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执法规范

2024-06-09

公安执法规范(精选十篇)

公安执法规范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升,相应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手段也必须与时俱进。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成为执法部门的普遍共识。积极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积极响应,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涉及到诸多方面,本文主要针对执法理念这一问题作出浅要论述。

二、公安边防执法理念的含义与作用

1、公安边防执法理念的含义

公安边防执法理念,是公安边防在执法实践活动中,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对已有的观念进行不断的修正、完善,最终形成的观念集合。这个观念集合融合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意识形态,在差异的基础上总结出普遍适用、系统完整的一套理论,用以指导公安边防的执法行为。公安边防的执法理念是建立在“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基础上的,是对法治理念的细化和践行,同时,也是对公安机关“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宗旨的具体领会。

2、公安边防执法理念的作用

公安边防的工作职责是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保障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公安边防的工作职责决定了公安边防工作内容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因此,要完成这样系统复杂的工作任务,执法主体需要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其执法活动,保证其执法行为科学、合理、规范,以达到预期完成的执法目标。这个指导执法实践的理论基础就是执法理念。可见,执法理念在公安边防的规范性执法活动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这一重大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指明正确方向,使执法人员明确执法是为了人民,执法的目的是为人民解决问题,为人民服务;二是规范执法行为,使执法人员按照科学、系统、有序的执法程序办事;三是促进执法公正,使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有标准可依,避免主观臆断和故意行为,做到客观公正。

三、公安边防应树立什么样的执法理念

1、树立执法为民理念

“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服务宗旨,公安边防作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卫者,也应时刻牢记执法为民的理念。树立执法为民理念,公安边防执法人员应当从执法目标,执法过程,执法结果三个方面践行。就执法目标而言,执法人员应当在执法开始时就明确执法是为了人民,是为了帮助人民解决问题,以保证执法的正确方向。就执法过程而言,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当以人为本,尊重人权,保障人权,做到执法手段人性化,不能因执法之由侵犯人民合法权益。就执法结果而言,执法人员在评价自身执法质量和执法效果时,应当以是否帮人民解决了问题,人民是否满意为评价尺度。

2、树立权为民所赋理念

权力,是公安边防执法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重大问题。有许多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自身所掌握的权力定位不明确,经常会出现滥用职权,权力私有,有特权情结,权力商品化等问题。因此,公安边防执法人员应当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确自身的位置是权力的行使者,管理者,而非所有者,执法人员的权力是人民所赋予的,也是应当为人民所用的。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也承担着相应的义务,那就是正确行使权力,依法行使权力的义务,如果执法人员不当地行使权力,也会因此受到制裁。

3、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理念

公安边防执法人员应当树立实体与程序并重的执法理念。实体是指执法结果,程序是指执法过程。所谓执法人员要在执法中做到客观公正,就是不仅要做到执法结果的客观公正,还要做到执法过程的客观公正,二者不可偏废。如果执法人员只一味地追求结果正确,在执法过程中不择手段,采用不合适不合法的办案程序,那势必会造成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的下降。同样,如果执法人员只是侧重于循规蹈矩,按照标准完成既定的执法程序,而不重视结果的正确与否,只追求完成工作任务,这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势必使整个执法过程失去意义,失去人民的信任。因此,执法人员应当在执法过程中同时重视程序与结果,既要做到程序的客观公正有效,也要追求结果的正确。

4、树立法律与社会效果并重理念

公安边防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应坚持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重。执法效果分为两种,分别是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律效果是执法行为在法律上产生的结果和影响,是用来评价执法人员在执法的过程中是否依法办案。社会效果是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要符合社会利益和公共利益。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并不矛盾,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四、结语

执法理念是指导公安边防执法人员正确执法的理论观念,有助于执法人员按照正确的方向、正确的程序执行执法活动,也有助于合理保证正确的执法结果。在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进程中,公安边防人员要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修正已有观念并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更好的履行职责,切实为人民服务。

摘要: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要求执法主体在法律的框架内,对执法活动进行程序化与标准化建设,以达到公正、文明、严格、高效的执法目标。然而,由于执法主体在执法活动中受个人意识的支配,主观态度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执法效果,进而影响执法目标的实现。这时,树立正确的执法理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公安边防作为维护社会治安的执法主体,要重视执法理念的培养,以规范执法行为,提升自身执法能力,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

公安执法规范 篇2

摘 要

2014年1月7日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提出“五个过硬”——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素质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来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政法队伍。公安民警作为最重要的政法队伍,定是要努力做好。在同年的十一月,公安部部长郭声琨在广东深圳调研时强调要大力推进基础信息化、警务实战化、执法规范化,队伍正规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公安部门的履职能力和水平。

在社会生活中,民警的执法行为规范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现在这个全民媒体的时代,涉警舆情层出不穷,在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公众参与积极主动,反映出公众对公安执法的监督达到新的高度。因此,必须加强公安民警执法行为的规范化,来应对新媒体时代的挑战。除了这个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公安机关一项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和根本性的任务。只有规范了民警的执法行为,才能让人民群众认同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才能让公安机关的执法行为更加有效,才能巩固公安工作赖以存续的群众基础。

关键词:公安民警 执法规范 困境 对策

第一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概述

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公安机关是政府手下的暴力机关,主要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安民警作为公安机关的最重要的主成部分,在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发挥着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1.1 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的概念

执法,通俗一点讲就是法律执行,是一个实施法律、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行为。

规范,一般的释义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标准。

综合上述两个概念,执法规范化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一个实施法律、保证法律效力的行为,也就是其他人所说的——执法工作必须合乎法律并具有明确统一的标准,且内容公正,形式文明。

而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就是,人民警察在法律的框架内,在社会活动中维护社会治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1.2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目的和意义

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面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前,能尽自己所能,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维护好社会的公平正义,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纠纷时,能够体现出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当事人双方能够心服口服,意识到执法者的正义;规范的执法行为能够提高执法的质量,增加执法的效率,提高公安民警办案的质量。

第二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现状

目前公安民警执法工作全国各地的水平都不一样,做得比较好的有浙江、北京、山东、上海这些地方,但是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还是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标准度不够、执法行为不文明、不公正、不严格,人民群众反映还是比较激烈的。为了公安队伍的发展,在2016年5月20日出台了《关于深化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意见》。2.1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标准化建设

为了让公安民警执法规范化,那就要有标准去指导。为此,从公安部到各地公安机关都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例如,2009年公安部编制出版了《公安机关执法细则》,并先后在2011年和2016年全面修订完善,按照执法流程建立起覆盖各个执法环节的标准体系,为公安民警执法提供了权威、详尽的操作指引。2.2 执法流程信息化建设

各地的公安机关现在基本上都是使用执法记录仪的,通过音像的记录方式,记录执法活动的全过程,保障人民群众和公安民警的权益。2.3 执法监督管理

执法监督现行的大多是公安内部监督,为了让公安民警更好的执法、更好地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从法律、法规入手,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还建立了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制度,加强案件审核工作等考核评议制度。

外部就是人民群众的手机,在这个全民媒体的时代,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大多会被群众看到,并用手上的手机拍摄并上传至自己的朋友圈或者微博等公众平台,在这样的执法环境下,民警只能谨言慎行、严格按照执法流程来执法办案。2.4 执法公开化建设

现在的公安局都开始建立网上公安局、微信公众号等,我得知的情况,基本上浙江的每一个公安局都有属于自己的公众号,每天都会在公众号上推文,让人民群众了解自己所在的地方的一些事情,并学习到一些预防诈骗等犯罪手法的技巧。像杭州公安还搞了一个警察叔叔的APP,方便群众在手机上就能办理网上预约、罚款缴纳、申请。

第三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与时俱进,逐渐适应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执法规法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公安部和各级公安机关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去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教育和培训。但是随着新形势的发展,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执法能力等还需要进一步提升。3.1 规范公安民警执法行为缺乏实效性

虽然想着去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行为水平,但是在实际操作上还是与理想有着较大的差距。因为有些基层民警会感到自己能力不足、本领差,面对新的要求、新的问题,缺乏应变措施,没有相应的办法来解决。

第一,法治理念不足。在面对新的社会格局的时候,教育民警法治理念的教材老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近几年改革十分频繁,各种法律、法规层出不穷,无法契合当代民警的思想理念。还有就是培训的方式方法陈旧,无法调动民警的学习积极性。

第二,民警学法的能力不足。不论是新民警还是老民警,大多数的民警无法深入学习法律。原因有很多,其一是在基层做事,事情繁重,一连加班一个多礼拜都是正常的事,休息的时间都不够,就更不会抽出时间去学习法律。其二是满足于眼前,感觉自己能够应付各种普遍的案件,没有心思去学习。从自身和环境来看,民警是没有很强的学法能力。3.2 执法监督缺乏前置性

执法的监督往往都是在事情发生以后才跟上的,具有后置性的的特点。在全民媒体的时代,网络舆论出现以后再去解决就比较晚和被动,一些事情被曝光之后,就会发现都是监管不严,力度不大造成的。3.3执法公开缺乏社会性

虽然现在执法公开化了,但是社会参与度不高,群众了解的人数也比较少,尚未建立起一个以社会公众参与需求为导向的执法公开制度。

第四章 公安民警执法行为规范的对策和建议

4.1 提高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和能力

通过组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和培训,强化民警的法治思维,加强领导干部遵法守法和依法决策的意识。结合实战加强执法能力的培训,提高民警的对于侦查破案、警械使用等能力。深化改革执法资格等级考试制度,加深等级考试内容,从外部迫使民警夯实自身的执法理论功底。4.2 完善执法制度

从执法制度方面入手,约束执法民警的行为方式,让民警执法时遵守法律法规。我们可以细化执法标准和指引,就像公安部编制的《公安机关执法细则》一样为公安民警提供健全、完备、可操作的执法指引。现在的改革正朝着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前进,就要完善这个执法制度,这可以让民警坚持全面客观及时收集证据,进一步排除非法证据,弥补证据的瑕疵。4.3 完善执法监督管理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加大对受案立案的监督的力度,法制部门和检察机关加强对案件的审核。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执法过错纠正和责任追究程序,实行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和错案责任倒查问责制。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不断畅通外部监督渠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广泛监督。要认真对待人民群众的批评、投诉、控告和举报,积极反馈并解决问题。

