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市场

2024-07-03

区域金融市场(精选十篇)

区域金融市场 篇1

一、小微企业及其特征

2011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微型企业作为一种类型首次出现在我国的企业划型当中。按照划型标准,微型企业一般为未达到下列标准的企业,农、林、牧、渔业营业收入50万元、工业从业人员20人或营业收入300万元、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10人或营业收入50万元、房地产业营业收入100万元或资产总额2000万元。可见,我国的划型标准为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

这与国外的划型标准不一致。美国和一些国际机构基于反贫困来定义微型企业。美国国际开发署将由当地人拥有、雇员(包括不领薪水的家庭成员)不超过10人、其业主和经营者为贫困人口的小企业定义为微型企业。亚洲开发银行(ADB)则将雇佣工人(包括雇主及家庭成员工人在内,其中员工不包括专业人员及专业服务提供者)不超过10人的企业定义为微型企业。可以看出,按照此定义,暗含着收入和资产的限制,微型企业被认为是穷人的企业,且不包括高科技企业。欧盟、日本则基于资产总额和雇员人数,法国将雇佣员工在9人以下的企业被称为特小企业,在西班牙则被称为微型企业。欧盟委员会把雇员人数在1~9人的企业称为非常小企业。日本把制造业中20人以下,商业服务业中5人以下的企业定义为微型企业,又称零细企业。

可见,我国关于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最为全面,反应了我国的实际国情。虽然各国对微型企业的划分标准不一致,但是对微型企业的认知却是相同的。总体上看,微型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 环境适应性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稳定器。微型企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创办所使用的资源少,创办速度更快,对环境的适用性更强,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稳定器。现代经济是一种系统经济,或者说是生态经济,没有小企业(含微型企业)是很难想象的。数目众多的微型企业对缩小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突破“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以及促进社会政治稳定与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2. 数目特别庞大,是扩大就业的主要渠道。由于微型企业的数目特别庞大,微型企业的数目众多,因此在总量上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国家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在拉丁美洲,5人以下微型企业的雇工占非农业劳动力的一半,在非洲占三分之二。在欧洲,中小企业提供了1.22亿个就业岗位,在2050万家中小企业中,93%的是微型企业,即雇员在0~9人之间。

3. 资金有限且管理粗糙。微型企业资金来源有限,很少有正式的融资渠道,融资渠道主要是亲戚朋友和熟人。员工也以家庭成员为主,不具有正式的组织方式,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缺乏较为规范管理工作内容。没有采购、生产、存货和质量管理制度,缺乏质量管理。员工通常没有接受过专门的专业训练,没有正式的薪酬制度,因此员工权益缺乏保障。

4. 工艺粗糙但运作方式灵活。微型企业采用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和手工艺,较少拥有机器、设备与专门的场地,无法规模化和机械化。虽然采用“前村后店”的模式组织生产运作,但运作方式灵活而富有流动性。依靠数量庞大和团队力量,会产生所谓的“蝴蝶效应”,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大型企业或公司如微软和惠普公司就是由微型企业发展而来的。

5. 微型企业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微型企业采用直销方式,且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形成地理空间上的集聚或某个产业内形成的价值网络,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性。

6. 微型企业没有正式的会计制度,没有也不需要建立正式的会计科目,少量而不规范的会计活动也只是为了应付上缴的税费。

二、区域金融市场及其功能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可以看出,金融市场是以资金为交易对象的市场;体现的不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更主要的是借贷关系,即实现了资金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金融市场按照地理范围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和区域性金融市场。区域金融市场仅仅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个完备的区域金融市场应包括金融市场参与者(如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金融工具、金融中介、价格等四个基本要素,从而形成融资、调节、避险、信号、创新等功能。

1. 区域金融市场能够迅速有效地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区域金融市场不仅扩大了资金供求双方接触的机会,便利了金融交易,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而且为各种期限、内容不同的金融工具互相转换提供了必需的条件,为筹资人和投资人开辟了更广阔的融资途径。

2. 区域金融市场具有定价功能,是经济活动的晴雨表。

企业资产内在价值的多少,只有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才能“发现”,即必须以该企业有关的金融资产由市场交易所形成的价格作为依据来估价,而不是简单地以会计报表的账面数字作为依据来计算。当然,金融市场的定价功能同样依存于市场的完善程度和市场的效率。

3. 区域金融市场帮助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金融市场的发展促使金融资产多样化和金融风险分散化。发展金融市场就为投资多样化、金融资产多样化和银行风险分散化开辟了道路,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条件。可以通过区域金融市场选择多种金融资产、灵活调整剩余货币的保存形式,实现风险分散和风险转移。

4. 区域金融市场的信号作用为金融管理部门进行金融间接调控提供了条件。

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内部,各区域金融市场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金融间接调控体系必须依靠发达的金融市场传导中央银行的政策信号,通过区域金融市场的价格变化引导各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实现货币政策调整意图。

5. 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可以促进金融创新。

金融工具是一组预期收益和风险相结合的标准化契约,多样化金融工具通过对经济中的各种投资所固有的风险进行更精细的划分,使得对风险和收益具有不同偏好的投资者能够寻求到最符合其需要的投资,从而使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多样化需求得到尽可能大的满足。

三、小微企业与区域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

系统科学理论为研究复杂的区域金融市场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支持。按照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区域金融市场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市场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市场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使金融市场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依据协同学的自组织理论,如果金融市场是一个不受外界影响或影响很小的孤立系统,其发展、演化只能是内部相互作用而自发引起的,那将是一种趋于消亡的死的系统。区域金融市场只有通过市场的开放,才能促进区域金融市场由低级向高级,由原始向现代不断进化、不断产生新功能,实现金融市场或市场要素间实现协同(Syn-ergism)即协调一致,共同合作,进而产生出新的更高的市场结构和功能。有小微企业参与的区域金融市场将是一个开放的协调的系统。

1. 协同的依据

(1)小微企业是区域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从上述小微企业的特征可以看出,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小微企业是区域金融市场中不能缺少资金需求者,构成而小微企业是区域金融市场中主要参与者,是区域金融市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一项基本因素。

(2)区域金融市场的功能的实现与否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虽然单个小微企业的融资数额较小,但由于小微企业的数量之庞大,涉及面之广泛,因此,整个小微企业群体对区域金融市场的影响十分巨大。特别是区域金融市场五大功能的实现需要借助于广大小微企业。

2. 协同的实现路径

(1)小微企业的灵活性为区域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区域金融市场除了具有融资、调节、避险、信号等传统功能外,还具有创新功能。正是由于小微企业的特殊性,为区域金融市场实现创新功能提供基础和条件。由于小微企业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征的小微企业,需要创造不同的金融工具,才能适合当地小微企业的需要,因此,正是由于小微企业的存在促进了区域金融市场的创新,从而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密切结合小微企业的特征,才能发展适合小微企业的区域金融市场。罗栋梁(2015)从小微企业的基本状况、营运状况、政策环境、融资渠道、金融服务等方面对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小微企业自身的基础比较薄弱、政府作用有待加强、融资渠道有待拓宽、金融服务有待加强,由此提出需要企业、政府和金融机构三方共同努力,营造理想的融资环境,解决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融资环境中最为主要的是协调的区域金融市场,而不是全国性金融市场。只有能够满足当地小微企业的需要,区域金融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从而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

(3)金融工具的创新是发展区域金融市场的根本。由于小微企业存在较强的区域性,因此较为容易形成小微企业集群。按照谯薇和宗文哲(2001)的分析,企业集群的分工与协作,能够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1+1>2”。罗正英(2010)认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广泛运用基于小微企业集群的信贷融资技术,特别是进行金融工具创新,建立与小微企业集群信贷融资相对应的区域金融市场。因此,必须结合小微企业的特点,适时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才能构建健康的区域金融市场,使得区域金融市场成为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能以自组织方式形成宏观的空间、时间或功能有序结构的开放系统,从而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Z].2011-06-18

[2]罗栋梁.小微企业融资环境调查研究——以江浙两省为例[J].财务与金融,2015(2):1-7

[3]谯薇,宗文哲.中小企业集群存在的原因及形成方式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1(6):89-92

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 篇2

关键词 区域金融 区域经济 关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金融深化就是实现以市场为取向的金融自由化改革。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振兴落后地区经济过程中,必须重视金融结构的作用区域金融结构是指金融工具数量状况的区域分布。

1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关系

(1)区域金融对增加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本投入量的贡献

在经济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过程中,储蓄率的高低起着关键作用。储蓄是资本投入的来源,只有较高的储蓄率才能够带来较高的投资率。从世界范围来看,几乎所有国家在推进工业化进程过程中都伴随着储蓄率的上升,一些被称之为发展奇迹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起飞阶段的储蓄率均达到很高的水平。储蓄率的提高在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推动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

