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能培养

2024-07-20

潜能培养(精选十篇)

潜能培养 篇1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把孩子的注意力从课间吸引进课堂, 不是简单的“上课、起立、请坐”就能达到目的的。 低年级的孩子, 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 要让孩子们心甘情愿地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就要在课堂上创设有趣的、新鲜的、活泼生动的童话式教学情境, 以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让孩子们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

如在教学《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 我利用多媒体设计并播放出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 故事的主题是儿童节的礼物:马上就要过儿童节了, 大头儿子想给自己和朋友们挑选一些礼物, 商店里的礼物真多啊, 你来帮忙选一选吧。 情境一播放, 孩子们立即兴奋起来, 有的说:我建议买5架飞机模型, 有的说:我喜欢玩具熊。 有的说:我觉得可以给男孩子买3辆汽车模型、女孩子买2个玩具熊。 这时我顺势抛出重点问题:嗯, 采用你的建议! 给男孩子买3辆汽车模型、女孩子买2个玩具熊一共要准备多少钱呢? 列成综合算式你会算吗? 试一试。 至此, 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接下来的学习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课堂巧设悬念, 培养发散思维

数学教师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 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 巧妙设计悬念, 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例如,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 我首先让学生回顾长方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及推导过程, 在此基础上, 让学生说说怎么求三角形的面积。 学生有了上面两种公式的铺垫, 提出了假设:“能不能也用数方格的方法求三角形的面积? ”“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求面积? ”“转化前的图形成转化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教学中, 我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 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 使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三、丰富数学活动, 发掘创造潜能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 教师一讲到底, 教师讲得口干舌燥, 学生听得枯燥乏味;教师板着脸, 学生低着头, 课堂死气沉沉, 这种情况窒息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使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 因此, 教师要创设有趣多样的数学活动, 活跃课堂气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和心理障碍。 设计丰富有趣的数学活动, 能让他们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解决问题、 体验成功、收获快乐。

例如, 在教学完《平移、旋转和轴对称》一单元后, 我先让孩子们欣赏了几组与之有关的图片, 接着让孩子们利用今天本单元的新知识设计出一组美丽的图形, 并在课后进行作品评比, 评比出最佳创意奖、最具美感奖、最佳设计奖。 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作品, 并小心谨慎地画起来。 图形的旋转, 是本单元的重、难点, 但是利用图形的旋转可以设计出许多有趣、美丽的图形, 在这一活动中孩子们可以在玩中突破这一学习上的难点, 并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使他们感觉到自身的价值, 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 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运用知识, 解决问题, 体验快乐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 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手段, 就是引导学生体验到获得知识、并且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以此获得的学习上的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让学生成为知识的驾驭者, 感知知识的强大力量, 让这种力量成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刺激物, 让学生自发地、快乐地、满足地进行学习, 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学完《可能性》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我是超市小老板, 我送大奖你来领”的活动, 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奖箱中的小纸条, 写有一等奖的小纸条你想放几张, 摸中一等奖的可能性有多大? 二等奖、三等奖呢? ……学生做“小老板”的同时也进一步掌握了重点, 轻易突破了难点。

再例如《怎样滚得远》一课的教学中, 我把这一节课的教学分成四步:第一步,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工人叔叔搬油桶) , 提出猜想:物体滚动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明确本课研究的问题:斜坡与地面成什么角度时, 物体到达地面后能够滚得远些? 第二步, 让学生猜一猜利用手边的实验材料可以怎样设计实验? 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过程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方法, 明确实验步骤并配以视频解说。 第三步, 引发学生思考:怎样做, 才能使我们得到的数据更精确, 从而明确:要测量三次并记录下数据, 再求出三次数据的平均数, 利用平均数来比较, 会使我们的实验结论更有说服力。 第四步, 在小组成员自主选择、明确分工的基础上, 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做实验, 处理数据, 得出结论。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 我通过得当的指导引发学生不断思考, 从实验问题的建立—实验过程的设计—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论的得出, 都是学生在想、学生在说、学生在做, 而我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了恰当点拨, 整堂课的教学流程顺畅自然、层层深入, 让学生生经历了真正意义上的有趣的数学探究, 发展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大措施培养孩子艺术潜能 篇2

艺术是宝宝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是对世界认识和表达的一种方式。3岁前宝宝的艺术能力,指宝宝能够在艺术活动中具有初步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能力,但最重要的是能够体验艺术的快乐。随益智堂小编一起来培养孩子的艺术潜能吧。

艺术对宝宝的重要作用

1.促进宝宝感官的发展

宝宝随着音乐有节奏地晃动身体,发展了宝宝的节奏感、身体整体协调性;绘画能力对于宝宝视觉以及空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语言表达能力、听觉能力也在宝宝艺术能力的发展中得到了发展。艺术能力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相铺相成、相互促进。

