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北翼

2024-07-10

渝东北翼(精选七篇)

渝东北翼 篇1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之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而非人民公社式机械团结属性。机械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当这种团结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他们具有相同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分配,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中[1]。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种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的有机团结。这种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组织联系方式。在这种社会组织中,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这就造成了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组织的联系感[2]。每个参与者正是基于在农民专业合作社这种有机团结模式下,才能够以自己独特的身份以及独特身份属性所固有的能力,得到自身在集体合作中最大化的利益。但当前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面临的现实困境阻滞了理想专业合作社模式的构建。

为此,课题组选取了重庆市“渝东北翼”5个乡镇进行了实证调研,按户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5份。在135个样本的基础上,就农民对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认知、对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的期许以及对专业合作社立法扶持政策的评价3个方面分析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探寻消解现实困境的对策建议。

1 农民对参与专业合作社的认知

1.1 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现实状况

当问及“加入合作社状况”时,调研数据显示:有15人选择“已加入”,约占总比11.11%;选择“已加入提供农资采购服务的农村综合服务社”的只有2人,约占总比1.48%,相对较少;而选择“想加入并打算自己发起组织合作社”有60人多,百分比高达44.44%;选择“想加入并打算自己发起组织合作社”的有12人,约占百分比8.89%;而选择“不管有没有合作社都不打算加入”的有46人,高居百分比第2位,达到34.08%。由此可见,农民对于是否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疑问,但大多数农民表示想加入的意愿,但由于相关组织方案还没有落实施行以及没有相应的软硬件措施配合,导致部分农民参与热情不高或者参与愿望没法实现。故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提供相应政策性、实践性的帮助和引导,鼓励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

1.2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作用的认知

当问及“您觉得合作社对自己发家致富有没有帮助”时,调研数据显示:选择“有很好的帮助”的有41人,约占总百分比30.37%;选择“有一点帮助”的有45人,约占总比33.33%;而选择“没有什么帮助”的有49人,约占总比36.3%。而当问及“您觉得合作社对维护自身的权益有没有帮助”时,调研数据显示:有38人觉得“有很好的帮助”,约占总比28.15%;有45人觉得“有一点帮助”约占总比33.33%;有52人觉得“没什么帮助”,约占总比38.52%。由此可见,有近七成的农民认为专业合作社对自己发家致富有帮助,有六成多的农民认为专业合作社对维护自身权益有帮助,这就说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得到农民普遍认同和接受。

1.3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发展困难的认知

当问及“您认为当前发展合作社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时,调研数据显示:有31人认为是“人心不齐难以组织”的原因,约占总比22.96%;有34人认为是“没有好的带头人”的原因,约占总比25.19%;有24人认为是“没有好的产业”的原因,约占总比17.78%;有26人认为是“政府支持力度不大”,约占19.26%;有8人认为“获利太少”,约占5.93%;有12人认为“不知道怎么组织发展合作社”,约占总比8.88%。由此可见,有超过半数的农民认为合作社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没有良好的组织。农民由于自身在资源、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局限,难以凭一己之力建立专业合作社,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和引导,而且在合作社面临的如何组织、如何运作、如何发展的问题上,需要有能力有经验有技术的人才来领导,对于在文化素质普遍较低的农村来说,这方面的人才相当稀缺,所以需要在相应政策推动下引进和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在农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把农民有机组织起来共同致富的有效途径,有六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合作社能够发家致富,对维护自身权益有帮助。也正因为这种合作利益的驱使,使得大部分农民参与热情较高,但是在看到专业合作社带来利益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合作社建立和发展的现实瓶颈—组织力低下、人才缺失、政策缺位。因此,政府在合作社建立上需扮演重要角色,加大宣传、扶持力度,为农村发展引进人才。在合作社发展上,强化合作社的组织性,是实现合作社有序顺利运转的保障。

2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组织形式的期许

2.1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主要发起人的期许

当问及“您希望合作社主要发起人是谁”时,有29人觉得是“地方政府部门”,约占21.48%;有23人觉得是“农业技术推广站”,约占17.04%;有11人觉得是“供销社”,约占8.15%;有25人觉得是“村委会”,约占18.51%;有22认为是“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约占16.3%;有13人认为是“农产品生产、贩销大户”,约占9.63%;有12人认为是“普通农户”,约占8.89%。由此可见,“地方政府部门”“村委会”等权威机构作为合作社发起人成为受访者的首要选择;“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产品生产、加工、经销企业”等专业化较强的组织成为受访者第二选择。则政府在推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方面应发挥奠基作用,政府部门必须把政策文件转化为实质性行动而落实到基层,而不是仅仅停留于制度和口号层面。同时,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企业作为建立合作社更为直接的推动者和参与者,更应该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建、提供相应平台,在实现获利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民致富提供现实可行的途径。

2.2 农民对加入专业合作社条件的期许

当问及“您希望加入合作社的条件是什么”时,调研数据显示:认为“缴纳股本金”的有32人,约占23.7%;认为“缴纳会费”的有37人,约占27.4%;认为“土地入股”的有44人,约占32.6%;认为“技术入股”的有22人,约占16.3%。由此可见,在过半数赞成以货币方式作为加入合作社的条件时,也有高达48.9%的受访者愿意以非货币方式加入合作社。故加入合作社的条件应该多元化,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规定,使之成为农民参与的便利渠道而不是门槛。

2.3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盈利分配方式的期许

当问及“您希望合作社的盈利按什么方式来分配”时,调研数据显示:认为“按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来分配”的有22人,约占总比16.3%;认为“按股分红”的有37人,约占27.4%;认为“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的有14人,约占10.37%;认为“按与合作社交易量(额)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以按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为主”的有29人,约占21.48%;认为“按与合作社交易量(额)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以按股分红为主”有33人,约占24.45%。由此可见,受访者赞成“按股分红”和“按与合作社交易量(额)与按股分红相结合,以按股分红为主”占大多数,说明受访者更倾向于合作社按公司化方式运作,分配利益。以原始资本的多少分红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刺激农民参与合作社,保障合作社运作过程中在分配上的相对公平。

2.4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内部运作模式的期许

当问及“您认为合作社的管理者(领导者)应该如何产生”时,调研数据显示:65.93%的受访者倾向于“成员民主选举”;19.26%的受访者倾向于“成员内部协商”;只有14.81%的受访者倾向于“政府指派”。当问及“您认为合作社的重大问题应该由谁来决定”时,调研数据显示:有50.37%的受访者认为应该由“合作社成员大会决定”;有32.59%的受访者愿意由“合作社理事会集体决定”;只有17.04%的受访者愿意由“主要负责人做决定”。当问及“您认为合作社成员大会的表决方式应该是怎样”时,调研数据显示:赞成“一人一票”和“有些事项一人一票,有些事项按股投票”的分别是42.96%和34.81%,仅22.23%的受访者赞成“按股投票”。由此可见,农民在倾向按股分红的基础上,更愿意以人头而不是以出资的多少来划分投票权。在拥有参与权的情况下,农民对在合作社的话语权仍有很大需求,这也充分体现了在合作下的专业职责分工和专业职责分工中的合作民主。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只有体现了民主,才能真正实现参与者利益的最大化,促进合作社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农民最希望合作社主要发起人是“地方政府部门”“村委会”;农民希望以包括货币和非货币方式在内的多元化方式加入合作社;农民更倾向于以“按股分红”为主的方式分配盈利;在合作社内部运作模式上,农民在参与同时,更要求话语权以实现合作社的民主发展。

