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2024-08-11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精选十篇)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篇1

区域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就是以区域、民族文化为视角, 研究文学作品、流派、作家思想生成的文化因素及这些文化因素如何通过作品、人物体现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一、区域民族文化影响下的古代文学教学内容及特点

我们所要关注的就是次生文化的涓涓细流融入主流文化的过程, 并试图逆向分析出哪些东西是这个民族的, 哪些又是那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哪些是这个区域的, 哪些又是那个区域的, 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演绎生成的过程以及不同区域、民族文化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作家思想、流派形成、作品创作等。通过对文化内涵的分析深入理解作品, 通过对作品、流派的分析, 加深对区域民族文化特质性的理解。主要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把握此种视角下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和特点:

1. 注重文本的文化性

古代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遗产之一, 是不同时代文化遗存的符号表征, 依靠古代文学文本我们可以还原一个时代某种文化的大概面貌。这对于那些已经消逝或融入其他文化的古代民族文化来说是异常重要的。历史的发展便是个大熔炉, 很多弱势文化均被主流文化所包融, 但这并不意味着恢复已消逝的弱势文化是没用的, 其价值与意义在于:恢复弱势文化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主流文化的构成情况;上古文化的消失很多时候只是上层文化的消融, 其下层文化得以在民间保留, 研究文本中的透露出来的若干文化因素可以给民间文化找到“根”、文化归宿。古代文化很大一部分都保留在了文学作品中, 因此研究文学作品便可以验证文化交融的过程, 明确文本的文化属性。如各民族的创世神话都以本民族文字或汉字得到了保留, 通过研究创世神话为探讨民族起源, 区分不同民族文化做好了铺垫。比如巴文化作为一种古来的文化实体已经不存在了, 但通过研究土家族人的创世神话、诗歌, 我们可以清晰的勾勒出虎文化崇拜, 联系到古巴人崇虎、射虎习俗, 为我们可以肯定土家族的先民为古巴人提供例证。这种文本背后就蕴藏着一种已逝的文化。同以土家族文化为例, 鄂西、汉中土家族崇虎, 湘西、黔东土家族射虎, 均可以在他们的创世神话、诗歌中找到依据, 这便是文本反映出来的区域文化的不同。文本在这里充当了文化的表征。对文本的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某种文化的理解。

另外, 通过对文本文化性的发掘, 我们可以上溯文本产生的文化背景、渊源, 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层的文本分析上。如“屈原的思想系南北文化冲突的产物”。如果我们仅仅只注意到了文本中的“兮”字, 不深入挖掘内涵便说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 那未免有失偏颇。同理, 如果我们因老子为陈人, 陈后为楚所灭, 便说《老子》为楚文化或陈文化产物, 同样有失偏颇。因为就地域文化的影响来说, 如果出生地域可以影响作者的文化价值取向, 其游历、生活地域同样可以影响其价值取向, 那我们有什么理由来说《老子》不受其游历地域文化影响呢?这些猜测只有通过具体分析文本中的地域、民族文化面貌来验证。

2. 注重文化分析的教学模式

对于已经清楚知道的作家、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 我们可以反向依此种文化去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这便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使用文化分析法。文本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如果我们领悟到了文本赖以滋生的文化的思想精髓、习俗风貌, 对我们理解文本的思想精神、语言谴词、修辞方式无疑是大有帮助的。而以往仅仅局限于作家背景介绍, 一个人的出生、生活经历固然会对其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但仅仅这些是不够的。如往往我们注意到了这个人受过什么教育和什么人交往, 这些对他创作产生了什么影响, 却没能注意到人本身就是文化影响下的个体, 带有一定的文化倾向, 不管受教育还是与人交往, 都是本地域、本民族文化与他地、他族文化, 本人文化个性与异质文化的交融。如容美土司田世爵对其子弟重视汉文化教育, 使得子孙能诗会文并形成地方诗派, 诗歌集结成《田氏一家言》。以本地民族生活为内容, 依汉文格式韵调, 这本身就是汉族、土家族文化的交融。再如刘禹锡贞元年间根据巴渝民歌改作竹枝词, 便直接借鉴了民歌的格调, 这是汉族诗人利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进行创作的典范。因此分析一个人的经历不仅仅可以了解其思想变化的过程, 也可以了解其接受不同文化的轨迹。而这些影响则表现在他的文学作品中, 这时我们便可以用这种文化分析法去理解作品了。

通过这种方法, 将作品中的主要文化因素发掘出来, 前提是我们对某些文化的表现形式有初步的符号化认识, 即一种文化的特质属性可以用一个词或几个词来抽象表述。在作品分析时, 我们只需要抓住这一两个词就可以理解作品的文化构成及各文化因素所占有的比例。这便比单纯分析文本思想更进了一步。

3. 注重文本的区域性、民族性及其变迁, 可以引入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本相对比的方法

作家在其生活经历中伴随着游历、游仕等途径不断地接受不同区域文化、甚至触及少数民族文化, 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会有反映。这为我们研究作家的思想变迁提供了材料。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 在所有影响作家创作的次生文化中, 必定有一种文化是占主导地位的。纳兰性德是少数民族词人, 但长年居住在内地、用汉字创作, 其思想受汉文化影响当然比其自身民族文化影响要深。事实上, 人们总是习惯把某人当作某地、某族文化的代表, 便断定这个人深得此种文化之精髓, 而不考虑这个人受没受其他文化影响。如把屈原当作楚文化的代表, 苏轼当成蜀文化代表等, 均因他们受此两种文化影响至深。既然作家、作品有其主要的文化倾向, 我们便可以引入区域民族对比方法, 将同时代不同民族、地域的作家、作品、流派进行对比分析, 可以更深入理解文化的深层异质性。通过对比加深对作家、作品、流派的认识。这一点在流派分析方面使用的较多, 因为很多流派便是以区域贯名的, 如江西诗派、公安诗派等。在作品、作家思想分析中使用得相对较少, 有待推广。如我们可以将庄子与孟子进行比较, 分析南楚文化与邹鲁文化的不同;可以将辽宋金时不同民族作家作品的思想内涵进行比较, 分析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总之, 区域民族文化的提法便是认为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特征是不同的, 并试图将这种不同运用到对具体的文学作品、流派、作家思想的分析中。

以上阐述的既是这种新视角下古代文学教学的内容, 也体现着不同于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

二、区域民族文化对高校古代文学教学创新的意义

1. 区域民族文化为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这种民族文化是指单个的可以识别的民族, 而非指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大的概念下, 有很多特殊的, 看似不容于大传统的东西都被遮蔽了。人们宣称的“历史记忆”、展演的“文化”与“习俗”, 都被同化于“一元”之中, 但正如我们承认中华民族国家历史是不断上演着民族融合一样, 民族文化汇入大的江海也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在特定的时代打上了他独特的烙印。

