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2024-08-09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精选十篇)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因发热、贫血或经血常规检查提示应列为危急范围的13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 其中男60例, 女70例, 年龄16~75岁, 平均 (42±4) 岁。具体疾病情况:血常规检查急危42例, 贫血30例, 发热58例。同期选取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130名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9名, 女71名, 年龄18~74岁, 平均 (37±5) 岁。排出标准: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血液疾病;意识不清楚、不配合患者。所有受试者均符合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相关要求,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两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检验方法两组受试者均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 制作血液涂片时依据《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一切操作均必须严格按照无菌原则进行, 使用静脉采血法分别抽取两组受试者静脉血2 ml, 将其制作成血液涂片, 在载玻片上使用彩色笔在两端划线, 将血液涂片标本放置于在染色架上, 立刻滴加适量瑞氏染液, 直到血膜完全被覆盖为止, 静置2 min后滴入等量缓冲液, 并与染色液充分中和, 静置在23℃左右室温下约10 min;染色完成后, 使用蒸馏水冲洗多余染料, 完全干燥后, 置于显微镜下等待检查。检测指标包括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细胞比容 (HCT)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 (RDW-SD) 。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结果比较

试验组受试者的MCH、RDW-SD、MCV、H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MCH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2.2 血细胞形态异常率比较

试验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细胞形态异常例数分别为120例、25例, 异常率分别为92.3%、19.2%;试验组受试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04, P<0.05) 。

3 讨论

受细胞自身特性如多样化形态、复杂性以及血细胞检测仪器构造存在的缺陷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必须通过人工检验血细胞形态学才能确保检测质量符合既定要求, 降低误诊率或漏诊率, 血细胞自动检测分析仪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改进[3,4]。对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验, 主要检测内容为血细胞中的具体成分、种类以及各成分含量、不同血细胞的形态特征。就目前而言, 临床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或者判断病情过程中, 主要通过检测MCH、MCHC、HCT、MCV、RDW-SD等指标以及单位数量寄生虫、细菌、病毒等, 获得最后的临床检测结果。针对凝血功能障碍、发热或不明原因出血、贫血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有利于降低临床诊疗工作的难度[5,6]。

在实际的临床检验工作中, 检验血细胞形态学必不可少, 其对诊断和判定治疗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相关学者的研究以及大量的临床实践结果可知,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具有复杂性, 其融会贯通了多种学科, 是一种技术含量较高的综合性临床检验[7]。鉴于人体血液中细胞含量、种类较多, 且细胞形态呈复杂性和多样化,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操作人员必须综合考虑患者的自觉症状以及具体的临床表现, 以此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或对临床治疗效果作出客观评价[8]。不同患者的血细胞之所以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 原因在于患者体质各有不同、疾病类型和病程存在显著性差异, 但自动检测分析仪器对血细胞的上述形态变化并不能进行准确辨认和识别, 所以, 要求负责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技术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水平, 强化实践操作能力, 认真分析和对比既往相关病例, 积极参与各种学习与竞比活动, 总结自身不足之处, 吸取经验和教学, 以便不断提升自身水平, 尽量控制误诊率或漏诊率[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受试者的MCH、RDW-SD、MCV、H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MCH、血细胞形态异常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十分必要, 其可真实有效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辅助诊断某些疾病[11,12]。

综合上述分析, 血细胞形态学是现代医学检验领域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其已经成为疾病确诊和评判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依据。相信随着生活水平及医学检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临床检验工作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也会取得更加突破性的进展[13]。

摘要:目的 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检验中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7月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因发热、贫血或经血常规检查提示应列为危急范围的130例患者作为试验组, 选取同期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群130名作为对照组, 检测两组受试者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 (MCH)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MCHC) 、血细胞比容 (HCT) 、红细胞平均体积 (MCV) 、红细胞分布宽度标准差值 (RDW-SD) 。结果 试验组受试者的MCH、RDW-SD、MCV、HC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MCH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试验组受试者的血细胞形态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3.504, P<0.05) 。结论 临床检验中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十分必要, 其可真实有效反映患者病情变化情况, 辅助诊断某些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2