2.艺术能力的发展与宝宝个性发展相互作用

艺术表达的过程是宝宝心境和情感的表达。也许他很高兴,因为颜料的涂抹可以带给他快乐;也许他很不高兴,可以借助对乐器的敲击发泄他的不满。

3.愉悦宝宝的身心

艺术活动最重要的是要带给人们审美快乐,让宝宝享受到快乐才有存在的价值。宝宝涂画了一张作品,当他兴致勃勃地拿给爸爸妈妈看时,它带给宝宝的快乐是无法形容的。

培育宝宝艺术能力的5个措施

措施1:为宝宝准备充足的艺术材料

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颜料,让他自由地探索各种颜色带来的快乐,或许不久之后您就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幅“印象派”画作;为宝宝准备各种各样的小乐器,让他自由地弹奏、敲击或吹奏,或许不久之后,您会发现宝宝创作出了一首令人“情绪激昂”的“军队进行曲”。

措施2:与宝宝一起创作诗歌

3岁前宝宝语言的发展非常迅速。您从来没跟宝宝讲过的话,他突然有一天自己会说了。如果您经常与宝宝一起唱儿歌、读诗歌,潜移默化中,宝宝的语言能力就会得到很快的提高,宝宝的创作能力也会相应地有很大提高。

措施3:与宝宝一起做音乐游戏

在宝宝最喜欢的活动方式——游戏中,让他体验音乐的乐趣。音乐与游戏的结合可以让宝宝在游戏中自由地进行创作和表演,更直观地感受到音乐的抑扬顿挫。

措施4:用身体动作来感受艺术

3岁前宝宝的思维特点是动作性思维占主要地位,因此,在培育宝宝的艺术能力时,要注意让宝宝用具体的身体活动来体验和感受艺术。比如,宝宝喜欢“小燕子”的歌,您可以让宝宝挥动胳膊学燕子飞,感受小燕子是怎么飞的。

措施5:重视艺术感知与体验

艺术感知与体验是艺术创作与表现的前提,并为创作与表现提供素材。因此,您不能只注重宝宝创作了什么,而应该注重宝宝创作以及创作之间的这个体验的过程。

培养兴趣 激发潜能 篇3

【关键词】兴趣;潜能;“信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为落实《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段积累和写话的要求,激发低年级学生积累和写话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冀教版语文教材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栏目——“我的小本本”。“我有一个小本本,在里面写我想说的话,抄我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还可以画画儿,贴我喜欢的图片。”童稚的话语敲击着人的心灵,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小本本,它将记录的是学生的所思所感,学生的成长历程,是学生整个无邪的童真世界!任教一年级伊始,笔者就在思考和摸索如何让“我的小本本”成为学生们积累语言的宝库,倾吐心事的乐园,经过一学期探索,也有了一些收获。

一、一种“信念”

令笔者记忆犹新的是自己小时候做摘记,写日记的痛苦经历;每逢周日,总是先狂补几页摘记,直补得手腕酸疼;再绞尽脑汁编上两篇日记,直想得心烦意乱。望着眼前这一群像小鸟一样无忧无虑的孩子,想着教材的全新理念,笔者一遍遍告诫自己:不要让完成“我的小本本”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沉重负担,而要让它成为学生喜欢做的一件事,一件既自由又快乐的事。

二、两个“惊喜”

虽然已下定决心要让学生快乐自由地走进“我的小本本”,可是这些只有六七岁的孩子能做成这件事吗?笔者一直暗自担心,但是,不久这群小家伙就给了笔者两个大大的惊喜。

惊喜一:学习第5课《我是中国娃》,用“生”字组词,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无是生非”。笔者猛的一惊,这可不能小看,于是告诉孩子们:这叫成语,是中国话独有的,字虽少,但能把事说得很明白。学生们一听来了劲儿,在学习“头”字时,又组成了“虎头蛇尾”“头头是道”等成语,哎,现在的孩子丰富的语言积累真不容小觑。

惊喜二:班里的“小不点儿”韩迪下课去翻同桌的书包了,同桌委屈地来“告状”。

“韩迪,你告诉老师,为什么这么做,好吗?”

“昨天放学,爸爸给我买了块有香味的花橡皮,我特别喜欢。今天就带到学校来了,谁知道一下第二节课我就找不着它了,我可着急了。上第三节课的时候,我看见他(指同桌)用橡皮,我一看,咦,那多像我的橡皮呀!所以,我就想找出来看看。”说着,孩子哭了。

我一边给韩迪擦眼泪,一边回想着刚才那一段话,不但来龙去脉叙述得清楚明白,而且还有心理活动呢,这群“小机灵鬼”语言表达能力强着呢!

