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市场营销研究

2024-06-09

常用市场营销研究(精选十篇)

常用市场营销研究 篇1

一、研究设计

1、促销工具的选择。

根据文献回顾, 我们将促销工具分为打折、优惠券、现金返还、买赠、购物券返还、抽奖、免费赠品[3,4]等等, 为了准确界定郑州中低端白酒市场所采用的常用促销工具, 作者整理2010年2月的四份周末版的《大河报》上的白酒促销信息并且对郑州中低端白酒流通渠道调研。因为《大河报》是郑州发行量最大的报纸, 深受郑州市民的欢迎, 很多白酒企业选择在该报刊登面向最终消费者的促销广告信息, 该报的周末版更是促销广告云集, 而且这是我国春节前后, 白酒的消费潜力十分可观, 所以此时是各种促销手段比拼上阵的白热化阶段, 经过调查发现了白酒促销信息40条, 其中赠送礼品12条、买一赠一9条、购物抽奖8条、价格打折6条、其他5条。因此, 本次研究选择买一赠一、价格折扣、购物赠送礼品、购物抽奖这四种促销工具, 通过对这四类促销工具的统计分析研究不同类型的促销策略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差异。

2、问卷与数据收集。

为了衡量常用促销工具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的影响, 我们在调查问卷中测度消费者对四种促销工具的如下行为反应:品牌转换;品牌忠诚;购买时机;购买数量;产品试用。问卷最后部分要求调查对象留下其文化程度、年龄、收入水平等人口统计变量信息。本文采用了现场问卷调查法对郑州中低端白酒市场促销效果进行了原始数据的收集。因为中低端白酒消费者绝大部分是男性, 所以调查样本全部为男性。调查地点选择在郑州中低端白酒市场渠道的主流——酒店、烟酒店以及便利店, 每个调查地点随机发放五张调查问卷。调查时间选择在12:00—13:00这个为中低端白酒消费的集中时段。本次调查共发放200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189份, 问卷的有效率为94.5%。

二、数据分析

1、被调查对象的特征分析。

在189个调查对象中, 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情况:18-25岁占14.8%, 26-40岁占41.3%, 41-50岁占27.0%, 50岁以上占16.9%;调查对象的月收入分布情况:1000元以下占10.6%, 1001-2000元占41.3%, 2001-3000元占33.3%, 3000元以上占14.8%;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分布情况:小学占9.5%, 初中占24.3%, 高中及中专占36.5%, 大专及本科占25.9%, 研究生占3.7%。调查对象符合郑州市人口统计特征, 也符合中低端白酒消费者的人口统计特征。

2、消费者对各促销工具的行为反应分析。

应用GLM重复测量 (Repeated Measures) 程序可以对重复测量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5]。我们可以分别检验针对各个促销工具五种行为反应的差异。消费者针对各种促销工具的行为反应除了购物抽奖这一促销工具没有达到显著差异外, 对其它三种促销工具均达显著差异。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

3、促销工具有效性比较分析。

应用Compare Means (Paired-Samples) 程序从品牌忠诚、购买时机、购买数量、产品试用等五个因素, 来比较上述四种促销工具引致消费者特定行为反应方面的相对有效性。统计结果分析如下:

针对品牌转换, 统计结果显示, 四种促销工具在影响消费者品牌转换具有显著差异 (p<0.001, Wilks'Lambda=0.751) , 进一步分析, 价格折让对消费者品牌转换影响最有效 (M=3.73) 、其次是赠送礼品 (M=3.28) 买一赠一 (M=3.17) , 购物抽奖 (M=2.68) 最无效。

针对品牌忠诚, 统计结果显示, 四种促销工具在影响消费者品牌忠诚具有显著差异 (p<0.001, Wilks'Lambda=0.934) , 进一步分析, 购物抽奖 (M=2.89) 对消费者品牌忠诚影响最大, 价格折让 (M=2.53) 影响最小。

针对购买时机, 统计结果显示, 四种促销工具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时机具有显著差异 (p<0.001, Wilks'Lambda=0.853) , 进一步分析, 价格折让 (M=3.62) 对消费者购买时机影响最有效, 其次是赠送礼品 (M=3.39) 和买一赠一 (M=3.02) , 购物抽奖 (M=2.85) 影响最无效。

针对购买数量, 统计结果显示, 四种促销工具在影响消费者购买数量具有显著差异 (p<0.001, Wilks'Lambda=0.769) , 进一步分析, 价格折让 (M=3.80) 对消费者购买时机影响最有效, 其次是赠送礼品 (M=3.47) 和买一赠一 (M=2.83) , 购物抽奖 (M=2.80) 影响最无效。

针对产品试用, 统计结果显示, 四种促销工具在影响消费者产品试用具有显著差异 (p<0.001, Wilks'Lambda=0.871) , 进一步分析, 价格折让 (M=3.40) 对消费者产品试用影响最有效, 其次是赠送礼品 (M=3.15) 和买一赠一 (M=3.01) , 购物抽奖 (M=2.73) 影响最无效。

总结以上统计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这四种促销工具的相对有效性比较 (表2) :

4、受促销影响的消费者比例分析。

为了分析有多大比例的消费者特定行为会受到各促销工具的影响, 我们将调研对象所选择的答案按照“0”与“1”重新进行编码, 亦即, 所有选择“4同意”、“5非常同意”的全部编码为“l”, 所有选择“l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没意见”的全部编码为“0”。我们可以用选择“l”的人数比例来反映特定促销工具能带来多大比例的人在特定行为上的反应。由此, 我们得到表3和图1所示的结果:

注:“1”代表品牌转换;“2”代表品牌忠诚;“3”代表购买时机;“4”代表购买数量;“5”代表产品试用。

由表2和图1可以发现如下结果:在品牌转换方面和购买时机方面, 能够带来相应行为反应的消费者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价格折扣、购物赠礼、买一赠一和购物抽奖。但这个顺序在培育消费者品牌忠诚度方面却倒过来了。能够带来品牌忠诚的消费者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购物抽奖、买一赠一、购物赠礼、价格折扣。在导致购买数量行为方面, 能够带来相应行为反应的消费者人数比例从高到低分别是:价格折让、购物赠礼、购物抽奖、买一赠一。而在产品试用行为方面, 买一赠一上升到购物赠礼前面。

三、促销工具对消费者购买决策行为影响的分析结论

综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对郑州中低端白酒市场促销效果调研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1) 不同促销工具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特点不同。购物赠礼的主要作用是引起消费者增加购买量、提前购买时机;买一赠一的主要作用是引起消费者品牌转换;价格折让的主要作用是引起消费者增加购买量和品牌转换;购买抽奖的主要作用是培养消费者品牌忠诚和增加购买量。这个结论对于进行促销组合设计具有启示意义:如果企业想试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 就优先选择价格折让、购买赠礼和购物抽奖这三种促销工具;如果企业主要目的是让消费者产生品牌转换行为, 将竞争对手的顾客吸引过来, 那么就应该考虑买一赠一和价格折让这两种促销工具;如果企业主要目的是让消费者试用产品, 则应优先考虑选择价格折扣这一种促销工具;如果企业目的是培养消费者的品牌忠诚, 则应考虑购物抽奖、购物赠礼这两种促销工具。

(2) 不同促销工具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作用效果不同。引起消费者品牌转换、购买数量、购买时机、产品试用等行为有效性由高到低的促销工具排名是:价格折扣、购物赠礼、买一赠一、购物抽奖;引起消费者品牌忠诚行为有效性由高到低的促销工具排名是:购物抽奖、购物赠礼、买一赠一、价格折让。对不同促销工具做进一步分析:在购买数量方面, 购物抽奖虽然比买一赠一吸引更高比例的消费者, 但在有效性却比买一赠一低。购物抽奖能带来“人气”, 却不能带来“买气”;在产品试用方面, 买一赠一虽然比购物赠礼吸引更高比例的消费者, 但有效性却比购物赠礼差。在采用购物赠礼时, “礼品”的选择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在品牌忠诚方面, 价格折让最无效, 在促销实践中, 有时候可能不得不放弃价格折扣促销这一短期促销效果最好的促销工具, 而选择次优的购物赠礼促销或买一赠一促销。

参考文献

[1]Gupta, Sunil and Lee G.Cooper (1992) , “The Discounting of Discounts and Promotion Thresholds, ”[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 (December) , 401~412.