4.4完善执法信息化建设

完善改进执法办案的信息系统,从受案到移交起诉,实施全程网上办案。优化健全执法现场录音录像制度,给民警配备质量优良的执法记录仪。打造“阳光警务”,优化执法信息查询服务,建立生效行政处罚、行政复议决定文书网上公开制度等。加强对民警的信息技术的教育,强化民警对于网络信息的了解,从而提升他们的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公安执法规范 篇3

【关键词】公安机关 执法规范化 建设

提高公安机关内部和谐、确保公安部门严谨工作、加强公安机关执法力度,促进社会安定,自然离不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近些年推进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提上日程,所以对公安机关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要求突出公安机关执法程序标准化、执法监督方式严格化、执法设置全面化等。要想做好这几项工作因地制宜、统筹兼顾加强引导很关键,因此推荐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必须要解决好现代公安机关存在的问题。

一、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定义解析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就是要求公安执法人员一切执法行为都需要在法律的框架下去完成任务,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行使自己的权力、明确自己的职权,按照规定去执行自己的责任。警察权力的行使,必须是经过法律明确授权的、必须受到法律的制约、不能逾越法律,从而实现严格、公平、公正、文明以及高效性的执法目标。

二、目前公安机关规范化建设现状分析

1、队伍本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队伍本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警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工作作风不扎实、执法力度不够,并且个别民警不能严格履行执法规定,执法随意性、执法程序不严格等现象。调查发现目前对《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规定存在执法不严的现象。

2、内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公安机关内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公安机关内部分工过于细致、很多执法部分存在重叠现象,这样导致统同一系统不同部门却有相同的执法权力,在执法时必定会出现职权交叉的现象。例如,派出所和治安部门、特警巡逻,这些部分都可以对嫖娼卖淫、赌博案件进行查出,这些部门甚至还出现跨部门跨区域执法,并且在处罚上却只是草草了事,管理职责很难落实到位。

3、警力不足存在的问题分析

据调查,某县公安局一线执法民警现有160人,某市是某县公安部门之一,大约有80%以上的民警患有不同程度的职业病。警力不足导致管理警力管理严重被削弱、很多特警人员只是疲于应付日常工作,很少对学习专业知识和规章制度,在执法过程中很难做好细节工作。

三、如何推荐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1、推动执法规范性建设

执法规范性建设最关键的工作就是转变执法观念,推动执法规范化建设,要靠全体民警共同提高执法力度、提高思想觉悟,真正的领悟“执法为民”“以人为本”等理念。要让这些基本理念真正的融入到民警工作后中、贯穿到每项执法工作中。因此,这就要求领导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贯彻“以人文本”的工作原则,以身作则做好带头工作。

2、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

通过上文我们得知,很多地区存在警力不足现状,这个现状的存在导致公安部门民警整体综合素质不高、执法程序不规范等现象。在执法办案过程中,盲目追求成绩,为了提高考核成绩经常出现执法不规范的情况,所以说为了更好的推荐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努力将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落实到实处。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要使执法工作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实现被动执法向主动执法转变,从而为社会安定打下坚实基础。

3、正确引导执法行为,加强制度化建设

从2008年奥运会到现在,公安部门就曾经多次提出“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等理念,通过近些年的实践验证,以上执法理念确实有利于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所以说目前执法规范化已经涉及到公安机关执法办案、为人民服务等方面,我们要认真贯彻文明执法理念、为人民服务等方面,认真领悟执法规范化建设理念的先进,进一步提高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的能力,塑造民警为人民服务的良好公众形象。加强制度化建设,是推荐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针对执法程序化环节薄弱等问题,需要对原有的执法制度进行归纳梳理,牢牢抓住调查取证、立案程序、伤情鉴定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修订相关条例,以此来规范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规章制度更符合现代化建设的目的。

结束语: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就是为了确保公安执法部门实现严格、公平、公正、文明以及高效性的执法目标。实现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一般从制度规范化、整体制度建设、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思想以及提高执法规范化等方面出发,并且结合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体系,探索出一条更符合推荐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途径,从而推动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易继苍.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研究述评[J]. 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1,01:22-27.

[2]孙巍. 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探析与思考[D].山东大学,2013.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 篇4

1 当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理念不强

一方面, 一些执法人员是转业军人,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 当在处理行政案件中, 由于受惯性思维的影响, 他们往往一味要求行政相对人服从, 而置相对人陈述申辩的合法权益于不顾;另一方面,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响, 政府万能的思想在一些执法人员头脑中根深蒂固, 使得他们难以树立起服务为民的思想。

1.2 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1.2.1 怕出错, 工作积极性不高, 甚至不作为

随着依法治国的不断推进, 公民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 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往只重执法结果, 不重执法程序的做法现在越来越行不通。由于一些执法人员的法律专业知识不是太强, 怕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错误, 对那些不严重的行政违法行为就不予追究, 导致“人人怕出事, 人人不干事”的现象出现。

1.2.2 地位的尴尬, 导致滥作为

森林公安是林业部门的下属单位, 受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双重领导, 这种领导体制使得森林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的过程中十分尴尬:一方面, 森林公安的法律地位模糊, 使得其在调查取证的时候很多部门不予配合;另一方面, 森林公安和地方公安、检察院之间的关系未理顺, 森林公安机关没有直接向当地检察院移交案卷的权力, 还必须以地方公安的名义移交案卷。“有公安之名, 却无公安之实”, 这种尴尬地位大大降低了森林公安办理刑事案件的积极性, 使得森林公安将一些刑事案件降格为行政案件加以处理。

1.3 考核体系不科学, 导致部分单位敷衍了事

考核指标是一只无形的手, 考核什么, 有关部门就会重视什么。因此, 一套科学的执法规范化建设考核体系非常重要。但是, 反观一下我省现行的考核指标, 会发现除了案卷、执法档案的质量以外, 行政、刑事案件量也是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这样以来, 一面迫于案件数量的压力, 一面迫于执法规范化的压力, 部分单位只能去处理那些简单的案件来应付上级考核 (一个县56起行政处罚案件中的54起全是用简易程序对行政相对人加以50元的罚款, 足以说明问题) 。

2 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建议

2.1 加强教育培训, 提高森林公安民警的执法水平

徒法不足以自行。再好的法律不经过实施也将是纸面上的、抽象的, 无任何实际意义, 法律的实施需要人。在法律赋予执法者自由裁量权时, 执法者有什么样的执法理念,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 直接决定着最终的执法决定。所以, 执法主体素质建设是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前提, 而执法人员素质提高的关键在于教育培训。

首先, 要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让执法民警牢固树立“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其次, 要加大民警法制教育培训力度, 努力提升民警的法律知识水平, 使每一位办案民警都能熟知本职工作应当掌握的法律法规, 并指导其依法、公正、文明执法办案。最后, 要严格执行执法资格认证制度, 凡不能达到执法资格要求的, 不准其参与执法活动。

2.2 改革现有管理体制, 确保森林公安机关权责相统一

正如上文所述, 森林公安机关现行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其职权职责不清、职责与权限不统一, 进而导致其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不得不滥作为甚至不作为。要想让森林公安机关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不缺位, 只有改革现有的管理体制, 保证其权责相统一。

要不要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如何改变现有的管理体制?学界对此莫衷一是, 笔者倾向于将“双重领导”变为“统一管理”, 所谓的“统一管理”就是将森林公安机关从林业行政部门和森工企业独立出来, 作为一个警种由公安部门统一领导。这样以来, 一方面可以加强与其他警种之间的协同配合, 强化森林公安机关系统内部上下级领导关系, 有效降低森林公安和其他警种之间的协作难度, 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统一指挥, 及时、高效、协调运转特点, 提高打击破坏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犯罪的能力;另一方面, 森林公安机关就可以享有《刑事诉讼法》赋予的各种权力, 在案件的侦查中就不会处处碰壁, 能独立将案卷移送到检察院系统, 在平时的执法过程中当然也就不会滥作为和不作为了。

2.3 完善考核体系, 提高森林公安民警参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积极性

人们参与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工作的开展, 通过考核来调动大家的积极性现在已成为各单位通行做法, 成为单位激励员工的主要措施。实地考核中民警不敢作为、消极作为的现象, 让笔者对现行的考核制度产生了深深的怀疑。管理学中将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 而省森林公安局制定的考核办法中类似警告、记过、记大过之类的负激励措施占了很大的篇幅, 奖励之类的正激励措施几乎只字未提;而且将森林公安民警所办的案件量作为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考核指标显得不伦不类, 不仅让人们产生一个疑问:到底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数量, 还是在考核民警的办案规范化?因此, 现行的考核体系亟待完善。

将“案件数量”从考核指标中剔除。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办一定量的案件长期以来是压在森林公安民警头上的一座大山, 在案件数量的驱使下, 执法的规范化肯定会大打折扣。所以, 不应该将所办案件数量作为衡量执法水平高低的标尺, 相反应该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具体而言, 就是要看单位那些引起上访、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案件量, 根据案件的数量和影响大小给出相应的负分数。这样, 不仅使考核体系更趋科学化, 更体现了执法为民的执法理念。

细化考核对象, 增加正激励措施。“罚不责众”使得一部分民警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抱有事不关己的心态, 认为规范化建设考核结果的好坏都是单位的, 与自己没有关系, 这样就导致他们平时执法工作的随意性。为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 在平时的考核中可以在对单位考核之后, 再对单位的执法人员进行考核, 将考核的最终结果归到个人。当然, 在增加相应责任的同时也要适当增加奖励措施, 比如, 将执法水平作为年终考核的一项指标, 执法规范的可以适当增加年终奖等等。

公安执法规范 篇5

文章提交者:何凯 加贴在 警务探讨 铁血论坛

学习和借鉴国外警察执法工作中一些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对提高我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无裨益。笔者有幸于2011年年底参加赴美学习考察,通过耳闻目睹和认真思考,对该国警察执法的现状和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亦颇受启发。虽然中美两国警察执法在司法制度、法律体系、执法体系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区别,但诸如执法理念、执法方法、执法监督和执法规范等方面也有着许多相通之处,本文试通过对美国警察执法中的几个特色模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拟借它山之石,浅谈对进一步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启发和体会。