(2)区域金融通过扩大技术进步在生产率提高方面的作用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金融活动为发明和创新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而且由于金融的支持使科技成果迅速传播和普及并现实地转化为生产力,进而提高了生产率,使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迅速成长起来,并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经济金融化程度越高,科技成果的大范围推广和普及的速度就越快,中间遇到的阻力就越小。另一方面,各区域经济金融化程度的提高,还为广泛采用国外先进生产及管理技术,为科技成果在区域间有效传播,为促进区域间进行企业技术合作等等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区域金融对提高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贡献

区域经济增长最成熟的表现应该是质的发展,也即区域经济的增长应该最主要来自于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区域金融在此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规模节约都需要在有效的市场中去实现。这不但需要有效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更需要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区域金融通过扩大资源再配置在生产率提高过程中的作用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在众多生产、经营部门的资本融资比重变化中实现的。

2如何促进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加快金融业经济开放

环北部湾地区既是泛珠三角区域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交汇点,又是参与国际区域合作的前沿地带,在金融开放和边贸发展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为了提高环北部湾地区金融开放程度,要积极实施“引进来”策略,制订优惠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前来设立分支机构或投资入股境内金融机构;同时加强与发达省份的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前来开设分支机构。

(2)加快金融经济创新和改革

在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过程中,增进区域经贸往来需要金融部门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这就为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提供了外在动力。人民银行和金融机构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这一要求,继续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巩固和扩大金融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大力推广现代化支付系统,积极发展区域票据交换系统,开发扩建本地银行卡网络,为区域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发展提供支持平台。

(3)改善金融经济生态环境

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状况,不仅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改善环北部湾区域的金融生态,除了在国家层面要建立健全良好的会计、法律和司法体系外,地方政府有必要将金融生态建设放在与投资环境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组织、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地方金融生态建设。

(4)加强金融经济区域合作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为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保障。当前,人民银行分支行要担当起维护区域金融稳定的主要责任,加快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的监测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判断区域整体金融风险,定期发布区域金融稳定评估结论,制定完善区域金融业应急预案,引导辖区内金融机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 沈丽,鲍建慧.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区差距问题研究——基于Dagum基尼系数方法的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3(04).

[2] 周再清,彭建刚.农村金融协调发展: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05).

[3] 张晓莉,刘启仁.中国区域资本流动:动态与区域差异——基于1978~2009年数据[J]. 国际商务研究,2012(03).

[4] 陶冶.关于中国区域金融中心发展问题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08).

论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金融风险控制 篇3

区域金融创新的理论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论》中提到的理念, 他认为金融创新是在区域金融经济活动中, 针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一种创新, 它可能是针对某个金融经济活动开展环节的局部创新, 也可以是从宏观的思路看待整个金融经济活动以后整体的创新。以后,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补充和扩展了区域金融创新的定义, 然而它的核心定义仍然不变。

区域金融经济的发展是基于地缘政治与区域经济发展产生的一种金融活动, 它的特征是针对地缘政治与区域的经济发展开展金融活动, 使金融活动能产生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人们不断的创新支付清算体系、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完善金融机构的机制、拓宽金融市场体系等, 这种区域金融创新推动着使金融活动向前发展。

然而, 金融活动也伴随着各类风险问题, 这些风险存在的因素来源于个体的因素、金融体制的因素、政府宏观调控的因素、市场竞争的因素等, 区域金融活动的风险与其他金融活动的风险的区别在于它有传播性、关联性、扩散性, 它带来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个人, 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由于区域金融活动带来的风险非常巨大, 人们需要在区域金融创新中控制风险的程度、需要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减少区域金融活动中风险存在的程度。

二、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目前的问题

人们在开展金融活动的时候, 背后一定会伴随着各种风险, 为了让金融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人们会应用种种方法规避各类风险。然而如果一味的规避风险, 则金融创新很难完成。以2013年腾讯公司与浦发茛行共同研发的微信银行为例,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 人们已经不满足银行卡现有的功能, 人们要求能在移动设备中更快捷的使用银行卡的功能, 于是浦发银行与腾讯公司合作, 把网上解行的功能与微信平台结合起来, 让人们能很方便地使用微信完成银行卡的功能。然而这种金融活动开展的方式受制于微信平台的普及、软件功能的体验等。部分银行考虑到风险问题, 就会慎重的考虑是否愿意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创新。可以说, 区域金融的风险制约着区域金融的创新。

一种区域金融创新模式在使用的时候, 有时会带来新的风险。以2013年支付宝公司与天弘基金共同推出的余额宝的网上投资方式为例, 它用比银行利息更高的利润吸引支付宝用户投资, 受到用户的好评。然而它面临着两大风险:余额宝本身运营的风险, 如果余额宝不能让支付宝用户获得收益, 将难以持续发展;银行对之进行限制的风险, 由于余额宝的发展将会触动银行的利益, 因此银行可能会共同联手限制余额宝的发展。可以说, 区域金融的创新会带来更多新的风险。

三、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引起区域金融风险类别的分析

(一)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 创新的主体需要意识到自己是否能够即时兑现自己的承诺。信用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可持续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 运营风险

运营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 会背负一些债务, 创新的主体需要了解到自己是否能即时偿还债务, 如果创新的主体在运营时经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 经营前途将不会被投资者们看好, 区域经营创新也难持续进行。

(三) 资金风险

资金风险是指区域金融创新活动在进行的时候, 创新的主体有时会需要得到持续的资金投入, 否则创新活动将无法开展。资金风险是区域金融创新必须要控制的环节。

(四) 其他风险

其他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 即区域金融新活活动开展的时候, 需要有足够完备的硬件条件与软件环境支撑金融环境的进行;市场变化的风险, 即创新的主体在进行区域金融创新时需全面的研究市场的变化;创新的主体在完成区域经济创新活动时, 相关的工作人员需具有足够的职业道德。以上都是金融创新面临的风险因素。

四、优化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控制区域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 具有风险控制的意识

金融活动的主体使用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展开运营时, 需要有足够的风险意识, 这意味着在金融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时要了解风险与创新之间的矛盾, 从中找到一个最恰当的比例, 使经过创新的金融活动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比如说, 人们采用项目经理制度, 就是要让优秀的经理人全权负责项目经营的活动, 通过运用优秀的人力资源达到区域金融创新的目的;人们有进行项目运营时, 要强调内部控制, 并使用内部审计与常规审计的方法控制项目运营存在的风险。

(二) 提出风险控制的方法

要减少区域金融创新的方法, 需要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控制可以控制的因素。以目前人们对区域金融创新风险控制的方法来说, 人们目前首先使用监控的方法控制人为的因素, 让参与金融项目的人员了解自己在进行金融活动时, 一言一行都受到监视, 自己不能在进行金融工作时存侥幸心理;其次, 人们运用合理制度评估项目风险, 比如人们评估现有的资金、需要投入的资金、可能产生的收益等多种指标的方法得到一个综合的评估, 只有通过评估方案的金融创新项目才可投入运营;最后, 人们使用信用风险限额与评级的方法评估区域金融创新的活动, 人们要求项目开展时, 需要有一定的保证金、抵押品、第三方担保机构介入等方法控制区域金融活动存在的风险。

(三) 优化风险控制的环境

为了让区域金融活动能顺利的进行, 人们有时需要区域金融经济开展的主体形成一个自律的规则, 这个规则能约束各个金融活动主体的行为, 让金融创新的主体能够有自律的思路。优化了风险控制的环境, 就能够避免区域金融创新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引发的恶性竞争, 使运营的风险降低。

五、总结

区域金融经济行为要想向前发展, 就要需要有创新的思路。然而区域金融创新受到金融风险的制约, 同时它也带来另一些风险。要让区域金融创新能够达成经济效益与风险控制之间的平衡, 就需要分析这些风险产生的因素, 并提出适当的策略对风险因素进行控制。采用这种方法能使区域金融创新能够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孙淑英.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创新研究[J].特区经济, 2011 (01) .

[2]张玉喜.金融地理学视角下的区域金融创新需求与供给研究[J].学术交流, 2008 (10) .