[2]朱华伟, 黄敏学.价格促销为何只能带来人气而没有买气?-基于消费者购买坚决性的研究[J].2009年JMS中国营销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中) , 732~736.

[3]李先国.促销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8:46~112.

[4]科特勒 (美) 著, 王永贵等译.营销管理[M].上海:格致出版社, 2009:161~164.

市场营销-某产品常用营销策略 篇2

一、三星集团简介

三星集团(简称:三星)是大韩民国第一大企业,同时也是一个跨国的企业集团,三星集团包括众多的国际下属企业,旗下子公司有:三星电子、三星物产、三星生命、三星航空等等,业务涉及电子、金融、机械、化学等众多领域。是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世界500强企业之列。

三星电子是旗下最大的子公司,目前已是全球第二大手机生产商、全球营收最大的电子企业,在2011年的全球企业市值中为1500亿美元。

二、营销策略

(一)Product 产品策略

三星电子根据市场细分的原则,在选定的目标市场内,确定消费者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开发多品种、多规格的各类产品,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需要。三星在中国较为知名的主要是数码电子产品。

1、坚持总部研发全球销售模式

选择合适的产品战略对一个品牌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三星电子坚持让韩国研发总部来负责总的研发。这样即节省了研发资源和新产品在全球市场上的推广过程,又方便了管理,避免了一些由区域差别产品引起的混乱。同时,为了顾及中国消费者对三星产品的满意度,三星电子在上海设立了一个研究机构,收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信息,然后反馈到韩国总部。通过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制造出满足中国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2、“顶级产品战略”

“创新”无疑是全社会关注度最高的词汇之一,而“不断创新”又是消费者最关心的。在中国彩电行业迎来快速发展这一巨大的市场机会面前,三星抓住机会发起新一轮强大的攻势,在中国市场再次掀起技术革新的风暴。三星高度重视中国高端电视市场,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为后盾,快速技术创新、不断的推出新产品,争夺中国平板电视市场第一品牌。产品是企业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基础,三星对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作出时时预测,以此在数码领域内不断创新、发展。

3、战略性的旗舰产品

品牌是产品的灵魂与内涵,是产品价值的推进剂;产品则是承托品牌的载体。如果一件产品没有突出的卖点或者缺乏新颖的表现力,那么无论怎样

这一品牌也不会令人满意。就这一点而言,三星必须推出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旗舰产品,否则品牌战略就会成为海市蜃楼,没有可以支撑其运做的根基。

(二)Price 价格策略

品牌的定价政策,能在消费者头脑中产生联想。在设定产品价格,成功的价值定价的策略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准确的理解消费者感知该品牌有多少价值,他们愿意在产品成本以上支付多少溢价。

1、撇脂价格策略:

三星的目标群体是追求时尚的、酷的、热爱数字化的职业人士等年轻人群。所以在产品上市时应制定高价。产品的高定价可以带来两方面收益:利润的增加和品牌形象的提升。因此三星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将自己的产品价格定位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从而“创造出一种高档次产品的形象,反过来又会刺激产品的销售”。在有效地评估目标群体对高质量的三星数码电子产品的独特、时尚的设计愿意支付的溢价,在产品定价上三星完全可以采取高价的溢价策略。

2、替代产品价格策略:

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三星通常以系列推出数码产品。当具有功能替代关系的新款推出时,此前的同系列产品应降价。这也是一种心理的声望定价策略。这样可以突出新款产品的高档、创新与时尚,利用消费者“价高质必优”的心理增加产品在心中的优质形象。

3、地理差价策略:

由于不同地区市场具有不同的爱好和习惯,也因此具有不同的需求曲线和需求弹性,三星可以不同的价格策略在不同地区营销同一种产品,以形成同一产品在不同空间的横向价格策略组合。比如,欧美市场其品牌认同性较中国低,因此欧美市场价格相对低于中国。

(三)Place 渠道策略

1、高端终端销售战略

成功的设计和管理品牌的营销渠道,可以建立品牌意识,提高品牌联想的力度、有力性和独特性。为了贯彻高端“三星数字世界”的品牌战略,三星放弃了三星产品的主要零售商沃尔玛公司、凯玛特(Kmart)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转而搬到Best Buy、Sears、Circuit City等迎合高层次消费者的专卖店。

因为连锁超市的用户更看重产品的价格,而不是产品的质量。而这些商

店看重的是产品的质量和品牌。销售场所的改变,使三星在消费者中的品牌联想从“低价格”转变为“高品质”,从而在三星品牌资产建设中建立了良好的品牌联想。

2、选择性分销战略

市场上一共有三种渠道模式可供选择:一些厂商采用总代理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一两家总代理;一些厂家选用城市代理模式,每个城市找到至少一个代理商;三星采取选择性分销,即渠道管理模式介于此两者之间,根据中国地理及消费区域特点选择区域代理。

(四)Promotion促销策略

三星的营销宣传策略是全方位、多层次、有区别的,并随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它是三星能够在品牌战略中制胜的最具特点的关键因素。三星电子不能只是单纯地销售产品,还应该积极向消费者传递价值,注重宣传推广,而避免采用诸如大减价,“买一送一”等有关不利三星高价定价的活动。

1、广告

在中国,三星必须抓住了不同用户的消费心理,将科技披上了时尚、人性化的外衣。在很多消费者尤其是年轻女性群体中三星手机更像是一件象征品位的时尚奢侈品。三星在选择形象代言人时,应当注重加强三星产品的时尚内涵。在这方面,三星选择国际巨星的策略相当成功,应当沿用这一战略。

2、公共关系

三星抓住时尚人士热爱体育赛事的心理,通过赞助重大的体育赛事,增强品牌曝光率和知名度。多年以来,三星把大部分营销资源和精力都投到了赞助体育活动上,三星每年在市场营销活动上的投入中体育大概占了1/5,大约有4亿美元。而其中,又以投入在奥运会TOP计划的资金最高。体育运动团结人类社会、鼓励人们自我挑战并寻求鼓舞的能力与三星的企业哲学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共鸣。

港股市场常用对冲策略交易 篇3

权证与牛熊证是最流行的上市产品

权证在香港亦被称为“窝轮”,取warrants之音译。权证的投资者获得一种权利而不是义务,从(向)权证发行人以约定的价格、数量购买(或卖出)相应的股票,这种权证也被称为认购(沽)轮。由于期权的杠杆效应,它在投资组合管理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投资者持有某只股票,市场上也存在相关的权证。可能有如下情形。

情形一:投资者目前已录得浮盈,但对后市方向把握不定:如果现在止赚,以后股价再涨可能追不到货;如果什么也不做,一旦股价下跌,就会损失目前的账面盈利。

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可考虑沽出正股以锁定现有利润,同时买入相应数量的认购轮(亦即付出一定的期权金)。期权金通常只是对应正股金额的一个百分比。

如果到期股票价格下跌,投资者由于早以锁定利润,成功躲过下跌,损失的只是购买认购轮而付出的期权金。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损失。

如果到期股票价格上涨,投资者不仅保留原来估出正股所获取的利润,而且也通过认购轮分享股价上涨而带来的利润。

情形二:投资者目前已录得浮亏,但对后市方向把握不定:如果现在止蚀,日后股价回升会感到心痛;如果什么也不做,万一股价再跌,又会追悔莫及。

对称地,投资者可考虑部署认沽轮。通过付出有限的期权金,控制投资组合进一步下跌的风险,但仍保留股价反弹时的利润空间。

牛熊证是追踪股价变动的一种杠杆产品,不含期权成分,为投资者提供另类的杠杆投资工具。

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选择

衍生产品是风险管理工具,在规避风险时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效用。然而,如果投资者的全副身家仅有“四两”,那么衍生产品并不一定适合这类投资者。要在正确的时间作出正确的选择,投资者需要做足功课,多问一些问题,例如:

(1) 目的是纯粹获得高杠杆投资工具还是出于风险对冲?

