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2024-07-08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精选十篇)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篇1

辽宁省作为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盘锦、葫芦岛6座港口城市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2003年国家提出“建设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战略,2009年国务院通过《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提出“五点一线”,同时辽宁省也把加快建设“海上辽宁”、初步建成辽宁沿海经济产业带写入了“十二五”规划当中。“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为城用,港城相长,衰荣共济”是世界范围内港口城市发展的普遍规律,其合理性已经被国内外众多先例所证明。在当前形势下,如何运用港城互动的相关理论,立足辽宁港口群现有的优越条件和坚实基础,克服弱点,扬长避短,全面提升其枢纽港的功能和辐射作用,早日呈现国际航运中心的面貌,并以此牵引带动城市及区域经济的繁荣,扩大城市影响力和带动力,最终实现区域核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对于辽宁省来说现实意义可谓重大。因此,针对辽宁港口与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对进一步促进辽宁海洋经济有明确的现实意义。

1 辽宁省港口综合发展水平

1.1 区位条件得天独厚

辽宁港口群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6个港口自然条件良好,在地理位置上紧密相连,交通便利,形成天然的港口群,发展潜力巨大。辽宁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对外门户,承担了东北地区85%以上的海运货物和90%以上的外贸货物进出,对于我国东北三省、俄罗斯、蒙东等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建设辽宁沿海港口群是发展辽宁经济的现实所需,也是加快振兴东北三省经济的必由之路。

1.2 港口发展初具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沿海港口获得了迅速发展,货物吞吐量和外贸吞吐量持续快速增长。2010-2014年间,除2014年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百分比落后于全国,其他均高于全国水平,并且在2010-2013年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长一直在11%以上,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一直在18%以上,而同期全国水平均已下滑至个位数。近年来,辽宁省港口建设一直保持高强度的投入,港口运输能力不断提高,生产性泊位383个,通过能力达到5.3亿吨,贸易往来涉及16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港口。

1.3 港口定位模糊,重复建设严重

2003年《港口法》实施后,港口所有权下放至地方,辽宁各港口城市纷纷提出“以港兴市”的口号。在港口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各港口只考虑短期效益和自身利益,产生了港口重复建设和功能同质化的现象,其中集装箱、油品、液体化工品、粮食、煤炭、建材都有4个以上港口在同时经营,汽车、化肥和木材也有2个港口在同时经营。

1.4 港口发展层次不清楚,竞争激烈

20世纪大连港一直是辽宁港口的“龙头”。进入21世纪后,营口、丹东、锦州等更加靠近东北腹地的港口迅速崛起,导致大连港与周边港口的竞争日益加剧,同时港口间货种与功能的趋同使得港际间的层次性与互补性逐渐减弱,无法体现出区域港口群的“大中小”港口并驾齐驱、不同功能港口相得益彰的层次性与互补性。2005-2014年间大连港的货物吞吐量由60%下降到40%,而其他5港的货物吞吐量所占比例一直在上升,辽宁港口“一港独大”的竞争形势已经改变。尤其是营口港由25%提升到32%,与大连港的差距逐渐缩小,它的快速发展进一步模糊了辽宁省港口的层次性,使港口的错位发展无法实现。

2 辽宁省城市建设综合发展水平

2.1 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辽宁是东北最早的老工业基地,重工业极为发达,同时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实行对外开放较早的省份之一。生产总值不断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增幅都在10%以上,进出口总额从2010年806.7亿美元增长到2014年1139.6亿美元,出口结构不断优化。

2.2 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辽宁已形成“二三一”的三产格局,三产比重由2010年8.9∶54∶37.1调整为2014年8∶50.2∶41.8,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正努力向“三二一”格局转变。

2.3 产业支撑能力不强

辽宁港口群与腹地结合的紧密度不高,临港产业发展不充分,集聚扩张能力不强,对港口发展贡献较小(见表1)。

3 辽宁省港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推动港口差异化发展

各港口根据自身优势选择主导货源,集中精力发展某几种港口运输功能,根据各港口特点,建议进行如表2所示的分配。

3.2 加快辽满欧和辽蒙欧综合运输大通道建设

随着中俄贸易的逐渐升温,经满洲里过境的亚欧大陆桥显得越发重要,“辽满欧”线路28天即可抵达西欧地区,比海运节省半个月时间,目前营口港正积极增加内陆集装箱办理站,加强货源组织能力,积极协调开通直达中亚、欧洲的集装箱班列,通过运量增长换取更优惠的运输价格。盘锦港也正积极与广西港口合作,搭建东南亚集装箱环线,将东盟地区货物组织起来通过满洲里发往俄罗斯,积极搭建盘锦与北部湾之间的内贸干线。大连港也正积极推动中德快线业务,在欧洲建立集装箱集货点,将欧洲商品与东北机电、华东轻纺、日韩电子产品进行广泛交流。“辽蒙欧”线路以锦州、丹东港为起点,经蒙古到欧洲,目前应积极推进巴新铁路、锦赤铁路修建,尽快大同铁路节点,贯通“辽蒙欧”线路。另外“北极东北航线”也应积极开展航运,自大连起经北极到达欧洲将比传统线路减少5000海里,节省30%的运费。

3.3 加快临港产业发展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篇2

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发展及生态环境现状,指出了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环境污染,尤其是城市河段水质污染最为严重,其次是水资源缺乏,再次是环境地质灾害表现突出.提出应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强化生态环境管理,以改善河流水质和城市空气污染,提高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构建生态城市,实现城市群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作 者:周秀艳 孙洪雨 李培军 ZHOU Xiu-yan SUN Hong-yu LI Pei-jun  作者单位:周秀艳,孙洪雨,ZHOU Xiu-yan,SUN Hong-yu(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河北,秦皇岛,066004)

李培军,LI Pei-jun(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沈阳,110016)

刊 名:安全与环境学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年,卷(期): 5(3) 分类号:X21 关键词:环境学   污染   可持续发展   生态城市  

辽宁盘锦: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 篇3

传统“油城”结构大逆转

辽阔的辽河三角洲,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上世纪70年代,辽河油田开始大规模开采,盘锦由此建市,成为全国最大的稠油、高凝油生产基地和重要石化工业基地。

40多年来,辽河油田累计生产原油4亿多吨。随着资源的衰退,油气产量逐年递减,大批职工从油田转岗。严重依赖油气采掘业的盘锦,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经济增速放缓,地方财政收入减少,就业压力加大。

2007年,盘锦被列为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试点市。9年来,转型成为盘锦市工作的重点。为实现由单一产业支撑到多点多元支撑的跨越,盘锦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毅说:“我们没有另起炉灶,而是以石油为头,以石化为身,以精细化工为臂,通过拉长产业链来发展,最大限度减缓转型压力。”

合成橡胶中工艺流程最长、投资最大、技术复杂程度最高的丁基橡胶,是典型的技术、人才、资本“三密集”产品,目前世界上只有德国、美国、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生产。盘锦和运新材料有限公司通过引进俄罗斯技术,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丁基橡胶生产企业,被纳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的重点支持发展项目。和运集团董事长张克勇说,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当务之急就是让产品在产业链条中走向高端。