3 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立法扶持政策的评价

1)农民对保险、税费、金融立法扶持政策的评价。

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保险扶持政策最实在,也是合作社最需要的”时,近半数的受访者认为应该“鼓励、支持保险机构开发适合合作社特点的保险产品,为合作社及其成员提供保险服务,并在保险费率、办理手续等方面提供优惠和便利”;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税费扶持政策最实在,也是合作社最需要”时,“合作社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被选择73次,居于首位;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金融扶持政策最实在,也是合作社最需要的”时,“地方政府对合作社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和“鼓励、支持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为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并在抵押担保方式、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便利,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同时被选择74次,高居首位。

2)农民对宏观、资金、科技智力立法扶持政策的评价。

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宏观扶持政策最实在,也是合作社最需要的”时,“鼓励、支持供销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基层经营性服务组织、专业大户等组织和个人领办、创办或入股合作社”被选择84次,高居首位;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资金扶持政策最实在,也是合作社最需要的”时,“合作社购买农机具,享受国家和重庆市农机购置补贴”被选择次数最高,达到104次;当问及“您认为下列哪些科技智力扶持政策最实在,也是合作社最需要的”时,“定期组织对合作社负责人及其骨干成员进行相关产业政策、法律知识、生产技术、经营管理知识的免费培训”和“鼓励支持农民组建、设立相关专业技术协会”被选择次数分列第一二位。

综上所述,农民对合作社立法扶持政策大体上比较赞同,在保险、税费、金融、宏观、资金和科技智力等扶持政策上有所侧重。同时,农民更倾向于保险机构针对合作社直接提供优惠和服务,对城镇土地使用税进行减免,金融机构给予贷款优惠,国家给予合作社相应补贴,并引进专业人才,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加入合作社。

4 消解现实困境的对策建议

4.1 发挥政府服务型职能作用

按照理想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模式,作为民间产生的自下而上的互助自救组织,合作社十分强调“政治中立性”,即合作社既不需要政府帮助,也不接受政府的干涉,并将此作为合作社的一项基本原则[3]。政府在看到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更应发挥其服务型职能作用,为专业合作社的建立、运行、发展以及推广保驾护航。从农民加入合作社的现实状况分析来看,政府在宏观上已出台了相应的关于建立合作社的政策,但大多数没有得到有效地落实,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定位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导致了农民参与积极性受挫以及参与愿望没法实现的情况大量存在。因此,政府作为建立合作社强有力的推动者,应该从确定合作社发展定位、促进政府部门间协作、营造外部发展环境上发挥政府服务型职能手段作用,在合作社的建立、运作、发展以及推广上,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动力和源泉。

首先,就确立合作社发展定位而言。准确的发展定位是合作社融入市场的起点。作为掌握众多行政资源的政府应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提供最新最及时的市场信息,推动合作社逐渐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还应广泛开展农村专业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素质和商品意识,引导其向现代新农民转变。其次,就促进政府部门间协作而言。政府的农业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职能部门,应发挥自己服务型职能作用。农业主管部门在农业技术、农业政策上应为合作社提供相关讯息的免费咨询和上门技术示范服务;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从合作社建立、登记和管理等方面提供相应便利和辅助性服务,减少不必要的手续障碍。在合作社建立过程中,由于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足,导致合作社建立成本过高,则为合作社建立各部门联合办公的绿色通道更具现实意义。最后,就营造外部发展环境而言。宽松的外部发展环境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得以生存的土壤,主要表现为专业合作社所在辖区政府的相关政策。政府应为合作社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为其提供诸如财政补贴、信贷支持、减免税收、免除管理费等优惠性政策服务。同时,政府也需要在坚持“自愿申请、择优评定”和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及不干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自主权原则基础上,对示范社进行表彰和宣传学习,这样有利于推动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良性竞争,促进共同发展。

4.2 构建制度化的专业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是农民以自己的职业技能在有机团体中获得最大化利益的载体,故合作社由谁发起、合作社加入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合作社怎样分配盈利、合作社内部如何运作等一系列制度构建问题,成为影响农民参与最为重要的因素。在有机团结的社会组织中,每个人因为自身的特性成为成员相互之间必不可少的连接点,也正因为连接点的存在,整个组织能够在合作之中有效运转。但由于每个个体在合作社之中有着不同的特性和自身的局限性,也需要在合作之下各自分工。当然分工不等于分层,分工能够实现相对民主,而分层则可能导致弱势个体利益受到侵害。

因此,政府、村委会等权威机构作为合作社的发起人能够使合作社在建立之初就能实现源头上平等。而相对弱势的农民则更希望政府介入建立合作社,但在合作社运作时却要实现“政治中立化”,能够让他们成为主体,实现合作社的民主化。欲实现农民在合作社运作民主化前提下的利益最大化可通过以下途径:①合作社加入条件多元化。首先,从调研数据可知,农民除了以货币出资外,还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出资,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出资方式的多元化,降低了农民入社的门槛;其次,允许一些有实力的与专业合作社相关的组织加入合作社,如农业品牌企业、农业科研院所等,更有利于增强合作社发展实力,使农民和企业实现双赢。②以按股分红为主,兼顾按交易量(额)比例返还盈余,并对表现突出和对合作社年度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参与者予以奖励。合作社盈余在缴纳税款、弥补亏损、提取公积金后,应按照股份大小分配给股东。为防止大股东操纵利益分配,也应兼顾考虑交易量(额)比例,同时实行公示制度,接受合作社成员监督。合作社对成员实行鼓励性奖励,也有利于合作社的盈利增收。③以召开成员大会的方式对合作社重要事项做出决策,以一人一票的方式,兼顾股份较大参与者的意见。从调研数据分析,农民大多不愿意以股份权的大小来划分决定权,而是按人头投票,但是为了避免由于农民素质偏低造成集体决策上的失误,应兼顾股份较大参与者的意见。

4.3 细化立法扶持政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于2007年7月1日施行,各地也出台了相应的施行办法,但还需要在原有基础之上不断细化立法扶持政策。①推动建立完备的合作社法规体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仅仅是作为建立合作社的原则性指导意见,它不可能解决现实中的所有具体性问题,因此还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配合,如民法、民事诉讼法、商法等,这些部门法能够为解决合作社所涉及的纠纷提供法律依据,保证合作社正常、平稳运行。而在保险、税费、金融等政策性立法方面应做到细化,同时防止假借合作社名义的组织把这些惠民政策当作其盈利的工具,应使这些扶持政策真正惠及农民。当然,通过人力、资金、智力支持合作社发展,将它纳入立法层面予以规制,通过立法扶持政策,使人才、资金能够有序地在合作社中流转,完善合作社管理结构和运作模式。②立法中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学化、民主化、人性化运作模式。首先,章程和原则是法人化合作社的灵魂,应以立法形式确立合作社章程及合作社原则。在一个有机团体里,每个人在依赖集体的前提下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难免出现利益冲突、矛盾纠葛。在利益博弈之中,相对弱势一方的利益必然受到损害,则以规范性文件化的章程作为定纷止争的基础显得尤为重要。其次,确立民主化管理模式,鼓励并支持多主体、多形式参与合作社管理,实现集体负责制。就横向的专业划分而言,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到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不可能存在统一的管理标准,则应在合作社框架性下,充分发挥集体管理的优势,使每个环节、每条产业链都能实现最优化运转。就纵向的组织结构而言,可以围绕某个特色基础产业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合作社,把全国农民积极调动和组织起来。通过以上途径,逐步细化合作社立法扶持政策,保障合作社民主化、科学化发展,而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侯均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45.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北京:三联书店,2000:28-31.