一、美国警察执法模式的概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美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信仰的多元素国家,也是当前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社会治安最复杂的国家,其警察执法模式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复杂、最独特的。该国没有统一的警察制度,警察执法权的配置分属于不同的执法机构,不同层级、不同部门的执法机构之间互不隶属,高度自治。正因为如此,美国警察的执法模式也同样具有多样性。美国共有50个州,除有联邦法律以外,每个州都有自己的法律和相对应的司法机制,所以,美国警察执法与中国警察执法有很大的不同,该国警察执法所依据的法律从某种程度上讲,要根据该警察所属的部门或地方来确定。因此,在美国发生一起案件,有时会出现多个部门的警察根据不同的法律同时展开调查,然后会根据不同的法律作出不同的判决,甚至有时因一种犯罪行为同时触犯联邦法律和州法律而会相应地受到两部法律的惩罚,刑期当然就需要累计计算。这在中国是不可想象的,但在美国却是司空见惯的事。尽管如此,美国警察的执法权威性和公信力却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这与美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良性执法环境、美国警察执法中的现代执法理念、严密的执法监督体系以及具有科学周详的执法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是分不开的,这也正是我们开展执法规范化建设需要借鉴和参考的所在。

二、美国警察执法模式中值得借鉴的几个特色

(一)美国警察执法权益的保障和良好的执法环境。美国警察作为国家法律执行者,其执法权威与自身合法权益应当受到法律和各种规范机制的有力保障,这一观点受到美国公民的普遍尊重和支持。一是法律对警察执法权威的保障。美国联邦和州政府对警察使用合法暴力给予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警察在执行公务时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不受任何法律之外的言行的干扰,即便是美国总统都不能享有这样的特权。2009年,哈佛大学黑人教授亨利·盖茨在一起涉警事件中由于拒绝配合白人警察进行调查而被捕,美国总统奥巴马因对办案警察发表了批评性言论而遭到了包括多个警察协会在内的警察组织的强烈抗议,最后不得不亲自打电话向那位办案警察致意,对自己的用词不当表示遗憾。二是法律和组织机构对警察合法权益的保障。首先,美国在刑法中单设了袭警罪,成为保护警察的专门法律条款,同时规定:在警察执行公务时,任何与其身体上的接触都被视为违法,警察有权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对对方采取必要的行动。其次,警察合法权益单靠法律保障是不够的。一些代表警察利益的组织在维护警察合法权益方面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各地的警察协会已经成为维护警察合法权益的不可忽视的群众组织,该组织类似我国警察队伍中的工会组织,他能够充分代表警察会员的意志。甚至有时警察领导在作出涉及警察权益的决定前必须和警察协会协商后才能最终决定,否则其决定就有可能产生无法执行的风险。三是警察执法具有良好的法治氛围。经过两百多年的摸索与实践,美国的法治已经相当完备,美国公民的法治观念都比较强。该国每一位公民都能够通过法院的判决、媒体的报道、学校的教育,很方便地了解自己权利的界限。公民具有高度自觉的遵纪守法意识,守法的公民决不会去挑战执法者的权威。他们对法律、制度的尊崇程度有时确实让人敬佩。即便有时认为依法作出的结论是错误,但民众普遍都会选择接受法律的最终裁判。美国黑人歌手辛普森杀人的判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正因为如此,在美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人人遵守法律、人人敬畏法律的良好氛围,这必然为美国警察执法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美国警察执法中的执法理念。虽然美国警察的执法运作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各地、各警种警察执法有较大的区别,但其执法理念却基本相同:依法执法、服务公民和实用主义的理念根植于每一个警察脑中。一是依法执法的理念。美国警察在入警时都要承诺做遵守宪法、法律和警察机关内部规定的模范。警察执法依据主要是:联邦宪法和联邦法律、州宪法和州法律、司法判例确定的警察执法规则、各警察局的内部执法细则等。美国警察履行法定职责时,完全遵循上述法律、法规、司法判例确定的警察执法程序、规则和内部执法细则等规范。他们把法律程序的遵守视为整个执法的基础,甚至有时为了遵循执法程序的合法、规范,宁愿在个案上放弃对案件最终实体处理结果的正义性追求。二是公正执法的理念。美国警察非常重视《权利法案》,不但充分尊重宪法赋予每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及享受司法公正的权利,而且还懂得法律的约束和限制,在执法过程中不因个人的感觉、偏见、憎恶或友谊影响执法公正和效率。三是广泛服务公众的执法理念。由于美国是一个典型的地方自治型体制国家,该国警察机构设置的大小、人员多少乃至整个机构去存都是由当地的公民来决定,因此该国警察和公众都认为,警察的存在就是为了保护和服务公众。这与我们公安机关当前大力提出的人性化服务理念有异曲同工之效。在美国,警察在履行惩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另一项更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为社会提供更为广泛、更加优质的服务。这一点,从美国警察机构设置的名称中可见一斑。大部分美国警察局下辖的三个主要局一般在名称中都体现服务的内涵。如地区服务局、调查服务局、管理服务局等。为了回应市局对警察执法的更高期望,近年来,美国警察把推动警民合作,与民众携手预防和控制犯罪并向所有居民提供礼貌而又谨慎的服务作为警察应尽的重要义务和责任。因此,美国警察在执法警务活动中特别注重与民众保持良好的关系,能够充分尊重市民的意见,充分调动市民的力量,预防犯罪,降低发案,从而取得了双赢的社会效果。如为了防止动物对居民的安全构成妨害,每一个警察局都设立动物服务处,专门负责调查和记录动物袭击市民事件和控诉事件等。笔者在美国学习参观过程中到不少警察局发现,警官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社区执勤。这种执法理念的确立也是美国警察执法模式的一大特色之一。四是保护自己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民众的执法理念。为有效打击犯罪和保护公民利益,美国警察在执行任务时把保护自己放在第一位。美国警察机构本着保护好自己是完成任务的先决条件的出发点,特别注重警察的自我保护和安全防护并要求警察在执法过程中既要按要求办案,又要讲究方法,不能蛮干,不做无谓牺牲,不提倡无原则的个人英雄主义。这也是美国警察在执法过程中长期总结出来的基本执法理念之一。当然,这与美国是一个枪支泛滥的国家有一定的关系,但从科学、实用的角度去理解却不无道理。

(三)美国警察执法中严密的执法监督体系。为了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防止权力的滥用,美国警察管理中通过多种形式对警察执法行为进行制约和干预,使警察执法的权力受到必要控制。一是来自法律的规制。美国警察执法中受到的法律限制和约束是十分苛刻的。首先是美国的宪法为警察执法确立了程序规则,有效地限制和防范警察执法权的滥用。其次是联邦最高法院通过判例的形式确立的诸如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米兰达警告、拦阻与搜拍权限等法

律规定较好地规范了警察就搜查、扣押、讯问等权力的行使。此外,还有诸如拘押嫌疑人讯问前必须及时通知其监护人或律师到场、无搜查令不得随意进入任何单位及私人空间、实施特殊侦查手段必须由检察官或法官签发许可令、办案警察无权自由出入嫌疑人羁押场所、不得威胁或诱导任何无作证义务的公民做证人等规定使警察执法行为得到了较好的规范。二是来自行政权的干预。根据美国法律规定,司法部依据《暴力犯罪控制和执法法案》,有权对侵犯公民权利的警察机构或警察采取起诉等行政干预措施,及时防止和纠正警察执法过程中违法或错误行为。三是来自内外部的执法监督。除上述法律和行政监督外,美国警察执法行为还要受到来自内外部一系列监督。一方面,机构自身通过完善执法规范、科学的绩效考评和督察部门严格的问责机制等形式对警察执法进行全方位的监督考评;另一方面,通过警务公开等形式接受更有权威的联邦和地方议会议员及号称“二政府”且无孔不入的媒体工作者全天候监督,从而确保警察执法行为的廉洁、高效和规范。

(四)美国警察的执法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美国警察执法过程中除应当遵守法律规定外,为了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美国警察机构都会为每一个执法单位提供标准操作规程。该规程缜密周详,内容科学,具备很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如警察拦截检查车辆时,应将拦截地点和被拦截车辆的车型、颜色和牌照号码告知指挥中心,夜晚拦截时应考虑同时使用交通警示灯和探照灯。探照灯应当对准嫌疑车辆的后视镜等。该规程确保了单位成员经常实行的常规操作标准化,任务职责明确化。为此,各地警察机构皆依照国家和州的宪法、法律、法定执法规则和各警察局的内部执法细则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接警、出警、处置、立案、调查、侦查和办理案件、调取证据、证据保管、羁押嫌疑人、处理案件、执勤巡逻(含单警装备要求、巡逻交通工具装备要求、巡逻程序)、使用武器(警械)等执法行为均制作详细的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警察执法过程中只要能够严格按照执法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行使职权,一般情况下无需再为法律的适用衡量斟酌,即能较好地胜任其日常的执法执勤工作。因此,详细科学的规范和操作规程的颁布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美国警察执法的效率和效力,使之在执法中能够做到行之有规,言之有据。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当然,美国警察执法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还有很多,比如在警察的招录、培训和职务晋升上;高科技成果在警察执法工作中的应用上;警察职业道德观培养上以及社区警务工作的创新上都很有特色,同样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但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言。

三、美国警察执法模式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启示

通过上文的简要分析和介绍可知,美国警察执法中的一些做法与我国公安机关当前正在的开展的执法规范化建设有许多相通之处,不少成熟的经验对我们下一步做好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作用。笔者所在的公安机关一直高度重视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实践中也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仍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通过学习借鉴美国警察执法工作中的一些成熟经验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公安机关继续做好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具体应当把握好以下“五个并重”。

(一)制定规范与理念培养并重。从分析美国警察的执法规范和标准操作规程可以看出,尽管该国警察执法所依据的法律庞杂繁多,但每一名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具体操作规范和程序确是明确无误和实用可行的。与之相比,我国公安机关民警的执法依据和操作程序却相对显

