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2024-07-09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精选十篇)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篇1

但是目前高校教育仍沿用传统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存在着教学与科研实践脱节等问题。教学内容不能反映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新成果, 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降低。课程教学安排上, 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实践锻炼少, 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 对科研实践性环节、产学研相结合等不够重视。再加上公共选修课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专业课相比本身就比较尴尬, 学生一般都比较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而对公共选修课只是应付式的学习, 好多学生在听讲《设施农业工程》时都带着本专业课的课本进行阅读,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这门课程必须改革, 否则就失去了原先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

那么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用何种教学手段以及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等诸多问题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难题。结合本校学科设置的方向与特点, 在《设施农业工程》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理论联系实际, 以科研促进教学,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成效。

1优化课程体系,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设施农业工程》是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交叉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在掌握设施农业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和专业技能, 了解设施农业工程的主要类型与建造技术, 培养学生具有独立从事设施农业工程如养猪场的设计、建造, 掌握设施农业工程的建造管理技术, 以适应现代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设施农业工程》课程内容包括:动植物的生物学规律与行为习性或形态特征, 设施生产工艺流程与工艺模式, 配套生产设备、环境控制设备及建筑设施。

2改进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 理论联系实际, 多媒体手段的合理使用

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只知道单纯的课本知识, 缺乏主动自主学习的意识, 不能积极主动的把课本所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因此, 学生在生产实习活动中必须需要一段时间来对现代农业技术与科技的运用进行了解, 不能指望他们从课本走出之后, 就直接进入到实践生活中。虽然在生产实习前的准备活动中进行了相关资料的准备与学习, 但是那只是文字上的描述, 并没有给学生形成形象的思维立体构图, 这就需要教师在实践的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讲到课本上所提到的重点, 还要积极主动的上网搜索资料, 下载相关文字图片, 视频短片等内容。

2.2 增强师生互动, 灵活采用课堂讨论方式

教师应不断提高选修课讲课的质量, 精心准备授课内容, 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讲解“畜舍建筑设计”这一章时,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首先给同学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知道现在物价飞涨吧, 猪肉是不是也搭上过物价上涨的这趟列车呢, 为什么现在猪肉越来越贵呢?这样从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例子入手, 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老师还要有驾驭授课知识的能力, 不能任意让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聊, 要及时的把他们的思路引导到这堂课的讲解上来。就如上面的例子, 学生的回答是多方面的, 什么市场啊、经济啊学生都会提到, 但是咱们讲的是设施农业工程, 所以应该及时告诉学生, 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一条是供不应求, 现在的养猪场大部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 他们给猪住的建筑不合理就会影响到猪的繁殖发育, 进而影响到猪大批上市的前景, 那猪在怎样的建筑下生活能够更加幸福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畜舍建筑设计, 这样自然而然就引到了我们的学习内容上来, 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 和谐有趣,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提高选修课课堂质量。当然这堂课能够顺利进行, 也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如果我在提出问题时, 学生们不能够主动的积极配合, 那么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是一句空话了。

2.3 科研促进教学,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在设施农业工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亲自制定具体的措施并进行操作, 老师在旁边进行适当的指导学生遇到技术难题。通过农学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开展, 不仅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促进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 更重要的是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在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中, 必须积极参加每一个环节, 并自觉得将课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主动地运用到生产实践的环节中, 使理论指导实践, 再进一步的用实践来印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的结合后, 不仅促进了学生学习自觉性的提高, 还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 学校也可聘请校外学者、专家、教授、工作在实践教学第一线的专业人士来校开课。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 给学生讲授一些在平时课堂学习生活中接触不到的事物, 这样不仅促进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 而且拓展了设施农业工程这门课的涵盖面。

3创新考评方式,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设施农业工程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 因此, 与专业课的考核目标不同。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多方位、多途径的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的客观综合评价。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考评方式:平时成绩占30%, 主要考查学生对适量课堂作业的独立完成情况, 包括课堂出勤率、课堂提问、作业题、小论文等多方面;期末考试成绩占70%, 但期末考试不同于传统的笔试, 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一项和设施农业工程有关的课题论文。

同时教师要严格管理.对学生采取有效的考勤及考核方式。不能认为自己的课程是公共选修课就不加以重视, 这样学生看到老师对他们管理松懈, 自然也会对这门课程产生不需加以重视的印象, 久而久之学生更是会加倍放松。当然我们并不是以出勤率为目的进行考勤, 不能作为判定学生成绩的最终依据, 我们之所以管理严格, 目的还是为了让学生有所收益, 因此老师在正式讲课前, 一定要把这门课的重要意义晓以大义的讲给学生, 使他们从心底里认同并爱上这门课程。同时教务处要加强选修课的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公共选修课的作用, 来适应社会和时代对人才需求, 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 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选修课在满足了各种各样的爱好的同时扩大了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了大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 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毛罕平.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J].农业装备技术, 2007, 33 (5) :4-9.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示例 篇2

公共选修课《数学模型》教学大纲(试行)

一、《数学模型》课程简介

本课不同于传统数学课程,它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主要目的。课程通过介绍若干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与应用数学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解决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课程力图通过对典型模型的讲解,加深对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本身的理解,提高数学素养。本课有以下特点:

1、本课介绍与力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等领域有关的若干重要模型,说明数学如何用于其他学科,又如何从其他学科吸取养分;使学生正确理解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了解若干常见的重要模型与方法。

2、.本课在介绍数学模型时,强调的是数学处理所蕴涵的思想及有关应用,不以特定数学领域的内容和技巧为目的。对课程所涉及的数学定理和方法,要求学生“理解”,而不以形式化的逻辑演绎为主要目标。

3、本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努力培养各自的综合能力;以联系各自专业的课程论文,心得体会,课堂讨论等方式进行考核。鼓励创新,鼓励独立思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二、《数学模型》试行大纲

1、课程目的

本课的直接目的是:通过介绍若干有代表性的数学模型及成功的应用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用数学语方描述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典型模型的讲授,加深学生(理工科、非数学专业)对数学内容及思维方式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式观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授课对象与学时安排

