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白

2024-06-30

补白(精选十篇)

补白 篇1

一、精心预设, 研读文本———课始, 未成曲调先有情

1.巧抓文眼补白, 激发学习兴趣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 它往往与课文的内容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或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或提及文章的要点, 或点名文章的中心。 教学时我们就可从课题入手, 分析留白点, 找准切入点, 精心设计揭题思路,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如《沙漠中的绿洲》一文, 讲述了阿联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 把不毛之地的沙漠建成了鲜花遍地的绿洲。 上课伊始, 我先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印象中的绿洲情景, 根据学生的回答写下:迷人、可爱、美丽、充满生机, 紧接着在绿洲旁边写下 “沙漠”, 再根据学生的回答写下:贫瘠、干燥、炎热、不毛之地, 同时让学生们回忆电影或亲眼所见的沙漠之景, 课题补写完整, 对比后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沙漠中怎么会有这样的绿洲呢? ”“这里的人们是怎样创建美丽的绿洲的呢? ”学生们怀着好奇心, 迫不及待地走入文本想去看个究竟, 一开始就对课文充满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2.根据背景补白, 顺利走进文本

作者写文章必有其独特的写作目的和背景, 只有了解了文章背后的意蕴,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的内涵。 所以, 课前教师就可布置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 运用各种方式查阅各种资料, 了解与文章相关的风俗文化、历史故事和人物品性等, 让同学们缩短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不再认为课文是“高不可攀”的。

在教《翻越远方的大山》一课时, 我让学生回家查一查刘翔的资料, 看一看刘翔在奥运会上夺冠的场面, 听一听刘翔的故事。 在充分做好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 学生们对刘翔有了了解, 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就会水到渠成了。

二、理解体悟, 深入文本———课中, 吹尽黄沙始到金

课堂40分钟, 是短暂的, 短短一篇课文, 是有限的。 我们要找准时机, 把握好补白的点, 带领学生借助文本深入探究, 感悟文本的精髓。

1.巧抓语句补白, 感悟绵绵意蕴

文中有许多作者没完全写明的语句, 里面隐藏着许多意蕴, 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空白, 这样不光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还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第一次抱母亲 》这篇文章中, “我”对护士说的一番话耐人寻味, 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我设计了三处说话训练。 一是想象母亲在恶劣的天气里所付出的艰辛;二是回忆自己的母亲平时所付出的操劳; 三是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 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我们的母亲何尝不是这样的呢?”我又抓住“提那些事干什么? 哪个母亲不是这样的? ”这段话, 对文本进行补白, 让学生懂得自己母亲平时的艰辛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

2.推敲标点补白, 体会悠悠韵味

小小标点往往也能表情达意。 文中有些标点意味深长, 令人回味无穷。 教师决不可对此轻视忽略, 而应该推敲其蕴含的内涵, 体会那悠悠韵味。

如在教学《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教师根据诗结尾的省略号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小伙伴都来了, 它们都藏在这长长的省略号里了, 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想象空间, 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起了, 对学习文本的价值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再如《开天辟地》一课中, 第四自然段段尾有这样一句话:“他的汗水, 变成了滋润外物的雨露甘霖…… ” 他还有哪些部位, 如额头、皱纹、鼻孔、嘴唇、手掌、青筋、指甲等等, 还会变成大自然的什么景象呢? 我在教学时, 紧扣省略号, 让学生展开想象完成了以下排比句式的填空:他的 ( ) , 变成了 ( ) ;他的 ( ) , 变成了 ( ) ;他的 ( ) , 变成了 ( ) 。 充实了文本内容, 内化了他的 ( ) , 变成了 ( ) 的句式类型。此处补白, 既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又激活了文本, 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更加积极, 盘古的献身精神也渐渐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3.抓住描写补白, 走进人物内心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 对于人物的描写, 往往留有许多“空白之处”, 或语言描写, 或神态描写, 或心理描写, 或动作描写, 或外貌描写……教学中若能加以扎扎实实地描摹, 就能充盈人物形象, 让人物更具独特的魅力。

如《祁黄羊》一课的人物对话中, 有好几个值得探究的空白之处, 我抓住契机, 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话。 学习“外举”部分时, 我先设下悬念:“是啊, 按照人之常情, 哪个当官的会举荐自己的杀父仇人当官啊, 祁黄羊的母亲妻儿定是一百个不答应, 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 解狐听了也诧异了, 他会怎么想呀? ”以此通过角色转换,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然后让学生找出关键的词句加以揣摩, 以朗读为主线, 适当点拨, 并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在不断地与文本交流的过程中, 在分享智慧的同时, 将学生的体验不断引向深处, 使其充分领悟到文本内涵。

