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

2024-07-13

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精选十篇)

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 篇1

一、领悟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使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有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 即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 使他们不论是升学还是就业, 都具有终身学习所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具有初步的跨文化意识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按照个人的能力、潜力、特长与志趣, 以及未来的职业倾向和长远发展的目标来学习适合自己的课程, 学会规划自己的人生, 做出自己的选择, 从而使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成为具有体现基础性学习、扩展性学习、提高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特点的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 为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和表现提供机会和条件。英语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及学科教学要求的变化, 对任课教师在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活动、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加强英语新教材、新教法的研究过程中, 教师要以“学习、借鉴、继承、创新”为指导思想, 既要摒弃与新课程理念不相适应而又早已习惯了的教学模式, 又要继承、创新传统教学中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 我们欣喜地看到高中英语新课标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更多的加入了对于学生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文化意识这些人文素养的关注。这也体现在目前高中英语人教版实验教材的编写上。我们现行的教材编写渗透了天文、地理、环保、音乐、文化、美术以及人际交往等多方面主题的教育和渗透, 这也是我们教育“以人为本”理念的渗透, 也更体现了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教书, 更多的是育人。

例如必修1 Unit 1, 它讨论的是朋友和友谊, 初步涉及了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而它所选用的文章《安妮日记》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了初步了解, 也从而知道一些有关二战的历史背景。我当时给他们讲了“辛德勒的名单”, 讲了集中营, 还叫他们仔细体味《安妮日记》中写景的几句很美的语言, 并叫他们试着翻译出来。学生很新奇, 也很感兴趣。

再如像必修1 Unit 5 Nelson-Mandela──a modern hero里Warming up和Pre-reading部分的几个问题我就觉得设计得很好:What are the qualities you should find in a great person?Who do you think is a great person?What qualities do you have?Most of the great people are also important people.But important people may not also be great people.这些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可以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这些正是体现了英语教学的人文性, 因为批判性思维也是人文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

再看必修4 Unit 3 A taste of English humor, 这里关注的是情感问题, 学会幽默, 懂得幽默是教会学生乐观心态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以往教材所缺乏的。更难得的是这个单元结束部分还涉及了英语的文字游戏, 如:

C:What's that fly doing in my soup?

W:Swimming, I think!

学生在反复读后也不由的会心一笑, 恍然大悟。由此更深的了解英语, 欣赏英语, 进一步探究从而喜欢上英语。

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 是培养人, 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 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 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 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 并把我们的孩子们都培养成有才有德的优等品, 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渗透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

只有对语言交际能力这一词汇有充分的理解才能确定语言教学的目标和方法。首先从语言学角度分析语言的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 (linguistics competence) 提出了“交际能力”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这一概念。Hymes提出的交际能力可理解为一个人对潜在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在对交际能力这个定义的理解和分析的过程中, 不论是从语言学角度还是从广义角度, 我们可以发现, 语言的交际能力正是高考要考察的中心内容。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分析来看, 高考增加听力测试是强调语言交际能力的有力证明。高考听力内容以日常生活学习为主要背景, 考察学生的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和情感因素。尤其是对话语的理解——这里所说的话语是指相互作用的话语 (interactive discourse) 。对于口语 (spoken discourse) , 学生是否能正确听到信息, 理解信息, 乃至最后反馈信息 (选出答案) , 关键在于学生对这个口语是否具备完整的合理的语法知识结构, 对该语言是否可行以及在社会交往中是否得体给以判断, 是否在实践中多次运用。由此可见, 平时英语教学强调交际法──以听说为主进行英语教学是很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听力的训练和落实。

四、紧跟时代促教学

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 篇2

[摘要]: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高中数学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初中数学;衔接

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数学学习,不少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笔者在看了几篇关于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的文章尤其是吴勇平先生所著的《新课程标准下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的思考》之后很受启发,也想就这问题发表一下本人的一孔之见。1.把握好初、高中教材内容上的断层

新课标的实施对初、高中的教材内容都作了教大的改动,而大多数的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是不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的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被大大降低了,但同时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立方差公式,韦达定理,二次函数的图象与二次方程根的分布、二次不等式布解的关系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而高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需要了解学生在初中里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里没有学过而高中里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作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因不是重点只是作为略微了解里但在高中却是一个重点,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深。为此在特别在高一数学教学中必须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习旧知识,恰当地进行铺垫,以减缓坡度。2.把握好初、高中教材编写上的不同特点

