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2024-08-29

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精选十篇)

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1

学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写成什么文字。”荀子在《劝学》中说:“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积累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和习惯。没有生活积累就没有写作的素材, 学生作文将无话可说, 无事可叙。没有语言积累, 学生作文将是“茶壶里面装饺子——有货倒不出来”, 内心不能表达, 内心有情有感不能抒发。因此, 让学生学会习作的首要条件, 就是教给他们学会积累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的各种书籍, 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 无论是古代的, 还是现代的, 无论是文学读物, 还是科普读物, 也无论是中国作品, 还是外国作品, 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 越广泛越好。在平时的学习中, 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摘录本, 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 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 随时积累写作素材。另一方面, 文章是生活的反映, 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

作文教学要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深刻了解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 从生活中提取写作材料, 才有可能写出有思想有真实情感的文章。教会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中寻找素材, 广泛积累, 多彩多姿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是作文素材的丰富源泉, 让学生把他们自己做的、想的、玩的写出来, 就能帮助学生摆脱“无米之炊”的苦恼。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多了解社会, 多接触大自然, 组织参观、游览, 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这样, 使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 而且见多识广, 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所以,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中要树立大语文观, 带领学生走向自然, 走向社会, 观察和体验生活, 注重学生的生活积累。要求学生广泛阅读课外书籍, 多读书、读好书, 获取间接经验, 积累语言。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2

发布者:陶晓红发布日期:2010-12-30

陆游曾说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可见,积累素材的重要性。然而,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却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教师皱眉头”的现象,作文教学的效果便如同“钝刀子割肉”,耗时却不奏效。造成学生思路不畅,无法迅速展开的的原因是他们平时不知如何积累写作素材。那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让学生有话可述?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成对写作素材的积累。

一、在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面对瞬息万变的日常生活,时时睁大眼睛,带着一颗敏感的心灵,生活中自然而然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有一定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还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于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文的过程是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创造和审美的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让学生写好作的前提是要让他们学会热爱生活。古人云:“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惟会心者知之。”然而即使是丰富多彩生活世界,也常常让学生们觉得无新内容可写,他们没能是生活的“会心者”,就生活而生活,缺乏感悟,缺乏想像。必须培养锻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指导他们去领略山川草木、碧海青天、风雪残月等美景;感受喜怒哀乐、七情六欲等真情;挖掘世事变迁,物换星移的真实。引导他们以健康、广泛的志趣积极乐观地投入生活,有意识地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感性知识,并时时联想、比较、分析、筛选、综合,学会用理性、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以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而观察生活是熟悉生活的重要方法,是取得写作材料的重要途径。鲁迅先生在一封谈论写文章的信里写道:“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看到一点就写一点。”这里说的“多看看”就指要多调查,细心观察。观察时要“五官参与”,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以至认识到生活事件的本质和意义。让生活素材如一幕幕镜头在脑中展现,凭自己选用。教师还可为学生创造趣味的、充实的学习生活环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还可以带学生去参观、访问、采访。从校园内引向校园外,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有了亲身体验,内心感受,真情实感,为写作提供了实实在在的素材。写作自然能信手拈来,兴趣倍增。

二、通过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写作不仅需要来自生活的直接经验,而且需要大量的丰富的间接经验。阅读的过程是吸收间接经验、积累语言和形成语言的过程。叶圣陶把阅读与写作比喻为“吸收”和“倾吐”的关系。不吸收丰富的营养,就写不出好的文章。通过读书,不仅可以积累知识,因为书面材料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可以比观察获得更广泛、更丰富的材料;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提高认识,更可以积累语言。阅读是写作的基石。教师要想指导学生把作文写好,就必须让他们的脑中储存有足够丰富的词汇和语言,“原积”才能得心应手的“薄发”。

阅读积累的第一种途径就是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是以教材为底本的在课堂进行的师生共享的阅读。教材所选的篇目是久经考验的美文华章,是作者长期对生活、对社会进行观察思考后的结晶,是深刻思想性与完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只要作一番整理归类,不少内容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真所谓是“就地取材”。相比较于课外阅读,语文课本是最直接、最简单获取、积累知识材料的来源,更具实效性、针对性、交往性。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内阅读的教学设计中大胆创新,不拘一格,既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挖掘精华,又要让他们做到学有所获,做到学有所悟,学会积累,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手法,在掌握后到运用,在模仿中创新。让课内阅读成为学生写作的又一现实性资源,唤起他们写作的情感。