4.利用插图补白, 驰骋学生想象

图画是儿童喜闻乐见的阅读语言, 因此图画也更能唤起学生的想象。 教师在教学时, 要关注课文中的插图, 做到图文结合, 尽可能地驰骋学生的想象。 如《螳螂捕蝉》有两幅插图, 第一课时导入环节, 可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 尽情欣赏, 用心体悟, 然后组织交流:你看到了什么?蝉、螳螂、黄雀分别想得到什么? 它们身后隐伏着什么? 吴王为什么会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 通过观察交流, 帮助学生初步感悟故事内容, 了解前因后果。

三、拓展升华, 延续文本———课尾, 踏花归去马蹄香

1.紧扣结尾补白, 品味袅袅余音

很多文章往往会在结尾之处戛然而止, 给读者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 但由于个人的原因, 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都是不尽相同的。 教师要有一双智慧的眼睛, 去抓住文本结尾处所蕴含的空白点, 或续写, 或畅想, 或演绎, 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意犹未尽。

如在讲完《九色鹿》后, 学生都对调达的忘恩负义感到愤恨, 对九色鹿的善良、国王的正义感到褒扬。 这时正是进行故事补白的最佳时机, 学生对故事的发展情趣正浓, 欲罢不能, 怎能不写出心中所想的精彩情节呢? 从而让学生品味到踏花归去的乐趣。

2.升华主题补白, 倾诉娓娓深情

在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结尾处, 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同学们, 叶欣阿姨就这样离开了我们, 此时此刻, 如果你是她的孩子、是曾经被她挡在门外的同事、是被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病人, 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真情涌动, 把自己对叶欣的敬佩与赞美都化作了无声的真情告白。 有的学生写道:叶阿姨, 您把生的希望给了我, 却把死亡留给了自己, 您真伟大! 有的学生这样说:妈妈, 虽然您永远离开了我和爸爸, 但我会永远坚强乐观, 您永远活在我心中, 我会一直想您的。 有的学生这样写:护士长, 千言万语都无法表达我的心情, 以后, 您就是我的榜样。学生们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话语令我感动, 他们已经走近了叶欣, 也获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们在课的开始部分、新授部分和结尾部分进行补白, 把“补白”的全过程贯穿于每一节课堂环节中, 使学生们在读书中多拓展想象, 多联系生活实际去感受课文, 在文本、学生、教师的交流对话中, 实现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 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 从而水到渠成地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 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精神境界, 逐渐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 提高学生的表达、习作能力。

“补白”小议 篇2

然而,无庸讳言,我觉得有的刊物编辑部对“补白”还不那么重视,有点随意、马虎,把它看成可有可无的“小玩艺儿”,因此选材就不那么严肃认真、考虑社会效果。手头就有一个例子,是一家大型文学丛刊上的“补白”。好在不长,为了节省读者查找的时间,不妨抄录于下:题目叫《?和!》全文是:“雨果呕心沥血,终于完成了文学巨著《悲惨世界》。经过精心修改以后,他决定把原稿寄给出版社。稿子寄出去了,过了一些日子,还没有回音。于是,雨果写信去问。这封信没有字,全篇只有一个‘?’。不久,出版社回信了。信里只有一个‘!’。‘?’和‘!’只是两个标点符号,可是这里双方把意思表达得最清楚不过了。”(着重点为引者所加)

我反复看了这则补白,不晓得编辑选登这个材料要告诉人们什么?难道要作者与出版社通讯联系时就用这种除了自己以外,谁也摸不透、猜不准的“?”和“!”吗?要求作者或出版、编辑部门通信简明扼要,固然很好,但总不能千里迢迢只用标点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吧?至于最后一句所谓用“?”和“!”就把双方的“意思表达得最清楚不过了”云云,照我们一般“凡人”看,无论如何是表达不清楚的。

由这些类似的“补白”而产生了一些感想:其一,“补白”也是给人看的,同样具有教育、启迪意义,因此不可轻视或忽视,要和正文一样重视,甚至更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其二,报纸上一再呼吁要刹长风、兴短文,“补白”一般很短,读者爱看,何不在这方面下点功夫——精心组织稿件、精心编发,从内容到形式都要讲究一点。说到内容,我想如期费劲刻意寻找外国作家趣闻轶事,不如摘发一点读者短小精悍、言之有物的批评建议,介绍一点全国各地文化出版事业的动态。当然不是一概排斥外国的或古人的轶事,但选材要严,要着眼于有启发教育意义。切不可单纯的“猎奇”。