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初中教材中和叙述方法也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也相对比较少。相对而言,高中数学虽然在课改后难度也有所降低,但总体上相对初中数学来说其中的有些概念就比较抽象,如高一刚开始集合,函数的定义等;并且其后学习中出现的定理及证明都比较严谨,逻辑性强;立体几何证明更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教材语言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有的计算繁冗复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学生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因而高中教学过程中在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3.把握好初、高中教学方法上的不同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少,知识难度不大,教学要求较低,因而教学进度较慢,对于某些重点、难点,教师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多次演练,从而各个击破。并且同时,不可否认有些初中教师为了应付中考,让学生通过机械模仿式的重复练习以达到熟能生巧来提高成绩,结果造成“重知识,轻能力”、“重局部,轻整体”、“重试卷(复习资料),轻书本”的不良倾向。初中新课标的实施的确大大缓解这种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影响和学生发现意识的形成的传统教学方式,但只要考试评价体制不作大的改变,对普通中学这来说对这种情况还是普遍存在着的。而进入高中以后,教学教材内涵丰富,教学要求高,教学进度快,知识信息广泛,题目难度加深,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也不可能象初中那样通过反复强调来排难释疑。新课标下,高中教学往往通过设导、设问、设陷、设变,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自己思考、去解答,比较注意知识的发生过程,倾重对学生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思维品质的培养,相对比较重视学生自己去学习。这使得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容易适应这种教学方法。听课时就存在思维障碍,不容易跟上教师的思维,从而产生学习障碍,影响数学的学习.因而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良好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这几个方面。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可以这样进行: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制定计划的习惯,合理安排时间,从盲目的学习中解放出来;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听课时有针对性。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演;“手到”,即适当做好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下课后要反复阅读书本,回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查阅有关资料,或向教师同学请教,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引导学生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加思索地请教老师同学。引导学生养成系统复习小结的习惯,将所学新知识融入有关的体系和网络中,以保持知识的完整性。

4.把握好初、高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

我国现行学制的高一学生一般是十六、七岁,在生理上,正处在青春期向青春后期的过渡期,因而在心理上,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初中生相比,多数高中生表现为上课不爱举手发言,课内讨论气氛不够热烈,有时点名回答问题也不够直爽,与教师的日常交往渐有隔阂感,即使同学之间朝夕相处,也不大愿意公开自己的心事。心理学上把这种青年初期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称为闭锁性。高一学生心理上产生的闭锁性,给教学带来很大的障碍,表现在学生课堂上启而不发,呼而不应。同时思维形式上初中生比较侧重形象思维而进入高中后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就相对比较高一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构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浓厚的学习兴趣会使人的各种感受尤其是大脑处于最活泼的状态,使感知更清晰,观察更细致,思维更深刻,想象更 丰富,记忆更牢固,进而使学生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不少学生之所以视数学学习为苦役,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以此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提出一些新颖有趣、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发言与讨论。教师还要通过生动的语言、精辟的分析、严密的推理、有机的联系来挖掘和揭示数学美,让学生从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和灵活巧妙的解题技巧中感受数学的无穷魅力,并通过自己的解题来表现和创造数学美,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从枯燥乏味中解放出来,进入其乐无穷的境地,以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总的说来,要解决好初、高中的数学教学的衔接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书目: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新思考 篇3

一、实验方法创新

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的基础。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转变到以学生学为主。并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收集相关信息得出结论、对实验进行评价和交流实验探究成果中,处处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思想。

1.将部分演示实验改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操作。当实验中,学生得出的结论与应得的结论不相吻合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分析原因,反复实验,直到成功。

2.将测量、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学生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自主设计,方案不必强求一致,真正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虽然中学阶段不强调误差分析,但是实验结束后还应根据实验误差,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提出减小误差的办法,这样可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将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要破除学生只做教材中学生实验的规定,学生想做的实验只要实验室有条件,就让学生去做。有些习题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到实验室亲自验证。

二、实验设备创新

实验室现有的仪器和器材有些已经陈旧和落后,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教育的发展。这就要求仪器设计部门多设计适合高中教育的实验器材,用现代技术改进原有的实验器材和设备。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器材加强实验教学。如: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用原有的仪器做双缝干涉实验,调整麻烦又不方便观察,现象有时还不明显。教师可以用玩具激光枪做光源,墙做屏幕,直接照射双缝,就可以得到双缝干涉条纹。学生也可利用激光枪做光的直线传播、光在水中的折射、光在玻璃砖中的侧移,光的全反射等。

三、实验手段创新

实验与现代教育手段有机地整合,能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这种整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增加信息容量,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在实验的复习阶段,如复习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器材组合、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分析处理、得出结论等内容时,可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再现增加信息容量。

2.用投影或摄像的方法,强化观察主体。如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各种电表的表盘刻度等学生很难观察清楚,可利用投影等方式,使观察主体在银幕上形成放大的像,方便学生观察实验细节,增强实验效果。

3.用课件模拟实验现象。教师可将一些实验现象不明显、学生很难观察或不便做的实验,制成课件,使学生能很好地理解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波的质点的运动规律、波的双缝干涉的特征;在静电实验中的静电屏蔽、法拉第圆实验、影响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的因素有哪些的实验、原子物理中的α散射实验等,都可以制成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能更好地观察物理实验现象,把握重点与难点。

