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主义教学法

2024-05-31

人文主义教学法(精选十篇)

人文主义教学法 篇1

在应试教育体系下, 学生必须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学习英语, 主要目的无外乎于提高考试分数, 然后通过逐级升学考试到最后大学成功毕业等等。因此, 学生们一般都注重分数而不是全面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这往往使他们感到失望、焦虑却又无能为力。在传统的英语课堂中, 学生通常被动地听从老师的安排, 而老师很少会关注学生的情感, 深入理解学生们内心的想法。许多学生在经历过十多年的英语学习后仍然会对其感到枯燥乏味, 甚至对英语课堂产生恐惧心理。人文主义教学方法把学习者当作“完整的人”, 强调情感教学, 注重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并重视他们的创造性和个性发展。毫无疑问, 人文的教学理论及其方法可以给我国英语教学带来深远的借鉴意义。

2 人文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教学法

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雅典的公民教育强调培养人的“全面的美丽的身体和头脑”。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主张文科教育, 重视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 培养创新思维。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强调学习过程中“人”的因素, 强调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开发潜力, 全面发展。马斯洛说:“自我实现首先强调创造性人格, 而不是成就”。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学生不是对外部刺激作出简单反应的生物, 而是充满智慧与情感的完整的人;外语教育应体现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实现理念, 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价值取向、需要、欲望、信仰、情感、意志、情感、经验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发展学生的个性、潜力、创造意识和能力, 从而使学生从自然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人。

一般来说, 人文教育强调4点:

(1) 教育的本质:引导个体价值的实现, 这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2) 教育的目的:实现人的自我价值和促进人的自我实现。

(3) 教学活动:关注学生的创造性活动和情感的培养。

(4) 教育的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差异, 采用启发式、创造性和探索性的方法。

3 几种主要的人本主义教学方法

人本主义教学方法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方法有沉默法、社区学习法和暗示教学法:

(1) 沉默法

沉默法是由迦勒加泰尼奥设计出来, 其基本法则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尽可能保持沉默, 学生应该被鼓励产出尽可能多的语言。沉默法的基本假设如下:

1) 当学习者在发现或创造所要学习的内容而非记忆和重复时, 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2) 学习活动在实际物体的协助中得到促进。

3) 学习活动在包含学习内容的问题解决中得到推进。

沉默法把学习当成一种富于创造性和发现性的解决问题的活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参与者, 而不是绑在桌椅上的木讷灌耳者。学生必须有综合应用分析能力, 关注自己的学习任务并能够找到完成这些任务的合适途径。这样便极大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 调动他们的学习能力。

(2) 社区语言学习法

社区语言学习法由查尔斯提出, 他非常重视学生的焦虑感, 所以CLL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充满了温暖和鼓励的学习社区, 使学习者可以从完全依靠教师进行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

CLL的过程可以描述如下:一组学生围坐成一个圈, 老师则站在圈外;一个学生用母语向老师轻声地说出一个信息, 老师将其翻译成外语;学生重复的外语存入录音盒;学生们在老师的帮助下做出所有外语信息, 并思考他们自己的感受。学习过程是“完整的人”的过程, 学习者在每个阶段不仅要完成认知任务, 还要解决冲突, 尊重情感价值。教师在学生情感方面起着非常密切的作用, 并且有责任为学生创造和维持安全的学习环境。

(3) 暗示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由保加利亚心理教育家提出, 暗示教学法尝试着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 从而减轻学习者的焦虑和紧张, 通过瑜伽或音乐提高他们对新的学习材料的关注度。

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造一个能够鼓励学习者积极接受所授材料和识记知识的环境。学习者应该承认教师的绝对权威, 全身心投入到旨在帮助他们找回自信、提高学习主动性和接受性的活动中来。学生通常参与的活动有角色扮演、游戏、歌曲和体育运动等等。

上述人文主义教学方法都融合了学习者在目的语学习过程中所感、所想和所知, 并追求自我实现和自尊。

4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教育部2003年颁发的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表明, 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应基于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不难发现,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符合我国英语教育的指导方针。我国英语教学改革从人性化教学方法中有所启发:

(1) 改革教育观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 中国的外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掌握知识为最终的教学目标, 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但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不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21世纪是知识经济, 教育模式要从知识型转变成智慧发展型, 要建立智力与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 以认知与情绪智力, 而不是智力发展作为教育中心。教育的目的不应局限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受过教育的人, 而是培养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的方向, 鼓励他们陶冶自己, 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 更好地迎接新世纪的快速变化的挑战。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必须统一, 实现高技术水平和高文化素质的培养目标, 以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人。

(2) 重点关注学习者, 改变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传统型, 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 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还是教学内容规定者和学生成绩评判者, 拥有绝对的权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处于积极主导地位, 而学生处于被动从属地位, 从而使老师和学生始终不能在同一个水平上互相沟通, 探索科学知识。而人文主义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尊重他们的想法、情感、经历、意愿和行为, 这样就使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此外, 教师应该给学生足够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 教师有责任促进学生积极地发展和自由地探究创新精神。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 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心理需求, 塑造他们的创新精神品质, 帮助他们获取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总而言之, 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基础上, 吸收人文主义教学有效的价值营养, 这必将对改革中国外语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等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Earl, W.Stevick.Working With Teaching Methods:What's At Stake?[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2]Jack, C.Richards&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3]Jeremy, Harmer.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Post&Telecom Press, 2011.

[4]Michael, H.Long&Jack, C.Richards.Methodology in TESOL:A Book of Reading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6.

[5]陈照雄.当代美国人文主义教育思想[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1986.

