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2024-07-18

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精选十篇)

仔猪腹泻的原因与防治 篇1

1仔猪腹泻的原因

1.1非传染性腹泻

1.1.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有研究表明,仔猪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h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形成肠道微生态系统。通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优势有助于健康,因为它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有害菌的增殖,从而降低有害菌的浓度、减少毒素产生,防止因病原菌造成的消化系统紊乱与腹泻。由于仔猪胃酸分泌很少,哺乳期间胃的酸性环境主要靠乳中的乳糖发酵产生乳酸,一旦断奶,乳糖来源终止,乳酸含量下降,胃内p H值升高,乳酸菌就会减少,致病性大肠杆菌等有害微生物会逐渐占优势,胃肠道内菌群失衡,导致腹泻的发生。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加上断奶应激,降低了消化酶的水平。资料表明,断奶后1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影响营养成分的消化和吸收,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1.1.2饲料中含有抗营养因子饲料中某些抗营养因子,如植物凝集素、蛋白质酶抑制因子等,不但影响饲料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同时还破坏肠道组织的完整性,造成消化道和肠道吸收障碍,进而引起仔猪腹泻

1.1.3饲料中营养因子缺乏仔猪腹泻与其在胎儿期的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妊娠母猪营养不良,尤其在妊娠后期,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和某些微量元素不足均可影响胎儿发育,继而引起出生后仔猪发育不良和抗病能力差。仔猪饲料中维生素缺乏,如烟酸和VB2等是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代谢过程中重要的辅酶,缺乏会导致消化不良和腹泻。此外还有一些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缺乏也会导致仔猪的腹泻,如缺铁或缺铜会引起仔猪贫血,结果使机体对大肠杆菌敏感,进而引起并发性腹泻。

1.1.4饲料中纤维素含量过高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纤维素物质,可促进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及维持正常的微生物区系平衡,有效防止仔猪腹泻,但仔猪对纤维素的消化能力较差,过高的纤维素不但影响对饲料的消化率,而且使消化道黏膜受到机械损伤,导致仔猪发生腹泻。

1.1.5饮水不足和水质问题饮水的压力过大,造成仔猪饮水不足,也可发生腹泻;另外水质达不到饮用水标准或冬天水温太低都能造成仔猪腹泻。

1.1.6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仔猪的体温调节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适应性很差。气候骤变、贼风入侵以及保温不当时,可造成仔猪免疫力下降,此时其肠道内的致病性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仔猪腹泻。仔猪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0℃,最佳湿度为60%~70%。若防寒,保温措施不到位,空气污浊,湿度大时都会引起仔猪的腹泻。仔猪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食物变化,伙伴变化,环境及其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非常敏感,应激反应都会导致腹泻。

1.2传染性腹泻

1.2.1病毒性腹泻轮状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肠道病毒、德尔塔冠状病毒、疱疹病毒、猪瘟病毒、猪腺病毒都可以引起仔猪腹泻。其中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德尔塔冠状病毒较常见。(1)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仔猪腹泻,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仔猪主要表现厌食、精神委顿、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脱水死亡。腹泻表现与仔猪黄、白痢相似。感染的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小猪死亡率为8%~50%不等,减轻体重约在10%~15%。(2)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多发生在冬季,常呈地方性流行。仔猪的症状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以呕吐和水样腹泻为特征,感染率近100%,10日龄以内的仔猪常发生严重脱水,病死率很高;5周龄以上的小猪,病死率很低,一般取良性经过,并产生免疫力。在老疫区,发病率较低,症状较轻。(3)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仔猪腹泻可发生于成年猪和仔猪,感染率可达100%,7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可达100%,10~30日龄死亡率达50%,以排水样粪便、呕吐、脱水为特征,其流行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来年1月发生最多。

1.2.2细菌性腹泻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产气荚膜梭菌、弯杆菌等可以引起仔猪腹泻。其中以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猪痢疾密螺旋体较为常见。(1)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腹泻包括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气候突变,阴雨潮湿,母猪饲料质量差,母乳中含脂率过高等是本病的重要诱发因素。仔猪黄痢以排出黄色或黄白色粪便和引起仔猪早期死亡为特征,主要危害1周龄内的仔猪,特别是1~3日龄仔猪,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衰弱,脱水、消瘦、昏迷至死亡。仔猪白痢引起10~30日龄仔猪,以排白色浆糊样粪便、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为特征。(2)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腹泻,多发生于20~4月龄的仔猪,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变化,有体温升高,皮肤紫斑;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大肠坏死性肠炎,消瘦下痢,粪便恶臭,有时带血,有纤维素。(3)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腹泻,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以仔猪受害最严重,仔猪的发病死亡率可达25%~30%。该病原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一旦传入猪群就很难根除,康复70d后的猪仍可以排毒引起同居者感染,以大肠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出血性下痢,粪便红色为特征。

1.2.3寄生虫性腹泻球虫、蛔虫、类圆线虫、鞭虫、棘头虫等可引起仔猪腹泻。寄生于猪消化道内的线虫,可引起腹痛、腹泻、粘液性或血性下痢,猪球虫病主要危害7~10日龄的仔猪,表现水样腹泻,衰弱、脱水。综上所述,仔猪的腹泻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2.1非传染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2.1.1仔猪消化机能不全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1)主要针对胃肠道内菌群平衡和提高消化酶含量和活性采取措施。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和益生菌酶制剂可以弥补仔猪体内各种消化酶的缺乏保证仔猪的正常消化功能,消除因消化不良引起的腹泻。国内外研究表明,添加有机酸,可以降低p H值,增加胃内酸度,提高胃蛋白酶的活性,有利于胃肠道内乳酸菌等有益菌的生长,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大肠杆菌等有害菌的繁殖,保持肠道微生物平衡。(2)益生菌是胃肠道内正常菌群,在胃肠道内产生有机酸或其他物质抑制病原菌的繁殖。目前使用较多的有乳酸杆菌、芽胞杆菌、链球菌和酵母菌等。在幼龄仔猪的饲料中添加益生菌能提高仔猪的健康水平,减少腹泻的发生。

2.1.2日粮抗原过敏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合理添加维生素E在保持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反应中有重要的作用,用牛初乳或其他的免疫球蛋白饲养仔猪,可提高免疫力和成活率。

2.1.3营养因子缺乏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合理补充矿物质和维生素,高锌日粮已经作为控制仔猪腹泻、提高其生产性能的一项有效措施在生产中应用。据资料报道,乳酸锌、葡萄糖酸锌可以作为饲料中的加锌剂,其中以乳酸锌效果较好。仔猪缺铁的防治目前大多数猪场都是在仔猪生后2~3d肌肉注射右旋糖苷铁、生血素或铁钴合剂等。选择合适的补铁制剂和恰当安排妊娠后期母猪的补铁程序,可以保证仔猪通过胎盘和乳汁得到足够的铁质,消除其缺铁现象。仔猪缺硒病的预防目前应用的方法:一是饲料中添加含硒添加剂;二是在仔猪出生后3d左右肌肉注射亚硒酸钠注射液或亚硒酸钠VE注射液;三是保证母猪在妊娠期和哺乳期有足够的硒摄取。

2.1.4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引起腹泻的综合防治(1)管理过程中减少仔猪断奶应激反应可采取早期补料、逐步断奶、合理调整母猪泌乳量、仔猪饮服电解质水溶液等措施。(2)尽量减少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污染,尽量做到全进全出,产仔期间彻底消毒;对拉出的稀粪及时消毒处理,可用石灰粉吸干,尽快清扫。(3)注意仔猪的保温,防止贼风侵入。(4)保持猪舍的干燥、清爽,未吃完的饲料应及时清理。(5)猪场要建立良好的生物安全体系。(6)给仔猪提供符合要求且充足的饮水

2.2传染病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2.2.1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病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物,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对症疗法、口服微生态制剂,选用敏感抗菌素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1)猪轮状病毒病防治要点是注意供给乳猪充分的初乳和母乳,使乳猪获得被动免疫;由于大多数母猪在初乳和乳汁种含有有效的抗轮状病毒抗体,所以应在哺乳仔猪肠道有母源抗体保护时,有意使小猪接触感染病毒以刺激产生主动免疫;注意使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补充养分;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2)传染性胃肠炎防治措施:给予口服补液盐,注意保暖和保持仔猪舍干燥卫生,仔猪初生应给予足够的初乳;严重仔猪可静脉或腹腔注射葡萄糖盐水、林格氏液;对妊娠母猪产前40d和20d各接种一次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TGE-PED)二联灭活苗,后海穴注射,预防TGE和PED有较好的效果。(3)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对7~15日龄的呕吐腹泻猪用口服补液盐,温热38℃左右进行灌服,3~5次/d,确保不脱水为原则;病猪必须严格隔离,不得扩散,同时采用药物进行辅助治疗,推荐方案:黄连素+转移因子或干扰素或血凝素,5d之后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给分娩前2~3周的母猪投喂患有流行性腹泻病2~3d仔猪的肠管及其内容物即返饲,对控制规模场内该病的发生有很好的效果;给产前一月以上的妊娠母猪接种流行性腹泻疫苗,让仔猪通过初乳获得保护。

2.2.2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主要从饲养卫生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在妊娠母猪产前15d、40d注射仔猪黄白痢疫苗,4ml/头;出现腹泻症状的仔猪可口服白头翁或黄连素或新霉素等。猪痢疾防治:痢菌净,治疗剂量为2.5mg/kg体重,拌料连喂7d。

