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024-07-13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精选十篇)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1

1 基本情况

1.1 人员经费全部予以落实

现有基层农技人员由大专院校毕业生和省招聘的两种人员组成,省招聘人员长期以来工资等经费一直实行差额拨款。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保证正常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多年来既服务又经营,常因经营不善而使农技人员工资得不到落实,造成人心不稳,产生埋怨、抵触、失望情绪,严重影响服务工作的开展。为解决这事关基层农技人员人心稳定的大事,姜堰区委、区政府果断决策,对凡属于公益性服务农业技术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全部纳入财政预算,彻底解决了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1.2 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从根本上分离

20世纪80年代初起基层农技中心(站)实行公益性服务与农资经营一体化,农技人员“既开方又卖药”,这一模式在从农村集体生产转为“一家一户”的小生产初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利益推动,其性质逐步变异,部分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站)有什么药肥就开什么方,什么药肥赚钱就开什么方,有时田间不需用药也开方,甚至有的农技人员还开大剂量方。这一被利益扭曲的服务方式既增加了农药化肥的投入量,也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农产品质量。为此,姜堰区20世纪90年代末以市委、市政府的文件在全省率先提出“乡镇农服中心(站)服务与经营、事业与企业实行分离”的规定,“两分离”的做法在多数乡镇农技站迅速得到落实,后由于区域调整等多种原因没有能够继续坚持并出现回潮。近两年,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及时解决了这一历史性问题。据调查15个基层农服中心中有12个停止了农资经营,农资经营权还给了供销社或转让给一些专业性农资经营公司,彻底实行了两分离,大大提高了农技人员对农用物资监管的积极性,有效控制了伪劣农资产品进入市场。随着时间的推移,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民效益、减轻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的效果将会逐步凸显。

1.3 非编人员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属事业单位,长期以来经常安排非编人员进入,不管是垂直时期还是分块阶段,接连不断向农技服务中心安排人员,20世纪90年代有一镇曾同时有8名村书记、主任在农技服务中心工作。除安排镇、村干部外还有一些“关系户”被安排到中心(站)工作,最多时非编制人员占到50%以上,有人形象说农业服务中心(站)进人是堵塞不住的漏洞、拴不住的猛兽,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发展。此次调查表明,由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建设,近几年来非编人员进入农技服务组织基本得到控制。

2 存在问题

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存在急待的解决问题。

2.1 编制空缺、“老年”在岗人员多

全区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中有14个缺编,15个基层服务中心总编制人数应为258人,而实际只有191人,缺编67人,缺编率为25.47%,最严重的镇在编人数仅为编制人数的44.4%。近5年来,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退休43人,进人补编22人,2015年6月底比2010年实际减少在编人数21人;据不完全统计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未来1~2年退休28人,3~5年退休22人,6~10年退休41人,即10年内将有91人退休,占实际在编人员的47.6%。

2.2 在编不在岗被借人员多、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

据1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调查统计在编不在岗人员75人,占在编人数的39.27%,其中:被基层借用到政府部门或其他单位的有57人,占在编人员的29.84%,最多的一个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被借用9人,占在编人员的45%;经营性人员15人,占在编人员的7.9%,15名经营性人员中4人从事非农业性经营、1人从事水产养殖、4人从事承包农资经营与农业服务于一体,6人专职从事农资承包经营。从而使公益性服务人员严重不足,水产生产1/3的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林业绿化4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无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有8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人员在7人以下,平均每个专业在1.5人以下。

2.3 专业技术水平整体偏低、非专业技术人员多

据在编的191名农技人员第一学历分析,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38人,占19.9%;中专学历的118人,占61.78%;高初中的35人,占18.32%,其中有40人没有经过农业专业系统培训;专业技术职称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98人,占51%,无技术职称人员49人,占25.65%;近5年招聘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22名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有11人是外语、中文、会计等非农专业毕业。

3 几点建议

为提升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组织的服务水平与能力,笔者特提出以下建议。

3.1 收回公益性服务在编不在岗的专业技术人员

对借用到政府部门或相关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借用单位没有任职的应尽快将其收编到农业服务岗位;在借用单位任职人员能安排人员替换的也应将其安排到农业服务岗位,对一时难以安排替换的人员应将其编制替换出用来录用农业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服务一线。对于从事农资经营或服务兼农资经营的专业技术人员,应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将其全部转入到公益性服务岗位上。对于那些从事非农经营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征求其本人意见,愿意到农业服务一线的应给予公益性岗位安排,不愿意的应让出编制招收农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到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

3.2 严格基层农业公益性服务岗位进人程序

基层综合服务组织公益性服务岗位应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进人程序,根据缺编情况有计划、按年度分期分批招录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坚决做到专业不对口不招,非农专业的毕业生不招。并要严格坚持标准,把能吃苦、业务水平高、政治素质好、专业对口的农业院校大中专毕业生和农业院校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工作能力强、安心农村基层工作的人员优先招录到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公益性服务岗位。同时坚持条件、严格考核,对考核不合格的农业技术人员除进行批评教育外,问题严重的要予以解聘;对农技推广成绩突出的要给予奖励和提拔使用,关心他们的进步与成长。

3.3 重视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

建立健全业务培训制度。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培训,区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定期组织业务知识培训活动,同时要加强与大专院校联合开展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能力。通过几年努力,力争使基层农技队伍在年龄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政治业务素质上发生根本性变化。

3.4 试点农资“零差价”销售服务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篇2

开办农业保险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重大支农惠农政策,其目的在于防范农业生产风险,化解农村灾害损失,保障农民切身利益。扎实有效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是将党的这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到实处,进入千家万户的关键举措之一。为此,省分公司高度重视并制定了《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指导全省系统各分支机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一、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的和意义

承办政策性农业保险是党和政府交办公司的一项政治任务,政策性强、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关乎公司发展大局和长远利益。因此,全为抓好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至关重要。首先是公司放眼未来,统筹发展的战略安排。随着国家对“三农”投入力度的加大,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消费水平在发生显著变化,保险需求不断增加.广阔农村具有良好的保险市场成长性。农业保险基层专业队伍和服务网络是我们占领广大“三农”市场,实现公司在县域经济板块可持续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同时,也是我们实现营销政府,搭建平台,全面发展目标的生力军。其次是保证农业保险依法合规经营。实现公司农险业务长治久安的必然选择。电于农民对农业保险认识的差异性、农村地域的宽泛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以及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决定了承办农业保险情况复杂、任务艰巨,这就要求我们有一支熟悉农村基层情况、精通农业生产业务、掌握保险专业知识的队伍以及相适应的服务网络承担农业保险基层服务工作。再次是完善承保、查勘、定损、理赔和赔款支付流程的重要保证。农业保险线长面广,涉及千家万户,必须有专业的队伍和服务网络。才能贯彻落实中国保监会“五公开,三到户”(惠农政策公开、承保情况公开、理赔结果公开.、服务标准公开、监管要求公开,承保到户、定损到户、理赔到户)的工作要求。为此,我们要举公司之力,用心打造全新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延伸公司服务“三农触角,充分发挥宣传农业保险的阵地、服务农民兄弟的窗口、联系农村工作的桥梁作用。

二、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作用

(一)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是包括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在内的网络建设;二是包括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在内的队伍建设。

1、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要求 乡镇农业保险机构名称确定为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全称为“XX县XX乡政府农业保险办公室”(详见附件1)。凡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乡镇必须设立农业保险办公室。在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具体事务中,要认真落实“八个一”建设标准。

(1)落实一个固定办公场所保险领导小组。(2)成立一个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3)悬挂一个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牌子。(4)配备一名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5)制定一套工作制度并悬挂上墙。(6)配备一套办公室桌椅。(7)安装一部固定办公电话。(8)设置一个宣传信息发布栏。

