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

2024-08-21

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精选三篇)

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 篇1

回顾几年来的点点滴滴,我和冀教版语文教材,从相识到相知,直至彼此相约和相守,与它如影相随,一路同行,耐人回味。

一、品味语言,想象创新,让教材“活”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儿童尤其如此。冀教版语文教材以儿童的眼光看世界,充满童真童趣,让学生们打心眼里喜欢语文。读一读冀教版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感觉是在和一个个聪慧天真的孩子聊天。

在教学中,我们非常珍惜每个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独特体验。指导学生从阅读中体会文章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从阅读中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阅读中感受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情趣。通过这样使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所运用的语言逐渐内化,从而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注重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引导学生进入作者所描述的世界,指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拓展学生的思维和想象空间。

在《荷叶伞》教学中,我努力尝试让优美的文字跳起来,让静止的画面动起来,让沉闷的课堂活起来,尽可能地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结果,我走进了学生奇妙的想象世界,欣赏到了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感受到了学生丰富的情感。“这些小动物多可爱呀,你愿不愿意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活动呢?那我们就来想一想、演一演,在荷叶姐姐的伞下,小动物们可能做些什么、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瞧瞧学生们的语感吧:

小青蛙呱呱地唱着欢快的歌:“谢谢荷叶姐姐,您辛苦了!”

蜻蜓围在她的身边,翩翩起舞:“荷叶姐姐,您真善良,我愿意和您成为好朋友!”

小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高兴地说:“荷叶姐姐,您有困难时我们也会帮助您的!”……

通过想象与表演,学生体会到,躲在荷叶姐姐的伞下的小鱼、蜻蜓和小青蛙,它们是多么得幸福、温暖和快活,理解荷叶姐姐的爱心奉献,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得到了升华,想象世界得到了培养。而我也被学生深深地打动了,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创作了一首首小诗:

蔚蓝的天空是白云的伞,

朋友的帮助是爱心的伞,

宽广的大海是鱼群的伞,

妈妈的怀抱是温暖的伞!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所以,我们在冀教版语文教材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点燃学生思维之火,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思维逐渐爬坡,越烧越旺,培养创新意识,使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较好的发展。

二、感悟真情,拓展实践,让教材“宽”起来

语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冀教版教材的实施要求我们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从被动的“接收者”转向“主动的开发者”。我们应在实践和反思中,以教材为基础,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和新课标要求,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力求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

儿童的世界,是情感的世界,他们对事物的认识,都带有情绪化色彩。因此,情感充沛的文章,最易打动孩子们的心。在冀教版语文教材里充满了浓浓的情、款款的爱,记得我第一次拿到冀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材,看到《倾斜的伞》的题目时,我的内心充满了好奇,伞怎么会倾斜呢?我带着疑问通读了文本,那一刻,我震憾了,我的眼前湿润了,因为我想到了我自己,我时常不是在享受着父母对我无限的关爱,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乃至上班工作,每逢下雨下雪,父母都会撑起他们手中那把“倾斜的伞”,为我遮风挡雨,面对他们的关爱,我又回馈了多少呢?

如今我的学生们同样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亲人的爱的呵护,那么他们是否感受到了爱的温馨与幸福呢?他们又是否懂得去感恩,回报这些爱……想到这些,我感到教师的责任重大,我必须首先要走进文本,超越文本,才能带领我的学生们走进文本,超越文本。