得较为粗糙。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自上而下对民警执法规范的细化工作正在积极开展,各种细则、意见、办法等相继出台。《公安机关执法细则》的印发就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尽管如此,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仍有时为如何采取临场措施、如何适用法律而感到困惑。因此,我们应当借鉴美国警察制作标准操作规范的经验,通过实践中的不断摸索,自下而上总结推广一些缜密周详,内容科学,具备很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执法规范和行动指南,确保民警的执法行为规范、合法、高效。当然,依据、指南再详细,如果具体操作的人不能认真地贯彻执行和严格遵守仍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重视执法规范制定的同时,还要更加重视民警的执法理念培养,通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真正把先进的执法理念植根于民警的头脑并贯穿到他们的执法实践中,使完备的执法规范真正落到实处。

(二)打击违法犯罪与服务人民群众并重。在我国,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治安行政机关和刑事执法机关,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公安执法工作应当密切联系群众,采取务真求实的态度,想人民群众所想,急人民群众所急,真心真意地为人民服务,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从而赢得社会公众对警察执法的尊重和支持。美国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流行的警察与社区警务战略就很好解决了打击犯罪和服务公众的关系。当前,各级基层公安机关在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加大亲民便民执法软环境建设、建立社区警务室、组织开展警民恳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一些列亲民惠民措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借鉴美国警察执法经验,下一步可采取更加开放、务实的态度让人民群众走近警营、走近警察的执法现场,这样可既拉近了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又能很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三)限制执法权力与保证执法效率并重。为了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通过制度规范的建立、内外部的执法监督和严格的考评有效地约束、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是完全必要的。美国警察严密的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对抓好我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执法行为的监督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但是对警察执法行为的规范不应单纯从限制、约束执法权力出发,还应该合理兼顾执法的效率。因此,从当前基层公安机关工作现状出发,充分发挥我国法律制度统一的优越性,正确处理好限制执法权力与保证执法效能的关系,既有效防止执法权力被滥用又能切实保证执法效率,既有效解决现阶段的问题又不超越发展阶段提过高要求,以达到公安执法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四)实体规范与程序规范并重。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惯性思维,我国各级公安机关在开展执法工作中,大部分情况下都自觉不自觉地把实体规范放在首位。尽管近年来,随着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不断深化,执法程序意识在民警的思想上有了一定的地位,但仍有不少干警打着所谓的“实质正义”的口号,忽视执法程序的规范,在执法过程中往往凭经验办案、违法调查取证,其结果往往做的是无用功,甚至是触犯了法律的红线。随着保障人权意识在民众思想中普遍树立,执法工作中对执法程序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因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执法程序的合法性,通过程序的正义来更好地实现实体的正义。美国警察执法工作中那种有时宁可放弃案件结果的及时处理而严格遵守执法程序的精神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公安执法规范 篇6

一、加强公安机关作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作风建设是公安机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新要求的需要。

公安机关处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与群众打交道多,关系密切。广大民警都应该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的态度看待自身工作,切实转变作风,主动提高工作标准。通过锻造公安机关优良作风,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创优发展环境的新期待,对公共安全的新期待,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对便民服务的新期待。

(二)加强作风建设是克服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完成各项安全保卫任务的迫切需要。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仍在持续和蔓延,导致了经济增长放缓,大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下岗失业人员增多,部分群众收入水平下降等后果。这些经济问题在社会领域的反映将更加明显,各类矛盾突出,不确定因素增多,社会治安形势复杂多变,所有这些方面给公安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各种政治敏感节点比较集中,各方敌对势力易借机制造事端的可能性加大,公安机关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正如公安部长孟建柱同志所言,2009年很可能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公安工作挑战最多、任务最为繁重艰巨的一年。而作风问题影响人心向背,决定事业成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公安机关的作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有着特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作风建设是统筹兼顾各项重点工作,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的需要。

2009年我们将迎接全面实施网上办案、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警务革命,承担着继续深入开展公安民警“大走访”爱民实践活动和纠正立案统计不实等重点工作。要圆满完成这些重点工作,需要我们全面提升“软实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作风问题。没有求真务实、亲历亲为的作风,令行禁止、事不过夜的作风,精益求精、争创一流的作风,拒绝理由、不讲借口的作风,我们将无法统筹兼顾这些重点工作,更谈不上全面提升公安工作的标准和水平。

二、加强公安机关作风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突出问题

(一)必须下大力气解决部分民警理想信念模糊,宗旨观念淡薄的问题。正如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公安厅长张越同志所讲,作风问题的实质是理想信念问题,作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对民警的理想信念和宗旨观念的教育。当前,人民群众反映较强烈的各种公安机关不良作风,究其根本,就在于部分民警理想信念模糊,宗旨观念淡薄,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少数民警缺乏民本思想和责任意识,没有牢固树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的宗旨观念,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思想标准落后,自我要求降低,自我约束放松,在其位不谋其政,办事不尽责,得过且过,遇事推诿扯皮。

(二)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大局意识不强,自身定位不准的问题。公安机关是党和政府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工具,公安机关必须自觉置身于党的绝对领导之下,要听党指挥,敢于奉献,永葆忠诚本色。公安工作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只有融入并自觉服务于党委、政府工作的大局,公安工作才具有活力。

(三)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贯彻落实不力的问题,确保令行禁止。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实,而“不落实”是工作中的最大隐患。没有强有力的纪律约束的队伍将是一盘散沙,更谈不上发挥强大的合力攻坚克难,作为半军事化性质的公安机关,必须突出强调组织纪律性,确保令行禁止。唯有此,才能适应公安机关肩负的艰巨任务,在关键时刻冲的上、打得赢,才能成为党和人民群众可信赖的忠诚卫士。而当前,有些民警在贯彻落实上级任务时,能推就推、能拖就拖,工作消极,甚至阳奉阴违,各行其是,导致上级的安排部署停留在文件上,变成一纸空文。

(四)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执法行为不规范问题,促进公安民警规范执法。执法活动是公安机关的日常工作,执法行为不规范、随意执法等问题严重影响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严重损害公安机关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执法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对公安机关不满意的主要原因。解决执法不规范问题,一是要加强执法理念教育。使全体民警认识到执法规范化是必然选择,是执法活动的生命,是党和人民群众对公安工作的基本要求。使每一名民警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公平正义、严守法纪等正确的执法理念。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加大执法质量检查力度。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约束、规范干警的执法行为,使干警的执法行为有章可循,违规必究。同时要加大执法质量检查力度,通过执法质量检查,及时发现执法不规范行为,严肃查处违规办案的责任人,促使民警执法规范化。三是通过提高执法办案的公开、透明度,促使执法规范化。信息化建设要求的网上办案等手段,要求执法办案活动须公开、透明,这样便于接受各方监督,可以达到以公开促公正的目的,有利于执法规范化建设。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学习,提高执法素质。通过加强办案业务知识的培训,解决民警执法知识、能力欠缺的问题,提高规范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五)要着力解决群众观念不牢的问题,努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一些民警对群众态度生硬冷漠,对群众诉求当作“小事”,找借口、推诿扯皮。一些民警不善于做群众工作,不能掌握群众工作的方法艺术,与群众“说不上话、交不上心”。因此,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警民关系,一方面要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要把增进同群众的感情、改进对群众的态度作为重点,摆正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把群众冷暖记在心里,坚决杜绝漠视群众疾苦、伤害群众感情、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发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群众工作方法和艺术的学习,努力做到“三懂四会”,不断提高公安民警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

三、加强作风建设必须明确工作思路,采取得力措施

(一)坚持领导干部带头。在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领导干部是关键。一个单位、一个部门领导干部的个人作风直接影响着广大民警的作风和工作态度,对单位、部门作风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身体力行,着重改进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和学风方面,以自身优良的作风,为广大民警做出榜样。

(二)加强思想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作风建设年活动中要注重加大干警的思想教育,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武装干警的头脑。要加强民警宗旨观念和纪律意识的教育,教育民警树立正确的“大局观”、“稳定观”、“群众观”。让广大民警深刻领会到当前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意义,自觉的投入到锻造公安机关优良作风的活动中来。

(三)健全制度,强化督导问责。公安机关的作风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因此必须科学规划,确立推进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必须抓好建章立制工作,促使作风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使此项活动有章可循,易于操作,避免作风建设年活动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形成一阵风。要确立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的理念,使民警在具体工作中,处处受到纪律的约束和规范。同时要加大督导检查力度,以强有力的督导检查促进各项工作的落实。纪检、监察、政工部门要发挥督导作用,严肃查处公安民警作风方面的违法违纪案件,实行刚性问责,利用反面典型进行警示教育,为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

公安执法规范 篇7

作为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 公安边防执法的规范化建设不仅是全面推动公安边防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 同时也是提高维护边境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途径, 更是增强边防执法公信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举措。近些年来, 公安边防部队在增强自身执法能力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效, 边防执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也有很大的提升, “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执法理念层层推进并被进一步贯彻落实。但是, 客观来看, 公安边防部队在执法能力素质方面还是存在着些许不足, 主要表现在:执法执勤基础较为薄弱, 执法责任意识不强, 业务知识的熟练程度不够, 警务技能掌握不足, 法律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还有所欠缺, 执法监督力度还不够, 没有形成整体合力, 执法队伍流动性过大, 致使刚在执法工作摸着思路就调离了工作岗位等。因此, 要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的一剂良药关键还在于执法能力素质建设这一块。对此, 我们要正视公安边防在执法能力素质建设上存在的不足, 紧紧围绕执法主体能力素质建设, 着重研究执法执勤热点难点对策, 探索提升公安边防执法效率途径, 以此建立起执法能力素质提升的综合塑造体系, 不断深入推进公安边防执法规范化建设。

2 公安边防执法主体能力素质提升途径

“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加强公安边防执法的规范化建设, 是公平正义的体现, 是维护和谐稳定的手段, 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路径。为实现“法治公安”的目标, 公安部于2010年下发《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阶段目标和成效标准》, 从包括执法主体素质、执法工作标准、执法场所设置、执法监督考评机制、执法信息化手段、执法突出问题整治以及执法质量检验标准等七个方面, 全面系统地确定了目标任务和成效标准。这个目标和标准为公安边防部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指明了方向, 做到因地制宜、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落实。对此, 建议打造一个综合执法能力素质提升平台来促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主要内容包括执法理念、执法标准体系、执法综合培训、执法监督合力、执法配套机制、执法理论研讨、执法考评奖惩、执法后备人才、执法安全评估、执法勤务模式、执法言语智慧、执法试点机制等十二个方面, 以此来探索如何构建执法主体能力素质的综合体系建设, 持续并深入地推进公安执法的规范化。

