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分类

2024-07-12

题型分类(精选九篇)

题型分类 篇1

文物 (图片) 、图片、图表, 是特殊的历史材料, 只要完成了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步骤, 掌握从这些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与技巧就可以了。

1.从历史文物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1) 文物图片直接显示的信息一般存在其外形和文物上附着的文字、图案中。

(2) 命题者对文物图片所做的文字注释或说明。这种文字注释, 一般是由于解题需要命题者才加上去的, 因此这些信息有效率极高, 必须高度重视。

(3) 题目给出的是文字图片, 但我们解题时需要把它当成文物实物, 充分想象从这一实物中能获取的信息。

(4) 建议仔细观察图像, 充分提取信息, 由表及里解析。从评分答案看, 设置了“表面信息”、“深层信息”两类高低要求不同的标准, 这是体现能力要求的有力导向。回答时一定要考虑两个方面:一是看到了什么, 二是反映了什么本质特征。

【例题训练】下列货币在我国古代具有开创性历史意义并影响深远的是 () .

A. (1) (3) B. (1) (4) C. (2) (4) D. (3) (4)

2.从历史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主要有:

(1) 对图片、照片本身进行观察。如是历史地图, 应抓住地图反映的主题内容, 掌握其分布情况或反映的基本局势;应当注意时间或时期, 有的则需要根据图中的有关信息作出判断。

(2) 分析历史地图、照片状态形成的原因, 要依据地图反映的时代背景, 结合所学知识, 分清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政治原因和经济原因,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等等。

(3) 对相关多幅历史地图或图片, 一定要找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突出最重要的主题。同时, 要综合分析, 包括其中的原因、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如是其他图片, 则通过图片内容确定其主题或内涵。

(4) 通过图片、照片的文字说明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图片内容说明、图片来源、图片形成时间等。

总之, 应把从图片、照片反映的真实历史场景, 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中, 联系课本相关知识, 进行相应的判断。

【例题训练】下列图片中的情景应出现在哪两次战争期间 () .

(1) 鸦片战争 (2) 第二次鸦片战争 (3) 甲午中日战争 (4)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A. (1) (2) B. (3) (4) C. (2) (4) D. (1) (4)

答案解析:C。中英《天津条约》的签署是在1858年即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列强分区占领北京。由此可判断答案为C项。

3.从图表材料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有:

(1) 通过对不同对象同类数据进行比较, 得出相关认识或结论, 这种情况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处理。

(2) 通过对同一对象不同时期的数据进行比较, 得出认识或结论。这种情况处理起来难度相对较大, 必要时应画出数据变化的曲线图, 再结合所学知识对曲线图进行分析。当然, 有的题目这两种情况均存在。另外, 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还要注意一些有关图表的注释或说明, 它们对我们获取与利用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3) 数据分析题偏重于经济史, 考查的要求往往有两个方面。其一, 要求看出数据变化的轨迹, 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 属于“是什么”的范畴;其二, 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 说明影响数据变化的历史背景, 属于“为什么”的范畴;第三, 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属于“还有什么”的范畴。

【例题训练】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三1913—1918年外国输华棉纺织品总值变化表 (单位:千斤)

——摘编自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 (1895—1927) 》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1913—1918年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其原因。

答案解析:

(从数据上看是总体在下降) 趋势:出口额有起伏, 但总体呈下降趋势。

工程测量题型分类 篇2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各种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各种测量工作的学科。一切不属于地球测量,不属于国家地图集范畴的地形测量和不属于官方的测量,都属于工程测量。

工程控制网是工程项目的空间位置参考框架,是针对某项具体工程建设测图、施工或管理的需要,在一定 区域内布设的平面和高程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由工程建设单位或委托其他测绘单位建立。

施工放样:将图纸上设计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平面位置和高程按设计要求,以一定的精度在实地标定出来。建筑限差:建筑物竣工后实际位置相对于设计位置的极限偏差。

忽略不计原则:若某项误差由m1和m2两部分组成,即其中m2影响较小,当m2小到一定程度时可以忽略不计,即认为M=m1。

归化测设:先采用直接放样法定出待定点的粗略位置P’,然后通过精密测量和计算,将P’归化到精确位置P。

加常数—由于测距零点与仪器三轴交点不重合,以及棱镜中心和目标中心不重合而造成的乘常数——由测距频率、大气条件和投影改正所引起的线状工程测量:为各种线状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与运营管理阶段所进行的测量工作

线路初测是为初步设计提供资料而进行的勘测工作,对初步设计方案中认为有价值的线路进行实施,即实 地选点,定出线路方向,沿线路进行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

线路定测:是在初步设计批准后,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确定线路的位置,并为施工设计收集必要的资料。基平测量:线路初测中,沿线路布设水准点,作为线路高程控制网,叫做基平测量。

中平测量:测定沿线各导线点,百米桩及加桩点的高程,用以绘制线路纵横断面图和专业调查。

两化改正:当初测导线与国家控制点联测进行坐标检核时,应首先将导线测量成果化算到大地水准面上,然后再归化到高斯投影面上,才能与国家控制点坐标进行比较检核,这项工作称为导线的两化改正。建筑方格网:布设成正方形或矩形格网形式的施工控制网称为建筑方格网。

建筑基线:布设在建筑场地中一条或几条相互垂直的,作为施工放样的依据的基线,称为建筑基线。

二、填空20分 每空一分

工程控制网按用途分为测图控制网、施工控制网、变形监测网、安装控制网。

精密定线方法:外插定线;内插定线短边方位传递误差源:仪器对中误差、目标偏心误差、望远镜调焦误差、经纬仪垂直轴倾斜误差等。线路初测内容:选点插旗、导线测量、高程测量(基平测量、中平测量)、带状地形测量 线路定测内容:中线测量、中桩测量及曲线测设、水准测量及纵横断面测绘 桥梁施工测量工作内容:桥桥轴线长度测量、施工控制测量、墩、台中心定位、墩、台细部放样以及梁部放样。

建筑方格网特点:分级布置、采用施工坐标系; 考虑建筑群布局,边长取整数;测设精度高,先测设,再归化;点位须长期保存。高层建筑高程传递方法主要有悬挂钢尺法和全站仪天顶测距法两种

三、简答

工程测量各阶段的任务是什么

规划设计阶段的测量工作:测绘地形图和纵、横断面图

施工建设阶段的测量工作:按设计要求将设计的建构筑物位置、形状、大小及高程在实地标定出来,以便进行施工;工程质量监理

运营管理阶段的测量工作:竣工测量以及变形监测与维修养护。

测量监理的工作任务是什么

•在正式施工开始时,对控制网进行全面复测、检查

•验收承包人的施工定线

•验收承包人测定的原始地面高程

•对桥梁施工还需进行桥梁下、上部结构的施工放样的检测

•对每层路基的厚度、平整度、宽度、纵横坡度进行抽查,检查施工单位的内业资料是否真实•审批承包人提交的施工图

按范围和用途,测量控制网分哪几类,作用 分为全球控制网、国家控制网、工程控制网

全球控制网用于确定、研究地球的形状、大小及其运动变化,确定和研究地球的板块运动等。

国家控制网提供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地理坐标系统:保证国家基本图的测绘和更新;满足大比例尺图测图的精度要求;为精密地确定地面点的位置提供已知点,及其在特定坐标系下的坐标。

工程控制网的作用是为工程建设提供工程范围内统一的参考框架,为各项测量工作提供位置基准,满足工程建设不同阶段对测绘在质量、进度和费用等方面的要求,也具有控制全局、提供基准和控制测量误差积累的作用。

工程控制网建网步骤

1)确定控制网的等级;

2)确定布网形式;

3)确定测量仪器和操作规程(国家或行业规范);

4)在图上选点构网,到实地踏勘;

5)埋设标石、标志;

6)外业观测;

7)内业数据处理;

8)提交成果。

施工控制网与测图控制网相比有什么特点

1)控制的范围较小,控制点的密度较大,精度要求较高;

2)使用频繁;

3)受施工干扰大;

4)控制网的坐标系与施工坐标系一致;

5)投影面与工程的平均高程面一致;