补白 篇3

三、 R4核心网容灾技术

1、MSC Server双归属容灾。

在R4核心网中采用的MSC Server双归属容灾方案的主要方式是, 将MGW从逻辑上分成2个虚拟MGW, 并同时归属于两个MSC Server控制。预先将MGW和两个MSC Server之间的数据配置好, 并让MGW在两个MSC Server上登记, 使MGW和两个MSC Server之间建立归属关系。在主用MSC Server发生故障无法继续服务时, MGW向备用MSC Server发起注册请求, 系统将话务引导到备用MSC Server, 从而增强系统的安全性。

MSC Server的双归属方案可支持1+1主备、1+1互备两种方式。主备方式在每个大区配置两个MSC Server, 其中MSC Server1为主用MSC Server, MSC Server2为备用MSC Server。在正常工作模式下, MSC Server1负责所辖大区所有媒体网关的管理与呼叫处理, MSCServer2通过与MSC Server1间的心跳链路备份线, 实时监控MSC Server1的工作状态, 一旦MSC Server1出现故障, MSC Server2立即接管该大区的所有MGW的管理及呼叫处理, 保证网络的可用性。

互备方式是将每个大区分为两个子域, 称为域1和域2。每个子域配置一台MSCServer, 其中, 域1的为MSC Server1, 域2的为MSC Server2, 它们互为备份。在正常情况下, MSC

Server1、MSCServer2分别管理各子域的MGW设备及承担本域内的业务处理。当一个设备出现故障时, 其所有业务处理和MGW管理任务立即由另一个接管。这种备份方案比较经济, 没必要专门为某台MSC Serve设置备份点。但是, 备份局点在接管故障局点业务后, 其本身的业务处理能力将经受考验通常, 它难以满足两个局点业务负荷的需求因此要求被接管的MSC Server容量不能过大。

ServerN+1备份方式是1+1备份的扩展, 能够将1+1备份认为是N=1的N+1备份方式。实现方式和1+1相同, 由于备份Server要对N个Server备份, 则必须需要1个Server对应多个MSC号码, 需要配置任何Server的局数据。因此, 对于备份Server来说, 需要增加如下功能:网络配置能够对本局配置多个MSC号码, 并能够指定0个或1个主用MSC号码。即当MSC Server备用时, 无主用MSC号码, 当N个中的一个MSC Server故障后, 必须通过配置将需要接管的故障MSC Server的MSC号码配置为备用Server的主要MSC号码, 这样对于其他Server来看, 都有一个和自己配置数据一致的Server。

在上面两种方式中, MSC Server之间都要有备份通道, 用于对VLR签约数据、移动性管理数据、动态资源数据等进行备份。备份周期可由用户设定。备份通道的传输协议可采用TCP/IP。

2、MGW负荷分担。

在R4系统的Iu接口侧, 通常一个RNC连接一个MGW。MGW负荷分担技术主要是通过MGW互备方式来解决MGW的单点故障问题。

形成负荷分担关系的MGW组成MGW资源池 (MGWPool) , MGW1、MGW2、MGW3构成了MGW资源池, 并由一个MSC Server控制。

RNC通过MGW1接入到核心网。MGW负荷分担技术在RNC-MGW1连接的基础上, 增加了RNC-MGW2、RNC-MGW3两条备份连接线。在正常工作时, RNC-MGW1是激活工作状态, RNC-MGW2、RNC-MGW3是非工作状态。

MSC Server通过H.248的SCTP (基于IP的信令传输) 连接和Iu接口的SCCP (信令连接控制部分) 连接判断Iu连接状态, 当所有H.248的SCTP连接和SCCP连接都断了, 并在一定的时间内不能恢复, 即判断出现故障, 切换到备份MGW。而RNC则是通过Iu接口的MTP3B (基于ATM的信令传输) , 判断对端MGW是否故障。当检测到故障后, 启动切换流程, 切换到备份MGW。

当某一个MGW发生故障时, 非故障的MGW将承担两个MGW的话务, 这对于其业务提供能力来说, 有可能难以满足需求。因此, 必须通过流控机制来保障设备免遭阻塞, 但这会带来用户呼损率的增大。

四、容灾方案比较

MGW负荷分担方式是在MGW发生故障时, 对RNC进行切换的容载方案。其他两种方案都是针对MSC Server故障的容灾方案。MSC Server双归属方式源自于固定软交换, 有一定的工程实施经验, 只需在核心网网络配置上做相应修改即可。MSC Server双归属方式需要用户动态资源数据的同步过程。在“大容量, 少局所”的跨地域大本地网组网模式下, 建议采用MSC Server双归属容灾方案。

例谈“补白”教学 篇4

标点符号是文章表情达意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课文中的许多省略号常常意蕴深刻,令人回味。在教学中抓住这一空白,巧妙填补,既训练了思维,又激活了文本。

如《装满昆虫的衣袋》一文,描述法布尔对昆虫着迷的第4自然段中写道:“或是蹲下来静静地观察奇妙的水底世界:漂亮的螺壳、来回穿梭的游鱼、五彩缤纷的蠕虫……”读到这里时,学习们一定会产生共鸣,生活中观察的积累,使学生对于最后省略号的想象游刃有余——漂浮的水草、戏水的小虾、窥视水面的小乌龟,咧嘴的河蚌、黑压压的蝌蚪、奇形怪状的卵石……在即兴想象添白中,学生走进了法布尔的内心世界,与之同呼吸,共命运,于是,与文本的对话更积极,更精彩!

