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沙江河谷

2024-07-31

金沙江河谷(精选八篇)

金沙江河谷 篇1

干热河谷是指高温、低湿河谷地带,大多分布于热带或亚热带地区。金沙江干热河谷是位于金沙江金江街段至对坪段之间的海拔1600 m以下的河谷地带 ,面积3260 km2,占干热河谷总面积的67.4 %,为我国横断山区干热河谷集中分布地带[1]。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气候炎热干燥,水热矛盾突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河谷区大于10℃的有效积温高达7000~8000℃,相当于热带和南亚热带的热量水平,年降水量仅600~800mm,且降雨主要集中于6~10月,年蒸发量高达2500~3800mm,年蒸发量为年降水量的3~6倍,旱季长达7个月。这种气候条件导致了当地的植被非常稀少,且大多数以稀疏的灌木林及荒草地为主要的植被类型。

2 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

2.1 干旱问题突出,水热严重失衡

干热河谷本身的形成是由一种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局部小气候综合作用的结果,当这些地区的水汽凝结时,引起热量释放和水汽湿度降低,并使空气温度增加。伴随着干热河谷气候,还有另一种现象——焚风。焚风使气候变得更加火热和干燥,这就使得干热河谷区干旱进一步的加剧。同时由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以燥红土为主,抗蒸发能力最弱,这导致了土壤相对含水量极低,植物体内水分严重失调,多数的林木在此期间枯死。

2.2 水土流失严重

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植被旱生性种类和旱生群落也随之增加,这样就导致了植被凋落物的减少,土壤腐质层发育较差,保水保肥能力弱,土壤的抗冲性和抗蚀性能力较差,同时由于干热河谷区本身的植被覆盖度很低,这样就使得河谷区的土壤大部分都裸露,水土流失严重,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河谷区土壤贫瘠。大多数土壤是在紫色沙岩和页岩上发育成的紫色土。其成土过程始终保持在幼年阶段,土层薄,沙石含量高,土壤状况很差,生态容量很低[3]。

2.3 乱砍滥伐、开荒、过度放牧

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使得当地对于山林高度依赖。传统的取暖方式及燃料使得河谷区大量的植被减少,群落破坏,过度放牧和过度垦殖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过载,最终使得植被退化。

2.4 植被类型不符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特点与历史变迁,决定了其顶级群落是稀树灌草丛植被,而不是森林[4]。因此,片面追求还林面积,不符合干旱半干旱区的自然生态条件,不仅不能改变当地的生态环境,反而导致环境的恶化。相反,在维持一定造林面积的同时,退耕还草更加符合自然规律[5]。除此之外,树种的选择还应满足既抗旱又耐高温,既耐高温又耐低温,还要耐贫瘠,这样的树种不多。

3 造林措施

3.1 移植造林

采用容器苗抗旱造林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许多树木在出苗后的缓慢生长阶段,缩短育林周期,定植后能充分利用降水生长,安全度过来年的干旱季节,从而最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移植造林的最佳时间可选择在7月上旬~8月下旬。这时正逢雨季,雨热同步,造林成活率高而稳定,缓苗期短,长势良好。同时,在移植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保持土体完整、不散不裂,保证容器苗须根完整,在土体内的有效根系不断裂、不撸根。

3.2 水平带状整地

水平带状整地是沿等高线挖沟的一种整地方法。其主要运用于坡度较缓、坡面较完整的荒坡地上。水平沟的断面以挖成梯形为好,上口宽约0.6~1.0 m,沟底宽0.3 m,沟深0.4~0.6 m;外侧斜面坡度约45°,内侧(植树斜面)约成35°,沟长4~6 m;两水平沟顶端间距1.0~2.0 m,沟间距2.0~3.0 m,水平沟按品字形排列。为了增强保持水土效果,当水平沟过长时,沟内可留几道横埂,但要求在同一水平沟内达到基本水平。水平沟整地由于沟深,容积大,能够拦蓄较多的地表径流,沟壁有一定的遮荫作用,改变了沟内土壤的光照条件,可以降低沟内的土壤水分蒸发,从而改善土壤的水、肥、气、热状况,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促进苗木生长。

3.3 穴状整地

穴状整地适用于造林立地条件差、水土流失严重、石砾含量高的荒坡地上。与水平带状整地相比,穴状整地对于拦蓄天然降水效果较差,但其好处在于成本较水平带状整地少且在破碎的荒坡地上作业较方便。同时由于穴状整地上的荒坡地立地条件较差,土壤贫瘠,在利用穴状整地时可以结合客土造林法,在穴内填充外运来的肥沃土壤以保证造林质量,提高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

3.4 持续灌溉措施

持续灌溉措施采用可降解塑料袋装水对新造苗木进行旱季持续给水。由于河谷区石砾含量高,土层薄,土壤保水性差,常规灌溉时其灌溉的水一部分很快就下渗,另一部分多被蒸发掉,树木难以利用。而持续给水灌溉时,水缓慢地进入土层根系分布层,水分只能依靠土壤水势差流动,与重力作用相抵,不易上升至土壤表层,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有效地保存土壤水分。同时该措施成本低,易操作,成效显著。持续给水灌溉为造林后树木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小环境,可以有效提高干旱区造林成活率。

3.5 选择耐旱、耐贫瘠、适应性强的乔灌木和草本植物

由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顶级群落是稀树灌草丛植被,对于干热河谷区造林树种的选择应主要以灌木和草本为主,这是由于金沙江干热河谷降水少,往往只能湿润浅层土壤,在地下水不能对表层土壤进行补给的情况下,生长的植物只能靠蓄积在较浅土层的大气降水,旱生禾草之类的灌木和草本植物依靠其丛生的须根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水分,维持其生长发育。乔木则因树冠蒸腾耗水量大,在旱季或旱年,因土壤水分严重缺乏,根部供水赶不上耗水需要而枯死。同时由于蒸发强烈,在干热河谷造林不但不能涵养水源,由于根系的下伸,还会增加深层土壤的干旱。当然对于补充水源较方便的荒坡地区可以栽植具有经济价值的乔灌木,只有考虑经济效益才能调动人们对于造林的积极性。在树种的选择上还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同时根据具体的气候、土壤和水分条件选择与其相适应的树种,使造林树种与造林立地条件相适应。这样能充分发挥立地生产潜力,保证防护效益最大,同时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3.6 多种空间配置模式

在多树种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土壤水分条件,构建多种植物空间配置模式。常用的配置模式有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混交、针叶树种和阔叶树种混交等模式,从而构建一个具有多样性的生态防护景观林带。混交类型以灌草和行间混交为主,在砾石层坡地及其他水份条件较好的地段,可建立乔灌草人工混交植被,但必须控制乔木的比例,进行多种林草的搭配,建立稳定的多样性人工植被。

3.7 加强幼林抚育及封禁治理

对于造林的荒山地应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严禁放牧和樵采,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同时加强幼林的抚育以保证造林的质量。

摘要:指出了金沙江干热河谷水热矛盾突出,水土流失严重。从干热河谷的环境特点分析了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了相应的造林措施,为干热河谷的造林技术研究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造林

参考文献

[1]张荣祖.横断山区干旱河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2]杜天理.西南地区干热河谷开发利用方向仁[J].自然资源,1994(1):41~45.

[3]牛焕琼.干热河谷造林技术及措施探讨[J].林业建设,2004(4):10~13.

[4]柴宗新,范建容.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思考[J].山地学报,2001,19(4):381~384.