中华绒螯蟹循环血液中血细胞总数为(13357±7196) cells・mm-3,其中大颗粒细胞所占(49.8±7.5)%,其长轴(16.6±1.1) μm,短轴(10.2±0.6) μm;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所占比例(20.6±5.3)%,其长轴(13.1±1.2) μm,短轴(8.4±0.5) μm;小颗粒细胞所占比例(29.3±4.8)%,其长轴(12.4±1.2) μm,短轴(8.1±0.4) μm;无颗粒细胞所占比例(0.2±0.2)%,其长轴(11.3±1.3) μm,短轴(8.9±1.1) μm.血液离体后,在血液完全凝固的(97.7±25.3) s时间内,只有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细胞及其胞核立即膨大,核质比迅速增大,细胞膜破损崩解,胞浆溢出,血液完全凝固后这些细胞形态结构继续变化,主要表现为胞质内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扩张溶解消失,小颗粒细胞中的小颗粒内含物渗出或溢出,颗粒空泡化或崩解,细胞核固缩等变化过程 .而大小颗粒中间型细胞和大颗粒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明显慢于前两种血细胞,在细胞离体后5 min时,细胞和细胞核才开始出现膨大,并逐渐出现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溶解消失,颗粒空泡化或崩解以及细胞核固缩等形态结构的变化.从血液离体后血细胞形态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推测无颗粒细胞和小颗粒细胞可能类似于脊椎动物的血小板,通过释放胞内凝血物质参与血凝的级联反应.

作 者:陆宏达 张明辉 LU Hong-da ZHANG Ming-hui 作者单位:陆宏达,LU Hong-da(上海水产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90)

张明辉,ZHANG Ming-hui(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33)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3

方法:对来本院儿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20名患者进行取样,通过对他们的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测来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通过检测患儿的血细胞形态学,25名患儿被确诊为提示感染;2名被检查出原幼稚细胞,他们均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28名患者异性淋巴细胞出现增多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10名,6名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2名患者被诊断为传染性肝炎;23名患者受到了病毒的感染;22名出现小细胞性贫血,有8名是地中海性贫血,而另外的14名则患有缺铁性贫血。

结论: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儿科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 检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1-02

血常规检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同时,医学工作者也必须要熟练掌握这项基本功。最近这些年,我国的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已经被广泛使用。它可以使劳动强度降低,临床检查效率有较大的提高,同時,还使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然而,它们不能通过显微镜对细胞的内部机构进行直接观察,内部机构具体包括:染色质的粗细、胞浆着色性、核的形状、核仁的有无、浆内有无内含物及颗粒的性质等,无法提供设备来检测和区分异常细胞。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0年3月到2012年1月来我院儿科门诊部接受治疗的120名患者,其中56名女孩,64名男孩,他们的年龄分布在3天至10岁间。这些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异常的现象,例如: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分类出现混乱、贫血、发热等。

1.2 标本采集与制作方法。进行血采样的过程中,将第1滴血擦去,立即取绿豆样大小的血滴,利用推片手段成功的推成宽度18~20mm、长度25~35mm的血片。注意要在血膜的周围留出空隙,终尾和玻片的终端距离要大于等于10mm,均匀薄如舌样,并且头、体、尾的厚度也不尽相同,立即摇干。血涂片染色检查不能违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相关操作步骤的规定。报告内容涵盖:红细胞形态(结构异常或染色的红细胞;形态均异常的红细胞;不同大小的红细胞),三种异型淋巴细胞形态,血小板的分布状况、数量及形态,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疟原虫、微丝蚴、杜利氏体等),粒细胞的形态(中毒颗粒、核棘突、突泡变性、退行性变等),以浆细胞、原幼稚细胞为代表的异常细胞。

2 结果

对120名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5名患儿被确诊为提示感染;2名被检查出原幼稚细胞,他们均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28名患者异性淋巴细胞出现增多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10名,6名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2名患者被诊断为传染性肝炎;23名患者受到了病毒的感染;22名出现小细胞性贫血,有8名是地中海性贫血,而另外的14名则患有缺铁性贫血。

3 结论

血常规检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 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核心观察内容为: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的变化,而白细胞的形态变化具体涵盖:3种异型淋巴细胞的变化、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当身体出现异常时,细胞的形态及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异型淋巴细胞的产生是淋巴细胞变异的最普遍的现象,当身体被病毒侵蚀后,正常细胞转向浆细胞时会产生一种病理细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异性淋巴细胞,身体受病毒感染是它最普遍的诱因。体积大小等其他红细胞特点的改变对贫血的类型可进行提示,大细胞提示的是巨幼细胞性贫血,但由于现在的孩子营养都较丰富,很少会出现此类贫血现象。

以淋巴细胞及粒细胞为代表的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异常细胞形态学的实践经验及基本内容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主要内容。当身体出现异常时,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均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正是因为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使身体发生疾病时,细胞的数量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而形态学检测可以对疾病的改变状况进行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贫血的心态学进行分类,是红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主要内容。根据红细胞形态学,贫血被分为很多种,而缺血性贫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形态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中央的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出现大小不等的现象。而在儿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上,血液形态细胞学检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科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黄疸、贫血、出血、发热等等不容易被控制的症状,而这些都可以作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主要内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所提供诊断依据准确、快捷、方便、经济,而且还免去了定量采血的麻烦。

