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游戏教数学

2024-07-12

巧用游戏教数学(精选七篇)

巧用游戏教数学 篇1

关键词:多媒体创设情境,精心设计,优化教学

新奇、有趣、动感的事物最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兴趣, 也喜欢去探索它们, 数学教学实践中, 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 以直观、动态、形象化的演示, 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和创造的视听学习环境, 让学生在饶有兴趣地观看生动画面和人机互动的过程中, 渐入佳境, 在愉悦的气氛中享受数学思维的快乐。

一、运用多媒体, 激发学习兴趣

“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 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融入图形、文字、影像、声音、动画等丰富信息, 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 四年级数学第七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中的“转盘”一题, 先让学生想想、说说, 指针停在红色区域和黄色区域的可能性, 再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检验其分析是否正确, 通过二至三次演示, 反复刺激, 既加深了对新知的认识, 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生学习入门的向导, 是学生学习中“最好的老师”, 有了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喜爱之情, 并能满怀热情地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接受新知识。多媒体技术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 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开发潜力, 培养创新意识。

1.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方面去进行思考, 去寻找不同的解法

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 用速度和乘以两物体同时行走的时间, 求路程和, 比较抽象, 学生难以接受。于是用微机显示两人从两地同时出发, 相向而行, 经过5分钟相遇的画面, 然后用线段图表示两人走的路程和, 接着闪现两人每分钟走的路程, 并把它们合并成一条小线段, 即速度和, 走了5分钟, 有5个这样的小线段, 它们的总长度是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教师无须更多的语言, 只要借助计算机, 便无声地传递了教学信息, 将不易表述的内容清晰、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而这种传递又是那么有吸引力、有启发性, 使学生丝毫感觉不到由于思维产生障碍可能带给他们的心理压力, 反而, 却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2.创设故事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寓学于乐

关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我认为要通过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 促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兴趣。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 教者运用多媒体,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创设如下情境:在欢快的音乐声中, 熊妈妈带着四只小熊高高兴兴地在做游戏。休息时熊妈妈拿出几个同样大的蛋糕对小熊们说:“孩子们, 你们今天表现都很好, 所以我要奖蛋糕给你们吃。”说着, 熊妈妈把其中的一块蛋糕平均分成两份, 奖给老大一块。老二说:“我要两块。”老三赶紧说:“我要三块。”老四急着说:“我要四块。”……熊妈妈看着孩子们高兴地拿着蛋糕跑了, 笑着说:“我既满足了它们的要求, 而每个孩子得到的又是同样多。”此时提出问题:同学们, 你们知道熊妈妈是怎样分的吗?课件中鲜艳的色彩, 生动逼真的画面, 有趣的提问, 激发学生心理上的“认知矛盾”, 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要, 形成意向。

3.创设动态情境,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知道人的视觉对动态物体比较敏感。小学生活泼好动, 注意力不容易很快集中。在课堂教学开始或进行中时, 为了尽快地把同学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授课内容上来, 把内容或问题以运动或变化的多媒体方式显示出来, 使得内容或问题的显示游戏化, 往往能获得很好的效果。例如, 在教学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一课后, 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进行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 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将我国历届奥运会上所获奖牌的数目、名次制成统计表, 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者独立或者小组合作, 利用网络查阅历届奥运会的资料, 并将我国在历届奥运会中的成绩记录下来, 通过分析筛选出有用的数据制成统计表, 对统计效果进行分析。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探究学习, 进行数学的“再创造”, 提高创新能力, 更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之情。这种动画方式能牢牢吸引大家对四则运算符号的注意力并积极思考, 课堂的效果很好。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 有很多学习内容是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开展教学的。

利用多媒体辅助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有效继承现有数学知识, 更在于发展和创新, 在于培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力、直觉和灵活性;在于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树立自信心, 深入探索数学王国的奥秘。