(2) 是否了解所选择的衍生产品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最坏情况下的损失是什么?

(3) 是否了解所选择的衍生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是否有二级市场流动性?是否可以提前中止合约?

(4) 交易对手、发行人资质?财务实力?是否有合适的投资者教育资讯?等等。

高校教材常用营销策略浅析 篇4

市场的相对稳定和丰厚的利润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涉足教材的出版发行, 除专门的教育出版社外, 个别专业出版社的教材销售份额已占到其总销售额的一般以上。众多出版社的介入, 使教材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竞争进一步加剧。因此, 许多出版社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措施, 逐步加大教材的宣传推广力度。本文就出版社目前常用的教材营销方式加以简单分析。

一、教材出版信息的发布

教材营销, 信息先行。让教材使用者收到出版信息, 对出版社的教材有全面了解, 才能实施有效的推广和销售。

1. 新华书店教材征订目录

出版社将教材的基本订购信息交由新华书店整理成征订目录, 一般分为春秋两季, 学校依据征订目录订购教材。这种方式对教材销售一度曾发挥了巨大作用, 目前仍在沿用, 其优势是渠道可靠, 许多院校仍按征订目录订购教材。但随着教材品种的迅速增加, 征订目录已不能完全满足出版社和学校的要求。一方面是受篇幅的限制, 出版社的教材品种不能完全展示, 一些出版社在销教材有几百上千种, 但能上征订目录的往往是新教材, 只有几十上百种;另一方面是征订目录有自己的特定格式, 教材特色无法全方位展示。

2. 出版社教材宣传材料

(1) 教材总揽出版社将在销教材进行全品种展示, 详细介绍相关信息。包括作者、内容提要、适用对象、书号、定价、出版时间等。对系列专业教材还可介绍其建设背景和进展思路, 以便使用者了解。有纸质版和电子版两种, 排版考虑便于检索、查询。

(2) 单品种或专业类宣传单页对主打教材、重点教材或其他原因需要特别宣传的教材, 可作单页。按专业类把教材汇总制成宣传品, 信息可更加丰富, 针对性强, 强化宣传效果。

(3) 广告在期刊、报纸等媒体刊登教材信息也是出版社常用的手法。如在《科技与出版》、《教材周刊》、《中国编辑》等报纸杂志上经常可看到各出版社的广告。

借助网站宣传教材目前已非常普遍。

出版社制作的教材宣传材料, 应善于借用出版社的品牌和知名度, 一些大社、老社有很强的出版实力, 出版社品牌本身对教材的品质就是一种提升。如果教材有一些特别之处, 如作者、编写单位等有一定的权威性或影响力, 教材曾获奖项, 教材属于国家级规划教材, 或教材经过修订版本已升级, 这些信息应加以强调, 促使教师选择。宣传材料的发送既要有一定的覆盖面, 同时要加强针对性, 使宣传更有效。

二、教材与教师见面

由于教材的同质化现象, 只通过征订材料和宣传材料有时很难抉择, 这时若能让使用者亲眼看到教材, 有真实的感官体验, 可促使其选择使用。由于教材的选用权在教师, 所以应对教师进行直接宣传。

1. 教材巡展

配置部分或全品种教材到学校巡回展示。有两种方式:一是由出版社组织, 编辑和推广人员携带教材, 由学校提供场地并组织老师参观、查阅, 这种方式的优势是无干扰因素, 一个出版社可专心宣传自家教材, 缺点是影响范围受限, 到另一家学校时教材需来回搬运, 耗时耗力;另一种是由经销商组织的展示会, 借助其资源优势, 可降低推广成本, 缺点是多家出版社参与, 教师接受的信息庞杂, 无从决断。展示中介绍教材情况, 并请老师填写调查表, 收集信息, 为今后的增值服务打基础。

2. 赠送样书

赠送样书即把样书免费发送给使用者, 便于其仔细研究教材, 从而做出选择。发送的对象可以是个人, 推销效果与受阅人的态度、影响力等因素有关。设立样书架是赠送样书的另一种方式, 样书不送给个人, 而是由学校或院系提供场地和书架, 出版社依据学校的专业设置情况配置相关的教材进行长期展示, 教师可随时查阅, 可能带动该校或区域的教材销售。设立样书架, 避免了教材巡展的一过性缺憾。由于样书架设在学校, 出版社不能操控, 所以学校对样书架的管理对展示效果起决定作用。

教材与教师见面, 只相当于把货品摆在了货架, 实现销售还有待努力。

三、借助会议营销

1. 教材研讨会

针对某种或某专业的系列教材, 由出版社或出版社联合一些专家组织如教材编委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召开教材研讨会。由教材编者或相关策划人员介绍教材的编写原则、特色, 尤其是教材如何使用, 以及使用中的方法和技巧。由于教师间有共同关心的问题, 交流内容更深入和细化, 达到真正意义的沟通交流。掌握了教材的特点和用法, 可以自如地使用教材授课, 某种程度上会促进授课教师的选用。

召开教材研讨会的成本不低, 因此对哪些教材以通过教材研讨会的方式促销, 是需要甄别和核算的。

2. 专业年会

一些学术组织, 如学会、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 每年都会召开一次到多次会议。学校相关的系部主任或知名教师一般会参加会议。出版社教材推广人员或编辑参加会议, 可在会议上展示相应专业板块的教材, 介绍出版社的出版规划, 实现销售推广目的。由于是借助平台, 专业对口, 可以现场收集各校教师的用书意向, 省时省力, 节约费用。不足之处是会议主题可能与教材无关, 教材展示不能吸引参会人员, 或由于多家出版社的参与, 使参会人员接受的信息庞杂, 无法定夺。

四、渠道营销

所有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都要通过一定的销售渠道, 教材也不例外。新华书店和图书经销商就是把教材从出版社发送到教师和学生手中的企业或个人。由于近几年学校订购教材实行竞标, 中标的书店或经销商负责该校教材的采购和配送, 所以出版社可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借助其本土优势, 组织和筹划教材营销。个别经销商还具备组织编写教材的能力, 一般是量大面广的教材, 他们与出版社合作, 出版后以较低的折扣一次性销售几千成万册。出版社与其合作, 要处理好利益分配。

五、增值服务

增值服务属于服务营销的范畴, 侧重于保留和维持现有客户, 注重实现长远利益。目前出版社采用的方式如下:

(1) 教材配套材料。如提供与教材配套的电子教案、习题库、教学素材库等, 便于教学使用。

(2) 院校代表。出版社按省份或地区安排一个或多个院校代表常驻该地, 深入到院系, 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 向他们及时发送教材出版信息、建立样书架, 收集教材使用意见和教师信息, 以便及时提供有关服务。院校代表某种程度上是教材的推销人员和售后服务人员。教材作为文化产品, 不同于其他工业产品或日用产品, 推销人员对教材的认识知程度、对出版的了解、对教学工作的认识、对教材市场的把握决定其推销效果和可能提供的服务程度。目前, 各出版社的院校代表多是刚毕业三五年的大学毕业生, 对教材的出版和销售尚处于学习阶段, 决定了其能提供的服务尚处于初级阶段。

(3) 教材服务交流平台。为了更好地利用网络促销, 许多出版社建设了教材服务网, 对出版社的教材进行全方位展示和介绍, 教师可不受时空限制随时上网查阅、询问, 并可注册留言, 提出建议, 免费索要电子教案、习题库等教学资源。

综上所述, 随着教材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日臻成熟, 出版社的教材推广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 一些营销手段如巡展等在运用初期效果较好, 被反复使用则可能失去效用。教材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这个周期包括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 在不同阶段可采取不同的营销措施, 实现利益最大化。

