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轴线

2024-06-30

城市轴线(精选十篇)

城市轴线 篇1

对于副城而言,新中心区的规划和建设就成为了目前最迫切的任务。为适应新的发展需求,东山副城需要从产业结构,功能布局等方面进行调整,分担更多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东山副城总体规划中,项目基地所在的凤凰港-杨家圩地区被定位为:东山副城核心,高强度开发区,集城市最高端商贸服务、文化、总部商务为一体的城市中心区。因此,项目目标要求通过对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片区现状、更新改造关键问题及深层次动因,发掘出影响该片区改造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提出实操性强的更新改造策略与方案。

1 基地分析

随着上位规划的指引以及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基地被寄予引领江宁副城“凝核”的厚望。作为承南启北的综合性副城中心,基地拥有的良好区位、交通条件、产业基础、景观资源和政策关注等,是启动城市中心区商业商务空间整体再开发的优势基础。上位规划落实、经济环境发展与工业区转型、区内人口增长与中心区商业商务需求也为打造全新的江宁城市中心形象提供了重要机遇。

但是,基地现状工业用地的使用特征与其作为东山副城中轴线的文化、商贸中心和江宁先期启动区及示范性城区的定位产生了直接矛盾。目前,基地发展面临最重大的瓶颈是工业用地使用许可远未到期,土地置换困难(图3),路网密度严重不足且缺乏公交规划,城市中心门户特征弱(图4),周边的住宅和商业建筑空间发展无序等。

基地被定位为南京城市东部金轴上引领产业升级及提供综合服务的副城核心区,但早期粗放的工业园区土地使用特征是其再开发面临的重大壁垒。将基地全盘推倒重建还能作为首选的方案出发点么,是否存在理性实效的另一条路?

2 项目构思

城市设计策略落位于强调城市设计的实效性。如何将基地从原处于行政区域边缘的、功能单一但运行良好的工业园区转化为综合性的副城中心区?基地城市空间形态特点、土地权属现状和土地置换难度启发了设计团队的思路,结合现状土地使用特点形成构思的出发点(图5):由权属红线为基础发展而来的高实效性路网发掘出蕴含于基地内部的线索,紧凑高效、层次分明的空间形态布局跃然纸上(图6)。

3 城市设计

回首开发区在过去十几年的蓬勃发展,面对中心区建设的定位高度,基地需要极力提高其集聚与辐射能力,可以预计的是基地即将经历更加剧烈的城市形态变迁。轴线是城市的发展指引和凸显的魅力展示,作为承南启北的综合性副城中心,基地承担着产业升级引领作用及培育综合服务的生态型商务区的重要功能,并促进中轴线文化的逐步发展,最终形成江宁区的魅力中轴。

在设计构思的基础上,城市设计的发展继续强化整体性、层次性、延续性的理念与策略,注意保留不同历史时期特征的有机融合,通过8个要点构筑城市设计的整体框架:

设计要点1:文化为脉、魅力中轴。规划结构以中心绿带为主轴,依次串联凤凰台广场、美术馆、图书馆学习中心、创意休闲餐饮广场、社区服务中心和观景塔一系列活动空间,形成活跃的公共生活轴(图7),紧凑高效的街区组团通过带形和楔形绿地向主轴空间渗透,强化中轴线的核心地位。

中轴绿带设计以时光步道、景观轴线融入历史线索,强调多层次的历史线索叠加。从观景台到百家湖依次规划“文明曙光”、“吴楚争锋”、“东山再起”、“法融讲经”、“秦淮潋滟”、“抗日风云”、“民主志士”和“工业之光”等节点。同时,城市设计保留了部分有价值的现代工业建筑(如西门子产业区),结合近代拉贝故事、现代工业园的发展文化,体现城市发展的丰富性,并使其适应现代商业或现代服务业的需求,形成绚烂多彩的江宁文化。

设计要点2:功能相荣、活力新核。土地利用规划由现状单一的工业用地特征转化为平衡的,适合中心区发展的多样性特征。整体开发强度由现状总建筑面积383517.3m2,提升至2234460.2m2,地下空间开发规划面积为619095.82m2(图8)。功能结构规划指导八大功能区(主题商务区、精品SOHO公寓区、社区文化休闲区、情景式大型购物中心、商务办公核心区、游憩式商务复合区、创意创业新天地、精品商务区)的合理布局,保留规划弹性和混合特征,营造24小时活力之城。

设计要点3:公交导向、复合开发。规划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权属红线基础,减低土地置换难度,组织多样、复合、高效、弹性的道路系统,形成城市主次干道、支路及特色林荫道、滨水路的道路结构,将公交站点、地铁站点、自行车租赁点等各种交通点紧密结合(图9)。道路调整也体现了城市设计以人为本、公共空间优先的原则:在地铁隧道的保护范围之外,规划设计下沉隧道以减少双龙大道地面车流量,紧密联系凤凰公园水体景观与中轴线空间,打造一体化的步行空间。

同时,完善各类道路断面与景观设计,强调低碳环保非机动车交通与换乘节点规划。三个层次的公交线路共同形成强有力的公交脉络,高效便捷的公交系统规划结合自行车道设置,中心区换乘节点围绕轨道交通站点的位置展开,沿双龙大道和中央主轴形成的“T”字形发展结构,整合地铁车站、公共停车场、地下商业设施、文化空间等功能。

设计要点4:场所营造、城市剧场。中轴空间序列是从传统山水意象中提取的“山、川、河、岳”四个意象,结合中轴空间设计4个主题空间,结合保留改造建筑与水景观分布特色。中心绿带结合文化建筑,北侧界面规划为现代商务界面,南侧界面为现代休闲景观界面,曲与直、严整与活泼的对比。底层架空与南部街区相互渗透,塑造了现代都市秦淮的景观意象。以美术馆、图书馆节点为例(图10):美术馆节点设计取“山石”之意象。在造型上表现山石的形态,在材料上,表现石材的硬朗;在景观小品上,以点状石材小品呼应主题。图书馆节点设计以“川”为意象,在西门子产业区保留建筑基础上改造而成,结合拉贝雕像的保留,在中轴线上形成场所景观。

设计要点5:商务服务、创新平台。工业区升级路线分为5个步骤:从现状,逐步优二进三,引入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整体工作生活设施,到逐步成长为功能复合的活力型城市中心区。以国电南京自动股份有限公司地块为例(图11),以规划前规划后对比,从地块概念、土地利用、空间形态模型和数据分析4个方面展示有机开发的设计理念。

设计要点6:实效分期,有机更新。一期启动整备土地,开发中心区标志性文化公园带,建设中央景观带上的美术馆、图书馆等一系列市民文化场所,共同形成中心区“T”型骨架。二期提升:将开发引入中心区腹地,打通地铁站与中心区连片的开发联系。三期完善继续完善中心区的相关建设,以达到在土地使用多样性与使用强度的提升(图12)。

设计要点7:山水融汇、乐活公园。开敞空间结构以中心绿带为主轴,在街区中形成带形和点状开敞空间。包括中心绿地景观节点、街区块状开敞空间景观节点和街区带状开敞空间景观节点。

设计要点8:低碳生态、先锋示范。规划从低碳布局、低碳出行、低碳生活、低碳产业、低碳建筑等五个方面指引未来江宁中心区的低碳生态特征。规划强调紧凑混合的街区模式,由制造业转型为知识密集型的城市经济形态和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强调街道的功能,强化人们公共生活的重要纽带,将资源共生、聚合增值、多样生活融入其中。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不断涌现的城市更新项目为城市设计的实效性特征提出了更高的实操要求,南京江宁中心区城市设计即是基于深入调研与理性分析之后做出的积极回应,是对运作中的工业园区转型的有益探索。这是一个特色的、整合的、平衡的方案:更新后的城市空间品质与基地权属有机关联,而空间形态却又不失形象鲜明、脉络清晰、开敞生动(图13)。中轴线公共空间结构融各种不同的场所与功能于一体,将基地当代工业园发展的脉络、南京城近代历史轨迹的线索都融合到开敞空间的结构中,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深度的都会中心区应有的丰富性。她饱含着诗情画意,无处不体现着开拓者对创造一个持久优美新中心城区的热望,这片热土必将成为一个充满凝聚力和影响力,令人流连忘返中心区。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设计中轴线的运用论文 篇2

关键词:景观设计;轴线;运用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城市景观的风格样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城市中的景观规模从小到大,设计内涵也由单一逐渐的变为多元。景观的空间关系、景观的层次序列也不再拘泥于单一的形式,在大体量的城市景观设计中,既要使景观元素多种多样、空间形态丰富多彩,又要使景观构成一个整体,那么,景观设计中轴线的合理运用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

1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轴线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轴线概念源于西方古典主义园林中建筑轴线的运用。在西方古典园林中,园林的空间布局大多以建筑为中心进行,所有的园林元素都是围绕着建筑轴线展开,建筑的中轴线也成了园林中各种元素布局的结构线,这样就使得园林的平面形态具有了极强的轴线性。而随着现代景观设计在西方的产生和发展,景观设计中的轴线运用得以延续,尤其是在现代主义风格和后现代主义风格盛行的当下,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轴线运用更为广泛。