金沙江河谷 篇2

关键字 干热河谷 ;生物量 ;植物群落结构 ;物种多样性 ;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 Q948.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2008/j.issn.1009-2196.2016.10.022

Abstra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dry-hot valley area was very vulnerable. Dry-hot valley in Yuanmou was selected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additional elements on the vegeta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to understand effects of exogenous elements on vegetati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dry-hot valley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ifferent elements had different effects on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parameters. The diversity of dicotyledon community decreased and the diversity of monocotyledon increased after different elements were added. K element promoted the Simpson index, Shannon-Wiener index, Pielou evenness, and McIntosh index of the monocotyledon community by 2.28%, 2.41%, 2.37% and 3.73%, respectively, as compared to the CK. The aboveground biomass of the monocotyledon was greater than that of the dicotyledon in 24 experimental plots. Meanwhi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utrient addition and plant diversity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This study can be used to control plant diversity and provide technical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

Keywords Dry-hot valley ; biomass ;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 ; species diversity ; correlation

干热河谷生态系统退化导致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系统生态功能逐渐丧失与稳定性不断下降,这些退化特征皆有可能与系统生物量结构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密切的联系。群落植物结构及多样性与养分之间的关系一直被国外生态学家们所关注,并有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1-2]。在植物群落系统中,土壤作为重要的水分及养分资源的提供者,通过调节资源的供给与分配影响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组成和群落动态,制约着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和对环境变化的响应[3]。有些研究认为,土壤养分的增加会引起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施氮后物种丰富度比对照提高42.9%[4]。施肥增加了土壤的有效资源,改变了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的竞争强度,也会引起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变化[5]。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造成大气中元素的沉降对植物群落产生深刻影响。所以,研究元素添加对干热河谷的植物群落的影响对于阐明干热河谷的生态恢复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选取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一典型小流域开展试验,旨在研究外源添加元素对干热河谷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为以后开展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了技术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区域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一典型区域。金沙江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为干旱的地区之一,水热矛盾突出,平均年蒸发量约为平均年降雨量的6倍左右,年温差大于20℃,存在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其中雨季(6~10月)降水量占90%以上[6],干季 (11月~次年5月)降水量仅为全年的 10.0%~22.2%,降水极少[7]。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地段(东经101°35′~102°06、北纬25°23′~26°06′),在海拔1 000 m的萨瓦纳草地上随机设置 24个5 m×10 m 样方。所有的试验样方均位于山坡上的台地上。典型植被为萨瓦纳草地,常见植物为禾本科的扭黄茅(Heteropogon contortus)、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 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和橘草(Cymbopogon goeringii)等[8],土壤类型主要为燥红土、变性土、紫色土以及少部分薄层土[9]。

nlc202309090635

1.2 方法

1.2.1 试验设计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元谋段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试验基地开展试验,试验选择较为平坦的区域作为样地。共选择了24个4 m×5 m样地,每个样地之间有足够的隔离带(设置水泥板),以避免小区之间养分和水分的横向运输。2014年5月15日播种,每个样方(4 m×5 m)播种扭黄茅、孔颖草(Bothriochloa pertusa)、橘草种子各24 g;拟金茅(Eulaliopsis binata)、双花草(Dichanthium annulatum)各12 g;蔓草虫豆(Cajanus scarabaeoides)3 g,其中,蔓草虫豆为双子叶植物,孔颖草、扭黄茅、橘草、双花草、拟金茅为单子叶植物;2014年6月10日对试验小区进行元素添加,本试验共设计了6个处理,即对照组(CK)、N添加(0.35 mol/m2 NH4NO3)、P添加(0.05 mol/m2 NaH2PO4)、K添加(0.1 mol/m2 K2SO4)、Mg添加(0.07 mol/m2 MgSO4·7H2O)、Mn添加(0.007 mol/m2 MnSO4),每种处理4个重复。具体试验设置示意图见图1。

1.2.2 样品采集、测定项目及分析

于2014年9月16日,采集24个样方中的植物,在每个小区中随机设置1 m×1 m的取样样方,距地表1 cm左右刈割地上部分采集茎叶,同时填写采样调查表,具体每小区采样种类如表1,其中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各12种。采集的植物样品带回实验室后,其中地上部分刈割后带回实验室70℃烘干,烘干后地上部分称重计入地上部分生物量,随后分离茎和叶片,并保存在尼龙网袋中,贴标签备用。将植物样品粉碎后测定N、P、K、Ca、Mg含量。采用德国元素分析仪测定土壤和植株中的全量氮、碳、氢、硫元素,其它元素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仪NY/T 1653-2008测定。

1.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Excel2003、DPS7.05、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元素添加对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含量采用SPSS19.0进行方差分析,用邓肯多重比较(Duncan's multiple range test) 检验在方差分析中有差异的变量间的差异显著性;用SPSS19.0分析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添加不同元素后对植物群落结构影响

从表2中可以看出,添加不同元素后对植物群落结构参数产生了不同影响。不同元素添加后降低了双子叶植物群落多样性,而增加了单子叶植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添加了K元素对单子叶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McIntosh指数起到了促进作用,与CK相比,Simpson指数提高了2.28%,Shannon-Wiener指数提高到了2.41%,Pielou均匀度提高到了2.37%,McIntosh指数提高到了3.73%。P、Mg、N元素添加,降低了双子叶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而K、Mn元素添加,增大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多样性指数。这与赵新风等[13]研究者研究养分与水分添加对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是相一致的,N添加、P添加显著降低了物种丰富度指数。

2.2 添加不同元素后对植物地上生物量的方差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小区样方里的单子叶植物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双子叶植物,可见样方中单子叶植物占有优势地位。双子叶植物添加P、Mg、K、Mn元素后都增加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而添加N元素降低了双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这可能是因为添加了N之后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变了植物的个体数量及大小,元素添加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植物的生态位数,从而导致物种之间的竞争加强,降低了植物的生物量。单子叶植物添加P、Mg、N都增加了地上部分生物量,而添加K、Mn元素降低了单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双子叶植物添加P元素与CK、N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单子叶植物添加P元素后地上部分生物量与CK、K、Mn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2.3 添加不同元素后对土壤理化指标的方差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添加不同元素后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了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其中,(1)土壤碳含量:添加N>Mn>K>Mg>P。添加氮元素后,土壤中的C含量最大,其值为0.036 2%,比Mn、K、Mg、P添加后的土壤全碳含量分别高15.65%、20.67%、21.48%、31.64%,添加N与添加P后的土壤碳含量呈显著差异性;(2)土壤氮含量:添加Mn>N>CK>K>Mg>P。添加Mn元素后,土壤中的N含量最高,其值为0.354 3%,比N、K、Mg、P添加后土壤全氮含量分别高12.98%、24.40%、25.86%、33.85%;(3) 土壤氢含量:添加元素Mn>K>N>Mg>CK>P。添加Mn元素后,土壤中H含量最大,其值为0.414 1%,比K、N、Mg、P添加后的土壤H含量分别高1.27%、7.00%、7.17%、13.86%;(4) 土壤硫含量:添加K>Mg>Mn>CK>N>P。添加K元素后,土壤中的全硫含量最大,其值为0.009 8%,比Mg、Mn、N、P添加后的土壤全硫含量分别高11.36%、24.05%、32.43%、60.66%,添加K元素与P元素后的土壤S含量呈显著差异性。总之,不同元素添加后影响了土壤中C、N、H、S的含量, N、Mn添加增加了C、N、H的含量,P处理下,C、N、H、S含量低于CK对照组的含量。施氮对土壤的影响大量研究发现氮素的添加将影响到土壤的品质,氮素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植物生长所需要最多的营养元素之一,氮素可增加土壤矿质养分,并能使碳氮比等指标产生改变[14-16],与本研究结果是相一致。

nlc202309090635

2.4 单、双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植物群落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从表5中可以看出,添加元素后土壤因子与双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成呈负相关性,土壤全碳与Brillouin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性,土壤全硫含量与Pielou均匀度、McIntosh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性。

从表6中可以看出,添加元素后土壤因子与单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成呈负相关性,尤其是全氢含量与单子叶植物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养分添加与植物多样性之间呈负相关关系,这与很多研究者的结果一致[17-23]。