而阅读积累的另一重要途径便是课外阅读。如果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课本的学习上,终究会营养不良。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转化知识,让读物中的语言材料为己所用,增强自己的语言底蕴。引导学生去正确面对纷纭繁杂而又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为势在必行。

首先,应当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学好一切课程的动力。对学生而言,有了阅读兴趣,才会步入阅读的殿堂,才会努力寻找阅读机会,得到阅读满足,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教师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课外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促进大家多读书,争相读好书,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也可以言传身教,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指导学生制定课外可行的阅读计划,选择适合的课外阅读的书籍。制定可行的课外阅读计划应该包括阅读的目的、要求、步骤、方式、书目,以免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做到一个阶段一个阅读目标,循序渐进。而选择课外阅读书籍应力求广泛地阅读,要有一定的面和量的积累;同时要有选择,力求质的突破,要选择思想健康、文质兼美、知识性强的读物,可以是名人名言,历史故事,名人轶事等,也可以是文学作品,特别是名篇名著,也可指定一些对写作技能有益的书刊杂志,反映学生生活的精品和流行的好作品,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

再次,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学会阅读。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教师应教会学生精读、略读、浏览。这三种方法各有用途,可根据阅读内容和阅读需求来确定阅读方法,通读时应以略读为主,知其大意;遇到枝叶性的章节,应以浏览为宜;遇到精彩片断,加以精读,反复吟咏、玩味,并圈点、记录。这样才既有速度,又有收获。

最后,督促学生完成读写任务以及平等地开展有效的课外阅读评价。要让自己思如泉涌,就必须勒“磨”笔杆,在阅读中力求学生注意圈、点、勾、画以加深印象,摘录下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子,积累下富有哲理的段落。教师还应重视指导学生将心中所感,付之笔端,成为读书心得。这样既能强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能加深对精彩部分的记忆,实现以读带写、以写促读的良性循环。同时根据制定的课外阅读计划,不失时机地开展课外阅读的专题和评价,使学生在交流和评价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交流时内容可以多样化:可以对作品的主题、情节等谈体会,说看法;其次,评价的主体要多元化:既可以师评,也可以学生互评,在此基础上,教师以“平等首席”加以指导、点评,并为学生修改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建议。这样,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利用网络资源积累写作素材

网络已经逐渐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投入到网络这个环境中去探求教育教学的新途径。笔者认为互联网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的更多更快。多媒体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资料,引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学生鼠标轻点,大千世界便函尽在眼前。网络中的“图像”可以作为写作的基础素材;“声”可以创设情境,陶冶性情;“文”可以给予学生范例、提示、启发„„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教师可充分利用网络的形象直观性,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也可利用网络的共享性,引导学生把网上阅读到的优美词句、精彩段落“粘贴”到自己的“写作素材库”,并引导他们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见闻感受也记入“写作素材库”,并定期地进行分类、选择、整理;还可利用网络的交互性,欣赏习作,把自己的“写作素材库”与与同学进行交流,相互补充,去伪存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这样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作文教学,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资源共享,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速度明显加快了。

教会学生怎样积累习作素材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积累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之所以感觉习作课没趣,作文难写,归根结底还是写作素材积累不够。学生不会积累习作素材,也是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习作指导时遭遇到的难题之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教会学生积累习作所必需的材料,帮助学生养成随时积累素材的习惯,培养学生甄选习作素材的能力,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才会得心应手,轻松自如。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怎样指导学生寻找、积累作文素材,进而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呢?笔者是这样做的。

一、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学生的生活是最真实、最珍贵的习作素材。教师应指导学生注意多观察、思考、归纳,将真实的生活整理成他们作文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先将观察的方法教给学生,鲁迅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学生接触到的各色人物、所经历的各种事件、所欣赏的各样景色,都可以成为学生观察的目标。教师要耐心指导学生如何确定观察目标,然后再进行方法指导,如:看人要看外貌、观动作、听语言、察神情;观景或写四季交替、或按游览顺序;看物则从上到下、由表及里……观察的方法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选择出最适合的方法。