到2015年,盘锦的非油气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88%,接续替代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实现了经济结构大逆转。

盘锦市市委书记高科说:“当油田无法支撑发展,经济命脉就断了。当人们从油田获得的收入持续下降,城市就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而随着地方产业的崛起,大批产业工人转移到其他产业上来,有效化解了严峻的转型压力。”

转身向海突破发展空间

虽然位于辽河入海口,盘锦多年来却是一座“有海无港”的城市。

当一个城市只盯着资源要素,就会忽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面对资源衰竭难题,盘锦把发展视角投向了“向海发展、以港强市”的转型思路。

高科说:“原来靠海不见海、不知海、不用海。建设盘锦港,盘锦的发展像磁铁一般,被强烈的拽到对外开放、向海发展的轨道上来。”

2009年5月,盘锦港开工建设,到2015年吞吐能力达到3443万吨。盘锦结束了有海无港的历史,成为东北腹地最近的出海通道。

向海发展,把盘锦推进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沿118公里海岸线,盘锦在辽河左岸开发建设辽东湾新区。“新区组建以来,短短几年就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盘锦向海发展的龙头。”辽东湾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王锦华兴奋地形容港口有“发动机效应”。

一批“向海而生”的项目落户于港口所在的辽东湾新区。辽宁忠旺集团是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工业铝挤压产品研发制造商,盘锦忠旺铝产业园计划投资189亿元,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带动就业约2万人。盘锦忠旺铝业公司负责人杨刚说:“我们选择盘锦,首先是因为盘锦港的区位优势。”

让城乡更加融合

转型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结构的调整,还有社会和人们生活的变化。

盘锦市大洼区新兴镇王家村村民高凌山和老伴儿最近离开城里的儿女家,又住回了农家院。高凌山说:“现在村里自来水、天然气啥都不缺,萝卜、大葱、黄瓜……打理我的菜园子,心情特舒畅。”

像多数资源型城市一样,盘锦原来“城乡”“油地”二元社会结构明显,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盘锦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刘志成说,盘锦立足 “市域小、人口少、大油田、大农场”的特质,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逐步剥离城乡差别待遇,农民不出村便能享受到市民同样的服务。

大洼区榆树街道曾家村一户农民家的院子里放了3个垃圾桶。榆树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王海良说:“村民都知道,垃圾分类是能烂的做肥料,能烧的做燃料,其余的别扔掉。”

盘锦还把宜居乡村建设与全域旅游发展相结合,将农村建设成为接待外来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载体。“我们拿出大洼区1/3的面积打造稻田慢行系统,实现传统农业向旅游业的转型。”大洼区文旅局局长孙大勇说。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篇4

辽宁省作为东北地区唯一临海的省份, 拥有良好的重工业基础, 在东北地区具有突出地位, 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政策支持下, 辽宁省区域协调发展得到高度重视。研究辽宁省内部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探讨差异形成的驱动力, 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提高辽宁省的整体竞争力。

1 辽宁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确定城市化指标及测度方法主要有两种——主要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主要指标法通过选取对城市化表征意义最强便于统计的个别指标来描述城市化达到的水平。这种指标主要有人口比例指标和土地利用状况。复合指标法通过选用与城市化有关的多种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考察城市化的进展水平[12]。

复合指标法选取多方面的因素测度城市化水平, 主要的研究方法有层次分析法、均方差权值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等。例如, 李爱军等[13]采用人口、经济、社会和居住环境因素所构成的综合指数测度城市化水平, 对无锡市和泰州市进行比较。宣国富等[14]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 并进行聚类分析。王富喜、孙海燕[15]运用均方差权值法, 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生活方式和人均环境五方面选取27个指标对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王晓硕[16]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辽宁省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分析。

城市化具有多维涵义, 包括人口迁移、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和生活水平提高四个方面。其中, 经济发展是基础, 人口迁移和地域扩张是表现, 生活水平提高是最终结果或目标[17]。城市化作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以一种指标衡量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存在局限性。本文采用复合指标对辽宁省城市化水平进行测度, 以均方差权值法[15], 求得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 分析辽宁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

1.1 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选取指标时遵循的原则有:①全面性。城市化是一个综合概念, 涉及人口、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所以指标选取应具有全面性。②可操作性。进行分析的数据应易获取, 且可进行量化处理, 以便进行定量分析。③差异性。选取的指标应该是能够反应各城市间的明显差异, 差异性是数据分析的基础。④代表性。选取的指标能够明显反映城市化发展水平, 并非指标越多越好。依据以上原则, 本文从人口、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4个方面选取17个指标对辽宁省14个市的城市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 见表1。

1.2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

其测度为:①原始数据取自200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8], 首先采用极差标准化[19]方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其计算公式为:undefined;j=1, 2, …, 17) 。式中, xij为i样本第j个指标实际值, xj (max) 为第j个指标的最大值, xj (min) 为第j个指标的最小值, x′ij为标准化后的值。这样变换后的新数据, 其变化范围都在0—1之间, 而且又消除了量纲的影响。②计算以样本方差对标准差进行无偏估计, 计算公式为:undefined;j=1, 2, …17) 。③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公式为:undefined。④各地区各指标的得分。Fij=wj×x′ij (i=1, 2, …, 14;j=1, 2, …, 17) ;⑤计算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公式为:undefined;j=1, 2, …, 17) 。经过计算, 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 (表2) 。在这14个城市中, 沈阳和大连的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最高分别为0.877和0.763, 鞍山和营口的城市化综合得分指数分别为0.366和0.305, 其余各市的城市化综合得分指数均小于0.3。其中, 朝阳的综合得分指数仅为0.127, 综合得分指数最高的沈阳是朝阳的近7倍, 大连综合得分指数是朝阳的6倍, 说明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悬殊, 辽宁省内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2 城市化水平区域类型划分和差异性评价

根据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 将辽宁省各地区城市化水平划分为四类, 并绘制辽宁省城市化发展水平类型分布图 (图1) 。即城市化水平高度发展地区 (Zi>0.4) , 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0.3

2.1 城市化水平高度发展地区

该类型包括省会城市沈阳和副省级城市大连。沈阳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 是全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大连是东北亚重要的航运中心、辽宁第二大城市、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城市工业基础雄厚, 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基础。两座城市不但城市发展基础好, 而且区位优势明显, 是辽宁省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参与国际化分工水平较高的城市。

2.2 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

该类型区包括鞍山和营口两市。鞍山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钢铁工业城市, 工业化水平较高,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迅速;营口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港口城市, 是中国最早兴办近代工业的城市之一, 城市发展基础好, 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建设, 城市建设将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2.3 城市化水平中等的地区

该类型区包括锦州、盘锦、抚顺、辽阳、本溪和丹东六市。盘锦、抚顺、本溪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 同时是重要的工业城市。盘锦拥有中国第三大油田, 抚顺和本溪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 随着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将推动城市不断地向前发展。锦州历史悠久, 是辽西地区重要工业城市;辽阳和丹东应该结合本地实际, 利用自身优势, 不断提高城市的经济实力,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借鉴沈阳、大连的发展经验, 推进地区更快更好的发展。