要想诊断儿科疾病,血液形态细胞学的检测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的。这种检测可以为临床供给精确的实验室诊断根据,并且不用定量采血,简单方便。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及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薛慧芳.如何做好外周血涂片细胞学的检查[J].基层医学坛,2009,13,(26):821-822

[2] 叶应抚.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2

[3] 孙艳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6):915-916

[4] 李子胜,孙梅,刘宇平,等.外周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检验,2009,16(20):64

[5] 张金彪.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9,10(4):244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随机抽取笔者所在医院儿科门诊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间收治的113例患者, 其中男孩68例, 女孩45例, 年龄为8 d~11岁, 平均为 (4.1±2.5) 岁, 患者的临床病症主要表现为血常规检测发现白细胞分类混乱, 患者有贫血、发热等症状。

1.2 方法:在进行血样采集的过程中, 不需要第一滴血, 所以将第一滴血擦去后, 立即取黄豆样大小的血滴, 利用推片手段成功的推成宽度为18~20 mm、长度为25~35 mm的血片, 推片的过程中注意要在血膜的周围留出空隙, 终尾和玻片的终端距离要不小于10 mm, 均匀薄如舌样, 并且头、体、尾的厚度也不尽相同, 之后立即摇干。血涂片染色检查不能违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相关操作步骤的规定[3]。总结陈述的报告包含的内容有:红细胞形态、三种异常淋巴细胞形态、血小板的分布状况、数量、形态, 寄生虫、粒细胞的形态以及包含以浆细胞、原幼稚细胞为代表的异常细胞。其中红细胞的形态包括结构异常或染色的红细胞、形态都异常的红细胞, 不同大小的红细胞;寄生虫的种类较多, 有附红细胞体、弓形虫、杜利氏体等;粒细胞的形态包括中毒颗粒、突泡变性、退行性变等[4]。

1.3 观察指标:观察统计检测结果, 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研究中的基本的数据都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的资料运用 (±s) 表示;利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卡方值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13例患者中3例患者检查出原幼稚细胞, 确诊结果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30例患者确诊为提示感染;32例患者出现异性淋巴细胞增多, 分别为1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 1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7例患者确诊为流行性感冒, 2例患者为传染性肝炎;25例患者确诊受到病毒感染;23例患者出现小细胞性贫血, 具体情况附表一做详细的介绍。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中各种细胞都来源机体造血组织或骨髓, 经过一系列分化、成熟、增殖的复杂过程, 通过骨髓-血液屏障, 释放到周围血液中, 因此, 血液中各种疾病, 都会引起血常规的各类细胞数与量的异常和生理变化, 故可通过对周围血液检测反过来分析与诊断疾病[5]。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包括红细胞、白细胞 (包括淋巴细胞和粒细胞) 、血小板及其他异常细胞 (如寄生虫) 形态及数量的改变, 当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和形态上均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然而由于广泛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 使得机体发生疾病时细胞在数量上的变化不是很明显, 所以对此进行形态学的检测就显得至关重要[6]。

我院的研究结果显示, 对113例患儿进行血细胞形态学检测能够准确的了解患儿机体内细胞的数量以及形态变化, 从而分析疾病类型。临床上凡是不明原因的发热、出血、贫血、黄疸及其某一不易控制的症状均应作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不仅能为临床提供快捷及准确的实验室诊断依据, 而且经济方便, 不需要定量采集大量血液, 适用性比较广。

参考文献

[1]薛应龙, 张慧, 许芳, 等.观察研究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临床应用情况[J].实用医技杂志, 2010, 15 (7) :225-226.

[2]孙海艳, 李维华.探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2, 21 (17) :872-873.

[3]李子玉, 赵胜开, 孙平, 等.分析研究外周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检验, 2011, 20 (12) :681-682.

[4]张金松, 刘彪, 王岩.探讨分析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 2012, 19 (13) :539-540.

[5]张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2 (2中) :756-757.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5

关键词:儿科;疾病诊断;血细胞形态学;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临床上对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应用非常广泛,它的出现不仅减少了医院临床上的检验人员数量,同样也大大的提高了检验效能。当机体发生疾患时,细胞不仅会在数量上发生一定的变化,而且其形态也会发生相应改变,然而,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它只能分析细胞数量的改变情况,并不能够对细胞的外部形态或内部结构(如细胞核的形状、染色质的粗细、核仁的有无、胞浆内有无颗粒等)进行直接观察。故本研究通过研究经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确诊的患儿100例及诊断正常儿童100例,分别进行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对比分析并计算漏诊率和误诊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3年12月于我院门诊及住院部儿科病房100例经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其外周血并确诊的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目标(研究组),同时随机选择来我院进行体检而且经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析的正常儿童100例作为对照组。200例儿童的年龄分布均在3至14周岁之间,其中男孩106例,女孩94例。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间例数、性别、年龄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200名儿童的基本情况