3 结论与讨论

(1)元素添加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植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研究中发现,不同元素添加后降低了双子叶植物群落多样性,而增加了单子叶植物的多样性,尤其是添加了K元素对单子叶植物群落的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McIntosh指数起到了促进作用。大量的研究表明,植物群落结构出现增加、无影响、下降这三种结果[24],究其原因可能是添加元素对植物群落的演替阶段产生不同影响。为什么添加元素后会降低一些植物的多样性?有研究认为,元素添加引起了草地植物多样性下降的原因[25-26]。在本研究中,养分的添加降低了双子叶植物群落多样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干热河谷地区土壤养分贫瘠,地上生长的植被较少,添加元素后增加了土壤的有效养分,部分植物在竞争养分方面处于劣势。说明干热河谷地区来说,元素添加会对群落结构造成很重要的影响,对生态恢复方面的工作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添加不同元素后对土壤理化性质造成影响,从而影响了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元素添加不但增加了土壤的有效资源,改变了植物地上、地下的竞争强度,而且会引起植物群落多样性格局的变化[27],从而影响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多少。本研究发现,添加P、Mg、K、Mn元素后会增加了双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而添加N相反;添加P、Mg、N元素增加了单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而添加K、Mn元素则相反。以上原因可能是由于干热河谷土壤养分比较贫瘠,P、Mg元素是植物亟需的养分,添加P、Mg、元素添加后,增加了植物的地上部分生物量。而施氮减低了双子叶植物的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这是因为添加了N之后改变了土壤养分含量,改变了植物的个体数量及大小,元素添加提高土壤肥力的同时,也降低了植物的生态位数和群落空间异质性,从而导致物种之间的竞争加强,降低了植物的生物量。这对于金沙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恢复治理方面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3)双子叶植物添加P、Mg、K、Mn元素后都增加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而添加N元素降低了双子叶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同时添加元素后土壤因子与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成呈负相关性,主要是由于干热河谷土壤中大多数的养分含量难以释放出来,植物只能利用土壤中的有效养分,对土壤中难利用的养分无法吸收。若能充分利用土壤中难溶性的养分含量,将难溶性养分变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养分,势必可以增加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的研究起到重要贡献。

(4)本实验中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添加元素后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团聚体的数量也有所改变,且试验样方中的土壤颜色也趋于褐色。因此,样方中元素的添加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将成为本人今后研究的重点。

致 谢 感谢杨继云同事在实验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特此谢意!

参考文献

[1] Richardson C J,Ferrell G M,Vaithiyanathan P. Nutrient effects on stand structure,resorption efficiency, and secondary compounds in everglades sawgrass[J]. Ecology, 1999, 80(7): 2 182-2 192.

[2] Gough L, Grace J B. Herbivore effects on plant species density at varying productivity levels[J]. Ecology, 1998, 79(5): 1 586-1 594.

[3] 胡忠良,潘根兴,李恋卿,等. 贵州喀斯特山区不同植被下土壤C、N、P含量和空间异质性[J]. 生态学报,2009,29(08):4 187-4 195.

[4] 郑华平,陈子萱,王生荣,等. 施肥对玛曲高寒沙化草地植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 草业学报, 2007, 16(5):34-39.

[5] Goldberg D E,Miller T E. Effects of different resource additions on species diversity in an annual plant community[J]. Ecology, 1990, 71(1): 213-225.

[6] 张建平,王道杰,王玉宽,等.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J]. 地理科学,2000,20(02):148-152.

[7] 纪中华,刘光华,段曰汤,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及可持续生态农业模式[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05):19-22.

[8] 闫帮国,何光熊,李纪潮,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植物叶片中各生源要素的化学计量特征以及异速增长关系[J]. 植物生态学报,2012,36(11):1 136-1 144.

[9] 闫帮国,纪中华,何光熊,等. 金沙江干热河谷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在地表凋落物周转中的作用[J]. 生态学报,2013,33(18):5 668-5 674.

[10] 孙儒泳,李 博,诸葛阳,等. 普通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nlc202309090635

[11] Whittaker R H. Evolution and measurement of species diversity[J]. Taxon, 1972, 21: 213-251.

[12] 孙 军,刘东艳. 多样性指数在海洋浮游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 海洋学报(中文版),2004,26(01):62-75.

[13] 赵新风,徐海量,张 鹏,等. 养分与水分添加对荒漠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J]. 植物生态学报,2014,38(02):167-177.

[14] Maly S, Krdlovec J, Hampel D. Effects of long-term mineral fertilization on microbial biomass, microbial activity, and the presence of r- and K-strategists in soil[J].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2009, 45(7): 753-760.

[15] 杨 刚,何寻阳,王克林,等. 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土壤呼吸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08,39(1):189-191.

[16] 同小娟,陶 波,曹明奎. 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呼吸,氮矿化对气候变暖的响应[J]. 地理科学进展, 2005,24(4):84-96.

[17] Bakelaar R G, Odum EP. Community and population level responses to fertilization in an old-field ecosystem[J]. Ecology, 1978, 59(04): 660-665

[18] Kempton R A. The structure of species abundance and measurement of diversity[J]. Biometrics, 1979, 35(01): 307-321.

[19] Tilman D. Species richness of experimental productivity gradients: How important is colonization limitation[J]. Ecology, 1993, 74(8): 2 179-2 191.

[20] Gough L, Osenberg C W, Gross K L, et al. 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species density and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herbaceous plant communities[J]. Oikos, 2000, 89(3): 428-439.

[21] Bedford LB, Walbridge M R, Allison A. Patterns in nutrient availability and plant diversity of temperate north American wetlands[J]. Ecology, 1999, 80(7): 2 151-2 169.

[22] Richardson C J, Ferrell G M, Vaithiyanathan P. Nutrient effects on stand structure, resorption efficiency, and secondary compounds in everglades sawgrass[J]. Ecology, 1999, 80(7): 2 182-2 192.

[23] Luo Y J, Zhou J J, Wang H Y, et al. The relation of nutrients and plant species diversity in an alpine meadow[J]. Journal of Lan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s), 2004, 40(2): 84-91.

[24] Boyer K E,Zedler J B. Effects of nitrogen additions on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a constructed cord grass marsh[J]. Ecological Applications, 1998,8(3): 692-705.

[25] Foster B L,Gross K L. Species richness in a successional grassland:effects of nitrogen enrichment and plant litter[J]. Ecology, 1998, 79

金沙江河谷 篇3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栽培模式选择

1 引言

印楝 (Azadiachta indica A.juss) , 属楝科常绿乔木, 原产于东南亚及南亚热带国家, 其根、茎、叶、花、果实均具有广泛用途, 尤其是从其果实中提取的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生物杀虫剂, 是制备无公害农药的最佳原料, 具有较高的经济开发价值。同时, 印楝树是一种喜光、喜高温的速生树种, 具有抗干旱气候、耐贫瘠土壤、生长快、根系发达、保持水土能力强等优点。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年均气温≥20℃的地区种植。

2002年印楝被凉山州确定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林业产业化建设发展的优良树种, 并将位于金沙江流域的会理、会东、宁南三县列为重点发展县。鉴于本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条件, 为了配合该产业发展, 开展了本项研究。旨在通过研究, 提出适合于本区的费省效宏的栽培发展模式, 用以指导生产。

2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本项试验分别在会理县新安乡和宁南县葫芦口镇进行。两地均属典型的金沙江干热河谷气候类型。同时, 由于江河纵深切割, 峡谷地带吸收的太阳辐射热不易扩散, 气流经过本区上空下沉增温, 产生明显的“焚风”效应, 致使空气温度增高而湿度降低, 风速增大, 造成气候特别干燥酷热, 旱季相对湿度可趋近于0%。本试验的试验区海拔在850~930m, 年平均气温在20~23℃, 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27℃, 最冷月平均气温5℃左右, ≥10℃积温为6500~7500℃, 无霜期350d左右;年降雨量600~900mm, 年蒸发量2500~3000mm左右, 其中6~10月为雨季, 降雨占全年降雨量的90%以上, 但又多间隙性干旱, 年均相对湿度60%左右。气候总的特点是:气温日较差大, 年较差小, 四季不显, 干湿分明, 热量大, 降雨少, 雨量集中且多间隙性干旱, 蒸发量大。

试验区土壤由于受气候和地形地势等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使土壤在分布上具有错综复杂性, 同一地段, 具有不同的土种, 或同一土种可出现在不同的地带上。土壤种类主要有燥红土、褐土, 砂土、麻布夹土、粗骨性砂土及紫色土;其次是土壤土层厚度变化较大, 河谷坝地、阶地、沟谷、山腰缓坡, 土层相对较厚, 一般在60cm以上。而坡地, 特别是陡坡地则土层较薄, 一般在20~40cm;再者, 由于在燥热环境条件下植被稀少, 有机质分解强烈, 加之水土流失严重, 有机养分不易凝聚, 造成土壤养分含量低, 土壤较贫瘠, 其养分含量有机质多在0.4%~0.9%之间, 含氮量在0.02%~0.07%、速效磷在 (3.6~4.9) ×10-6, 速效钾在 (6.5~18.5) ×10-6之间。

