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中的感悟教学

2024-07-26

高中化学中的感悟教学(精选十篇)

高中化学中的感悟教学 篇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可见, 标准强调的是学生个体的实践阅读, 是学生对文本的自我感悟。感悟在成为《语文课程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的同时, 也越来越深入到教师日常的课堂中, 越来越注重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那么怎样在课堂中让学生感悟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在品味语言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作者借以表达思想的工具, 学习课文必须凭借语言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语言是为了更好地感知语言、运用语言和发展语言, 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因此, 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 要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 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 积累吸收新的语言, 并努力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篇优秀文章, 总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 即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句段、标题等, 它们或统领全文, 或概括内容, 或提示中心, 或揭示内涵, 或表明作者意图, 或流露作者情感, 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悟点”, 并拓展到全篇, 就能顺畅地实现多元化、个性化的阅读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对“悟点”进行推敲, 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不同语序的比较当中, 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 品评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从而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

品味语言, 其思路应是从内容的表达出发, 从篇章的整体着眼, 训练学生结合语境, 领悟语言运用的精妙, 体会语言的语境意义, 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品味语言必须联系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 品出“言外之意”。比如《荷塘月色》一文中, 描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作者运用“点缀”“袅娜”“羞涩”等词语, 将荷花拟人化, 赋予荷花以袅娜的体态、羞涩的表情,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盛开的荷花娇小玲珑、柔美的特点以及花骨朵含苞待放的特点, 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察出作者的情感轨迹, 通过朗读传达出作品所蕴含的情, 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二、在质疑问难中积淀感悟的底蕴

语文教学是让学生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素养的教学,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朱熹认为, 读书要有疑, 从疑而悟。《朱子读书法》中这样说道:“读书, 始读未知有疑, 其次, 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 疑渐渐释, 以至融会贯通, 都无所疑, 方始是学。”从某种意义上说, 感悟始于疑。会质疑提问不仅是学生会思考会学习的表现,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要想实现这一目标, 需要我们有意识地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样的课堂与以往课堂比显然了张力与魅力, 学生有积极性了, 思维活跃了, 创新的火花产生了。当然要让学生问出水平来, 教师还需要精心地引导。如在教《雨巷》一课时, 在分析这首现代诗歌的主旨时候, 我设置了这样几个问题:诗人笔下的雨巷这一环境有何特点?在这样的一条雨巷中, 你感受到了什么?诗人又描述了一个怎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为什么要突出描绘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从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几个问题具有内在逻辑联系, 前几个问题为最后一个问题的提出做铺垫, 最后一个问题是前几个问题的必然延伸和深化。这样提问给了学生充分而逐层的思考空间, 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感悟, 有利于学生通过感悟充分了解本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在实践体验中共享感悟的乐趣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体验是新课程的教学原则之一, 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 继而建立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联系, 使文本与形象沟通起来, 促进学生积极的体验。教师可运用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的直观形象和言语形象的刺激, 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 变文为画, 变静为动, 变无声为有声, 变枯燥为有趣, 为学生引入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感悟语文, 陶冶情操。

在阅读课文时, 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 课文的情感都会与学生曾有的生活相互作用, 可以让学生通过感悟去想象自己曾有过的情感体验, 发现并抓住学生与课文情感相联系的甬道, 让课文美好情思与生活发生真实的联系, 进而养育并提升学生富有诗意的、纤敏的心灵, 富有良知的、充溢着真情的善性。教师还可以通过绘声绘色、情真意切的描述, 把学生带入到一种如诗如画的境界中, 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想象出生活的画面, 从而产生心灵的感悟。

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感悟和体验 篇2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就是引领学生科学地补充教材,准确地加工教材,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天地,而不是忽视教材,脱离教材,要根据实际,对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对活动设计加以完善和改造。

(一)怎样灵活把握新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地“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在处理教材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

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师“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例如:必修1中《摩擦力》一节的教学,可以引用很多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摩擦力的广泛性;必修2第五章第一节的《追寻守恒量》可以以体验守恒思想为目的,与第二节《功》两节内容合在一起学习,像这样的具体问题应灵活处理。在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以及有用的结论后,可以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再补充上,以便学生能灵活地运用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的问题等。

2、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

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师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生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生课外学习研究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课外知识。