二、从好书中选取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的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教师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扩展阅读量开阔眼界、积累语言、提高对事物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我们所学的初中教材选取的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并及时进行练笔。如:学完《春》《济南的冬天》,可让学生练习写景;学完《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可带领学生练习写人……总之,要用好我们手中的教材。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古今中外、文史科普,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美文,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多读。在读的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随时积累习作素材,好词好句、优美段落、名句名段,不仅要指导学生随时进行记录,更要指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整理,随时为我所用,将之应用到习作中。

三、向同学借鉴素材

学生们的习作虽然比较简单,但却是他们所熟悉的生活的再现,教师应注意上好习作讲评课,选取优秀的习作让学生进行学习借鉴,借鉴同学的描写手法、借鉴同学的表达方式,在相互借鉴的过程中获得提高。

当然,指导学生积累素材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时积极投入,学生积累素材、尝试作文的兴趣就会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也就随之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李白坚.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教会学生习作素材的积累 篇4

一、教会学生运用观察手段积累作文素材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 是小学生写作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能力, 尤其对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1. 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 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 用耳朵去听, 还要用脑子去想.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和事。如我在要求写美丽的校园时, 就让学生先观察校园景色, 感受校园的美, 学生写是就有话说了。写我的老师时, 就让学生观察老师一天的工作形迹, 把你感受最深的一幕写下来。

2. 指导学生通过实物观察。

学生凭空想象, 是写不出真实感人的作文的。因此, 引导学生观察时, 也可以把观察的实物引进课堂,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也可以边观察。边思考。边表达边练笔。如有一次在写植物时, 我把学生带到校园里, 望着花坛里各种植物, 学生个个高兴的不得了, 我乘机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按照由上而下的顺序观察它们的茎、叶、花等各部分, 再引导学生观察颜色, 形状等特点, 通过仔细的观察, 教师及时点拨, 学生入门了, 上路了, 有东西写了。这次作文完成得很好。

(三) 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如, 参观流动科技馆、运动会、新年书市、升旗仪式、班级小组评比、阅读节活动等。在活动中让学生多观察, 教师一定要到现场指导, 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场面、情景等, 然后, 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 使学生能准确的把观察到的东西写下来。这就养成了学生仔细观察, 捕捉观察素料, 认真思考的好习惯, 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二、教会学生主动地从实际生活中积累

多读、熟读, 广记这是积累写作素材的有效方法。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既是事实, 又是法则。教师要引导学生们走向社会, 走向大自然, 让他们在更大范围的实践中, 学会全方位地接受信息并养成认真思考的品质和习惯。所以, 我们要解放学生, 到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去放飞“小鸟”, 充分利用多种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全方位的感触, 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没有记忆一切都是空话, 在积累写作素材时, 除了要观察体验外, 更为重要的是形成记忆。为此, 教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如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等。对于学生摘抄的内容, 教师可采取点名背诵、同组互背等方式, 让学生摘抄的内容牢固地储存到记忆的仓库里。当然,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经常谈读书体会, 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得到感受。

三、教会学生坚持写日记中积累

学生通过写日记, 懂得了更加细心地去观察周围的事和人, 他们的思想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可以得到良好的自我锤炼, 对生活、对身边的人、周围的事物, 甚至是新闻的关注, 了解国内外大事件, 让学生可以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关爱。日积月累, 学生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就积累了素材。而这些素材就成了学生写作的后备力量。学生用这些素材充实写作内容, 再也不用东拼西凑, 所以, 说培养学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周围生活的敏锐观察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迅速地用语言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 所思所感。如邹育丞写长寿的古镇, 开始写出来是跑面的, 粗枝大叶, 没有生动的细节, 后来指导他带上笔记本再走进古镇, 有意识去深入了解感兴趣的景点, 老师提供一些描写古镇的相关的好词, 他的日记变成了一篇精彩的习作。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美, 生活中处处存在动人之处, 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处处可见, 很多就在自己的身边, 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 勤于思考, 注意积累, 加上老师对学生的日记点评, 帮助学生归纳其主题。如徐子淇的《一个拥抱给我的帮助》, 蔡林佑的《可爱的苍鼠》, 每天将自己感受深刻的事写下来, 老师作简单的评语, 好的材料集体交流、表扬, 学生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提高, 也一定能写出最美的作文。

