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结构理论

2024-06-12

能力结构理论(精选十篇)

能力结构理论 篇1

普利高津是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耗散结构理论被广泛运用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相关领域,并取得了相当高的成果。耗散结构理论是指物质的一种结构形态,即原理平衡态的一种开放系统(不管是力学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社会的等等)通过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外界条件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便可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于是由原来的无序的混乱状态,转变到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2]。在体育界中,耗散结构理论已经广泛被运用,宋会君从耗散结构看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的有序性;范尧我国高校竞技篮球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等等。

1 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技术的耗散结构特征

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防守技术是竞技体育的一个子系统,其本身也是一个开放的不平衡系统。促成其不断发展的防守技术的理论知识、科学的训练、比赛积累的经验、身体素质的强弱等因素始终处于一种动态之中,这些因素通过外界的补充和进行交流后,系统内部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出现涨落,促使整个系统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状态。

1 . 1 开放性与不平衡性

刚接触篮球的普通人,对篮球可能只是处于基础的认识层面,对防守技战术的使用和作用处于模糊状态或者已经形成的技术动作在比赛中作用不大甚至具有反作用,在训练中需要对其重新塑造,这样的篮球队员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开放性是系统的耗散结构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防守战术和基本技术不是与生俱来的,防守中的脚步动作、抢先于对手占据有利位置争夺高空球动作、防守位置,与对手或者篮板之间的距离、姿势、视野、意识等,是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根据运动员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基本规律,从平时的系统训练和理论的学习中得到的。其中,训练和理论的学习属于运动员在与外界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中逐渐习得的与篮球个人防守有关的知识。运动员在初步掌握技术时,会对所学知识产生遗忘或者混淆的情况,对抢占最有利的防守位置以及用手臂动作去干扰和争夺控制球等技术的运用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即不平衡状态,而不平衡态是有序之源,运动员只有反复进行科学的训练才能使自己的技能从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状态,逐渐理解并能够分析防守技战术的使用时机和动作形态及作用。

1 . 2 非线性与涨落机制

非线性作用能够促使系统的作用产生质的超越。其系统内部各要素间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同时还会发生“涨落”。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由运动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智力水平的高低、心理素质的强弱、科学系统训练的成果,强大的身体素质,丰富的比赛经验等促进与形成。如果系统的整体功能并不是各子系统功能的简单相加,我们就说该系统内部发生了非线性的作用,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复杂的系统,其输入与输出的变量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式,我们便称这个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3]。

运动员在教练员科学的指导下,进行符合自身各个特点的理论学习和针对性的身体练习。身体素质是运动员最基本的素质,根据运动员生理和心理年龄以及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核心稳定力量的特征,带领运动员进行有规律的力量训练。对于缺乏比赛经验的运动员,要通过比赛训练法,增强其心理素质,敢于面对对手,积累比赛时的经验,利用智慧抢占最有利的时间、空间,给自己创造更多的灵活运用防守的技术的机会。将所有的有利因素和谐的运用于比赛实际,其功能之和将大于其系统原有的作用,耗散结构的非线性作用便增大了原系统的功能。

运动员在科学系统的训练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超量恢复”和“高原现象”,这些现象能够更好的解释系统的涨落。超量恢复是指运动中所消耗的能源物质以及降低的身体机能在运动结束后不仅能得以恢复,而且会超过原有水平。高原现象是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4]。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在起伏中呈稳定的上涨的趋势。同样,做任何事情都是由笨拙到熟练,对错误进行改正,再加以规范性的反复练习,达到所谓的孰能生巧,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的形成过程亦是如此,在系统的“涨落”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在面临“涨落”这一过程时,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及时纠正,而不是盲目下否定结论。

2 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发展的有序性

耗散结构理论指出,当开放系统从外界吸收能量,系统整体呈现负熵流,形成宏观涨落时,系统就发生突变,实现由无序向有序的飞跃,出现稳定的有序状态[5]。

“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平时不断地进行基本功练习,脚步动作、争夺球动作、防守位置、距离、姿势、视野、防守意识等反复练习,使技术动作从分化阶段逐渐过渡到自动化阶段,看到进攻队员运球靠近,潜意识中马上占据有利位置,为抢断球或阻止对方成功传球、投篮得分做好准备。当然,这一过程的形成还需要运动员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其强大的心理力量促使运动员自觉的去从事运动训练,有意识的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提高自己的个人防守能力,这也是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6]。

由于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系统属于开放型系统,通过训练和比赛,与外界的不断交流,进行科学合理能量、信息、物质的交换,使该系统熵流一直处于正负交替变化状态。当针对篮球运动员的个人防守技战术不断补充和修改错误信息,不断进行专业化和针对性训练,在执行中由陌生到熟悉,其信息的熵值会逐渐为负,熵值由正变负的时候,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的发展就会变得有序,形成动作的自动化。当然,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尽量找出瑕疵,使系统处于无序状态,对问题给予纠正,以减少运动员在比赛中出现错误的几率,在比赛中,应尽可能追求运动员动作技战术的稳定性。当运动员的技术动作的掌握出现大幅度的跨越现象时,应仔细观察分析,确保每一环节顺利进行。

3 结论与建议

(1)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系统属于开放系统,该系统与外界相统一。说明我们需要科学整合运动训练系统中“物力、心力、外力”。将科学的信息、能量、物质传授给运动员,使系统内部某个变量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使运动员的状态从无序走向有序。反其道而行之,将会事倍功半,甚至毁掉运动员的篮球生涯。

(2)人体的生长是过程是遵循客观规律的,我们需要将耗散结构理论与篮球运动员个人防守能力训练相适应的特征,例如运动员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等结合起来,有计划、有步骤的训练,从而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结构理论”的结构 篇2

1979年,华尔兹在《国际政治理论》一书中,以结构作为国际政治体系层次独立变量 ,并通过对结构的准确定义,首次将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结构”同单元层次的“过程 ”和“属性”明确分开,由此而构建起一种完整的国际政治系统理论的构架。由于对国 际政治结构及其效应的考察在华尔兹理论中占有突出地位,因而大多数研究者往往据此 将华尔兹的理论看成一种纯粹的“结构决定主义理论”,而这种看法实际上恰恰歪曲了 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实质。华尔兹的理论本质上是一种关于无政府状态中的国际政治的 系统理论,这一理论的最大贡献就是其为我们理解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现实提供了一种 系统性的分析框架。(注:关于结构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特点、主要性质及其与经典现 实主义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参见:KennethWaltz,“RealistThoughtandNeo-realistTheory”,JournalofInternationalAffairs(1990),44,pp.21-37.)由 于华尔兹的理论在现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长期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全面分析 并阐述这一理论的内涵及实质,对我们正确地理解和把握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现状及发 展方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一、“结构理论”与层次分析

一般来说,任何理解国际体系中的行为或现象的尝试都会遇到所谓层次分析问题,因 为这一问题定义了国际体系的不同分层,而这里的每一分层实际上都代表了某些特定的 解释来源(自变量)所处的位置;所谓层次分析问题也就是关于研究者如何辨别和处理那 些不同的解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位置的问题,而不同的分析层次则代表那些不同的解 释来源所处的不同类型的位置。(注:吴征宇:《关于层次分析的若干问题》[J],《欧 洲》2001年第6期。)一般来说,层次分析之所以会成为一个问题,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 对国际体系中的层次划分往往有不同答案,而实际上,层次分析乃是一种国际政治研究 方法。在现代国际关系理论史上,首先将层次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专门加以提出并且 讨论的,是美国行为主义国际政治学家戴维・辛格。(注:MartinHollis&SteveSmithExplainingandUnderstandingInternationaRelations(London:ClarenPress,1990),p.98.)而真正对层次分析这一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完善做出了实质性贡献的 ,则是美国国际政治学家肯尼思・华尔兹,而华尔兹创立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实际也正 是从现代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层次分析问题”发展而来的。(注:BarryBuzan,Charles Jones,RichardLittle,TheLogicofAnarch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1993),

p.22.)