3、教师的备课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备学生

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问题情境出发,引导学生探究、体验学习,这样的课堂学习才有的放矢。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也就是说要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新课程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对自己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新课程的重要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体验、探究、合作、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地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把自己放在主导的位置。本人亲身经历这个定位转换过程,深切地感受到了新课标要求下的探究式教学是传统意义上教学的深化和提高,要做好“主导”比做好“主演”更难。每一位新课改中的教师都要把自己放在一个引导、辅助的位置上。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从各个角度告诉学生珍惜环境,通过和自然的接触,去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对自然充满热爱之情。课程指导下的学生不应是“我的眼中只有自己”,而是关爱他人,通过与人交往、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新课程对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实践能力和互相协作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新课程培养的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中能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三)实施探究式教学与有限的课时相矛盾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实施探究式教学需要时间多与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也是我们每次开研讨会时谈论的焦点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探究式教学一定要坚持,但探究的力度可以轻重缓急,该探究的地方一定要探究,有的探究内容可适当放松处理,从而节省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加强对所学物理知识的应用。但不管怎样,作为一名新课改一线物理教师,头脑中一定要有新课改的理念,要有探究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改中留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新课标中的一个亮点就是探究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但是这种教学和学习模式并没有现成的东西供我们使用,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尝试、去摸索,教师的教学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更能淋漓尽致地得到发挥与体现。探究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尊重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彼此的发现还能互相补充、完善,使他们知道了如何生成“结论”,实现了集体研讨,信息共享。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成功和失败的艰辛,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知识,最重要的是了解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思想,学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在脑海里形成一系列能令其终生魂牵梦绕的问题,永不满足,不断创新,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

(四)新课程教学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新课程特别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科学,生活中的很多素材,需要在应用的过程中及时能够提取出来。借助计算机教学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易观察到的事物用计算机展现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功能,极大丰富了教育教学环境。

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十分关注孩子在学校的表现。老师的教学不可能适应每一位学生,有的家长不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对新课改初期教师实施的一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持有偏见。可想而知,一个新生事物在诞生之初让人不理解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还是希望家长支持新课改,积极地促进新课改的进行。新的课程改革随之也带来了教学资源的不足,希望社会和各界人士多多帮助学校,多提供一些物力和财力,以便进一步完善多媒体教学资源和实验室的必需设备。

化学教学中的感悟 篇3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手段与教法;情商;精讲与突破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初中化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要求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实用,结合近几年自己的教学经历,观摩同行们的教学过程,我写出自己的感悟,与大家交流。

一、教学手段与教法

传统教学中的基本装备是:一块黑板,一本书。大多数教师的授课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以老师教为主体,这是过去没有多媒体电教设备下的教学方法,也是当时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目标的体现。现在是信息时代,教学设备发生了革命性的改革,教学目标上也呈现了三维教学目标,多媒体设备应用于教学,教学内容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能大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尤其是化学这门学科,一些化学反应比较抽象,像我们在讲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时,可以用Flash动画将其实质表现出来,从而突破这一教学难点。

二、情商的运用

人类是感情动物,情感会极大地影响人的行为。要想学生学好化学这门课,我们必须向学生投入感情。不难想象如果我们平铺直叙满堂灌,学生强打精神听完课,教学效果当然会大打折扣,因为一个人很难在整堂课都精神充沛,而且精力集中。因此听这种课,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更累。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引导、维持、调节、强化学生的学习活动,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选择,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三、精讲与突破

让学生参与教学,不仅可以减少教师的讲解,也体现了新的教学理念。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讲上:一是做好启发引导,二是画龙点睛,突破重点。精讲不等于不讲。以学生为主体,不等于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不等于对学生放任自流。放开手,让学生在自己的手掌之中翻跟头。精讲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学,更可以使教师腾出手来,在传授知识时更深一步地挖掘教材中丰富的情感因素,去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达到要求的更深更高层次,组织好重点问题的解决,提升课堂效率。

四、转变观念,才能与时俱进

过去我们认同“知识就是力量”,因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今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我们教学生如何学习接受终身学习的理念,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人才,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而在教学中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方法,采用学习中交流互动的合作式教学方法,采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分析、归纳、总结的实践性教学方法,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总之,转变观念是解决我们存在问题的关键,否则,就会被时代淘汰。

高中化学中的感悟教学 篇4

新课程在高中的改革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新课程要求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变,实现全新的教学模式。过去的教学方式已经不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了,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符合新课程的需要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创新,在教学中体会出新的教学的方式。那么对于教育的对象学生而言,我们也要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作为教育的重点。

为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就历史学科而言,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毅力、创新体力。历史学科以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功能和教育功能,在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如果学生可以通过掌握创造思维的规律,培养创造思维习惯,来加强对创造思维技能的训练,陶冶创造素质,那么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很优秀的创造者。

在当前的新课程改革中,主要是改革以下的三点:

首先,新课程认为“改革的中心在课堂”,我们应当建立一个具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氛围的课堂。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要妥善地选择适当角度予以评价。

其次,针对当前学生“唯本唯上,迷失自我”的现象,提出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和以严厉的语言中断学生思维过程的做法,更要禁绝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要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

最后,克服教学过程中的“以讲为主,教材至上,格式化教材”,要打破程式化、刻板化的教学方式,不要太“忠于教材”,历史教师要敢于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到学生面前,并随时将考古新发现、史学新观点介绍给学生。教师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对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于怀疑传统、敢于怀疑书本、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是很有好处的。

针对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可以将创新思维结合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去,提倡成一个良好的课堂讨论气氛。