教材营销必须实施组合策略, 在产品开发阶段即提供增值, 保证教材质量, 配套教学材料, 策划编辑与教材推广部门应密切配合, 弥补推广人员对产品了解的不足而影响推销效果。其次, 应把握好春秋两季的订购时机, 春季教材一般在上年的10月至11月份, 秋季教材一般在当年的5月至6月份, 保证开学前及时到货。

需要注意的是,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的迅猛发展, 教材的出版形式和销售模式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数字化教材出版和网络营销是必然趋势。

摘要:教材的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 促使出版社采取一系列营销措施, 本文就出版社目前常用的教材营销方式加以简单分析, 提出改进措施。

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 篇5

关键词:常用词 交替性演变 衍生性演变 动因

常用词作为词汇系统的核心部分,对其演变的研究有助于探明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近代汉语词汇基本格局的过渡,描述现代汉语词汇系统形成的渐变过程,从而揭示汉语词汇系统的特点及发展规律。有关常用词的研究,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王力便已身体力行,勾勒了若干常用词演变更替的轮廓,训释、辨析了一千多个常用词。而常用词研究的兴起,则滥觞于张永言和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1995)一文。二位先生通过对八组常用词在中古时期演变递嬗情况进行分析,大力提倡词汇史领域中长期被忽视的常用词演变研究。近年来,常用词研究已成为汉语史学界的一个热点,取得了不少成果。本文拟对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就与经验进行归纳、整理,以期推动常用词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一、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

常用词作为一种词语类集,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常常与“基本词汇”相提并论。所以,学界关于常用词的内涵及外延的观点多有分歧。周荐(1987)将词汇学角度的“常用词”界定为:从人们运用词语的角度按词语的使用频率给词汇划分的类别。对于汉语词汇史意义上的“常用词”,李宗江(1999)认为,首先是作为训诂学研究对象的疑难词语的对立面提出来的,其次是指那些代表词汇的核心而其发展变化可以决定词汇发展面貌的词。常用词的所指与人类自身以及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不会因时代的不同而改变,能指包括语音和文字形式,会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常用词的外延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量词、叹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词缀等。汪维辉(2000)、徐时仪(2000)持有相同的观点,指出常用词起着保证语言的连续性和为创造新词提供基础的重要作用,其核心是基本词。王云路(2010)认为,基本词汇中的很大一部分可以是常用词,常用词却并不一定都是基本词汇,基本词汇具有极长久的稳固性,而常用词汇却可以随着时代不同发生一定变化,常用词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义项丰富、使用频率高、构词能力强、字面普通、含义相对稳定、具有时代性。

在科学断代的基础上,“常用词”应该指在不同语言发展阶段,语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各类实词、虚词以至词缀中的常用部分都可纳入其范围。当然,正如汪维辉(2007)所论及的,常用词从理论上界定相对容易,但制定可操作的具体标准很困难,可以先从莫里斯·斯瓦迪士(Morris Swadesh)的“核心词”做起,撰写“汉语基本词简史”,深入研究的同时再做思考。斯瓦迪士的“核心词”是指一些与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物质文化条件无关、不易受另一语言影响的基本词根语素,属于常用词。

二、常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

借鉴李宗江的观点,常用词的历时演变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交替性演变,指同一个义位中,词汇成员的新增旧减以及新旧词语的历史交替;一种是衍生性演变,也即词义发展,指词的形式自古及今没有变化,意义发生了变化。常用词的历时演变研究一般也从这两个方面出发。

(一)交替性演变研究

交替性演变研究往往以某个或某些常用词、核心词为单位进行个案考察,或以语义场为单位进行集合考察。

1.个案更迭考察

个案更迭考察包括对两个同义词的单一线性替换进行考察,也包括对各阶段主导词更替的考察。主导词指某一义位在各个历史阶段义域最广、功能最全、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主要是分析词语的由来、出现频率、语义发展、语法功能、组合能力、聚合关系、更替时间等。有断代性的研究,如: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2000)是一部常用词个案研究汇集,探讨了41组常用词在东汉到隋时期的演变兴替特征;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2008)对近代汉语时期一些常用双音虚词的形成、性质、功能、句式演变进行了个案研究。通史性研究也非常多见,如《常用词“焚、燔、烧”历时替换考》(史光辉,2004)、《常用词“窃”“盗”“偷”的历时替换》(王毅力,2008)等。

2.语义场演变考察

语义场理论的创立,使得词汇研究朝着系统性认识的方向发展。语言中的全部词汇构成一个完整的语义系统,词语根据意义又聚合成若干语义场。常用词演变研究主要是对涉及常用词的分类义场和同义义场的考察,分析义场成员以及子义场的更迭与发展。如解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兼论汉语词汇史研究方法论的转折》(1993)一文对面部分类语义场和以“额”“颊”“腮”为代表的子义场中的“能指”的历史演变作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并从同义聚合关系、反义聚合关系以及组合关系角度对义场成员的更替以及义场结构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剖析。汪维辉《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2003)分析了汉语“言说类”同义义场,包括“语、言、云、曰、谓、说、道”等词,探讨了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历时演变。

黄树先在历史语言学的研究中对不少核心词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语义场-词族-词”的研究模式,即建立一个语义场,在这个语义场之下,再系联同族词,同族词里,再拿单个的字词进行亲属语言间的比较,从而探讨核心义场早期的语音面貌和形态变化等问题。在黄先生理论的指导下,他的研究生作了很多断代核心词的研究,多为核心分类义场的研究,如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2006)分析考察了西汉时期表示身体、生物、自然现象等核心名词语义场和表示进食行为、知觉行为、肢体行为等核心动词语义场的结构、成员的演变以及语义场之间的关系。

(二)衍生性演变研究

衍生性演变与交替性演变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常用词衍生性演变的研究既有对传统训诂学理论的继承,也有对现代语义理论的借鉴。

1.运用训诂学原理探求词义演变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审辨字形、比类综合、考索异文、因声求义、探求语源和分析语义发展等。徐时仪在研究常用词意义演变时对这些方法多有采纳,如《“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2004)一文,认为“忙”又作“恾”,本义为“忧虑、害怕、茫然不知所措”,中古后取代吴扬方言表“急遽”词义的记音字“茫”而变为表“急遽、匆促、没有空闲”义的常用词;“怕”则由“憺怕无为”义取代“怖”的俗音(普嫁反)而成为表“畏惧、害怕”义的常用词。他指出词义的演变不仅是词汇、文字、音韵等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而且往往还涉及到方言和俗音的古今演变以及语音借代等因素。其他如:徐时仪的《“嚏”“欠”和“唾”“涎”词义考探 》(2009)、《“东西”成词及词义演变考》(2010)。

2.运用现代语义学理论分析词义演变

现代语义学从语言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探讨词义演变,对历史语义学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义素分析理论的创立,又使得词义分析的触角延伸到词义的内部。学者们运用“语义场”“义位”“义素”等新的分析单位和描写方法研究常用词词义的演变,多有收获。如吕传峰在《“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2006)中认为“嘴”的词义演变经历了由东汉时指“鸟嘴”,到中古译经中用于虫类,再到唐朝泛指人或动物进食发声器官的过程。其词义演变蕴含了两个层次:首先是“嘴”通过一些特定词语使其隐性义素特征+[尖利]、+[坚硬]、+[凸出]等显现化,从而实现了对虫类的指称,扩大了指称范围;其次,经过与“口”的连用,受到“口”的强势词义的浸染,由此逐渐完成了理性义的渗透演变。

蒋绍愚曾多次撰文论及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通过研究一些常用概念及词语的历时变化,提出了以概念场为参照背景的“概念要素分析法”。不同于通过义位对比分析义素,而是在一个概念的领域中,分析词义结构和词的构成要素,并归纳、理清词义之间的联系及其历史发展过程,是一种研究词义系统历史演变的有效方法。