区域金融市场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 区域金融 政策选择

一、前言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强势推动,区域金融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金融政策对地区经济的支持,需要结合地区发展实情,因地制宜,充分地运用已有资源达到效益最大化,以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区域金融政策选择的正确与否,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选择正确的区域金融政策是谋求地区又快又好发展的推动力。

二、现阶段湖南区域经济与区域金融现状

(一)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多数经济指标大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增速快。湖南在这些年中实现了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内生动力稳定增长,结构调整有效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市场活力有效释放,极大程度上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从近三年的数据来看,湖南地区第一产业比例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例基本维持不变,而第三产业所占比较有小幅度上升,说明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在金融、服务等行业的消费需求有所提升。从产业增长幅度来看,湖南地区第三产业相较于其他地区而言,增长最多,由此体现了第三产业在湖南地区广阔的前景。但与全国数据对比而言,第三产业在湖南仍没有发挥最大效用,目前湖南仍依靠第二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在湖南的比重相对而言较大,农业比重偏高且竞争力不强。

目前湖南地区仍处于转型阶段,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政府的项目投资基础投资均有大幅增强,创新与环境治理并举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湖南稳步推进重点改革和改革试点,推动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深化商务和开放型经济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领域投资,激发了市场活力和投资热情。金融市场进一步开阔,第三产业持续增强。

(二)湖南区域金融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南省政府为促进湖南地区经济的增长,在金融领域做了一系列举措来推动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服务得到提高,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得到加强,金融市场更加繁荣,同时也使金融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湖南以长株潭地区为经济中心,着重加强经济中心的金融建设,再由经济中心的投射作用使得周围城市群共同受益。湖南省政府加大了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力度,截至到2014年11月末,长株潭城市群共有农村商业银行8家,村镇银行7家;有上市公司65家,进入2014年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的企业126家,在“新三板”和湖南股权交易所挂牌企业分别为16家、74家;有小额贷款公司74家,融资担保机构106家。金融机构数量持续增长,金融机构的关联程度也越来越高,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支持,不可分割。2014年湖南地区金融机构各项贷款增长率28.5%,比上年提高14.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投资力度的增大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费。与此同时,湖南省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950.77亿元,同比增长19.4%,比全国平均水平快3.7个百分点。无论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工业投资还是新兴产业投资,均激发了市场活力,刺激了市场的活跃程度。

湖南地区金融业有着区域性的特点:一是目前的金融结构中,银行业的间接融资一直占主导地位,有绝对的优势,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二是证券市场融资现今已成为融资的重要渠道,经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湖南的上市公司数量和股票市场筹资额得到了大幅提升。证券机构持续稳步发展,期货业发展提速。首发融资增速放缓,再融资渠道更加优化。贷款比例继续下降,债券融资快速增长。三是随着人们的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不断有外资保险公司进入湖南市场。

(三)湖南区域金融存在的问题及风险

第一,主要增长动力有待提高。2014年,湖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和房地产开发两大重点领域分别回落13.2个和9.2个百分点,计划总投资和投资项目到位资金增速分别低于实际完成投资3.8个和3.5个百分点。投资活动能促进证券业,银行业以及民间的融资活动,湖南地区在这方面的不足,将使推动金融增长的一大主要动力有所削弱。融资活动是金融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结构有待优化。湖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湖南相对不发达,而城市的发达程度以及经济发展速度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带动,金融业在经济全球化市场下所能发挥的作用不可估量,发达城市的金融行业水平必定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的,而湖南地区金融行业发展还处于一个中等的水平,无论是金融机构、金融服务、金融市场还是金融监管都趋待完善。

第三,区域金融有待推广。由于湖南地区金融的不发达,使得金融行业的监督工作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加之群众对金融行业的信心不足以及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行业总体态势疲软,产品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市场反应能力差,金融政策效果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的成效。

湖南省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产业结构调整转型任务依然艰巨,政府债务风险面临挑战,金融机构不够成熟。随着金融产业在湖南的持续发展,金融业固有的问题逐渐显现出来,对于银行来说,防范流动性风险是银行的一大要务,2008年美国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的破产给全球的银行以及整个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正是由于流动性不足,在次贷危机来临时雷曼兄弟没有充足的资金来保障银行的稳定运行,乃至最终宣布破产。房地产业价格持续上涨,泡沫隐患堪忧。保险市场低迷,行业压力大。证券市场动荡,市场发展极不稳定。

三、区域金融政策选择的建议

(一)加强金融行业风险监督

一是政府部门须对金融行业做好监督和防范,定时察看金融机构的财务状况,金融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监督金融法规的执行情况,防范流动性风险所带来的金融危机。二是对金融产品实时监控,以防出现较大的漏洞,对金融市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三是完善金融立法,通过法律手段对各机构进行监督,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金融机构的资信状况,防范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避免不良资产大规模爆发现象的发生,维护金融环境的稳定。四是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民间融资风险检测,以防对整个金融行业产生影响。五是定时召开金融行业交流会,针对湖南省的经济情况让各金融机构相互分享经验,提出意见。

(二)逐步完善资本市场

基于对湖南地区金融市场的考虑,政府应积极推动债券融资以应对各项投资的需要,同时加以股权投资,为省内大规模投资需求创造条件,再者期货市场也需湖南省加以重视。以投资促进融资活动的发生,可使金融市场更加活跃,市场效率也能得到改善。

(三)大力支持保险业

保险业在湖南地区乃至整个中国仍处于瓶颈期,无论是消费者信赖程度还是自身的发展水平都尚未成熟。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未来将有更多的人关注保险业,保险业也会成为我国金融行业一大重要的产业。因此,湖南政府应重视保险业的发展,为未来提供一切可能性。对保险业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立健全的保障机制,以法律手段保护投保者的合法权益。

第二,推动基本保险如养老保险在全省的推行,争取更多的人受益,保障民众的基本生活。

第三,扩大保险机构的普及范围,为民众需要提供保障。

第四,加强对保险业内部之间的监管,建立健全的保险法律和监督机制。

第五,推动保险行业进行创新,为不同的顾客提供优质多元化的产品服务。

第六,大力推动保险知识的普及,为广大民众树立保险意识。

地区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地区金融的发展,地区金融的发展状况由该地区金融政策的选择决定,湖南地区金融水平不高,经济增长靠第二产业的带动,而未来为了实现湖南地区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将金融发展至于领先地位,而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金融政策的制定,对于湖南省来说,选择正确的区域金融政策是促进金融发展的基石。

参考文献

[1]梁宇超.区域金融调控的主体、目标和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03).

[2]区域金融改革的着力点[J].中国金融.2014(04).

[3]张贝.我国区域金融均衡发展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1(06).

[4]刘仁伍.区域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社,2003.

海西金融胎动: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 篇5

金融改革与创新

《意见》提出, 要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 扩大金融改革试点, 在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进行改革试验, 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

扩大两岸的合作投资规模, 必然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大陆已批准了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与台湾第一银行、彰化银行等建立了正式的通汇关系。台湾金融机构也开始在大陆设立分支机构。福建也先行先试了诸如新台币兑出业务试点、开创了台资企业入股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先河。

可是, 近年来, 台资企业的融资难状况依旧严重。如由于政治因素, 台湾当局对大陆台商回台上市筹资的议题一直处于消极状态。

当前, 随着两岸关系的改善, 海西经济区开展对台金融改革也渐行渐近。

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崔荫认为, 福建在促进两岸金融交流中先行试水, 可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要在现有基础上拓宽大陆对台金融服务的范围。例如, 扩大直接通汇的范围, 增设直接通汇的项目;合理确定人民币与新台币的汇价;尝试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等。

其次则是鼓励和支持两岸金融服务业的对接, 鼓励台商来福建设立各类金融机构, 并争取台湾地区批准福建省金融机构赴台设立机构等。

第三层面即构建“区域金融服务中心”。区域内实行相对宽松的金融政策, 扶持和推动两岸金融的合作与融合。

在资本市场方面, 福建行政学院副教授、平安保险公司投资理财顾问柯原认为, 可从设立海峡产业基金、大力发展两岸民间合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完善三板交易市场与福建产权交易中心的无缝对接为突破口, 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争取先行先试两岸主板市场的对接, 使投资者可自由配置上海、深圳、香港、台湾的资产。

而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在厦门市人民政府、厦门大学主办的“海西2009两岸经济暨金融研讨会”上指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国家唯一的、定位为对台的经济区, 国务院赋予了福建对台先行先试政策, 只要是对两岸同胞有利、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事, 都可大胆先行、先试。

他强调, 金融改革应与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相适应, 推动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两岸可以在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人才及金融监管等方面, 共同探讨合作机制及对接模式, 把海峡两岸建成金融合作实验区。

整合两岸金融市场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加快建设, 海西区域产权市场也欲乘势加速整合, 将以福建各产权交易机构和江西产权交易所为主要成员的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市场, 打造成为立足海西、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性产权市场。

福建省产权交易中心负责人表示, 目前已经初步构建起“统一、规范、开放、高效”的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市场, 为推进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服务奠定了基础。他呼吁, 各成员机构要密切联系和合作, 在实践中不断规范创新和完善, 共同促进我国产权市场的不断融合与统一。

福建江夏学院金融学教授柯原建议, 应当大力发展福建省与台湾地区民间合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并将现有的海西联合产权交易市场适时扩大为海峡联合产权交易市场, 为两岸合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拓宽推出渠道。

他认为, 两岸资本市场合作先行先试的总体目标是:以设立海峡产业基金、大力发展两岸民间合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完善三板交易市场与福建产权交易中心的无缝对接为突破口, 建立多层次的市场体系。

福建省致公党副主委刘珂表示, 实现“努力使福建成为台湾高科技产业和现代化农业产业向大陆转移的聚集地”的目标, 需要大量资金, 设立海西产业投资基金, 既可满足两岸合作的重要举措的大量资金要求, 也可为社会资金服务海西搭建平台。