区域文化中特别要关注的是小传统问题。个体独立的大文化传统从来都是要求统一的。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都是这样, 在这种大背景下生成的文学史, 如果仅仅关注提炼时代主题, 关注主流文化 (众多小文化传统融合的结果) 或者说阐述上层士大夫文化是不够的。原始小传统中的很多文化资源便会得不到关注。那样书写的文学史、用来教学的文学史都是陈旧与呆滞的, 小文化传统本身是多元的、复杂的, 但惟此得以在某个区域内保存了原滋原味的文化。古代有采诗之说, 《诗经》之诗, “据古籍记载推考, 当系先由采诗、献诗之积聚, 后来由太师加以整理编辑而成。采诗几乎全属民歌, 而献诗则多属于士大夫之作”。诗三百中的十五国风, 都采自于先秦时期不同的诸侯国和地区。先秦时期的民族、地域融合程度远远不及后世, 各地区 (国家) 保有了很多自己地方民族特色的上古文化。而以往对国风都过于强调思想内涵, 忽视了对区域文化的分析, 或者说做得还不够。既然《诗经》是部诗歌的汇编总集, 其不可避免地参次不齐。这更多地体现在“风”所呈现的文化风貌、词语运用上。如果我们从这些文化的差异性入手去分析国风, 将会是一个新的视角。以前公羊学派将《诗经》“泛政治化”, 用文本去附会上古政治;现代《诗经》研究上的“泛文本化”, 只重用挖掘诗歌的思想与文本价值, 忽视了其本身的文化价值, 这些都是不得其要领的。国风中也许含有未被挖掘的区域文化内涵, 其原始的文化资源的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而不仅仅是从现实文本出发去读取表层信息。

2. 区域民族文化教学是实现古代文学教学方法多样化的重要努力

传统的文学史教学以历史时间为线索、以朝代文学形式为中心。区域民族文化虽也考虑到时间历史因素, 但更多的是区域地理、民族人文因素。传统的教学方式特点在于能够准确地把握文学的流变传承, 很容易把握一个时代的文化传统 (虽然很大程度上只是体现为上层的、精英文化) 面貌、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而区域民族文化的教学模式能够从横向上剖析时代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的结构内涵, 对把握作品的外在产生情况是大有帮助的。现今关于作家心态的研究诗歌热点, 对一个时代某类群体或个人心态的把握与区域民族文化的研究则相反, 而这样的研究, 可以内在于作家心灵体悟, 对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精神气质无疑有很大帮助。虽然区域民族文化在中国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中广泛地运用, 但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调的还远远不够。很多时候, 只是在分析某位作家、流派产生的原因时稍带提及。对作品中出现的带有地域民族色彩的语言符号有关注, 但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也不够。如分析楚辞中的“兮”时, 都知道楚文化作品中爱用“兮”, 但为什么会用“兮”, 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却不甚了解。对语言符号尚且如此, 更不用说对深层文化因素的关注了。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篇2

我校从3月开始接受湖北省援疆办的委托,承接了新疆博州高校毕业生培养学习班的任务。因了这个机缘,笔者开始从事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从而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识。

在汉语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学好汉语,充分深入地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对于新疆班的学生来说,他们虽有属于自己民族文化的“底子”,但他们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地理、哲理等知之甚少,如何根据新疆学生特点把精深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引入课堂,引入他们平时的生活和谈论的话题中,构建学生丰富而又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层面,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学修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以诗歌为盲点突破口,增强诗文底蕴

针对学生对诗歌知识的缺乏,在常规课本教学外,可发动并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今中外的精品诗歌,给学生介绍诗歌欣赏的入门知识,推荐自己钟爱的诗篇,和他们探讨诗与人生的话题,谈论与诗歌相关的作品文化背景、文学流派、习俗典故等,引发学生对文化的渴求。

二、开展丰富的专题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我校新疆学生都是已经大学毕业了的,但是由于他们身处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平时使用汉语交流的机会很少,从小学到大学很多都上的是民族学校,在学校里老师学生讲的`都不是汉语,所以对于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是相对匮乏的。汉语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会说普通话会写汉字,还应该着眼于真正让少数民族学生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更热爱我们的祖国。

所以,笔者认为在教授汉语之余,我们应该多给学生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讲座,比如礼仪礼俗讲座、湖北文化讲座、地理知识讲座、国学讲座等等。我在给少数民族学生上汉语课的时候,第一节课我就给他们讲孔子,先让他们看电影《孔子》,然后让大家自由发言,看完电影后,大家都感受很深。可见,通过这些专题

活动和专项知识的讲解,可以让少数民族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中华文化的精髓。

三、以成语、熟语学习为辅,补充古汉语知识

内地新疆班学生对学习汉语的认识上有一个误区。他们觉得能把现代汉语学好就不错了,古文学了没用,而且也难懂。对学古文没兴趣,讨厌、害怕学古文。其实现代汉语中有许多词语所反映的事物,在当今社会中虽已不复存在,但原来的一些说法仍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这些成语既然是有出处的,那么要理解它的内涵,就必须了解它的文化背景。

由于相关知识的贫乏,对在课文或者对话时出现的一些常用熟语,新疆班学生常会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意思。汉语中许多口语化的惯用语如“碰钉子”“磨洋工”“走后门”等,表现力很强,但如果不了解它的文化前背景,也就不能理解它的内涵。因此要教育学生,现代汉语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没有扎实的古文基础,要学好汉语是很困难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汉语成绩的提高。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篇3

【关键字】民族音乐传承;高校音乐教学;音乐人才

前言:

加強对民族音乐教学的重视,使民族音乐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同时还可以促进民族高校音乐教学的不断深入。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地在我国进行发展,我们可以看出较多的学校对音乐教育过程更加重视,这将会成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详细的分析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高校音乐专业教学的现状,详细的讲解了我国民族高校音乐专业教学课程与民族音乐传承之间的关系,使民族高校音乐专业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有新的发展。

一、目前民族音乐文化的现状

我国音乐文化在不同的角度上,都可以看出民族音乐在目前的音乐市场发展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不仅使听众急剧减少,还导致了人们对民族音乐的不重视。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受到国家政策的保护,但是通过长时间的发展,民族音乐应该有自身的出路,不能一直被国家政策保护,这样做才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同时,民族音乐通过自身找出出路后,可以将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保存下来,使较多的听众可以感受到我国民族音乐的魅力。

二、对民族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音乐教育素质教育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我国民族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来看 通过对目前的音乐教育内容及形式来看,与发达国家之间的音乐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不断的重视民族传统音乐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兴趣,还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音乐教学在不断的发展,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要看清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这些不足表现对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视程度加以提升,音乐教师的文化素养也有待提升。高校音乐教学要不断的强化音乐文化教学的使用,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不断的发展和传承。