为此,我开始站在不同的角度(教师、学生、作者)细读文本,领悟文本的真谛。设定本课目标为“读中感悟亲情———说中深化亲情———演中再现亲情”。首先,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们听得特别投入。在教师的声调、表情、动作的感染下,进入到文本的意境中去,从而达到使他们迫切也想有感情地朗读及感悟课文的目的。其次,让学生带着刚才的感悟自由诵读,说出自己感悟到的亲情、喜欢的语句。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凭借对重点语言文字的形象化感悟,抓住语言感悟点,深入体会,进而深入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挚亲情。教师只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路、搭桥、指向。一系列的朗读感悟之后,有名学生提议:“老师,我想把这个情景演一演。”大家一致同意,这也正中我意,用演来再现和升华亲情。学生们分小组分角色进行扮演,他们在亲身的动作中寻觅到了更多的爱的踪迹。再次朗读就更加感人,更加投入。我从他们那一张张幼稚的小脸看到了前所未有在爱的流露。当我询问他们是否经历过这种爱的体验时,他们低下了头。突然一名男生站起来,大声地对我说:“老师,看我以后的行动吧!”全班学生纷纷表态。我笑了,又给他们打开了许多的爱的链接,他们笑了,哭了,沉思了。进行“真爱留言”时(你们寻觅到爱的踪迹了吗?爱是什么?围绕亲情来展开,如爱是太阳给我们温暖;爱是为下班的爸爸妈妈端上一杯热茶……你觉得此时的爱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味道的?),学生的文笔令我沉思、令我赞叹。我深深感到,当学生走进文本后,他们会拥有更加无穷巨大的力量,这力量会引领他们来超越文本。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共享孩子成长快乐 篇2

——教育孩子的一点体会

尊敬冯老师、刘老师、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下午好!

我是一六班学生邓轲方的妈妈,也是南阳市第一实验幼儿园一名普通的教师。首先感谢冯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作为一名教师、一名孩子的家长,我对教育是比较关注的,我也很乐意借此机会和大家一起共同探讨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不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中,肯定有许多比我做得更好的。今天谈不上经验,只是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与大家分享,不妥之处,请多提宝贵意见!

对于家长来说,孩子就是一切,小小的肩上担着父母重重的希望。我和大家一样对孩子也有着很多的希望:希望他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希望他能出类拔萃,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邓轲方是一个聪明又调皮的孩子。懂事的时候让人心疼,淘气的时候让人头疼。但总的说来。他的刚刚起步的成长还算是比较让人满意的。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肯定有或多或少的困惑。我认为家长朋友应该把教育孩子的重点放在配合老师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再也没有什么比习惯养成更重要了。孔子云:“少年若天性,习惯自然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那么,可能有家长朋友会问,什么样的品质才算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们说,一个孩子自信、活泼、勇敢、坚强,对学习充满了兴趣,自我控制能力强,就基本上具备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呢?我认为,养成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在于家长。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第一责任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的好习惯。我们说,在座的各位家长朋友们都是高素质的家长,孩子们在十五小这所颇负盛名的学校学习,每位 1

家长朋友对自己孩子的将来都是寄予了深切的厚望的。但任何教育都应以了解教育对象为前提。作为负责任的父母,应当善于与孩子沟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尤其是孩子一旦跨入小学,开始小学的学习生涯后,家长朋友更不应该掉以轻心,不是说为孩子选择了名校、名师之后就撒手不管,随其自然发展,反而应该及时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只有这样是才有利于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记得去年秋天刚开学的时候,作为一名即将上小学的孩子的母亲,在孩子即将跨入小学的前一天晚上,想到孩子就要在一个全新的陌生的环境中学习时,我居然失眠了。可理智告诉我,鸟儿最终是要飞翔的,母亲是不能替代孩子生活的,我所能做的,只是在原地等着他,带着丰足的母爱。于是,为了帮助孩子较快适应学校的生活,也为了孩子今后的全面发展,我从以下三方面对孩子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孩子的兴趣入手。并且把培养兴趣的重点放在对学校、对老师、对学习的兴趣上。换句话说,就是引导孩子爱自己的学校,爱自己的老师,并且要爱自己的学业。开学之初,利用和孩子交谈,带孩子到邻居家和大姐姐谈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成为一名十五小小学生的光荣和自豪感,同时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孩子适应很快,一个星期下来,就融入了一六班这个班集体中。每天像一只快乐的小鸟,开开心心上学,高高兴兴回来,并且乐意把学校发生的事情告诉爸爸妈妈。