分组N性别平均年龄(岁)

男女

研究组1005446(8.4士0.2)

对照组1005248(8.1士0.3)

P值200>0.05>0.05>0.05

1.2 方法

对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儿童均进行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具体操作为:先进行血采样,将所采第1滴血去除,然后立即取出一小滴血液,利用推片将该绿豆大小的血滴载玻片上推成宽度约17~20mm、长度约24~35mm的血片。同时注意要在血膜的周围留出空隙,之后将其立即摇干。接着将血液标本用瑞氏染液进行染色后做成血涂片,血涂片染色检查一定要符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相关操作步骤的要求和规定。然后分别在显微镜下进行外周血细胞血涂片的形态学观察,并记录下其中红细胞、白细胞(包括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血小板及其他异常细胞形态情况。并计算假阴性率(即漏诊率)和假阳性率(即误诊率)。漏诊率是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正常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异常,误诊率是指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异常而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正常。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其中计量资料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来表示(X士S),研究与对照组的对比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经过对研究组100例患儿的外周血的细胞形态检查,其中红细胞形态异常的有34例,白细胞形态异常的有28例(其中粒细胞异常6和淋巴细胞异常12例),血小板形态异常31例,其他异常细胞形态异常14例,见表二。

表2100例患儿外周血的细胞形态检查结果情况

项目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其他异常

异常例数(N)346123114

百分比(%)346123114

2.2 研究组的患儿经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后发现正常8例。对照组中的正常儿童经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后发现仍然有26例出现异常。其中假阴性率(即漏诊率)为8%,假阳性率(即误诊率)为26%。见表三。

表3血液分析仪检测与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结果对比(N)

血细胞形态学检查血液分析仪检测合计

异常(+)(研究组)正常(-)(对照组)

异常(+)9226118

正常(-)87482

合计100100200

* 假阴性率(即漏诊率)=8/(92+8)=8%; 假阳性率(即误诊率)=26/(26+74)=26%。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现代免疫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形成了多学科的综合诊断体系,但是在某种程度上,细胞形态学检测出现了逐渐被临床忽视的倾向[1]。然而,细胞形态学检验仍为检验医学的基础: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它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检测内容主要是观察外周血血细胞中红细胞、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的数量及形态的变化情况[2]。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中的正常儿童经过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后发现仍然有26例出现异常。其中假阴性率(即漏诊率)8%,假阳性率(即误诊率)26%。可见,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在儿科的疾病诊断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准确性。结果分析也表明外周血细胞的形态学检查的检验效能较高,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能够为儿科疾病的诊断提高较为可靠的实验室依据。外周血细胞形态学的检验不仅经济方便,而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得出结果[3]。故建议各级医院尤其是临床儿科上应该值得重视并推广之。

参考文献:

[1] 孙艳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6):915-916

[2] 李松岩.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业,2010,12(14):167

[3] 张金彪.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9, 10(4):244

作者简介:康燕萍(1977-3-7),女,汉族,宁夏中宁县人,工作单位: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人民医院,主要从事医学检验。

邵福平(1987-11-7),男,汉族,本科,宁夏中宁县人,工作单位:宁夏中卫市中宁县人民医院,主要从事医学检验。

梅毒患者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篇6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选择

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就诊的早期获得性梅毒患者800例为观察组, 纳入标准:所有病例均经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被动颗粒凝集试验确诊。排除标准:就诊前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免疫调节剂的患者;就诊前曾使用抗生素或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的患者。其中男430例, 女370例;年龄最小22岁, 最大48岁, 平均年龄 (38.34±2.19) 岁。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人800例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425例, 女375例;年龄最小20岁, 最大50岁, 平均年龄 (38.44±2.21) 岁。本文研究都得到了两组人群的知情同意, 两组的性别、年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

空腹抽取两组入选者的静脉血1 m L, 充分混匀, 选择希森美康血球计数仪进行形态分析, 所有标本均在1 h内检测完毕。形态观察主要为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变化、细胞性贫血等。

1.3 免疫细胞因子检验

空腹抽取两组入选者的静脉血 (3~4) m L, 低温离心后分离血清于-80℃冰箱冻存, 选择雅培生化分析仪进行免疫细胞因子检验分析, 人IL-2、TNFα试剂盒来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公司。

1.4 统计方法

选择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检验结果数据组间对比采用χ2分析与t检验, 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外周血细胞形态对比

经过仔细观察分析, 对照组的细胞形态基本未见异常变化, 而观察组的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变化、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免疫细胞因子含量对比

经过检测, 观察组的血清IL-2和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梅毒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多发病于性生活不洁的成年人。梅毒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 目前一般认为宿主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是其发病和产生病理损害的主要原因。其中梅毒感染所致的宿主免疫反应属于感染性免疫, 各种细胞因子组成的网络作用于病原体, 形成一个复杂的免疫调节网络[6]。