刘珂认为, 设立海西产业投资基金应通过借鉴国际私募股权基金和国内已有产业投资基金的做法, 选择合适的基金类型, 突出区域战略优势概念的主题。更要突出其特殊性, 高度把握其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向大陆转移、突破两岸金融合作限制、探索引导民间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合法渠道, 以及展望未来新的两岸合作形式的战略意义、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海西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采取集合投资方式募集基金份额, 即由政府、台湾地区和福建省内外的优质大中型企业 (含国有和民营) 、实力雄厚的国有金融企业和投资机构以及专业投资者共同发起和参与, 各自以现金出资方式认购基金股份的一定份额。

就投资方向而言, 应重点投资建设海峡两岸 (农业) 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创;办各类闽台科技园区;支持一批与台湾合作共建的研发教学设施、研发基地和重大研发项目, 推动两岸科技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和人员往来。

建立海西产业投资基金, 还可以在合适的时机对接。台湾知名人士萧万长早在2000年底就提出的“两岸共同市场”理念, 及其2001年3月成立的资金规模达1亿元新台币的“财团法人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的运作, 共同推进“两岸共同市场”的完成, 促进“环海峡经济区”的实现。

构筑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

两岸的银行体系各有不同, 在产品和服务的很多侧面也各有千秋。很显然, 现在正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好机会。

发挥独特的对台优势, 努力构筑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推动对台离岸金融业务, 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海西经济区的渠道和形式, 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推动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要互设金融机构,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尖端产业, 两岸金融业具有互补性、互动性、互惠性和互利性。

积极推动建立两岸金融业监管合作机制, 在此机制下, 优先批准台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在福建设立分支机构或参股福建金融企业, 支持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 进一步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 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

而对于台湾金融界所提的在W T O的框架下签订两岸金融监理合作机制 (MOU) , 在ECFA (经济合作框架协议) 框架下就金融合作开展谈判, 海协会副会长张铭清认为, 在完成MOU和ECFA的签订后, 两岸可就相关的金融经营业务、开放金融市场、加强两岸金融业发展等, 进行协商。

区域金融市场 篇6

关键词:区域金融,区域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引言

由于金融资源分布、产业分工布局等在不同地域呈现出明显的非均衡性, 区域金融运行和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从理论上说, 中国区域金融非均衡发展与区域经济差异的格局密切相关。由于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资源引导功能, 区域金融运行的地域差异是导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金融发展可以充分发挥金融降低风险、有效配置资源、动员储蓄等功能,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区域金融的非均衡发展, 必然会加剧区域经济的失衡格局。在此背景下, 研究区域金融差异的表现、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对策, 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区域金融的一个重要领域。

一、国外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关于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历来是西方经济学界探索的热点问题。早在1911年, Schumpeter就指出了一个国家金融部门的发展对该国人均收入水平和增长率的积极效应, 认为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系统对经济的长期增长有促进作用。这一论断后来也得到了Goldsmith实证研究的支持。Goldsmith于1969年出版了《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一书, 奠定了金融发展理论的基础, 从而成为金融发展理论鼻祖。之后, Mckinnon和Shaw分别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逐渐成为发展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Rodriguez-Fuentes (1998) 研究了区域信贷的可得性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他认为银行信贷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它通过为投资提供融资渠道,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 区域信贷差异及其导致的区域金融发展模式的差异, 对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二、国内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综述

(一) 基于国家层面的研究

大多数文献以全国为研究对象, 研究各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周立 (2004) 遵循Goldsmith指标体系, 跨越中国改革开放整个历程 (1978—2000年) , 涵盖中国三大区域 (东、中、西部) , 研究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立足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批评了中国“高增长、低质量”的数量型发展路径, 倡导重建金融功能, 选择质量型金融发展路径。也有仅针对单个区域的, 如省域、县域的研究。艾洪德等 (2004) 的实证研究结论是, 东部和全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而中、西部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则表现出负相关, 金融发展明显滞后于经济增长。马瑞永 (2006) 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对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三大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 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最大, 东部地区次之, 西部地区最小。胥嘉国 (2006) 对三大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各地区金融发展无论是在量的增长上, 还是在质的提高上都有助于各地区经济增长, 但东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董绳周 (2007) 运用1980—2004年各省区的面板回归模型, 对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中国三大地区金融发展对其经济增长影响显著。其中, 西部金融发展对其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中部次之, 东部最低。宋艳伟、李恒炜 (2007) 运用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VAR回归计量方法研究了1985—2004年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发现, 东部地区金融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 经济增长并非是金融发展的格兰杰原因。而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在统计上没有格兰杰因果关系。郑小婧、姜宁 (2007) 研究了在近十年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发展背景下, 回顾梳理1998—2007年间全国及长三角金融政策运用与金融体制调整情况, 探究资金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认为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呈现出显著的资金密集型特征, 且资金利用效率不高, 究其原因, 与中国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密切相关。

(二) 基于省市层面的研究

部分文献以某省或市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各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曹廷求、王希航 (2006) 对山东省各地市1995—2001年的研究表明, 泰安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烟台等九地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 其余各地市和山东全省及其东、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不存在显著的影响。谢太峰 (2008) 对北京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进行实证分析, 认为首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仅存在正向促进关系, 而且存在Granger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北京实际, 对北京金融业发展和金融中心建设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董金玲 (2009) 基于1990—2007年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13个城市的数据, 对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 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在三大区域存在差异, 其中, 苏南金融发展的经济效应要大于苏中以及苏北。中国人民银行乌海市中心支行内蒙古乌海市课题组 (2009) 基于乌海市进行实证研究, 利用C-D函数, 选取乌海地区1990—2009年的贷款总量、固定资产投资额及GDP作为指标, 采取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分析及脉冲响应分析等计量方法进行研究, 得出金融发展及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是单向促进作用的结论。赵俊英 (2010) 基于VAR模型的协整分析表明, 河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格兰杰因果检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而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影响有限, 因此应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加快郑州区域金融中心建设, 带动全省金融业发展, 以更好地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三、总结与评价

总结:从已有文献来看, 区域金融差异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 还没有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 国内外学者纷纷运用金融发展理论及区域经济理论, 解释各国区域金融差异的实际问题。由于金融体制与金融市场存在较大差异, 国内外学术界对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角度也不同。西方关于区域金融差异的研究主要围绕宏观货币经济学来展开, 涉及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区域资金流动、区域利率差异、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等问题。尽管西方学者将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等内容纳入其研究范围, 但是货币政策效应的区域差异始终是西方区域金融研究的中心内容。中国由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国内学者更重视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差异、区域金融差异形成原因、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差异、区域金协调发展策略等方面的研究, 跳出了传统的西方货币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框架, 使区域金融领域的研究拓展到中观层面, 拓展到金融资源的区域空间分布结构及其发展态势层面, 从而丰富了区域金融研究的内涵, 拓宽了金融的区域结构、地区分布、运行机制等问题的研究范围, 为中国区域金融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评价:国内外尤其是国内大部分文献都是运用实证分析来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而理论研究相对较少。现有的理论研究文献都尚未有突破早前的理论。尤其是国内研究还未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 分析较松散, 国外研究大致认为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 而在国内未并形成一致结论。尽管实证研究结论没有一致的结论, 我们可以通过对以往成果的研读, 对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有更深层面的了解, 从而指导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在实证分析上, 中国部分文献还存在问题:第一, 模型建立针对性不够。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中国学者借鉴金融发展理论针对中国特殊的国情进行的, 但国外文献中对金融发展构建的模型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和市场化的调控手段基础之上的, 中国学者在借鉴模型过程中较少考虑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制度变迁等制度因素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价值。第二, 实证研究规范性不够。在区域金融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中, 尽管有大量的数据、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计算软件工具, 但不同的实证研究所取得的结果有很大差别。现有的实证研究无论是从样本选取、分析方法、实证过程还是从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方面都存在着很多有争议的问题,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目前理论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第三, 区域划分科学性不够。现有研究国家层面的文献一般是按照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模式进行区域划分, 这种划分过于笼统, 因为三大区域本身内部差异就比较大, 采用平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会使技术度量失真。另外有部分文献是按照省份划分区域, 虽然区域内部的差异被极大地消除了, 但是有很大数量的区域份额, 需要考虑的区域差异变量如此之多, 很难准确进行实证。

参考文献

[1]Goldsmith, R.W.Financial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Carlin, W.and C.Mayer.2003.Finance, Investment and Growth[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69)

[3]曹廷求, 王希航.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基于山东省各地市的实证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 2006, (1) .

[4]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5]宋艳伟, 李恒炜.中国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07, (6) .