渝东北核桃优良单株选择 篇2

关键词:核桃;优良单株;渝东北;选优

中图分类号:S722.5 ;S79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6-0020-05

核桃Juglans regia是一种综合利用价值很高的油料树种,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是重庆地区的乡土树种。渝东北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适宜于核桃地方种质资源性状,重庆成为核桃的主产区,也是核桃种质资源最丰富的地区。由于渝东北地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对当地实生树的选优工作开展较晚,有关渝东北地区的优树选择尚未见报道。为此,2009年选择渝东北地区核桃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口县、巫溪县、巫山县进行核桃种质资源调查,参照国家标准(GB 7907—87)选择表现优良的单株进行核桃坚果品质的经济性状和表观性状测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与综合评分法相结合来评选核桃优株,为重庆市核桃优良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

1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跨东经105°11′~110°11′、北纬28°10′~32°13′之间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8℃,最高气温可达438 ℃,最低气温-38 ℃,年平均日照1 2595 h,年降水量1 000~1 100 mm,年无霜期340~350 d。

2材料与方法

2.1试验材料

共调查64株核桃,分布于重庆市渝东北地区的城口县、巫溪县和巫山县,树龄15~110 a,树高5.5~20.0 m以上,胸径19.4~82.6 cm,树高5.5~20.0 m,产量0.22~1.56 kg/m2。各区县分布及树体情况见表1。

2.2试验方法

2009~2010年核桃果实成熟期间,分株采收,每株混合取样3 kg,风干后选择外表光滑、完整、无裂缝的果实30个,用于实验室各指标的观测。

2.2.1数量指标的测定

对核桃坚果的三径值、单果质量、壳厚、仁质量和出仁率进行测定。

2.2.2描述性指标的评分标准

参照GB7907-87[3],并根据核桃样品的实际情况,对核桃坚果的定性指标进行赋分,见表2。

2.3数据统计

用EXCEL和DP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4-8]。

3结果与分析

3.1核桃初选优株坚果各性状的离散程度

对64株初选优良单株坚果的品质进行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所选优株的三径均值、单果质量、仁质量、壳厚及出仁率等性状的极差均较大。其中,出仁率变幅最大,为3176%~6615%;单果质量次之,为617~2050 g。各选择性状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单果质量>仁质量>壳厚>出仁率>三径均值。单果质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为2497%;三径均值的变异系数最小,为893%。单株的坚果品质间变异较大,不论果实大小、果壳厚度还是出仁率都存在极大差异,进一步复选很有必要。

3.2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

参照核桃优树的国家标准(GB 7907-87),制定以下标准进行初步筛选:三径均值在3.0 cm以上;单果质量大于8 g;果壳厚度在15 mm以下;出仁率在45%以上。64株优株中达到以上标准的有43株,编号为1-43,并对其坚果的5个主要性状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

3.2.1主成分的选取

由于5个指标的单位差异大,需对43株核桃优株的5个原始性状指标值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再转化为5个主成分。由样本相关矩阵的特征计算的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见表4。

在主成分分析中,主成分的特征值和贡献率是选择主成分的依据,由表4可以看出:前2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2949%,表明前2个主成分已经代表数量性状的92949%的综合信息,因此,选取前2个主成分为核桃数量性状的重要主成分。

3.2.2函数的建立及分析

由于主成分是原性状的线性组合函数,根据样本因子载荷矩阵及特征值计算出的标准化特征向量值见表5。

由以上函数式可以看出,第1主成分y1中,单果质量x2的系数最大,其次是仁质量与三径均值,表明单果质量与仁质量及三径均值成正相关性,第1主成分反映的是坚果质量指标。第2主成分y2中,出仁率X5的系数最大,坚果壳厚有较大的负系数值,反映的是坚果出仁率与坚果壳厚成负相关关系,坚果果壳越薄出仁率越高。因此,在进行核桃单株选择时,可以根据单果质量、仁质量、三径均值、出仁率几个性状作为坚果品质鉴定的主要指标。

3.2.3优良单株的选择

分析表明,上述2个主成分已较好地综合了核桃单株坚果的主要性状特性,其代表性达到92949%。因此,以表4中2个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求和,建立优株坚果性状的综合评价数学模型:

F=0600 0F1+0.400 0F2

其中:F1、F2为各优树主成分得分值。

43株优良单株各主成分分值及综合得分结果见表6。

表6所列43个优株,根据其坚果2个主成分分值进行综合总评分,设定入选率为50%,即入选优株22株,按分值由高到低依次为:40、38、13、39、37、9、16,15、19、41、3、43、30、42、24、10、14、8、2、6、1及22号优株,是43株初选优树中坚果品质较为优良的单株。

3.3描述性状测定及分析

3.3.1测定结果

43株核桃优良单株坚果主要描述性状指标测试结果,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2、10、12、14、15、16、20、21、30、39号优良单株的坚果外观较好,均达到了国家1级坚果及以上标准;3、7、10、12、16、19、26、36号优良单株的坚果取仁极易;2、4、7、8、12、13、14、16、17、18、19、20、22、24、26、27、30、31、34、37、41号优良单株的种仁为黄白色;1~3、5~8、10~24、27、30~32、34~36、38~39、43号优良单株坚果种仁为饱满;2、3、6、7、10~19、21~25、27~28、30~37、39~43号优良单株的种仁风味香、无异味。

3.3.2综合分值

上述分析从坚果外观、取仁难易、种仁颜色、饱满程度、风味等5方面进行评价,给每个优良单株打分,分值按100分值换算后得分为90分及以上的为优,得分为80分及以上的为中,80分以下的为差。表6所示:12、16、2、10、14、30、7、15、17、20、21、39号优良单株的描述性状评分值较优;13、18、23、27、36、1、3、5、6、8、11、19、22、24、28、33、34、35、37号优良单株的描述性状评分值居中;其余优良单株的描述性状评分值相对较差。

3.4综合评价与优良单株筛选

综合核桃优良单株坚果的数量指标与描述性指标,开展核桃优良单株的进一步筛选。从表7可以看出:在43株核桃优良单株中,数量指标和描述性指标均表现较好的核桃优良单株有16株,即13、39、37、16、15、19、3、30、24、10、14、8、2、6、1、22号优良单株。

4结论与讨论

试验以重庆市的43株核桃优良单株坚果的5个实际描述性指标进行评分,再以坚果的5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二者结合综合评价,筛选出核桃坚果综合性状较优的核桃优良单株16株,分别为13、39、37、16、15、19、3、30、24、10、14、8、2、6、1、22号优良单株。

核桃的良种化栽培是提高产量和质量的根本,探讨科学的优树评价方法将推动

我国核桃良种化进程。目前,核桃选优常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加权评分法、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分析评价法和评分评价法等[2-3,5-9],普遍认为主成分分析法既能把握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又能简化选择程序,更具有科学性。但是,许多描述性指标如坚果外观、风味、取仁难易、饱满度、仁色等很难进行主成分分析,而这些指标又是评价核桃坚果商品价值的重要指标,故二者相互结合进行评价更全面、实用、科学。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局. GB 7907-87. 核桃丰产与坚果品质[S].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87.

[2] 李小琴,彭明俊,段安安,等. 基于坚果性状的滇东北地区核桃选优[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1,31(6):1720,30.

[3] 胡安鸿,董玉芝,李月,等. 新疆乌什县核桃优树坚果性状评价[J]. 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5359.

[4] 唐守正.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6.

[5] 陈守智,李正丽,龙月娟,等. 核桃主要性状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20(4):544547.

