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馆公众服务建设

2024-07-06

科技馆公众服务建设(精选十篇)

科技馆公众服务建设 篇1

一、科技馆服务的重要性

服务是贯穿科技馆发展的主线, 是科技馆的核心价值观。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供优质的服务并实现科普教育作用。科技馆服务是没有止境的, 其服务过程不仅是传播知识、普及科技的过程, 其内涵是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需求, 建立、健全科技馆服务体系。

(一)

科技馆服务是科技馆事业发展的基础, 科技馆的一切工作归根结底都是为公众服务的, 科技馆存在和发展的价值也是为了能够给公众提供优质和满意的服务。服务效果的好坏已经成为评价一个科技馆办馆水平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二) 完善科技馆服务是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趋势。

现代科学技术一日千里的迅速发展, 科技馆的资源已由传统实物展示陈列发展成为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展示, 数字化资源和多媒体信息资源也呈现迅速发展增长的趋势, 这就给科技馆提出更高的要求, 科技馆必须改变旧的服务方式, 以此提高科技馆服务的质量和服务的效率。

二、科技馆服务的内涵和特点

当今社会需求发生较大变化, 科学知识总量的不断增长, 科技领域的不断扩展, 公众自身结构发生变化, 整体上开始从劳动密集性向知识密集型转变。公众对科学的需求不断增加, 使科技馆的公众服务模式随之发生变化。科技馆的公众服务应具备以下特点:

(一) 开放型服务模式

科技馆不缺展品, 缺的是向社会推广展品从而向更多的人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建立“参观讲解一体化”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设立问讯处或服务台, 便于观众正确了解展品原理及应用, 也更加方便快捷。同时, 工作人员能及时地为公众解决各种需求方面遇到的障碍, 准确地提供各种咨询服务。

(二) 主动型服务模式

主动型服务模式即对公众需求想在先、做在先, 主动提供各类服务。我馆从馆舍环境上看, 整体设置朝向好、空间大, 在展区环境的设计上充分考虑到了光、风、声、色等元素的统一与协调。如采用玻璃罩顶, 自然采光, 设置休息区为观众创造宽敞、舒适的休息环境;设有小超市、图书阅览室等, 这不仅营造出了一种休闲、轻松的氛围, 同时寓教于乐, 充分体现了科技馆对观众的关爱。

(三) 针对型服务模式

针对性服务模式即针对特殊服务人群提供特别服务的模式。如针对青少年提供动手性强, 参与性强的服务, 科技馆进校园这一服务模式即是针对青少年特点进行的有针对性的服务;针对部队、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相应的科普服务, 科普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都是针对特殊人群展开的服务;再如针对公众对科技馆的需求和喜爱, 科技馆推出会员服务这种服务模式, 成为科技馆会员全面免费参观科技馆并参与科普活动, 新增会员服务使科学普及层面进一步扩大, 科普力度进一步加深。

(四) 多样型服务模式

多样型服务模式即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进行公众服务的模式。我馆服务种类丰富, 能为观众提供餐饮、会晤、医疗、图书阅览等各项服务措施, 让互动参观和休闲娱乐合起来, 形成多种服务、多种需求都可通过参观科技馆得到满足。

三、科技馆服务质量建设措施

(一) 加强科技馆馆员服务能力队伍建设

1. 专业人才建设。

要真正实现对科学知识进行全面掌握、普及需要大量的人才。只有具备了“知识导航”能力的高素质人员, 才可能去“揭示”各种科学知识, 才能够更好的为公众服务。

2. 复合型人才建设。

科技馆开展服务工作的对象是各种类型的人, 涉及面广, 工作繁琐复杂。因此, 一方面要不断引进高层人才, 另一方面要不断培训现有职工队伍。

(二) 全面、客观地认识服务质量管理

如今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由单纯的消耗型、享受型, 逐步向以文化、服务为主的知识智力型、开发投入型转变。因此, 科技馆要随时关注人们享受闲暇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 研究公众的消费心理, 开拓文化休闲市场, 积极参与旅游休闲文化市场的构建与运作;提高科技馆服务水平, 提高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能够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三) 建立完善的科技馆服务补救体系

了解公众投诉的目的, 不同的顾客怀有不同的目的前来投诉。有的是出于经济上的原因, 希望得到经济补偿, 有的是出于心理上的原因, 希望通过投诉来求得心理平衡, 满足自己能受到尊重和照顾的心理需求。许多情况下, 公众投诉的目的是综合的, 既有经济上的需求, 又有心理上的需求;提供能满足公众投诉目的的补偿服务, 公众遇到的第一个人就能马上解决问题。公众投诉时心情很急切, 一进入服务组织就希望很快就有人能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解决问题。因此进行服务补救时, 应当有适当程度的员工授权, 小问题, 一线员工就能解决, 对于大问题, 也必须有一个迅速传递信息的渠道, 使有权处理者能迅速来到现场解决问题。

(四) 拓展科技馆的公共服务领域

社会需求的扩展、变化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迫使科技馆服务一定要寻求新的发展空间、拓展新的服务, 努力扩大科技馆服务范围、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如开展社会服务、会员服务, 尝试会议服务等, 科技馆公众服务应不仅仅局限于在科技馆, 而是应逐步延伸到社区和工厂、部队、企业, 使科技馆服务范围不断地扩大。强化网络信息服务,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进行网上虚拟科技馆服务, 提升科技馆服务工作的技术含量,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众感知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五) 以全民共享的服务理念实践科技馆服务体系

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篇2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浅探 篇3

关键词:三农 服务社;体系;建设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很不均衡的大国。“三农”问题是制约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因素,是贯串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基本问题,也是所谓中国国情(特殊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规范农村科技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中的带动作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举措。本文通过考察驻马店市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对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初步浅探。

1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基本情况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位于驿城区柳堰庙村委院内,占用房屋六间,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现有会员20多人。服务社立足于食用菌这一特色产业,建立了食用菌种植基地。

2 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主要做法

2.1 建章立制,加强服务社自身建设。一是建立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制定了《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章程》及《驿城区柳堰庙食用菌科技服务社组织实施方案》,设有科技培训室、专家咨询室、图书资料室、信息室等,成立了研发组及技术组,健全了组织机构,制定了图书阅览制度及各项工作制度,明确了职责。二是工作有计划。每年初,组织召开科技服务社全体成员会议,研究、探讨制定年度工作计划,明确工作方向、工作目标,为全年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2.2 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群众生产技能。抓好科技培训工作,是保证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结合本地食用菌种植情况,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分期分批在科技服务社和食用菌集中种植区开展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技术培训,采取理论与生产现场相结合,专家授课与学员讨论相结合等多种灵活形式,使群众听得懂、会操作、能实践,全面提高群众的生产技能与科技素质,着力培养一批农村乡土实用人才,带领群众从事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的发展。止目前,已分别举办姬菇、鸡腿菇、双孢菇、草菇、平菇、香菇等食用菌品种的技术培训6场次,培训人员500多人,技术能人200人次,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2.3 引进创新,抓好示范推广。食用菌生产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合理搭配品种,除重点发展受资源约束小、市场稳定、消费量大的大宗食用菌(草腐菌)品种外,加快引进和开发适销对路的草腐菌新品种,丰富食用菌产品种类,逐步提高食用菌产品结构中草腐菌比重。同时要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栽培技术,创新生产模式,采用工厂化或反季节手段,适度引进开发一些夏季上市的新品种,如高温蘑菇、金福菇等,错峰上市,实行差异化策略,实现四季上市。使食用菌生产常年化,改变以往半年种植半年闲的状况,使菌农天天有活干,日日有收入。在引进创新过程中,重点抓好示范工作,通过试验示范,选择出适宜的品种和技术推广应用。先后引进新品种4个,推广先进适用技术5项,示范带动农户600多户。