2.2.3寄生虫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驱虫程序:刚出生5~7d仔猪口服百球清,28~60日龄的猪应驱虫2~3次,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驱虫,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每年驱虫4次,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储粪池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3总结

浅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2

郑秋明

浙江省嵊州灯塔种猪公司

地址:嵊州市三界镇沈塘村 邮编:312452

摘要:仔猪腹泻是现代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条件下的一种常见的多因素性疾病。该病是目前最为严重的仔猪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急、治愈率低和死亡率高等特点,给养猪业生产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在规模化猪场的工作实践中,现将该病的发病原因、预防和治疗措施做如下总结。

关键词:仔猪腹泻;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随着我国养猪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仔猪腹泻性疾病是仔猪生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疾病。如果不能够做出及时的合理治疗和预防措施,则会导致猪场仔猪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提高。据有关资料统计数字表明,30KG以下的仔猪全年平均发病率可达46.5%,死亡率可达10.3%,由腹泻引起的仔猪死亡数占仔猪死亡总数的39.8%,其中哺乳仔猪至断奶前发生腹泻而引起死亡的约占20%—25%。由此可见,仔猪腹泻对养猪业的发展危害之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巨大。为了提高养猪的整体优化效益,如何有效的防治和控制仔猪腹泻以及提高仔猪的成活率已成为养猪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病毒性腹泻、细菌性腹泻和寄生虫性腹泻。其中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黄痢、白痢、红痢、副伤寒和猪痢疾等。寄生虫性腹泻以球虫病和蛔虫病比较多见。1.1.1、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肠道疾病。以呕吐、严重腹泻、失水和10日龄以内仔猪死亡率极高为特征,5周龄以上猪的死亡率很低,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冬春寒冷季节,常呈现地方性流行。患病仔猪突然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胃内充满凝乳块,胃内粘膜出血、肠壁变薄发亮,充满泡沫状液体和未消化的凝乳块。随着日龄的增长,其死亡率逐渐降低。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疾病,其特征为呕吐、腹泻和脱水。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多发生在寒冷季节,特别是12月和翌年1月发生最多,传播速度快,但病死率低。

猪轮状病毒病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2-5周龄仔猪多发,病猪开始食欲缺乏,精神萎靡,常有呕吐,继而发生腹泻,粪便水样,呈黄色或暗黑色,持续2-4天。若无继发感染,死亡率一般在10%左右。

1.1.2、细菌性腹泻

仔猪黄痢又称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溶血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初生仔猪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主要发生于7日龄以内仔猪,以1-3日龄最为常见,死亡率高达70%以上,同窝仔猪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100%。该病发生率急,突然拉稀、排出黄色浆状稀粪,内有凝乳小块,很快消瘦,最后脱水而亡。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一般发生在10-30日龄的仔猪。该病在饲养管理及猪舍卫生条件差,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等情况下多发生,且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以排出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的糊状稀粪为特征。

仔猪红痢是由C型或A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猪急性、坏死性肠类疾病。主要侵害1-3日龄仔猪,7日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病。该病以排出浅红色或褐红色稀状粪便为主要特征。发病率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急性病例表现为败血症,亚急性型和慢性型以顽固性腹泻和回肠炎为特征。多发生在2-4月龄仔猪且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猪痢疾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炎症,有的进而发展为纤维性坏死性肠炎,以7-12周龄的仔猪发生较多,呈血性下痢。1.1.3、寄生虫性腹泻

以球虫、蛔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发生于20日龄以上的猪只,一般呈慢性发展,通常伴有食欲不振、呼吸困难、咳嗽贫血等症状,有的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或有体温升高,病猪发育不良、衰竭而死或成为僵猪。1.2、非传染性腹泻

引起仔猪腹泻的非传染性因素主要有仔猪生理性因素、饲养管理性因素、应激性因素等。

1.2.1、仔猪生理性因素

新生仔猪胃肠功能不健全,消化器官发育程度低,消化机能不完善,胃肠道环境的生态平衡脆弱,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新生仔猪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预防疾病的能力主要是依赖母乳的被动免疫,若仔猪不及时以母乳中获得一定量的抗体,病原菌即可在肠道繁殖而达到致病水平。仔猪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怕冷,对环境温度要求较高,一般在25℃以上饲养有利于乳汁中的保护性抗体在肠道的正常移动,另外仔猪断奶进入保育期后由于饲料的改变,加上断奶应激和消化酶不全,易发生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1.2.2、饲养管理性因素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加大母猪饲料中的能量饲料比例,导致乳汁过于浓稠,乳脂含量高,造成仔猪胃肠道消化吸收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其次饲料污染,营养不均匀都易引起仔猪发生腹泻;另外,仔猪开食后,如果不及时补料供水,会导致仔猪误食粪尿污水而感染细菌从而发生腹泻。

1.2.3、应激性因素

断奶后母仔猪分离,合群,食物改变,阉割,环境温度、湿度的变化等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易导致仔猪因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仔猪死亡,发生发育迟缓。

2、仔猪腹泻的鉴别

2.1、根据临床症状判断

白痢粪便为白色或灰白色,有腥臭味;红痢粪便为红色或红褐色并含有坏死组织碎片;黄痢粪便为黄色或淡黄色,内含凝乳状小片,有腥臭味;猪副伤寒腹泻初便秘后腹泻,粪便中多含有半透明胶冻样、血液、凝血块,呈咖啡色或黑红色;流行性腹泻粪便开始黄色、粘稠,后变成水样并混有黄白色凝乳状块,有呕吐运动僵硬;猪轮状病毒病腹泻的粪便以黄色、白色到黑色;猪传染性胃肠炎粪便水样呈黄色、绿色、白色,恶臭或腥臭。

2.2、根据剖检结果判断

通过剖检肠系膜糜管,若里面无脂肪则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肠浆膜表面发绀者多为梭菌性肠炎,透明样多为猪传染性胃肠炎;肠粘膜明显出血或淤血者为沙门氏菌病和梭菌性肠炎,有纤维样坏死者为球虫病。

2.3、根据发病日龄判断

仔猪首次发生腹泻的日龄可大致判断出病因,出生后1-3日发生的腹泻可能是大肠杆菌或梭菌性肠炎引起的。球虫性腹泻最早发生于5-7日龄。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性肠炎、猪痢疾、沙门氏菌病引起的腹泻常发生在1周龄以后。各种日龄的仔猪发生急性严重腹泻的是地方流行性传染性胃肠炎,无明显发病时间并可感染各种日龄仔猪的不太严重的腹泻可能是由大肠杆菌病和轮状病毒性肠炎引起的。

3、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3.1、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3.1.1、病毒性腹泻

尚无有效治疗药物,可采取用免疫母猪,使仔猪吃母乳而产生被动免疫。对患病仔猪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如口服补液盐,投服止泻剂适用磺胺类抗菌药物和氟哌酸等抗生素进行治疗,可防止继发感染静脉注射葡萄糖盐水和碳酸氢钠治疗脱水和酸中毒。另外供给大量清洁饮水和易消化吸收的饲料,加强消毒,做好猪舍清洁卫生,加强饲料管理,一般都会收到良好效果。

3.1.2、细菌性腹泻

在发病初期,仅出现下痢,尚有一定的食欲与饮欲,可在肌肉或皮下注射一些抗菌药物,如土霉素长效注射液、恩诺沙星、痢菌净、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及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单独用药效果不是很明显,可采取一些联合用药,如肠炎净—青霉素钾、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氟本尼考—地塞米松等。同窝中有一头发病,应全窝同治。在发病中期,对不吃不喝而脱水的仔猪应及时补充体液。可选用2%的葡萄糖补液盐,口服或腹腔注射,在补液的同时给仔猪补充微量元素可提高疗效。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加入适量抗菌药物,让其自由采食饮水并加强护理。

在上述治疗的同时应搞好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圈舍干燥通风,并注意防寒保温,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给仔猪创造一个舒适的生长环境。

3.1.3、寄生虫性腹泻

制定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发生的基础。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后1周进行驱虫,后背、空怀母猪每年驱虫3—4次,30—70日龄的仔猪应驱虫1—2次。经常清扫猪舍,保持干燥通风,将粪便集中到粪便池发酵消毒。

3.2、非传染性腹泻的防治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严格控制引种,抓好母猪产前产后和仔猪的饲料管理和护理,新生仔猪要注意及早哺喂初乳和防寒保暖,保证仔猪饲料的营养性和适口性并有助于消化吸收,提供大量清洁卫生的饮水,及时清除粪便,保持圈舍清洁干燥,减少各种应激刺激,同事加强母猪产前产后的预防免疫等,以上措施均能有效地减少仔猪腹泻的发病率。

4、总结

对于仔猪腹泻应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在生产实践工作中,应根据仔猪的生理特性经行科学饲养管理,抓好生产中的每个环节细心护理,减少应激刺激,合理使用药物。对于疾病的发生,要详细分析原因,根据疾病的发生特性鉴别该类疾病,及时对症治疗,采取抗菌、止泻、助消化和补充体液等综合性措施,实践证明这些防治措施对于控制仔猪腹泻的发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46-216 【2】 韩俊文.养猪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1999,146-149