二、 词语扩白,深入文本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重点词语,是语言形象、文本情感的聚焦点。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空白,扩充词语的形象内涵和情感内涵,让学生在词语与意境的沟通运用中,获得语言滋养,深入理解文本,与作者、与文本产生更强烈的情感共鸣。

例如,《爱滋病小斗士》一课的第4自然段中这样写道:“9岁那年,当养母带着恩科西到一家小学报名上学时,遭到全校大多数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反对,还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语文课上,教师相机质疑:“这会是一场怎样的轩然大波呢?”

在同学们短暂的讨论之后,纷纷举手交流,将“轩然大波”一词进行形象化的补白:从学校师生对爱滋病患儿恩科西上学的反对,到学生家长的骚动,到学校周边群众强烈反响及新闻媒体的报道……学生的想象使“轩然大波”这个原本生疏的词语拥有了极其丰富的形象内涵,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深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强烈地感受到一个爱滋病患儿的不幸遭遇,从而激起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并当堂进行了小练笔:片段想象《当恩科西来到学校……》,结果发现,大多学生都能将这一源于“轩然大波”的片段想象,描述得淋漓尽致,读来身临其境。

同样,在学习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时,教师可以抓住“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相媚好”一詞,引导学生想象:“在这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如此恩爱的一对白发翁媪,彼此会亲热地交谈些什么呢?”

于是,在小组讨论、全班表演中,学生赋予“相媚好”一词灵动与活力:微醉的翁媪从往日牵手走过的日子,到乡村宜人的风景;从儿女的成长,到老大的婚事,老三的上学……真是各有所想,使词语的扩白发挥到极至!

三、 细节挖白,充实文本

在许多课文中,细节描写能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教学中,抓住文本中的一些细节,引导学生去挖掘补充,将使文本内容更充实,人物形象更丰满。

《嫦娥奔月》一文中,描写嫦娥智斗逢蒙,口吞仙药这一场面时,并未过多着墨,缺少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细节描写。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场景发挥想象,将静止的文字生成动态的画面,进行细节挖白。于是,在师生、生生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时,将逢蒙威逼利诱,拔刀要挟;嫦娥好言相劝,冷静周旋,见机行事叙述得细致入微。因此,嫦娥的形象更高大,逢蒙则更渺小,文本的内容也更充实,这对于把习作写具体,把细节写生动的潜移默化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四、 结尾续白,拓展文本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如果抓住这一空白,引领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或情感发展的方向,发挥想象,对文本进行延伸,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潜能。

在教学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时,读到文末“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教师当即质疑:“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在齐泯王面前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之夭夭。后来,他的命运又将如何呢?”结果,性格迥异,阅历不一的学生即兴续白,创造想象了不同命运的南郭先生。

语文课上,充分利用“补白”进行说写训练,延伸结尾续白,必将使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莫使“补白”成“白补” 篇5

一、“补白”, 切莫“节外生枝, 适得其反”

《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中, 普罗米修斯被宙斯用铁链锁在高加索山的悬崖峭壁上历经折磨的场景没有作过多的渲染。作者仅用“锁”与“啄”二个极具穿透力的文字便将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全部痛苦加以蔽之, 也将他不畏强暴、坚持真理的精神与意志刻画得入木三分, 充分体现了作者人文关怀与体谅。一位教师引导学生对此情景进行补白。学生的补白让人毛骨悚然, 寒彻骨髓。如:“凶恶的鹫鹰一口一口地啄食普罗米修斯的肝脏, 普罗米修斯连连大声惨叫。”“鹫鹰先吃普罗米修斯的心, 鲜血直流。再把普罗米修斯的肝脏吃了, 肠子流了一地。”……教师想以此作为切入点, 用补白的手段将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具体化、情境化, 从而衬托与体悟主人公非凡的精神力量, 这本无可非议。但我们一再避免影视、文学、网络作品中暴力、恐怖、色情等内容对孩子的侵害, 不能将那血淋淋的场景, 反人性的文字, 作为教学资源在课堂上大肆宣讲与拓展。