6)有时分两级布网,次级网可能比首级网的精度高。

放样方法

2.1 直接法

距离:钢尺法测设、经纬仪定线、测距仪法测设

点位放样:极坐标法、全站仪法、距离交会法、角度交会法、直接放样法

铅垂线放样:经纬仪+弯曲目镜法、光学铅垂仪法、激光铅垂仪法

2..2 归化法

放样点位:距离交会归化法、角度交会归化法

线路复测、护桩设置的目的,方法

复测内容:转向角测量、直线转点测量、曲线控制桩测量和线路水准测量。

复测目的:恢复定测桩点和检查定测质量,而不是重新测设,所以要尽量按定测桩点进行。

护桩目的:中桩点在施工中将被填挖掉,因此在线路复测后,路基施工前,对中线的主要控制桩,如交点、直线转点及曲线五大桩,应设置护桩。

高考英语题型分类破解 篇3

一般来说,常见的高考阅读题型有:细节题、词汇题、主旨题、推理题、结构题。

细节题

细节,一般是对某一具体的人或事的详细描述或说明。而细节题则是针对细节提问,考查学生的跳读能力、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综合判断及推理分析的能力。细节题在高考阅读中比重最高,也是学生犯错频率最高的题型。解细节题时,运用三步定位法能一定程度上提高正确率。所谓“三步定位法”是指解题时,我们先通过题干信息来选择定位词,一般多通过题干中的名词、动词、数词来进行。选好定位词后,返回原文,查找这个词是在文中哪句话中出现的。题目的答案一般就包含在这句话中。

例如:2006年高考英语全国卷II阅读理解B篇(见本刊2007年3月号赠卷)

47. In which year did the former first lady Jacqueline die?

A. 1934B. 1960

C. 1964D. 1994

【分析】本题根据题干中的专有名词Jacqueline,马上将信息定位到了文章第4段。继续读这段,会发现“May 19,1994”这天发生的重大事情正是Jacqueline died,很显然答案为1994,选D。(这篇阅读理解的其他几个题目基本都是细节题,建议大家不妨用定位法练习一下。)

词汇题

在高考英语阅读中遇到的词汇可分为“生词”和“熟词”。“生词”,也就是常说的“超纲词汇”,一般文章会通过下定义、类比、举例等方式对其进行解释,答案就在“生词”附近的句子中。 “熟词”主要是大纲要求的词汇,但考查的是它在语篇中的特定含义。考查代词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熟词”类题中常见的一种,需要依据上下文推断解题。对于“熟词”类词汇题,可以根据文章上下文内容确定,而且答案一般也在该词附近。

例如:2001年高考英语全国卷阅读理解A篇

Shanghai: Car rentals(出租)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s an inexpensive way of taking to roads. Business people, foreigners and families alike are making good use of the growing industry.

The first car rental firm opened in Shanghai in 1992 and now 12 car rental players are in the game, with more than 11,500 cars in their books.

The largest player—Shanghai Bashi Tourism Car Rental Center offers a wide variety of choices — deluxe sedans, minivans, station wagons, coaches. Santana sedans are the big favorite.

....

56. The words "deluxe sedans", "minivans" and "station wagons" used in the text refer to _________.

A. cars in the makingB. car rental firms

C. cars for rent D. car makers

【分析】该题属于“生词”类词汇题,直接通过定位在第3段找到“生词”。发现这三个词是用来解释前面说到的“choices”,而根据“Bashi Tourism Car Rental Center offers a wide variety of choices”,可以很容易得出正确答案C。

主旨题

主旨题是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每年高考英语试卷中都会出现3~4题(即6~8分),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的把握情况。解答这类题可以运用如下方法:

1、抓主题句

主题句表达文章中心思想,在文章中通常位于第一段首句、第一段末句和全文末句等处,阅读时要特别注意。

2、抓文章逻辑结构

文章主题出现的位置对应于文章逻辑结构中的一个部分,而在高考阅读中以“总-分-总”结构类型题居多。所以重读文章首、尾两段以及每段首句,对把握文章结构和主旨理解有很大帮助。

例如:2002年高考英语北京卷阅读理解E篇

Since 1989, Dave Thomas, who died at age 69, was one of the most recognizable faces on TV. He appeared in more than 800 commercials for the hamburger chain named for his daughter. "As long as it works," he said in 1991, "I'll continue to do those commercials."

....

"The Dave you saw on TV was the real Dave," says friend Pat Williams. "He wasn't a great actor or a great speaker. He was just Joe Everybody."

71. What is the article mainly about?

A. The life of Dave Thomas.

B. The dream of Dave Thomas.

C. The schooling of Dave Thomas.

D. The growth of Dave Thomas's business.

【分析】本题是典型的主旨题,通过首段介绍Dave Thomas的商业发展,很多同学都误选了D项。但读完文章尾段后,再和首段对应,不难发现文章评论得更多还是Dave Thomas这个人,而不是他的商业经营,所以正确答案是A。

结构题

最近两年,结构题频繁在各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出现,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题型。这种题型源于TOEFL阅读的结构题,就其考查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两种:考查考生对整个文章结构的把握;考查考生根据现有文章预测后文内容的能力。解第一种类型的,一般可通过仔细阅读文章首尾两个段落以及中间各段落的首句或尾句,根据其内在逻辑关系及内容来进行判断。而解第二种类型的结构题,则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重点依据尾段内容(特别是尾段最后一句话)做出判断。

例如:2005年高考英语江苏卷阅读理解E篇

The twentieth century saw greater changes than any century before: changes for the better, changes for the worse; changes that brought a lot of benefits to human beings, changes that put man in danger. Many things caused the changes, but, in my opinion, the most important was the progress in science.

Scientific research in physics and biology has vastly broadened our views. It has given us a deeper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of matter and of the universe; it has brought us a better understandings of the nature of life and of its continuous development. Technology —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 has made big advances that have benefited us in nearly every part of life.

The continuation of such activitie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will result in even greater advantages to human beings: in pure science — a wider and deeper knowledge in all fields of learning; in applied science — a more reasonable sharing of material benefits, and better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adly, however, there is another side to the picture. The creativity of science has been employed in doing damage to mankind. The applic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 the development and production of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has created a real danger to the continued existence of the human race on this planet. We have seen this happen in the case of nuclear weapons, although their actual use has so far occurred only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number of nuclear weapons that have been produced and made ready for use is so large that if the weapons are actually used, the result could be the ruin of the human race, as well as of many kinds of animals.

William Shakespeare said, "The web of our life is of a mingled yarn (纱线), good and ill together." The above brief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only one part of human activities — science seems to prove what Shakespeare said. But does it have to be so? Must the ill always go together with the good? Are we biologically programmed for war?

72. Which of the following best shows the structure of the passage?

① = Paragraph 1② = Paragraph 2

③ = Paragraph 3④ = Paragraph 4

⑤ = Paragraph 5

【分析】该题为结构题的第一种类型。针对该题,在文章首段的最后一句话,通过转折词but找到主题,第2段、第3段的主题句都出现在段尾,都讲了科技带来的benefit,从正面印证了主题。而第4段首句的sadly和however,表明文章转入另外一个方面的论证,而且是反面的论证。接下来的全文尾段用Shakespeare的话再次总结主题。根据这个分析,可以很容易地看出这篇文章的整体结构是“总-分-总”式,在“分”的部分又分为正、反两方面,选A。

又如:2006年高考英语重庆卷阅读理解E篇

The flag, the most common symbol(象征) of a nation in the modern worl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ancient. With a clear symbolic meaning, the flag in the traditional form is still used today to mark buildings, ships and other vehicles related to a country.

The national flag as we know it today is in no way a primitive(原始的) artifact. It is, rather, the product of thousands of years' development. Historians believe that it had two major ancestors, of which the earlier served to show wind direction.

....

These flags developed very slowly into modern flags. The first known flag of a nation or a ruler was unmarked: The king of China around 1000 B.C. was known to have a white flag carried ahead of him. This practice might have been learned from Egyptians even further in the past, but it was from China that it spread over trade routes through India, then across Arab lands, and finally to Europe, where it met up with the other ancestor of the national flag.