首先就讨论问题的内容而言,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可拿来讨论。能用于课堂讨论的内容有两类,一是知识障碍点,包括每课的重点、难点等。讨论的内容应该集中于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历史内涵的主要障碍和思维的障碍点上。学生思维发生障碍一般是由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知识难度的不适应造成的,也可能是因其思维定式受某种旧知识或某些传统影响所致。这两个障碍点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拦路虎”,将其作为讨论内容,能够保证课堂讨论的质量及效率。

其次就课堂讨论的时机而言,学生不可能一堂课始终处于兴奋状态,因为人的思维是间断性、跳跃性的。根据中学生的思维特点,在讨论过程中,他们出现一个思维高峰后,往往要停顿一定时间,才出现另一高峰,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最佳时机。我认为,最佳时间一般有两个。一是在课的中段,教学过程达到高潮,学生呈现“心愤愤”、“口悱悱”状态时,探究知识的愿望非常强烈,此时学生思维活跃,跃跃欲试,大有不吐不快之感,这时展开课堂讨论,有利于他们充分发挥学习主动性,容易尽言自己的体验,教师也容易接受到准确的反馈信息。二是当教师讲完新课,将要全面小结所学内容时。此时,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状况及对历史事实的熟悉程度与教学目标相差不远,只要“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把“最近发展区”转为“现实发展区”。这时展开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他们通过努力便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

最后,课堂讨论的方式要优化,即所选择的方式要能与内容、时机挂上钩,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符合教材的结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最大的讨论效益。比较有效的讨论方式主要有四种:一是引导提示,即在教师的提示指导下逐步展开讨论,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及时调控讨论进程,最后加以总结。这种讨论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富于逻辑性,能保证课堂讨论的顺利进行和讨论质量。二是群体互动,即教师首先出示讨论内容,然后以学习小组(人数不限、以四人为宜,最好把个性特征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归纳小结后由组内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意见,未尽之处本组成员可进行补充。这种方式有利于智力互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三是自由辩论,即让学生围绕讨论内容各抒己见,自由辩论。在辩论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因势利导,把握方向,最后由教师或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小结讨论结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提高讨论的质量很有帮助。四是角色变换式,即让学生根据讨论的内容,在教师的安排下分别扮演某些历史人物或社会组织,让他们“身临其境”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感受。这种方式不仅能直接地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而且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

以上是我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比较有效的方法。当然,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还很多,比如问题中心法、辩论学习法、多媒体辅助学习法、发现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社会调查法等,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可在现有的方法中进行移植、改造、创新。我相信,在历史教学改革的大潮中,会涌现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某位学者曾经说过:“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往未来的道路不是我们沿着别人的指引走出来的,而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

化学教学感悟 篇5

高栋

谈不上有什么经验,要说感受可能会有一些。按我的理解,数学课的有效教学就是让学生听懂,学会,做对。

首先,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形式,每一位老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内容和考点,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才能体会教材,备出高质量的教学教案。

其次,变“教案”为“学案”。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一切知识经验的获得都依赖于学生的配合。离开了“学”,再精心的“设计”也没有意义,教师要充分考虑,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即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一种有准备、有意识的准备,灵活教学。

有效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各种情况,教师要做好倾听者、提升者的,能跟学生更好的交流是关键。在课堂上,要扮演老师的角色,课下又会是很好的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走入学生的内心,让他们更好的来接受知识,从而来改变提升自己。

有效的教学不仅在老师这边要这样,学生的配合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学生九年级才开始接触化学,一年的时间内要学的都是化学中基础的部分,知识点比较零散分散,所以很多学生都会觉得化学像文科一样需要很多记忆,确实,很多最基础的东西需要学生先记住,但更多的东西需要学生多理解,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做不到这一点的学生也可以在记忆的基础上去理解,也就是先记忆再理解,只有这样,在学生的配合下,教学才能是更有效的。

高中化学中的感悟教学 篇6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高中数学;运用分析

G633.6

新课程改革中提倡应用问题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有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将学生变为课堂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整个课堂活动中,通过教师引导由浅入深,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掌握书本上没有的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实现数学成绩的提高。本文中笔者结合教学经验,阐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经验。

一、结合知识点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法应用中的重要部分就是创设问题情境,情境创设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学生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逐渐引入教学内容,逐层推进问题难度,先易后难,问题紧密相连,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与探究兴趣。

比如高中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函数”知识时,将直角三角形相关知识作为切入点,引出直角三角形角度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当锐角=30°时,锐角的对应边与斜边之比为0.5,借此时机,教师引出正/余弦与正/余切之间的函数关系,同时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当角度不同时三角函数数值等于多少?各三角函数对应何种图像?每个函数图像有着什么特点?函数间存在何种关系?同时组织学生参与讨论问题,通过一系列的思考与研究,加深相关知识的理解,灵活运用各类三角函数知识,提高知识掌握程度[1]。