四、教会学生大胆想象中积累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造, 没有联想就没有创新。因此,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 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 进行积极地思维, 展开丰富的联想, 从而在脑海中生成种种画面。学生在习作中的想象分为细节想象和组合想象。细节想象, 就是根据一定的生活环境, 在头脑中对特定事物所进行的细致描绘;组合想象, 就是根据多种事物的表象塑造自己头脑中对特点事物所产生的形象。如看图作文、扩写、缩写、想象描绘都是少年儿童把自己的愿望和理解加以具体化的一个思维过程。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事物的再思考。学生对熟知的事件往往觉得无法入手。这时, 教师应充分启发学生, “勾引”出他们的记忆资料, 把内存信息转化为语言。例如, 写《小木偶有了所有表情后》为题的文章, 教师如能逐一提示就更好, 小木偶会有哪些奇遇?他会找回自己的背包吗?最后结果怎样?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 他们在脑海中就会有许多的感性材料, 在写作时才感到言之有物。

怎样指导三年级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5

金福园小学:黄秀群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我想作文也是如此。有位文人说过“功夫在文外”,要想写好作文,最基本的当有作文素材。积累素材的基本方法当是观察和阅读。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之说,今人应该也是如此吧。“行万里路”是说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仔细察看人、事、物而获得的第一手材料;“读万卷书”是讲经过阅读或观看他人对社会的观察后形成的视听材料而获得的第二手间接材料。要想积累丰富而翔实的写作素材,就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方法。

首先要做到有备。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对周围的人、事、物和各种现象要注意,要留心,不能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否则,平时再熟悉的,作文时也可能成为陌生的,或者写得不细腻、无感情、不动人。观察后要勤作笔记,将生活中的闪光点或灵感闪现之处记录下来。

观察要有序。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组织、发展顺序,对不同的事物采用不同的观察顺序;或由远及近,或从上到下,或由外到内,或从整体到局部,或从开端到结局,或由具体到抽象,或由主到次。

观察要细致。在观察过程中,不仅了把握事物的大概、整体轮廓,更要看清事物的全貌、细微之处和变化发展,了解把握其枝节。

观察要抓住重点、特点。要根据自己观察的目的确立重点,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事物会因自身因素或外在条件而在不同时间、地点和情境下显现出不同的特点,观察不仅要把握其基本条件下的特点,还要抓住其在特定情境下的特点。只有这样,在写作时才不会千人一面、万人雷同。如写雨,春夏秋冬季的雨是不一样的,即便是同一季节的雨也是千差万别的。只有抓住了雨的特点,才能写得形象、逼真动人,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阅读要有计划、目的。日常看书要有一定的针对性,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切不可漫无边际、毫无目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同时边读边作笔记,以备日后查找。阅读既要兼顾广度,还要注意深度。

材料要分类。不论是自己亲身获取的,还是通过视听获得的,都要对其进行整理、加工,按照自己的习惯分门别类、归档。

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6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也。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社会,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观察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物和事物。随着写作的素材不断地输入,学生在写作时当然也就有话可说了。

如:我们地处农村,春天,果树开花,可以布置学生跟随父母到果园看一看、闻一闻,再把感受写下来;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再次跟随父母到果园,把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的记录下来;冬天,雪花纷飞的时候再一次来到果园,学生会浮想很多,感受很多。

记得有一次,秋天到了,家乡到处呈现一片丰收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写好秋天,我把学生带到家乡的大山,站在高山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心观察,可以倾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可以触摸,可以作诗,可以画下来……学生完全被美妙的丰收景象陶醉了,观察之后,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有了真实素材,写出的作文令人惊喜,一篇篇活生生的家乡风景跃然纸上,实在令人惊喜。

2、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有利于积累材料。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如:班上有一部分学生课外活动要参加体育训练,短跑的、跳高的、跳远的、发垒球的,亲临现场,引导学生观察训练时老师传授了动作要令后,自己在单项训练时的动作、神态、心里想的,某一次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神态、心里想法又是什么,总结了经验,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神态、心里想法又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几个来回,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了,写话时再不是愁眉苦脸了,眉头舒展了,语言也丰富了。

(二)、大量阅读更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大量阅读有两个功效:一是通过阅读感知语言材料,积累词汇和语句,学习他人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二是通过阅读感知文章整体,借鉴他人谋篇布局的写作技法,积累写作知识。为此,在进行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积累语言材料