[6]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教学反思 篇2

洛南县永丰中学 王军强

课标要求: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知道与了解:

1、雅典公民参与城邦的政治生活。

2、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格拉的命题。

3、苏格拉底的“知识即美德”及其对人性的研究。

4、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发展了古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理解与运用:

1、“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基本内涵:意义与局限。

2、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基本思想和异同。

3、知识对于完善一个人的美德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4、苏格拉底的人格力量。教学重点: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难点:哲学观点比较抽象、难懂 学情分析:初中时期由于中考开卷考试对学生造成了学习历史的不良习惯,就是不记忆基础知识,所以学生基础知识缺乏。而世界古代史知识就是初中时学过。对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缺乏了解,课前预习和知识储备不足,对抽象哲学概念理解能力较差。

教学方法:对策是互动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学好历史课的信心。师生、学生互动,问题教学法。老师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学习的必要氛围。

课堂教学程序设计回顾:

A、教学导课:前面第一单元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思想,了解了我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它宣扬三纲五常,维护封建统秩序,同时先奉儒学中的民本思想又被后世所继承。儒家思想又维护了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持续发展。但西方传统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却有很大的不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去了解东西方传统思想文化的不同特点,并分析产生不同思想的历史背景。首先学习第五课。B、新课学习:

5、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我们这一节课的学习流程是:(1)、预习10分钟,自主预习,包括阅读拓展资料。(2)、全班分组讨论10分钟,并提出问题——你不懂得,本组成员认为难懂的,或者对你感触较深的问题。(3)、每组推举1人组成学习领导小组,带领大家学习本课,以解答收集起来的问题为中心,进行互动学习。(4)、教师归纳、总结、深化本课学习。C、小结、布置作业、分组完成作业。课堂实践反思:

1、本课教学为了避免陷入艰涩难懂的哲学概念解释的教学误区,我先指导学生通过解答简单问题和不小问题,先了解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主张,分析概括其思想的特点,最后抽象出人文主义思想的含义,即先具体再抽象,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轻松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减轻学生思想上的负担和畏惧心理,促进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培养。我认为这是我本课教学设计理念的成功之处。

2、学生提出问题偏重于又大又难,比如: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古代思想有什么不同?什么是人文主义思想?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而且上讲台组织学生解答问题的学生对问题的顺序整理不合理,比如先问的大和难的问题,显然很少有学生能当面回答出来。学生提出问题和上台组织学生解答问题这方面暴露出了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相当差,好多大问题可能都是学生从拓展资料或其它复习资料上拿来的,不是自己真正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的。也暴露出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即对历史课的学习态度问题。这也是我本课设计中有所预料的,但也是本课教学中的败笔之一,同时又让我更加关注学生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提出问题的学习方法的形成。

3、当学生提出又大又难的问题并由学生代表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解答时,我及时指出并纠正。比如纠正问题解答的顺序;让学生先放下大而难的问题,首先解决具体的小问题;当学生没有提出小问题时,我来帮助他们提出借鉴性和指导性的小问题,先把知识转化成小问题;如:智者学派出现于什么时代?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主要观点是什么?包括哪些人?主要从事什么职业活动?其思想有什么影响?有什么局限?智者学派为什么会形成?他们在当时的雅典有无市场环境?为什么?泰勒斯(本课前言中提到的)是智者学派吗?苏格拉底提出美的即知识是在怎样历史情境下提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理解美德和知识的关系?你是怎样理解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含义的?苏格拉底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你认为这与中国古代先秦时期那一思想家的思想相似?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美德、知识三者之间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我通过这样的课堂指导,避开大问题,先弄清小问题,最后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较难的问题,学生也就能有信心的去回答了。如: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有何异同?三位希腊先哲的思想是怎样体现人文精神的?三人思想有何共同之处?人文主义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试比较孔子和苏格拉底两人——可以从生活时代、主要贡献、主要思想等方面比较东西方两位先哲。

4、各组织推荐上来的学生代表不积极上台、扭扭捏捏、耽误课堂时间;上台后出现长时间的冷场;不能积极组织学生回答问题,不能推动课堂互动的强度和热度。对这些情况我缺少足够的预见,这是本节实验课的败笔之一。由此体现出我平时很少搞这样的互动课堂,学生也相应地缺乏经验,加上学生基础又较差,理科生也未把历史课放在重要位置,加之刚升入高二,我和学生之间的磨合时间还很短,互相还有很多的不适应。

以后我要改变这种冷场情况一是平时多搞互动课和问题教学,把它做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法,让问题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线。二是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加大指导力度,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使实验教学课流于形式。不能让一些爱捣乱的学生把实验课变成儿戏,来看老师和同学的笑话。要以学困生为教学的主体,让他们不再捣乱而是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学有所得的成就感。

不能因为一些学生的不配合和消极态度而停止新课程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要进行有效性教学,促进学生有效性学习,老师必须不遗余力地去想方设法。

人文主义教学法 篇3

关键词:人文主义教学法;中学英语;阅读理解;应用

英语阅读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但是由于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模式僵化,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表现出了阅读兴趣不浓、阅读技巧缺乏等状态。而当今对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中的情感因素、人文关怀的关注反映了我国英语教学从功利主义向人文主义的转向。所以人文主义教学法的应用,旨在强化在阅读理解教学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和身心素质的培养。

一、人文主义教学法概述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倡导博雅教育。但对现代教育影响最为深远的还是人文主义心理学,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我实现的人”。人文主义教学观认为学习者是有智慧有情感的完整的人,外语学习最适合通过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交际活动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内省和自尊的提升,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也自然地掌握了语言。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一批关注情感因素的外语教学法,如,集体语言学习法、沉默法和暗示法。人文主义语言教育观最著名的倡导者和阐述者则是Earl Stevick,他这样总结人文主义教学法:“人文主义的基础是学生和教师力图成为有意义的活动的一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关注其情感需求,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当人们在对自己的学习有控制和反馈时,学习得最有成效。”

当前人文主义已走向成熟,教学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人文主义教学法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动力,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二、当前中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存在的问题

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学生在英语阅读理解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严重影响学生阅读理解的自主展开。

1.阅读量不足,缺乏阅读兴趣。当前在应试教育的禁锢下,一方面学生面临繁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没有兴趣导向下的阅读理解,让学生在阅读理解中如同行尸走肉。于是乎学生缺乏足够的阅读量,并且阅读都是在教师牵引下完成的。

2.阅读技巧缺乏,英语基础薄弱。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平时教学更多强调知识的灌输,而缺乏学生学习技巧的培养,使得英语阅读理解教学僵化。同时,由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在阅读理解中显得格外吃力,在心理上对英语阅读理解产生了抵触心理。

三、基于人文主义教学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人文主义教学法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应用体现,在于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形态,尊重学生的需求、情感以及尊严,让学生在个性自由的空间下,开发潜能、培养创新能力,以更加饱满的学习状态,认知英语阅读理解。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英语教学多元化,搭建真实化的教学情境。学生阅读理解的兴趣不浓,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学模式的僵化。所以应基于多元化的英語教学背景,积极为学生搭建真实化的教学情境。中学生处于个性发展的特殊期,在原汁原味、多源化的阅读教学情境下,极易点燃兴趣的源头。学生在教学情境中体会到的是浓浓的文化历史,是美不胜收的风景名胜等,这些元素的构建势必让学生对英语阅读理解“一往情深”。