三、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从高校民族音乐专业的教学来讲,在我国音乐的基础上吸取了较多的国外音乐,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作用加以重视,这样才可以将我国民族音乐不断的传承下去,更好的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利用起来。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作为高校进行音乐教学的重点依据,在不断地吸取传统音乐的基础上还要不断的使民族文化进行完善,有效的促进我国高等学校音乐专业教学的改革发展。对于我国民族音乐传承来说,民族音乐专业教学发挥着一定的作用。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在高等学校音乐专业职工也要加以重视,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下去。

四、提升民族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作用

要不断的使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得到发展,民族音乐学院教学可以使民族音乐得到有效的发展。将民族音乐文化看做动态的过程,可以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有效的发挥。对于民族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来说,要树立民族音乐文化在现有的教学基础上。不断的完善教学的课程设置,只有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才可以将民族音乐教学发展到最好。对于我国民族高等音乐专业教学来说,大多出高校都没有将民族音乐作为主要的课程进行学习,所以很难使我国民族音乐得到相应的传承,这样会直接影响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发展效果。只有对音乐教学课程进行不断的设置,才可以使学生对民族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从高校音乐教学看来,民族音乐有着积极的作用,使学生对民族音乐得到相应的了解,对民族音乐加以重视。

对高校音乐教学课程加以改革,这样可以达到明显的效果,在民族音乐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音乐小学改革,有效的使音乐教学不断的完整。在进行改革的同时,还要培养民族音乐文化素养教育,在高度学校的不断发展及变化的过程中,要对文化素养教育加以重视,使较多的教师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的观念,同时还要不断的推进我国高等学校音乐专业的教学改革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我国民族音乐的不断发展。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音乐内容传播给学生,还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使人们可以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了解,不断的提升民族音乐文化,使民族音乐得到传承。

五、结语

综上所述,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的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教师在进行课程基础教育的时候详细的讲解民族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在教育的基础上不断的加强民族音乐的自身修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将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好的应用。对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加以传播,从我国民族高校音乐专业中看来,要对民族音乐人才进行不断的培养,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进行不断的传承,在日常的教学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在音乐讲授的过程中将民族音乐进行重点的教学,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使我国民族音乐得到相应的传承。因此,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仅需要教师发挥作用,还要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民族音乐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许玮.论多元化视野中的我国民族音乐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190-191.

[2]陈雅光.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56-57.

[3]杨薇.多元化教学对大学生创编健美操能力的影响[J].福建体育科技,2012,(2):44-46.

[4]陈亚敏.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意义和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2):34-35.

[5]钱永军.让民族音乐文化深入高校是美育的迫切要求[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56-57.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篇4

一、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现状

(一) 关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任课教师情况的调查分析

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 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区高校担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任务的多是中青年汉族教师, 大都是具有副教授职称或是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 汉语言功底深厚, 专业基础扎实, 知识面广, 具有很强的语言组织能力, 能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清晰的解答, 比较受学生欢迎。

我们以“你认为哪个民族的老师教现代汉语的效果更好”和“你希望老师用什么语言上现代汉语课”为调查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了学生对现代汉语教师的要求,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选择“汉族教师讲授现代汉语的效果比较好”, 并且普遍希望教师上课时使用汉语。目前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大都是汉族教师, 使用汉语授课, 和学生的意愿完全相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汉族教师都是中青年教师,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除了讲授现代汉语外, 至少承担两到三门的汉语言专业课程教学, 教学任务繁重。此外大部分青年教师还在院系担任行政工作, 工作压力大, 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调整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课堂教学。

2.在我们调查的学校中从事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教师大部分不懂少数民族语言, 这样, 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亲和力, 学生有时缺乏学习兴趣。

(二) 关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

我们以“你认为现在使用的现代汉语教材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为调查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教材的满意程度, 学生普遍认为现行现代汉语教材最大的问题是“理论过多、练习内容形式较少”, 选用的教材不能满足学生要求;学生想通过现代汉语课, 全方位学习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汉字、汉文化等方面的系统知识。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主要使用黄伯荣、廖旭东的《现代汉语》。该书是一部理论性、科学性较强并能密切联系实际、全国高等院校普遍使用的教材。近几年新疆有的高校使用谷晓恒主编民族地区暨民族院校中国语文学规划创新教材《现代汉语》, 有的高校则组织教师自编教材供上课使用。这些教材针对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特点, 在某些章节上做了调整, 但是配套练习根本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口语和提高写作能力的需要。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说和写的能力是他们最想获得的技能, 也是最不好掌握的, 甚至直接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就业。于是很多学生将提高自己“说”“写”的能力寄希望于课堂教学。而我们使用的教材在这些方面的内容是少之又少, 亟待改进。

(三) 关于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方法的调查分析

我们以“你觉得有必要一直在课堂上学习现代汉语吗”“你认为现代汉语学习获得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什么”“你希望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法是什么”为调查项目来了解学生对现代汉语课的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有95%的学生认为“现代汉语理论性强, 有必要在课堂上学习现代汉语”;88%的学生认为学习现代汉语主要通过“课堂传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 讲解和练习相结合”。这表明学生希望通过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和大量练习来学好现代汉语系统知识, 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 教师教学过程中主要讲授现代汉语理论知识, 对学生的训练较少, 没有将现代汉语学习和学生十分关注的HSK、MHK考试有效结合起来,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讲课手段单一, 直到近两年才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制作的课件也比较简单, 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等方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对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提出的几点建议

调查结果显示,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在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改善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的策略:

(一) 加强师资建设, 提高教师素质

吕必松先生说:“要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就必须加强理论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要改革和完善教学体系以提高教学质量, 要加强理论研究以提高学术水平, 就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提高教师素质。”

我们认为应该由兼通民汉语言的教师讲授现代汉语课程, 但目前这样的教师实在太少, 新疆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教学教师大部分是汉族教师。若教师能粗通少数民族语言, 就能在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此我们应该为现代汉语课程选派专门的师资力量, 让他们学习少数民族语言, 在一定程度上使用少数民族语言。

(二) 结合MHK考试和普通话测试, 增设符合实际的教学练习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得知, 部分学生在进入专业课学习前, 已经达到MHK三乙水平, 而毕业时必须要达到MHK三甲。有少部分学生在预科时已经通过MHK三甲, 他们还想参加普通话考试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 更想拿到普通话水平证书来为将来的就业创造机会。而80%左右的学生平时根本不关注汉语, 平时也不说汉语, 现代汉语课程是学生进入到专业课学习后唯一能够系统学习汉语和练习汉语的机会。学生把通过考试的希望寄予现代汉语课堂, 因此现代汉语课堂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之外, 还要使基本理论紧密地指导语言实践。“我们任课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每个章节后面的‘思考和练习’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 自己设计或查找MHK考试和普通话训练中与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相关的一些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这有助于学生准备MHK考试和普通话测试,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运用多媒体技术,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现代汉语课的知识量大、课时量少, 教学任务繁重, 使用传统讲授的方法 (板书) , 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 可以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图文并茂, 生动形象, 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学生的训练时间。

总之, 如何提高高校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个人能力有限, 提出的这些策略还不够成熟, 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这些方法是否恰当, 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高校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分析 篇5