1.1以建筑中轴线为主体的景观轴线

城市景观设计一般都会有一个或若干个景观的视觉中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景观建筑是景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景观的主体,同时也是景观的构景中心。景观建筑与周围的自然地貌、植物水体、道路广场等要素交互融合,构成一个整体,相得益彰。景观建筑往往又是人们进行停留休息、欣赏观景的重要场所。所以,我们在进行景观设计时,景观元素的设置多是按照建筑的布局结构进行,建筑的中轴线自然就成了整个景观设计的轴线。景观建筑的不同风格、不同组合方式、不同的布局位置、不同德的平面形态都会通过建筑的轴线而影响着整个景观的空间层次关系。

1.2以道路网结构线为主体的景观轴线

景观设计中的道路承担着景观元素之间相互连通的作用,同时道路网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构成整个景观结构骨架的作用。在现代城市景观中,构成设计的运用可谓淋漓尽致,道路是景观中的线,植物、水体、广场就是景观中的点或面,景观平面中道路和广场的有机组合,从视觉形态上就形成了一个点线面相互交融的平面构成。在景观中,道路网的结构线除了起到联系与分隔的作用之外,同时道路网的结构线还常常和景观中的视觉轴线相重合,从而影响着视觉轴线两端的观景点与被观景元素的位置关系。以道路网的结构线为景观轴线,还有序的组织了景观中空间元素的节奏关系,起到了引导观景路线的重要作用。

2轴线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作用

现代城市中的景观设计是一个集艺术、设计、工程技术、生态、社会等诸多要素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城市中为人们创造的富有艺术感,可以陶冶人们情操的休憩场所。城市景观设计尤其注重环境空间的艺术氛围营造,从景观设计的布局开始就讲究整体的构成体系。而景观轴线在景观设计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景观轴线对景观的整体布局起到了基础的构图框架作用,无论景观设计是完全对称式,还是综合样式,景观轴线的合理运用都有利于景观设计形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构图形式。其次,景观轴线有利于景观元素的具体设置,在景观设计中,具体到各个元素的位置,主要从景观视觉轴线的角度去考虑,而景观的视觉轴线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景观轴线。另外,景观轴线从设计方法上还可以直接转化成具体的设计元素,帮助景观设计的深入调整,从景观平面的控制上,有利于构成富有设计感的画面,使景观设计成为具有现代设计感的作品。

3轴线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3.1组合轴线的应用

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景观轴线的单轴控制已经难以满足景观造景的需要了。早在17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将不同方向的轴线运用于园林的设计之中。组合轴线的运用优势就在于既可以保持景观其原有的秩序感,还可以给景观增添更多的变化与层次。例如,法国的凡尔赛宫就是利用组合轴线的典型代表,其就是将中轴线与多条斜交轴、短轴以及长轴进行结合,共同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轴线系统,同时,再将运河、水池等主题景观元素放置在组合轴的交叉点上,这样一来,既突出了主题景观,又使得整体景观显得优美而自然。景观设计中组合轴线的运用,使我们在配置景观元素时有更多的方式进行搭配,从而使整体的景观层次变化丰富,并且主次有序。但是,在进行组合轴线的运用时,需要合理科学的组合景观轴线,这样才能够使得景观元素在主次轴上找到适合的位置,发挥各元素在景观中的作用,达到提升景观整体设计美感的目的。

3.2轴线的几何转换

在景观的设计过程当中,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运用景观轴线进行空间上的划分和布局,那么就会使景观出现过于对称死板的情况,而造成视觉上的单调和乏味。所以,我们在运用景观轴线时,需要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景观轴线的几何性转换,通过对景观轴线的偏折、偏移、旋转、错位等手法的运用,达到重点突出、布局均衡的作用,同时利用其它景观元素的配置,进行空间层次上的营造,从而生成“直中有曲,曲中有直”的景观设计效果。这样能够使景观的平面设计既有对比又有统一,既变化又协调,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充分的调动起人们对景观空间探索的好奇心,增加景观给人们带来的视觉观赏效果。

3.3整体轴线与局部轴线的结合在一些规模较大的景观中,景观轴线系统往往是十分复杂的。既有控制整体景观的大轴线,又有组织景观节点的小轴线,这些大小层次不同的轴线组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周密的轴线系统,这对景观整体以及景观节点起到了强大的约束和控制作用。为了使规模较大的景观具有层次感,做到主次分明,就要在设计中充分的利用好整体轴线与局部轴线的配合关系,通过轴线的分层次设置,从而实现对景观元素的整体控制。

3.4轴线中穿插异构元素

异构元素是指在景观设计中区别于线形轴线的一些几何图形。在景观中穿插异构元素可以打破直线型的景观轴线给人们所带来的视觉上的单一感受,还能够为景观整体的布局增添变化。现代城市的景观设计有时过度的彰显现代性,而使得景观的布局过于整齐划一,添加与景观设计主题相关的异构元素,能够凸显景观设计的美感。同时这些不同于轴线的异构元素也使得景观设计中轴线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4总结

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我们结合地形环境特征进行整体合理的布局,巧妙地运用景观设计的诸多元素,从而使景观环境达到与自然相结合的完美融合状态。在这其中,更需要我们结合现代的设计理念,融入科学的景观轴线设计方法,进行整体轴线和局部轴线的系统组合,这样设计出的景观才更能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使景观设计能与城市环境和自然环境相融合,提升城市景观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

作者:马磊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周舜尧.试论轴线在中西方帝王园林中的应用[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2]王华青,马良,吉文丽.论园林景观规划的主题与文化[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5).

[3]孙静,何永乐.浅析轴线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的应用[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城市轴线 篇3

摘 要:从城市轴线演变入手对安阳城市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研究,为以安阳为代表的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中小型城市延续城市轴线、处理好老城与新区之间关系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古都;安阳老城;城市文脉;城市空间格局;城市轴线

如果说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发展的“骨架”,那么城市轴线就是城市的“脊椎”,是城市特色与城市文脉延续的生命线。随着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的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已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这些区域中,包含了一大批以安阳为代表的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的中小城市,由于政治、经济等客观因素导致这些城市的城市规划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所不足。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将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历史文脉保护相结合,有效延续传统城市轴线、发展城市空间格局、协调处理新城与旧区之间的关系,是以安阳为代表的中小城市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不容小觑的现实问题。

一、安阳城市轴线发展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一)安阳概况

安阳地处晋、冀、豫三省交汇处,东临黄河、西倚太行,区内有漳水、洹水注入黄河,地势平坦、气候和煦,是建都立国的理想所在。“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不仅是七朝古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最古老文字甲骨文与《周易》发源地。区内现辖一市(林州市)、四县(安阳县、汤阴县、滑县、内黄县)、四区(文峰区、北关区、殷都区、龙安区)和一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面积7413平方公里,总人口542万①。

(二)安阳城市轴线发展与城市空间格局演变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在今安阳西南烧盆窑村一带建安阳城,北周大象二年(580年),杨坚焚邺城、迁相州、魏郡、邺县于南40km之安阳城,称邺,为相州,今日安阳老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而来的。经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增筑与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建,安阳老城格局逐步平面规整,呈正方形,围9里113步,四面有城门4并角楼各4座,城外有护城河相依而建,是中国古代地方性城市的典型布局形式。建国前,钟楼、鼓楼、城墙相继被毁,如今仅存西南角楼②。

1.明清及民国安阳城市轴线发展及城市格局演变

明清安阳老城城市轴线清晰明确,分别以四方城门为起点,在城市中心十字型正交。其中东西轴线长约1.7km,以中山西街、鼓楼东街为主,串联起鼓楼、钟楼两处标志性建筑物,在高度和体量上起到统帅全城的作用;南北轴线以北大街、中山街、南大街为核心道路,长约1.5km,串联起城市标志性建筑天宁寺(文峰塔)与城市文化性特色植物景观“老槐树”,成为城市文脉与市民心灵家园的守护。除上述历史建筑与标志性景观元素外,城市轴线周边0.5公里范围内还分布了高阁寺、城隍庙、郭朴祠、韩王庙等一系列历史建筑遗迹和塔莲坑在内的标志性文化景观元素(图1)。在城市轴线的总体控制下,安阳古城被进一步划分为“九府十八巷七十二胡同”,城市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民国时期,城市中轴线上增建了部分西式建筑形式的商号,轴线格局未发生较大变动,在此不再赘述③。

2.建国至今安阳城市轴线及城市格局演变

安阳于1958年和1965年先后两次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格局突破老城规模沿轴线向外拓展,表现为:以城市南北轴线发展为主,南侧沿相州路拓展至洪河北岸、北侧沿红旗路拓展至洹河南岸④。值得一提的是,红旗路沿线为安阳当时政治、经济、金融的聚集区域,相州路沿线则汇集了大量仓储、工业产业,城市功能更加多元化且具有明确分区。