三、容量大、传播快的信息, 促使学习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容量大, 信息和检索提取, 显示及信息类型的转换方便迅速, 信息传播效率高的功能优势, 增加课堂密度, 同时运用计算机的功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吻合, 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内在迁移, 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网络。在教学“角的度量”时, 采用了多媒体电脑的动画功能——让量角器在角上旋转, 所反馈的教学效果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替代的, 尽管整节课的容量很大 (常规教学要两课时才能完成) , 但学生学而不感其难, 教学效果相当好。借助多媒体课件可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 对信息进行优化处理。它利用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 不仅容量大、速度快、效果也更好。如在《认识钟表》这节课, 通过课件展示听音乐让学生猜新闻联播、天气预报、动漫世界等学生喜欢和熟悉的时刻并把它拨出来, 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课学习知识, 而且调动了学生各个感官,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时, 把计算机演示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先让学生用面积单位去测量长方形的面, 然后用计算机模拟测量和再启发学生思考用什么方法铺盖长方形更方便, 先“想”出来, 后用计算机再现、验证, 接着出示只知道长和宽的长方形, 促使学生运用形象思维去“想”图形中所摆面积单位的个数, 从而归纳出可以用乘积的方法计算长方形面积, 通过展现探求新知识的学习过程和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含义, 掌握其方法, 这样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断再现知识产生形成过程和展开学生探求新知学习过程, 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知识, 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形成知识结构网络。

四、运用“多媒体”优势, 突破教学重难点, 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而小学生知识储备有限, 生活经验缺乏, 他们往往只能根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概括和判断。在他们的头脑里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即使是抽象思维, 仍离不开具体形象的支持。利用多媒体可尽量地把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转化为形象思维的问题, 让教学中某些重难点的解释简易化。如教学“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出示学生感知过的红领巾、三角形小旗、三角板、交通标志等实物图, 在学生说出它们的外形都是三角形后, 这时利用光点的闪烁, 闪动实物图上三角形部分的形状, 接着把实物的模样去掉, 只剩下图形的轮廓, 抽象显示出三角形形象, 让学生初步感知三角形。接着, 电脑动态演示三条没有围拢的线段逐渐围拢形成一个三角形。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 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 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1.建立表象,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而几何初步知识比较抽象, 这样就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形成了一对鲜明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使用多媒体, 制作具体、形象、生动的课件, 使知识清晰可见, 能够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重要的数学知识, 构建新的数学知识结构及数学思想。提高同学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计算直角多边形的面积, 通常用割补的方法进行。而无论是用语言描述还是出示事先画好的图形, 都无法展示割补的过程, 如果现场板书又要占用一定的时间。采用多媒体方式这些问题就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多媒体课件里, 通过添加辅助线, 清楚地展示割或补的过程, 把一个不规则的图形变成几个规则图形的转变过程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从而帮助同学深刻地去理解这一问题, 形成空间观念, 领会解题思路。

同时在教学中, 鼓励并引导同学就这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出发, 提出不同的转变方案。利用多媒体链接, 展现多向分割、不同组合方式下的多种途径计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成果, 品尝着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发更多的创新思维热情。

2.展现知识本质, 揭示内在规律

数学教学中有许多教学重点与难点, 对其的教学, 传统教学手段往往效果不是很好。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 能将一些重点和难点问题动态地呈现出来, 化抽象为具体, 形象阐释知识的生成过程, 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刻地掌握这些重点和难点。

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的公式”推导过程时,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的周长等于“2× (长+宽) ”的这种算法。教学时, 学生中已经有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游泳池周长即:40+20+40+20、2×20+2×40。在向学生解释第三种方法时, 可利用多媒体同步演示:首先“长”闪烁变红色, “宽”再闪烁变蓝色, 使所有学生清楚地看到长方形有两个宽和两个长;然后把长方形长和宽分成两组, 相邻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组成一组, 从原有的位置上左右分开, 闪烁引起学生注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从演示过程中理解长方形的周长包含着这样相同的2份, 即:2个“长+宽”的和, 归纳出2× (长+宽) ”的计算方法, 以达到解决重点, 内化知识的目的。

五、充分利用多媒体, 化静为动, 让学生感受知识形成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 把图片情境由静态变动态, 把知识形成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 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 还能使学生快速直观地了解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 从而帮助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 (进位加) 时, 为了突破难点, 在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用多媒体设计展示这样的演示环节:先出示4捆零5根小棒表示45, 再出示3捆零8根小棒表示38, 这时画面显示整捆对齐整捆, 单根对齐单根;接下来动态演示:把13根单根中前10根要捆成一捆, 放在整捆下面, 其余3根的仍保留在单根处, 这样的演示过程使得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满十进一”这一很难抽象理解的概念。通过多媒体计算机, 融合图、文、声、像等功能把进位加法的计算过程清楚直观地显现在学生们面前, 帮助学生们很快地理解了进位的道理和算法, 并完成了表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

