组完成上述所有业务循环的审计实验, 既不可能, 也无必要。因此, 笔者做了调整处理, 要求每个小组只需完成其中1至2个或2至3个业务循环实验即可。而全班18个小组的实验综合起来, 即可视为完成了所有业务循环的审计实验。至于哪些小组应完成哪些业务循环实验, 可以由实验指导教师指定, 也可以由各项目组组长抽签决定。笔者此次采取了教师指定和组长抽签两种方式:销售与收款循环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指定为每个小组必须实验内容, 另外各小组再抽签确定2个业务循环, 这样每个小组均需完成3个业务循环的实验。并且, 由于实验项目三内容的不同, 相应引起实验项目一中的审计计划编制、实验项目四中的审计调整和最终出具的审计报告也有所不同。至此, 从纵向看, 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包括四个实验项目, 与审计流程相吻合, 是完整的;从横向看, 每个小组的实验内容与其他小组有差异, 又是独特的, 从而形成了各小组实验项目数量相同、实验具体内容又有差异的竞赛格局。

(三) 考核标准:侧重团队小组总体表现

在确定学生个人的审计实验成绩时, 笔者采取如下计分标准:以学生个人所在小组总成绩为标准, 视具体情况上下浮动2至3分, 即为该生审计实验成绩。比如, 若某小组经历四轮对抗后的总得分是90分, 名列第三, 则该小组内所有成员的审计实验成绩得分在87至93分范围之内, 具体得分视其是否为项目组经理或一般组员、所编制审计工作底稿质量、组内分工及工作量大小、撰写的审计实验报告质量等情况而定。

三、取得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一) 效果

通过以上实验, 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团队小组模拟对抗赛的教学组织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实验的兴趣和热情, 差异化的实验内容极大地煅炼了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团队小组对抗赛+差异化实验内容+组内分工”的实验方式, 有效培养了学生之间的沟通和团队精神。

(二) 存在的问题

通过此次审计实验教学, 笔者深感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并且这些问题也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将计算机辅助审计作为《审计学》课程的课内实验课,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的独立发展。二是缺乏配套适用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材。三是未将实践教学成绩计入期末考试成绩或在期末考试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太少, 导致学生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四是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四、改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 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 合理安排周课时和教学周次

《计算机辅助审计》有其完整理论体系和实验内容, 应单独设置该课程, 让学生既系统了解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理论知识, 又能掌握计算机辅助审计技能, 与作为《审计学》课程的课内实验课相比, 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同时, 应合理安排教学周次和周课时。以32个总课时、1学分为例, 笔者以为:每周4个课时为宜, 且最好是连续完整的时间段, 教学周次以8至16周, 或9至17周为宜, 也可在全部学完《审计学》理论课之后的第17周或第18周进行上机实验, 但考虑到学生马上面临期末考试、审计实验任务又很繁重、其他课程也进入复习阶段等因素, 学生心理压力会增大, 会导致到课率不高、上机实验流于形式等问题。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单独开设《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课, 且在学生学完《审计学》、《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之后。

(二) 加强教材建设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掌握相关审计软件的功能和操作。目前市面上已出现若干根据不同审计软件编写的配套教材, 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购入, 也可以组织现有师资力量进行审计软件开发、教材编写等。

(三) 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课程在期末总评成绩中的比重

建议按平时成绩10%、实验成绩30%、期末成绩60%的比例进行考核, 或实验成绩40%、期末成绩60%的比例, 具体比例视各校具体情况而定。但必须切实提高实验课程的考核比重, 才能让学生真正充分重视对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 加强师资培训

方式包括:到具备相关专业和师资的知名高校进修、培训, 到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开展的比较早、比较成熟的高校观摩、学习、借鉴, 到会计师事务所、企业等实业部门挂职煅炼, 积累丰富的IT环境下实际工作经验。

(五) 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审计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审计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为防止审计实验流于形式, 需不断创新实验教学方式, 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审计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笔者认为, 文中提到的团队小组对抗赛等实验教学组织方式, 对提升实验教学效果有一定作用, 值得推广。

(六) 不可忽视手工仿真实验的作用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篇5

一、企业内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主要内容

相对于国家审计机关和社会机构的审计工作,企业内部审计因其审计内容的不同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方面,计算机审计要对计算机本身进行,包括计算机的工作系统、硬件、软件、存储数据信息等,以及时发现和解决计算机审计软件的问题。另一方面,计算机辅助审计要针对会计电算化的系统、会计原始凭证、会计报表等进行详细的审计,通过将这些资料转移到计算机设备上,审查出一份真实和公正的结果[2]。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