区域金融市场 篇7

虽然金融市场与经济增长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争议,还远未达成一致。然而,大量的文献研究已经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支持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确实存在很强的正相关性,一般性结论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和影响作用,经济增长中的金融因素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区域金融理论从本质上说是属于金融发展理论范畴的,那么以上所述,金融发展理论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的一般性结论应该适用于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杨德勇等2006)。陈先勇(2005)也认为,国家层面上的分析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适用于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他认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尤其在经济起飞阶段,金融甚至是第一推动力。一国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较大差异,虽然有其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但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是一个重要因素。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金融有其特殊的联合功能,从而发挥第一推动力的作用,而且在于金融于经济具有显著的结构调整功能,并通过这种调整产生经济结构重组的直接推动力。发达地区凭着其良好的经济环境,充用调动金融资源而得以迅速发展,而欠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金融资源的利用效率都很低,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无法启动,使其始终难以找到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支大林(2002)也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他把区域金融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概括为增加区域的资本投入和提高区域的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沈丽(2006)尝试进行区域金融分析的深层次研究,以金融发展理论和区域经济理论为依托,界定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及作用机制。分析认为正如戈德·史密斯提出的“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着大致平行的关系”一样,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也是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即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而张军洲(1997)认为,一般经济学认为的金融与经济关系的一般性认识,在许多情况下会被打破。这是因为:首先,区域经济差异往往与区域金融成长率有着直接关系;其次。经济信用化、信用证券化的发展进程在不同区域是不同步的,因此实物资本的金融化进程必然会有快有慢,同时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第三,经济信用化进程中,金融增长具有超前的效应,在信用化较早、程度较高的地区,金融增长也相对较高,使该地区的经济增长获得更高的金融支持,而且,信用化进程中的金融成长率还具有积累的效应,使受金融增长率约束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呈现出“马太效应”。刘仁伍(2003)也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一般而言,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适用于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趋势,但也可能出现不同于一般的特殊趋势,因为在区域内,金融资源更可能从外部引入,从而出现非均衡的增长前景。金融资源流入的驱动力可能来自人们的某种收益或安全预期;来自区域的优惠税收政策;来自经济运转高效率带来的高资产收益率;来自投机套利机会;来自直接投资机会等等。如果实物资源流入不受区域政策限制,金融资源的流入并不会造成物价的显著上涨,区域就有可能形成所谓超常规的“赶超型”增长,所以,在特定区域内,以区域外融资为主,内部储蓄转化为辅,来推动经济发展,以金融来推动经济增长是可能的。另一方面,如果金融过程出现曲折波动,必将影响经济平稳发展的繁荣,严重时还将引起经济停滞和衰退。

二、实证研究述评

按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研究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另一类是以某省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一)从全国的角度,研究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存在明显分歧。在此根据结论将研究成果分为五大类,分别评述如下:

1、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周立(2002)建立了区域人均GDP增长与金融深化率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证明了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高度正相关的结论,而且以1978年的国有金融相关比率作为金融初始深度指标,证明了初始金融水平会促进此后17年的经济增长,从而认为一定时期的金融发展对长期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艾洪德等(2004)认为这样的结论缺乏稳健性,由此不能证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刘睿(2006)同样运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的正相关关系。

马瑞永(2006)采用的是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最大,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最小,而在东、中部地区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西部地区则出现了上升的趋势。出现上述结果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金融部门规模不经济以及“门槛效应”约束等原因造成的。

以上许多学者大都使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研究的比较少。陈茹渟(2007)认为应该选择面板数据模型建立回归方程,因为数据库显示个体(包括个人、企业、地区或国家)之间一般存在差异,而单独的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并不能有效反映这种差异,如果只是简单使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分析就可能获得有偏结果。此外,面板数据分析能够控制在时间序列和横截面研究中不能控制的涉及地区和时间为常数的情况。张海波,吴陶(2005)就采用面板数据进行研究,能够同时反映研究对象在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向上的变化规律及不同时间、不同单元的特性,可以说明更多的问题。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的增长有促进作用,因此各地区应继续深化金融改革、促进金融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同样使用面板数据的还有,冉光和、李敬,他们以各省国有及国有控股银行贷款与GDP的比值为金融发展的指标,运用工具变量法对误差纠正模型进行回归,对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但郭世辉,马艳娥(2007)认为他们使用的是原始数据,并且以银行的发展代表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没有考虑资本市场,研究存在缺憾。

2、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成负相关关系

艾洪德等(2004)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通过对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模型的实证分析,得出主要结论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东部和全国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中西部二者之间则几乎是负相关的关系,且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可以从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角度做出部分解释;过度开放金融竞争和推动金融的市场化改革,对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反而不利;金融发展并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它只能部分地甚至是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与艾洪德等人结论相似的有王景武(2005),他利用误差修正模型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实证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向因果关系,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则存在相互抑制的因素。

3、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作用不明显

华晓龙,王立平,康晓娟(2004)以各地区上市公司净资产的增长率和银行资产的增长率作为自变量,以各地GDP的增长率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基本不相关,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并且作者对分析结果做出的理论解释与刘兴容(2002)所做的分析一致。而杨德勇等(2006)认为,该模型的研究方法是值得怀疑的:一是模型的样本期短,样本数据少;二是选择模型变量时没有控制其他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三是采用最小二乘法处理面板据是不恰当的。陈茹渟(2007),陈正凯,马丹(2007)等通过研究同样得出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作用不明显的结论。

(二)仅以某省或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

张兵、胡俊伟(2003)以江苏省为例,运用金融发展的两个指标,即货币化程度(M2/GDP)和证券化程度(S/GDP)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得出江苏省的货币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证券化程度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的结论,杨德勇等(2006)解释说,这个结论并不让人感到惊讶,这时由于货币当局的逆周期操作的结果。例如,经济高涨时(GDP)较高时,货币当局就会通过减少M2来熨平经济波动,从而货币化程度较低,经济萧条时的状况可以简单推出。

曹廷求,王希航(2006)首次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框架应用到省区内各地市层次的区域金融研究,对山东全省及其东西部和17个地市的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及山东省的东、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烟台等9地市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泰安市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显著影响。同样是对省区内各地市层次的区域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研究的还有,胡亮(2006)他对浙江省,以及浙江省各个区域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说明人均GDP对金融相关性是正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是显著的。

付海平(2007)对广东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单向的关系;张倩(2007)对陕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陕西省金融发展的对策;王平(2007)对西藏地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的金融增长成为促进西藏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小结与评论

从目前国内研究结论看,大多数的研究支持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是一种密切联系的互动关系,认为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下转第135页)(上接第94页)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而少数研究则认为:我国各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小,甚至中西部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则几乎是负相关的关系,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与银行资产的增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明显,甚至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不利等,这些存在的分歧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因此,现有的实证研究无论是从样本选取、分析方法、实证过程还是从实证结果的理论解释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争议的问题,这也从侧面反应了目前理论界在这一研究领域的不足。

摘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对象,这也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的焦点。当金融发展理论在区域层面上拓展就形成了区域金融理论,那么区域金融理论探讨的核心自然就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在区域上的表现,或者说是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在此仅就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加以概述。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区域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谈儒勇.金融发展理论与中国金融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2]支大林.中国区域金融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3]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实证与政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区域金融市场 篇8

经济增长是各国所追求的首要宏观经济目标, 而一国的金融体系与金融结构对其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 其基本功能是满足经济增长的投资、融资和其他服务性需求, 对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学家们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谓烟如浩瀚。Goldsmith对经济发展与金融结构的关系做了系统的研究, 揭示了金融相关比率与金融增长的关系。后来的研究进一步补充了金融结构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Mc Knnoni和Show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抑制的经验, 提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货币资本和物资资本之间的补充性的假说。Patrick等考察了金融市场及微观经济基础, 提示了金融市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动员和配置资本的贡献, 并提出了对于经济增长的供给引导假说和需求导向融资的假说。Murinde考察了发展中国家金融系统的扭曲, 提出了消除信贷控制的措施, 提倡金融系统的自由和促进金融深化。概括来讲,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第一, 降低了物物交换中因需求和时间的双重巧合障碍而存在的用于评估商品品质、掌握商品信息的单位交易成本, 便利了交换, 使市场范围扩大, 专业化程度提高。第二, 作为动员储蓄和投资的最佳途径, 通过吸收社会中的闲散资金并转化为储蓄, 为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来源。第三, 可增强资本的流动性,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资本效率。

金融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增长, 关键在于构建发达的融资和投资体系, 形成有效的融资和投资转化机制, 而这正是金融中心的本质所在。金融中心在本质上承担的是金融中介功能, 是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集中交易的场所, 是“中介的中介”, 是合理、高效配置金融资源的场所。正是由于金融中心能够有效地引导风险交易、配置资本、动员储蓄, 提供对产品、服务和金融合同的交易等, 才能产生对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作用。金融中心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金融中心可以为本区域企业提供投融资便利。金融中心是资金的集散地, 它可通过其发达的金融市场、金融体系为本地区的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消除资金瓶颈, 如通过风险投资、银团贷款、企业债券等多种方式满足企业多种形式资金需求, 可以有效地解决该地区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 金融中心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也为本地区的资金盈余者提供了多样性的投资渠道。这样既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又可以根据市场供求关系, 优化资源配置, 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

