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伤口

2024-06-06

开放伤口(精选三篇)

开放伤口 篇1

关键词:开放性跟骨骨折,分阶段,治疗

开放性跟骨骨折在临床中属于一种严重性损伤, 有调查显示, 这种骨折在临床中的发生率较低, 其发生率约占3%~12%[1], 目前对于开放性跟骨骨折, 临床中较多的会选择分阶段治疗, 又称分期治疗, 通常治疗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期急诊清创期并做好对软组织的修复;二期骨折治疗, 即对患者的骨折部分行扩大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 然后对其进行随访观察。为了探讨分阶段治疗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的疗效, 随机选取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68例, 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选患者均采取分阶段治疗, 包括一期对内侧伤口清创治疗并对软组织进行修复、二期对骨折部分行扩大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 治疗结束后随访12个月, 观察其治疗效果,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9年6月-2013年6月到我院治疗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68例, 所有患者经X线及CT扫描检查, 确诊为开放性跟骨骨折。年龄38~55岁, 平均年龄 (42.5±3.7) 岁, 其中男41例, 女27例;左足35例, 右足33例;39例是由高空坠落引起, 25是由交通事故引起, 4例由重物砸伤引起;对患者跟骨骨折采取Sanders分型标准, 其中Ⅱ型29例, Ⅲ型32例, Ⅳ型7例。开放性损伤按照Gustilo分型标准:Ⅱ型39例, ⅢA型25例, ⅢB型4例, 本文中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程度等数据资料, 差异不显著, 可以纳入使用。

1.2 诊断标准

本文对患者跟骨骨折采取Sanders分型标准, 具体内容如下:Ⅰ型:无移位的关节内骨折, 不考虑后关节面骨折线的数量;Ⅱ型:跟骨后关节面为两部分骨折, 移位在2mm或者以上;Ⅲ型:跟骨后关节面有两条骨折线, 为三部分移位骨折;Ⅳ型:跟骨后关节面存在四部分及以上的移位骨折, 包括严重的粉碎性骨折。对于Ⅱ型、Ⅲ型骨折又根据原发骨折线的位置分为ⅡA、ⅡB、ⅡC、ⅢAB、ⅢAC和ⅢBC各三个亚型;Ⅳ型指骨折高度粉碎, 指存在4个关节内骨折碎块。对开放性损伤 (软组织损伤) 按照Gustilo分型标准, 具体内容如下:Ⅰ型伤口<1cm, 软组织损伤轻。Ⅱ型:伤口超过1cm且有中度污染, 软组织中度损伤, 碾挫伤为轻或中度。Ⅲ型:软组织损伤范围较广, 伤口损伤超过10cm, 且被严重污染, 其中ⅢA型其骨折处尚有充分的软组织覆盖;ⅢB型则软组织广泛缺损, 骨膜剥离;ⅢC型, 存在血管神经损伤。

1.3 治疗方法

本文中, 对68例患者进行分阶段治疗, 治疗前完善各项准备, 治疗过程如下:一期治疗, 主要是针对内侧伤口急诊清创并对软组织进行修复, 具体内容如下:对患者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对于内侧伤口的污染物及其失活组织进行全面清除, 然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在清除中注意保护跟骨表面及其周围的神经组织, 对于骨折端也进行初步清理, 首先利用复位术将跟骨的长度、轴线及其高度用2~3枚2.0mm克氏针在距骨上将跟骨结节进行固定, 然后将克氏针尾部留在体外, 再次根据Gustilo分型对软组织损伤进行分型并作好记录, 此时根据分型结果对软组织进行修复, 对于Ⅱ型损伤, 采取负压力引流后对伤口进行无张力缝合, 对于ⅢA型将其损伤的软组织进行打孔减张缝合后, 对其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进行覆盖。在对软组织损伤进行修复的过程中, 对于不同类型的损伤需要结合不同的药物给予治疗, 对于Ⅱ型损伤联合一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 对于Ⅲ型损伤采取一代头孢菌素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进行辅助治疗, 最后将踝关节固定于中立位。在治疗完成后观察3~4d, 根据伤口愈合情况决定伤口是否还需再次清创处理, 如果患者伤口恢复良好, 无肿胀及感染且出现皮肤皱纹, 则可以进行最终固定。二期治疗, 主要针对骨折部分行扩大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在一期的治疗中, 由于对跟骨的轴线、长度及其高度均已进行复位, 因此在二期复位中主要对跟骨后关节面、跟骨前突及外侧壁进行复位, 复位后用钢板进行固定, 留置引流管后对外侧口无张力缝合, 对伤口进行加压包扎, 对其继续使用支具进行固定, 当引流量<30ml/d时拔出引流管, 治疗3周后拆线并指导患者进行恢复锻炼。随后对患者进行随访12个月, 要求患者每月进行复查, 骨折全部痊愈后可进行负重, 最后一次随访时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1.4 评价指标