二、联系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可以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或熟悉的事情,让学生充分了解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教师讲解“随机事件的概率”知识点时,可以首先提出随机事件的概念?生活中常见随机事件有哪些?等学生回答出:彩票、玩色子及掷硬币等,教师切入到相关知识点,开始讲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及不可能事件等,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提出来,让学生判断事件性质:(1)明天下雨;(2)没有水,鱼不可能活着;(3)地球表面向上抛起石块,石块会落下来;(4)硬币抛出去,正面向上;(5)一天接14个电话。可以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小组,对这些事件进行讨论,给予学生适当鼓励。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创设相关情境,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再比如借助建模思想,十一国庆期间,妈妈从超市中买回来一大堆的生活用品,兴冲冲的说:“超市搞促销,买200送100。”小明听后想到,这种情况算不算打五折呢?基于此,寻找到相关素材后开始数学建模[2]。

超市促销规则为:满200送100,满400送200,以此类推。送的优惠券使用办法为:购买200元商品可以使用100元优惠券,不足两百则不能使用,这种购物返券的促销活动,如何购物才能实现最大优惠呢?

利用建模思想分析:架设某位消费者总共购买了a元货物,最多得到a/2元的优惠券,但可以获得的优惠必然不可能大于a/2元,原因在于最后一次购物消费少于200元的话,不可能得到优惠券的,而超出200元赠送的优惠券并没有使用掉,优惠率只能是无限接近于(a/2)/(a+a/2)=1/3。所以看起来的半价促销,顾客最多只能获得1/3的优惠。

顾客怎样购物才能实现优惠最大化呢?我们假设顾客购买的现金商品为2nx100元,获得优惠券为2n-1x100元,再用这些优惠券购买2nx100元的商品,付现金2n-1x100元……最后一次用100元优惠券购买200元的商品将没有优惠券赠送。这样顾客总共付出现金为(2n+1-1x100)元,共买来(2n+2n+1-2)x100的商品,优惠率为(2n-1)/(2n+2n+1-2)=(1/3)-[1/(9x2n-6)]。

通过计算可以得知,当n无限大时,才能无限接近1/3的优惠。

三、问题教学法应用中其他注意问题

(一)引发主动思考

问题教学法应用成功需要实现学生主体参与性及独立思考,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基础水平与思考水平,给出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空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思维,展开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1)教师提出问题后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通过独立思考将新旧知识衔接起来,这样可以更加深刻的掌握相关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点;(2)除了保证学生独立思考时间外,还要拓宽学生思维空间,教师引导学生将零散知识点串联起来,实现知识点纵向与横向联系,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啊,深入理解相关知识,同时了解数学思想与方法,掌握数学思想与方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自身数学技能。

(二)發挥教师主导作用

随着问题教学法的推广,许多教师又片面地认为问题教学法要想取得成功就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而忽略了教师的主导性,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不管不问,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不仅不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相反还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无序性与无效性。以学生为中心是新课改的核心教学理念,也是问题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并不是相矛盾的,相反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正是通过教师的导向所实现的[3]。

因此要实现学生的主体探究活动就必须要重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要让教师成为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教师要切实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这样才能使教学成为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活动,因此教师要成为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积极互动,实现知识的多向互动。教师要成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学生受自身基础与水平的限制,在探究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无法独立完成自主探究,教师要在学生思维困惑、理解肤浅时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现今新课程的大环境之下,必须要注意提升高中学的数学综合素质,因此要在提升中学生兴趣的同时开拓他们的思维,让高中生能够对自身数学要点框架中的各类要点加以灵活运用,同时提升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中主要分析如何有效运用问题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姚利.浅谈多媒体与高中数学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26):123.

[2]李明君.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35):12.

高中化学中的感悟教学 篇7

一、方向比速度重要

笔者认为教学方向就是一个有X、Y、Z三维的空间坐标轴。X方向:把培养学生人格和品质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牢记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关注社会发展是现代学生的必备素质;Y方向:不断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用人格魅力、专业素养、风趣幽默影响学生,使他们学有兴趣、刻苦钻研、立志成才;Z方向:把学科三维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作为每个教案的教学目的,每节课都要设法营造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氛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学中既注重深入浅出,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敢于猜想、质疑的好习惯,又要让学生根据自己喜好自主选修不同模块。必修加选修是新课程的显著特点,在“两考”中也有明确的体现。它既能确保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使学生个性得到很好的发展。例如在高一学年的教学中,用“三出发”教学方法,解决初高中衔接和“入门难”问题,充分考虑高一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以“情”感人,以“趣”引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三出发”教学方法内容如下:

(1)理解物理概念从学生感性认识出发,辅之“一课一实验”,形成科学概念,分段加深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2)探究物理规律从学生间接经验出发,师生共同深究过程,充分运用文字运算、图象语言,导出其规律性,掌握物理规律(公式)的适用条件和物理意义。

