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理论

2024-06-13

VM理论(精选七篇)

VM理论 篇1

现代建筑由于使用空间上的要求对建筑跨度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大跨度屋盖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类建筑中。屋盖的结构形式不同,其受力与变形不同,还会影响项目的造价、施工等。在民用建筑中,楼盖的造价占整个工程造价的20%~30%[1],对于单层大跨度结构屋盖造价要占更大的比重。本文将VM理论运用于单层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方案的优选中,以遴选工程寿命周期内价值最大化的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应用意义。

1 VM理论运用于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方案优选的步骤

1.1 成立价值管理小组,对研究目标进行功能定义,并建立功能分析指标的层次结构——功能系统图。

1.2 由价值管理小组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价,根据各方面的要求赋予不同比重,然后计算出其中各个功能评价指标的功能重要度权数Fi。

1.3 根据研究目标创造可行方案,利用1~10分打分法给备选方案的功能打分,得到功能系数,再计算各方案的成本系数,最终求得价值系数,并依据其大小选择方案。

2 工程实例

某地质实物存储园一期工程,包括两个实物建筑规模相同的存储库和两附属办公楼。为满足存储要求,每库有两个单体组成,单体一长73.8米,宽58.4米,单体二为其二分之一,两存储库总建筑面积12930㎡。实物库内拟安装价值上亿的国内一流大型全自动仓储设备,专门用于存储国内地矿勘探获取的矿物实物。由于仓储设备规模很大,为满足使用空间要求,单层室内净高需达17.6米,考虑充分利用空间以满足仓储功能需要,竖向承重构件沿周边布置为佳。

实物库建筑规模大,工程造价高,存储物价值极高,为国家级重点实物存储库,建筑安全等级较高,对结构设计上的安全性、适用性和耐久性要求都非常高,不同屋盖形式其结构性能明显不同,尤其随着跨度增大,各方面的影响会愈加复杂,而且因而有必要对其进行专门的设计研究。

2.1 建立功能指标

研究目标为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方案的优选,由业主、设计各方参与人员、施工方面专家组成价值管理小组,将该实物库大跨度屋盖作为研究对象,对屋盖的功能进行定义、整理和评价分析。对于该工程,其屋盖的基本功能是遮蔽室内空间,提供存储空间,辅助功能是保温隔热和外形美观。结构对屋盖的要求是:在竖向荷载的作用下,要满足承载力和竖向刚度要求;在屋盖自身水平面内要有足够的水平刚度和整体性;要与竖向结构有可靠的连接,以保证竖向力和水平剪力的传递。经过对该工程大跨度屋盖的功能分析,建立功能系统表,如表1。

2.2 功能重要性系数Fi的计算

在功能分析时,价值管理小组以总分100分对各个功能进行评分,然后将三方的评分意见进行综合,由于屋盖最终要为业主提供存储服务,所以设计应首先尽量满足业主对屋盖功能的的需求,其次设计要求和方便施工,故在功能重要性分析时,业主、设计、施工三方的权重分别为0.5、0.3、0.2,功能重要性系数Fi(功能权重)按公式(1)计算:

各功能重要度权数见表2。

2.3 方案比选

目前用于大跨度屋盖的结构形式主要有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和钢结构屋盖。综合考虑各种形式屋盖的力学性能、经济指标及施工可操作性后选择如下可行方案进行进一步分析评价。

方案一:部分预应力梁板式屋盖

方案二:门式刚架屋盖

方案三:平板型网架屋盖

2.4 方案评价

采用强制评分法中的1~10评分法来确定各改造方案的功能得分,它的各类别分值设置参见文献[2]。与0~1评分法和0~4评分法相比,1~10评分法增加了评分的档次,增加了比分的伸缩性,相应地提高了功能评价系数的准确度[3]。而后,在该类别的分值范围内由几位专家打分,并取其平均分作为该项的分值。在对项目所在地目前类似大跨度屋盖设计施工及维护成本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得到了相关方案的工程寿命周期造价指标然后求得各方案的成本系数,如表4所示。最后运用VM理论方案综合评价方法的加权评分法对方案进行定量评价优选;对上述三个方案进行定量评价优选,各方案的功能系数、成本系数及价值系数,分别按式(2)、(3)、(4)进行计算,最后根据价值系数的大小选择设计方案;计算过程及评价结果见表3~表5。

方案功能加权得分:

2.5 方案选择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方案一结构上安全可靠,施工上技术可行,满足业主的各项功能要求,且与存储园区整体建筑风格协调一致,其价值系数最高,故本工程选择该方案进行深化设计。

3 结论

本文在进行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时,引入VM理论,通过绘制功能系统图进行功能分析,运用评分法对各方案进行评价分析,选择价值系数最大的方案即部分预应力梁板式屋盖为最终方案。目前该实物库已经顺利封顶并即将进行内部设施的安装,屋盖的基本功能得到良好的实现。将VM理论应用在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选型中,从工程的质量、耐久性、可施工性及全寿命周期成本来综合考虑是行之有效的,也可推广应用在结构设计的其他方面。

摘要:文章阐述了基于VM理论的大跨度屋盖优选原理,并进行了实证分析,为大跨度屋盖结构设计方案优选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跨度屋盖,VM理论,方案优选,功能评价

参考文献

[1]程文壤,李爱群.混凝土楼盖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刘姗姗.基于三角模糊数的价值工程评标方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8.