1981年安阳编制了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此次规划将中轴线上北大街北段区域进行改建,复原重建了中轴线周边城隍庙、钟楼、郭朴祠和许三礼祠等建筑,并在洹水岸边殷墟遗址修建了殷墟博物苑,丰富了城市空间格局,强调了城市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将城市发展与城市文脉延续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⑤,1986年安阳成功申报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图2)。

1996年,第四版《安阳市城市总体规划(1994-2010)》确定了安阳“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豫北地区的商务信息中心、交通物流中心、教育科研中心和文化旅游中心”的城市职能,城市性质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豫北区域性中心城市”,城市主要向南向东发展,适当向西延伸⑥。安阳城市发展步入快速转型期,城市东西轴线向东拓展至光明路,向西由彰德路延伸至华祥路,通长共计12公里。为了适应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东部建成区城市空间格局较之前有较大突破,城市框架整体拉大,路口平均间距增大为500米;同时,2006年殷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图3、图4)

二、安阳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特点与不足

(一)轴线“锁住”城市文脉、守护城市特色

如果说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性格”所在,城市文脉则是城市特色形成的基础和源泉。安阳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城市文脉保存放在首位,将历史建筑、文化景观元素和城市不同功能区通过城市轴线串联在一起。

(二)城市定位清晰明确、结构功能随轴线有序发展

纵观安阳城市发展历程,安阳城市轴线的每一次拓展延伸都伴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和城市空间格局的拓展。安阳自建国后第一次编制城市规划开始,就从未忽视历史文化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最新的安阳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城市定位的首位,使城市发展与文脉保护相统一。

(三)历史街区保护力度不足:传统民居损毁、新建建筑风貌不协调

随着城市轴线的发展、拓宽,老城内的民居与古树却面临拆除和损毁的危险。目前,老城民居除仓巷街得到整体保护外,其他重点街道如西大街、东大街、头道街、鼓楼东街均未得到有效保护,衰败严重。其次,部分新建建筑在建筑风格与细部上缺乏细节推敲,仅求“形似”,影响了老城的整体建筑风貌与特色统一。

三、结语

城市轴线以及城市轴线引导下的城市空间格局是城市数千年发展历程的见证,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的物质载体。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西部以古城安阳为代表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的中小城市,将面临城镇化浪潮的冲击和考验。保护城市轴线、延续城市文脉,使城市空间格局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相协调,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注释:

①职建仁.安阳老城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建筑学院,2010.

②职建仁,郭芳华.浅析安阳古城的物质空间形态[J].高校理科研究,2011,(20):111.

③高长海.安阳城市中轴线变迁及其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J].中国名城,2013,(11):50.

④同3

⑤赵冰.黄河流域:安阳城市空间营造[J].华中建筑,2013,(04):1-4.

⑥同5

作者单位:

城市轴线 篇4

这些作品分布在不同的区域, 包含着不同的类型, 体现着不同的设计理念, 共同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行业的发展和省院的成就。

本文尝试以成都城市中轴线上的设计作品为分析样本, 梳理这些作品蕴含的行业思潮、省院实践和社会影响, 以及省院人在这其中的探索与担当。

中轴线上的作品群落

省院作为一家扎根成都、面向全国的省级院, 在其大本营成都的城市发展历程中, 创作的作品数量最多。梳理这些作品, 我们发现, 在由人民北路、中路和南路及其沿线组成的城市中轴线上,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分布着由省院设计的不同年代的设计作品共29座, 不仅反映了各个时代省院的创作实践, 其中部分作品还形成了成都这座城市中轴线上的标志性建筑群。

成都的传统城市格局中, 中轴线并非正南北方向, 而是根据龙门山北偏东30度走势的方向, 形成了今天川陕路到浆洗街沿线。从50年代开始, 随着人民南路的历次修建, 才形成了今天成都沿人民南路走势南北延伸的城市中轴线。

在这条重新形成的城市中轴线上, 有雪松苍翠、梧桐散漫的街道景观, 也有充满成都地域特色的民俗公园;有最国际化的商业核心区和办公写字楼, 也有全川最重要的文教医疗区, 因此, 有专家这样评价这条中轴线, “它是成都文化的象征, 更是这个城市的缩影, 城市的精神、精髓都可在这里寻到。”

省院在这条中轴线上设计作品, 作品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 前后跨越了一甲子的岁月, 呈现出非常明显的阶段性, 分别集中在上世纪50年代、改革开放前后、90年代和2000年以后。每个时间段的都透露着当时建筑思潮和行业技术水平等信息。

50年代

上世纪50年代, 随着人民南路的修建和第一次延伸, 在其两侧分别建设了当时成都十大工程的四处, 由省院设计完成的省博物馆是其中之一, 外加沿线的成都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四川剧场、华西坝钟楼和华西医大第一附属医院门诊部, 共同形成了当时人民南路沿线的标志性建筑。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格根据《院志》绘制)

这些标志性建筑呈现出两种建筑风格, 一种是民族传统形式, 另一种是现代建筑风格。

当时, 受梁思成先生的影响, 他在中国建筑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民族的形式, 社会主义内容”, 成为了主要的建筑思潮。很多建筑师将“民族形式”理解为古建筑的形式, 尤其是明清时期北京宫殿的形式, 因此在很多建筑设计中都可以发现复古和仿古的印迹。重建的华西坝钟楼便是典型的这种古典风格, 而四川剧场、新华书店以及百货大楼设计方案, 很多建筑局部的处理, 都运用了传统古建的手法。

建筑创作中的古典设计往往需要大量财力去修建, 但建国初期, 财政匮乏, 难以支撑这种建筑思潮的实践。1955年2月, 建工部召开设计施工工作会议, 批判了在“民族形式”旗帜下的复古主义思潮, 提出在当时的情况下, 应遵循“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设计指导思想。与此同时, 增产节约运动在全国开展, 苏联建筑工作者会议被广泛组织学习, 进一步推动着建设设计行业反对创作中“高、大、全”和“洋、怪、飞”的形式主义。受此影响, 省院第一次设计的成都百货大楼方案就显得建造成本过高, 不得不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

跳伞塔是那个时代最为特殊的建筑物, 为了训练空军跳伞病, 在很多省会城市都有修建, 一般为50米左右的高度, 目前仅重庆、济南等地的跳伞塔保留了下来。省院设计的成都跳伞塔高约80米, 在全国范围内属于较高的, 当时不仅是人民南路沿线的地标, 也是很多成都人的城市印象, 自上世纪80年代爆破拆除后, 跳伞塔便成了这一区域的地名, 沿用至今。

对于那时的省院人, 设计作品不仅是一项技术工作, 他们还在其中倾注了大两心血和情感。时隔半个多世纪, 很多老一辈设计师对这些作品的设计细节和故事仍然记忆犹新。经历过华西坝钟楼重建工程的丁振基老人, 在回忆文章中不仅清晰描写了古建专家古南平先生主持复建的工作内容, 还深情的叙述了省院以及他们全家与华西坝钟楼结下的不解之缘。笔者摘录如下:

“由我院首任总建筑师, 古建筑专家古平南先生主持, 对钟楼塔基以上部位进行了改建, 引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 顶部造型类似北京紫金城角楼, 多角飞檐纤巧秀丽, 虽是青砖灰瓦, 但宝鼎、钟百墙体, 门窗均为红色, 加上白色钟百对比强烈, 下部高大的椭圆形门洞, 减少了方形塔楼的单调, 塔基厚重, 呈现出中国式敦厚, 整体显示沉稳大气。”

“在命运的机缘下, 我和妻子重逢于成都, 那时她在华西医科大学医学系56级就读, 可住川医女生院, 距钟楼不远, 我们数十次在钟楼碧池周围牵手漫步, 喁喁细语, 有时席坐草地, 仰望星空, 把一股郁闷随时间和环境而逐步消融。”

“我们的下一代乃至第三代都与华西坝钟楼有着不解之缘。长子于1983年大学毕业后, 也在华西坝收获了爱情……毕业至今, 已近二十九个年头, 几乎天天与钟楼相伴……他们的女儿名丁汀, 1990年生, 小学是在距家附近的龙江路小学读书, 初中是在校区隔林荫街的七中就读, 长年来来往往于钟楼侧畔, 感受钟楼那片美景的毓秀之气。”

80年代前后

改革开放后, 国家鼓励科学技术人员解放思想, 繁荣创作, 这极大促进了省院人的技术创新和设计探索。

这一时期, 成都也迎来了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期, 在中轴线沿线, 单由省院设计完成的标志性建筑就有6座, 其中大部分为高层建筑, 设计人员在许多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和探索。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格根据《院志》绘制)

上述作品成为城市中轴线的时代标志性建筑, 除了区位和功能特殊外, 设计特色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设计中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和尝试,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和工艺等;二是创作力求表达作品的文化哲理内涵, 综合考虑立意构思与环境的关系。