血细胞是血液中的重要成分, 外周血细胞数量或质量的改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反映身体的病理状况, 从而对一些疾病进行诊断。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其他异常细胞形态与数量的检测。本文对照组的细胞形态基本未见异常变化, 而观察组的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变化、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明显 (P<0.05) 。同时在检验中, 要积极进行观察, 要把标本采集、标本观察、涂片镜检及检验结果与临床结合等工作进行结合, 这是血细胞分析质量保证的关键[7]。

在机体免疫网络中, Th1和Th2型细胞因子不平衡在梅毒的发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2主要是由Th1细胞分泌的一种免疫调节因子, 伴随IL-2水平的升高, 梅毒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IL-2受体 (s IL-2R) 水平也升高, 引起免疫抑制, 使IL-2的生物学作用难以发挥。TNFα属Th1细胞分泌的因子之一, 参与抗感染、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和自身免疫病的诱导过程。暴露完整的梅毒能够诱导巨噬细胞表达TNFα, 从而激活许多免疫反应组分, 形成各种疾病。本文观察组的血清IL-2和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推测两者都可能参与了梅毒感染后机体的病理生理反应, 并对表皮生长因子的促增殖效应具有协同作用。

总之, 梅毒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方便快速, 与血清免疫因子的联合应用能更加有利于梅毒的鉴定与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梅毒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效果。方法:2011年1月到2013年12月进行就诊的早期获得性梅毒患者800例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择在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健康患者800例作为对照组, 两组都进行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与血清免疫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对照组的细胞形态基本未见异常变化, 而观察组的异型淋巴细胞、白细胞变化、细胞性贫血的发生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血清IL-2和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梅毒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方便快速, 与血清免疫因子的联合应用能更加有利于梅毒的鉴定与诊断。

关键词:梅毒,外周血,血细胞形态

参考文献

[1]申蕙芸, 崔静.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异常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 2009, 9 (28) :509-511.

[2]Rvan HA, van Dongen GA, Kelder A, et al.The novel AML stem cell associated antigen CLL-1 aids in discrimination between normal and leukemicstem cells[J].Blood, 2011, 110 (14) :2659-2660.

[3]文流勇, 朱文元, 杨洪芬, 等.应重视外周血红细胞形态学检验与诊断[J].中国保健营养, 2014, 24 (3) :1585.

[4]Stubbs MC, Armstrong SA.Therapeutic implications of leukemia stem cell development[J].Clin Cancer Res, 2012, 13 (7) :3439-3442.

[5]安娜.外周血异常红细胞形态学检验降低血液病漏诊和误诊价值研究[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 2014, 2 (8) :54-56.

[6]李秀红, 关莉莉.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 2014, 11 (6) :180-181.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7

由于骨髓细胞分类复杂、形态多变, 短时间内不易掌握, 而实验课的学时安排相对有限,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通过对往届学生实习情况调查发现, 即使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成绩不错的学生, 要想在临床实习中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 做到理论联系实践仍存在一定困难。因此, 如何改变目前临床血液学检验理论教学与实验技能相对分割的现状, 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既掌握骨髓正常细胞和血液病异常细胞形态, 又能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 真正提高学生对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的综合分析能力, 这是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同时也给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吸取以往经验教训, 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对细胞形态的辨识能力;同时针对学生易犯的错误采取相应对策, 以达到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现就实验教学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做一小结。

1 重视正常骨髓象和血涂片的学习

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是骨髓细胞形态学的基础, 只有掌握了正常骨髓细胞形态, 才能进行血液病骨髓细胞形态检验, 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因此, 在教学安排上, 我们增加了正常骨髓细胞形态教学的课时比例, 让学生首先在学习正常骨髓细胞形态阶段打好基础, 再进行血液病异常骨髓细胞的学习, 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染色良好的血涂片对血液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造血系统疾病会导致血液中细胞数量、形态、功能发生改变。在实际工作中, 务必将血涂片检查与骨髓象检查紧密结合、综合分析[2]。因此, 我们在实验课的准备上很注重血涂片的补充, 尤其在血液病各论部分, 骨髓标本均配有同一病人的血涂片, 让学生在观察中体会不同疾病血涂片和骨髓象存在哪些区别与联系。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临床血液学与检验的教学安排按照先理论再实践的顺序, 但是在实验课阶段因为细胞形态学难度大, 学生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细胞的辨认上, 容易忽视与理论内容的联系。很多学生在分类计数200个细胞之后, 却不会分析分类的结果, 无法给出诊断意见, 此现象在学生观察疾病状态下的骨髓象时尤为明显。因此, 正确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进行临床思维, 共同分析在疾病状态下骨髓细胞形态变化的根源及细胞形态的鉴别要点。如缺铁性贫血时, 外周血中红细胞体积偏小、大小不均, 畸形红细胞易见, 该现象的根源是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幼红细胞的异常分裂;骨髓象红系代偿性增生, 往往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 严重时出现幼红细胞“核老浆幼”, 此时, 铁染色对缺铁性贫血的诊断非常重要, 细胞外铁减低或缺如是诊断缺铁性贫血可靠的指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逐步建立透过现象追寻本质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3 综合考虑, 要有整体观