第二, 金融中心可以促进本地区金融及相关产业发展。金融中心将刺激本地区金融市场与基础设施的发展, 创造更多的金融业以及法律、会计、通讯等行业的就业机会, 同时促进金融业相关的产业, 如交通运输业、房地产业、通讯产业、信息媒体产业等的发展, 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第三, 金融中心可以促进本地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金融中心具有较完善的市场机制、竞争机制及信息、资金条件, 为本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较好的环境, 从而有助于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第四, 金融中心可以促进本地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金融中心不仅会吸引外国的金融机构与资金流量, 而且会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金融、贸易和行业的信息流量, 从而吸引跨国公司在本区域内进行投资, 包括设立地区总部或海外总部。跨国公司可利用金融中心相对优越的资金、信息、人才、外汇兑换以及法律政策条件等, 在金融中心所在地或经济带开展业务活动。由此, 金融中心加强了本地区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促进本地区经济国际化。

第五, 金融中心可以提升地区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金融机构通过在金融中心设立分支机构, 依赖其强大的资源、人才、经验和技术优势, 以较小的成本, 提供较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以此换得较高市场占有率, 形成金融机构的规模效应。同时, 金融机构在金融中心的大量聚集使得机构间的合作和人员的交流频繁, 形成集聚效应。金融中心利用交通、通讯、传媒及相关制度等作为媒介, 将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向其影响范围内扩散和传播, 产生辐射和带动作用。金融中心的资金、技术、人才和其他方面的实力越雄厚, 辐射的范围越大, 越能够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二、区域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现阶段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金推动, 是以金融为主导的经济增长, 所以要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经济结构难于调整、金融状况不佳等问题, 应该寻求更多的金融支持。建立区域金融中心的目的, 就是要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 从而更好地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服务。建立区域金融中心对于发展区域经济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一,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吸引资金, 化解历史包袱。在改革中要解决企业冗员问题、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 等等, 需要巨大的改革成本, 某种程度上讲资金匮乏就是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 当然更是地区经济落后的结果。区域金融中心可以聚集社会资源, 并按照社会资源的需要进行调节, 可以提供一种制度上或机构上的流动性安排, 解决中长期融资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这是金融中心中介的基本功能。

第二,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从我国的产业结构看, 需要区域金融中心发展对区域经济推动作用的主要是老工业区、欠发展地区, 这些地区产业绝大多数是以采掘业、原材料工业、冶炼工业、能源工业、重型机械制造业以及常规兵器制造业、尖端武器制造业等为主的重工业, 重工业比重高, 轻工业比重低。轻、重工业的比重不仅严重失衡, 而且轻工业的发展水平也非常滞后。另外, 非国有经济发展缓慢。而且在非国有经济中, 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融资活动中, 中小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经营分散、信用等级低, 由于信息搜集成本、监督成本以及道德风险等方面的因素, 使中小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处于弱势。经济增长来源于有效的投资, 筹资和投资是经济起飞的必要条件, 但投资效率即资源的配置效率对增长同样重要。对投资的配置有其自身的困难, 比如生产率风险、项目回报的信息不完全、对经营者实际能力的不可知等。这些内在的困难必然要求建立一个金融中介结构, 要适应现代经济增长的要求, 必须建立发达的社会融资体系, 形成有效的金融体系, 这正是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所在。

第三,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有助于加强金融深化与金融创新。区域金融中心是金融市场内外部交流的纽带和桥梁, 它汇集着大量的国内、国际金融机构, 承担着区域金融市场融通资金和配置资源的功能。金融机构的汇集, 导致相互竞争的加剧, 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的发展, 有效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迫使金融机构不断推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 创建新的金融组织形态, 推动金融创新的持续发展, 促进所在地的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最终使地区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金融体系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国家经济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看, 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 对推动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金融中心已日益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缩影。一个金融中心的崛起, 不仅能够提升一个地区的经济地位和影响力, 而且能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 就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紧密相关, 金融中心的形成, 将有力地促进所在地参与世界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中心的支持, 金融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所在地区建立稳健的金融监管体系, 提高驾驭金融市场和防范金融危险的能力。特别是对像亟须发达金融体系的地区, 发展自身的金融中心, 服务于自身的经济体系, 并通过金融中心连通全球金融市场, 强化金融对经济贸易的支持作用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第四, 区域金融中心促进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金融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推动力, 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 必然要随经济发展走一体化发展之路, 走协调发展之路, 这是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飞跃的主要标志。在国家现有财力、物力不足的情况下, 要解决一些欠发展区域和地区面临的能源开发、交通设施、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原料短缺等迫切问题, 重要的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区内外的各种横向经济联系, 提高区域整体经济实力与市场竞争力, 把结构调整改造与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打破行政壁垒和地区分割格局, 形成统一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分工与协作, 以竞争促进合作, 在合作中实现共赢。而作为生产要素中资金资源重要来源的金融业,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通过优先发展金融, 依托区域金融中心的功能, 并发挥其对地区经济的强大支撑和拉动作用, 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显而易见, 区域金融中心的建立目的就是促进金融资源的有效整合, 促进金融发展, 产生金融聚集效应并得到金融产业的规模效应, 从而促进区域经济全面协调发展。区域金融中心通过对金融这一特殊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中, 改善了金融环境, 又促进金融和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最终在区域内形成金融和谐、区域经济和谐、人与经济和谐、人与人和谐的和谐社会。

摘要:创建区域金融中心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阐述了区域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 探讨了创建区域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提出了借助金融中心的作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区域金融中心,区域经济,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罗纳德·I·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2】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版

【3】尼尔斯·赫米斯罗伯特·伦辛克《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韩廷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经验模型与政策分析》《世界经济》2001年第6期

【5】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1999年第10期

【6】李广众《银行、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经济科学》2002年第2期

【7】曹啸吴军《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格兰杰检验和特征分析》《财贸经济》2002年第5期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及其评价 篇9

关键词:金融生态;生态风险评价;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能值分析

Abstract:Aimed to deepen the study on the financial ecology,we set definition of 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 according to the ecology theory about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for the first time,analyze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t and the traditional financial risk and also the financial ecology assessment,and discuss its assessment principle and methods. With the hope of decrease in its description difficulty,we further establish the simplified assessment framework and corresponding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dices and employ advanced emergy analysis theory from the ecology to depict total development quality of 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y and to boos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financial practice.

Key Words:financial ecology,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ERA),the regionally financial ecological risk,assessment indices,emergy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F8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3-0018-05

开展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研究,是对区域金融生态乃至金融生态的深化研究,是金融生态观念在金融发展实践应用层面的必然要求。解决了金融生态风险评价问题,才能更好地指导人们如何理解、使用和评价金融生态思维模式与管理模式。本文提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概念,并借助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理论,通过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探讨其评价方法。

一、文献综述

从白钦先2001年首先提出“金融生态环境”,到周小川2004年提出“金融生态”,国内金融理论界和金融实业界普遍开展了金融生态本质、金融生态环境评价、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以金融生态为理念的金融发展模式。其中,徐诺金(2005),苏宁(2005),林永军(2005),谢太峰(2006),曾建中(2007)等分别多角度阐述了独到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认为,金融生态是影响金融发展的、由金融内外环境共同构成又相互作用、具有生态特征(依存性、竞争性、进化性、动态平衡性)的大金融环境,从而形成了金融生态的广义概念。

不难发现,金融生态具有宏观层面的涵义,有利于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整体进步以及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但是,毕竟各地区、各领域发展千差万别,这时,如果笼统提及金融生态,难免空洞、缺乏可操作性。为此,区域金融生态概念应运而生,它在继承金融生态总体特征的基础上,较多地突出了区域发展的特殊性。张智峰、陈鑫(2005)阐述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证明金融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环境金融的协调发展是金融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汪祖杰、吴江区(2006)提出了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方法。刘煜辉(2007),李扬、王国刚、刘煜辉(2005)等根据城市的经济基础、企业诚信、金融发展、司法环境、政府诚信、金融部门独立性、社会诚信文化、中介服务发展、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构成一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以这些方面为投入,以城市金融生态现实表征为产出,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得到了对50个大中城市的金融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价。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2006)、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2006)等也各自根据特定区域的实际提出了评价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方法。

然而,还要看到,与金融生态有关的风险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还没有进入人们研究的重点范围,它和传统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何联系,以及如何评价,相应的研究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的研究目标将主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展开。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界定

(一)区域生态风险及其评估

1. 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ER)指一个种群、生态系统或整个景观的正常功能受外界胁迫,从而在目前和将来减小该系统健康、生产力、遗传结构、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一种状况。二十世纪90年代初,美国科学家Joshua Lipton等提出了一套规范化的生态评估框架,被普遍接受。因为它把生态风险的最终受体不仅定义为人类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风险级联)。