2.4 开展科技咨询,跟踪技术服务。为切实解决群众在食用菌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积极组织专家深入食用菌种植区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为群众解疑答惑。同时科技服务社设有专家咨询室,随时接待群众咨询。服务社技术人员两人一组,分片包户,划分责任区,每组人员要经常深入到所包种植区内,负责技术指导,跟踪技术服务。让种植户心中有底,放手大胆地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共开展科技咨询活动科技咨询5场次,解答技术难题20多个。

2.5 及时为群众提供信息服务。食用菌产品是外向型产品,受市场需求影响波动大,科技服务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收集整理,及时掌握国内外市场信息和供求动态,分析研究,编印成册,发布给群众,共发布信息30多条,为菌农提供较为准确的市场信息,帮助群众及时调整种植适销对路的品种,实现了品种种植结构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从而避免和减少了市场风险,提高了菌农种植积极性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6 加强食用菌示范基地建设。示范基地是示范带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服务社通过考察论证,选择在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食用菌种植区域集中,群众基础较好的柳堰廟村建立一个食用菌种植基地。作为食用菌种植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育创新、转化推广载体。科技服务社以此为基础,开展品种引进、技术创新、试验示范工作,加强对服务社的技术支持,树立样板,示范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食用菌产业的生产。基地可提供菌种、回收菌产品、统一加工销售,切实解决菌农的后顾之忧。通过基地的样板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了区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3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基本经验

3.1 创办农村科技服务社要坚持政府引导、自主运行的原则,提倡在服务过程中与服务对象形成有效的利益链接机制,提升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要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发展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实现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

3.3 市、县(区)科技部门要重视农村科技服务社建设,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软硬环境支持和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农村科技服务社的技术、信息、物资和农产品加工销售的服务能力。

3.4 结合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加强对农村科技服务社中从业人员的培训,成立农村科技服务专家组织,不断增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

3.5 要有基本的创建条件。要有固定场所、专业技术人员、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要有一定的科研实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能力。通过示范、推广等活动,促进农村科技进步,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有科技示范园区(基地)。农村科技服务社要立足本区域的特色产业,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和基地。依托园区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促进技术、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有效结合,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农村区域性特色产业,开展技术、信息、物资、农产品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农村中介服务组织作用。

4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和启示

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基本单位,培育多元化、多模式的农村科技服务社是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前提和基础。以农村科技服务社的培育为突破口,带动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的健康快速发展。引导农村科技服务社向体系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市场化、社会化为主要特征,以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科技成果转化、农村技术、信息、市场服务、农民技术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发展科普事业。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切实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大力发展与改革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紧缺人才的培养和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发现、培养和凝聚科技人才特别是尖子人才作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

在新时期,切实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农村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长效机制。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盘活农业与农村科技资源,优化农业与农村科技产业化环境,推动“三农”工作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顾建梅;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与新农村建设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2年13期

[2] 陈俊红;周连第;北京市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3] 卢良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体制改革[J];中国工程科学;2008年02期

科技馆公众服务建设 篇4

当今社会科技信息服务已经成为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重要台柱, 在国民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已成为科技人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从事科技创新活动的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有高效的知识服务平台的有力支撑。

自1995年中国科技信息网 (STINET) 开通以来, 各省、市地区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为了能更快、更方便地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 开始加强自身网站的建设。本文调查了国内31个省市自治区省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站, 通过调查, 一方面对这些网站建设现状进行总体评价, 另一方面探析网站发挥服务功能的功效, 总结网站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为科技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及对策。

2 调查对象、内容、时间

科技信息服务的基本任务大体上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科技政策法规的宣传与咨询、科技计划、科技统计等管理工作的发布与咨询;二是情报研究、决策支持等科技信息咨询服务以及知识服务。目前有关科技管理工作由各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及其下属单位负责, 信息咨询以及知识服务主要由科技情报研究所 (院) 承担, 此外一些新兴的信息咨询公司也分担了一部分咨询工作。基于此, 本文调查对象确立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网站、省级科技情报研究所 (院) 网站以及省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站, 并从网站的管理模式、网站资源建设以及服务方式和手段等几个方面对科技信息服务网站进行评价。本文中涉及到的所有数据的调研时间为:2008年10月10日至2008年11月2日。

3 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3.1 管理模式受制于行政职能, 网站建设缺乏统一规划

通过调查, 我们看到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建设及管理体系大体上也是基于职能上的划分而建立的, 网站管理模式受制于行政职能, 使得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存在着体制、运行机制上的问题。科技管理部门没有对这些网站进行全面统筹, 缺乏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办法, 这样科技信息组织都处在分散管理状态, 不同的信息组织产生不同的数据形式, 加大了信息收集、整理转储的复杂程度[1], 既不利于科研人员检索查询科技信息, 也不利于科技信息服务的开展。

3.1.1 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纷杂, 缺乏简洁统一的整合登录界面

在调查的31个省市自治区中, 除西藏自治区外, 其他30个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以及科技情报研究所 (院) 分别建立了自己的部门网站, 此外, 各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的其他下属部门大多数也建立了自己的部门网站。如此一来科, 技信息服务网站建设呈现纷杂的态势, 缺乏简洁统一的整合登录界面, 想要获取科技管理方面的信息和进行信息咨询服务需要分别登录这些部门的网站。在调查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科技信息服务网站中, 只有安徽、福建、宁夏将本省的科技信息网站登录入口集成到一个界面上 (如图1所示安徽科技信息网站界面) 。这样一方面用户可以从简洁的整合界面就能很直观明了地掌握本地区科技信息服务的所有相关网站;另一方面可根据自身需求, 便捷地选择登录所需服务网站。

3.1.2 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命名没有统一的标准

除上海、陕西、辽宁以外, 所调查的31个省级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网站基本上均以单位名称命名, 其中西藏科技厅及四川科技厅网页不能打开, 其余网站均能顺利登录。上海、陕西、辽宁的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网站名称及网址见表1所示, 其余地区省级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网站基本上均以单位名称命名。