为满足功能需求、支撑外观造型, 并节约建造成本, 设计师在进行省游泳馆和火车北站站房的设计时, 结构上均采取了一系列的技术创新和尝试。省游泳馆将结构设计为跨度39米的倒三角立体钢管桁架, 轻巧美观, 方便吊装施工, 在满足安全性能的同时, 减少了钢材用量, 并加快了施工进度。而火车站站房的外观造型, 即便到今天, 仍然十分大气美观, 当时负责结构设计的省院, 为了综合解决安装方便、缩短工期、四周悬挑过大等矛盾, 花费了大量心思在结构上进行技术创新, 因此, 该项工程最终不仅获得了省优一等奖, 国优三等, 还分别在科技进步单项上获得了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委重大科技成果奖。

25层的成都大酒店、高层的太平洋百货大厦和西藏饭店, 今天仍然“风韵犹存”地耸立在周围林林匆匆的高层建筑中, 当时,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才刚刚兴起, 这多少给设计师带来了一些挑战和压力。同时期, 成都的第一高楼蜀都大厦方案设计完成时, 主持设计的刘启芝回忆到, 众多同行对方案都持质疑态度。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珠海特区也不例外, 当时省院的珠海分院成功竞标南天酒店, 这是一栋34层的建筑, 近120米高, 对当时参与设计的技术人员也是一次挑战。

原新声剧场这一类的建筑, 除了满足使用功能外, 还需要从设计手法上彰显出建筑的文化内涵。作为原址重建工程, 新声剧场备受用地限制, 设计师通过巧妙构思, 平衡处理好了建筑功能、文化内涵和地理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 大量小而精致的绿化小花园成了设计创作的主要特色之一。

90年代以后

进入90年代后, 随着高层建筑技术的纯熟和建筑设计理念的进步, 一幢幢造型独特的高楼大厦不断出现在成都城市中轴线的两侧, 这时, 任何一幢建筑都很难凭借高度或者其他技术方面的特色成为区域标志性的建筑, 只有那些承载了大量公民记忆或历史文化信息或引领实践某种文明理念的建筑才能算是标志性建筑。

天府广场的北面, 有一幢承载着成都市民安居梦想的大厦, 在其顶部, 赫然竖立着“成都房产”几个大字, 这便是由省院腾德华、余朝玺于1993年主持设计的成都市房产交易中心。在楼市居高不下的今天, 这里承载了多少市民的安居梦想, 也是所有市民实现安居梦想路上的记忆深刻的一环。而川医附二院按照国际先进标准设计, 目前是全川乃至西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儿科和妇科医院。

这一时期, 节能环保开始作为行业最前沿的话题被讨论, 但如何将这种标志着社会文明程度进步的理念落实到具体工程中, 很多设计师尚处于迷茫阶段, 而省院的设计师却开始在天府广场东侧一栋不起眼的海发大厦 (即摩尔百货大厦) 开始了实践, 并取得了成功。主导这场创新型实践的是省院给排水专业副总工程师王瑞, 她将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设计用于海发大厦, 将空气中的热量收集起来转化为大厦热水供应系的热源。这项技术建造成本低, 能够极大降低大厦后期的运营成本, 更重要的是, 它还能在与成都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广泛推广, 将很好在社会上倡导和实践节能环保的理念。

后来这项大厦单凭这项设计获得了中国建筑学会建筑设计 (给水排水) 二等奖。院顾问总工方汝清在评价这项工程设计作了一个类比, 他说当年获得建设设计一等奖的是国家奥运工程。

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省院陆续在人民南路沿线承接设计了一系列项目, 如皇城清真寺成为了现在天府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座城市综合体是人民南路沿线最早的一座城市综合, 楼高150米的川信大厦是当时成都中轴线的高度, 开行大厦 (现为汇日·央扩国际广场) 被中国指数研究院评选为“2005年全国十大典型写字楼”……除此之外, 还有凯宾斯基酒店、索菲特·万达酒店、华西美庐、锦官新城、凯莱帝景花园等项目。这些项目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今日人民南路的街道格局和景观

结尾

2008年, 人民南路迎来了新的提升机遇, 而对于一直在这条城市中轴线上实践着“影响成都发展、建设宜居城市”的省院来说, 将再一次通过城市引领自己大本营的城市发展。

这一年, 省院在人民南路综合整治方案的全球征集中脱颖而出。两年以后, 整治工程完成, 呈现在成都市民和外来客人面前的城市中轴线, 是一处最成都与最国际、最商业与最文化的街道空间。这其中, 省院设计师重建的华西大门, 无疑又成了城市的地标建筑。

未来, 在这条中轴线的最南端, 由省院担任工程技术咨询团队的中国国际西部博览城将极大提升成都的城市发展水平, 成为推动成都乃至整个西部经济增长的一极。

园林景观设计的轴线控制策略论文 篇5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轴线控制

1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轴线类型

1.1单轴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作为单一轴线串联空间或形体形成的组合,单轴很少会使用于规模稍大的园林景观,即使使用,也要在轴线的平面出现并列、错位或波折等变化。例如,颐和园的前山和后山,从整体上看,它们在一个中轴线上。但是,相对于中轴线来说,它们的山峰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离。通过对轴线平面的变化,使得它们在对称中又有不对称的平衡,从而使其韵味更加浓厚。

1.2组合轴线

按几何关系分,组合轴线主要有相交轴线和平行轴线两种类型。其中,相交轴线是由两个单轴或其延长线相交组成。在轴线控制手法中,作为将其规则性和秩序感发挥到极致的体现,两条垂直的十字轴线就属于相交轴线。此外,相对独立、方向相同的平行轴线在空间形态和视觉上使景观得到延伸和扩张。通过采取次轴烘托主轴的造景手法,能够有效避免平行轴死板、单一的弊端,并将其严肃、规整的特点凸显出来。

1.3放射线轴

这是一种从一个中心向外发散的轴线类型,能够形成辐射状、圆形和扇形等图形。

2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轴线控制措施

2.1整合园林景观和外围环境

2.1.1要将园林轴线与城市轴线统一起来。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影响着整个城市景观。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其周围环境的秩序,还要考虑整个城市景观的布局,从而使园林景观、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等融为一体。2.1.2将园林轴线和园林景观结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园林用地都有一定的边界限定,使得园林景观设计受到场地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园林设计时,要将园林景观轴线与外部场地建筑或关键标志物等的对景线联系起来,并通过采用一些较为传统的造景方法,将外围景观和中心轴线等真正统一起来,打破原有场地的空间限制,减少场地边界对景观效果的影响,从而使园林的整体空间面积得到拓展。

2.2合理组织园林景观的空间秩序

2.2.1要创造园林景观的空间层次。由于一个体系是由具有不同功能和关键程度不同的多个元素构成的,其就在单个空间形成了明显的具有不同功能、形态和质感等的层次结构。因此,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采用并列、穿插、覆盖和渗透等方法将空间结构有效地组织起来,能够构成有秩序的空间序列,从而给人一种丰富的空间感觉。比如,景观空间的并置关系。为营造园林景观的节奏感和旋律感,有效地提高产生序列的秩序感,达到拓展空间的目的,可适当地变化个体空间,可通过轴线将多个空间单元串联起来。

2.2.2要形成园林景观空间序列。观赏者观察园林景观是时不断运动变化的,不会在相同的时间和地点有相同的感受。要使园林景观形成空间序列,必须按照园林空间的形态特点,将多个独立的景观空间进行动态的组合。作为连续性空间的重要组成要素,轴线是空间组成变化的重要线索,也是体现园林景观空间序列的最好方式。在具有空间序列的园林景观中,由于轴线具有极强的方向性,观赏者不仅能够在不同的视觉角度观赏到不同的景观,还能够在保持原有空间连续性的同时到达目的地,并且能够感受到园林景观所要表达的秩序美。

2.3加强视线引导

首先,由于轴线对观赏者的视觉定位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设计者可以利用线性形态的植物景观将外景引入到园内景观中,增强轴线的方向感。比如,通过采用借景的方式将一些假山、标志性构筑物或建筑物等外部景观引入到园内,能够增加园内的景观效果。其次,轴线能够转化人的视觉区域,并产生视线的交点位置。一般来说,观赏者视线的交点位置也是园内重要景观所处的中心位置。此外,一些十字轴线和主次轴线等轴线体系也可以形成这样的交点。最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使观赏者能够获得视觉感受和设计感悟,渲染园林景观的环境氛围,设计者要采用轴线构图等形式营造层次分明的序列空间和景观,不断提高景观的表现力和环境的感染力,增强景观的环境效果。

3结语

人生的轴线 篇6

故事是关于五十年前两个大学历史系女生葛丽丝和艾薇的人生片段。这两个闺蜜都出身于农民家庭,两个人都想在大学里好好念书,再找个好男朋友嫁了,她俩常在一起分享些女孩子的心思。女孩之一葛丽丝,她爱的男友罗伊斯念哲学系,之前是二战退伍军人。一直保持处女身的葛丽丝邀请罗伊斯暑假去自己家的农场小住几日并见见家人。五十年前的农场民风保守、家教严厉。两人煞费苦心找机会,趁着全家人外出得以偷尝禁果,却被警觉的母亲赶回来堵在床上,罗伊斯愤然禹去;另一个女生艾薇,辍学嫁给了男友于果,生了六个孩子,一直过着全职母亲的生活,直到五十年后在火车上再度遇到了罗伊斯,也就是葛丽丝的前男友。

故事的“梗”不复杂,而在这本小说集里我最喜欢的一篇就是它,舒缓之下蕴含深厚。门罗的小说通常时间跨度很大。她的语言清淡平易,如同加拿大清冽的空气。她用第三人称平静讲述,庸常细节的堆积中某个事件异军突起,仿佛不经意间在水面丢下的一粒粒石子,瞬间的震荡,余波能持续多久多远?