伊诺罗斯VM2/RE搅拌车 篇2

(1) 容积12~21m3, 适合集装料、搅拌和分配, 只需一台牵引机。切刀装料高度达380cm。

(2) 自带液压系统, 已于与牵引机连接, 具有1个双速齿轮箱, 允许机器在低功率下使用。

(3) 有2个渐缩形螺钻搅拌车, 型号VM2 19 RE (轮胎处于料箱两侧) , 螺钻顶部配有“极速”切刀。可根据牵引机驾驶室电气指令改变螺钻速度。

(4) 中后方卸料, 可左右移动, 总后方非带式卸料。左后方非带式卸料, 右后方带式卸料, 输送带可完全竖向收回, 卸料带长120cm, 可卸料至90cm高的饲料槽中。输送带用螺栓连接, 卸料带可自动张紧, PVC输送带有中心导向装置和自动延伸器, 无需特别维护。同时配有刮板, 用于卸料带的内部清洁。

(5) 多纤维物料液压分离器, 配有箱顶限制圈 (15cm) 。焊接锥高度增加 (20cm) , 容积增加2m3。

(6) 台架上的称重系统配有4个装料传感器, 程控称重系统具有50个系统和30个组件。

公司联系方式:

伊诺罗斯农业机械 (北京) 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亦庄开发区林肯公园21号楼1504

电话:010-67153279/400-690-9560

传真:010-87513320

DDR方式进行z/VM的系统安装 篇3

众所周知,z/VM操作系统使用虚拟化技术作为基础,提供了利用IBM虚拟机(VM)功能的最新功能和技术。z/VM V5得益于三十多年的革新和改进。z/VM使用户可以在一台主机上托管很多Linux映像,同时构筑了一种操作环境,旨在适于随需应变的计算:高灵活性、适应性和高效性。本文就将介绍通过磁带来安装z/VM操作系统的流程。

2 概述与安装需求

用来安装z/VM系统的媒介有两种,一种是通过DVD的方式来安装,另一种是通过DDR的方式来安装。所谓DDR方式即是通过Tape磁带来进行安装的方式。本文选择通过DDR的方式来安装z/VM V5R3系统,并且介绍安装的z/VM系统是挂在已有的z VM系统上,原有的z/VM系统称作一级系统,正要安装的z/VM系统称作二级系统。

在安装z/VM version 5 release 3之前,必须检查以下需求:

1)有支持z/VM5.3的处理器;

2)用3270终端连到一级z/VM系统;

3)在一级的z/VM系统里有一个USER ID,在一级的这个用户环境里运行INSTPLAN和INSTIIS,为了保证安装的顺利进行,必须首先检查一级USER ID是否拥有了这些权限:至少64MB的虚拟存储(virtual storage),至少拥有B类和G类的权限,能够以写的方式访问191 minidisk,最少可用空间为500 4-KB blocks。我们实验环境中,USER ID为TEAM00。

3 Second-Level z/VM安装方法

3.1 Load the Installation Tools from the z/VM System DDR

本步骤您将完成以下四个任务:Log on to a first-level user ID;Attach tape drives;Mount the z/VM System DDR tapes on the tape drives;Load the installation tools.

1)在一级z/VM系统里LOGON TEAM00:

logon maint

2)检查是否备起了系统安装盘和打补丁RSU两盘磁带:z/VM 5.3.0 3390 SYSTEM DDR和z/VM5.3.0 5301 RSU Stacked;

3)进入TEAM00的191小盘,检查191小盘的可用空间是否满足至少为500 4-KB blocks,因为安装z/VM的系统文件将拷贝到191小盘里:

access 191 a

query disk a

4)查看系统里可用的磁带驱动器:

query tape free

从这步里,可以看到可用的磁带地址为0560、0561、0580、0581、0582、0583,这时,我们选用0561来作为安装时的磁带驱动器。

5)将系统磁带的地址挂载为本地的地址181:

attach 561*181

6)插入z/VM系统盘的DDR磁带;

7)加载磁带上的系统文件(镜像本地地址为181)到小盘A(191)上:

rew 181

本步骤是将磁带卷到第一磁道,如果这一步成功了的话,说明已经Mount成功了,否则system磁带会自己弹出来,必须重新插盘,发rew命令重新Mount。

vmfplc2 fsf 4

vmfplc2 load**a

磁带上的系统文件加载到本地小盘191里成功之后,再次重新卷磁带:

rew 181

3.2 Run INSTPLAN EXEC

运行INSTPLAN后跳出安装界面,如图1。

instplan

1)选择产品安装的地方,填“M”表示该产品安装在minidisks里,填“F”表示该产品安装在VMSYS file pool里。

2)任意填一个非空字符,选择系统的默认语言:

Mixed Case English(AMENG)

Uppercase English(UCENG)

German(GERMAN)

Kanji(KANJI).