[6] 高焕章,吴楚,李申如,等. 综合指数法在核桃选种中的应用研究[J]. 林业科学, 2002,38(3):171176.

[7] 杨俊霞,郭宝林,张卫红,等. 核桃主要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优良品种选择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1,24(4):3942.

[8] 高焕章,吴楚,姜学知,等. 湖北兴山核桃复选优系主要经济性状主成分分析[J]. 湖北农学院学报, 2001,21(3):207211.

[9] 魏海斌,刘小利,顾文毅. 青海地产核桃优良单株选择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 2012,(6):2224.

马厂东北翼构造精细解释研究 篇3

马厂东北翼处于马厂油田的东北部。西以马厂断层为界, 北临徐集油田, 南接马厂主体的马19块, 东临葛岗集洼陷, 勘探面积40Km2。含油气层位是沙三中-沙四上, 油藏埋深2600-4000米。整体上, 该区处于马厂主体与徐集构造转换的部位, 存在多个局部构造转换带, 导致断层极其发育、交切关系复杂。

2 构造样式分析

本次研究的地震数据体是在2005-2006年新采集的10*10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通过浏览地震数据体, 首先归纳了在马厂东北翼主要发育有两种构造样式。在南部是复式堑、垒构造多支同向的正断层在剖面上呈台阶状分布, 常见于陡坡带和缓坡带, 它们逐渐向沉积中心方向下掉形成台阶;北部是阶梯状断层, 该构造由同向或反向的正断层 (或正断层系) 组合而成。

3 断裂特征分析

在马厂东北翼主要发育的是西掉的马厂断裂系、东掉的马东断裂系和与马东断层配套的西倾补偿配套断层。

3.1 马厂断裂系

马厂断裂在北部表现为一条断层, 并与徐东断层呈“V”字型相交、向南到马70井的附近变成由多条断层组成的马厂断裂系, 此断裂平面上在马64井附近被徐东断层错断, 形成马厂断阶带。延伸长度达40km, 断面上陡下缓, 是一条切割基底的西掉正断层, 基底最大断距2000m。马厂断裂活动强度在其马厂构造中部最大, 向北强度减小较快, 直至消失, 向南在其下降盘下第三系地层明显区域性减薄, 断距变小。由此导致对油气的控制作用分段性明显, 在马厂构造主体最强, 向两翼减弱。

3.2 马东断裂系

马东断裂自北向南断层的条数由一条逐渐增加四条, 切割的地层由浅到深。该断层在地震剖面上是条近乎与地层平行的断层, 在构造解释上要通过 (瞬时相位、频率的解释) 多方面多手段的精细解释方法, 才能把其精确的解释到位。是受重力作用形成的具有滑脱性质的断层。其走向近SN, 倾向近E向, 断距在100-300 m之间, 它们使马厂半背斜更加复杂化, 对马厂主体油藏有分块作用, 把马厂构造分为顶部和翼部两大构造单元。马东断裂为东洼油气向地垒带的运移提供了通道和便利条件, 但由于这三条断层活动的差异性导致了马厂构造顶部和翼部油气富集程度和油气富集层系的差异。

3.3 和马东断层配套的西倾补偿配套断层

在马东下降盘存在一系列的西倾补偿配套断层, 马东断层的配套伴生断层数目较多, 断距较小, 呈NE走向, 倾向NW。其中较大的几条分别为马26断层、马38断层、马60断层、马30断层, 配套断层由西向东活动期次依次变老, 它们与东倾地层形成多个台阶式的反向屋脊构造带和反向屋脊断块。

4 小断层识别方法

由于马厂油田是东濮凹陷构造最为复杂的地区之一, 存在西倾和东倾两大断裂系统, 伴生断层极其发育, 特别是在东倾和西倾两大断裂交错的断裂系统中, 由于断层的切割关系复杂, 造成对其附近小断层的认识存在难度。

通过研究, 总结了以下三点小断层识别的方法:

4.1 地质方法识别低序级断层

开发后期老油田井网密度大, 多井精细对比是确定低序级断层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抓住可信段, 由已知推未知, 缩短电性变形段, 落实地层层位、断点。

4.2 地震方法识别低序级断层

同相轴扭曲、同相轴合并分叉、同相轴微错位以及同相轴扭曲—能量突变。但是这种断层引起地震相位的变化经常与岩性变化引起的反射层同相轴变化相混淆, 因此常常需要借助于其它手段来识别。多种方向测线解释识别低序级断层。

4.3 动态分析法验证组合低序级断层

注采关系法:对于同断块内注采长期不见效的情况, 在排除砂体变化因素后, 就要考虑小断层的存在是否导致了储层的不联通性。

压力系数法:应用重复式地层测试 (RFT) 可以测得钻遇每个单层压力, 结合生产井情况, 可以判断低序级断层的存在、验证组合的合理性。

5 圈闭评价

复杂断块群油气藏是指在一定构造背景控制下, 具有相似成藏条件的一系列断块油气藏的集合。由于马厂油田具有复杂断块群的特征, 所以根据断块群的概念把研究区的圈闭定义为反向屋脊、顺向断阶两种圈闭形态。对此类构造类型的圈闭进行评价是由5个要素组成, 分别是圈闭特征、储层特征、成藏富集程度、储量潜力、经济效益。其中圈闭特征详细表述即是圈闭的类型、面积、埋深。由于仅是对研究区进行构造研究, 所以在具体的评价上采用圈闭特征和已钻遇井的含油气情况这两个因素进行分类评价。结合编制的两个主要含油层面的构造图, 得到一类圈闭15个, 面积1.16Km2‘资源量144.22万吨;二类圈闭12个, 面积0.51Km2, 资源量51.73万吨。

6 结语

复杂构造区由于断层发育, 交切关系复杂, 仅仅依靠地震资料不能精确识别, 要充分运用地质观点解释。综合应用地层精细对比、HDT、RFT、油藏动态资料, 实现地震、地质吻合。地震解释是为油藏服务, 是随资料的增加不断深化认识, 有一个认识-修改-再认识过程。

摘要:随着勘探开发的程度越来越高, 导致对断层的刻画越来越精细, 需要对10-20米的断层进行刻画, 但是由于地震资料品质的有限, 仅仅依靠地震资料是不可能达到这个目标, 所以需要结合地质和动态资料, 对小断层进行准确刻画。

浅析渝东北生态涵养下的发展路径 篇4

一、渝东北经济发展现状

渝东北地区地处渝鄂川陕四省市交界地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节点,是我国中西部结合的咽喉地带,有利于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然而,由于地形地貌、交通环境、人才资源流失以及自身发展定位等一些列影响因素,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在重庆仍相对落后。

对此,自2013年五大功能区划分以来,渝东北地区严格按照生态涵养的发展底线,积极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行“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建立起了严格的工业生产准入模式、制定了长效的生态保护机制,确保了生态环境的长效保护。经济发展上,渝东北各区县也定位了自身的特色产业,形成了相关产业链,生态涵养的产业发展已基本成型。特别是“万开云”板块成立以后,将会对渝东北经济发展起到引领带动的作用。2015年,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17.60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第一产业增长5.2%;第二产业增长13.0%,工业增加值827.58亿元,增长10.1%;第三产业增长10.3%,工业和第三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生态涵养经济发展成效初现。但是,按照五大发展理念中“共享”的发展要求,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做到成果与民共享?渝东北地区仍存在一定的进步空间。