三、三项活动

等笔者从“惊喜”中平静下来,豁然开朗:这不就是“我的小本本”最好的素材吗?学生的语言潜能如此丰富,只要合理引导激发,就会迸射出火花的。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三项有趣的活动“诞生”了。

活动一:“词语共分享”。每天学习生字时,只要有人说出成语,笔者就把它写在黑板的一个特定的角落里,并郑重地属上这个学生的名字,这些成语要保留一天。学生们的兴趣可浓了,一下课,就有人围着黑板叽叽喳喳地念成语,后来,又扩大范围,把其他好词也写在了黑板上,笔者就顺势引导他们把黑板上写出的好词,生活中听到的好词记在小本本上,再配上自己喜爱的图画,小本本上就有了充实的内容。

活动二:“心里话,大声说”。六七岁的儿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有较高水平,加上他们那些古灵精怪的天真想法,总会有一些“惊人妙语”。于是,笔者每天拿出十几分钟时间,开展了“心里话,大声说”活动。让孩子们和组里的小伙伴说说自己一天来的见闻想法,聊聊自己的悲喜忧愁,每个小组再选出一个人向全班同学说一说(尽量每天选不同的同学,给每个人锻炼的机会),然后鼓励他们把当天说的话在“小本本”上写下来,从开始的“只言片语”到后来的“长篇大论”,每次阅读,都给笔者带来了不尽喜悦,现摘取几篇如下:

“杨老师,今后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也一定改掉我上课不注意听讲和爱说话的习惯。杨老师,您相信我能做到吗?”

“我和妈妈去地下室放车子,地下室非常黑,妈妈不敢自己去,妈妈真胆小,我却很胆大,我不怕黑。”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梦见自己有了好多好多怪兽卡,早上起来,我把做的梦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那么喜欢战斗怪兽卡,我就给你买几张吧。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卖卡的地方。今天下午放学后,我和李佳昕到李老师办公室,李老师拿出好多怪兽卡,分给我和李佳昕,我真的有了这么多怪兽卡,我高兴极了。”

活动三:“我的本领大”。几年的幼儿园生活,加上父母的悉心教育,刚入学的小学生已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头脑中储存了丰富的语言材料,会背儿歌,会讲故事,会画图画……笔者鼓励孩子们在“小本本”里把这些本领表现出来。于是,“我的小本本”里多了一个“个性空间”——“我的本领大”。平时,他们饶有兴趣地抄抄写写,涂涂画画,一到周五下午,就迫不及待地拿出来展示、品评。别说,孩子们的本领还真不小,“三字经”“儿歌”“古诗”……还根据内容配上了自己画的画。

学期将尽,学生们拥有了一本虽稚嫩却鲜活的“小本本”,而作为老师,同他们一起经历了近一个学期的积累与创作,颇受启发:每个学生都是奇迹,只要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他们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来;这套教材“快乐语文,成功语文,感悟语文,享受语文”的编写思路,正是在有情趣、有体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生活中扎实学生的“底气”,培养学生的“灵气”,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实验教师,只有蹲下身子欣赏学生,静下心来更新观念,才能与学生一起成长,和新课程一同进步!

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 篇4

现代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承认并开发学生的潜能, 启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开垦“两耳之间的空间”, 使学生在其自身基础上尽可能地获得最大的发展。

一、学生的发展潜能是巨大的

安东尼罗宾的《潜能成功学》指出:“人的潜能犹如一座待开发的金矿, 蕴藏无比, 价值无比,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座潜能金矿。只要发挥了足够的潜能, 任何一个平凡的人都可以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 都可以成为一个新的‘爱因斯坦’。”

美国学者詹姆斯认为, 普通人只开发了他蕴藏能量的1/10, 即使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 其大脑的使用也没有超过20%。如果人可以发挥一大半的大脑功能, 那么他可以轻易地学会40种语言, 背诵整本百科全书, 拿12个博士学位。幼年时被老师认为“愚笨”的爱迪生, 经过其母亲独特的心脑潜能的开发, 成为举世瞩目的“发明大王”, 一生完成了2000多种发明创造。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 挖掘学生潜能, 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立足课堂教学, 挖掘学生潜能, 培养创新人才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阵地, 教师就是阵地上的“指挥官”。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在课堂, 只有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实施创新教育,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

(一) 更新观念,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教学的“组织者”, 而不是“操纵者”。学生不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 而且是参与者和创造者。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主体, 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要充分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 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多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思考、交流及展示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 让他们敢说、敢问、敢争论。要允许学生说错、答错, 决不能轻易地一句话就把学生闪烁着创新意识火花的想法否定掉, 而是要善于点燃这些小火花, 使之成为创新的火种, 经过学生相互之间相互启发、不断传递, 最终将创新的火炬点燃, 迸发出极高的创造力。

(二) 创设情境, 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

如何让创新走进课堂?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因为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可以增强自信, 提高创新能力。

1. 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创造动机有着无形的推动力。课堂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与学的相互合作, 在相互合作中, 起主导作用的教师是人, 起主体作用的学生也是人, 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 教师要努力创设自由、平等、安全、愉快的群体氛围, 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1) 放下师者的架子, 做学生的“大朋友”。教师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 相互交流思想, 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真诚坦率, 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景。