【3】 徐翠红.胡桂霞,仔猪腹泻的病因与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2:60-62

【4】 罗应良.杨玉山.李志敏.仔猪腹泻综合征的防治措施,中国畜牧种业,2009,1:60-63 【5】 姚慧俊.仔猪腹泻综合症的防治措施,畜牧与饲料学,2009,4:101-102

哺乳仔猪腹泻的原因与综合防治对策 篇3

一、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1.母源带毒。发病原因为母猪产后感染(如患子宫内膜炎、阴道炎、乳房炎等)和母猪隐性带毒,使致病因子通过乳汁和接触传染给乳猪。乳猪病后表现为红、黄、白痢和水样腹泻。防治主要针对母猪:母猪产前、产后8小时各肌肉注射一次长效抗菌剂(磺胺类),剂量10毫升/次,或产前24小时喂服“子母康”1袋,产后连喂3天,每天喂服1袋;根据母猪产后感染发病症状,应用抗生素对症治疗。

2.乳猪感染。乳猪自身感染了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病毒(如流感、猪瘟、细小病毒、冠状病毒等)、寄生虫等。乳猪主要表现为不食、体温升高,红、黄、白痢及水样腹泻等症状。治疗方法:细菌、病毒感染的,取庆大霉素10支,计20毫升(8万国际单位/支)、黄连素2支,计20毫升(0.1克)、盐酸吗啉双胍2支,计20毫升(0.5克/支)、复方敌菌净片100粒混合浸泡10分钟后搅拌均匀,乳猪每1公斤体重喂服混合液2毫升,病重者重复使用1次。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腹泻可用敌百虫片,按每1公斤体重0.1~0.5克一次喂服,1周后再用服一次;或用槟榔20克,贯众40克煎水喂服。

3.环境变化。昼夜温差变化大,特别是部分地区昼夜温差达15℃以上时,极易造成乳猪腹泻。另外,饲养场所变更、圈舍卫生条件差、消毒药水的刺激等都可引发疾病。防治办法主要是:避免人为因素影响,加强饲养管理。病重乳猪可适当应用黄连素、痢菌净等药物治疗。

4.消化不良。原因有四种:一是母猪产前营养过剩,产后蛋白质摄入过多,造成乳汁过浓,引起乳猪脂肪性下痢。病仔猪粪便呈黄色油脂状,有臭味,以3~10日龄仔猪多发,一般全窝发病。二是母猪营养不良,乳汁不足,同时仔猪开食较晚,造成乳猪饥饿性下痢。病猪粪便呈黄绿色,毛色无光。该型多发于15~20日龄。三是在补料期间饲养方法不当,饲料搭配不合理,饲喂次数过少。猪只每次吃得太饱,饮水过多,造成饲养性下痢。病猪粪便中带有未完全消化的饲料。防治:仔猪、乳猪采取科学合理的饲养方法,防止人为因素造成仔猪下痢。药物治疗:母猪用小苏打片60~80克,分4次内服;苦参100~200克,煮水后拌料喂母猪;酵母片50~100克,分4次给母猪内服。仔猪可口服小剂量的酵母片,用痢菌净粉等结合治疗。四是饲喂了霉烂变质饲料。给哺乳仔猪的补料中有过期、霉变饲料,仔猪吃了这种过期霉变饲料造成腹泻。此时应立即停喂补料,改喂新鲜饲料。

5.乳猪贫血。造成此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营养不良,母猪怀孕期饲养管理不当,缺乏青饲料或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仔猪出生后皮肤灰白,可视黏膜苍白,排泄灰白色黏稠的稀粪。防治:右旋糖酐铁或葡聚糖铁钴注射液2毫升(每1毫升含铁元素50毫克)于仔猪出生后3天内深部肌肉注射;用硫酸亚铁0.5克、酵母粉1克混于补料中,每天一次连用10天。

6.矿物缺乏。据资料表明,我国70%的地区土壤都缺硒,在这些地区的土壤上生长的青饲料会存在缺乏硒元素的问题。另外,日粮中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搭配不合理也可造成该病。主要症状表现为仔猪拉黄色或黑色粪便,四肢无力,眼睑、下颌和腹下水肿、肌肉战栗等。可在饲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和维生素A、D、E等进行预防和治疗。

7.药物反应。哺乳母猪在哺乳期发病,若用药不当可引起猪腹泻;另外,仔猪在注射猪瘟、副伤寒等疫苗时,由于体质原因也可发生腹泻。为确保免疫成功,此时不要盲目使用抗生素,只要加强饲养管理,1~2天即可康复。

二、综合防治策略

仔猪腹泻是兽医临床上的一种综合病症,必须分清病因,对症下药,综合防治,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搞好环境卫生。对于仔猪腹泻要做到“防重于治”。进猪前,猪舍要彻底打扫并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1%~2%的烧碱溶液泼洒消毒。周围环境杂草要除尽,用10%~20%的生石灰乳泼洒消毒。同时,1~2月龄的仔猪每周用消毒液带猪消毒1次,并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做好预防接种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仔猪在哺乳期间,应加强母猪和仔猪的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提高仔猪断奶重和仔猪的身体状况。仔猪出生3天,肌肉注射性血素和0.2%的亚硒酸钠各1毫升,7天开始用乳猪料诱食,使仔猪在断奶前胃肠消化系统得到加强和健全。同时要精心护理仔猪,注意防寒保暖,垫草要干净、干燥、松软。供给适口性强、容易消化的全价料,并在料中加入0.05%的土霉素钙盐,既可预防胃肠道疾病,又可促进生长发育。饮水要充足、洁净,饮水中添加0.6%的漂白粉。哺育母猪料中要同时添加0.05%的土霉素钙盐,乳头每天用0.1%的高锰酸钾液消毒两次。

3.及时发现和隔离病猪。在日常管理中要做到三看,即看精神状态,看饮食情况,看粪便颜色和形状,及时发现和隔离有病猪只,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和疫病控制措施,减少死亡,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扩散蔓延。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4

1 发病原因

1.1 营养和饲养管理引起的腹泻

这种腹泻常见的原因有多种, 如母猪的泌乳量不足、代乳料消化不良、维生素、矿物质缺乏、仔猪日粮中过量添加铜、饮水中金属离子超标、仔猪断乳、分群、转舍等应激性因素都可导致腹泻。

1.2 敏感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仔猪常见的细菌性疾病有黄痢、红痢、白痢、副伤寒和痢疾等。仔猪黄痢主要为出生后数小时至5日龄以内仔猪发病, 以1~3日龄最为多见。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 一般病程较短, 病死率极高。仔猪白痢以10~30日龄为多发, 病死率低, 但影响生产发育。仔猪副伤寒多发生在2~4月龄。

1.3 病毒性感染引起的腹泻

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呕吐、腹泻、脱水和10日龄内仔猪死亡率高为特征, 5周龄以上的患猪很少死亡。仔猪流行性腹泻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冬春季节。轮状病毒感染为10~28日龄猪最易感, 并有明显的腹泻, 病死率较低。

2 防治措施

2.1 搞好环境卫生

仔猪保育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引起仔猪腹泻的重要原因。因此, 有效地消灭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是防止仔猪腹泻的关键。开展定期的栏舍和畜体消毒, 能有效消灭环境和畜体表面的病原微生物。

2.2 科学饲养管理

对有寄生虫病的地区做好定期驱虫, 防止通过母猪传染。要想获得活泼健壮的仔猪, 必需给母猪饲喂全价配合日粮。一般在妊娠初期、中期每天饲喂日粮2 kg, 产前1个月饲喂3~3.5 kg, 产前1周进产房后每天减少日粮0.5 kg, 临产当天不喂料, 产后3 d慢慢增加配合日粮到5 kg左右。科学饲养管理的妊娠母猪, 出生的仔猪往往活泼健壮, 生命力强, 可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2.3 做好母猪分娩前后的护理与防疫

母猪于产前40~42 d和15~20 d各注射接种1次大肠杆菌苗。对有流行性腹泻或传染性胃肠炎发生的地区, 可于产前20~30 d注射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1次。母猪进产房前, 必须对产圈彻底清扫、冲洗和认真消毒 (可选用20%火碱液等消毒剂) , 并驱一次虫。母猪进产房后和临产中, 用温热的0.1%高锰酸钾液擦洗母猪的阴户、乳房。仔猪吃初乳前挤掉头两把乳, 辅助初生仔猪尽早吃好初乳, 也是防止母猪乳房炎和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

2.4 补充铁制剂

仔猪出生后3周内生长较快, 每头仔猪每天约需3 mg铁, 而母乳仅能提供1 mg铁, 给出生后2~3 d的仔猪人工补给含钴、硒的铁制剂, 可防止仔猪缺铁性贫血造成的生长不良, 增强仔猪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2.5 抓好断乳关

仔猪断乳时要尽量减少剌激, 断乳后7~10 d内仍饲喂哺乳料, 以后逐渐换料。转群时期, 尽量减少不良刺激, 先减食, 供给充足饮水, 水中可添加口服补液盐数天。

3 小结

1) 加强饲养管理是仔猪能生长良好的关键, 保持舍内干燥清洁和空气新鲜是防止仔猪腹泻的重要措施。反之, 潮湿、污秽的环境是引起仔猪腹泻等多种疾病的诱因。

2) 加强母猪哺乳期饲养管理, 做好仔猪哺乳阶段的补料和营养的合理配制, 培育健壮的仔猪, 提高机体抵抗力。

猪场仔猪腹泻病防治要点 篇5

猪场仔猪腹泻病防治要点

仔猪腹泻病严重影响猪场的健康发展,最严重的是断奶上保育栏这段时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提出以下五点防治措施,希望能给广大养殖户有所帮助.

