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意识

2024-07-20

应当意识(精选四篇)

应当意识 篇1

关键词:议论文,“应当意识”,教学法

现代心理学提示, 人类心理现象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共性“心理过程”。二是个性“心理特征”。前者又包涵相互联系, 彼此促进的三个层次, 即: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后者则是个体爱好、气质、性格等的统称。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的探讨提供了理论基础, 既然人类具有共性“心理过程”, 那么, 我们所研究的“思路”, 其实就是思维, 更确确地讲它是思维的方向、思维的道路, 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也就是共性“心理过程”的综合的、具体的表现, 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认为, 教学中最要紧的是培养科学的思维态度和思维方法。中国近年来也对这方面研究提出了不少的理论。刘佛年认为, “学习最重要的是发展思维能力……在教法上要让学生自己想, 自己去发现概念, 去体会科学家的发现过程。”[1]“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必须通过思维;既要思维, 就有一个思路问题, 即想什么和怎么想或往哪里想的问题……而掌握了一门课程的基本思路, 也就是可以说是‘入了门, 会学这门课程了’。”[2]

可见, 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习惯的形成不但是可行的而且非常重要, 它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所要讲的思路包括作者的思路、教师的思路和学生的思路。所谓作者的思路, 是指作者的写作动机、写作目的、写作构思以及写作心态等。写作心态是指作者在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一种内驱力, 并诉诸文字的心理过程。所谓内驱力, 心理学告诉我们:“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唤起的并能引向某种目标的有机体的内部状态……以食物为例, 饥饿是一种内驱力, 引起求食行为, 而摄取食物使内驱力减弱。赫尔 (Hull.C.L) 认为, 内驱力有原始内驱力和继起内驱力两种……继起内驱力是一种习得的内驱力。”[3]应该说, 作者的思路主要是由后者引起的。所谓学生的思路, 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体验作者思路的思路。换句话说, 就是学生学习作者思路以便形成继起内驱力, 又叫做“做文意识”。那么, 什么是教师的思路呢?这个问题将在后面继续论述。

现行中学语文所选择的一些文章都是被公认的较优秀的范文, 既然称为范文, 就是在思想、语言、写作技巧等方面作为典范示范的文章了, 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它们具体化;如何使这些文章真正做到示范的作用, 教师的思路非常关键, 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讲的“应当意识”教学的问题了。由此可见, 思路与“应当意识”教学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语文教师的思路就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的思路以接近作者的思路。要接近作者的思路就必须假定作者思路, 即假定作者在创作时的种种“应当与不应当”意识;那么, 什么是“应当意识”呢?莫泊桑说:“不论在一个国王、一个凶手、一个小偷或者一个正直的人身上, 在一个娼妓、一个女修士、一个少女或者一个菜市女商人的身上, 我们所表现的, 终究是我们自己, 因为我们不得不向自己这样提问题:‘如果我是国王、凶手、小偷、娼妓、女修士、少女或者菜市女商人, 我会干些什么, 我会想些什么, 我会怎样地行动?’”[4]任何作者在创作时, 无论是对生活的描绘还是对生活的评价都会有意识地加以选择, 就是说, 作者按照自己的构思, 根据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 通过文字以期使读者产生共鸣, 作者的这种创作的指导意向, 便是作者的“应当意识”。为什么要假定作者的思路呢?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感受与非艺术家的感受相比较, 具有十分明显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 主要表现为它是一种设身处地的感受。艺术家在进行审美感受时, 都是和“自我”联系在一起的。”[4]有人也许要这样问:“学生与艺术家未免相差太远了!”不错, 从学生到艺术家必须经过艰苦努力的过程, 也许大部分人终生成不了艺术家, 但是, “正规教育的目的就是去创造那些一个人要在一生中费许多精力试图满足的欲望”[5], 更何况我们只是引导学生去认识, 去体验别人认识过、体验过的东西。假定作者思路就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 这种情感体验一旦形成习惯, 那就是意志过程的实现。