对所有治疗的患者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后足功能评分评定疗效, 总分100分, 其中疼痛为40分, 功能为50分, 力线10分。

2 结果

所有患者受伤后至初次清创时间为4~35h, 平均 (6.5±1.2) h, 清创次数1~3次, 平均 (1.9±0.8) 次。伤后行最终固定术时间为6~19d, 平均 (9.5±0.6) d, 随访12个月结束后, 5例患者内侧伤口出现感染、肿胀等并发症, 服药治疗后症状消失, 其余均无并发症出现。随访结束后患者的踝-后足功能评分范围为75~91分, 平均得分 (81.6±1.2) 分, 说明患者经过治疗后功能恢复良好, 表明对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进行分阶段治疗, 效果显著, 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3 讨论

临床中认为对于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对软组织损伤做好清创处理和修复, 并且将骨折部位做好精确复位, 对于移位的跟骨关节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效果较好[2]。对其治疗一般采取分阶段性治疗, 本文中为了探讨分段性治疗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的疗效, 随机选取经确诊的患者68例, 对其进行分阶段两期治疗, 治疗结束后随访1年发现, 受伤后至初次清创时间为4~35h, 平均 (6.5±1.2) h, 清创次数1~3次, 平均 (1.9±0.8) 次。伤后行最终固定术时间为6~19d, 平均 (9.5±0.6) d, 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均采取药物治疗良好, 患者踝-后足功能评分范围为75~91分, 平均得分 (81.6±1.2) 分, 表明其功能恢复良好。因此对合并内侧伤口开放性跟骨骨折进行分阶段治疗, 效果显著, 适合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龚晓峰, 武勇, 贺良, 等.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治[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06, 8 (5) :475-478.

开放伤口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3 年12 月-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88 例有伤口创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的所有患者均有因手术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同程度的伤口创面,其表现有伤口液化、感染、开裂、渗出、愈合延期等。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 例,其中观察组男16 例,女28 例,年龄36-84 岁,平均年龄(44.4±4.1) 岁;对照组男25 例,女19 例,年龄34-80 岁,平均年龄(41.5±3.1) 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伤口深浅、伤口大小、治疗时间、疾病种类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P >0.05)。

1.2 方法

对于所有患者均进行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包括合理使用抗生素、补充营养等治疗,同时保持衣物和被褥的洁净,嘱咐患者穿宽阔的衣物,以保护创面[2]。对照组治疗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换药方法,首先用双氧水、生理盐水和碘伏清洗创面,若渗出液较少,仅需剪去1-2 根线;若渗出液较多,则应及时将切口敞开;若创面有坏死的组织,则应进行局部外科手术,并且进行二次缝合,缩短愈合时间[3]。清洗完伤口后,接着用有碘伏的纱条填塞创面或是腔隙,无菌的纱布覆盖伤口,根据渗出液的情况,更换药物。观察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新外敷的治疗方法,对于小的创面,给予双氧水、生理盐水和碘伏清洗创面,再涂上康复新药液,每日3 次;对于大而深的创面,则先用2% 的雷佛奴尔清洗腐烂组织,再用生理盐水清洗创面,用浸湿了康复新药的纱布敷于创伤面,保持创伤面的湿润和洁净,每天早晚各换药1 次,若创伤面的渗出较多或是腐烂物较多,则增加换药的次数[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指标包括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分析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首先对所有患者的原始创面的面积进行测量,之后,采用在相同的时间内,对患者伤口缩小的面积进行测量,通过计算患者伤口缩小的面积/ 原始创面的面积,进行治疗效果的比较。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四个等级,分别是:治愈(伤口完全愈合,局部组织完全修复);显效( 创伤面有明显的缩小,且缩小面积为创伤总面积的50%);有效(创伤面有部分的缩小,且缩小面积为创伤总面积的25%-50%);无效(缩小的创伤面积小于总面积的25% 或创伤面有所加深)[5]。组织本院的医护人员,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表的编写,通过给患者发放满意度调查表,并分析和统计患者满意度数据。

1.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 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并作比较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 < 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将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5.45%,高于对照组的70.45%,且两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满意度

观察组的不满意度0% 低于对照组的31.81%;基本满意以及非常满意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不满意度、基本满意度、非常满意度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3讨论