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 篇4

一、数学课是否一定要预习

笔者以为概念性强且概念较多的课、实际应用问题的课、习题讲评课等学生可以预习一下;而有“发现规律”内容的课就不应要求学生预习.笔者一般不提倡预习,甚至反对数学新授课要求学生预习.因为这些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如听过一节省级高一数学公开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老师通过初中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锐角三角函数,来启发引导学生如何来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花了很多时间要学生思考,提出了为什么要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定义?你是怎么想到的等问题.事实上,如果学生预习了,他们就已经知道了怎么定义,而老师所谓的启发、引导等可以说有不少是在作秀或浪费时间.在课后评课时,有老师说:“让学生自己去想,让学生自己得到.”我认为没有预习的学生能回答出来才算是达到了教师预设.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主要经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是建立在学生的预习前提之下.实际情况是高中每节课的容量比初中多,课前要花那么多时间进行预习,高二、高三五门功课,高一九门功课,这可能吗?我们一直在喊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是课后作业.难道课前预习就不是一种作业吗?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课外作业,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殊不知采用这种“先学后教”、学在课前方法的教师,是否计算过学生为第二天的课前预习需要花去多少时间和精力?

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指出:“教师要淡化对教材的崇拜,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将课本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也就会了,不需要老师再讲.数学要不要预习,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讨论得出一个结论,重要的是教师的功夫要花在学生没有预习或学生已经预习的内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上.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学生“道不明”,教师就“点拨”;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

二、是否还需要每节课都编写导学案

过去一直只有教案一说,10多年之前出现了学案,一体化教学案,现在又出现了导学案、活动单等说法.总之是在不断地变化,以至于现在学生上课都不需要课本了,不光是数学一门学科,也不仅仅是理科,几乎各科都使用由学校组织、老师自己编写的所谓教学案、导学案等,或买有关现成的教辅用书.我认为教师要淡化对教材的崇拜,但也不能丢掉课本,转化为对导学案的依赖.

质量差的导学案应坚持废弃.有的导学案就是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摘录一点,将教科书中的例题抄一遍,将书中练习题、复习题拿来一些.即概念、定理、公式等的罗列,加上基础小题几条,大例题几道,巩固几条,作业几条等.有的编写“随心所欲,粗制滥造”,甚至有的简单到就是几个题目.而有些导学案给学生练习不合适,不是超前偏难或根本不作要求,即要么不到位,要么就是越位拓宽加深,既坑害学生也累坏了自己.

导学案也不是全不可用,对学生确有帮助的导学案,教师也要使用得法.导学案重在引导,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创造”.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导演对剧本的处理是一种再创造,与此同理,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进行科学地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导学案.

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应注意收集、整理,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同时教师还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教案.从教多年的教师至少要能拿出一套像样的教案.

三、期盼常态的数学公开课

现在大多数公开课尤其是面向范围比较广的公开课几乎是集体打造的,反映的是集体磨课的水平,并非是上课老师个人的业务水平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数学公开课教学需要常态化,不要搞花架子,不要精心打磨.恰当使用多媒体、教辅工具,不要不用,也不要全依赖于课件,板书一个字都没有.现在中学数学期刊上有关数学优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的介绍,一节课少则3页,多则4~5页,烦琐零碎、大话套话(“理论解读”),“正确的废话”说得让人没有耐心看完(事实上,也没有多少老师愿意看到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太可操作,说是说的一套,做又是另一回事.著名华裔数学家项武义在第七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仪式上提出,基础数学教学改革应追求返璞归真的理念,应当直观化和精简化,获得了中外数学教育专家的一致认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将每天的上课比喻为做菜,则教育理论家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如何设计搭配,如何精心调料,如何烹饪装盘,做出来的菜才能美观、精致、可口等等.事实上,认真准备一两天还是能做得到的,但要每天、每顿都要计划着这样去做,好处是肯定的,却难以持久,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每一天都要准备,有时候甚至还缺少“作料”.我们不可能也不需要每天每顿都能做到“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色香味俱全”,我们要的是有同样营养、清口、味还好的家常饭菜.上课也一样要简单不要复杂.课要简洁,要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而不要让人觉得难受.

不要想着要是有一个“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去套用就好了,这不可能,别人实验好的经验未必就适合你去照搬照用,甚至同一个年级中的不同班级也不能效仿,不会有现成的范式可一用到底.课与课不同,人与人有区别,每节课都蕴涵着创新思想和个性特征.目前学习杜郎口已有点变了味,只要将课桌重新摆放,学生分成几个组,课上主要是学生讲,老师引导,这样的形式主义就成了“杜郎口教学模式”了.这是不少不思进取、想不劳而获的懒惰老师的空想主义、拿来主义.有些教育行政领导还号召从小学幼儿园一直到高三都要学习“杜郎口”,然后搞个现场会开几节课展示,就算是学到了人家的经验.教学模式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生动活泼,但若缺少对数学本质的体验和揭示,则会显得浮夸和不真实,数学课应该有数学课的味道.