2.4 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地区

该类型区包括葫芦岛、朝阳、阜新和铁岭, 这些地区大多分布在辽宁省经济欠发达的辽西地区, 今后应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提高城市对外开放程度, 大力发展地区经济,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 使城市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3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驱动力分析

3.1 资源禀赋因素

资源禀赋的差异是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的基础因素, 辽宁省自然条件复杂, 地区资源差异明显。全省地势北高南低, 山地丘陵分列东西, 中部为平原, 辽西渤海沿岸为狭长的海滨平原, 称“辽西走廊”[20]。中部平原地区地势平坦、水热条件组合好、交通便利, 为农业发展和城市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居前列的沈阳、营口地形以平原为主, 而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较低的朝阳、阜新、铁岭则以低山丘陵为主。

海陆位置也对城市化水平产生一定影响, 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高的大连、较高的营口都是临海城市, 拥有良好的港口资源, 葫芦岛市城市发展起步比较晚, 港口优势不突出。对工业化发展起基础作用的矿产资源的分布也是影响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因素。锦州、盘锦、抚顺、本溪拥有丰富的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 为重工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以农业为主的朝阳、铁岭等地, 城市化水平综合得分指数较低。

3.2 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对城市化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也是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城市化水平高度发展的沈阳市和大连市为辽宁省的两大经济中心, 2008年沈阳和大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8604745万元和38582471万元, 分别占辽宁地区生产总值的24.95%和24.93%, 而城市化水平较低的葫芦岛、朝阳、阜新和铁岭, 四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为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0.82%, 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鞍山和营口也有较大差距。2008年辽宁省人均GDP的平均值为32075.71元, 城市化水平位于前列的沈阳、大连和鞍山等地均高于平均水平, 而城市化较低的葫芦岛、朝阳、铁岭等地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其中铁岭仅为17543元, 远低于平均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体现在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2005年沈阳三次产业结构为6.06∶43.49∶50.45转变为2008年的4.76∶50.1∶45.14, 第一产业比重减小, 并向二、三产业转化, 大连、鞍山、营口等都呈现这种趋势。而盘锦、辽阳和本溪, 虽然第一产业比重较低, 但是第二产业比重较高且均大于60%,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以农业为主的朝阳、铁岭第一产业比重也有所降低, 但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是否合理也是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的重要因素。

3.3 经济全球化因素

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达国家开始了产业转移, 中国尤其是沿海地区是产业转移的主要目的地。辽宁省是东北地区唯一临海的省份, 在迎接产业转移的地区中, 沈阳、大连两大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区位条件, 成为接受国际投资、技术、文化的首选之地, 并且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2008年辽宁省实际使用外资1333239万美元, 沈阳、大连实际使用外资分别为600138万美元和500678万美元, 两市当年实际使用外资额占全省的82.57%, 全球化带来城市的国际化, 也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 辽宁更多地区会成为产业转移的选择地, 城市化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3.4 城市基础设施因素

城市化其中一项内涵就是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而人口向城市集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人们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也就是生活方式的转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基本条件。城市化发展水平位于前列的地区, 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都拥有较好的基础, 沈阳和大连的医院床位数分别为全省的19.88%和16.46%, 医生数分别为全省的22.63%和17.07%,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分别为全省的33.62%和29.31%, 而其他城市的床位数、医生数和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占全省比重均小于10%。科教文卫的发展吸引人口向城市迁移, 带来了人口的城市化, 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增加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 劳动力的需求又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3.5 历史因素

辽宁是新中国最早建成的工业基地之一, “一五”期间基本形成了以鞍山、本溪的钢铁工业, 抚顺、阜新的煤炭工业, 沈阳、旅大的机械工业, 抚顺、锦西、旅大的石油化学工业以及建筑材料工业为基础的全国重化工业基地[21], 奠定了城市职能体系的基础。多年的重化工业建设, 使沈阳、大连、鞍山等城市有了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 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城市化也不断向前发展。

3.6 政策因素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 为辽宁的发展再次注入活力。随着东北地区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 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作为空间载体的各类开发区开始建立, 带动了城市周边空间的扩展。开发区的建设除了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也扩大了城市的地域空间, 城市地域的扩大也是城市化水平的重要体现。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经济区、丹东产业园区和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成为重点发展区域, 随着重点区域的建设, 也将带动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

4 结论

辽宁三大作物生产及育种发展研究 篇5

关键词:育种;玉米;水稻;花生;产量

中图分类号:S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4)02-0001-02

1 辽宁自然概况及主要农作物分布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丰富,积温较高。阳光辐射年总量为118.6~144.5 kCa/cm2,年日照时数为2 200~2 950 h,無霜期125~220 d;全省地势自东、西、北三面向中部和南部倾斜,东西两侧为丘陵山地,中部为自东北向西南倾斜的长方形辽河平原。辽东山地丘陵区是长白山余脉,向西南延伸,南部入黄、渤海之间,构成辽东半岛的骨架。辽宁南部为半岛丘陵区,千山山脉是它的脊梁,海拔一般在500 m以下,中高端低。辽西山地丘陵是内蒙古高原和辽河平原的过渡地带,由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由1 000 m山地逐级下降到50 m以下的“辽西走廊”滨海平原,分布努鲁儿虎山、松岭和医巫闾山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辽西山地属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只有400 mm。辽东、辽西山地丘陵之间主要由辽河及其支流冲积而成,属松辽平原的南部。地势自北向南倾斜的辽河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是辽宁省主要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

辽宁省的农作物播种面积为436.1万hm2(6 541万亩),其中玉米220.7万hm2(3 310万亩),水稻66.2万hm2(993万亩),花生35.9万hm2(539万亩),这三种作物的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4%。辽宁粮油作物总产量2 191.4万t,其中玉米1 423.5万t,水稻507.8万t,花生116.5万t,这三种作物的总产量占粮油作物总产量的98%。

玉米主产区相对集中,由辽宁北部至中部延伸至西部玉米带,为集中连片种植区,其中铁岭、沈阳、锦州、阜新、朝阳5市的玉米产量占全省玉米总产量的7成多。水稻主要分布于辽河平原地区,北起昌图、康平边界,南至辽河三角洲,东部边缘在长大线左右,西界至医巫闾山脚下,主要包括铁岭西部、沈阳中西部、辽阳、鞍山、锦州平原区、盘锦和营口,这一地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占全省水稻总面积的80%左右,产量约占全省水稻总产量的80%。花生主要分布于辽西丘陵区和辽河平原,主要包括锦州、阜新、沈阳、铁岭四市,面积和产量均占全省的90%左右。

2 辽宁省三大作物的主要品种及缺点

2.1 玉米

辽宁省播种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有先玉335、郑单958、丹玉39、丹玉405、丹玉402、盛单218、良玉66、沈玉21、铁研56、铁研58、明玉2号、联达288、沈海18、石玉9号等。这些玉米品种在全省推广面积较大,推广时间较长,种性比较稳定,为农业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从生产需求和育种目标上看,玉米品种的单产以及适应性等没有得到很好改善,玉米总产和单产徘徊不前,增产速度缓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营养体过大,植株偏高、过于繁茂、叶片过厚过宽,密度弹性范围小,不利于密植和机械化精量播种;二是熟期偏晚,播种期弹性小,成熟风险大;三是苞叶紧,脱水性差,收获时籽粒含水量高。