同样,可比照生态风险与生态风险评估的定义来描述区域生态风险与区域生态风险评估,只不过要注意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所涉及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等都在区域内具有空间异质性(即参与评价的风险源和其危害的作用结果在区域内的不同地点可能是不同的),因而比一般生态风险评价更复杂。

2. 生态风险评估(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ERA)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美国环保局(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

根据生态学对生态风险的界定,可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定义如下: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考虑区域范围内,由于外部干扰或内部变化而导致的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金融机构、金融头寸的损失以及与此相关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它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有着联系和区别。

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有如下共同特征:

1. 不确定性,即人们事先难以准确预料危害性事件是否会发生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强度和范围,最多具有这些事件先前发生的概率信息,从而根据这些信息去推断和预测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风险类型和大小。

2. 危害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所关注的事件是灾害性事件,而危害性是指这些事件发生后的作用效果对风险承受者(这里指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具有的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将有可能导致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区域金融生态系统内个体多样性的减少、个体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及其机制的改变等。

3. 客观性,即区域金融生态系统不是封闭的和静止不变的,它必然会受诸多具有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因素的影响,也就必然存在风险。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独特性

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与传统意义的金融风险也存在不同点。金融风险只强调某个金融机构或某个金融头寸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而生态风险则通盘考虑了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对整个生态系统受到危害或损失的衡量。具体体现为:

首先,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强调区域金融生态平衡被破坏所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宽泛的,既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营安全甚至区域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金融头寸的损失,又包括与金融生态平衡相比较而显现出来的金融环境的恶性变化,如信用环境恶化、金融法律制度弱化、金融市场体制和机制出现短期不适应、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由此表现出来的非良性变化,等等。总之,和传统意义上的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考虑了可直接货币化的价值损失,又考虑了与金融生态平衡相关的一切方面。这就要求理解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既要了解通常“风险”所具有的不确定性和危害性,又要了解其所具有的内在价值性,即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目的是评价具有危害和不确定性事件对生态系统及其组分可能造成的影响,在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时应体现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和功能移位。

这一点与通常经济学意义上的风险评价不同。在经济学意义上,通常将风险用经济损失来表示,但针对区域金融生态系统所作的风险评价是不可以将风险值用简单的物质或经济损失来表示的。由于金融环境的恶化而带来了具有某种功能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甚至是社会信用水平的缺失,由此造成的损失也是难以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因此,分析和表征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一定要与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以区域金融生态系统的整体价值变化为主要依据。这也就决定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不可能完全实现定量化分析。

其次,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发生的因素即风险源来自与外部和内部,或者兼而有之。外部因素主要有宏观经济环境与政策、法律法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力等方面的变化,内部因素主要有金融体系突发事件、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自身变化等。

最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受体即风险承受者不一定是区域内的金融体系。比如,由于区域内信用环境恶化,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多,进而又影响金融机构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结果很可能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显然,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金融生态系统所受到的影响以及内部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从风险衡量和控制角度来看,存在系统筹划和优化问题,即为了降低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总量,要在系统内部之间进行收益和损失的权衡,所以,借助一些科学的分析方法,如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和方法、金融生态的系统论方法,并可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处理生态风险时的线性规划。

(四)同金融生态评价的比较

现有金融生态评价大多数采用层次分析方法来研究金融生态的结构与质量,得到的结论主要体现为表征金融生态质量的系数或分值,是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层级评价,从而判断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但是,这种评价方法只是定性分析,并没有指出金融生态环境的风险值或者损失。而在这里提出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是一个定量指标,是从价值角度来考虑的。它从理论上提出了一种定量分析区域金融生态价值损失的思路和估计方法,因而具有较高的适用性。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

(一)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原则

由于同传统金融风险相比,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无论从内涵还是从度量范围和方法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也将发生相应变动。概括起来,这些变动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强调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金融生态涉及金融运营的内外各方面,单纯用数据是不能直接和完全来描述这些方面的变化的。比如,不像经济总量可用数据直观表示那样,金融生态的内部调节机制、外部适应机制等质量就不能完全靠数据来表示其好坏的程度。

2. 除了继续使用概率论、随机过程等描述方法外,还要借助于其它技术和方法来完善。在衡量传统金融风险时,概率论、随机过程知识较好地描述了未来收益不确定性和动态变化过程,但从金融生态的复杂性来看,仍需要其它学科知识来补充和完善。这时,系统论可以很好地揭示金融生态内部各子系统及其之间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与联系,从而从深层次衡量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质量优劣和价值损益;规划理论则在要求金融生态系统、某子系统、某组分满足一定约束的情况下,寻求达到金融生态发展的最优目标,充分体现出运筹学的优势。

3. 考虑到在区域尺度内,金融生态的风险源以及评价受体具有空间异质性,因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和风险评价的难度。这时,应该采取一定方法来克服这种复杂性。

(二)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

可参照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论基础,对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进行相应的刻画。

一般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的方法基于风险度量的基本公式:

(1)式中,R为灾难或事故的风险,P为灾难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为灾难或事故可能造成的损失。

因此,对于一个特定的灾害或事故x,它的风险可以表示为:

对于一组灾害或事故,风险可表示为:

在有些情况下,灾害或事故可能被认为是连续的作用,它的概率和影响都随x而变化,则这种风险是一种积分形式,可表示为:

在(2)—(4)式中,x为一定类型的灾害或事故,P(x)为灾害或事故发生的概率,D(x)为灾害或事故造成的损失。

在这里,考虑到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和空间异质性,需要对公式(4)进行修正,以使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能够充分反映这些特性,这时有:

(5)式中,系数表示区域金融生态的结构复杂性,显然,不会小于1,具体取值情况可依据实践经验决定,这时需要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有关的信息和数据资料,掌握各种干扰对风险受体的作用机理,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同时,也要考虑综合效应,即不同的干扰及其影响之间的相关性,有时这些干扰及其影响之间会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关系,或者相互抵消,或者相互增强; 表示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空间异质性,其取值应具体分析所在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结构及其特殊性,依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而定。一般来讲,若某地区对风险的抗冲击强度越大,则取值就越小。

就理论而言,利用公式(5)就可较完整地刻画和衡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大小。但是,也要注意到,在公式(5)中,往往不知道未来将有多少金融灾害或事故发生,并且,其发生的概率也不容易确定,因此,直接利用公式(5)计算区域金融生态风险就非常困难,有时甚至不可能,尤其是在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完善、经济社会发展不稳定、前景不明朗、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等情况下。

鉴于此,需要简化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评价方法并建立相应的框架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便降低评价难度。

(三)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简化框架—指标体系

主要从区域金融生态的构成角度来分析,并针对金融体系内部风险、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金融体系内部风险评价指标。可参照传统金融风险的衡量方法,采用波动率、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VaR(Value at Risk)等分析某个金融头寸或某个金融机构所面临的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并且这几种衡量方法各自存在发挥优势的场合。如,VaR的出现不仅被各种金融机构总裁、公司财务主管和基金经理们广泛地应用,而且,来自金融监管机构的要求也促使VaR得到更进一步地推广。

2. 金融体系与外部相互作用关系—均衡发展状态的风险评价指标。由于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各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作用关系的影响,而且来自外部诸如社会、经济及其部门(政府、企业、个人)等其它方面的变化也将十分重要地影响金融体系的发展,这也是金融生态的本质要求。

对于这部分评价指标,应着重体现金融体系与外部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彼此促进的均衡关系及其动态变化,并反映这种变化的程度和状态。可用以参考的指标应选择相互关系、依存度与和谐性、稳定性、适应性等两方面的可量化或可定性分析的指标,以及相应的评判原则和方法。甚至,还可以利用目前比较流行的连接函数(copula)技术来分析金融体系与外部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变化形态。

3.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可借助于生态学中的能值分析理论。能值(Emergy)是研究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的重要目标函数,通过对生态系统能量—价值过程的分析,为生态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在应用上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生态系统功能,两者的互补关系受到了生态学家的关注,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有益的研究成果。

能值分析法认为,地球上的各种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能,任何资源都包含着一定的太阳能,因此可将一个区域(如国家、地区、企业等)内不同种类、不同量纲的资源统一转换为太阳能值进行比较分析。这需要以太阳能值转换率为中介,计算区域内各种资源的能值及总能值。计算公式为:

(6)式中, 、分别为第i种资源的总能量和能值, 为第i种资源的太阳能值转换率(以单位资源的能量中所含的太阳能值确定),为区域内各种资源的总能值。

基于上面能值分析理论,金融生态的能值分析就是以能值为基准,把金融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不可比较的能量转换成同一标准的能值来衡量和分析,从中评价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综合分析系统中各种金融生态流(能物流、货币流、信息流等),得出一系列能值综合指标(Emergy Indices),定量分析系统的结构功能特征与生态经济效益。那么,进一步基于金融生态系统能值的变化(如波动率),可设计出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的风险评价指标。

四、结论

本文借鉴生态学关于生态风险的评价理论,提出了区域金融生态风险的定义,探讨了评价原则和方法,并建立了简化的评价框架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进一步利用生态学前沿研究成果—能值分析理论,评估区域金融生态整体发展质量。区域金融生态风险方法主要侧重基于价值损失的定量分析,并同传统的金融风险概念以及金融生态评价方法存在着联系和区别。但是,这种方法仍存在着一定局限性,如基于自然学和经济学的实质区别,以能值分析为基础的评价方法存在较多问题,需要在完善区域金融生态风险评价的能值理论和各种反映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的能值计算技术方面下功夫。尽管如此,该方法的提出仍具有理论意义,并且上述问题的突破性解决,将进一步促进该评价方法的深入研究,并将成为下步研究的方向和领域。

参考文献:

[1]白钦先等. 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周小川. 完善法律环境,打造金融生态[N]. 金融时报,2004 -12 -07.