公开课要关注一些教育至理名言:如“好的教师不止是讲推理,更重要的是讲道理(重结论,更重过程;讲推理,更讲道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关注前人的结论是怎么发现的”;“教师要主导但不要主宰,学生要主动但不要盲动”等.

四、学生的自主探究要注意一个度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成了许多教师的追求,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因没有真正领会其内涵而陷入实践误区.如讲自主却无目标;谈合作却重形式;说探究却摆样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冷静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问题要注意一个度,就是学生有这种能力吗?因为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给学生探索、研究和讨论的,有些问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探究的.新课程较之旧教材,在如何将课本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做了很大的改进.适当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知识作为间接经验交给学生就行了.现在的情况是小学生就开始训练他们进行探究了,似乎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探索、发现、研究的高手.应该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培养这种探究的意识,但要适可而止,否则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

五、科学、有效地组织、布置作业(练习)

长期以来,教学都很重课堂教学设计,而数学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处理往往不受重视,甚至被“轻描淡写”,马虎了事,走走形式.不要说平时的课堂,就是有的公开课到结束时也常常只有小结,而忽视作业的布置.如果没有课外作业辅助的话,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不算成功的,因此,深入研究课外作业的形式,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很重要.为什么不在作业的布置环节上也同其他环节一样动一番脑筋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不能简单地说课本第几页从第几条到第几条,或某一份练习、试卷,更不能不负责任地说某本资料上的相关内容的习题等.

选好题目是教师功德无量的事.在课后让学生做什么样的习题,做多少才能达到精炼高效?在这方面笔者倾注了很多时间.如从不随意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即使高三订正作业、讲评练习都用正课.布置的每一条练习,都事先做一遍,将不适当的习题(重复的、偏难的、后继简便的等)毫不犹豫地去掉,多数情况下布置作业都是去掉××条、或将某一题改为…、或将课上讲的某一问题再增加一小问等等.我的学生作业同比总是最少的,学生很喜欢,是学校公认的减负能手.

要控制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数量.启发学生勤学多思,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1)要善于观察联想;(2)要学会转化问题;(3)要注重训练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4)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努力培养学生由会解、会做,到会说、会讲,再到会改、会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高中英语教学方法的新思路 篇5

内黄县第四高级中学 苏欣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是新课程实施的根本。如何实施,应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交流与合作;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激励,让学生有成功感,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在新课改理念的引领下,如何搞好高中阶段英语教学,培养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则是当前高中英语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结合自身实际对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思路作如下探讨。

一、转变教学观,完善教学理念

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提升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的执行力,即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并以发展的教学理念作为指导,不断强化教师自身英语教学的综合素质,才能稳步推进高中英语课程改革,才能将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人本主义理念落到实处。

教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将“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促进他们自我教育,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从独裁的位置走下来,走到学生当中去,尊重学生的情感,营 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正如美国教育家多尔说的那样:教师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是“平等中的首席”。

同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而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和教学方法等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相关的知识背景,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要做到“授人以鱼”,更要做好“授之以渔”。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文中精辟的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十分必要的。

二、优化课堂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

课堂导入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推荐采用以情景导入方式,辅助猜谜、自由谈话、记者采访、游戏、小组竞赛、演讲、背诵比赛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选择与教材内容密切联系的歌曲或趣闻典故作为开场导入新课内容;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引导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力求做到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而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能创设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展示才华的舞台,也有利于他们长时间保持学习兴趣。同时教师要切记:新课改的宗旨是课堂上放松学生的学习心态,而不是放纵他们的学习态度。如何让课堂活而不散,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第二课堂是英语课堂教学必要的延伸。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鼓励学生写学习日志、写对话日记;学唱英语歌曲、编演英语短剧;举办英语故事会、英语晚会;听英语广播、看英语新闻、英文电影;阅读英文书报;设立班级英语角;定期举行英语学习交流会;设计英语海报、分组出版英语班报;进行书法、朗诵、演讲等英语竞赛活动等。指导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知识载体、设备器材,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独立摄取知识,探索知识,以开放合作方式去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为学生体现自主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评价能力等提供平台。

三、变“单边教学、双边互动”为“多变互动”

以往评课时参照的一条重要标准是“双边活动开展得好”,这里的双边活动指的就是师生之间的课堂对话。为达到这一标准,教师设计了许多课堂提问,教学便在师生之间讲与听、问与答的程式化中进行。久而久之,师生间达成了许多默契,如教师讲解时,学生必定认真听,不得打断教师的讲述;只要教师稍有停顿,学生必会齐声答问。为活跃课堂,一些教师往往用诸如“好不好”“对不对”“正确不正确”“生动不生动”之类的浅层提问来引发学生简单而响亮的回答声。一些所谓的展示课、观摩课上,为达到“双边活动”的生动性,教师课前进行策划,谁答哪道题,谁提什么问题,都作了明确安排。公开课、优秀课成了表演课、作秀课。