1959年,华尔兹正是遵循层次分析的思维逻辑构建出其有关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 三个意象理论”,即第一意象试图通过考察人性,第二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家的内部构 成,第三意象试图通过考察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特性来解释国际事件。华尔兹得出的结论 是,若要获得对战争起源及和平条件的正确认识,研究者不仅要注意到三种意象的作用 ,更要将第三意象看作其他两种意象作用的背景:“第三意象说明了世界政治的体系基 础,但没有第一和第二意象,我们就不能了解决定政策的诸种力量;第一和第二意象说 明了世界政治的诸种力量,但没有第三意象,我们就不能估计这些力量的重要性或预测 其结果。”(注:KennethWaltz,Man,theState&

能力结构理论 篇3

摘 要 本文在双子模型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百米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有利于加深对百米跑项目的认识,把握百米跑的项目特点,从而为提高百米跑的成绩和百米跑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双子模型 竞技能力 百米跑

世界百米跑项目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世界记录屡次被打破。我国的百米跑项目也在不断进步,苏炳添在去年世锦赛中以9.99秒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百米跑的记录,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与世界顶尖成绩相比还有不少距离,总体来说这一项目的发展还是相对落后的,而造成落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与我国训练理论的研究不足、训练手段陈旧有关,通过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认识“双子模型”在百米跑训练中的作用,采用科学的、有效的训练方法,以提高百米跑竞技运动员的成績。

一、“双子模型”理论的提出

根本勇(日,1985)把经济学界的“木桶模型”引入运动训练领域。这一模型认为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分别代表各个木片,要找出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中最差的子能力,及时地予以相应的发展,以促进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的提高。强调竞技能力构成要素的均衡发展,过分的注意竞技能力弱势因素的制约作用,忽视了运动员的特长[1]。

“积木模型”是将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比作一个由不同颜色小积木组成的积木堆,小积木块代表各种构成因素,设定这个积木堆由红、绿、黄三种颜色的小积木组成,从中拿掉两块绿色小积木,再用一块红色和一块黄色的小积木补充进去,积木堆的体积即运动员总体竞技水平保持不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运动员优势能力的竞技价值,通常称之为“扬长”[2]。

二、“双子模型”理论在百米跑项目中的应用

(一)百米跑运动员先天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先天性竞技能力是指由遗传获得的可塑性不大的竞技能力,百米跑运动员的先天性竞技能力是由身体形态的遗传、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的遗传、运动能力的遗传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因素构成的[3]。但是,这些构成因素在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中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在百米跑运动员选材时要优先考虑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身体形态这两个主导因素。因此,科学选材的目的就是要把那些遗传度高,并且与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密切相关的,即百米跑运动员先天性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优选出来。

(二)百米跑运动员后天性竞技能力构成要素分析

百米跑运动员的后天性竞技能力中体能和技能是占主导地位的[4],每个百米跑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是不均衡的,即使是具体到每个运动员个体,在不同训练阶段其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的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具有明显的非衡特征。但是,在运动实践中却普遍存在竞技能力结构不同,运动成绩相同的情况。这种“异构同功”现象之所以能够实现,是因为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优势因素对弱势因素的补偿。这种现象就是刘大庆博士在其竞技能力非衡补偿理论中提到的补偿现象[5]。也正是我们所谓的双子模型中积木模型和木桶模型的巧妙结合。因此教练员在百米跑训练时要着重训练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

1.百米跑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之体能分析

百米跑作为典型的体能主导类项目,体能训练水平在运动员后天性竞技能力中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体能又是由位移速度、动作速度、反应速度、绝对力量、速度力量、力量耐力、相对力量、柔韧、耐力、灵敏、协调这些子因素构成[6]。教练员在训练时应当以速度、力量训练为基础,训练的重点和体系都应围绕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的提高,同时高度重视灵敏性、协调性多种能力的协调发展。如果运动员有其中一项为短板并在一定时期内无法提升时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其长板弥补其短板以取得优异的成绩。

2.百米跑动员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之技能分析

百米跑运动员的步幅、步频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百米跑的成绩,在百米跑成绩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并不是每一个优秀的百米跑运动员都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自己的短板,就拿苏炳添来说,步幅不够长就是他的短板,在去年世锦赛百米跑半决赛中他整整比博尔特多跑了7步,然而成绩却只差博尔特0.04秒,他就是利用自己的长板弥补自己的短板并取得优异的成绩。教练员应该因人而异,不要一味的补短板,而是通过全面评价运动员技术特征、步频能力、步幅能力、身体素质的基础之上制定符合运动员实际的训练方案来扬长来避短。

三、结论与建议

(一)百米跑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是全面的、综合的。要求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各个方面均衡发展,但是这种均衡是相对的、动态的均衡。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要优先发展那些对百米跑运动员竞技能力影响较大的主导因素。

(二)百米跑教练员应根据双子模型理论分析每个运动员个人的优势与不足,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把每个运动员的优势发扬光大来弥补其劣势部分,扬长以补短。

(三)教练员在百米跑运动员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重点训练百米跑运动员的体能和技能,充分培养运动员的特长,并使之成为运动员的“绝招”,提高百米跑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参考文献:

[1] 根本勇,林栋译.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J].冰雪运动.1987(2):10-14.

[2] 田麦久.试论竞技能力决定因素之分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1984.7(2):1-4.

[3] 田麦久.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特点与基础训练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1-21.

[4]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5] 刘大庆.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补偿理论[J].体育科学.2000.20(1):43-46.

[6] 文超.田径运动高级教程第三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28-33.

能力结构理论 篇4

1 研究背景

在作者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咎其原因, 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 C或C++语言掌握不好。C语言是程序设计是“数据结构”的前导课程之一, 学生对结构体、指针这两种数据类型的认识和理解不深, 对函数参数、函数调用的理解也不够, 而这些在“数据结构”恰好是使用最频繁的内容。 (2) 算法理解和掌握不够, 目标不明确。“数据结构”中算法的教学难点在于它们的抽象性和动态性。学生学了许多却不知有何作用, 更不能灵活的运用。 (3) 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数据结构”课程内容抽象、琐碎、庞杂, 涉及很多概念和技术。所有这些内容均自成体系, 相互之间的衔接线索很少, 总体感觉内容零散, 没有个整体的知识框架体系。这些内容在实际应用中又都很重要, 而现行的教学计划实践课时普遍不足, 实验课安排的实验项目很难涵盖课程的所有知识点。

2 搭建整体知识体系框架

“数据结构”的宗旨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编程能力。“数据结构”内容繁复, 高度抽象, 广泛涉及软、硬件的各种知识, 应给学生理出清晰的一条主线, 在他们头脑中搭建课程的整体框架, 使学生对这门课有个全面的、整体的认识。我们可以通过图1来表示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分析教材中各个章节的关系, 从课程要求的大局出发, 由浅入深把握主线, 采用纵横对比的方法, 详细介绍“数据结构”课程体系。通过对数据结构研究的这四个方面内容为主线进行讲解, 学生的头脑里会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更加便于学生对“数据结构”这门课掌握和理解。

3 以知识体系为线索、与理论教学一体化设计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性教学

基于工程教育理念, 本课程以知识体系为线索, 一体化设计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案, 整体规划、分阶段组织实施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实训和实习, 建立实验、实训、实习一体化的工程能力训练体系, 逐次展开培养过程。通过同步安排在课程中的验证性实验巩固和加深学生对于特定理论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通过设计性实验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构思、设计、实施和操作的能力加以强化;通过与企业共同设计实施的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建设企业实习基地, 使学生体验业界氛围和一线开发人员的工作环境, 并进一步锻炼其工程能力。图2给出了与理论教学联合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体系中, 鼓励学生完成创新作品, 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 如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 (ACM) , 通过参加比赛能够切实的将“数据结构”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实践中;在教师的科研项目中, 带领优秀学生参与项目研究。