2、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要求

凡开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乡镇,必须聘请一名保险专(兼)干。开办种植业保险的村,必须聘请一名协保员。只开办养殖业保险的村,聘请包村防疫员为村级协保员。

(二)乡镇专(兼)干、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

1、乡镇专(兼)干选聘标准和程序

根据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岗位职责要求,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专(兼)干从乡镇财政所所长、农技综合站站长、动物防疫疫站站长中选聘。具体选聘的程序为:本人填写《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乡镇专(兼)干审批表》(详见附件2)、乡镇政府推荐、县市区支公司初审、市州分公司审核批准方可聘用。鼓励乡镇专(兼)干参加保监部门组织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个人代理资格证书之前,只能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群常规性商业保险业务。

2、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和程序

根据村级协保员岗位职责要求,村级协保员从村支书、村主任、村会计中选聘,要优先聘请在当地有较大影响力,群众支持率高的人员从事协保员工作。具体选聘程序为:本人填写《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农业保险村级协保员审批表》(详见附件)

3、所在村推荐、乡镇政府签署意见、县市区支公司初审、市州分公司审核批准方可聘用。鼓励村级协保员参加保监部门组织的代理人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个人代理资格证书之前,只能办理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常规性商业保险业务。

(三)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职场布置标准 农业保险办公室职场布置要求(详见附件4):

1、“农业保险办公室”标牌悬挂在办公室大门上方或左右。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确定。

2、办公室室内配备一套办公桌椅、安装一部固定电话,办公桌上分别摆放“咨询服务”、“承保受理”和“理赔受理”三个工作桌牌。

3、办公室墙面悬挂“公司简介”、“乡镇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名单”、“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职责”、“种植业保险投保须知”、“养殖业保险投保须知”、“惠农政策保费补贴标准”、“农业保险理赔流程”、“农业保险“五公开、三到户”的主要内容”等8块模块(详见附件5),张贴省农业保险办公室标牌制作标准(详见附件6)。

4、摆放承保理赔及保险宣传资料,如承保登记薄、理赔登记薄、报案登记薄,以及水稻保险、棉花保险、油菜保险、森林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奶牛保险、育肥猪保险等宣传资料。

(四)加大对乡村农业保险队伍的培训力度

2011年省分公司将举办两期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班,市州分公司全年对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师不少于4次,县市区支公司全年对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培训不少于6次。同时,省分公司组织编印适合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农业保险工作手册》,为基层一级人员提供理赔工具书支持。

(五)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制度建设

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乡镇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工作职责,组织管理架构,业务工作流程和绩效考核办法。

1、乡镇专(兼)干工作职责

乡镇专(兼)干在县市区支公司和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职责为:

(1)统一协调财政、农业、林业、畜牧、保险等部门工作,完成农业保险工作任务。(2)负责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任务,制定出台具体措施与办法。(3)负责本辖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承保实务具体要求,防止投保逆选择。

(4)负责向协保员收取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核对(填写)分户清单,办理相关投保手续,发放保险卡。

(5)负责受理协保员或农户的报案并向公司转报案。

(6)负责协调落实公司赔款定损到户,协助农户办理理赔手续,配合公司将赔款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直接转账至被保险人的“一卡通”账户或保险人的其他银行账 户。

(7)负责组织开展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8)办理上级政府和公司交办的其他农业保险工作。

2、村级协调员工作职责

村级协保员在县市区支公司和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农业保险工作,具体职责为:

(1)负责本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防止投保逆选择。(2)负责向农户收取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收齐投保农户基本信息、填写投保单与分户清单,发放保险卡。

(3)负责接收农户报案并到现场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转报案。

(4)负责协调落实公司赔款定损到户,协助农户办理理赔手续。配合公司将赔款通过“中国农民补贴网”直接转账至被保险人的“一卡通”账户或保险人的其他银行账户。

(5)负责组织本村开展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6)办理公司和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交办的其他农业保险工作。

3、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组织管理架构

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负责全省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制度、标准、流程、考核办法的制定和全省系统的组织推动。各市州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负责对本辖区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的审核确定、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聘用审批、工作经费的使用监管、业务培训和业务工作推动等。各县市区支公司农业保险部负责对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业务的具体管理、业务工作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经费发放等。县市区支公司提请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对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日常事务进行协调管理(组织管理架构图详见附件7)。

4、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业务工作流程(1)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承保流程为:(2)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理赔流程为:

5、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绩效考核办法

为加强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省分公司制定《中国人保财险湖南省分公司乡镇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绩效考核办法》。分基本工作经费和浮动工作经费两大部分进行考核。浮动工作经费分保费任务、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三大部分量化考核(详见附件8)。

三、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做好农业保障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切实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事关能否经营好政策性农业保险,事关维护广大农民切身利益,事关确保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各分支公司务必要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方案,立足自身实际,全力完成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

(一)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站在讲政治的高度,从服务“三农”大局,从公司可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抓好抓实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二是认真组织实施,强化责任。各分公司,特别是“一把手”要亲自抓好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省分公司成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总经理徐如财任组长,副总经理周有颖任副组长,农业保险事业分部总经理宁松、办公室主任唐松青、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向颉、财务会计部总经理申娥英、客户服务管理部总经理杨建雄、理赔管理部总经理伍可平、销售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黄辉、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赵智国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宁松兼办公室主任。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农业保险事业部牵头,各部门相互协作、组织推动的工作格局。各分支公司也要成立相应机构。负责辖区内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工作。三是细化工作方案,分阶段、分步骤抓好农业保 5 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落实。

(二)积极营销政府,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开展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政府的组织推动至关重要。在开展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时,坚持把依靠政府作为一项关键工作来抓,主动向政府领导及其职能部门汇报工作:讲解建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争取县市区和乡镇政府通过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布置。并在办公场所和人员配备上给予大力支持,扎实有效推动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进展。

(三)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实施步骤及时间要船

省分公司要求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在2011年3且31日前全面完成,其具体实施步骤为:

l、省分公司出台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召开会议进行宣讲布置。时间为2011年1月17日至2011年1月27日。

2、市州、县市区两级公司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细化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方案,向当地政府汇报,争取当地政府支持并下发文件。时间为2011年1月28日至2011年2月20日。

3、乡镇政府召开会议,布置安排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确定办公场所、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推荐名单。时间为2011年2月21日至’2011年3月5日。

4、县市区支公司对乡镇办公场所进行初审,填写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审批表,进行初审并上报市州分公司。时间为2011年3月6日至201_1年3月15日。

5、市州分公司对支公司上报的办公场所、保险专(兼)干及协保员名单进行审批。时间为2011年3月16_日至2011年3月20日。

6、县市区支公司根据市州分公司审批通过的办公场所及人员名单以文件形式进行确定并正式聘用。同时。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按省分公司“八个一”的要求进行建设。时间为2011年3月21日至2011年3月31日。

(四)加大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各分支公司要充分认识建立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大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力度。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加以倾斜,确保资源配置到位。

(五)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检查验收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检查验收含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检查验收和乡镇农业保险队伍建设检查验收两个部分。具体 分三个阶段实施:

1、县市区支公司初检阶段(2011年3月25日一2011年4月5日)。支公司按照建设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的步骤和时间要求。在完成乡镇基层服务体系建设后,由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填写《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验收申请表》(详见附件9)。根据申请表,支公司按照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八个一”标准和保险专(兼)干、村级协保员选聘标准进行初审,发现不合格的要进行整改,不予申报。

2、市州分公司复检阶段(2011年4月6日一2011年4月15日)。各市州分公司根据各支公司申报的<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验收申请表》进行复审,并将复审合格的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及人员花名册上报省分公司农业保险事业分部。