也许有人会认为, 这不就是纯粹的模仿吗?干脆叫做“模仿教学法”或“模仿写作”罢了。当然, 模仿是有模仿, 但并不纯粹。谈到模仿,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照搬;另一种是创造。“照搬”当然不是我们所提倡的, 要有创造却不那么容易, 好比如建一座大厦, 首先要懂得画出图纸, 然后按照图纸设计, 先打好基础, 尔后才能建成大厦, 要是图纸设计有差错, 那造出来的大厦就不合格甚至会出现危险。教学当然不会发生那么严重的事情, 不过, 请我们仔细想一想, 我们常常要求学生模仿这个模仿那个而不教他们如何“设计图纸”, 如何打好基础, 能行吗?我看是不行的, 这种模仿只能是局部的照搬, 而且效率极低, 这个地方他们懂得模仿, 可是到了那个地方, 往往就不知所措了。以前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干预作用, 我们的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 往往容易患这样的弊病。“应当意识”教学就是教学生们怎样去“设计图纸”, 怎样以不变应万变。这样的说法似乎要求过高了, 但是我要说明的一点就是“应当意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们模仿创造之前的准备阶段, 从而尽量避免照搬性的模仿。

如果有人想以学生毕竟还是未成年人, 生活经验、思维能力等还不如成年人为借口, 来怀疑学生的接受能力、思维能力, 从而否定“应当意识”教学的重要性的话, 那无异于“杞人忧天”了, 许多学生的优秀作文及小发明都证明了我们的中学生是具有很大潜力的。当然我们在运用“应当意识”教学的时候, 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 (这一点我将继续摸索, 总结经验) , 做过深过高的要求, 否则将收不到好的效果。

总之, 我们既不能头脑疆化、死守教条;也不能好高骛远, 急于求成;而应该大胆探索, 力求改革, 坚持不懈。

“应当意识”教学法的探索, 就是根据人所具有的共性“心理过程”的特征, 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思维习惯进行培养, 这是一项长期的意志过程的训练。

教师的思路是联系作者思路和学生思路的桥梁。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这里的“思有路”, 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指作者在内驱力的推动下形成文字的心理过程, 也即是作者的构思及写作中“应当与不应当”意识。“遵路识斯真”这里的“真”应该是指作者的“应当意识”, 就是说, 按照作者的思路, 我们就可以了解, 认识和掌握作者的思路意图, 即“应当意识”, 从而达到我们学习范文的目的。

“那种奇特的人, 即创造性作家的素材是从何而来的, 他如何设法用这些素材使我们留下如些深刻的印象, 在我们心中唤起种种我们自己联想了不可能想象到的感情。”[6]“那种奇特的人”也就是那种善于运用“应当意识”的作者。我们不妨把学生称作准作者, 那么, 准作者就必须有准作者的思路, 如何形成“思有路”, 这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也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因为“学生的作文能力如何, 往往是衡量语文学习得怎样的重要尺度”[7]。换句话说, 也是衡量我们教师教学效果怎样的重要尺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要把人类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过程。这一有组织的认识过程要以哲学的认识论为指导, 它同样也要遵循人类认识的基本路线, 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同样也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但是教学过程中的认识过程又有它本身的特点, 它所要解决的主要是怎样把人类积累起来的基本认识能够最有效地转化到新生一代个体的认识过程中去, 是研究在有限的学习期间怎样使学生的个体认识能迅速提高到社会所要求的水平上来。”[8]

以上这段话, 深刻说明了“应当意识”教学法的教学目的, 体现了“应当意识”教学法的本质。因此, “应当意识”教学法就是帮助学生尽快成为准作者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佛年.全面发展和教学改革[J].教育研究, 1980, (5) .

[2]江山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J].教育研究, 1983, (9) .

[3]林传鼎.心理学词典[K].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

[4]刘叔成.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美]索里.特尔福尔.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澳]齐格蒙德.弗洛伊德.创造性作家与昼梦[J].文艺理论研究, 1981, (3) .