(3)建立物理模型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教师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学会用物理学科思想及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速度”,笔者指教学的进度、课堂的难度和考试的频度(次数),即教学过程的快慢。速度只有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才有意义:不赶上新课,不“煮夹生饭”,不要三节内容两节讲完,三年课程两年结束;不要不注重基础知识应用及拓展,不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拔苗助长;不随意加深讲授难度,导致自己很累还抱怨学生不会。新教材强调“慢工出细活”。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强调主干知识难度。如力的概念、运动的种类、能量的观点、图像语言的运用、计算能力的提高等。“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观念应该放弃。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反馈、评价,注重单元和课堂小测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例如,高三不实行月考而实行一学年度五次统考,从而完成了“一次统考出信心,二次统考出进步,三次统考出效果,四次统考出能力,五次统考出状态”的考试目标,符合学生的高三复习节奏,复习效率明显提高。

二、教材比资料重要

“两考”的试卷已经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许多问题在课本中很容易找到,在学生平时的问题中容易找到,在教师的教案中容易找到,而在资料中就很难发现,这也是“两考”的性质决定的。当前,教学资料五花八门,看起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教科书、课标和手写教案。教材就是教科书和教师用书的统称。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是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团队共同开发制定的实践课程标准的“教与学”材料,是实施课程的媒介。它是教师的备课指南,学生要读的“书”、要做的“作业”。

在东西方课程改革史上,历次面临同一个难题:理想的课程文本(纸质和电子)如何转化为教师的具体实践。现行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如《高中物理》(必修、选修)教材中的实验、注释、旁批、彩图、思考与讨论、做一做、科学慢步、科学足迹、课题研究、课外读物目录、STS等,分模块给师生留有共同发展的空间。教学实践中需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内外部重组,从而适应不同学生学习水平的需求,教材并没有给教师指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意见;同时每个教师的已有知识、言语水平、动手能力、个人理解不尽相同,授课对象的起点也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备课,加强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完成好手写教案及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照搬“教案集”“习题集”,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

学生的经验和感性认识是学生认识事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教学实践如果远离现实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验,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要坚决反对“照本宣科”和“教死书”,“深入浅出”才是对教材的“活学活用”。

注重教材与“两考”紧紧相连,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把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质放在首位。二是要把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应用能力培养好。实际上新高考试题离教材越“远”就是离教材越“近”。(“远”指试题中的新情境,“近”指试题的答案在课本中;也就是很多命题专家常讲的:高考试题“起点”高,“落点”低)

资料就是用来参考的,是辅助教材的,而不能使之成为“题海战术”的“源泉”。教师是学生的“第一本参考资料”。“学问”即学一半问一半,学生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在讲台上等学生问,教师才能发现学生的思维的偏差和出错的根源。教师必须用“水理论”指导日常课堂教学。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学生的能力不是靠哪一门学科,是由水桶的最短一片“瓦”(木板)决定的;同时要靠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不要“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教师应多“下水”,多“积水”,学生才能得更多“水”。

题目做了“千千万”,资料还有“万万千”,学生会了没有?没有!盲目做资料上的题,甚至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资料有的“母题”“经典题”都是我看过的、做了的;还有的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消化不良”。有的教师还吹牛说:“高考题中有90%的内容都是我给学生资料上做过的、讲过的、且多次考过的。”但高考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更正做错的问题比再从资料上找题做更好。用学生平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学生思维中存在的问题,以简单问题训练科学的方法。要特别注重对课本中“思考与讨论”的思考与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得失,自己寻找方法,及时更正错题和找到错因。特别注重针对本校本年级的学生实际,例如在高二学业水平考试教学过程中,针对选修文科的“物理1-1”,选修理科的“物理3-1”,笔者认为“学考的重要性在于它是高考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卡片式”教学方法,即一个单元(章节)编写一张A4卡片,并编成校本教材——《学易》。每张“卡片”均“卡”住四个点:知识点(三维目标要求)、讲解点(重点、难点)、练习点(学生动手做的)和考试点(学考样卷)。一学年一册,每册“卡片”不超过A4纸30张。从方法设计到具体课堂实现高效。

三、学生比教师重要

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自主性的人、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关键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重新定位——“生本观念”。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课程改革的最核心价值。研究和掌握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注意影响发展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因素,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如:学习方法、人际关系、青春期苦闷、理想与现实等。人的青春一去不复返。学生最需要在年轻时学会做人、求知和健体,也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成长要科学发展,社会的竞争再激励,高考升学压力再大,也要让学生的成长有个性、有尊严。谁也不能代替学生本人的学习,教师只能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影响学生。

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问题。多经历、多磨炼、多关注社会热点,增强判断是非能力,凡事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能借助综合实践课程开设的平台,积累经验,高考就是“小菜一碟”。例如在高三第一轮复习的教学中,采用“练习—测评—讲评”的“三环节交叉式”教学法,使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轮复习教师自己编写学案,学生每单元(模块)自主总结得失,写好总结笔记。模块自主选修,开放物理实验室,让学生多动手,做到“百闻不如一见”,高考成绩显著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师首先要转变的观念是“学生观”。教书育人的原生态解释是:传道、授业、解惑;当今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习组织者、引导者、反思性实践者、课程资源开发和研究者。不把学生当机器,给他们强加教师个人的意志。