75. What will the author most probably talk about next?

A. The role of China in the spread of the national flag.

B. The second ancestor of the national flag.

C. The use of modern flags in Europe.

D. The importance of modern flags.

【分析】本题属于结构题中的预测后文类型。文章首段很明显是对“flag”做了一个整体介绍,从第2段开始推出文章要介绍的主要内容“national flag”。同时,根据第2段尾句可知national flag有两个ancestors。再结合尾段内容,特别是尾段最后一句“where it met up with the other ancestor of the national flag”,很容易推测出作者即将要讲到的内容是另外一种 ancestor。所以选B。

推理题

推理题所涉及的内容可能是文中某一句话,也可是某几句话。在解题时,都要以文字信息为依据,既不能做出在原文中找不到文字根据的推理,也不能根据表面文字信息做多步推理。所以,推理题的答案只能是根据原文表面文字信息一步推理得出的答案,即对原文某一句话或某几句话所作的同义改写(paraphrase)或综合。具体在解题时的步骤就是: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或选项中的线索找到原文的相关句,读懂原句后,对照选项进行比较,找出其中对相关原句进行同义改写或综合概括的一项。

针对推理题的不同形式,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假如题干中有具体线索,根据具体线索找到原文相关句(一句或多句),然后做出推理;

2、假如题干中无线索,如题干为“It can be inferred/concluded from the passage that ______”等,先快速浏览一下4个选项,根据常识排除不太可能的选项,然后在剩余的选项中找到关键词,回到原文寻找其相关句并做出推理;

高考物理计算题热点题型分类例析 篇4

斜面模型是中学物理最常见的模型之一, 各级各类考题都会出现, 涉及的内容有力学、电学等.相关方法有整体与隔离法、极值法、极限法等, 是属于考查考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模型之一.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

例1 (2012年高考浙江卷) 如图1所示, 与水平面夹角为30°的固定斜面上有一质量m=1.0 kg的物体.细绳的一端与物体相连, 另一端经摩擦不计的定滑轮与固定的弹簧秤相连.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 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关于物体受力的判断 (取g=9.8 m/s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零

(B) 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大小为4.9 N, 方向竖直向上

(C)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槡3N, 方向竖直向上

(D)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为4.9 N, 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解析:由弹簧秤的示数为4.9 N可知细绳对物体的拉力大小也为4.9 N, 刚好等于物体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因此物体在重力、绳子的拉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作用下能够保持平衡状态, 故选项 (A) 正确, 选项 (B) 错误;由平衡条件, 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 N, 方向垂直斜面向上, 故选项 (C) 、 (D) 错误.答案: (A)

二、叠加体模型

叠加体模型在历年的高考中频繁出现, 一般需求解它们之间的摩擦力、相对滑动路程、摩擦生热、多次作用后的速度变化等, 另外广义的叠加体模型可以有许多变化, 涉及的问题更多.叠加体模型有较多的变化, 解题时往往需要进行综合分析.

例2 (2012年高考江苏卷) 如图2所示, 一夹子夹住木块, 在力F作用下向上提升.夹子和木块的质量分别为m、M, 夹子与木块两侧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f.若木块不滑动, 力F的最大值是 ()

解析:夹子与木块两侧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均为f, 则木块向上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为, 对整体受力分析可知, 若保证木块不滑动, 力F的最大值由:F- (m+M) g= (M+m) a, 整理可得:, (A) 选正确.答案: (A) .

三、含弹簧的物理模型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 和弹簧有关的物理试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考命题常以弹簧为载体设计出各类试题, 这类试题涉及静力学问题、动力学问题、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问题、振动问题、功能问题等, 几乎贯穿了整个力学的知识体系.

对于弹簧, 从受力角度看, 弹簧上的弹力是变力;从能量角度看, 弹簧是个储能元件.因此, 弹簧问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备受高考命题老师的青睐.题目类型有:静力学中的弹簧问题、动力学中的弹簧问题、与动量和能量有关的弹簧问题.

例3 (2012年高考江苏卷) 某缓冲装置的理想模型如图3所示, 劲度系数足够大的轻质弹簧与轻杆相连, 轻杆可在固定的槽内移动, 与槽间的滑动摩擦力恒为f.轻杆向右移动不超过l时, 装置可安全工作.一质量为m的小车若以速度v0撞击弹簧, 将导致轻杆向右移动.轻杆与槽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且不计小车与地面的摩擦.

(1) 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求轻杆开始移动时, 弹簧的压缩量x;

(2) 求为使装置安全工作, 允许该小车撞击的最大速度vm;

(3) 讨论在装置安全工作时, 该小车弹回速度v'和撞击速度v的关系.

解析: (1) 轻杆开始移动时, 弹簧的弹力F=kx (1) ,

且F=f (2) , 解得 (3) .

(2) 设轻杆移动前小车对弹簧所做的功为W, 则小车从撞击到停止的过程中, 由动能定理得

同理, 小车以vm撞击弹簧时, 由动能定理得

(3) 设轻杆恰好移动时, 小车撞击速度为v1, 由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得 (7)

四、传送带问题

皮带传送类问题在现代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这类问题中物体所受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运动性质都具有变化性, 涉及力、相对运动、能量转化等各方面的知识, 能较好地考查学生分析物理过程及应用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能力.

例4 (2012年高考安徽卷) 如图4所示, 装置的左边是足够长的光滑水平台面, 一轻质弹簧左端固定, 右端连接着质量M=2 kg的小物块A.装置的中间是水平传送带, 它与左右两边的台面等高, 并能平滑对接.传送带始终以u=2 m/s的速率逆时针转动.装置的右边是一光滑曲面, 质量m=1 kg的小物块B从其上距水平台面高h=1.0 m处由静止释放.已知物块B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 l=1.0 m.设物块A、B间发生的是对心弹性碰撞, 第一次碰撞前物块A静止且处于平衡状态.取g=10 m/s2.

(1) 求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大小;

(2) 通过计算说明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后能否运动到右边的曲面上;

(3) 如果物块A、B每次碰撞后, 物块A再回到平衡位置时都会立即被锁定, 而当它们再次碰撞前锁定被解除, 试求出物块B第n次碰撞后的运动速度大小.

解析: (1) 设物块B沿光滑曲面下滑到水平位置时的速度大小为v0.由机械能守恒知, 得

设物块B在传送带上滑动过程中因受摩擦力所产生的加速度大小为a, 则μmg=ma.

设物块B通过传送带后运动速度大小为v, 有

联立解得v=4 m/s,

由于v>u=2 m/s, 所以v=4 m/s即为物块B与物块A第一次碰撞前的速度大小.

(2) 设物块A、B第一次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V、v1, 取向右为正方向, 由弹性碰撞知, 解得

即碰撞后物块B沿水平台面向右匀速运动.

设物块B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最大位移为l', 则0-v12=-2al', 得

所以物块B不能通过传送带运动到右边的曲面上.

(3) 当物块B在传送带上向右运动的速度为零后, 将会沿传送带向左加速.可以判断, 物块B运动到左边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v1, 继而与物块A发生第二次碰撞.设第二次碰撞后物块B速度大小为v2, 同上计算可知

物块B与物块A第三次碰撞、第四次碰撞……, 碰撞后物块B的速度大小依次为

则第n次碰撞后物块B的速度大小为

五、碰撞和“类碰撞”问题

例5 (2012年高考全国卷) 如图5, 大小相同的摆球a和b的质量分别为m和3m, 摆长相同, 并排悬挂, 平衡时两球刚好接触.现摆球a向左拉开一小角度后释放.若两球的碰撞是弹性的,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 两球的速度大小相等

(B) 第一次碰撞后的瞬间, 两球的动量大小相等

(C) 第一次碰撞后, 两球的最大摆角不相同

雅思大小作文写作题型分类 篇5

地图题

饼图

曲线图

混合图

柱状图

表格图

雅思大作文6大题型(按文章逻辑分)

1.for&against,或者是advantage&disadvantage

支持反对类型/有点缺点类型

2.discussion

讨论型

3.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你对某观点的赞成/反对程度

4.cause&effect

问题产生原因和影响

5.problem&solution

问题说明和解决方案

6.compare&contrast

两种观点比较

雅思大作文12大题型(按文章主题分)