试验区植被以耐干热、干旱的灌、草本植物为主, 本区植被呈现出干热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景观, 主要植物种类以旱生禾草、耐旱性强的灌木和小乔木为主, 其种类主要有扭黄茅 (Heteropogoncontortus) 、拟金茅 (Eulaliopsis binata (Retz.) G.E.Hubb) 、芸香草 (Cymbopogon distans Wats) 、假杜鹃 (Barleyia cristata L.) 、车桑子 (Dodonaea viscosa) 、牛角瓜 (Calotropis gigantea) 、余甘子 (Phyllanthus emblica) 、黄荆 (Vitex negundo) 、清香木 (Pistacia weinmannifolia) 、仙人掌 (Opuntia dilleni) (灌状肉质植物) 等。

2.2 试验材料

本试验所用苗木均系种子育苗培育近10个月的营养袋实生苗, 整地均为60cm×60cm×60cm穴状整地, 每穴施底肥10kg。

2.3 研究方法

试验分别在两个试验区进行。根据选择的不同造林模式, 四旁模式在农户房屋周边不规则种植;坡地林带模式沿坡耕地外侧地边单排种植, 株距4m;退耕坡地和荒山造林模式, 造林株行距均为4m×4m, 成片种植。每个模式在每一区域均设置试验样地, 每一模式三次重复, 每一重复30株。试验分析数据为两试验区各模式调查的生长量、开花与结实量的平均植。

生长量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分析, 其它数据采用平均值统计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栽培模式生长情况分析

经对不同栽培模式试验结果分析表明, 印楝在干热河谷不同栽培模式下, 生长差异十分显著 (见表1、2、3) 。

注:“**”, 示差异极显著, “*””示差异显著, 下同

分析看出, 不同栽培模式间, 无论树高和胸径生长差异均极显著, F﹥Fα0.01。

通过对不同栽培模式生长差异分析表明, 不同的栽培模式其生长表现差异是十分显著的。无论高、径生长均以荒山成片栽培模式效果最差, 其次为坡地成片栽植模式;而四旁模式与其它栽培模式比较均有极显著差异。

3.2 不同栽培模投入及开花结实情况统计分析

上述调查统计分析表明, 不同栽培模式, 在试验阶段内投入与产出差异较明显。在投入方面, 四旁及坡地林带模式投入最低, 仅为坡地成片栽植模式和荒山成片栽植模式的62.96%;而平均株产果量四旁模式和坡地林带模式均远高于坡地成片栽植模式和荒山成片栽植模式。

4 小结与讨论

(1) 通过试验表明, 不同的栽培模式对印楝的生长及结实均有其显著差异。四旁模式最佳, 其次为坡地林带模式, 荒山成片栽植虽然进行了抚育管理, 但其效果最差。

(2) 不同的栽培模式下, 尽管四旁模式和坡地林带模式投入仅为退耕坡地成片栽植和荒山成片栽植的62.96%, 但其生长和结实效果均远优于坡地成片栽植和荒山成片栽植的印楝。究其原因, 在四旁模式下, 由于该区农户具有散养家禽家畜的习惯, 家禽家畜的啃食和排泄物不仅抑制了杂草的生长, 且不断补充了土壤养分, 印楝根系发达, 有利于吸收这些养分。而在坡地林带模式下, 由于农耕对农作的除草施肥, 不仅及时除去了杂草, 且印楝可利用其发达的根系吸收给农作物施肥补充的养分, 从而基本满足了印楝对养分的需求;而在退耕地成片种植和荒山成片种植模式下, 因本区土壤养分较为贫乏, 印楝是速生树种, 土壤自有养分难以满足其生长发育之需, 且干热河谷降雨少, 雨热同季, 杂草生长旺盛, 虽然每年进行一次抚育除草, 但抚育面积仅限于树干周边60~80cm左右范围, 杂草与树争夺水分和养分仍然较剧烈, 在不补充养分的状态下, 土壤养分难以满足树的生长发育之需, 故表现出较差的效果。

(3) 根据试验结果, 在投入资金有限的情况下, 本区发展印楝应优先采用四旁和坡地林带种植模式进行发展, 可以收到费省效宏之效。而在退耕地和荒山成片种植时, 必须加大对其抚育管理力度, 并根据印楝生长情况及时补充施肥, 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赖永祺.印楝栽培[M].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 2003:113~122.

[2]龚伟, 胡庭新.印楝在我国的引种与经营利用现状[J].四川林业科技, 2004 (3) :48~52.

[3]刁阳光, 史景顺.金沙江干热河谷印楝适生区域选择初步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 2006 (6) :59~60.

[4]徐裕华, 王宗德.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1:5~12.

金沙江河谷 篇4

1 发展温带水果的早熟优势与前景

金沙江河谷虽然气温较高, 但冬季仍然有一定的低温条件, 部分温带水果品种仍然可以正常开花结果。根据华坪县近年引进的部分品种试验结果, 桃、李、梨、苹果的开花期可提早到1月下旬至2月上旬, 同一品种比北方地区早熟2~3个月。桃可提前至4月中下旬成熟, 苹果、梨可提前到6月中下旬成熟, 成为我国最早熟的温带水果。由于早熟优势明显, 且成熟期处于水果淡季, 市场价格高, 利用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返销北方市场, 扩大销售范围, 成为这一地区冬早蔬菜销售结束后继续外运销售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结束后又可连结晚熟芒果、龙眼、荔枝等热带水果的销售, 使这一地区成为全年都有外销鲜果鲜菜品种的产区。

2 现状

这一区域, 目前以发展热带水果为主, 如芒果、毛叶枣、龙眼、荔枝等, 温带水果的发展没有得到重视, 生产技术落后, 特别是适宜的优质早熟品种缺乏, 严重制约着早熟水果的发展。目前品种早熟的品质不够理想, 品质好的不够早熟, 在4月中旬成熟的桃、5月下旬成熟的苹果口味偏酸, 6月中旬成熟的梨与温带地区早熟品种相近。因此, 选育适宜种植的优质早熟品种, 是该地区发展早熟水果的关键技术[3]。

2.1 近年引进种植的品种

台农脆蜜:早熟水蜜桃品种, 需冷量50~100h, 开花期2月上旬, 果实成熟期5月中旬, 挂果力强, 结果多, 产量高, 味脆甜, 不足之处是成熟期偏晚, 果实偏小。美国红桃:需冷量50h, 2月上旬开花, 4月下旬成熟, 果实大, 成熟果鲜红亮丽, 外观诱人, 但果味偏酸, 产量不稳定。安娜苹果:2月上旬开花, 5月下旬至6月下旬果实成熟, 生长结果正常, 产量高, 果味偏酸, 适宜喜好酸味的人群食用或榨果汁。蜜雪梨:2月上中旬开花, 6月中下旬成熟, 产量高, 品质好, 具蜂蜜清香, 有一定的市场潜力, 但单株挂果不一致, 部分植株结果少, 成熟期稍晚。其他引进的品种包括夏水2号梨、美国油桃、黄金周油桃、台农早红油桃、早油001等品种都因花芽休眠不足、开花期推迟、开花不整齐不能正常结果。从引进的品种看, 适宜该地区种植的温带果树品种, 冬季化芽分化需冷量在50~100h。

2.2 出现的主要问题

一是病虫害。由于夏秋季的高温高湿气候, 病虫害发生的特点有所不同, 桃树的小食心虫危害严重, 造成秋梢结果母枝秃顶肥大流胶, 严重影响长势和花芽的形成。防治小食心虫成为桃树种植成败的关键。红蜘蛛也是为害桃树的主要虫害。梨的主要虫害是潜皮细蛾, 主要为害幼树和嫩枝, 使表皮遭到破坏, 长势减弱。病害主要是根癌病, 桃、梨、苹果等果树都有发生, 在果树根部或根颈部形成膨大的瘤体, 树体逐渐变黄, 直至枯死。二是生长势强、衰老快。由于气温高, 种植温带水果其生长势较强, 枝梢生长期从2月持续到11月, 生长量大, 对幼树成形有利, 若修剪不及时, 常造成枝叶量过大, 花芽不能正常形成而影响产量。三是单株生长出现差异。部分品种特别是苹果和梨, 出现开花期不同、挂果不一致及果实大小的现象, 影响果园效益的发挥。