2.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学生有效学习。教学是师生双边教与学的互动过程,强调师生双方角色定位的准确性。在教师一手主导下的阅读理解,不仅让学生在被安排中产生被迫感,而且缺乏学习自发性的体现。从人文主义学习观来看,学习应该是有目的的、自发的过程,并且“塑造自我愉悦”是学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因此,在阅读理解中应遵循“生本”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以及情感意志的需求。教师应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理解兴趣,并且帮助学生逐步与阅读理解构建起良好的关系,实现有效学习的构建。

3.教师应让学生发展和展示创新和合作能力。人文主义教学观认为外语学习最适合通过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交际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内省和自尊的提升,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也自然地掌握了语言。而传统的阅读理解做法是一拿到文章,就独自低头苦做。只把文章当成一个与自身毫无关系的死板任务,而忽视了语言的文化传递价值。也没有意识到阅读也可以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这样对文章的理解更全面,更透彻,既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质,又消除了学生对英语的畏惧心理,还体会到了合作学习英语的快乐和益处,正可谓一举多得。

综上所述,英语阅读理解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但也是让师生头痛的重要内容。对此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应着力于人文主义教学法,优化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确定师生关系,以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动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闫德权.浅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法的应用[J].大观周刊,2013(07).

[2]邵秋梅.浅谈农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英语,2011(30).

[3]刘良秋.关于提高高中生英语自主性阅读理解能力的思考[J].中国教育改革,2010(10).

[4]张荣建.人文主义教学法、ESP教学与英语教学中的人文素质[J].山东外语教学,2000(04).

[5]陈艳林.英语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纵览[J].华章,2008(08).

人文主义教学法 篇4

一、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独立学院,始创于1999年,是响应国家鼓励高等院校多元化办学呼声下成立的三本录取院校,它依托校本部教学辅助资源自主招生,采用新机制办学。它的成立帮助分流挤“独木桥”的高考大军,让更多学子实现了“大学梦”。然而任何新鲜事物都有个发展改良的过程,独立学院的建设也不例外。独立学院大学英语课程,课时数多、覆盖专业广、时间跨度长,直观反映着一个学院的办学质量。长期以来,英语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吃力,费时低效现象严重。一批教育学者朱玉梅(2006)、任荣(2007)、谢平和(2008)、吴长青(2009)不同时间对不同独立学院学生英语学习状况作了调研,调查结果令人担忧。我经近七年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的相似不足。

(一)学生英语基础薄弱。

独立学院学生语法基础不牢,单词量有限,拼读错误时有发生,恐惧说英语,害怕写作文,有的学生入校时甚至只有初中英语基础。同一专业学生英语单科高考成绩较校本部学生的平均低近20分,同一班级内学生英语水平“贫富差距”明显。

(二)学生以四、六级考试为指挥棒进行英语学习。

一些学生进入独立学院学习后表现出失落情绪,消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有的学生把学习看成是父母叮嘱的任务,自主学习能力差;有的学生远离父母后独立能力低下,自控意识薄弱,沉迷网络,安于享乐。到了大四迫于就业压力,把学习当成考试的工具,视英语四、六级证书为就业砝码,不问为什么学,怎么学,如何学好,一味以考试为指导。这样的学习本末倒置,浪费了国家对教育投入的资源。

(三)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首先,有的独立学院英语教师课时负担重,无暇顾及自身深造和提高,造成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方法陈旧,授课内容呆板单一,提不起学生的听课兴趣。其次,教师对所带班级学生英语学习状况关注不够,授课千篇一律,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最后,师生联系松散。教师伴随铃声进入教室,上完课就离开,学生的疑惑得不到及时解答,师生间交流甚少,感情微薄。

二、人文主义教学法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应换位思考,因材施教。

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地域性差异造成学生特殊的英语学习困难。例如,朝鲜族学生因生活习惯的原因英语通常是零起点的;云南泸沽湖、贵州、海南等地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广东、福建等地学生常常单词发音不准。这时教师应体谅学生难处而不是加以指责,有针对地引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他们刻苦训练迎头赶上。对同一班级内学生英语水平悬殊太大的情况,教师可考虑分级+滚动模式教学,彻底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方法,深入探索有效学习策略,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实施有所区分的培养方式,做到因材施教,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

(二)注重师生交流,增进师生关系。

人文主义教学法强调教师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放在首位。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和学生平等对话,重视学生学习信息的反馈,周期性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交谈,询问学生学习上的困难,了解学生思想状态、情感需求,这样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的不安或恐惧心理,解除思想包袱。此外,丰富课外语言课堂,例如举办英语角、英语歌曲大赛、开设英美文学鉴赏课,创造师生交流学习、情感、生活的平台,有助师生消除隔阂,加深感情。只有当学生在内心接受了教师这个人,真正把教师当成良师、挚友、生活中倾述和求助的对象,才能真正接纳教师教导的知识。

(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国家设立四、六级英语考试并把考试成绩和学生学历证挂钩,本意的出发点是让学生重视英语学习,考试绝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应对未来发展的思辨和实践技能。教师的责任不是给学生灌输知识点,而是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学习观、世界观、人生观;就英语教学而言,是引导学生学会英语学习的方法。因此,英语教师需改革以四、六级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把英语语言和英语文化合理融入语言课堂,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积极乐观的精神状态渲染课堂气氛,循循善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质疑和挑战精神,鼓励学生勇于超越自己、超越教师,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

三、人文主义教学法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

人文主义教学法把学习者情感需求放在首位,强调学习过程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教学内容满足人的内心需求,教学方法适应人的认知程度,教学目标鼓励人的个性发展。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主义教学法的应用,帮助改革了英语教学模式,增进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但在对待人文主义教学法时,我们应懂得它不是完美的,有其时代局限性:它最初的建立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服务;它倡导无神论,反对有神论,但坚信上帝的存在;它过于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在运用人文主义教学法时,我们应把它和其他教学法结合使用。

目前我国正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提倡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智力发展,更要注重学生精神层面培养。人文主义教学法和时下的教育理念是契合的,在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中植入人文主义教学法是必要的,而且意义重大。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关怀学生内心需求,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在教学中有机地结合人文主义教学法和其它教学法,大力促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庄锡昌, 鲍怀崇.世界文化史[M].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4:124.