摘要:英美文学教学是英语专业高年级的必修课程之一,对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培养非常关键。本文从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方面分析英美文学知识的重要性,并提出高校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学教学时应结合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英美文学知识对学生四项综合技能的影响

语言技能包括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两大技能,即,听和读为语言输入技能;说和写为语言输出技能。传统的英语教学都注重这四项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语言修养、文化意识的培养及文学修养。事实上,语言技能和语言文化、文学修养是交织在一起,互相影响。

(一)英美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的提高

英美文学课的教材一般是《英美文学史》、《英美文学作品选读》及《文学批评原理》,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分析英语文学原著的能力。语言知识的获得在一定程度上须借助于看与读,英美文学课所用的教材、教师的讲义都是全英文;加之教学对象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水平略高于非专业的学生,因此教师的课堂用语几乎都是英语。这样学生上课时不仅要注意力集中地听老师讲课还要做相应的笔记。如果教师将学生所记录的英美文学知识笔记作为评定期末考试成绩的一部分,不仅检测了学生听课的情况,而且也迫使学生注意去听,促进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口语技能是语言输出技能之一,需要积累一定量的语言技能输入。文学作品的内容、词汇丰富,极大地吸引了学生读的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增加了英语词汇量和积累了口语素材。教师对文学作品内容讲解后,学生可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主题在某一种文学批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展开讨论。在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即可了解英语文化、学会对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还可以锻炼英语听说能力,英语理解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英美文学的学习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英美文学选读教材选的阅读材料都是英美著名小说家、戏剧作家、诗人的经典作品。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可以使其了解课文大意,课前预习对作品的基本了解与课上教师的讲解相结合,特别是教师对作家生平、创作风格、社会创作背景的介绍,能激发学生反复阅读该作品的兴趣和热情,增加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尤其是课堂上教师对作品重点段落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学生通过精读重点段落可以准确分析作品中人物性格特点、语言特点以及综合评价作品的叙事技巧和主题思想从而加深对该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理解和思考性的阅读能力。通过课前的泛读和课上的精读,学生不仅对文学作品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阅读四个层次的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即字面阅读能力、推断阅读能力、批判性阅读能力和欣赏性阅读能力得以提升。进而激发了学生阅读英文文学作品的兴趣,运用这四种阅读技巧自觉地加强课外阅读,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能力。

(三)英美文学课可促进学生英语书面交际能力的提升

英美文学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的阅读能力,对写作能力的培养也起到推动作用。文学作品是语言艺术的结晶,也是艺术语言的表现,是语言大师千锤百炼的语言。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分析、欣赏与模仿,学生可创造出源于生活,反映生活、朴实自然的佳作。英美文学课堂上,教师会引导学生对每一篇文学作品进行分析、欣赏。遇到重要语句、短语的搭配和词的修辞用法时,教师不仅对它们进行讲解,还会训练学生对精彩的句子和修辞加以记忆,模仿,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英语词汇和优美的表达方式。在这样长期坚持不解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和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选择、讲解著名英美文学大师的文学作品

1.英美文学大师的作品有代表性质和极强的感染力,英语专业学生对之熟悉度偏高,有的学生已经阅读过相关的中文版本,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部分,符合学生的英语水平。

2.教师适当在课堂上介绍文学史和作家流派。每一部文学作品都体现和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环境。文学史的介绍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英美文化。此外,在给学生介绍英美文化知识的同时,列举一些少数民族社会历史文化和汉语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学习,加深对三种文化的理解和差异认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3.根据学生英语水平,教师推荐一些学生感兴趣,时代和文化差异小,可读性和代表性强的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充分利用多媒体、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根据文学原著改编的电影,让学生分析原著与电影的差异,从而体现文学作品的魅力,加强了英美文学课的生动形象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中心”是英美文学教学中培养语言综合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要实现对一篇文学作品的真正理解,就必须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即,文学作品的分析、讨论等。教师作为指导学习的人,应注重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组织开展各式各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三)改进考核方式

英美文学课教学效果传统的检查方式为闭卷考试,学生往往在期末时死记硬背文学史和英美文学常识以应付一张试卷,这样的考核方式忽略了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因此,结合学生平时课堂参与、笔记记录和讨论的情况给出期末的综合测评,学生才会对每一次文学课上的教学活动积极认真的准备和有效地完成,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能力,保证教学效果。

三、结语

英美文学教学和语言技能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交际能力除了取决于语言技能外,还依赖于背景知识能力,即目标语的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学作为一种能全面展示社会与文化形态的学科,是语言最完美形式的体现,它依赖语言表达深邃的含义;文学包罗万象,它优美的行文和富有艺术的表达深深影响着学习者的学习和生活。因此,英语专业教学应重视英美文学教学,增强学生英美文学意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语言技能,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英美文学课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常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借此领悟异域文化的精神,增长文学知识,培养审美情趣。

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思考 篇6

关键词:高校 民族乐器 教学 改革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凝萃出的精华,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作为展现民族音乐必需工具的民族器乐,其存在的价值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在当代教育背景下,民族器乐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高校作为教授传承民族器乐的重要平台,其教学的改革发展必须受到重视。

一、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意义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而民族器乐则也可作为一面明镜,帮助专家学者们对当代音乐的发展进行思考探索。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凝炼出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民族音乐的载体,民族器乐身上已被打下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但这些过去的印记不代表着要被抛弃,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改革创新,使其与时俱进,才能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也才能继续传承发展民族音乐。改革创新民族乐器最重要的不是本身,其根本是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展现出民族乐器的真正魅力。

高校无疑是培育专业人才的摇篮。无论是具有高音乐素养的教师,还是极度热爱音乐的学生,他们都是传承民族器乐的重要基石,也是发展民族器乐的中间力量。通过高校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可以将民族器乐以更多的方式传播到民族的各个角落,使民族器乐得以更好的传承发展。但历史在进步、时代在变迁,为了跟随时代的步伐,民族乐器的改革发展不可避免,因此高校民族乐器的教学也必须开拓创新。传承民族音乐,弘扬中华文化正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所在。

二、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培养出了大量非常优秀的民族器乐人才,在传承发展民族音乐的道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我国教育和文化体制的改革,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中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在招生方式、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器乐教材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

(一)教学模式缺乏新意

高校民族器乐的教学最注重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对民族器乐的技巧掌握,将民族器乐的教学着重放在了民族器乐上,而不是培养民族器乐人才自身的艺术修养,这是高校民族器乐教学一直以来的模式,也是其最大的弊端。随着现今社会的发展,高校中出现了大量新兴的学科,也迫使高校学生重建自身的知识体系,若民族器乐教育仍盲目遵从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只能培养出有着高度的演奏技巧的民族器乐演奏者,而不是可以传承发展民族器乐的音乐人才。