一、教育类

A.理论与实践

1.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性。

2.为什么要上大学。

3.大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的关系。

4.高中毕业的学生是否应该在去大学前要工作或旅游一年

5.高中生评估和挑战老师,会不会没有尊重没有纪律性。

6.成功人士所需素质是不是必须从大学或相似的科研学术机构中去学习。

B.男女生问题

7.大学专业招收的学生男女比例是否应该协调。

8.男女分校的利弊。

二、体育活动类:

1.学生花时间练习体育运动的利与弊/该不该。

2.体育活动造成竞争而非合作的是否应该提倡。

3.体育盛事是否有利于缓解世界紧张局势可以维护世界和平。

三、语言类

1.如何说服他人学习自己母语。

2.英语流行的利弊。

3.机器翻译的发展是否导致不必学外语。

4.英语和国际旅游业的流行会不会导致小语种和小民族的伤害。

四、新闻广告类

1.人们是否只应阅读真实事件或人物。

2.新闻的真实性和好的工作者的素质有关系吗。

3.广告的利与弊。

五、青少年成长类

1.学生变异行为或态度的原因和改善。

2.家庭小孩的惩罚教育是否有效。

3.学生压力是否很大。

4.父母是否应该限制小孩看电视玩游戏而应该看书学习。

5.儿童的性格来自先天还是后天培养。

6 儿童要学会竞争还是学习合作。

7 课余参加有偿劳动是否可以提倡。

六、老年人类

1.我们这一辈人和上辈人区别的重要方式。

2.公司55岁的老人是否应该退休把位置让给年青人。

3.年青人比老年人社会地位高的原因和怎么改善。

七、科技与传统类

1.电脑电视录相等是否替代书籍成为传媒和教育的工具。

2.电脑的普及是否会取代老师的对学生的教育。

3.建立博物馆的目的和手段有哪些。

4.网络的普及影响到生活中家庭成员或是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

5.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多少潜在的危机呢。

6.技术发展是否影响娱乐习惯从而减少创造力。

7 生命工程中的器官移植和试管婴儿等是否符合人道。

八、金钱类

1.人类登月类似研究浪费金钱和时间么。

2.医生应以救人为主,不论病人之贫和利益。

3.向朋友借钱会否影响友谊及其原因。

4.花钱买东西或用东西交换的各自好处你喜欢哪种?

5.体育专业的费用是否应该应该比其它重要专业的费用多。

九、国家政府类

1.政府是否应该重视传统和艺术。

2.发展中国家是应该致力于发展本国的科技研究还是去发展人文教育呢。

3.政府花钱在艺术上还是其他事情上。

4.政府财政支持在科学上还是语言商业上。

5.你的国家城乡差距大的原因和解决。

6.电影教给你其他国家的哪些概况

7.富国是否应该帮助穷国。

8.你的国家和其他地方有何相似,如何相似。

9.政府是否该为母亲的工作提供帮助和资源。

10.国外工作一段时期对个人和国家有何影响。

十、变革类

1.发明什么是你的愿望。

2.改变家乡的一个重要举措。

3.新千年是否符合世界变化的机会和你希望如何变化。

4.人类为什么变得长寿。

十一、环境类

1.如何改进地区公园或国家公园。

2.动物做宠物还是野生动物。

3.是否应该关闭动物园。

4.小轿车是否利大于弊。

5.吸烟是否应该非法化。

6.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环境保护是应该由个人,团体(公司)和政府来共同承担。

十二、个人看法类

1.拥有土地后如何运用。

2.喜欢亲自动手还是喜欢机器。

3.对独处还是和朋友相处的看法。

4.玩游戏是否一定要赢。

5.安乐死是否会合法化。

6.游客是否应当遵从当地风俗习惯。

7.堕胎应该提倡还是认为是非人道。

8.对现在工作压力大但是闲暇时间非常少有什么看法。

9.名人是否因隐私付出代价及是否应该拥有此权

10.工作需要的转变和自身适应。

雅思写作范文:与外星人沟通

Task:Some scientists believe that intelligent life forms may exist on other planets and some want to send messages to contact them. Others think it is a bad idea because these life forms may be too dangerous.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wn opinion.

题目讲解:

双方观点讨论型,首段可不用明确自身观点,但结尾要明确自身观点。新话题,在联系外星人方面,可从科技、人类生活质量角度详细论述;反对联系外星人方面,可从其性格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外星人的意图与未知的能力角度出发,具体阐述。本文自身观点是在人类自身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可以试图寻找外星人,但无法确保人类生命的情况下,最好不要联系打扰外星人的生活。

Sample answer:

With advancement of societal technology, certain scientists work for looking for other intelligent life forms who may not exist on the earth such as aliens. While some people argue that contacting with them is likely to bring danger to human. Therefore, the essay aims to critically discuss both views and come up with my own opinion.

That a number of researchers try to find other planets’ living species has to be admitted that pursing that curiosity is one of mankind’s nature. Additionally, by exchanging ideas with aliens about historical progression and academic discussion and so on, mankind’s world has the opportunity to make immense progress in modern technology by giving inspirations to scientists for pushing the frontiers of science which may solve particular thorny issues such a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n the other hand, as far as some researchers are concerned,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eople to possess an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who live on other planets in order to avoid diseases and disasters brought by serve atmosphere pollution and doomsday respectively.

While, simultaneously, others claim that touching with aliens probably breaks seemingly peaceful earth and brings unexpected danger. Firstly, it is likely that being greedy, exploitative and violent, aliens are searching for somewhere to harvest for water, minerals and fuel, contributing to meeting unprecedented risk by telling them the man’s existence. Furthermore, people know nothing of extraterrestrial intelligence intentions and capabilities so it is impossible to predict whether they will be benign or hostile. For example, earthlings will may be slaughtered and enslaved as colonized countries in the past time.

From a personal perspective, earthlings can try to search for other unique life forms in various planets, but without promising to guarantee human’s lives, it would not better send messages to aliens and disturb their daily lives.

(300 words)

雅思写作范文:网络使我们失去交流能力

Task:More people are using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s to communicate. Therefore, people are losing the ability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face to face. To what exte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Sample answer:

Now you are benefiting from the use of mobile phone and the Internet as social interaction media, could you imagine what your daily lives would be without these inventions? Some people claim that individuals are gradually losing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skills. Nevertheless, from personal perspective, online communication cannot make people lose the ability of offline communication.

Apparently, excessive use of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phones has been undermining 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offline. Even during a face-to-face conversation, it is no rare thing that everyone is busy looking at his cell phones, neglecting his friends or families across the dinner table. In addition, it has become incredibly easy to contact each other electronically and share information instantly in social community. Gone are the days when people could only communicate via fixed telephone or writing letters which took several days to reach others. So no one is not crazy about smart phones and computers which boast cutting-edge functions like sharing photos and videos with more friends simultaneously.

In spite of the popularity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mentioned above, never should we turn a blind eye to the irreplaceablity of face-to-face communication. It is common that many schools impart knowledge to students by teaching in classrooms instead of distance education. The same is true of the cooperation among companies, which needs face to face conversation to acquire trust with each other in advance. Furthermore, although online contact may possess increasing numbers of friends, the permanence of mutual relationships cannot lack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which can be confirmed by the example of the closest friends and even loving couples. Besides, solving tricky issues are generally more effective and more convenient by surrounding colleagues or friends then by those who live and work in remote places and need online communication.

As far as social interaction is concerned, although the cell phone and the Internet have updated the lives of the current generation. People cannot forget how to make offline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

(325 words)

雅思写作范文:科技提高食品质量

Task: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the technological and scientific advances have made greater changes to the range and quality of our food. Some people regard it as an improvement while others believe that the change is harmful. Discuss both views and give your own opinion.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食品的种类,质量都有了提高。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好的,也有人觉得这样是有害的。讨论双方观点,并给出你的意见。

Sample answer:

When it comes to the issue about how to judge the use of technologies on food, some people may argue that it contributes to a wider range of available food with better quality for human beings, but others believe that such advances may bring detriments to people’s health.