[2]Moskowitz, G.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A Sourcebook on Humanistic Techniques[M].Row-ley, Mass:Newbury House, 1978.

[3]Brumfit, C.J.Communicative 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The Role of Fluency and Accurac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4]Rivers, W.Communicating Naturally in a Second Lan-guage:Theory and Practice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5]Stevick, E.W.Humanism in Language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133-134.

[6]朱玉梅.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分析——独立学院英语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6) :37.

[7]任荣.构建适合独立学院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 2007, (1) :168.

[8]谢平和.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改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5) :243-24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框题。本框题主要通过介绍哲学存在与发展的具体形态,让学生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

本框题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通过介绍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哲学,从中概括出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介绍历史上各种不同的唯心主义哲学,从中概括出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前面的内容,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哲学知识。但是,由于哲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应该结合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论断进行探究学习。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供素材、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形式,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的层次性,由具体到抽象,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2、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3、识别不同的哲学派别,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分析的能力及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根据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重点难点 重点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各自的主张。难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教学设计

(预备铃)在上课之前,我先把大家分成四组,四组的每个同学都可以举手回答或直接站起来回答问题,在这节课上完之后我们看哪一组加的分最多,哪一组就胜出,大家要把握住机会哦。

(正式铃声)(引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和基本形态。那么谁愿意充当一下喜羊羊,告诉大家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学生读)

(过渡)从学习目标中我们知道,这节课我们依然要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学习,那么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呢?我们通过一个例子一起探讨一下。

(课件)展示“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

(学生活动)当我们上了半天课没有吃东西的时候,我们肚子空空的,这个时候我就会有饿的感觉。

(教师问题)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还是先有饿的感觉,肚子才空空的?

(学生)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

(教师点拨)肚子空空的属于物质的范畴,饿的感觉属于意识的范畴,是我们的肚子先空空的,才有饿的感觉,所以,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第二框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那么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呢?我们先来看一位学者和民工的对话。

(学生活动)展示“学者与民工的对话”。(学生表演)

(教师问题)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吗?谈谈你的看法。(学生回答)不同意。因为①唯物主义者承认物质(存在)决定意识(思维),但也追求精神的满足;唯心主义者承认意识决定物质,但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不同回答,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过渡)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哲学的两大派别是什么?谁能起来告诉大家。(学生活动)填表格。

(过渡)唯物主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首先我们了解一下古代的哲学家们的唯物主义观点是怎样的。

(课件)五行说: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课件)

1、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

2、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3、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 “五行”原指“五材”,即金、木、水、火、土。早期的“五行说”反映了人们对事物多样性及世界本原的认识。

(问题)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一种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2页的相关内容,并和组内同学探讨研究一下。

(教师活动)很明显,它是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的,它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或者“气”等等,这些观点都是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它认为的物质的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缺乏科学依据。

(过渡)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到了近代,这时候与古代相比较,自然科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越来越科学化。我们知道,自然

科学的发展会推动哲学的发展,所以到了近代,出现了唯物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

(课件)“ 原子说”

1、英国化学家约翰·道尔顿提出的。1803年他发表了“原子说”,提出所有物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2、17世纪法国哲学家伽森狄认为:(学生)宇宙由原子和虚空构成,原子是永恒运动的,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这一思想可以说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对物质的最高概括和认识成果。

(问题)上述观点属于唯物主义的哪种基本形态?这种基本形态有什么合理性和局限性?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2页的相关内容,并和组内同学探讨研究一下。

(学生活动)这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肯定世界本原是物质。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教师小结)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一个对子,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而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个世界。在这本书的第三单元我们会详细地学习辩证法。

(过渡)哲学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到了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好,谁来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过程?

(学生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然科学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过渡)好,到这儿呢我们就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学完了,现在请同学们总结一下。

(课件)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比较: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主义(基本观点和局限性)(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和正确性)

(过渡)既然大家学习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小试牛刀呢?(课件)“小试牛刀”(学生做练习)略

(过渡)看来大家对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掌握的不错,那么我们继续学习古今中外的唯心主义观点。

(课件)王守仁(明朝)的“心外无物”论:“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学生活动)读“花的苦恼2”

(学生活动)一天,贝克莱和友人约翰生博士散步,讨论“存在就是被感知”的问题,不小心碰上了一块石头。约翰生博士便问道:“在碰到这块石头、产生痛觉以前,它是否存在?” 贝克莱说:“存在即是被感知”。

(教师活动)这就是著名的“存在即被感知”的观点。那么按照贝克莱的说法,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真的能这样吗?(不能)

(问题)讨论探究:王守仁和贝克莱的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这些观点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它的基本观点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过渡)唯心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两种基本形态,我们来看唯心主义的第二种基本形态的典型观点。

(课件)朱熹:理在事先。柏拉图:理念世界。黑格尔:绝对精神。各种“神创论”。

(问题)讨论探究:朱熹、柏拉图、黑格尔以及神创说等观点有什么共同之处?这种观点有什么特点?大家结合教材第13页探讨一下。

(学生活动)这些观点都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它的基本观点是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

神的外化和表现。

(过渡)到此我们已经把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学完了,那么大家一起来总结一下好吗?

(知识总结)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比较。(学生回答)

(过渡)既然大家学习了唯心主义的基本形态,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再试牛刀呢?(学生活动)“再试牛刀”(四张幻灯片)

(教师小结)(讲清楚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也有局限性,例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有其局限性;唯心主义也有一定的作用,认识到了人的意识能够反映客观世界。那么,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有什么关系呢?

(课件)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教师小结)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其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回答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由此形成了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回答的是世界的状态是怎么样的,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孤立的、静止的,用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相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来说,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的意义。

(课堂小结)好,这节课的内容就上到这儿,那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到了什么呢?(学生畅所欲言)

(课件)“课堂练习”

(教师活动)现在我们看一下四个小组的得分情况。

(多余时间)剩余时间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我校师生的风采和尼勒克的美丽风光。板书设计:

第二课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 布置作业:

中国近代史教学与人文主义教育 篇6

在当今功利主义泛滥、科学至上的时代,人文主义的教育相当重要,为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所必不可少。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理应承担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的重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版)》强调,历史教学要“加深(学生)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

然而,由于人文精神的失落,特别是历史教科书中过多的暴力内容,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历史的片面认识,认为“历史就是杀人”。甚至造成他们认识上一个更大的误区,就是对人类的生命过于轻视,这在客观上助长了他们的暴力倾向。

而这一点,在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民族独立是压倒一切的任务。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历史中处处可见革命和反革命的暴力与战争。但问题在于:关于暴力与战争,我们除了要知道革命的道理,是否还应对伤亡数字背后的东西予以人文关注?