3)选择DASD的模式:在安装的过程中,有两种DASD的模式供选择:3390 Model 3和3390 Model 9。安装的时候,如果选择3390 Model 3,那么系统为每个DASD分配了3338个柱面(约为2.3G),超出3338的柱面系统无法检测;如果选择3390 Model 9,那么系统为每个DASD分配了10017个柱面(约6.9G),超出10017的柱面系统无法检测。

4)DASD卷的分配:如果选择了3390Model3,需要为530RES分配一个3390-3 DASD(3390 cycinders),为530SPL和530PAG各分配一个3390-3 DASD(3390 cycinders),为用户分配530W01、530W02、530W03共3个3390-3 DASD(3390 cycinders)。

如果选择3390Model9,需要为530RES分配一个3390Model9 DASD(10017 cylinders),为530SPL和530PAG各分配一个3390Model3 DASD或3390Model9 DASD,为了节省资源建议分配3390Model3 DASD,为用户分配一个530W01的3390Model9DASD(10017 cylinders)。

在本实验里,我们在第一栏里全部选择“M”,说明将所有的产品安装到minidisks里;选择AMENG,表示系统默认语言采用大小写字符混用的模式;选择3390 Mod 9的方式。

完成以上步骤之后,按F5继续下一步。

3.3 Restore the Initial Installation System(IIS)

1)按照计划,将需要的DASD挂载到系统里:

在本次实验的上一步,我们采用3390Mode9的方式,共需要3个DASD,分别挂载到系统里。

在发以下命令之前,先用QUERY DASD ATTACH*来查看相同的卷是否已经Attached到了本用户USERID上,如果是的话,可以用DETACH的命令将它们offline。

attach 9a16*

attach 9a17*

attach 9a18*

2)运行INSTIIS来进行DASD的格式化以及恢复IIS:

instiis

出现图2界面。

指定DASD LABEL的地址,根据喜好可以个性化定制DASD的卷标,如DEMSPL、DEMPAG但系统530RES不能更改卷标(安

装的时候不允许更改RES的卷标,建议在系统安装完成之后更改更改RES的卷标,否则,同一个z/VM系统下要是挂载多个VM的话就不好辨别了);

指定DASD ADDRESS的地址;

指定VIRTIUAL TAPE ADDRESS的地址为181;

如果DASD ADDRESS的9a16,9a17,9a18已经格式化了,就在DO NOT FORMAT DASD上填一个非空字符。

按PF5开始执行,执行完毕将磁盘退出,发命令:

tape run

3.4 IPL the z/VM IIS

在一级z/VM系统里启动二级z/VM系统:

1)Clear一级z/VM系统的虚拟机的storage,并让系统识别当前终端模式,如3270,3277,3278,3279等。system clear

terminal conmode 3280

2)设置当前USER ID的virtual storage必须大于64MB:

query virtual storage

define storage 64M

3)设置虚拟机的模式为XA:

set machine xa

4)查看系统的virtual console address(consaddr):

query console

cold drain noautolog

从以上的查询结果中我们可以得知系统的conaddr=0009。

5)IPL二级z/VM系统,其中0a16是二级z/VM安装的地址(530RES),consaddr值为0009:

ipl 0a16 clear loadparm 0009

6)跳出如图3界面后,填入cons=0009,按F10进行LOAD;

7)因为是第一次启动系统,没有数据需要恢复,所以选择冷启动系统:

8)不改变TOD(time of date)应答NO,如图5所示;

9)接下来,可以看到二级z/VM系统已经被启动起来了,信息如图6所示;

10)这时候,系统的控制台为SYSTEM OPERATOR(userID OPERATOR);

11)断开控制台接连,同时保证一级z/VM系统活着,和二级Operator活着:

set run on

#cp disc

3.5 Load the System DDR

3.5.1 Run INSTVM EXEC

1)二级z/VM启动好了,先断开Operator,在二级z/VM登录MAINT,同时检查CMS是否可用:

logon maint

Ipl cms

2)运行INSTVM来安装z/VM System DDRs:

Instvm 3590

3)出现图7界面之后,在Mount volume填1,在VADDR下的横线填181,然后按PF5加载;

4)确保当期登录的USER ID为二级z/VM系统下的Maint帐号:

logon maint

5)将磁带驱动器的地址镜像为Maint的181地址:

attach 0561*181

6)插入RSU补丁磁盘;

7)IPL CMS:

Ipl cms

8)检查是否挂载成功:

rew 181

9)在上一步rew运行成功之后,运行Service,不带参数,如图8所示:

Service

10)在小盘里获知RSU的文件:

listfile**z

11)将service files拷贝到Maint 500的小盘里:

access 500 c

12)IPL CMS:

Ipl cms

13)运行PUT2PROD:

put2prod

14)重启z/VM530系统:

shutdown reipl

3.6 Run PUT2PROD EXEC

运行PUT2PROG EXEC可执行文件,如图9所示:

put2prog

3.7 Configure TCP/IP for z/VM530

二级z/VM系统安装之后,我们还需要进行TCP/IP配置,这样系统的用户就可以通过TCP/IP的方式接入系统。

1)Logon maint

2)Access minidisk 193

access 193 e

3)Run IPWIZARD

Ipwizard

出现“***z/VM TCP/IP Configuration Wizard***”界面以后,就可以对Host Name,Domain Name,Gateway IP Address,DNS Address进行设置。按F8,进行下一步,如图10所示。

4)接下来选择Interface Type的类型,我们选择QDIO,并且为Device Number赋值为FF00,设置IP Address为:9.181.158.122,设置Subnet Mask:255.255.255.0,按F8进行下一步,如图11所示。

5)设置Network Type,Port Name、Router Typer、MTU,如图12所示。

到这里二级z/VM530系统的TCP/IP系统就已经配置好了。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系统安装重点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于规划,对于我们整个z/VM DDR安装过程,实验的环境配置是至关重要的,缺少权限或DASD不够都会导致安装过程中断;其次,INSTPLAN和IIS是安装好z/VM的关键步骤;最后,TCP/IP的配置可以使多用户同时登陆z/VM,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摘要:该文介绍了DDR方式安装z/VM系统的V5R3版本的流程。该文的重点在于整个安装过程的安装的需求以及其各步骤的重要注意事项。

关键词:z/VM V5R3,mainframe,installation,DDR

参考文献

[1]Guide for Automated Installation and Service version 5 release 3(GC24-6099-04)[S].IBM,2007.

[2]z/VM:General Information,GC24-6095[S].IBM,2007.

[3]z/VM:Glossary,GC24-6097[S].IBM,2007.

[4]z/VM:License Information,GC24-6102[S].IBM,2007.

[5]z/VM:Migration Guide,GC24-6103[S].IBM,2007.

浅谈VM虚拟机在教学中的妙用 篇4

作为一名专业课授课教师,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种类繁多的专业软件安装和使用一直是个难题,所以如果借助虚拟机也许就能解决一些问题。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过程中经常碰到一些系统问题,造成教学软件无法安装的情况,例如要上关于L I N U X系统的课程,但是却只能用WINDOWS操作系统上课;另外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系统有很多老师在使用,也会出现软件的安装混乱难于维护的问题如:有一位老师使用的是这些软件,第二位老师却完全不需要这些软件,他需要另外一些软件,但这些软件不一定兼容。像这些情况应该在很多教学环境中存在,现在的解决办法多是让老师自备笔记本电脑,或者使用“多启动”系统来解决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的问题。

2. 虚拟机的特点

这时候VMware虚拟机就派上用场了。VMWare Workstation是一个“虚拟PC”软件。它可以在一台机器上同时运行两个或更多Windows、DOS、LINUX系统。与“多启动”系统相比,VMWare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概念。多启动系统在一个时刻只能运行一个系统,在系统切换时需要重新启动机器。VMWare是真正“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在主系统的平台上就像标准Windows应用程序那样切换。而且每个操作系统你都可以进行虚拟的分区、配置而不影响真实硬盘的数据,甚至可以通过网卡将几台虚拟机用网卡连接为一个局域网,极其方便。管理员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安装VMware虚拟机和一些基本软件,使得系统尽量简洁,从而提高运行速度和降低维护难度。如果需要LINUX操作系统,那么就在虚拟机中创建一个LINXU系统的虚拟镜像,用WINDOWS系统演示课件,用虚拟机系统演示LINUX系统操作。如果需要专业软件,那么就在虚拟机中创建另一个系统来安装这些软件,上课时运行虚拟机系统,一旦学期结束可以马上删除这些镜像系统而不影响真实系统。

3. 虚拟机的版本选择和安装

VMwa re虚拟机有很多版本,最新版本是英文版需要安装,但是由于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的多用户性,使得VM的安装和运行也会出现问题。例如各种病毒的干扰和破坏,造成VM不能运行。所以推荐使用绿色破解版本,免去安装方便实用。

下面就以VMware6.0绿色版为例简述设置方法。绿色版的使用非常简单,第一次使用时需要点击“绿化.bat”批处理文件,然后选择安装服务就可以了。卸载的时候点击“卸载.bat”批处理文件。由于VMware安装的系统服务比较多,会严重影响机器速度,所以在这个免安装版里,默认只安装必需的8个服务,而且这些服务都设置成了手动启动(除了VMware的基础服务VMX86之外),在需要时再打开。另外有个启动服务的批处理,可以快速启动服务以及安装其他的几个服务,包括VMware的扩展虚拟网卡。这样在不同的应用时打开不同的服务,比较节省资源。如果只是用来测试一下安装系统或者在虚拟系统中测试软件的话,可以不用开启任何服务。下面是几个服务的说明:

(1)启动-本机网络服务:这个选项包含了VMNETUSERIF(VMware网络服务接口)和VMNETBRIDGE(VMware桥接网络服务)这两个服务是使用VMware网络必需的。

(2)启动-USB和COM服务:包含了USB支持服务和COM口支持服务,一般如果不在VMware的虚拟系统中使用USB和COM口的话,可以在虚拟机中删除USB设备。