正是经常有这种“节外生枝”的激发、引导, 才会有“武松打虎有罪”、“白骨精足智多谋, 毫不气馁, 精神可嘉”“《狐假虎威》《狐狸和乌鸦》中的狐狸聪明”的价值取向。所以, 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捕捉住文本解读中的空白点, 选准突破口, 进行恰当的补白。补白应基于文本自身, 紧扣文本主旨, 才能锦上添花, 它不是文本解读中的“节外生枝”, 而是文本解读中的一部分。

二、“补白”, 切莫“忽视主体, 张驰无度”

有效“补白”不能是由此及彼简单的水平迁移, 应该是一种纵向的开掘, 因此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到表象, 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核, 通过拓展, 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 扩大学思维的广度, 训练学生思维的强度等等。一次“同课异型”的教学活动中, 两位老师都引导学生对《少年王冕》一课中, 王冕在“三个月里”是如何克服困难, 努力学画的情节进行了“补白”。

一位老师是这样“补白”的:王冕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荷花画得这么好, 这是刻苦努力的结果。课文中只写“三个月后便大有长进”, 没有写他如何努力, 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再现当时的画面。课件出示:自己想象一个情景, 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当时的情景。学生的表现一片漠然, 虽然老师再三引导, 但学生的“补白”都在同一层面原地踏步, 使拓展停留在“形式迁移”上。镜头中, 教师没有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没有引导学生在情感和文字里走个来回, 仅仅从文字到情感的“读懂了什么”就引发开去, 这就是丢掉了文本本身的魅力, 有效的补白不能出现“脚踩西瓜皮, 滑到哪儿算哪儿”的现象。

另一位老师是是如此引导学生“补白”的, 课件出示:起初画得不好, 但, 而是。当时, 他;当时, 他……三个月之后, 便大有长进, 那荷花的精神、形态、颜色, 没有一处不像真的。有的, 有的, 有的……真是!一旦“文本”回归“生活”之后, 学生的“感性”被复活, 那么, 从“三个月里”学生感受到的不单单是王冕自学习画碰到的困难与艰辛, 更能体会到他的决心和信心以及刻苦好学、持之以恒的精神。这样的“补白”, 才能把“文字”的形象、情味和意蕴“补”出来。

因此, 补白“度”的把握不仅仅是对拓展次数与内容量的控制, 教师最主要的是观察学生在拓展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状况, 准确判断, 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要使学生在高效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进行个性化“补白”, 即要求同又要能求异, 使学习深入浅出, 游刃有余, 使学习有张有弛, 不至于大脑负荷过重。

三、“补白”, 切莫“纠缠细节, 喧宾夺主”

一位教师在教学《望月》一课前, 请学生课外搜集有关月亮的诗词曲、神话传说以及人类登月的资料。上课伊始, 该教师请学生展示搜集到的信息。我们发现学生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 于是课堂成了“月亮诗会”“月亮对歌”“月亮神游”“登月备忘录”……整节课一环接一环, 师生忙得不亦乐乎, 却无暇顾及课本。这样的“补白”, 一来由于过宽过泛, 文本根本就无暇顾及, 更不用说对其进行深度研析!二来整堂课过分注重搜集和展示, 对搜集到的材料却未加以处理和利用, 整堂课像是个资料展示厅, 丰富却没有深度, 学生没有思考, 没有加工和分析, 更没有点评和指导。上述问题, 都是由于在“补白”时脱离了文本, 忽视了主体, 以致拓展后的阅读教学就像放飞后断了线的风筝, 离文本的地面越飞越远。太热衷于搞游离于文本, 忽视了主体, 之外的轻松花哨、宏观空泛……而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使得学生没有推敲语言文字便侃侃而谈, 表面上热热闹闹, 实则空空洞洞。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补白”艺术, 要根据不同的文本, 从实际出发, 从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开发和语言的积累为出发点, 适时、适度、适量、适情地进行“补白”, 否则会弄巧成拙。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与文本有密切联系的“空白”, 巧用“补白”, 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相信, 成功的运用“补白”艺术, 一定会带给老师更多的机智, 带给学生更多的聪慧, 带给课堂更多的精彩。

活用文本巧妙补白 篇6

一、创设情境, 想象补白

李吉林老师说过:“情境使儿童的言语有了充实的材料, 使抽象的语言有了生命力, 使语言植根于儿童的思想之中, 并且从思想中不断地发展起来。”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情境, 触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能在直观的语言环境中驰骋想象, 促进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在教学《触摸春天》这篇课文时, 我紧扣安静“神奇的灵性”创设了如下情境:

师:这真是一个奇迹。与其说是女孩捉住了这只蝴蝶, 不如说是蝴蝶被安静神奇的灵性所吸引。因为安静整天在花丛中流连, 她与蝴蝶之间早已心心相印。瞧, 蝴蝶正对安静说话呢!你觉得蝴蝶可能对安静说些什么? (课件出示:蝴蝶在月季花上扑闪翅膀。)

生:它在征求安静的意见:“安静, 你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生:它好像在说:“安静, 我真想和你一起去飞翔。”

生:它在夸奖:“安静, 春天真美, 但你比春天更美。”

……

师: (播放音乐) 此时此刻, 安静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请闭上眼睛, 伸出双手, 感受蝴蝶在掌心的跃动。你的心情怎样?能读出来吗?