作 者:顾国炳  作者单位:罗平县畜牧局,云南,罗平,655800 刊 名:云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YUNNAN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858.282.61+2 关键词: 

仔猪腹泻的病因与综合防治措施 篇6

关键词:仔猪;腹泻病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58.2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0-81-1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仔猪腹泻是令养殖场(户)较为头痛的疾病,在1~3月龄的仔猪中较为常见,死亡率达10%~15%。发病后导致仔猪生长速度放缓,饲料报酬降低,体质下降、免疫功能减退、对疫病的抵抗力减弱,并容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给养殖场(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1 仔猪腹泻原因

仔猪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免疫系统肠道粘膜的25%由淋巴样组织构成,抵抗病原微生物的能力较弱。导致仔猪易感染大肠杆菌、C型产气荚膜梭状芽孢杆菌、密螺旋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病原菌引起的仔猪红白痢疾病。

1.1 初乳

猪的胚胎构造十分复杂,胎盘属上皮绒毛膜型,母猪血管与仔猪血管之间有6~7层组织,而构成胎盘血液屏障,阻碍了母猪母源抗体通过血液对胎儿进行传输。使初生仔猪的血液中不含有免疫球蛋白,主要从初乳中获得抗体。母猪初乳中的乳蛋白含量7%,占干物质的34%,其大部分是免疫球蛋白,即免疫球蛋白以分娩后60分钟内最高,可达8.2g/100ml,第8小时降到2.9g/100ml,第24小时0.9g/100ml,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内,肠道上皮细胞具有很高的通透性,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第14~28天(即常乳)免疫球蛋白仅为0.2~0.5g/100ml,母乳不再能补充母源抗体,但随着仔猪胃肠道的发育,上皮组织渗透性发生变化,对大分子的Y-球蛋白(抗体)的吸收能力也随之改变。在生后的0~3小时内,肠道上皮组织对抗体的吸收能力为100%,3~9小时之间为50%,9~12小时后即下降5%~10%。初乳中免疫球蛋白含量最高在预防肠道感染中有重要意义。新生仔猪虽能从初乳中获得免疫力,但胃内缺乏游离盐酸,胃肠屏障不健全,在寒冷和污染的环境中容易诱发和感染疾病。此时的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等感染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多。

1.2 肠道微生态

胃肠道中正常微生物本身以及与猪舍、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称为肠道微生态。正常微生物群中较多的是常在菌或有益菌,有益菌和致病菌在猪只肠道内保持着一定比例的平衡,并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大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已定殖了双岐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等。通常情况下,猪出生后7天,猪只肠道内优势菌为有益菌占99%以上,而有害菌只占1%,其比例为1:100,而大肠内则为1:1000。厌氧菌主要有拟杆菌,双岐杆菌等。仔猪由出生至8日龄胃肠内细菌定殖达到高峰,由需氧菌占优势逐步过度到厌氧菌占优势,形成固定的群落,并保持其相对稳定,至断奶期由于应激和日粮的变更,又需达到一个新的平衡。7日龄内与断奶3周期内的仔猪多发大肠杆菌病多与此有关。

1.3 营养

妊娠母猪料中提高微量元素硒、铁、高硒母猪料,经过试验在怀孕母猪后期料中(产前4周)及哺乳料中添加亚硒酸钠,对提高乳猪的抗病能力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硒从母乳中传到乳猪体内,从而获得对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最易被吸收转化和贮存,为日后断奶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打下基础。传统观念认为饲料中添加有机硒达到0.6ppm便是高硒,连续用高硒8周,没有不良临床反应,反而对减少仔猪哺乳期及断奶后的腹泻起到了良好作用。高铁母猪料,仔猪出生后3天内补铁,现已被大多数养猪场(户)接受,但通过提高怀孕后期母猪料铁的含量间接为乳猪补铁就很少被使用,至于把它与防治哺乳期及断奶后仔猪的腹泻联系在一起,更是不能被接受。

2 影响腹泻的日粮因素

此类型的腹泻具有群发性,即采食量一般不下降,症状多表现为粪便呈水样,含不消化颗粒物,腹泻次数多,频率高,个体消瘦等。停止喂食此批饲料后,症状减缓或停止。因营养因素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蛋白质不易消化,日粮中粗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大肠内产生腐胺等毒性胺类物质,对肠壁组织造成损伤,使肠道蠕动加快和分泌增加,造成腹泻。一般日粮中粗蛋白质超过20%以上,仔猪即会不同程度地出现腹泻。二是由于饲料混合不均匀、矿物元素的粉碎粒度不够、预混料添加过量等原因引起猪只中毒,造成消化系统损伤,导致肠道菌群平衡失调,均可导致严重腹泻。三是植物蛋白中含有β-大豆聚球蛋白、大豆蛋白等过敏抗原性物质,植物蛋白原料用量过高可以引起消化道上皮通透性发生改变,影响到肠道粘膜上有益微生物的繁殖,致使肠道内有益菌与致病菌比例发生改变。

3 预防及其治疗措施

3.1减少应激

断奶前后饲料要一致,量不要太多,不要突然将不同群的仔猪混养;在保育舍地面要进行铺垫防止猪只肚皮直接接触水泥地受凉,但密度不能过大。

3.2 加强预防免疫

针对乳仔猪的生理特点,做好疾病的预防免疫,保证肠道粘膜功能正常。

3.3 科学喂养

乳清粉、喷雾干燥血浆蛋白粉、优质鱼粉等原料对预防仔猪腹泻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日粮中适量增加纤维和乳糖,可以抑止病原菌的生长,同时可以促进乳酸菌增殖。在饲料中加入酶制剂、酸化剂、益生素等非营养性添加剂及特定的抗生素对预防仔猪腹泻也有良好的效果。

3.4 及时治疗

发病后分析腹泻原因。如果由饲料造成,停止使用饲料,饥饿12小时后饮葡萄糖盐水,换用好的乳仔猪饲料,少量多餐。由疾病造成,应对症下药,及时隔离治疗。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7

1 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1.1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常见有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本病潜伏期短, 传播迅速, 几天内传播全群。主要表现为呕吐、严重腹泻、脱水, 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 最高可达100%。仔猪吃奶后突然呕吐, 接着发生剧烈水样腹泻, 后期拉灰色水样稀粪, 迅速脱水、消瘦、衰竭死亡, 病愈的成为僵猪。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多在冬春季节发生。临床症状为呕吐、水样腹泻、粪呈灰色或灰白色、脱水不食, 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病毒可在猪群中持续存在, 各阶段猪都易感。哺乳仔猪受害最重, 但病死率不到50%。轮状病毒腹泻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各日龄猪都可感染本病, 4周龄以下仔猪最易感染, 死亡率较低。早期表现为食欲不振, 不愿走动、呕吐、腹泻、粪便为黄灰色, 后期粪便呈水样糊状, 脱水明显。

1.2 细菌性腹泻

细菌性腹泻常见的有仔猪黄白痢、红痢、仔猪副伤寒、痢疾等。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痢是多发于1~3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肠道传染病。表现为突然发病, 排黄色或淡黄色稀粪。病猪吃奶变少或不吃奶, 精神差, 脱水消瘦, 最后死亡, 死亡率高。仔猪白痢10~30日龄多发, 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表现为仔猪突然拉痢, 以排出灰白色糊状稀粪为特征, 有腥臭味, 有时混有气泡。体温、食欲无明显变化。若不采取治疗措施, 部分猪病情可逐渐加重, 逐渐消瘦、被毛粗乱, 严重时脱水而死。仔猪红痢主要发生于1~3日龄, 一般发病急, 病程短, 死亡率极高, 以排灰黄色、灰绿色稀粪或混有大量血液的粪便为特征。仔猪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多发生于1~4月龄, 断奶后不久的仔猪。病猪体温升高, 精神不振, 食欲减退, 粪便呈黄绿色或灰白色, 恶臭, 有时混有血液或坏死组织, 便秘与腹泻交替发生。病猪消瘦, 被毛无光泽, 严重的脱水死亡。耐过猪发育不良或复发。猪痢疾主要症状为粘性出血性腹泻。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 表现不同程度的腹泻, 后期便中带有粘液或血液, 病猪消瘦, 生长缓慢。

1.3 非病原性仔猪腹泻

非病原性仔猪腹泻主要表现在饲养管理不当引起的腹泻。饲料的质量不高不易消化吸收, 营养搭配不合理, 饲料的突然更换, 均可导致仔猪腹泻。仔猪断奶、分群、免疫应激等也可导致仔猪腹泻。受冬春季节寒冷、潮湿等天气影响, 也容易导致仔猪腹泻。

2 仔猪腹泻疾病的防治

2.1 搞好环境卫生

分娩舍与保育舍进猪前10d要全面彻底清扫干净, 用高压水反复冲洗, 干燥后用1%菌毒敌或百毒杀 (3L水中加1ml药液) 消毒2次, 然后用福尔马林熏蒸消毒1次, 空舍6d后再进猪, 保证空舍期。仔猪断奶后, 产房母猪应全部移出, 然后对产房进行彻底清洗, 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还做好猪舍的通风和防暑降温, 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 保持猪舍通风干燥, 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 供给充足营养, 增强猪群抗病力。