同样, 各省级科技情报研究所 (院) 网站大部分以单位名称命名, 如:山西、甘肃、江苏、江西、安徽、青海以“××省科技信息网”命名, 海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网站名称为“海南科技在线”, 云南科技情报研究所网站是“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NSTL) 昆明镜像站网页”。

此外, 目前有20个省市情报机构与图书馆联合建立了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站, 这些网站有的以共建单位名称命名 (如上海) , 有的命名为“科技文献服务平台” (如天津、吉林) , 有的命名为“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平台” (如河南、辽宁) , 有的叫“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 还有的叫“文献资源平台”、“数字科技文献中心”、“文献资源共享联盟”, 等等。

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名称看似大同小异, 但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目前缺乏简洁统一的整合登录界面情况下, 会给科技信息用户在搜寻这些网站时带来一定的困难。

3.1.3 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内容缺乏统一规划设计

网站设计的原则之一是方便性原则, 即应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使用[2]。尤其是对于服务性很强、科研工作者急需科技信息服务的网站更应注重网站使用的便捷性, 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解决办法之一就是建立资源组织的规范和标准, 在主页各栏目的设置、栏目名称的设定、资源的组织、网站结构的设计上遵循一定的标准, 便于用户浏览查找, 从而易于用户利用。而网站自身风格可通过log设计、颜色搭配等方式来体现。

3.2 科技信息服务网站虚拟咨询服务有待开发

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目的是要利用网络便捷的优势为科技创新人员提供服务, 因此网站建设就要特别体现这一宗旨。从目前调研的31个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网站、省级科技情报研究所 (院) 网站以及省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站来看, 其中省级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站由于是图情共建网站, 借助于图书馆网站多年建设经验, 更注重网站的虚拟咨询服务项目的开发;省市自治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或科技厅网站、省级科技情报研究所 (院) 网站多是从本单位的职能角度出发, 更侧重于介绍本单位概况、单位新闻通告、基本服务内容介绍, 提供咨询服务方式单一, 网站的服务功能与优势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另外这些网站普遍存在内容更新慢, 维护力度不够的情况, 一些科技信息服务网站除了信息公告一栏的内容时有更新外, 其他栏目更新特别缓慢, 特别是一些站外链接不能及时检查更新, 造成许多空链接。

3.3 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有待提高

上海图书馆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于1995年10月合并, 成为国内第一个省 (市) 级图书情报联合体。在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 资源共享共建一直是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重要任务之一。截止目前, 全国有20个省市情报机构与图书馆界联合建立了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网站。然而由于思想上的认识不足, 缺乏统一规划以及技术支持, 一些共享共建工程推进缓慢, “科技文献资源的共享平台”还没有真正发挥出其最佳功效。

4 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发展对策及建议

4.1 建立新型的科技信息服务管理体系, 制定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建设的标准规范

如前所述, 对科技信息服务网站进行系统的统筹规划设计迫在眉睫。新形势下我们应从战略眼光和长远利益出发, 打破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对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条块分割, 建立新型的管理体系, 包括对信息的管理以及信息资源有关的人员、设备、资金和技术等资源的管理;同时制定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标准规范,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网站, 用规范指导全国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建设, 使科技信息资源建设有标准可依、有规范可循。只有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需求, 为科技创新人员提供便捷的、井然有序的、高效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4.2 加强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宣传工作

为了让科技信息服务网站能够更好地为科技创新人员提供服务, 就必须加大网站的宣传力度。具体可以通过链接一些相关访问量比较高的网站来进行[3], 如在各省市自治区的政府网站上设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链接, 人们通过浏览这些网站就会增加利用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的概率, 从而提高网站的利用率。此外定期举办网站功能介绍和数据库检索技巧等方面的讲座, 利用座谈、问卷等形式定期开展用户调研, 加强与用户间的沟通和联络也是宣传网站、完善网站的好办法。

4.3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开发网站虚拟咨询服务

网上虚拟咨询服务在未来科技信息服务中一定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网络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丰富的资源, 而且为用户提供了一个交互的平台[4]。科技信息服务网站应充分利用这样一个便利的沟通途径, 深入开发网上虚拟咨询服务功能, 认真考察学习国内外开展网上咨询服务的有益经验, 不断改善服务手段, 深化服务内容。

目前虚拟参考咨询主要方式有: (1) 电子邮件咨询:通过电子邮件向网站提问并得到答复; (2) 实时问答咨询:利用音频、视频、文字聊天等形式在线实时提问和回答; (3) 常见问题解答 (FAQ) :读者提问过的、具有代表性问题的知识库; (4) 留言板或留言簿:用户在线留言, 管理员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 (5) web表单咨询:读者通过Web表单提出问题, 系统会根据读者的问题在已有的答案资源中找到相关结果并显示给读者; (6) 在线参考工具:网上的参考工具链接; (7) 网络用户培训:建设网络课堂, 对科技信息服务网站用户进行网站功能利用、数据库检索等方面的教育。

4.4 拓宽科技信息资源共建领域, 完善资源共享体系

建立科技文献资源共享体系是科技信息服务的重中之重。目前资源共建单位从最初的情报部门与公共图书馆联合, 发展到情报部门、公共图书馆、科研机构、大学图书馆多元联合共建的局面, 科技信息资源共建的思路打开了, 共建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拓宽。资源共享体系建设的完善与运营是接下来我们需要攻克的另一难关。我们应遵循“统一采购、规范加工、联合上网、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依托各成员单位, 借助信息技术, 围绕科技发展需要, 对科技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 盘活存量科技文献资源, 优化增量科技文献资源, 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 组织文献深加工, 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 建设一个以电子物理网络为基础、服务体系为支撑、共享机制为保障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享系统。

4.5 人才队伍建设保障

科技政策的宣传与报道、科技信息资源的开发等工作的主体是科技信息服务人员, 他们的政治素质、信息素养对政策的顺利实施、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以及信息服务质量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的专业化队伍是至关重要的。科技信息服务部门应重视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政治素养和信息素质的培养, 规范他们在信息活动中所应遵守的道德和法规, 提高他们对科技信息资源价值的认识, 通过培训、继续教育等途径提高他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进行收集、筛选、分析、重组的能力, 提高信息咨询以及知识服务的水平。同时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创设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留住人才的环境。

摘要:随着计算机与网络的迅猛发展, 网络已成为科技人员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 科技工作者迫切需要有高效的知识服务平台做支撑。通过调查国内31个省级科技信息服务网站, 总结网站建设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 为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以及科技信息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及对策。

关键词:科技信息服务,网站

参考文献

[1]李凤云, 杜娟娟, 宁玮, 等.对内蒙古科技信息网站信息资源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 (16) :187-188.

[2]马先皇.对我国20所高校图书馆网站内容建设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 49 (1) :90-96.

[3]梁红, 王守宁.合作数字咨询网站建设现状分析评价与对策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06 (3) :263-265.