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通过计算机软件高效、简便的操作系统,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计算机辅助审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对于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方式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效率和质量。在正式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之前,企业审计人员要及时对软件的内部风险进行准确地评估,并把握好审计工作人员对电算化软件的依赖性,在评估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应用三种方式:一是详细分析测试系统;二是选样测试系统;三是评估审计资料中数据的安全性[3]。

2.2保障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

要确保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审计人员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数据信息的管理模式和方法,以此判断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使用情况是否可以满足审计方案实行的要求,进而有序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4]。在这一过程中,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能够有效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中的问题,并提供修正的建议及方案,从而加强企业会计电算化环境的安全性。另外,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帮助企业尽快制定出较为严密和完善的计算机内部审计制度,提高计算机处理数据的真实性,保证电算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的质量。

2.3辅助企业现场审计工作

计算机辅助审计还可以用于企业现场的审计工作,在企业内部审计时,计算机辅助审计要对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和数据进行选择性的收集、转换和分析,这是企业现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在对企业内部控制风险进行评估之后,审计人员要对企业财务信息中的控制风险和弱点进行数据的收集,再将数据信息转移,依据审计方案进行整理和分析,提高企业现场审计的质量和效率[5]。

2.3.1财务数据的收集

财务数据的收集也被称为导出,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管理数导出方式有三种:一是通过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财务管理软件,将财务数据的形式转变为通用数据库的格式,这种导出方式应用的较为普遍。二是不需转变,直接使用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的备份,这种操作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三是从被审计单位计算机软件的原始数据库表中导出财务数据[6]。

2.3.2财务数据的转换

财务数据的转换指的是迁移导出的数据。目前,审计人员常用的迁移方式是网络下载,用自备的电脑连入被审计单位的网络,再获取一个合法的网络账户,直接从被审计单位的数据库中导出财务数据[7]。还有一种方式可以用来转移财务数据,这种方式需要一条网络线在两台电脑之间形成对等网,将被审计单位数据库中的数据目录进行共享,才可以拷贝到另一台电脑。

2.3.3财务数据的分析

财务数据的分析是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中的关键环节,这一过程是通过计算机系统的二次数据加工作用,逐次过滤和统计财务金额、摘要、科目等项目,再进行快速的数据运算和整合,发现数据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得出财务信息变化的实质性原因。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通过客观、快速的计算和分析工作,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提高审计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企业内部审计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模式分析

在了解了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操作方式之后,可以进一步分析企业内部对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模式,这对充分加强企业财务管理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1通用型计算机辅助审计

通用型审计软件,简称GAS,这种模式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GAS可以帮助审计工作人员合法高效地访问和获取企业财务数据库的平面数据和资料,这是开展审计工作的重要环节[8]。GAS在测绘上的作用较为突出,通过测绘计算机中海量的数据和信息,获取其中具有较高价值的资料数据,帮助审计人员调查分析出更加合理清晰的审计结果。GAS对审计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不高,是目前较为流行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模式。

3.2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

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是通过集合计算机各个系统的代码,将程序迁入到审计系统中,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能够及时监控各项交易,记录和检查交易过程中的细节,还可以代替审计人员定期地浏览和检查设计性文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企业内部审计发挥较为广泛的作用[9]。在应用内部嵌入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时,需要注意时间上的适用性,否则会降低系统的运行质量,这需要进一步的测试和优化,才能实现系统全面的高效性能。

3.3通过电子表格系统进行辅助审计

EXCEL、LOTUS等软件都属于计算机电子表格系统,这些常用的电子表格工具对于企业内部审计也能发挥巨大的作用,是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另一种应用模式。电子表格系统通过宏的编程结果实现电子数据的存档、数据库管理和图表生成与统计,并通过与计算机其他系统软件的连接,生成系列性的数据函数,有助于财务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和筛选等[10]。财务审计人员利用电子表格系统形成的存档数据、数据库和图表、函数等,进行随时的数据更定,过程简单快捷,结果清晰准确,可以说,计算机电子表格系统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3.4完成数据的自动保存和瞬时数据的自动提取

企业在开展内部审计时,审计人员要将财务数据从数据服务器或者大型的计算机服务器中提取出来,传统的数据提取和保存过程较为复杂,计算机辅助审计则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更快捷、更全面、更准确地进行数据的提取和保存,通过定位财务数据,再进行数据的复制和传输,在瞬时提取大量的财务数据,与此同时,计算机辅助审计具有自动保存原稿的作用,原始数据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不会丢失。这种模式的应用能够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消耗,提高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四、结语

随着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对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的加深,计算机辅助审计工具和审计流程也在不断地突破和发展,以加强对企业财务管理的辅助作用,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效率。具体来说,计算机辅助审计会进一步融合审计工具和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并重视加强计算机审计系统的规范性、合理性、便捷性,企业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应用,能够逐渐建立起企业自身的审计资料库。数据的查找和分析更为方便、准确和快捷,这对落实经营管理责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广西内部审计师协会,广西财经学院,广西电网公司联合课题组.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01).