On one hand, thanks to the modern technologies, human beings are potent to enjoy a wider range of food than before. In the past, people could only enjoy some specific food in specific seasons, such as watermelon in summer. Howeve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ies, such as the green house, it is also available for individuals to enjoy watermelon in any season they like. Thus, the range of food has been exactly enlarged a lot due to th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n the other hand, some potential risks may also exist with the utilization of technologies. It is acknowledged that scientists are eager to explore the mystery of transgene technologies and have adopted some technologies on food. However, the public may be fearful of such new product and even parade to resist transgene food since they cannot know whether some ingredients, after being altered by scientists, would do harm to their health. Considering the short history of transgene food, it is also understandable that human beings are reluctant to accept this new technology.

From my own perspective, it may be inevitable for human beings to adopt some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to improve the range and quality of food, especially with the hybrid rice largely alleviating the famine worldwide. However, the possibility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caused by it may not be ignored, either. Governments and scientists should be more responsible for their behavior and more scientific research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to guarantee that the side effect of new food should be minimal. After all, what human beings intend through technologies on food is a better life, but not death.

化学实验高考题型分类解析 篇6

一、考查实验基本操作能力

例1(2010上海高考)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因素,下列实验操作错误的是( )

【答案】D

【解析】A操作正确;。B操作使澄清的苯酚钠溶液变浑浊,可证明碳酸的酸性比苯酚强,正确;C装置是喷泉实验,可用来吸收氯化氢气体,正确;D项错误,用该装置洗气时,应长管进,短管出。

例2(2009江苏高考)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室常用右图所示的装置制取少量的乙酸乙酯

B.用50mL酸式滴定管可准确量取25.00mL 溶液

C.用量筒量取5.00 mL1.00 mol·L-1盐酸于50 ml 容

瓶中,加水稀释至刻度,可配制0.100 mol·L-1盐酸

D.用苯萃取溴水中的溴,分液时有机层从分液漏斗的下端放出

【答案】B

【解析】A项错,图中导管不能插入 溶液中;B项正确;C项错,量筒读数只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D项错,苯的密度小于水,有机层应在上层,分液时应从分液漏斗的上口倒出。

例3.(2012年海南高考)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可用氨水除去试管内壁上的银镜

B.硅酸钠溶液应保存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中

C.将三氯化铁溶液蒸干,可制得无水三氯化铁

D.锌与稀硫酸反应时,要加大反应速率可滴加少量硫酸铜

【答案】D

【解析】银不溶于氨水,不能用氨水除去试管内壁上的银镜,银镜应用稀硝酸除去;硅酸钠有粘性不能用玻璃塞的瓶装;蒸干三氯化铁溶液时 水解,得不到 晶体,A、B、C均错误,D正确。

二、考查对试验现象、预测与结论的判断

例4. (2012江苏高考)下列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

选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A向两份蛋白质溶液中分别滴加饱和NaCl 溶液和CuSO4 溶液均有固体析出蛋白质均发生变性

B向溶液X 中先滴加稀硝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溶液X 中一定含有

C向一定浓度的Na2SiO3 溶液中通入适量CO2 气体出现白色沉淀H2SiO3 的酸性比H2CO3的酸性强

D向浓度均为0. 1 mol·L-1 NaCl 和NaI 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 溶液出现黄色沉淀Ksp(AgCl)>Ksp(AgI)

【答案】D

【解析】A项错,蛋白质中加入NaCl发生盐析,加入CuSO4发生变性;B项错,若原X中含有SO32-,加入稀HNO3,则会被氧化成SO42-,而与Ba2+生成沉淀,;C项错,反应方程式为:CO2+H2O+Na2SiO3=H2SiO3↓ + Na2CO3,该反应发生的原理为强酸制弱酸,即酸性:H2CO3>H2SiO3,;D项正确,反应总是向着更难溶的方向进行,由于AgI的溶度积比AgCl小,所以优先生成AgI,。

例5.(2011广东高考)下列试验现象预测正确的是 ( )

A、实验I:振荡后静置,上层溶液颜色保持不变

B、实验II:酸性 溶液中出现气泡,且颜色逐渐褪去

C、实验III:微热稀 片刻,溶液中有气泡产生,广口瓶内始终保持无色

D、实验IV: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当光束通过体系时可产生丁达尔效应

【答案】B、D

【解析】A项错,Br2与NaOH溶液反应,上层溶液颜色变为无色。B项正确,产生的SO2与酸性 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项错,NO与空气反应生成红棕色NO2。D项正确,制取氢氧化铁胶体要在沸水中加入饱和的氯化铁溶液,继续煮沸溶液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即可。

三、考查物质的制取、检验、分离和提纯

例6.(2009上海高考)下列实验装置不适用于物质分离的是( )

【答案】D

【解析】A装置可用于分液;B装置可用来分离易升华物质与不易升华物质;C装置是层析,可用来分离物质;D装置是反应装置,不能用来分离物质。

例7.(2011新课标高考)氢化钙固体是登山运动员常用的能源提供剂。某兴趣小组

拟选用如下装置制备氢化钙。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请选择必要的装置,按气流方向连接顺序为________(填仪器接口的字母编号)

(2)根据完整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检查装置气密性后,装入药品;打开分液漏斗活塞_________(请按正确的顺序填入下列步骤的标号)。

A.加热反应一段时间 B.收集气体并检验其纯度

C.关闭分液漏斗活塞 D.停止加热,充分冷却

(3)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产物,小心加入水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溶液中加入酚酞后显红色,该同学据此判断,上述实验确有 生成。

① 写出 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该同学的判断不正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用化学方法区分钙与氢化钙,写出实验简要步骤及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

(5)登山运动员常用氢化钙作为能源提供剂,与氢气相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2)BADC

(3) ①

②金属钙与水反应也有类似现象

(4)取适量氢化钙,在加热条件下与干燥氧气反应,将反应气相产物通过装有无水硫酸铜的干燥管,观察到白色变为蓝色;取钙做类似实验,观察不到白色变为蓝色;

(5)氢化钙是固体,携带方便

【解析】先要弄清各仪器装置的作用:两个带分液漏斗的大试管,是气体发生装置,一制 ,一制 ;盛 的洗气瓶,是吸收 气体的;盛浓硫酸的洗气瓶是干燥气体的,;盛无水氯化钙的干燥管是用来防止外界空气、水蒸气进入盛钙的硬质玻璃管中。

四、考查设计实验的能力

例8.(2012四川高考)甲、乙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为测定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设计了如下实验流程:

试验中,先用制得的氨气排尽洗气瓶前所有装置中的空气,再连接洗气瓶和气体收集装置,立即加热氧化铜。反应完成后,黑色的氧化铜转化为红色的铜。

下图A、B、C为甲、乙两小组制取氨气时可能用到的装置,D为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甲小组测得:反应前氧化铜的质量为m1g、氧化铜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m2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1L。

乙小组测得:洗气前装置D的质量m3g、洗气后装置D的质量m4g、生成氮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V2L。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仪器a的名称: 。

(2)检查A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 。

(3)甲、乙两小组选择了不同方法制取氨气,请将实验装置的字母编号和制备原理填写在下表空格中。

实验装置实验药品制备原理

甲小组A氢氧化钙、硫酸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乙小组 ② 浓氨水、氢氧化钠用化学平衡原理分析氢氧化钠的作用:

(4)甲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

(5)乙小组用所测数据计算出氨分子中氮、氢的原子个数比较小于理论值,其原因是 。 为此,乙小组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装有药品的实验仪器,重新实验。根据实验前后该药品的质量变化及生成氮气的体积,得出合理的实验结果。该药品的名称是 。

【答案】⑴圆底烧瓶

⑵连接导管,将导管插入水中;加热试管,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停止加热,导管内有水回流并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

⑶①(NH4)2SO4+Ca(OH)2 2NH3↑+2H2O+CaSO4 ②B

③氢氧化钠溶于氨水后放热,增加氢氧根浓度,使NH3+H2O NH3·H2O NH4++OH-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加快氨气逸出

⑷5V1:7(m1-m2)

⑸浓硫酸吸收了未反应的氨气,从而使计算的氨的含量偏高

碱石灰(氢氧化钠、氧化钙等)

【解析】(1)仪器a是圆底烧瓶。

(2)连接导管,将导管的末端插入水中,轻轻加热试管,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加热后,在导管中形成一段水柱,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3)①仿照NH4Cl与碱石灰混合加热制取氨气,即可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4)2SO4+Ca(OH)2 CaSO4+2H2O+2NH3↑。