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方法,并及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资源,用学生的方法解决学生的疑惑。通过师生经常的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变化,及时总结学生们的闪光点并创新学习方法,与学生共同探究好的学习方法,师生共同成长。

不断反思,不断学习,才能“艺高人胆大”。教师的综合素质表现为“两基三能”:即师德好、会上课为“两基”;“三能”指:用“论文”自我肯定和归纳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用“课题”研究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方法的能力;用“专著”中自己的思想启发别人,影响和改变同行教学行为,共同成为教学高手的能力。

高中物理新课程实践中,靠激情从教,靠实践出彩,靠反思提高,靠“信仰”坚持。这就是笔者的实践感悟。

摘要: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实践中,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思路是至关重要的问题。为了开展好高中阶段的物理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教学信仰”,才能驾驭好教学过程,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坚持“方向比速度重要、教材比资料重要、学生比教师重要”的“三个重要”思想,才能更好地实现“三维”课程目标。

高中化学中的感悟教学 篇8

一、学会倾听, 做学生最忠实的听众

音乐鉴赏本身就是一个表现个性, 开发思维, 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过程。在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 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 应当也必须允许学生对相同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需要注意的是, 这里的倾听除了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认真听取每位同学的想法和感悟之外, 教师还要有倾听背后的敏锐的体察力, 一个有良好倾听意识的音乐教师, 在充分肯定学生的答案之外, 更能听出学生的表述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听出学生的差异与区别。要把学生当做完全独立的个体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个性, 设身处地地倾听。

二、营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音乐课程标准》在其实施建议中, 对21世纪新型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明确的表述, 即“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音乐教学活动应该是过程与结果并重, 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它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要求, 在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是学生音乐兴趣的激发者、音乐生活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交流者、音乐活动的组织者、音乐表现的欣赏者。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指导者, 是沟通学生与音乐的桥梁,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交流互动关系。民主的教学氛围, 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所以, 激发学生课堂对话的重要因素是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增进教学民主和平等。从根本上说, 在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之后, 音乐鉴赏教学中民主平等氛围的营造才可能真正实现。

三、在对话中综合各类知识, 无限量扩大学生知识层面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学科综合”, 将艺术教育的综合性作为基本理念贯穿始终, 并着重强调广泛利用音乐、美术、戏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开展艺术教育, 作为艺术课程中的音乐学科, 实现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 不只是音乐与美术、戏剧、舞蹈的机械叠加, 而是强调各种不同艺术形式间、各种教育因素 (包括学生、教师、情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 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沟通、相互融合, 由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课程, 还要有完善的知识结构, 适当了解相邻学科的有关知识。在对话式音乐鉴赏中, 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引申素材和引申时机, 让学生感受到音乐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无限量地扩大学生的知识层面, 看似可有可无的一句话, 对于学生来讲, 就是一个新的知识点, 就是一次新的受教育的过程。

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 对话式教学, 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 其实就是在一个平等民主的氛围中,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表自己意见的过程, 这其中主要包含选择、补充、疑问、追问、判断、分享、联想的等方法。下面, 就以《多彩的民族风》一课为例, 浅谈音乐鉴赏中, 应用对话式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

1.能够基本分清各个民族代表性的音乐风格 (运用追问的方法)

首先, 用多媒体展示3张图片, 分别是蒙古族草原赛马的情境, 藏族人民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情境和带着维吾尔族小帽, 弹着冬不拉热情歌唱的维吾尔族小伙子。然后, 让学生分辨照片中分别对应的是哪一个民族。然后, 播放《辽阔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3首民歌, 每放完一首, 都要追问学生, 这首歌曲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它的节奏有什么特点?歌词讲述的是什么大意?通过聆听歌曲, 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它有什么显著的音乐特征呢?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 允许同学们各抒己见, 不管答案的对错, 而是要注重学生内心想法的表达。学生每一个正确或者近乎正确的发言, 都是追问完后总结的素材, 而学生错误的意见, 则成为特别需要注重的地方。通过对学生们不停的追问, 促使他们不停的思考, 自己通过思考得出的答案知识, 远比教师一股脑地灌输, 要牢靠得多。

2.了解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 与该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等因素有什么关系 (运用联想、引导的方法)

首先, 请几位同学, 讲一讲自己想象中的新疆、西藏和蒙古是什么样子, 可以题材不限, 只要和这三处地方有关的, 都可以大胆地讲出来。通过对三个民族的生活地域、生活习惯的简单总结, 再引导同学们, 这些地域、文化、传统的因素, 和他们的音乐是有直接联系的。新疆整体气候温和, 所以他们的民歌简洁欢快, 维吾尔族人民情感丰富, 热情大方, 所以民歌中有不少的爱情题材。藏族人民热爱劳动, 宗教信仰虔诚, 所以民歌曲调大多高亢而深沉, 内容多以歌颂太阳和雪山居多。蒙古族人民无比热爱着自己的大草原, 因为他们可以在大草原上骑着骏马驰骋, 大草原的辽阔也使得他们的民歌舒展悠长、句幅宽大, 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通过引导的方法, 让学生充分的展开想象, 感受不同风情的民族音乐特色。