(3)启动-DHCP和NAT服务:网络配置在N A T模式下的话需要开启这两个服务。

(4)启动-用户权限服务:在非管理员组的用户要使VMware的话需要开启这个服务。

(5)安装虚拟网卡1:默认没有安装VMware的虚拟网卡。

(6)安装VMMOUNT:vmmount可以将虚拟磁盘挂载在宿主机的windows系统中,作为一个磁盘分区,方便虚拟机和宿主机交换文件。

(7)启动增强型虚拟键盘:使真机和虚拟机的键盘操作更加兼容和完美。

(8)安装Virtual Machine Importer:是一款虚拟系统迁移和转换工具。

4. 技巧总结

(1)如果需要连接网络的话建议只安装第1、2、3、7服务,如果不需要网络的话只安装第2、7服务就够了。

(2)如果需要和主机硬盘分区直接交换文件的话就再安装第8服务。可以设置一个分区和主机硬盘做映射。

(3)在创建虚拟机系统时注意每个系统最好分配3~4G大小,方便移植。在创建好虚拟机系统之后最好使用虚拟机克隆菜单将系统备份,这样可以防止系统被损坏。再次使用时只需要运行VM选择“打开已存在虚拟机”即可。

5. 结语

虚拟机不是一项新生事物,但是在课堂上使用还是不足,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多人使用计算机的复杂环境里,如果能够合理使用势必能减少很多工作量,事半功倍。

摘要:教学中经常遇到各种软件和系统问题,可以通过VM虚拟机来解决。

关键词:VMware,多启动,虚拟系统

参考文献

[1]费琳琳,单洪伟.虚拟机在计算机组装维护实训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17)

[2]曾维兵.虚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15)

[3]刘志平.基于VMware虚拟网络的构建[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1)

[4]武仁杰,黄荣盛.虚拟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综合应用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6)

VM理论 篇5

VM700T是一种全功能的视频测量和视频监视仪器,自问世以来,就得到了世界各国广大用户的青睐,现在仍是各国广电部门不可缺少的仪器设备。它功能强大,使用简单方便,测量结果精确,在电视系统的质量监视和测量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保证使用的VM700测量结果准确可靠,必须对其各项参数的测量能力进行校准[1]。

1 当前VM700T的校准方法

当前国内对视频测试仪的校准方法大致有两种,分别是基本参量校准法和标准视频信号校准法。

1.1 基本参数校准法

所谓的基本参数校准法就是用标准的视频幅度和相位校准装置对VM700T视频测量仪的基本参数的测量精度进行校准。例如,使用幅度校准仪VAC和电视幅相标准仪APS-1来分别校准VM700T对亮度电平和色度相位的测量准确度。而对于时间测量精度则采用类似于校准普通示波器的时间测量精度的方法来校准,由于视频测量仪器通常只识别符合视频信号制式的信号,所以这种方法在信号识别和校准参数的全面性上都存在很多限制。使用这种方法只能实现VM700T对于电视信号的亮度电平、色度相位以及时间参数测量准确性的校准,而不能实现VM700T对于色度幅度以及亮度非线性、K系数、DG、DP等失真参数的测量功能的校准。

1.2 标准视频信号校准法

标准视频信号校准法就是用标准电视信号源来校准VM700T视频测量仪,具体方法是利用其来输出标准的理论上无误差和失真的电视信号,然后读取被校视频测量仪的读数,并与标准的电视信号的各项参数进行比对。对于VM700T的亮度电平、色度电平和相位的测量准确度的校准采用的是标准的、无误差的彩条测试信号,然后读取VM700T的测量结果并与标准彩条信号的参数进行比对,由于是使用标准的彩条信号因而在测试点的选择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而对于亮度非线性、K系数、DG、DP等失真参数的测量功能的校准则是采用相对应的标准的、无失真的视频测试信号,读取VM700T的测量值作为校准结果。事实上测量值体现的是VM700T与标准信号源组成的测量系统所携带的失真参数底度,而不是它对于上述失真参数的测量误差,更不能反映出当视频信号中存在以上失真时,VM700T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显然上述两种方法都不能对VM700T的视频测量功能进行全面的校准,即使将两种方法进行结合也只能实现对于亮度电平、色度电平和色度相位的测量功能的准确度,而对亮度非线性、K系数、DG、DP等失真参数的测量功能的校准,则显得无能为力。

2 新的VM700T的校准方法

要想全面的反映VM700T的测量准确度,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带有指定误差或者失真的视频信号传输到VM700T的输入端,观测VM700T对这个视频信号的测量结果是否与实际误差或失真系数一致,这就需要一台具有信号编辑功能的视频信号发生器及其配套的信号编辑程序。这里选用的是泰克公司的TG2000信号发生器和信号编辑程序SDP2000。

2.1 TG2000信号发生器

TG2000是美国泰克公司生产的可编程的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完全支持VM700T的测量程序,可以提供多种制式的模拟和数字测试信号,符合模拟和数字、视频和音频的工业标准。TG2000还可以在Windows操作系统下利用SDP2000信号编辑程序对标准的电视测试信号进行编辑、修改以满足不同的测试需求。