本课要求学生已修高等数学及初等概率,以本校理工科二年级以上学生为对象,每周2学时,学分2。以每学期15周计,共计30学时,每章约2学时。除讲授外,课堂讨论时间4学时左右,占13%。教师每周另有2小时答疑,用以与学生课外交流,学生每周用于本课的课外时间应不低于4小时,用以复习课上内容、准备课堂讨论、撰写心得体会或课程论文。

3、课程内容

本课以培养学生能力及思想方法为目的,不在于讲授任何特定的纯烽学知识和技巧,因而教材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由于本课首次作为公选课开设,今后课程内容将不断增删、修订,使之逐步完善。现暂定可讲授主要内容如下:(教务处注:本《示例》中每节的内容已经省略,正式文本要落实到“节”及其“知识点”,并用括号标明每章的学时)

序言 数学文化漫谈(2)第一章从最小二乘模型谈起(2)第二章 一种文献检索方法(1)第三章 线性规划与博弈论模型(3)第四章 计算机层析成像与反问题模型 第五章 无旋不可压流动与复变函理论 第六章 处理分类问题的统计方法 第七章 化学反应的扩散模型与模拟退火 第八章 进化模型与遗传算法 第九章 神经网络模型简介

第十章 元胞自动机、生命游戏通讯有关模型 第十一章速降线问题及有关数学模型 第十二章划分板块构造的数学模型

以上内容分别涉及物理、力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诸领域,各章内容彼此独立,全部内容超出30学时,故每学期根据学生情况和要求,讲授选定的若干章节,一般讲授6-8章左右,随着课程建设的深入与学科的发展,教师应根据需要与可能,使教材不断更新、完善。

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出版的各种与建模有关的书籍,杂志和材料,例如:“数学的实践与认识”,“The Journal of undergraduate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和W..Lucas 主编的四卷本“Modules in Applied Mathematics”(有中译本)。

4、课外练习与课程考核

本课以培养培养学生思想方法及能力为主要目的,课堂讲座与课程论文有重要意义,每学期教师应组织1-2次课堂讨论。期中学生应根据课程内容撰写心得体会或对课程的意见、建议一篇,期末应撰写与各自专业有关的数学模型小论文一篇。

教师在课堂讨论及学生所交作业、小论文、考勤基础上评定成绩,不另外进行考试。其中,考勤占20%,课堂讨论占10%,作业占20%,小论文占50%。

以上为首次开课的试行大纲,今后将根据实际情况逐年修订。

执笔人:(授课人或教研室)

审核人:(系或教研室)

批准人:(二级院部)

(请注意下面的重要说明)重要说明:

一、公选课成绩评定办法。在以下形式中选择至少3种及以上构成该课程成绩。

1.考勤。(必选)

2.随堂测验。(要简便易行,至少2次)

3.作业。(必选,不少于2次)

4.小论文。(不少于2000字)

5.考核。(考查)

二、公选课学生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取消考核资格。所有学生均不予补考。

1.旷课达到该课程总学时1/6学时及以上者。

2.缺课累计达到该课程总学时1/3学时及以上者。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篇3

【关键词】公共选修 课程 体系

一、构建合理的公共选修课程体系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的学科不断地出现了,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同时也互相融合,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相融合,这就要求我们培养高素质人才以及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结果是高素质人才。

公共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能够重点地了解到很多生活的知识。要想让学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同时,还要融入自己的理想、社会道德等等,通过设置丰富的公共选修课,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以及把握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是学校设置共选修课的目的。

二、人文教育以及科学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

教育发展有很大趋势,那就是人文教育以及科学教育相互结合。综合性人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这就说明了文科学生就必须要有自然科学知识,理科学就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像哲学、艺术、历史等等,这些都是每一个学生应该掌握的。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不应该只掌握学科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学习当今新的知识点,像新能源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倡低碳生活,发扬以及继承学习传统文化,人文教育是注重培养人的个人形象思维,科学教育是注重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关系,让学生学会如何办事、怎样做人。学校建立规范的课程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做好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工作,这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三、制定公共选修课制度,确保教学质量

(一)规范公共选修课的开课原则

为了提高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学校应该高度的重视,要严格把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审批手续。

(二)课程实行调整以及淘汰制

整改那些落后的观点,陈旧的教学内容,以及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重新修改教学大纲。

(三)鼓励教师开好公共选修课

由于每学期有很多的同学要参加公共选修课的学习,为保证学生能够有充足的课堂资源的选择,学校鼓励教师每学期新开公共选修课,以及对人文社会科学课程高度的重视,公共选修课是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课程内容方面应该不间断的更新并且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四)加强教学质量的管理力度

老师上课应该严格地按照课程表进行,任课教师不得擅自窜课,公共选修课开课时将会有学校领导进行检查,并且不定期的进入课堂听老师的课。还有学校对所开的公共选修课进行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意见进行分析,第一时间与任课教师沟通,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的质量。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以及手段是公共选修课改革的目的,因为选修课的学分不是很多,课程内容不是很广泛,这就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选修课比必修课的内容更有趣味性以及相对灵活性等等,教师在讲课时应该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像可以分组进行讨论、学生点评以及教师总结等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还可以组织辩论赛,开展演讲和朗诵等多种方式。使课堂的气氛更加的活跃,以及根据学生兴趣,也可带领学生到室外观赏,如可以进行社会调查以及计算机机房实例演练,这样都能使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还可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结语:

当前世界高等学校教育的趋势是把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放在了首要的地位,同时我国大学要想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就得把培养综合人才放在首位,要想把公共选修课程建设科学化以及制度化还有规范化等,就得需要长时间的进行发展还有改革,这样才能使公共选修课发展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宣亚,颜进.我国高校现行选修课制度的利弊及对策[J].教育教学管理,2011(5).