阅读不同类别的文章,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和积累语言。仅以三年级下册《松鼠》一课为例,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将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的。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打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这一段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学完后可以让学生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件小事情,如晚学、洗手…….学生有这样的例子仿写,学生写来不觉得困难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随时随地把好的词语和句子摘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翻阅,是丰富自己语言仓库的好方法。如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中四字词语的积累,在理解了词语意思后,可以让学生选择几个喜欢的词语写一段话,在积累中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2、积累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在阅读文章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在感悟文章外在的语言美和内在的情感美的同时,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并巧妙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样就能既巩固课文知识,又能写出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如学习《颐和园》,在“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环节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进了、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课后安排學生观察校园运用学到的移步换景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写篇日记,学生都能尝试运用移步换景的词语来表达。

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7

积累素材要重视课堂内外相结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文化源于生活, 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和真实情感。但“闭门造车”往往是造成作文教学质量低下甚至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清楚地认识这一点, 但又是最有意无意地忽视的。语文综合活动的开展, 受时空的限制较大, 且收效不太明显。有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写作是有非常大的帮助, 但费时费神往往又使教师们望而却步。在教学问卷调查中, 很多学生反映, 一年来, 他们上课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室。“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鉴于此, 我让学生成立语文学习小组。利用每个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的主题活动, 让学生走出学校的语文教学课堂, 走进社会, 感受生活的光与影, 体验生命的表象与本质。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让世界充满爱》, 其中, 三项主题活动分别是“关爱每个伙伴”、“同在一片蓝天下”、“人人都献出一份爱”, 前两项活动其实是让学生对身边 (包括学校和社会) 的同龄人及弱势群体的关注, 了解他们的生存状态:正面临什么困境、遭遇到哪些挫折、对生命存在怎样的价值观、心态如何……从而引发对人性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人人都献出一份爱”则可以结合5·12汶川大地震及前不久台风“莫拉克”对台湾的重创, 让学生通过上网、阅读报刊杂志、收看电视节目等方式, 了解天灾人祸对人类的伤害, 对家园的摧毁。了解受灾民众在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坚强, 人类对受灾民众的大爱, 此外, 还可以了解地震、台风等天灾的形成及预防……而学生的活动成果可以用多种形式展示。比如, 可以组织课堂让学生交流感想体会, 可以办主题报纸, 可以利用班上宣传栏展示……通过一个个综合性学习, 使学生走出课堂, 贴近社会, 探索生活的本质与表象, 从而进行作文时便不再无话可说、无病呻吟。

一、注重积累素材

作文如建筑, 除了有设计蓝图外, 更少不了合适的材料。本人认为, 在作文教学中, 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让每一位学生建立写作资源库。在这个宝库中有各式各类的素材。这样, 在写作中, 尤其是在应试作文中方能信手拈来, 思路清晰, 行文流畅, 情感更为丰盈。

而这个写作资料库除了有写作素材外, 还包括语言资源、态度等无形资源, 在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前提下, 我们应该让学生多练笔。“凡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 务先博观。”写日记、周记是一种非常好的途径, 而写日记、周记活动, 并不是简单的布置, 它还需要进行写作指导, 引导学生贴近生活, 捕捉写作灵感, 因时、因地、因事而作。生活并不缺少美, 而缺少欣赏。而写日记、周记让学生有一双发现的眼睛, 看得到生活处处有“事”和“情”。日积月累, “日记、周记是个写作资源库”。前段时间, 我校将旧校区的芒果树分给各班打理和让学生自主分配果实, 这不但是一种德育渗透, 也为我们学生提供写作的材料。与其他班果实累累相比, 本人所教的班分到果树的果实寥寥无几, 我特意去点了一下, 才十只芒果。这个时候, 我们学生各抒己见, 探索原因。我觉得, 此时是写作教学的绝佳时机, 立刻以此为题设计了一堂作文教学课。结果, 有学生写调查报告“为何它不结果”、有写想象作文“十只芒果的命运”, 有写散文“站在十只芒果树前”, 也有同学收集班上同学的意见后发表“严正声明”, 连平时不甚写作的后进生也能较为完整地写出活动的前因后果, 发表意见。隔了半个月, 有八只芒果舍树而去, 化作秋泥。为此, 学生有对无情离去的芒果黯然神伤, 我觉得此时是写作教学的一个黄金机会。这次, 我设计了一堂当堂作文课, 训练学生对素材的选择能力和现场作文的能力。