3、省分公司抽查验收阶段(2011年4月15日一2011年4月30日)。根据各市州分公司上报的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及人员花名册,省分公司组织人员对部分县市区支公司乡镇农业保险办公室建设及人员选聘情况进行抽查。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3

摘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保障,但是农业生产的现状以及农民和科技推广队伍自身的问题增加了基层农业推广的难度,新的农业技术和科技成果很难以最快的速度促进农业的发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进,使之高效服务于现代农业。本文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对策。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也是科研机构、政府与农民联系的纽带和桥梁。经过长期的发展,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效果显著,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农民的收入逐渐增多。新形势下,农业技术推广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科研、教育和推广部门强强联合,实现农业生产快速推进。

1 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1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技术人才缺乏

随着农业形势不断变化与发展,基层农技队伍结构老化、专业知识弱化、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差,思想陈旧,整体素质比较差,很难适应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近年来产业发展变化快、农民需求变化大,但基层农技人员由于国家投入经费有限,接受专业知识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更新比较慢,同时也由于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薪资待遇有限,许多专业人才不愿意留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流动更新很慢、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1.2 推广经费投入少,推广方法及配套服务不到位

发达国家在农技推广方面的投入经费一般占到农业总产值的0.6%~1.0%,发展中国家也平均在0.5%左右,而我国的投入却不足0.2%。而且实际过程中真正用于农技推广项目的投资还不到推广经费总数的20%,尤其是基层推广部门的事业经费严重缺乏。基层推广虽然要求服务到田间地头,但由于服务对象较广,经费缺乏等原因,导致农技人员无法全部做到手把手服务,仅能服务极少数,很难服务到位。

1.3 推广激励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现行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运行机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技推广活动是带任务、带指标进行的,带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考核指标就是完成上级任务的情况,这样的评价体系,不能约束推广人员充分履行责任,不利于积极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4 农民的学习能力不强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我国农民在生产的过程中为了规避新技术的风险,往往采取比较保险的农业生产技术,高新技术在农村很难得到有效推广。此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具有严格的使用操纵技术,很少有农民可以快速掌握。新的技术成果往往還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农民缺乏购买的能力和欲望。

2 解决对策

2.1 提升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业务素质

一是加大资金的投入。作为公益性的工作,农业技术推广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的信息设备建设,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进行过市场化改革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可以采取融资手段,加大对各方资金的吸收力度,扩大农业技术推广的可支配资金范围;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要对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深造,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

2.2切实落实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提高农技推广人员的待遇

国家对农业工作高度重视,各级财政应切实落实好上级的文件精神,加大对乡(镇)农业技术部门的经费补助力度,在提拔重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方面放宽条件,高度关注农业技术人员的切身利益,为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工作及生活条件。

2.3 规范考核机制,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

规范考核机制,实行业绩与效益挂钩,对工作完成好的乡(镇)与个人要给予适当奖励,以调动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4 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广大农民的积极配合,只有作为经营主体的农民切实地认识到农业技术推广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农业技术才能得到更快更有效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农业生产成果的使用需要农民提高科技素质,农民可以通过参加技术培训、电视讲座、远程教育以及专家授课来提高自身的科技文化素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可以组织各种科技培训活动,加强与农民之间的交流,指导农民快速掌握科学技术和科技成果,实现农业技术的有效推广。此外,农业生产的分散是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需要加大工作力度,扩大科技成果的推广范围,以此来解决技术推广难题。

3 结语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是实现现代化生产和科技化生产的关键,受生产条件、投入经费和农民自身素质问题的限制,目前我国农业技术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是系统化和长期的工程,它需要各方面的有效配合,需要加大对农业推广机构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专业素质,实现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也要加强与农民之间的交流,帮助农民掌握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技术。

农业机械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 篇4

近几年来, 我国对农业机械的购买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这不但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的积极性, 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因为购买者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 由于农村生活水平相对落后, 农业机械的维修和农业维修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 农业机械三包期后, 维修难是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农机维修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机维修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本应受到重视, 然而却没有得到重视。2.农机维修服务点一般设在县、乡, 相对于大城市, 县、乡是不够发达的, 经费少, 农机维修基础设施相对较差, 技术人员受到大城市大地方有发展的观念的影响, 一般不愿留在基础设施差、不受重视的小地方, 造成人员短缺供不应求。3.农机维修行业尚未形成规模, 设置相对集中, 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快、交通便捷区, 分布不均, 数量较小。对于一些发展落后交通不完善地区根本没有设置网点, 尤其在农忙季节农机维修率大大增多, 然而农民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 既浪费时间又影响农业收割。4.农机维修行业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水平低, 文化素质低, 经营管理水平低, 知识思想陈旧, 大大地制约了农机维修业的发展。5.修理人员技术水平差, 农机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 修理人员一般都是本村本乡的人, 根据多年摸索效仿经验进行维修, 并未受到专职培训掌握相应的技术, 与此同时, 农业机械产品更新换代快, 不同的产品应用不同的技术组装, 修理时也要根据不同产品的特点区别对待, 然而技术人员水平有限, 往往是对任何机械装置都用同样的方法修理, 治标不治本, 不能对症下药, 造成机械修理质量得不到保证。6.机械维修设备简陋, 只有普通的修理工具, 造成一些技术含量高、难度大的问题无法完成。有些农机修理点甚至是无营业执照、无量具、无拆装专用工具、无固定维修场地、无修理人员。7.基层维修困难。农机生产厂家一般负责三包期内的维修, 然而三包维修这种更高层次的维修在县乡这种小地方一般是不设站点的, 大多设在市一级农机销售单位。每逢农忙季节机械故障是避免不了的, 这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减少购机者的经济收入。

二、机械维修的重要性

1.农机维修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服务业, 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行业之一。农机维修是农业机械这一行业发展的保障之一, 改善农机维修业可以调动农民购买农机和种地的积极性, 又促进了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机械维修行业犹如一条产业链, 会带动相应的行业发展。

2.改善农机维修服务业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质量再好的农机由于使用时间长、使用不当、机器零件老化等原因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故障。如果不及时维修, 会浪费农民的作业时间, 耽误农业生产, 减少农民收入, 同时也影响了农民购买机器的积极性, 也对机械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

三、解决农机维修业问题的方法

1.提高维修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 设置培训班进行专职培训, 以提高技术水平, 努力提高技术人员的文化素质, 做到随叫随到。

2.改善维修网点的布局, 在一些落后交通不完善地区要设置维修网点, 配置专职技术人员, 及时修理农机不误农时。

3.引进一批先进的维修设备, 配有专业技术维修人员, 保证各种农机问题能有效快速解决。

4.改善基础设施, 设置农机修理点, 一定要有营业执照、量具、拆装专用工具、固定维修场地和高技术修理人员。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终总结 篇5

下面我就按照各业务部门的责任要求和工作程序结合我站实际完成工作情况进行如下汇报

一、农业工作:

(一)规范经营管理,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以建设国家级制种玉米园区为契机,按照“稳定基地、规范管理、持续发展”的思路,继续加强玉米制种基地规范化管理,今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产业发展形势,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通过群众申请、发放告知书、委托书填写等规定程序,与奥瑞金、敦煌等9家制种公司合作,全镇9个村落实玉米、瓜菜制种3.6万亩,经济作物20xx亩,订单面积占到全镇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9%。

(二)突出特色引领,设施农业持续推进

1.兴科荒漠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园强化科技支撑,着力提质增效,园区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设施葡萄管理有序展开,产量可达120吨。引进瓜菜新品种20个,建造蔬菜示范棚6个,育苗中心完成春季育苗20万株,夏季育苗100万株,投资30万元,为100座温室安装自动控温设备,投资150万元建成200平方米棉帘厂已投入生产;