2.2 强化防疫

对于仔猪腹泻, 最棘手的还是由病毒引起的几种病, 只有靠打好防疫针, 使之不发少发才行。TGE、PED二联苗每年一头母猪至少免疫一次, 时间以冬天、春天临产仔的母猪、临产前30d注射;猪瘟、丹肺二联苗每年要免疫二次;乙脑、伪狂犬病、细小病毒, 每年也要免疫一次以上;肠毒型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母猪临产前3周免疫一次。虽然对仔猪猪苗的超前免疫是否有效, 理论上还有不同看法, 但我们还是在坚持进行, 且超免仔猪断奶后7~10d会再免疫一次。

免疫接种后一定要做好记录, 疫苗用量要按要求进行;疫苗最好新买新用, 过期苗、破损苗 (如猪瘟苗是抽成真空的, 疫苗瓶盖应平整或微凹, 瓶盖橡皮是凸起的就不要用) ;有争议的苗 (如伪狂犬病基因缺失活苗, 会带毒) 不要用。疫苗注射后一周内, 非特殊情况。免疫猪最好不要用药。因为像丹、肺苗是活菌苗, 刚刚打了防疫针, 又用活菌苗, 会将抗原杀死;还有一些药, 如地塞米松、抗病毒药等会使免疫猪抗体产生受到干扰。总之, 既要保证防疫的质量, 又要能使免疫猪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3 加强饲养管理

科学管理好怀孕母猪, 使出生的仔猪健康、强壮, 以减少仔猪腹泻疾病的发生。仔猪出生后及时吃到初乳, 吃到初乳后可口服喹诺酮类口服液, 对防治仔猪红黄白痢效果确切。出生3d后及时肌注补铁制剂, 5~7d后用乳猪料开口, 使仔猪的消化系统在断奶前得到健全和完善。断奶前后用氟哌酸饮水, 以防断奶应激。仔猪7日龄开始, 用少量、多次的饲喂方法给其补料, 以锻炼其肠胃的消化机能。尽可能在饲料中按0.2%添加微生态C211 (微生态制剂, 大连三仪公司研发) , 可改善消化吸收功能, 提高饲料利用率, 维持肠道菌群平衡, 增强免疫力, 防止仔猪腹泻。对哺乳母猪要给予全价饲料, 保证其营养的全部需要, 使仔猪可获得充足而营养成分完全的乳汁。母猪的乳汁过浓, 乳内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 仔猪吃后消化不良, 可引起仔猪下痢。母猪的乳汁稀薄, 营养不全, 缺乏某些维生素和矿物质, 也可引起白痢的发生。

4 专人接产

临产母猪如果奶头可挤出乳汁、又排小粒粪便, 就快要分娩了。在产房内母猪如果是频频起卧、嘴咬铁栏杆咯咯作响就是发作了。如阴道流出了带血粘液, 就是马上要产仔了。此时接生人员就不要走远。一方面认真检查一下接产用的工具, 备好消毒药水, 同时将保温箱内温度升起来。眼睛要盯着母猪的后臀不离, 注意母猪的动态。因为有的母猪产仔时, 臀部顶住后栏门, 仔猪产后动不了, 夏天易卡死, 冬天易冻僵。母猪产下仔猪后, 接产人员要迅速将其口腔、鼻孔周围的粘液除去, 结扎好脐带。进行仔猪猪瘟超前免疫的注好疫苗, 放入保温箱内。母猪产下3~5头仔猪后, 可注射缩宫素30~50单位 (母猪临产前要进行胎前检查, 估计产仔数, 如估计会产仔10头以上, 可在产下5头仔猪后注射缩宫素, 注之过早, 尤其是夏天, 对全部顺利产出仔猪排出胎衣不利, 因为大部分个体大的仔猪是后产的) 。注射缩宫素后10~30min, 母猪产仔会加快, 有时同来2~3头, 此时要注意清理仔猪脐带, 脐带在跳动又断了, 迅速结扎, 防止失血过多。母猪产程有长有短, 无论长短, 要让仔猪尽早吃到初奶。有的母猪产下1~2头后就暂停了, 要过两个小时才继续。此时要将母猪乳房用消毒药水擦抹干净, 挤掉一点奶汁, 将仔猪剪牙、打耳号后, 每头喂1%恩诺沙星 (或1%痢菌净或链霉素等抗生素亦可) 1ml, 让它去吃奶 (实施猪瘟超免的产后隔2h再哺乳) 。母猪产仔后胎衣未下完前, 接产者不要离开, 有时在下胎衣时, 有活仔被胎衣包裹一同排出, 如有人在场只要迅速撕破胎衣就会救活。冬天, 接产者要将已吃奶即母仔分开休息, 提高成活率。母猪产后 (如产程长, 要在产中) 要注射青霉素480万单位, 链霉素3~4g, 30%安乃近10ml, VB1100~200mg, VC0.5~1g, 人亦可暂时离开。母猪产后第一餐, 可喂麦皮食盐汤 (麦皮0.5~1kg, 加含碘食盐30g) ;第二餐可喂哺乳母猪料, 只是不宜太多, 0.5~1kg亦可, 以后在一周内每天喂1.5~2.5kg, 一周后再加饲料。母猪产后第二天除继续注射青霉素二次外, 还要加注缩宫素20单位或注射产后硫酸庆大霉素等12ml, 以达消炎杀菌, 促进子宫污秽排出之目的。

母猪产后3天内, 要加强观察, 看母猪的采食、饮水、排粪尿喂仔猪的情况;看仔猪的粪便、吃奶、休息的情况, 夏天要特别防止母猪继发子宫内膜炎, 冬天要防仔猪着凉。在观察的同时固定好奶头, 对产仔特多的母猪吃奶1~2d后将多出的仔猪寄走。仔猪产下后1~2d, 让其能吃到清洁的水, 第三天每头注射牲血素1ml (含硫酸亚铁100mg) , 母猪产后3天仍未排粪, 可用0.1%高锰酸钾药水洗肠后, 注射拟胆碱药5ml。产后母猪不吃, 要采取抗菌消炎、健胃、促胃肠蠕动等措施。夏天在产仔房中 (特别是临产前母猪) 要注意防止母猪中暑, 一旦发生了要采取特级护理与治疗, 否则不仅影响产仔, 还易造成母猪死亡。

5 仔猪腹泻的治疗

综上所述, 小猪腹泻原因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有天气变化造成的, 有饲养管理因素 (如过早断奶) 造成的。对其治疗要坚持“有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原则, 坚持“标急治标, 本急治本, 标本兼治”的原则, 坚持治早治小治好的原则。具体用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看腹泻的严重程度, 是全部腹泻还是个别腹泻, 是水泻还是一般的泻, 泻前是否有呕吐症状等;

二是确定第一次用药。冬天提防仔猪黄白痢或腹泻严重又止不住时, 可使用“百利安”, 在100ml水中加入20g, 充分摇匀后, 每头仔猪灌服5~10ml, 每天服2~3次, 并肌肉注射硫酸阿托品1~2ml, 并注意时常提供饮水。另外, 在冬春季节, 当仔猪发生水泻, 还有呕吐 (吐出结凝乳块等) , 可能是病毒性腹泻, 除了灌服上述药物外, 还要进行肌肉注射, 第一针就要把抗菌素、抗病毒药、VB1、VC注下去;

三是看治疗效果。第一针打下去两个小时内看有无效果, 如无效还是屙水, 要另加药, 如再加入硫酸阿托品、乙酰辅酶A等。对眼窝沉陷, 行动摇摆的, 大一点仔猪每头输5%葡萄糖盐水500ml, 内加抗生素、Na HCO3、KCl等, 小的每头喂50%葡萄糖盐水20ml, 再加卡那霉素25万单位, VB1100mg、VC1g、VB12微量, 呕吐的可用VB6, 毕端、四肢、腹下发紫的, 可用磺胺六甲氧嘧啶等注射;

四是防止脱水。腹泻的仔猪多, 可配制QRS营养液 (配方:多维葡萄糖20g Na CL13.5g、Na HCO32.5g、KC11.5g, 冷开水1000ml, 百利安200g, 充分搅拌, 完全溶解后关掉日常供水, 放在容器供其自由饮用, 可减少死亡;

五是用其它止泻剂, 对顽固腹泻的仔猪用碱式碳酸铋与矽炭银 (5kg以下小猪每头各用5片) 调成糊状, 用竹片涂抹在舌根下, 随后喂给清水, 强迫小猪吞咽, 不吞者不放手。

腹泻病的病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因此要加强科学管理, 根据临床症状辨别病因, 适当的使用疫苗接种, 实行药物保健, 就可有效的防止仔猪各种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摘要:对于规模化猪场来说, 如何控制猪的腹泻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特别是哺乳仔猪的腹泻是一个较难控制的疾病, 直接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本文从造成仔猪腹泻的原因分析, 提出预防仔猪腹泻的办法:搞好环境卫生、强化防疫、饲养管理、专人接产、仔猪腹泻的治疗等。

谈谈仔猪腹泻的原因及防治 篇8

1 仔猪发生腹泻的主要原因

1.1 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

1.1.1 细菌性腹泻

主要为大肠杆菌引起的仔猪黄、白痢, 大肠杆菌产生的肠毒素使肠细胞液体分泌增加, 出现腹泻。其他的如:沙门氏菌、魏氏梭菌等引起的仔猪副伤寒、仔猪红痢也是仔猪腹泻常见的致病菌。