2.2 水稻

辽宁地区播种面积较大的水稻品种有辽星1号、盐丰47、辽粳294、辽农968、港源8号、辽星20、辽粳9号等。水稻品种株型较好,产量较高,但存在以下缺点:一是品种亲缘关系很近,抗病性较差,稻瘟病发生频繁;二是优质稻比重较小,经常出现优质米供不应求、劣质米大量积压的现象;三是水稻生产结构单一,劳动生产效率较低,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普遍。

2.3 花生

辽宁地区的花生主栽品种有白沙1016、阜花系列品种、锦花系列品种和铁花系列品种。白沙1016引入多年,混杂退化严重,种性也大大降低。其他本地选育品种产量较白沙1016高,但品质不及白沙1016好。目前,辽宁省种植的花生品种含油量在47%~51%之间,与高油花生产区相差4~5个百分点。

3 辽宁三大作物育种工作的主要问题

3.1 遗传基础狭窄

随着农业生产及育种水平的不断提高,现有的种质资源已很难满足育种及生产需要,其中部分资源作用逐步减弱,甚至被淘汰,种质遗传基础日益狭窄。同时,全省种质资源引进工作在各单位封闭运行,交流很少,无法对部分单位新引进的杂交作物优良种质进行资源共享。这些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主要限制因素,必将导致优异种质资源紧缺、审定品种数量多、突出品种少、整体育种水平不高的局面。

目前,全世界至少有250个玉米种族,但辽宁省玉米育种杂优模式依旧以Reid×旅大红骨、P群×旅大红骨、P群×Reid、外杂选×旅大红骨为主,其中旅大红骨和Reid在全省应用相当广泛。同时,全省水稻品种6成具有日本血缘,4成为丰锦衍生系,2成为盐丰47衍生系。对辽宁省常规水稻育种做出重要贡献的主要亲本是丰锦、辽粳5号、辽粳326、辽粳294、辽粳454等。

3.2 多年、多点鉴定不足

育种者急于将品种转化为商品种子,自交系尚未纯合就组配杂交种或对未纯合的常规种申报试验,主要表现为穗位、株高不齐,自交苗较多。还有个别育种者仅在自有试验地筛选品种,做品比试验,用少数试验数据作为评价品种标准。生态环境的日趋恶化、土壤肥力的下降、品种的越区种植以及种子的跨省调运,使得品种在原有各种病害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新的病虫害又开始蔓延,对高产、稳产威胁很大。为确保新品种在多种环境条件下的稳产性,必须开展多年多点试验、示范,筛选出适合各地生长的、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

3.3 良种良法不配套

多数育种者往往只重视品种的产量,不重视品种在不同生态区域的适应性(或夸大品种的适应性),对品种的缺点掌握不够;不重视品种对应的栽培技术,缺乏与当前农村经济相适应的抗逆增产、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将其完全推给推广部门。这两种行为对农业生产是极为不利的,既降低了品种推广的安全性,也限制了品种增产潜力的释放。

4 辽宁三大作物品种改良的主要方向

4.1 以适应机械化收获和提高成熟安全性为目标改良玉米品种

在以株型为核心的相关性状上,符合机械化收获要求的玉米品种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株型紧凑或半紧凑,叶片宽窄适中,茎干弹性好;二是株高、穗位适中,株高偏高的品种穗上节间要长;三是苞叶层数少,松散,开口角度大;穗轴稍细,硬度高;四是熟期短,除东部山区选育中熟品种外,其他地区应选育中晚熟品种;五是对光照不敏感,密度弹性大。

4.2 以提高抗性和品质为目标改良水稻品种

1) 提高水稻品种抗病性。一方面从栽培稻或野生稻中发掘新的抗病虫基因,另一方面对现存的抗病虫主基因进行聚合。2) 加强粳型杂交稻科技攻关。提高水稻品质,筛选具有低直链淀粉、低垩白度、高胶稠度的水稻资源。3) 采用杂交技术、体细胞突变、人工诱变等手段,利用不同质源类型创制遗传力高、亲合力和配合力好、具有优异特点的中间新材料。

4.3 以超高产量和品质为目标改良花生品种

辽宁自然生态独特且多样、亲本来源广泛、育种手段多样化,导致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程度较高。但辽宁花生单产低,中熟大粒花生品质不佳。辽宁花生单产水平低与白沙1016的大面积利用有直接关系,该品种属早熟中粒花生,产量水平不高。辽宁推广的其他品种产量虽然很高,但一旦遇到不良气候,就表现出荚果小、米色杂、适口性差等问题。

辽宁省的花生育种方向为:一是普通大粒型花生要比目前品种增产10%,生育期在130 d以内,果仁舒展,外种皮鲜艳粉红色且光滑,内种皮橙黄色,粒型椭圆,胚尖明显;二是珍珠豆型中粒花生比白沙1016增产15%,生育期125~130 d(甚至可以更早),荚果茧型,种皮光滑有光泽,籽仁香甜,粒圆形,耐贮性好;三是油用花生含油率在54%以上;四是食用花生蛋白质含量超过30%,易脱壳去皮,货架期长。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篇6

关键词:绿色设计,公共设施,新能源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近几年来, 辽宁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的增长速度已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2006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上升为13%, 在国内生产总值提升的同时也引发了能源问题困境。如何摆脱能源日益匮乏的制约, 已经成为振兴辽宁经济的当务之急。新能源的开发, 为辽宁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辽宁新能源资源的构成和特点

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辽宁省, 风能资源极为丰富, 同时, 辽宁省在技术方面还具备开发价值的风能源资源丰富区和较丰富区, 占全省面积的40%还多。辽宁省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临海强压型风能源丰富区;除此之外, 辽西北附近, 尤其是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地带, 更是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主要是因为两侧丘陵的约束, 形成了天然强大的风力收缩区。其中, 以沈阳康平、法库两县、阜新、朝阳和铁岭为代表的辽西北地区占辽宁省风电装机容量的75%以上, 规划容量近1500万千瓦。所以, 辽宁省将新能源开发都集中在风力发电上。

太阳能是一种节能、高效、安全、清洁的绿色能源。现在, 辽宁省运用太阳能主要表现在太阳能热水器一体化建设和设计方面, 以及建筑工程方面, 同时, 在城市道路的路灯也是运用的太阳能蓄电照明。也有开发太阳能电瓶车的企业, 可是, 因为这方面的技术水平限制, 太阳能电站在规模上实现了突破, 可以增加很多电力。

位于我国辽东半岛南端的大连, 面朝大海, 所以, 主要是进行海洋潮汐能源发电和氢能发电, 沈阳地区主要是运用地热能发电, 同时, 这两个地区都在研究一些新能源发电的科研项目, 并不同程度创建不同规模的技术示范工程。