多媒体的化静为动, 这一优势, 更多体现在小学数学几何部分的教学中。如:在教学“角的大小”一课时, 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先在平面内左边画出一个角, 使其两条边较短, 命名为∠1;然后在同一平面的右边画出另一个与其同等大小的角, 使其两边较长, 命名为∠2。对于没有知识经验的学生, 从视觉上很容易误认为∠2大于∠1。这时, 为了证实学生的猜测, 多媒体动态演示:将∠2移到∠1上去, 结果发现两条边刚好重合, 学生惊讶发现其中的道理, “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六、运用多媒体教学,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调动其创新勇气, 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个性教育对教育者而言, 就是承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品质和积极主动创新的学习精神, 引导学生个性在有利于自身发展, 又不妨碍他人发展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充分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 有些学生经常会出现怕说不好而丢面子, 学生的冒险精神被自我扼杀, 刚点燃的创新火花被自己熄灭的现象。因此, 除了采用分层次教学外, 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的辅导答疑轮流监控等功能, 教师可以只在终端机前与学生建立反馈联系, 借助信息传输网络及时地与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对话、交流, 帮助其解决困难。由于师生之间的交流其他同学听不见, 因此, 怕说不好丢面子的同学的积极性得到了尊重和保护, 同时, 学有余力或有独创见解的学生,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有利于个性特长发展的内容进行学习, 可以和教师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七、运用多媒体, 降低教学难度

数学内容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 对数学中比较抽象的内容, 不少学生感到难以理解。而事实上, 无论一个老师是多么善于表达, 也难以表现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识内容, 而这些知识内容又往往是一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教学中的过程再现等操作, 便可以轻松解决此类问题, 使教学内容变静态为动态, 化抽象为具体, 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如五年级数学第九册《找规律》一课的重点、难点是找出物体排列的变化规律, 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利用语言表达很难讲清楚, 多媒体课件出示●★●★★●★★★问学生下面该什么图形, 然后闪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创新。学生就很乐意接受, 而且易记, 能够灵活应用。

总之, 恰当地选准多媒体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 就可以减轻学生学习的过重负担,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数学教学活起来, 促进素质教育实施, 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符合现代化教育的需要, 有效地培养更多的跨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浅谈一年级数学课堂中的游戏教教学 篇2

刚进入一年级小朋友是好动,而且注意力的时间不能超出15分中,所以如何地让小孩在课堂的40分钟里即能掌握知识又能感觉到不疲惫?游戏教学法是学生由游戏活动类型向学习活动类型期的转化过程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了。游戏教学是指教学内容设计在游戏中,让儿童在玩中学,在学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游戏教学非常重要。下面我就一年级数学中如何开展游戏教学谈些简单的看法。

(一)课始游戏趣导课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求知的最大驱动力,只要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手握这把金钥匙,学生会主动地去开启智慧大门。为了使学生对于新课产生兴趣,我会精心设计新颖有趣的各种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我在教学“认钟表”时,课始我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让学生特别感兴趣。具体过程是这样的:我先问学生:“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学生非常高兴,齐声回答:“喜欢。”于是我就给出谜面:“有个好朋友,会跑没有腿,会响没有嘴,它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学生听了很兴奋,很快就猜出谜底是钟。我顺势诱导“你们想认识钟吗?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这样导入新课,自然贴切,趣味大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同教师的教学交融在一起,给新课学习增添了不少情趣。

(二)课中游戏化难为易

数学课的内容有的比较抽象,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就常会感到枯燥乏味,要想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不妨把新课中的难点部分与游戏活动相结合,可以使教学生动活泼,化难为易,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7的加减法时,上课十多分钟后,发现不少学生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于是,我就进行猜数游戏;我投影出示了一幅小刺猬背苹果的画面。画面的小老鼠背着土豆边跑边喊:“妈妈,我背回7个土豆”但是它的袋子烂了也没有发现,画面上看见已经掉出了4个土豆。我边讲故事边引入,孩子们一下就被这个故事吸引着了,于是我出了下面的问题:“小朋友,请你猜一猜,小老鼠回到家时,袋子里还能剩几个土豆?”生1:“袋子里还剩3个土豆。因为掉了4个土豆。4和3组成7,所以算式应写成(3)+(4)=7,7-(4)=(3)。生2:“不对!不对!因为袋子是烂的,小老鼠边跑土豆就边掉,等到回到家时,可能土豆已经掉光了,袋子里一个土豆也没有剩下。所以算式应该这样填7-(7)=(0)。”大家争先恐后的猜数、写算式,生怕老师没有叫到他,这时的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思维也积极了,学生不仅掌握了“7”的加减法,而且提高积极性,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这样趣味化的教学,使学生真正进入“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境界,从而体验了数学的情趣化。