[2]黄昌盛.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体会[J].经营管理者,(17).

[3]耿键.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经营管理者,(01).

[4]赵晓霞.计算机审计在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及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4(06).

[5]胡能群.计算机辅助审计在内部审计的应用[J].金融科技时代,(08).

[6]曹委员.计算机辅助审计对审计证据、方法、抽样的影响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6).

[7]于艳芹.浅谈计算机辅助审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知识经济,(11).

[8]刘金环.计算机审计技术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17).

[9]冯素珍.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状况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01).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篇6

一、生物实验的哪些内容适合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

(一)认识生物实验器材,可运用计算机辅助

教师在生物实验中如果仅靠实物和手绘图、挂图来讲解生物结构,会让学生难以了解其构造、原理及使用方法;而利用计算机辅助讲解,问题就好解决了。如在讲解“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显微镜各部分的立体结构;学生观察后,对如何使用显微镜就会有较清晰而深刻的认识。

(二)培养学生规范操作实验的习惯,可运用计算机辅助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只进行讲解或演示实验器材的操作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就无法培养学生规范的操作习惯。如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部分学生因为看不清教师的示范操作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会出现一些不规范的动作,如将试管直接放到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热,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加入试管的顺序颠倒等。而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显示操作规范,利用录像等播放实验过程,就能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步骤,避免多犯错误。

(三)实验前展示步骤,实验后展示结果,可运用计算机辅助

传统的实验课教学,因时间与条件的限制,不便于给学生讲清楚;即使板书清楚,也不利于指导学生实验。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师可在实验前指导学生阅读实验内容,使其掌握实验目的和操作要领,理解实验原理;实验中利用板书、图示或动画展示实验步骤及各种现象,并对其进行质疑,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观察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交流总结实验,根据实验填写实验报告。

(四)无条件完成的实验,可用计算机辅助

对于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而无法操作的实验,或是对学生的安全有威胁的实验,或是太微观、太宏观的实验,可用计算机辅助完成。例如,可设计辅助“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教学课件。再如,生物实验有的要求时间长,不能在一节课内完成;有的实验不能在实验室内完成,如孟德尔的遗传实验等,教师也可把它们的实验过程以动画或影片的形式浓缩在一个短短的课件中;还有的实验科技含量很高,一般的中学没有硬件条件支持学生完成,如PCR扩增等,教师也可将实验过程制成多媒体动画或影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对实验有更多了解。

二、对生物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的策略

(一)利用计算机辅助课件创设情景

计算机辅助课件能够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和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各种教学信息。比如在教学“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时,教师可设计这样的多媒体课件:在打开多媒体课件时,一个细胞跳出来,它会自我介绍自己的名字,它是哪个母体下的细胞,细胞将自己全身上下展现了一遍,而且讲述自己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在什么情况下能传输,什么情况下不能传输等。这样的计算机辅助课件使学生事先被带入实验情境,产生双重记忆,使实验变得更加有价值。

(二)利用计算机辅助课件提供直观材料

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感受事物的质量,让学生获得更生动直观的事物形象。它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加以宏观模拟,把宏大场景作微观处理,使瞬间变慢,历史重现,化枯燥为生动,图文声像并茂,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达到探究的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计算机辅助课件进行当堂考核

计算机辅助课件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完成“评价”这个环节的教学。如在完成“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的教学后,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克隆与克隆动物技术发展史、受精的过程,加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加深学生的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教师还可以精心设计一些形成性练习,在教学结束后让学生进行思考作答,进一步巩固学生自主探究的效果,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锻炼。

三、计算机辅助生物实验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一)严格教学设计,确保实验科学准确

教师在运用计算机展示客观存在的生物时,一定要注意真实性。植物和动物的照片一定要使用实物照;对于微观的生物现象,需要采用放大的模型,并要配有实物照或显微摄影照片。因此,在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设计过程中,要使用恰当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使演示效果更加有效、明显。对可能出现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或不同的实验结果,要充分估计,全面考虑,并让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分析其原因,确保实验的科学准确。

(二)计算机辅助实验内容要适量

要防止多媒体成为代替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机器,把学生当成接受信息的机器,课件播放时间要适度,避免学生产生疲劳感。教师可以边播放课件边讲解示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结合其他媒体,提高实验综合效率

实际上,计算机辅助只对某种特定的实验教学有效,它并非全能媒体。要把板书、幻灯、投影、模型、标本、电教设备等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辅助作用,相互补充,取长补短,提高实验教学的综合效率。