2.2 SDP2000信号编辑程序

SDP2000是一种以Windows为基础的软件程序,可在厂家提供的测试信号库里编辑信号,以及产生特殊应用的新型测试信号。行和场的编辑功能可迅速简便地变换全场测试信号以及复合多字段矩阵信号以用于自动测试。经过修改的以及新的信号可在厂家的测试信号库或者用户新生成的信号库中得以命名和存储。

利用SDP2000信号编辑程序编辑测试信号主要包括行信号的编辑和场信号的编辑两个部分。由于VM700T对电视信号的测量主要体现在某一行的信号上,因此行信号的编辑是信号编辑的核心内容。在行信号的编辑上,SDP2000提供了很多现成的波形成分用户可以自行调用,比如:方波、脉冲、台阶、正弦波、色度包、噪声等,只需设置相应的参数即可。而且还可以对这些波形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产生需要的波形。

2.3 测试信号的编写

SDP2000提供了一些比较常用的标准的电视测试信号,例如彩条信号、白场信号、插入测试行信号等。可以对这些标准的测试信号进行编辑来生成VM700T的校准信号。下面以插入测试行测试信号中的17行测试信号进行编辑来实现对VM700T的K系数、色亮增益、色亮时延、亮度非线性这4个参数的测量性能进行校准。这里对17行测试信号进行修改、编辑实现携带下列失真参数的VM700T校准信号:Kpb=5%,Kp=5%,色亮增益=5%,色亮时延=50 ns,亮度非线性=5%。

2.3.1 行信号的编写

利用SDP2000软件打开CCIR17.EQN,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它是由方波、脉冲、色度脉冲以及五阶梯这4个波形组成。其中方波和脉冲携带了K系数失真参数,色度脉冲携带了色亮增益和色亮时延失真参数,五阶梯携带了亮度非线性失真参数。由于是标准的测试信号,因此理论上这些失真参数都是0。双击面板可以得到这个信号的各种组成成分以及相应的参数,如图2所示。对这些参数进行相应地修改并加入必要的新的波形成分就可得到携带一定的失真参数的VM700T校准信号。

1)K系数失真参数的编写

K系数主要包括和Kpb和Kp,其中Kpb指的是2T脉冲与条幅脉冲幅度之比,它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脉冲高度,L为方波幅度,在标准17行信号P=L=700 mV,因此只需将方波的幅度改为840 mV或者560 mV即可得到Kpb=5%,为了避免输入电平过高而损伤VM700T,这里设置方波幅度为560 mV。

Kp是指2T脉冲通过视频通道后,输出双回波相对幅度的百分数的加权值。带有回波的脉冲波形如图3所示。

由于不同位置的回拨幅度对电视图像的影响程度不同,因此VM700T在测量过程中进行了加权处理。具体公式为

在离主脉冲±2T处:

在离主脉冲±4T处:

在离主脉冲±8T处:

以上公式分母中的4,2,1是加权值,从计算结果中,应选最大的值作为测试系统的Kp[2,3]。

VM700T对Kp的测量方法是根据上面的加权值拟合出一条曲线作为刻度线,如图4所示。然后使该刻度线与2T脉冲的回波相切,读取刻度线在±8T处偏离出基准电平的幅度为作为a1,2,带入±8T处的公式计算出Kp。根据VM700T的测量原理,要想得到带有失真参数Kp=5%的测试信号,只需在距离主脉冲±8T处加上一个幅度35 mV的脉冲即可。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现实中标准的电视信号经过失真系统后所产生的回波一定包含正负两个方向成分的,只包含正方向成分或者负方向成分的回波是不存在的,因此如果只加正方向的脉冲,VM700T在测量过程中会误认为在正脉冲幅度的一半是基准电平而使拟合的刻度线上提,反之下沉,导致测量测量结果错误。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在距离主脉冲的±8T的两个位置分别加一个+35 mV和一个-35 mV的脉冲,这样VM700T就可以正确的判断出基准电平位置,从而得出正确的测量结果。

2)色度亮度增益和时延失真参数的编写

色度亮度增益和时延是通过对色度脉冲的测量得到的,实际上色度脉冲是由一个色度包和一个脉冲组成的。在标准的无失真的电视测试信号中,它们的幅度相同,中心位置也相同,但在通过失真的传输系统后,该信号发生失真,色度包和脉冲的幅度会有所改变,中心位置也不相同,它们的幅度比例的变化即为色度亮度增益,中心位置的差异即为色度亮度时延。这里将色度包的幅度增加5%,并向后延时50 ns来得到色度增益为5%、色亮时延为50 ns的测试信号。

3)亮度非线性失真参数的编写

VM700T对亮度非线性的测量是通过测量五阶梯信号的5个台阶幅度并取最大的和最小的,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得出。因此想要模拟出带有5%的亮度非线性失真的测试信号只需改变任意台阶高度即可。

至此,行信号编写完毕,保存为test.eqn,由于在电视信号中有些行是没有色同步的,因此还需要一个testnb.eqn行信号文件,可以通过删除test.eqn中的色同步获得。