2.兰化示范园在全面抓好已建温室管理和基础设施配套的基础上,4000平方米连体花卉拱棚完成了基础的开挖和换土;化音村104座钢架拱棚完成建设,定植的1.8万株葡萄苗木生长良好,开挖换土绿化带600米,栽植绿化苗木3000株;

3.西寨村50座钢架拱棚已投入使用,一、二茬蔬菜生长良好并均销售完备;西头号村拱棚蔬菜多层覆膜种植生产示范取得成功,并在本镇推广应用;兰绿蔬菜专业合作社运行良好,全镇落实高原夏菜80亩。

4.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监管站,达到了有牌子、有场地、有兼职工作人员的要求,结合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

5. 重点落实了化音、兰堡、玉米垄膜沟灌核心示范点2个,全镇推广面积27500亩,以此带动全镇高效节水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在合强村建立盐碱土壤改良示范点1个2500亩,免费发放盐碱土壤改良药剂4720公斤。

6.抓好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项目工作,在新民村建立了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点。落实面积2319亩,以此带动全镇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发展。

7.结合红枣食心虫防治,积极开展苹果蠹蛾疫情防控工作,建立了新民、东寨、兰堡综合防治示范点3个,全面落实苹果蠹蛾各项周年防控措施,使全镇苹果蠹蛾果树被害率控制在10%以内,平均蛀果率控制在0.5%以下。

(三)围绕素质提高,科技培训和宣讲服务工作有序开展

围绕全镇组织实施的玉米制种产业、设施农业及蔬菜产业、高效节水垄膜沟灌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病果蠹蛾疫情防治、农村沼气综合利用、蔬菜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立足沙河独特的区位优势,整合培训资源,以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目标,合理制定培训计划,拓展培训范围,创新培训方法,结合科技入户等活动的开展,依托农业综合服务站和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和科技指导员作用,采取集中理论授课和现场讲解的方式,聘请市县专家、镇农业技术干部、农民技术员及土专家、田秀才进行培训,各村举办培训班66场次,示范基地举办培训班42期,培训5000人次以上,发放科技资料8000份以上,有效提高了技术水平。

(四)示范引领带动,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

今年初,根据《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我镇依据各村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布局,相继确定主导产业优势集聚、农技应用基础好、经济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民、兰堡等5个村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试点村,进而完成了其他剩余村的建设任务,同时开展了13个村的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示范试点工作任务。这项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我们通过:调查研究、制定方案;确定人员、完善机构;建章立制、理顺管理;开展服务、取得实效的工作方法,根据试点村实际情况,主导产业分布、发展状况,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阵地完善、设施配套,凝聚力强、组织有力的优势,整合利用现有村级办公用房、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室、农村信息站、专业合作社场地等设施设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按照试点村工作的目标任务逐项落实。建立起了村级农业社会化综合服务站, 设立了农业服务管理办公室、专业合作社办公室、科技培训室、信息资料室及检测室等便捷高效的服务场所,为农业社会化服务提供了阵地,配备了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工作的开展,为推动农村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提升全镇农村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繁荣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

至目前,5个服务站共开展各产业类别的技术培训88场次,培训3685人次。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推广试验示范10项,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关切农民需求,信息产业稳步发展

1.今年为了更好地做12316热线工作,我镇就“12316”农业服务热线的功能、作用、拨打方法和信息查询方式等内容制作成简报,发放到13个行政村进行宣传,并向广大农民发放了宣传手册,制作墙体广告、横幅标语,使更多的农民对“12316农业服务热线”有了基本的了解。

2.利用农政通信息服务平台,快捷、准确地将农业信息送到千家万户,将信息优势转变成生产优势和商品优势,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二、农机工作

一是开展专项治理,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采取逐村、逐社、逐户清理的办法,开展专项清理活动,对清理出的无牌、无证和不按时参加年度检、审验的车和人,当场办理牌、证、补检、补审手续,并在各村乡村道路巡回检查,依照法律程序严厉查处违章行为。经过清理整顿,全年新增入户拖拉机30台,占全年任务的 100% ;检验拖拉机436 台;

二是加大新机具的推广力度。全年共推广精少量播种技术2.3万亩,引进机具7台;土壤深松机械化技术1.8万亩,引进机具8台;残膜捡拾机械化技术2.5万亩,引进机具21台;玉米生产机械化技术1.4万亩,引进机具31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作业量500吨,引进机具17台;植保机械化技术0.2万亩,引进机具3台。建立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示范点一个;新增机具17台;全面完成了目标责任任务。

三是加强农机具补贴工作,申报录入补贴农户127户,实现国补114.52万元、县补15.658万元、共计补贴130.178万元,带动农户个人投资484.424万元。

四是配合市县农机部门对所有享受国家补贴的农机户按门逐户的进行回访调查,人机合影,做到各类表册相符,帐帐相符,全年来共累计调查农机户127户。

三、林业工作

(一)围绕中心工作,全面完成年度绿化造林任务

一是狠抓了重点项目造林任务。完成兰化综合示范园的造林绿化工作,开挖植树沟3.2公里,换土3300方,架设低压管道2.2公里,栽植杨树5000株、沙枣6000株、风景树960株,其中:栽植国槐600株,垂柳360株。完成了化音北滩110亩,104座拱棚葡萄栽植任务,栽植葡萄苗木18000株,目前成活率达95%。

二是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37亩,栽植各类苗木13200株。其中:红枣2200株、红柳20xx株、沙枣9000株。

三是义务植树工作。全年共计栽植各类苗木3.2万株。栽植工作已全部完成,成活率达到设计要求。

四是完成绿色通道及农民公寓绿化任务。全面完成1.5公里的绿色通道建设,绿化了兰堡、东寨、合强三个村的公寓楼绿化任务,共栽植各类风景树250株,栽植各类花卉苗木4000株。

五是育苗任务以红枣为主,归圃育苗120亩,其特点是:小片分散,苗木质量及成活率好。

(二)确保果品安全,狠抓林木病虫害防治

一是全镇共召开现场培训会16场次,培训4000多人(次),发放宣传资料4600份,进一步增强了村社和广大群众开展进行枣树桃小食心虫和杨树黄斑星天牛防控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二是镇上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把红枣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集中化防期间,镇上抽调12名专业技术员下村入户开展技术指导和督查检查,实行重点红枣定植基地、区域技术包片责任制,把枣树桃小食心虫防控的各项任务指标落实到了村、社、农户,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村社干部全力抓、广大群众齐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按照红枣标准化基地建设的要求,在我镇建立七个枣树更新改造老枣园示范点,示范面积600亩,组织全镇枣农刮枣树老翘皮3000亩,树干涂白20xx亩。

三是抓群防群治,落实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认真配合林业部门开展了枣树食心虫和杨树黄斑星天牛防治。每月进行一次黄斑星天牛疫情排查,严防非法收购杨树天牛疫情木材。

四是配合林果中心技术人员,对食心虫发生危害程度进行抽样调查,全面掌握了危害程度。设置9个虫情监测点,在15个枣园示范点集中悬挂诱捕器1400个,在全镇实施地面防治面积达1000亩。

五是按照“六统一”的防治工作机制,集中防治面积1.42万亩,农户自防6218亩,做到了“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树”,防治率达到了95%以上。