比如,我们在讲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一章时,在讲到“黄花岗起义”时,就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起义本身的背景、经过、结果和意义的讲述上。在这些生硬冷漠的叙述背后,那些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言行举止,都不是我们能够触摸得到的。在历史学家的笔下,学生能够读到的只是一个又一个冷冰冰的数字,看到的只是一项又一项毫无生气的结果。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结合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来进行教学,学生认识到的就不仅仅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这样一个模糊的概念,他们看到的是一个个在家国大义与儿女私情之间两难的凡人和最终舍弃私情成就大义的英雄。又如,我们也可以结合鲁迅先生的《药》《狂人日记》等文学作品,加深对“浙皖起义”和秋瑾、徐锡麟等革命者的理解与认识。

近年来,烈士坟墓遭到毁坏、烈士陵园年久失修、缺乏管理的现象经常见诸报端。前些时候就曾有报道说,林觉民烈士的塑像倒在了一个公厕旁,大部分被毁,残留的部分还被当作一些不愿付3角如厕费的人的小便槽。很多人看了报道都愤怒了,都在拷问我们的国民素质怎会如此低劣。烈士塑像倒了,破碎了,我们可以重新再塑,可如果烈士精神倒了,被遗忘了,丧失了,再想重新树立起来,就很难了。

不仅仅是对革命者,对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及其他易被历史忽略的群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加以必要的人性关注。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冯小宁(《战争子午线》《紫日》的导演)、叶大鹰(《红樱桃》导演)、斯皮尔伯格(《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的导演)等电影艺术大师学习,学习他们对战争背景下人性的思考。

当然,人文主义历史教育并非只强调历史主体的人性化,它也要求对历史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予以重视。只有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不能因为强调“自我化取向”,就削弱人的爱国情怀、民族意识、社会责任感、集體观念和利他精神,否则就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我们现在谈历史人文主义教育,之所以主要突出对历史教学资源的人性化思考,原因在于我们过去的历史教学主要是以社会为价值取向的。教材在叙述历史时,我们在课堂讲授历史时,都一再地向学生灌输一种理念,就是舍生取义、社会责任重于个人生命。这一点,就是在我们强调历史人文主义教育的今天,也仍然不可削弱。

在近代史上,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比如义和团的盲目排外,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全盘西化,等等。通过这些史例的说明,可以更好地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文明的整合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排斥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一元化都是不可取的。

其实,近代中国并不缺乏人文主义大师,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都对人性予以了深切的关怀。他们丰富的人文思想是我们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像鲁迅先生的《祝福》《孔乙己》等作品,无不渗透了人文精神。在教学中如果能够很好地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受益绝不止于知识的掌握。

总之,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和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中学历史教学将更加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在此背景下,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都应该认真反思我们的教学,注重以人文精神来统率我们的教学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对于一向就比较缺乏人文教学资源的中国近代史的教学,我们更应倍加努力,以期有所突破,使人文主义历史教育能够真正得到确立。

人文主义教学法 篇7

1.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身已有常识,说出处于蒙昧状态的早期人类的世界观,体会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

2.学生通过回顾必修Ⅰ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文本,归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原因。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能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作出一分为二的评价。

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列举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5.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比较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说出苏格拉底思想的进步性。

众所周知,教学目标既是教师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又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具体的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的。笔者按照上面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课堂教学。在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进行评价时,指导学生作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智者学派强调人的价值,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体现了古代希腊文化的人文主义本质;但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忽视道德,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讲完后总感觉这堂课少了点什么,究竟少了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少了“灵魂”和“价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部分要求“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在“内容标准”部分又提出:“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加深对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对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行评价时,应该看到其“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力争把“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纳入课标的东北师范大学周巩固教授指出:通过对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人文主义的内涵,并接受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和洗礼,学会运用人的理性。可见,不管是课程标准,还是专家学者,都认为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对人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思想启蒙和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由此,反思我上的这一节课,虽然说中规中矩,也符合应试的要求,但是没有体现课标的要求,课堂缺乏核心“价值”的引领。《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主编任鹏杰老师近年来一再强调历史教育的“价值”问题。任老师说:“价值是教育的灵魂所在,也是教学实践、教育研究的核心所在。”任老师还引用皮亚杰的观点———“教育,就是教师通过教学,连接双方的关系———把‘学生’和‘价值’连接在一起”,来说明“价值”对于历史教育的重要性。特级教师李惠军也强调历史教育必须要有“灵魂”,而“灵魂”来自于对历史教育“价值”的叩问。因此,历史课堂教学必须在课程标准和唯物史观的引领下,追寻历史教学的“真实”,挖掘历史教学的“价值”内涵,让历史课堂闪耀“价值”追求的光芒。

有鉴于此,笔者对“西方人文主义的起源”这一课的教学作了如下调整:

一、调整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读图并结合自身所学所知,说出世界不同区域的早期人类对自然和自身的认识,体会人类社会早期的宇宙观、世界观。

2.学生通过回顾必修1的所学知识,并结合教材文本,归纳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出现智者学派的原因。

3.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评价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理解“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思想的内涵和在当时世界的进步性,体会这一思想对后世的伟大影响。

4.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史料,列举苏格拉底人文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能说出苏格拉底对人文主义思想的新发展,体会苏格拉底及其思想对后世的伟大影响。

5.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本和史料,能比较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人文主义思想的异同。

6.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史料,比较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体会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在古代世界的进步性及其对人的解放的伟大意义。

调整后的教学目标,其核心与灵魂是体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人文思想的伟大意义和历史影响,凸显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任鹏杰老师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就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资中筠先生在《教育与启蒙》的演讲中也说:“我们是处于愚民教育时间比较长的一个民族,所以启蒙的任务对每一个人说起来都还是很重要。……教育就是把一个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把一个原始的人变成文明的人。所以简单地来讲,教育就是要培养一个文明的人。”因此,只有牢牢把握课标,把握历史教育的价值取向,让课堂教学目标有实实在在的价值的引领,才能使我们的教学让学生受到思想和心灵的启蒙,让学生的学习与“价值”真正联系在一起。如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感、使命感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话。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历史课堂才具有延续性和生命力。