(二)课程设置默守陈规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接受外来事物的能力已大大改变,这也造成了西方音乐或现代音乐对民族音乐的冲击。当前在高校的音乐课生体系中,民族器乐的课程所占据的位置明显偏低,所涉种类也很有限,使学生们无法真正学习到各类民族器乐,也无法提升自身的民族器乐修养,严重阻碍了学生提高民族乐器水平,这对于民族器乐的教学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三)器乐教材千篇一律

任何教学工作最离不开的工具就是教材,而教材如何也关系着教学质量的好坏。随着西方文化的渗入,我国高校民族器乐的教学教材也受其影响,其模式和内容很大程度上都与西方教材无样,这使得民族器乐的特色逐渐被掩埋,非常不利于我国民族器乐教学的发展与民族器乐文化的传承。而且高校很少能够针对本校民族器乐学生的自身水平来选择民族器乐教材,这也成为了影响民族器乐教学质量的不利因素。

三、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措施

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背景下,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势在必行。要实现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发展的目标,就必须针对我国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充分体现出民族器乐在中华文化中占有的重要位置。针对前文所提到的目前高校民族器乐教学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革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民族器乐跟随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革新现阶段的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模式。首先,高校不仅要优化课堂上的教学质量,还要注重加强学生课堂外的实践能力。其次,除了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可以真正体会到民族器乐的内涵,从而传承发展民族器乐文化。最后,高校还应根据市场上对民族器乐人才的需求培养人才,使这些专业人才能够真正学有所用,贡献社会。

(二)改革课程设置

对音乐课程的改革主要还是体现在民族器乐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多设置民族器乐相关的课程,使学生可以接触更多民族器乐,了解更多的民族器乐文化。其次,重视对学生基本民族器乐技巧的规范化训练,只有扎实基础,才能掌握民族器乐的根本。最后,要多安排采风实践课程,让学生通过实践身临其境,如此才能有更深体会,并加以思考,实现创新。

(三)创新器乐教材

要实现创新器乐教材,达到实现改革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目标,就要推陳出新,不仅将民族器乐本身所特有的文化色彩加入到器乐教材中,还要懂得吸收西方文化中的精华,加以利用融入到民族器乐文化中,使其不仅保有本身的特色,还能顺应时代的发展。

四、结语

只有传承发展民族器乐文化,才能保有中国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完整。民族器乐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而高校是培养民族器乐人才的重要平台,必须保证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质量才能培育出更多优秀的民族器乐人才,才能传承发展民族器乐文化,因此高校民族器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顾毅白.关于高校民族器乐演奏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音乐时空,2014,(07).

[2]初征.浅论高校民族器乐课程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3,(29).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篇7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是必然的义务。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鲍元恺先生说过“数典忘祖, 缺乏民族文化根基的人, 永远不可能以独立人格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民族音乐文化能够通过对学生品格的塑造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为使普通高校中国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更有实效和针对性, 笔者于2 0 0 9年1 0月对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长师”) 的部分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希望以点见面, 了解当代大学生中国民族音乐的兴趣与需求。

一、长师音乐艺术选修课开设现状

重庆市长江师范学院是市属普通本科院校, 由原涪陵师范学院更名而来, 已有7 0多年的办学历史。近年来, 响应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选修课教学的号召, 陆续开设了《音乐欣赏》、《笛子演奏》、《吉他演奏》、《葫芦丝演奏》等音乐类选修课程。总体而言, 所开设课程偏重于音乐实践类, 而音乐修养类课程的开设相对薄弱。

除了音乐类选修课, 学校还成立了一些音乐艺术类社团, 有顽石舞社、音乐爱好者协会、繁星戏剧社等社团组织。这些社团组织定期排练, 每学期都组织舞蹈、话剧、音乐会等演出活动。为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艺术生活、增加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拓展兴趣天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二、大学生民族音乐素养与需求——由问卷调查结果透视

笔者于长师发放的问卷主要包括四个系院5个专业, 分别是:0 9级语文教育专业, 0 7艺术设计、0 8级工造专业, 0 7级英语教育专业, 0 8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调查学生涵盖文、理、艺术三大门类。共发放问卷1 8 0份, 有效问卷1 5 2份。回收率8 4%。

问卷包含1 2个选择题 (单选和多选) 。内容涉及学生对音乐选修课的认识与看法, 对中国古代、近现代及当代一些经典音乐形式的了解及需求。

2.1大学生对中国音乐鉴赏类课程的兴趣与需求

2.1.1希望开设中国音乐鉴赏课, 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问卷第1题考查大学生对学校是否有必要开设“中国音乐鉴赏课”的看法。

注:由表可见, 共有8 8.1%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中国音乐鉴赏课, 并且表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愿意选修。由此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希望学校开设中国音乐鉴赏课程, 以满足他们对中国民族音乐知识的了解需求。认为“无所谓”和“没有必要”选修的学生共占总人数的1 1.9%。说明这少部分学生对学习了解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还缺乏正确的认识。

第1 0题是学生对于流行音乐进课堂的看法。7 8.1%的学生认为流行音乐有必要进入中国音乐鉴赏课课堂, 7.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 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比例占1 5.1%。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希望能在中国音乐鉴赏课中融入流行音乐内容, 以使中国音乐鉴赏课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性和贴近学生的生活。

2.1.2民族音乐审美需求复苏——中外音乐欣赏类课程兴趣倾向对比

第2题是关于大学生对中外音乐欣赏类课程选修兴趣的了解。

注:由表可见, “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和“中外著名歌剧赏析”两门课程的选择人数最多, 均为6 7人, 各占4 4%。说明大学生对中国民族器乐这一种类丰富而又文化积淀深厚的音乐类别和具有演唱表演及剧情故事的歌剧艺术具有较浓厚的兴趣。“中国民族器乐欣赏”实质是“中国音乐鉴赏”课内容的组成部分。

选择“中国音乐鉴赏”课的人数其次, 占3 6.8%, 明显高于“西方交响音乐赏析”, 这说明学生已逐渐摆脱前些年“欧洲文化中心论”关于西方音乐比中国音乐先进和高级的论调影响, 开始对中国音乐有了正确的审美认识与需求。

其余选择比例依次为“中国地方民歌鉴赏与演唱” (2 9.6%) 、“戏曲曲艺音乐欣赏” (2 1.7%) 、“西方交响音乐欣赏” (1 9.7%) ;另外选择“流行音乐、电子音乐、越多越好”的各1人, 共占2%。“戏曲曲艺音乐”这一长期以来颇受青年学生冷落的课程选择比例仍然偏低, 仅高于“西方交响音乐欣赏”。

总体而言, 学生对于中国音乐类课程的选修倾向高于西方音乐, 尤其“西方交响音乐欣赏”这一普通高校开设时间较早、开设面较广的课程选择比例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由此看出,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长, 国民及广大青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审美需求逐渐复苏。

2.2大学生中国民族音乐素养及需求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大学生对中国音乐有着较高的兴趣与需求。但他们中国民族音乐的素养如何?对中国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有多少呢?我们将通过下面内容进一步了解。