四、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促进英语教学良性发展 合理的考评机制应该为教师的自我价值实现服务。而教师的自我价值源于对教学的不断钻研和发展创新。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主要体 现在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评价者主要是领导、同事和学生,评价的方式只有他评,没有自评或不重视自评,评价只看结果,而不注重过程。这样导致评价固有的反馈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等几乎荡然无存。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对教师的评价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个人自评为主,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渠道获取,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基于此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研制新课改背景下教学评价体系,注重确立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搜集和分析反映教师教学与素质的数据和证据,明确促进教师发展的改进要点。

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新思考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实验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72(2014)06-091-01

在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实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专家和教师的重视,然而,我多年对探究性实验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如过程机械化,教师干预过多等。教师如何结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紧扣教材实际,有效开展探究实验?

一、变过程机械化为灵活化,让探究活动更深入

在常规的实验中,包含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方案、实施方案、推出结论、总结交流等6个步骤,而且每个步骤的实施都要紧扣生物探究的内容,这些内容同教材和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很大关系,但如果生物教学片面强调探究实验一定要完成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有些步骤可能会存在操作过程流于形式,因为有些探究实验的一个步骤就要花不少时间,如果为了完成完整的教学步骤,每个步骤就犹如蜻蜓点水,导致探究活动机械化。在探究过程中,存在许多变化的因素,每一个过程都在变化,有些实验也会失败,有些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看到实验效果,因此,教师不要将探究过程机械化,而应该根据探究过程灵活处理每个步骤,从而让探究更深入。

如在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时,如何让学生能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识记和区分用于可溶性还原糖、脂肪、蛋白质鉴定的试剂及产生的特定颜色?如何让学生通过实验初步掌握鉴定上述化合物的基本方法,并能描述实验现象,掌握NaOH溶液和CuSO4溶液的使用方法?由于生物组织中普通存在的可溶性糖类较多,所以在选择材料时,教师应该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这些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如何变机械性操作为灵活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时,应给学生充足探究的时间,如在做脂肪的鉴定时,花生种子需要经过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叶薄片,将薄片放在载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纸吸去装片中的水这些加工。但在操作种子时,如果花生浸泡时间短,不易切片,浸泡时间过长,组织较软,切片不易形成,而且切片要尽可能薄些,才能观察到实验结果。可以说,实验环节存在较多的“变数”,当某个环节学生没有操作好时,教师应该给一定的时间去调节,而不能因为以实验是否完成来匆匆完成这个步骤,因为学生有可能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一些课本所没有的知识。可以说,探究实验本身就是模拟前人探究的过程,必须灵活对待实验过程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才能让学生深入到实验探究中。

二、变教师主导为学生主体,让探究活动更有效

进入高中后,不少学生的操作能力比较强,有些教师认为探究实验如果太放手让学生操作可能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不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来执行,于是,表面上实验是学生在探究,但实际探究过程却完全按照教师的设计一步一步的操作,虽然实验结论可能会尽快得出,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没有自主发挥的空间。其实,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能力的发挥,教师要正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虽然他们在实验中可能走弯路或者浪费一些时间,但是这也正是探究实验的特点,充满变数。当然,以学生为主体,并不代表放任学生自由和让学生做一些完全和实验不相关的事情,教师要在适当时候把握课堂,从而和学生一起完成探究实验。

三、变教教材为用教材,让探究活动更多元

我在多年的实验教学中发现有些教材在设计实验时,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强,但这类实验其实比较适合初学者做,由于这类设计面面俱到,学生无法在实验中突破教材上固有的结论;有些实验表面上看似结构简单,但给教师和学生操作的空间就大了,如果教师和学生能突破教材理念,二次开发这类实验,就能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提出个性化的问题,然后在探究中发现教材上没有涉及的知识。因此,探究实验同样要以教材为载体,然后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二次开发教材,让探究活动突破教材的思维束缚,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如在实验“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时,如何让学生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识别有丝分裂的不同时期,比较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教材提供的实验过程较为简单,而在实际操作实验时需要运用比较多的知识,如洋葱根尖的培养必须在实验课之前的3-4天,制作的流程为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在对教材的二次思考后,我将实验提前告之学生,然后让学生结合教材和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洋葱根尖的培养,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如果由于方法不对就会导致接下来的实验效果不明显,因此,我鼓励学生立足教材去查找资料,做好洋葱根尖的培养。由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操作方法不一样,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切入,帮助做实验前准备。在制作装片时,教师再次处理教材,让学生结合参考资料做好装片制作,这些过程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时间和操作方法,而这个过程也是存在着较大的变数,因此,二次处理教材就要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的细腻性和严谨性,感受到探究过程的乐趣,并获得生物知识。