二、调整教学环节

在具有“价值”意义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笔者对这一课的教学环节也作了调整,调整教学环节的核心是站在时代和历史的角度积极肯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让学生接受古代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洗礼和启蒙。

1.在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的评价上,坚决摒弃一分为二式的中庸评价。因为这种评价方法,虽然符合应试的要求,但是没有价值观的渗透,起不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和思想启蒙的作用。并且这种“各打五十大板”式的评价显然跟“课标”所倡导的“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是背道而驰的。只有全面肯定智者(普罗泰戈拉)的人文主义思想,才能让学生知道古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最为显著的特点———尊重人的个体价值和从人的自然本性上得出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这些特点在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日益发展成熟,构筑了以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和价值观念。学生也才会真正明白古代希腊的人文主义思想不仅在当时世界独树一帜,站在了时代的高处,而且对后世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影响巨大,更对古代希腊“人”的解放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这些思想会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我们不能人为地加以放大,甚至花大力气去证明其不足之处,这样对学生起不到任何价值引领的作用。

2.摒弃了一分为二的评价方式,那么怎样引导学生对智者学派和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作出正确的评价呢?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思想的基本观点。由于教材文本的表述比较简略,因此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史料拓展,进行一定的补充,这样能使他们的思想观点更加丰盈充实,为学生进行全面认识和评价打下基础。第二,教师必须旗帜鲜明地肯定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伟大的时代意义和历史意义。具体方法是:通过比较,引导学生对比同时代的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通过史料拓展的方式,补充有关积极评价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人文主义思想的史料,供学生理解和体会。

人文主义教育与高校英美文学教学 篇8

一、人本思想的树立

教育兴盛,贵在坚守育人之道。英美文学课作为一门英语专业核心课程,不仅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而且携带有极其丰厚的世界文明和历史文化遗产。这就为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广阔的优质资源。以人为本,其主旨就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英国民族史诗《贝奥武夫》到20世纪,英美文学作品无不充满这样的精神。文学是人类心灵的产物,关乎人的情感,文学大师们“探测了人性必须提供的几乎每个问题的深度,并以令人吃惊的深度和洞察力解读了人类的思想和态度”。英美文学中所体现的人人享受、独立自由、冒险进取、勇于探索的意识能够强化大学生民主、平等、人权、竞争的观念。在《贝奥武夫》中,勇士贝奥武夫毫无畏惧地与怪兽格伦德尔激烈搏斗,使其断臂而亡;怪物之母为子复仇,又被勇敢的贝奥武夫追踪杀死;后来他又挺身杀死了来犯的火龙。他最后伤重而死,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这首史诗再次证实了一个人类普遍的传统思想,那就是人类可以在虚构力量的帮助下得到掌控生活的能力。这样的气魄能感染每一位读者,对当代大学生树立个人自信,发挥个人才华大有启示意义。18世纪英国作家笛福笔下的鲁滨孙故事,更是一首人的颂歌。鲁滨孙吃苦耐劳已深入人心,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精力充沛的劳动者。经过年复一年的辛勤耕作,他在荒岛上创造了一个伊甸园。这种充分发挥个人力量改善生存环境,开辟属于自己的一片新天地的伟绩带给大学生们以精神上的鼓舞。而美国作家海明威主张的悲剧式的抗争,更是体现了人的尊严,如《老人与海》中张扬的“硬汉子”精神。这些文化精神让大学生在英美文学课上,不仅感受高雅文化的熏陶和高尚人格的感染,而且感知到文学的真情实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同时也拓展了大学生的精神空间,进而树立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的树立应置于高校教育改革的首位。我们要清醒认识英美文学课程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无论中世纪骑士文学对“骑士精神”的推崇,莎士比亚戏剧对金钱罪恶的批判,还是对18世纪启蒙文学功绩的赏析,对19世纪以来现实主义文学成就的评判,大学生只有通过对外国文学经典的细读,才能体悟蕴涵其中的深沉的生命意识和人本思想,才会借助经典作家的精神人格和思维方式,观察和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开启自己的心智,培养自己的创造素质,进而将自己塑造成与时俱进的“现代国人”。从某种程度上看,英美文学史就是一部关于人的发展的历史,一部人类认识自身、发展自身的历史。

二、道德素养的加强

“作为调和一切人类活动的思想支柱和判断维度,道德和文化错综而复杂的关系一直是社会学家和文学批评家高度关注的对象”。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是他们正确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当今贫富差距、就业压力、行业落差等社会问题,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若不及时加以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对他们个人的精神成长和国家未来都会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之所以主张大学英美文学课程要用“以人为本”的视角进行审视,就是因为英美文学课为我们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不足的问题。如果说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那么,英美文学课程也不愧为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生动教材。在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卡尔顿死前的那段内心独白读来荡气回肠,催人泪下。卡尔顿意识到自我牺牲行为的伟大意义,因而从容安详地走向死亡,在爱情与友情之间找到了永恒。道德与人性构成了这部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爱的极致中,人是能够为所爱的人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因此,卡尔顿的行为是符合人性的,是人性最完美的表现。卡尔顿虽然死了,但其精神永存,被作者奉为献身精神的典范。卡尔顿的故事告诉大学生:纯粹的悲观厌世、消极无为是无价值的,只有把自己与崇高的事业联系起来,生命才会有价值。大学里的道德教育如果只有空洞的理论,将缺乏说服力,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也会让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仅仅给大学生讲大道理是不够的,他们需要从文中获益。马克·吐温笔下的哈克,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有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他一开始对逃犯吉姆居高临下,常常捉弄他。但后来吉姆的言行举止教育了他。哈克的故事给大学生诠释了人人平等和种族平等的思想,从而使他们加深对人文主义精神内涵的理解和认识。“外国文学名著在揭示生活本质的同时,也浸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与道德理想,改造、吸收其合理成分,有助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美国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阅读西方经典的真正作用是“增进内在自我的成长”。加强大学生道德素养,能让大学生历尽困苦,不断成长,成为意志坚强、心灵高尚的人。人文主义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要引导大学生进入作家通过其作品所构建的艺术世界,使其窥见作家创作时的内心世界和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使他们从整体上把握英美文学发展的脉搏,在解读文学史的同时,解读人的心灵史,感受英美文学经典作品的道德魅力。这样,大学生能获得一种看待人生的更为丰富的态度,才能够认识到自己体验的有限性和所持道德立场的相对性。然而,道德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缓慢和潜移默化的过程,依靠的是社会中每一个个体在道德上的内在成长,不能一蹴而就。在这一过程中,英美文学可以发挥其更为重要的作用,产生其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审美能力的培养