[7]武汉师院等十二院校中文系.中学语文教学法[M].石家庄: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0.

篮球教学应当注重篮球意识的培养 篇2

本文对篮球意识的涵义、作用进行了探讨。篮球意识强,学生对学习篮球基本技、战术兴趣浓厚,有持久的学习动机。篮球意识是篮球比赛的精华。重视篮球意识的培养,是对学生进行篮球文化教育的重点。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真实反应,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篮球意识是运动员对篮球技、战术和比赛的理解和认识。NBA一位著名的教练曾说“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进攻机会才移动,他肯定不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如果他在自己进攻的同时又为同伴创造机会,使全队受益,才算真正懂得篮球运动的真谛。”我们可以把篮球意识理解为运动员通过反复的专项练习和临场实践,根据场上的不同情况,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支配自己,采取合理行动的心理过程的总和。篮球意识可分为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长期以来,篮球普修课教学一直存在学生基础差,教学只能从最简单的技术开始,战术教学很难开展的问题。往往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忽视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篮球运动是一项有很强对抗性的竞技项目,在要求运动员具备娴熟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及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同时,更要具备强烈的篮球意识。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意识,从而根据篮球场上发生的不同情况,第 1 页 正确和及时把握战机,根据不同形势采取对策,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和球队的技、战术优势,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篮球普修课教学目前的现实是教学时间短,教学任务重。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战术,形成较强的篮球意识,不容易做到。因此,任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采取多种形式的教法,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特点,因材施教,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篮球意识的含义及分类

1.传、接球意识。队员在场上控制球时要时刻关注同伴的位置,随时把球传给机会更好的人,同时其他队员要时刻准备接球,做好进攻准备。

2.投篮意识。要时刻处于合理的攻击位置,随时准备接球投篮。

3.突破意识。自己在场上控制球时,要根据防守者的位置做投篮和传球的准备,当防守人站位较近,则突破上篮或突破后分球给同伴。

4.无球跑动和掩护意识。场上不持球的队员应该多做无球的跑动创造进攻机会,并在跑动中多为同伴做无球掩护,为其制造战机。

5.协作配合的防守意识。场上队员既要积极地运用抢、第 2 页 断、逼、夹、封、堵等个人技术,又要与同伴密切配合,用交换防守、围守夹击等战术有效遏制对手。

6.防快攻意识。场上队员在由攻转守时要合理地运用封、堵、抢、夹、断等技术,相互密切协作,封住对方的一传,堵住接应的点,随机应变处理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

7.抢篮板球意识。在场上合理利用身体、位置等有利因素,牢固树立拼抢前后场篮板球的意识。

二、篮球意识的基本构成

人的意识是内在的,要从自身的行动中才能体现。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意识要在篮球场上才能表现出来,这些意识一般由下列要素构成

1.发挥技术的目的性。每一项篮球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术,为全队的战术目的服务,要求运动员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

2.对比赛形势的预见性。篮球比赛对抗激烈,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就必须准确观察对手的各种情况,作出良好的预判,采取恰当的对策。

3.灵活的应变性。篮球比赛不是程式化的运动,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往往要采取多种进攻战术,以做到出其不意,第 3 页 使对手疲于应付。在防守时随机应变,根据对手和场上其他因素的变化,如裁判员判罚的尺度等,做出相应的改变。

4.技术动作的欺骗性。在比赛中为了争取主动,为自己创造好的进攻机会,要善于运用各种假动作迷惑对手,为成功地实施本队战术创造有利条件。

三、篮球意识在教学的作用

1.篮球意识的形成表现。对技术动作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思维更加敏捷,动作更加灵活,学习兴趣显著提高,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篮球意识在技、战术教学和比赛中具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与否,取决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真正掌握了一项技术再经过实战演练之后,才能理解它的攻防涵义,并有助于更牢固地掌握技术。