3 措施

一是选择适宜品种。低需冷量是这一地区对温带水果品种的主要要求, 总结近年的引种种植经验, 温带水果的需冷量在50~100h能够适应该地区种植。随着我国育种工作的发展, 具备低需冷量并且优质早熟的品种将会逐步被发现和选育, 为这一地区提供更多可选择引种的品种。二是病虫害防治。由于该区早熟品种果实生长期光照强, 空气干燥, 果实病害发病较轻, 重点是加强叶部和根部病虫害的防治, 防治时间重点在采果以后的夏秋季;同时加强病虫害发生规律和特点的研究, 有针对性地做好防治工作[4]。桃小食心虫从5月开始发生, 至10月结束, 与雨季一致, 7~9月发生最严重, 应每15d喷施1次农药, 可选用4.5%氯氰菊酯2 000倍液、啶虫脒1 000倍液、杀虫双500倍液等农药防治。桃红蜘蛛3~9月均有发生, 以5~6月最重, 应在虫害发生初期喷药防治, 防治效果以阿维菌素2 000倍液较好。梨潜皮细蛾3月成虫羽化期喷药防治效果较好, 可用4.5%氯氰菊酯2 000倍液。根癌病防治主要是加强种苗移栽前的根部消毒, 可用多菌灵1 000倍液浸根4~5h后移栽。最好引进无病苗, 加强夏秋季的果园排水, 选择透水性好的砂质土壤和中低肥力田块种植, 避免种植在肥沃和排水不良的泥质土壤上。三是整形修剪。实行夏季修剪和冬季修剪相结合, 重点是加强夏季修剪工作, 控制枝梢数量, 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桃树在采果后实行重修剪, 促发夏秋梢作为翌年的结果母枝, 梨、苹果重点是控制夏秋梢的抽发, 保证花芽质量。四是慎用种苗。从外地引进的梨、苹果种苗往往出现性状变异, 大面积种植不宜直接从外地购苗, 而应选择当地种植成功的优良单株嫁接, 以保证果园的整齐。外地引进的苗木可进行单株优选, 培养新品种。

摘要:通过对金沙江河谷气候特点的分析, 提出金沙江河谷发展温带早熟水果的前景, 总结其技术现状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对该地区发展温带早熟水量产业有一定借鉴。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温带早熟水果,发展前景,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兴旺.云南7月早熟水果俏[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1, 17 (8) :18.

[2]舒肇苏.以特色优势实现广东水果业优势高效发展[J].柑桔与亚热带果树信息, 2000, 16 (5) :11.

[3]邓善能.钦州市水果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果业信息, 2007, 24 (10) :22-24.

金沙江河谷 篇5

1 研究区概况

该区位于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属于元谋干热河谷,年均气温21.9℃,≥10℃年积温8003℃,年日照时数2670.4小时,最热月(5月)月均气温27.1℃,最冷月(12月)月均气温14.9℃,全年基本无霜;多年平均降水量613.8 mm,6—10月雨季降水总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多年平均蒸发量3911.2 mm,为降雨量得6.4倍,干旱指数2.8。土壤主要是燥红土和红壤土,并且含有少量的膨胀土,其特征表现为土壤浅薄、土壤结构差、抗蒸发力弱、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低。由于地理、气候、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自然植被属河谷型萨王纳植被,主要植物有黄茅、孔颖草、坡柳、黄荆条、滇榄仁、锥连栎等[2]。植被种类数量少,群落结构比较简单。

2 景观生态林植物的配置

根据生态学理论,按植物的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景观生态林中各种植物(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景观生态林的植物配置过程中要注重乔灌草多物种、多层次的结合、配置,充分利用水、肥、气、热等生态因子,使之物种结构、水平结构、垂直结构和季相达到最佳状态。

2.1 树种选择的原则

(1)乡土性和适应性相结合原则。进行树种选择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在正常生长的同时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选择树种要以乡土树种为主,创造出稳定地植物群落,以保证其有正常的生长发育条件。可以引进能够适应当地条件的优良品种。

(2)生态性与景观性相结合原则。应用生态位原则,充分考虑物种的生态位特征,合理配置植物种类,避免种间直接竞争,形成了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应用互惠共生原则,尽可能将共生植物栽植在一起,将生化相克的树种分开种植。选择不同生态和形态特征的树种,产生具有时令特色的景观效果。

(3)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生态学原理,以自然环境为出发点,在充分了解各植物种类的生物学、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搭配,使各种植物和谐共存,稳定发展,在干热河谷达到最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2.2 树种选择

(1)羊蹄甲。又名紫荆花,洋紫荆,苏木科,羊蹄甲属。原产于我国华南地区,常绿乔木,喜阳光和温暖、潮湿环境。叶互生,革质,圆形或阔卵形,状如羊蹄,表面暗绿色而平滑,背面淡灰绿色,微有毛,掌状脉清晰。顶生总状花序,花朵形大;花瓣倒卵状矩形,玫瑰红、淡粉色和白色;树皮灰褐色,有浅裂及显著皮孔。枝条开展,下垂。花期一般由11月至翌年3月。

(2)凤凰木。又名凤凰树、火树,豆科,凤凰木属。落叶大乔木,原产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性喜高温、多日的环境,在阳光充足条件下能繁茂生长。二回羽状复叶互生,长20~60 cm,有羽片15~20对,对生;小叶密生,细小,长椭圆形,全缘,顶端钝圆,薄纸质,叶面平滑且薄,青绿色,叶脉则仅中脉明显。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花萼和花瓣皆5片,花瓣红色,下部四瓣平展,花萼内侧深红色。荚果带状或微弯曲呈镰刀形,扁平,成熟后木质化,呈深褐色,长30~60 cm,秋季(11月)果熟。根部有根瘤菌共生。花期一般5—8月。

(3)攀枝花。又名木棉、英雄树,木棉科,木棉属。落叶大乔木,喜温暖干燥和阳光充足环境,不耐寒,稍耐湿。木棉树干粗大端直,大枝轮生,平展,幼树树干及枝条具圆锥形皮刺。掌状复叶互生,卵状长椭圆形,先端近尾尖,基部楔形,伞缘,无毛,小叶柄长1.5~3.5 cm。花先叶开放,红色,簇生枝端,花萼厚,杯状;花瓣5片,雄蕊多数,合生成短管,排成3轮,最外轮集生为5束。蒴果长球形,木质,5瓣裂;种子倒卵形,光滑。果期6—7月成熟。花期一般2—3月。

2.3 营造模式

此营造模式因地制宜,顺势而为进行栽植,对退化区域进行植被生态恢复。在构建模式时,既要特别注意空间分布格局,又要在深刻了解土壤的空间异质性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模式,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此模式利用已有的本土植物:龙须草、扭黄毛、野古草、拟金茅、车桑子、孔颖草、荻草、毛叶枣等作为本底植物,适合本地生长的乔木羊蹄甲、凤凰木、攀枝花作为景观树种。在配置中,充分注意自然条件下相似群落的配置间距(其中乔木的间距约为5 m),植物的高度差,利用不规则的地势变化,形成丰富但不复杂的植物空间轮廓。

3 生态和景观效益

3.1 生态效益

(1)水土保持效益。水土保持效益包括减少水土流失和保持土壤肥力所带来的效益[4]。在元谋干热河谷区,景观生态林的建设,能有效的涵养水源,减缓冲沟扩张的速度,减轻水旱灾害。

(2)净化环境。景观生态林能减少灰尘,减少噪音的影响。选择“羊蹄甲+凤凰木+攀枝花+本地植物”对绿地结构进行立体的合理配置,可在有限的绿地面积之上建立起阻挡粉尘的第一道屏障,是减轻粉尘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重要途径。