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 篇7

政治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应仅局限于教材, 而应广泛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文教育的方面。任何一个情境或活动, 或者榜样, 凡能开发学识、刺激想象、激发爱心, 鼓舞人性尊严, 正确地与人沟通, 产生此等影响者, 均应纳入到人文教育的范围内。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及时把学科知识纳入到深刻的人文背景中去, 做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相融合, 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一挖掘“经济生活”课程中人文教育的资源

在“经济生活”教学过程中, 市场经济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学生诚信的品质, 笔者用市场上出现的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作为问题背景, 组织学生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道德的提升 (或沦丧) ”为题进行课堂辩论, 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分析实际问题中来, 使整个教学过程超出了纯粹对知识的把握, 上升到人文精神的层面, 在学生中形成了一种道德追求, 达到了人文教育的目的。此外, 在“公司的经营”问题上, 笔者引导学生认识到企业的经济行为不仅要关注经济效益, 并还要重视社会效益。例举了2008年震惊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 三鹿集团的某些经营者只看到经济效益, 完全忽略了社会效益。而在“面对市场经济”的教学中, 笔者注意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开放意识和法制意识。在提到“三农”问题时, 重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农民的深厚感情, 请班级中来自农村的同学谈谈现在农村农民的新变化, 向学生介绍农民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谈“消费”问题时, 笔者例举了本班同学的追星现象, 也例举了一些同学喜欢买名牌衣服的现象, 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 更新消费陋习等。

二挖掘“哲学生活”课程中人文教育的资源

高中哲学知识的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 教学中应以“三观”的统一为核心, 以发展个性和培养创造力, 塑造独立个体为出发点与归宿。在哲学常识第一课“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堂教学中, 笔者设计了题为“金钱能买到什么”的课堂讨论, 引发学生对金钱作用的思考, 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在“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的课堂教学中, 笔者以“知足应 (否) 常乐”为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 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选择, 提倡树立创新观点。在“价值与价值观”的课堂教学中, 以“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的青年战士武文斌为例, 引导学生在探索真理, 追求科学精神的同时, 也要健全人格, 学会关爱生命。又如, 在学习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时, 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封建迷信的危害, 自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做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在谈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时, 笔者结合社会热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树立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性, 让学生学会关注自然,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谈发展的观点时, 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等。

三挖掘“政治生活”中人文教育的资源

在“政治生活”课程的教学中, 首先,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笔者在政治课堂上利用课前5分钟, 让学生上台当“时事小评论员”发布并点评当天时事, 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社会热点的关注热情、增加了学生的见识, 而且增强了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并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 提高了自信心。其次, 要加强对学生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培养。依法治国不仅只是依靠一系列制度建设, 还依赖于人们对社会公正、秩序的追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这也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笔者在课堂上播放2012年“3·15晚会”相关典型案件延伸课堂内容, 学生对此倍加关注, 通过对在晚会中曝光的侵权案例的反思与讨论, 学生对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 同时也加强了自己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由于笔者在政治课堂中注意了政治课教学和人文精神教育相互渗透,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增强了。

四政治课人文资源开发的思考

1. 实现了教学时空的延展开放

政治课人文资源开发突破了学生眼界仅限于教材课本的藩篱。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回归生活, 感悟生活, 在交流各自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共享资源, 拓宽视野, 提炼和生成观点, 使学生在学习任务驱动下接触社会, 投入实践, 搜集资料, 处理信息, 并在课堂上展示交流课外学习的成果。

2. 促进教师角色全新定位

教师们正学会走到学生中去,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 欣赏学生的奇思妙想, 分享学生的成功喜悦。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在生生互动中, 教师是点拨者、调控者、倾听者, 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3. 体现了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位一体”

专题式的课程资源开发,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正确的“三观”, 学生学习中的知、情、意、行的提高在课堂上得以反馈和表现。

4. 改善了学生学习方式, 发展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程开发资源的主体, 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 以关注过程、注重体验、崇尚合作、强调沟通、倡导自主特点的学习方式得以形成, 学生在获取、筛选、利用资源的过程中, 也发展了自己信息处理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责任编辑:高照]

摘要:本文认为, 政治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不应仅仅局限于教材, 而应广泛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文教育的方面。做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相融合, 实现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的新思考 篇8

一、历史故事教学的含义

所谓历史故事教学就是指在课堂中根据课堂要学习的内容, 精选经典历史典故和故事, 引起学生的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故事的形式传授教学知识。实质上这种教学方法也属于情景教学的一种, 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故事教学, 让学生理解当时的人物情景、事件的发展。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理解历史、感受历史, 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和探究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精心设疑, 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查阅资料, 借助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感悟历史, 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而且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