石子一:罗伊斯在去葛丽丝家的路上从公车里瞥见路边的艾薇,他被艾薇的个性与青春所感动,差点跳下车,跟自己女友的闺蜜打招呼。但艾薇并没看见他,车子启动,他想回程时再去找她,但被后来的事件打乱,不了了之。

石子二:被捉奸在床时,罗伊斯恼羞成怒地冲出门,并没有听见葛丽丝在他背后“带我一起走”的求告。他瞧不起葛丽丝的懦弱并在心里抛弃了她。从小说的细节中可见,他本来也并没有多爱她。

石子三:罗伊斯搭车回城的路上,看见路边一块磅礴巨石在规则的石灰岩中拔地耸立,石缝中又钻出一棵桀骜不驯的树。这让罗伊斯瞬间觉得以前学的政治哲学都是浮云,决定转学地质,后来成了地质学家。五十年后他坐火车再度回访此地时巧遇艾薇。

石子四:在火车上重逢后艾薇问罗伊斯有没有再得到葛丽丝的消息,罗伊斯甚至没有立刻想起葛丽丝的名字,然后反问艾薇,我为什么要有她的消息?并觉得艾薇像个平庸的女人一样喜欢八卦,开始对她失望。

举以上四颗石子为例,是为接下来说引起的涟漪。罗伊斯一去不回头,葛丽丝从此从小说中消失,只在结尾给艾薇的明信片中占了两行字的篇幅。少女心事被洗白,命运变为无言。当初那一句求告淹没于滚滚红尘;半路出现的巨石犹如神谕,成为罗伊斯的指路明灯。他在五十年后的火车上问艾薇,如果当时他跳下车,跟已经和于果订了婚的她约个时间见面,她会不会赴约。年近古稀的艾薇想了想说,也许会吧。罗伊斯说,那么,我们当时没有说话也许是好事。最后罗伊斯对艾薇的失望,笔者认为是典型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案例。他无从得知闺蜜时代的两个女孩互诉心事,艾薇知道葛丽丝很爱罗伊斯。她并非八卦,而是出自对昔日好友的怜惜。

题目中的“Axis”出自Frontenac Axis,是地理上连接加拿大地盾和纽约州阿迪朗达克山脉的弗隆特纳克轴线,风景秀美。罗伊斯念念不忘他在轴线附近看见的那块石头,它或许象征呆板封闭生活中的机变。他渴望变化,寻找出口,因此葛丽丝的懦弱和她家严厉的家规让他厌倦,艾薇的活力令他印象深刻,而她最后的表现则让他失望。顺便—提,葛丽丝这名字在英文中意为优雅,但生活中往往引起老派保守的联想。

人的一生就是无数细节与事件、误会与火花以及它们的余波互相作用的总和。有些涟漪形成滔天巨浪,有些化为无形;无形并非遗忘,而是藏在地壳深处等待下一次的喷发。每个人是自己也是别人命运的缔遣者,以不同的面目,以无人知道的方式。像《蝴蝶效应》那部电影,用录像倒带的方式回到事件发生的节点重新演绎,这是多么天真而忧伤的想象。事实上,生活如蛛网铺天盖地蔓延,改无可改,一回首已是百年身。

好的短篇小说在小篇幅中有大气象。每个画面、对话、动作都不能乱掷,又不能太刻意而失去自然流畅。门罗将细节信手拈来,由读者脑补其余。这篇小说每读一遍都有不同的心得,堪称上乘。

证明——中考的中轴线 篇7

一、沿着命题本身展开的问题

例1 (2013·泰州)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______命题.(填“真”或“假”)

【解析】对顶角相等,但相等的角不一定是对顶角,从而可得出答案.

【答案】假.

【点评】本题考查对顶角的性质,可以通过举反例的方法加深对命题的理解.

例2 (2013·恩施)下列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若a>b,b<c,则a>c

B. 若a>b,则ac>bc

C. 若a>b,则ac2>bc2

D. 若ac2>bc2,则a>b

【解析】B选项中无法判断c的符号,所以错误;C选项中当c=0时,结论不成立.

【答案】D.

【点评】本题考查不等式的性质,确定不等式两边所乘的数是正数、负数还是零是解题的关键. 在遇到不等式性质的问题时要熟记: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例3 (2012·龙岩)下列命题中,逆命题是真命题的是().

A. 对顶角相等

B. 同位角相等

C. 若a2=b2,则a=b

D. 若a>b,则-2a>-2b

【解析】四个命题的逆命题及其真假如下:

A的逆命题: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假);

B的逆命题: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是同位角(假);

C的逆命题:若a=b,则a2=b2(真);

D的逆命题:若-2a>-2b,则a>b(假).

【答案】C.

【点评】本题考查对顶角的定义、同位角的性质、等式性质及不等式性质. 本题知识容量较大,需要对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理解透彻. 解决此类题时常用的方法是举反例.

二、沿着角展开的问题

例4 (2013·河北)如图1,四边形ABCD中,∠A=100°,∠C=70°,点M,N分别在AB,BC上 ,将△BMN沿MN翻折,得△FMN,若MF∥AD,FN∥DC,则∠B =______.

【解析】∵MF∥AD,FN∥DC,

∴∠BMF=∠A=100°,

∠BNF=∠C=70°,

∵△FMN是由△BMN沿MN翻折得到的,

∴∠BMN=∠FMN=1/2∠BMF=50°,

∠BNM=∠FNM=1/2∠BNF=35°,

∵∠B+∠BMN+∠BNM=180°,

∴∠B=180°-(∠BMN+∠BNM)=180°-(50°+35°)=95°.

【答案】9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轴对称的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还有平行线的性质,关键是掌握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例5 (2013·邵阳)将一副三角板拼成如图2所示的图形,过点C作CF平分∠DCE交DE于点F.

(1)求证:CF∥AB.

(2)求∠DFC的度数.

【解析】(1)首先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1=45°,再有∠3=45°,再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判定出AB∥CF;

(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行计算即可.

【答案】(1)证明:∵CF平分∠DCE,

∴∠1=∠2=1/2∠DCE,

∵∠DCE=90°,∴∠1=45°,

∵∠3=45°,∴∠1=∠3,∴AB∥CF;

(2)∵∠D=30°,∠1=45°,

∴∠DFC=180°-30°-45°=105°.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平行线的判定、角平分线性质以及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关键是掌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三、沿着探索发现展开的问题

例6(2012·乐山)如图3,∠ACD是△ABC的外角,∠ABC的平分线与∠ACD的平分线交于点A1,∠A1BC的平分线与∠A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2,…,∠An-1BC的平分线与∠An-1CD的平分线交于点An. 设∠A=θ. 则:

(1)∠A1=______;(2)∠An=______.

【解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可得∠A1BC=12∠ABC,∠A1CD=12∠ACD,再根据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可得∠ACD=∠A+∠ABC,∠A1CD=∠A1BC+∠A1,整理即可得解;

∵A1B是∠ABC的平分线,A1C是∠ACD的平分线,

∴∠A1BC=1/2∠ABC,∠A1CD=1/2∠ACD,

又∵∠ACD=∠A+∠ABC,∠A1CD =∠A1BC+∠A1,

∴1/2(∠A+∠ABC)=12∠ABC+∠A1,

∴∠A1=12∠A,

∵∠A=θ,∴∠A1=θ/2;

(2)与(1)同理求出∠A2,可以发现后一个角等于前一个角的1/2,根据此规律再结合脚码即可得解. 同理可得∠A2=1/2∠A1=1/2·1/2θ=θ/22,所以∠An=θ/2n.

【答案】(1)θ/2,(2)θ/2n.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的性质、角平分线的定义,能够推出∠A、∠A1、∠A2……中后一个角是前一个角的一半是解题的关键.

例7 (2013·烟台)将正方形图1作如下操作:第1次:分别连接对边中点如图2,得到5个正方形;第2次:将图2左上角正方形按上述方法再分割如图3,得到9个正方形……以此类推,根据以上操作,若要得到2013个正方形,则需要操作的次数是().

A. 502 B. 503

C. 504 D. 505

【解析】根据正方形的个数变化得出第n次得到2013个正方形,则4n+1=2013,求出即可.

∵第1次:分别连接对边中点如图2,得到4+1=5个正方形;

第2次:将图2左上角正方形按上述方法再分割如图3,得到4×2+1=9(个)正方形;

以此类推,根据以上操作,若第n次得到2013个正方形,则4n+1=2013,

解得:n=503.