很多学生在分类细胞时, 会凭主观片面地注重细胞的某些特点而忽略整体。在判断细胞类型时, 要核浆兼顾、综合考虑, 借助重要特征性标志保证判断的正确性。骨髓中的有核细胞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如推片、染色、自身发育的阶段等) , 其形态特征与教科书上描述的会有些出入[4,5]。学生在观察时, 遇到形态不典型或不好分类的细胞常常会不知该如何归类, 在这种情况下, 最好以形态典型、易辨认、数量相对多的细胞作为参照物, 并将其作为标准与待分类的细胞进行比较, 寻找共同的特点。因此, 教师一定要提示学生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做到活学活用[6]。

在入门阶段, 学生遇到某些不正常的现象, 往往会套用课本上最典型的描述用以判断。例如, 增生性贫血时出现核浆发育不平衡, 部分幼红细胞会有轻度的巨幼样变, 有些学生就会考虑巨幼细胞性贫血。遇到这样的情况时, 教师在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勇于发表意见的同时, 也要强调在阅片中抓住主要特征, 当观察到部分幼红细胞出现轻微的巨幼样变时, 要注意其所占的比例, 当巨幼样变的幼红细胞少于10%则没有诊断意义, 不过遇到此类现象仍需要谨慎对待, 密切结合临床。

4 导入典型病例, 强化印象

血液病的诊断较复杂, 有时仅依靠血液形态学检查并不能完全得出结论, 还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在血液病各论的学习中, 我们采用以病例为中心的 (Case-Based Learning, CBL) 教学模式, 按照“以病例为先导, 以问题为基础, 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实施教学[7]。教师选取临床有代表性的病例, 先由学生进行病例的分析 (介绍病人的病史、症状、体征、临床表现) , 结合细胞形态学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得出结论, 然后选取典型的图片示教, 让学生描述、讨论阅片的内容后, 最后由教师总结、强调该病例的细胞形态学特点以及阅片的思路, 结合理论课内容, 提示学生在临床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 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8]。

5 以网络、多媒体教学作为重要补充

实验课的教学目的是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分析判断的能力。骨髓形态学实践性很强, 只有通过多观察、多体会、多总结, 才能将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经验。为了增加学生读片、阅片的机会, 我们利用多媒体设备, 将典型的或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特殊的、有疑问的细胞放到投影仪上, 集体观察、讨论。多媒体教学模式使传统的师生之间的交流从原来效率较低的“点到点”转变成为效率较高的“点到面”,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我们还利用校园局域网共享形态学教学资源, 突破了课时限制, 学生可以利用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这种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性, 避免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弊端, 拓展了学习内容, 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血液学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个性得到更充分发挥, 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体现[9]。

教学实践是一个不断积累、完善的过程, 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检验人才的需求, 我们结合检验专业的特点和实际, 积极探索骨髓细胞形态学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动手、动脑, 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中心, 重点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践和分析的能力, 让学生真正掌握骨髓细胞形态检验技能, 也为其将来从事临床骨髓细胞形态检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0]。

摘要:骨髓细胞形态学是临床血液学检验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该部分内容的特点, 总结以往教学中的经验教训, 改进教学手段、方法。在教学的不同阶段,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 帮助学生逐步建立临床检验思维, 增强学生对骨髓细胞形态学的理解, 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为其将来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临床血液学检验,骨髓细胞形态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许文荣, 王建中.临床血液学检验[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2]丛玉隆, 李顺义, 卢兴国.中国血细胞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0.

[3]嘉红云, 邓小燕, 王忠英, 等.在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中引入科研思维的改革与思考[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1, 8 (2) :237-238.

[4]梁委军, 贺望娇, 周格琛, 等.骨髓细胞形态学分析前影响因素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9, 6 (2) :136-138.

[5]孙嘉峰, 杨波, 黄艳, 等.影响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因素及对策[J].临床医药实践, 2011, 20 (6) :452-453.

[6]李英, 李君安, 刘文, 等.临床血液学与检验实验教学的几点体会[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2 (8) :1016-1018.

[7]黄文, 郑健.CBL教学模式在神经内科临床带教中的应用体会[J].重庆医学, 2010, 39 (4) :501-503.

[8]陈文明.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法在血液病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 2010, 11 (7) :55-56.