1.1.2 病毒性腹泻

主要以病毒侵袭肠绒毛细胞造成细胞死亡影响肠的吸收功能而产生腹泻。已经证明能够引起腹泻的病毒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圆环病毒、猪肠道病毒、猪瘟病毒等。

1.1.3 螺旋体性腹泻

俗称猪血痢、猪黑痢, 是猪的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病原是猪痢疾密螺旋体。2~4月龄仔猪多发, 季节性不明显呈缓慢传播, 流行期长, 易复发, 发病率高, 病死率较低。临床表现以大肠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粘液性或粘液出血性下痢, 粪便红色为特征。

1.1.4 寄生虫性腹泻

主要是球虫和阿米巴原虫。一般的胃肠道寄生虫都能够引起腹泻, 并可伴随猪的一生。如:鞭毛虫、猪兰氏类圆线虫、毛圆线虫、蛔虫、鞭虫等。

1.2 非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

由非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的病因主要包括营养和饲养环境的应激所造成。生产中常见的因素有以下几种。

1.2.1 母乳的因素

哺乳期间, 仔猪主要通过母猪的乳汁获得营养, 母猪更换饲料和生病会直接影响到乳汁的成分和品质, 继而影响仔猪的健康。在生产中, 为了提高母猪哺乳的水平, 应适当增加精饲料。当添加过多时, 使乳汁中脂肪含量增高, 在仔猪胃肠消化功能较差的情况下, 导致消化吸收的紊乱, 就会引起仔猪腹泻;母猪患病, 造成机体生理代谢紊乱, 引起乳汁变性, 致使仔猪消化不良, 出现腹泻。

1.2.2 仔猪性的因素

目前普遍提倡仔猪提前断奶, 虽然有利于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和饲料利用率及降低来自母猪传播疫病的可能性, 但仔猪早期断奶发生腹泻是较普遍的。一是仔猪提前断奶, 就不能再获得母体免疫抗体而易引起腹泻;二是过早饲喂饲料易促发过敏反应使仔猪肠道受损, 影响营养成分的吸收和肠道正常的菌群关系, 从而发生腹泻;三是过早断奶营养成分急剧改变、母子分离及分栏引起的不适等营养、心理、环境应激反应会造成仔猪胃肠功能紊乱, 内分泌失调而导致腹泻;四是仔猪断奶后, 胃内pH值升高, 乳酸菌便会逐渐减少, 大肠杆菌逐渐增多, 原微生物区系被破坏, 导致仔猪发生腹泻;五是仔猪胃肠结构和功能发育不完善, 断奶对仔猪消化酶的活性有较大的影响, 消化机能不健全, 不能很快适应蛋白、油脂等植物性饲料而诱发腹泻。

1.2.3 饲料因素

母猪或仔猪食了霉变腐败的饲料导致仔猪的腹泻;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的腹泻, 因为仔猪的消化道及酶系暂未发育完全, 胃蛋白酶的活性较低, 而且胃内此时的pH值高达5~7 (正常值为3~4) , 仔猪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 当饲料中蛋白质过高时会造成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仔猪饲料配比不当, 若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超过4%, 或微量元素铁、锌、钴等含量过高时可引起仔猪腹泻, 因为仔猪胃肠不发达, 饲料中的粗纤维含量过高时会导致仔猪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降低而引起腹泻;饲料中铁、锌、钴等含量过高则会导致仔猪消化系统中的电解质不平行而引起腹泻。

1.2.4 环境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体温调节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对各种应激因素都非常敏感如环境温度过低、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突然更换饲料、分群等, 一旦以上任一因素改变, 都会对仔猪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 最终因采食量下降, 消化不良而导致腹泻。

2 综合防治技术

鉴于猪腹泻病因的多样性和诊断的复杂性及治疗的盲目性, 按照防重于治的原则, 应采取“预防、消毒、补饲、治疗”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2.1 预防

2.1.1 重防母猪

对病毒性引起的腹泻, 目前, 仅限于猪传染性胃肠炎 (PEDV) 和猪流行性腹泻 (TGE) 二联灭活苗。可在妊娠母猪产前45d和15d进行预防接种, 使仔猪通过母猪初乳获得免疫。还可以在母猪的饲料中拌入一些中药如“白头翁散”、“苍术香连散”等可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对由细菌性病源引起的腹泻主要以预防大肠杆菌为主的仔猪黄、白痢和魏氏梭菌为主的仔猪红痢。最好是使用含有五种抗原 (K88、K99、987P、F41纤毛和LT-B亚单位) 的灭活苗和还含有魏氏梭菌C型类毒素的六价二联苗利特佳 (Litter-GuarLT-C) , 在母猪分娩前35d和15d完成2次免疫接种, 具有预防仔猪腹泻 (黄、白、红痢) 的效果。

同时要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 做好防寒、防暑工作, 充分注意母猪饲料调配和变更, 切忌使用高能量配比的饲料饲喂哺乳母猪。

2.1.2 早防仔猪

母猪在产前接种了猪传染性胃肠炎 (PEDV) 和猪流行性腹泻 (TGE) 二联灭活苗的, 仔猪在断奶时要及时再接种1次;如果母猪没有接种PEDV和TGE二联灭活苗的, 仔猪在出生后2日应进行口服接种。

对细菌性腹泻一般以预防注射抗菌药物为主。可在仔猪出生后3、7和21d时分别肌注含有20%土霉素的“三针首选注射液”, 也可在仔猪未哺乳前和10~15日龄时灌服硫酸庆大霉素或在断奶前后肌肉注射“百痢泰”等, 均有好的效果。

对非病原微生物因素引起的腹泻, 要保持仔猪体内微量元素的平衡, 可在仔猪产生后3日龄肌肉注射“血尔旺”, 5日龄、35日龄分别注射亚硒酸钠、维生素E等制剂, 以防止由此引起的腹泻。

2.2 消毒

一要保持圈舍清洁卫生、舒适干燥。每批母猪、仔猪转出和转入前后, 要对圈舍的门窗、墙壁、地面、料槽等进行全面彻底的清洗和消毒, 尽可能的杀死周围环境中的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二在母猪产仔后, 应每天清理圈舍内的粪尿, 保持圈舍的清洁和干燥。三是消毒要定期进行, 消毒药品应针对不同的致病微生物经常更换使用, 以防产生抗药性。四是对母猪的乳房和胸腹部在仔猪吃初乳前应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

2.3 补饲

补充仔猪生长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 可以采取肌肉注射的方法, 也可在7日龄仔猪开始补料的时候添加在饲料中。在3~5日龄时就要给仔猪开始补水, 在水中添加人工盐供仔猪自由饮用。仔猪补料后供水要充足并尽可能的保持清洁。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抗菌药物十分必要。多数情况下采用口服补液盐水辅以抗菌和抗病毒药物补饲的办法能起到较好的预防效果。

2.4 治疗

2.4.1 病原微生物的综合防治技术

2.4.1. 1 不同年龄不同原因引起猪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腹泻由于肠蠕动加强, 分泌增多, 导致大量肠液、胰液丢失, 钾离子、钠离子丢失增多, 液体在大肠段的重吸收作用降低或消失而引起脱水、电解质丢失及酸碱平衡紊乱。因此, 在消除病因的情况下, 采取强心补液、预防脱水、维护心功能、解除酸中毒、增强机体的抵抗能力等治疗原则。临床上多用0.9%的氯化钠、5%葡萄糖、氯化钾、维生素C、碳酸氢钠等进行腹腔补液。对能正常饮水的猪只口服补液盐 (葡萄糖20g、氯化钾1.5g、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饮水1kg) 。

2.4.1. 2 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毒性腹泻没有特效药物, 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和疫苗预防加以防治。对症疗法、口服微生态制剂, 选用敏感抗菌素等防止细菌继发感染可以降低病毒性腹泻的死亡率。

猪轮状病毒病防治要点是注意供给乳猪充分的初乳和母乳, 使乳猪获得被动免疫;由于大多数母猪在初乳和乳汁种含有有效的抗轮状病毒抗体, 所以应在哺乳仔猪肠道有母源抗体保护时, 有意使小猪接触感染病毒以刺激产生主动免疫;注意使用口服补液盐防止脱水补充养分;加强环境消毒和卫生。国内目前开展了轮状病毒基因工程乳酸菌疫苗的研究, 还未在生产中大量采用。

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防治措施:给予口服补液盐, 注意保暖和保持仔猪舍干燥卫生, 仔猪初生前6h应给予足够的初乳。在母猪产前20天应用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 (TGE—PED) 二联灭活苗, 后海穴注射预防TGE和PED有良好效果。弱毒苗存在散毒的可能, 应严格控制, 在未发病猪场不免疫。