(3)改善小气候。小气候是由地形、植物、地表和建筑形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小气侯可能在几米甚至更小的距离内发生变化。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从环境中吸收热量,降低周围环境中的湿度,增加湿度,达到改善周围环境小气候条件的作用,有效的防止旱灾发生。景观生态林中,小气候的现象很容易被人感觉到,在树下,人对气流、温度、湿度等的感觉都有明显的不同,可以增强人的体感舒适度、使人更全面地感受空间氛围、给本土植物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4)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地球表层的生物圈发生了显著的影响。景观生态林的光合作用能够维护生物圈的良性循环。植物作为自养生物和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通过其生理活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

(5)其他生态效益。抑制风沙效益、游憩资源效益、野生生物保护效益等作用。

3.2 景观效益

在种植上不仅要考虑植物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感,也要考虑分枝高低对空间创造的影响,并利用均衡、变化、秩序等美学原则进行设计。由于所选景观树种的花期、树形、叶形、花色、花形等都不同,所以1年中可以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景观效果。

4 小结

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严重生态退化区域,以元谋为例,景观生态林的构建选用“羊蹄甲+凤凰木+攀枝花+本地植物”对绿地结构进行立体的合理配置,是一种改良主义的生态模式,这种营造模式不仅能促进干热河谷的植被生态恢复,而且能产生一定的景观效果。

由于干热河谷的特殊条件,景观生态林中灌木的数量相对偏少,有的地域乔、灌、草搭配不合理,灌木偏少。应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个框架,为自然再生过程提供条件,适当增加适生灌木的数量,丰富植物配置层次,并与常规的生态恢复模式结合起来应用,利用生态学原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对此模式做出新改良。

参考文献

[1]王定跃,刘永金,郝忠良.景观生态林的理论与实践以深圳梧桐山泰山涧南亚热带景观生态实验林为例[J].风景园林,2008,(1):1.

[2]金振洲,欧晓昆.元江、怒江、金沙江、澜沧江干热河谷植被[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科技出版社,2000.

[3]纪中华,黄兴奇.干热河谷生态恢复研究[M].昆明: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163.

金沙江河谷 篇6

一、野牛坪鲜枣育苗技术

野牛坪鲜枣枣苗的繁殖采用嫁接法, 砧木为酸枣, 分3个阶段培育。

1. 砧木苗的培育

培育砧木采用播种法, 首先选用当年新鲜饱满的酸枣, 经过浸泡、脱皮、清冼, 将种子上的果肉去除。然后于12月下旬进行层积处理, 在地势较高的背阴处挖深60cm、宽100cm (长度视种子多少而定) 的坑, 按腐土∶园土∶河沙为3∶5∶2的比例混合好, 将混合好的沙土填入坑内, 插上草把, 再覆盖15~21cm的土即可。翌年2月初, 将处理好的酸枣种子按株距20~35cm、行距88~100cm播种, 每穴播2~3粒, 播种深度2cm, 亩用种量14~15kg。播后覆盖地膜, 在苗子露出地面后放苗, 待苗木生长到40cm时摘心, 以增加苗木粗度。利用枣树的蘖苗, 每亩栽植6 000~7 500株。栽后施足底肥, 浇足定根水, 松土保墒, 剪砧, 覆盖地膜, 苗子露出地面后及时放苗, 待苗木生长到40~50cm时再次摘心。

2. 嫁接技术

嫁接可分两个时期进行:春季嫁接在春季枣树萌芽前10天为宜;夏季嫁接以4~5月份为宜。嫁接采用劈接法, 将砧木在离地面5~10cm处锯断, 用劈接刀从其横断面的1/3处直向下劈, 切口长约3cm, 削面长约3cm, 削好接穗, 把砧木劈口撬开, 将接穗厚的一侧向外, 窄面向里插入劈口中, 使两者的形成层对齐, 接穗削面的上端高出砧木切口0.2~0.3 cm。如砧木较粗, 可同时插入1~2个接穗, 接好后用塑料膜条或麻绳绑扎, 套上塑料袋。为防止失水影响嫁接苗成活, 接后可培土覆盖或用接蜡封口。为确保嫁接苗的成活率, 嫁接时要求做到:快、平、准、紧、严、净 (快:即是要求嫁接刀要锋利、速度要快;平:即是砧木、接穗和切口要平滑;准:即是砧木的接穗的形成层至少有一侧要对准;紧:即是绑缚物要紧;严:即是嫁接口要密封;净:即是砧穗切口要干净无污染) 。

3. 加强嫁接后苗期管理

加强管理是嫁接苗成活的保证, 具体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嫁接后1~2周进行检查, 对没有成活的及时进行补接;二是及时除萌。将砧木上萌生的嫩芽全部抹去;三是及时解除绑缚物, 拆袋。当嫁接芽萌发后长到3~5cm时解袋, 苗高达30~50cm时, 在旁边插上一根100cm高的硬杆, 把枣树上下绑扶在杆上, 以防风吹, 然后用小刀划开嫁接时绑缚的塑料布条;四是及时摘心。当苗高达到155cm时, 掐去顶芽, 促使苗木长粗;五是适时施适量化肥。当气温达到20~28℃, 光照每天达6~9小时, 则7~10天灌水1次, 生长旺季进行4次追肥, 以全年施肥量控制在每亩75kg左右为宜。肥料以复合肥为主, 辅以叶面肥, 施肥后及时浇水。

二、鲜枣丰产栽培技术

1. 适时早栽

野牛坪鲜枣的栽植时间一般选择在春季萌芽前 (即萌动期) 栽植, 此时地温高, 枣苗生根早, 肥料腐熟早吸收快, 3月大量生长, 4月挂果, 5~6月成熟上市.

2. 合理密植

为提高土地利用率, 枣苗的栽植采用密植矮化栽植技术, 即行距1.2m, 株距1.0m, 亩栽550株。首先挖30~50cm的定植塘, 然后每穴施入1~2kg的农家肥, 再每亩按复合肥55kg、辛硫磷颗粒剂2kg拌均, 药肥计量施入塘中, 最后用10cm熟土盖于肥料上, 栽前浇水“发塘”, 栽苗时根与肥土层要适当隔开。

3. 移栽苗的选用和处理

移栽苗选用直径为0.8~1cm、高度为1m左右的芽眼饱满、根系发达 (有实生根4~7条) 且无病虫害和机械损伤的健康苗。将苗木挖出, 用清水保养1夜, 让根充分吸水, 栽前用生根粉对水浸根半小时, 栽后浇水2次。为防塘内土壤板结, 浇水后用松土盖塘, 也可用薄膜盖塘。

三、枣园的管理

1. 枣园的土壤管理

枣园土壤一般以沙壤土或壤土为宜, 土层厚60cm以上, 土壤p H值在5.5~8.5之间。枣树定植后覆盖地膜, 留出足够的林带, 合理间作, 及时中耕除草, 松土保墒。该地区枣园耕作方法主要采用清耕法和覆盖法。 (1) 清耕法:果园终年保持土壤疏松无草的状态。 (2) 覆盖法:将玉米秆、麦秆, 切成10~20cm长, 覆盖果园地表, 从而改善果园生态环境, 防止果树坐果期高温干旱落果;4月份以后将草覆盖树盘可在高温干旱季节降低地表温度6~15℃, 冬季可提高土温1~3℃, 同时还可以保护表土不被冲刷, 夏季可起到防旱保水的作用。

2. 枣园的水分管理

野牛坪地区, 枣树生长季节正是干旱燥风季节, 因此要做到适时灌水, 做到每6~9天灌1次。充足的水分有利于肥料的分解、吸收和利用, 还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该地区枣树灌水有4个重要时期: (1) 催芽水。一般在2月上旬萌芽前进行灌水, 该期灌水可促进根系生长及其对营养的吸收运转, 有利于萌芽、枣头和枣吊的生长及花芽分化, 提高开花质量, 促进坐果和幼果发育。 (2) 花期水。3月上旬到4月枣树花期各器官迅速生长期, 而且枣的花粉发芽需要较高的空气湿度, 水分不足授粉受精不良, 坐果率降低, 花期如遇干旱燥风, 水分不足, 出现“焦花”现象, 造成大量落花落果。因此, 花期是枣树需水的关键时期。 (3) 促果水。野牛坪地区4月上旬正是幼果迅速生长期, 结合追肥进行灌水, 可促进细胞的分裂和增长, 促进果实肥大。此期如水分不足, 果实生长受到抑制会减产和降低枣果品质。 (4) 采果水。野牛坪地区5月前较干旱, 但6月后基本进入雨季, 因而要适时排水, 防止裂果。灌水方法有沟灌、穴灌或喷淋。灌水量根据树体大小而定。