二、渝东北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不平衡

就“万开云”板块内部而言,万州区是重庆市第二大城市,经济发展相较其他区县来说具有先天优势。单从国内生产总值看,其明显高于其他区县,甚至是城口县的十几倍,经济运行状况明显好于其他区县。产业结构中,万州的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以工业发展为主;第三产业超过42%,并处于上升发展趋势,其经济发展态势在渝东北地区中颇具代表性。但与之相对,“万开云”板块中开县的产业结构中农业和工业占比较大,第三产业仅占33%左右,产业结构存在很大调整空间。此外,与万州相比,开县、云阳两地的基础设施也相对较为薄弱。因此,如何调节三城之间发展差距、补齐结构短板,如何协同“万开云”板块内部分工发展、如何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将是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迅速与否的关键。

同时,渝东北产业发展的整体层次较低。整个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业为主,产业发展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相对而言,作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第三产业还不发达,整体占比没有达到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产业结构嗜待优化。就第工发展状况来说,其中的工业规模小、效益低,产业发展链不完善,优势产业地位还不突出。在全市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尽管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11个区县积极响应,以绿色环保为主体的工业经济效益增长态势明显,但从整体来看,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在五大功能区中的工业发展规模依然较小。从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看,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并不高。

不太合理的产业发展对当地经济有序增长产生了一定影响,特别是在促进就业方面小规模的工业以及发展不充分的第三产业对就业岗位的提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规模小、污染大的企业不符合渝东北生态涵养的发展理念,早晚会被淘汰,因此,就不具备就业的稳定性,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导致了劳动力的大量外流,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当地居民收入的增长。

2、收入差距较明显

受地理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结构等因素影响,渝东北地区农业人口占比较大,因此三农问题也就更为突出。由于山地地形较多,不利于大规模集中开展农业生产,因此,当地农业以各户小产为主。虽然有政府牵头开展特色农产品加工,形成了一些相关产业链,并具有相当规模,但受市场环境影响,产品种类还相对单一、产品成本还有待降低、销售路径还有待进一步突破。对于农村劳动力而言,地方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外出打工成为必然选择。而打工聚集一定财富的人群又向富有吸引力的重庆市区或万州等相对发达的地方聚集,加重了渝东北地区劳动力的流失,同时衍生的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现象也较为严重。此外,渝东北地区农村基础设施还较为落后,一些山区交通比较闭塞、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较而言,农村地区的居民收入明显少于城市居民的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相对较大。

此外,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大部分处于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当地政府面临着巨大的扶贫攻坚任务。重庆在扶贫开发方面,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作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了渝东北秦巴山区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工作。经过几年的扶贫发展,渝东北地区的贫困人口已大为减少,但因缺乏相关的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不足等因素,居民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因病返贫、因学返贫的现象仍然发生,扶贫任务较为艰巨。

3、措施服务不到位

招商引资方面,因地理环境闭塞、城镇化发展程度不高以及发展规划待优化等因素制约,渝东北地区对商企业的吸引力相对较弱。加之生态涵养理念对企业环境准入门槛较高,渝东北地区招商引资困难重重。因此,积极创新的发展思路,与环境相适应、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以及更大力度的招商引资措施政策是吸引投资的关键。相对而言,除了“万开云”板块有相对清晰的发展分工外,其它区县缺乏整合各地优势资源、协同发展的具体规划,分散发展的现状嗜需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产业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各个区县单打独斗,缺乏整体发展规划的现状不利于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居民增收。

此外,在国家支持“双创”经济,“双创”热潮不断升温的今天,支持和鼓励回乡创业是当地政府必须重视的工作。渝东北区县是虽然对创业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但大学生、农民工返乡就业、返乡创业的热情仍就不高。究其原因,除了基础设施还相对缺乏以外,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不够,各项保障措施有待完善,相关产业信息引导有所缺失,是阻碍创业、创新力度的重要因素。其导致了很多创业企业做不大、做不强,这与全国“双创”蓬勃发展的潮流不符。

三、渝东北地区如何创新发展思路

面对渝东北地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如何依托优势资源,改善自身发展条件,创新发展路径,打造核心产业,是今后渝东北地区必须的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1、加快经济发展,促进产业转型

如今,在结合生态涵养区域打造特色产业、抓住编制“十三五”规划契机,制定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打造“万开云”板块核心产业,以优势产业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形成独立的区域经济增长动力已经被提上日程。在产业转型方面,工业仍是渝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适时发展以生态友好型为主体的新兴产业,淘汰效益低、污染大、潜力小的过气产业,是今后渝东北地区工业发展升级的重要方向。对于第三产业而言,天生的自然资源、特色的本土文化,保证了渝东北地区服务行业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结合优势环境资源、文化资源,着力打造以特色旅游、特色文化为特征的服务产业链,是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一大突破口。因此,为增加地方吸引力,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地区发展规划,是渝东北各区县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此外,以相邻、相似区县为连接,形成合力,打造垫江县、梁平县、丰都县、忠县以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合力打造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特色旅游经济带,都是渝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只有区域整体发展,共享发展成果,整个渝东北地区才能不断向前。

2、加强交通建设,增强发展动力

交通闭塞、信息不畅是阻碍渝东北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生态绿色交通,方便群众安全出行,是现今渝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借助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城市群建设等重要发展契机,加快推进库区支流航道整治,建设重点港口,提档升级旅游码头,可以加强渝东北与长江各主要城市的联系,更好融入长江经济带,形成以旅游——货运为中心的重要经济走廊。同时借助重庆高铁项目发展契机,加快建成一批铁路和高速公路项目,吸引周边物资通过水运通江达海,可以形成重要的运输集散地,发展物流运输业,有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此外,提高农村公路通畅率,解决农村地区出行困难、减少城乡收入差距,也是平衡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步骤。

3、实施配套措施,强化政策服务

在创新创业方面,各区县政府可以合力打造创业孵化基地,形成创业发展中心,提供相关配套政策措施加强创业扶植力度,以期融入“双创”产业发展的时代潮流。同时,依托当地农业资源,以市场为引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以网络信息、物流运输为主的服务行业,加大扶植政策、增强信息引导。可以重点回引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的优秀企业家和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技术带头人,指导当地经济发展。在吸引劳动力方面,以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为主攻方向,积极开展技能培训,带动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发展特色种养殖、农村电商、商贸物流等现代产业;打造“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农民工返乡创业一条街”等返乡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创业园区,配套完善设施设备,为返乡农民工创业搭建发展平台。

总之,只有依托长江经济带、打造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以旅游为核心的第三产业是促进渝东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发展过程中,融入生态涵养的发展理念,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分配公共资源、做好政策服务,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以生态涵养为理念的渝东北地区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豪.生态涵养背景下的渝东北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市委党校,2015.05

[2]张排发.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治理模式创新探索[J].管理观察,2014.12

[3]罗建极.努力探索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正确路径[J].决策导刊,2013.11

[4]刘绍星,陈麒.关于建设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对策思考[J].新重庆,2014.08

[5]杨柳,段守万.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的法治保障[J].经济研究导刊,2015.07

渝东北地区黑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篇5

近年来, 重庆市梁平县为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引进了黑花生品种在碧山镇进行种植, 取得较好效益, 并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本地的黑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1 选种选地

1.1 选种

宜选用优质、抗逆性强、产量高的黑花生品种, 例如‘中花9号’属珍珠豆型中熟中粒花生品种, 全生育期135 d, 株型直立, 株高中等, 小叶倒卵形, 叶色深绿, 生长势强, 后期不早衰;荚果斧头形, 种仁椭圆形, 种皮黑色;不抗青枯病, 中抗叶斑病。黑花生种子应选择纯度大于98%, 净度大于99%, 发芽率大于95%, 含水量低于13%的荚果作种;不得使用转基因品种, 并注意定期更换。