其次,重点培养孩子学习的自律性,尤其是在课堂中聚精会神听课的习惯。有的家长可能会提出质疑,课堂上聚精会神听讲的习惯应该在学校培养才对呀,怎能在家中培养。我们一直强调,做为家长,我们要更好地配合老师的教育,孩子刚进入小学生活的时候,我就通过谈心,讲故事、提要求等方式,要求孩子上课时坚持做到认真听讲,集中精力把握好课堂上的40分钟,尽量把老师讲过的每一句话记到心里,上课不做小动作,不走神,思维跟着老师转,主动举手,勇跃发言,无论对错,都应该有勇气回答。孩子也点头

答应愿意这样做。我们知道,就像我们一六班,在这样一个班集体里,如果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强,对学习又有浓厚的兴趣,那么,孩子会学得开心,知识掌握也很扎实。其实,在座的各位家长应该能感觉出来,我们一六班的冯老师,刘老师教学是很有经验和自己的方法的,关键在于孩子是否能自己约束住自己,把老师讲的知识吸收了,消化了,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同时为了强化这种聚精会神学习的良好习惯,我建议家长朋友可以引导孩子多玩一些安静的桌面游戏,如做一些手工,让孩子弹琴等活动,这样可以让孩子“坐得住”; 同时为了让孩子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行为能够保持持久,与老师及时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再次,有目的引导孩子制定学习的计划。

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学习的习惯,力戒拖延和磨蹭。孩子在学校里的学习是有严格时间规定的,在家里也应该有固定的学习时间。例如,让孩子自己有条理地计划时间,放学后先写作业后玩,或者在晚饭后稍稍休息一下,立即做功课。事实证明,一年来,邓轲方基本上养成了到家先写作业的习惯,孩子每天放学后几乎都是先写作业,待爸爸妈妈下班到家,孩子的作业已基本完成,作为家长,只是检查孩子的作业并签一下字,发现出错的地方,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并改正。尤其是前几天的期末复习中,负责任的冯老师和刘老师提前发来了复习的短信,但由于工作忙的原因,无暇陪孩子复习,孩子却反过来安慰我,说;“妈妈,你忙你的,我已经计划好自己今天的学习时间了,您不用操我的心。”检查孩子自己计划时间段内完成的作业,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其实,这样做,不经意间也培养了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凡事不依赖他人,自己能做的尽量做到。

拿破仑·希尔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每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雕刻刀就在父母的手上。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避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

其实,我的孩子邓轲方和咱们一六班95名孩子一样,他只是一名平常而又平常的孩子,但一学年来,孩子确实是扎扎实实地迈出了人生中令人欣喜的一步。回想一年来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们为人父母地也只是做了我们应该做的,更多的功劳应该说在于我们孩子们喜欢的、尊敬的冯老师、刘老师身上。尊敬的冯老师,刘老师——是您们,用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帮助孩子们顺利地渡过了人生的第一个转折期;是您们,用伟大的师爱,雕琢了颗颗晶亮的童心;是您们,用孜孜不倦的心血和汗水,浇灌了一棵棵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是您们,用精湛完美的教育艺术展示了名师、名校的迷人风采!

此时此刻,我只能怀着激动的心情,发自肺腑地说一声:“谢谢您们,敬爱的冯老师,刘老师!遇到这样的良师是一六班孩子们的幸运!得到这样的益友更是一六班家长的幸运!请允许我代表一六班的家长朋友衷心地祝愿冯老师、刘老师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师生共享学习的快乐 篇3

如果把课堂教学内容比做食物, 那么, 课堂教学经历了三种模式 : 一是“填鸭式”。教师觉得食物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营养, 于是, 便不择手段地满堂灌, 惟恐学生吃不饱, 而全然不顾学生是否有食欲, 也不管学生是否消化不良。当然, 也有“高明”的教师, 他会将食物先咀嚼得很细碎, 然后一点一点地喂学生。——应该说, 这种“填鸭式”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市场。二是“诱导式”。教师不是直接将食物灌输给学生, 而是把食物摆在学生面前, 然后以各种美妙的言语让学生明白眼前的食物是多么富有营养同时又是多么可口, 以打动学生的心, 激发其食欲, 让他们垂涎三尺, 最后争先恐后地自己动手来取食物, 再狼吞虎咽地吃下去。——这种“诱导式”在教学上也叫“启发式”, 比起“填鸭式”无疑是了不起的进步, 因而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三是“共享式”。面对美味食物, 师生共同进餐, 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 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 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 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口味, 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共享中, 师生都得到满足, 都获得营养。