辽宁省的农村, 每年秸秆的产量就高达180亿公斤, 农民会将70%的秸秆作为生活燃料进行燃烧, 仅不足6%的秸秆进行能源转化, 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在《辽宁省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针对秸秆这一宝贵资源应该进行大力开发。在“十一五”期间, 我国辽宁省大力发展秸秆发电、垃圾填埋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垃圾焚烧发电等项目。主要运用秸秆发电来认证行为的可行性, 同时秸秆发电还纳入了辽宁省新能源开发规划中。

生物质发电中垃圾发电也是重要项目。辽宁沈阳的人口为740多万人, 所以, 年产垃圾量也非常大, 将70%的垃圾进行发酵制气, 年发电量就会达到2亿千瓦时, 还可以生产堆肥。沈阳市老虎冲垃圾发电厂已在2006年10月份奠基, 并开始运行, 可供3万多居民生活日常用电。

二、新能源公共设施的发展现状

实现城市公共设施的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理念为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世界上最绿色环保的可再生能源为太阳能、风能。目前, 有很多候车厅或者是报亭都是在运用风能或是太阳能进行供电。同时, 还可以对景观设施、交通设施、信息设施进行供电。

在2012年, 国家明确了“自给式太阳能等新能源产品进入公共设施和家庭”。此项目的确定保证了可再生能源前景广阔。

关于新能源公共设施的产品设计也逐渐增多, 技术成熟, 由图1可以看出, 此路灯的主要原料为竹子, 灯体主要呈螺旋状进行排列, 这种形式可以提升风能的利用率, 同时还可以起到装饰和照明的效果。虽然说是因为没有进行预接电缆, 但是, 风能螺旋灯的问世, 也成为了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图2是小型的风力发电装置, 提供给路灯、电脑等电量。

有了技术的支持, 材料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 我们对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的展望不再是空想。

三、以辽宁大连为例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

沿海城市的发展突飞猛进, 人们更多地重视城市生态美学判断准则。沿海城市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也就明显优于许多城市, 此类环境设施发展前景优越, 而且可利用资源也比较丰富。大连三面环海, 海洋性特点的季风气候, 冬季季风长达7个月, 夏季风也很强, 风力资源非常丰富, 大部分地区年有效风功率密度在80W/m2以上。风力发电将在大连得到很好的应用。

环境色彩是公共设施必须遵守的条件, 公共设施的色彩要与周边环境色彩相协调, 公共设施的主色彩为环境的同类色, 局部可以运用鲜艳的颜色进行装饰, 从而突出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位置和物质特性。我们对点缀色占用物理投影面积发现, 点缀色比例仅为10%。比如星海广场, 星海公园主要色彩为白色、蓝色、绿色、黄色。

大连是一个时尚浪漫的城市, 星海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城市广场, 依据现有公共设施的风格特点, 可增加贴近环境特征的公共设施, 增加休息区范围, 使公共设施更好的为游人服务。对于这项新能源公共设施的设计, 不但要利用风能, 还增加了更多概念性设计, 使公共设施有更多的功能, 满足现代人们不同的生活需求。

随着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广泛运用, 人们对电量的需求也逐渐提升, 无线充电等的需求逐渐提升。“这项技术为手机集合紧凑型无线充电功能以及同时为多个便携式设备充电铺平道路。对多个设备充电时, 设备相对于充电器的位置没有任何限制。”

由此, 本课题考虑将风能与公共设施相结合, 充分利用大连地区的新能源环境特点, 以“风影”为设计主题, 设计了一系列公共设施。具体将风力发电装置本身形态与发光体结合, 形成动感光带, 以渲染环境氛围。将无线充电新技术融入公共设施, 给游客提供便利和绿色的充电服务。是集照明、景观、休息、充电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设施。如图3, 是三种设计方案。

四、结论

公共设施是城市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体现着城市的精神与文化, 而环境危机下, 新能源的利用将缓解资源紧缺和城市污染, 所以, 研究新能源公共设施设计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如果能利用辽宁的新能源优势来设计具有辽宁文化特色的公共设施将会代表了城市空间的形象, 反映了一个城市特有的景观风貌、人文风采;表现了辽宁的气质和风格, 显示出辽宁的经济状况。

参考文献

[1]刘晓枫.金融危机下新能源产业的发展[J].浙江金融, 2009 (10) .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篇7

关键词:商贸物流,聚类分析,回归分析

一、引言

商贸物流是城市流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中国商贸物流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数据显示, 自2007年以来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例逐年提高, 商贸物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 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推动下, 辽宁省各城市的商贸物流业也得到较快发展。商贸物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不单表现在提高城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直接效应上, 然而还可以间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资源配置结构更为合理。

二、辽宁省商贸物流规模

为分析辽宁省各城市商贸物流的发展水平, 以及分析全省不同城市的商贸物流水平对城市发展影响的差异性, 本文选取商业贸易类、交通运输类、邮电通信类、人力资源类共4个一级指标的同时, 进一步筛选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批发零售企业数、铁路货物运量、公路货物运量、公路里程、邮政业务收入、移动电话用户数、互联网宽带用户数、普通高等学校、物流从业人员比例等10个二级指标用以表示各个城市的商贸物流规模, 数据见表。

由于辽宁省共有14个地级市, 如果对每个城市都分别进行商贸物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不但工作量巨大而且也不是必要的。因此本文首先运用主成分聚类方法对14个地级市进行分类, 通过SPSS软件对14个地级市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如图1所示。

根据2013年辽宁省各城市商贸物流发展的指标, 聚类后14个城市可以分为4个类别。其中大连属于第一类, 沈阳属于第二类, 鞍山、抚顺、锦州属于第三类, 本溪、丹东、营口、阜新、辽阳、铁岭、朝阳、盘锦、葫芦岛属于第四类。第一类城市的铁路货运量最高, 公路货运量最高, 商业经济发达, 物流人力资源丰富, 商贸物流水平在全省首屈一指。第二类城市公路里程数高, 交通运输量次高, 邮电通信规模高, 物流从业人员比例稍低, 物流发展在全省也属于遥遥领先水平。第三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前两类城市存在较大差距, 但是从商业贸易、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人力资源4个方面比较, 第三类城市的商贸物流水平在全省仍处于比较领先的水平。第四类城市的商贸物流指标虽然各有不同, 但商贸物流整体水平对比前三类城市还是稍有逊色。当然, 第四类也是包含城市最多的类别, 说明辽宁省大部分城市的商贸物流多处于起步阶段。

三、辽宁省商贸物流对城市发展影响

为了进一步分析不同类型城市的商贸物流水平对城市生产经济的影响, 本文分别选取4个类型中的代表城市进行回归分析。

1. 第一类城市大连

通过SPSS软件对大连2004年至2013年中10年间的大连地区生产总值YDL和大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DL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图2所示, 其中:

结果表明大连社会消费品总额和大连地区生产总值层正相关性, 既提高1单位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可以直接使得地址生产总值提高2.555个单位。

2. 第二类城市沈阳

通过SPSS软件对沈阳2004年至2013年中10年间的沈阳地区生产总值YSY和沈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SY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图3所示, 其中:

结果表明沈阳社会消费品总额和沈阳地区生产总值层正相关性, 既提高1单位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可以直接使得地址生产总值提高2.267个单位。