在上述教学中, 我利用美妙的音乐、生动的课件以及表演体验,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与文本对话, 创造性地对文本进行补白, 从而切身地体会到安静“神奇的灵性”来源于她对生命的热爱。

二、图文结合, 互为补白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插图, 这些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和启迪性。在教学中, 利用生动直观的插图, 可以很好地弥补文本的空白, 使得图文相得益彰。教学《长城》一课, 为使学生深刻理解“蜿蜒盘旋”一词, 我是这样做的:

师:谁能说说“蜿蜒盘旋”的意思?

生:“蜿蜒盘旋”就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师:结合课文插图, 再仔细观察长城蜿蜒盘旋的样子, 也许你还会有不同的发现。

生:我还发现了长城在山上有时向上延伸, 有时又向下俯冲。

生:对, 它是呈螺旋状的。

生:它很长, 像一条长龙, 书上说它有一万三千多里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又长又弯, 呈螺旋状上升, 就叫作“蜿蜒盘旋”。

这样图文结合, 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出现了一幅形象的画面。有了这样的理解基础, 再让学生用朗读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三、关注标点, 还原补白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课文往往用特定的标点符号留下空白, 让读者去联想、去补充。其实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 往往蕴含着极丰富的“有”。因此, 在教学时, 教师应独具慧眼, 挖掘标点丰富的内涵和未尽之意, 把一个个静止的标点变成一束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 为标点补白, 还原文本。如, 《秦兵马俑》第10小节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对其他形态的兵马俑的描述, 在教学中, 如能引导学生迁移文中的写法, 合理想象兵马俑的动作、神态, 各具形态的兵马俑便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语文补白演绎课堂精彩 篇7

一.言语补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 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 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文本中蕴含着许多空白, 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这些空白充分地调动学生生活与情感的积淀, 通过想象将课文的言语与学生的生活连接起来, 补充言语留下的“空白”与“未定点”, 激活文本的灵性。如在教授《变色龙》时, 学生针对“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 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 天这么热……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它怎么会咬着你的?”这句话展开讨论时, 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奥楚蔑洛夫着想, 补白奥楚蔑洛夫的内心语言。有的学生这样说:“我怎么称将军家的狗是野畜生呀!穷人家的狗可以随便骂, 将军家的可是金贵的狗呀!得罪了狗不就得罪了主人吗?打狗可要看主人的”……就在这样精彩的补白中, 学生明白了奥楚蔑洛夫的语言背后正是他虚伪势利的本性, 文本的灵性也因此得以激活。

二.动作补白, 彰显角色的个性

老舍先生曾说:“只有描写行动, 人物才能站起来。动作是人物内心真实情感和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于漪老师也曾说过:“阅读是心灵的浅唱低吟, 是一种心力劳动。读课文, 备课, 走进去, 进入角色, 就会有情感的激荡, 就会有独特的认识和体验。”这就需要学生抓住动作的空白, 通过想象来填补动作以外的信息, 彰显人物个性。如学生理解《范进中举》“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这句话时, 教师巧妙地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胡屠户这一细微动作可谓媚态百出, 那么一个曾经骄横跋扈的人为何这样做呢?请补白他动作中蕴含的话语, 学生思考了片刻便开始畅所欲言:“我的贤婿中了举人, 将来一定有花不完的银子, 拍好他得马屁, 他一高兴, 指甲缝里流点银子就够我花了, 哪还用宰猪!”……这样的设计既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也使学生对胡屠户的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个性有了准确的把握。

三.情感补白, 宣泄作者的情怀

“文章不是无情物”, 课文不仅是客观事物的写照, 也是情感的载体, 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蕴藏在字里行间, 有时作者将这种情感处理得欲言又止, 这给教师留下了许多空白。教师只有挖掘出这个空白, 把情感点化出来, 才能打动学生的心弦, 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张洁《挖荠菜》中的写“我还游荡在田园里, 太阳快要落山了, 唬珀色的晚霞渐渐从天边退去, ”接着写羊儿归家, 乌鸦归巢“我好像一下子全掉进了神秘的沉寂里”。作者表面写景, 实则空白之处饱含深情。一切的一切都回去了, 而“我”还在田野里游荡, 不敢回家, 这里有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恐惧。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体验, 补白作者的心理, 从而明白作者失落、孤独和漂泊在外游荡的心情。