今天我们提倡并需要的课堂教学, 正是第三种——“共享”。那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如何实施共享式教学呢?首先, 共享需要一种平等、民主、互尊的师生关系;其次, 教师必须创造条件, 促使师生、生生、人机展开积极对话;再次, 学生通过课堂对话后, 所结成果, 应大家分享, 互相学习, 共同提高[1]。在去年 , 我主要以三年级为主 , 尝试探索这种新的教学方式 , 下面我就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与发现和大家一起分享。

一、卸架——让师生在优化的氛围中互融

中国传统教育崇尚“师道尊严”, 民主精神淡薄。在课堂上, 老师往往不知不觉地充当定向、定规和定论者, 扮演着“领导角色”, 对课堂教学进行控制。而学生却始终处于“受动状态”, 是“受抑角色”。

在共享式教学中, 教师卸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扮演“合作伙伴”、“设计师”的角色, 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并通过实施“师生位置互动”、“师生权利互换”等卸架策略, 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平等的参与交流、探讨, 使息技术教育形成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 让师生在优化的氛围中互融, 避免师生在精神上分离。

1. 民主、平等——注重良好课堂氛围的形成

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共享学习的前提。教师应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 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这样学生在课堂中才能敢于对话、乐于对话。

2.“上”“下”不分——注重师生位置互动

一直以来, 学生与教师之间总隔着一张不大不小的讲台和一级不高不矮的台阶。这把教室分为两个区域:台上和台下, 或者说是教育区和受教育区。殊不知, 这些东西无形中给人一种“师道尊严”的同时, 更使教师在心理上产生了“谁与争锋”的不良定势。谁站在台上, 谁站在台下?教师非得站在台上进行教学吗?学生只能坐在台下学习吗?不见得。因此, 必须在心理上撤去这些障碍, 使师生之间做到“没上没下, 没大没小” [2]。

[ 案例1]:三年级信息技术第一学期的课程, 主要是学习画图, 我发现有些学生基础相当好, 能独立画出精彩的作品, 甚至胜过老师。为此, 我挑了一位出色的学生做小老师, 与其他学生一起交流, 又选了几位基础好的学生分组指导。而自己充当起学生的角色, 跟着小老师完成作品。当时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 许多学生不仅完成了课本中的范例, 更值得高兴的是好多作品比范例有所提高、有所创新。

[ 分析 ] 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民主气氛, 一个个小老师不仅是老师, 更是他们的同学、朋友, 学生乐于接受。位置互换真正实现了师生平等的参与课堂教学, 是师生对话的良好开端, 学生平等参与, 促进课堂多向交互的迅速发展,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 你“问”我“答”——注重师生权利互换

人生来就有求知欲望, 儿童更有着强烈好奇心, 好奇产生问题, 创新始于问题。在传统教学中, 往往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被动地接受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殊不知, “问题”是“教师的问题”, 未必是“学生的问题”, 这样, 表面看似学生解决的问题, 不一定有其真正从释疑到训练思维的效果。

“共享式”教学提倡的是师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 再由师生一起交流、探讨, 最终解决问题。这样, 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激活他们的思维。

[ 案例2]:在学习中文输入法这课时, 要求学生输入一段汉字。我主动与学生比赛, 但不是比谁输得准、输得快。而是比在输的过程中谁发现的问题多。一段时间后, 我就说:“咳, 老师真没用, 一个问题都没发现, 你们一定比老师多。”此时, 同学们纷纷举起小手, 提出质疑:

“老师, 我切换到了智能ABC, 怎么输出来是大写字母?”

“我输错了怎么办?”

“我少输一个字, 怎么补上?”

“我输错了怎么办?”

“我少输一个字, 怎么补上?”