如何提高公共选修课程教学质量 篇4

一、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今天,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 不仅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 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 为今后就业做好准备。此外, 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也是高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公选课的开设, 也为教师施展才能、传播知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因此, 规范公选课管理, 提高公选课教学质量, 不断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 促进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 培养创新精神。通过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 为学生构建适应终身教育 (学习) 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培养复合型人才。公选课的开设可以使学生依据自身的兴趣、特长、个性自主选课, 实现因材施教, 自觉构建一个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 开拓学生视野, 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1]

二、公共选修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学生方面。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自己选课的目的不明确, 多以修满学分能顺利毕业为目的。学生缺乏对自我负责和自觉选课的能力, 单凭个人爱好选课, 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功利性, 往往选那些学起来轻松, 考试易过的课程, 这样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学生今后的发展。从课堂学习来看, 上课表现较好、能及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仅占少数, 不少学生出勤率非常低, 课堂纪律也较差, 学习态度不端正, 出现“选而不学”现象, 严重浪费了课程资源。

2. 任课老师方面。

一些高校师资力量相对欠缺, 教师既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 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 休息时间得不到保证, 个人精力已成强弩之末。有些教师经验欠缺, 对讲授的课程内容不够熟练;授课技术技巧不到位, 章节的重点、难点不突出, 平铺直叙, 使学生难以抓住重点;讲课节奏单调, 缺乏激情, 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缺乏课堂管理经验, 如部分教师坐着讲课, 只对着电脑屏幕讲, 照顾不到课堂上学生的听课反应, 对课堂上学生睡觉、讲话、玩手机、抄作业等的不良现象无视无睹, 放任自流, 对学生的疑惑、难点没有及时的反馈和重复, 使学生失去了听课兴趣。

同时, 部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也受到学生低出勤率的影响, 精力不足加积极性不高, 教师难以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去, 也就难以保证教学质量。此外, 也有一些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认识和理解不到位, 在试卷命题时不按教学大纲要求, 也不考虑知识的代表性, 避重就轻, 甚至监考不严、判卷过松, 让公共课选修制度流于形式, 不仅影响了课程教学质量, 而且助长了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敷衍之风。

3. 教学监督管理方面。

严格的管理制度、现代化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手段是开好公选课的首要条件, 但是当前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公选课多为晚上或周末上课, 管理与监督的力度相对于其他的教学课程小, 难以形成整体的规范,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重要性通常容易被淡化甚至忽略。

三、改善公共选修课程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1. 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

作为学习的主体, 学生应转变观念和意识。公共选修课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学生应把通过学习公选课, 拓宽专业课, 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学习目的。高校要引导学生根据专业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来选择课程,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2]

2. 注重教师培养, 选用优秀教师任课。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 要把抓教学质量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认真参与和完成课程教学评估和专业教育评估。高校建设一批具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有利于提高和保证公选课的教学质量。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因此, 需要有大批科研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学识水平高的教师走上教学第一线。高校应积极倡导名师、高职称的教师开课, 鼓励有经验的广大教师参与到公选课中来, 同时还可聘请一些经验丰富, 甚至离退休的老教授“出山”。这些优秀教师能正确理解公共选修课程教学的责任和意义, 对学生做到耐心、热情、认真施教。常采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方式, 比如对重点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对难点则进行细致讲解, 同时辅以课堂练习, 并当堂对练习题进行讲解等。另外, 他们广博的知识和德高的威望本身对学生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在学生中会产生“亲其师, 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3. 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高校应全面加强教学与管理人员对公共选修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地位。高校要从思想上深切认识到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对提高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影响,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关爱每一位学生。应组织教学督导人员对公共选修课程进行不定期的检查与评估。一方面, 教学督导员按照有关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 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 通过评议与比较, 了解教学运行的有关状况, 发现问题, 提出意见, 督促及时整改, 同时积极推广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先进经验,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 通过教学督导员的信息反馈, 教学主管部门能获得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信息, 有利于从宏观上加强对教学的监督和管理, 从而进一步加强教学主管部门对教学的宏观调控, 不断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管理效率。对于任课老师也应采取相应的管理办法, 从条例上激励教师工作, 如适当增加任课老师的课酬等。

四、结语

总之, 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实施公共选修课教学有利于我们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 极大地推进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改革进程。对于目前出现的众多问题, 国家高校主管部门与各高校应客观分析、认真对待, 只要做到把公选课教学真正纳入学校教学质量一体化管理的范畴, 构建完备的教学机制, 加强公选课教学与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精品化建设, 再难的问题也能够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丁明珠等.公选课改革初探.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篇5

公共选修课《聚落地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线,围绕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探索,并结合公共选修课的实际情况,通过课堂教学实践、师生座谈、文献查阅等方式,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教学改革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 者:叶延琼 章家恩 秦钟 赵本良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生态学系 刊 名:广东科技 英文刊名:GUANGDONG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12) 分类号:G63 关键词:聚落地理学   公共选修课   教学改革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篇6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职业素质选修课程 课程设置 优化机制

高职办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性强的技能技术性的专业人才,不少高职院校通过必修课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通过选修课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选修课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关键。

一、高职院校开设公共选修课程的必要性

公共选修课程设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知识修养,拓宽学生的视野,实现科学之间的交叉和渗透,培养学生一专多能的优势。

由于公共必修课的设置毕竟有限,因此为了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必须发挥公共选修课的作用。对高等教育体系而言,缺少公共选修课就形成不了完整的体系。但是在很多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并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公共选修课开设数量不足的现象,甚至有些学校没有开设公共选修课。但是这样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技能水平尚高,但是人文素质非常低下,文化基础知识严重不足,文化底蕴单薄,道德认知低下等,严重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改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较低的现状,使其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公共选修课程这样一个在人文素质教育框架内起基础性作用的培养人文素质的主要渠道,必须从公共选修课程体系入手。

二、我院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数量不断增加,2011~2014年期间我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有35门左右。随着学分制管理的不断深入,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急需思考如何才能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根据我院公共选修课近两年的开设实际情况进行了汇总和分析,发现了我院公共选修课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定位不精准。现在我院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很大一部分都是为完成教学工作量而开设的,从开设课程的初衷就没有对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标准进行明确要求和规定,从没有对公共选修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计,在公共选修课程与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和专业培养目标上造成了脱节现象,没有形成紧密的联系,学校一味重视公共选修课程的数量是否达标。对于学校开设什么样的公共选修课程,或者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否与学校特色课程体系相适应,我院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课程建设思路。