2.3.2 场信号的编写

场信号的编写相对容易,只是对编辑好的行信号进行调用,具体程序如下:

编写好程序后运行File→Build,生成图像文件test.cmp,并将这个文件通过软盘或者RS232串口下载到TG2000中。

2.4 测试信号的验证

使用VM700T视频测量仪对编写的测试信号进行验证,编写的测试信号通过TG2000发射后在VM700T上显示如图5,VM700T对上述失真参数的测量结果分别如图6~图8所示。可见,校准信号在VM700T中各项参数的测量结果分别为Kpb=5.0%,Kp=5.1%,色亮增益=4.6%,色亮时延=51.5 ns,亮度非线性=5.1%,与编辑时的设定值基本一致,校准信号编写正确。

3 结束语

与传统的VM700T视频测量仪校准方法相比,新的校准方法更能全面地反映出VM700T的实际测量准确度,改变了以往在失真参数测量准确度上无能为力的局面。新的校准方法已经应用到实验室的具体校准工作中,提高了实验室的校准工作技术水平。

摘要:针对传统VM700T视频测量仪的校准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新的校准方法。介绍了TG2000电视测试信号发生器和信号编辑程序SDP2000,给出了VM700T校准信号的编制过程。使用实验室的VM700T对校准信号的各项失真参数进行了验证,与编制时的设定值基本一致。实现了VM700T对具体失真参数的测量准确度的校准,提高了校准工作的技术水平。

关键词:VM700T,视频测量仪,校准,SDP2000

参考文献

[1]刘丙清,王世学.VM700T在电视系统测量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02,26(2):96-98.

[2]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研究所,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数字电视原理与检测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VM理论 篇6

时尚炫酷轻武器轻薄更坚固

华硕新一代飞行堡垒FX60VM沿袭华硕FX系列游戏本的经典造型,采用F-22隐形战机的流线外观设计,时尚美观的背光键盘上配有特别的玛雅花纹,蕴含惊人的吸引力。在细节设计上,其采用拉发丝纹路,外形更似铁甲神盾,给人以坚实的安全感。该机型薄约23.5mm,重约2.55KG,整机给人以轻薄之感。

游戏新“10”力强势升级GTX1060显卡

华硕飞行堡垒FX60VM升级了新推出的3GB独立显存的NVIDIA Ge Force GTX 1060显卡,可支持主流的VR设备体验,配合15.6寸全高清雾面防眩目显示屏,为用户带来无色差、无泛白的本质画面体验。

除了升级专业的显卡外,此次首发的飞行堡垒FX60VM有三款配置,最高搭载第六代英特尔酷睿i7-6700HQ处理器,1TB大容量机械硬盘,SSD接口支持NVMe协议,拥有远超普通硬盘接口的超快速度。FX60VM搭载的8GB DDR4内存,比上一代DDR3快30%,最高支持16GB单条内存,更加省电,比DDR3节约40%的能耗,即使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仍然能更好地满足多任务处理需求。

VM理论 篇7

1 动态迁移技术简介

将VM从一个主机迁移到另一个主机的过程称之为动态迁移。动态迁移技术的优点有过载均衡、硬件故障方便切换、节能、易于跨地迁移。当前情况下实施动态迁移的主要问题有:

用于动态迁移客户操作系统或者镜像文件的传输协议是TCP。TCP具有可靠性, 但是相对于其他可行性协议, TCP过于复杂, 过载消耗比较高。

TCP作为传输协议存在问题。即如何在不确定的时间内保持活动的TCP对话连接。绝大多数解决方案没有提供可行的方法。因此每当服务器迁移时, 所有的终端用户的所有连接都将被中断。

这个测试目的是通过分析从网络中获取的的数据包, 分析TCP协议作为传输协议的性能。

在实时迁移所涉及的步骤分为准备和迁移两阶段。

1.1 准备阶段

在这个阶段, 在物理主机A上的一个操作系统需要迁移到目标主机B上。首先要确认在主机B上资源是可用的而且储备了同样大小的VM容器。在第一次迭代, 所有的页从A传递到B。而后持续的迭代过程, 仅仅是传递那些修改过的页 (脏页) 。然后暂停A的运行, 将网络流量指向B。在这个阶段末期, 大量的文件在主机AB间复制。此时, 主机A上的VM仍是首选。

1.2 迁移阶段

在这个阶段, 主机B通知A, 它已经成功地接收了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当主机A接收到了这条消息, 就认为迁移过程已经完毕。主机A现在就可以施放原VM, 主机B上就成为首选主机。

准备阶段第一步是预迁移, 在此步骤首先检查目标主机, 确实其拥有必要的可用资源, 以支持VM的运行。下一步是保留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是为将来运行新VM准备相关的必要的资源。此阶段完毕后就进入预拷贝阶段。然后源VM停机, 脏页将拷贝至目标主机。迁移阶段分为提交和激活两个步骤。只有当新VM成功启动且与源VM同步成功时候才能使新VM成为首选机。