【答案】B.

【点评】此题能够根据条件找出正方形个数的变化规律是解题关键.

整装待发的东北新轴线 篇8

1.1 发展轴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地理学家沃纳·松巴特 (Werner Sombart) 等提出了增长轴理论。增长轴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随着连接各中心地的重要交通干线 (铁路、公路等) 的建立, 会形成新的有利区位。方便了人口的流动, 降低了运输费用, 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新的交通线对产业和劳动力具有新的吸引力, 形成有利的投资环境, 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集聚并产生新的居民点。这种对地区开发具有促进作用的交通线被称为“增长轴”。

发展轴理论又可分为:“点——轴系统”理论、运输走廊理论、水轴理论、沿岸发展带理论等, 本文主要借鉴了“点——轴系统”理论和运输走廊理论。“点——轴系统”理论是陆大道于1984年提出, 并成为“T”型开发战略的理论基础。点——轴系统理论与增长极理论都认为资源的空间集聚与扩散都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具体形式, 是通过便利的交通线把各增长极集聚起来, 使资源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的范围更大了, 扩充了资源配置的回旋余地、是极化的极化。点——轴理论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1) 点——轴系统的形成是科学的区域发展政策、计划和规划的结果; (2) 点——轴系统是有层次的, 先形成高层次的点——轴系统、然后形成低层次的点——轴系统。

1.2 东北的新轴线

东北的新轴线是指北起黑龙江省的鹤岗、佳木斯、牡丹江等, 经过吉林省的吉林、梅河口等, 再到辽宁省的抚顺、本溪、丹东等城市所经过的点——轴系统, 点——轴上各极点 (城市) 以及其外围又构成了新轴带③。新轴线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地低于由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所构成的哈大轴线, 但高于由牡丹江、图们、通化、丹东等组成的东北东部 (在建) 轴线, 也高于由黑宝山、齐齐哈尔、白城、通辽、阜新、锦州等组成的东北西部轴线。新轴线的人口规模超过了东西两轴线的人口规模之和, 与哈大轴线相当、显示出极强的发展潜力。

新轴线的主要问题是基础设施束薄弱而且不连贯。作为东北优先发展的主轴线 (哈大轴线) 不仅有高速公路、复线电气化铁路等所组成的基础设施束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而且高速客运专线也在建设之中。相比之下支撑新轴线的基础设施束就太薄弱了而且互不连贯、即牡丹江与吉林之间、抚顺与本溪之间没有直通铁路, 使整个轴线被分割成3段、增长潜力难以发挥。

2 新轴线被割裂局面下的现实挑战

轴线基础设施束的断裂对新轴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本部分从相似性市场、产业关联、运输效益等视角加以观察, 这些观察分析仅仅是针对新轴带内部的、并且是针对直接影响而言的。

2.1 相似性贸易与新轴线市场的贯通

斯塔芬·林德尔 (Staffan B.Linder) 发现国际贸易的绝大部分份额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 尽管这些国家之间不存在要素禀赋方面的差异, 这一发现使古典贸易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林德尔认为人均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和地区之间, 他们的需求偏好也是相似的, 在规模经济、专业化协作等竞争优势的诱导下会产生频繁的贸易机会, 而且需求的规模和水平决定了新产品的开发、引进以及向区域外输出产品的条件。

新轴线各地区间的人均收入差别不大、相互之间的需求相似、有频繁发生贸易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牡丹江与吉林之间、抚顺与本溪之间的断裂, 整个轴线被分成3段, 每段所接受的极化影响主要来自本区域的增长极④, 使新轴线各段的极化作用停留在各个部分区域中、难以向整个区域极化方向发展 (即新轴线上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环境) , 具体地表现为与新轴带人均收入水平相适应产品的开发、引进及向区域外输出都要受到限制。由于统一市场规模被压缩, 该区域的创业活动变得艰难了、资源枯竭区域的接续产业培植同样变得艰难了。

2.2 产业关联视角下发展走廊

从产业关联方面观察新轴线:轴线上游的鹤岗至牡丹江段, 森林工业、煤炭工业等中间投入型基础产业 (Intermediate primary production, 简称IPP) 较为发达;新轴线的中游吉林至本溪段, 石油化工、冶金工业等中间投入型制造业 (Intermediate manufacture, 简称IM) 较为发达, 以及铁、镍、铝、金、铜等金属矿藏较为丰富;牡丹江既是新轴线的唯一港口城市, 并与我国的黄金海岸直接相连、又有较为发达的最终需求型制造业, 整个轴线形成了较强的产业关联。

新轴线各段间相互需求的主要特点是由IM的前后向关联所决定的, 为了观察其相互关联的主要特点, 首先假设该区域IM前后向关联的技术特征与全国的相应技术特征相似, 然后通过观察全国的相应关联数据和关联强弱的位次、并列出下表, 借此间接观察新轴线各段间的潜在产业联系。从表上能够看出IM的后向关联产业排序中IPP、能源、交通和IM本身较为靠前, 也就是说新轴线中段需要上游的能源、原材料和来自下游港口的能源、原材料;以及各段之间的运力需求都较大。新轴线各段产业特点和产业规模都说明新轴线各段之间的确需要便捷的、运费较为低廉的大运量运输条件⑤。

2.3 货源增长潜力呼唤大运力的运输走廊

一篇今年4月的媒体报道《决战60天为东北地区集中抢运1000万吨粮食》⑦充分反映了东北入关物资运输的紧张状况。在我国大宗重点运输物资的排序中, 煤炭、铁矿石、石油、木材、粮食等物资的位次都极为靠前, 而东北新轴带区域正是这些大宗物资的货源区或过境区域。例如: (1) 吉林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调出省、黑龙江省位于第二位、两省调出的商品粮占我国商品粮的三成左右。 (2) 黑龙江是我国木材外调的第一大省、吉林省紧随其后。 (3) 黑龙江省是我国第一大石油生产基地、辽宁和吉林分别列于第三位和第六位, 三省石油产出占全国的1/3左右。 (4) 轴线上段有超过一亿吨的煤炭产能, 轴线中下段有6000万吨左右的粗钢产能, 如果有了大通道相互间能够通过“钟摆”式运输、在煤炭产地附近建设钢铁生产基地, 减少返程车皮放空。 (5) 新轴线的人口规模巨大, 铁路客运同样需要运力的日益增长, 这对本区域的旅游业也事关重大。 (6) 一旦新轴线成为大通道, 与其相交的其他铁路公路运力都可以得到释放。

在东北的新轴线上不仅货源充足、货源集中有形成运输大通道的运力需求条件, 而且形成运力的投资效益会出乎意料的好, 即大通道运输投资的边际收益会非常好 (Δ运量形成/Δ运输投资) 。这是因为新轴线的既有线路条件所决定的, 即新轴线线路总长约为1300公里, 其中现有复线和在建复线约占总长的六成;单线铁路约占20%;无铁路路段只约占二成⑧。而在铁路建设投资评估中, 复线比单线的投资效益要好得多⑨, 电气化复线又比复线的投资效益要好。从而以电气化复线铁路把新轴线贯通、其投资效益会出奇的好。

3 全局中的东北新轴线

新轴线既是新轴带区域的极化, 又是逐层扩展区域中的局域单元。通过极化仅仅优化了本区域的资源配置是不够的, 还应该观察新轴线的形成对逐层扩展区域的影响、以及相应的间接影响。

3.1 新轴线与哈大轴线的互补

整个东北区域有4条南北纵向的轴线。哈大轴线的发展水平最高, 占东北区域经济产出的份额超过了一半, 新轴线的发展水平仅次于哈大轴线但高于其他2个轴线, 在主轴外的3个轴线中居优先发展次序。

建国后哈大轴线一直是国家的重点发展对象, 这一轴线到“十一五计划”末将形成完整的基础设施束, 哈大轴线上的主要城市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都已进入超大规模城市行列, 为此围绕这些城市经济的要素集聚过程已经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也就是说随着这些城市不动产价格的迅速攀升 (目前这些城市的不动产价格已经超过新轴线不动产价格的两倍) 、基础设施和人力成本上升较快, 这些城市已经到了以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服务业等为主导的发展阶段。同时将伴随着附加值较低的部分产业向外围扩散, 为此新轴线正是接受扩散的理想区域。

与哈大轴线的装备制造业等优势相对照, 新轴线则有钢铁、化工、煤炭、电力等中间投入品制造等产业优势。新轴线的产业优势一方面来自于资源优势, 如矿物资源优势、能源优势和淡水资源优势, 另一方面来自产业竞争力的自我强化。由于新轴线区域有了这些优势产业, 才具备了分担哈大轴线区域钢铁、化工、电力等产业的发展任务, 实现与哈大轴线的产业分工, 使哈大轴带区域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中去。

此外与哈大轴线上的超大规模城市形成对照, 新轴线上还没有超大规模城市, 特大城市也只有吉林和抚顺两座, 但是大型城市和中等城市数目众多。这一点说明新轴线上的城市都处在规模收益递增的发展阶段。