“我想给字换一种颜色, 应怎么做?”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我不直接作答, 其他学生能解决的就让他们自己解决, 不能解决, 则师生一起讨论, 共同解决。

[ 分析 ] 教师将提问权放下, 在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 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主动探索者, 把学习的潜力、动力发掘了出来。同时在师生平等对话中及时了解学生所需, 使教学有的放矢, 这样学生才敢于对话, 并使对话更具针对性。

二、促发——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互进

“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 在“对话”与“共享”的过程中, 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 他在“对话”与“共享”中发挥着其他参与者 ( 学生 ) 所无与伦比的“精神指导”和“人格引领”作用。因此在课堂中, 教师应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创设各种条件, 采用多种方法, 如“利用对比”、“安排故错”、“开展竞赛”等策略来促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的主动对话, 让学生在积极的对话中, 互有所学, 互有所进[3]。

1. 利用对比 , 引发对话

众所周知, 信息技术课堂的探究成果往往以作品的形式呈现, 作品又是分步完成, 具有连续性, 同一作品在不同课时的表现形式存在显著差异。教师可利用这一特点, 在作品比较中, 引起师生间的积极对话, 引发问题的产生、解决。

[ 案例3]:在上WPS文字的美化这课时, 我出示了上节课学生的文本作品和本节课所要完成的经工具栏修饰的文本作品。一呈现, 学生就不由叹道:“真好看, 我们也要做得这么漂亮!”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请大家找一找不同之处”, 此时, 我要求学生比较。经交流学生得出:字体大小、颜色、字形不同;多了底纹、下划线等。“你们能做得这么漂亮吗?”教师及时激发。“我会的”;“我试试看”;同学们各抒己见, 随后纷纷动手操作。

[ 分析 ] 本课通过作品对比, 使师生有了交流话题, 促使了学生在课堂中展开对话, 在与老师、同学的交流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在师生的共同参与下使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在对话中,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 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促使学生学会学习。

2. 安排故错, 引起对话

学习中错误产生就是一种教学对话的情境, 教师要善于把教学任务融于典型错误之中, 形成优质的教学对话情境。纠错的过程就是师生交流、讨论的对话过程。

[ 案例4]:在上WPS表格中的《行和列的插入与删除》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的故错情境:今天老师做了一份个人简历, 需要一张6列5行的表格, 可不小心, 插入了一张5列6行的表格, 直到表格内容快输完时, 才发现少了一列, 多了一行。这个问题该怎么解决, 请同学们帮老师想想办法。“插一张新的, 重新输过”, 一小部分学生说道。“那老师以前的心血不是白费了”, 有学生提出意见。“行与列是可插可删的”, 一个学生喊道。“很好, 那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 我接过话茬。“我认为应该是可以的, 可是没有操作过”, 刚才的同学答道。此时我及时引导:“好, 那大家先看老师给大家准备的本节课内容的幻灯片, 再尝试操作, 等会儿帮老师解决这一问题。”说后, 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探索过程之中。一段时间过后, 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这时, 我就请了一位学生上台进行操作, 通过广播教学, 把纠错过程展示在大家面前。当问题得以解决时, 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

[ 分析 ] 在课堂中安排故错, 使学生有了讨论、交流的话题, 如何纠错成为师生对话的焦点, 纠错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安排故错, 由学生帮助老师解决问题, 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学生激情高昂, 学习主动, 效率倍增, 取得了较好效果。

3. 开展竞赛, 激起对话

在课堂中开展竞赛活动,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积极与老师、学生展开对话。

[ 案例5] 在画图《独木也能变树林》的教学中, 我先出示独木图画说:“这节课, 同学们和我比一比, 谁画得好”。“这很简单”;“我一定比你画得好”;“小事一件”……同学们说道。的确, 不一会儿, 同学们画出了形态、颜色各异的树, 很多比老师的强。此时我又向同学们出示了一幅树林图, 大大小小的树几十棵, 你们能画出这幅图吗?那才是真本事。同学们瞪大了眼, “这么多树”;“画是可以画, 可时间来不及。”……有些同学皱着眉说。“可以画一棵然后复制啊”;“可以克隆”, 个别同学找到了方法。于是同学们纷纷试着去找方法, 操作尝试。一段时间后, 很多学生画出了树林, 还有不少学生还添加上了太阳、树间花草, 比老师画得更好。