六是镇上以兰堡、东寨、新民等3个红枣专业村建设为重点,采取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方法,推行了以“树矮化、枝拉平、精细管、肥平衡、无公害、质为先”为主要内容的枣园标准化管理方式。建成新民、兰堡、化音村红枣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00亩,在兴科、兰化、西寨等村栽植高密度密植枣园430亩。对建立的花园、兰堡、新民等7个红枣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切实落实枣树更新复壮、病虫害防治、保花保果等技术措施,强化树上树下综合管理,推进了红枣标准化生产,提高了枣园集约化管理水平。

(三)落实惠民政策,做好补助资金发放

一是认真抓好退耕还林地段管理。在落实各项有效管护措施的基础上,在部分地段补栽,补植各类苗木15200株, 20xx年度,共计下发退耕还林资金6.1万元,公益林管护资金5200元。

二是扎实做好5个单位的生态公益林管护和湿地项目管护工作,管护资金全部发放到户,管理规范有序。

(四)坚持守林有责,切实加强林政资源管理

全年发生林木纠纷22起,均及时调处,有力遏制了林政案件的发生。

四、其它临时性工作

1.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及时完成良种补贴表收集汇总审查上报工作,保证了全镇良种补贴的及时发放。申报核批草食畜牧业发展贴息贷款三批309户,发放贷款3671万元。

2.配合完成国家级生态乡镇验收工作;同时完成环境连片整治省级、市级验收考核组的准备工作。

3.配合完成村村响气象灾害音柱安装工作,共安装音柱158个,3.7公里。

4.积极参加镇上的一切中心工作,柴草清理、环境卫生整治、沼气能源、气象、乡村道路维护等各项活动。

5.对全镇农村贫困户基本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并上报县委农办。

6.配合完成村两委换届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工作中存在因循守旧,缺乏开拓创新意识。

2.服务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不够;

3.理论学习不深不透,效果不明显,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六、下一步的打算

1.按照镇上整体部署,抓好各类示范点的建设。

2.继续抓好红枣食心虫的防治工作。

3.继续抓好西寨拱棚果蔬的土壤改造和种植工作。

4.继续抓好化音拱棚葡萄的技术指导工作

5.抓好兰化小区提质增效的整体效益工作。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6

一、健全培训组织 明确职责分工

学校成立了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责成专门科室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做到人员到岗,责任到人,以确保农技员培训各环节落实到位。

二、深入调研 科学制定培训方案

培训前,承德市农广校多次深入项目示范县进行调研,掌握示范县主导产业发展的技术和人才需求,结合当地基层农技人员数量、专业水平和专业结构等实际情况,科学设置专业,优化教学模块,围绕现代农业新技术、现代农业推广服务、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和考察与交流4个模块进行。根据专业特点,将教学班分为种植专业和养殖专业。种植类开设蔬菜、食用菌、玉米、马铃薯4个专业;养殖类开设生猪、养牛、养鸡、养羊4个专业。在培训内容的安排上,为了达到系统更新农技员知识结构的目的,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农技人员意愿,广泛听取基层农技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力争使培训内容能够满足学员需求,适应学员特点,充分调动基层农技人员参训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落实培训环节 注重培训实效

1. 聘请名师 高端培训

按照因产施教,广角培训,突出急用、实用、管用的培训原则,在培训教师的选聘上,学校组建了以国家、省、市知名专家、教授为主体,市级专家为辅的师资队伍。3年来,根据培训专业内容和产业发展现状,先后从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中国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聘请知名教授讲解现代农业推广的基本技巧、推广模式和特征、目前农业推广的现状及国外的先进经验,农业推广人员技能培养的方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提质增效,物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内容,为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洗脑”,同时,各专业课模块依据区域特点,主推品种,科学设置培训内容,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高水平师资的精彩讲授,师生充分互动,零距离交流,开拓了培训人员的视野,破解了多项农技人员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掌握了相应专业的关键技术。

2. 开展典型发言 互相交流经验

培训期间组织不同示范县学员,交流各区域农业推广的典型做法和成熟技术。学员们畅谈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农技人员以所在区域产业发展的成功做法,为其他学员提供新思路,大家取长补短,互相借鉴,理清了发展当地农业产业的工作思路。学习交流中,农技人员纷纷表示,学到了先进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们动情地把培训称为“事业上的加油站”。

3. 学用结合 认真组织参观考察

结合学员的专业特点,学校专门安排外出考察活动,先后组织种植专业农技员深入当地设施蔬菜园区、地栽菇生产园区、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龙头企业、食用菌文化博物馆、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进行参观学习。组织养殖专业学员到大型肉鸡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养殖示范村进行参观学习,拓宽农技推广人员的视野,进一步提高了培训效果。

现代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变化,新品种推出日新月异,这就决定了基层农技员知识更新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连续性。因此,要建立培训的长效机制,形成与新技术和新品种更新协调发展的培训模式,以此不断提高推广人员的知识、技能水平,使其成为当地农业生产的引领者。同时还要建立培训后的跟踪和回访制度,巩固培训效果,及时解决推广中遇到的新问题。

河北省承德市农广校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7

为了进一步壮大农口技术人才队伍,完善农业服务体系,更好地为全区农业产业基地、特色品牌、重大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笔者对安居区乡镇农业服务机构运行情况进行了调研,就如何加强基层农口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做了初步探讨。

1安居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现状

安居区是典型农业大区,农业人口比例高达92%,建区以来以生猪、粮油、特色果蔬等为主的现代农业一直是全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作为科研成果推广和技术服务组织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2003年区农技机构改革,除21个乡镇畜牧兽医服务站被保留,并将工作人员聘为事业编制由区畜牧局主管外,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五站合并,成立21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站,管理体制上实行由乡镇政府主管,区业务部门指导。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在推广新技术和新品种、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面对区农业基地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等新形势、新任务时,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队伍不稳、保障不足等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暴露无遗。

2安居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根据调查,目前安居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出现的主要问题有:体制不顺,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服务职能混淆,公益性职能减弱;文化程度、专业人才比例、技术职称低,人员老龄化;乡镇府、区业务主管部门双重管理体制,实则管理弱化;财政经费难以保证,市场经费难以筹集;资产不清、流失严重,债务包袱重。

导致我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存在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2.1机构设置不尽合理,职能职责和管理责任不清

全区每个乡镇的农业服务机构都是过去机构的保留或者简单的、形式上的合并,体制、管理和人员没有随形势的变化而调整,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法满足农村新发展项目的需要。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职责不清,区、乡管理责任不明,双重管理实际造成弱管、失管,工作上下不对接,资产流失损毁严重。

2.2服务体系人员老龄化严重,素质、技能有待提高

一是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非专业人员比例过大,长期进出无机制,能力强的人才流失严重;二是继续教育和专业培训开展滞后,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服务技能单一,专业知识陈旧,对农民的服务能力有限。

2.3经费保障严重不足,机构运转十分困难

由于全区乡财政基本上都是“吃饭财政”,要全额拨款保证服务体系人员吃饭和开展服务工作的经费实属不易,技术推广、培训工作和公益性服务难以正常开展,人心涣散,队伍不稳,致使农业服务中心既无凝聚力,又无向心力,更无战斗力。

3安居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3.1安居区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着眼于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精简人员、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服务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3.2推进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

3.2.1明确公益性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

3.2.2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根据安居区以生猪、肉牛、粮油、特色果蔬、中药材、花卉林木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和区内三河五库(蟠龙河、琼江、白安河、三江湖水库、跑马滩水库、麻子滩水库、新园水库、双龙桥水库等)的分布情况,因地制宜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考虑到安居区生猪产业发展的特殊性,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结构暂不调整;农、林业按7个连站或10大片区分设独立的农业、林业服务机构;按水库分流域设置水利水保流域中心管理站3个。管理体制实行以区业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政府协调和监督,即各乡镇农业服务机构人员、业务经费和业务工作均由区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和指导,乡镇政府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配合区业务主管部门做好农业服务人员的管理,人员调配、考评和晋升应充分听取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3.2.3科学核定编制,实行人员聘用制。乡镇农业服务机构所需编制由区各主管部门结合实际确定,按程序审批。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区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采取公开招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服务队伍。完善考评制度、职务评聘和收入分配制度,加强农业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农业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