科技馆公众服务建设 篇5

成果转化

近年来,安徽各地围绕新农村建设,强化自主创新,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促进了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创新了基层科技模式,涌现了一批典型和示范。

一是依托星火科技项目实施,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农业科技特派员、农村专业合作社等体系建设,创新各类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了适应农村特点、满足农民需要、市场化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在专家大院建设中,按照“市场指导、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原则,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专家为一体,项目为载体,通过完善管理协调机制,强化创新服务功能,搭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全省2500名科技特派员已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科技特派员以入股、承包等形式,与农民群众、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组建利益共同体,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调动了双方的积极性;以专业大户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为依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主导产业和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是发挥信息化在农业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通过星火科技12396等科技服务模式,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构建农村综合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包括农业生产、农业标准、病虫草害、农产品市场、土壤、气象、水情、乡镇企业管理、农村经济、农村能源、人口与劳动力资源、党员远程教育等数据;建立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多层次、分布式的省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开发现代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农业电子商务、基层电子政务、农村社会信息化等应用服务系统;在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设置“星火科技”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终端;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开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农超对接科技示范行动,主办对接会,开通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开展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成果的试点示范,针对农产品(农资)生产到加工、运输,进入超市和餐饮企业,通过物联网技术支撑,最终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产业链的信息可追溯。

三是强化农村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服务。广大科技特派员以“实体创业,服务农民”的模式,深入农村,扎根基层,把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直接导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与农业、农村、农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了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实践证明,科技特派员制度已成为全省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部分,全省在册的2532名科技特派员分布在1300多个乡(镇),共开辟了1850个创业点,涵盖了全省大部分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辐射带动18.7万多农户,56万多农民受益,成为推动农村科技进步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四是建设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95个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按照“聘一位专家,建一处示范园,办一所培训学校,孵化一批科技产业,振兴一方经济”的总体思路,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核心,以农业科技园区、星火技术密集区和科技扶贫示范基地为载体,推进科技基地与科教单位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创新,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基地、人才和项目的整合,为成果转化搭建了平台,提供了支撑。专家大院覆盖我省16个市75个县360个乡镇,先后聘请了省内外20多个高校院所的180多位专家在产业基地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共投入研发经费近2000多万元,实施科技开发项目260多项,引进和转化科技成果220项,解决产业发展技术难题480多个,组织重点攻关课题175项,取得了160项重大科技成果,建设各类生产基地220个,培训农民15.4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25.2亿元,促进了区域优势及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五是强化保障,落实措施,创新方法,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提供条件支撑。在建设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建立管理制度,引导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服务新模式,同时确保经费投入,落实支撑措施。全省专家大院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经形成省级专家大院引导、市级专家大院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同时将专家大院的建设主体和依托主体拓展到农业企业,在首席专家、支持机制等方面都进行了探索改革,使专家大院工作从点到面,逐步扩大影响。农业专家大院创新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升了区域农业科技水平,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民增收,建设了一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基地,已经发展成为科技培训的基地、技术示范的基地、成果扩散的源地。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不同于“科技下乡”、“科技进村”和单纯的农技推广服务,它是以科技人员为主导,以实施开发项目为纽带,带动农民一起进行创业的长期行为、经济行为和系统运作的市场化行为。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核心是创业,关键在机制创新。选派科技特派员,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调动科技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以“自觉自愿、双向选择”方式落实选派措施,认真组织好供需对接,实现科技人员与基层现实需要的最佳结合,不断发展和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

专家大院和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农村工作与科技工作的结合点,得到了科技部门和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管理办法和工作细则,并加大投入,成立了领导组,召开年度工作总结会、培训会、观摩会、专家座谈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通过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推行,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推动了科技工作的重心下移,提高了科技服务的手段和质量,优化了农村科技发展格局。

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平台开发建设研究 篇6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服务“三农”文件精神,加快建立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着力提升科技服务“三農”的水平,必须建设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超市体系一一“农村科技服务超市”。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是借鉴现代商品超市的经营理念,将科技成果、技术、信息、专家队伍等服务要素整合到科技超市平台,成为可看能及的物化商品,为农民提供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通过政府导向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信息流与技术流相结合、网络服务与现场服务相结合、日常服务与专题服务相结合,使之逐步形成有店面、有队伍、有网络、有基地、有成果、有品牌的科技服务体系。

1.背景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一是我国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在农产品供求关系、农业增长方式、农村发展目标、农民增收途径和农业产业关联度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是农业高新技术不断发展,本世纪“六大”高新技术的发展又给农业送来了新的科技革命,以农业生物技术、农业信息技术、农业现代工程技术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科技创新,正在强有力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三是现代农业主要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度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正走向多元化方向拓展的一种新兴产业:如正在向农产品深加工领域拓展;向新能源领域拓展,使生物质能的生产成为现代高效农业的一个重要生产领域;向环保类的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生物纳米、生物芯片和干细胞移植等材料领域拓展;向蛋白质药物生产、转基因动植物制药等生物制药的方向发展;向通过基因重组生产生长激素等方向发展。四是新时代的农民需要更好更多更新的成果和技术服务。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必要性

2.1整合现有科技资源,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需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党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粮食生产在稳定产量的前提下,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实现超常性的增长,农民增收途径多样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逐步调整优化,“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2%,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农业发展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2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

统筹城乡发展,科技支撑作用尤为重要。科技资源目前主要集中在城市,广大农村“一缺人才、二缺技术”,这已成为统筹城乡一体化的制约瓶颈。与城市科技工作相比,农村科技工作相对滞后,底子薄,基础差,技术手段落后,农村科技产品稀缺,农村科技服务薄弱,亟待用科学技术来提升,使科技工作与统筹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相互衔接、相互促进,为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3.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运行机制

由于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经营方式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所以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的管理运行机制应主要借鉴现代企业管理机制来设计。在企业管理机制活动中,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诸要素是管理的主要对象,其中人的因素是最活跃和最积极的因素。另外,还存在共同劳动中所形成的责、权、利等三种生产关系要素,其中“责”处于中心的首要地位,“权”是第二位,“利”是第三位。主要包括政府引导机制、企业管理机制、市场竞争机制、品牌信誉机制、多元投资机制、科技转化机制、信息导航机制、专家服务机制和用户参与及信息反馈机制。

4.结论

通过对建立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研究,为我国改革放以来,经济体制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单一的政府主导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提出了新思路,提供了好做法与好经验。

通过国家农业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与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研究相比较可以看出:前者在计划经济年代形成,在体系、体制、机制和模式上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未能形成研究、开发、推广、生产一体化;在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上未能很好地解决最后一公里,在采纳系统外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上效率、速度、效果低等;在科技供求上严重失衡。后者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在政府引导下,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主体企业)为依托,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建设由总店、分店、便利店三级网络构成的新型科技服务体系。在科技成果转化环节中,重点突出试验示范推广与服务产业一体化发展,实现技术体系与产业体系零距离对接。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等,建立的新体制、新机制和新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

李春茹,(1976—),江苏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从事物流技术、供应链、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

市县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的建设与服务 篇7

1. 市县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的建设

一个成功的市县科技成果服务平台必须是一个以成果转化为主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必须与地方经济现状紧密结合,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建设工作。