美学因其在我国高校人文学科中超越本学科的特殊影响和特殊地位而成为显学。审美批评作为对意识形态批评的一种纠正,以其审美的非功利性和审美的情感作用,使文学恢复了本体地位和对人本身的关注,还文学以本来面目。经典的英美文学作品就是珍贵的艺术品,是美的产物、审美的对象。但我国高校的英美文学研究和教学,忽视了对文学的美学意蕴的阐释。文学作品的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功能,被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所掩盖,使得大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握作品独特的审美意义和整体价值,从而削弱了文本所渗透的人文主义精神对他们的熏陶。

审美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且各有要求和特点,需要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来进行。首先,可以通过阅读英美文学作品来感受美。学生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得到审美体验,发掘文学作品中蕴涵的人格美、情感美,培养其审美能力。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大学生可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到对作品的审美体验,这样不但获得了英美文学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人文素质培养产生很大的影响。譬如,让大学生在悲剧的赏析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悲剧能使人从中体验到震撼,感受生命力的存在。“激情固然有时使人痛苦,但没有激情的生活却更使人痛苦”。悲剧的理性意蕴及其领悟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它可以唤起人自觉的人生意识,认识到人生路上存在各种难以调和的矛盾,正确地对待困难,培养不懈奋斗的勇气。所以,大学生通过细致深入的阅读,在体验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的同时,就能够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逐渐结合起来,进而就会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透。其次,可以在作业中进行审美创造。课外小论文和读书笔记是在大学生阅读名著的基础上,对其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的有效方法。可以规定大学生一学期必须精读十本以上的英美名著,并要求他们认真阅读、详细记笔记。同时,经过作业批改、评讲、传阅,大学生就能把英美文学知识和其他各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把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便会提高他们的认知、学习、鉴赏等能力,进而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最后,可以在课堂讨论中训练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可以在大学生阅读原著的基础上,向他们放映由名著改编的电影,并适当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前,教师要把各种观点介绍给他们,以便于开阔他们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思维。讨论中教师应适时穿插其中,抛砖引玉,寻找相异观点,以形成争论,并及时掌控好讨论的导向。讨论后,教师要尽量全面、正确地作出总评,对于悬而未解的问题,可引导他们再次深入研究。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训练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综合审美能力,更有助于他们学会生活,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最终实现人的精神与审美观的解放和自由发展。

四、结语

当代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氛围中极易迷失自我,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思想造成了他们人文精神的普遍缺失。精神上的迷茫、道德上的滑坡都在呼唤着人文主义精神的回归。人文主义教育视阈下的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的开展,完善和纠正了过去过于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无视人的主体位置及轻视人的发展的、不科学的教学理念。从闪烁着人文之光的圣经文学,到现代文学巨人辈出的文艺复兴时期,再到人道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西方文学人文精神的式微,直到当代西方文学呼唤人文精神的复归,英美文学史可以说是一部展示人与自然、灵魂与肉体冲突的历史。大学教育的目的是“提高社会的智力水平,培养公众思想意识,纯洁国民趣味……为时代思想观念开阔视野和增强严肃性”,而强调树立人文主义教育观念就是对大学教育本源的回归。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目前在全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潮流中,中国大学需要的不是迎合各种利益的改革,而是大学本质的回归,大学精神的回归。我们要深入理解英美文学传统,吸收其合理内核,以丰富大学生的人学理论,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美]约翰.亨利.纽曼.大学的理想:节本[M].何曙荣, 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23-25.

[2][美]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47-49.

[3]胡书义.外国文学精品的思想道德价值[J].外国文学研究, 1999, (3) :130.

[4][美]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 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5:21.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精神 篇9

在这里, 我试图从挖掘新课程中的人文主义因素入手, 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主义精神。

一、增强语言的艺术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 “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 “对语言美的敏感性, 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这种敏感性, 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源泉所在。”要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美感、愉悦, 教师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简明、生动而富于感染力的。

精辟独到的见解, 会令人耳目一新;深刻精准的论断, 能使人过耳不忘;美好真挚的语言, 能唤起学生的共鸣。语言作为一种感人的力量, 离不开辞藻的热情、诚恳和激励。教师一定要努力把活生生的灵感和思想贯穿到自己的话语中去, 做到“情动于中而言于表”。

二、重视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文学性, 是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给学生以美感,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挖掘语文教学的文学性, 渗透人文主义思想,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朗读中感受美。语文课本上所选的美文, 都有很强的可读性。如朱自清《春》, 以优美的文笔、流畅鲜活的语言, 呈现给我们一个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的春天。通过配乐朗读, 学生脑海便会不断更迭一幅幅春景图: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这些图景都是可感可触可闻的。学生流连其中, 很自然地感受到作品中的自然美, 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

2.人物性格中辨别美。语文课本收录的大多是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 那动人的画面、鲜明的感情、精辟的言辞、个性化的人物形象等, 使这些作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艺术价值。学习过程中, 要注意分析人物性格, 体会其内心情感, 辨别真正的美。

3.语言中体会美。优秀的作品都是以精妙的语言见长的。老舍被誉为“语言大师”, 他的名篇《济南的冬天》, 使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 活脱脱地呈现给我们一个温暖、和煦的冬天。他的语言鲜活, 切入角度巧妙, 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例如:“一个老城, 有山有水, 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 暖和安适地睡着, 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这里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

三、重视个性化教育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个性的东西是共性东西的存在形式。因此, 就会压制个性, 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 阻碍了学生发展可能性的发现与形成, 也就阻碍了学生的一般发展。”当前的班级授课制形式, 过分强调共性, 而严重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存在, 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语文教育个性化, 可理解为注意个体在不同年龄的个性差异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两个方面。