从逻辑上讲, 准备和迁移两个阶段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2 实验设计

实验基本环境由KVM构建虚拟管理器。使用ubuntu10.10作为主机和来宾操作系统。主要测试对象有: (1) 数据流; (2) 总迁移时间; (3) 过载。利用Wirshark软件抓取分析迁移过程中的数据包。用Netperf来测量测试过程中网络个个方面的性能。

3 测试结果与讨论

3.1 数据流

同时对共享存储和非共享存储的TCP流进行测量。经Netperf测量, TCP数据流性能如下:

通过Netperf软件, 我们首先测试TCP数据流的性能。数据表明, 共享存储比非共享存储表现优异的多。共享存储的表现是非共享存储的1.124倍。如表1所示。

3.2 总迁移时间

总迁移时间定义为从初始化源主机开始到迁移结束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即一台VM从一个物理主机迁移到另一个物理主机所花费的所有时间。公式如下:

在这个试验中, 由于迁移对象的内存不同, 总迁移时间也不尽相同。在共享存储VM最大时间是28秒, 最小时间是20秒。在非共享存储中, 最大时间为112秒, 最小时间为91秒.总迁移时间从源主机到目标主机TCP和HTTP信息开始计算。测量结果如图2

数据表明总迁移时间和VM大小是成正比的。

图3说明了共享存储的IO。Y轴代表数据包, X轴代表时间。图上用红色线的区域表示了整个迁移的过程。

预拷贝从20-23秒开始。目标主机上的VM复本已经可用, 并开始正常工作。当源VM和目标VM开始进行同步时, 目标VM发送一个命令, 源VM停止工作, 路由将网络流量引向目标VM。非常微小的吞吐量说明进程仍然在与源主机联系。然后迁移完成, 通讯就如上图表示归0.

图4说明了非共享存储的IO。红色区域表示整个完整的迁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预拷贝阶段从20-23开始, 复制VM内存, 就如同复制VM物理磁盘一样。目标主机VM复制完毕开始正常正使用。当源VM和目标VM开始进行同步时, 目标VM发送一个命令, 源VM停止工作, 路由将网络流量引向目标VM。当目标VM成功启动时, 所有的通讯结束。

3.3 过载

在整个TCP会话中, 目标主机和源主机总共传输了21.38GB的数据。在动态迁移中巨量的过载是由于TCP协议的复杂性。这些多余数据主要产生于:连接建立、确认以及终止、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畸形数据包、多余的语句命令、重发丢失的数据和确认信息等。

4 结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VM用来构建集成化模块化数据信息中心。这些VM可能因为资源冲突或者硬件错误崩溃。为了保证VM资源的可用性、可靠性, 当出现错误时, VM需要在不同的主机之间进行迅速迁移。这里动态迁移技术就能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分析迁移传输协议的性能, 是提升动态迁移速度的关键。通过KVM管理器构建一个环境, 用来测试分迁移传输协议的性能。在这个试验中创建VM并通过TCP协议将其从一台物理主机动态迁移到另一台主机。实验说明, (1) TCP作为迁移协议时, 总迁移时间与所需迁移的VM大小成正比。 (2) TCP数据流的相关数据说明非共享存储模式所需时间是共享存储的1.125倍。 (3) 在迁移过程中, 巨量的数据被传输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这是由于TCP的复杂机制和过载消耗。

摘要:目前数据中心普遍的问题是IT设备的利用率低下, 虚拟化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虚拟化技术能创建相互隔离的虚拟分区, 这种分区称之为虚拟机VM, 每个VM拥有自己独立的操作系统。但是, 这些VM可能由于冲突或者资源不足等原因不可用。这就需要VM的动态迁移。通过运用TCP协议能使这种从源设备到目标设备之间数据的动态迁移达到无缝衔接的效果。本文主要是评价TCP协议在动态迁移中的表现。研究其影响因素。

关键词:虚拟化,VM动态迁移,传输协议,绩效分析

参考文献

[1]Smith, James E."The Architecture of Virtual Machines".Computer (IEEE Computer Society) , ISSN:0018-9162, Pages 32-38, Digital Object Identifier:10.1109/MC.2005.173.

[2]Christian Limpach, Ian Pratt, Andrew Warfield, JJ Thom-son, “Live Migration of Virtual Machines”, NSDI'05 Pro-ceedings of the 2nd conference on Symposium on Network-ed Systems Design&Implementation–Volume 2, USENIX Association Berkeley, CA, USA 2005.

[3]Travostino Franco, Daspit Paul, Gammans Leon, Joj Che-tan, de Laat Cees, Mambretti Joe, Monga Inder, vanOudenaarde Bas, Raghunath Satish, Wang Phil, “SeamlessLive Migration of Virtual machines over the MAN/WAN”, journal 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IGrid 2005:The global lambda integrated facility USA.Digital ObjectIdentifier

[4]Kivity Avi, Kamay Yaniv, Laor Dor, Lublin Uri, Ligouri An-thony, “KVM:the Linux Virtual Machine Monitor”, pro-ceedings of the Linux Symposium Volume one, Ottawa Can-ada, 2007

上一篇:方程组的解法下一篇:罪数判断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