(1)紧密围绕当地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市县特色产业的发展。

据统计,美国企业对科技成果进行技术开发的成功率是57%;战后日本从60年代开始,依靠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地进入新一轮经济高增长期,经过40年努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也由此成为发展中国家实现跨跃式发展的紧迫要求。我国是一个科教大国,但还不是科技强国,虽然目前每年新取得的科研成果有3万多项,可是科技成果在转化应用中具有一定规模的还不足20%,最后形成产业化的只有5%左右,同发达国家的50~80%成果转化率相比,成果转化率非常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成果转化需求旺盛的地方企业,往往缺少通畅的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和专业化成果转化服务队伍。虽然省和国家都有专业性的成果转化网,但很难做到从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展专业化、针对性引导服务。由此可见,市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建设的首要任务必须是由当地信息服务机构搜集本地企业的技术需求和成果需求,结合市县特色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要求,有针对性地采集能满足地方产业发展的实用科技成果,建立成果导航和成果服务平台,从而能充分发挥地方中介服务机构的沟通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2)提供包含成果资源在内的综合信息资源服务。

成果转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过程,要完成一个成功的成果转化,需要企业、中介服务机构、成果持有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包含企业所需要了解的相关的科技政策、产业政策、专利、成果、技术背景、专家人才、科研机构,甚至投融资等一系列信息内容。以高邮为例,建成的高邮市科技成果转化网,以成果信息为支撑,以“三库”(科技成果库、专家人才库、技术需求库)为核心,以信息平台为基础,建有高邮市七大支柱产业专利库、科技政策库,并提供标准、期刊、会议等文献信息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向企业提供成果信息的同时,为企业提供科技查新、科技咨询、项目申报、专利咨询等服务,在帮助企业了解国内外科技水平、掌握企业科研生产动态、促进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等方面发挥支撑引导作用。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服务,让企业及时掌握本行业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将学校的科研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进行更紧密的资源整合,直接面向企业技术需求、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提高企业创新的效率与效益,从而推进社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使成果转化平台成为联系政府、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当地产学研合作的重要的社会支持力量,促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

(3)搭建互动型综合性服务。

成果转化服务是一个综合性系统工程。成果服务平台的建设需要从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着手,逐步建成集科技成果交易、技术市场服务、产学研合作、高层次人才引进、科技创业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服务开放、功能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平台。

市县成果转化平台的建设中,“互动”是关键,这里不仅包括网上企业与专家的互动,还包括网下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互动。通过网上互动交流平台,让各种信息活起来、动起来,使企业真正了解“成果”,激发起转化的兴趣。而网下互动,必须要建立成果交易大厅,组织定期成果集市,让企业与科研机构对口交流,使新成果不仅“看得见”,还能“摸得着”、“用得上”,促使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真正走到企业生产的第一线。实践证明,网上和网下互动交流相结合,对提高成果转化效率至关重要,以如东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例,增加网上互动功能后,平台的访问量和交易数量均成倍增加。

(4)建成一支上下通达的专兼职结合的人才服务团队。

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或科技情报所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之所以能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了解当地企业需求,能深入到企业第一线开展上门服务;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市县中介服务机构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上下沟通顺畅的信息服务渠道和专业化的服务团队。比较成功的做法有:在乡镇建立信息联络员队伍,在每个乡镇、开发区设立信息联络站,在重点企业设立信息联络员,负责收集所在区域内企业的技术需求、技术难题等信息并及时整理上传,落实和跟踪成果转化项目,向区域内企业宣传最新的科技政策等。在“成果转化中心”内部聘请高水平技术人才,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为企业答疑解惑;还要包含科技管理、信息咨询、投融资方面、成果孵化方面的专业人才,做到科技服务能力建设与科技需求的发展同步进行,形成以成果项目为切入、政策扶持为支撑、培育发展为导向、转化服务为保证的服务模式。此外,“成果转化中心”还需要从知名高校院所和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中聘请专家教授作为兼职顾问,以及时了解和满足企业科技需求,保证高校、科研院所项目成果人才信息进行有效对接。

2. 市县科技成果服务平台的服务

平台建设的最终成果要靠服务来体现,服务内容的设计、服务展现的形式和保障措施,是决定市县成果平台建设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服务的架构中,在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的同时,要开展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政策引导服务、技术市场服务、产学研合作服务、高层次人才引进服务、科技创业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等,从而建成一个集成果交易、成果孵化、科技中介、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等一体的功能完善的网络化成果转化服务系统。成功有效的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果转化服务。

利用网下的多功能成果交易大厅和网上的成果发布平台,定期举办科技信息发布会,为科技成果交易提供面对面的交互式服务;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每年组织“企业进高校、专家教授进企业”活动,帮助转化重要科技成果项目,帮助解决重要技术难题,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提供直接的沟通和交流渠道,使企业-成果-高校科研院所直接对接;同时协助有关部门对成果转化项目进行认定登记和优惠政策落实等工作。

(2)跟踪服务。

通过市场化机制,与相关科技管理、专利、会计、工商、金融、人才、市场、创业园等服务机构建立协作关系,为成果转化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好的做法有:为每个成果转化项目配备一名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并在项目经理周围形成专业服务小组,为企业提供成果交易、成果认定与登记、政策解读、投资融资、计划项目申报、项目推介、市场信息、人才招聘与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使技术与市场完美结合,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同时引导高技术人才携带高技术成果来当地创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成果转化的成功率。

(3)专业咨询服务。

以网络平台为媒介,以当地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为导航,在成果库的基础上,建设相应的专家库、政策库、科研机构库、期刊库、专利库、标准库、研究论文库等,为企业提供综合信息查询服务,方便企业及时了解技术背景和最新的国内外科技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专业技术咨询服务。如高邮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借助现有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平台的资源优势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优势,整合外部科技和人才资源为高邮市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开展专业信息提供、技术难题解答、科技政策解读、项目申报、企业战略研究、产业发展跟踪等专业技术咨询服务,深受企业好评。

(4)创业引导服务。

通过产学研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沟通与协作,对高科技人才来高邮创业提供政策解读、创业场所安排、开业指导、资产评估、投融资、知识产权保护、项目申报、技术交易、创业培训等技术咨询服务。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流程服务,降低创业的障碍,使创业服务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使科技人员只要带着有市场需求的成果来,就能圆上创业梦,使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成为催生科技企业的温室和培育科技企业家的摇篮。

(5)投融资服务。

在成果平台基础上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发展与各种风险投资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的联系,帮助当地企业与创投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利用各种风险投资基金;加强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联系,积极创造条件为中小企业建立合理担保融资途径,有效利用各种金融手段为企业提供灵活多样的担保服务;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充分利用社会化市场资源,运用捆绑、入股、推介等多种形式,引进各方面的资金;邀请市金融单位和风险投资公司与地方企业和成果转化单位负责人进行座谈,有针对性地提供金融避险工具、贷款和股权融资等方面的服务。

(6)人才培训服务。

有针对性地邀请专家学者和专家学者型企业家就成果转化、高新技术发展、现代企业管理、投融资、高技术创业等主题开设专题讲座或报告会,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素质。

一个成功的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必须要立足本地区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围绕当地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调动社会各类资源,提供科技成果交易、科技创业、投融资、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高层次人才引进与交流、科技培训等配套服务,才能建设成为一个信息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先进、服务快捷、功能齐全、开放共享、功能完善,对本地科技创新活动产生积极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潘复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加大“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力度[J].中国材料进展, 2010 (9) .