3.激发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 (运用感染分享法)

民歌欣赏教学是让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悠久历史的另一生动、有效的途径。通过对3首民族歌曲的欣赏, 请同学们着重谈一谈自己的情感体验, 比如, 《辽阔的草原》, 表现了蒙古族人民对于草原的深切热爱;《牡丹汗》, 虽是一首爱情歌曲, 但是其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通过民歌欣赏教学培养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民族自尊心, 激发他们继承、发扬民族音乐的热情。中国民歌是民族音乐中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宝库, 是一切音乐创作的源泉。

感悟生活中的化学魅力 篇9

1 生活中的化学小窍门

1.1 饮食方面

青涩香蕉如何催熟?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买来的香蕉还是青的, 没有完全熟, 但是又着急吃, 这时候该怎么办?别急, 化学小窍门帮你解决这个难题, 就是可以把香蕉与熟透了的西红柿放在同一个塑料袋里, 这正是利用了熟西红柿散发出的乙烯促进了香蕉的成熟。

久放的饼干变硬如何恢复口味?对于大包的饼干可能一时吃不完, 然而放久了就会变硬了, 影响了口感, 这时候, 就可以找一块面包与其放在同一个密封袋内, 它用到的化学原理就是, 饼干因为有更强的吸湿性, 就会去吸收面包内的水分, 这样就可以使得饼干恢复到原来的口感。

1.2 医药方面

蜂蜜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治疗咳嗽, 因为蜂蜜有止咳的功效, 有些人咳嗽的时候就冲浓稠的蜂蜜水喝。但是要注意的是, 很多感冒药中的一种解热作用的阵痛药可以和蜂蜜组成一种复合物, 影响了感冒药本身的疗效, 因此这种感冒药不适宜和本身含有蜂蜜的药物一起送服。

关于吃药为何禁忌使用茶水送服, 也是由于茶水中的特殊物质鞣酸, 它容易与药物中的很多组成产生化学反应, 从而影响了疗效。

1.3 家居环境方面

炎热的夏天, 恐怕四处乱飞的果蝇最是令人厌烦了, 不怕, 生活小窍门告诉你可以利用化学知识解决我们的困扰。找来一个容器, 倒点苹果醋, 然后滴入一点洗碗液, 盖上保鲜膜之后扎几个通风透气的小孔, 不久后果蝇就会被果醋发酵生出的细菌散发出的味道所吸引, 那可是它们最爱的食物了, 而当这些果蝇们闻味儿而来后, 却被粘在了液体上面动弹不得, 最终淹死, 那是得益于洗碗液中的活性剂, 它们使得液体表面张力变得很小。

2 生活中的化学常识

2.1 水果和食醋可以解酒

水果解酒的化学原理就是, 水果中的有机酸会和酒里面的乙醇反应成成酯类物质, 从而化解掉一部分乙醇, 缓解醉酒的症状;食醋可以解酒也是一样的原理, 食醋中也含有一定量的乙酸物质, 可以和乙醇酯化反应, 这样就能慢慢起到解酒的作用了。既然水果能解酒, 那么以后喝酒后吃点水果是一个很好的解酒方式。

2.2 为运动员缓解病痛

我们平时在家看电视的体育频道时, 经常发现这样一种情况, 就是足球运动员们拼劲全力, 驰骋于赛场时, 由于比赛过于激烈, 可能突然的摔倒, 或者出现局部的擦伤等情况, 这时候, 只见就有医务工作者赶紧往其受伤的位置喷散一种药物, 并小心翼翼的按摩受伤部位, 没等多长时间, 只见运动员又重新振作起来, 继续参加到紧张的比赛中, 那么医务工作者喷洒的到底是一种什么神奇的药物呢, 竟然可以让运动员这么快的重回赛场。答案就是:是氯乙烷, 那是一种无色的, 并且具有容易挥发的特性, 由于挥发带走了不少的热量, 受伤的皮肤表面突然变凉了而使得疼痛的感觉也变得不敏感, 从而达到了缓解镇痛的效果, 用更专业的词汇来描述就是“冷冻麻醉”。

2.3 铁锅锈迹的清除

铁锅爱生锈这在生活中也是令人极为苦恼的事情, 如果平时工作, 生活没来得及及时洗刷铁锅, 或者清洗完后还留有一部分水, 那么等到下次再用的时候就会发现锅内的锈迹斑斑了。这时候就可以倒入一点可乐, 轻轻擦除, 锈迹就轻松不见了, 原理是可乐内含有的磷酸物质可以把锈氧化, 这可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除锈剂呀!