3. 枣园的施肥管理

枣树施用肥料以有机肥、配方肥为主。掌握首先应施足底肥, 然后分期追肥, 最后定期喷肥的原则 (注:配方肥是根据该地区枣树种植户多年来在种植过程中总结出的氮、磷、钾肥最佳配比, 即1∶1∶1) 。 (1) 施足底肥:底肥以有机肥为主, 在当年10月下旬 (即枣树地上部生长相对休止时) , 在枣树叶下垂处或枣行间开25cm深、30cm宽的施肥沟, 亩施有机肥 (猪、牛栏粪) 1 000kg、饼肥250kg, 氮、磷、钾配方肥50kg, 施肥后覆土。 (2) 追肥重点抓4个环节:一是在春梢鳞片初展至鱼叶开展 (即枣芽生长前15~20天) 时亩追施氮、磷、钾配方肥20kg;于花期用80%赤霉素粉剂1g对水30kg叶面喷施, 连续2次 (每次间隔7天) ;第三次用枣丰灵1号1g对水25kg全树喷施1次, 以巩固提高枣树坐果率。为增强赤霉素、枣丰灵的使用效果, 在喷施的同时可添加硼酸、锌肥和磷酸二氢钾等, 喷施时间在上午10时以前、下午3时以后, 喷药后4小时内下雨要重喷。二是保花保果肥:时间以3月为宜, 亩追施氮、磷、钾配方肥35kg。三是枣果澎大肥;以4月施用为宜, 亩追施氮、磷、钾配方肥35kg;四是采果肥:时间以5月为宜, 亩追施氮、磷、钾配方肥10kg。各时期适量施用叶面肥, 即每隔15天喷施1次, 叶面肥可喷施0.3%锌肥、0.3%的磷酸二氢钾、0.3%的硼酸溶液等。施肥方法采用条沟施和环状施肥。

4. 枣树整形

野牛坪大枣采用疏层形树形, 苗木按行株距1.2m×1.0m的规格进行定植, 每亩种植550株, 定干高度为150~155cm, 树体直径80~100cm。即枣树萌发长出新芽, 保留饱满芽4~5个, 当新梢长到10~15cm时, 选择生长健壮, 方位均匀的5~6个枣头枝作主枝培养, 并留出中央干, 多余枣头枝摘除。第2年冬季, 对中央干进行断截, 剪除中央干上的二次枝, 促发新枝, 培养第二层主枝。夏季中央干上的新梢长到10~15cm时, 选留3个方向较好的枣头枝作第二层主枝, 其余枣头全部摘除, 并对第一层主枝拉枝开角, 基角为60~70°。第3年再对中央干短截, 剪除二次枝, 促发新芽, 培养第三层主枝, 夏季再选留一个枣头枝作为主枝, 其余摘心, 并将第二层主枝拉枝开角, 这样通过3年的培养, 树形基本定形。

5. 枣园病虫害防治技术

该地区枣园病虫害防治上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物理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物理防治 (1) 及时清除枣吊、落叶、病果, 彻底挖除重病树和病根蘖, 将大根挖净, 集中进行烧毁, 以降低菌源基数, 清除侵染源。严禁用刺槐作防护林。 (2) 加强果园土壤管理, 保持土壤湿润, 预防或减少裂果发生。严格控制枣园种植密度, 适当疏剪, 保持通风透光。 (3) 清除杂草, 减少虫媒滋生场所。做好害虫防治, 杜绝传播途径, 对蝽象类、叶蝉类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采用园内挂黄板、杀虫灯、性诱剂等措施进行灭杀。 (4) 培育无病苗木。选用抗病品种和砧木, 严格选择根蘖苗, 避免在病区引苗, 嫁接时选取无病砧木和接穗, 在进行严格消毒后方可嫁接。 (5) 保护天敌是生物防治的主要渠道。培养和释放赤眼蜂, 有利于保护自然天敌和授粉昆虫。生产过程中使用生物农药, 不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从而减少药害和农药残留量, 达到保护天敌的作用。

金沙江河谷 篇7

金沙江从凉山州东南缘绕过,流经会理、会东、宁南、布拖、金阳及雷波6县,该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区位于北纬26°03′~28°32′之间,这一江段全长560km。金沙江由于第四纪之后新构造运动的强烈抬升和河流的急剧切割,以致形成该区干热河谷峰峦重叠,河谷深邃,相对高差大的地貌特点。且由于流域长,上下游即使海拔相同但其干热程度上却有较大差异,在立地类型划分上,将本区干热河谷划分为燥热亚区、干热亚区和偏干亚区。干热程度、造林树种的选择难度、造林难度自燥热亚区至偏干亚区逐渐降低。为选择适宜于本区造林的树种,在开展长角豆引种试验中,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特点,为了解长角豆在本区不同海拔高度的生长情况,以确定出本区适宜发展的海拔范围,为今后在本区生态治理中推广该树种提供参考,在进行其它相关试验的同时,一并开展了长角豆在本区主要地段对海拔高度的反映的试验。

2试验材料及方法

2.1试验区自然概况

根据本区干热河谷分布情况,本试验根据不同亚区特点,选择在干热亚区的宁南县的葫芦口镇和燥热亚区会理县的通安镇进行。两地自然概况大致如下:

葫芦口镇试验区海拔段在800~1400m,该海拔段年平均气温变幅在18.5~21℃之间,年极值最高温变幅在35~40℃,极值最低温变幅3~5℃,≥10℃年活动积温6500℃左右,无霜期变幅340~360d;降雨量主要集中于6~9月,干旱期长,降雨量仅650~800mm,且90%集中于雨季,年蒸发量2500mm以上。

试验区受气候及人为活动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现残存植被均为次生的稀树灌丛,保存的乔木树种以攀枝花为代表,主要生长于沟谷及四旁。荒山生长的灌木树种主要有小叶羊蹄甲、黄荆、金合欢、车桑子等一些耐旱性强的植物。草本植物则主要有扭黄茅、拟金茅、臭根子草等。

试验区土壤在沿金沙江边,亦即800~900m海拔处主要为坡积或洪积的石骨子砂土,石砾含量在65%左右,土壤透气性好,但保水、保肥性差;900 m以上主要为燥红土,此种土壤熟化程度低,土壤结构差,雨季土壤含水量高时粘重,旱季土壤水分亏缺时板结,素有“雨天一包糟,旱季一把刀”之称,肥力低下。

会理试验区位于凉山州的金沙江上段,海拔1700~1900m,在立地类型划分上属本区的燥热亚区,该海拔段在本区属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上限,虽然多年平均气温在17.3℃左右,但因试区处于金沙江的迎风面,受金沙江河谷的干热风的直接影响,大于等于10℃年活动积温仍高达4500℃;多年平均降雨量则仅在600 mm左右,气候十分干燥。

本试验区属人为活动较频繁的区域,1700 m海拔试验地为宜林石骨子荒山,试验地上残存的植物乔木为生长不良的散生云南松,草本植物为黄茅,盖度在40%左右;1900m海拔段地类为农业已不能耕种的弃耕多年的荒地,土壤为紫色石骨子土,土壤石砾含量在50%左右。地埂边残存植物主要为团状生长的马桑,草本植物主要为野青茅、香茅、鬼针草,盖度在40%左右。

2.2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1)试验材料。试验造林所用苗木均系种子培育的同一批实生苗,整地采用穴状整地,雨季造林,造林后每年分别在雨季初的6月和9月底杂草种子成熟前各进行一次抚育除草,并结合6月除草每株补充施复合肥150g。