(三)课尾游戏强化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巩固阶段,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下降,注意力逐渐分散,如果在这时能有效组织游戏,可以再次激发学生兴趣,加深理解知识,减少错误,提高学生的整体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教学10的认识时候,我经常组织学生玩一些“编歌谣”、“拍手歌”、“模拟火箭员”、“买水果”等学生喜欢玩的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得到了快乐,而且加强了计算能力,提高了辨别正误的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运用能力。这样的教学设计较好地体现了“数学的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恰当的游戏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有效手段。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而且能寓教学于游戏中,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快乐地学习。

巧用学具教数学,提高教学效率 篇3

【关键词】巧用;教具;效率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逻辑性,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样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就与数学知识的特征相矛盾。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演示、学生看”。这种模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探索,激活学生的思维,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针对上述情况,在数学教学中,我进行了巧用学具教学的初步尝试和探索。

一、巧用学具,可促进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认识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操作学具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事物,从事物的表象中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形成科学的概念。如在教学“平均分”这个概念时,可先让学生把8个苹果分成两份,通过分图片,出现四种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四种分法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讨论,从而引出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样通过学生分一分、摆一摆的实践活动,把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形象的实物图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概念具体化,使学生悟出“平均分”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每份“同样多”,并形成数学概念。

二、巧用自制学具,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手中没学具,自制学具解决课堂中所遇到的难题。六年级一个练习题中要学生求一个空心水管的体积。大部分学生看到这个题无所适从。我们是山村小学,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竹子,我叫同学们回家截取一段竹子,并把竹节截掉,做成空心水管形状,再拿到学校。我问同学们,空心水管是什么形状?学生齐声回答是圆柱形。我再问:“求空心水管的体积就是求什么的体积?”学生答:“求圆柱的体积。”我再追问:“求圆柱的体积,要知道哪些条件?”学生答:“圆柱的底面积和高。”我又问怎样求空心水管的底面积,学生拿着学具左看右看,还是想不出解题的方法。我指导学生把自己制作的空心竹筒竖着放在课桌上,用铅笔沿着空心竹筒的外围画一个圈,内围画一个圈。再把竹筒拿掉,呈现在同学们面前的是一个圆环图形,同学样看后恍然大悟,空心水管的体积=(大圆面积-小圆面积)×空心水管的高。用学具教数学,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又增进了师生感情,不愧为一举多得之举。

三、巧用学具,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立体图形的特征

我在教学认识长方体面的特征时,让学生展开事先带好的纸盒,观察前,先向学生说明展开是为了更清楚地观察到长方体的面,那么到底观察面的什么呢?是观察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学生明确目的后再动手操作实践,一下子就感知到长方体有6个面,它相对的两个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

四、巧用学具,有助于加强师生互动

通过学具的操作,还可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制定解题计划,选择适宜的思维方向和策略,在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普遍反映面积计算公式十分抽象难懂,我就让他们利用手中的学具,试着把已经沿半径分成若干等份的圆拼成他们曾学过的图形。有的拼成了不规则图形,有的则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或似长方形,我马上指导后,一部分学生找出各部分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五、巧用学具,有助于学生出现典型错误时质疑解惑

学生在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错误,然而,出现错误并不是坏事。它可为进一步搞活教学活动提供机会。如果老师善于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为什么是错的,善于把错误作为质询和探究的出发点,通过讨论,使他们看到错误之所在以及产生错误的原因,可以有效地消除错误,达到对正确结果探究的目的。能使坏事变成好事,使学生得到更大益处。例如,在讲五年级一练习题中,出现一道这样的难题,沿着一个长方形的对角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拉成的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很多同学都说它们的周长不变、面积变了,拉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大了。我说同学们周长不变说对了,但面积变大错误,全班同学争议了好久。我建议同学们同桌合作,拿出四支笔做成一个长方形,动手操作一下,很多坚持说面积变大的同学终于明白了错误的原因。