浅谈“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篇8

关键词: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送科技下乡”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农村科技服务创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是:以信息资源为桥梁, 以服务热线为纽带, 以数据网络为基础, 以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科技专家为支撑, 推动科技信息在广大农村的低成本、高效率传播, 使广大农民在信息化时代能够获取更廉价、更有效、更快捷的科技信息, 实现科技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快速反映和零距离服务功能。

1 加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重要性和目的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是“送科技下乡”服务工作的创新模式。我们在日常的“送科技下乡”和科技活动周的工作中, 与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难题, 感到一是“送科技下乡”受时间、地点、专业的限制, 服务范围狭窄, 不能满足“送科技下乡”工作的需要;二是解决“送科技下乡”的实效性问题;三是以往的“送科技下乡”的做法是送点农业科技书籍, 发放点宣传材料, 组织专家讲讲课便草草收兵, 很容易使“送科技下乡”工作浮于表面形式。

鉴于上述在“送科技下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锦州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在省科技厅的统一部署下, 组建了以“锦州农业科技110”网站和《农业信息快讯》为主体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目的是:

1) 通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实现“送科技下乡”工作服务内容上的创新, 服务形式上的创新和服务技术手段上的创新。使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从面对面服务, 转变为远程服务;从定点定时服务, 转变为全天候全方位服务;从单项技术服务, 转变全面远程服务;从传授式技术服务, 转变成农民自助式技术服务, 从而使“送科技下乡”工作实现技术上的重大创新, 全面提升了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 使这个平台真正成为贯彻党的方针、政策, 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问题, 引导农民增收致富的桥梁和纽带。

2) 通过“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全面改变“送科技下乡”工作原有的工作模式, 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工作的全面创新,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一个技术和产品交流与交易的巨大的开放式平台, 为买卖双方提供了巨大的商机, 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一种成功模式, 成为农村共性关键技术引进、示范、实验、推广的主渠道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重要的先导工作, 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 通过发展农业科技110等各种信息服务模式, 健全基层信息服务平台, 推进农村信息化, 全面解决农业生产中的难题。

2“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技术特征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要真正做到服务好“送科技下乡”, 要做到机制灵活、服务高效、反应迅速、注重实际, 并要具有以下技术特征:

1) 整合资源, 发挥合力, 健全体系, 是农业科技服务的必由之路。为此, 我们建立了一整套综合的服务平台, 并且把这些隶属于不同体系和不同管理部门的各方力量联合起来, 并且把这套体系与农民的需求对接, 形成农民需求与科技服务的互动。

2) 机制创新, 技物结合, 多方共赢, 是农业科技服务的持续之基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不仅需要有关各方的积极参与, 更需要有关各方的精诚配合。如何能做到这一点?机制创新是核心。目前, 锦州参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主要包括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基层农技部门和农资供应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等。维持和吸引基层农技部门和农资供应企业积极参与科技服务工作不仅是靠政策引导, 更重要的是我们无偿的农业科技服务可以促进农资销售, 从而取得丰厚回报, 这种机制有效地解决了“无偿服务”的维持资金问题, 同时也为地方管理部门规范农资销售, 有效监督管理市场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建立综合服务平台, 有效调动各方积极性参与科技服务体系和科技服务实践, 并且把这种热情持续保持下去。所以, 机制创新是灵魂, 多方共赢是关键。

3) 组建“农业科技信息网”。定期培训农技服务信息员, 使“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立起强大的服务网络和信息资源, 以此保证服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使信息服务更贴近农民的实际。

从各乡镇的实际情况出发, 选出基础好的县、乡及镇农技人员, 定期开展信息员业务知识培训, 巩固扩大信息员队伍, 完善农村科技信息化网络。这样他们不但可以学习业务知识, 而且更能够保证我们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 这些农技人员即是技术员, 又是宣传员, 从而提高农民的种植、养殖科技水平。

4) 以网络为纽带, 推进网上“送科技下乡”服务新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功能, 积极服务“三农”。建立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四大实用数据库系统:农业专家咨询系统、病虫害防治系统、农业生产决策服务系统和农业市场、农产品供求信息智能服务系统。运用先进的智能化手段服务“三农”, 使农民真正实现“网上看信息、网上学技术、网上卖产品”。

3“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应用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推动了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是农民学习科技、用科学、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场所和服务终端。基层农业服务人员是科技和信息进村入户的推动者, 有效的解决了农村信息化工作“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08年~2009年“锦州农业科技110”接受农民求助10万次, 科技培训3万次。

2)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通过开展信息和技术服务, 加快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帮助农民获取实用的信息和技术, 促进生产和销售, 实现增产增收。一年多来引进新品种80多个, 新技术30项, 大宗农产品交易平台成交1300多万元, 促进农民增收1.5亿元。

3)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打造一个集电话服务系统、远程视频系统、智能化农业专家系统、信息发布系统、组成五位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实现农民获得信息简单、快捷、方便, 技术服务和信息传播多样化, 更加综合化, 提升了服务手段。

4) “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改变了“送科技下乡”工作的运行模式和工作机制, 实现“送科技下乡”服务工作的重大创新, 它全面提升了“送科技下乡”的服务水平和质量, 它真正为农民筑起了增收致富的桥梁。人才, 这是时代赋予教学工作者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 篇9

“平台”最早由 亨利·福 特在20世纪初写 的《ModernMan》中提出来,其后被柯达、索尼和英特尔等公司应用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取得巨大成功。平台实质上是一种交易空间或场所,既可以存在于现实世界,也可以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它通过收取恰当的费用而吸引交易各方使用该空间或场所。

“创新平台”是由美国竞争力委员会(1999)在《走向全球:美国创新新形势》的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其内容包括创新基础设施、人才、资本、科技成果、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等。

从平台的功能和服务内容来看,“创新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都是相近的,但是“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更能体现出平台服务的综合性、广泛性和公益性,因此,本文采用“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这一概念。

屈昊认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开放共享的科技服务创新体系将条块分割的科技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科技创新合力[1]。李立和王嘉鋆认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种直接面对创新创业活动者的新型科技服务机构[2]。蒋坡认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指服务型政府向社会所提供的一种科技类服务产品,其功能和作用在于为社会性的科技类公共服务活动和行为提供合适的载体[3]。郑国忠等认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为全社会科技创新和创业服务的、公共的、开放的共享平台[4]。