4 结语

高等钢结构理论作业 篇5

高等钢结构理论作业

专业: 结构工程 姓名: 高培文 学号: S20090588 授课教师: 雷宏刚 在钢结构设计中,极限状态的概念、理论和设计方法已经得到普遍的应用。在极限状态设计方法中,结构在达到其极限承载力之前是非线性。因此,目前的许多工程设计实践都采用二阶弹性分析方法。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尤其是个人计算机和工作站的运算能力和图形功能的提高,使直接的二阶弹塑性分析成为可能。一旦建立了可靠的计算理论和完成相应的程序设计,弹塑性分析将允许我们能更严格地考虑单个构件的性能(最大强度、延性等)和整体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关系,更能全面地考虑结构的实际破坏模式和最大强度,而不再需要现行繁琐的设计过程:先对结构作线性的或非线性的弹性分析,继而又对构件进行非弹性的强度设计;虽然工程师设计的结构是安全的,但他不能预测出该结构的破坏荷载。

近年来,一些国家的塑性设计规范条文中已经强调了二阶非弹性分析:二阶非弹性分析给出构件所受的荷载,通过规范的典型公式检验构件的安全性。二阶非弹性分析总是要在一定程度上考虑材料的塑性和结构稳定性之间的耦合作用,如果充分考虑这种耦合作用,那么我们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就不必再对构件进行验算,这就是结构的高等分析。

一、高等分析的发展趋势

自从1956年Turner提出有限元思想,1960年Clough正式提出有限元的概念以来,有限元理论得到广泛应用与飞速发展,尤其是结构稳定与极限分析中,更是从构件的分析发展到整体结构的分析,从简单的线性分析发展到非线性分析。根据结构分析时采用的小位移(几何线性)或大位移(几何非线性)以及材料性质的不同假定,结构分析的类型有:(1)屈曲分析;(2)一阶弹性分析;(3)二阶弹性分析;(4)一阶弹塑性分析;(5)二阶弹塑性分析。在所谓的一阶、二阶分析中,“一阶”是指平衡方程按结构变位前的轴线建立的,也称几何线性;“二阶”是指平衡方程按结构变位后的轴线建立的,也称几何非线性。从目前的设计规范看,不论屈曲分析、一阶分析,还是二阶分析,在用于设计时,都存在着以下缺点:不能进行完全的整体分析,即必须采用规范中的公式对单个构件进行强度和稳定性验算。这对于构件较多尤其高层建筑是相当繁琐的。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结构分析的需要,许多研究者和工程师提出了结构二阶非弹性高等分析的多种数值模型,并且已有大量结果被规范所采用,总的说来,这些模型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可分成两大类:(1)塑性区法,或称分布塑性法能精确跟踪结构整个体积内的塑性发展,构件中的塑性可通过将构件划分成若干梁柱单元并且在断面上进一步细分为许多纤维单元来模拟,可以考虑残余应力、几何缺陷和材料应变硬化等效应。通常可认为是精确的分析方法。然而这类分析计算费用太高,因此只能用于特殊结构和小型结构分析,普通设计及大型结构分析不适用。(2)塑性铰模型正是满足了塑性区法无法达到的高效率、低费用等需求而受到重视。在弹塑性铰模型中,非弹性行为集中在零长度的塑性铰部位,构件中除塑性铰部位之外其它部分均假定为弹性,典型的二阶弹塑性铰分析仅用1单元/构件进行分析,比塑性区法更有效、更经济,因简单塑性铰方法常过高地估计实际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因此一些研究者提出对简单塑性铰方法改进的修正塑性铰及精化塑性铰方法。

高等分析要求必须构造出一种能够精确描述构件受力变形特性的单元,这种单元能够在个人计算机上高效率地运行,使收敛速度快,原始数据准备简单,并能用1单元/构件进行分析。

二、高等钢结构分析理论

钢结构高等分析理论在最近几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对传统设计方法、步骤的影响是深远的。广大结构设计人员多年来已经习惯于按照传统的步骤进行结构设计。而随着大量大型钢结构建筑的出现,迫切需要加强对钢结构设计步骤的研究,形成科学的方法流程,方便设计人员运用新的理论。现实中关于分析理论的研究文献很多,而关于具体设计步骤的研究文献较少。

(一)、钢结构设计分析方法现状

1、一阶设计法:忽略结构的变形,按未变形状态对结构进行分析设计,称为一阶设计法。这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方法。也是各国设计规范采用的主要方法,因此为广大结构设计人员所熟悉。但这种方法也受到了诸多研究者的批评。

2、二阶设计法:考虑结构的实际变形,并在此基础上对结构进行分析设计,也称钢结构的高等分析设计法。目前,二维结构的高等分析理论已经可以运用实际结构,而三维结构的计算分析理论尚有待完善。这种方法的实现有赖于计算机技术及计算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得到的结果是精确解。根据是否考虑结构材料的非线性性能,又可以分为两阶弹性分析和两阶弹塑性分析。

(二)、钢结构设计步骤分析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1、传统设计步骤:结构方案选择与布置→预估构件截面→取定结构计算简图→计算不同荷载作用下结构构件的内力→构件控制截面内力组合→结构构件验算。此后要进行判断设计:①若满足要求则进行图纸编制工作,②若不满足要求,则需要重新进行构件截面设计,再次进行结构构件验算工作,直至满足要求为止。

2、按照高等理论的设计步骤:结构方案选择与布置→预估构件截面→取定结构计算简图→荷载组合→根据不同组合分别计算内力→根据最大内力,按强度控制直接设计构件→图纸编制。

3、两者的差别:传统方法是在结构线弹性假定的基础上,在构件级别上的反复验算。重复过程较多,但思路简单,方便手算,符合设计人员的习惯。高等方法是在考虑结构弹塑性变形基础上,进行的全过程分析,最后仅按照强度控制条件进行的构件截面设计,无需反复验算。但内力计算繁琐,不适合手算。

无论传统方法还是高等方法,其实都考虑到了结构非线性因素的影响。只不过传统方法是在强度、刚度、稳定性验算过程中,采用规范规定的有关系数加以反应。而高等方法是在计算结构内力时直接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几何、材料、节点)因素,直接得到结构的实际内力及变形状态。

预估截面,两者本质是有差别的。传统方法需要丰富的设计经验,如:钢梁截面h =(1/20~1/40)跨度,柱截面通常按照长细比λ预估,一般选择λ=80等。这样可减少后期截面验算的循环次数,,可能只需一次验算,即可满足要求。而高等方法在预估截面阶段,无需精确估计截面大小,只需选择合适的截面类型即可,精确的截面尺寸可在后续的构件截面设计阶段一次完成。

两者都有组合,但传统方法是先计算单一荷载作用下的结构构件的内力,然后选择控制截面,进行内力组合。高等方法是先进行荷载组合,然后计算内力。这造成前者内力计算简单,后者内力计算复杂。

传统方法在截面验算阶段,需考虑诸如强度、刚度(变形)、稳定性(局部、整体)等因素,一一验算,一项不满足即需调整设计重新验算。而高等方法只需考虑强度因素,一次计算即可得到精确的截面数据。

(三)、钢结构设计软件

钢结构高等分析设计理论在工程实际中的运用,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相关软件的发展极其重要。目前,钢结构的设计软件主要有PKPM、3D3S、MTS、TSSD、PS2000、3

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SAP2000、STAAD、SFCAD、ANSYS、ETABS、STRAT等等。这些软件主要可以分为四类:通用计算设计软件,如PKPM-STS、3D3S、MTS、STRAT和ETABS;专业计算设计软件,如PS2000和SFCAD;绘图及简单构件计算软件有TSSD;通用分析计算软件如STAAD、SAP2000和ANSYS。

最后,钢结构高等分析考虑了结构的几何和材料非线性及构件本身存在的残余应力、几何初始缺陷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一次计算分析就能精确得到钢结构的结构极限承载力,同时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大大简化了结构的设计计算过程。现阶段我国钢结构设计规范采用的设计方法是先考虑荷载的各种组合,然后根据GB 50068-2001建筑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考虑各种组合,对结构进行一阶弹性整体分析,得出构件的内力和节点位移,最后再根据规范规定的公式来对杆件进行强度和稳定验算。这种结构整体弹性一阶分析,构件验算采用考虑构件二阶效应和部分发展塑性的传统设计方法本身就存在矛盾性,所以国内外很多学者就提出各种钢结构高等分析方法来对传统设计方法的改进和完善。