巧用游戏教数学 篇4

一、运用直观教具,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比较迅速, 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 因此,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规律出发, 设计出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的直观形象的趣味性游戏教学方法, 让小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与体验中, 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与主观能动性, 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与记忆。 例如, 在执教“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这一节时, 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直观教具 (如:橡皮擦、矿泉水瓶、文具盒等) , 在讲解完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定义与概念后, 通过直观教具的呈现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 并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比一比、画一画的游戏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真实地说出自己见解与看法,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与归纳。 这种教学过程, 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而且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运用的理解与能力, 从而有助于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创设教学情境, 构建有效课堂

小学生具有争强好胜、注意力时间短等心理特征, 在小学数学趣味性游戏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及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创设出有利于学生竞争的游戏活动, 满足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需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为了获得老师的称赞与认可及其他同学的喜欢与肯定, 学生的学习热情自然会高涨, 踊跃参与课堂教学, 让学生在游戏的竞争与参与中加强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与掌握。 例如,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赋予竞争性与合作性的游戏活动, 比如知识竞答与算术竞赛等, 通过对游戏活动的开展与实施营造竞争与合作的学习氛围, 吸引学生的有效注意力,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欲望,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游戏活动,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与娱乐性, 从而促进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此外, 在开展竞争性的游戏活动中, 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 让学生找到自信, 树立信心, 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提高课堂的生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增强师生互动, 实现主动构建

现代教育教学并不是教师简单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是强调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 即教师与学生之间要有多向互动。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渴望被关注与关心的非常时期, 思想上会有附属性, 希望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得到教师的肯定与赞许。 因此, 在小学数学趣味性游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学习经验, 多使用鼓励与激励的话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让他们知道他们都是非常棒的学生, 是值得老师与同学喜欢的学生。 例如, 执教“加法和减法”这一课时, 可以将一个完整的西瓜分为八等份, 挑出其中的一等份, 并让学生回答问题:“请问现在这个果盘里还剩几块? ”回答正确将这一块西瓜作为奖励送给他。 对回答不正确的则继续引导发问:“假设现在有只有妈妈和你在家, 现在也有同样的八块西瓜可供你们吃, 妈妈知道你喜欢吃西瓜, 只吃了其中的一块, 请问现在还剩几块? ”由于这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贴近, 学生很容易就能答出正确答案。 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激励了学生的学习斗志, 而且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生动性及娱乐性, 体现了现代教育教学理念。

四、丰富教学模式和手段, 打造趣味高效课堂

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以此让学生对数学课堂产生新鲜感, 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率。 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尝试分组教学和分层教学的模式, 可以借助多媒体等, 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 还可以有效利用课本中的插图, 利用教学挂图等丰富课堂, 打造趣味课堂, 优化教学效果。如, 我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 对棱长为5厘米的正方体表面进行涂色, 然后将它切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 并设计了相应的问题:一共可切多少块? 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颜色的各有几块? 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一目了然, 弥补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不足, 有效解答设计的问题, 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等。

总而言之,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我们应当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兴趣倾向、心理特征及学习情况, 努力为学生打造具有趣味性、娱乐性和生动性的教学活动,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每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摘要:教学实践证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趣味性教学模式, 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而且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趣味性游戏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游戏打造出趣味性的课堂教学, 以期帮助广大数学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教学游戏,小学数学,趣味课堂

参考文献

[1]张靖红.浅谈如何打造小学数学趣味课堂[J].新课程学习 (上) , 2015, 01:96.

[2]钱莱.论如何打造趣味化的小学数学课堂[J].考试周刊, 2015, 16:80.

巧用游戏,构建趣味数学课堂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 游戏教学 趣味课堂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为了使小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小学特别是低年级的数学游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小学教育来说,游戏教育正是启发学生心智和兴趣,达到最好教育效果的最佳手段。为此,在对小学数学教育中要经常的组织活动,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思考,这样能够大大的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兴趣,同时也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游戏是人生中必不可或缺的活动,不論其年龄大小,人们总是喜爱游戏。”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如果我们把学习能够把学习的活动转化为游戏,那么读书就会变的更加有趣,更加快乐”。因此,在对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如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合理的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让小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知识,必定会取的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就游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教学引入游戏的必要性

(一)符合新课改要求

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调动,明确提出了趣味教学理念,要实现学生的快乐参与。将游戏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更能以游戏轻松的形式、活泼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带着饱满的激情参与到数学游戏活动中来,在游戏中享受数学的乐趣。