本文认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一种创新基础设施,主要致力于整合区域内的物质、知识、技术、信息、人才、政策等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务,其目的是促进科技资源、科技服务的集成与开放共享,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提升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形式包括科技文献资源服务平台、大型仪器设备平台、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共性技术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科技咨询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

Maura和Rodney指出科技孵化器、科技园区等科技基础平台促进产学研的紧密合作,有效助推高新技术企业从种子期进驻园区到成熟期离开园区的快速发展[5]。李颖明等认为搭建区域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政府公共政策在促进区域创新方面的重要实践,而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达到社会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6]。屈昊指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有助于政府部门对各类科技服务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降低创新成本[7]。

就我国当前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以及需求来看,应加快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等四类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1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的建设

科技资源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科技物理资源,包括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另一类是科技信息资源,包括科技文献、科学数据及各类数字化信息。

1.1科技物理资源平台的建设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一次性投入高,而通常购置单位的使用率又不高,“吃不完”,造成许多闲置和浪费,同时许多需要使用大型科学仪器的单位又得不到满足,“没得吃”。因此,建立起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就可以避免或减少重复购买,降低购置成本,又可以充分发挥大型科学仪器的作用,提高使用率,满足无力购置大型科学仪器单位的使用需求。为此,政府应规定凡是财政购买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必须加入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同时设置适当的有偿使用收费标准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以吸引私有性质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进入平台,从而增加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数量和种类,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的服务能力。[8]

实验资源平台的建设同样可以采用上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的做法,首先政府要加强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其次要以行政的手段整合财政投入的公共实验室,包括具有公共性质的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实验资源,同时出台鼓励政策和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吸引私有性质的实验资源加入实验资源平台。

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平台和实验资源平台应建立一个分门别类的数据库,使需求用户通过平台可以查询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实验资源的地址、数量、使用条件、目前使用状态等信息。

1.2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

科技信息资源不像机器设备因为使用而磨损,相反会增值,能够促进产生值更大的价值。科技信息资源平台不应只提供科技文献服务,还应该满足平台用户对科技数据和科技成果数据等方面的信息需求。为此,科技信息资源平台应建设科技文献资料数据库、科学数据数据库和科技成果数据库三个数据库,从而为平台用户提供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务。

科技文献是科技创新活动中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载体,是各种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资源,科技文献共享可以加速新知识、新技术的流动,而知识、技术的流动又会加速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科技文献资料数据库应整合高校的图书馆、科研机构的资料库等图书情报资源,收集基础性研究的理论型科技成果,从而为平台用户提供文献检索、全文传递、委托检索、委托查新、情报服务等优质的文献服务。[9]

科学数据库应充分整合现有的科学数据资源目录、国内外科学数据资源导航、专业软件资源导航等多个数据库,包括用于共享的科技历史数据资料和各行业的统计数据资料,从而为平台用户提供数据库委托服务。

科技成果数据库应收集、分类整理科技成果和专利,主要指应用型和开发型的科技成果,如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流程等及其对应和配套的应用条件,从而为用户进行科技查新和科技成果的交易创造条件。

此外,要推进科技信息资源的建设,优先发展电子文献资源,支持开发基于互联网的科技信息数据库、技术成果数据库、专利数据库和技术标准数据库,完善科技信息检索中心或科技电子图书馆等科技信息资源支撑平台的建设,增加对国外全文数据库的引进。

2科技研发服务平台的建设

与科技资源服务平台相比,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强调的是智力资源和科技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因此,加强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品检测中心、博士后站点等平台。要使通过对研发协作供求信息库进行查询和更新操作,智力资源的供需双方可以及时快捷、准确直观地了解和掌握供求情况和智力交流情况;要使通过互联网访问科技研发协作平台,智力资源的供需双方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咨询或寻求进一步合作。科技研发服务平台还应积极引进各实验室、研究所和高校里的科技研究人才并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对研发人才的吸引力,完善研发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切实落实技术、知识、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10]

此外,要大力提倡和创造条件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地方、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全面的合作关系。Levine和White认为企业因缺乏足够的创造竞争力所必须的基础资源而无法获得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地位,正是资源的短缺导致了组织间的交易与合作[11]。Robert认为产业界存在了解跟踪行业的先进思想及最新技术、寻找素质更高的研发队伍、找到某些特殊问题的解决方式、利用高校先进或特殊的机械设备等动机,而学术界的动机是:与政府提供的经费相比,产业界提供的经费使用比较自由,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提高师生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学术界的全面发展[12]。

因此,要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制造企业联合兴办技术创新机构或组建专业化的研发机构,实施多形式的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通过股份合作、产权转让、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使产学研各方由原来相互独立的客体成为血肉相连、生死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的建设

首先,要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机构的建设,要引导生产力促进中心、各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引导各类机构向“四化”,即流程标准化、服务专业化、组织网络化、运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发动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建设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和开放的数据库,为技术转移转化提供全方位服务[13]。

其次,要鼓励技术经纪人成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重要力量,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从业人员的市场准入制度、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走上职业化的道路,要利用科研院所、大学、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力量,对从业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素养、专业技术等的培训,从而壮大经纪人队伍。

再次,要提升技术市场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大力发展技术市场,推进技术市场交易模式和机制创新,支持知识产权机构建设交易平台,开展专利检索、交易等服务,探索建设网上技术市场,加强技术合同网上登记系统和技术合同网上信息发布的建设,加强同有关国际科技组织和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合作,提供技术引进、技术收购、技术与知识产权入股等国际技术转移服务[14]。

4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的建设

要建立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认定标准,加快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发展,培育科技中介各子平台,包括科技咨询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标准认证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无形资产评估平台等的建设。

例如,要整合各类科技服务行业协会和专业的科技咨询公司建立科技咨询服务平台,为平台用户提供免费的科技咨询服务,科技咨询公司通过调研就科技项目的市场前景、竞争程度、盈利能力、创新水平等信息为投资者、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参考意见。要积极发展科技创新、知识产权等咨询服务业,不断提升科技咨询服务水平。

又如,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应提供产权交易、股权融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融资担保、资信咨询等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产业政策的重点发展项目加大信贷支持力度。要推动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科技金融业务创新。

5结语

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应用 篇10

近年来, 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不同需求的用户, 科技查新服务虽采取了不少措施和对策。但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以及管理手段的进步, 网络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电子信息资源建设的快速发展, 信息的生产、存储和传递的方式发生了一些巨变。科技查新也出现了课题量递增、受理的时间集中, 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日益巨增。客观上要求科技查新机构必须以新的观念和新的视角、新的思维和新的模式迎接挑战, 构建一个全新的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是电力科技查新机构首要任务, 更是科技查新机构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立身之本。

1 概述

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紧紧围绕以用户为中心, 以服务为主导, 以用户的信息行为核心, 运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集公共信息管理、数字资源管理、资源集成检索、业务流程管理、专家信息管理、财务收费管理等资源链接成整体, 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全面地实现科技查新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手段的创新, 提升电力科技查新服务品牌。加快科技查新信息化整体建设步伐, 在有效配置公共资源,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提高国网公司的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加速企业高新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 信息服务体系的内容