2.2.1大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知识的了解与需求

第3/4/5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音乐知识的了解与需求。

注:对曾侯乙编钟、古琴、昆曲和琴歌这些经典的古代音乐形式, 仅有6.5%和1 1.8%的学生知道并欣赏过, 有少部分学生 (8.4%、1 4.5%和9%) 表示不了解也没有兴趣。这部分学生不排除因对中国古代音乐的陌生和距离感导致兴趣不足。选择“知道一些, 希望深入了解”的学生人数最多, 分别为60.5%、53.2%和39.5%, 这一结果令人颇感欣慰, 表明我们的大学生对于我国古代音乐并非一无所知。因了解不深, 所以纷纷表示愿意去深入了解。这就为中国音乐鉴赏课的开设提供了需求基础。

2.2.2大学生对中国近现代与当代音乐知识的了解与需求

第7、8、9题分别考查学生对近现代及当代音乐知识的了解与需求。

注:由表可见, 对于曾经备受冷落的文革时期音乐——样板戏, 有8 0.9%的学生希

望去了解它, 1 9.1%的学生没有兴趣不想了解, 选择结果大大超过预想。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已有所转变, 开始逐渐以开放的眼光客观地去看待和接受不同时期的音乐形式。

谭盾是当代中国乐坛“先锋派音乐”的代表人物, 《地图》是他近年来创作的一部倍受关注的多媒体大提琴协奏曲。是谭盾于1 9 9 9和2 0 0 1年两次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采集的原始声像素材与大提琴及交响乐队的协奏。《地图》的音乐手稿已被纽约卡耐基音乐厅世界作曲大师手稿廊收藏, 谭盾是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东方音乐家。对于这样一位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当代乐坛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仅有1.3%的学生知道并欣赏过。有8 0.2%的学生不知道谭盾及其作品《地图》。

“女子十二乐坊”是2 1世纪初兴起的新民乐领军团体, 它将中国传统的乐器

组合与现代流行音乐演奏形式相结合, 拓展了中国民族器乐的欣赏群体, 在国内外弘扬了中国民族音乐。对这一通俗与古典相结合的新民乐形式, 有6 2.5%的学生知道并欣赏过, 2 5%的学生知道但未欣赏过。仅有9%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另有1.3%的学生表示不了解也没兴趣。

由上7、8、9题的调查结果显示, 站在文化知识前沿的大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及当代专业领域有影响的作曲家及其音乐创作了解还远远不够, 这两个时期的音乐知识还比较欠缺。“女子十二乐坊”这一当代音乐品种因其可接受性强, 形式通俗新颖, 在电视媒体中出镜率高, 而受到较多学生的关注与喜爱。

2.2.3大学生对中国音乐鉴赏课教学方式的选择

1 2题考查大学生对中国音乐讲授方式的选择。

注:由表可见, “音乐专题讲授方式”颇受大学生青睐。专题教学以其知识的凝练、深入和文化内涵的深刻, 对于音乐基础薄弱而文化修养相对较高的大学生来讲, 更能引发学习的兴趣, 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我们了解到, 当代大学生对于我国经典的民族音乐了解还不多, 他们的民族音乐素养尚比较欠缺, 少部分学生对于大学生应否学习了解民族音乐文化认识还不够。因此, 普通高校应切实贯彻响应教育部的方针政策, 加强中国音乐鉴赏课的开设与教学。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兴趣需求, 选择不同时期、不同类别的中国经典音乐, 运用灵活而恰当的教学方式呈现给学生, 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做到了解民族音乐, 喜爱民族音乐。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民族音乐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M].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3年5月第1版。

[2]、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9年12月第1版。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篇8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发展

一、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民族传统造就了优秀的民族音乐, 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 民族音乐应始终通过音乐教育传承下去。因此, 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主要有:

1. 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审美情趣。

民族音乐蕴涵了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内涵, 体现了民族的审美习惯和审美观。通过音乐教学课堂介绍优秀的民族音乐, 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审美情趣和民族自豪感, 振奋民族精神。

2. 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

民族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缩影。通过民族音乐的学习, 无疑使学生加深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二、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教育的不足

当前, 西方流行音乐的盛行, 使得学生更为乐意在课堂上听到传唱度、流行度高的流行音乐。一旦在课堂上播放民族音乐, 大部分学生则兴致不高, 甚至对于教师的知识传授也是被动接受。如, 在课堂上提问《南泥湾》描述的民族属性, 多数学生一问三不知, 更不能背唱。而播放流行音乐或者听到喜爱的流行歌手的歌曲, 学生课堂上却能保持足够的活跃度, 甚至将歌曲一个字不差的背唱出来。可见, 很多学生不愿接触民族音乐, 因此导致极度欠缺民族知识, 对民族音乐却知之甚少, 这不得不使许多教育工作者堪忧。

那么, 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是急需探讨和思考的问题。

三、如何改善民族音乐的教学方式

1. 音乐欣赏方面

传统教学方式中, 为了弘扬纯正的民族文化, 在音乐欣赏课堂上, 教师常常选择七八十年代版本的音乐播放, 以传达原汁原味的民族音乐。而在流行文化盛行的二十世纪大多数学生已无法提起兴趣去欣赏这类老歌, 被动的是接受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民族流行风是近年来才盛行起来的一种音乐风格, 这种风格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民族文化, 也加入了流行元素, 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独特的曲风吸引着青年学生群体。因此, 音乐教学中可以抓住学生这一审美心理, 用流行的方式来演绎民族音乐, 寻找民族与流行的最佳结合点, 诱导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课堂中, 可以选择被流行歌手重新演绎或改编的新版经典歌曲进行赏析, 如周笔畅重新加入流行元素改编演绎的《浏阳河2008》, 即保留了原曲特有的浏阳河文化特征, 又运用了更为贴近新时代特色的流行歌曲的演绎方式表达了新一代告别过去迎接未来的美好愿景。学生从传统民族音乐中感受到了流行元素的碰撞, 学习兴趣必定大增。除此之外, 以下几点原因亦可以有力论证这一方法的有效性。

首先, 青年学生群体更乐于欣赏喜爱的年轻歌手演绎。

“老歌新唱”的大部分歌手均是以流行音乐起步, 由于大部分学生均将这些流行歌手视为时尚风尚的导向者, 不仅能接受这些明星的流行音乐, 也会接受其演绎的新版民族音乐, 甚至以听这些民族音乐为时尚, 因为这是他们所崇拜的明星唱的歌演奏的器乐。因此, 用这种方式吸引学生接受新版民族音乐后, 教师便能进一步向兴致浓厚的学生介绍民族文化, 甚至可以通过将原版老歌和新版民歌相互比较, 使学生从两者不同的音乐特点中寻找相同点, 如都具有原汁原味的民族元素, 这种民族元素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样的传统文化……于是, 学生便一步步进入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中。