(2) 勇于向学生学习, 诚恳接受学生的建议。知识更新日新月异,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 在很多时候生确实可以为师之师, 教师不要怕“丢面子”, 要甘心做生之生。

(3) 尽量减少对学生同一的约束和划一的要求, 突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地让学生探索、发现和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

2. 倾注激励情感, 形成挖掘潜在智慧的心理倾向。

激励是潜能开发的“催化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事实正是这样:教师能以兴奋的情绪、殷切的期待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 学生便能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和力量, 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从而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 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思路最简捷?”“谁的方法最多?”……来激励学生, 使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 敢于同老师、同学讨论, 从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老师要将“恨铁不成钢”变成“信铁能成钢”, 坚信“朽木也可雕”, 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发展, 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3. 提倡质疑, 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质疑是潜能开发的“航标灯”。发展智能, 培养创新意识,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19世纪初, 英国年轻的物理学家托马斯扬勇敢地对牛顿的“微粒说”提出了质疑, 才使停顿了100多年的光学理论得以发展。课堂上能启发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绝不自己提出, 变教师讲学生听为学生问学生答, 让学生自己把所学内容的感受和疑难提出来, 比教师提问有效的多。鼓励学生大胆地问“为什么”, 由疑而思, 由思而新, 追根寻底, 释疑求真, 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潜能释放出来。

(三) 改革评价方法。

在日常的学习和测试中, 要提倡解题思路有创新、学习方法有创新、参加实践活动有创新。教师在讲评作业或试卷时, 要对有创新的学生提出表扬, 使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形成班风乃至校风, 并促进全体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 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好坏、成绩优劣, 无不渴望得到教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及时捕捉每一个学生创新意识的闪光点, 并给予他们热情的鼓励和大力的支持。多一点赞美的话给你的学生, 少一点简单的批评与责备, 这样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 教师也会因此而拥有一个良好的心境。

三、结尾

潜能培养 篇5

打开学生的作文本,批改学生的试卷作文,不禁啼笑皆非。作文雷同率高,内容雷同、手法雷同、思维雷同……让人几乎难以感受到个性智慧的闪耀,空话套话多,严重脱离自我生活,学生作文成为一种应付,对课堂写作失去了兴趣和信心,胡编乱造,生搬硬套,模仿抄袭等现象极为严重。

面对在作文面前身心疲惫的学生,我陷入了思考:怎样一改学生写作的死气沉沉,给学生作文加点油呢?总结了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教训,我尝试了下列两条途径来发掘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第一、作文题目的吸引力:

在一次快速作文中,我布置了《我和恩师》这个题目,很多同学都把老师描绘成瘦弱,精干,温暖得像一位母亲,最终倒在了讲台上。似乎不倒在讲台上的老师就不是好老师。这似乎是同一模式的制成品,千人一面、千篇 一律、千腔一调的标准件,俗不可耐。思维内容的保守、思维空间的狭窄、思维质量的低下,已是作文中俯拾皆是的现象。但在一次偶然发现的学生的信件中,他们留下的文字却让我拍案惊奇,文字个性鲜明,鲜活生动,语言结实细腻而富有深度,简直是判若两人。这不能不让我反思课堂写作的误区何在?长期以来,尽管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评分标准中明明写着“有新意”的要求,但在具体的评估中往往因弹性较大、见仁见智甚至某种深层次“思想禁区”等原因的作祟而落空。“新意说”已成为作文教学中久攻不克的盲点。这就导致学生不但在写作体裁、形式和方法上“仿写”,而且在思维运作上亦不脱“仿写”之窠臼,习惯于亦步亦趋、步人后尘。

经过我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在写作的题目上各有取舍,发挥的水平大不一样。去翻看一下学生的作文本,会发现学生对不同的题目发挥的水平有所差异。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跟学生不同的环境,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我给每一位同学度身量衣,给每一位同学各出了一道跟他的生活很熟悉或他很感兴趣的话题,让同学们自我发挥。比如:我班有一个男生是网络迷,我给他一个题目《我的网络世界》。果然同学们一拿到自己的作文题目后,都欢欣不已,一改以前拿到作文题目时的沮丧。当这一批作文送到我的手中时,我自己也非常惊讶,原来让学生打开自己的思维,写出了平时在学校里不敢写的文章,表达的正是自己思维的真实面,它们因而显得神采飞扬。

每一个学生都有它的个性特征,作为教师,应该随时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为它的写作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写作的题目上,教师应该下些苦功夫,使学生在此中能自由徜徉,如此使学生确立真实和真诚的情感态度,不但可以纠正写作中心口不一、自欺欺人的恶劣倾向,而且能凭借文字而尽情“袒裸”万种心迹,形成千姿百态的情感形态和类型。

第二、作文评语的激励性:

教师在学生的作文本上的褒贬对能不能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尤为重要。翻看一下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评语很多:“感情不够真挚”“话题扣得不紧”“用词不准确”等。这样的评语很容易就把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抹杀掉。