2.1 转变理念, 树立服务意识

当前, 少数边防警察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执法理念由“管理”向“服务”的转变, 其将执法角色仍以管理者自居, 将警察视为强势的管理方, 而执法对象则为弱势的被管理方。所以, 少数边防警察在执法过程中仍然存在方式方法简单粗暴, 例如一味地以执法强势者自居, 态度蛮横, 缺乏服务意识, 有的人员不能细致耐心地对当事人说服教育, 有的人员拒绝或者排斥听取当事人的陈述和申辩, 有点人员对当事人语言生硬不文明甚至是生拉硬拽, 都会严重严重损害公安边防部队的形象, 不仅无法得到人民群众对边防执法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而且严重损害执法的公信力。若任由其发展和恶化, 可能会造成群众与警察的对立, 影响警民关系。由此可见, “群众利益至上、群众利益无小事”应当始终作为工作的中心和重心。尤其是近年来,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 科学发展观已经成为指导新时期建设的重要理论思想。作为我国部署在沿边沿海、出入境口岸和领海的重要武装执法力量, 公安边防部队同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时期的公安边防执法工作, 要求做到:贯彻新时期以服务为中心的公安边防指导方针, 改变传统以管理自居的角色, 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夯实“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的宗旨观念, 杜绝伤害群众切身利益和感情的不当执法行为, 实现管理与服务的并重, 使广大群众理解和支持公安边防执法工作, 从而在社会上形成互相支持, 互相理解的和谐的、良性的互动, 促使“严格公正规范、文明理性平和”的理念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贯穿于边防警察执法的全过程。

2.2 打造体系, 建立标准规范和研讨、合作机制

2010年, 公安部在山东省召开全国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座谈会, 孟建柱部长特别强调, 应当牢牢把握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社会稳定的总要求, 创新执法理念、加强执法管理、强化执法培训, 锲而不舍、扎扎实实地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 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让人民群众切实地感受到公安机关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带来的变化和实惠。所以, 要提升边防警察执法能力的素质, 就必须打造规范化的边防执法标准体系以及建立提升执法能力素质的长效机制。

一是整合公安边防执法标准规范。将涉及边防执法的内容引入公安边防执法规范体系建设当中, 制定符合公安边防执法实际的标准办法、规定和细则。诸如, 将已有的接处警规范、询问讯问规范、调查取证规范、检查用语规范、办证规范用语、接待规范、执法勤务模式等进行综合归纳, 制定一个体系完整、分类指导、符合实际的公安边防执法标准规范使用手册。

二是设定常见的、典型的执法情境事例。公安边防部队的职责在于:负责沿边沿海的边防管理、边防检查、治安管理、涉外边防合作、海上巡逻管护和防范、打击沿边沿海地区、口岸偷渡、走私、贩毒等违法犯罪活动。因此, 在设计具体执法情境时, 首先应当做到对基层执法工作进行广泛的、深入的调研, 从而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其次, 该设定应当紧密结合公安边防执法工作的实际, 并凸显执法的难点、热点, 从而设定出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又具有操作性的执法情境, 借以提高边防警察的专业素质和应变能力。

三是完善片区执法合作、交流机制。片区合作执法在我们总队已经有单位进行了探索和实施, 这是一个很好的合作、促进、提升平台, 这有利于执法活动的顺利、高效实施。如, 怒江支队与西藏林芝支队开展的警务合作, 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队开展的“大边检带动小边检”的交流学习机制就应该及时进行经验的归纳和总结, 打造出云南总队的边检互动模式样本经验来, 以此推动边检提服工作的长远发展。再比如, 湄公河联合执法这样的跨区域, 国与国之间的执法合作应该对其进行学术理论上的研讨和归纳, 为今后的类似合作提供借鉴经验。总的来说, 要及时对这些好的合作机制进行总结、完善, 形成长效机制。

2.3 科学培训, 融合课程学习和综合实训

只有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 才能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才能真正适应公安边防执法规范化建设的需要, 从而较好地应对社会治安形势的需要。所以, 通过全面系统、科学规划、针对性强的培训, 能够有效地扩展执法人员的知识面, 掌握执法技能, 增强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因此, 要提升边防警察的执法能力素质, 就必须将理论课程学习与综合实训操作相结合, 以此提高边防警察的综合素质能力。

首先, 理论学习与综合实训相结合。公安边防系统应当定期举行执法培训。在培训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对公安边防警察执法法律知识、执法业务知识、心理素质培训等内容的培训, 还应注重综合的模拟实训, 并结合实际情形, 制定各种具体化、实例化、情景化的执法情境综合实训方案。如执法办案、设卡堵截、边防检查、治安管理、危机处理、信息化办案平台熟练应用、群众来访接待等情境的模拟, 以此提高执法警察的实践操作能力, 确保执法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 由于执法言语的运用是否得当也会直接关系到执法效果, 其同样也是检验执法能力素质高低的指标之一, 所以, 执法言语能力的培训也应当纳入培训课程中。

其次, 打造人才深造平台。想方设法融合社会资源, 把有培养前途、工作积极性高、执法素质过硬的人员进行学习深造并建立执法后备人才库。比如与地方高等院校的法学院、警官学院以及武警学院加强合作, 不断优化和拓展边防警察综合素质建设的平台和渠道。

最后, 将执法能力素质建设纳入考评奖惩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执法考评奖惩机制, 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 定期考核评比机制。如, 云南省怒江支队独龙江边防派出所今年就出台了季度执法卷宗的考评方案, 每一名民警总分100分, 出现一处错误参照云南省执法办案分值进行扣除, 其中, 对考评优秀的民警进行奖励, 对考评不及格的民警按相关规定进行惩处, 以此促进整个边防执法工作的提升。

2.4 完善配套制度建设, 提升执法队伍素质和提高执法质量

必要的、完善的配套制度建设不仅有利于提升执法队伍的素质, 也有利于保证和促进边防执法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本文以为, 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提升执法能力素质, 以提高执法质量。

(1) 开展法学知识培训或者专题讲座, 以提升理论素养。例如, 邀请法学学者讲授法学专业知识, 阐释我国现行执法相关制度及规范, 指导公安边防队伍明确其职权和职责, 规范执法;定期开展交流活动, 邀请部队内部优秀执法人才授课, 探讨执法中的经验得失, 以此提升其执法能力素质, 切实解决当前执法中的突出问题, 增强边防警察执法办案能力。

(2) 设立执法模范岗位制度, 以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实践中, 公安边防人员的执法成绩并未与其个人进步和发展相关联, 公安边防基层官兵中普遍存在着“公安当事业干, 边防当任务干”的心理现象。此种消极心态导致很多执法人员缺乏工作的动力与激情, 并进而影响到执法的成效。因此, 应当执法模范岗位进行常态化构建, 授予那些执法办案质量高、人民群众认可度高以及执法社会效果好的边防警察, 并对其表彰奖励, 将其执法成绩作为个人进行和发展的考评依据, 从而营造向先进学习、向模范学习、向执法能手学习的良好氛围, 形成人人争当先进、人人争取进步的良好局面。

(3) 及时梳理、归纳和总结执法办案经验材料, 以宣传规范执法和警示违法执法。一方面, 通过宣传规范执法所达到的良好社会效果, 在公安边防执法队伍中强化遵守法律执法措施的正确性;另一方面, 通过总结不当或者违法执法导致引发悲剧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 警醒公安边防执法队伍, 并以此编写规范行的执法手册和警示资料, 为边防警察的执法工作提供参考借鉴经验, 促进执法工作的顺利实施。

(4) 畅通监督举报渠道。一方面, 借助网络化及信息化平台, 着力加大公安边防执法监督信息系统建设, 使案件从网上录入、审批、办理到结案等各个环节全程能够被有效监督;另一方面, 畅通群众投诉以及举报渠道, 使公安边防执法始终处在人民监督、公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之下, 从而规范自身执法行为。由此, 通过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合力, 力争推进公安边防执法规范化建设, 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公安执法规范 篇8

关键词:自由裁量权,执法规范化,应然价值

多年以来, 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和改进执法工作, 有力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切实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加强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本质要求, 也是公安队伍建设显著进步的标志。广大公安民警的执法素质和公安机关的整体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但在执法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司法实践中多注重执法的实际效果而很少关注程序的合法性, 不能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法, 以及超出法律规范的自由裁量权的适用, 成为目前执法规范化建设最大的阻力。公安机关作为国家重要的执法机关, 担负着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的双重职能, 其执法水平的高低, 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法律的尊严。只有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 有限地使用自由裁量权, 最大限度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才能提高公安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维护公安队伍的形象。

一、对公安自由裁量权的理解

法律的适用不能脱离人的因素而存在, 在法律适用的过程中也掺杂着人的因素, 自由裁量权问题必然同时存在。自由裁量权问题普遍存在于司法实践中, 使得适用法律变得更加复杂。自由裁量权允许适用法律的司法工作人员具有很大的能动性, 这种适用很受关注, 尤其是人民警察的自由裁量权更易受到关注。美国警政问题专家罗斯科·庞德 (Roscoe Pound) 对警察自由裁量权作了如下的定义:“法律赋予警察机关和警察人员的, 根据具体情况凭公正的依据法律而采取行动的权利。”他认为警察的自由裁量权处于法律和道德的灰色地带, 是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下, 警察在这个灰色地带中, 有选择的权力。人民警察作为与群众密切联系的执法者, 需要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这是公安工作的生命线, 也是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最基本的履职要求和价值所在。