二、互批互评, 互学互进

当今, 合作不单是一项能力, 更是一项素质。作文教学亦可以使用合作学习方式进行, 为何?道理非常简单, “众人拾柴火焰高”, 集体的智慧铸就精彩的思想。组织学生进行互批互评作文的活动就是一种体现。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互相批改作文的教学活动。子曰:“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通过互批互评, 学生就能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作为写作一方, 都想将自己的才能展示出来给同学看, 而作为批改一方, 在批改活动中最起码会认真对待, 努力去发现同学的优点, 并在阅读中获取到这些写作资源, 而且他们在教师的适当指引下了解作文的评价标准, 在习作中有意无意地在作文评分标准指引下去写作。根据心理学的论述, 成就动机源于人的心理需要, 学生互批互评是调动学生写作动机的一种教学策略。

三、正面肯定, 发现亮点

有教育家曾说过:天才, 是成功次数最多的人。用这句话作为作文教学的指导思想, 本人认为它要不得。实践证明, 作文教学最忌的是机械地重复, 如这样, 徒增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教学效果是不理想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 为什么学生不乐意去写作?对一个初中生来说, 完成一篇作文需要一到两个小时, 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大量的付出, 从经济学角度来算, 与其他学科作业相较而言, 写作应该要获取更大的收益。而这种收益, 对学生来说, 最浅层的当然是“作文分”, 是否合格或优秀。作为批改者, 如果给予他们只是以上这些东西, 是“吝啬的”更是“不公的”, 不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所以, 在批改作文中, 教师努力寻找学生习作中的亮点, 以各种形式将这些信息反馈到学生个人或集体中去, 而这些优点亮点或许他们还不曾觉察到的。让师生一道分享他们的劳动成果的甜美, 享受到成功之喜悦。或宣读表扬或课堂上朗读或黑板公示或推荐到班外, 等等。这些都需要语文教师踏踏实实地开展。在引导辅导学生写作中, 最重要的是以人为本, 以兴趣为牵线,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教学手段更为灵活多样, 教学内容更为生活化、丰富、人性化。

语文教学目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 让学生“我手写我心”, 让学生乐于表达, 增强学生的写作成就感和自信心, 而学生写作热情的背后, 是教师们辛勤的指导引导。努力让学生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引导他们去选材构思、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努力让作文教学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中, 扎根于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 让学生感受耕耘过程, 享受收获的果实, 才会真正在作文教学中取得实效性。

参考文献

如何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篇8

一、重视阅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 写作是倾吐, 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 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叶圣陶先生指出了阅读与写作之间极为密切的关系。阅读对于写作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可以为我们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与写作经验, 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修辞方法等等;写作对阅读也有一定的影响, 即写出的作品要符合阅读心理, 能够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要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 “双剑合璧”, 才能促进学生写作水平、阅读水平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 大量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阅读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古今中外的文学大家的创作生涯中, 阅读同样贯穿始末。因此, 我们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主要包括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两部分。

1. 课内阅读。

主要是要运用好教材。教材在文章的选取与编排上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与阅读水平, 可以说篇篇经典, 都是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最好范本。我们要利用教材上所提供的优美文章, 让学生展开深入的阅读。在学习时我们要改变以往枯燥的讲解分析式阅读, 不仅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 还要有阅读的空间。对此,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个性化阅读的理念。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以主观意愿来代替学生的阅读与判断, 而是要为学生搭建桥梁, 带领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让学生能够将文字与所描写的人物、景象、场景等联系起来, 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产生更多的深刻见解与感悟, 实现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

2. 课外阅读。

新课改非常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这是新课改所提倡的开放式大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着明确的规定。我们要在搞好课外阅读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有着内容更为丰富、题材更为广泛的阅读材料。我们除了要利用好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之外, 还要发动学生, 让学生来推荐自己所读过的好书籍, 在学生之间进行书籍的交换阅读, 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手中的课外书籍。

(二) 学会鉴赏

对于写作来说阅读至关重要, 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阅读的数量并不能直接决定着写作水平的高低。我们要读好书, 好读书。阅读不是盲目的, 而是要有选择的, 要学会鉴赏, 掌握阅读方法。如果只是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对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太大的帮助。也就是说阅读不仅要有量的保证, 更要有质的保证。要让学生掌握方法, 学会鉴赏, 能够对作品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要了解好在哪里, 何处存在不足。这样通过鉴赏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 才能积累丰富而有效的教学素材, 在写作时, 才能得心应手。