以上是通过学习高等钢结构理论课,结合相关文献阐述了自己对高等钢结构理论分析的一些认识和收获,高等钢结构理论是一门十分复杂课程,学生阶段的自己,由于水平有限和缺乏工程实践,对高等钢结构理论分析的认识和分析有些不足之处,希望能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进一步的提高,同时也感谢老师前辈们的指导。

高培文

浅析碳审计的理论结构 篇6

关键词:碳审计;审计主体;大唐发电

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趋势,经济虽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可是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气候变化给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造成各种风险,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为明显。所以,充分分析碳审计系统不仅对审计工作有启示、有提升,还有利于为环境保护建言献策。目前,只有部分城市实行了碳审计的试点工作,要不断的推广碳审计,就得对它加以系统和完善的研究。

一、碳审计的基本理论

(一)碳审计的概念。碳审计,从其联系上来讲,其实是碳会计核算的延伸,没有碳会计的核算,碳审计无从下手。所以说,对于碳,你无法衡量它,你就无法管理,这只是从它与会计的联系来阐述它的表面意思的。对碳审计的概念,更深入的理解便是:碳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的一部分,是企业的各方利益相关者委托具有资质的社会审计机构依据一定的审计准则,运用一系列审计方法,对企业的碳排放以及社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一定的鉴证,并出具公允的、合理的审计报告。

(二)碳审计的目标。碳审计的目标一方面体现在环境的保护上,另一方面,碳审计更多的强调通过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运用低碳技术的提高。在运用市场手段机制来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时,就必须要第三方机构的监督鉴证作用。接下来就具体阐述一下碳审计的目标:①为政府低碳政策的建立和推行提供依据。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政府已经着手展开了一系列市场手段来抵御这种变化的风险并在7个省市开展了交易试点的活动,但是这并没有形成科学的规章制度。所以,政府要想制定合理的政策和实施办法,就离不开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审计报告。②为企业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最大的利益。企业进行碳审计就是为了知道其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看企业是否存在浪费,是否真正的节能减排,是否能降低成本、实现盈余,使各方的利益最大化。

(三)碳审计的主体、客体和内容。(1)碳审计的主体。目前,行业中存在的一些碳审计主体主要包括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有执业资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政府审计部门、企业内部独立的审计部门。首先,我们称第三方审计机构为社会审计,它是以社会为主体的审计机构,例如环境交易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能利用其自身的经验和专业优势进行社会监督,提高效率;其次,政府审计部门大都是接受公众的监督来对企业进行审计的,虽然它具有权威性,但是由于政府扮演的多重角色会导致低效率,审计成本较高。最后,企业内的独立审计部门主要是对内部低碳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各活动环节监督,确保其不偏离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2)碳审计的客体。碳审计的客体应该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的碳排放量、资源耗费以及形成的碳排放信息报告。在碳审计活动中,编制碳排放信息报告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企业进入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前提条件,企业应该无条件的向审计机构提供碳排放工作的相关记录,并对记录的真实性负责。要是企业不提供,审计机构就无法审计,会给工作的开展造成很大的障碍。(3)碳审计的内容。碳审计,不同于其他审计项目是对资金活动的审计,其审计的方面主要是低碳政策执行的效率效果、节能减排的责任落实情况以及低碳产品的交易等。首先,低碳政策效率效果的审计主要是审查企业的政策制定是否科学合理,执行是否到位,有无违背低碳经济的目标,然后向企业的相关部门反馈审查的结果;其次,节能减排的责任落实情况审查主要是关注节能产品是否合理,排放量是否达标。最后,低碳产品交易的审查主要是看交易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政策的规定,交易的核算是否合理、公允。

二、关于碳审计的案例研究

众所周知,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跟市场中的行业相关的,各色各样的行业中其碳排放量是不同的,所以,在我们研究企业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时,应该最先从行业入手,找到其中的某一个企业进行具体研究。电力资源一直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资源,其产生也会耗费很多资源,所以,本文从电力行业入手,选取大唐国际来进行碳排放的研究,从而来介绍碳审计的基本结构。

(一)案例的基本情况及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企业发展扩大步伐的加快,大唐国际不断开拓风电资源点和太阳能资源等清洁能源,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并取得进展。加快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从源头上可以减少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在2013年,集团公司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4.07%,完成679.68亿千瓦时。与等量燃煤机组相比,相当于节约标准煤22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56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18万吨、16万吨。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唐发电正在为节能减排工作不断地努力着,集团不断地加大对项目改造的投入,降低成本,从而来确保其收益的增加。集团的治理理念就是:加大环保设施建设和综合治理力度,突出环保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基于上述案例背景,本文选取了大唐发电09年—13年的碳排放量情况和改造收入投入情况:

表一:大唐国际历年环保改造投入

表二:大唐国际历年排放指标变化

(二)分析案例。根据案例,可得知,碳审计的主体是外部的第三方审计机构和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客体是企业的碳排放量。基于以上的数据显示,通过逐年对比分析研究,首先2009年至2013年,大唐国际的环保改造投入数是在逐年递增的,其中2012年的投入增加迅猛,甚至是前一年的一倍,2013年达到了49.84万元。其次,大唐国际历年的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的指标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截止至2013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达到0.3,废水排放率达到0.17,二氧化硫排放率到达1.57,氮氧化物的排放率达到2.41,在有的年份,甚至成倍的递减。最后,通过两张表的对比发现,项目改造投入量与污染物的排放量是呈正相关的,说明大额的投入不是没有效果的。虽然投入大,但是收益却远远胜过投入,不仅能为企业创造收益,而且还能为企业赢得良好的社会认可度。在外部审计机构出具审计意见后,企业就可以对外公布审计报告了,有利于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形象的建立。

(三)案例中有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经过对案例的简单描述和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唐国际的这些环保举措是值得我们借鉴的。(1)披露的碳排放数据较全面,准确度高。大唐发电在它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都公布了碳排放情况,说明碳排放的日常记录工作做得好,这就为碳审计工作扫清了障碍,使审计人员能比较容易的获得所需的数据。而有的企业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性,认为不披露也不会对生产经营将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没有必要披露。(2)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配合。正是在政府的宣传和号召下,企业积极组织执行相关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严格按照政府的发展路线去走,提供政府要求的碳审计报告,这就为以后的工作提供了现实的经验和依据。(3)在企业内部培养了“复合型人才”。企业设立了内部的碳审计部门,这不是一般的员工可以胜任的工作,需要企业加强对碳审计人才的培训,熟练掌握相关的知识,这也是有效执行低碳经济的手段之一。这下有利方面的结合,能使企业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我们应该学习。

三、通过以上案例,我国的碳审计应该做出哪些改进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我国碳审计需要改进的地方。(1)对国家推行的这一举措了解不够,对碳审计的认识不足。因为我国的碳审计工作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了解什么叫做碳审计。这就导致了社会大众对它的认知度较低,执行的意识不强烈,这就很难形成规范的碳审计系统。(2)未建立专门的碳审计机构来实施审计工作。现在,一些大企业虽然执行了碳审计规定的要求,但是最后它的审计工作都是交由外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审计的,例如交给国际四大来审计,这不利于我国碳审计工作经验的形成,业务水平得不到提高,限制了信息的交流。使得我国的审计人员在接了审计的工作任务后,有推卸逃避责任的可能性。(3)碳审计的审计内容单一,执行效率效果没有科学的评估标准。碳审计工作已经在不少的国家实施了,但是实施的安慰特别狭窄,只有在少数几个行业中实施了碳审计,例如房地产行业、电力行业、汽车制造业。而且,对于它的排放、检验及生成的核算报告都没有的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衡量。