近年来很多案件争议的焦点大多围绕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因为警察在实际执法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实际情况, 而法律规定具有一般性, 只能是某类行为的共有的特性加以规定, 不能对司法实践中的各种问题都详细地加以说明, 从而使警察在所适用的法律规则内容允许的范围内, 在可采取的多种行为中有做出选择的权力。公安机关的自由裁量权主要体现在刑事自由裁量权, 主要包括刑事强制措施的采取、对涉案财物的处理、取保候审保证金的处理等等, 这些自由裁量权在实际工作中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刑事自由裁量权是自由裁量权在刑事法领域的体现, 与民事、行政自由裁量权相比, 对刑事自由裁量权的研究更为必要。因为刑法作为严厉的部门法, 在侦查阶段事关当事人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的限制和剥夺, 直接可能侵犯到权利人最基本的人身自由权。德沃金指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强大的自由裁量都是对法律本身的漠视和对法治的践踏。

根据以上的分析, 刑事自由裁量权的基本含义应该是:在刑事法 (主要包括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适用过程中 (本文主要涉及警察在侦查阶段的自由裁量权) , 涉及刑事法适用的官方人员 (包括官方机关) 在所适用的刑事法规则内容允许的范围内, 有权在可以采取的多种行为中做出选择。[1]公安机关是参与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 绝大部分的刑事案件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刑事诉讼法》第18条规定, 刑事案件的侦查由公安机关进行,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公安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有较大的权力, 这些权力就是自由裁量权, 基本都是为了获得证据的过程中适用的权力。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在司法实践中谈论的热点话题, 也是对近年来有关执法问题和社会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在执法实践中要求各级公安机关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 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公安执法规范化, 是要求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严格依照法定授权行使职权、履行职责, 以自我克制的职业伦理、依照法定的规则和法定的程序开展其行政和刑事执法活动。以便实现其执法目的, 即保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维护公共安全和稳定的社会秩序、捍卫国家宪法和法律尊严。[2]

公安执法活动只有通过规范化的行使, 才能达到法律对社会生活的管理和调控, 从而使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和进步。但如何来调整执法过程中公安执法规范化与自由裁量权的关系?具有一定的难度。自由裁量权应该在法治原则的基础上实施, 需要有一定的合法限度。

二、公安自由裁量权在适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世界范围内, 警察的权利是一个让人头疼又敏感的问题, 不给权力, 又不足以制止突发性的事件, 但如果给了太大的权力, 如何控制权力的行使又难以解决。

2014年1月6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报道的“新生儿被抱走报警不立案”, 18岁的小张因意外怀孕在内蒙古某生殖健康专科医院生产, 三天后警方通知她孩子还活着, 被拐卖到了某市。10天后, 警方改口称没有犯罪事实, 不予立案。家属找到医院, 发现抱走孩子的护士已不上班, 院方拒绝帮助寻找。家属找到卫生局, 一名副局长称等公安局走完了程序再说。依据《刑法》的规定, 有人收了钱, 意味着案件定性是拐卖儿童罪﹔如果私自把别人的孩子送人, 则涉嫌犯拐骗儿童罪。刚出生的婴儿被拐卖或是失踪, 按公安部的要求, 警方需要采取紧急解救措施, 尽快让孩子回到母亲和监护人的身边。根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 犯罪行为的发生地、结果地都有立案管辖权。本案中, 拐骗儿童的发生地和拐入地的公安机关都应当立案管辖, 但拐入地某旗警方在录完笔录后, 不再有音信。某生殖健康专科医院向某公安分局刑警大队报案, 三天后警方表示不予立案, 理由是没有犯罪事实, 提请复议要求立案也被驳回。

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刑事案件是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的, 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主要活动是侦查。公安机关在侦查过程中有没有自由裁量权?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 公安机关对于报案、控告、举报和自首的材料, 应当按照管辖范围迅速进行审查, 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应当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情节显著轻微, 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 不予立案, 并且将不立案的原因通知控告人。从这条法律规定可以看出, 在犯罪事实显著轻微、危害不大, 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时候, 公安机关可以不予立案, 公安机关对刑事案件的立案程序也有自由裁量的权利。当办案机关不予立案, 当事人可以向该办案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复议, 如果复议仍被驳回, 当事人还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请。《刑事诉讼法》第87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的, 或者被害人认为公安机关对应当立案侦查的案件而不立案侦查, 向人民检察院提出的, 人民检察院应当要求公安机关说明不立案的理由。人民检察院认为公安机关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 应当通知公安机关立案, 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案。但却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公安机关不立案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立案是刑事诉讼程序的起始阶段, 立案活动受刑事诉讼法的调整, 立案阶段所有活动, 都要遵守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立案包含发现或接受立案材料、进行立案审查和做出立案决定三个环节的诉讼程序, 这三个部分的活动都应当在刑事诉讼法管辖的范围之内。刑事诉讼法对立案审查过程的规定却非常少, 只有第86条涉及到立案审查的内容。如何审查, 应当遵循什么原则和程序, 在立案审查中哪些行为是允许的, 哪些行为是禁止的, 如何保障相关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 却没有任何规定。与立法上的不足相比, 人们也很少关注立案审查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造成在立案审查环节上常有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现象发生。在上述案件中, 公安机关实际上对情节显著轻微的刑事案件事实上的裁决就是自由裁量权的表现, 有案不立, 也没有具体的处罚措施, 甚至对一些刑事案件降格处理。这些权力应该如何予以限制, 也是立法的难题。

在刑事侦查过程中, 公安机关为了获取证据也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的方式取证的问题也十分严重, 冤假错案时有发生, 需要具有指导意义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但我国现有法律规定过于粗疏, 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警察在侦查阶段而没有法律规范的制约。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第五十三条确立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方法收集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采用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 应当予以排除。违反法律规定收集物证、书证, 严重影响司法公正的, 对该证据应当予以排除。”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是一项在刑事诉讼中切实保障人权、防止使用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非法行为以获取证据的重要制度保障, 也是对警察收集证据手段的限制。该规则作为应对刑讯逼供案的产物, 遏制警察的非法取证行为, 以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但该规则的具体适用, 应该是由法官对通过非法的方式取得的证据予以排除, 直接做出无罪的判决。但法官对警察非法取证行为的威慑力却很微弱, 从警察的侦查终结到法院做出裁决中间间隔的时间很长, 因为无罪判决对警察造成的不利影响已经很微弱, 相对于宏观的法律规范, 现实的业绩考评机制发挥着更为直接的作用。对于警察在侦查阶段采用非法方式取证, 最好的排除方式应该在于警察内部制度的限制, 以及检察机关在对侦查阶段监督的过程中, 对发现违反法律程序的行为提起刑事诉讼, 更能起到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限制。

中华法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实体, 轻程序”, 严格按照法律程序调查取证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最基本要求, 收集和固定证据直接关系到案件的侦破的成败。但在执法办案的过程中, 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过分突出地追求破案率、打击率、查处率, 滥用职权, 随意地执行拘留、逮捕等强制措施, 甚至刑讯逼供或是暴力取证。造成公安机关和公安民警更多的关注指标的完成, 而忽视对人民的保护。同时, 从法律规定上看, 对违反实体法的后果规定的非常明确, 但对违反程序法的后果规定的相对模糊而且处罚较轻, 很多民警在意识上就有了不违反实体法, 但可以为了工作违反程序法的规定的想法。

在理想状态下, 警察的自由裁量权应该是“如何更好地维护社会和公民的安全, 尊重法律和公民的权利, 按章办事, 以维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但在侦查阶段, 警察因为享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 为了收集证据可以采用拘留、逮捕等剥夺人身自由的暴力方式甚至可以剥夺犯罪嫌疑人的生命。警察的行为经常会受到社会公众、和法律的监督, 并被媒体过多的渲染, 使得警察以及公安机关的形象受到负面的影响。对警察自由裁量权的行为, 在法律和规章制度的范围内加以规制, 已经是如今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使社会公众对他们的正当利益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

三、执法规范化能有效实现公安自由裁量权的应然价值

公安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所以更要强调执法透明、管理公正, 才能让群众满意, 人民警察的职业价值就是要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公安执法规范化与自由裁量权在法理层面上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自由裁量权的行使需要有一个合法性的限度, 一定要在法治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德沃金指出:无论在任何情况下, 强大的自由裁量都是对法律本身的漠视和对法治的践踏。

(一) 执法规范化是公安自由裁量权的本质要求, 自由裁量权的本质是更好的运用法律, 体现法律的价值, 更好的保障人权

公安执法规范化和保障人权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即相辅相成又互相制约。公安机关代表国家行使执法权, 制止和惩罚违法犯罪活动, 有效的保护人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不受侵犯。

执法规范化主要体现在侦查过程中公安机关不断健全证据制度, 对调查取证, 审查判断证据, 证据的保管、使用和移交做了法律上的完善, 增加了非法证据的排除规则。为了防止和遏制采用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问题, 各地公安机关对执法办案场所开展规范化改造。在办案场所安装电子监控设备, 讯问过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物理隔离, 并实行全程录音录像, 有效促进民警公平公正执法, 更好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立法机关通过不断的制定和完善法律的方式, 全面和系统的保障人权, 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执法机关严格依法办案, 按程序办案, 有效遏制轻程序重实体的行为, 并建立和完善公安执法的内外监督体制。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 建立专门的人权保障机构, 依靠非政府组织的帮助, 通过国际人权机构的技术援助, 来推动我国的人权保障事业的发展, 并通过严格执法过错责任的追究, 推行执法办案终身责任制, 加强执法主体的执法意识。

(二) 公平正义是公安执法行为追求的终极目标

公平正义是现代文明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 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 它反映了人类生存发展的普遍基础和必然走向, 是在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人的根本价值。在法治社会, 每个公民应当拥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公平参与经济社会和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资源配置上兼顾全体公民的利益。罗尔斯认为:“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 或更精确地说, 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的权利义务, 决定由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4]

法治国家要求法律得以平等合理有效的实现, 这就必然要求公安执法机关遵循法治原则、公平合理原则和效率原则, 依法行政和严格执法。公安机关在执法工作中还要确保程序公正, 程序公正是保证实体公正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在实践中要摒弃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 反对事后补程序的做法, 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尊重和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加强执法监督, 规范执法行为, 实现警务公开, 以公开促进公平公正的实现, 防止执法权力的滥用。

中国法治及公安执法规范化是国家政治民主发展和经济方式转变的动因和重要内容, 是现代社会实现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公安机关面对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和正义不断提出的新要求, 要坚持立警为公, 执法为民的基本职责, 化解和消除社会矛盾, 维护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全面提升执法质量和执法水平, 确保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参考文献

[1]董玉庭, 董进宇.刑事自由裁量权基本问题[J].北方法学, 2007.2.