[9]黄文强, 龙友国.血液学检验教学思考[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1, 24 (2) :151-152.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 年8 月~2015 年4 月35 例难治性贫血患者设为难治性贫血组, 另选取35 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设为巨幼细胞性贫血组。难治性贫血组中男21例, 女14 例;年龄23~75 岁, 平均年龄 (45.62±9.81) 岁。巨幼细胞性贫血组男22 例, 女13 例, 年龄21~76 岁, 平均年龄 (45.24±10.26)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无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检验方法难治性贫血组患者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的检验方法相同, 即引导患者取侧卧位, 在对其进行髂后上棘穿刺术的同时, 对患者突出的臀部上方骨以及骶椎两侧进行标记[2]。标记完成后进行常规的消毒工作, 并通过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效力发挥后, 医护人员对标记的穿刺部位进行固定, 将20 ml的注射器针管以骨面垂直方向刺入患者的骨髓腔, 并抽取0.1~0.2 ml骨髓标本, 进行相应的检查。骨髓标本涂片后放置于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并通过血常规检查对两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进行评测。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骨髓形态以及外周静脉血进行观察。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主要分为巨核系、粒系以及红系。其中巨核系主要有多核小巨核以及淋巴样小巨核;粒系主要有粒系病态;红系主要有红系巨幼系以及红系病态[3]。外周静脉血检验结果则分为幼稚粒细胞以及幼稚红细胞。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 多核小巨核85.71% (30 例) 、淋巴样小巨核97.14% (34 例) 、粒系病态77.14% (27 例) 、红系巨幼系91.43% (32 例) 、红系病态77.14% (27 例) ;外周静脉血检验结果中, 幼稚粒细胞37.14% (13 例) 、幼稚红细胞57.14% (20 例) 。

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 多核小巨核88.57% (31 例) 、淋巴样小巨核2.86% (1 例) 、粒系病态11.43% (4 例) 、红系巨幼系97.14% (34 例) 、红系病态5.71% (2例) ;外周静脉血检验结果中, 幼稚粒细胞34.29% (12 例) 、幼稚红细胞54.29% (19 例) 。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患者占比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各项检验结果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难治性贫血作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一种, 主要是对患者体内的造血干细胞造成伤害, 影响人体正常造血和发育, 导致细胞结构的异常[4]。巨幼细胞性贫血则是由于患者体内缺乏维生素B12以及叶酸, 进而造成细胞变异以及DNA合成障碍的现象。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都具有一定的隐匿性,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病情会相应的加重, 临床最明显的表现即为贫血。

对难治性贫血患者进行骨髓形态检验时, 能够发现患者体内的各系病变细胞均有明显的表现, 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形态检验结果则主要表现在粒系以及红系病变细胞上[5]。因此, 在对难治性贫血患者以及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进行诊断时, 可主要对其粒系以及红系病变细胞数值进行观测, 并予以明确区分, 指导医护人员制订相对应的治疗方案。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难治性贫血组患者骨髓形态检验结果中粒系病态、红系病态、淋巴样小巨核患者占比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其他各项检验结果数据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骨髓形态检验能够有效对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做出诊断, 帮助医护人员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 加速患者的恢复,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袁媛, 卢光祥.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检验分析.哈尔滨医药, 2014, 34 (3) :231.

[2]曹智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与难治性贫血骨髓形态检验对比分析.当代医学, 2014, 23 (19) :58-59.

[3]包淑贞, 张如峰, 吴文英, 等.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临床鉴别与诊断.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18) :3810-3811.

[4]周格琛.巨幼细胞贫血与难治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分析.吉林医学, 2011, 32 (16) :3311-3312.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 篇9

关键词:难治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骨髓形态检验

难治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但二者的临床表现和细胞形态学检验具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易鉴别, 所以误诊率较高[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各45例, 探讨骨髓形态检验在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贫血患者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各45例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难治性贫血患者设为对照组, 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设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5例, 女20例, 年龄25~69岁, 平均 (47.25±3.25) 岁。试验组:男26例, 女19例, 年龄24~70岁, 平均 (47.26±3.24) 岁。两组患者的平均年龄、性别分布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90例患者均取侧卧位, 接受髂后上棘穿刺, 局麻药物选用2%的利多卡因, 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将穿刺部位的皮肤固定, 右手进行骨面垂直穿刺, 用容量为20 ml的注射器抽取0.1~0.2 ml的红色骨髓炎, 制作4张涂卡。并且抽取周围静脉血, 进行血常规检验, 并制作3张涂卡, 将其全部送往检查中心进行骨髓形态检验[2]。

1.3 评价指标

对难治性贫血患者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的骨髓形态检验结果和有核红细胞PAS阳性检出率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进行数据处理,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检测后, 对照组骨髓形态中的红系细胞病态、细粒细胞病态、淋巴样小聚核细胞的百分率以及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均高于试验组 (P<0.05) 。见表1。