②浓氨水与固体NaOH混合即可制得氨气,且两种物质混合就无法控制反应随关随停,不需要选用C装置,选用B装置即可。

③固体NaOH溶于浓氨水后,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的挥发,溶液中OH-浓度的增加,这两个因素都使NH3+H2O NH3·H2O NH4+ +OH-向逆反应方向即生成NH3的方向移动。

(4)由反应前后氧化铜减少的质量即可求得氨气被氧化生成水的质量为9/8 (m1-m2)g,其中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1/8(m1-m2)mol;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为 ×2 mol,则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为 ×2 mol: 1/8(m1-m2)mol=5V1:7(m1-m2)。

(5)未参加反应的氨气与水蒸气一起被浓硫酸吸收了,导致计算中水的质量增大,求得氢原子的物质的量增大,最终求得氨分子中氮、氢原子个数比明显比理论值偏小。可以选用只吸收水分而不吸收氨气的药品(如碱石灰等)及相应的装置。

五、考查探究实验能力

例9.(2011广东高考)某同学通过系列实验探究 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目的的是 ( )

A、将水加入浓硫酸中得到稀硫酸,置镁条于其中探究 的活泼性

B、将NaOH溶液缓慢滴入 溶液中,观察 沉淀的生成

C、将 浊液直接倒入已装好滤纸的漏斗中过滤,洗涤并收集沉淀

D、将 沉淀转入蒸发皿中,加足量稀盐酸,加热蒸干得无水MgCl2固体

【答案】B

【解析】A错,稀释方法不对。C错,不能直接倒入,应采用玻璃棒引流。D错,加热蒸干得到的是MgO固体。

例10.(2012福建高考)实验室常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备Cl2(发生装置如右图所示)。

(1)制备实验开始时,先检查装置气密性,接下来的操作依次是_(填序号)

A.往烧瓶中加人MnO2粉末 B.加热 C.往烧瓶中加人浓盐酸

(2)制备反应会因盐酸浓度下降而停止。为测定反应残余液中盐酸的浓度,

探究小组同学提出下列实验方案:

甲方案:与足量AgNO3溶液反应,称量生成的AgCl质量。

乙方案: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

丙方案:与已知量CaCO3(过量)反应,称量剩余的CaCO3质量。

丁方案:与足量Zn 反应,测量生成的H2体积。

继而进行下列判断和实验:

① 判定甲方案不可行,理由是 。

② 进行乙方案实验:准确量取残余清液稀释一定倍数后作为试样。

a.量取试样20.00 mL,用0 .1000 mol·L-1 NaOH标准溶液滴定,消耗22.00mL,该次滴定测得试样中盐酸浓度为 mol·L-1

b.平行滴定后获得实验结果。

③ 判断丙方案的实验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准确”)。

[已知:Ksp(CaCO3 ) = 2.8×10-9、Ksp(MnCO3 ) = 2.3×10-11

④ 进行丁方案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夹持器具已略去)。

(i) 使Y形管中的残余清液与锌粒反应的正确操作是将 转移到 中。

(ii)反应完毕,每间隔1 分钟读取气体体积,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直至不变。气体体积逐次减小的原因是_(排除仪器和实验操作的影响因素)。

【答案】(1)ACB (2)①生成物氯化锰也可以与硝酸银反应写成沉淀。② ③偏小

④(i) 粒 残余清液 (ii)气体尚未完全冷却到室温。

【解析】(1)应先加固体后加液体,最后加热,即依次顺序为ACB.

(2)①生成物氯化锰也可以与硝酸银生成沉淀。②根据有关公式可求出盐酸的浓度为

分类例析高考中函数的常见题型 篇7

(1)函数的三要素,特别是函数的定义域与函数的对应法则;

(2)分段函数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3)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对称性、周期性的判断;

(4)简单的抽象函数性质的讨论;

(5)探求含参的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高次函数等的图象及性质.

下面对这些考点进行分类例析. 题型一、求函数的定义域与解析式

例1 (2015年湖北卷)函数的定义域为( ).

(A)(2,3) (B)(2,4]

(C)(2,3)∪(3,4] (D)(-1,3)∪(3,6]

解析:由函数的解析式可知,其定义域应满足的条件为解得-4≤x≤4,且x>2但x≠3.因此函数f(x)的定义域为(2,3)∪(3,4].故选C.

例2 (2015年山东卷)设函数若f(f(5/ 6 ))=4,则b=( ).

(A)1 (B)7/ 8

(C)3/ 4 (D)1/ 2

解析:因为5/ 6<1,所以f(5 /6 )=3×5 /6-b=5/ 2-b.

题型二、求函数的值域与最值

例3 (2015年四川卷)如果函数f(x)= 1/ 2 (m-2)x2+(n-8)x+1(m≥0,n≥0)在区间[1 /2 ,2]上单调递 减,那么mn的最大值 为( ).

(A)16 (B)18

(C)25 (D)81/ 2

解析:由f(x)单调递减,得f′(x)=(m2)x+n-8≤0在[1 /2 ,2]上恒成立.而(m-2)x +n-8是一次函数,在[1/ 2 ,2]上的图象是一条线段.所以只需在 两个端点 处f′(1 /2 )≤0,且f′(2)≤0即可,即1 /2 (m-2)+n-8≤0, 1

且2(m-2)+n-8≤0. 2

当 m=2时,由12,得n≤8.

又由当m=2时,f(x)=(n-8)x+1在区间[1/ 2 ,2]上单调递减,则n-8<0n<8,于是mn<16,此时mn无最大值.

当0≤m<2时,由12可得n≤9-m /2.

令g(m)=-1 /2m2+9m,则g(m)在[0,2)上为增函数,所以当0≤m<2时,g(m)<g(2)< 16.所以当0≤m<2时,mn无最大值.

当m>2时,由12,得n≤12-2m.

于是mn≤m(12-2m)=2m(6-m)≤ 2((m+6-m )/2)2=18,当且仅当m=3,n=6时,mn取最大值18.故选B.

题型三、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及应用

例4 (2015年四川卷)已知函数f(x)= 2x,g(x)=x2+ax(其中a∈R).对于不相等的实数x1,x2,设,现有如下命题:

1对于任意不相等的实数x1,x2,都有m>0;

2对于任意的a及任意不相等的实数x1, x2,都有n>0;

3对于任意的a,存在不相等的实数x1, x2,使得m=n;

4对于任意的a,存在不相等的实数x1, x2,使得m=-n.

其中的真命题有______(写出所有真命题的序号).

解析:1设x1>x2,函数f(x)=2x在R上单调递增,则有所以命题1正确.

可令x1=1,x2=2,a=-4,则n=-1<0, 所以命题2错误.

3若对于任意的a,存在不相等的实数x1, x2,使得m=n,则f(x1)-f(x2)=g(x1)- g(x2),即f(x1)-g(x1)=f(x2)-g(x2).

令h(x)=f(x)-g(x),有h(x)=2x-x2-ax,原题意转化为对于任意的a,存在实数x1≠x2,使得h(x1)=h(x2).

易得h′(x)=2xln 2-2x-a.若a= -10 000,则h′(x)>0,表明h(x)单调递增,不满足题意,所以命题3错误.

4若对于任意的a,存在不相等的实数x1, x2,使得m=-n,则f(x1)-f(x2)=-g(x1) +g(x2),即f(x1)+g(x1)=f(x2)+g(x2). 设h(x)=f(x)+g(x),则原题意转化为对任意的a,存在实数x1≠x2,使得h(x1)=h(x2), 即h(x)不恒单调.而h(x)=2x+x2+ax, h′(x)=2xln 2+2x+a.对任意a∈R,h′(x)∈ R,h′(x)为增函数,即h(x)先减后增,因此h(x)不恒单调,所以命题4正确.

故填14.

例5 (2015年全国卷 Ⅱ)已知f(x)= ln x+a(1-x).

(1)讨论f(x)的单调性;

(2)当f(x)有最大值,且最大值大于2a- 2时,求a的取值范围.

解析:(1)函数f(x)的定义域为(0,+∞),f′(x)=1 /x-a.