[2]张彩凤, 刘洋.公安执法规范化的法理逻辑[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2011.5.

[3]詹姆·阿尔布雷特.论警察自由裁量权和武器的使用[J].浙江警察学院学报, 2010.1.

公安执法规范 篇9

以规范道路执勤执法和事故处理工作为重点, 推进执法规范化深入开展

(一) 领导班子重视, 坚持研判例会制度, 为执勤执法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方向

空港经济区大队坚持每半月召开1次由一把手主持, 班子其他成员和全体事故民警及现勤警长参加的辖区交通安全形势分析研判例会。会上通过研究近期交通事故发案情况并分析发案规律特点, 形成由交通事故基本情况、规律特点及成因分析、事故隐患及黑点排查等内容构成的分析研判报告, 从而用科学的研判结果指导路面管理, 更好的确定执勤执法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二) 突出秩序管控重点, 下大力度开展专项整顿

空港经济区大队以科学的研判结果为依据, 通过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 加大力度开展了一系列专项秩序整顿活动, 将违法行为逐个击破, 有力维护了辖区交通秩序环境, 也进一步促进了民警执法水平的提高。

1. 整治无牌无证电动三轮车、

燃油助力车违法行为。辖区内无牌无证电动三轮车、燃油助力车违法行驶、载客、摆摊等现象, 自建区以来一直是秩序管理工作的顽疾, 并与空港经济区良好的投资形象极不匹配。为此, 空港大队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对违法行为坚持“露头就打”。通过每周定期和不定时的集中治理活动, 坚持一年多常抓不懈的管理, 最终将电动三轮车彻底清理出区, 使辖区直观秩序得到明显改善, 受到了管委会领导及辖区企业的一致好评。

2. 治理货车载人违法行为。

货车载人违法行为存在交通安全隐患。针对辖区施工车辆、绿化养护车辆为图一时之便用货车搭载工人, 并于早晚非执勤时段与民警打游击的现象, 空港经济区大队通过延长执勤时段, 开展晨检、午检、夜检行动等手段, 严格治理货车载人违法行为。并坚持违法行为一旦发现一律按上限处罚, 谢绝说情。在高压管控下, 促使有关单位自觉购买客车接送工人, 避免了货车载人违法行为的发生, 消除了道路交通安全隐患。

3. 打击闯红灯交通违法行为。

针对辖区为道路平直、路口较多的道路特点使得驾驶员容易麻痹大意造成闯红灯违法行为的状况, 空港经济区大队通过在辖区内多个路口增派警力设置执勤巡逻点, 采取蹲堵与巡逻相结合的方式, 专项治理闯红灯违法行为。同时, 摄录民警每天不定点、不低于六小时在辖区路口进行摄录治理, 并设专人将违法数据即刻上传, 不留任何说情机会, 以此强效打击闯红灯违法行为。

4. 严格管理工地运土大货车。

针对辖区施工项目较多、运土大货车违法行为频发的现象, 空港经济区大队一方面从源头上加强管理, 规定所有将要从事运土工作的大货车, 必须做到驾驶证、行驶证及身份证“三证齐全”, 经民警核对“三证”及当年保险凭证确认有效时方具备从事运土工作的资格, 并且接受交警大队的统一学习后, 方可开始从事运土作业;另一方面, 按照《客、货分流疏导方案》, 对大货车实行限时限行制度, 将中心大道设立为货车禁行道路, 所有参建运输的大货车必须绕行, 并且在早、晚高峰时段停止运输。增派民警在禁行区域周边设立固定岗, 严格治理大货车违法行为。通过有效管控, 全面降低了大货车事故隐患。

(三) 抓业务培训, 改善办案方式, 不断提高事故处理业务水平

为提高事故处理业务水平, 在认真参加交管局及支队组织的业务培训基础上, 大队每周通过开展业务强化培训、业务交流会等学习活动, 开展执法质量评比活动。对民警处理的交通事故进行评析、评比, 找出有问题的案卷, 并责令督促整改;对处理事故无差错、处理及时、程序规范的予以表扬, 进一步促进事故处理工作规范化, 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同时, 针对一般交通事故现场, 大队要求事故处理民警确保在15分钟之内到达现场, 主管领导及其他办案民警半小时内到达现场。在前期进行细致勘察的基础上, 回队后召开事故分析会, 细致分析案情, 研究处理方法, 并且进行分工合作, 力求规范、细致、妥善、快速的做好事故处理工作, 最大限度的使群众满意。

(四) 推进执法过程内外部监督, 促进整体执法规范化水平的提高

空港经济区大队利用执法规范化改造之际, 将电子警务室作为改造的亮点工程之一, 充分利用执法记录仪、摄像机及区内电子监控、电子警察等设备, 对民警现场执法活动和交通违法处理工作进行实时监督。同时, 大队设专职保管员负责仪器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每日统一收回进行数据存储、刻盘并建立台账, 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监督工作流程。目前, 通过各种科技手段的运用, 现勤民警在外部执法过程中已实现“罚交分离”, 保证了民警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

为提高执法规范化水平, 空港经济区大队还积极配合交管局科研所, 全面推进事故处理网上办案系统及事故现场测绘系统实施, 逐步实现询问笔录模板化、电子化及一般程序网上审批等高效、规范的网上办案目标, 并通过不断规范办案的流程, 避免吃、拿、卡、要、报等违法违纪苗头的发生。而且, 在事故处理办公室全部安装了监控设备, 对办案全程进行监控、监督, 有利于促进民警执法规范化的形成。

此外, 空港经济区大队还通过走访企业、社区征求意见以及召开群众座谈会的方式, 主动征求广大群众对交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接受社会的监督。同时, 认真参考每年保税区管委会开展的区域服务满意度评估工作, 作为加强执法监督和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参考和依据。

以警队内部区域功能正规化改造, 助推执法规范化建设

为进一步落实公安部交管局“交警系统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现场会”精神, 推进队伍正规化和执法规范化建设, 按照《执法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的“重在实效、分步实施, 凸现亮点、立竿见影”的原则, 空港经济区大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等多重困难, 立足单位实际, 着远未来整体规划, 扎实推进执法规范化各项工作深入进行。目前, 警队内部区域功能的改造建设工作结束, 执法规范化建设所需硬件设施初步完成。

(一) 办公区域的划分:按照借鉴杭州经验要求, 大队根据实际状况, 将全部办公场所划分为办事区、办案区、办公区和生活区四大功能区域, 各个功能区域职责明确, 互不干扰。而且, 每个区域均设置电子门禁, 实现了物理隔离。下面就各功能区特点进行一一介绍。

(二) 办事区:是将原有值班室、违法处理及安监民警办公场所合并提升为交警服务大厅, 采取低台敞开式办公形式, 设置违法处理、安监业务、占道审批3个执法窗口, 同时设置值日警官岗位, 为来访群众提供咨询服务, 明确办事流程。并在服务大厅设置有完备的便民服务设施, 如轮椅、雨伞、老花镜、血压计、体温表、急救箱、饮水机等, 极大的方便群众, 充分体现人性化的设计和细致周到的服务理念。

(三) 办案区:主要为事故处理办案区域, 该区域设置交通事故询问室、物证技术室、事故处理办公室等。

特别是将办案区以内、民警办公室以外的区域利用竹石造景划分出群众等候区及接待办案区, 安装对讲门禁系统进行物理隔离, 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服务理念。在群众等候区设立排椅提供休息场所, 事故双方既可以在等候区内进行沟通、协商, 同时也可通过等候区内设置的液晶电视观看交通事故警示宣传片。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交通安全防范意识, 而且在优美、舒适的环境下也能够降低因无固定场所等候民警办案而产生烦躁感和极端情绪。而要进入接待办案区解决案件, 只能待民警通过对讲系统进行提示时, 群众方可进入接待办案区与事故民警协商处理交通事故, 从而为民警提供一个良好的执法环境, 防止因过多群众同时进入办公室而带来的影响执法环境因素的产生。

办案区内的询问室主要用于询问、讯问严重交通违法人或刑事案件嫌疑人, 并兼顾醒酒室功能。询问室严格按照天津市市局《执法手册》第十章执法办案场所设置中询问室有关规定进行改造。通过摄像头将询问过程进行监控, 实现办案流程的透明化、公开化。同时, 借鉴杭州经验设立醒酒室装置, 设置醒酒椅, 配备呕吐袋、纸巾、矿泉水、急救包等物品, 对醉酒后行为失控的违法人可以在确保办案人员和违法当事人人身安全的情况下实施强制醒酒。

(四) 办公区:主要集中了大队领导办公室、警长室、内勤室、电子警务室、警用装备室、休息阅览室、会议室、活动室等综合办公区域。由于为大队内部人员办公区, 环境相对封闭, 使用门禁系统进行物理隔离, 确保非警务人员无法擅自闯入。通过借鉴杭州经验, 此次办公区内新增加电子警务室、警用装备室和休息阅览室, 也是这次执法规范化硬件设施改造的主要亮点。

电子警务室作为空港大队执法规范化改造的亮点工程之一。是将原有计算机房进行改造提升, 建立两个操作平台, 即建立辖区各电子卡口智能化监控平台、办公室摄像头监控平台, 并且引入110接处警系统及350兆基地电台, 使之成为集综合指挥、违法抓拍、实时监控及数据上传各功能于一身的智能化交通系统指挥室。内设综合控制、电子巡逻、分析研判、违法抓拍和数据录入5个岗位。通过高度整合交通科技信息, 并深度应用到一线工作中, 从而实现信息化建设与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融合统一。在电子警务室最大限度的利用设置在空港经济区各路口的全部电子监控设备, 实现了交通流量实时监控、电子巡控与人工疏导刚性互补、勤务设置远程调控、警务信息资源共享和违法行为抓拍、录入同步上传, 有效地节约了警务资源, 提高了警务工作效率。