[3]徐诺金. 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 金融研究,2005,(2).

[4]苏宁. 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 金融信息参考,2005,(10).

[5]林永军. 金融生态建设:一个基于系统论的分析[J]. 金融研究,2005,(8).

[6]谢太峰. 关于金融生态内涵与评价标准的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4).

[7]曾建中. 论金融生态系统提出的理论渊源及其假设条件[J]. 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8]张智峰, 陈鑫.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J].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9]汪祖杰,吴江.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3).

[10]刘煜辉. 中国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评价(2006—2007)[M]. 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11]李扬, 王国刚, 刘煜辉. 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M]. 人民出版社,2005,(11).

[12]人民银行洛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金融研究,2006,(1).

[13]人民银行成都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测评研究——对成都市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测评[J]. 西南金融,2006,(7).

[14]付在毅,许学工.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J]. 地球科学进展,2001,(2).

[15]李国旗,安树青, 陈兴龙. 生态风险研究述评[J]. 生态学杂志,1999,(4).

[16]Travis,C. et al. The emergence of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Risk Anal.,1992,12(2).

[17]伍艳. 我国区域金融生态的差异性研究[J]. 海南金融,2007,(4).

[18]胡宝清. 区域生态经济学理论、方法与实践[M].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19]Nath B,et al.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 Beijing:Chines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1996.

[20]赖斯等著. 环境管理[M]. 吕永龙主译.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21]舒建平,应松宝,黄建宏. 证券风险度量理论方法的评述[J].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2006,(4).

[22]姜青舫,陈方正.风险度量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3]王爱民,何信. 金融风险统计度量标准研究[J]. 统计研究,2005,(2).

[24]胡章宏.论金融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与建设[J]. 财贸经济,1997,(12).

[25]张尧庭. 连接函数(copula)技术与金融风险分析[J].统计研究,2002,(4).

[26]Odum H T. 1986. Emergy inecosystems. In: Poluin Ned. Ecosystem Theory and Application. NowYork:John Wiley & Sons. 337~369.

[27]Odum H T.1987.Living with complexity. In: Crafoord Prizein the Biosciences,Crafood Lecture,1987. Stockholm: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 19~87.

[28] 尚清芳,张静, 米丽娜. 定量分析生态经济系统演化的新途径—能值分析[J]. 甘肃科技,2007,(2).

区域金融差距分析研究 篇10

1969年, 戈德史密斯用实证的方法分析了35个国家的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认为经济与金融存在一种粗略的平行关系。而在l973年, 罗纳德·I.麦金农与爱德华·肖提出的“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认为, 由于资本价格和本币价格人为压低形成的“金融压抑”带来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 导致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因此, 只有在金融深化的条件下进行金融创新, 才能缓解乃至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周立 (2003) 以1978年—2000年为时间样本, 对我国及各省市的经济、金融数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收集和整理, 研究了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且分析了区域金融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认为目前只有改变政府治理模式才能真正启动我国的金融市场化改革。谈儒勇 (2000) 采用季度数据对金融发展总体水平与增长水平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金融深度指标反映的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存款货币的相对重要性指标能显著地影响经济的增长。

已有的研究对于区域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研究的比较多, 所关注的问题都集中在寻求金融部门与经济稳定增长之间存在的联系上。但就经济中哪些指标是造成区域金融差距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比较少。因此, 本文采用主要经济指标对金融差距进行分析研究, 提取对于区域金融差距形成的主要经济指标, 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1993年到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的年度数据, 以贷款余额和存款余额表示金融发展水平, 分别对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财政支出、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9个指标进行回归分析, 对于不显著指标进行剔除, 文中列出的指标为显著指标。

二、数据处理

(一) 平稳性检验

在经济领域中, 我们实际遇到的时间序列数据可能只有极少属于平稳序列, 而平稳性在计量经济模型中具有重要地位, 因此有必要对观测值的时间按序列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通过图示法显示不是平稳序列, 所以需要进行协整检验。

(二) 协整检验

由于本文变量数多于两个, 应遵循:如果变量个数多于两个, 即解释变量个数多于一个, 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不能高于任何一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另当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时, 则必须至少有两个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高于被解释变量的单整阶数。对本文数据进行处理。

三.回归分析

(一) 西部情况

1. 存款 (求对数后建模)

Y=2.3135*E+0.9177*K-1.2734*L-0.6882*M-1.8733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 存款将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工业企业增加值,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存款减少。

2. 贷款

Y=0.7725*F-0.3980*H+2.3239*K-1.2741*N-1.9438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贷款将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财政支出,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贷款将减少。

(二) 东部情况:

1. 存款

Y=1.3072*F-124.2555*G+0.003452*H-0.00266*J-2.2225*L+194391.6353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可提高存款;同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财政收入, 农民人居收入增加, 将减少存款。

2. 贷款

Y=3.9629*F-4.5901*L-2.7354*M+2.0647*K-86.1366*G+118301.931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可提高贷款;同样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农民人均纯收入, 工业企业增加值,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加, 将减少贷款。

(三) 中部情况

1. 存款

Y=1.5746*E-1.1517*L-1.2248*M+0.4132*K-4638.1510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可增加存款;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工业企业增加值, 可减少存款。

2. 贷款

Y=-1.9778*E-1.0954*L-0.00160*J+0.8369*K+2.9414*F-67.0410*G+3.8317*N+80452.0228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贷款增加;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 财政收入,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贷款减少。

结论:东部地区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银行存贷款都会增加;增加农民纯收入和消费价格指数, 银行存贷款会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固定资产的投资会增加人民的收入, 进而转化为储蓄。储蓄增加则信贷资金增加, 刺激投资。发达地区凭借其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和活跃的市场, 促进资金的合理流动, 调动金融资源有效配置, 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农民纯收入增加会使农民加大消费, 消费价格指数的增加会使人民的收入相对减少, 因此会影响到人们的储蓄意愿, 储蓄减少, 信贷资金紧缺, 投资减少。

注: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 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影响存款或贷款增加的共同因素;而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农民人均收入是减少存款或贷款的共同因素。

中部地区: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银行存贷款都会增加;增加农民纯收入, 银行存贷款会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们收入增多会加大储蓄, 进而增加信贷资金, 刺激投资。增加农民纯收入, 人们会把增加的收入大部分用于消费, 因此会减少银行中的存贷款。

西部地区: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银行存贷款都会增加;增加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存款会减少;增加财政支出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贷款会减少。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人们收入增多会加大储蓄, 进而增加信贷资金, 刺激投资。增加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 人们收入增加, 由于生活水平不高, 增加的收入用于消费 (如购买大件耐用品, 可能还会动用银行存款) , 因此存款会减少。西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贷款大部分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政府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财政支出会减少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 因此贷款会减少;并且人们对于消费品的价格非常敏感, 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会使人们减少消费, 对于消费品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限制作用, 因此会减少贷款。

四、政策建议

(一) 制定有差别的区域金融调控政策

针对各个区域不同的经济结构、经济状况、制定不同的金融调控政策, 把区域间的金融差距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区间内,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政府在货币供应量的调控及利率、信贷等相关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执行时做到差别对待, 使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有效配置。

(二) 中西部地区要创新资源优势向资源优势的转变

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相比较的一个显著特征是, 经济增长主要由国有金融、国有经济主导和推动。非国有金融部门少, 外资进入有限, 自我积累能力很弱。要加大对落后地区的金融扶持力度, 在金融领域要以市场为导向自主发展, 鼓励制度创新。地方政府则应为区域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信用环境, 从而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支持。中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优势吸引资金, 形成新的增长极, 促进经济金融的快速发展。完善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国家政策扶持力度, 把一些重大项目安排在中西部, 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形成金融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文章以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为指导, 通过选取主要经济指标对金融的发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 以探求两者的相关性, 得出东、中、西部金融差距的决定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差距,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周立.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M) .清华大学出版, 2004.

[2]李旭旦.金融聚集于区域经济发展 (J) .经济学动态, 2007 (4) .

[3]宋翠玲.对我国区际经济与金融差距关联性的实证分析 (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7 (10) .

[4]汤学兵.区域金融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 (J) .理论探索, 2008 (6) .

上一篇:开发运作下一篇:单项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