(三)常用词演变的动因与机制

在充分描写常用词演变史实的基础上,一些学者尝试解释常用词演变、更替的动因与机制。

1.社会环境的影响

语言诸要素中,词汇作为社会文化的直接反映,总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旧词的消亡、新词的产生、词义的变化,无不与一个社会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文化交流等方面息息相关。汪维辉(2000)指出,凡是社会动荡、思想解放的时代,语言的变化就快,反之则相对较慢。如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朝代更迭最快、民族战争最频繁的时期,加之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使得这一时期的语言尤其是词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汪维辉对东汉到隋41组常用词演变更替的考察以及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2010)中关于中古词汇的研究,印证了这个事实。

2.心理认知的动因

认知语言学把语言当作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主张研究人的认知能力与语言的相互关系。认知因素对语言词汇演变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人们对世界万物进行分类,进而形成概念的过程和能力,认知研究中称为“范畴化”。语言形式的意义形成及人们对它的认识,正是人们对所处世界进行范畴化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上一些词的产生与消失也是人类范畴化能力发展的结果。

双音节词的形成过程可以看成一个心理“组块”的过程。董秀芳(2002)指出:为了减少记忆负担,人在理解语句时,都是一边听一边及时处理,把能够组合在一起的尽量组合在一起。句位相邻的两个成分由于某种原因经常同现,在重新分析的作用下,有可能在旧有句法构造的基础上形成双音节词。

隐喻和转喻作为两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在词义发展过程中起着替代、推导和建构等维持意义机体有序性的作用。隐喻是根据相似原则在不同认知域之间的投射;转喻则是在相接近或相关的不同认知域中,一个突显事物替代另一事物。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2007)通过分析指出,人体名词词义演变形成两大模式:一是在隐喻思维作用下,引申出与所指对象“形貌”或“位置”相似的“非人实体”范畴直接引申义与“抽象事物”范畴间接引申义;二是在转喻思维作用下,引申出突显所指对象“功能”的“行为活动”范畴的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

3.语言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

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之间呈现出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他因素也要有相应的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导致常用词演变的语言内部因素包括词汇系统的整体调节,也包括语音、语义、语法特征及演变的相互影响。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少,偶见一些学者运用“拉链式”音变理论探讨常用词演变中语言要素的相互作用。王士元《语言的出现与传播》(2002)一文指出语义领域中存在链状演化;陈国华受王先生的启发,其论文《古汉语两组常用词演变的语义场考察》(2004)通过考察古代汉语下肢义场和行走义场的历时发展,论证了这种观点。下肢义场“腿→脚→足”的变化是一个典型的拉链式替换过程:“足”的“充足、满足”义在中古时期逐渐发展成为其所负载的主要意义,致使“脚”义上出现空位,从而引发了魏晋唐一直主要泛指下肢义的“脚”和本义为“大腿”的“腿”的词义发展;行走义场“跑→走→行”是一种典型的推链式衍生模式:首先是“跑”于唐代以后侵入行走义场并取代“走”成为“奔跑”义的常用词,这个过程加快了“走”的“行走”义的发展,并使之最终取代“行”;“行”的“行走”义被取代后,发展了新义“可以”,退出了行走义场。

三、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发展

汪维辉(2007)将现阶段常用词演变研究的特点概括为:研究范围不断拓展,由断代到通史、由实词到虚词、由单音词到复音词;研究逐步向纵深推进,由注重事实描写到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由单纯的历史演变研究到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相结合、由单个词研究到语义场研究;相关理论探讨也有所加强。常用词演变研究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方法的创新

首先,是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研究相结合。历史语言学认为共时分布的差异是历时演变在一个历史平面上的映射,把汉语方言的活材料和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字、文献等死材料紧密地结合起来,是汉语史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对方言研究来说,历史的考察有助于方言词的溯源和对共时分布的解释,分清一组同义词的历史层次;而对词汇史研究来说,方言的现实分布有助于理清词汇演变的脉络和新旧词更替的线索。如汪维辉(2003,2009)考察了汉语“言说义”“站立义”常用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的关系,指出这些常用词的历时演变和共时分布,总体而言呈对应的局面,可以相互解释。其次,随着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量简帛文献的出土,“二重证据法”也得到提倡,即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结合起来相互印证,互为补充。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刊刻、校改,如实地保留着原貌,其中很多是失传己久的佚书,真实性很强,所以这种方法无疑值得推广。

(二)研究理论的拓展

在汉语史漫长的历程中,常用词的演变纷繁复杂,要详细描述这个过程,必须借鉴语言学的诸多理论。目前,常用双音节词的演变研究亟待深入,因为双音节词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汉语词汇系统面貌的根本性变化。双音节词的演变往往须有认知学、韵律学、词汇化、语法化等理论的指导。学者们在研究时也逐渐开始注重对这些理论的运用,如丁喜霞在《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一文(2004)中指出并列双音词的成词机制有:认知机制、联想机制、文化制约机制、韵律制约机制、语言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

(三)研究成果的运用

常用词演变研究的成果,现阶段多运用于古籍整理、语料价值判断以及大型语文辞书的编纂等方面。常用词使用频率高,经常出现在人们的口头和笔下,很难作伪,是从语言角度判定作品时代的一个可靠依据,也为衡量语料反映口语程度的高低提供了一条客观有效的标准,如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2004)、舒韶雄《从常用词演变看<搜神记>的语料价值》(2008)都利用了不同历史阶段一些常用词的特点来判断语料的时代、真伪。在辞书编纂方面,常用词的演变研究成果往往可以起到补充词条、增补义项、提供书证等作用,这也散见于不少研究中。利用常用词演变研究构建科学的汉语词汇史,目前来说还是汉语研究者努力的方向。

(本文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BB218]、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JK012QGD006]、中南大学本科课程考试改革试点项目。)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史稿(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周荐.基本词汇与一般词汇划分刍议[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3).

[3]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徐通锵.历史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5]解海江,张志毅.汉语面部语义场历史演变[J].古汉语研究,1993,(4).

[6]李宗江.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9.

[7]汪维辉.东汉-隋常用词演变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8]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9]徐时仪.“忙”和“怕”词义演变探微[J].中国语文,2002,(4).

[10]汪维辉.汉语“说类词”的历时演变与共时分布[J].中国语文,2003,(4).

[11]汪维辉.试论《齐民要术》的语料价值[J].古汉语研究,2004,(4).

[12]陈国华.古汉语两组常用词演变的语义场考察[D].徐州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13]吴宝安.西汉核心词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4]吕传峰.“嘴”的词义演变及其与“口”的历时更替[J].语言研究,2006,(1).

[15]汪维辉.汉语常用词演变研究的若干问题[J].南开语言学刊,2007,(1).

[16]黄树先.汉语核心词“我”研究[J].语言研究,2007,(3).

[17]赵倩.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D].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8]蒋绍愚.打击义动词的词义分析[J].中国语文,2007,(5).

[19]雷冬平.近代汉语常用双音虚词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0]王云路.中古汉语词汇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中学物理常用的研究方法 篇6

物理学的发展是崎岖而漫长的, 发展过程运用了很多巧妙的研究方法。物理方法既是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 也是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常用的方法, 新课标也要求学生掌握一些探究问题的物理方法, 近几年中招考查频率较高。下面介绍几种中学物理中常用的研究方法。

一、模型法

即将抽象的物理现象用简单易懂的具体模型表示和描述, 二者之间有些相似之处, 但有本质的不同。

例如:

1.用太阳系模型代表原子结构。

2.用简单的线条代表杠杆等。

3.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的方向和强弱分布。

二、积累法

由于测量工具精确程度的局限, 物理学中常常把微小的、不易测量的同一物理量叠加起来, 测量后求平均值的方法俗称“积累法”。

例如:

1.测一张邮票的质量或者厚度。

2.测一个鞋钉的质量。

三、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 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 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 使它保持不变, 然后来比较, 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

四、实验+推理法

有一些物理现象, 由于受实验条件所限, 无法直接验证, 需要我们先进行实验, 再进行合理推理得出正确结论, 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将一只闹钟放在密封的玻璃罩内, 当罩内空气被抽走时, 钟声变小, 由此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

五、转换法

一些看不见, 摸不着的物理现象, 不好直接认识它, 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

例如:

1.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

2.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

3.奥斯特实验中, 小磁针偏转说明导体中有电流, 偏转越厉害, 说明磁场的磁性越强。

4.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无规则运动。

5.温度计是利用液体液柱的长短来衡量物体的冷热程度。

六、等效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 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 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 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

例如:

1.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

2.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

3.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常用离子液体研究进展评述 篇7

关键词:室温离子液体,合成,应用

离子液体 (ionic liquid) , 又称室温离子液体 (room temperature ionic liquid) , 是指在室温或室温附近完全由阴、阳离子组成的有机盐。在室温离子液体中可进行Fried-Crafts酰基化反应, Fried-Crafts烷基化反应, 也可将其作为理想的电解质来获得铝合金镀层。离子液体作为反应溶剂、模板剂、电解液、以及同时作为溶剂和模板剂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有较快的发展。离子液体之所以有如此发展主要是因为离子液体具有传统有机溶剂和电解质所不具备的一系列独特优点: (1) 蒸汽压低、不挥发、不易燃; (2) 较宽的液态温度范围、良好的导电性和较宽的电位窗口; (3) 通过阴阳离子的设计可调节其对无机物、水、有机物及聚合物的溶解性及离子液体酸度; (4) 毒性低, 可回收利用。

离子液体的性质取决于其正、负离子种类及其取代基的结构, 而离子液体的纯度对其性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离子液体的合成、贮存、转移等过程中要注意杂志如水、卤素离子等对其纯度的影响。

研究表明离子液体的实际合成过程并非是绿色的, 如常用的咪唑类离子液体的合成需要离子交换反应, 使用挥发性溶剂 (如二氯甲烷) 和水溶剂, 产生大量的废有机溶剂、废水和固体废物;氯铝酸盐离子液体遇到水和空气不稳定。这些离子液体易溶于水, 从降雨、河流、土壤进入生物圈危害人类健康。因此必须保证离子液体的环保性, 要求原始合成材料无毒, 可回收, 可再利用, 并具有较低的生产成本, 如用天然产物合成室温离子液体或直接合成可降解离子液体。

1 常用离子液体的研究

1.1 BPC/NO3室温离子液体的紫外光谱分析

1.1.1 研究方法

首先利用卤代烷与吡啶反应合成了作为室温离子液体中间体的氯化N-正丁基吡啶 (BPC) , 利用Na NO3与BPC在丙酮中的复分解反应合成了硝酸N-正丁基吡啶 (BP NO3) 室温离子液体, 通过紫外光谱法来对室温离子液体中间体BPC和室温离子液体BPNO3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利用紫外光谱法对室温离子液体BPNO3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1.2 创新之处

(1) 硝酸N-正丁基吡啶室温离子液体是绿色电解液, 既可以避免污染环境, 又能回收循环使用。

(2) 利用紫外光谱法对室温离子液体BPNO3的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1.2 咪唑类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离子液体几乎没有蒸汽压, 由此可将其作为新一代“绿色溶剂”取代传统有机溶剂的基础。咪唑类离子液体具有较大的液态稳定温度范围, 较好的化学稳定性和较强的选择溶解能力, 在化学反应、气体分离、液体分离等过程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潜能。相关研究在建立液体化学结构-性质关系的模型上进行了开创性工作, 为芳香碳氢化合物、脂肪族碳氢化合物混合体系的分离 (如, 甲苯、正庚烷的分离) 、醚合成反应中醇的分离、烯烃中醇的萃取等实际过程的有效溶剂的筛选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此外, 关于咪唑类离子的表面活性剂行为的研究方面, 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烷基取代基对离子液体表面活性的影响, 将咪唑类离子液体体系超分子自组装体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这些基础性的研究对离子液体化学和表面活性剂有序组合体化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研究价值。

1.3 含氟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大多数含氟阴离子的离子液体是烷基基铵离子、氨基基磷离子、1, 3-二烷基咪唑离子、三氟甲基磺酸离子、N-三氟乙酰胺离子、双磺酰亚胺离子组成的盐。近来研究了一种新型的具有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的含氟阴离子, 全氟取代烷基三氟硼酸根, 已成功地引入离子液体。与典型的阴离子[BF4]-相比, 具有显著的优势: (1) 较均匀的电荷分布和较低的对称性, 此类离子液体通常表现出较低的熔点和粘度; (2) 由于其疏水性而具有更好的耐水性。在含有[BF4]-的盐中, 通常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最佳的流动性。

研究发现, 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p-{二甲基 (1H, 1H, 2H, 2H-氟取代辛基) 甲硅烷基}苯基]硼酸盐, 可用作氟取代的Wilkinson催化剂催化的均相1-辛烯氢硅烷化反应的溶剂, 这种新型的离子液体显示出和非极性化合物如烯烃的高混溶性, 以及同氟化溶剂在有机溶剂中有相似的相行为。

含氟离子液体具有很多有价值的特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涌现出大量新型含氟阴离子液体, 其主要特征是从耐水体系向功能体系发展, 即根据某一应用需求, 设计并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离子液体, 如离子液体的耐水性、特定的选择性、功能性等。

1.4 胍盐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

胍基化合物由于具有较高的热和化学稳定性、较高的催化活性、较强的生理活性, 而受到化学家和药学家的广泛关注。尤其在生命体系中, 胍基官能团由于具有独特的分子识别作用而使其成为生命科学的研究重点之一。此外, 胍盐由于其阳离子电荷分散程度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高、三个氮原子上的基团可以调节等特点, 使得胍盐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和应用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胍盐离子液体的溶解性与其阴、阳离子的特性密切相关。所有胍盐离子液体都溶于二氯甲烷、甲醇、丙酮试剂;但大多数胍盐离子液体不溶于乙醚和正己烷等非极性溶剂。

2 展望

离子液体由于具有不挥发、热稳定性良好、可设计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 形成了化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在国内外已成为焦点,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增强和对离子液体性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性能更优越的新型离子液体 (如导电能力强、粘度小、无毒性、低成本) 将源源不断地被开发出来。为“绿色化学”和“环保工程”开辟新的道路, 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英语常用时态教学研究 篇8

一、时态对初中英语学习的作用

英语中的时态指的是主语在某个具体时间段的状态, 一般情况下, 时态和时间密切联系, 时态由时间决定。在语言学习过程中, 无论学习哪门语言课程, 掌握语法后, 必须严格把握其时态。英语产生于特殊文化背景下, 具有独特的语言特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正确讲解常用时态知识, 可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学以致用”是初中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 而常用时态是英语教学总体框架的主干部分,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认真学习, 可为英语学习奠定基础, 树立良好的英语语法意识, 从而有利于深层次的英语学习, 以及提高英语学习能力和水平。

二、初中英语常用时态教学方法

1.初中英语一般现在时。初中英语中, 一般现在时是一种时间状态, 表示的是经常性、规律性、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 其基本用法主要有:用法一, 表示客观事实、普遍真理;用法二, 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 如某些here、there为开头的句子;用法三, 表示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用法四, 表示将来的动作, 如某些时间、条件、让步等状语从句。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一般现在时时, 可根据其基本用法举出相应例子。用法二, 句子的开头通常为here、there, 例句可为“Here comes the taxi”, 表示正在发生的动作, 需注意的是谓语动词用一般现在时;用法三, 句子中可使用often、usually、always等词, 例句可为“I usually go toschool at 7:10 every morning”, 表示经常性、习惯性的动作或状态;用法四, 句子通常由when、after、if等词引导, 例句可为“If you come this morning, We will have a meeting”, 表示将来的动作。

2.初中英语一般过去时。一般过去时指的是过去某个时间发生的动作或出现的状态, 通常和yesterday、Last week、just now等时间状语连用, 基本结构有: (1) 主语+谓语 (动词过去式) +句子其他成分; (2) 主语+was/were+形容词/名词/介词短语+过去时间。如果句子为否定式, 则需在was/were或行为动词里加相应的否定词。由于汉语没有这样的时态, 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 在一般过去时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向学生讲解was和were是is和are的过去式, 并结合相应例子, 让学生了解时态的应用, 例句可为“I was lateyesterday”“I had to do my homework yesterday”, 通过举例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一般过去时的应用, 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积极性和效率。