警用装备室的建立, 主要是通过进行规范、细致的管理, 将单警装备、执法记录仪、POS机等警用装备进行统一保管和存放。在警用装备室, 每名民警都有自己专属的整理格, 每日上班时统一领取、下班后统一交回, 避免了因设备丢失和拿错混淆而影响工作问题的发生。同时, 大队设立专职保管员负责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 包括为设备充电、数据定期存储、刻盘等工作, 并且将民警领取、数据存储等情况进行登记, 建立台账。通过将警用装备室管理规定、数据定期存储规定及保管员职责上墙, 从而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工作流程, 确保警用装备效能的发挥。

而休息阅览室是将原有阅览室进行改造提升后, 增加沙发、电视、电脑等可供民警进行休息的设备。民警每执勤2.5小时可回队休息半小时, 并在中午休息时间内可使用大队配备的电脑、按摩椅、液晶电视、影音播放、互联网等设备放松身心, 食用茶品、咖啡、糕点以补充体力, 阅读书籍增加知识, 从而使民警身心得到休养, 积聚能量, 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尤其是大队领导还可以在休息阅览室内同民警进行交流、谈心, 进一步加深同干警的沟通与交流。不仅可以在轻松地环境中掌握民警的思想和工作动态, 而且能够促进和谐警营氛围的进一步形成。

公安执法规范 篇10

关键词: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路径探索

森林公安派出所作为森林公安机关的基层一线实战单位, 其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林区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从目前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总体情况来看, 执法不规范的现象大多发生在森林公安派出所和一线执法的民警中, 基层森林公安执法工作急需宏观政策指导与具体的执行依据和制度规范。本文以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为契机, 对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探讨其对策, 力图为其提供有益的思路与路径选择。

一、当前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执法理念上存在偏差。

部分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的人权保障观念较为薄弱, 民警的法律意识、证据意识淡薄, 以管人者自居, 头脑中只有公权力的概念, 而没有私权利的意识, 随心所欲地运用手中的公权力, 却忽视甚至完全无视公民的私权利。一些森林公安派出所警务规范化建设不落实, 审批把关不严, 森林公安派出所警务规范化建设的相关制度和办事程序形同虚设;少数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领导对待群众来访无动于衷, 应付推诿, 致使事态日益严重化、复杂化。

2. 执法不公、不严的问题时有发生。

有的森林公安派出所以罚代处, 以保代侦, 处罚失公。同责不同罚, 不同责同罚, 作风不实。有的民警办案粗枝大叶, 获取线索、证据的能力不强, 致使犯罪嫌疑人逍遥法外;有的民警滥用刑事强制措施, 询问笔录制作不规范, 严重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有的民警在缺少法律依据的情况下, 擅自扣押当事人财物, 甚至发生赃款赃物被挪用、调换, 丢失、损坏的情况。个别民警在执法办案中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 搞权钱交易, 甚至徇私舞弊, 放纵犯罪。

3. 执法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 执法程序欠规范。

在执法实践中, 森林公安派出所往往习惯于从案件的最终结果来判断公正是否实现, 这导致其片面追求案件结果, 程序性规则被随意舍弃甚至践踏, 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在基础业务台账即《受理报警登记表》、《案 (事) 件登记簿》、《当月辖区工作登记簿》等具体执法环节中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部分基层森林公安机关未形成完善的执法机制, 执法基础台账弄虚作假, 接到群众报警后不依法立案, 对群众报警推诿敷衍, 甚至有警不接、有案不立, 或立而不查、立而假查, 未执行立案回告制度;应当立即开展侦查、调查的不及时开展侦查、调查等, 致使涉法涉诉案件频发。有些森林公安派出所重视侦查破案却轻视依法办案, 这不仅表现为轻视办案程序, 还突出表现在忽视结案处理尤其是对当事人及涉案财物不依法处理上, 而只破案、不结案的危害要远远大于不破案的消极影响。

4. 基层森林公安执法保障不到位。

森林公安派出所的行政经费未完全得到保障, 民警的保障较为欠缺。有的森林公安派出所受财力限制, 往往依靠“罚没款”填充经费, 以支撑日常开支。由于经费无保障, 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突出, 出现了不少以罚代刑的行为。而民警的执勤岗位津贴不能正常到位, 势必影响基层森林公安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和森林公安队伍的整体战斗力。

二、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不规范的原因

1. 执法体制不健全。

现行森林公安管理体制与急剧变化的治安形势不相适应, 形成了依法行政意识与依法行政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林区社会治安格局呈现出群体矛盾加剧、涉林案件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这与原来高强度的社会控制力、静态的管理模式、低水平的发案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森林公安机关的双重领导体制使基层森林公安机关的警务资源配置不合理, 对林区社会治安形势和自身的可控能力缺乏深层次的预测, 这严重影响了森林公安派出所职能的发挥和执法效果。

2. 执法主体素质不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林区治安态势日趋严峻, 这对森林公安机关民警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执法基础能力与法律适用能力薄弱导致民警素质与治安需求形成了较大反差。一方面, 森林公安派出所警力需求量增加, 但实际情况却是警力配置严重缺编;另一方面, 因历史原因形成的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年龄结构不合理, 综合素质参差不齐, 导致整体执法效能大打折扣。在执法规范化建设中, 多数森林公安派出所对基础设施、科技装备等硬件建设非常重视, 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 兴建了办公场所, 配备了警用装备, 但对警务运行机制、民警综合能力素质等软件建设不够重视, 配备与训练脱节, 未发挥警力及装备应有的最大效益。因此, 当前森林公安派出所在警力需求上既要求一定的量, 又要追求一定的质, 要从科技强警、提高民警整体素质入手, 力求执法效能的最大化。

3. 执法监督不力。

由于法律赋予森林公安机关较大的自由裁量权, 因此, 增强其执法的自律性是确保严格执法的关键, 但目前执法监督的作用仍较有限。总体而言, 森林公安派出所缺乏较为健全的执法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监督部门的职权脱节, 各个监督部门力量分散, 职能交叉, 难以覆盖执法活动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对执法过程中存在的程序违法行为和不作为行为仅有执法建议权, 而无过硬的纠正权, 因此无法实施有效的监督。

三、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规范化的路径探索

在当前林权制度改革和构建现代林业的历史背景下, 森林公安派出所维护林区治安稳定的任务日益繁重, 这对森林公安派出所的执法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树立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与保障人权的理念。

在执法过程中, 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一是要树立法律至上意识,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权, 切实保障公民权利不受执法权力的任意侵犯, 防止随意限制剥夺公民权利的现象发生;二是要树立证据意识。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必须按照证据规格的要求, 依法主动、及时、客观、全面、公正、细致地收集与案件有关的各种证据, 并注重对证据的来源及真实性进行审查, 使收集的各种证据之间能互相印证, 形成一个完整的证据体系。要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及时造成拖案、积案, 坚决防止因取证不客观、不全面、不公正而造成冤假错案;三是要树立程序公正意识。要坚决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错误倾向, 转变“重职权、轻人权”, “重权力行使、轻权利保障”的观念, 增强对程序公正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注重各执法环节的可操作性, 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以程序规范促进实体公正。

2. 强化执法主体建设, 提高执法能力。

执法主体是执法行为的实施者, 主体不规范就谈不上规范执法。因此, 森林公安派出所要把强化执法主体建设, 优化民警素质摆在重要位置。而执法主体建设包括执法主体资格合法、执法主体能力合格两个层面。一是严格执行森林公安民警录用和辞退制度, 实行执法资格考试认证和持证上岗制度, 清理整顿森林公安派出所非执法主体人员, 健全协辅警人员招聘、管理、使用制度, 保证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主体资格合法。二是建立执法能力等级管理机制。依据林区社会治安形势和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的岗位职责及特点, 从规范岗位设置、划分岗位等级、明确等级标准等方面入手, 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标准, 将民警的执法能力与其晋职、晋级、评先评优挂钩。要加强对在职民警的法律业务培训, 充分利用民警警衔晋升、新民警上岗等契机, 依托森林公安信息网络, 大力开展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的民警执法培训活动, 努力提升森林公安派出所民警素质。

3. 健全执法制度, 深化警务体制改革。

森林公安派出所要根据各岗位民警和领导的执法职责、权限需要, 健全完善执法监督制度。一是实行执法审核、考核同步制。各分管领导在审核案件时, 要对主办民警、协办民警的执法成绩及问题适时考核记载, 并作为平时执法考核的依据。二是实行执法办案质量考评制, 全面落实“一案一考评”制度。建立领导审批负责制和民警的执法责任制, 明确调查取证、强制措施、证据保存、财物收缴、审核审批等的权限与责任, 强化对立案、采取强制措施、扣押涉案财物以及结案、撤案等执法环节的法律审核监督, 严格错案责任追究和倒查制度, 确保执法办案质量。三是深化森林公安机关的警务体制改革, 改变机关化的办公制度, 着力解决好警力下沉问题, 使警力重心向林区一线延伸, 以有效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杜绝因取证不及时而导致证据灭失造成案件得不到查处的现象出现。

4. 注重协调配合, 确保执法监督有效。

加强和完善森林公安派出所的执法监督工作, 协调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的关系, 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的互相衔接、配套的监督制约体系, 实现对森林公安派出所及其民警执法办案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按照《森林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标准》中关于执法监督计分标准的要求, 坚持森林公安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相结合、本单位监督与上级监督相结合、明查与暗访相结合、表扬先进与追究责任相结合, 增强自觉接受监督的意识, 畅通外部监督渠道, 强化森林公安派出所的执法监督工作。

5. 建立科学有效的警务资源运行体系。

森林公安派出所要把现有的警务资源进行合理配置, 推动队伍建设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充分借鉴现代科学理念和方法进行制度设计与科学用警, 优化警力资源配置, 建立科学规范的警务机制与集约高效的运作模式, 实现各类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和效率的最优化。要按照《关于加强政法经费保障工作的意见》精神, 建立责任明确、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森林公安经费投入机制, 推进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保障标准化, 切实改善森林公安派出所执法条件。

参考文献

[1]陈锦.关于规范森林公安执勤执法活动的几点思考[J].森林公安, 2009, (1) .

[2]陈正权.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探析[J].公安教育, 2010, (6) .

上一篇: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下一篇:关键词组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