经过检测后发现, 对照组患者的有核红细胞PAS阳性检出率为86.67% (39/45) , 试验组患者的有核红细胞PAS阳性检出率为0.00% (0/45)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贫血是血液内科的常见疾病, 即人体外周的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症状。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难治性贫血属于贫血中的两个类型, 两者虽然属于不用性质的疾病, 但是临床表现存在极高的相似度, 误诊率较高[3]。

巨幼细胞性贫血主要是由于细胞DNA合成出现障碍或人体内缺乏维生素B12和叶酸所导致的, 发病较慢, 其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乏力以及头晕恶心等, 红系和粒系细胞巨幼改变是细胞形态变化的主要特征[4]。而难治性贫血是指由各种因素导致骨髓造血干细胞损伤所引起的贫血, 其发病隐匿, 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缺乏特殊性, 在治疗中容易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相混淆。使用骨髓形态检验可以对两者进行有效区分, 难治性贫血患者骨髓形态中的红系细胞病态、细粒细胞病态、淋巴样小聚核细胞的百分率以及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均高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5]。

经过检测之后, 对照组患者骨髓形态中的红系细胞病态、细粒细胞病态、淋巴样小聚核细胞的百分率以及有核红细胞PAS阳性率均高于试验组患者 (P<0.05) 。

综上所述, 在难治性贫血患者的骨髓检测中, 应当侧重于巨核系病态造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则应侧重观察巨幼变幼红细胞胞体, 此外核红细胞PAS阳性率也有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程虹, 江明, 杜伟, 等.难治性贫血与其它贫血性疾病骨髓及血细胞形态学比较分析[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2, 20 (6) :1423-1426.

[2]常颖, 陈佳美.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细胞形态学鉴别[J].中国医药指南, 2015, 13 (29) :114.

[3]李六红, 丁芳.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对比分析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3) :219-220.

[4]袁媛, 卢光祥.难治性贫血与巨幼细胞性贫血的骨髓形态检验分析[J].哈尔滨医药, 2014, 34 (3) :231.

双核粒细胞的形态学及其诊断意义 篇10

关键词:双核粒细胞;血液病;阳性率

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09-620-02

双核粒细胞是一种特殊的中性粒细胞,常认为是病态造血的一种现象,过去被认为是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特有细胞。工作中发现,一些一般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反应性粒细胞增多症也可见,现将血液病患者中双核粒细胞的形态及阳性率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共观察血液病患者398例,均为本院诊断明确的初诊病例。男207例,女191例。正常对照20名,为血象和骨髓象大致正常并无血液病体征及器质性病变者,男14名、女6名。

1.2方法

每例均取自初次确诊的骨髓涂片,用瑞氏一吉姆萨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计数1000个非红系细胞,计数双核粒细胞阳性率,并描述其形态和发育阶段。

1.3统计

卡方检验。

2结果

2.1双核粒细胞的阳性率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MDS和反应性粒细胞增多症阳性率较高(表1),急性和慢性的淋巴细胞白血症及正常对照组均未观察到双核粒细胞,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一般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阳性率均低。两组之间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MDS与ITP和一般贫血组比较,x2分别为7253和24.137,P<0.01。

在疾病亚型组中,观察AML的m2 44例、M4 47例和M6 13例,双核粒细胞阳性率分别为68.2%、72.3%和61.5%,明显高于M1 8例(阳性率1 2.5%)、M5a 32例(阳性率9.4%)。m2、M4和M6分别与M1+M5a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着意义(x2为12.742、13.683和7.085,P均<0.001);观察MDS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18例、转化中伴原始细胞增多的难治性贫血(RAEB—t)7例和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cMML)4例,阳性率分别为61.1%、71.4%和75.0%,而43例难治性贫血(RA)的阳性率为20.9%,4例铁粒幼细胞性贫血(sA)的阳性率为25.0%,阳性率高组(RAEB—t+CMML,RAEB)与低组(RA+SA)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意义(x2分别为4.352和5.319,P均<0.05)。

2.2双核粒细胞的形态学

双核粒细胞的胞体比同期的单个核细胞明显增大或略大,双核,大多呈对称分布,酷似镜形,上下或左右排列。其阶段从早幼至杆状核均可出现。杆状核粒细胞的双核也以对称形排列为主。部分胞核大小、形状、核染质及其染色性有明显变化,也可见两个胞核出现明显的分化成熟不一致,以及胞浆缺乏颗粒和染浅红色一片的异常。累计138例阳性病例双核粒细胞的阶段性(表2),双核粒细胞在早幼至杆状核阶段均可观察到,但以中晚幼阶段居多。

3讨论

上一篇:小学排球下一篇:农牧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