信息服务是服务的一种。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主要以科技查新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提供与传播、信息处理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服务。它是发生在查新用户与查新人员、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系统之间的可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种行为。由于信息是信息服务为信息用户提供的主要服务结果, 因此在信息服务过程中, 信息服务对象、信息服务提供者、信息服务内容和信息服务方式构成了体系的基本要素。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不仅要经营信息资源, 而且要经营信息活动和经营信息用户。

2.1 门户信息服务

遵循以技术创新服务为导向、服务于用户为宗旨的网站设计原则, 与传统的信息服务系统相比较, 克服了地域和时间的障碍, 具有更加快捷、更加便利的优势。主要栏目包括:查新须知、网上委托、集成检索、查新流程、查新报告、查新法规、文献服务、电力成果、查新机构等。

2.2 工作流信息服务

以国家科技部制定的科技查新操作流程为基础, 结合行业的科技查新服务模式和内外网隔离的实际情况, 从项目委托、项目查新, 最后再到报告归档的全过程流程管理。通过系统的规范并固化流程, 明确各环节职责, 使科技查新各环节规范化和标准化。主要功能包括:业务流程管理、查新专家管理、数据库管理、查询信息、财务信息、统计数据等。

2.3 语音信息服务

用户在委托方式、提交资料、受理须知、收费标准、业务流程过程中有问题, 只要通过电话、手机或小灵通拨打热线服务电话就可得到详尽的指导和帮助, 并可随时了解项目的查新进度。用户足不出户就可获得专家“上门”指导效果。主要功能包括:信息查询、信息发布、在线留言、人工服务等。

2.4 短信信息服务

从信息平台到手机用户的短信信息服务业务也在快速发展, 该业务已经成为科技查新用户及时方便地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利用短信服务系统, 对查新用户、查新员、审核员、业务员等人群进行短信推送服务, 实现所有业务环节信息交互, 使他们在查新全程及时掌握信息。主要信息包括:受理信息、分发信息、审核信息、收费信息、完成信息等。

3 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

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体系是由若干关联信息服务系统构成。通过网络互连、数据共享、应用集成和流程衔接将分布在各系统的独立信息源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形成了个性化的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保障体系, 为用户获取和利用信息更加便利和快捷。

3.1 网络信息系统

开通“国家电力查新网” (http://WWW.SPCX.COM.CN.) 。本系统集信息发布, 资源建设, 集成检索与一体。采用流行的B/S浏览器方式和先进的J2EE体系架构。同时考虑了应用和架构安全的需要, 结合当前流行的平台建设模式, 按三层结构划分, 实现数据、业务逻辑和委托人及查新人员访问的分离。采用Windows2000Server作为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WebLogic和Tomcat作为应用服务器中间件。系统使用Apache来架设Web S e r v e r。数据服务器库采用了S Q L S e r v e r 2 0 0 0存储关系型数据库、T R S Server为全文检索数据库系统。

3.2 综合业务管控系统

通过系统的规范并固化流程, 明确各流程的职责, 对无序的信息流加以整序, 实现了查新业务流严密操作和有效的控制。在业务流信息活动中, 信息要经过生成、采集、加工、处理、传播、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等过程。本系统具有授权业务流程控制、全程环节实时显示、信息流、数据流的查询等多项功能, 有效地解决人工流转效率低、过程失控、无法跟踪等缺陷, 实现了信息的高度共享、管理的统一规范、运转的高效便捷。

3.3 语音信息查询系统

开通63416479科技查新语音热线。本系统的建设实现了用户可随时随地拨打服务热线, 通过语音提示, 查询到委托方式、提交资料、受理须知、收费标准、业务流程、人工服务等查新服务的相关内容。相比传统的采用当面问询、人工电话咨询、网上查询方式, 在实际效果、工作效率、自动化程度等方面都得到明显转变和提高。

3.4 短信信息推送系统

通过采用现代无线通信技术和互联网通信方式建立起实时定制、即时即用的信息服务功能。本系统具有信息定制、信息推送和信息聚合等功能。短信系统在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中的应用, 解决了与用户沟通, 为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4 项目创新点

科技查新服务如同企业的经营运行一样, 是由一系列连贯又交错的信息系统来实现的。通过建立科技查新信息服务体系, 构筑了信息共享空间, 使信息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得到了有机结合, 满足了用户的信息服务需求, 已成为联系信息内容和信息用户的桥梁。

(1) 科技查新流程闭环管控。从用户委托开始, 经过形审、登记、受理、分发、查新、审核等环节, 到结项存档后给用户邮寄报告作为整个项目结束, 形成国网信通公司科技查新业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2) 全方位多媒介的交互方式。采用了网站展示、邮件交流、短信通知、电子传真、语音服务等多种手段同用户交互信息, 使用户全过程参与课题查新工作, 可以即时了解工作进程。

(3) 动态信息定制与推送。每当查新课题进入到流程节点, 系统通过邮件系统、短信系统、语音系统等不同方式进行信息推送, 告知用户相应课题进度, 变用户被动查询为系统主动推送。

(4) 多方式快速查询技术。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梳理, 将大量的历史数据导入数据库中, 在系统内开发了多途的数据查询和统计功能, 并将结果利用先进的AJAX技术通过报表、图形、曲线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现, 为管理科技查新工作的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5) 多级安全防护措施。系统整体部署在安全防护系统内部, 各服务器均安装安全内核, 从系统级对整个体系进行安全防护;在策略上, 所有经过系统处理的文档, 均通过特定算法, 对文件名及存储路径进行加密处理, 即使数据丢失, 也无法将文档与课题相关联, 保障课题信息安全;系统对外发送及接收邮件均经过加密处理, 为查新专家、委托用户等不同人群制定不同的密码策略, 保障邮件安全。

5 结束语

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是科技查新健康发展的必然需求。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 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将分散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系统按照一定的方式进行有机结合, 可以实时地获取科技查新信息, 使用户的信息需求获得极大的满足, 形成了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保障体系。同时把经营用户活动作为进一步深入和扩大信息服务的一条途径, 以创新为动力, 以服务指导建设, 以建设促进服务, 树立建设与服务并举, 边建设、边服务的信息资源建设理念, 不断提高电力科技查新网络化信息服务的水平和效益。

摘要:随着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和信息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科研项目数量不断增加, 科技查新作为科研成果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 各发、输电集团公司及科研机构对获取查新信息的手段、方式、渠道、时空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国网信息通信有限公司结合内外网隔离的实际情况, 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 构建了互联网信息、电话语音信息、短信信息、手机信息与一体的服务保障体系。信息的传递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 实现了以用户为主体的多种媒介协同的信息服务模式, 从而保证了电力科技查新信息传播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关键词:电力科技查新,服务体系建设,信息服务模式,信息综合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颖, 赵杰, 王立国.高校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与科技查新整合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年.2:72-74

上一篇:外国民族音乐下一篇:郑州地铁一号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