(四)恰当使用,不要让计算机辅助代替实验

对于大多数学生能够亲自动手操作完成的实验,就不宜采用计算机辅助來代替。如果用计算机完全代替学生实验操作,那么学生便会产生惰性,他们的操作技能、合作意识、学习兴趣等就无法培养,违背了实验教学的初衷。

探讨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 篇7

一、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审计应用情况

改革开放后十年,国家审计单位的审计工作遇到了瓶颈,例如审计信息难收集,数据储存量过大无法保证数据经过多年还依然完全,所以审计工作难以展开, 而相关工作人员审计水平不高也逐渐失去审计资格,导致审计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在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提高了自省意识,相关政府也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支持审计信息化工作的全面开展。 在国家法律的支持下,相关部门引进国外技术的支持,在结合本国国情后制定相关计划,建立审计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

二、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面向数据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是以计算机为媒介进行审计工作。 在传统的审计工作中,工作时间长,工作效率低且工作质量普遍不过关,大量工作是靠人工操作,其大量信息数据有个人主观成分。 在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后,不仅能减少人工成本还能节约工作时间,形成公正科学的工作模式。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计算机技术几乎每天都有更新,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日常工作,可以便捷对数据的查询和检索以及统计。 在审计工作时,必须对被审计对象进行信息的搜集, 如果使用计算机技术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信息收集, 极大程度地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反复。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与人工审计的差别

计算机辅助审计和人工审计的工作目的相同, 但是采用的审计方法有极大差别。 人工审计在审计时具有单一性,每个工作人员只能对被审计对象的一个方面进行调查,在综合多个人员的调查结果进行审计, 耗时长,工程量大。 计算机审计则显得方便许多,首先审计信息系统在审计之前就已将所有监督对象的信息进行储存和分类,在审计时,一个审计员工就可以将所有信息调查工作完成,且快速有效,同时还可以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并同时开展后面的工作。

四、数据采集的主要步骤及方法

计算机审计的具体步骤包括以下几点:

(一)信息调查

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审计工作时最重要的工作内容就是信息调查,这是审计的基础。 在对被审计对象进行全方面了解后,再将所有信息整理成书面,向上级反馈。

(二)提出技术要求

在审计工作需要技术支持时可向上级领导进行申请, 通过审计系统更加便捷地获取被审计对象的相关信息,减少人工操作的工作量,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

(三)完成信息统计

在获得被审计对象的所有信息后,进行整理和分析,并进行反复核对,确保信息准确无误,这是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

五、面向数据的计算机审计的持续发展

在计算机辅助审计当中,持续审计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虽然持续审计的思想已经持续了很多年。 但是,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持续审计也逐渐变得切实可行的。 在持续审计当中,其主要的原理大概有两个类别:第一点:单机的系统模式,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从被审计的系统当中进行数据的抽取,与传统的数据模式相比,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独立的操作系统、 独立的数据库以及独立的审计软件,可能很好地实现被审计系统的相互了解,从而进行系统数据的抽取。

为了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安全稳定发展, 管理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的事项:第一点,保证审计数据采集的安全性,其大致包含了数据采集的物理安全、数据采集过程中的身份验证的安全以及授权的安全,审计数据也要保证充足。 第二点:在数据的传输过程当中保证安全,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数据传输的保密性以及完整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系统数据不泄露。 不被复制。 第三点:审计数据的存储安全。 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审计数据的连续性,以及使用性。

六、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能够了解到,随着信息化的不断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必须加强计算机的审计工作, 借助于先进的审计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审计的效率,还能够更加确定审计的范围。 相比于传统的人工审计工作,计算机审计更方便。 人们在了解到计算机辅助审计优势的同时,还必须深刻认识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和使用,才能使计算机审计系统更加全面。 自从我国加入WTO之后,审计工作应该逐渐与国际连接,不仅能够使信息数据更完备,也能提高自己的审计水平和质量,使得我国的审计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的企业与人民获得合法的权益,使得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所以审计单位在挑战国际潮流带来的挑战时还应该注重自身专业素养和管理理念的提高。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更上一层楼,对数据的辅助审计方法与日俱增,对审计从业人员的要求也更高。他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不断迎接新技术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国际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状,深入了解发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审计流程和顺序。

关键词:数据,计算机,辅助审计

参考文献

[1]张文秀,戚振东.基于通用审计软件的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5):17-18

[2]刘杰.《计算机辅助审计》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12):243-244

[3]邹照菊.完善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教学的若干建议[J].商业会计2010(23):196-197

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探析 篇8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各企业被广泛应用, 由此, 计算机审计已被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目前, 计算机审计在我国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计机关利用计算机存储有关的法规、条例、被审单位的有关情况、已审案例的审计结论和处理结果等, 以便需要时可迅速查询和及时调用。