若a≤0,则f′(x)>0,f(x)在(0,+∞)上单调递增;

若a>0,则当x∈(0,1 a )时,f′(x)>0,当x∈(1 a ,+∞)时,f′(x)<0,所以f(x)在(0, 1/ a )上单调递增,在(1 /a ,+∞)上单调递减. (2)由(1)知,当a≤0时,f(x)在(0,+∞) 上无最大值;当a>0时,f(x)在x=1/ a取得最大值,最大值为f(1 /a )=ln1 a+a(1-1/ a )=a1-ln a,因此f(1/ a )>2a-2ln a+a-1<0. 令g(a)=ln a+a-1,则g(a)在(0,+∞)上是增函数,g(1)=0.于是,当0<a<1时,g(a)< 0;当a>1时,g(a)>0.故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0,1).

题型四、函数的奇偶性与周期性

例6 (2015年山东卷)若函数是奇函数,则使f(x)>3成立的x的取值范围为( ).

(A)(-∞,-1) (B)(-1,0)

(C)(0,1) (D)(1,+∞)

例7 (2015年湖南卷)设函数f(x)= ln(1+x)-ln(1-x),则f(x)是( ).

(A)奇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

(B)奇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

(C)偶函数,且在(0,1)上是增函数

(D)偶函数,且在(0,1)上是减函数

解析:由已知可得f(x)的定义域为(-1, 1),关于原点对称.又因为f(-x)=ln(1-x) -ln(1+x)=-f(x),所以f(x)是奇函数.显然,f(x)在(0,1)上是单调递增.故选A.

题型五、函数的图象及其应用

例8 (2015年全国卷 Ⅱ)如图1,长方形ABCD的边AB =2,BC=1,O是AB的中点.点P沿着边BC,CD与DA运动,记 ∠BOP=x,将动点P到A,B两点距离之和表示为x的函数f(x),则y =f(x)的图象大致为( ).

解析:由题意可得f(x)=PA+PB,0≤x ≤π.1当点P与C重合时,x=π/4,f(x)=PA

+PB=51/2+1>2(2)1/2;当点P与CD的中点重合时,x=π,f(x)=PA+PB=2(2)1/2.由此排除C和D.2当点P在BC边上时,不是一次型函数,排除A.

综上所述,故选B.

例9 (2015年安徽卷)函数f(x)=ax3+bx2+cx+d的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

(A)a>0,b<0,c>0,d>0

(B)a>0,b<0,c<0,d>0

(C)a<0,b<0,c>0,d>0

(D)a>0,b>0,c>0,d<0

解析:由函数f(x)的图象可知a>0.当x =0,得f(0)=d>0.而f′(x)=3ax2+2bx+c =0的两个根x1,x2满足x1>0,x2>0,所以,从而b<0,c>0.综上所述,a>0,b<0,c>0,d>0.故选A.

题型六、函数性质的综合应用

例10 (2015年北京卷)设函数

1若a=1,则f(x)的最小值为______;

2若f(x)恰有两个零点,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

解析:1若a = 1, 则. 函数f(x)在(-∞,1)上为增函数,函数值大于-1;在[1,3/ 2 ]上为减函数,在[3/ 2 ,+∞)上为增函数,因此当x=3 /2时,f(x)取得最小值-1.

2令g(x)=2x-a(x<1),h(x)=4(x- a)(x-2a)(x≥1).(i)若f(x)在(-∞,1)和[1,+∞)上各有一个零点,则:

函数g(x)=2x-a在x<1时与x轴有一个交点,得a>0,并且当x=1时,g(1)=2-a >0,可得0<a<2.

函数h(x)=4(x-a)(x-2a)在x≥1时与x轴有一个交点,所以a<1且2a≥1,解得1/ 2≤a<1.所以1/ 2≤a<1.

(ii)若f(x)的两个零点在[1,+∞)上,则:

函数g(x)=2x-a在x<1时与x轴无交点,函数h(x)=4(x-a)(x-2a)在x≥1时与x轴有两个交点.

当a≤0时,g(x)与x轴无交点,h(x)= 4(x-a)(x-2a)在x≥1时与x轴无交点,不合题意;

当g(1)=2-a≤0,即a≥2时,h(x)与x轴有两个交点x=a和x=2a,此时两个交点的横坐标均满足x≥1.

综上所述,a的取值范围是1 /2≤a<1或a≥2.

例11 (2015年江苏卷)某山区外围有两条相互垂直的直线型公路,为进一步改善山区的交通现状,计划修建一条连接两条公路和山区边界的直线型公路.记两条相互垂直的公路为l1,l2,山区边界曲线为C,计划修建的公路为l,如图3所示,M,N为C的两个端点,测得点M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5千米和40千米, 点N到l1,l2的距离分别为20千米和2.5千米.以l2,l1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xOy.假设曲线C符合函数y= a/x2+b(其中a,b为常数)模型.

(1)求a,b的值.

(2)设公路l与曲线C相切于P点,P的横坐标为t.

1请写出公路l长度的函数解析式f(t), 并写出其定义域;

2当t为何值时,公路l的长度最短?求出最短长度.

解析:(1)由题意知,点M,N的坐标分别为(5,40),(20,2.5).

将其分别代入

(2)1由(1)知,y=1 000 /x2(5≤x≤20),则点P的坐标为(t,1 000/ t2).

设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l分别交x,y轴于A,B点.y′=-2 000 /t3,则l的方程为y-1 000 /t2=-2 000 /t3(x-t),由此得A(3t /2 ,0),B(0, 3 000/ t2).

2于设,解得)时,g′(t)<0,g(t)是减函数;当t∈(10(2)1/2,20)时,g′(t)>0,g(t)是增函数.

从而,当t=10(2)1/2时,函数g(t)有极小值,也是最小值,所以[g (t)]min=300,此时[f(t)]min=15(3)1/2.

近五年中考文史结合题型分类例说 篇8

一.传承民间文化

此种题型一般要求考生就所了解的民间文化样式, 诸如手工技艺、节俗礼俗、地域活动等, 通过文字叙述其渊源发展、内容特点。

例1: (2006年南宁市试题第9题) 我们身边也有很多精彩的民间技艺和健康的民风民俗, 请你仿照示例, 选择熟悉的一种加以描述。

[示例]:

五月五日端午节赛龙船。龙船形如柳叶, 船头船尾有彩色的龙头和龙尾。水手们穿红着绿, 一人击鼓, 一人举旗, 阵容整齐。比赛开始, 锣鼓齐鸣, 但见水手们和着鼓声, 桨起桨落, 动作刚劲。龙船如飞, 争先恐后, 紧张激烈。岸上的人也拼命地呐喊助威。场面蔚为壮观。

【参考答案】: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 有着悠久的历史。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 样式千姿百态, 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 既可作实用物, 又可美化生活。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 并蕴含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 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间技艺之一。

二.保护文化遗产

此种题型一般要求考生明确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了解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复制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难和紧迫, 从而形成保护文化遗产的观念意识。

例2: (2007年山西省试题第3题) 今年6月9日, 是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 请从“晋祠”“云冈石窟”“平遥古城”三处文物古迹中任选一处, 写一则保护广告。

【参考答案】:晋祠请爱护闪耀传统文化光辉的晋祠吧!它历史悠久———周柏唐槐耸立;文物丰富——塑像古碑完好。

云冈石窟综合了雕塑与绘画的特点, 体现出传统和佛教艺术。千年云冈, 万尊石佛, 我们怎能不珍惜爱护?