我记得有人提过这样一个例子:有一名学生,曾写了一篇个性张扬的文章,自我感觉非常好。作文本发下来时,却发现老师只打了个不高不低的分数,另外符加一条评语。大概的意思是说不符合学生写作的要求。他看后很不服气,因而“很有个性地”在老师的评语后又写了一句“反评语”,为自己的文章“正身”。老师看后,在他的“反评语”后又写了一段评语,从评语的长度来看,她是绞尽了脑汁又竭尽了所能。尽管如此,她最终还是不放心,语重心长地与无面对面地交谈了一番。他经不住她唐僧似的苦口婆心,万般无奈之下只能点头,但同时,心里感到十分地压抑。这个例子不禁让人深思:如此压制学生的话,还谈何种场创造型思维。

如果老师能不受定势思维和条条框框的束缚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学生多培养、多鼓励的话,学生的个性特征会很好地培养出来,而不是被扼杀掉。每一位学生的作文总有它的优势在,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应该肯定它在这次作文中发挥得比较好的地方,教师也应该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优势。

我班有一个体育生是全年级中成绩最差的一个同学,他写作文连语句都写不通顺,而且经常要交不上来,我布置他写一篇《我和体育》,我在批改完他的作文后加了一句:“你的体育很棒,你的这篇作文也讲述的很有条理。”这个同学看完他的作文后马上对我来说:“老师,谢谢你!你是第一个夸我作文的人,我一定会努力的。”对学生讲一句鼓励的话,远比批评他的效果好得多。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保持自我的个性,不被周围的教师所同化,而且要在吸引学生学习的同时,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正所谓文如其人体现的正是每个作者独特的精神风貌。若是每篇文章都要给它加个条条框框,岂不是千篇 一律么?那又何必再浪费学生的精力去写作呢?发掘学生的个性是十分重要的。千万不要扼杀了它。

近年来,中考作文题越来越趋向人性、情感之类的话题,注重内心探索。同时话题更具开放性,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作文。比如中考作文话题“诚信”,就反映了一种社会现实,要求考生平时要“事事关心”,注意收集热点问题和相关的素材,有自我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更应该挖掘能激发学生的东西。

发掘学生的个性,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当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走出俗就要个性化,而要充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就要求异,以异出新,以异出奇,真正绽放出学生个性的奇花异彩来。走出旧有的教学模式,走向多元化的个性教学就势在必行。

作文即做人。它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语文水平影响很大,而且还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人格品质等多方面的问题。语文教师对于作文教学任重道远,必须对作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为教师自己加加“油”,为学生加加“油”。

培养创新意识 挖掘创新潜能 篇6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潜能;创新实践

挖掘创造力,培养创造型人才,既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创新,作为一种当今社会必需的能力,每一个学生必须着力打造。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当做首要任务。要求在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同时,高度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养。教育学生不要默守成规,要敢于质疑,不迷信;勇于探索,不畏难,在学习过程中努力打造自己的创新能力。

一、依托情境,点燃创新热情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这种潜能是可以开发和培养的,所以说创新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学校创新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营造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有如身临其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热情。

在教学中,我注意利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与学生共同探讨他人是如何提出方案,建立理论的,换位思考,能否会有那样的想法,以激起学生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比如,在学习“电磁感应”这节知识时,我重新演示奥斯特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能提出什么问题,能想到什么,在学生各种想法和问题中引导学生:电能生磁,那么磁能否生电,怎样才能生电,并告诉学生法拉第正是基于这种设想,经过十年不懈的努力,最终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让学生体会了自己能和伟人一样,能发现问题。伟大的发明并不是神秘不可及的,而是在自己身边,自己也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中,借助身边的生活原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阔思路进行创新实践,创新意识才会嫁接到学生脑海中,并得到不断强化。当然,学生提出的想法或做法不可能都具有可行性和实际意义,但对于其个人来说都是新的。因此,我总是给予肯定、鼓励,让学生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信心,强化创新的自觉性,这样定会激发出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借助实例,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在创新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顽强的、锲而不舍的甚至是冒险的精神。创新是在未知中求索,不可能一帆风顺,许多创新成果是经受了无数次失败和打击而在逆境中诞生的。在平时教学中,我注意结合教材给学生讲述有关科学家的事迹,感悟科学家探索的艰辛、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了加速度与合外力及质量的关系后,我告诉学生,牛顿得到这个结论很不容易,经历了多年辛勤劳动,做了大量的实验。告诫学生如果没有顽强的创新意志,再新颖的创新也会半途而废。相比之下,在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就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增强了学生战胜困难的决心。让学生体会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