(2)试验方法。根据宁南、会理两地的具体条件,为确保试验数据的可靠性,并考虑或因气候的不确定性即使因部分造林苗木死亡,亦能使未死亡的苗木能满足分析样本的数量,每一海拔段分别设置3个试验小区,即3次重复,每一重复初植造林株数150株。造林后对每株苗木定位编号,每年于11月苗木基本进入休眠时测定树高、地径,连续观测4年。在每次调查时,剔除死亡后补植的苗木,只对从初植起一直成活生长的苗木进行调查,试验分析数据为试验末期调查株的树高、地径净生长量,同时对相关因子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采用数理统计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长角豆在不同海拔的生长试验结果分析见表1、表2、表3。

注:分析表中“**”,示差异极显著,“*”示差异显著。下同

通过对不同海拔高度生长分析表明,长角豆在干热河谷不同海拔高度其生长差异是十分显著的。无论高、径生长均以较低海拔最好,高海拔最差。同时经观查,在所有海拔段中,试验期内只有800 m海拔段有15%的植株开花。

4结语

(1)长角豆引种到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在在800~1900m不同海拔段的试验分析可以看出,800~1100m海拔段较其它海拔高度生长的长角豆,无论高、径生长均有极显著差异,而1400~1900m间虽有差异,但其差异均不显著。

(2)不同的海拔高度因其气候,主要是气温的的明显差异,低海拔与高海拔年均气温相差3.5℃左右,反映在长角豆生长总体趋势是长角豆的生长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长角豆是一个较喜温的树种,其生长发育对气温的要求较高。

(3)根据初步试验结果,今后若发展长角豆,在确定发展区控制海拔时,原则上在该区的燥热亚区—干热亚区间海拔高度应控制在1400m以内,但因不同江段所处的纬度不同,且地形地貌亦发生相应变化,从而形成本区在小气候上,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故除考虑海拔高度外,还应重点参考相应地段的小气候特点,以年均气温为重点参考指标,建议选择年均气温18.0℃以上的区域种植。

摘要:针对长角豆在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海拔的表现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长角豆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其生长量随海拔升高,年均温降低而降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该区域发展长角豆,原则上燥热亚区—干热亚区间海拔高度应控制在1400m以下。同时,因当地具有小气候变化多样的特点,还应参考具体地段的年均气温,选择区域的年均气温应满足在18.0℃以上。

关键词:长角豆,金沙江干热河谷,海拔高度

参考文献

[1]徐裕华,王宗德.西南气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1.

[2]吴中伦.国外树种引种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

金沙江河谷 篇8

金沙江干热河谷由于光照强, 干旱少雨, 是长江中上游造林难度最大, 水土流失最严重, 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地段。为解决该区造林难题, 凉山州经多年试验研究, 选择出了适宜该区绿化造林的优良树种新银合欢 (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 。基于良好的抗性和速生性, 该树种不仅在凉山州干热河谷区各县得到推广, 而且还逐步推广到四川攀枝花市、古蔺县赤水河流域和云南省金沙江流域相关县、市, 为加速该区及类似地区荒山绿化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本区宜林荒山大多立地条件较差, 土壤十分贫瘠, 故要确保难造林地的造林绿化实效, 提高造林质量, 加强新造幼树前3年的抚育管理是其必要手段。在对新造幼树的抚育管理中, 补充施肥满足幼树对营养物质的需求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开展对幼树的施肥试验, 旨在为生产上选择适宜的肥料, 提高成效提供参考依据。

2 试验区自然概况

2.1 试验区气候

试验区位于宁南县金沙江干热河谷披砂镇的小溜口。地理位置东经102°49′, 北纬27°5″, 试验区海拔950m, 年均气温19.3℃, 最热月均温25.2℃, 最冷月均温10.8℃, 日照时数2257h, ≥10℃年活动积温6400℃左右, 无霜期320d, 年降雨量960mm左右, 年蒸发量2200mm左右, 其中, 6~11月为雨季, 雨季降雨占全年的90%以上, 但雨季多间歇性干旱。年平均相对湿度63%。

2.2 试验区土壤

在此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之土壤主要为山地褐土, 试验区土层厚度40~50cm, 石砾含量54.74%, 土壤有机质含量1.34%, 全氮0.0818%, 全磷0.0166%, 有效性氮6.85mg/100g土, 速效磷0.412mg/100g土, 速效钾3.012mg/100g土。土壤养分十分贫乏, 且旱季十分板结。

2.3 试验区植被

在干热气候条件下, 加之人为影响严重, 造成本区植被呈现出干热稀树灌丛或稀树草丛景观, 试验地植被为干热河谷稀树草丛, 主要植物种类有车桑子 (Dodonaea viscosa) 、扭黄茅 (Heteropogoncontortus) 、拟金茅 (Eulaliopsis binata (Retz) G.E.Hubb) 等。

3 试验内容、材料及方法

3.1 试验内容

针对该区造林地土壤肥力较低, 而新银合欢幼树生长快, 消耗土壤营养物质较大, 只有满足养分需求才能保障其正常生长的要求, 故对幼树开展补充施不同种类肥料试验, 通过试验以了解各肥料对其生长效果的影响程度, 为大面积造林幼树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3.2 试验材料

3.2.1 参试幼树情况

试验幼树造林时均采用60cm×60cm×50cm穴状整地, 株行距2m×2m, 造林苗木为4个月苗龄的容器实生苗, 6月份造林, 造林时未施底肥。

3.2.2 试验肥料的选择及施肥方式、时间

根据当地肥料市场供应情况, 分别选择氮肥 (尿素肥) 、磷肥、钾肥、烟草复合肥、尿素+磷肥、尿素+钾。其中尿素+磷肥、尿素+钾肥为自配肥。各肥料的使用量以氮肥的用量为统一标准, 本试验氮肥按每株100g的标准, 以保证凡含有氮肥的肥料, 其含氮量均一致。各配肥及单一施磷肥、钾肥中, 磷肥、钾肥的含量以复合肥中按100g氮肥折算出的相应量确定, 以确保磷、钾肥在单施和各配比中也对应相一致。施肥方法均采用对称沟施, 施肥时间在造林次年雨季开始后的6月中旬进行。

3.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 3次重复, 每一重复每处理200株。并设不施肥为对照。试验前测定幼树树高、地径基础数据, 试验后待当年12月树木停止生长后再全面调查其生长情况, 施肥效果分析采用净生长量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4 试验结果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 不同肥料种类对新银合欢幼树生长有显著影响, 因为F (h, d) >F0.05。

为进一步确定各肥料的影响效果, 对其生长差异程度进一步作比较分析 (表1~3) 。

5 结语

通过对试验地土壤肥力分析结果表明, 本试区土壤中养分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按全国土壤普查推荐的土壤肥力六级分级标准划分 (6级最低) 均处于5级, 若按Ⅲ级标准划分 (Ⅲ级最低) 均处于Ⅲ级, 由此表明本区干热河谷荒山土壤较贫瘠, 故要满足新造幼树的生长, 对幼树及时补充施肥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对荒山新造新银合欢幼树的施肥试验结果表明, 补充施肥的幼树其生长与不施肥比较, 均有明显的差异, 其差异的显著程度则与肥料种类及配比相关。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 在本次试验中, 其最佳的肥料为含氮、磷、钾的复合肥, 次之为尿素+磷肥、尿素+钾肥的组合, 这3种组合的肥料与不施肥或单施磷、钾肥比无论高、径生长均有显著差异;而单施尿素与不施肥比亦有显著差异, 与单施磷、钾比则差异不明显。

试验结果表明, 干热河谷营造新银合欢, 在对幼树施肥时应首选优质的复合肥, 或采用尿素+磷肥、尿素+钾肥的混配肥, 其次为尿素肥。

摘要:对于热河谷造林进行了多年的试验研究, 结果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荒山难造林地营造新银合欢, 及时补充施肥是促进幼树生长的重要措施。对新银合欢幼树补充施肥时, 应首选优质的复合肥, 或采用尿素+磷肥、尿素+钾肥的混配肥, 其次为尿素肥。

关键词:金沙江干热河谷,新银合欢幼树,施肥效果

参考文献

[1]褚天铎, 林继雄.化学肥料使用指南[M].北京:金盾出版社, 1986:10~25.

[2]农业部农业局.配方施肥[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9:16~70.

[3]邹邦基.植物的营养[M].北京:农业出版社, 2004:48~52.

上一篇:传承环境下一篇:当代大学生医疗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