3.初中英语现在完成时。现在完成时是初中英语常见时态, 基本结构为主语+have/has+动词的过去分词, 该时态可主要指的是: (1) 表示过去发生或完成的动作或状态对现在还存在影响, 通常和just、never、yet等时间状语连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 可结合相应例子, 让学生了解该时态的应用, 例句可为“I have lost my pen”“She has become adoctor”; (2) 表示过去某时间开始并持续到现在, 而且可能还会继续下去的动作或状态, 通常和since、for、recently等状语连用, 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 可举的例句为“He has livedBeijing since 1978”“Mr smith has taught in our school for 30years”。教师教学中通过结合现在完成时的基本结构和用法举出相应例子, 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该时态的应用, 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4.初中英语过去进行时。过去进行时表示的是过去某时间里正在进行或发生的动作, 基本形式为was/were+V-ing, 通常和last week、last night等表示过去的时间状语连用, 可用when、while、as等状语引导。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该时态,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实际生活发生的事, 在课堂上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 例句可为“We were having supperwhen the phone rang”“He fell asleep when he was reading”。此外, 为了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 使其更好的应用过去进行时时态, 教师在课堂上可采用自由讨论、现场模拟等方式进行教学, 具体为:以三个同学为一组, 其中一个同学对另外两个同学模拟的场景用英语进行描述, 模拟的场景为一个学生在看书, 另一个找到他, 描述的句子为“Liming wasreading a book when Hanlei came”。通过小组合作、现场模拟等方式, 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应用过去完成时。

总之, 教师在初中英语常用时态教学中, 应结合教材内容, 具体介绍上述四种常用时态的用法、基本形式, 并举出相应例句, 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使其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常用时态, 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的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英语常用时态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 英语教师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常用时态教学, 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由于汉语没有时态概念, 为了让学生养成英语思维, 初中英语教师在常用时态教学中, 应有针对性地改变学生用汉语思维思考英语问题的习惯, 从而有效掌握英语常用时态的用法。本文主要分析了时态对初中英语学习的作用, 探讨了初中英语常用时态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英语,常用时态,作用,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连飞.初中英语有效性教学的几点实践[J].考试周刊, 2011.

农业常用灭鼠技术研究进展 篇9

1 中国农田鼠害发生现状

农业鼠害在我国危害十分严重, 31个省 (市、自治区, 不含港、澳、台) 农区均有鼠害发生, 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1987年—2012年统计, 我国每年农田鼠害发生面积为0.2×108~0.4×108hm2, 由鼠害危害造成的粮食和蔬菜作物损失达1 500×104 t (占总产量的5%~10%) [2]。近年来, 鼠害在黑龙江、吉林、云南、贵州等省 (自治区) 发生较严重, 局部出现大发生;板齿鼠、黄胸鼠等在广东、海南等地偏重发生;西北地区农田鼠害为中等至偏重发生[2]。

2 山西省农田鼠害发生现状

近年来, 农田鼠害在山西省呈中等发生, 局部地区偏重发生态势, 全省发生面积100×104~130×104 hm2。据山西省植保植检总站调查, 2014年山西省农田鼠害发生面积101.33×104 hm2, 密度一般为0.3%~5%, 平均密度0.96%。其中, 棕色田鼠在中条山沿线的永济市黄河滩地的芦笋、小麦田、芮城县的果园发生危害严重, 一般有效洞数为50~100个/hm2, 高的可达300个/hm2;中华鼢鼠在吕梁山区危害较重, 一般有效洞数为7.2个/hm2, 最高为13个/hm2;社鼠在临汾市、长治市等地的丘陵山区农田偏重发生, 一般捕获率为3%~6%。

3 常用鼠害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鼠害防治要协调运用物理、化学、生态等技术进行综合治理, 才能达到好的防控效果。目前快速消灭害鼠种群数量主要依靠有毒化合物, 特别是抗凝血剂类杀鼠剂[3]。溴敌隆、杀鼠灵、敌鼠钠盐、杀鼠醚等化学杀鼠剂对鼠害的灭杀效果可达到90%以上, 生物杀鼠剂、天敌控制、生态调控、不育控制[4]等新型鼠害控制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取得了一定成效。

3.1 鼠害的监测预警

目前对鼠害发生动态、规律和种群消长了解主要依靠各鼠情监测点的长期监测数据。电子追踪、物联网技术、3S技术、大面积的TBS (捕鼠器+围栏捕鼠系统) 等技术正逐渐被用于鼠害种群监测中来。目前农业部正在组织制定鼠害监测的国家和行业标准, 并组织建立了鼠害数据库和农田鼠害监测网络化平台, 有关学者在农田开展了“3S”技术对鼠害监测研究[5]。全国鼠害监测预警系统构建已经取得了很大进步, 如基于PDA农区鼠害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开发, 基本实现了鼠害监测数据的上载、管理、查询和统计等功能[2], 大大方便了鼠害监测数据的上报、分析和应用。

3.2 毒饵站灭鼠技术

20世纪70年代, 美国科学家Howord D.教授首先提出毒饵站灭鼠技术, 最早在韩国稻田用来控制鼠害, 获得成功后在中国及世界各地进行了推广应用。其核心技术是通过设置可以把杀鼠毒饵遮盖起来的措施, 使得毒饵可以长期发挥作用, 并降低了药物残留、减少对非靶标动物的伤害。毒饵站的使用是药物投放技术的一个质的飞跃。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许多地区引进和使用了毒饵站技术, 并根据使用区域的不同对技术进行了改进[6,7], 开发出了适合不同使用环境的毒饵站, 如纸质PVC管毒饵站、纸筒毒饵站、竹筒毒饵站、瓦片毒饵站、陶质毒饵站等, 因地制宜, 取材广泛, 制作简便且成本低。由于在我国推广使用面积大, 对鼠害的控制效果显著, 该项技术获得了2002年—2003年度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 最高奖———爱德华·萨乌马奖 (Edouard Saouma Award) [2]。

3.3 杀鼠剂抗性检测

应用抗凝血杀鼠剂控制害鼠已有近70年历史, 鼠害对抗凝血剂的抗性问题也日渐突出。目前抗性的检测手段主要有:致死食毒期法 (lethal feeding period, LFP) ;血凝反应测试法 (blood clotting response test, BCR) ;抗性基因检测方法 (genotypic testing) 和肝内维生素K氧化还原酶评估法 (hepatic vitamin K epoxide reductase assessment, VKOR) [8]。当前我国农业系统主要使用LFP检测法对鼠害抗性进行检测, 也有学者开展了BCR和抗性基因检测技术的研究[9], 但还无法应用于常规监测中来。

3.4 不育控制技术

1959年, Knipling最先提出了不育控制的概念, 即通过降低鼠害种群的生育率来控制鼠害数量。1961年, Davis开展了使用化学不育剂控制褐家鼠的试验。1978年, 中国学者开始了不育技术控制鼠类的研究, 最早有致力于棉花籽抗生育研究的报道[10], 后来有人陆续开展了醋酸棉酚、甲基睾酮、棉酚、3-氟-1, 2-丙二醇、乙炔雌二醇等对害鼠的不育效果及适口性研究报道[11]。

进入21世纪后, 我国对应用不育剂控制害鼠的试验研究发展较快, 目前已注册登记的不育剂主要有:天花粉蛋白 (雌性不育剂) 、植物源不育剂雷公藤 (雄性不育剂) 、莪术醇 (雌性不育剂) 、环丙醇类衍生物 (雄性不育剂) 等。据有关报告显示, 环丙醇类衍生物对养殖场害鼠、天花粉蛋白对森林害鼠、甲基炔诺酮对甘肃鼢鼠、莪术醇对高原鼠兔及玉米、大豆田内害鼠、雷公藤甲素对玉米田内害鼠都有一定的控制效果。