(二)课程结构欠科学。我院目前公共选修课程主要有地理类、环境生化类、电影类、历史类等,由于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程没有形成统筹管理,并且充分全面考虑到每一个科别选修课程的开设比例,因此造成对不同类别的公共选修课程数量没有进行限制和规划,学校为了保证公共选修课程开课的数量达标,只要是教师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程,学校就允许,学校对公共选修课程质量审核的忽视,导致学校公共选修课程无法体现出高职院校教育公共选修课程的能力培养重点和特色。

(三)教师随意开课。公共选修课程应该是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个人兴趣而向学校申请开设的课程,但是,我院在公共选修课程方面教师的开课是十分随意的,申请教师都是教学工作量不达标或者说专业课程教学较少的教师,这些教师为了补足教学工作量而申请的,或者和自己承担相同专业课程申报公共选修课,不具有通用性。因此,我院课程设置具有很强的随意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院公选课程的稳定性和严肃性。

三、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建议

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学校在公共选修课程设置和管理实践中存在疏忽,造成了目前我院的公共选修课程无法充分发挥其全面培养学生能力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以下几点完善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设置的建议:

(一)构建科学使用的课程开发模式。“科学性”指课程的开发必须与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相一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用性”指公共选修课的开发必须与学生的成长相适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因此,高职院校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分类,分为知识类、素质类和技能类三种类别,围绕高等职业教育定位,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为目的,帮助学生綜合了解历史、文化、科学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启迪学生的思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为原则开发课程,丰富公共选修课的资源。

1.根据社会热点设置课程。每一种教育层次或者教育类型,首要目的是为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社会热点问题进行,针对目前社会存在的历史传承问题、青年问题、家庭问题、和谐问题等社会关注的热点,从知识和素质两方面出发设置课程,促使学生毕业之后尽快适应社会需要,增强言行举止的内涵,丰富人际交往,提高生活质量。如对目前社会存在的历史文化传承问题和欣赏层次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历代帝王、中国文化遗产简说、地域民俗风情等知识类课程和名家诗词100首赏析、流行音乐鉴赏等技能类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的素质,帮助学生增强生活适应能力,有效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在专业课程结构上的不足。

2.根据就业岗位设置课程。高职院校学生培养主要是面向企事业单位的一线人员,因此必须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性人才,但是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紧迫,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不但需要“硬件真,软件实”,还需要具有优于他人的独特特质和独特的亮点。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不要求对所有学生实行统一规定,也不要求学校学生在每门课程上平均发展。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安排公选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围绕个性化培养需要,根据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掌握技能,开阔视野,形成独特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未来的岗位竞争。如文科类型的高职院校可以开设涉外交际礼仪、经典广告赏析、电子化交易、多媒体制作、数码影像拍摄与编辑等课程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帮助学生在未来工作中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3.根据教师资源设置课程。高职院校教育思想必须符合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设课程,体现出对师生负责的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设置应该遵循名师开课的原则,让名师成为所有学生的教师,名师名课是全校师生的宝贵财富,目前高职院校面临很多难题,教师的转型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在进修过程中要面对生疏的课程内容和求知的学生,压力是非常大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公共选修课程设置上要采取一些激励政策,鼓励学校所有教师根据学院的总体要求,开设自己最擅长的课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开发的重要依据。

(二)以学生为本优化课程机制。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不仅要体现教师的目的,还要体现学生的目的,是教师和学生协商之后的共同目的。公共选修课是一门独立性较强的课程实态,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机遇,这要求教师更新课程的意识和教学观念,不断反思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从而在广阔的教学领域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于学生而言,公共选修课程是他们基于兴趣爱好和自身特长的选择,因此建设公共选修课程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以学生为主体,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优化机制,优胜劣汰。高职院校对于公共选修课的课程资源建设,要建立严格的开课审批程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优化机制。在选课过程中如果没有达到规定的人数,即取消该门课程,在开课之后的两周时间里如果没有达到规定的到课人数,即停开课程。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必须重视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积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技能技巧,以“少而精”作为教学原则,强调学生能力、方法和个性的培养,保证公共选修课的建设质量,拓展公共选修平台的深度。

(三)建立校际互通的选課认可机制。为了实现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更好地开发与设置,学校要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程质量,单纯依靠某个学校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因此必须建立校际互通的选课认可机制,实现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这是未来高职院校在公共选修课程建设方面的建设重点,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均衡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平台,做到文理互通、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实现公共选修课程的建设目标。

三、结语

公共选修课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集中学校优秀的教师资源,优化公共选修课的课程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但是高职院校完善公共选修课体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性任务,本文的研究只是对问题提出了初步的思考,希望后续有更多同仁关注、了解和研究公共选修课,促使公共选修课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优化。

参考文献:

[1]庄发扬.高职学院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漳州城市职业学院为例[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

[2]翁丽香,彭华华,刘喻.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

[3]陈荣荣.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实施现状与对策[J].职业,2011(35).

浅谈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篇7

一、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

1. 选修课的课程设置范围窄, 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虽然实行学分制, 但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选修课主要限于以下类型。人文素质类有健美操、桥牌、茶艺、影视欣赏、心理健康、文学欣赏、公共礼仪等。科学素质类有网页制作、常用办公软件、常用电器维护、信息检索等。在选修课的开设上, 一般由教务处或教学系、部进行组织实施。由教师自由申报, 学生选择, 达到一定人数, 便可以开设, 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课程设置上, 主要考虑老师可以开设哪些课程, 就开哪些, 范围窄, 结构不够合理。

2. 学生对选课认识不足, 选课具有盲目性

学生选课主要为了修满学分, 因此大多数学生在选课时, 通常选择那些容易得学分的课程或者随大流, 哪个课程选的人多, 选哪个, 缺少主观思考。学生对选课认识不足, 单凭课程名称来判断, 老师没有就课程的基本概况作简介, 学生选课没有得到相应的必要指导, 具有很大的盲目性。