其次, 新型民族音乐制作方式更贴近青年学生的喜好。

重新改编的民族音乐基本上是用MDI制作, 经过电子合成等特殊的音效处理, 音色动听。在尽量保留民歌或民族器乐风格的基础上, 加入了大量电子音乐元素, 趋于流行音乐的伴奏和制作手法, 颇能吸引住青年学生的兴趣。例如, 课堂中, 我播放了原版民乐队演奏的《茉莉花》, 学生兴致不高, 课堂效果沉闷无趣。于是我将女子十二乐坊重新演奏的《茉莉花》播放给学生们听, 学生的兴致明显开始复苏, 不久课堂便进入积极踊跃的欣赏讨论氛围。女子十二乐坊《茉莉花》在演奏中加入的激昂有力的电子鼓节奏, 学生们对经过特殊电子处理的音效兴致盎然, 不约而同地以脚或手轻轻随着节奏和拍。

因此, 音乐教学课堂中, 寻找民族与流行的最佳结合点, 采取有效的方式引导学生产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兴趣是十分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2. 音乐表现方面

(1) 学生在民族歌曲演唱中加入流行元素

一是民歌演唱选择流行歌手的伴奏带。教师应鼓励学生参加歌唱比赛, 在民歌演唱的伴奏带选择上, 可以挑选流行歌手的伴奏带。改编后的流行歌手演绎的民歌伴奏带, 其中所具有的现代电子鼓配乐深受学生喜爱, 学生听得多并擅长把握这样的节奏, 跟上节拍。经过电子特殊处理的伴奏效果, 加上学生自信的演唱, 不仅提高了演出质量, 也拉近了学生和民族音乐之间的距离。

二是民歌演唱者的舞台表演动作中加入流行舞蹈。青年学生喜欢流行歌手的原因之一, 是因为被歌手舞台上洒脱自信的舞台动作所吸引, 边跳边唱的方式带动了现场气氛。而传统的民歌手在演唱时通常更多的是注重演唱技巧而较少使用夸张的形体动作, 这也是青年学生不乐于在歌唱比赛中演唱民歌的重要原因, 气氛情绪无法调动起来。为了改变这一情况, 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在民歌演唱, 加入适合的舞蹈动作或表演方式。如, 在演唱《青春舞曲》中, 选用现代的电子鼓伴奏, 并配以火爆的街舞进行演绎。对于调动演唱者演唱民歌的激情和产生对民族音乐流行化的兴趣是十分有效的。

(2) 民族器乐演奏同样可以加入流行元素

传统的民乐队演出, 器乐演奏者通常正襟危坐的拉着二胡, 吹着笛子, 甚至不苟言笑的表演, 学生演奏民族器乐时毫无激情, 也就对民族音乐的学习产生不良浓厚的兴趣。调动演奏激情的方式, 可以让演奏者随着音乐节奏舞动形体, 让他们动起来。“女子十二乐坊”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十二位弹奏着不同民乐器的美女演唱者, 将乐器固定在舒适的位置, 如拉二胡的用带子系在腰间, 唱着改编的民族歌曲, 随着节拍摆动身体, 甚至可以在舞台上任意走动。笛子手更是如此。

这样就会使整个表演显得活跃, 也是学生们喜欢的方式。

鉴于流行和民族相结合在表演方面的可行性, 在民族音乐表演课堂上, 可以采取这样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中举办一场小型的文艺演出, 曲目以民族音乐为主, 而表演方式是流行的。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方式很赞同, 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度, 纷纷采用他们喜爱的表演方式进行演出, 呈现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族流行音乐盛宴。这说明流行和民族结合, 在表演方面也是可行的

以上的所有方式都是为了吸引学生接触民族音乐, 只有学生愿意接触这些以新方式出现的民族音乐, 我们才有机会向他们介绍民族音乐的原始风貌, 介绍新民族音乐的根源乃至形成这种民族音乐风格特征的原因等更深层次的知识。这样我们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学生的民族音乐教育, 而不至于事与愿违地流于形式。

四、结语

进入二十世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后, 西方流行音乐的冲击下, 体现民族文化的民族传统音乐越来越受到青年学生的排斥, 单纯的灌输传统民乐知识已经无法调动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寻找流行与民族的最佳结合点, 采取适合新时代特征的音乐教学方式, 才能更有效的传授民族音乐。弘扬民族音乐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是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在音乐教学中, 我们要始终坚持用科学有效的方式弘扬民族音乐的音乐教育基本理念, 将中国民族音乐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姚启源著.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 篇9

汉语作为国际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之一, 因此, 应提高对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言的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同时, 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以防止学生出现厌学的学习状态, 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言的水平。同时, 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从而提高汉语言的教学质量。

一、汉语言文学在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的少数民族的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民族之间的差异性较大,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使学生产生了厌学的学习心理, 不利于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也制约了民族之间的融合。

(一) 广泛的语言文字阻碍了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同时, 汉字是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基础教学, 因为汉字具有复杂多变性, 因此,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然而, 汉字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学好汉字, 才能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的文学水平[1]。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 同时, 汉字是一个庞大的语言系统, 在汉语字典中随意拿出两个字都可以组成一个词语, 因此, 学生在学习汉语词语的过程中由于只看到了汉语词语的固定意思, 没有看到汉语中延伸出来的意思, 因此, 阻碍了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的发展。

例如:对汉语言中的“吃”的理解, “吃”代表的是吃东西的意思。然而在不同的情景下所表达的是不同的含义, 如我吃完饭了表示的是吃的结果;在吃饭表示的是吃的过程;吃吃表示的是口吃的意思;形容说话不利索、结巴;这种纸不吃磨, 这句话里的吃表示的是吸收的意思;吃力表示的是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到力不从心。因此, 汉字包含着许多的意思, 同样, 将汉字与其他字组合在一起的时候, 汉字也就多了另一层的含义。

(二) 文化习俗的不同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习俗, 因此, 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民族信仰。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使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 制约了学生的发展。然而,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材中有着许多关于汉族文化的文学作品, 由于学生不了解汉族的文化习俗, 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瓶颈, 不利于我国和谐统一的发展[2]。

例如:“你吃饭了吗?”从字面上的理解是询问对方吃没吃饭, 而延伸出来的意思, 只是见面双方出于友好打一个招呼。“什么时候请我们喝酒啊?”从字面上理解是询问对方什么时候请客吃饭, 但是延伸出来的意思是询问对方什么时候结婚, 因为在参加婚宴的时候会喝喜酒, 所以汉族人民普遍用“喝酒”代替结婚。

(三) 教师的专业素质限制了学生的汉语言文学的提高

教师的专业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情况, 据了解, 在当前的少数民族的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的专业素质过低, 因此, 在学生遇到难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的时候, 得不到教师的回应, 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时,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中, 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 导致学生没有认识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在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据了解, 许多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师普遍是来自援藏家庭, 因此, 限制了民族之间的和谐发展。