2. 利用计算机对审计资料进行统计、汇总编制和打印出各种类型的报表。

3. 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审计。把计算机作为审计的工具, 辅助审计人员完成部分审计工作, 一般称为“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 它的作用是检测电算化系统技术的错误和缺陷, 判断电算化处理过程合规性、合理性和有效性, 以及有关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允性。

4. 对重点单位经济活动的直接监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重要性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同, 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增加。因此, 本文拟根据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的均衡原理和几何模型, 分析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增加的原因及表现, 以求采取适当的审计策略来降低计算机辅助审汁风险和证据成本, 并同时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二、期望审计风险、实担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本的均衡

所谓审计风险, 按照我国注册会计师颁布的新审计准则的定义, 它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 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从形式上看, 审计风险有期望审计风险和实担审计风险。期望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时, 主观确定的可以接受的审计风险。实担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的财务会计报告发表无保留意见时实际承担的风险。实担审计风险与收集、评价的审计证据的数量相关, 即审计证据的数量越多, 审计风险越小;反之, 审计风险就越大。一般只有在实担审计风险小于期望审计风险时, 审计人员才能发表无保留审计意见。

期望审计风险、实担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本之间的关系的几何模型如图l所示。对此有几点说明。

1. 期望审计风险一般介于0~1之间。当期望审计风险=0时, 说明审计人员绝对保证被审单位的财务报告不存在重要错误;当期望审计风险=1时, 说明审计人员认为被审单位财务报告完全不可靠。

2. 从曲线S的特性可以看出, 在某一点以前, 所耗的证据成本能大大地降低审计风险;而过了这一点, 在审计风险降低到一定程度以后, 要降低一点审计风险, 所付出的证据成本将大大增加。这一点就是L与S的相交点, 表明期望审计风险和实际审计风险相等时的证据成本最为恰当。因此, A点就是权衡证据成本与分析之间关系的均衡点。

3. 审计证据越多, 审计成本越高, 实担风险越小。但随着审计证据数量和成本的增多, 实担审计风险的下降幅度呈递减趋势, 这体现了“收益递减规律”在现代审计中的运用。

三、增加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成本的主要表现及成因分析

计算机辅助审计既具有常规审计所具有的审计风险, 即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也有其特定的审计风险内容。根据调查可知, 增加的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有:

1. 信息系统或相关系统程序可能会对数据进行错误处理, 也可能会去处理那些本身就错误的数据。

2. 自动信息系统、数据库及操作系统的相关安全控制如果无效, 会增加对数据信息非授权访问的风险。这种风险可能导致系统内数据和系统对非授权交易及不存在交易的记录遭到破坏, 系统、系统程序、数据遭到不适当的改变, 系统对交易进行不适当的记录, 以及信息技术人员获得超过其职责范围的过大系统权限等。

3. 数据丢失风险或数据无法访问风险, 如系统瘫痪。

4. 不适当的人工干预, 或人为绕过自动控制。

5. 电算化数据处理存储方式带来的风险。如审计线索的不可视性、给审计人员察觉异常、查找错弊带来困难, 影响了审计效率和质量。

6. 计算机软件、硬件系统失灵风险。如硬件故障、软件有病毒等, 使数据失真, 也可能引发风险。

7. 计算机系统控制风险。计算机内部控制不完善的风险很大, 或虽有完善内控制度, 但执行不力, 也存在风险。

8. 计算机舞弊风险。计算机舞弊风险是指由于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舞弊行为导致的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被审单位利用计算机进行舞弊的方法主要有:篡改输入、文件、程序和输出以及非法操作等。当然, 报表审计工作并非专为发现舞弊, 但也要合理保证可能导致财务报表严重失实的舞弊得以披露。如果由于审计人员未能保持应有的谨慎态度而出具无保留意见, 其实担审计风险将是十分严重的。

9. 目前, 一般审计人员电算化会计和审计知识技能均不足, 专业胜任能力受到影响, 增加了审计风险。

1 0. 目前实用的的审计软件较少, 制约了审计质量和效率, 加大了审计风险。

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增加了审计证据成本, 主要还表现在资源、时间和人力的耗费上。

(1) 与“绕过计算机审计”的方法相比, 目前的计算机审计辅助审计方法的成本太高。以检测数据法为例, 为正确评价客户的电算化系统, 需要事先进行大量的工作, 获得准确的测试结果, 以便和客户系统的处理相比较。此外, 测试数据的设计和安排也需要有充分的考虑、丰富的经验和娴熟的技巧。而且, 被审系统越复杂, 实施越困难。