二、留心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写作不是闭门造车, 不是远离生活的无病呻吟, 而是作者对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 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等等皆可入文。为此, 我们要让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要让学生学会观察, 学会总结, 让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

(一) 观察

我们要让学生留心身边的人与事、景与物。上学放学的路上、与他人的交流等, 我们都可以从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可以让学生用日记来记录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通通用文字记录下来。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观察, 针对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观察方法, 从而能够于一般中见特殊, 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其神, 写作时才能形神兼备。还可以建立班级日记, 记录班级情况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留心生活、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 这样更加利于学生从生活中获取直接经验与直观信息, 更加利于学生获得第一手写作素材。从而在写作时能够真正将自己的生活与情感融入其中, 这样才能写出能够打动读者的优秀作品。

(二) 体验

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篇9

一、引领学生在观察中了解生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平时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写作素材,但学生不会去认识,也不会去观察,也不知道怎样观察。因此,对教师所出的作文题目,他们常常以内容空洞、词句贫乏、情节平淡的习作上交,因不知从何下笔而对写作失去信心,产生惧怕和逆反心理。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生一跨入初中的门槛起就及时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每件事物,从而解决学生作文时无话可写这一难题。

从初一开始我就对学生提出了观察的要求:每天从家门到学校这一段路你见到了些什么?每天以《上学途中》为题写成文章上交。本来学生认为每天经过的这一段路,并没有什么可以看的,但自从我有目的地提出观察要求后,他们就开始认真观察了。经过一个星期的观察后,学生们发现,这段短短的上学路周围的事物简直太多了,怎么写都写不完。

我再让学生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观察一切大小事物,观察校内的、班上的事,观察自家的、邻居的、街上的、商店的、汽车上的、公园里的各种事物,观察公共汽车站上下车的场面,观察摸奖券人的面部表情,观察老太太进店买东西付钱的动作……这样,学生的眼界越来越宽,思维也越来越活跃。学生打开了思路,作文时脑中的素材也就更多了,对作文也就有了兴趣。

当然,一开始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往往是粗放型的。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由近到远、由表及里、从外到内、从前到后、从左到右等。总之,要选好观察的视点,力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把事物的形状、大小、特征、范围、环境、人物活动等反映出来。

二、引领学生在阅读中认识生活

博览群书,才能出口成章;博古通今,才可落笔生花。阅读是很多教师和家长指导孩子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之一,阅读他人文章,可以从中模仿别人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学习其叙事描写、议论的基本功,还可以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可从中感悟到大千世界的灿烂多姿,领悟到人生旅途的无穷趣味。

其次,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锐,易接受新事物,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读一些课外书籍,如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及时点拨,开拓学生的思维,久而久之他们便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个个“满腹经纶”。如学习了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后,我就积极引导学生阅读小说《聊斋志异》;学习了《斑羚飞渡》这篇文章后,我就让学生阅读沈石溪的其他写动物的小说。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加深了对学过内容的理解。

再次,引导学生阅读报刊、杂志等课外读物上的精美时文。近期我在报刊中选了有关“崇尚绿色上网”、“嫦娥二号卫星”、“读永恒的书”等方面的时文,并进行指导阅读。读多了,学生大脑中储存的信息也就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下笔如行云流水,熠熠生花。心理学表明:“如果两种技能在刺激物与反应物方面有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它们对于人的能力和心理特点有共同的要求,它们就可以相互迁移。”

另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人和物以及读书时见到的妙语佳句、精彩段落、奇美篇章等熟读成诵。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知识就会越来越丰富。知识丰富了,学生的头脑就成了一座宝库。

三、引领学生在活动中实践生活

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是课内教学的补充,同时也是解决写作素材来源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生活,在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在生活的漩涡中,到时代的风云中,去观察、去思考。

如何开展活动呢?(1)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自然,接触实际。到野外视察虫鸟花草、飞禽走兽、云雾山川,春赏花草,夏探绿林,秋采实果,冬观雪景。(2)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到工厂、到农村、到市场、到名山胜地参观访问,调查了解,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了解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3)有计划地开展小制作、手抄报、演讲、故事会、智力竞赛、办刊、评刊等活动。(4)有计划地开展“祖国在前进”、“我爱家乡”、“假如我是……”等集体活动。