3. 第三类城市鞍山

通过SPSS软件对鞍山2004年至2013年中10年间的鞍山地区生产总值YAS和鞍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AS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图4所示, 其中:

结果表明鞍山社会消费品总额和鞍山地区生产总值层正相关性, 既提高1单位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可以直接使得地址生产总值提高2.885个单位。

4. 第四类城市本溪

通过SPSS软件对本溪2004年至2013年中10年间的本溪地区生产总值YBX和本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BX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如图5所示, 其中:

结果表明本溪社会消费品总额和本溪地区生产总值层正相关性, 既提高1单位的社会消费品总额可以直接使得地址生产总值提高4.334个单位。

四、辽宁省商贸物流发展对策

鉴于辽宁省各城市生产经济和商贸物流的发展水平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 例如大连和沈阳两座城市的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就远远高于省内其他城市, 而其他城市大多数处于商贸物流发展的初始阶段, 各个城市的商贸物流短板各有不同。因此在发展辽宁省商贸物流时, 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合各城市的商贸物流情况以及该城市的自身特点, 制定与本城市商贸物流发展相适应的具体对策。其中, 对于商业贸易水平较为薄弱的城市, 应当增加对商贸业的投资力度, 例如增加大型批发市场、商场、超市等的建设;对于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基础设施较为落后的城市, 应当从完善城市交通和邮电通信设施入手, 努力做到降低城市物流运输成本的同时保证邮电通信的及时有效;对于物流业相关人力资源不足的城市, 可以通过提高物流从业人员薪资报酬, 增加高校物流专业的开设, 来弥补物流从业人员的不足。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 商贸物流水平与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呈现出一种显著的正相关性, 因此通过提高城市商贸物流水平, 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帮助。其中商贸物流发展水平处于领先位置的大连和沈阳, 以及处于相对先进位置的第三类城市鞍山, 商贸物流的回归系数大约在2.2到2.8之前, 提高商贸水平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 商贸物流水平处于较低水平的第四层级本溪, 商贸物流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回归系数达到4.3, 表明商贸的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贡献十分巨大, 商贸物流的发展潜力不容忽视。因此商贸物流的高水平建设, 有利于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还有利于优化与提升城市的产业结构, 从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关于促进商贸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Z].2014-12-12.

[2]辽宁省统计局.辽宁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4~2013.

[3]李玉民, 李旭宏, 毛海军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区域物流综合评价及发展战略[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4 (02) :91-95.

[4]卢扬.辽宁省各城市商贸物流发展评价及发展对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篇8

1辽宁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优势

辽宁省是中国最北部的沿海省份, 地处中国东部, 旅游资源丰富, 自然风光秀丽, 以 “满韵清风, 多彩辽宁”的旅游主题闻名海内外。中国第一个“全球500佳”城市大连以“浪漫之都”闻名于世, 以“三沿”著称的中国最大边境城市丹东, 新中国第一缕曙光升起的锦州, 以苇海、鹤乡、红海滩闻名的“湿地之都”盘锦等, 都是入境旅游的重要目的地。粗犷豪放、包容大度的关东文化孕育了带给人们酣畅淋漓笑声的二人转和小品。丹东的江、大连的海、锦州的酒、营口的港、盘锦的鹤、葫芦岛的沙、兴城的城、庄河的沟, 都无不让人拍案称绝。辽宁省下辖14个省辖市, 其中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为沿海6市, 这里交通便利、气候舒适、环境优良, 为入境旅游发展提供支撑。

1.1区位优越和交通便捷

辽宁省是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东北亚的关键地带。濒黄海、环渤海, 海上通商历史悠久;沿辽河、鸭绿江两大水系, 东西水路四通八达;拥有全国密度最高的铁路和密度最高的公路, 往来畅通;依托沈阳、大连、鞍山、丹东、锦州、朝阳六大机场的航空运输快捷方便;海运主要在营口、大连、葫芦岛、锦州、丹东五大港口。2009年9月辽宁开通了全国最长的滨海大道。大连、营口等港口已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依托沈山、哈大等干线铁路, 形成较为完备的疏港和支线铁路运输网络;沈大、沈山、丹大、盘海营等多条高速公路贯穿区内;大连、丹东、锦州3个空港已开辟87条国内航线和46条国际航线。

1.2旅游资源丰富多样

辽宁省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世界遗产6处, 到一宫三陵体会满韵清风, 感受皇家风范;去人参产地熏陶高句丽遗风;登一片石水上长城追寻过往的金戈铁马, 都是海外游客非常喜爱的旅游项目。辽宁省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16座;5A级旅游区3处;4A级景区6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国家森林公园29处;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5处;国家级工业示范点21处;国家级农业示范点34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9个。“国门名城”丹东, “浪漫之都”大连, “温泉名城、渤海明珠”营口, “湿地之都、三宜之城”盘锦, “锦绣之州、英雄之城”锦州, “活力之城”葫芦岛, 六地连片成带, 突显避暑、游憩的多彩海上辽宁。

1.3旅游供给具有规模

2010年末, 辽宁省滨海城市40个区市县:旅游总收入占全省48.57%, 入境旅游者占全省55.8%, 外汇收入占全省55.16%。滨海城市40个区市县拥有国家优秀旅游城市8座;5A级旅游区2处;4A级景区3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9处;国家森林公园14处;省级以上旅游度假区4处;国家级工业示范点9处;国家级农业示范点21处;红色旅游教育基地4个。入境旅游以大连和丹东为主。2010年末, 仅大连A级旅游景区达到36处, 其中4A级11处、5A级2处 (老虎滩和金石滩) , 全市拥有旅游宾馆 (饭店) 230家, 其中星级宾馆 (饭店) 184家;旅行社353家, 其中出境旅行社20家。全年举办展会100个, 展出面积101.62万m2, 展会平均规模保持在1万m2以上。参展企业25 908 家, 其中境外参展企业1 984家;参展商95 549人, 其中境外参展商7 406人;参观人数573万人次, 其中境外参观人数2.2万人次。

2GM (1, 1) 模型建构

设时间序列X (0) 有n个观察值, X (0) ={X (0) (1) , X (0) (2) , …, X (0) (n) }, 通过累加生成新序列X (1) ={X (1) (1) , X (1) (2) , ..., X (1) (n) }, 则GM (1, 1) 模型相应的微分方程为:undefined。其中, α称为发展灰数;μ称为内生控制灰数。

设为待估参数向量, undefined, 可利用最小二乘法求解, 解得:undefined, 求解微分方程, 即可得预测模型:undefined, k=0, 1, 2…, n。

预测公式的精确度检验可由表1给出。如果p和c都在允许范围之内, 则可以计算预测值。否则通过分析残差序列, 对公式进行修正[1]。

3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发展预测模型

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和《2010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滨海6个城市2000—2009年入境旅游数据统计情况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和《2010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整理而成.