二、合理借助历史故事、优化课堂教学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 由于分值小的原因, 学生可能对历史课程的投入度不够。这就间接的影响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热情, 再加上传统上历史教学模式单一, 缺少灵活性, 枯燥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加让学生无法提起兴趣, 甚至出现厌学情绪。由于历史课堂的特点是故事叙述性的课程, 我们可以让历史故事给课堂教学添加色彩, 提高课堂感染力,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氛围。

(1) 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历史故事, 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在历史课堂教学中, 我们可以精选一些历史典故和片段, 给学生穿插讲解,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渲染历史课堂的教学氛围。在悬疑、跌宕起伏的故事情境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诱发对历史知识的狂热追求。例如, 我们学习明清朝代的文化时, 我们老师就可以借助历史典故。比如, 我国的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红楼梦》的故事片段来进行引导学生学习, 体会当时的文化传统和社会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模仿故事里的人物, 合作对话。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地分析当时人物存在的社会背景和情感态度, 更好地模仿人物, 模仿情景对话。这样在整个过程中会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问题分析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欣赏能力, 从而获得高效的学习效果。

(2) 精心选择历史故事、让学生感受历史。很多历史教学之所以很难推进, 根本上还是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 投入时间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来精选历史故事, 拓展学生的历史知识面, 提高他们的眼界和视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精心准备教学内容, 然后优选合适的历史故事来充实课堂。同时教师要有感情地讲解这些故事, 慢慢地融入学生的脑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 在学习近代抗日战争时, 可以优选当时的一些英雄抗日人物故事进行讲解, 通过这些传奇人物, 英勇抗敌、保卫国家的大无畏的精神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 同时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氛围, 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

(3) 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电影, 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历史故事题材的电影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这样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融入课堂。例如, 我们学习一些历史事件时就可以选择一些剪辑好的影片, 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体验历史、感受历史, 或者让学生通过影片感受那些伟人是如何的勇敢、改变社会、改变国家的命运, 从而让学生学习他们的艰苦精神。从而把这种精神用到学习中、生活中, 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教师也可以有效落实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教学的新视角——对话教学 篇9

一、对话和语文对话教学

在对话教学中, 语文教师要把语文文本当成教学的资源, 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 在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语文丰富的内涵。

在对话中体现民主、平等的价值观。在对话中, 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要建立在师生平等和教学民主的关系基础上, 是平等的、民主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的关系。师生关系保持在平等的状态下, 这是体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

在对话中体现个性差异。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开放的语文课堂, 不仅要求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还强调师生对课程、教材、教法的意义重建。教师应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 鼓励他们个性化地解读作品、表达思想和情感, 引导学生在对话中质疑、合作、探究。

在对话中提升人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模式使语文教师和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体, 他们在对话中独立思考、分享各自的人生体验, 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在对话交流中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想, 互相碰撞、交流、分享, 这样的语文学习使每一个人的心身不断自省着、完善着, 由此得到提升。

对话教学将以往教学中常常存在的“一言堂”转变为民主课堂。语文对话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育新型的师生关系。在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阅读对话理论与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体现在教师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学生对话, 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等三个方面。

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学应该是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交流。教师、学生彼此打开心扉, 走出自己的精神世界, 在心与心的交流、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中获得意义的分享。师生的交流和互动应融为一体, 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并且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对新知识进行理解, 形成新的知识。

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交流的前提是独立地、认真地阅读文本, 对文本有了自己的理解, 在与同学的对话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对话交流,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 共享知识、经验、智慧、情感, 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师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 深入钻研文本, 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交流, 设身处地地融入文本设置的情景之中, 把自己独特的体验、领悟的感情以及内心的困惑, 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作出自己的阐释和解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不是消极的接受, 而是在不断的对话中发展个性,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语文知识的学习, 也是思想感情的交流和人生价值观念的提升。

要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展开得顺畅, 深入而广泛, 教师要认真研读文本, 对文本有自己的领悟, 站在更高的点上来理解文本的内容、情感, 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开展与文本的对话。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 教师得先和文本对话, 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 才能取得和学生对话的资格, 进了课堂才能引导学生和教材对话, 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诀窍, 就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默记。当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情感, 读出了文章的妙处, 读出了自己的惊喜, 我便敢走进课堂。”

学生与生活的对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由文本的阅读向课外生活的阅读迁移, 让学生与生活对话。在与丰富多彩而复杂纷繁的现实生活对话交流中, 学生走进生活, 从生活中捕捉、获得活的知识信息, 并内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

“对话”, 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 是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作为阅读教学的新形式, 张扬着个性和灵性, 昭示着民主和平等。在这里, 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在这里, 每个人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 创生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分享方式, 绽放出生命的灵光。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对话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教育技能、知识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它要求教师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对话”是一种沟通, 这种沟通需要理解、需要爱。