(2) 不同客户的电算化系统在开发形式、软硬件配置和应用程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差异, 加上通用审计软件的缺乏, 审计人员需要对不同系统设计不同的审计软件。因而, 引起审计证据成本的增加。

(3) 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中, 嵌入审计程序法对审计人员的要求甚高, 不仅要求审计人员掌握一定的应用程序方面的知识, 还要能将审计软件移植到客户的计算机系统中。这对目前的审计人员来讲有较大的难度, 因此, 不得不依靠纯计算机人员来完成计算机审计任务, 这不仅会增加重大错报风险, 也增加了审计证据成本。

根据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增加的趋势, 我们必须将可接受的审计风险定在低水平内, 但也要考虑审计证据成本, 若把审计风险定为5%, 可将风险模型列一检查风险变动简表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出, 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来说, 重大错报风险较高, 检查风险可接受水平必须确定在低水平阶段。

四、结论和建议

在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时, 必须处理好审计证据成本和审计风险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确保既不使审计证据成本过高, 同时也能将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会计电算化给会计工作带来了便捷, 但同时却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 采取适当的审计策略以降低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就成为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 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合理确定期望审计风险

我们对图2加以分析。如果审计人员要降低期望审计风险, 则期望审计风险从L1变为L2, 风险水平从a点降为b点, 证据成本也从c点移到f点, 这时, 审计人员就要权衡审计风险的降低率 (a-b) /a与证据成本的增加率 ( (d-c) /c之间的关系, 以判断这种变动是否值得, 若审计风险的降低率高于审计数据成本的增加率则降低期望审计风险有利, 否则不利。也就是说, 如果降低期望审计风险可避免的损失大于由此而增加的证据成本, 审计人员就应降低期望审计风险, 实施根多的实质性测试, 以使审计结论更加可靠。

2. 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

缺少审计方面的实用软件, 是阻碍审计部门购买运用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有好的实用软件, 就可以促进计算机的配备, 带动计算机审计业务的发展。因此, 要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 力争开发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 在系统内推广使用。

3. 熟练掌握通用审计软件

通用审计软件是具有常用计算机审计功能的计算机程序, 其主要功能有辅助会计师事务所管理、辅助制定审计计划, 辅助内部控制与风险评估、辅助会计数据的采集与转换、提供一系列审计工具辅助审计、辅助工作底稿的的编制与复核, 可与W O R D、EX CEL集成, 方便用户导入、导出编制的资料等。审计人员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水平, 熟悉通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的步骤, 不断提高审计软件的使用效率。

4. 制定和推广电算化系统的行业标准

制定和推广电算化系统的行业标准的目的在于尽量使同一行业系统的电算化系统采用的软硬件配置、系统开发走准化模块式设计道路。通过模块化, 把一个复杂的系统分为一个个有联系又独立的模块, 同一行业部门的电算化系统中执行同一功能的部分应尽量采用系统的模块设计。这样, 可大大降低计算机辅助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成本。另外, 还应坚持重要性原则和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总之,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对系统导向审计的发展, 代表了现代审计方法的最新趋势。对于计算机辅助审计来说, 为了降低审计风险和证据成本, 更应在审计计划阶段加强期望审计风险的确定工作和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加强审计证据的经济性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2]陈婉玲.利用通用审计软件辅助审计[J].财会月刊, 2006, (1) .

[3]李若山.审计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5.

[4]张力民.计算机系统控制与审计[M].天津:天津科学出版社, 1994.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篇9

1、固有风险的特征。

固有风险是指假定不存在的相关内部控制时,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单独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1)电子化会计数据存在被滥用、篡改和丢失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纸质介质上的信息易于辨认、追溯。而在计算机系统中,由于存贮介质的改变,一旦用户非法透过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极易破坏和修改电子数据,且不留蛛丝马迹;计算机病毒、电源故障、操作失误、程序处理错误和网络传输故障也会造成实际数据与电子账面数据不相符,增加了固有审计风险的可能性。(2)电子数据存在易于减少或消失审计线索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中,会计处理的每一步都有文字记录和经手人签名,审计线索清晰;但在计算机系统中,从原始数据的录入到报表的自动生成,几乎勿需人工干预,传统的审计线索不复存在,为审计人员追查审计线索带来了极大困难。(3)原始数据的录入存在的错漏的可能性。计算机系统下,大量的记账凭证仍靠人工录入,表面上机制账、证、表的相互平衡,可能掩盖了人工录入的错漏。