三、捕捉生活,挖掘创新潜能

创新思维关乎一个人能否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小,是创新素养的核心。在物理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尽最大可能地拓宽时空,极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多角度、多数量、多层次全面展开的辐射型思维方式,是创新思维中最可贵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能克服常规思维的单一性、单向性,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流畅性。逆向思维是有意识地从常规思维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唱反调”。在一定程度上讲,逆向思维更需要勇气,需要树立创新无权威、创新无止境的观点。例如,在学习“力和运动”的知识时,我告诉学生,伽利略不轻信权威。为了证实重物下落不比轻物快的结论,他亲自登上比萨斜塔作自由落体实验。

四、回归自然,养成创新习惯

当学生掌握了一些物理常识后,总会在不经意间,在生活中寻求验证的原型。这时,我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动手的实践课题,要求他们到大自然中亲历过程,体验结论,自觉地养成创新习惯。在寻找客观规律的过程中,需要严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需要认真思考,及时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哪怕是极偶然的一个发现。否则就会与即将获得的新成果擦肩而过。例如,在讲浮力原理时,我告诉学生阿基米德正是由于仔细观察,才成为第一个发现浮力求法的人而载入史册。机遇总是青睐那些细心和善于思考的探索者。鼓励学生做个有心人,时刻不忘创新,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

五、创造机会,提供创新实践

上课时,我激励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从而由接受知识转变为发现知识,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平时的实验课上要让学生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提高动手能力。

我经常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组织物理兴趣小组。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研究。让学生根据问题要求自行设计实验,这样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增强科学研究的创造意识。而且学生学过的知识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得到综合应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和提高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只有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意识,挖掘学生积极创新的潜能,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打造创新素养,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如此,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在个人专业化成长的同时,也为我们的伟大教育事业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从而在漫长的生命历程中写上一个大大的感叹号。

创设有效问题 培养思维潜能 篇7

一、创设多题一解问题, 培养灵活思维潜能

众所周知, 多题一解问题是既能训练学生灵活思维潜能, 又能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发现能力, 并能训练学生在众多问题中建立联系的能力, 有效提炼出问题的核心的能力, 把本质的与非本质的问题区分开来, 又能由特殊到一般的能力, 使学生善于把具体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的能力等.为此, 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创设多题一解问题情境, 引导或指导学生, 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剖析和联想, 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 让他们从比较中寻找一类解题规律以及数学模型, 去开阔学生视野, 拓宽他们思路, 有效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和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当然, 我们还要注重书本知识,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 以不变应万变,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灵活思维潜能的目的.

例题:探索三角函数教学中,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灵活思维能力, 笔者设计下列一组问题:

1.已知tanα=-13, 求sinα·cosα的值.

2.已知tanα=-13, 求 (sinα·cosα) 2的值.

3.已知tanα=-13, 求sin4α·cos4α的值.

笔者要求学生在小组里, 进行自主探索研究, 学生在小组里通过仔细的化简, 他们分析发现, 这些三角函数的题型, 都可以用转化的方法来解决, 使学生沉浸在取得成功的喜悦里, 同时, 概括出解题策略和方法, 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及探究知识的欲望,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灵活思维潜能.

二、创设适当问题情境, 有效培养思维潜能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 有效的问题能很好地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并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意识和兴趣, 能引起学生独立思考、亲自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或进行阅读自学, 使学生能坚持不懈地学习, 变“苦学”为“乐学”,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达到快乐学习, 把学生思维潜能发挥到最佳状态.为此,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再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 适当地创设挑战性问题情境, 这样丰富多彩, 具有新异生动的教学内容, 会极大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同时再适当启发诱导他们进行猜想, 认真思考问题, 让学生去领悟知识形成过程, 使学生的独创性思维起到推波助澜, 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潮迭起, 这样会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探索、开拓、创造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探索《集合》教学中, 为了有效培养思维潜能, 笔者创设下列适当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进行探索研究.首先,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问题:

1.我们怎样理解概念中“指定”两字的含义?

2.概念中的“对象”是指什么类型?

3.常用的数集有哪些?你能举出例子吗?这些数集分别用怎样的字母来表示?

4.集合元素之间存在着怎样关系?你能说明吗?

5.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特征?怎样解释这些特征?你能举出例子吗?

由于笔者设计问题由浅入深, 解决问题空间广阔, 因此, 学生在小组里看书, 非常积极主动, 讨论、交流、发言很好, 有效地加深学生对概念的深刻理解, 并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潜能.

三、创设实践操作问题, 培养实际应用潜能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结合教学内容, 进行创设实践操作问题, 激发学生进行师生互动, 有效促进他们积极参与, 在参与中去体验、去发现, 让他们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去体验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乐趣.同时在实践操作活动中, 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对实践操作提供的信息, 实行动态处理, 变静为动, 促进学生学习, 培养他们交流、合作能力, 进而去认识知识, 发展其个性, 便能大大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成效, 真正实现学生在体验中, 去领悟数学知识、学会想象、学会创新.