参考文献

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新思路 篇10

(一) 存在的问题。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 我国当前的教育, 教育理论界讲的是主体教育, 教育行政机关讲的是素质教育, 而中小学搞的是应试教育。诚然, 这种说法有些过激, 但或多或少地道出了些实情。因高考的巨大压力, 有的高中搞的就是应试教育, 注重升学率、注重分数。在这样的大局影响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也丧失和异化了数学精神。此外, 高中数学中的二次函数值的求法、排列组合的实际应用、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立体空间概念等都是比较难的章节, 学生年龄小, 阅历有限, 不少学生容易急躁, 有的学生贪多求快, 囫囵吞枣, 取得一点小小成绩就骄傲自大, 遇到一点小小挫折就一蹶不振, 对数学“谈虎色变”。这对高中数学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 原因分析。

1. 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初中三年的数学教学, 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固定思维模式, 考虑某些问题时存在单一、片面的思维。初中教材偏重于实数集内的应用运算, 缺少对概念的严格定义或对概念定义的不完整。这使学生进入高中后出现对数学理解困难, 概念模糊等情况, 在掌握知识时存在一定的障碍。

2. 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无节制的扩展知识面, 在教学中不断补充公式、补充特殊的解题方法, 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在高三数学总复习中屡见不鲜, 造成学生学习负担过重。

3. 教学层次不分明

一些高中数学教师教学层次不分明, 不管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 眼睛只瞄准高考数学150分的试卷, 把学生当成容器, 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教材, 上课时是同样的教学内容, 导致学优生吃不饱, 后进生消化不了。

二、开启新思路, 进行有效教学

数学学习不仅是知识的接收、贮存和应用的过程, 而且是学生数学思维形成的过程。因此,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限于简单的知识传播, 按计划完成教学进度, 而应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和发展, 使学生掌握良好的数学学习方法, 形成数学思维;要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高中阶段的数学以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分析和指点为主。学生不仅会有新鲜感, 而且会因自己能独立解决问题而获得一份自豪感。此外, 高一“起始教学”意味着新的起点。学生普遍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即使后进学生, 也有“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教师要珍惜这阶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抓住机遇, 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1. 贴近学生生活, 激发学习兴趣。

比如在“均值不等式”一节的教学中, 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关于均值不等式的定理及其推论:某商店在节前进行商品降价酬宾销售活动, 拟分两次降价。有三种降价方案:甲方案是第一次打a折销售, 第二次打b折销售;乙方案是第一次b折销售, 第二次打a折销售;丙方案是两次都打折销售。请问:哪一种方案降价较多?

2. 创设数学情境, 唤起求知欲。

教师应创设情境, 让学生犹如亲临其境, 增加感性认识, 保持学习热情。教师要尽量利用直观形象的方法, 如讲“导数与微分”时可以直接引入物理学中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 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下前提下了解新内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 可使学生进一步形象地观察所学的知识。总之,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学生在实际使用中掌握知识能力, 在思考行为中发展思维, 在做题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

3. 进行情感交流, 提高学习积极性。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情感的交流, 关心、爱护他们, 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使学生爱屋及乌, 喜欢数学。教师还可通过数学家或数学史学的故事, 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演变及其作用, 了解数学家们是如何发现数学原理的, 以及他们的治学态度, 等等, 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二) 因材施教, 发展创新意识。

教师备课应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 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 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 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 强调针对性, 既保证“面向全体”, 又兼顾“培优”、“补差”。

1. 分层质疑, 启发思考。

将知识分成若干个问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活动逐步解决问题。教师要注意把握提问的策略, 让各类学生均有输出信息的机会。通常在讲授知识时提问中等生, 利用他们在认识上的不完善, 把问题展开, 进行知识的研究;在突破重、难点或概括知识时发挥优生的作用, 启发全体学生深刻理解, 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知识。这样能够较好地解决教材的统一性和学生个性差异的矛盾, 使学生各有所得。

2. 分层考查, 查漏补缺。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 实行分层过关考查。每份数学试卷都包括基本题、提高题和深化题三大类。基本题是面向全体学生设计的;提高题是供学困生选做, 中等生和优生必做的;深化题是供中等生选做, 优生必做的。三类题的比例是基本题占80%, 提高题占15%, 深化题占5%。分层考查后, 对没有过关的学生, 应进行分层教学、建立帮学小组、个别辅导补缺。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数学还应当倡导主动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有助于发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现行的新教材很好地执行了这一理念。每册书都设立了研究性学习材料, 为学生形成积极主动、多样的学习方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应重视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 应从教材的例题和平时的练习题中, 合理选材、组材, 编制研究性学习素材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 培养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发现、探索、提炼、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云漷, 吴刚平.普通高中新课标方案导读[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张民欢.用高等数学的思想方法研究中学数学问题[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上一篇:屠宰废水处理物下一篇:园林景观的构建与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