平遥古城保护好这一明清时期的古城, 就能欣赏到一幅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三.记录传统艺术

此种题型一般要求考生留心所在地域的传统艺术形式 (戏曲、舞蹈、器乐、民歌等) , 培养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进而恰当评价, 高度赞美。

例3: (2008年陕西省试题第6题) 请为你所在地区富有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写一条宣传语。要求:突出该民间艺术的特点, 并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示例]:奔放欢快的二人转, 好比是阳光、空气和水, 是东北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东北某生)

【参考答案】:悠扬婉转的紫阳民歌, 犹如沁人心脾的清茶, 滋养着勤劳朴实的陕南人民。

高亢奔放的秦腔, 如浓烈醇香的美酒, 陶醉着三秦父老。

激越铿锵的安塞腰鼓, 如惊天动地的雷声, 震撼着黄土大地。

四.传统节日探源

此种题型一般要求考生确知传统节日起源、习俗, 熟记人物掌故, 积累相关诗文, 能够准确探究不同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

例4: (2009年黄冈市试题第12题) 品读下面的文字, 写出其中隐含的人物故事和节日习俗。

它从汨罗江的波浪里悄然走来, 几千年前的那朵浪花犹如一滴水彩, 把中华大地染成棕叶式的青绿, 从此让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亘古不变的艾香。

人物故事:

节日习俗:

【参考答案】:屈原投江, 吃粽子、插艾叶、划龙舟等。

五.品评风流人物

此种题型一般要求考生针对某一特定历史时期风云人物形成全面认识, 尤其对正面人物的闪光点有所了解, 能够评之有据, 赞之有理。

例5: (荆州市2010年试题第7题) 在荆州这个群星角逐的大舞台上, 各路豪杰俊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胆识才智和思想品格, 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 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 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 (30字左右)

【参考答案】:刘备———至仁至善的象征, 他重义气, 尊贤士, 爱民众, 于乱世烽火中深得人心。

诸葛亮———智慧的化身, 忠诚的典范, 修身治国皆能志存高远, 呕心沥血,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事实上, 五年以来各地中考文史融合, 变式颇多, 绝非限于本文所列。期间循环往复, 复沓重合, 偏于文化、民俗, 兼涉文学、政治, 亦有军事、艺术, 从中可以看出命题者欲从张张语文试卷传承历史长河浪花朵朵的良苦用心。由此来说, 未来语文中考复习备考应着意于文学思维和史学视野的有机结合, 用史学的常识充实文学的底蕴, 必能相得益彰。

简略图题型分类及解题方法浅析 篇9

形式一:教材插图简洁化略图

高考中这类考题的简略图直接以教材为蓝本,并对教材中的图示进行高度的提炼,使其更加简洁,以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遵循以“本”为本的原则,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应首先将简略图还原到教材环境中去,设法找到“母图”,根据题意添加必要的辅助图(线),理出解题思路。

典题例析

例1.(2008年四川卷)图1中的虚线为北半球中纬地区低压的槽线。回答1~2题。

1. 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低于西南端,则槽线西北和东南的风向分别为( )

A. 西北、东南B. 西北、西南

C. 东北、东南D. 东北、西南

2. 如果槽线东北端的气压高于西南端,该类槽线夏天出现在我国华北地区时,最可能出现( )

A. 暴雨和冰雹天气

B. 扬沙或者沙尘暴天气

C. 连绵的阴雨天气

D. 干热风(焚风)天气

方法点拨

第1题,可根据“槽线东北端的气压低于西南端”,在槽线上添加辅助等压线,如图2所示,再根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可知B正确。

第2题,可绘出图3所示的示意图,槽东南部吹东南风,西北部吹东北风。来自东南的暖气团占主导地位,故槽线附近应为暖锋,其过境时多阴雨天气,C正确。

参考答案

1. B 2. C

形式二:整体图示局部化略图

从整体中“挖取”一些特殊部位进行点、线、面的组合,并将该部位扩大化,深受近两年命题者的青睐。这类题型重在考查考生由局部到整体的还原能力,属难度较大题型。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更加关注对局部和抽象光照图的考查。

解题思路

一、 推理分析法:题干的文字表述中含有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的定性、定量信息,应仔细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提炼,把握它们的内在联系,理出解题思路。可画出必要的草图,帮助分析推理。

二、 局部变整体法:将包含局部图的全图画出来,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局部图示;目的是更加全面正确的理解题意,获得更多的解题信息。

典题例析

例2. (2008年全国Ⅰ卷)图4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据此完成3~5题。

3. 若Q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

A. 北半球、10月

B. 半球、5月

C. 北半球、5月

D. 南半球、8月

4. 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

A. 30°~40°B. 45°~55°

C. 5°~15°D. 60°~70°

5. 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

A. 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 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 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 密集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方法点拨

第3、4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第5题可用局部图示变整体法分析。

参考答案

3. C4. D 5. D

三、 抽象略图立体化法:抽象略图因思维定势往往无从下手,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将其转绘成立体图,并在立体图上将简略图所示区域复原,标出已知条件,这样判读起来会更加直观、简单。

典题例析

例3. (2007年全国Ⅰ卷)图6所示区域在北半球。弧线a为纬线,Q、P两点的经度差为90°;弧线b为晨昏线,M点为b线的纬度最高点。读图回答第6题。

6. 若此时南极附近是极昼,P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是( )

A. 5时B. 15时

C. 9时D. 19时

方法点拨

根据题意可将图6转化成图7所示的立体图,从图上可直观读出M点所在纬度刚好出现极夜现象,M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P点与M点所在经线的经度差为45°,时间相差3小时,故P点的地方时为15时,B正确。

参考答案

6. B

形式三:地理规律形象化略图

高中地理涉及的规律较多,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对这些规律的常见形式比较熟悉。命题者往往另辟新径,将地理教材中的重要规律和原理进行概括、提炼,升华成形象化的简图,以增加考生对规律的辨析难度。

解题思路

将简略图所表达的抽象地理规律与教材中的地理规律相对接,将抽象图示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还原到“活生生”的地理环境中去解决。

典题例析

例4.(2008年北京卷)构建模式图,探究地理基本原理、过程、成因及规律,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读图8,回答7~9题。

7. 如果该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S线代表地平面,则( )

A. E处气温比H处高

B. F处气压比G处低

C. 气流②自西向东运动

D. E处的高度可达120千米

8. 如果该图为海陆间水循环模式,S线代表地球表面,则( )

A. 环节①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B. 环节②是陆地自然带形成的基础

C. 环节③使大洋表面海水的盐度降低

D. 环节④的运动距离与下垫面无关

9. 如果该图为世界洋流的南半部分,S线代表纬线,则( )

A. 洋流①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 洋流②为西风漂流

C. 洋流③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D. 洋流④为赤道逆流

方法点拨

本题“一图多考”,涉及了高中教材中的三大规律,即大气运动、海陆间水循环、世界洋流模式。

第7题,考查热力环流原理。E和H相比,E的海拔较高,对应的气温较低;F在G的上空,气压低;该图为大气环流模式图,②的流向应为南北方向,不可能自西向东流;E处应在对流层的范围,应小于17~18千米。故B正确。

第8题,对水循环知识的考查。①环节为降水,其能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②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而形成自然带的基础为热量和水分;③为蒸发,引起海水盐度升高;下垫面的地形、冷源和热源影响着④的移动距离。故A正确。

第9题,主要考查洋流知识。洋流①由低纬流向高纬,为暖流;②洋流为西风漂流;洋流③为寒流,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洋流④为南赤道暖流。故B正确。

参考答案

7. B8. A9. B

形式四:区域事物点线化略图

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两大特征,任何地理事物都具有具体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所在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往往决定了地理环境的特征。因此高考区域定位试题是常见题型之一。试题多选择一些典型区域,将该区域的重要地理事物或现象(如山脉、河流、重要城市等),按经线、纬线或重要地理事物的布局走向等方向进行“隐形”。在题目中往往只给出必要的提示信息,以点、线、轮廓等简洁形式表现出来。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出其它特征进行解题。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空间定位”,定位的方法很多,可用经纬网、区域轮廓、海陆位置、景观、图中信息等方法定位,关键是要结合题目灵活运用。在做题时应注意:① 认真审题,从题干、材料、题枝中获取信息;② 仔细读图:从图例、图名、比例尺等图中获取解题信息。

典题例析

例5.(2009年江苏卷)图9为大陆西岸四个地点的地理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双选)

10. 若不考虑地形因素,四地点中1月份降水较多的是( )

A. 甲B. 乙

C. 丙D. 丁

11. 甲、丁两地近海的洋流性质及其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主要是( )

A. 同属暖流B. 同属寒流

C. 增温增湿D. 降温减湿

方法点拨

本题作答的关键在于空间定位,要注意关键词“大陆西岸”和纬度位置。

第10题,丙在赤道地区常年多雨;甲地是地中海气候,冬雨型,故选AC。

第11题,大陆西岸中低纬度为寒流,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故选BD。

参考答案

上一篇:五大工作机制下一篇:插图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