灰色预测模型建模时, 原始数列可能出现“激励点”。所谓“激励点”是指由于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森林大火、科技发明等突发性事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突变的点。考虑模型的预测精度, 可将“激励点”予以剔除[4]。2003年因突发性“非典”影响, 辽宁省滨海6城市入境旅游者大幅下降, 即可认为2003年是个“激励点”, 将其剔除。因此, 本模型构建的原始数列为:滨海6城市入境旅游者X (0) ={39.487 5, 50.593, 61.104 3, 68.200 8, 81.445 2, 97.953 0, 119.003, 142.262 8, 168.879 8};滨海6城市旅游外汇收入X (0) ={25 649, 32 648.3, 36 973, 40 465, 47 662, 57 328, 73 773, 89 398, 104 349}。

将2000—2009年原始数据序列输入DPS9.50软件, 选择灰色系统方法GM (1, 1) 模型, 将灰色预测参数进行设置即残差数列类型为原始数列残差, 预测时间长度为6, 残差重复建模次数为4, 得到辽宁省滨海6城市入境旅游者和外汇收入的建模过程见表3和表4。

注:相对误差值是指原始数据的观察值与拟合值的差同原始数据的观察值之间的比值.

根据《2010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实际资料, 2010年辽宁省滨海6城市入境旅游者为201.7万人次, 预测结果200.436 99万人次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

注:相对误差值是指原始数据的观察值与拟合值的差同原始数据的观察值之间的比值.

根据《2010年各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实际资料, 2010年辽宁省滨海6城市旅游外汇收入为124 669.1万美元, 预测结果123 760.472 63万美元与实际数据基本一致。

4滨海城市入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紧扣辽宁沿海经济带国家发展战略

辽宁沿海经济带凭借优越的地理环境, 悠久的开发历史, 丰富的旅游资源, 便捷的交通网络, 入境旅游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呈现东强西弱不平衡发展状态。辽宁滨海6市接待入境旅游者在整个辽宁省占据半壁江山, 但以大连、丹东为主, 占滨海6市70%以上, 其余4市总和不到30%。其实, 在发展入境旅游的条件上辽宁东西滨海差别不大, 为改变东强西弱的不平衡发展状态, 必须实施入境旅游发展的整体开发战略。

辽宁滨海6市在入境旅游方面彼此之间实际处于竞合关系, 根据辽宁沿海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国家发展战略、旅游资源比较优势和开发利用现状, 紧扣政府主导的“多彩辽宁, 海上辽宁”主题, 依托山、海、河、湖、港、林、湾、岛、泉等, 海陆联动挖掘整合现有资源, 发挥整体效益实现区域整体协调开发, 取长补短, 多赢互利, 共同构建强盛辽宁沿海经济带。

4.2发掘滨海文化资源, 提升综合效益

辽宁滨海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打造海洋文化品牌, 发展新型文化创意旅游业态, 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的融合是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年的发展主流, 辽宁滨海六市可整体打造“海洋文化创意旅游”项目。结合旅游6要素, 借助于辽宁沿海的工、农业旅游示范点, 积极发展工、农业旅游;通过建设各种训练基地和开发体育竞技类创意主题公园, 发展体育健身旅游;还可通过对中医医疗、温泉保健等康体功能的挖掘, 发展医疗保健旅游以及包括修学旅游、科技旅游、自驾车游、会展旅游等在内的旅游新兴业态。以文化创意旅游改变传统旅游的静态和单调, 引领旅游消费新时尚, 培育新增长点, 提升滨海旅游综合效益。

4.3政府主导建立多元营销机制

辽宁滨海入境旅游在营销策略方面, 应实行政府主导与公共营销相结合的积极营销策略, 强化滨海旅游城市和旅游品牌宣传, 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灵活多样的营销机制,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针对性强的宣传促销, 形成多元化的市场格局[5]。在营销措施方面针对不同海外客源市场需求, 确定不同的宣传促销主题, 宣传推介辽宁滨海旅游区的特色文化、度假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等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政府主导加强辽宁滨海入境旅游方面与国际旅游机构、国内重点旅游区的友好合作, 联合营销;调动旅游景区、旅行社和大企业参与开发国际旅游市场的积极性, 充分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加大远程市场的开发力度, 通过完善目的地与客源地旅游交通的便捷性和信息交流的技术平台进行联合营销, 打造一体化的中国北方滨海旅游新形象, 提高区域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白璧, 裘晓雯.福建省生态旅游主要发展指标的灰色预测[J].林业资源管理, 2009 (4) :105-108.

[2]慎丽华, 韦铭, 郭莎莎.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农民旅游市场预测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6 (4) :1282-1283.

[3]王道林.灰色理论在黄金周旅游人数及旅游收入预测中的应用[J].泰山学院学报, 2004, 26 (6) :6-9.

[4]王红姝, 张莹.黑龙江省入境旅游客源灰色预测模型[J].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 (6) :108-109, 128.

辽宁城市化发展研究 篇9

国内关于人居环境的研究起步较晚, 吴良镛[4]对人居环境理论方面做了详细研究, 建立了人居环境科学学术体系[4]。近几年在人居安全问题的理论、研究内容和方法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斌等[5]阐述了沙区人居环境的概念、内涵、分级和研究尺度, 讨论了导致沙区人居环境恶化的根源, 对沙区人居环境安全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张云[6]提出对城市内部人居环境安全进行定级的思想, 并对人居环境安全定级方法进行了探索。滨海城市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最具潜力, 也最具开发空间的区域, 滨海城市不可替代的区域性优势已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历史见证和生动写照。然而, 近年滨海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使社会财富急剧增长的同时, 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对滨海城市人居环境造成了种种安全隐患。所以合理评价滨海石化工业对人居环境安全的影响, 对滨海生态环境改善, 滨海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意义深远。

1人居环境内涵及评价与滨海石化园区现状分析

1.1人居环境内涵及评价

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区域,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地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场所, 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城市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 以满足人类居住为目的, 自然环境是人居环境的基础。吴良镛教授借鉴道国外关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 用系统的观点, 将人居环境分为支撑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居住系统五大部分, 和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五大层次, 其中城市人居环境建设以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为核心, 注重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4]。

人居环境评价是通过定量、定性的方法来客观描述人居环境的状态和发展趋势[7]。通过人居环境的评价可以把人居环境理论研究应用到实践环节, 不仅是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衡量, 也使不同尺度、层次的研究有了定量的衡量标准。人居环境的基本是保证人居环境安全, 人居环境安全评价直接影响着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但如何合理的评价城市人居环境安全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评价系统。

1.2辽宁省滨海石化园区现状分析

辽宁原油加工量约占全国的18%, 居全国第一位, 中石油大连石化公司和大连西太平洋石化公司两大石油加工企业出口成品油占全国的2/3[8]。辽宁全省拟定的100项重点工业项目中有25项石化产业项目。自2009年辽宁省开展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 沿海经济带横跨6个沿海城市所辖行政区域内陆地面积5.65万km2, 海岸线长2 920 km, 海域面积6.8万km2。经济带内已建设园区42个, 其中:滨海石化园区14个、毗邻石化园区或相关污染产业园区7个, 占总园区数50%;而利于生态环境改善的绿色产业园区和旅游度假园区只有7个。在滨海园区中:大连市拟建1 000万t炼油项目和100万t乙烯项目, 10年之内将建成全国最大的石化加工基地;而大连双岛湾石化项目则建在蛇岛老铁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内[2];抚顺在城市东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产业建立石化新城[9]。