(二)顺应小学生天性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只有顺应学生的天性,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能动性。采用游戏教学法,正是迎合了小学生的这一天性,顺应学生的个性,更能展现学生的活泼好动,更加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符合学科学习特征

数学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与实践性,其学科特征决定了数学不能死记硬背,而是需要在操作中加深理解与掌握。引入游戏,正可以利用游戏操作性强的特点来引导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这才是学好数学的重要方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游戏的重要性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展开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原动力。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缺乏学习的自主性与独立性,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刺激,而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以学生所喜爱的游戏方式来呈现原本抽象而枯燥的数学知识,这样的教学更具趣味性与直观性,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更能激起学生内心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引导学生展开主动而积极的数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让学生一起来和我做游戏,让全体学生一组来随意出数字判断能否被3整除。听说要与教师对决,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积极地出示数字,由一位数到两位数再到三位数,只要学生说出数字,我就可以很快地来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再经过计算发现我的回答完全正确。此时教师再顺势导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就能拥有快速而准确判断数字能否被3整除的能力。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迫切的学习动机,从而快乐而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手脑结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是新课改下各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思维并不能直接传授,而是需要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逐渐形成。对于小学生来说,动作是思维的开始,只有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寓数学知识于生动游戏中,正是实现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动手与动脑的统一,从而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的动手操作中积极动脑,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学习数的组成时,我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8根小棒分成两堆,要如何来分呢?通过这样富有竞争性的游戏,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动手动脑,看哪个小组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多的分法,哪个小组就是活动的胜利者。同学们兴趣盎然,在各小组内进行了积极的动手操作,边摆边说边记,在小组内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与竞争意识。

(三)展现过程,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现代教学提出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的知识构建者。而要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主动构建与真正理解,就要再现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游戏活动围绕着特定的数学知识展开,这样更能够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从而改变以往学生对于概念、公式与定理的机械记忆,而且达到真正的理解与掌握,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所学来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产生活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剪出各种图形,看哪个小组所剪出的图形最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折一折,从而让学生对轴对称图形形成初步认知,再加以必要的启发与诱导,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将学生的初步感性认知上升为深层理性认知。课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来剪切更多优美的图案,从而将知识的学习与运用融于游戏操作之中。这样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与运用,才能达到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

总之,将游戏引入数学教学中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与重要趋势。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游戏教学要因课而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年级的学生,需要应用不同的、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游戏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使游戏教学更加灵活,充分发挥其作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筱娟.数学课堂中的魔术师:数学游戏教学法浅析[J].小学时代(教师),2011 (7).

巧用游戏教数学 篇6

一、设置动手操作游戏, 化难为易, 让枯燥的数学概念变有趣

游戏名称:有趣的纸 (三年级上册)

游戏目标:通过折纸的一系列操作, 体会生活中对称现象, 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游戏实施片断:

(一) 折纸———初步感知轴对称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剪好的蝴蝶标本、飞机模型的图片、正方形纸和长方形纸。提出要求:把每个图形分对折, 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小结:对折后两边大小相等, 形状相同, 可以说是完全重合。像这样,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出示任意三角形, 从不同方向对折, 学生观察。

师提问: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为什么? (生:不是)

(二) 剪纸———创作轴对称图形

师:大家已经认识了轴对称图形, 那么能不能用一张纸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呢?

生尝试剪。小组中展示。

小结方法:对折, 在合适的位置画上图形的一半, 剪下后打开。

(三) 再次折纸———寻找对称轴

师提出要求:同学们, 轴对称图形有对称轴, 请你拿出长方形纸或者正方形纸, 来找一找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那圆形的纸也折一折, 找找圆又有几条对称轴?

反思:一张简简单单的A4纸, 却可以玩出各种花样, 深深吸引着儿童的注意力。折纸不止是儿童的玩具, 也是一种有益身心, 开发智力和思维的活动。一张纸, 折一折、剪一剪, 变换无穷本来就非常神奇, 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就以上述案例来说, 轴对称这一数学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 如果单单只听老师来教学, 也十分枯燥和乏味。笔者将折纸、剪纸融于轴对称概念教学中,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 在合作创新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如此一来, 在轻轻松的折纸氛围中获取数学知识, 学生是乐不此彼的!