1.2 选地

黑花生对土壤要求不高, 除过于粘重的土壤外, 一般质地的土壤都可以种花生, 肥力较高的沙壤土最适宜。沙壤土一般土层深厚、肥力高、粘砂适中、通透性好, 花生根系发达, 结瘤多;土壤松紧适宜, 有利于荚果发育, 花生果壳光洁, 果形大, 质量好, 商品价值高。粘质土壤, 若采用覆膜栽培, 保持土壤疏松, 也可取得较高的产量。

2 整地播种

2.1 整地

可以在冬前或早春, 对花生种植地翻耕1次, 翻挖深度25~30 cm, 疏松土层, 以利于蓄水保湿和花生生长发育。

2.2 种子处理

2.2.1 晾晒清选

为了减轻病虫害, 提高种子活力, 播种前20 d左右带壳晒种2~3 d。播种前10~15 d去壳, 除去病虫、已发芽、秕粒和破伤果仁;将种子分级播种, 避免产生大小苗。

2.2.2 浸种

将精选种子用2%的草木灰溶液浸种4 h, 使种皮皂化, 起到消毒、促进发芽、保全苗的作用。

2.2.3 拌种

每667 m2种子用花生根瘤菌50 g、50%辛硫磷乳油10~15 g、50%多菌灵15 g、钼酸铵20 g, 加清水100~150 m L混匀后均匀拌在种子上。

2.3 播期选择

适期播种是花生高产的重要基础。根据当地地温变化确定具体播种期。3月底至4月初, 5 cm地温连续5 d达到12℃时即可播种。地膜覆盖栽培可提前7~10d播种, 约为3月20日。

2.4 播种方式与密度

播种方式可以实行净作或套作, 净作套作均可采用露地或地膜覆盖栽培。确定株行距的原则是行距相当于栽培品种的侧枝长 (R) , 窝距为R×0.44, 净作每667 m2播8000~10000窝。建议行窝距为0.40m×0.18 m, 每窝播2粒, 每667 m2达到9000窝。

2.5 施好底肥

重施底肥, 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 注重各养分平衡施用。每667 m2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1500~2000 kg, 复合肥 (N、P2O5、K2O之比为15∶15∶15) 的50~80 kg, 油枯50 kg, 禁止施用硝态氮肥。

2.6 播种方法

2.6.1 露地栽培

实行人工打窝施肥播种, 要求窝宽0.20 m, 种、肥各放于窝的两端, 间隔0.15 m以上, 每窝2粒种子, 播后用土盖窝, 种、肥务必用土隔离, 以免影响种子发芽。

2.6.2 地膜覆盖栽培

地膜覆盖要求土表平整, 土壤细碎。若土壤干燥, 需进行喷水, 保持土壤湿润。播种后盖膜, 其它与露地栽培相同。地膜与土壤贴紧贴实, 并用土封严, 以达到增温保湿、抑制杂草生长的目的。地膜可采用黑色膜、黑白相间膜等有色膜。

3 田间管理

3.1 除草

黑花生化学除草可以采用苗前土壤处理和苗后茎叶处理2种方式。

3.1.1 苗前土壤处理

播种后发芽前可每667 m2用50%乙草胺乳油50~70 g, 对水45~60 kg均匀喷洒土壤表面。优点是处理方便, 成本低, 药效好;缺点是连年使用封闭除草剂会使杂草抗性增强。

3.1.2 苗后茎叶处理

在出苗后除草, 杂草3~5叶期, 每667 m2用10%精喹禾灵40~60 m L与10%乙羧氟草醚16 m L混配使用, 对水30 kg均匀喷雾, 可有效防除马齿苋、铁苋菜、茶叶草等恶性阔叶杂草, 以及马唐、狗尾草、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优点是见草施药, 针对性强, 不受土壤等因素影响;缺点是施药期和用量要求严格, 不易准确掌握。

3.2 开孔放苗

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花生幼苗顶土 (刚现绿叶) 时, 及时将地膜开孔引花生苗出膜, 要求适时1次放完, 切不可待幼苗全出土, 更不能出1苗放1苗, 引苗时间在上午10点前完成, 否则容易造成幼苗被热气灼伤。开孔直径为4~5 cm, 随即在膜孔上再盖1把湿土, 厚约3~5 cm。

3.3 查苗补苗

黑花生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 如有缺苗现象, 用催好芽的种子及时补种。

3.4 中耕除草

在苗期、团棵期、花期进行3次中耕除草, 掌握“浅、深、浅”原则, 苗期注意防止压苗, 花期防止损伤果针。

3.5 浇水

黑花生耐旱性较强 (在前期需水量较少, 一般不灌水也能正常生长) , 耐涝性差。但其耐旱性也有一定的限度, 呈现出“两头小、中间大”的特点, 花针期和结荚期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50%以上。在开花下针至荚果充实期间, 当黑花生叶片连续3 d中午出现萎蔫时要及时浇水, 每667 m2浇水30 t左右。

3.6 追肥

7月中下旬, 在开花下针至荚果充实期间, 根据黑花生长势, 每667 m2用150 g磷酸二氢钾、1 kg尿素、80 g 50%的多菌灵、15 g钼酸铵 (用白酒溶化) 对水50 kg进行叶面喷施, 可连续喷施2~3次。

3.7 控制徒长

一般在盛花期末 (即开花后30 d左右) , 对苗旺的地块, 特别是地膜覆盖地块, 每667 m2用15%的多效唑30~40 g对水50 kg喷施或用粒满多75 g (3袋) 对水50 kg喷施, 达到控上促下, 提高营养体光合产物向生殖体转运, 防止荫蔽倒伏, 保持较高而稳定的有效叶面积, 实现提高光合效率、增加产量的目标。

3.8 病虫害防治

黑花生病虫害防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突出生态控制, 采用绿色防控技术。

3.8.1 预防措施

严禁从病区引种, 选用抗病性强品种, 烧毁田间病残体, 深翻地, 与玉米等禾谷类作物、红薯等轮作, 雨后排出田间积水等。

3.8.2 药物防治

(1) 蛴螬。花生播种时, 每667 m2用50%辛硫磷乳油10~15 g对水拌种。

(2) 蚜虫。当每100窝花生有蚜虫1000头时, 每667 m2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5 g对水50 kg, 全株均匀喷雾防治。

(3) 叶斑病。花生叶斑病在发病初期每667 m2用45%度石硫合剂药液500 g对水50 kg喷雾。当病叶率达到10%时, 用2%农抗120水剂150倍液, 每667 m2喷药液50~70 kg, 每隔7~10 d喷1次, 连喷2~3次。

4 适时收获

4.1 收获时间

花生适时收获, 主要依据花生植株自然落黄和荚果成熟的外观标准而确定, 一般要求果壳外皮硬化, 种子颗粒饱满、光润, 呈现出品种特有的色泽。收获过早, 影响产量和质量;收获过晚, 易造成落果, 不仅收获困难, 还会增加虫果、芽果和烂果。一般在8月中旬至9月初, 花生成熟期收获。收获时, 捡除地膜, 避免白色污染。

4.2 晒储

渝东北翼 篇6

1 渝东北山区村干部现状

2014年10月, 随机抽取渝东北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山区乡 (镇) 24个村, 定点抽取城口县代表乡 (镇) 的4个村, 共计16个乡 (镇) 28个村进行调查, 根据汇总材料, 村干部的现状如下。