创伤面的的愈合是局部褥疮、慢性溃疡的患者恢复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的方法对于创伤面的治疗措施主要是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清洗创面,这对于创面的恢复具有一定的帮助,但其会对伤口处的肉芽组织具有一定的刺激和杀伤作用,因此,创伤面的愈合较慢,结痂时间较长,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恢复时间,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的同时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6]。根据研究表明,康复新药液是一种中药成药,具有通利血脉,养阴,去腐生肌之作用。能促进血管新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改善创面微循环,加速机体损伤组织的修复,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效[7]。因此,本研究选取2013 年12月-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88 例有伤口创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康复新外敷法和传统治疗方法在患者伤口的愈合和恢复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康复新外敷法在治疗创口愈合对比传统的治疗方法,疗效更佳显著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且两组患者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 < 0.05)。综上所述,康复新外敷法治疗伤口创面能够明显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新外敷法治疗伤口创面促进伤口愈合疗效体会。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88例伤口创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新外敷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和患者的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5.4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45%;观察组的非常满意度为81.81%,高于对照组常规护理后的16.00%。两组患者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伤口创面患者实施康复新外敷治疗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创面愈合,提高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喷雾清洗伤口装置剖析 篇3

此装置是在有一定压力的气体作用下,将清洗伤口的液体转变成高速雾状液体,去冲洗烧伤和创伤的创面,以达到彻底清洗伤口的目的。

根据流体力学原理,在高速气流的作用下,气流周围会形成负压区,流速愈高,负压则愈大。这个负压区能产生吸附作用。根据这个原理我们制成喷雾清洗伤口装置(如图1)。

2 喷雾清洗伤口装置结构

图1所示,在空心圆锥体中间固定一根针管A,B为针管A的进水端,外径在5~7mm之间,也就是医疗上使用的5号和7号针头,壁厚1mm。针管中间流过清洗液。C为针管A的出水端。在空心圆锥体的内壁与针管外壁间通过压力气体。气体由圆锥体上端D处即针管进水端B的周围流入,经过空心圆锥体内壁与针管A外壁间的出口端E处流出,针管A出口端的C点周围,由于高速气流的作用产生了负压区,此时,针管A内假如有连续清洗液流过时,液体就会被气流产生的负压区吸引、流出针管外,并随着D端来的高速气流经空心圆锥体内,由E口喷出。此时,这股气流便将被负压区吸引流出针管口C端外的清洗液带出,形成了一束高速水雾状气流,达到冲洗伤口的目的。

根据流量=口径×流速,可知,冲洗伤口所需水的流量,由针管粗细和出口端的内径决定。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装置。根据我们的实践,清洗液流量主要由针管的内径来决定。水流总量一般控制在10~30mL/min。

把上述装置组成一个完整的喷雾清洗伤口的器件,就可以达到清洗伤口的目的(见图2)。

3 喷雾清洗伤口装置的使用方法

压力气体由A端进入,可采用医院的氧气,安全卫生,还可扼制厌氧菌的生长。也可用无菌、安全的其他气体,如氮气等。输入端的氧气压力控制在10~20kPa,此气源与患者吸氧使用的氧气湿化瓶相连接,图2中的A端与氧气湿化瓶连接,通过湿化瓶来调节气体流量,调节范围在5~10L/min。氧气压力的大小决定了气雾冲击力的强弱。清洗液可由本装置的插针B与清洗伤口的盐水瓶相连接,盐水流量可以通过调节清洗液调节器C得到。根据患者伤口情况,医务人员通过气体和液体两个调节器,雾状清洗液由喷雾形成装置E喷出,手握清洗笔便得到患者所需清洗液的冲击力和水雾流量。

4 使用此装置的优点

使用这种喷雾冲洗装置冲洗伤口的优点是:它替代了传统的用纱布、棉球擦洗伤口的方法,由于清洗装置不直接接触创面,清洗液喷雾颗粒又极其细微,可以避免肉芽组织损伤、也有利于伤口愈合,减少伤口疼痛,能有效清洗伤口的深部死角,及时地用于烧伤、创伤伤口的急救处置,特别是野外作业产生的伤口处置,有效地防止伤口感染。这是清洁伤口上的一项器械革新。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40.

[2]仇惠,余大昆.医学物理学[M].第1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36.

[3]吴望一.流体力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81-126.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开放伤口】相关文章:

伤口知识05-05

伤口修复05-06

术后伤口09-08

伤口护理总结05-21

延迟愈合伤口05-22

腋臭感染伤口05-30

会阴伤口愈合08-04

修补爱情的伤口04-27

如何护理产后伤口06-01

伤口读后感08-17

上一篇:财会金融专业下一篇:交易所国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