3.2 新轴线与黄金海岸带的无缝连接

本节中的黄金海岸带主要指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沿海省份。如果新轴线上有贯通的复线电气化铁路, 新轴带区域和黄金海岸带间的物资交流就会非常便利、交通成本也会非常低廉。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在理所当然的背后显现了新轴线的区域优势。如果某一轴线没有通向沿海的港口则上述两地的物资交流就不能那样方便⑩;如果新轴线上没有那么丰富的自然资源、没有那么多的人口和城市也不会产生那么多的物资交流;如果新轴线上没有近八成的即有铁路要发展成大通道则需更多时日。

新轴线区域与黄金海岸带之间的经济互补性也十分显著。在黄金海岸带的生产要素组合中资金要素较为充裕、土地要素较为匮乏, 新轴带区域的生产要素组合则正好与之形成互补, 而且新轴线上淡水资源丰富、土地的复种指数较低非常适合工业用地。除土地、资金要素的差别外, 黄金海岸带的技术要素也和新轴线区域有很大差别, 相比之下黄金海岸带的技术种类非常齐全, 勤劳的沿海居民深入新轴线创业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还有一点难以忽视, 新轴线曾经是传统计划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区域, 与黄金海岸带相比市场经济意识较薄弱、市场经济运营经验较少、外贸依存度也比较低, 伴随沿海区域投资的进入, 较为成熟的市场运行模式和国际惯例也都将进入新轴带。

3.3 新轴线在胡焕庸人口线以东南的区位优势

按要素配置条件我国大致可分为3个区域。 (1) 关内。胡焕庸人口线 (11) 以东南区域中各类经济要素配置较为齐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区域。这一区域又可分为关内和东北, 关内的人口密度接近每平方公里500人, 人口密度超过了日本、印度的人口密度。 (2) 东北。东北占胡焕庸人口线以东南面积的份额略少于1/3, 经济要素配置也极为齐全, 重要的是这一区域的人口密度低于每平方公里140人。 (3) 胡焕庸人口线以西北占据了约2/3的国土面积, 但因高原、荒漠化、缺水、基础设施配置水平低等因素, 即使西部大开发正在不断推进, 该区域作为全国投资的主要区域还需要相当长的准备阶段。

来自日本的经验是尽管日本的产业技术较为先进、资金极为充裕, 但是由于人口密度过高和长期的高速经济发展, 推动了劳动力价格和资本形成价格的攀升, 价格水平不断积累的结果削弱了日本吸收消化资源增量的能力。我国关内也正处于不动产价格迅速攀升阶段, 其结果同样是推动劳动力价格和资本形成价格的攀升, 如果能够及时地把部分投资增量从关内转移出去、抑制该区域不动产价格的过渡攀升, 才会使该区域的经济得到健康发展。

以要素配置齐全程度来衡量, 东北内部的投资条件优先次序要数哈大轴线和新轴线为先, 尤其是新轴线不动产价格水平低、地域辽阔、人口密度低, 按国家每年建设用地需要3000~4000平方公里计算, 新轴线至少能够从容地为关内缓解20年的建设用地紧张这一问题。

4 结束语

新轴线是在具有相应条件基础上才被勾画出来的, 所谓条件就是要有相应的人口规模、紧凑的城市链、初具规模的基础设施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和所处的发展次序等。目前新轴线的形成只欠最后的“点睛之笔”即以复线铁路加以贯通, 以及区域组织上的协调和更为优惠的区域招商引资政策。东北新轴线的形成对东北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松志.珠江三角洲城市的优势消长及优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8, (3)

[2].施祖麟.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涂正革.环境、资源与工业增长的协调性[J].经济研究, 2008, (2)

[4].张满林, 李素英.东北区域集群的政策思考[J].经济学动态, 2004, (9)

北京中轴线:为何偏离子午线 篇9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从事空中遥感摄影以及测绘地图工作的夔中羽研究员, 先是发现北京城直通南北的中轴线, 并非正南正北, 而是有所偏移!2004年冬季的一天, 夔中羽和测绘专家在永定门城楼下向北的甬路上, 开始了实测。经过精确的测量和多次计算, 发现北京中轴线偏离子午线2度多:2°12′9.35″。

其实在新中国成立初期, 北京市的测量专家就已经发现了这种“偏离”, 他们曾将这个问题向有关部门做过汇报, 但历史事实无法改动。而由于偏差比较小, 所以市民根本感觉不到。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精确的测量, 唐朝的学者曾经在河南很准确地测量了子午线。从河南考古复元的宋代皇城模型, 就可以明显地看到城中那条笔直的中轴线。我国古代, 在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所以中轴线偏离不应是测量错误。

如此, 那元、明、清三个朝代的33位皇帝的宝座不是都歪了吗?

北京“中轴线”南起永定门, 往北经过正阳门、紫禁城、景山、钟楼、鼓楼, 全长大约为7.8公里。它以紫禁城为中心, 从而成为当时连接南北城的主线。时至今日, 这条中轴线仍旧起着脊梁的作用。

古人建城, 都要建立“中心台”作为城市的几何中心。中心点确立后, 城市的中轴线和城池的位置自然也就得以确立。

从西周到辽金, 北京城市的中心点和中轴线不断漂移。直到元朝初年, 忽必烈建造元大都, 北京才真正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当时城市的“中心点”, 确定在现在鼓楼的位置。从那以后的800年, 中轴线一直没有改变。

继续往北延伸北京的中轴线, 延长线恰好通过距离北京270多公里的古开平, 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的兆奈曼苏默。兆奈曼苏默是元上都遗址所在地。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就是从此地迁都到元大都 (今北京) 的。

原来, 中轴线竟遥指元上都遗址。事实上, 元世祖忽必烈实行“两都巡幸制”:冬天在元大都办公, 元大都就是所谓的“冬都”;夏天在元上都办公, 元上都即是“夏都”。

元大都, 是中国元代的都城遗址。又名汗八里城。位于金中都旧城东北, 今北京市旧城的内域及其以北地区。

元大都是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 (1267年) 以金代大宁宫 (今北海琼华岛) 为中心创建的。至元四年 (公元1267年) 正月, 刘秉忠受命营建大都宫城。刘秉忠几乎完全按照《考工记》和《周易》象天设都, 阴阳八卦的理念, 历时二十余年, 完成宫城、宫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主要工程完成于元世祖时期, 形成新一代帝都。

元大都平面呈长方形, 面积约50平方千米。城墙为夯土筑造。南城墙在今西长安街稍南, 东西城墙即明清北京内城东西墙, 北城墙在今北四环路一带。皇城位于外城南部中央, 为扁长方形。城中部有南北纵贯的太液池 (今北海、中海) 御苑区, 西部是兴盛宫、隆福宫、太子宫组成的宫殿群。东部为宫城, 大部与今故宫重合而略偏北。

“风水”历来就是帝王之术, 用于建造宫殿和陵寝。受唐宋活跃的“风水”文化的影响, 忽必烈在今内蒙古境内营造的“元上都”, 以及至元四年 (1267年) 在今北京市旧城营建的“元大都”, 都是由汉人刘秉忠设计建造的。设计建造元大都的刘秉忠们, 不会不考虑“风水”问题。在规划大都的建筑布局时, 不可能不用到“风水罗盘”。

罗盘的第七层曰“七十二穿山”。它们由八天干、四维卦和“六十甲子”构成, 以应七十二侯。杨公 (筠松) 用于格龙穿山。故又曰“穿山七十二龙”。“七十二龙”分布于由八干 (甲、乙、丙、丁、庚、辛、壬、癸) 、四维 (乾、艮、巽、坤) 和先天十二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构成正针廿四山之下, 每山得三龙。而“龙”各有美丑、吉凶。

1.凡八干四维的正位, 古盘书一“正”字, 今盘皆省写为“空格”。此十二龙, 因其缺乏干支所管, 这是犯了大忌, 俗称“大空亡”。

2.在“六十甲子”的十二正位: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适逢十二地支之正位, 其气直冲每山之中心, 气欠融和。犹如龟甲之坚硬, “气”所不能贯通。此十二支称为“龟甲空亡”, 也是凶险之地。时师多称其为“火坑”位。

3.经曰:“先天罗经十二支, 后天再用干与维。”就是说, 《罗盘》的廿四山, 由先天十二地支加上八干、四维构成。故, 干、维十二位便正好处在先天十二支的正位交界处。而干、维的“大空亡”, 则正好于位交界线中。因此, 干、维处的干支便属于“阴差、阳错”, 或曰“差错空亡”, 或曰“孤虚”。如, “艮”中的“癸丑”之“丑”为阴;而“艮”中的“丙寅”之“寅”为阳。

4.其余处在先天十二支中的二十四山 (二十四个干支位) 被称为“旺相”位。由于它们都是“吉”位, 故被时师们称为“珠宝”位。

由“风水罗盘”结构可知, “穿山七十二龙”的每条“龙”所占张角应该是:360°/72=5°。

“正北”、“正南”分别处于“穿山七十二龙”的“戊子”、“甲午”方位, 这里正是中国古代风水学说中最忌讳的“龟甲空亡”——“火坑”位。从“风水罗盘”的“穿山七十二龙”看, “正北”、“正南”——“戊子”、“甲午”位, 不能用作房屋建筑的坐向。中国风水学说认为, 此“火坑”坐向, 商人用之, 倒闭!百姓用之, 绝嗣!!帝王用之, 社稷不保!!!