因此恰到好处的“补白”, 能够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 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 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 乘上思想的翅膀, 用自己积累的知识和独特的生活经验或体验去“补白”, 去跟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思想碰撞, 从而不断变革与创新学习文本, 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进而演绎课堂精彩。

摘要:文学作品在文字之外, 多有“不言”之笔, 形成了许多“空白”。这就需要学生深入文本, 咀嚼文字, 领略文境, 通过言语“补白”, 激活文本的灵性;动作“补白”, 彰显角色的个性;情感“补白”, 宣泄作者的情怀。如此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 使文学作品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加强补白训练提高阅读效率 篇8

一、加强补白训练, 促进理解

学生在语文感知过程中, 要强调原有的预感图式或经验世界, 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调动、激发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经验去想象、补充、创造, 以产生课文的意义。阅读理解是一项创造性感知活动, 感知的过程离不开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参与, 更加需要通过想象去填补和完善文中的意义空白, 完成对知识意义的建构。特别有些课文中那些高难度概括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句, 很难以理解。教师应该利用生动的情境和鲜活的课堂资源, 调整教学行为, 敞开学生的心扉, 放飞学生的思想, 让学生真情对话。把“词句”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充分发挥词语丰富内涵的召唤作用, 借助想象、联想, 去激活学生脑海中生活表象的储存, 把眼前的课文语言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 让学生作“文我一体”的换位角色体验, 与文本零距离地接触, 真正把握文中角色的情感脉搏, 与文本角色共鸣, 促进学生全面理解和立体地积累。

二、加强补白训练, 积淀情感

在阅读中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更加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感情熏陶、提升人文精神。情感是思维的翅膀、认知的催化剂。学生只有在真情涌动, 激情四射的氛围下, 才会实现知识的超越和理性的升华。课文中有许多蕴涵着情感因素的“空白点”, 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变“空白点”为学生的情感的“燃烧点”, 让师、生、教材的情感融为一体, 学生的思维火花就会绽放, 语文课堂就成了学生情感流淌、智慧飞扬的阵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淀已久的情感得到迸发, 与作者和课文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拓展了文本资源, 开启了学生心灵, 张扬了学生独特的个性, 生成了智慧的语言, 让学生体会到创造的乐趣。从而实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文本与读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影响、促进, 最终使学生的认识和感悟达到深化。

三、加强补白训练, 引导探究

阅读教学是探究新知识、生成新“我”的过程, 学生要实现对文本意义的开发和获取, 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 使自己成为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探究者, 从自己特有的语感图式和思维特点出发, 把自己的感知触角延伸到语言形式的各个方面, 获得语言信息刺激, 形成自己独特的经验和感悟, 从而创造性地探究出语言意趣和情感意趣。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运用意识,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语文信息, 语文信息中蕴藏着无数的现实问题。教育的智慧在于挖掘现实中的问题, 让学生用语文方法去感受生活中的语文问题, 在交流与对话中, 实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留白”更需“补白” 篇9

这里,我们对课堂“留白”来探究一下。“留白”,顾名思义,是留下多维思考的时间和多元解答空间。那么,留白的内容是什么?留白的目的意义是什么?留白的对象是谁?留白的手段又是什么?“留白”的内容应是教师对教学大纲吃透和学情熟悉后的再设计,引导学生将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内化;是创设情境、模拟社会环境向学生提出现实的一些问题,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辩证思考才能得出结论,这个结论不仅是再现知识,更重要的是借助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去重新构建知识包括价值观知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思辨的结果是学生有新发现、新疑问,思考的过程会使学生的探究欲极大激发。留白的直接目的,确切地说是“补白”。由谁来补?留白的对象——学生,留白的主导——教师。

对于学生来说,在“补白”的过程中,教师课堂提供的知识常常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学生们在探究欲的激发下,会迫不及待地从相关学科、同学、各种信息渠道中找寻知识支撑,探究获释的途径。我们的教育要求将学生当作一个整体,使学生因自己的发现感到愉快和满足,使学习具有强大的动力。他们在新情境中自主构建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增加的综合运用能力,绝不是我们常规的课堂教学所能给予的。“留白”问题的解决过程,时间、空间显然不会局限在45分钟的课堂内,一些触及到社会深层次的问题可能要随着学生的成长,在一个长时间内才能被理解和解决,课堂的“留白”是为了抛砖引玉,是为了营造、渲染气氛,是让学生朝着老师指引的方向不断追逐和探索,是为思辨创造条件,是为学生和教师的“补白”所用。