(二)我国碳审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总的来说,虽然现阶段,碳审计的发展还不成熟,当前也还存在诸多的困难和阻碍,但是经过法律法规的不断规划和完善、政府的推动、经验的积累,碳审计工作一定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来维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互联网的发展也会推动碳审计的进步,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建立碳审计的网络信息系统用来规范和控制碳审计工作的进行,这样可以节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郑立桥.低碳经济背景下国内企业碳审计制度框架研究[C]2013,12

[2] 欧阳弘毅,付敏,白睿洁.论我国碳审计[J].商业文化.2011,7

[3] 钱纯,苏宁,孟南.关于我国碳审计主体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6

能力结构理论 篇7

目前存在的基础零售理论大多是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零售业发展的基础上借鉴微观经济学等其他学科总结出来的, 对零售业实践活动的研究较多, 但对零售一般理论研究的文献则较少。国内学者对零售业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 没有发展出独特的零售业理论。这与国内零售研究的方法有关, 主要采用的是定性研究方法, 更多地是对零售业政策的研究, 或者局限在对国外零售业理论的介绍, 如零售组织演进理论、商圈理论等, 对于国外零售理论未做出更多的发展。因此, 纵观国内外零售业理论的研究成果, 多集中于零售活动的某一领域。研究最为集中和完善的是零售制度或结构演变理论, 包括零售转轮理论、零售手风琴理论、零售生命周期理论、零售自然选择理论等, 这仅仅是零售业理论的一个分支, 但对这些理论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零售结构演变的规律, 并发现理论研究中的不足, 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二、零售结构演变理论分析

零售结构演变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比较流行的理论, 也是零售业理论中发展较早、较为完善的理论之一。零售业结构, 指零售企业在所有权、组织类型、组织规模和地理范围等方面的构成, 其变化能够反映一个社会零售业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西方学者一直在探讨零售结构演变的规律, 也发展出一系列旨在解释和预测零售结构演变的理论模型。每一个理论虽然都不能完全解释零售业发展的所有规律, 但至少揭示了其发展某一方面的规律。现将这些理论概括成循环理论和环境理论两大类分别论述。

(一) 循环理论

循环理论认为, 零售结构或业态以循环的形式向前发展。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零售转轮理论

该理论认为, 一种新的零售形式在进入市场的初始阶段, 往往采取低定价、低利润的形式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取得一定市场份额以后, 再改善服务设施, 增加服务项目, 结果导致经营成本不断增加, 竞争优势减弱, 于是进入衰退阶段, 被后起的低经营成本竞争者取代, 零售车轮开始新一轮转动。该理论研究的侧重点是阐述零售业中价格与投资效益的关系, 认为新型组织形式的成功在于低成本的进入, 站稳脚跟后增大经营费用会导致另一种新型组织形式的出现。而这一理论把成本和价格当作决定零售组织演变的唯一变量是把复杂的经济现象过于简单化了。同时, 该理论的适用范围比较宽泛, 没有与零售业紧密结合起来, 因为其他的生产及服务性企业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规律, 围绕着成本、价格及利润不断轮回。

2、零售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将零售业态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创新阶段、加速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认为零售组织也像产品一样, 有一个创新、成长和衰亡的过程, 而在每一个不同的阶段, 零售业态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创新阶段新零售组织形式产生, 新业态的新特点使其具有差别优势;加速发展期新业态的市场份额和收益率显著提高, 出现大批模仿者, 市场竞争激烈;成熟期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或略有下降;衰退期, 另一种新的业态开始酝酿产生, 市场范围明显萎缩, 最终退出市场。运用此理论解释早期的业态如百货店取代乡村杂货店比较合适, 但对于现代零售业态结构演变的解释则不够合理, 尤其是现代几种业态同时存在, 并满足不同的目标顾客不同需求的零售现象, 而且新业态的出现可能不是对旧业态的完全取代而是对旧业态的完善、改进甚至延续。

3、零售手风琴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零售组织形式发展过程中, 存在着商品种类由综合化到专业化再到综合化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象拉手风琴一样宽窄交替变化。例如美国的零售业从经营范围非常广泛的杂货店到百货店再到更专业化的邮寄商店一直到单一产品线的专业店, 而后又向商业街、购物中心等综合化的方向发展。零售手风琴理论将商品结构作为影响零售业态结构演变的决定性因素, 分析的着眼点过于狭窄, 而且商品组合的宽与窄只是其结构演变的一种现象, 适合于描述却不能作为原因用于解释和预测。

(二) 环境理论

1、零售自然选择理论

此理论认为零售业态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每一种零售组织自出现之日起, 就要面对各种环境的变化, 如技术、竞争、消费者行为和法律等, 只有那些能够适应这些环境变化的零售商才能生存下来, 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则遭到淘汰。零售自然选择理论考虑了更多影响零售业结构演变的因素, 而且能够解释不同的环境里存在不同的零售组织和组织结构, 但无法解释相同竞争环境中同样存在不同甚至特点迥异零售组织形式的现象。

2、零售开放系统理论

该理论认为决定零售结构的演变取决于零售环境和零售行为两个基本要素。零售环境因素企业不能控制, 只能在认识的基础上适应。零售行为给定了零售环境下各个不同零售企业各自的选择行为, 它决定了零售组织的多样性。零售环境决定零售企业生存的边界, 一个环境容纳某一种零售组织的数量是有限的, 而且随着数量的增加, 相同组织之间竞争日趋激烈, 就促使他们去寻找新的竞争优势。于是, 新一轮结构演变就开始了。与其他理论比较, 零售开放系统理论要复杂的多, 对其验证也相应存在较多困难, 然而该理论与零售结构的实际演变过程更加接近。

3、零售辩证过程理论

该理论适应了竞争对手变化的要求, 认为零售结构的演变是不同零售组织与其对立的组织间相互适应、兼容的过程, 为了抵消对方的竞争, 双方会借鉴对方的优点, 使自身的一部分向自己的反面转变, 然后将两种正反的观点进行融合, 也称正反合理论。这种理论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零售组织形式的多样化, 认为多样化的结果是不同组织间相互适应、取长补短的结果。缺陷在于对一种组织形式的“反”的认定是随意的、多样的, 在判定的依据及程度上没有统一的认识, 同时零售组织的形式越多样化, 此理论对于预测未来的发展变化规律就越困难。此外, 还有人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来研究具有生命周期的零售业态、零售业态生态环境及生态系统, 强调环境与零售结构的相互作用, 对零售结构的演变和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以上理论都从某一侧面或某一角度对零售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解释, 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但从现实零售组织结构的发展过程看, 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同时由于零售业取得的飞快发展, 使零售规模、零售组织形式和零售业的发展范围都已经远远超出了零售制度演进本身的涵盖范围。零售业态越来越高级, 内涵更加宽泛等都要求不断对理论进行创新, 并将各种理论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才能对零售业组织结构的演进做出合理的解释。

三、对零售理论研究的启示

(一) 准确界定零售业的范围

对零售业范围的统一认识是研究零售业的理论基础, 目前宽泛的研究与对零售业认识的不统一有关, 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 就无法进行系统、连续的研究。从国外的理论发展和零售业实践来看, 人们对零售业的看法大致可以分成三类:一是认为零售业无需定义, 人人都知道零售业是什么;另一种则认为零售业无所不包, 对其下定义没有任何意义;还有一种认为零售业是以固定地点销售为主的商店。目前零售业的定义可以分成两个主要流派。一是从营销学角度对零售业进行定义, 其中比较完善的是温哥特的定义:“零售业是任何一个从事由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产品营销活动的个人或公司, 它从批发商、中间商或者制造商处购买商品, 并直接销售给消费者, 如果要成为一个杰出的、独立的经济单位, 零售商必须要作为购买者的代理人, 而不是生产商的分销代理人。”这种定义在近30年营销学的文献中非常普遍。另一种定义是美国商务部的定义, 认为零售业的内容包括了“所有把较少数量商品销售给普通公众的实体。他们不改变商品的形式, 由此产生的服务也仅限于商品的销售。”