[ 分析 ] 课堂中与老师比赛, 给学生创造了平等参与课堂的条件。获胜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遇到问题, 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去解决, 就能主动与老师、学生展开对话, 在讨论、交流中找到解决方法, 从而获得知识、习得技能。

三、共享——让学生在自我亮相中互学

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动手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 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在同一课堂、同一老师、同一对话情境中, 学生的学习结果也不尽相同。而“共享”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从“共享”的概念中我们不难看出, 他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共同参与、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因此, 在积极的课堂对话中, 学生有了所感、所做 (即学习成果) , 教师应给以亮相的机会, 让学生在亮相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 展示作品、互相比较

信息技术大多围绕完成作品这一任务展开教学, 如:画美丽的学校、制作漂亮的课程表、做形式多样的演示文稿……。教师可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学生互相比较, 取长补短, 共同进步。

[ 案例6]:在画图《我为学校添绿色》的教学中, 要求学生在教学楼前画花。当学生画完时, 挑了几幅优秀作品, 让学生互相比较, 发现彼此优点与不足。在比较中, 有学生认识了自己的不足:花的结构不美、画得太少太大……;有学生说出了展示作品的优点:花姿美观、色彩艳丽、式样较多;更可喜的是有学生指出了展示作品的不足:花的布局不美 (花应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疏有密, 还要有固定区域, 不要在每个地方都画。) 、没有创新 (有学生提议除了画课本中的范例, 还要画出自己想象的花) 。

[ 分析 ] 课堂中展示作品, 让学生互相比较, 能发现彼此的长处与不足。认识了不足, 学生就能自觉弥补;发现了长处, 就能主动学习, 从而使资源共享, 共同发展。

2. 操作演示、互相学习

学生之间的差异, 及信息技术学科的自身特点, 决定了在电脑中完成某一任务, 会有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操作技能, 教师应给予操作演示的机会, 使学生间能互相学习。

[ 案例7]:在《手帕设计方案》的教学中, 我发现学生“克隆”图案时, 大部分采用编辑菜单中的“复制、粘贴”命令;有些用“Ctrl+c、Ctrl+v”克隆;也有个别学生按住Ctrl键的同时, 用鼠标拖动复制。因此我就让个别同学上台操作演示各种不同的操作方法, 大家互相学习, 实现成果共享。

[ 分析 ]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 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 能激发学习兴趣, 促使其更积极、主动学习电脑, 学好电脑。同时能使其他学生获得新的技能, 实现成果共享, 共同提高。

四、教学成效

1. 共享式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 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的产生既有来自于学生内部的需要, 又有来自于外部的要求, 而且只有当外部要求与内部需要有机整合时, 才可能产生强大而持久的动力源, 推动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 当师生在对话中形成了和谐的关系后, 教师对学生信任的期望, 给学生以真诚的鼓励和帮助, 教师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探讨,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真正主人, 学生因此爆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 在一次次学有所获的成功体验中, 学生兴趣倍增, 使信息技术课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

2. 共享式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共享式教学中的“对话”作为一种能力, 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往能力奠定基础, 对学生今后人格的健康、自身潜能的发挥和自信心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开展共享式教学, 让全体学生都有同等参与的机会, 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 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进入最优化的境界。在对话中, 学生学会了合作, 学会了探索, 学会了学习, 学会了生活, 满足了自我, 认识了自我, 发展了自我。

3. 共享式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实施共享式教学后, 学生兴趣浓厚, 动力倍增, 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学生在对话中能力又得以培养, 使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索, 在教学中比起以往可说是事半功倍, 学生学得更快、更多、更好。尤其是中下层学生, 在需要获得满足后, 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随之增强。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人, 进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发展的欲望。

摘要:“共享”的过程就是“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 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 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对话”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在“共享”的课堂氛围中, 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共享式”体现了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 在对话中师生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最终实现共同进步。

关键词:信息技术,共享,快乐学习

参考文献

[1]李彗.《以学生为本,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朱慧, 许颖.《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上一篇:影响目标下一篇:双机热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