炔雌醚和左炔诺孕酮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不育剂种类。有人利用炔雌醚和左炔诺孕酮对黑线毛足鼠、长爪沙鼠、高原鼠兔等[12,13]进行了野外防治研究, 取得了很好效果。但不育剂对种群数量压制的持续时间短, 适口性差, 缺乏有效配方和饵料, 一次性无法服够不育剂量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解决。

3.5 围网—陷阱系统 (TBS)

TBS是英文Trap-Barrier System的缩写, 即捕鼠器和围栏组成的捕鼠系统, 是近年兴起的一种鼠害控制技术。TBS技术原理是在保持原有生物措施与结构的前提下, 将围栏内引诱作物的播种期提前, 利用鼠类的行为特点, 通过捕鼠器与围栏结合的形式控制农田鼠害[14]。该技术不使用杀鼠剂和其他药物, 对人、畜、禽和鼠类天敌安全, 无环境污染, 是一项无害化绿色防鼠技术措施。目前在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水稻田应用较广。我国在四川、山东、内蒙古等省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试验应用。实践证明, 该技术对农田鼠害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 长时期使用可使农田内及其周围鼠害数量明显减少。

虽然TBS对害鼠的控制较好, 但与其他鼠害防控技术相比成本较高, 在不同地区、不同作物上应用技术存在一定的差异, 大规模推广使用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3.6 鼠害生态治理技术

鼠害的生态治理是以生态管理为基数的鼠害控制技术 (ecologically-based rodent management, EBRM) , 是依据合理的农业系统和有助于限制害鼠种群增长的生态因子来控制鼠害种群数量。

目前鼠害生态治理技术的应用多在草原牧场。20世纪80年代, 中科院根据草场鼠类群落演替规律及与放牧强度的关系, 制定了控制放牧强度, 调整草—畜—鼠协同关系的生态治理鼠害策略, 使草场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减少了78.16%, 当年牧草增产达39.61%, 成功实现了育草和治鼠的显著效益。1987年—1989年, 青海门源县运用生态控制技术长期有效控制了高原鼠兔、高原鼢鼠危害, 不优良牧草也得以恢复, 草地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

4 结论与讨论

公路线路设计常用技术手段比较研究 篇10

关键词:公路 线路设计 技术手段 优缺点评析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26-01

公路施工质量的好坏,投资效益的高低,都与公路设计的质量好坏息息相关。一般来说,设计方案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占到75%[1],改变设计方案是节约工程造价的最有效手段。同时,在按图施工的模式下,设计方案的质量则直接决定施工质量,直接决定公路建成后能否发挥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因此,有必要对公里设计技术手段进行研究,不断改进公路设计的技术手段,为提供高质量的公路设计方案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对公路設计中常用的设计手段进行研究,总结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公路设计方案的质量。

1 公路设计的常用技术手段

随着公路设计理论的创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公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和计算机软件相结合,使得公路设计的技术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当前,常用的技术手段有如下这些。

1.1 CAD技术

CAD技术是目前在建设工程领域使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也是相对而言比较成熟的技术。早在1992年,便有相关学者对此展开了研究。赵喜安(1992)[2]研究了互通式立交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系统,建立了适合计算机特点又给用户提供了最大自由决策的线元设计法,它能迅速有效地由线元构造出各种复杂线形,并可支距出任意条线性、抛物线或圆弧等有确定函数关系的偏置线。该方法实现了方案的比选和优化设计,可以完成各种型式互通立交的初步没计和施工图设计与绘图的主要工作。

1.2 DTM实现技术

赵永平(2009)[1]在研究如何将传统的公路线路设计中的外业测量和内业作图有机结合起来,以提高路线设计的效率时候,提出把外业测量采集数据的过程通过数字地面模型DTM技术由计算机自动在内业完成,形成集数据采集、路线设计、成果输出等多项任务于一体的设计集成系统。该系统主要包含三个核心技术模块,一是数字地面模型DTM的构建及数据采集技术;二是设计图表自动生成技术;三是HSDIS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的功能及程序设计方法。数字地面模型DTM是指利用一个任意坐标场中大量选择的已知x,y,z的坐标点对连续地面的一个简单的统计表示。数字地面模型是一个数学模拟的过程,即用地形表面的按一定精度进行观测的大量采样点三维坐标表达地形表面。图表自动生产主要采用的是excel软件和AutoCAD软件以及VB语言编写的源程序,方便其他用户编辑、保存和技术交流。

1.3 三维关联优化设计技术

郭腾峰(2005)[2]在研究山区高速公路设计中路线方案比选和优化等迫切问题时,在数字地面模型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和开发了公路平、纵、横和三维模型之间实时关联互动的公路三维关联优化设计技术。该技术用到的核心技术主要有高速三维建模与优化技术、高速数据提取与分段技术、高速数模插值计算技术、平纵横三维图形实时刷新技术、计算机多线程运用技术、三维模型建立与显示技术、网络数据共享技术和三维动态影像处理技术。

1.4 Supermap公路路线辅助决策支持系统

赵建三(2007)[4]针对现行公路路线CAD系统尚不足以解决公路路线方案比选这类多目标空间决策问题的现实短板,将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于公路设计,开发了基于Supermap公路路线辅助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编程语言、数据库技术、Supermap组件式开发工具和DSS技术,建立适用面向空间层次体系的数据结构以及开放式系统结构,提供功能完善的信息查询和决策支持。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管理模块、公路选线模块和路线辅助决策模块。该系统包含的主要模型有公路路线决策因子模型、公路路线决策排序模型和CAD数据转换模块。

2 常用技术手段优缺点评析

以上总结的4种常用技术手段,由于发展阶段和所处时代不同,科技发展水平对于这些方法的发展、推广和应用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就这些常用技术手段的异同点进行如下的评析。

2.1 4种方法的共同点

从以上对各个方法的介绍中可以看出,这四种方法的共同点有以下这些:①都以AutoCAD技术为基础。AutoCAD作为使用时间最长,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和不断修正的软件,被很多专业人员所熟悉和接受,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或者和其他方法综合便于业界接受;②三维技术的应用是热点。以上四种方法中,AutoCAD方法中其实本身包含三维建模功能,只是这种功能不能很好的适应公路线路设计的线形需求。其他几种方法,则是将空间数据引入传统的设计工作,使得路线设计工作的外业测量和内业绘图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整合和衔接,便于后续的改动,以提高工作效率;③多学科、多种方法融合是发展趋势。上述四种方法,AutoCAD和其他学科和方法的融合是设计方法进步的重要来源。其中以AutoCAD和地理信息系统方面的知识和软件相结合最为常见。④计算机技术是这些方法应用的重要保障。这些方法大多依赖于计算机或者软件完成,尤其是其中的一些编程工作是复杂计算和图形导出的关键所在,而这则有赖于计算机技术的成熟,没有相应的计算机技术是无法开发这些软件的,更谈不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2.2 4种方法的差异点

AutoCAD方法最为成熟,主要是辅助绘图,其他方面的功能有限。DTM实现技术则将传统的外业勘探和内业绘图结合起来,是在传统的AutoCAD绘图技术上的一种整合和延伸。三维关联优化设计技术则是将绘图和其他功能模块相结合,实现计算、图形建模和三维显示的有效整合。Supermap公路路线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亮点在于将AutoCAD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有效结合,同时实现了多方案比选的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和其他三种方法相比是最强的。

3 研究结论

公路路线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手段存在工作量大,效率不高,修改工作任务繁重的问题。公路路线设计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最新进展是值得从业者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文章对当前公路设计中常用的技术手段进行总结,并对他们的异同点进行评述,指出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以便于业界更好地认识这些方法,促进这些方法的应用,为设计工作的繁荣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永平,马松林,王百成.道路勘测设计一体化的DTM实现技术[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7(7):155-159.

[2]赵喜安,洪德昌.互通式立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绘图系统[J].中国公路学报,1992,5(2):32-39.

[3]郭腾峰,刘建蓓,张明波.公路三维关联优化设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J].中国公路学报,1992,5(2):32-39.

上一篇:爆炸效果下一篇:季铵盐壳聚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