不同的定义反映了零售业研究不同的视角及零售业本身的变化特征。如果考虑到零售业的动态特点, 任何一个零售业的定义都具有一定的背景条件和实践上的依赖性。因此, 需要创造出一个普遍接受的零售业定义, 这对于提高零售研究水平、统一度量零售业收入、普及零售知识都是非常必要的, 也是今后深入研究零售理论的需要。

(二) 进行全面零售理论创新

1、促进新理论的产生

零售理论主要源于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 由于理论基础上的缺陷, 零售理论的产生本身先天不足, 而且有关的零售具体理论提出年代也相对久远。后续有人就组织演进、市场进入模式、人力资源、货架管理等方面做了研究, 但总体上理论研究仍然比较宽泛, 难以构造足够多的命题来支持理论的实证检验。零售业理论虽然在各个领域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 使零售理论不断丰富。但如果出现能让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一般理论, 还需要促进新理论的产生以指导日益快速发展的零售实践活动。

2、加强一般性理论的研究

由于零售业态宽泛, 难以有一个足够广泛的理论涵盖全面, 西方零售学界更加注重实证研究, 但对一般性理论的探索比进行实证研究更难, 只有那些对零售实践极其熟悉又具有相当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基础的人才有可能提出一个普遍接受的一般性理论。亨特提出了零售业一般理论的几个标准:一般性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大量的零售现象, 并对那些具体的理论提供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他认为, 理论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系统地解释和预测现象, 因此, 全面的零售理论必须能够包含诸如零售市场结构、零售企业的生存、各国的零售业、零售活动与财务结果之间的关系以及非店铺零售业等各个方面。因此, 需要建立一般性的零售理论, 更加系统地指导零售实践、零售战略和零售实证研究。

(三) 突破研究方法的限制

从目前的研究方法看, 国内外零售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定性研究 (以英国学者为代表) , 得出的一些理论没有经过事实的验证, 说服力比较有限。以美国为代表的学者认为, 只有经过实证检验的假设命题才能成为理论。而零售业不仅涵盖商品零售业, 而且包括服务零售业。其中, 服务零售业的涵盖范围更加广泛, 包括金融服务、餐饮娱乐、修理、美容美发等诸多行业, 很难用几个命题涵盖。因此, 零售理论的发展受到了研究方法上的限制, 零售业的假设命题与实证检验比较难, 很难取得较大的突破。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定性定量相结合, 促进零售新理论的产生, 并注重定量研究对零售实践的科学指导作用。

四、结束语

从零售结构演变理论的研究来看, 尽管目前零售业的理论研究不够系统和完善, 但通过对已有理论的分析仍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尤其是对零售企业的实践活动和后续零售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都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思路。今后可从以下几方面深入研究。一是以统一的零售业定义涵盖宽泛的零售业实践活动, 在概念上得到统一认识;二是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 使零售理论有所突破;三是各个零售领域的理论研究应更加深化、细化, 研究视角应涉及零售业的各个领域, 趋于多样化, 最终形成一套零售理论体系。对于我国日益迅猛发展的零售业来说, 必然存在新的问题和趋势, 需要我们对零售理论不断地加以总结、验证、修正和创新, 用于描述、解释和预测我国零售业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怡.零售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巴里.伯曼, 乔尔·R·埃文斯, 吕一林, 熊鲜菊译.零售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郑小京.零售业态结构优化体系的研究[J].哈尔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 (2) :255-259.

结构试验在结构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篇8

工程结构试验是一项科学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是研究和发展工程结构新材料、新体系、新工艺以及探索结构设计新理论的重要手段, 在工程结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 沿革

最早的结构试验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17世纪完成的悬臂梁试验, 其梁强度理论经由其后的胡克的材料弹性说明, 贝努利、欧拉等的构件变形问题, 库伦的中性轴假想, 打下了今天弹性理论材料力学的基础。我国十分重视工程结构试验学科的建设及其发展。1956年起在高等院校中设置“建筑结构试验”课程。在直接为生产服务方面和工程结构系统科学研究方面, 对结构的材料性质, 基本构件和结构整体工作性能等, 进行了大量的实物或模型的静、动力试验, 获得了许多试验成果, 提出了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设计参数、工艺标准、计算公式、设计理论、施工工艺, 为制订各种规范、规程提供了基本依据。

2 工程结构试验及其一般过程

2.1 工程结构试验的任务工程结构试验的任务是在结构或实

验对象上, 以仪器设备为工具, 利用各种实验技术为手段, 在荷载 (重力、机械扰动力、地震力、风力等) 或其他因素 (温度、变形沉降等) 作用下, 通过测试与结构工作性能有关的各种参数 (变形、挠度、位移、应变、振幅、频率等) 后进行分析, 从而对结构的工作性能作出评价, 对结构的承载能力作出正确的估计, 并为验证和发展结构的计算理论提供可靠的依据。

2.2 工程结构试验的分类根据试验研究目的, 主要分为生产鉴定性试验和科学研究性试验。

2.2.1 生产鉴定性试验生产鉴定性试验以直接服务于生产为

目的。以工程中实际结构构件为对象, 通过试验或检测对结构作出技术结论, 通常解决以下问题: (1) 检验或鉴定结构质量。对一些比较重要的结构, 建成后通过试验, 综合性地鉴定其质量的可靠度。对于预制构件或现场施工的其他构件, 在出厂或安装之前, 要求按照相应规范或规程抽样检验, 以推断其质量。 (2) 判断结构的实际承载力。当旧建筑进行扩建、加层或改变结构用途时, 往往要求通过试验确定旧结构的承载能力, 为加固、改建、扩建工程提供数据。 (3) 处理工程事故、提供技术依据。对于遭受火灾、爆炸、地震等原因而损伤的结构, 或在建造使用中有严重缺陷的结构, 往往要求通过试验和检测, 判断结构在受灾破坏后的实际承载能力, 为结构的再利用和处理提供技术依据。

2.2.2 科学研究性试验科学研究性试验的目的是为结构的理

论计算和研究服务。它按照事先周密考虑的计划来进行。试验的对象是专为试验而设计制造的。突出研究的主要问题, 消除一些对结构上实际影响的次要因素, 使试验工作合理, 观测数据易于分析和总结, 达到理论研究的目的。 (1) 验证结构设计理论的假定。在结构设计中, 人们常对结构构件的计算图式和本构关系作某些简化假定, 通过试验来加以验证, 满足要求后用于实际工程中的结构计算。在结构静力和动力分析中, 本构关系的模型化则完全是通过试验加以确定的。 (2) 提供设计依据。我国现行的各种结构设计规范除了总结已有的大量科学实验的成果和经验外, 为了理论和设计方法的发展, 还进行了大量的结构试验以及实体建筑物的试验, 为编制和修改结构设计规范提供试验数据。对于特种结构, 应用理论分析的方法达不到理想的结果时, 用结构试验的方法确定结构的计算模式和公式的系数, 解决工程中的实际问题。 (3) 提供实践经验。一种新材料的应用, 一个新结构的设计或一项新工艺的施工, 往往要经过多次的工程实践和科学试验, 从而积累资料, 使设计计算理论不断改进和完善。

2.3 工程结构试验加载设备与测量方法

2.3.1 加载设备一般供试验用的加载装置除实物加载外, 可用

千斤顶、液压试验装置、计算机与加振器联机系统、模拟地震振动台、人工爆炸等, 以模拟对结构或构件的实际的各种作用。在全部试验承力装置中有支座、支墩、反力架、反力墙及试验台座等。

2.3.2 测量方法 (1) 机测法。利用机械仪表测量所需的数据或参

数, 机测法适应性强、简便、可靠、经济, 是结构试验中最常用的测量手段。 (2) 电测法。通过传感元件把试验需要测量的数据或参数, 转换为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或电流等电量参数, 经放大器放大, 然后进行测量, 由指示记录设备记录和显示, 这种转换和测量技术称为非电量电测技术, 具有准确、快速测量、自动控制、连续记录和远距离操纵等优点。与计算机联机, 还可根据测量结果自行判断和运算。 (3) 光测法。利用光的准直性对测量参数放大、转换、实现连续记录, 阻尼小、响应快 (如光线示波记录仪) 。也可利用光敏材料的物理化学原理和力学特性在偏振光作用下产生的光学效应, 测定应力场 (如光弹仪) , 简便、可靠、直观性好;及激光测量位移和激光全息的应用。 (4) 其他方法。利用光、电、磁、声等间接物理量与材料或结构构件某一性能间的关系为基础进行测量。如超声波探测仪利用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速度测定混凝土强度。分析处理结果, 再还原成某种模拟量并显示出来, 使数据的采集、测量和分析处理自动化。