2、控制风险的特征。

控制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的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内部控制防止、发现或纠正的可能性。具体表现为:(1)有意或无意使设置权限密码实现职责分工的约束机制有失效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通过建立岗位责任中心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在计算机系统下,一是通过划分操作员的责任范围,设置权限和密码实现人员分工;二是通过软件设计划分若干子系统或功能模块设置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权限设置的重叠或跨责任中心越权设置,使这一控制措施有可能形同虚设。(2)网络传输和数据存贮故障或软件的不完善,有会计数据出现异常错误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而在计算机系统下,这种可能性难以通过有效的内控制度消除,必须靠先进的硬、软件平台以及会计软件本身的自我保护,减少出现异常错误的机率。就多数会计软件看,对数据录入的一致性和正确性控制,会计数据处理的安全性和连续性控制,软件设计还是比较缜密的。但对集成化程度较高企业级管理软件,数据的共享性一致性还不尽人意。另外某些网络平台在实际应用中问题还是不少。(3)会计软件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对于企业内部的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业务,多数软件是通过人工填制记账凭证业务,再录入电脑,部分软件虽通过出纳系统实时地录入,但可能与凭证数据不同步;对银行存款的收付业务,不仅难以实时同步,而且存在双方数据不一致的可能性。

3、检查风险的特征。

检查风险是指某一账户或交易类别或连同其他账户、交易类别产生错报或漏报,而未能被实质性测试发现的可能性。具体再现为:(1)会计软件的更新换代,增加了历史文件难以提取的可能性。对账户或交易的重大实质性测试往往离不开企业的历史数据。由于软件版本的更新、平台的迁移,难以从往年账套里提取这些历史数据。这不仅降低审计效率,而且带来了更多的检查风险。(2)内部控制主要依赖软件本身,增加了难以全面检查测试的可能性。手工系统下,对内部控制的测试看得见、摸得着;而在计算机系统下,内部控制融汇于软件之中,肉眼无法觉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有必要设计一些正常有效的业务数据的一些例外业务数据(不完整的、无效的、不合理的、不全逻辑的),来检查测试软件的控制能力。由于多数审计人员不是电脑专家,要在有限的审计时间里设计面面俱到的测试数据是不现实的。为此,笔者认为对软件本身的审计检查可纳入软件开发或评审之中,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中,重点是测试数据的完整性以及操作权限的分配和应用情况。

根据以上讨论,计算机系统下审计风险有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审计人员面临着新的风险。然而审计环境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审计的责任,审计人员仍应保持应有的工作谨慎,并采取适当的审计程序使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之下。具体采取如下对策:

一、计算机审计人员介入审计项目的时间要早。

计算机专业人员应在审前调查阶段加入审计项目,而以往的项目审计,计算机人员通常是在审计组正式进点时参与进来,出现软件开发滞后于审计工作的现象,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是对业务工作的计算机管理,计算机人员不仅要了解被审计对象的计算机系统,还需了解相应的业务流程,把实际业务情况与计算机系统数据结构对应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按审计人员的要求挑选出需要的数据表,进行准确的数据采集、转换和分析,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并应在审前调查阶段完成。

二、由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人员组成计算机审计小组。

计算机审计小组的成员应包括计算机专业人员、项目主审、业务处的计算机中级骨干。工作的目的是由具备专业知识的计算机人员根据审计人员提出的需求采集、分析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运用计算机技术高效、便捷地实现审计需求,因此计算机专业人员、审计业务人员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业务处的计算机中级骨干是计算机人员和业务人员沟通的桥梁,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参与是保证小组工作质量的关键。

三、计算机审计小组应制定严格的工作进度表,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相应的工作。

(一)首先了解被审计对象的业务系统和计算机系统。

计算机审计小组到达被审计单位后收集一些必要的技术资料,如计算机系统需求分析报告、数据结构设计报告、用户使用手册等,通过这些资料了解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为下步采集、分析数据做好准备,同时调查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应用情况,可事前设计好应用情况调查表,以便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个全面系统的掌握。

(二)编写计算机审计方案。

在了解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审计方案的要求,编写计算机审计方案,用于指导计算机小组的工作。

(三)分析电子数据、建立审计模型、编制审计模块。

根据审计人员提出的需求,从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众多的数据表中挑选出审计需要的数据表进行数据转换、清理,并集中力量对转换的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审计模型,由计算机专业人员按照审计模型编制审计模块。

(四)进行审前电子数据使用方法培训。

计算机小组在审前调查阶段应完成上述三项工作,在审计组进点前,集中对审计组的成员进行一次电子数据使用方法的培训,以便审计组的其他同志能较快进入角色,掌握数据分析、审计模块使用的方法。

(五)帮助审计人员实现审计设想。

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审计人员的思路和设想越来越明晰,计算机小组应按审计人员的要求编写一些小程序,帮助审计人员实现一些审计设想。对前一段工作进行补充和完善。

(六)撰写计算机审计报告、编写审计案例、建立计算机审计工作备忘录。

审计工作结束后,计算机小组应将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开展情况,运用计算机审计查出的问题写成审计报告,同时将应用计算机取得的成果编写成计算机审计案例,形成审计专家经验库,将没有实现的审计思路、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写到备忘录中,以便将来改进。

目前计算机审计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施方法还需规范化、程序化,需要计算机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思考总结,从而探索出规律以提升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李保仓, 马超, 臧桂鹏.基于SAS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的设计[J].中金融电脑, 2006, (06)

[2]、倪序英.21世纪审计人员应具备的能力[J].山东审计, 2002, (06)

[3]、张丽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现状及建议[J]财会研究, 2006, (01) .