3. 教师对选修课重视不够, 积极性不高

选修课的内容往往比必修课要求更高、更切合实际。选修课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更高。不仅在学科内部, 教师必须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系统、更加深入、更加新颖, 而且教师还要具备一定跨学科的专业能力, 对本人所学专业的相邻学科有较深入的理解, 对其他的一些学科尤其新兴的边缘学科也应有所涉猎。目前, 在高职院校学生急剧增加的情况下, 师资显得滞后。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也使得不少教师在对待选修课问题上不够重视。加上有些院校选修课的课时津贴低于必修课, 甚至造成教师积极性不高, 没人愿意上, 不得不外请代课教师来上。即使开设了某门选修课, 任课教师对选修课的教学实施和管理也不够认真, 有时甚至没有备课, 在思想上就不重视选修课。

4. 考核制度不完善, 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公共选修课在考核形式上比较单一, 多采用传统的考核方式, 比如笔试, 考试也不会像必修课考试那样严格。教学管理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管理上, 主要侧重学生的考勤, 而其他方面则有所欠缺。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和教学质量监控的不到位导致了选修课的管理显得杂乱, 学生逃课现象较为严重。

二、解决对策和措施

1. 优化体系, 建立公共选修课储备

借鉴国外大学课程体系的先进经验, 可以适当加大公共选修课在其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中的比重, 从课程体系建构上保障公共选修课的多门类和总量要求, 实现选修课的体系优化。此外, 有必要建立公共选修课课程储备, 丰富选修课的类型和内容, 建立选修课教学资源库。课程储备需要量的储备, 但并不是粗放型储备模式, 要寻求课程的内涵储备, 从而实现量到质的转变。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实现公共选修课的体系优化和建立课程储备, 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要加强教师培训。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师培训, 既要走出去参加高职院校培训基地的培训, 也要注重校本培训;既要在理论上提升, 也要下到企业去实践, 打造一批优秀的公共选修课教学团队。二要加强教学研究。高职院校有别于研究性大学, 但是也有必要加强教学研究、研究教法和学法。教师教学要转为以学生为中心,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此外, 高职院校需要改变观念。要逐渐转变重专业技能课、轻公共选修课的观念。专业课能提高学生的技能, 公共选修课可以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发展。为了提高教师积极性, 可以适当提高选修课教师的待遇, 在职称评定、评优等方面给与政策倾斜, 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同时鼓励高职称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开设公共选修课。

3. 加强公共选修课的选课指导

学生在公共选修课选课时的盲目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薄弱。虽然大多数高职院校实现了学分制, 但是学生在公共选修课上的盲目说明了学分制在不少院校形式大于内容。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解决:一是编写相关的选课指南手册。选课指南有助于实现选修课的价值和学分制管理制度的推行。二是利用网络, 开通网上咨询。通过工作QQ或者咨询平台, 为学生在选课上答疑解惑。

4. 加强质量监控, 改革评估考核方式

公共选修课虽然开设时间较短, 但是同样要严把教学质量关, 加强课程质量监控。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二要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环节的管理上严格要求, 对公选课的教学检查应当纳入学校例行教学检查中, 建立多渠道的信息反馈系统。在对学生的评估考核上, 要建立符合公共选修课特点的教学评估体系, 实施量化评估与定性评估、横向评估与纵向评估、阶段性评估与总结性评估相结合, 推动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总之, 选修课的开设不能流于形式, 要让高职学生从选修课中能学有所得, 真正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 使他们在掌握了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 学到交叉学科的知识, 提升个人素质。

参考文献

[1]鲁红艳.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强化管理制度建设——加强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与管理的新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10) .

[2]蒋秀萍, 等.我院公共选修课选课情况调查报告[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3]冯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12) .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篇8

一、我院公共选修课现状

我院是江苏一所民办高职院校,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思维活跃但缺少学习方法和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能使学生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拓宽学生视野, 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的同时, 除了增加课后的学生社团活动, 第二课堂, 公共选修课也无疑成为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公共选修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 我院的公共选修课不论从教学还是管理上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有些老师还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尽管如此一些问题依旧存在。

二、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建设迫在眉睫。

1、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生选课受限制。

我院近些年在校生规模基本维持在8000人左右, 公共选修课一直被列在教学计划中, 通过多年的教学管理实践, 我院已经采取了选修课学分制、网上系统选课、教师上网录入成绩, 学生登录查询成绩等现代化教学管理系统方法。通过网上选课可以方便学生全面了解可选择的课程, 提高学生选课效率, 同时方便教务处了解学生选课分部情况, 及时调整有关教学安排。我院公选课分为四大类:经济管理类、科学技术类、人文艺术类、语言交往类, 约49门课程。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时间, 由系部组织实施, 教师申报开设, 学生进行选择, 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开课。由于课程根据教师申报的情况而定, 因此课程设置上有较大的随意性, 范围相对窄, 结构不够合理。尽管实行网上系统选课, 节约了时间又能够很快很明显的统计选课情况, 但热门课程爆满, 由于教室或场地器械的限制, 或者是选课时间的先后, 有些同学不得不放弃自己喜欢的课程诸如此类问题依旧凸显。

2、教师对公选课重视不够, 学生上课积极性差

我院公共选修课时间相对比较集中, 16个课时需在三周内完成, 平均每周三次, 每次两课时。时间一般多为下午7—8节和晚自习时间。一部分教师因为时间原因不愿申报选修课, 另一部分因为教学任务繁重的也不愿申报, 这就导致了申报选修课的教师少, 甚至不得不外聘教师来上。由于教学质量监控不够完善, 重视程度不够, 相较必修课来说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在思想上不够认真, 管理上不够严格。我院虽然实行了学分制, 每个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三门课程, 每门课修完获得一个学分。但大多数学生在选课的时候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为了修满学分而学习, 哪门课程容易通过、好学、选得人多, 就选择哪门。并未经过真正的思考, 哪门课对其专业有帮助, 对其自身发展或对职业生涯规划有帮助, 盲目选择, 往往失去了选修课对于大学学习知识延伸和拓展的真正意义。学生在选课上具有盲目性, 上课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或不是自己兴趣所在, 就更不积极, 上课出勤流失率高。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本来就较弱, 其中一个不想上课了, 另一些也会觉得没有意思, 有些学生更是打着社团或者课外活动的幌子来逃课。这些因素的存在导致了上课出勤率下降, 也直接影响到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3、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不到位, 考核制度不完善