2.4 工程结构试验的一般过程工程结构试验大致可分为试验规划、试验准备、试验加载测试和实验资料整理分析四个阶段。

2.4.1 试验规划阶段试验规划是指导整个试验工作的纲领性

技术文件, 因而试验规划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细致和全面, 规划的任何一点疏忽可能导致试验的失败。

科学研究性试验的规划, 首先应根据研究课题, 了解其发展现状和前景, 并通过收集和查询有关文献资料, 确定实验研究的目的和任务, 确定试验的规模和性质;在此基础上决定试件设计的主要组合参数, 并根据试验设备的能力确定试件的外形和尺寸;进行试件设计及制作;确定加载方法和设计支承系统;选定量测方法;进行设备和仪表的率定;作好材料性能试验或其他辅助试件的试验;制定试验安全防护措施;提出试验进度和技术人员分工;编写材料需用计划, 经费开支及预算, 试验设备、仪表及附件清算等。

2.4.2 试验准备阶段试验准备阶段是将规划阶段确定的试件

按要求制作安装与就位, 将加载设备和测试仪表安装就位, 并完成辅助试验工作。试件制作完毕后, 要进行实际几何尺寸的测量和外观质量检查, 达到设计要求的才能安装就位。加载设备和测试仪表安装就位前, 应完成相应的设备调试与仪表标定工作, 性能正常的才可正式安装。辅助试验完成后, 要及时整理试验结果并作为结构试验的原始数据, 对试验规划阶段确定的加载制度控制指标进行必要的修正。

2.4.3 试验加载测试阶段对试件施加外荷载是整个试验工作

的中心环节, 参加试验的每个工作人员应各就各位, 各尽其职, 做好本岗工作, 试验期间, 一切工作都要按照试验的程序进行。对试验起控制作用的重要数据应随时整理和分析, 必要时还应跟踪观察其变化情况, 并与事先计算的理论数据进行比较, 如有反常现象应立即查明原因, 排除故障, 否则不得继续加载试验。

试验工程中除认真读数和记录外, 必须仔细观察结构的变形,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出现、走向及宽度, 构件的破坏特征等。试件破坏后要绘制破坏特征图, 有条件的可拍成录像, 作为原始资料保存, 以便研究分析时使用。

2.4.4 试验资料整理分析阶段通过试验准备和加载试验阶段,

获得了大量数据和有关资料后, 一般不能直接回答试验研究所提出的各类问题, 必须将数据进行科学的整理、分析和计算, 做到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最后根据试验数据和资料编写试验报告。

以上各个阶段的工作性质虽有差别, 但它们都是相互制约的, 各阶段的工作没有明显的界限, 制定计划时不能只孤立地考虑某一阶段的工作, 必须兼顾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 做出综合性的决策。

3 工程结构试验在工程结构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科学研究包括理论研究和试验研究, 理论的发展需要试验来验证。受弯梁断面的应力分布的研究, 经历了由假设—简单试验—理论分析—试验检验的阶段, 前后二百多年的时间, 说明了试验在理论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科学的发展都是以技术的突破为转机的。试验验证理论, 而理论的发展又将试验推向更高的阶段。结构试验与结构理论的发展是联系紧密, 相互促进发展。理论分析的方法虽然给出了结构应力分析的基本方程式,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 采用解析方法常会遇到计算方面的困难, 只能对有限的一些简单问题得出精确解。如几何形状、边界条件、承受荷载复杂的结构, 常需要进行一些假设, 而假设与实际影响的大小, 要通过试验验证。因此, 所得结果为近似的, 还要用试验证实能否用于实际工程。对于一些三维问题、应力集中和非匀质材料结构, 仅靠理论解析方法求解十分困难, 有时得不出结果, 需要用试验的方法得出计算的公式。

结构试验是研究和发展结构理论的重要手段。从确定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到验证梁、板、柱等单个构件的计算方法及至建立复杂结构体系的计算理论, 都离不开试验研究。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石结构的计算理论大都是以试验研究的直接结果作为基础的。工程结构都是以各种工程材料为主体构成的不同类型的承重构件相互连接而成的组合体。为满足结构在功能及使用上的要求, 必须使得这些结构在规定的使用期内能安全有效地承受外部及内部形成的各种作用。为了进行合理的设计, 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在各种作用下结构的实际工作状态, 了解结构构件的承载力、刚度、受力性能以及实际所具有的安全储备。在应力分析工作中, 也可以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来解决。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它不仅为用数学模型方法进行计算分析创造了条件, 同样为结构试验实现自动化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实现荷载模拟、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 使结构试验技术的发展, 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算机也加强了人们进行结构试验的能力。因此, 结构试验仍然是发展结构理论和解决工程设计方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结构试验本身成为一门真正的试验科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实践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本质的一个源泉, 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在工程结构学科中, 人们为了正确认识结构的性能和不断深化这种认识, 结构试验也是一种已被实践所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要:结构试验是研究和发展结构理论的重要手段。文中从沿革、任务、分类、加载设备与测量方法、一般过程等方面了解工程结构试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应用, 结构试验仍然是发展结构理论和解决工程设计方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结构试验本身成为一门真正的试验科学。

关键词:结构试验,结构理论

参考文献

[1]王天稳.土木工程结构试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2]易伟建, 张望喜.建筑结构试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周明华, 王晓, 毕佳等.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与检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综述 篇9

市场微观结构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市场微观结构仅指价格发现机制, 广义的市场微观结构是各种交易制度的总称, 包括价格发现机制、清算机制、信息传播机制等。一般, 市场微观结构由五个关键部分组成:技术、规则、信息、市场参与者和金融工具。市场通常采用流动性、波动性、交易成本和透明度四个指标反映市场质量。从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来看, 如果市场组织者改变一个或者一组市场微观结构的组成部分, 这种改变的效果可通过评价新的市场组成是否增加流动性和透明性, 以及减少风险和交易成本来衡量。

二、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研究的发展阶段

(一) 存货模型

存货模型的基本思路是:作为市场中介的做市商在做市时面临交易者的大量买入和卖出指令, 由于这些指令是随机的, 买入指令和卖出指令之间会产生不平衡, 为避免破产, 做市商必须保持一定的股票和现金头寸, 以平衡这种买入指令和卖出指令之间的不平衡。但是, 股票和现金头寸的持有会给做市商带来一定的存货成本。为弥补这些成本, 而这种成本是买卖指令之间存在的不平衡性所致。因此, 存货模型的中心内容是考察指令流的不确定性对市场价格行为的影响。存货模型的核心问题是指令流的不确定性问题以及交易成本 (包括各种存货成本) 将决定做市商买卖报价和证券价格行为的问题。

(二) 信息模型

Glosten.Milgrom首次在信息模型中引入了动态因素, 提出了将交易看作是传递信息的观点。Kyle开始把研究对象扩展到知情交易者的交易策略。自此以后, 信息模型的研究形成了两种主要的建模方法和研究思路:一是以Glosten—Milgrom为代表的序贯交易模型;二是以kyle为代表的批量交易模型。

序贯交易模型主要分析工具就是贝叶斯推理规则, 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描述做市商如何动态地调整其买卖报价, 利用做市商的学习问题来分析价格与信息之间的动态关系。

在批量交易模型中, 做市商的作用就象是一个瓦尔拉斯拍卖者, 是收集指令流, 并设定出清市场的唯一价格, 而不是设定买卖报价;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用来分析交易者的交易策略及其对市场价格的影响。