计算机辅助审计实验 篇10

(1) 数据转换。首先, 从出版社销售和成本两个子系统中分别采集4年有关销售和成本明细情况的销售表和成本表, 进行数据清理后, 导入AO系统。其次, 从出版社有关部门取得“教科书分类表”, 导入AO系统。

(2) 生成“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和“教科书成本明细表”。该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种类较多, 包括专业图书、教科书、辅导教材和其他种类图书, 仅其中一年就多达几百种。本次审计调查的对象为初级中学教科书, 因此首先要筛选出所有教科书的数据。首先, 分别合并4年的销售表和成本表, 将运行结果导出Excel表, 再导入AO系统, 生成“销售总表”和“成本总表”。其次, 将“销售总表”和“成本总表”分别与“教科书分类表”以“书号”为关联字段进行连接, 生成“教科书销售类别表”和“教科书成本类别表”。第三, 在“教科书销售类别表”和“教科书成本类别表”上查询并筛选生成“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和“教科书成本明细表”。

(3) 分析数据, 确定重点调查对象。分析“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发现, 销售收入排名前三十位的全部为初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读本》及有关辅导教材。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情况进行了初步统计, 发现其销售收入约占总销售收入的80%和教科书销售收入的90%。通过总体分析, 审计人员将《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科书确定为重点调查对象。

(4) 生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中间表”和“成本中间表”。首先, 根据“教科书销售明细表”和“教科书成本明细表”查询并筛选出所有《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情况, 整理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明细表”和“成本明细表”。其次, 在“销售明细表”和“成本明细表”中, 汇总生成《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分类汇总表”和“成本分类汇总表”。第三, 在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中, 引入《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定价”和“印数”两个指标, 将其与“销售分类汇总表”和“成本分类汇总表”进行连接, 得到《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销售中间表”和“成本中间表”。

2 重点数据分析, 发现异常点

(1) 分析销售收入。根据数据分析需要, 在“销售中间表”上添加字段“发行地区”、“总码洋”、“销售码洋”和“发行折扣”, 生成“销售分析表”。按“发行地区”字段分类统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发行折扣, 利用AO软件中的“图表查看”功能绘制出折扣线性图, 图表显示某些地区的图书发行折扣高于国家所规定的28%。

(2) 分析成本。同理, 在“成本中间表”上, 添加字段“发行地区”。由于图书在各个地区的印数不同, 各项费用之间不具有可比性, 因此添加“印刷费平均”、“其他费用平均”等字段, 生成“成本分析表”。在“成本分析表”中按“发行地区”分类统计成本的各项平均值。然后利用AO软件中的“图表查看”功能绘制线性图表。发现, “成本———其他”、“成本———印刷”和“成本———稿酬”费用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出现异常畸高现象, 审计人员将其确定为待落实的疑点。

(3) 成本利润率的综合分析。将“收入分析表”和“成本分析表”以“书号”为关联字段连接后生成“成本利润分析表”, 汇总统计《心理健康教育读本》的收入和成本总额, 分摊《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科书应承担的管理费用后, 计算出平均成本利润率高达34%, 与国务院降低中小学教材价格的政策及中小学教材实行保本微利的原则相悖。

3 核实异常点, 发现违纪违规问题

(1) 对销售折扣进行进一步核实。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教科书折扣率最高达到38%, 远高于国家规定的28%, 调查了解到, 折扣部分大量用于教科书在当地的推广宣传。

(2) 核实“成本———其他”和“成本———印刷”费用畸高的异常现象。通过“成本分析表”找出对应的原始凭证, 查阅后发现, “印刷费”和“其他费用”中隐藏了大量教材推广费、发行费等不符合规定的支出。

(3) 核实“成本———稿酬”有关问题。查阅稿酬支付的原始凭证, 发现稿费主要支付对象为教材发行地教育部门的有关人员, 稿酬支付没有领款人签名, 支付金额也不符合《出版文字作品报酬规定》, 涉嫌商业贿赂。

上一篇:古代建筑的防火标识下一篇:做题方法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