1.1 村干部组成

村干部由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综合服务专干及综合治理专干组成, 其中村党支部书记由村党员选举产生, 村民委员会主任及专干由村民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由主任、综合服务和综合治理专干及非实职委员等人员组成, 负责全村日常村务工作, 村实职干部每人每月财政发工作补贴900~1200元;村干部负责人是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 村支部书记总揽一切。

1.2 村干部素质

民主选举产生的村干部, 综合素质较高, 公益性服务明显;能够处理好村日常繁杂而具体的事务, 为当今农村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对“三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

(1) 经验丰富, 协调能力强。日常村务工作, 由村支书和村民委员会成员分工负责, 他们具备较强的农村工作经验, 在处理村务、发展农业农村经济、进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协调解决民事纠纷、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功不可没。

(2) 具备无私奉献精神。村干部长期奔波在一线, 部分人员身兼多职, 付出多获取少, 一旦工作不顺, 村民骂、领导批评“两头受气”, 他们默默地为社会奉献, 不可不敬。

(3) 成为村民的依托。村支书是村里党员选出的头, 村委会主任是村民选出的头, 离村民与选民最近, 村民对他们的信任和希望值高, 村民的大事小事, 无不找到他们。因此, 村干部要处理的村务民事多而繁杂。

1.3 村干部存在的不足

(1) 村支部书记与村主任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少数村, 支部书记或村主任大包大揽, 职能不分、职责不明;好事抢着干, 难事相互推, 该做的事没有做好, 不该作为的事“做多了”。村民不满意。

(2) 工作被动盲目。部分村, 没有系统的经济发展计划, 更无发展规划;被动忙于日常事务多, 抓经济发展事务少;没有创新开拓能力, 做应付性工作多, 为村民办实事较少。村民有意见。

(3) 村干部素质参差不齐。少数村支“两委”主要负责人及专干素质较低, 不严格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施政, 做事上哄下敷衍应于形式, 服务意识淡薄, 村务不公开, 财务不透明;趋利思想重, 少数人有占村民便宜的现象, 在任期无所作为。村民反感。

(4) 政务不透明。多数村, 村干部每年为民办了不少事, 就是不公布, 村民不理解;少数村, 财务不公开, 村民有疑问。

2 村干部选举存在问题归因

2.1 农村人才流失

农业与从事其它行业比较, 效益极低, 农村人才及青壮年大量外流, 安心在农村创业的人才匮乏, 村民选择当家人面小且难于把握。

2.2 村级选举把关难

村务工作虽然繁杂, 但因近年待遇提高, 并有一定行政资源具备吸引力, 选举预期难于掌控, 少数村选出的干部与村民的希望有差距。

2.3 村级选举时间不当

本次调查的县, 村民委员会选举, 一般是在12月底以前换届选举结束, 此时农村外出务工的人员, 多没有回家, 有选举资格的村民多为老人, 规范选举较困难, 选举质量难把关。

2.4 选举不够规范

村民外出务工量大,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选举工作, 少数村的选举落实难。选举中有依靠势力、拉关系等不规范现象存在。

3 村干部选举建议

3.1 强化选举领导工作

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上级党委应进一步加强领导, 在选举前组织精干力量, 深入到村组, 广泛宣传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指导依法选举, 杜绝选举中的不规范行为。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五条规定, 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 由登记参加选举的村民直接提名候选人。建议由选民直接提名结合选举委员会与村民代表联名提名, 增强选举的可操作性, 实现党对选举工作的领导与村民依法自治有机统一。

3.2 确定适宜选举时间

农村每年大量选民外出, 选举代票量大。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十五条“可以书面委托本村有选举权的近亲属代为投票”, 建议在春节前5~7 d, 外出务工的选民大部分回家后组织选举, 尽量做到一人一票;代为投票的可代表自己家人的票2~3张。确保当选人员代表大多数村民意愿。

3.3 明确村域经济社会目标任务

建议在选举前, 由上届村支部委员会、村民委员会、选举委员会、村民代表等方面人员, 依据发展规划制订下届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让候选人明白任届内要实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向选民承诺完成预期目标, 提出完成预期目标的措施办法。

3.4 提倡自荐候选

建议按照制订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选民可自荐候选, 通过选举委员会讨论后确定为候选人。自荐候选的选民, 通过竞选演讲、答辩等形式, 让选民充分了解其施政目标及措施, 立足筛选出农村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

3.5 按“五看”标准选村支书

建议以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孙政才提出的“五看” (看党性、看作风、看实绩、看操守、看民意) 选拔村党支部书记, 保证农村基层核心领导素质。

3.6 按六项标准选村主任

推荐与自荐的村委会主任候选人, 选举委员会需要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候选人根据目标、任务, 进行竞选演讲, 这样可引导村民将符合“遵纪守法、开拓创新、处事公道、无私奉献、德才兼备、成绩突出”六项标准的人员选举为村委会领头人。

3.7 重视组长作用

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第三条“村民委员会可以根据村民居住状况, 分设若干村民小组”, 建议村支“两委”重视并发挥组长的重要作用。村民小组是行政村利于管理的组织单元, 组长由组民选举产生。组长对本组村民更加了解, 负责处理本组内日常事务, 将超过处理权限的事及时提交村委研究解决。

4 对村干部管理的建议

4.1 管理目标

要求达到的基本目标, 是要在区域内, 各时期生态发展项目选择准确, 思路清晰, 目标任务明确;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4.2 培育高素质村干部

要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 让他们开阔眼界, 增长知识, 不断提高其思想政治理论、法律法规政策、市场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村镇建设管理、农村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 适应发展新常态, 推进五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4.3 明确村干部主要负责人职能职责

村党支书记和村委会组成人员是村行政人员, 村党支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是主要负责人。但在渝东北山区, 分工不明, 职责不清。建议明确职能职责, 村党支书记管村党务不具体管政务, 村委会主任要依法履行村政务工作职责。

村党支部书记:主要职能职责是领导村支两委;宣传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发展新党员, 发现人才培养农村后备干部;反对农村邪教, 反对封建迷信;抵制黑恶势力;组织制订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实现生态涵养建设总目标;督促村委会完成本届目标任务。

村委会主任:主要职能职责是领导村委会组成人员作好日常村务工作, 完成本届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好用好村级财务, 做到财务公开、政务清白;协调民事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 引导村民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发展生态经济, 推动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乡村。

4.4 对村干部的考核

主要考核干部是否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勤政务实, 财务是否公开;村民是否遵纪守法, 社会是否稳定;山体是否得到绿化, 溪河是否得到净化, 庭院是否得到美化;民居环境是否清洁;生态经济是否发展;农产品是否增长;农民收入是否提高;村民是否满意。

4.5 加强村干部养老保障

我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64%, 农村稳定则国家稳定, 农民富则国家富。村务工作主要为公益性, 工作量大而补助低, 为了人员相对稳定, 工作安心, 建议针对村干部职位, 财政交纳一定数额养老保险金, 实行干多少年享受多少年养老保险金的激励机制, 提高离任村干部的待遇, 切实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优。建议对组长实行业绩考核结合误工考核, 根据考核发给足额误工补助金。