3.3促进农业技术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

3.3.1放活经营性服务。积极稳妥地将基层农业服务机构中承担的农资供应、农产品产后加工、营销等服务分离出来,按市场化方式运作。鼓励其他经济实体依法进入农业技术服务行业和领域,采取独资、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基层经营性推广服务实体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积极探索公益性农业技术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对各类经营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实体参与公益性推广,可以采取政府订购服务的方式。

3.3.2培育多元化服务组织。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等参与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推广形式要多样化,积极探索科技大集、科技示范场、技物结合的连锁经营、多种形式的技术承包等推广形式。推广内容要全程化,既要搞好产前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资供应,又要搞好产中技术指导和产后加工、营销服务,通过服务领域的延伸,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要规范推广行为,制定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规范各类经营性服务组织的行为,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信用制度,完善信用自律机制。

3.4加大对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的支持力度

3.4.1保证供给履行公益性职能所需资金。区、乡(镇)级财政对公益性推广机构履行职能所需经费要给予保证,并纳入财政预算。把属于财政供养的基层公益性农业服务人员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安排。其中,对森林资源管护、林政执法、兽医行政执法、动物疫病的检测、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公益性职能所需经费也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通过统筹规划,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3.4.2完善改革的配套措施。要用改革的思路和办法,解决建立新型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中遇到的问题。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可实行招投标制,鼓励各类农业服务组织、人员和有关企业公平参与投标。鼓励农业服务人员自主创业。对他们创建经营性技术服务实体,可以优惠使用原乡镇服务机构闲置的经营场地,并享受现行政策规定的有关税收优惠。

3.4.3妥善分流和安置富余人员。从维护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分流人员的合法权利,在鼓励和支持富余人员自主创业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分流和安置渠道,帮助他们重新就业。凡与原农业服务中心建立聘用合同、劳动合同关系的,要依法做好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等工作,符合条件的要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经济补偿金,并纳入当地社会保障体系,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等手续,做好各项社会保险的衔接工作。

3.5切实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工作的领导

3.5.1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基层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和以农办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实行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认真研究、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和问题。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8

关键词:农业,服务体系

1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现状

自2001年县、乡机构改革后, 荣昌县农业服务体系由县农业局下属各站 (校、场) 共11事业单位、21个镇 (街) 农业服务中心1个、21个畜牧站、7个畜牧中心站组成。各镇 (街) 将原来的农经站、农技站、林业站、农机站、水利管理站全部合并到农业服务中心。由于荣昌县畜牧业发达, 从县局到各镇街都分设, 县里保留畜牧兽医局, 各镇 (街) 设畜牧兽医站1个。在管理体制上, 农业服务中心由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主管, 县各有关局进行业务指导;畜牧兽医站由县畜牧兽医统一管理。

2001年县人事局核定各镇 (街) 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为597人, 至2008年底, 全县21个镇 (街) 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实有农技人员471人, 其中215人在编不在岗, 农业在编在岗人员268人, 畜牧在在编在岗人员280人。现有人员的知识、年龄和文化结构进一步优化, 整体业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从年龄结构上看, 30岁以下的有37人, 31~40岁的有253人, 41~50岁的有118人, 51~60岁的有63人, 分别占8%、54%、25%, 13%;从知识结构上看, 本科44人, 大专以上文化的有221人, 中专及高中文化的有131人, 初中以下26人, 分别占9.3%、46.9%、27.8%、5.5%;从职称结构上看, 中级职称的有108人, 初级以下职称的有295人, 分别占22.9%、62.6%。

2 运行管理情况和成效

各镇 (街) 农业服务中心由镇 (街) 经济发展办公室管理, 村农技员因乡镇合并、干部职数限制和农民负担减轻等因素而不再设立, 农业服务中心经费由镇级财政预算、安排。自农村改革后, 镇级经营性农技推广服务组织已被取消或自行消失, 种苗、植保、农资等经营性服务均推向市场, 由个体私人经营。现有基层农业服务人员多年以来工作在弱势产业的最底层, 面对的是千家万户老百姓, 工作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工资报酬较低, 但全体同志能够心系百姓、诚心为民、工作勤奋、不畏辛劳, 为帮助广大农民尽快实现脱贫增收致富奔小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各镇 (街)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承担着农技、农经、林业、水产、水务农机、科协、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目前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农技推广在业务上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进行指导, 县、镇 (街) 根据各农技人员特长进行分工, 通过现场会、宣传媒体、明白纸、进村入户等多种有效方式方法履行服务职能。在加强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方面, 通过建立示范园、示范户等创新方式以点带面, 辐射带动, 有效地为农户提供服务指导, 同时积极与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接, 为他们免费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 为经营性服务组织免费提供测土配方施肥,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意见, 高产优质无公害栽培技术,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管理, 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推广了一批新品种、新技术等。

2008年荣昌农业在全县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人员的大力推动下, 取得了较好成绩:粮食总产量29.74万t, 增长6.7%。扶持濑溪河流域6670 hm2高效蔬菜示范片以及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新增高效蔬菜2294.48 hm2, 增加经济作物4122.06 hm2。特色产业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75%以上, 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要来源。国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户和6户, 吸纳农民工4.49万人, 带动农户增收8.5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55.9亿元, 增长15.5%。引进粮油新品种22个, 其中水稻6个、玉米4个、小麦2个、油菜4个、红苕6个;引进新技术2项;共建立了各种粮油作物高产示范片12个, 示范片的平均产量均高出大面积产量10%以上。新建沼气池3000口。

3 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体制上条块分割, 管理不到位

改革后的镇农业服务中心, 隶属镇政府, 管理体制上以块管理, 县业务主管部门只对其进行业务指导, 行政调控手段有限;在具体业务指导管理上, 县级设有农业局、畜牧局、林业局、水务农机局 (水务局) 、科委、气象局、县合作经济联社七个业务主管部门, 存在着“管理多头、多头不管”, 管理不到位的问题;缺乏农技人员考核评价制度, 农技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

3.2 运行机制不畅, 衔接不到位

县、镇两级农技推广体系缺少内在有效整合的纽带, 联系不紧, 不成一体, 难以形成拳头和集中力量办事。特别是有的重大农业科技项目, 县级力量不足, 镇级又调转不灵, 实施工作有一定难度。

3.3 推广机制创新不够, 服务不到位

基层农技推广机制不活, 缺乏有效工作激励机制, 基层农技人员下乡难、进村难、入户难, 农业实用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通道有待进一步畅通。农业服务手段落后, 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基本上是采用行政手段, 依靠政府出面组织, 开培训会, 试验田, 为农民传授一些一般性的技术;农业服务方式陈旧, 农业服务主要以部门的单项服务为主, 缺少按产业配套的综合服务, 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相分离。农业服务组织之间配合程度低, 有时甚至形成部门间的相互磨擦, 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服务力量相互抵消。

3.4 农业服务人员偏少, 工作力不从心

随着国家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视逐年增强, 农业、农村工作任务日益繁重。当前农业直补项目、新农村建设项目、农业产业化建设项目、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项目、森林工程建设项目、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等不断增加, 全部压在县局、镇 (街) 农业服务人员头上, 而荣昌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人员实际仅有262人, 同时还承担着代理村社账务、农业统计报表、森林防火、防汛抗旱、国家征占地集体资金兑付等日常业务工作。基层农业服务在人员分工上非常艰难, 只能一人承担多岗工作, 造成大量工作无法深入基层落实, 往往应付了事, 运行质量极差。