2.4.1. 3 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主要从饲养卫生管理、疫苗预防和药物防治三方面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在产前14~21d注射本地 (场) 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 4ml/头, 发病严重的猪场, 仔猪生后1~2d注射本地 (场) 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2mg头, 14~20d注射2ml/头, 保护率可以达到93%。也可使用长效土霉素、头孢噻夫、长效恩诺沙星等进行三针保健。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 如:复方新霉素、阿米卡星、乳酸诺氟沙星等与硫酸阿托品配伍, 口服3~5d能有效防治细菌性腹泻, 在仔猪黄痢发病严重的猪场可在仔猪出生后预防性投药一周。沙门氏菌的防治在生后30~40日龄用本地 (场) 相同血清型菌株疫苗首免, 2免生后70日龄, 出现腹泻症状的猪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治疗。可选用复方新霉素制剂、强力霉素、利高霉素、硫酸安普霉素等配合诺氟沙星扮料和饮水治疗。猪痢疾的防治痢菌净, 治疗剂量为2.5mg/kg体重, 混于饲料中, 每个疗程7天, 喂2个疗程, 疗程间停药3天。再喂3个预防量疗程, 预防剂量为100mg/kg饲料。美国已研制出油佐剂灭活苗用于预防该病, 我国尚未使用疫苗。

2.4.1. 4 寄生虫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合理的驱虫程序是防治该类疾病的基础。驱虫程序:35~70日龄的仔猪应进行1~3次驱虫, 怀孕母猪应在产前3个月和产前1周进行驱虫, 后备、空怀猪及种公猪, 每年驱虫3~4次, 育肥猪应在春秋两季对全群猪各驱虫1次。经常清扫猪圈。将猪粪集中储粪池发酵消灭虫卵、幼虫或卵囊。

2.4.2 非病原微生物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保持机体微量元素平衡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为主。一般在腹泻的早期, 肌肉注射铁、硒、锌、铜、维生素等微量元素, 佐以乳酶生、乳酸菌、酸化剂等即可。

2.4.2. 1 细菌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以抗菌、消炎、降温为主。抗菌药物不可选择某一种特效药品, 应当是通过药敏试验后选择抑菌能力最强的药物进行治疗。不要仅仅依靠抗菌药物抑制致病微生物达到降温作用, 还必须佐以柴胡、氨基比林等降温药物。

2.4.2. 2 病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发生病毒性腹泻时, 应当紧急接种疫苗, 以缩短疫病流行的时间。有高免血清的最好是用高免血清进行预防治疗。采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时, 一定要辅以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

2.4.2. 3 螺旋体和寄生虫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对螺旋体性腹泻多使用抗菌药物, 药物品种较多, 疗程在5d以下的有痢菌净、二甲硝基咪唑、甲硝基L酞胺、新霉素、泰妙霉素等。对寄生虫性腹泻要进行针对性的驱虫和辅以抗菌治疗。

2.4.2. 4 中毒性腹泻的综合防治技术

首先要查清毒源, 使用特效解毒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毒物不同的性质, 分别采取洗胃、排泻、吸附、收敛等治疗方法。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原则 篇9

1 仔猪腹泻的发病原因

1.1 非传染性因素

1.1.1 仔猪的生理特点

仔猪生长发育快, 物质代谢旺盛, 消化器官发育快, 但消化机能不完善。特别是断奶仔猪由吃乳变成吃饲料时, 胃内分泌胃酸不足, p H值升高, 胃蛋白酶减少, 不能完全消化饲料中的蛋白质, 发生消化不良而腹泻。小肠内p H值升高, 极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 从而诱发传染性腹泻。仔猪大脑皮层发育不全, 调节体温能力差, 并且缺乏先天免疫力, 容易被病原微生物侵染而发生腹泻。

1.1.2 饲养管理的原因

(1) 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生长快速, 每天需铁量大于从母乳中可获得的量, 故很易造成缺铁性贫血, 容易感染病原微生物, 导致腹泻甚至死亡。同时饲料中缺乏维生素或其它必需营养物质时, 也会导致仔猪抵抗力下降而出现腹泻。

(2) 环境因素, 仔猪体温调节、适应环境温度变化的能力较差。在寒冷的冬季, 气候寒冷又缺乏防寒措施, 仔猪抵抗力下降, 易引起腹泻。在炎热的夏季天气多变, 阴雨绵绵, 空气湿度大, 栏圈环境湿热、粪尿污染、空气污浊及消毒不严等情况下, 仔猪难以适应, 导致腹泻。

(3) 应激因素, 常见的应激为断奶应激。如日粮从原来的流体变为固体颗粒型;作为主要能源的乳脂被各种淀粉所取代;易消化的乳蛋白为不易消化的植物蛋白所取代等等。由于仔猪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所有这些应激因素均对仔猪生理等各方面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会导致仔猪采食量突然降低, 造成肠壁损伤, 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创造了条件。

1.2 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仔猪腹泻在我国是十分普遍, 如仔猪红痢、白痢、黄痢、坏死性肠炎、副伤寒等细菌性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腹泻, 以及球虫、小袋纤毛虫等寄生虫性腹泻也常有发生。虽然引发仔猪腹泻的病原多种多样, 但其致病机理相似, 最初病原都是吸附于小肠黏膜上, 感染上皮细胞从而使小肠吸收和代谢的机能出现紊乱, 造成腹泻的发生。因此, 提高仔猪小肠局部免疫机能, 抑制病原的吸附是防治仔猪腹泻的关键。

2 仔猪腹泻的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日粮营养平衡, 妊娠母猪饲喂全价饲料, 防止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和矿物质的缺乏, 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提高胎儿抵抗力。仔猪出生后, 要尽早吃上初乳, 以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

2.2 减少应激

由于仔猪各种调节机能尚未健全, 对外界各种应激很敏感, 易造成消化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因此, 一定要保持舍内气候的稳定, 逐步断奶, 逐渐更换饲料, 以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

2.3 搞好消毒工作

消毒工作应当提到同疫苗接种免疫相同的高度, 不能限于形式。消毒时应注意面面俱到, 不能漏消、少消。

2.4 预防与治疗

仔猪腹泻的原因及综合防治 篇10

1 仔猪腹泻的病因

1.1 传染病病因

引起仔猪腹泻的传染病因素主要是指传染性病原, 其中病毒主要有猪传染性胃肠炎 (TFE) 病毒和轮转病毒;细菌主要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魏氏梭菌等。

1.1.1 病毒性腹泻

猪传染病胃肠炎: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病毒主要存在于猪的空肠和十二指肠, 其次为回肠。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尤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死亡率最高, 幼龄仔猪发病率可达100%, 5周龄以上的仔猪死亡率较低, 成年猪几乎没有死亡。有明显季节性, 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传染迅速, 常呈地方性流行。临诊以消化道感染为特征, 其中以仔猪的症状最为严重, 主要表现体温升高, 精神沉郁, 排腥臭水样粪便, 呕吐和高度脱水, 随着年龄的增长其症状和死亡率逐渐降低。在老疫区, 发病率较低, 症状较轻。

轮状病毒感染: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 能感染各种年龄的猪, 以2~5周龄的仔猪多发, 发病率高 (50~80%) , 死亡率低 (7~20%) 。主要发生于寒冷季节。患病仔猪排黄白色或灰暗色水样或糊状稀粪, 症状与传染性胃肠炎相似, 但较轻且缓和。

猪流行性腹泻:猪流行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与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 但猪流行性腹泻是由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寒冷的冬季, 夏季也可能发生。各种年龄和各种品种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哺乳仔猪感染率较高, 年龄越小, 症状也越明显, 致死率也越高, 仔猪流行性腹泻的发病率可高达100%, 死亡率高达50%。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 足以给养猪场带来致命的打击。

C型产气荚膜梭菌感染:C型产气荚膜梭菌通常可使3~5日龄仔猪发生急性腹泻。对于6~14日龄仔猪则呈慢性过程, 一般在发现症状2~3天后出现脱水。此病常呈散发型, 同一窝仔猪仅3至4头感染, 而其余仔猪可能是健康的。

1.1.2 细菌性腹泻

仔猪大肠杆菌:由治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类传染病, 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有仔猪黄痢 (早发性大肠杆菌病) 和仔猪白痢 (迟发性大肠杆菌病) 。仔猪黄痢是初生仔猪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内仔猪, 以1~3日龄最为常见, 发病率 (90%) 和死亡率 (50%) 均很高。临诊症状以排黄色或黄白色水样粪便和迅速死亡为特征。病仔猪精神委顿, 粪便呈黄色浆状、腥臭、严重者肛门和阴门呈红色。迅速衰弱, 脱水, 消瘦, 昏迷至死亡。仔猪白痢主要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发病率高, 死亡率低, 多发于寒冬、炎热季节, 气候突变、阴冷潮湿、母猪饲料质量较差、母乳中含脂率过高等常常是本病等重要诱发因素。临床上以排灰白色浆状、糊状腥臭味稀粪为特征。

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感染引起。主要多发于1~2月龄仔猪, 无明显的季节性,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但多发于寒冷、气温多变、阴雨连绵季节, 环境卫生差、仔猪抵抗力降低等是本病等诱发因素。急性型常呈败血症状变化, 皮肤上有紫红色斑点;亚急性或慢性型表现为肠炎、消瘦和顽固性腹泻, 粪便恶臭, 有时带血。

仔猪红痢:由C型魏氏梭菌的外毒素引起, 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仔猪, 以1~3日龄新生仔猪多见, 偶发于2~3周龄以下的仔猪。发病仔猪由于肠粘膜炎症和坏死, 以排红色稀粪为特征, 病程短, 死亡率高。

1.2 非传染性病因

非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仔猪消化机能不全、日粮抗原过敏、营养因子缺乏、应激因素等。