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篇8

一, 培养学生的创新胆量

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 因此*只有在民主, 平等, 和谐, 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产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才有创新的胆量)

-.在课堂上创设和谐, 平等的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向传授活动*使课堂气氛过于严肃紧张*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尽量创设和谐, 民主, 平等的课堂氛围*并努力转变角色*由过去的权威教授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钻研问题的.大朋友/)

#.在课后做学生信任的朋友) 在课堂上*教师要做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的.大朋友/*课后要做学生信任的知心朋友)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 性格特点*经常与之交往谈心*通过交流去影响和感染他们)

二, 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教师要抓住时机*逐渐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让学生想创新, 爱创新, 能创新) 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好奇心, 求知欲望都很高*教师要努力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时*教师不应该马上加以否定*而要高兴地提出表扬*然后再让他们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 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

-.展开想象*萌发学生的创新灵感)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 多方向的思考*从而使其展开丰富的想象)

#.动手制作*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证明*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拆一拆/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注重练习设计*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练习是巩固新知, 训练思维, 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设计一些开放性, 探索性, 综合性强的问题*并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直觉思维和想象思维)

) .一题多解*灵活思维) 课堂教学不只是为了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因此*教学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思考的束缚*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判断和理解)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名伤病员住在王大妈家*王大妈存有# (个鸡蛋*还有一只一天能下一个蛋的母鸡) 如果这个伤员每天吃两个鸡蛋*算一算*王大妈家的鸡蛋能使这名伤病员连续吃几天+/学生正常的思维过程是-# (个鸡蛋可以吃- (天*- (天内又下了- (个蛋*- (个鸡蛋又可以吃&天00这样算下去*最后得出可以吃# (天的答案) 但是*这样计算不仅麻烦*还容易出错)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个角度去思考-把每天吃#个鸡蛋改为每天吃原有# (个鸡蛋中的-个和每天母鸡下的鸡蛋中的-个*这样马上就可以得出可以吃# (天的答案)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会对知识的探求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例如*教学规律-两个数的和加上这两个数的差*结果是较大数的#倍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今天老师特聪明*你们随便说出两个数*老师马上可以说出它们的和加上它们差的结果) /学生们怀着疑惑的心情纷纷出题*教师都能正确回答*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瞬间被激活了) 此时*教师再和学生一起分析, 思考*学生很快就理解并掌握了该规律)

四, 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

激发音乐潜能培养音乐能力 篇9

关键词:欣赏,活动,环境

音乐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并且音乐能力可能比其他任何一种能力发育都要早, 因此对于幼儿来说, 他们天生就有热爱和探索音乐的倾向, 而这种对音乐的自然倾向由于后天不合理的培养, 绝大多数没有办法继续保持。当前, 有许多教师已经开始认识到了培养幼儿音乐能力的重要性, 开始着重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那么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呢?

一、陶冶情操———帮助幼儿学会欣赏音乐

教师要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首先要做的就是对幼儿的听觉尤其是对声音的敏感度进行经常性的训练, 因为声音是音乐欣赏的基础;其次, 我们要对组成音乐作品的各种要素、因素等进行详细地分别, 将这些因素慢慢地渗透到教学的分析和讲解之中, 以此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知程度, 要实现这一目标, 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音乐教学实践之中, 帮助幼儿从积累点点滴滴的音乐鉴赏经验开始。幼儿对音乐的欣赏当然也不例外, 教师要想让幼儿学会欣赏音乐, 教会他们音乐的表现手段是非常必要的。在日常音乐教学中, 教师要学会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慢慢向幼儿渗透、介绍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段, 并结合幼儿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以及他们现在的音乐鉴赏水平, 选择合适的教材, 培养幼儿基本的音乐鉴赏能力。例如, 在教学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组曲《动物狂欢节》中描写《大鸟笼》的音乐时, 这段音乐主要阐述了许多美丽可爱的小鸟在笼中翩翩起舞, 欢快歌唱的情景。节奏欢快活泼, 好像看到了小鸟高兴地互相嬉戏、玩乐的情景, 这段音乐使用了二度颇音快速重复, 其力度随着音乐旋律的下行有所减弱音色非常明亮, 这是使用长笛与钢琴进行合奏,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小鸟的活拨可爱, 左顾右盼的调皮情景。整段音乐的和声十分紧凑并且有很强的规律, 用大调表现了欢快、活泼的音乐形象, 音乐的各种表现形式在现实生活中都有其相应的客观依据, 例如雷电、暴雨、小鸟的叫声、汽车、火车的声音等等, 音乐语言来源于各地方言的语调和民歌, 而后通过音乐家运用巧妙的表现手法进行多次的艺术加工, 形成耳熟能详的音乐歌曲。教师教会幼儿欣赏音乐的目的, 就是要引导其通过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去理解音乐作品的形象。