1.允许不同声音同时存在。许多过去我们认定是正确的东西, 在今天的学生眼里出现了偏差, 产生了疑问。于是, 我们就多多少少地遭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尴尬事情, 比如有学生批评朱自清的《背影》一文里, 父亲爬过铁道过去买橘子是违犯交通规则的行为;在学习《皇帝的新装》时, 有学生公然赞赏两个骗子是高明的心理专家, 他们是为了惩罚昏庸无能的皇帝才冒着生命危险去行骗的, 等等。凡此种种, 说明当今学生思维活跃, 敢于质疑, 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面对这些与我们过去的认识相悖的观点, 不要一刀切、一刀砍, 生硬地要求他们绝对服从, 而应该以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教育的对象, 以多元的思维去理解、包容学生的见解, 给他们多一点人文关怀, 以导为主, 使他们的思想、言论、行为更加适合现今社会的需要与发展。

2.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意识主要通过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去获得, 它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索的基础上的, 它关心的是学习的过程, 而不是结果, 也讲求方法技巧, 但更关注培养能力, 特别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人文主义如何在物理教学中体现 篇10

在物理学中全面体现人文主义应从教学思想中渗透人文意识、在教学内容里发掘人文内涵、在教学方法上贯穿人文关怀、教学评价中突出人文意识的四个方面出发。

物理教育其本身虽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但其富于情趣, 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然而知识与能力、为学与为人、理性与情感的割裂, 对学生人文关怀的匮乏, 仍是当前物理教育模式的严重缺陷。物理课程内容虽有一些实验, 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但由于学科体系知识传授, 显得死板和僵化;还有教学方法的过度理性化, 再加之一些教师缺少感情投入和交流, 缺乏灵活和创新, 把物理教学搞得索然无味, 扼杀了青少年的天性, 使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生畏。

人文主义 (humanism) 也有人翻译为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新修订的物理教学大纲, 体现了物理课的素质教育特征, 加强了物理教育的人文主义色彩, 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以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与爱好, 从而能更有效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在物理教学中全面体现人文主义, 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物理教学思想中渗透人文意识

教师要努力建立自己的人文意识, 丰富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始终渗透人文意识, 这是一个必然的前提。

教育人本论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教育人本论包括: (1) 尊重:不仅要尊重优秀生, 同时也要保护所谓“差生”的自尊心, 对他们的人格以尊重。 (2) 关心:就是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 一视同仁的爱护学生, 让每一位学生都沐浴在“师爱”的阳光之中。 (3) 理解: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我们应当善于置换角色, 将心比心, 不求全责备, 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有失偏颇的行为予以理解。 (4) 相信:相信是尊重、关心、理解的集中体现, 我们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从而千方百计地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 帮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 要鼓励他们“有志者事竟成”。

要进行素质教育, 就必须按照教育人本论的要求, 以人为本, 这样, 学生才能自觉地接受素质教育, 主动提高自己的素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关心、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

二、在教学内容里发掘人文内涵

现阶段的物理教学内容过于强调学科本位, 忽视教育的情感性, 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水平,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要改变这种现状, 关键在于教师要改变学科大于教育的观念, 努力从教学内容中发掘人文内涵。物理作为自然学科, 汇聚着前人的哲思, 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不同历史, 不同国度的物理家在发现自然界的奥秘的过程中, 他们的理想、愿望、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教养、生存状态、智慧等人文特征都内涵于中。因此通过物理教育, 我们可以有效地建立学生的人文意识。

单纯的技术教育缺乏人文意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 不能把物理教育视为单纯的技术训练, 将物理知识从丰富的人文背景中剥离出来, 而要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使学生在技能训练的同时, 就从中体验和感受到人文内涵, 促进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识和培养, 使他们感受到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内涵, 对技能要求不在于操作的精确性, 体会其内在的思维才是追求的目标。这有别于传统物理教学的尝试。

富有人文色彩的物理课, 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受到物理知识的耳闻目染, 并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增长知识, 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 初步掌握操作能力和良好的品德情操。这正是物理作为自然文化课程的人文内涵所在。

三、在教学方法上贯穿人文关怀

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的理解和宽容, 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和普遍的人文关怀。具体表现在:

1. 发现人的价值

学生对自身价值缺乏应有的认识, 必须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价值, 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本教育与人文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文性包括人存在的意义。人的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知、情、意、人格都是其中的内涵, 具有道德与价值倾向。在物理教学中, 学生不仅需要知识技能, 更需要人文关怀。

教师是物理知识和学生沟通与连接的中介人, 是学生认识物理知识并从中受惠的启蒙者, 教师要以巨大的教育热情, 不拘一格地努力创设物理教学意境, 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各种媒介, 创设意境, 建立自由平等、和谐融洽的双向互动的交流关系, 改变过去那种利用纪律法规约束、意志力控制、单向传授、强制要求、硬性灌输的僵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在一种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情境中得到情智的培养与熏陶, 体现出学生的自我价值。

2. 发挥人的潜能

每一个人都具有优秀的潜能, 这是现代人本主义的一块基石, 具有可能性的潜能必须通过教育的发挥, 才能实现其向现实性的转化。教师要记住学生在学习中是主人。 (1) 让学生看书:要求学生边看边问, 正问反问, 并能提出不同看法; (2) 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在前, 讲在后, 学生想在前, 听在后”; (3) 让学生讲:学生通过思考能够将得出的问题, 一定让学生讲, 教师不包办代替; (4) 让学生议:就是让学生讨论, 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打开思路; (5) 让学生做:按照懂、会、熟、巧的顺序有计划地训练, 按由易到难、由高到低、由简到繁、由单一到综合的规律进行。教师为主导, 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

3. 发展人的个性

我们应当使每个学生在共同心理的背景上, 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独特色彩。教师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 研究近年来国际国内的教学新形势、新动向, 并紧密结合自己所在地的实际情况 (教育对象和教学资源等) , 因地制宜, 因陋就简, 更新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 树立人格平等的观念与学生朋友般的交流。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和认知规律的教学环节, 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下转第43页) (上接第42页) 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有的放矢, 创造有个性的属于自己的教学模式, 启发引导、激发学生去探究事物规律, 创造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四、教学评价中突出人文意识

物理教学评价要符合物理掌科的特点, 突出人文意识, 体现物理教学的特殊规律。对于学生作业, 不要让学生墨守成规, 而要他们充分发挥创新思维。在每一节课都进行作业展示。并让他们自己主动参与评价, 尽量多展示不同形式、不同效果的作业。找出每个人的闪光点, 以正面鼓励为主, 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点、长处, 从中获得乐趣与启迪。通过激励性评价机制, 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和成就欲望

上一篇:勘察方案下一篇:户外拓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