上学期我模仿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的“第二起跑线”节目的做法,进行了一次“班级第二起跑线”活动,整个活动由学生设计、策划、组织,内容丰富多彩,有知识竞猜、班级热点讨论、贺卡设计、产品推销……整个活动过程,学生的参与性极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浅谈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篇10

关键词:观察,阅读,积累,放飞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写作技巧来表达感情的一项综合性活动, 也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要有丰富的写作素材, 就不怕写不出好文章。针对这种情况,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去积累素材。

一、感悟教材, 积累素材

学生积累素材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语文课本。课本里的人物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等都是非常典型的, 值得学生借鉴。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 还是抒情散文都各具特色。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需求, 分门别类地积累素材。比如, 《春》这篇精美的抒情散文, 形象生动地描写了春的美景、春的气息, 语言精美、准确生动。如,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这个“钻”字用得非常形象, 体现了小草的可爱。还有对春天的雨的描写运用了三个比喻句“像牛毛, 像花针, 像细丝”, 比喻形象贴切, 写出了春雨的特征。整篇文章意味隽永,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如果碰到类似题材, 就可以从教材中直接取材, 写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二、勤于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源泉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也就是说学生必须观察生活, 学生在写作时, 往往不知说些什么, 写些什么。其实不是无话可说, 而是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 只要我们学会用心观察生活, 参与生活, 体验生活, 从生活中去发现、去感悟, 那么五彩斑斓的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广阔的材料库。

在生活中, 我们每天都经历许多平凡的人和事, 这些都值得我们观察和了解。比如, 清晨走在干净的大街上, 看见清洁工忙碌的身影, 我们认为这种事情司空见惯而熟视无睹, 其实, 我们错了。我们不妨停下脚步, 仔细思考。我们发现了一种生活中的美, 一种奉献的美, 亦是一种感动。中学生不仅要观察生活中平凡的人或事还要以积极的心态来观察国家、社会的一些热点问题, 把握时代的脉络, 与时俱进。搜集新鲜的材料, 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有在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 才真实可靠而富有感情, 写出的文章才能文情并茂真实感人。

三、广泛阅读, 拓展素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广泛的阅读对写作是十分重要的, 有的学生妙语连珠, 语言丰富, 有的学生语言匮乏, 区别在于阅读积累的不同。广泛的阅读可以积累写作材料, 积累好词佳句, 可以充实作文内容, 还可以启迪心智、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因此, 在阅读中我们既要从中吸取营养, 积累词句, 还要认真体会文学作品的内涵, 感受作者的情怀。如, 阅读《孔乙己》一文时, 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来领悟当时社会的麻木与冷漠, 从而对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进行了深刻批判。

学生在阅读时的范围也是很广泛的, 无论是古今中外的名著、天文地理、报纸杂志, 在阅读时都要摘录好词佳句、优美片段, 还有一些名人名言、经典词语等, 把它们收集到自己的材料库, 在写作时, 就有充足素材可供选择。有了这么广阔的材料库, 写作起来才会妙笔生花、得心应手。

四、放飞思想, 积累素材

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可见, 想象在写作中是非常重要的。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来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 是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在写作时学生要发挥合理的想象, 让思维飞跃起来, 展开大胆的想象, 去补充合理的生活画面, 这样学生的文章就如虎添翼, 达到了更高的思想境界, 也可以从中获得美感、获得更高的文学享受。比如, 要写“秋天”为题的文章, 就要思考一系列的问题。秋天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里感悟到了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 学生脑海中就会有许多感性材料, 同时在想象中积累了写作素材。在写作时, 会感到言之有物。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要想摆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的困境, 不仅要在生活中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还要广泛阅读, 积累大量的素材, 这样才能逐步摆脱“无米下炊”的困境, 写作时才能文思泉涌, 下笔有神。

参考文献

[1]张春霞.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与写作[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 (16)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教会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相关文章:

中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05-27

教会学生学习09-11

教会学生阅读05-18

教会学生学习历史09-12

教会学生承认错误05-27

教会学生学会感恩08-11

教会学生提问题06-17

教会学生细节描写06-18

教会学生读文章06-29

教会学生开口说英语08-15

上一篇:电磁辅助下一篇:公安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