2.篮球意识对培养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学习兴趣,就是他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原动力。教师在篮球技、战术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示范和讲解,明确每一个细节和动作的攻防涵义,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在练习中做到有的放矢,形成正确的攻防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产生

第 4 页 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在练习中对技、战术感兴趣,才能更刻苦地练习,达到掌握技、战术和培养篮球意识的目的。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篮球意识,才能理解篮球运动的真正精髓,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良好的篮球意识会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篮球的动机是内在的,它的产生是由于受篮球运动自身魅力的引起的。具有较强的篮球意识,学生会更加热爱篮球运动,内在动机更强烈、保持的时间更长久。这样才能在练习中克服困难,自觉地执行教师的教学指令,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与培养要渗透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增强意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有积极影响。

历史教学首先应当是历史意识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教学 历史意识 历史直觉

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让笔者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历史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如何有效形成问题,某种程度上讲,这应当是有效教学在历史学科中应当追求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历史知识的教学。当然,历史意识是不能脱离历史知识而存在的,更多的时候其是指向学生的历史认识的,因此历史意识的教学远不是历史知识的记忆那样简单。对此,笔者进行了持续不懈的探究。现以“侵略与反抗”(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历史意识当以历史认识为基础

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历史知识很容易获得,而历史意识则不容易形成,因此在笔者看来,历史意识是基于历史知识的。或者也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观点,在“侵略与反抗”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可以通过记忆的方法形成许多历史知识,但却没有有效地形成历史意识。譬如在“鸦片战争”这一课当中,教学目标原本设为让学生通过该课学习,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并由此发动侵略中国战争的基本史实;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关于这些目标,笔者发现学生可以有效地认识到英国侵略中国战争的史实,也能说出《南京条约》的相关内容,看到或者讨论南京条约中的不平等条约时,也能表现出义愤填膺。但是学生几乎认识不到鸦片战争的社会背景,认识不到不平等条约之所以能够最终形成的社会原因。这种只是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或者他人历史观点的历史学习态度,笔者以为不是真正的历史学习。

二、基于历史知识学习的历史意识

由上一点的分析可以看到,在历史教学中,历史知识的教学往往对学生的历史意识起的是铺垫作用,而基于历史认识的历史意识一旦形成,则又会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侵略与反抗”是对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收复新疆、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概述,如果说要让学生形成历史意识的话,那笔者认为应当形成这样的意识:

其一,侵略与反抗是弱肉强食时代尤其是战争时期国与国交往的常态。鸦片战争时期的清朝政府积贫积弱,处于资本积累时期的英国、日本及其后来的八国联军的首要选择就是军事扩张以及军事扩张支撑下的经济扩张,因此在那个时代背景下,侵略几乎是强国对弱国的一种必然,而反抗则是弱国对强国的本能或者说被迫反应。因此,不带情绪的历史认识及其历史意识应当是:在丛林法则盛行的时候,侵略与反抗就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历史古今中外俱有,今天仍然有。

其二,和平时期的不能忘却侵略与反抗。笔者强调历史意识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极少有学生能够在学习此部分知识的时候,有一种拿着历史的镜子照亮今天的意识。当学生安静地坐在教室中重温鸦片战争这样的历史时,他们读到的往往就是历史知识,而不是自身的一种历史认识甚至是历史担当。今天是和平时期,并没有显性的侵略与反抗,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性质的事情不存在。

其三,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是化解侵略与反抗历史矛盾的重要思路。学习“侵略与反抗”最终是为了侵略不再发生,而没有侵略自然也就没有了反抗,因此,基于当前中国的外交方针去理解“侵略与反抗”这一内容,有明确的现实意义。笔者引导学生讨论一个话题:假如你是中国、日本、美国的领导人,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态来处理与他国的交往?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教师渗透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历史意识的重要时机。而讨论的结果也常常是“只有面向未来,才会为现实问题寻找到最好的解决办法”(学生语)。