5 结语

渝东北翼 篇7

1 小麦传统种植方式成本效益分析

“稻/麦”和“麦/玉/苕”是万州区小麦的主要种植模式, “稻/麦”种植模式约占70%。由于小麦整地播种期间万州阴雨绵绵, 因此, 一般选择利于排水的高磅田种植, 传统生产全程基本人工作业, 其生产流程为:人工开沟整地→人工施底肥→人工播种→人工田间管理→人工收割机器脱离。小麦生产从上年10月播种至次年5月收获, 历经“晚秋、冬、春、初夏”, 不仅生产周期长, 且产量相对较低, 生产成本高, 比较效益低。2010—2015年, 笔者在良种场及附近农户进行了传统稻茬小麦种植成本调查核算, 5年平均值为:每667m2需人工费用727元 (占总成本的81%) , 种子、农药、肥料等农用物资170元。按良种场示范平均产量303kg/667m2, 折667m2产值757.5元, 种植667m2小麦亏损139.5元;按全区小麦平均产量235kg计, 种植667m2小麦亏损300元以上。以上数据表明:丘陵山区传统稻茬小麦种植成本高的根本原因是用工量大, 劳动力成本高。高成本导致负效益, 严重制约了渝东北山区小麦的发展。

2 适宜的轻简化栽培技术筛选

和其它作物一样, 小麦生产的主要投入仍然是人工费用, 围绕减少用工、降低人工成本, 笔者和万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专家共同提出了从机械应用和节本增效农艺措施两个方面入手, 探索适宜山地小麦生产的节本增效技术措施。

2.1 小麦生产机械应用尝试

2012—2014年, 先后引进了适宜坡地耕作的小型旋耕机、小麦人力播种机和小麦免耕播种机、微型收割机在新田镇谭绍村实地应用。由于稻茬麦一般都在高磅田种植, 田块小 (一般都不足300m2) , 形状不规则, 基本没有耕作道, 引进机械的实地操作应用, 效果都不太好。能基本正常使用的机器只有小型旋耕机和人力牵引的3行播种机, 免耕播种机和收割机基本无法使用。实践证明:丘陵山地小麦生产无法实现全程机械化, 只能是部分环节机械化与农艺措施相结合, 尽量减少人工投入。

根据机械应用效果, 2014年我们筛选出了“旋耕机整地→人工开沟→施底肥→人力牵引3行播种机播种→人工田间管理→人工收割机器脱离”生产流程应用于生产, 并进行了成本效益核算, 其具体数据见表1。

2.2 轻简化节本增效农艺措施应用

引进小麦生产机械应用的同时, 在同一地点引进示范了免耕稻草覆盖栽培, 并对播种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研究, 形成了适宜本区域的技术措施, 其生产流程为:人工开沟排水→稻桩杂草清理 (施除草剂) →施肥→播种→覆盖稻草→田间管理→人工收获机器脱离。2014年示范成本效益核算数据见表1。

2.3 筛选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以机械化为主的节本增效措施虽然比传统种植方式减少了成本100元/667m2, 但由于人力机械播种质量不如人工播种, 出苗整齐度差, 产量略减, 种植效益仍然是负数。免耕覆盖栽培减少了整地环节, 较大幅度地节约了人工成本, 种植效益为105元/667m2。

通过对设计的两个节本增效措施应用效益比较, 我们认为:丘陵山区坡耕地稻茬小麦免耕覆盖栽培措施优于以机械化为主的节本增效措施。

3 小麦免耕覆盖栽培播种方式研究

3.1 试验设计及方法

试验于2013年在万州区良种场实施, 海拔185m, 试验地肥力中等, 沙壤土, 前作水稻, 麦茬免耕稻草覆盖栽培。试验品种为万州区主推品种川麦52。试验设3个处理:1) 穴播, 2) 条播, 3) 撒播。随机区组排列, 3次重复, 小区面积6.67m2, 用种量70g, 小区基本苗0.12万株。

生产流程:开沟排水→稻桩杂草清理 (施除草剂) →施肥→播种→覆盖稻草→田间管理→人工收获机器脱离。按大田生产水平进行施肥和田间管理。

2013年10月29日播种, 2014年5月5日收割, 全程人工操作, 机械脱离。全程调查苗情动态, 收割时每处理取10株考察其经济性状, 小区单打单收晒干测其产量。

单位:元/667m2kg/667m2

单位:万/667m2, %, cm, 粒, g, kg/667m2

单位:kg, kg/667m2

3.2 试验结果分析

3.2.1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经济性状及群体结构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群体动态变化上, 穴播和条播差异不大, 撒播的最高苗、有效穗明显高于窝播和条播。经济性状穗长、实粒数及理论产量以穴播最高, 条播次之, 撒播最低。三个处理的千粒重差异不大, 撒播略低。

3.2.2 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免耕覆盖栽培产量有一定的影响, 穴播产量最高, 其次是条播, 最低是撒播。表4、5方差分析结果进一步证明了三种播种方式的产量差异:穴播产量显著高于条播和撒播, 且与撒播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

4 丘陵山区稻茬小麦免耕覆盖栽培技术要点

4.1 开沟排水, 顺田作厢

水稻收获后及时开沟排水。一是开好“三沟”, 即:“厢沟、腰沟、围沟”。厢沟宽20cm、深25cm, 腰沟宽20cm、深30cm, 田四周围沟宽30cm、深40cm。二是确保“三沟”与排水沟渠“四沟”配套, 沟渠畅通, 保证雨停田干, 小麦不受湿害。

稻茬麦田一般都不规则, 需顺田作厢, 以利排水。一般厢宽2m左右, 看地块形状、大小灵活掌握。

4.2 清理稻桩, 防除杂草

播种前7~10天, 人工清理稻桩杂草, 并用“克无踪”或“农达”化学除草。

4.3 选用良种, 适时播种

选用抗病、抗倒伏性强、优质高产的品种“川麦52、53、56”和“渝麦10号、13号”。10月底至11月10日播种。

4.4 施足底肥, 免耕播种

每667m2撒施小麦专用复合肥35kg。有条件可以用猪粪水盖种。每667m2播种量7kg, 分厢定量, 均匀播种, 最好采取穴播或条播。

4.5 秸秆覆盖, 农田灭鼠

利用稻草或麦草覆盖, 秸秆用量为本田上季产出全部还本田。投放毒饵, 防止田鼠危害。

4.6 看苗追肥, 及时防病治虫

地力条件差或底肥不足, 幼苗叶片发黄或生长弱, 需在2~3叶期用清粪水+尿素 (5kg/667m2) 追肥提苗促分蘖, 在拔节前用尿素 (5~10kg/667m2) 追施拔节肥壮秆促进小穗发育, 在扬花结束后, 结合防病治虫喷施磷酸二氢钾提高千粒重。

根据植保部门的监测预报, 主要做好锈病、赤霉病、白粉病和蚜虫的防治。一般3月下旬开始, 采取“一喷三防”, 进行2次病虫害防治。

4.7 及时收割, 抢晴晒干入库

收获季节降雨日较多, 小麦成熟后一定要及时收割, 晒干入库。

摘要:从分析丘陵山区稻茬小麦传统种植方式成本效益入手, 找出小麦传统生产负效益的根本原因, 提出并实施节本增效轻简化栽培技术措施的筛选和技术研究, 摸索出适宜渝东北丘陵山区稻茬小麦的节本增效轻简化栽培措施—免耕覆盖栽培, 为恢复发展该区域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丘陵山区,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周国勤, 罗延志, 潘红, 等.稻茬小麦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 2012, (12) :93-96.

[2]卢宁.南充市稻茬油菜轻简化高效防草栽培技术试验示范与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 2015, (3) :129-131.

[3]孙华, 黄萌, 陈培峰, 等.稻草还田与移栽方式对油菜产量形成及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 2015, (27) :121-125.

上一篇:EDA方法下一篇:插值样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