偏离“正北”、“正南” (“戊子”、“甲午”) 向左右2.5°, 即为一个5°范围的“丙子”、“壬午”或“庚子”、“丙午”“旺相珠宝”位。时师多半把它取作房屋建筑的坐向。建造元大都的忽必烈、刘秉忠们, 不会不注意到这个“风水学”中的“旺相珠宝”位。

浅析土压平衡盾构机施工轴线控制 篇10

关键词:盾构姿态,纠偏,轴线控制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西安地铁四号线试验段-3标李家村站~和平门站区间, 区间单线总长为2.3km, 最大纵坡为28‰, 最小曲线半径为1000m, 采用盾构法施工。

李~和区间隧道埋深8.3~17m, 区间地层自上而下分布为:1-1杂填土;1-2素填土;3-1-1新黄土;3-2-2古土壤;4-1-2老黄土;4-2古土壤;4-4粉质粘土层。

本盾构区间左线采用CTIG-6140土压平衡盾构机进行施工。盾体总长9980mm, 盾构机总重约370t, 最大开挖直径6170mm, 前盾外径6140mm, 中盾外径6140mm, 尾盾外径6140mm, 最大掘进速度92mm/min, 最大推力4000吨。

2 盾构轴线偏差的影响因素

盾构轴线的控制是盾构推进施工的一项关键技术。在实际施工中, 由于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受到开挖面土压力和盾壳外围土压力的不均衡性、地下土层变化、施工参数的设置、人员的误操作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盾构机的实际推进轴线无法与理论轴线保持一致, 因此, 两者之间的差值直接影响隧道的顺利贯通和质量。控制好盾构的推进轴线, 才能保证管片拼装位置的准确, 才能使隧道竣工轴线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根据实际施工情况, 现简单分析下轴线偏差的原因。

2.1 始发基座的变形

盾构进出洞过程中基座设置很关键, 它会直接影响到盾构机始发姿态的好坏。盾构基座设置主要包括有洞门中心的位置、竖井的大小、还包括设计坡度与平面方向、盾构机的长度、反力架和环的尺寸等。如果其中任一因素发生改变都将会导致盾构基座发生变形, 使盾构掘进轴线偏离设计轴线, 将直接导致盾构机在初始推进时发生位置偏移。甚至在始发后导致盾构推进轴线与基座轴线产生较大夹角, 致使盾构轴线控制失控, 盾构走形偏离隧道设计轴线。

2.2 管片拼装及注浆的影响

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 随着盾构姿态沿轴线的不断调整, 盾构千斤顶产生的行程差, 要通过合理的使用转弯环 (左转弯环或右转弯环) 管片来调整, 使管片与盾构机盾尾之间保证必要的盾尾间隙量。否则盾尾间隙量小, 盾尾受到管片的约束力, 极不利于盾构姿态的控制, 而且容易造成管片破损。此外, 管片拼装的真圆度也影响盾尾间隙量。

同步注浆理论上是填充切削土体与管片壁之间的空隙, 但同时要考虑盾构推进过程中的轴线纠偏、跑浆和注浆材料收缩等因素。盾构推进时同步注浆量的多少及浆液压力的大小和环向的分布都可能对轴线控制产生直接的影响。

2.3 施工参数

盾构机在掘进中, 所穿越的地层直接影响到盾构机及隧道的整体受力情况, 尤其是在不同的地层之间进行掘进中, 盾构机的受力情况更加复杂。这样会给掘进中的姿态控制造成了较大的难度, 所以在施工中, 要对隧道穿越地层的地质情况进行系统地分析, 事先确定掘进参数, 以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

2.4 人员操作的误差

在隧道掘进过程中, 测量的正确性、准确性及精确性是至关重要的, 它直接决定了盾构机的掘进方向, 所以在施工中应保证测量的万无一失, 并经常进行复测, 并对现有测量成果进行及时调整, 保证隧道轴线的正确性。盾构机操作手的误操作也是影响姿态的重要因素之一。盾构司机必须根据总工程师下发的技术指令及现场测量的结果, 通过合理控制分区油缸, 设定推进速度等手段来调整机身姿态。

2.5 施工技术

在掘进中, 影响盾构机姿态及隧道轴线控制的因素还很多, 主要包括盾构机选型、掘进参数的设定、地下水及地下不明物、隧道自身游离偏移等, 都需要在具体施工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解决。

3 盾构轴线偏差的控制措施

3.1 控制内容

盾构掘进过程中, 根据盾构机相对于设计轴线的偏差描述为以下几种盾构姿态。

(1) 水平姿态:水平偏差值, 右偏为正, 左偏为负。 (2) 垂直姿态:高程偏差值, 沿坡度向上为正, 向下为负。 (3) 盾构侧滚:左转为负, 右转为正。

3.2 控制要点及部位

盾构机的姿态控制要点简言之就是, 通过调整推进千斤顶的各个区的推进油压的差值, 并结合铰接千斤顶的调整, 使盾构机形成向着轴线方向的趋势, 使盾构机三个关键节点 (切口、铰接、盾尾) 尽量保持在轴线附近。

3.2.1 盾构机切口部位的控制。

盾构机切口位置的控制可以通过调节四组推进千斤顶来实现。四组千斤顶分为四个区域:A区 (右侧) 、B区 (下部) 、C区 (左侧) 、D区 (上部) 。在均匀地质条件时, A区与C区油缸推力与速度基本相同时, 盾构机切口面保持直向前。在左转弯曲线段时应增加A区油缸推力和速度, 反之盾构机切口会产生向右转的趋势。

由于盾构机切口顶部与底部所在底层受力有差异, 所以在直推时, B区与D区推进压力差应当应根据实际推进时的土质具体情况和试推进情况来确定。在上坡段, 适当加大盾构机B区油缸推力和速度;在下坡时候应适当加大D区油缸推力和速度。综上在直线平坡段掘进时应尽量使所有油缸推力保持一致。

在进行转弯或变坡段顶进的过程中, 应提前对切口偏移位置进行预测算, 并在推进的过程中适当调整各区推进千斤顶的推进压力差, 以保证盾构机切口在推进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在施工轴线的允许偏差范围内, 一般情况下, 我们会将允许偏差范围向曲线的中心方向作适度的偏移, 以保证盾构机能够较好的控制在施工轴线附近。

总之, 在进行盾构机切口位置的调整过程中, 应始终使盾构机保持在靠近轴线的推进趋势中, 即使在盾构机姿态不好的情况下, 亦应将盾构机的切口位置控制在施工轴线附近, 切忌使盾构机切口位置大幅度超出允许范围进行推进, 会对盾构机的姿态及隧道质量造成影响。

3.2.2 盾构机铰接部位的控制。

铰接装置是为了顺利进行曲线施工的一种辅助手段, 铰接的结构形式分为主动铰接和被动铰接。铰接装置可以通过液压油缸动作, 在上下、左右方向上调整盾构本体弯曲角度。

主动铰接一般在盾构机偏离轴线较大或处于小半径曲线的掘进中, 才有必要打开铰接, 但铰接的打开度需要提前计算打开角度, 然后按计算值将铰接打开到所设定的角度后, 将铰接锁定, 然后再进行推进。被动铰接在较大的变坡以及小半径隧道的掘进中轴线控制优势比较明显, 因为其具有较高的机动性, 比较适应施工工况, 能够有效的保证管片的成环质量及隧道的整体质量。

3.2.3 盾构机盾尾位置的控制。

由于盾构机在土体内是处于悬浮状态, 而成型的隧道则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盾构机的盾尾直接与成型隧道的末端接触, 后几环管片的位置状态直接限制了盾尾的位置状态, 盾构机的盾尾位置是不能通过操作推进千斤顶来进行调解的, 它的位置状态多数取决于盾尾内拼装管片的位置状态, 所以调整好管片的姿态对盾尾的位置控制及整个隧道的整体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把管片拼装的位置控制在设计范围内, 则盾尾的位置也必然能够满足后续掘进的设计要求。

4 结束语

文章以西安地铁四号线试验段-3标盾构工程为背景, 分析了引起盾构轴线偏离的主要因素及一些控制措施。盾构机姿态及隧道轴线控制, 是多个工序及工种的综合控制过程, 其中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 首先技术部门确定但前推进方案及施工轴线, 然后由盾构司机通过对盾构机姿态的控制来实现施工轴线, 所以, 一条质量优良的隧道的成型是需要多个工序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的,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 还需要根据具体的施工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陈馈, 等.盾构施工技术[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2]吴巧玲.盾构构造及应用[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1.

上一篇:动脉搭桥术下一篇:择业自我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