三、历史意识是科学历史观的直觉

历史意识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事实上笔者所强调的历史意识,更多的是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生成的一种对于历史与当下的直觉性的认识。因为在笔者看来,历史学习的最大意义,不在于学生在书面评价中获得一个好的分数,而在于学生拥有一双能够以历史智慧判断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的眼睛,这才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而这种判断往往并不是逻辑性思考的结果,尤其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往往就是一种基于直觉进行的判断。这种良好的直觉从哪里来,笔者以为应当从历史课堂上来,从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来,只有教师引导得当,只有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能够将自己的认识与历史观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这种好的直觉。

概括地说,历史意识基于科学历史观的直觉,帮学生形成历史直觉是历史教师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杨恒清. 初中历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教学与管理》,2009 (7).

[2] 黎秋宏. 论初中历史教学与中学生历史意识的形成,《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应当意识 篇4

作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从业人员,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只有正确把握职工思想脉博,围绕企业稳定发展抓整改,在抓早、抓小、抓苗头上下功夫,在关口前移、超前预防、标本兼治上做工作,才能营造稳定、和谐的良好环境和发展氛围。为此,应当着重强化“五种意识”:

一是强化“崇尚科学”意识,开展先进文化教育。要逐步在党员干部队伍和职工队伍中开展先进文化的教育,不折不扣的将企业核心价值观和终极目标体现在具体的工作中,投入一定量的资金和人力,以完善职工救助工作制度为切入点,以切实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为主线,从关怀职工工作状况、家庭生活和身心健康的角度,让职工真正感受到改革与发展带来的实际益处。同时,宣传先进的思想和文化,同各种愚味思想、迷信、伪科学开展斗争,从正面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开展各类集体性的文体娱乐活动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健身方式推广到员工生活中去。要把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和增强职工遵纪守法意识作为治理和维护企业内部和周边治安秩序的有效措施来抓,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积极营造舆论环境。通过召开专题座谈会,举办法律法规知识讲座和开展普法宣传学习班,充分利用典型案例,倡德讲规,以案释法。要强化干部职工及家属的思想基础,防止消极思想和活动对职工的影响,遏制邪教等非法组织的传播和渗透。

二是要强化“责任落实”意识,强化宏观掌握。必须围绕经营效益和维护企业平安建设这一工作,组织成立或建议成立职工维稳领导小组,由专门部室和专职人员负责信访维稳工作。要组织签订企业目标管理责任书,明确“主管抓责任,分管抓落实”的原则,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逐级落实工作责任的防控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是坚持开展好各项以预防为主的综合治理基础工作,努力提高驾驭企业维护局势治安稳定、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确定责任部门,实施跟踪管理,严格按照“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原则,决不相互推诿,敷衍塞责;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和分析个别职工的思想状况,及时掌握各种不稳定因素和治安动态,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预防和控制能力,形成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结合、专群结合的矿内治安防控网络,准确把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倾向性问题,对各种紧急情况、重大问题,做到未动先知,及时避免矛盾的激化和事态的升级。

三是要强化“学习意识”,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创建。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要求我们在思想上、观念上和认识上的更新速度要同步加快,尤其是企业领导干部和政工从业人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获得改革意识和工作能力的超前性飞跃。个人自学是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而依托组织所营造的学习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比较、有竞争的学习,更有利于增强学习效果。因此,要加快学习型组织的创建和完善,进而创建学习型企业,使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能经常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和新理念,不断激发内在潜力,提高党员队伍素质,这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体现。

四是要强化“创新意识”,加强方式方法的创新。我们的企业不断向市场经济的要求靠拢,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渠道和对象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创新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逐步形成“领导带头、感情投入、典型激励、教育疏导、活动推进”的立体工作机制,使职工分清正误、分清是非、树立正确的思想,同时创造更多的交流机会,使职工精神进一步充实、思想进一步升华、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上一篇:航空影像下一篇:OPC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