2石化工业污染物特征及对人居环境安全的影响

在以石化产业为支柱产业的众多滨海城市中, 石化产业对城市的大气、土地资源、水资源造成潜在威胁, 是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隐患所在, 加之石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存在误区, 环保产业建设缓慢, 环境极端事件近年频频爆发, 给城市人居环境安全敲响警钟。

2.1水污染

石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 因原油种类、加工流程的不同, 废水中所含污染物质也不尽相同。石化工业生产工艺复杂, 采用化工原料较多, 产品具有多样性, 产生的废水成分复杂, 水质水量变化大, 所含污染物质不仅为有毒有害物, 而且浓度高降解难。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包括石油类、硫化物、烃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等, 由于生产产品的不同, 废水还可能含有氯化物、苯类醇类等污染物。从废水水质上将石化工业废水分为含油废水、高浓度有机废水、氯碱废水、含硫废水、含酸废水、生产废水、含盐污水及生活污水等[10]。石化工业园除了石化生产线还会有石化产业的下游产业, 这些产业也多为高污染行业, 如合成橡胶企业会排放橡胶废水。

2.2大气污染

石化工业排放的废气中主要污染物有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总悬浮颗粒物、烃类、恶臭物质以及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 排放方式分为燃烧废气、工艺废气、无组织排放废气[11]。其中燃烧废气来源于生产装置中的加热炉燃料燃烧的废气, 燃料不同污染物也有区别, 主要是包含二氧化硫、烟尘等的污染物质;工艺废气是生产装置催化剂再生烟气, 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催化剂粉尘等污染源, 还包括含有硫化氢、轻烃的减压塔等生产装置的不凝瓦斯气体和冷冻系统中的氨气;无组织排放废气主要指原油、半成品及成品的挥发气体, 装卸和运输中的轻烃逸散, 火炬燃烧的烟气等。

2.3其他环境污染问题

除了废水、废气污染外, 石化工业还存在噪声污染、恶臭污染、固体废弃污染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等。石化工业的主要固体废弃物包括废催化剂、工业垃圾、燃烧炉的炉渣和粉煤灰等;噪声污染主要是生产设备中的大型烟机、压缩机、鼓风机等。石化工业生产原料及产出产品多为有毒有害物质, 生产装置多在高温高压环境下运行, 存在一定环境事故危险, 有毒有害物质一旦泄露将导致城市整体遭受危害, 甚至危及范围更大[12]。

3宜居城市发展目标下的石化工业园区合理性评价指标

石化工业园区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复杂体系[13]。国内关于石化园区评价体系的研究中, 多从工业角度出发, 以园区为尺度, 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为目的, 而以城市为尺度, 园区作为城市单元, 将城市人居环境持续发展作为评价目标的研究较少。在滨海石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态势下, 尝试性建立以宜居城市建设为目的石化园区合理评价指标。

本研究遵循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建立包括城市人居环境指标、园区建设管理指标、合理利用资源指标3方面12个指标方向进行石化产业合理性评价体系探讨, 具体指标方向选取及说明见表1。在指标选取中, 如园区与居民区距离是为考虑城市风相、地形、地貌等因素, 避免直接受污染源侵害;环保管理制度建设实施情况可以根据园区产业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具体针对性指标;环境报告书评价则可根据国家统一标准进行相应评价。

4结束语

滨海城市中石化园区遍地开花, 反映了滨海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缺乏宏观调控和有力协调监管机制, 无法摆脱资源消耗性为主的产业格局, 对海洋产业持续发展, 海岸带生态安全和滨海城市人居环境安全构成威胁。对此应做到, 遵循产业均衡定位与可持续利用原则, 制定合理的海洋产业规划, 优化资源空间布局, 加强宏观调控同时制定有力的环保监管制度, 切实可行地保护海洋环境。制定政策法规, 严格审批石化产业发展建设程序, 促使石化产业有序协调发展, 确保滨海城市人居环境安全。

辽宁省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研究 篇10

一、辽宁省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发展问题

全国31省市的GDP统计数据显示,2010-2013年,辽宁省GDP总量排名一直稳居第七、GDP增速排名通常在第20名左右。然而,2014年,情况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虽然GDP总量排名未变,但GDP增速却下降到了倒数第三名;2015年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2015年,辽宁省的GDP增速已下降到了最后一名,其工业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等均呈现显著的负增长。这一切表明,辽宁省原有的经济发展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为了重焕生机与活力,辽宁省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由以投资为主的粗旷型经济发展方式向以创新驱动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驱动创新的核心资源,对集约型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发展就更为重要,但是,辽宁省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还存在着问题。

第一,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目标不够明确。创新创业人才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开创型个性的人才为目标,不仅仅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而是要面向全社会,针对哪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根据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特点和要求,辽宁省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的发展目标还不够明确。

第二,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不够全面。辽宁省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不仅是政府和高等学校的责任,在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体系中包含的主体不够全面,而且没有形成活跃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没有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全面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体系,没有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发展体系。

第三,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但是目前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课程体系的层次还不够清晰,对整体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的支撑还不够。

二、辽宁省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问题解决方法

第一,明确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目标。辽宁省人民政府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推动我省高等学校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创业就业,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助力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全面振兴的行动方案,体现省政府对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制定并颁发了《辽宁省深化普通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随着“创业基础”课纳入必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再一次成为教育研究的关注点。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推进素质教育为主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这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线,指明了高校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目标、内容和重点,对全省高校“十三五”期间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引导高校培养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创业人才,为辽宁新一轮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贡献度,不断增强辽宁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持久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第二,健全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体系。辽宁省要培养和发展创新创业人才,就需要形成活跃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建设完善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体系,形成一个像生态体系一样的良性循环系统,构建一个全方位的立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体系。这一体系包括高校、政府、企业、家庭、学生等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培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参与者和协助者,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舆论导向、服务体系、部门协调等多方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起到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各种企业尤其是知名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他们是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最直观的感受和奋斗目标,因此,企业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只有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并勇于去实践创新创业,才能说创新创业教育起到了实际的效果。每个学生的背后都有一个家庭,家庭的支持是学生实践创新创业的有力保障。

第三,完善创新创业人才教育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要转化为教育实践,需要依托有效的课程载体。课程体系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面向全体学生,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的普及课程;第二层次,面向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和潜质的学生,旨在提高其基本知识、技巧、技能的专门的系列专业课程;第三层次,旨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要以项目、活动为引导,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创业过程的指导。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体系和课程互为支撑,内容体系为课程提供课程内容的支撑,课程体系为内容体系提供内容实现形式的支撑,两者共同作用,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忠红.地方高校转型期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发展问题简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4.10

[2]高薇.辽宁省高校创业教育研究[J].科教文汇,2014.5

[3]丁俊苗,以创新创业教育引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创新创业与教育2016.2

[4]章巧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J].教育教学论坛2016.5

上一篇:美尼尔综合征下一篇:刀具半径补偿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