有靈性的课堂,教师的“补白”,尤为重要。教师在这个环节中不仅担负着整合教材知识的作用,还要把握好“导向作用”,不能变成教师的独角戏。在“留白”的思考中,学生不可能全部过程都苦思冥想,部分学生会心直口快地说出他们的观点,其他同学会及时赞成或反对,这正是非常可贵的智慧火花,对启发、带动全体同学的思维很是重要,教师的课堂灵魂作用在这时能最好地得到体现,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往往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善用机会引导的教师或寥寥数语及时点拨,或给关键材料画上着重线,或对其中的观点发出疑问、肯定,把课堂引向自己的设计意图中去,在本节课或下节课的“补白”环节中让学生作出书面和口头总结,不仅不会过多占用时间,反而因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翻书和询问、调查巩固了学习成果。

前不久,《文化生活》的复习课中我用多媒体展示了海地地震中居民的表现图片和我国四川地震中人民表现的视频http://v.youku.com/v_show/id_ca00XMjgyODE0NDQ=.html,让学生们探究行为差异的原因,课堂上气氛热烈,巨大的反差使同学们思考的深度超出了政治学科范围,他们课后积极查阅资料,自觉讨论,作业中从地理历史因素、民族精神、文化传统、政府管理、党员作用、国力支持等角度作了客观分析,依靠自己给自己上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综合复习课,建立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价值追求。

为了让“补白”更能达到预想效果,“留白”的问题和设计一定要精心准备,视频、图片、音频、白板等条件应多加利用,以增强现场感、冲击感,能用本地的现实材料则使学生更有参与感。朱熹早就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在“留白”处的思维逗留会引发求解答的心理需求,从教学规律来说,留下疑问到通过求索达到无疑的过程也就是学习进步的过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是任何事情当时都可以有合适的解决之道,但心中保留着若干疑问,随着个人成长慢慢去探求解决之道,是学生人生的必经之路。

例谈文言文如何补白 篇10

一、文题补白,纲举目张

在文学作品中,文题往往是全文的窗口,是我们阅读和鉴赏文学作品的切入点。文言文亦然。因为文言文的文题往往采用高度凝练概括的语言或者与作品内容相匹配的古诗等揭示、概括全文的主要意思。所以,教学时,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言文文本、理解文言文大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文题进行精心补白,就有可能引导学生快速地找到阅读、理解、探究、品鉴文言文文本的突破口,继之顺利走进文言文文本,在文言文营造的精美的意蕴中品饮甘醇,流连忘返。

比如,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我就要求学生在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我出示在多媒体电教设施屏幕上的下列提示补写文题:

1.请准确说出“湖心亭”的地理位置。

2.谁在怎样的心境下去“湖心亭看雪”?途中遇到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通过上述提示,学生很快就感知到了文题的丰富意蕴:明王朝灭亡以后的“崇祯五年十二月”傍晚八点左右,在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片白茫茫的景象之时,出身仕宦世家、原居杭州、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的明末遗民张岱划一叶扁舟,独自前往杭州西湖的湖心亭赏雪。途中,偶遇与自己有同样雅趣的两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并应邀与之痛饮了三大杯热酒。之后,张岱借助精美的文字记录下了这次赏雪的经过和闲情逸趣,表现了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二、文中补白,体味情趣

教学文言文时,我常常引导学生在理解、感悟文本丰富意蕴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对文本中作者有意“留白”的场面描写、情境描写、故事情节叙述、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活动描写等进行合情合理的补白,以期在充分挖掘文言文文本丰富内涵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让学生充分体味文学作品二度创作带来的快乐,继之,构建鲜活、愉悦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比如,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我引导学生依据课文的叙事线索展开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而后在文中写作者孤舟独往湖心亭的途中和在湖心亭时发现二位客居杭州的金陵人并被邀同饮三大杯的场面进行合情合理的补写,以便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体味张岱国破家亡之痛、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和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并引导学生借此勉励自己:在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中,如果也遇到张岱一般的困惑与迷茫,一定要像张岱一样保持独立的人格魅力,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结果,有的学生运用极为细腻的文笔补写了张岱“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途中丰富的心理活动,有的学生绘声绘色地补写了张岱应邀与二位金陵人湖心亭痛饮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语言、神情、动作等。读之,无不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三、文末补白,回味无穷

教学文言文时,引导学生在品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在“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文章结尾之处对人物形象、人物对话、人物活动的场景、人物活动的心理活动等进行合情合理的补写,一则可以使文言文文本的内容更加丰富、意蕴更加绵远、结构更加完整,再则可以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意蕴、作者在文本中营造的美好意境和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等的审美体验,并从中得到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情操、美的意蕴等多方面的感染与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丰富奇特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或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继之构建和谐、美丽、精彩纷呈的文言文教学课堂。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补白】相关文章:

“补白”艺术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与作用分析12-27

上一篇:弱电解质的电离下一篇:人工湿地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