由于相对于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教师在公选课上投入的精力较少, 加之公选课学生人数多, 教学周期短, 因此公共选修课在考试形式上多采用开卷考试、大作业来考核, 即便是闭卷也不像必修课那样严格, 学生基本都可以拿到学分, 但这样很难检验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效果。正是这种不太严格的考试制度, 让学生感觉到拿学分比较容易, 也就更加不重视公共选修课了。由于课程有时会安排在晚自习时间, 也给学校督导的教学监控带来一定的困难, 长此以往学生迟到现象, 教师提早下课等情况时有出现, 也影响到了公选课的正常教学, 使得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三、针对以上现状采取的解决措施

1、提高教师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 鼓励、挖掘、壮大教师队伍, 提高教学水平。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 必须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做好公共选修课的师资的储备。首先, 注重加强教师的自身学习, 提供机会, 鼓励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提升自我的专业能力。在自我主动学习的同时主动进行教学研究, 只有教师自身的知识架构明朗, 在上课时才能跨学科多方面的联系实际, 给学生一个全面、与时俱进、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确保上课的效果。其次, 鼓励教师开设选修课, 以保证选修课的数量。上到领导下到教师要改变重专业课轻公选课的观念, 同时针对我院情况适当的调整公选课的时间。把学生选择教师的选课率、学习效果等多方面作为评定标准。对积极参加申报选修课的教师, 尤其是认真教学, 在公共选修课上有所建树的教师给予肯定、奖励或者教学评定、评优的政策的倾斜。这样既增加教师的幸福感又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增加了选修课的储备源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2、进行选课指导、加强课程考核,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公共选修课。

(1) 我院已采用网络选课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 但由于缺少选课前的指导, 导致出现选课集中、盲目选课等现象, 最后不得不由教务处根据选课情况重新调配。这样不但没有充分利用发挥网络选课的功用, 还重复劳动增加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量。要改变现状首先要在选修课选课前, 使学生对于公选课程进行大致了解, 可以将课程内容简介或由老师用生动的语言或PPT对自己的课程进行介绍的视频发布到校园网站, 吸引学生眼球, 提升教师个人魅力, 让学生清楚知道选择这门课可以从中学会什么, 对今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帮助, 避免盲目选课。

(2) 我院公共选修课实行学分制, 一门课一个学分, 一个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修满三门, 即三个学分。部分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分, 提前打听任课老师的上课情况、考核情况, 哪个老师的课容易过就选哪个老师的课。反而导致了认真上课、严格考核的教师的课程选课人数少, 甚至因为人数少而无法开课。尽管我院选修课开设的时间集中, 时间跨度不长, 但同样要加强质量监控。首先, 要自上而下的制定一系列的考核制度, 如:考勤、平时成绩、考试成绩, 多方面的考核学生上课情况, 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选修课。其次, 在每轮选修课结束后让学生根据一轮的选修课情况对教师进行评分, 督促教师对学生严要求, 建立多渠道的反馈系统。

(3) 创新教学方式、运用现代教学设备、适应新时期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在当今这个经济、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 “课本型”、“考试型”学生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 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个人素质、信息量储备、动手能力等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像我院这类职业技术型院校, 学生的学习课本能力相对来说更弱一些, 但是这部分学生往往头脑灵活、思维活跃, 动手能力较强, 只是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要让他们在之后的职业生涯上有更好的竞争力, 除了常规的专业课之外, 教师在公选课上减少专业课的常规上课模式, 多利用多媒体教学、语音室、机房教学、实习工厂、校企合作单位等场地, 最大程度的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启发学生思维, 开拓学生视野。将公共选修课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结合起来, 并根据课程不同需求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查阅资料。我们也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 在选修课上为学生分组给出不同的课题, 让学生们在团队协作的方式下, 共同完成对知识点的掌握。尽量在选修课中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兴趣, 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为以后融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公共选修课是大学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分支, 随着教育的发展对公共选修课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育部门对公共选修课的安排、管理也越来越重视,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 我院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在选修课的开设管理上, 多借鉴, 逐步创新, 以高职技能为本, 追求教学质量, 让学生在选修课中有所得, 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所用。、

摘要:民办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为了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学生各方面的适应能力, 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供学生选择的公共选修课。本文以扬州民办高职院校为例, 分析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选修课,现状,措施

参考文献

[1]裴雪慧、郑朝晖:《浅谈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课程建设》, 《成才之路》, 2011, (15) 。

[2]罗小芳:《从课程关系看高职公共选修课的价值定位》, 《职教论坛》, 2011, (08) 。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篇9

本文基于对该课程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从调查该课程的开展情况入手,并结合对近4年该课程近千份考核试卷作出的分析、统计与研究,针对公共选修课的现状,对公共选修课程的进一步改革提出思考和建议。

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本问卷由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的任课教授精心设计,并以随机的方式,对全校选修本门课程的2008~2011级本科生进行抽样调查。被调查人员涉及仿真工程、机械工程、管理工程、电子工程、网络工程应用数学等各个学院的众多专业。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2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92份,有效率达100%。调查内容包括学生对仪器科学与技术的学习目的、考试看法以及学习效果。

2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历年考核结果的研究,从以下5个方面对选修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

2.1 课程资源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选课率

高校的中心工作应围绕教学进行,以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大学生为办学宗旨。加快教学资源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选课顺利实施的保证[1]。

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合理利用有效资源,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发布课程相关信息,涉及课程简介内容、教学大纲、职员信息、教学安排、参考资料以及常见问题等。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统一规范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学生充分了解该课程,从而根据自己的需求选课。随着教学网络平台课程资源的不断完善,如图1所示,近四年该课程的选修人数逐步上升(除2011年度限定选课人为高年级学生)。在以后的选课中可以考虑与导师制并行,加强导师对选课的指导作用。