2.4 食品防腐

在家里自己做的食品保质期很短, 为什么超市里的包装食品保质期比较长呢?这是因为添加了食品防腐剂。苯甲酸, 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防腐剂, 可以食用, 也可以杀菌, 在各种天然保质期比较短的食品中被广泛使用。当苯甲酯进入人体后, 会与人体内氨基乙酸 (甘氨酸) 和葡萄糖酸分别反应生成马尿酸和葡萄糖苷酸, 后者都会随尿排出体外, 所以每日摄取少量苯甲酸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太大的威胁。但如果摄取过多, 则可能会使人的肝脏受到损害, 尤其是肝脏病人或肝功能衰弱的人, 要特别注意, 不要食用含有苯甲酸的食品。

2.5 食物相克

我们都知道食物相克的现象, 这其中也蕴含了不少的化学知识。比如, 豆腐和菠菜正常情况下是不可以一起食用的, 因为菠菜内大量的草酸会和豆腐内大量的钙物质生成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钙盐, 但如果在两者一起吃之前, 把菠菜用开水浸泡了, 里面的草酸被大量破坏后, 那就另当别论了。还有就是, 螃蟹与柿子两者不能一起食用, 因为柿子中的鞣酸和螃蟹中的蛋白质相遇会凝固成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物质并会留在人体肠内发酵, 引发中毒。

高中数学的几点教学感悟 篇10

1.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放下权威,变以前的“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教学目标的设置也改变一贯的用词:“使学生……”,体现三级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的心中应时时、处处装着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问题,选择例题,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促进者、指导者,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人文精神,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的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坚持这样的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更亲历其境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的参与,才能取得过去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高效。为什么?这还得从教学的本质是什么谈起。

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师生的角色如何?很多老师都会这样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等等。但问题是我们的教师是否真的读懂了这个“导”字?我们的学生是否真的成了学习的主体?

打一个不一定很恰当的比方:有一种职业叫做导游,他们的任务就是带旅游者去参观。实际上,大多数喜欢旅游的人都不喜欢导游。原因是,如果有导游的存在,那么他指你去东,你不能去南,不能去北,更不用说去西了。你的行程将会受到很大的制约,你的旅游也就失去了自主性。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导游”就是你跟在他的后面去游。

2. 注重数学的社会伦理价值

基于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在谈到数学教学时,我们不得不说的是数学对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会有怎样的影响,即数学的社会伦理价值。在一节数学课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个体与课堂整体就构成了课堂伦理关系的基本元素。这样的关系自然有其特殊性,也有一般性:特殊是因为这样的关系是在特定的数学课堂的环境下,数学是师生联络的情感纽带,数学是阐明观点的平台,老师和学生都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探讨,价值观的体现也和数学密不可分;一般是因为在探讨数学问题中师生都会不约而同地投入自己的情感,对某些数学问题的看法可以折射出个人的社会价值观,并且在课堂上的交流互动能够让老师和学生的想法擦出火花,从而实现价值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又可以突破数学课堂的环境限制,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中,不再受具体事件的影响,使得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能够从中获得感悟,这反过来又会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积极的影响。而上述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就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数学课堂教学的伦理价值系统,它是一节数学课的情感价值基础,它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它看来无形却无处不在。

3. 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尊重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每一种想法,尊重也就是说我们要尊重学生,不能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不能搞一刀切。如何做到这一点?我认为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对症下药,引导他们主动学数学。

一些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感觉自己天生不是学习的料,因此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得过且过,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投入应有的热情,致使成绩老是提不高。挫折感、自卑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消极心理状态;怀疑、逆反是学生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行为;畏难心理和回避心理是他们不能迅速提高成绩的重要心理因素。

还有一部分同学被动学习,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学不得法,学生不能从“理解意义”入手,盲目模仿,抓不住问题的实质,做无效劳动,无效思维。还有不重视基础,华而不实,好高骛远。这都是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中下等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在课内外都要多了解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态度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喜欢这位教师,乐意接受教师,那么,他们会对教师充满信任,表现在课堂上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活动一致,课堂气氛自然活跃生动。

在课堂教学中,对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既能让后进生提高兴趣,又能让中等生会做,优秀生能举一反三的题。比如,在讲一些例题时,对后进生提出非常低的要求,使他们人人都能回答准确并针对他们的答题情况进行及时表扬;而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相互讨论来完成例题,对完成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并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变式题目,若完成得好,则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课堂上施行一些小技巧,人为地设置让学生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也体验一回成功的感觉。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生还要经常给予他们一些激励性的语言,例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很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你的看法很独特!”“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诸如此类的评价,不但承认了学生的进步,而且强化了学生的进步,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也感受到进步。由此喜欢上数学老师,也喜欢上数学课。

4. 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尽可能地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

5.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上一篇:审计工作效率的影响下一篇:园林植物扦插育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