(三) 看法差异模型

看法差异是指交易者即使拥有关于资产价值的相同信息, 也可能由于解释不同等原因, 从而对资产价值的判断不同。在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文献中, 有相当部分通过对看法差异建模来研究市场的交易量和价格行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研究已经逐步转向看法差异对证券市场价格行为等的影响, 并且已有一些文献开始关注指令驱动市场的研究, 不再仅仅局限于做市商市场的研究。目前已有的微观结构理论模型都只是针对单个资产建模, 对多资产市场的研究还没有。因此, 今后的发展方向可能是:一方面深入对看法差异模型的研究, 另一方面加强对指令驱动市场和多资产市场的研究。

三、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加人WTO后, 金融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对有关证券市场交易机制和证券市场质量的研究尚处起步阶段。目前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研究的问题比较分散、缺少系统性, 大多数实证研究只比较了交易机制的有效性和流动性问题, 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 缺少机理性的研究和基础性的研究; (2) 尚未见到系统完整的金融市场质量指标评价体系。对不同交易机制的证券市场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也未发现; (3) 许多研究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 得出的市场参与者的交易策略是线性函数这一结论, 这当然无法对现实中的许多问题进行解释。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既有一定深度、又有一定广度, 成果极为丰富。但从存在的问题来看, 未来研究不仅应该对现有不同交易机制证券市场质量进行比较, 而且应该通过建立系统的指标评价体系, 探索各种新的混合交易机制模式;不仅要从各指标表面差异进行研究, 更要从不同交易机制下的市场的微观结构这一深层次各要素的综合作用对证券市场质量进行研究, 特别是要注意研究市场价格形成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描述和解释, 找出具有规律性的东西,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摘要: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是金融学一个重要的新兴分支, 主要研究在既定的市场微观结构下金融资产的定价过程及其结果, 揭示市场微观结构在金融资产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现有研究普遍认同市场交易参与者的行为策略与市场价格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和反作用。我国证券市场成就举世瞩日, 但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如何结合新兴的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建立透明、稳定、高效和活跃的金融市场体系, 设计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与世界接轨的证券交易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市场微观结构,存货模型,信息模型

参考文献

[1]庄新田, 黄小原.证券市场流动性与交易者群体变动的混沌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 (06) [1]庄新田, 黄小原.证券市场流动性与交易者群体变动的混沌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2 (06)

[2]吴冲锋, 王承炜, 吴文锋.交易量和交易量驱动的股价动力学分析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 (01) [2]吴冲锋, 王承炜, 吴文锋.交易量和交易量驱动的股价动力学分析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2002 (01)

[3]屈文洲, 吴世农.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特征分析——买卖报价价差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 (01) [3]屈文洲, 吴世农.中国股票市场微观结构的特征分析——买卖报价价差模式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2 (01)

能力结构理论 篇10

自80年代冯忠祥提出结构与定向理论,各领域学者致力于研究此理论对青少年儿童的学习效果影响,这一教学体制获得实验成效,比如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成效,实验班仅用44课时,是现行教学的63%,从解题能力来看,无论是简单应用解题能力还是简单应用题解题能力,实验班均显著于控制班(P<0.05),从两步复合应用题对多步复合应用题的自发迁移测试成绩来看,实验班更是非常显著超过了控制班(P<0.01)。结构与定向理论在其他学科中运用比较娴熟,那么在体育类结构与定向理论有那些方面的研究?90年代将结构与定向理论结合体育项目研究逐渐增多,并且出现了结构与定向理论在运动技术中应用实践,

2、结构与定向相关理论的研究

2.1、结构与定向理论概述

冯忠祥在《结构与定向化教学心理学原理》中总结研究: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理论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与教学的实质,学生学习的性质特点,学生的能力与品德的实质这些问题上。在实践问题上,传统教学体质的问题在于对学生学习认识研究与应用方面都很差。冯忠祥认为:改革教育体质,优化教学系统不能不优先考虑的问题。结构定向教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三个基本理论,五方面的学习规律,以及依据结构定向教学思想设计构建的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体质包括教学目标体系,教材系统,教学活动系统)与教学成效的考核系统的17条原则。

2.2、结构化教学观点

结构化教学观点,即教学应首先确立以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中心的观点。所有教学工作或教学系统的各个方面,都是为了学生的心理产生预期的变化,是通过一定的心理得以形成和发展使受教育者建立一定的内在调节机制,体育教学中主要指技术动作的内在调节机制以决定和调节受教育者的思维和外部行为方式,则形成相应的运动学习心理结构,这就是结构化教学定向化教学观点:即教学的成效在于心理结构的形成,必须依据心理结构形成、发展规律,实施定向培养。体育教学中的定向化教学教学实质上指学生了解动作技术结构,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动作技术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应用心理定向可以使学生在实际运动中清楚的指导做什么和怎么做,体育教学中不是简单的肌肉活动,而是在头脑中想成各认知和动作概念(即整合)的过程。

3、应用

(1)结构与定向理论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研究。

唐琳在高中化学课堂目标结构与学生目标定向情况的调查与干预研究中提出不同的目标定向对学生的的掌握学习的能力不同,从掌握目标,成绩回避目标,成绩趋近目标,三个维度掌握目标定向导致适应性的动机模式,产生持久的推动力并促进学生取得更大的成就。2010年孙开宏、季浏等人在《小学高年级女生体育课中的自主支持感与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作用》采用问卷调查法对232名女生进行调查认为:学生知觉来自体育教师的自主支持对能力、自主和关系感3种基本心理需要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每种基本心理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定向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基本心理需要对自主支持感与学生动机定向之间的关系具有完全中介作用。因此学生的心理影响和教师的行为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王进在《初中生心理控制源对自我妨碍及学业成绩的影响》中他认为通过了解控制源,为改变学生的自我妨碍和无能为力”的态度提供基础,为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提供可选择的途径。曹姬娜也提到自我反省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关于自我的正确概念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文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运用心理干预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掌握能力有显著效果,不论是在体育运动项目,还是其他研究领域。那么结构与定向理论作为心理定向的提出在体育运动的具体项目中能够有怎样具体的操作手段呢?

(2)结构定向理论在运动项目的操作应用相关研究。

由于学生的学习是具有明确目标的接受学习而不是不着边际的发现学习,经验的接受时通过相应心理定向化教学观点即心理结构的定向培养或定向构建的观点由五个方面的规律构成:学习动机及积极性形成规律;知识的掌握规律;技能的形成规律;社会规范的接受规律及各种学习的迁移规律。

劳毅在标枪结构与定向理论研究中同样指出正确的运动心理定向是达到成功教学和成功训练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刘耀荣在进行“速度定向”中标枪技术教学的应用强调心理和注意的指向性,将每一步具体细化,并且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是速度定向所呈现的状态,这值得大家将每个具体的专业与项目内部结构与学生的心理定向,并且不同阶段需要制定不同的心理定向。

2001年王保成、徐定飞在《“结构与定向”理论在跳远技术中应用中》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如果发生改变,人的行为方式和结果必然发生相应的改变。因此在实验教学自始至终强调正确认知下的快速助跑起跳练习和完整助跑节奏的快速起跳。研究表明在助跑技术教学中,强调以“跑过起跳板”的心理定向完成动作,有利于最后几步助跑速度的发挥和助跑与起跳的紧密结合,可显著地增大起跳着地角和减小躯干后仰角,缩短起跳时间,提高起跳效果。

由此可知,结合结构与定向理论在运动项目中的应用,旨在使学生掌握动作内部结构,心理对动作的认知并且达到预期的状态。

4、小结

将结构与定向理论运用于体育舞蹈教学并不是完全摒弃传统的的教学方法,比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动作讲解示范——学生学习动作——错误动作的纠正和提高,而结构与定向教学模式是结构与定向化教学思想体系图解为根据来进行研究,并且为研究提供在体育舞蹈中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

摘要:“结构与定向”理论由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冯忠祥提出,教学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为改革教学体制提供教学心理学依据,教学的改革应以提高学生素质及教学效能为中心,教学系统是一种人为系统,区别于那些自然发生、自发发展的自然系统。

上一篇:理念与发展下一篇:浙江省衢州市