2.2 学生对所选课程感兴趣,学习目的明确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才能主动学习,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如图2所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本门公共选修课是兴趣使然,并且是根据学习需要,学习动机比较明确,其中84%的学生对本门课程较为感兴趣,希望通过学习扩展知识面。

同时授课教师的个人魅力也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理论性较强,在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对具体的技术问题应加强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本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均为教授或副教授,广博的知识面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对课程较好的把握,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教师普遍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PPT大量采用图片、视频,并结合文字说明,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幽默的教学方式受到学生的推崇。

2.3 对课程的重视度影响学习效果

选修课是学生可以有选择地学习的课程,其目的是为拓宽专业培养目标及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规格。而大多数院校有重必修、轻选修的观念,仅以简单扩大知识面为目的开设公共选修课具有一定的劣势,体现在与必修课相比,选修课的教学条件要差、学时数要少以及教师队伍不完善。教学单位对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选修课的学习态度,因此学生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也在情理之中,结果导致到课率较低,而到课率的高低将直接影响课程质量的好坏。

本门课程共16学时,8次课,如图3所示,整个课程学习下来满勤学生只占29%,缺勤一次人数占45%,这与其他必修课程的满勤率相比是较低的。根据对缺勤的分析(如图4所示),说明学生对选修课的重视度不够,即使有学习兴趣,在课程与其他事情的时间有冲突时,也会选择缺勤选修课程。因而教学单位必须采取措施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氛围,将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的紧密相依关系向学生讲述清楚,鼓励学生学习选修课,学好选修课。

另外需重视的一点是教学单位需加强对选修课的资金、设备投入,譬如重视教材的配备。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媒介,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中介,教材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寻找适合的选修课程教材比必修课程更为困难,而大多数学校不提供教材或教材购置经费,选修课也就只能凭上课期间教师的讲解。很多学生表示没有教材不能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宏观的了解,听起课来比较盲目,特别是涉及某些专业知识时,很难跟上教师的思路和节奏,课后复习也无从下手。试想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没有师生双方的互动与学习,如何能够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4 公选课需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应用分析能力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目前各个领域的技术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交互渗透、互为补充。必修课强调知识技能的基本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比较稳定;而选修课关注较深、较广、较新的知识技能和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有较大的弹性,且需随时代变化及学生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3]。公共选修课缺乏实践教程,只能在课堂上接受理论知识。事实证明一味灌输理论知识很难被学生所接受,必须结合各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

本次问卷就“对课堂讲授内容和方式的看法”进行了调查,如图5所示,40%的人认为授课内容偏多,50%认为不理解的东西和听不懂的东西较多。历年考核结果也表明,学生偏重对宏观知识的大致了解,对技术问题的深入分析掌握不透彻也证明了这一点。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分配课时数太少,而需要讲授的知识太多。80%的学生希望更直观、更多了解先进仪器装备,毕竟“百闻不如一见”,只有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基础知识才能使知识发挥作用。因此在以后授课中应考虑把实验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应用。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如虚拟仪器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提升实践能力。

2.5 课程考核推进教学改革

教学过程由若干具体的教学环节组成。课程考核作为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考核环节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强化、检测和反馈等功能。长期的实践证明,此环节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复习和巩固所学内容,检查他们对所学知识、方法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及运用情况,既是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有效手段,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取得反馈信息,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主要途径[4]。

考核既要注重考核形式,又要关注考核内容。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考核方式为闭卷考试,考核难度偏大,考题涉及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综合问题的分析理解与论述,旨在扩展知识面,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更多的知识。通过考核我们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宏观了解尚可,但对具体的技术知识掌握及其实际应用还有所欠缺,需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在每年的论述题中都涉及同样一题,即“学习本课程的收获和建议”,根据回答情况来看,学生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学习本课程后也有了较深的体会,同时提出的建议也很中肯,特别是为今后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与依据。

另外上课过程中采取随机点名进行提问与小测试,学生表示这样既节约了集体点名时间,又能督促大家上课做笔记。

在调查中关于“本门课程考核采用哪种方式最好”的回答,答案不一。如图6所示,学生更倾向于形式多样化的考核。可以说各种考核方式都有其优势,究竟是选择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还是写课程论文或者课堂随机测验等其他方式,不能一概而论,这要由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决定。判定成绩是否合理,考核方式是否适合该课程,笔者采取的方法是考查成绩平均值与通过率是否达到期望值(考核因子分别为0.2),成绩分布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考核因子为0.6)。仪器科学与技术该课程考核平均成绩期望值为70分,2008~2011年的实际平均成绩稍低于期望值且呈提高趋势,依次为62.1,58.5,70.4,72.9;考核试题期望通过率为70%,实际通过率依次为60.84%,63.9%,92.8%,63.9%,在2010年出现较大波动;整体考核结果逐渐趋于较规则的正态分布,如图7所示。综合考虑3个因子,说明闭卷考试与课堂测验结合的考核方式目前是适合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同时也说明选修课的连续开设利于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内容的优化。

同时笔者认为考核不是为了考而考,而是通过考核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与应用。最佳的考核方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学生意见,尝试多种考核方式。譬如以后有更好的实验条件,那么采用写课程论文或上机操作等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考核方式,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大赛,也可以以写报告的方式考核。

3 结论与思考

本文以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从学生和教师双方的视角出发,对公共选修课程学习与授课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做了深入分析。要提高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需通过教学单位、任课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1)我们要继续保持现有的优势,充分利用已有的课程资源和把握教育新政策,切实发挥现已实施的导师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选课制度。

(2)要营造选修课程的良好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选修课的重要性,只有在思想上认识透彻,学习起来才更有动力与目标。

(3)任课教师需注重多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反馈学生意见,动态考察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优化考核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的主动性,进而提升专业能力与知识应用能力从而达到教学预期目的。教学单位更要鼓励教师进行各项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并为教材精选、教学条件改善等提供教学资源保障及经费保障。

摘要:公共选修课作为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优化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培养目标的作用。以仪器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的方法,细致分析了公共选修课课程目前的教学情况,对提高公共选修课程的授课质量作出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兴趣,实践,考核

参考文献

[1]李岚.完善公共选修课选课制度加强选课的管理水平[J].科教导刊,2011(6):181-182.