1.2.1 仔猪消化机能不全

断奶仔猪从吃初乳变成了以饲料为主。据资料表明, 断奶后一周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到1/3, 使本来就不足到酶含量更少, 影响营养成分到消化和吸收。同时, 断奶后仔猪胃内由于胃酸不足, pH值升高, 胃蛋白酶形成减少, 对饲料中蛋白质的消化率降低, 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内治病性大肠杆菌及有害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抑制了乳酸杆菌的生长, 最终因消化不良而腹泻。

1.2.2 日粮抗原过敏

胃肠粘膜中存在大量的淋巴组织, 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对抗进入胃肠道的抗原物质。仔猪由于消化道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尤其是蛋白酶的活性在6~8周龄前很低, 在采食饲料时, 饲料中的抗原物质, 包括无害的蛋白质通常可激发系统的免疫反应, 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 通常要经历一段过敏反应 (迟发性超敏反应) , 导致小肠损伤。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萎缩, 患窝增生, 进而引起功能变化而腹泻。此外, 由于肠道组织的损伤, 病原微生物可乘虚而入, 加剧腹泻病程。断奶仔猪在进食固体饲料或变换饲料后, 一般3~5天出现腹泻, 在无病原微生物的参与下, 一个星期左右病情得以缓解。

1.2.3 营养因子缺乏

仔猪缺乏维生素 (如叶酸、烟酸、泛酸) 、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 (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 , 导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现腹泻。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糨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1.2.4 应激因素

仔猪由于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及其酶系统尚未发育健全, 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猪分离, 食物变化, 伙伴变化, 环境及其温度、湿度对变化等非常敏感, 产生一系列应激反应, 最终导致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腹泻。

2 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治

根据笔者多年的实践体会, 对于仔猪腹泻病应在加强饲料管理的前提下, 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加以控制。

2.1 做好产房的消毒工作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经常成为仔猪腹泻的主要原因, 如致病性大肠杆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等等, 一旦感染发病, 会给养猪生产造成重大损失。而产房的消毒, 能够有效地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数量和毒力, 使仔猪免受病原微生物侵害, 从而减少或避免仔猪腹泻病的发生。产房的消毒, 应采用全进全出或小区内全进全出的消毒方法, 在仔猪转群空栏后, 用高压清洗机将床面、走廊、饲槽、圈栏墙壁等彻底清洗干净, 再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仔细消毒, 待留24小时后, 再用高压水清洗, 空闲1周后, 方可进猪。必要时, 进猪前再进行一次火焰消毒。在饲养期间, 应选择对猪体无毒害性的药物对猪体及地面等进行喷雾消毒, 每周1~2次, 以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体及环境的污染。

2.2 母猪产前产后的管理

母猪产前产后应注意猪体卫生及采食量的控制, 母猪在进入分娩舍前要用清水将猪体清洗干净, 在分娩前用高锰酸钾溶液将母猪的阴部及乳房擦洗干净。母猪在产前和产后两天要适当控制采食, 产仔的当天停止喂料, 只供给清洁的饮水, 以防母猪因乳汁过浓引起仔猪消化不良而下痢。必要时, 在产前3~5天给母猪饲料中投给适量的抑菌药物, 以减少母猪粪便内病原微生物对环境的污染。

2.3 环境卫生的管理及仔猪的保温

环境卫生不好, 地面潮湿, 冷凉刺激对预防仔猪腹泻十分不利。在生产中, 对床面的粪便要及时清扫, 保持干燥卫生, 在产房内, 仔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7日龄32~28℃, 8~30日龄28~25℃, 31~60日龄25~23℃, 而母猪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5~18℃。要做好仔猪保温工作, 并解决好仔猪和母猪所需温度的矛盾, 最好的方法是在产栏内设立仔猪保温箱, 箱底的木板上铺上草袋或麻袋片。箱的上部设有即可盖又可开的盖子, 箱内吊一支100瓦的灯泡 (靠上部) , 箱的侧面留有仔猪自由出入的小门, 初生仔猪只要经过几次训练, 就会习惯自动出入保温箱, 在箱内利用仔猪的体温和灯泡的散热造成一个温暖的小环境, 仔猪吃完奶后进去休息, 吃奶时再出来。这样既解决了保温问题, 又减少了仔猪接触地面的时间, 为避免仔猪因受潮、受凉、受感染引起下痢起到很好的作用。

2.4 吃足初乳增强抗病能力

猪的胎盘结构特殊, 大分子的免疫球蛋白不能通过血液循环进入胎儿体内, 而初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球蛋白, 初生仔猪必须通过吃初乳获得免疫力。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既可在血液中起到杀菌作用, 又可在消化道中起到抑菌防止下痢的作用, 产后3天内, 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每100毫升由含7~8克下降到0.5克, 因此, 仔猪出生后, 应尽早吃到初乳以获得免疫力。

2.5 仔猪补铁防贫血症

铁是造血的主要原料, 缺铁不但会使仔猪发生贫血, 而且会使仔猪出现生长停滞和腹泻等症状, 严重者导致死亡。初生仔猪体内储备的铁, 只有30~50毫克, 仔猪每天从母乳中得到的铁不足1毫克, 而仔猪正常生长每日需铁7~8毫克, 如果不给仔猪补铁, 其体内贮存铁将在1周内耗完, 仔猪就会患贫血症。仔猪补铁最好的方法, 就是在仔猪生后2~3天注射铁制剂, 如右旋糖铁钴注射液等, 每头仔猪颈部肌肉注射100~150毫克, 既可预防缺铁性贫血及腹泻病的发生, 又能促进仔猪的生长发育。

2.6 早期开食补料及断奶后的饲养管理

初生仔猪消化系统不发达, 机能不完善, 20日龄前胃内游离盐酸浓度很低, 胃蛋白酶分泌也很少, 食物主要在小肠内消化, 而胰液和肠液的分泌又要靠食物的刺激, 由于胃内盐酸浓度很低, 杀菌能力差, 很容易下痢。因此, 提早开食能刺激仔猪胃肠的发育和分泌机能的完善, 对于预防仔猪腹泻的发生很有必要。仔猪诱食开始时间不应晚于7日龄, 仔猪在3周龄以前, 母乳基本上能满足其营养需要, 仔猪无意采食饲料, 这就需要人为干预, 训练开食, 否则到母乳减少时仔猪还不习惯吃料。对于断奶后的仔猪, 要先留原圈饲养, 继续喂给哺乳期的饲料。仔猪断奶后, 失去了母仔共居的温暖环境, 此时除注意保温 (特别是冬季) , 加强卫生管理外, 还要注意控制采食量。断奶后的仔猪在营养的摄取方面由母乳加饲料变成独立采食饲料生活, 由于胃肠的不适应, 在断奶后的第1周如果喂食量过多, 很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 因此, 断奶后的仔猪应采用少给勤添的饲喂方法。根据笔者养猪实践体会, 在同样饲养管理条件下, 哺乳期内开食早采食量多的仔猪, 断奶后很少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而开食晚采食量少的仔猪, 断奶后发生消化不良而下痢的显著增多。由此可见, 早期开食补料增强消化机能, 对于预防哺乳期间和断奶以后仔猪的腹泻都具有重要意义。

2.7 注射疫苗

根据实际情况母猪产仔前60天可注射免疫大肠杆菌多价苗 (k88/k99) , 可以有效防止仔猪黄白痢。

3 仔猪腹泻的治疗

仔猪发生腹泻后一天内不要止泻, 使患畜尽量排出体内的毒素, 但要补充体液和控制继发感染。强效阿莫西林/长效土霉素, 连用2~3天, 同时供给充足的饮水或口服补液盐以防止脱水。

3.1 于腹泻后第二天可按下面方案进行治疗

1%硫酸阿托品0.5ml/头, 1日1次, 连用2天;强效痢剑或长效痢剑按推荐剂量使用, 同时用白头翁散拌料。

病毒性腹泻可配用抗病毒I号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密端螺旋体引起的腹泻可用痢菌净5mg/kg肌注或口服2个疗程;球虫引起的腹泻可用抗球虫药物如磺胺药等, 其他寄生虫可用相应的抗寄生虫药。

为防止脱水可腹腔注射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口服葡萄糖补液盐, 同时饲料中添加益生素类药物, 调整消化机能和肠道菌群。

对于顽固性腹泻, 上述方法对极少量病猪可能效果不佳, 可考虑用中药疗法:白头翁80g, 黄连30g, 黄柏60g, 奉皮80g研末服用, 有良效。

3.2 对于非传染性腹泻, 应及时对因治疗

针对仔猪消化机能不全可在饲料中添加1.5%乳酸、2%延胡索酸 (富马酸) 、10~30%乳清粉等, 降低pH值, 提高胃蛋白酶活性。

针对日粮抗原过敏:用抗病毒I号粉按500kg/袋, 连用2周;或添加维生素E, 提高免疫系统的活性。

针对营养因子缺乏, 可肌注牲血素、亚硒酸钠或亚硒酸钠VE注射液, 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含硒、锌、铜等添加剂, 以保证仔猪有足够的微量元素摄取。

针对饲养管理和应激因素, 建立完善的饲养管理模式, 做好各种应激的应对措施;对断奶后仔猪要在1周内供给足够营养物质, 尤其是矿物质、维生素及消化酶, 提高饲料利用率和适口性。

4 结论

上一篇:牙周牙髓下一篇:介绍几款肉类加工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