3.5 缺乏业务技能培训, 贯彻执行能力差

由于存在一人多岗, 缺乏业务技能培训, 工作人员领会政策、文件精神时, 由于时间有限, 无法深入领会, 具体开展工作时无法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平时工作繁忙, 无法熟悉业务知识, 造成工作能力跟不上, 执行能力差。

3.6 非农技服务工作多, 公益性职能弱化

表现在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时间和精力, 用在计划生育、民政优抚、招商引资等本职以外的中心工作很多, 因政治、经济待遇和地位较农技推广都要高, 升迁机会大, 他们已乐于去干, 而自身承担的公益性农技推广事务只能抽时间去完成, 造成技术推广普及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降低。

3.7 办公条件简陋, 服务设施缺乏

多数农业服务中心都是在镇街的二三间办公室内办公, 无单独办公地点, 办公设备落后, 有的甚至用的是其他单位淘汰的办公设备。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的机会很少, 业务熟习后又常被“调岗换防”, 不能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3.8 工资待遇低, 缺乏激励机制

虽然农业服务中心人员已纳入全额预算拨款, 但与行政人员、其他很多行业事业人员相比, 工资有较大差距。农技人员工作辛苦, 常年在田间奔波, 愿意在本岗位工作的人员不多。专业技术人员工作变动大, 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在内部管理上, 缺乏促进服务活动开展的有效激励机制;加之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职能加强服务难度大, 风险也大, 服务人员开展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4 对策建议

4.1 改革农业服务体系管理体制

科学设置, 合理配置人员。根据新时期农业服务的需要, 整合现有服务中心资源, 合理设置机构, 科学定岗定员, 通过竞聘上岗, 充实人员, 切实解决基层农业服务设置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浮于事的问题。

按公益性和经营性服务需求分流人员。根据不同农业服务需求, 参照《公务员法》, 对“农业服务中心”定职能、定岗位、定编制, 在乡镇现有在编在岗的农业服务人员中公开招考, 竞聘上岗, 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公益性服务序列;没有进入公益性服务序列的人员, 从事农资、农药、农膜、种子等经营性服务;不愿从事经营性服务的, 可以参照《公务员法》的有关规定多渠道分流。

理顺行政管理和业务指导关系。各镇 (街) 服务中心人、财、物隶属乡镇直接管理, 业务接受县级主管部门指导。各乡镇与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联系和沟通。乡镇对服务中心人员的任免和调动要事先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并及时报业务主管部门备案, 服务中心重要文件和资料要报送业务主管部门;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大对乡镇服务中心的指导力度。

4.2 稳定和充实农业服务队伍

目前农业推广体系管理较混乱, 农业推广部门人多、编制多, 职责明确但工作不够明确, 农业技术人员没参公, 工资低 (高级技术职称不如中级技师的工人) 、收入少, 加之严重缺乏工作经费、工作艰辛且无地位而毫无吸引力和凝聚力, 农业科技队伍不稳定。农业服务中心编制中人员只有30%~50%在干农业推广服务工作。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落后, 已呈现出崩溃瓦解的势头。农业和农村工作面广量大, 加之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任务将日益繁重, 应认真思考农业服务工作实际, 充实工作人员, 定好岗位职责, 做到一人一岗, 以此减少工作失误, 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同时注重工作人员年龄结构, 在补充人员时, 要多配备年轻、业务精、熟悉计算机的人员。

4.3 加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投入

政府要增加对农业服务的投入。项目引进、技术推广、新产品试验示范等公益性服务所需经费及设备设施购置费用由政府投入, 在乡镇财力紧张、部分乡镇严重赤字的情况下, 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消减乡镇负债, 提高乡镇财政对农业服务投入的能力。要恢复和充分发挥县、镇街农业服务体系的功效, 市级财政还是应在重视“三农”, 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时将县、镇街服务体系建设考虑进去, 建房子使其有为农业服务的基地, 用较先进的设备武装一下使其有为农业服务的能力, 保证工作经费、提高其政治经济待遇使其有为农业服务的主动积极性。

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一要突出投入要素的多元化。在投入资金的同时, 投入优秀人才、先进装备和新兴技术。二要突出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在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投入的基础上, 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资金、民间资金、社会资金以及农民自有资金投入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三要突出投入形式的多元化。可以由政府、企业、社会及个人单独投入或者综合投入、配套投入, 也可以联合、合作投入, 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都应当大力鼓励和支持。

4.4 建立健全考核机制

建立执业资格考核制度。对农业服务人员全面推行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认证制度。

建立年度目标考核制度。县里要将县级农业服务部门和乡镇对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情况作为综合目标考核内容,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对乡镇农业服务组织及人员年初制定年度工作目标, 年终由上级主管部门会同地方党委政府对农业服务组织及其服务人员的工作进行考核考评, 对未能完成目标任务的有关人员, 实行缓聘或解聘。

建立绩效工资制度。公益性服务人员待遇与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服务效果挂钩, 实行绩效工资制度, 奖勤罚懒, 奖优惩劣, 保证服务到位, 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服务。

4.5 提高农民对科技的接受能力

根据荣昌县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状况, 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岗就业培训机会, 强化培训力度, 提高培训质量, 使劳动者通过简单的辅导或指导, 就能接受或吸收新技术、新方法、新的市场经济观念, 使农民有条件、有能力接受农业基层人员服务。

4.6 积极发展壮大民间农业服务组织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9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物联网,互联网+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加快农业创新,是促进传统农业现代化内在要求,是党的政策在农村、农业工作中的具体落实和应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在当今社会,农村的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在传统农业的改变现有种植技术、采摘技术、销售技术。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快农业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农业创新事业摆在“三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把农业创新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互联网+”的全新时代的背景下,农业的创新与互联网的发展是离不开的,农业的现代化和“互联网+”不期而遇。现代农业是“互联网+”的生存土壤,“互联网+”会使现代农业更加精彩纷呈。

由于河北省在生态农业的差异,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差异,在现代农业建设运营也呈现出不同的方式。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生产主要是密集的、大规模、高效益为主要特征。新常态的背景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两大挑战,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在国际农产品价格的一体化背景下,全球农业持续下降,成本优势明显,在国内和国外的反演问题日益突出,农产品价格,面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在全世界农业转型时期,河北省必须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建设互联网型的现代农业。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试图探索农业现代化生长的创新模式,将农业作为一个互联网生态圈,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信息支撑、管理协同、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互联网+农业”式产业模式[1]。课题将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衔接,不是单纯的技术与产业衔接,更是政策衔接、人才衔接、服务衔接,最终实现互联网与传统农业的对接和匹配,完成相互融合,发展为一个技术、产品、市场、服务为一体的现代信息化农业。

2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外已有研究成果来看,主要集中在数据库与网络、精准农业、农业专家系统、虚拟农业等方向,同时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国家构建了新型的组织模式,提供多功能的服务,一方面由于服务的农业信息化主体多,这些服务主体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规模上的侧重需求都不同,因此形成了良好的互补性;另一方面这些欧美国家对农业生产后期的后续、延伸服务非常重视,提倡服务农业发展走向多功能。这些国家在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的构建中,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服务主体的多样化,而且政府部门高度重视这些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引入互联网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另一方面鼓励其他机构参与进来。由于以上措施,基本构建了依托各种通信技术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国内的农业信息化问题集中在互联网思维、渠道和平台的研究上。农产品电子商务运营模式成为目前农业信息化的中心,而农业生产智能化建设、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农业种植与知识数据化等工作进展缓慢。“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价值。