二、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 增强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 因此, 在少数民族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要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同时, 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指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在教学时, 不仅要重视课堂教学, 还应增强对课余时间的指导, 利用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文学水平的发展。因此, 教师可以通过阅读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理解的词组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3]。

(二) 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创建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当前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普遍采取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 这样的学习方式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又限制了学生的文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教师要积极创建故事情景的教学模式, 利用故事将文学作品的内涵表达出来。同时, 教师要改进教学手段, 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例如:在阅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的文学作品时, 教师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还原作品当时的年代, 创建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 依据作品内容设定人物关系, 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平凡的世界》的认识, 从而体会平凡中的不平凡。

(三)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 在汉语言文学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一是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的好习惯, 同时, 对于不懂得教学内容要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便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二是在进行文学作品欣赏的时候, 要从作品的背景进行分析, 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三是教师要不断增强学生的信心, 体验成功所带来的乐趣, 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4]。

(四)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不断地与学生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促进师生之间的发展。同时,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实现相互尊重的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5]。

(五)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为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效率, 首先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让学生身心的融入在学生生活中, 以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依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教学, 实现因材施教。基于此, 教师应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手段, 实现趣味性的教学方式, 从而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学发展。

在少数民族教学中增设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有助于拉近民族之间的距离, 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发展, 增进民族之间的友谊, 从而拉动少数民族的经济增长。

结语

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民族之间的差异,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而实现教学的最佳效果。汉语是一门较为复杂的语言, 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要由浅至深、由易到难进行教学, 以便于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参考文献

[1]谭敏.浅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经济研究导刊, 2011, 23 (25) :261-262.

[2]李雪荣.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专业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探析[J].塔里木大学学报, 2010, 21 (4) :88-90.

[3]李蕾.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J].文学教育 (中) , 2014, 34 (6) :126-128.

[4]鲁和英.少数民族汉语言文学课程建设探讨[J].剑南文学:下半月, 2011, 34 (47) :149-149.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思考 篇10

(一) 教学方式方法不完善

当前, 我国大多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依然在传统模式的禁锢中, 在提倡素质教育大潮中出现的新型的教学方式方法在高校民族民间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几率很小, 这不仅不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 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难以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难以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 也难以将舞蹈动作完成得完美。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教师以讲授和示范为主, 对于学生舞蹈动作是否标准和规范特别在意, 特别追求学生舞姿的优美, 而对于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内涵的把握程度和舞蹈技能的掌握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 也就是说, 教师只是教授了理论、示范了动作、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舞蹈知识和动作, 却没有准确传达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和技能, 忽视了学生的舞蹈技能锻炼, 这导致很多学生难以将舞蹈的内在气质和自己的感情通过动作释放出来。此外, 教师对于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学习规划过于整体性, 一味地要求学生能达到怎样的程度和高度, 对于学生的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没有充分重视, 这导致学生的特长难以有效发挥, 对于教学效率也不利。

(二) 教材选择不合理

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对于教学开展的是否顺利有着直接的影响, 因为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教材是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和授课的基础和重要依据。对于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也说也是如此,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开展是否顺利, 因为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开展课程教学的依据就是教材大纲要求亦或是基本内容, 所以, 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是否合理是很重要的。然而, 现阶段很多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选择依然传统, 依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沿用原来选用的教材, 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 这些教材中的很多内容已经时过境迁,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所以, 高校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择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重视。

(三) 课程设置不科学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我国的教育都处在教学大纲指导的计划模式中, 这种大纲计划模式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开展, 也基本上满足了大多数人的学习需求。然而, 这种模式的长期使用导致一些学科的个性难以彰显, 使得专业课程设置很僵硬, 缺乏人性化、科学化。在社会发展的时代变迁的当下, 具体到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 其课程设置也出现一些明显的缺陷, 这对于专业课程的开展和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形成一定的障碍。

二、改进措施

(一) 教学方法多元化

与一般学科的教学相比较而言,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既有共性特征, 也有其个性特征, 因此,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要结合实际需要勇于探索和运用新型的适合的教学方法。其一是组合教学法。组合教学法一般依据元素―动作―短句―组合―片段的过程进行, 其特色就是有较强的整体性和灵活性:整体性体现在学生可以有机结合以前学过的各种舞蹈动作、风格等, 以便形成自己的独特感悟;灵活性体现在每个步骤不一定是固定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创造能力。其二是感性教学法。我们知道, 舞蹈的本质在于抒发和表达, 因此,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就可以以情感激发为植入点, 从舞蹈的精神层面入手, 给学生多介绍与舞蹈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民族风情等, 让学生从中领悟和体会我们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情感。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深刻理解舞蹈的内涵, 也有利于学生舞蹈技能的提高。其三是即兴创作法。民族民间舞蹈之所以能流传至今, 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浓郁的即兴创作特征。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运用即兴创作法可以让学生产生主人翁意识。这样, 学生能自觉融入到教学中, 也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学生的舞蹈编导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 教材选择合理化

高校在选择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时应该跳出传统模式的禁锢, 不仅要摒弃不适合时代步伐的落伍教材, 而且不能千篇一律地订购和采用统一的教材, 要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民族民间舞蹈教材难易程度、基本舞蹈模式等方面的选择上, 高校都要以自己学校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为参考标准, 在此基础上选购最适合的教材。此外, 高校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采取有效措施将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以体现时代性,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需要指出的是, 现阶段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大都是为学生学会舞蹈技能、提高舞蹈表现力、拓宽舞蹈文化视野等提供有益借鉴和帮助, 其都是在现有的民族民间舞蹈素材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整理、提炼、加工、组合等方法, 按照系统性、逻辑性和专业性的特点编制的。高校应该选用开放性的具备以下特点的教材:一是有有关舞种来源的内容;二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和国外民族民间舞蹈;三是有着丰富的艺术特征。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民族民间舞蹈。

(三) 课程设置科学化

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由于长时间在大纲计划模式中进行, 大多教师重技能训练、轻理论学习, 导致很多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舞蹈技能, 但是人文素养缺乏。所以,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课程设置需要科学化。而且, 民族民间舞蹈与民历史学、地理学等有着密切联系, 学生只有对于这些学科进行相关学习, 才能对民族民间舞蹈有多方面多角度的了解和审视。高校有必要结合自身实际适当的开设一些选修课程, 如一些高校因为所在地自身就有着丰厚的民族民间舞蹈资源, 学生因为地域的关系对这些舞蹈更有一种亲切感, 高校就可以适当开设一些选修课, 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兴趣。

综上, 民族民间舞蹈是我们宝贵的文化财产, 我们有义务和责任传承和发展。作为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舞蹈的重要阵地, 高校更应该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充分的重视, 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师一定要对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推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牛菲.对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和建议[J].大舞台, 2011 (20) .

[2]夺科.解析我国高校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现状[J].大舞台, 2012 (20) .

上一篇:高度公路施工下一篇:档案工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