二、设置闯关冲浪游戏, 巩固练习, 让学生脱离题海。

游戏名称:巧用数学知识的扑克牌游戏———算24点 (三年级下册)

游戏目标:1、学习掌握算24点的方法和规则, 学生能熟练运用加、减、乘、除法的计算,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2、经历设计、交流、分享、展示的过程, 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激发探究欲望。

游戏设计:本游戏共分为4关。每关难度系数层层递进。第一关:幸运对对碰。老师出一张牌, 你们也出一张牌或说一个数, 使这两个数学碰出的得数是24。第二关:幸运24。算24点时, 将A看做“1”, 从A—9这9张牌中任意抽出3张, 经过加、减、乘、除张牌中任意抽出3张, 经过加、减、乘、除用, 而且只能用一次。第三关:争做幸运小组。以小组为单位, 再来玩一轮, 看哪组的小朋友算得快, 算法多。第四关:我是算24点高手。同组同学选出四张牌, 谁先算出最后结果是24, 谁就胜出。如果计算结果得不到24, 就换牌再算。

游戏实施效果:算24点游戏是学生对加、减、乘、除计算的灵活运用, 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颇高。

反思:加减乘除计算对于小学学生来说是必须要掌握的重要知识, 在以往的教学中, 会采用做大量的练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 但是大多数学生厌烦做题, 把口算练习作为了任务一样完成, 对他们能力并没有真正的提升。笔者将24点游戏设置成了闯关冲浪游戏, 巩固了学生的计算知识, 避免了学生陷入题海。同时也让学生参与竞赛, 在小组竞赛中激发兴趣。

综上所述, 在课堂教学中巧用数学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数学文化以直观现实的表现形式展露在学生面前, 学生在获得“轻松理解抽象概念”的成就感下激发出学习兴趣, 加倍专注于知识本身, 培养出自信、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越学越好, 越学越爱学, 课堂教学在这样氛围中自然是越来越精彩!

摘要:当下数学教育,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提升学习活动的有效性。把数学游戏有机的融入进课堂中, 让课堂不在沉闷枯燥,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活泼性, 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几则案例, 来谈一谈如何设计数学游戏, 潜移默化地将知识寓于游戏中, 让课堂变得更加有效。

关键词:数学游戏,实践案例,有效游戏设计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修订稿) [S].征求意见稿, 1.

[2]童鹏.数学游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价值及实施策略.成功 (教育) , 2010-06-15.

[3]顾英.浅谈游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教师, 2011-06-05.

巧用游戏教数学 篇7

关键词:兴趣;教学效率;生长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5-337-02

在“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结构中,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我们教师值得深思的问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在情境创设、新知识讲解、问题探究、学习材料展示等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紧密结合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找到电教手段为教学服务的利用点,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实践,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浅述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融合,基于“双主并重”的课堂教学结构,借助电教手段,巧妙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降低学习难度、增强教学乐趣。

一、创设学生认知的兴趣点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利用电教手段,可把图形、音乐、学科知识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整式的乘法”中,通过幻灯片设计,展示长方形的长与宽都增(或减)某个量时,其面积怎样计算,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即可算出变化后的面积,在屏幕上与整式乘法相联系,学生自然而然的掌握了运算法则,进而再对法则中的关键词“每一项”进行强化,即降低学生理解、记忆的难度,又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而且,学生学习的兴趣亦非常的浓厚。

二、设置激发学生思维的疑问点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确实如此,“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对教学内容进行问题式的教学设置,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绝佳方式。

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课件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比如在教《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4×6和5×5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设计时可通过图形的割补比较其面积的大小,再通过具体的测量计算进行比较。老师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要是计算更大区域的面积,比如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学生们能领悟到割补法就不实际了。“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么在疑问、讨论中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三、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接点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借助电教手段,给学生呈现好“先行组织者材料”,自然的创设新旧知识间的联结点,对学生的学习大有益处。

在设计课件时,要找准旧知识和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联想式,另一种是对比式。

四、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研究点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精”、”新”、“奇”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例如在教“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幻灯片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演示幻灯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且把学生引入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其次,在证明方法上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设计典型的证明方法让学生学习,可大大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五、突出知识表征的观察点

采用实物教具,突出物体的关键特征,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实物、教具或幻灯(flash)展示,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

六、充实内容激发学生思维的联想点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和数学的“实践性”特征,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或具体的社会生活背景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七、善于联系学生可感知的生活点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既然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实践并应用于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向学生视野,进入课堂,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并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凸现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上一篇:森林里的比赛下一篇:旧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