3 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中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对策分析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供了机遇,但同时也对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农业是一个庞大的产业,在这个传统产业中涉及到了政策、市场、技术、人才、安全等众多要素。如何利用“互联网+”来串起农业现代化的链条,并将信息技术渗透到农产品生产、销售、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我们需要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互联网和农业的结合是传统农业转型的必然趋势,河北省农业走向信息化是互联网时代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产业在迎接时代的暴风雨时要不断升级自己防御装置,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赢得发展的空间,从以下几点对河北省互联网农业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

1)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面临的形势。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快速创新,并加速向产业领域渗透,以“互联网+”为核心特征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已悄然兴起。农业信息化将主导未来很长时期农业发展方向,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新常态,有效应对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价格倒挂、农业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战略举措。推动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补齐农产品供需信息不对称短板,建立起以需求为导向的现代农业生产供给体系,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和效率,实现农业安全、高效、绿色发展。

2)研究重点。如何将河北省传统农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是本课题的研究任务,其中要重点建立好以下三个系统:第一是构建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农业信息资源系统,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形成农业资源共享机制;第二是搭建农业综合服务平台,以互联网为支撑,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农业电商平台、技术服务平台、土地流转平台、农业投资平台等,由此可以为重塑整个农业产业链提供支撑平台;第三个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运用互联网技术完善生产环节,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同时运用互联网进行市场营销,由此打通各个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三个系统的建立是农业信息化建设成功推进的关键。以河北省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择优打造一批信息化园区,以园区为平台集聚优势科技资源,着力研发低成本、高精度、易操作的传感器、控制器等硬件;建立集感知、传输、控制、作业为一体的智能农业生产系统,探索发展适合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的智能农场,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势,对接国家农业数据资源的采集、整合全省农业环境与资源、农业生产、农业市场和农业管理等信息资源,以建立适合河北省现代农业建设的大数据[2]。强化农业大数据分析和深度开发利用,提高农业信息服务能力;以平台建设为支撑点,开展全方位信息服务。构建省级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整合全省农业技术服务信息资源,通过线下示范与线上展示相结合,开展全方位科技服务。构建农业信息监控平台,加强政府对农业信息工作的组织与监管,确保农业信息网络安全[3]。

4 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互联网应用技术已经覆盖着我国城市、农村的各个层面,成为了人类社会、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应用平台。通过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和应用将会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平台,实现文化传播、电子商务、交流互动、信息共享等功能,为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提供渠道,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激励人才到农村去发展。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建设新农村对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C].2015(7).

[2]河北省推进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行动计划[C].河北省农业厅(冀农市发1号),2016.

基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篇10

1 主要措施

1.1 领导重视, 组织保障到位

秀洲区政府统一思想, 形成共识, 把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作为强化农业基础,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2012年年初, 区委区政府综合各方面情况, 成立了以分管区长为组长, 财政、各镇分管镇长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工作。出台了《关于扎实推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强化为农服务的意见》, 明确了目标任务, 确定了《秀洲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 整合资源, 落实场所, 明确了建设思路和建设重点, 全面推进基层农业公务服务中心建设, 着力构建完成农业公务服务组织体系[1,2]。

1.2 总体部署, 合理统筹布局

秀洲区按照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粮油功能区、六大产业分布, 确定王店镇、洪合镇、新塍镇、王江泾镇和油车港镇等5个农业服务中心开展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新城街道和高照街道2个农业服务中心开展非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2012年完成了洪合镇和王江泾镇2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和新城街道、高照街道2个非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工作。2013年完成了王店镇、新塍镇和油车港镇3个示范性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创建工作[3,4]。

1.3 改善条件, 拓宽服务功能

通过逾3年的努力, 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的软、硬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一是重点落实用房。示范性公共服务中心都安排了200 m2以上的工作用房, 设立专门的服务大厅、专用检测检验室、培训教室, 配备服务用电脑、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培训用桌椅等综合服务设备。二是全面开展实验室检测。配备了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农药残留速测仪、病虫测报灯等10余种检测仪器, 实验检测工作全面开展。三是多方位拓宽服务功能。中心在原有“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基础上, 推动公益性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的衔接, 强化生产性服务, 主要为统筹开展农机化服务、农资供应、统一育供秧 (苗) 、统防统治销等10余项生产经营性服务进行集成配套建设, 实现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融合。

1.4 提升能力, 强化队伍建设

在开展条件建设的同时, 注重加强队伍的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培训, 积极选派农技人员参加省农技推广体系培训, 2013年选派84名, 2014年选派90名农技人员参加了省培训基地开设的各类培训班。二是根据基层人员老龄化、学历层次低的现状, 积极开展定向培养工作, 招聘大学生从事基层农技服务工作, 3年共招聘定向培训大学生2名。三是完善实验室检测工作, 通过针对仪器设备使用、检测方法的培训, 使各镇农技人员全面掌握了农药残留、土壤肥料的检测方法。通过各类培训, 基层农技人员增加了业务知识, 拓宽了眼界, 提高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5,6]。

1.5 理顺体制, 规范长效运行

通过开展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明确了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职责, 理顺了管理运行体制。一是明确了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主要职能, 在现有“三位一体”基础上深化完善提升, 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职能配置和“3+X”服务模式要求, 整合了相关职能;二是明确了各项规章制度, 各镇统一思想, 逐步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制定了各项管理及服务制度, 做到制度上墙, 并严格按照制度标准执行;三是紧密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和服务需求合理配置农、林、渔等服务资源, 为农业“两区”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服务支撑。

2 进一步规范公共服务中心运行的建议

2.1 加强机构队伍建设

一是规范机构和人员管理。明确农业公共服务人员的工作目标、内容和任务, 分解落实农技推广体系工作职责和责任农技人员服务区域范围。二是健全基层农技人员补充更新机制。编制空缺、人员不足的, 要加大力度, 采用公开招聘、单考单招等方式, 坚持定向培养的做法, 加强基层农技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知识更新。

2.2 规范运行机制

一是落实责任农技制度。按照“一岗双责、包村联户 (基地) ”的要求, 明确责任农技员面上岗位职责、片上“包村联园区”及点上联系示范户 (基地) 的目标任务, 量化进村入户时间要求。二是健全内部管理及服务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要按照有关规定制定运行服务、人员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考勤考核等各项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 提高工作效能。

2.3 优化服务内容

一是拓展公共服务。要协调组织社会化服务主体生产经营性服务, 实现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服务的有机连接。二是延伸服务“触角”。加强农技服务基地专家工作室、培训教室和产地检测室建设, 完善定点联系、专家坐堂等制度范。三是加强信息化服务。加快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地理信息系统推广应用步伐, 集成“两区一田”、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诊断、万村联网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浙江农民信箱等信息系统, 实现涉农服务信息的即查即得。

2.4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与监测

各镇 (街道) 建立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队伍, 切实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加强和规范镇 (街道)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落实监管及检测的任务和要求, 从源头上保障区域内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设立快速检测室, 配备内检员, 切实加强企业的自检工作。

摘要:结合嘉兴市秀洲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情况, 介绍了其主要建设措施, 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以期为该区基层农业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措施,建议,浙江嘉兴,秀洲区

参考文献

[1]肖作信.整合资源强化服务大力推进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J].中国农技推广, 2008 (8) :10-11, 25.

[2]计建科.清凉村农业服务中心的创建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20) :308, 310.

[3]唐佳荣, 况卫华.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4) :259.

[4]高祥森, 张德春.乡镇农机管理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农业, 2011 (9) :15.

[5]王谦.基于农民视角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合意度和需求程度分析———以山东省三县市的调研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 2008 (3) :152-155.

上一篇:思政实践课下一篇:秸秆燃料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