[2]谢小芬,姜文开.高校选修课效益研究:基于福建师范大学选修课调查分析[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47-49.

[3]纪薇,王红松,苏本江.关于高校选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96-97.

公共选修课程工业工程 篇10

现阶段金融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借鉴先进国家的课程设置, 结合我国具体国情, 通过开设前沿创新科学的金融学课程, 重视学科交叉, 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在高等院校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程, 系统地、有侧重地介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分析案例模式, 比较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理论和实践异同, 介绍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让学生在互联网金融的学习过程中学习如何整合金融市场信息, 与金融市场发展步伐保持一致, 养成不断更新知识系统的习惯。

一、开设《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目的和意义

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云计算、大数据、移动支付、网络社交等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风起云涌, 余额宝、P2P、网络金融社区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新型机构正在迅速崛起, 互联网和金融业强强联合对传统运营模式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 对传统金融的挑战, 必然推动现代金融学的发展。开设《互联网金融》公开课课程具有如下目的与意义:一是为了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学生普及知识, 探讨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和外延, 讨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机构的应对策略, 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让学生了解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背景、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走势。三是鼓励学生培养创新思维, 理解互联网金融贷款模式、第三方支付、众筹等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四是全面认识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 介绍金融大数据分析与互联网金融, 发挥学科交叉教学的作用。五是培养学生用思辨的思考方式分析新时期下金融市场风险, 完善市场监管, 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平台。

二、《互联网金融》选修课的课程内容体系设置

(一) 教材的筛选

互联网金融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 目前尚未有系统的教材可以直接采用, 本课程的教学材料由相关的专著和市场信息整理而得。本课程使用三本相关专著:一是罗明雄、唐颖、刘勇合著的《互联网金融》, 二是盛佳编写的《互联网金融第三浪:众筹崛起》, 三是芮晓武和刘烈宏合著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 (2013版) 。这三本专著较为系统全面地诠释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所取得的成就与出现的问题, 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

(二) 教材内容的安排

本课程主要涉及以下教学内容: 第一章互联网金融的概况、内涵和外延, 第二章互联网金融浪潮回顾, 第三章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 第四章P2P网贷, 第五章众筹兴起与发展, 第六章大数据金融, 第七章互联网金融机构模式分析, 第八章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与监管。课程内容介绍上以中国互联网金融业的兴起与发展为主线, 重视与美国互联网金融业模式做比较。

(三) 教学手段的利用

在教育思想上, 本课程强调创新性、实用性、研究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以期对传统金融教学系统做有益的补充和拓展。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手段如下:一是课堂讲授, 以生动精辟的语言讲述互联网金融知识, 启发学生多做前瞻性思考和研究性探讨。二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播放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纪录片等, 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调动声、光、色, 更强烈地刺激学生, 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三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积极主动地根据教学内容提出观点, 并通过项目讨论互动的形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 考核方式的设计

本课程考核最后成绩由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组成。各部分成绩均以百分制单独记分, 加权平均记为最后成绩总分, 各部分权重分别为总成绩的35%、65%。平时考核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 在学习本课程期间要求学生写课程学习心得、课堂作业、课堂考勤。期末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 以论文的形式考核。为确保论文质量, 提前四周布置论题范围, 确定课程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规范要求。

三、《互联网金融》课程开设所面临的难点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与金融两个原本不相干行业之间的合作、融合, 互取其长。互联网金融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提供了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模式。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金融服务高效化、便捷化、低成本化、长尾化和大数据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出现了第三方支付、人人贷、电商+信贷、众筹、传统金融信息化、直销银行、互联网金融门户和虚拟信用等多种模式。相关方面的知识和案例可谓目不暇接, 日新月异, 如何精挑细选, 如何精辟生动地讲解, 紧密联系实际, 需要授课者做大量细致的学习和准备工作, 以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这样一个新兴边缘课程, 必要时请实务部门的专业人士客座讲授, 有利于学生了解该课程的最新动态, 增强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 使任课教师获益匪浅。互联网金融课程本身主要体现了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金融学与金融创新、财务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科学和互联网技术的交叉互补应通有机结合。 多学科的内容要求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考虑现代金融实证和实用性,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 加强实践环节, 推广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各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方式, 培养学生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持续性与变革性的关系, 教学内容既保持课程内容的相对稳定性, 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 又不断吸纳新知识、新信息, 对该领域发展的前沿信息不断更新升级。

互联网金融课程的学科交叉的特点对选课学生的专业基础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课程对多个学科的交叉和渗透的特点, 在选修本课程前, 对金融学、金融市场学、金融监管等课程要有必要的了解和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在开设课程时可以考虑此公选课程主要面向大三和大四具有一定金融学和经济学基础的学生授课, 保证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 达到教学质量要求。

高等院校应该加大对公选课的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 尤其是对于课程涉及的教学资料和工具的购置应予以支持, 对于优秀的公选课要给予适当的褒奖和奖励, 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打造精品课程。高校应重视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 积极邀请知名学者和专家做兼职教授或讲座讲授, 加强学校师资力量, 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兴的现代金融形式, 其并不仅局限于为传统金融所忽视的市场, 而且不断拓展金融服务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和核心服务领域。其作为一门与金融相关的公共选修课, 学生按照兴趣选择一个跨学科课程, 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 培养综合素质, 加强对金融市场信息的反映。本课程的开设有必要顺应现代经济金融发展的趋势, 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甚至是超前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学习新知, 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尽力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龚映清.互联网金融对证券行业的影响与对策[J].证券市场导报, 2013, 11.

[2]刘丽萍.关于公司金融课程教学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2.

[3]姚军.试论交往式教学在金融课程中的运用[J].当代经济, 2011, 9.

上一篇:微生态制剂作用机制下一篇:冷轧轧钢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