二、搭建平台———举办多种音乐活动

音乐是兴奋的语言, 它能让幼儿感到身心愉悦, 这是其他任何艺术形式都无法比拟的。在课堂上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 在活动中, 针对各种类型活动的特点, 想方设法为幼儿创造与其他小伙伴相互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 使得幼儿在充分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快乐的同时, 进一步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美妙的音乐是声、音、形相互结合的产物, 它可以让学生随着音乐快乐地歌唱、尽情地舞蹈, 在平时举办的歌唱活动中, 教师灵活地依据歌曲教材, 巧妙地设置场景, 引导幼儿进行合唱, 借此把音乐所要表达的信息与要求传递给幼儿, 让幼儿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 可以互相交流合唱的感觉, 通过轻松愉快的气氛, 让幼儿可以感觉到合唱的新鲜、快乐。在韵律活动中, 教师通过引导幼儿跟随着音乐欢快地进行游戏, 使幼儿在充分自主的状态下选择自己喜欢的同伴, 相互之间进行合作表演, 并且一起分享“宝贵资源”。在打击乐的活动中, 教师根据乐曲的特点灵活地引导幼儿指挥、独奏、齐奏, 让幼儿可以分享合作的喜悦, 了解自己是乐队不可或缺的一员, 不能因为自己而影响乐队的小伙伴们, 总而言之, 多种多样的音乐活动为幼儿们提供了许多相互合作表现的机会, 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挖掘。例如, 在举办歌唱活动《小熊过桥》中, 在幼儿已经学会了唱歌的基础上, 教师改变幼儿演唱的方法, 让他们相互之间合作演唱, 即先分角色演唱再合唱, 让一部分幼儿充当小熊的角色, 即唱歌曲的第一段;让另一部分孩子扮演熊妈妈, 唱第二段, 最后再一起合唱。再在这个基础上让幼儿进行合作表演, 教师要求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找一个小伙伴, 自行商议角色的分配问题, 而教师则给幼儿提供游戏的空间, 引导他们自己创造角色动作, 鼓励幼儿进行自主表演。

三、激发欲望———创设音乐环境

日本的一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曾经说过:“不管某种语言的发音、结构多么复杂, 幼儿都能够很好地掌握自己的母语, 原因在于幼儿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下, 由此我们应致力于为儿童创造一个像学习本国语言—样的学习音乐环境。”因此, 幼儿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幼儿创设一个美妙的音乐环境, 例如, 教师在早晨、午睡、吃饭前都让幼儿听一些旋律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及乐曲;在教室专门开辟出一个音乐角, 为幼儿提供DVD、光盘、打击乐器让幼儿在自设的小舞台中尽情地表演, 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全面提升幼儿对音乐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另外, 为了让幼儿的音乐能力得到更高的提升, 教师通过家长会的时机, 加强与幼儿家长的交流, 引导家长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让幼儿在家中就能体会到轻松愉悦的音乐环境, 并让家长充分利用家庭中的有利资源, 如音响设备、电脑等, 让幼儿可以更多地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

从培养兴趣入手开发学生潜能 篇10

一、教师引导和激发学生兴趣

要利用兴趣来开发学生的潜能,首先要发现学生的兴趣所在,课堂内外细致的观察是发现学生兴趣的重要切入点,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中给予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以此进一步观察发现学生的兴趣集中点。中学生虽然兴趣广泛,但社会阅历有限,生活经历相似,所以兴趣点相对集中,教师可以从这些相对集中的兴趣点入手。

要培养学生的兴趣,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精湛的教学技巧,高昂的教学热情,简洁幽默的语言,紧凑协调的课堂节奏,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这一切无疑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教师专业魅力的体现。这种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不断获得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从跃升到自我否定,通过不断的自我否定实现自我的超越与发展。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典范。“身教重于言教”,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不断健全和性格日趋成型的重要时期,教师刻苦钻研、锲而不舍、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教师如果言行一致,则具有人格感召力,学生才会从内心信服,才乐意学习,这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应转变学生观。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是多方面的,每个人都是某个智力方面的优秀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就能在自己的特长方面取得成功,从而促进整体的发展。

二、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强化

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兴趣倾向。要让学生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就必须有一个基本前提:兴趣倾向必须是健康向上的,失去这个前提任由学生兴趣自我发展,很可能会使学生误入歧途。

其次,要把学习的兴趣转化为学习的欲望。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欲望。兴趣能够为学习提供激情,但激情往往是不持久的,因此要把兴趣带来的学习激情持久地传递下去,就要努力把求知的兴趣转化为求知的欲望,由此产生和确立学生热切希望学习的情绪状态。例如初三新开设了化学课,第一次上课教师向学生展示神奇的化学实验,的确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但这种兴趣能否转化为求知欲望就取决学生学习能否持久,这就是很多学生在第二节课上就变得毫无生气的原因了。

再次,要增强学生的成就感,稳定学习兴趣。心理学家通过实验证明,学生在获得多次成功体验后会激发学习兴趣,成功是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会使学习兴趣持久地保持稳定。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使学生成为成功者,使他们内心生成自信。成功越多就越易于产生成就感,而成就感越强,学习兴趣就会越浓厚。

上一篇:伤椎椎弓根置钉下一篇:企业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